广州市突发事件鵬委员会文件
穗应急委〔2024〕13号
广州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关于开展 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的通知
各区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市应急委各成员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及中办、国办印发 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提 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2024年6月开始,市应急委先后选取白 云区三元里街、天河区沙东街、花都区花东镇、黄埔区夏港街、 增城区派潭镇为试点镇街,组织开展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取得
—1—
了阶段性工作成效。为进一步提升全市灾害事故防范处置工作水 平,实现灾害事故的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经市领导 同意,决定在全市开展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 如下。
一、基本概念
最小应急响应圈包括三个圈层:第一层为“1-3-5”分钟自 救圈,实现灾害事故发生后1分钟内岗位人员自救、3分钟内互 救、5分钟内事发单位或应急网格施救;第二层为10分钟增援 圈,灾害事故发生后10分钟内镇街应急救援力量响应;第三层 为20分钟专业救援圈,灾害事故发生后20分钟内消防救援队伍 及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响应。
二、工作背景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的要求。《中 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 意见》要求增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 会要求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中办、 国办《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就强化基层应 急管理组织指挥、安全风险防范、应急救援队伍实战、应急处置、 应急管理支撑保障等五大能力,作出针对性的部署安排。
(二)补齐基层应急救援短板的需要。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以 来,广州市基层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但仍存在救援力量分散、
—2—
指挥调度机制不健全、救援装备配备参差不齐、快速反应能力有 待提升等问题,迫切需要补齐短板,提升能力。
(三)适应广州市灾害事故形势的需要。近年来,广州市极 端天气增多增强趋势明显,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作 为老城市,广州市城市发展转型、基础设施老化等带来的风险挑 战和安全隐患进一步显现,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高位运行。当前复 杂的灾害事故形势迫切需要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尤其是基层应急 救援能力。
(四)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经验总结。在广州市2024年发 生的集装箱船碰撞南沙区沥心沙大桥、白云区钟落潭镇遭强龙卷 风袭击、增城区石滩镇西福河萧元围决口险情等多起灾害事故的 应急处置工作中,基层力量早发现、早处置,抓住了应急救援的 黄金时间,在灾害事故的先期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的要求。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不仅 仅是政府的职责,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基层镇街与社会面有广 泛深入的接触,有组织动员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 各方力量参与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工作的优势与能力。
三、工作目标
到2025年7月底,在全市全面完成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 实现全市任何一个点位发生灾害事故,最小应急响应圈3个圈层 均能快速反应、梯次处置,实现对灾害事故的最快速度响应、最
—3—
快速度到场、最快速度处置。以开展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为牵引, 推动全市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指挥能力进一步提升、安全风险防范 能力进一步提高、救援队伍实战能力进一步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进一步提升、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
四、工作措施
各区应急委组织协调本区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工作,市公安 局、卫生建康委、城管执法局、消防救援支队等市应急委有关成 员单位支持配合,市应急委办公室加强指导,全面开展最小应急 响应圈建设。
(一)建立健全最小应急响应圈力量体系
1.建设网格化应急救援力量。将镇街辖区划分为多个应急网 格,与最小应急单元、平安细胞等治安维稳网格并网管理,组织 社区干部、微型消防站队员、治保队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等作为 网格力量,明确网格责任人与工作机制,做到灾害事故发生后5 分钟内网格力量响应。
2.建设镇街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依托治安联队、综治、维稳、 公安、消防、卫健、城管等现有力量建设镇街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镇街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为10分钟增援圈重要力量。
3.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制订镇街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管理办法,明确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人员构成、内部编组、训练、 值守、巡查、应急救援等机制。做好管理办法的实施,提升镇街
—4—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二)强化最小应急响应圈应急救援保障
1.强化应急物资装备保障。建立镇街应急物资装备保障清 单,配备与镇街突发事件实际相适应、与队伍应急救援职责相匹 配的应急物资、应急装备,实现标准化管理。
2.强化场所保障。选定适宜的办公场地,满足应急救援队伍 值班值守、备勤训练、器材存放等需求,为队伍开展工作提供保 障。
3.强化信息化保障。依托现有的综合应急平台,建设镇街应 急救援队伍指挥调度系统,将镇街辖区内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情况 (包括人员构成、装备配备、物资保障、定点定位、联系方式等) 融入系统,并与市、区应急指挥系统连接,实现对各类应急救援 队伍的统一调度、快速调度、精准调度。
(三)建立健全最小应急响应圈工作机制
1.健全应急指挥机制。完善镇街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 挥机制,统一组织、指挥、协调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工作。明确党 政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单位职责,完善调度指挥、会商研判、业 务保障等设施设备和系统,确保上下贯通、一体应对。
2.强化监测预警。镇街和村(社区)建立风险隐患“一张图”, 畅通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落实直达网格责任人的预警“叫 应”机制,综合运用应急广播、短信微信、智能外呼、鸣锣吹哨、
—5—
敲门入户等手段,及时传达到户到人。
3.制订完善应急预案。各镇街根据辖区风险隐患实际,按照 最小应急响应圈各圈层职责,制订面向基层应急救援力量的一页 纸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实现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对灾害事故的快 速、规范、科学处置。
4.建立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建立与辖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应 急救援力量的动员机制,建立辖区社会面应急救援力量及企事业 应急资源清单,支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灾害事故应急处置与 安全防范。
(四)强化最小应急响应圈应急救援能力
1.强化应急救援培训。各镇街对辖区应急救援力量进行全覆 盖培训,提升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实战能力。市、区应急管理部门 在培训师资、培训教材方面予以支持。
2.落实“三共”机制。落实全市应急管理部门与消防救援队 伍共战、共训、共享机制,全面开展镇街应急救援队伍与属地消 防救援队伍共战、共训、共享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 合作共赢。
3.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针对辖区常见多发灾害事故,各镇 街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重点组织开展“双盲”(不预 先通知演练时间、地点和事件类型)突袭式应急演练、应急拉动 测试,真实检验最小应急响应圈工作机制。
—6—
五、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24年11月28日-12月15日)。市应急 委召开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现场会,介绍试点镇街最小应急响应 圈建设工作经验,部署全市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工作。根据市应 急委工作要求,各区应急委对本区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工作进行 动员部署。
(二)制订工作方案(2024年12月16日-12月31日)。各区应 急委要按照本通知要求及市现场会工作部署,因地制宜制定具体 实施方案,将工作任务落细落实,明确工作要求与时间进度。相 关实施方案于2024年12月31日前报送市应急委办公室备案。
(三)推进落实阶段(2025年1月1日-2025年5月31日)。各 区应急委依据工作方案具体措施事项,全面组织协调本区各镇街 开展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并将工作总结于2025年5月31日报市 应急委办公室。
(四)组织验收阶段(2025年6月1日-7月31日)。市应急委 办公室组织对全市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情况进行验收。组织开展 “双盲”应急演练、“双盲”应急拉动测试,检查各区最小应急 响应圈建设成效。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提升对开展最小应急响应圈 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定期听
—7—
取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最小应急响 应圈建设取得实效。
(二)强化工作实施。各单位要对照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表、 落实责任人,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各项工作按时间节 点高效推进。
(三)加强协调联动。各单位要坚持一盘棋思想,牢固树立 大局观、全局观,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应急 委办公室要加强对各区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工作的指导,市应急 委有关成单位要大力支持各区最小应急响应圈建设工作。
公开方式:免予公开
广州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12月2日印发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