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案号:J1522-2013
中偌人民共和国石油化ZE彳亍业标准
代替 SH/T3169—2012
γ r⅛"rFs
场布置规范
长输嘔管
SPeCif iCatiOn for- general Iayout OfOiI and gas PiPeline StatiOn
中佶人民共和国 T业禾口信启、化部发布
目次
J∣f⅛, WT Ill-C⅛¾
山攣 g rh N
前言......................对......W.......................................................統
1范围...........尊.............................................................感
2规范性引用文件....................................................•汐、.
4基本规定..............................................ʌ
5.2输油管道站场.....................................・;:::蜘M
5. 3 输气管道站场.........................................."•...........................................∙R
6平面布置.......................•建................................................* 脸#.
6. 6 办公设施布置...........................⅛λ∙'∙
7. 3 平坡式竖向设计....................................∙∙∙∣∙∙,⅛r⅛r∙.................................
10
10
11
12
12
13
13
14
14
17
17
7. 4 阶梯式竖向设计.....................................•此......................................
7.5 边坡处理...........................................................................
8管线综合・・・・・・・铿協隣.................................................;;飞节推,北……
8. i 一般规定舟 ..................................................Jy...................
8.2地上管线布置...............................................•:.....................................
8. 3 地下管线布置...............................................⅛"..................................
9绿化................................................r∙.....................................................
10安全及环境保护........................................................................................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土壤松散系数....................................... 场地内雨水口的间距.........M................. 管线分类示例∙....................... 直埋管线權齣?¾物最小水平距离计算 站场绿化用地系数的计算........................
.!.∙∙∙∙:■.:.;
-21
-22
-23
・・24
・・25
-26
27
h ⅛∖⅛
COIlteIltS
1
2
3
4
FOreWOrd
SCOPe
NOrmatiVe References ............
TemlS and definitions ............
BaSiC requirements ...............
4. 1 ClaSSifiCation Of fire hazard
4. 2 ClaSSifiCatiOn Of StatiOnS ∙∙, Site SeIeCtiOn and regional IayOUt
5. 2
5.4
PIOt Plan
6.2
6. 3
6.4
6. 5
6. 6
6. 7
VertiCaI IayOUt ...........................
GeneraI ..............................
DeterminatiOn Of design elevation VertiCaI IayOUt With SIight SIOPe VertiCaI IayOUt With terrace SIOPe treatment ............
EarthWOrkS .................
Site StOrnl Water drainage
GeneraI .....................................
Site SeIeCtiOn Of OiI PiPeline StatiOn ∙∙∙, Site SeIeCtiOn Of gas PiPeIine StatiOn ∙∙∙∙ Site SeIeCtiOn Of PiPeline ValVe StatiOn∙∙∙
General
Fire SeParatiOn distance
LayOUt Of PrOCeSS facilities
LayOUt Of auxiliary facilities
LayOUt Of PreSSUre relief and Vent facilities
LayOUt Of OffiCe area ...................
LayOUt Of roads, fencing and accesses
7. 1
7. 2
7. 3
7.4
7. 5
7. 6
7. 7
PiPing COOrdinatiOn
8. 1
8.2
8. 3
GeneraI ,•:
AbOVegrOUnd PiPing IayOUt
UndergroUnd PiPing IayOUt
LandSCaPing
10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neX A (NOrmatiVe) EXamPIeS Of CIaSSifiCatiOn Of fire hazard Of fluids delivered … AnneX B (NOrmatiVe) COde for determining initial POint Of fire SeParatiOn distance AnneX C (NOrmatiVe) COde for CaICUlatiOn Of main technical indicators in StatiOn IayOUt
1
1
1
3
3
3
3
•3
•5 •5 •5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0
11
12
12
13
13
14
14
17
17 •18 •19 20
AnneX D (NOnn ative)
AnneX E (NOnnatiVe)
AnneX F (NOnnatiVe)
COeffiCient Of VOIUmetriC expansion Of SOil
SPaCing between StOnnWalter d≡Sms Within Site
EXamPIe Of PiPe CIaSSifiCatiOn ...............................................•・:::
AnneX G (NOrmatiVe) CaICUIatiOn Of minimum horizontal CIearanCe between direCiIy buried PiPing and buildings (structures)...........................
AnneX H (NOnnatiVe) CalCUIatiOn Of StatiOn IandSCaPing COeffiCient
EXPIanatiOn Of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2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辭K前舌
本规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7年第三批行 业标准制修中蝴1駿口》(工信厅科[2017]106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 实践经验,药钥Ir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10章和8个附录。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长输油气尊嘅協置的基本规定、站址选择与区域布置、平面布置、 竖向布置、管线综合、绿化、安全与环境保护等。
本规范是在《长输油气管道站场布置规范》(SH/T3169-2012)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修订的主要技术 内容是:
1. 增加了安全与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
2. 调整了站场及阀室选址及平面布置的相关内容泌艱丄
3. 修订了与其他现行国家标准内容不一致的間賛?以及不适应总图设计技术发展的内容;
4. 删除了本规范不适应的术语、条款及附录,调整了部分条款的编排。
本规范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负责管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图设计技术中心捲负责日常 管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 寄送日常管理单醉略譚位。
本规范日常宣理暈有: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图设计技术中心站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191号 ⅛lξ⅛
邮政编码:510000
电话:020-22192982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河北省廊坊市和平路146号
邮政编码:065000
本规范参编单位:国家管网集团华东管道设计研究院有眼r公司
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J⅛ 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版艱J 中国石油集团东北炼化工程有限公司
中石化北京石典分公司
天津中德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陆勇、刘中庆、张建国、于良俊、叶宏跃、游斌、万军、周生旺、王超、张 文伟、杨%⅛剛时援宝华、祝威、任奕、单鹏、王晓潞、曲伟、王志勇、金雁飞、张黎明、朱同辉、 叶城、谢厠覚■、'冯瑞清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卢朝辉、葛春玉、郭宝申、■^⅛、手'锐、王勇文、白亮、李小丽、肖延玺、 李元春、汤晓东、孙先锋
本规范2012年首次发布,2021年第1次修订,本次为第1次修订。
f'
长输油气管道站场布置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蓦T长输油气管道工程中各类站场及阀室布置的基杏要求和站址选择与区域布置、平面 布置、竖向布置、管线综合、绿化、安全及环境保护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陆上长输油气管道新建、扩建和漫建工程站场及阀室的布置。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 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 12348
GB 50007
GB 50014
GB 50183
GB 50201
GB 50251
GB 50253
GB 50330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防洪标准
输气管道工程■蹄规范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A 1166石油天然气管道系统治安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婁求
SY/T 7038油气田及管道专用道路设计规范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 1
长输油气管道IOng-di stance Oi I & gas PiPeli ne
产地、储存库、使用单位之间的用于输送油气僮申管道,一般具有线路长、管径大、站场及阀 室多等特点,并独立运营管理的运输方式。
3. 2
长输油气管道站场IOng-d i stance Oi I & gas PiPel i ne Stat i On 具有输送、存储功能的工艺站场,如首站、末站、中间站等。
3. 3
3. 4
首立占 initial Stat i On
油气输送管道的起点站。
末站 termi na I Stat i On 油气输送管道的终点站。
3.5
中间立占 intermediate Stat i On
油气输送管道首站、末站之间所有各类站场的总称。
3.6
3. 7
3.8
3.9
泵站 PUmP Stat i On
设有加压设施并为管道输送提供动力的输油站矗。
压气站 COmPreSSor station
用压缩机对管输气体增而设置的站场。
J-1
加热站 heating Stati
具有为输送介质加热功能的输油站场。
分输立占 Off—take Stat i On
具有分输功能的站场。
输入立占 input Stati
向管道输入油品的站场。
清管站 Pig StatiOn
为清理管道内污物而玮置的站场。
减压站 PreSSUre reducing Stat i On
具有减压功*味]站场。
线路截断阀PiPel i ne b I OCk Va I Ve
为防止管道事故扩大,减少环境污染与矗油气损失及方便维修而在管道沿线分段安装的阀门。
线路截断阀室 PiPel i ne b I OCk Va I Ve Stat i Orl
在油气输送管道沿线设置的用于将管道分段的阀门及其配套设施的总称,也称为阀室。
站控室 COntrO I room
站场中集中安装有控制设备的房间。
总图及运输general I ayout
为保证生产,满年工艺和运输要求,结合场地的自然条件,合理确定拟建建筑物J话筑物、交通 运输线路、工程管线、绿化美化等设施的空间位置,使各设施成为死厅的有机整履,符合城乡规划和 国家交通运输网的要求,使企业的人流、物流和设备、设施在空间上妥善组合,在流程上连接顺畅, 在费用上梔、经济,在环境上舒适、安全,
站(场)址选择Site Se I ect i On
对经过踏勘或勘测的站场位置进行技术、
经济、环境等综合比选,加以确定的工作过程。
区域布置 reg i Ona I Iayout
根据石油天然气站场、相邻厂矿企业和设施的特点及火灾危险性,结合其所在周边的地形地貌与 风向等因素以及规划要求,对站场进行定位。
Il
以使企业華得长期的经济效益O
平面布置 P I Ot P I an
根据站场生产流程、交通运输、¾±⅞fti⅛V⅛Λ安全等要求对设备(设施)、建(构)筑物及系统 工程等相对关系的协调定位。
竖向布置 Vert i Ca I I ayout
根据站场的生产工艺、交通运输、管线敷设、场地排岫髒教『纟言合自然地形对各类场地标高 进行设计。
场地平整 S i te PreParat i On
根据站场自然地形,结合竖向设计⅛⅛⅛用合适的方案对场地进行处理。
场地排雨水 rainwater drainage
使站场内雨水能够有效地排放到站场围墙之外的措施和过程*
管线综合 PiPing COOrCl i nat i On
统筹安排站内各类系统性管线以及在管线上配置的建(构)筑物和附属物在地上和地下的空间位 置,综合协调站内管线与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其他建(构)筑物、道路、铁路、工艺设备或设施等之 间的关系,将地上、地择线等按照相关规定合理布局。
H她F
4.1火灾危险性分类
长输油气管道输送介质火灾危险性应按表泌分类,分类示例见附录A;
表4. 1石油天然气火灾危险性分类
类别 |
_______W_______ | |
甲 |
A |
37. 8笆时的蒸汽压力>20OkPa的炷类液体__________________ |
B |
| |
乙 |
A |
1.28oC≤闪点<45oC的液体α 2.爆炸下限310% (体积)的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 |
45°CW闪点V6ιι0°C的液体 一 | |
丙 |
A |
60。C W∫¾⅜M]⅛χy商液体 - |
B |
闪点>120°(⅞勺诚体 |
a) 操作温度超过其四点的乙类液体应视为甲B类液体;
b) 操作温O⅛⅛闪点的丙类液体应视为乙X类液体;
C)操作温度超过其闪点的丙B类液体应按乙B类液体;操作温度.超过其沸点的丙B类液体应视为 5⅛∙体;
d)在原油储运系统中,闪点等于或大于6(ΓC、晩循点等于或大于18(ΓC的原油,宜划为丙类。
4. 2
站场等级划分
站场的等级划分应符合《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的分级规定。
5. 1 一般规定
5.1.1站址选择应符合城乡规划的要求,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规定进行。
5. 1.2站址选择应贯彻执行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⅛⅛∣J宜,合理布置,节约用地,提高土地 利用率。 4⅞
5.1.3区域布置应根据站场、相邻企业和设箫的特点与火灾危险性,结合地形与风向等因素,合理布 置。
5.1.4站址在满足线路水力¾1聊条件下,应与线路总体走向保持-致泌J耕細卷线路纵方向上
5.1.5站道路交通方便,社会依托条件较好,靠近电源概源的位置。站场与站外道路连 接应短捷、方谊。
5. 1.6站址宜远离居民区、学校、医疗区、科研机构、各类保护区和军事区等。
5.1.7站址宜位于城镇和居住区等人员聚集区南全年最小风频的上风侧。在山区或丘陵地区,站址应 避免选择在窝风地段。
5.1.8站址宜具有满足建设工程需要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5. 1.9站址应有满足站场建设所需用地面积,并适当考虑发展小。
5. 1. 10站址宜选在易于场地排雨水的地段。
5. 1.11站址选择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不应选在地震断层和设防烈度高整^^1衣;
b) 不应选在有山洪、泥石流骨坡、流沙、溶洞等直接危害的地段;
C)不应选在采矿陷落(错动)区界限内;
d) 不应选在爆炸更沽范围内;
e) 不宜选在IV成自重湿陷性黄土、新近堆积黄土、III级膨胀土等工程地质恶劣地区;
f) 不宜选艳■底洼地、沼泽和江河的泄洪区等易胃洪水和畐涝嵐胁的地带;
g) 不应选在国家法律法规划定的保护区嚟耕鴨
h) 不应选在尾矿和弃渣等堆场的下游o ⅛
5. 1. 12站场与周围居住区、交通线、电力系通信线等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 防火规范》GB50183的规定。
5. 1. 13站场与同类企业毗邻或合并建设时,应符合《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平面 布置防火间距和相关规范的规定。
5.1.14站场与不同类企业毗邻建设时,应符合《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中区域布 置防火间距的有关规定。
5. 1. 15石油天然气站场与本站场生产无关的输油、•输专管道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表5. 1. 15的规定。
表5. 1. 15石油天然气站命骂本站场生产无关的输油、输气管道的防火间距
管道类别 |
I段靂式 |
石油天然气站场设施 •砂- | ||
站场重要设施、辅助生产设施、仓库或堆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 ⅞∣j⅛ ɪ |
W哇产设施 |
围墙 | ||
天然气管道 |
■ 埋地敷设一 |
20 应 |
]0 一 |
5 |
地上架空敷设 |
____________________30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一 |
5 | |
液化石油气和天然 气凝液等甲K类液体 管道 |
埋地敷设一 |
邳护 一 |
]5 一 |
5 |
地上架空敷设 |
B- ΛlJ lι 30 |
20 |
5 | |
其他易燃和可燃液 体管道 |
埋地敷设一 |
15 |
]0 一 |
5 |
地上架空敷设 |
25 |
]5 一 |
5 |
a) 防火间距的起算点应按本规范附录B执行;
b) 石油天然气站场的围墙与埋地通信、输电线路的净距不应小于5m。
5. 1. 16站场及阀室的放空立管或火炬与周围居住区、相邻厂矿企业、交通线、电力线、通信线等的 防火间距应符合《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8的规定。
5.1.17站场的放空立管或火炬、排污池德源踏占荡、村庄、相邻工业企业和居住区的全年最 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放空立管或火炬宜布置在地势较高处。
5.1.18油品站场临江河岸布眼挣辫邻近江河的重要建(构)筑物、取水口的下游。
5. 1. 19站场防洪排涝应符合《防洪标准》GB 50201的规定。
5.2输油管道站场
5. 2. 1原油输送管,道的首站宜与集中处理站、矿场油库、油库等联合选址,宜毗邻布置,其位置应根
据原油管网方向等因素合理确定。
5.2.2原油输送管道的末站宜与炼油厂原油库、铁路转运库、港口原油库等联合选址,且宜毗邻布置。
5. 2. 3成品油输送管道首站的选址应与剛膨■济仓储区等供应源的油库相结合,且宜毗邻布置。
5.2.4成品油输送管道的末站、分输站宜与商业油库、港口仓储区、铁路转运站等联合选址,且宜毗
邻布置。
5. 3输气管道站场
5. 3. 1天然气输送管道的首站宜与液化天然气气化站、天然气净祁广等联合选址,且宜毗邻布置。
5. 3. 2天然气输送管道的末站宜与用户的门站联食臨掰i⅛比邻布置。
5. 3. 3天然气输送管道分输站宜与门站、直接用户等联合选址
且宜毗邻布置。
5. 4线路截断阀室
Γ∣,
5. 4. 1线路截断阀室的设置应满戻格 工艺等专业要求。
5. 4. 2线路截断阀室应选择在地形开阔、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
防洪设防标准不应低于重现期25年一 .⅛Λjr
遇。 y⅛E
5. 4. 3线路截断淑附近应有方便巡检抢修的道路交通「.咨.
5. 4.4输气管道线路截断阀室与周边设施间距应符合《输竜簪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1的相关规定。
5. 4.5输油管道线路截断阀室围墙或围栏外缘与周围设施的区域布置防火间距除应符合下列规定外, 还应满足其他相关规范要求:
表5. 4.5输油管道线路截断阀室围墙或围栏外缘与周围设施的防火间距(m)
阀室名称 |
100人及以上的居 住区(村镇)、重要 公共建筑物外缘 |
100人 以下散 居房屋 外缘 |
铁路用 地边界 线 |
铁路最近一 侧钢轨外缘 |
公路 用地 边界 |
油品管道线路截断 阀(室)________ |
40 |
20 |
IijLr _ |
3 | |
液化石油气、天然 气凝液管道线路截 断阀(室)_____ |
50 ∙il'≡ |
•醇 25 |
I- i≡ ,∖"^ sf⅞- 3 |
50 |
3 |
杆(塔)高度再加3m
6平面布置
6. 1 一般规定
6. 1. 1
相适应
架空电力
线路边导
线
架空通信
线路中心
线
站场内的设备设施宜根据功能特点、相互关系、消防言全等条件分区布置,且应与工艺流程 物料流向合理,生产管理和维护方便。土[耕七
6.1.2站场的主要建(构)筑物,宜按表6. 1.2的功能分区布置;性质相近、功能相似、联系紧密
的建(构)筑物,在符合生产使用和安全防火要求的条件下,宜合并建设。
表6.1.2站场功能分区及其主要建(构)筑物
序 号 |
功能分区 |
主要建(构)筑物 | ||
____原油站场____ |
成品油站场 |
天然气站场 | ||
1 |
生产区 |
输油泵区、加热炉区、换热 |
输油泵区、混油处理设施区、 |
压缩机厂房、阀组区、计量 |
器区、储罐区、阀组区、计I阀组区、沌畫区、储罐区、 量区、收发球区等 收发球区等 |
区、收发球区、过滤分离器 区、排污池(罐)等 | ||
2 |
放空区 |
放空立管、放空,火炬 | |
3 |
辅助生产区 |
消防泵房、消臍庫、综合设备间、变电所、变配电间、阴 房、空压机房、.帘i柜间、化验室、深井泵房、排涝泵房、供; 处理、污水处理设施、危废储存间等 |
呆间、机修间、器材库、锅炉 生水泵弗 循环水处理、给水 _ |
4 |
办公冬,富 |
陷王站控室、门卫、车库等 点至" |
6.1.3有明确分期建设投产的项目,站场布置应一次规划、分鄉I違设;无明确分期建设要求的项目, 总平面设计宜考虑预留发展方向。
6.1.4平面布置应根据生产工艺特点、火灾危险■性等级、功能要求,结合地形、风向等条件,经技 -π ⅞∖ I iʌ
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宜根据当地气象资料,为建筑物创造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的条件。
6.1.5可能散发可燃气体的场所和设施宜布置在人员集中场所及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全年最小频
率风向的上风侧。储罐区宜布置在整个站场设施的全年最小风频的上风侧。
6.1.6甲、乙类液体储罐,宜布置在站场内地势较低处,不宜临近排洪沟布置。受条件限制或有特殊 工艺要求而布置在地势较高处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止液体流散的措施。
6.1.7站场内的锅炉房、35kV及以上的变配电间、■加热炉等有明火或散发火花的地点宜布置在站场 或油气生产区的边缘。
6.1.8空气分离设备,应布置在空气清:⅛地段并位于散发油气、粉尘等场所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 向。 L
6. 1.9站场平面布置应覃卷理,节约用地。站场用地应符合相关建设用地指标要求。
6. 1. 10站场总平面布置宜列出下列常用主要技术指标。有关土地利用的计算参见附录C。
a) 站场価商积
b) 建筑物、构筑物用地面积
C)道路及广场用地面积
d) 绿化用地面积
e) 土地利用系数
f) 绿地率
g) 容积率
6.1.11与站场合建的维(抢)修中心(队)应独立成区,并宜设置单独出入口。
6.1.12 一、二、三级站场的站控室不宜贴近主要油气工艺设备的操作区。
6. 1. 13站控室及机柜间朝向工艺设备区不应开必门窗洞口。
6.2防火间距
6. 2. 1各级油气站场内平面布置的场決间距不应小于《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50183的规定。
6.2.2站场内地面敷聲的油气管道与消防水泵房、消防水罐(池)取水口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
6. 3 生产设施布置
6. 3. 1玉漕细式或露天布置,受生产工艺或自然条件限制时可布置在建筑物内。工艺设备布置
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工艺设备区宜靠近站场边缘,方便管线进出站场,保证工艺流程顺畅;
b) 泵房(棚)、压缩机的布置应满足工艺流程要求,宜靠近动力源;
C)加热炉等有明火或散发火花的地点,布置在站场或油气生产区边缘,并应位于散发油气的 设备、容器、储罐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d)工艺设备区内部设备间距应满足工艺设备的安装、操作及维修要求。
6.3.2进出站场的主干线紧急截断阀(ESD)应布置在易于接近且便于操作的相对独立位置。
6. 3. 3油泵房与其专用变配电间或机柜间相毗邻时,变配电间或机柜间的门、窗应位于爆炸危险区范 围之外。
6. 3. 4泄压回注泵或转油泵宜棚式咬■編应布置在储罐区防火堤外侧。
6.3.5燃料油、污油、含油污水、混油、天然气凝液等的装卸设施应布置在场区的边新闻火或散发 火花地点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6.3.6储罐区防火堤的布置应符合《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G%哗W⅛⅛散规定。
6.3.7储罐区泡探站应布置在罐组防火堤外的非防爆区,与储罐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0m。
6. 3. 8加点或锅炉与其供油设施之间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燃料油泵不应与加热炉同房间布置。当燃料油泵与加热炉毗邻布置时,应设防火墙;
b) 当燃料油罐总容积不大于2Om30t,-⅛⅛⅛∏热炉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8m;当大于2(W且不大于 3011?时,不应小于15m;大于30m3时按照油罐区布置。当燃料油罐埋地敷设时,防火间距可 减少50%o
C)燃料油泵与其供油的燃料油储罐间距不限。
6.3.9加热炉附属的的燃料气分液罐、燃料气加热器与炉体的防火间距不限;燃料气分液包采用开式 排放时,排放口距加热炉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渣鄂JJ
6.3. 10收发球筒宜布置在同一区域,且应布置在场区蘭边缘。收发球筒盲板前方应有操作空间
6.3.11计量设备需标定车标定时,应设置有方便标定车进出的停车场地,且不应占用消防通立
6. 3. 12混油处理设备区宜布置⅛⅛区的边缘和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全年最小频率風简的上风侧。
6.3.13天然气凝液罐宜布置在站场的边缘地带,远离人员集中的场所和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并应 位于上述场所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6.3. 14天然气編罐不得与常压油品储罐同组布置。..咨V
6.4辅助生产设施布置
6. 4.1变电所应布置在有利于电力线进出舛场線如,宜靠近负荷中心,应远离散发水雾、蒸汽、粉 尘、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宜布置在散发油气是普设施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6. 4.2 IokV及以上的露天变配电设备应独立设置。
6. 4. 3消防泵房的位置宜设在油罐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其地坪宜高于油罐区地坪标高,并 应避开油罐破裂可能波及到的部位。
6. 4.4消防水泵房宜与消防泡沫泵房、生产用水泵房合建.也可与生活用水的泵房合建。
6. 4.5站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水源,宜合并布置。I
6. 4.6含油污水处理的调节、隔油过滤等设施宜集中布置。
6. 4. 7热动力设施和锅炉房宜靠近负荷中⅛⅛且宜布置在场区边缘,位于散发油气生产设施的辛年最 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6. 4.8全厂性发电设牌宜題臉燮配电间,独立的发电设施宜靠近负荷中,心修普
6. 4.9空压机房&奪与甲、乙类生产厂房毗邻布置。
6. 4.10通信微波塔应靠近微波机房,并应远离变电所、发电机房、压缩机房、输油泵房等干扰源。
6. 4.11化验室独立设置时,宜远离人员集中的场所和,某他全厂性重要设施,并位于其全年最小频率 风向的上风侧。
6. 4.12固体废物暂存设施应独立布置,并位于场区边缘。
6.5泄压和放空设施布置
6. 5. 1站场的放空立管或火炬、排污池(罐)应远离站场内的人员集中的场所和全厂性重要设施,且 宜布置在其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6. 5.2距放空火炬筒30m的范围内,严禁有可燃气体排放口。
6. 5.3连续排放的可燃气体排气筒顶或放空管口,应超出其半径20m范围内的平台或建筑物顶2. Om 以上。对位于20m以外的平台或建筑物顶,应满足图6.5.3的要求,并应高出所在地面至少5m。
6. 5. 4间歇排放的可燃气体排气筒顶或放空管口。应超出其半径Iom范围内的平台或建筑物顶2. Om 以上。对位于Iom以外的平台或建筑物理;J⅛足图6. 5. 3的要求,并应高出所在地面至少5m。
注:阴影部分为平台或建筑物的设置范围。
图6. 5.3可燃气体排气筒顶或放空管允许最低高度示意
6. 5.5站场排污池(罐)应布置在站场的边件地带,远离人员集中的场所和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并 应位于上述场所全年最小频率风向W痢卯'
6. 5.6站外放空区周边宜设置不低于2. 2=的围墙(栏)。
6.6办公设施布置
6. 6. 1办公设施应诚合站场规模、性质和使用功能等因素合理布置,:为生产人员设置必要的生产管理 及配套设施。
6. 6.2办公设施宜远离生产区布置,独立成区。菖關品和天然气站场可设值班休息室。
6. 6. 3办公区应布置在场区主要人流出入口炬,0⅛"部公路衔接方便。
6. 6. 4办公区宜位于场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且环境洁净的地段。
6. 6.5办公区宜设停车场及活动场所。
6.7 道路、围墙及出入口布置
6. 7. 1站场进站道路宜为公路型道路,并应短捷顺直。线路阀室进站道路受地形限制时可为人行道、 坡道或踏步等。
6. 7. 2站场主出入口外宜设置临时停车场地。
6. 7. 3站场进站道路建设标准应与站内道传範?N
6. 7. 4一、二、三、四级站场进站道路路即宽度不宜小于6m,五级站场进站道路路面宽度不应/J⅜4m, 路肩宽度不宜小于0. 5mo
6. 7. 5一、二、三级站场应為謝少于两个通向外部道路的出入口,且出入口宜在不同方向设置,若 受周围环境限观,稀雄足鬲',则两个对外出入口的间距不宜小于5Q⅛⅛^⅛-VP
6. 7.6围畔峽岛置应满足《石油天然气管道系统治安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GAl 166的规定。
6. 7. 7站场内消防车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一、二级站场的内部消防车道净宽度不应小于6m,三、四、五级站场消防车道净宽度不应小 于4m;
b) 油气站场储罐组宜设环形消防车道。四、五级站场和受地形等条件限制的三级站场内的储罐 组,可设有回车场的尽头式消防车道,五级站场回车场不宜小于15m× 15m,三、四级站场回 车场不宜小于18m× 18m (含道路);
C)储罐组消防车道与防火堤的外坡脚线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πio储罐中心与最近的消防车道之 间的距离不应大于80m。两组油罐防火堤之间无消防道路时,应设净宽不小于7m的平坦隔离
空地;
d) 甲乙类液体厂房及油气密闭工艺设备距消防车道的间距不应小于5m;
e) 消防车道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5m;軍缺兰级油气站场消防车道转弯半径内缘不应小于12m, 纵向坡度不应大于8%议静■
6. 7. 8站场工艺设备区当短边N30m或面积≥2000m2时宜采用环形道路。
6. 7. 9当站场内道路葷1⅛附近地面2. 5m以上,且在距道路边缘15m范<⅛⅛工艺设备或可燃气体、可 燃液体储罐及管道时,应在该段道路的边缘设护墩、矮墙等防护设羸」
6. 7.10站场尬路的布置应与竖向设计及管线布置F目⅛?调,并应与厂外道路有顺畅方便的连接。在满 足生产、维修、消防等通车要求的情况下,应减少场区内部道路的设置。
6.7. 11站场内的道路交叉时,宜采用正交;若需斜交,交叉角不应小于45。。
6. 7. 12站场内道路宜采用城市型道路,路缘石宜高出路面80mm~ 120mmo
6. 7.13人行道的宽度宜为Im〜2m。人行道边缘至屋面为无组织排水的建筑物外墙不应小于1. 5m,至
屋面为有组织排水的建筑物外墙净距不宜小于ImO
6. 7. 14站内道路纵坡不宜小于0. 3%,不宜大于8%。人行道纵堞大于6%时,应局部改作台阶式。
6. 7. 15道路边缘至相邻建(构)筑物的净距应符合<6.⅛'15的规定值。
表6. 7. 15道路边缘至相邻建(构)筑物的距离
单位为m
__________________建(构)筑物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
最小距离 | |||
当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无岀入口时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L5________ | |||
当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有岀入口但不通行车辆时_________ |
J_L |
_ r 3. 0 | ||
建筑物外墙面 |
当建筑物面向道路一侧有岀入口且 通行汽车时 |
连接引道的路面为单车道时 |
■ |
LO |
连接引道的路面为双车)會肘■ |
___________610___________ | |||
连接引道为电瓶搬运率行道时 |
4. 5 | |||
围墙(内边缘) |
5愚履 |
1. 5 |
6. 7. 16甲、乙类厂房(设备、容器)至围墙(教的间距不应小于5m。
6. 7.17站场应设置围墙,围墙高度应从场算,采用不低于2. 5m的非燃烧体材料砌筑,顶部 设置不小于0.5m的防护网。
6. 7. 18生产区与办公区之间宜设置围墙(栏)或绿篱等加以分隔。
6. 7.19 35kV及以上变电所室外变配电设施应设置高度不低于1. 5m围栏与其他区域隔离。
6. 7. 20站场宜设置供人员紧急疏散的安全门,安全门外应便于疏散,不应存在阻挡疏散的障碍物、陡 坎等。
7. 1 一般规定
7. 1. 1站场的竖向设计应与平面布置同时进行,并应与场区外周围地形标高、道路及归.洪排水条件相 协调。
7.1.2场地的平整坡度应有利于排水,并应根据土质、植被、铺砌、生产、运输以及土(石)方工程 量等条件多/
7. 1.3站场的竖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b)
C)
d)
e)
方便生产联系,满足交通运输及消%安融科要求;
合理利用自然地形,为站场各建(谕■■蔚勿确定适宜的地坪标高;
场地设计标高应满足站场的防洪设计要求;
场地设计标高应与周边的村镇、相邻企业、居住区和道路等的标高相适应;
山区或丘陵地区,应注意对周围山坡的加固和植被的保护,避免水土流失,确保填挖方边坡 的稳定和场区的安全;
f) 填(挖)方工程应防止滑坡、塌方,宜减少土(石)务、护坡和挡土墙等工程量,宜使填、 挖方量平衡,且运距短捷方便;
g) 分期建设的站场,在场地标高、尊凰排水系统等方面,应使近期与远期工程相协调;改(扩) 建工程应与现有场地凝耦澜充分利用和保护现有排水系统。
7. 1.4站场竖向布置宜采用平坡式,当站场所在区域地形坡度较大且站场用地面积较大时,站场竖向 布置可采用阶梯3帶命
7.1.5特殊地场条件的竖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膨耗地区,应保持原生覆盖土表层。露头地段应进行处理,防止时干时湿,膨胀变形;
b) 湿陷性黄土区的竖向设计应符合《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的相关规定;
C)对岩石地基地区、软土地区、地下水位高的地区,不宜挖方。岩石地基地区的平土应与基槽 的开挖结合考虑;
d)盐渍土地区,采用自然排水的场地设计坡度不得小于1%。
7. 2设计标高的确定
7.2.1受江、河、湖、海的洪水、湖水或内涝水威胁的场地设计标高应高出设计频率水位0. 5m,当 有波浪侵袭和壅水现象时,应加上波浪侵袭高度和壅水高度。
7. 2. 2站场内外道路、排水沟渠的标高应统一考虑。主要出入口的道路路面标高宜高于场区外部路面 的标高。若场区内道路标高无法高于外部路面时,宜采取逆向坡等处理措施,并在坡谷处连接,排水系 统,确保外部雨水不进入理区内。
7.2.3站场内场区地区段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循环水和污水处理区内,除人行道、车行道和操作场地应硬化外,其他场地宜植草皮或铺石 子;
b) 人行道应高出其附近场区地面50≡~100≡,宜采用混凝土预制块等块体材料铺砌。
7.2.4站场内雨(污)水收集、处理、排放在地势最低处。
7.2.5油品管道站场内,人员集中的场所、全厂性重要设施、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宜布置在地势较高 处。储罐区、工艺设备区宜布置在地势较低处。
7.3平坡式竖向设计
7. 3. 1下列地区的站场竖向设计宜采用平坡式:
a) 自然地形坡度不大于2.0%的地区;
b) 自然地形坡度为大于2.0%小于等于3.0%,且垂直等高线方向不大于50Om的地区;
C)处于地形破碎的微丘地区。
7.3.2场地设计平整坡度宜采用0.3%〜2.0%;在大面积地形平坦的地区,采用连续平坡萍等时, 不得小于0. 2%;在局部高差仙繼不得大于3. 0%o
7.4阶梯式竖向设计
7. 4. 1台阶的划#奪符合下列要求:
a) ⅞p斷阮产设施及建(构)筑物宜布置在同一台阶或相邻台阶上;
b) 台阶的长边宜平行自然地形的等高线布置;為
C)台阶的宽度和面积除应能满足生产设施弘廖囂线和绿化的布置外,还应满足施工安装、 生产操作、设备检修和消防的用地需要;
d)台阶高度应按生产要求、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生产流程、运输联系、消防及土方平衡要求等
因素综合考虑。台阶高度宜为Im〜An。
7. 4. 2阶梯式布置中,在台阶的边缘处应有防止油品或雨水从高台面漫流到低台面的措施。台阶高度
大于1.2m时,应在高台面设置防护设施。
7. 4.3相邻台阶之间可采用自然放坡、护坡或挡土墙等连接方式。
7. 4. 4人行道纵向坡度大于8%或跨越台阶时,应设人行阶梯。当人行阶梯连续数量大于18步时,应 设休息平台。
7. 4. 5台阶距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iiɪ ʃrɪ
a) 台阶坡脚至建(构)筑物的距离应考虑采光、通风、排水及自身稳定性要求,且不应小于2. OmO
b) 台阶坡顶至建呷勿、构筑■物的曲离尚应考虑建筑物、构筑物基础侧压力对边J⅛蟾土墙的影响。
坡顶上的建(构)⅛,其基础底面外边缘至坡顶的水平距离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GB50007的规定。
7.5边坡处理
7. 5. 1边坡处理方式选择时应考虑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阶梯高度、挖填情况、荷载分布、建(构) 筑物布置及用地情况,结合技术经济的合理性和坡体的稳定性等因素综合确定。
7. 5.2当场地有放坡条件,且无不良地质条件时宜优先采用自然放坡。
7. 5.3自然放坡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场地挖方、填方边坡的坡度允许值应据地质条件、边坡高度和拟采用的施工方法、工程经验
综合确定,且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KB 500D7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KB 50330
的规定;
b)在岩石边坡整体稳定的条件下,岩石边坡的开挖坡度允许值,应根据当地经验按工程类比的
原则,并结合本地区已有稳定辿•坡的坡度值加以确定。对无外倾软弱结构面的边坡,可按表
7. 5. 3-1 确定:
7. 5. 3-1岩石边坡坡度允许值
边坡岩体 |
坡率允许舊Zla宽比) 一 | ||
类 型 |
风化程度 Λ~- ''f_________ |
H<8m ' |
8m≤H<15m |
T |
______未(微)风化______ |
1:0. 00"l: o.⅛o^p |
1:0. lθʌl:θ. 15 |
1 |
中等风化 |
1:0. ICrI:0. 15 |
1:0. 15^1:0. 25 |
TT |
未(微)风化 |
% 疽⅛11CΓ13. 15 |
_____________1:0. 25_____________ |
11 |
中等风化 |
1:0. 15^1:0. 25 |
1:0.25^1:0.35 |
TTT |
未(微)风化 |
1:0.25^1:0.35 |
1:0.35^1:0.50 |
111 |
中等风化 |
________1:0. 35~1:0.50________ |
_____________1:0. 5CrI :0.75_____________ |
中等风化 |
________1:0. 5CrI :0.75________ |
_____________1:0. 75~1:1.00_____________ | |
IV |
强风化 一 |
_________1:0. 75~1:1.00 _ |
— |
注1 : H -边坡高度; | |||
注2: IV类强风化包括各类风化程度的极软岩; | |||
注3:全风化岩体可按土质边坡坡率取值。 |
H■— T |
C) 土质边坡坡度允许值应根据工程经验,按工程类比的原则并结合已有稳定边坡的噂尊分析 确定,当无工程经验且地质条件良好、地下水贫乏、无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条件简单时, 挖方土质边坡,舔度可按表7. 5. 3-2确定。下列情况之一时,挖鬱写的坡度允许值应另 行计算。
IIr 边坡的高度大于表7. 5. 3-2的规定;
2) 地下水比较发育或具有软弱结构面的倾斜地层。
表7. 5. 3-2挖方土质边坡坡度允许值
"边坡土体~ 类另U |
状态 |
∖z 坡率允许值(高宽比) | |
_____坡高小于5m_____ |
坡高5m'10m | ||
1:0. 35^1:0. 50 |
1:0. 50^1:0. 75 | ||
碎石土 |
中密 |
1:0. 50~1:0. 75 |
1:0. 75~1:1. 00 |
__m__ |
_________1:0. 75~1:1. OO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1:1. C)Cn :1. 25______________ | |
1:0. 75^1:1. 00 |
1:1. 00^1:1. 25 | ||
黏性土 |
__β__ |
_________1:1. C)Cn :1. 25_________ |
_____________1:1. 50_____________ |
注1:碎石土的充填物为坚硬或硬塑状态的黏性土;
注2:对于砂土或充填物为砂土的碎石土,其边坡坡度允许碾按砂土或碎石土的自然休止角确定。
d)填方的边坡允许值应根据填方髒、悝(岩)层的种类等因素经稳定性计算后结合地区经验 确定。填方边坡允许即说舞漓如表7. 5. 3-3规定。
⅛ 表7. 5. 3-3填方边坡坡度允许值
填土类别 |
边坡允许坡度而V高宽比) | |
坡高在8m以内 |
________坡高为8m〜15m________ | |
碎石、卵石 一 |
1:1.25 〜1:1.50 ■ |
1:1. 50〜1:1. 75 一 |
砂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30%〜5θ"厂 |
1:1. 25〜LLWO |
1:1. 50〜1:1. 75 一 |
土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30%〜5θ"厂 |
1:1.25 〜1:1.50 |
1:1. 50〜1:2. 00 一 |
黏性土 (8<L<14) |
t ^⅝ 1:1. 50〜1:1. 75 |
1:1.75 〜1:2.25 一 |
注1:用大于20Cm的石块砌筑的填方边坡,坡度酌情确定。
注2:需在坡顶上大量弃土或作堆场时,应进行坡体稳定性验算。
注3:道路路堤边坡应按GBJ 22执行。
注4: TP为塑性指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5.4边坡防护、加固措施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工程经验,以及场地的具体情况综合确定。
7. 5.5受用地限制时,挡土高度小于5m的边坡宜采用重力式挡土墙。
7. 5.6边坡坡顶上方应设置截水设施,边坡坡脚应设置排水设施,确保积水顺利排出。
7. 5. 7边坡处理方式应按下列要求选择:
a) 边坡高差小于等布0.5m";宜采用自然放坡或护坡的处理方式;、死探
b) 边坡高差±≠,0. 5m且小于等于1.5m时,宜采用护坡的处理闽朱宜大于1:1.5;
C)边坡⅛p'⅛fcl. 5m且小于等于5m时,受用地限制时可采用挡土墙的处理方式;
d)边坡高笔■大于5m时,宜采用自然放坡或护坡与挡蘭遥合的处理方式,当边坡高度大于 8m时,不宜单独采用重力式挡土墙。.黙为
7. 5. 8挖方边坡坡脚距离围墙不宜小于墙可作为围墙基础。
7.6 ± (石)方工程
7. 6. 1场地土(石)方工程量应根据场地地形复杂程度、场区面积大小和计算精度要求选择合理的计 算方法。
7. 6.2场地整平时,表层土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填方地段基底较好的表土,应碾压密实后,再进行填土;
b) 填方地段当表层为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耕土或表土、淤泥和腐植土时,应先挖除或处理后, 再进行填土处理。
7. 6.3 土(石)方的计算,应考虑土壤的松散性质,不同种类土壤的松散系数参见本规范附隶D。 IJl 'IjT
7. 6.4场区平整范围应以站场实陳用地范围为界。
7. 6.5场地平整填土苗分爲庄(夯)实,每层厚度不宜超过300≡,其压(金吊实度为90%以上, 并应统筹考虑冨神谕物基础以及边坡处理的压(夯)密实度。场地平整土岩)方工程的施工要 求及其回填质量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7. 6. 6 ± ⅛方计算时,除场地平整的土方量外,还应考虑单项工程的土方余缺量,包括建(构) 筑物和设备的基础、管沟基槽、油罐基础(包括防火堤)、仓库和道路路基、花池填土等余缺土量,以 及稻田、水沟、水塘表土清除量与回填利用委非
7.7场地排雨水
7. 7. 1站场应设置清污分流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结合建(构)筑物密度、道路形式、环 境卫生和绿化等因素,合理选择排雨水方式。
7. 7. 2站场内雨水不宜采用暗管(沟)方式排放。集水井或提升井至站场围墙外可采用暗管(沟)的 排水方式。
7. 7.3当采用明沟方式排放场地雨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场区内宜采用透空式盖板沟;明沟的设计流量及水力计算,应符合《室外排水刿规范》GB 50014的规定;
b) 明沟宜沿道路击行顧费⅛站场围墙边缘布置,宜避免与道路的交叉。前⅛i⅛区的雨水,应 避免对其他工程设施或农田造成危害;
C)未箸棉歯明沟与建(构)筑物基础边缘水平距离.不应小于息1;
d) 明淋]断面形式宜采用矩形或梯形,特殊拱质条件下可采用三角形;
e) 明沟起点及分水点深度不宜小于0. 3m,沟晶宽不宜小于0. 3m;
f) 明沟纵坡不宜小于0. 3%,在地形平坦地段最小纵坡坡度不得小于0. 2%。按流量计算的排水明 沟,沟顶应高出计算水位0. 2πτr
g) 湿陷性黄土、盐渍土等特殊地质土壤的排水明沟设置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7. 7.4当采用暗管(沟)方式排放场地雨水时,应符合下列规聲
a) 雨水口应便于集水,并与雨水管道有良好的连接推件的爲段。不应设在建筑物门口、分水点 及其他地下管道上;
b) 雨水口间距宜为20m~50m,且应賊播騙录E的规定。
7. 7.5采用地面自然排渗方式排放场地雨水就,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避免冲刷场地埠面;卷*
b) 不应出现影响生产、交通、消防、管理等的积水区域。
7. 7.6在山坡地带建设站场时,应在场区外部上方设截洪沟。截洪沟边距场区挖方坡顶不宜小于5m。 沟深、沟宽需按枇zk面积计算确定。当挖方边坡不高斗土界:綃岭截洪沟铺砌加固时,该距离可减 至 2. 5m。
7. 7.7站场围墙外截洪沟、排水沟不应穿过场区√1 ⅛⅛围墙外绕行时,应确保站场区生产、运输和管 理不受影响。
8.1.1管线综合布置应符合站场的近期建设规划要求,并兼顾中远期发展的需要。
8. 1.2管线综合布置,应与站场的平面布置、竖向布置、道路布置和绿化布置等相结合,协调好管线 与管线、建(构)筑物、道路和工艺设备之间在平蹤齡上的关系,紧凑合理、短捷顺畅。
8.1.3管线分类示例参见本规范附录FO ʌsʃ
8.1.4下列情况时宜采用地上敷设管线方式:
a) 场区地形复杂、多叙i¾fe∖地下水位较高且土壤及地下水的腐蚀性较大;.
b) 管线数量.较多;
C)管溥域i交叉较多;
d) &设备区内的工艺管道和热力管道;
e) 具有腐蚀性、毒性的液(气)体管道;也帶
f) 湿陷型黄土地区和永久性冻结地区的带准物体管道。
8.1.5下列情况时宜采用地下敷设方式:
a) 管线数量较少;
b) 要求隐蔽的管线;
C)无腐蚀性、无毒性、无爆炸危险性的液体管道,电缆和水力输送管道等;
d)泵进口管道等工艺对高度有要求的管道。
8.1.6各种管线宜按走向集中成管带布置,地上管线不应包围建(构)筑物和工艺设备,管线与道路 宜为正交;需斜交时,其交角不应小于45。。
8.1.7管线综合布置不应妨碍工艺设备等的检修维护。
8.1.8在满足安装、生产、安全、检维修的条件下,管线宜共架或共沟、多层或∣]K½⅛式敷设。 8.1.9工艺管道、热力管线和各种电缆,不应在道路路面下纵向平行道路敷设,直埋管线不应上下平 行敷设。
在路肩上闻;设置照明电杆、消火栓和跨越道路管线的支架。 在管线布置发生矛盾时,应按下列原则避让: 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 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 压力管让自流管; 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 新建的让现有的;
检修次数少、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不方便的。
在高填方区,管线宜避开土壤较大沉降差区域J 易燃易爆管道不应布置在人员常出入的通道冃I*
湿陷性黄土、盐渍土、膨胀土等特殊工程地质条件下,地下管线综合应执行相关规范.
XF
8. 1. 10
a)
b)
C)
d)
e)
f)
8. 1. 11
8. 1. 12
8. 1. 13
8. 2. 1地上管线的敷设方式应根据介质性质、管线安装、生产操作、安全、维修管理、•交通运输等因 素,综合考虑确定。匕⅛⅛∖⅛
8.2.2工艺管道不应穿过与其无生产联系的建(构)筑物。
8. 2. 3管线布置不宜影响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和采光,以及门首!的正常开闭。
8.2.4在管墩、管架上敷设的管线间距应满足安装"⅛¾产操作、安全、维修管理等要求。
8. 2.5工艺管道不应采用建筑物支撑的敷设方式。
8.2.6管架与其它建(构)筑物等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8.2.6的规定。
表8.2.6管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单位为m
____________建(构)筑物的名彳 |
尔 |
_________最小水平净距_________ |
建筑物墙壁外缘或突岀部分外缘 |
有门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无门窗 |
1.5 | |
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LO __ | |
人行道路外沿 |
一 • 0.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围墙(中心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Ll io | |
照明或通信杆柱(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Lo_________________ | |
注:本表不适应于地下式及建筑物支撑式管舞注、' ..一 .•:「• |
8. 2. 7架空管线跨越道路的最小净空高度,应符合表8. 2. 7的规定。
表8.2.7架空管线跨越道路的最小净空高度 单位为m
斑啾名称 |
最•小净空高度 |
____________道路(从路拱算起) |
-Y "芸 一 |
* 人行道(从路面算起) 一 | |
注:表中最小净空高度:管线自防护设施的外缘算起;管架自最彳 |
氐部位算起。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3地下管线布置
8. 3. 1管沟敷设方式主要有通行管沟敷设、半通行管沟敷设和不通行管沟敷设。管沟尺寸宜符合表
8. 3. 1的规定。
表8.3.1管沟尺寸设计要求 单位为mm
管沟类别 |
管线至沟壁 净距 |
管线至沟顶 净距 |
管线至沟底 净距 |
管沟净高 |
通道净宽 |
通行管沟 |
120〜150 |
300〜350 |
150〜200 |
31800 — |
3700 一 |
半通行管 |
单侧布置 |
100—150 |
r 200~300 |
100—200 |
1 400—1 600 |
500〜600 |
沟 |
双侧布置 |
3700 一 | ||||
____不通行管沟____ |
100~150 |
50 〜10。 |
100〜200 |
— |
— |
8.3.2管线共沟敷设应符合下殉规定:
a) 凡有可能产生互相影响的管线,不宜共沟敷设。受条件限制.胃慷耕广相互有干扰的管 线应采用有效措施隔离;
b) 管,段取防止可燃气体窜入和积聚的措施;晚∣J(貴、
C)管沟内的污水应经水封井排入生产污水管道。沟底宜设不小于0. 2%的坡度,最低处设排水点。
8.3.3输送易燃可燃介质的埋地管道不宜穿越电缆席
8.3.4直埋管线之间、直埋管线与地面管逾賣管线之间均不应平行重叠敷设。
8. 3.5直埋管线的埋设深度应以管线不受到损坏为原则,且应考虑最大冻结深度和最高地下水位的影 响,管顶距地面不宜小于0. 5mo
8.3.6地下管线穿越道路时,管顶至道路路面结构层底的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 5πio当不能满足要 求或有特殊要求时,管线应设防护套管(或管沟),其套嚨"⅛⅛出路堤坡脚、城市型道路路面、公 路型道路路肩或路堤坡脚以外,且不得小于Im。当路边有排水沟时,其套管应延伸出排水沟沟边Im。
8. 3. 7地下管线至建构筑物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8. 3. 7的规定。对于管线埋深大于建(构)筑物基 础的管线,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可按附录G计算,并与表8. 3. ©堕数值比较后, 采用其较大值。
表8.3.7地下管线至建(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 单位为m
序号 |
项目 |
压力流给水、排水管 |
自流给 否、排氷 管线 |
■热力■ 7管线 |
脣燃和可燃 液(气)体管 线 |
≤10kV 电 力 电缆 |
照明、通信、 仪表控制电 缆g | ||
公称直径Z | |||||||||
≤200 mm |
>200 mm . | ||||||||
1 |
建(构)筑物基础外缘a、- 一 |
2.5 |
3.0 |
2.0 |
1.5 |
3.0 |
0.5 |
0.5 | |
2 |
道路 |
路面或路沿边缘 |
1.5 |
.⅛"广 |
1.5 |
1.5 |
1.5 |
1.5 |
0.5 |
排水沟外壁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0.5 | ||
3 |
管架基础外缘I_______ |
1.0 |
1.0 |
1.0 |
1.0 |
1.0 |
0.5 |
0.5 | |
4 |
围墙基础外缘 — |
1.0 |
1.0 |
1.0 |
1.0 |
1.0 |
0.5 |
0.5 | |
5 |
照明电线杆柱h |
1.0 |
1.0 |
1.0 |
1.0 |
1.0 |
0.5 |
0.5 | |
6 |
灌木__________ |
不限 |
不限 |
不限― |
1.5 |
2.0 |
0.5 |
0.5 | |
7 |
乔木中心________ |
1.5 |
1.5 |
1.5 |
2.0 |
1.5 |
1.0 |
a各种管线与建(构)筑物基础外缘的净距,除按表中规覗,管线埋深超过建(构)筑物基础底面埋深0. 5m以上 时,应按附录G计算确定,但不得小于表列数值日莅
b表中净距除注明者外,均自管壁、沟壁、博护斡的外缘或最外一根电缆算起。
C本表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及膨胀生等特殊地区。
1对于管径大于等于70Ctam的压力流给水排水管线,其间距应适当增加。
e注水管线距建(构)卽物的:⅛小水平净距不应小于5m,,否则,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λ, -'∙
f当排水管线埋深超¾t建筑物基础埋深时,净距应不小于3. Om,并应布置在基础外"鏡压力影响范围以外。
8通信电缆管瓣建、构筑物基础外缘的间距,应为1.2m;电缆沟间距要求与谊力电缆相同。.
h高压电力杆柱或铁塔(基础外边缘)距本表中各类管线的间距,应t⅛列照明电线杆柱间距增加50%。
'当双柱式管架分别设基础时,可在管架基础之间敷设管线,但应满足本表要求。_________________
8. 3. 8不同类埋地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題8*8的规定。
表8.3.8地下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单位为m
序 号 |
项目 |
消防、给水、排水管线a、e |
热力管 线(沟) b、c、f |
易燃和可燃 液(气)体管 线 |
≤10kV 电力电 缆(沟) d、g |
照明、通 信、仪表控 制电缆' | |
无阀井 |
有阀井 | ||||||
公称直径 | |||||||
≤200mm >2°° mm |
序 号 |
项目 ʃ* ΛJ∣tji |
消防、给水、排水管线岛■ |
热力管 线(沟) b、c、f |
易燃和可燃 液(气)体管 线 |
≤10kV 电力电 缆(沟〉 d'g |
照明、通 信、仪表控 ・制电缆g | |||||
无阀井 公称直径 |
有阀井 | ||||||||||
l^200mm |
>200 mm | ||||||||||
1 |
消防、给水、 排水管线d'8 |
无■阀井 |
七公称 直径 |
V 200 mm |
0.5 |
0. 6~ 1.0 |
管外壁与阀尬J 外壁0. 2 |
LCo |
1.0 |
0.8 |
0.5 |
>200 mm |
0. 6〜 1.0 |
0. 6〜 1.0 |
B 1.5 |
1.2 |
1.0 |
1.0 | |||||
有阀井 |
管外壁与噓 |
齢强0∙2 一 |
1.0 |
1.5 |
0.8 |
0.5 | |||||
~2~ |
热力管线(沟)。 |
1. 0 |
1.0 一 |
一 |
1.0 |
1. 5/1.0 |
1.0/0. 5 | ||||
~3~ |
易燃和可燃液(气)体管线 一 |
1.&.「 |
1.2 |
1.5 一 |
1.0 |
一 |
1.0 |
1.0 | |||
4 |
≤10kV电力电缆(沟)e', |
0.8 |
1.0 |
0.8 |
1. 5/1.0 |
1.0 |
— |
0.5 | |||
5 |
照明、通信、仪表控制电缆 |
0.5 |
1.0 |
0.5 |
1.0/0. 5 |
1.0 |
0.5 |
— | |||
注1:本表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及膨月 注2:热力管线在管沟内敷设时,采用分£ |
长土等特殊地区; 于数字 ⅝⅛√u __________________ | ||||||||||
a两平行相邻给水排水管线管底标高差大于等于两管中心距时,深理管线应在浅埋管线外壁或基础底面边缘的45° 休止角以外。 , N. b当利用热力管道为工艺管道伴热时,间距神职 C当热力管道(沟)与电力电缆间距不能满足表列间距时,可采取隔热措施,以防电缆过热。 1局部地段电力电缆穿管保护或加専板后与给水管道、消防管道、排水管道、压缩空气管道南血隹,可减少到0. 5m, 与穿管通信电缆的间距,岀减少到0. ImO e当给水管道、消防管道与排水管道共同埋设在砂土类土壤中,且给水管道、翻*.管道的材质为非金属或非合成塑 料时,给水管道、消防管道与排水管道间距不应小于1.5m。 f仅供采暖用的热力管沟与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及电缆沟之间网间F宗可减少20%,但不得小于0.5m。 '35kV级的电力电缆与本表中各类管线的间距,可按1OkY:•的嚨增加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3. 9同类埋地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当管线公称直径≤200mn时,净距为Ie)CtoIn〜200min;
b) 当管线公称直径为250mm〜40CtoIn时,净距为300mm;
C)当管线公称直径OmIn时,净距不小于400π≡°
8.3.10地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表8. 3. 10的规定。
表8.3.10地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 单位为m
序号 |
管线名称 |
给水、 消防管 线 |
排水管 线" Ha ⅛,Λ _ |
热力4 管线 |
压缩 空气 嗜线 |
易如可燃 液(气) 体管线 |
不大于IOkV电 力线路b |
通信线路 |
排水 /明沟 (酋底) I I | |||
直埋 |
套管C |
直埋 |
套管口 | |||||||||
1 |
~给水、消防管线~ |
■ 0. 15 |
0. 15 |
0.15 |
0. 15 |
0.5 |
0.15 |
05 |
0.5 | |||
2 |
排水管线 . |
办]⅛ |
0. 15 |
0. 15 |
0.15 |
0. 25 |
0.5 |
0.15. |
0. 5 |
0. 15 |
0.5 | |
3 |
热力管线 |
'O. 15 |
0. 15 |
0. 15 |
0.15 |
0. 15 |
0.5 |
Q 2京" |
0: 5 |
0. 25 |
0.5 | |
4 |
压缩空气管线 |
0. 15 |
0. 15 |
0. 15 |
0.15 |
0. 25 |
^^⅛5r |
0.25 |
0.5 |
0. 25 |
0.5 | |
5 |
易燃可燃液(气)体管 线_____ |
0. 15 |
0. 25 |
0. 25 |
0.25 |
V7>^r ⅛.5 |
0.25 |
0.5 |
0. 25 |
0.5 | ||
6 |
不大于IOkV 电力线路 |
直埋 |
0.5 |
0.5 |
0.5 |
■ 0a5⅛ |
— |
— |
0.5 |
0.5 |
0.5 | |
套管 |
0. 15 |
0. 15 |
0.蛤 |
∙G^.,25 |
0. 25 |
一 |
一 |
0.5 |
0.5 |
0. 25 | ||
7 |
通信线路 |
直埋 |
0.5 |
0.5 |
0.5 |
0.5 |
0.5 |
0.5 |
0.5 |
一 |
一 |
0.5 |
套管 |
0. 15 |
0. 15 |
0. 25 |
0.25 |
0. 15 |
0.5 |
0.5 |
— |
— |
0. 25 | ||
8 |
排水明沟(沟底) |
0.5 |
0.5 |
0.5 |
0.5 |
0.5 |
0.5 |
0.5 |
0.5 |
0. 25 |
— | |
注:垂直净距系指下方管线管顶与上方管线管底或基础底间的净距。 | ||||||||||||
^~排水管线与生活给水管交叉时,排水管应在下方,其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4m,否则应加套管或其他加固措施。~ Ii电力电缆与通信电缆,仪表电缆交叉时,电力电缆应在下方,如在交叉点前后各LOm范围内用隔板隔开或采用 |
了套管时,净距可为0.25m,,
若各种管线、电缆均加套管,排水明沟的基础经过加强,净距可适当减少,套管应伸岀明沟沟壁1.0m。
9绿化
9. 1
9. 2
9. 3
站场绿化应根据菲面布置、竖向设计、生产特点、消防安全、环盛征等因素综合考虑。
站场染糰,应符合下列要求:
与平面布置、竖向设计、管线综合相适应,并翩围环境和建(构)筑物相协调;
不妨碍工艺设备、储运设施等散发出鞍城的扩散;
,>l∣∣ >1
工艺设备区、罐区与周围消防道路之间不宜种植绿篱或茂密的灌木;
不妨碍道路的视距安全;
不妨碍生产操作、设备检修、消防作业和物料运输;
充分利用通道、零星空地。
绿化设计宜根据站场平面布置的功能分区及其性质,布置在以下区域:
a)
b)
C)
a)
b) C)
d)
e)
f)
9. 4
辅助生产区的建(构)筑物周围;
办公区内空地区域;
站场内道路两侧;
d)围墙内周边地带。 V
站场绿化植物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选择相磷&隍好、抗污、净化、减噪或滞尘力强的植物;.
b)
C)
9. 5
选择有*『宇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的植物;
不应选择油性植物。
・-J ll J
站场绿化设计指标,应以站场绿化用地系波表示,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一般地区不宜小于12%,且应满足地方的相关规定;
b) 沙漠、盐碱地等特殊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C)站场绿化用地系数参见附录H计算确定。
10. 2输油管道站场宜远离海、江、河、湖泊。当确需娜味建设时,应采取防止事故状态下事故顼对周 边水体污染的相应防护措施。
10. 3站场应结合当地情况,选取合也的雨水排放和收集方案,避免由于雨水排放造成的水土流失、环 境污染等情况的发生
10. 4输油站场生产区周围宜设置防止事故状态下事故液漫流的导流和收集设施。
10. 5天然依単晶火炬,应远离人员集中的场所和全厂性重要设施,并应位于站场外地势较高处和 场区全年的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10.6防火堤内场地的排雨水应采取截油排水措顿,
10. 7防火堤内地面宜进行防渗处理。
10. 8油品设备区宜设硬化地面,并在周边设置不低于0. 15m的围堰或排水明沟。
10.9站场内的废水、废气及废渣(液),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 达标后排放或填埋。
10. 10站场噪声控制应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的规定。
料录A (规范性附录)
长输油气管道输送介质火灾危险性分类示例见表AO
表A输送介质火灾危险性分类示例
____火灾危险性类别____ |
________________输送介质________________ | |
甲 |
A |
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凝液、液化天然气 一 |
B 一 |
______. 原油、稳定轻炷、汽油、天然气、硫化氢__________ | |
乙 |
A 一 |
•匸警 原油、煤油 |
B 一 |
________________原油、轻柴油_________________ | |
丙 |
A 一 |
________________原油、重柴油_________________ |
B 一 |
__ | |
注:石油产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系以产品标准中确定的闪点指标为依据。有些炼厂生产的轻柴油闪点若大于或等于 6CTC,在储运过程中可视为丙类。闪点小于60。C并且大于或等于55。C的轻柴油,如果储运设施的操作温度不超过40°C , | ||
也可视为丙类。 |
q【•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⅛ J(W-1^"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防火间距起算点的规定
各类建(构),骨物、设备、设施等的防火间距起算点规定如下:
城市型道路,从路面边缘算起;公路型道路,从路肩边缘算起;
铁翫中心算起;
建(构)筑物从外墙壁算起;
各种容器从外壁算起;
管道从管壁外缘算起,管架从最外边缘算起;
各种机泵、变压器等设备从外缘算起;
火车、汽车装卸油鹤管从中心线算起;
火炬、放空管从中心算起;
架空电力线、通信线从杆、塔的中心线算萤;攀
加热炉、水套炉、锅炉从烧火口莪聃靛—
油气井从井口中心算起;
居住区、村镇、公共福利设施和散居房屋从邻近建筑物的外壁算起;
相邻厂矿企业从围墙算起。
a)
b) C)
d)
e)
f)
g)
h)
i)
j)
k) D m)
r^L ⅛
f'
C.l
C.2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站场布置主要技术指标的计算规定
站场用地面积:系指站场围墙内用地面积,按围墙中心线计諄 (构)筑物用地面积按下列规定计算:
构筑物:按最大外边投影面积计算;
储罐区:
建
a)
b) C)
ʃ
设防火堤的按防火堤中心线计算,不设防火堤的按成组设备最外边缘计算;
以散水外边线计算;
球罐:周围有铺砌场地时,按铺砌面积计算;
生产设备及操作场地:以设计边界线计算;
露天堆场:以设计边界线计算;
站区围墙:中心线以内基础宽X围墙长
管线用地面积按下列规定计算:
架空电线:横担长X线路长;
地上管线:管线(墩)基础外缘宽X管线长;
管沟及电缆沟:晝硼煽⅛⅛勾长;
埋地管线:地關諏宽X管线长。
C.4道路及场地面积按下列规定计算:
厂区铁籥-(围墙内):路基宽(包括边沟)X路长;. 厂区道路(围墙内):路基宽(包括边沟)X路长; 人行道:路面宽X路长;
检修场地及回车场:以设计边界线计算。
C.3
d)
e)
f)
g)
a)
b)
C)
d)
a)
b)
C)
d)
C.5±地利用系数按下式计算:
土地利用系数=
建(构)筑物用地面积+管线用地面积+道路及场地面积 站场用地面积
×100%
C.6容积率按下式计算:
当建筑物层高超过8m,在计算容积率时该房建筑面积应加倍计算。
土壤松散系数见表°。
B⅛S≡"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土壤松散系数
表D 土壤松散系数
土壤 |
系数 | |||
等級 |
种类 |
最初 |
最后 | |
第一级 |
松土 |
粉质黏土式哗 |
1. 08〜1. 17「 |
1.0 〜1.03 |
植物性土壤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0 〜1.3O- |
1.03 〜1.0』 | ||
轻型及黄土质的砂黏土,潮湿及松散的黄土,软的重轻盐 土,含粒径小于15mm以下的中和小圆砾,密实的含草根的 种植土,含粒径小于30mm的树根的泥炭及种植土,夹有砂、 卵石及工程废料的杂黄土 ,-L |
1. 14—1.28 |
1.02 〜1.05 | ||
第二级 |
普通土 |
轻腴的黏土,重砂土,粒径15mπr⅛0mm的圆砾,干燥黄土, 含直径小于30mm的树根的振炭及种植土,圆砾或卵石的天 然含水量的黄土,.血磚、卵石及工程废料的杂黄土 |
1.24—1.30 |
1.04 〜1.07 |
第三级 |
硬土 |
除泥炭石、软石灰石以外的各种硬土__________ |
1.2 Chr⅛. ⅞ |
1.03〜1. Op |
泥炭石、软石灰石 |
1.33~1.37^ |
1. 11 〜1.15 | ||
第四级 |
软土 了 |
1. 30-1.45 |
1. 10 〜1.2(f | |
第五、六級 |
次坚石、坚石 |
次坚石、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5 〜1.50 |
1.20 〜1.3(f |
注:一级到六级土壤,挖方转化为虚方时,乘以最初松散系数;挖方转化为填方时,乘以最后松散系数。 |
场地内雨水口的间距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场地内雨水口的:间距见表E。
雨水口且加當设直
表E场地内雨水口的间距
道路纵坡⅝Γ |
雨水口间距In |
_______V0. 3_______ |
20 〜40 |
0. 3〜0. 4 |
40 〜50 |
0.4 〜0.6 |
50 〜60 H |
0. 6〜0. 7 |
60 〜70 |
0. 7〜3. 0 |
80 |
管线分类示例见表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管线分类示例
表F管线分类示例
管道类别 |
_ |
工艺管道 |
______________原油、成品油、天然气、污油等管道______________ |
化学药剂管道 |
_____________. • 降黏剂等管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
消防管道 |
∙∖∖⅞■消防给水、消防泡沫混合液等管道 |
给水管道 |
生活给水、生产给水、中水等管道 |
循环水管道 |
循环冷水、循环热水、自流循环热水等管道 |
排水管道 |
雨水、生活污水、生产污水等管道 |
热力管道 |
蒸汽、热水给水、热水回水、凝结水等管道 |
电力线路 |
高压、低压、照明等线路 |
通信线路 |
控制、通信、有线电视等线路 |
公用管道 |
:L 氮气、净化风、导热油等管道 J:M 一 |
其他管道 |
SH∕T3169—20**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直埋管线与建(构)筑物最小水平距离计算
对于管线埋深大于建(构)筑物基础的管线,管线与建(构)筑物之间水平距离应按下列
公式计算W ∙⅛i聲 W fl⅛⅛
L=(H-h)∕tge + BS
式中:
L—— 管线中心至建(构)筑物基础边水年扼离,m;
H——管线敷设深度,m;
h——建(构)筑物基础底砌置深度,m;
B——沟槽开挖宽度,m;
。一一土壤内摩擦角,°
30
心 -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站场绿化用地系数的计算
站场绿化用地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 = W∕M ×100%
式中:
Q——站场绿化用地系数,%;
W——站场绿化用地计算面积,m',按表H计算;
M——站场占地面积,m',按站场围墙坐标计算。 站场绿化用地计算面积见表HO
表H站场绿化用地计算面积 单位为m2
--------------EjJLE 心------------
序号 |
植物类别 |
用地计算面积 |
• 备注_____________ |
1 |
单株乔木 |
.VU- i 2. 25 |
__________乏 |
2 |
单行乔木 |
1. 50XZ |
IiBB I 廿 ΓJ |
3 |
_____多行乔木 . |
' (5+1. 50) ×L | |
4 |
单株大灌木.「二 |
厂 1.00 | |
5 |
单株小灌木 |
0. 25 | |
6 |
单行绿篱 |
0. 50 × Z | |
7 |
多行绿篱 |
(B+0. 5) | |
8 |
草坪、花坛 |
____按实有面积____ |
在草坪中的乔、灌木不另计用地面积 |
9 |
花圃、苗圃 |
按实有面积 | |
注1 :站场占地面积不包括站场预留地的面积,站场绿化用地计算面积不包括站场预留地的绿化用地计算面积。 注2:表中: B——多行乔木或绿篱的总行距,m; L——多行乔木或绿篱的行长,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f'
q λ∙√-∙
本规范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
正面词采用
3)
正面词采用
4)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懶養单詮
“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 」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宜”,反面词采用"不宜''广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修订说明
《长输油气管道站场布置规范》(SH/T3169-2012),经工业和信息化部2θfe⅛l 1月07日以第 55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规范發&长输油气管道站场布置规范》(SH/T3169-2012)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上一版的主 编单位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参编单位是华东管道设计研究院,胜利油田胜利设计 咨询责任公司,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主要起草矣员是陆勇、郭宝申、边荣霞、张建国、万军、 李祥勇、李亚云、李津、易世友、董旭、张文伟、赵蕊、简朝明、叶宏跃、陈枫、于良俊、胡柏松、 刘中庆、龚云峰。
本规范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油气管道站场总图设计的实际经验, 同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 定,《长输油气管道站场布置规范》编制组按章、条顺撫葡J了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 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 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术语和定义
基本规定…
5. 1
5. 2
5. 3
5. 4
6. 1
6. 2
6. 3
6. 4
6. 5
6. 6
6. 7
7. 1
7.2
7. 3
7.4
7. 5
7.6
7. 7
8管线综合.............
8. 1 一般规定.........
■ JVll
9绿化................
3
4
4.
■1 j⅛V
目次
.............二魂T "....................................................... |
j⅛>5τi.................................................... | |||
.....1j⅛ij |
yj∙∙ | ||
.......: |
.................................................."汚KL |
33
33
33
34
34
34
35
35
36
36
36
37
37
38
39
39
39
41
41
42
42
43
44
44
44
46
46
47
47
48
48
ɔjɑ Fl
长输油气管道站场布置规范
3. 1长输管道的概念是根据《特种设备生产和充装单位许可规则》(TSGO7-2019)以及原《压力管道 安装许可规则》(TSG D3001-2009)中关于长输管道设计⅛t别、级别的划分及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的, 一般设计压力大于或者等于4Mpao
3. 2长输油气管道站场有很多种类,包括:首站、末站、加热站、注入站、分输站、压气站、泵站等, 而中间站场也可能包括多种功能比如既加压又加热,既是一条管线的末站,又是其他管线的首站或分 输站,等等。
3. 14线路截断阀室属于管道线路的附属设施,其设置原则不同于站场,更多的是体现在保证管道线路 安全、防止事故扩大方面。
3. 16总图与运输一般包括:
1) 合理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用瓣(瞞l¾位置;
2) 合理的组织人流、物流,暫骤5fe,布置交通运输线路,进行铁路线路、道路说葬;
3) 根据工艺、运输要求,合地形,合理的进行竖向设计;
4) 为协调室盐牌輝'根据各有关专业的管线设计进行管蘇毫術∙"¾确定室外管线在 平面和竖向上的位置;
5) 进行站场的绿化和美化设计。
3. 19平面布置是总图与运输的一部分,主要是:寸驚筑板⅛行水平投影上的定位,通常采用坐标的 形式进行标注。
3.20竖向布置是站场总图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筑物、道路等除用坐标确定其水平面定位外,
还需用标高确定其竖向定位,这样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管路的空间位置才能确定。竖向布置的内容 有:
1) 选择竖向布置型式和场地平整方式;
2) 确定站场场地平整标高,计算土(石)方工程量;贵满足防洪排涝和使用的前提下,力求站 场土方填挖总量最小,并接近平衡;
3) 确定建筑物、构筑物、铁路、道路、排水沟构筑物、管线地沟、广场的设计标高;并使之相 互协调(适应);
4) 确定场地雨水排放方式和设施,使地面雨水能以短捷路径迅速排出,保证站场不发生甬涝灾 害; tM
5) 确定葛郷}⅛.的挡护设施如挡土墙、护坡、截洪沟、堤坝噸雄仙衆:滑坡等水文地质灾 害对站務造成危害。
3. 21场地处理方案一般包括:开挖、换填、分层夯实等。 ⅛
4基本规定
4.1.1长输油气管道输送介质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取自GB 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进 行划分的,具体说明请参见现行国家标准GB 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防火设计规范》第3.1.1条的条 文说明。
石油天然气站场的分级,根据原油、天籥澜E飙晶储存油品、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凝液的储 罐容量大小而定,具体说明参见现行≡⅛f⅞B 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的条文说明。
p-∣
5.1.1管道站務的选址应避免妨碍当地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在旦血城乡发展规划的要求下进行,对于 暂时没有进*l⅛划的地段,应征求当地城乡规划部繆厨囂?•尙时,管道站场的选址程序遵循国家有 关法律法规和国家对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应该严格遵循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对于大 型站场和工程地质复杂的站场,应有选址报告
5.1.2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菌策,站场选址时应切实做到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土地,尽 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并减少代征地。凡有荒地可利用的地区不得占用耕地,凡有劣地可利用的地区不 得占用良田。
5. 1.3站场的区域布置系指站场与周边相邻企业和设施、居并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它们之间 相互关系,才能确保站场的安全。由于石油天縮疇酔反爆的物质,对周边环境存在着发生火灾 和爆炸的威胁,而周边环境的不安全因素#K多种多样的。因此,站场区域布置时,应充分枣曆占场、 相邻企业和设施的特点及火灾危险性,⅛⅛⅞合地形、风向等多方面因素,合理布置,防止和减少危险 事故的发生和相互影响。
5.1.4长输油气站场幡嶄符合工艺计算的要求,站场与站场之间的线路长度是有限制的。站场选 址在与管线路由总体走向保持一致,站址比选在管线纵方向上进行时增加线路的长度。对于目 前的大管径的长籥油气管道来说,避免增加线路长度是控制工程投资的主要手段之一。
5. 1.5长输油气站场选址应考虑交通运输、用水、粮.'电等社会依托条件等因素,这些因素考虑的合理 与否,对工程的建设总投资、生产管理以及长期的运营费用等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站外道 路短捷方便除了满足运营管理的要求外,还有利于站场事故时消防车辆的迅速到达和抢救车辆的快速 通行。
5.1.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 需充分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此外,在《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工业企业设 计卫生标准》等法律法规中具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为了繼免站场在事故时跑冒滴漏的油气对环境 造成污染,油气站场在选址时应满足国家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
噪声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据医学界恭绍,噪声可以造成噪声性耳聋、会引起噪声 性失眠,噪声会使人烦恼、激动、次、疲劳,会引起一系列神经性疾病,会使胎儿畸形.,岳甲康]少 年儿童的智力发育,本条强调了产生高噪声的管道站场,如压气站,应远离居民区、学校、!•甥区, 科研机构和军事区,旱占述区域的距离应满足《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规定。
5.1.7管道各类油气站场虽然从工艺上都要求采用密闭输送,但在输送过程中对油气的“跑冒漏滴” 总是难以避免的,为了防止在风力作用下,散发的油气对城配母演曄人员聚集区产生影响,站场 应布置在J⅛⅛域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同时,,j⅜T防止散发出的油气在场区内和场区周围聚 集,在站址选择过程中应注意避开窝风的地段,以免造成危险。
5.1.8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对站场址的选择关系重大。土壤承载能力过低的软弱地基不宜建设 油气站场;地下水位高时,除会影响电缆沟、管沟、埋地管线的建设外,还会对建筑物的基础产生腐 蚀,也可能会使亚黏土、轻亚黏土发生液化,从而造成对建筑物的不良影响。目前,随着管道直径越 来越大,站场的设备也越来越大型化,特别是大型的压缩机组等设施,运营时还伴有振动,因此对基 础的稳定性要求非常的高,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对节约工程建设投资和建设期限均有很大的作用。
5.1.9因长输油气管道站场是易燃易爆场所,站场内部建构筑物和设备之间以及站场与周边的企事业 单位、居民区、道路、铁路、电力线等设施之间具有安全距离的要求。因此,在站址选择时,需保证 足够的用地面积,才能保证上述间距的要求。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输油气管道建设也 在加快,很多管道投运没几年就开始增输改造,因此,站场选址时应根据远期规划发展的需要,预留 适当的建设用地。
5.1.10选择站址时,应注意防洪排涝的问题。根据周围地形,场址宜选在易于排除雨水的高点或斜 坡上。不论在任何季节选址,都应查明被选地段是否有积水的历水淹没的危险,是否 有泄放洪水应曜?⅛山区选址时除了要避开山洪的威胁之外,还应注意避开因山洪的暴发而造成滑 坡和泥石流淑箴胁地段。
5.1.11本条文中的前4项均是容易发生地质度至莆爲害站场安全的区域,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 济损失和安全事故,站址选择时应避开上述区域。第7项指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史文物和名胜 古迹保护区、重要的水源卫生保护区、重要军事设施的防护区等区域,为了防止工程建设对上述区域 造成破坏,国家有相关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在这些区域是严禁进行工程建设的,因此,站址选择是也应 避开这些区域。
当站址不可避免的位于低洼地、沼泽和泄(滞)洪区内啪適取有效的措施,如提升站场标高、 增加安全管理预案等措施,避免站场受洪水和旳溯够&
5.1.13本条所指的同类企业一般为油气田站场、岛荒管道站场、石油库、储气库、城镇燃气站场、石 油化工企业。
5.1.15与站场生产无关的输油、输气管道若穿越石油天然气站场,会带来生产管理、泄漏、火灾的相 互影响。为了避免石油天然气站场站场与本站场生产无关的输油、输影响,规定与本 站场生产无关的输福I输气管道不得穿过石油天然气站场。本条参曲和行国家标准GB 50074《石油库 设计规范》和G⅛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规定了卢油■弟奴气站场与本站场生产无关的输油、输 气管道之间防火间距。
5.1.16长输油气管道站场是产生和散发易燃、易爆石油气的场所,为了安全,以防止发生火灾和发 生火灾后的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应使管道站场与相邻的企业、铁路、道路、供电、村镇、居民点等 保持一定的建筑安全距离,避免造成二次事故。本条文中规定的间距与现行国家标准GB 50183《石油 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是一致的。
5.1.17输气管道站场和线路截断阀室一般需设置放空管,必要时还可能采用放空火炬,放空的天然 气危险性较大,应该位于站场、村庄、相邻工业企业和居住耳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排污池 (罐)也是可能散发较多油气的设施,应同样布置。,r⅛-ri-
放空立管或火炬布置在地势较高处,有利于有害气体的扩散。
5. 1. 18为了防止油品站场事故时跑冒的*品沿江河流入邻近的重要性建(构)筑物、取水口,站场 应布置在它们的下游。
5.1.19站场的防洪排涝食域的防洪排涝是点和面的关系,站场的防洪排涝需塑舊区域防洪排涝规 划的要求,在区域的•防洪排涝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5. 2. 1原油输送管道的首站与集中处理站、矿场油库、,冲库等毗邻布置是为了尽可能缩短进油管线的 间距。为了使主干线顺直,首站位置应位于外输方向的一侧。
-J^ι! '
5. 2. 2本条文是指原油末站宜靠近用户。
5.2.3本条文是指成品油首站宜靠近油品的供应源。
5. 3. 1本条文是指天然气首站宜靠近天然气的供应源。
5.3.2、5.3.3本条文是指天然气末站和分输站宜靠近用户。
5. 4. 1线路阀室应在管线路由上进行布置。现彳瑚.标准GB 50251《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和GB 50253《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中安悌附畐商距在一、二、三、四类地区均有规定。
5. 4. 3线路阀室的主要作用是挥故爲时对管道紧急截断,为了确保事故时,巡检抢修人员能迅 速靠近阀室和管线,线路阀室附近应有方便的道路交通。
5. 4.4《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1对于阀室与周边设施间距有明确规备。
5. 4.5输油气阀掌旅灾危险性相当,因此本条文编制参照了《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 50251和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183 (报批稿)o-g⅛fc算点按照阀室外侧围墙中心线计算。
阀室内设施、设备与外部建构筑物及设施的间距,按照相关规范确定。
6.1.1管道站场生产设施包括用于油气储存、加热和输送等生咅过程所有的容器、设备和各种建(构) 筑物,它们是油气管道输送工程各类站场建设中的主要工程内容。•
管道站场生产设施的火灾危险程度、散发油应号贼生产操作的方式等差别较大,有必要按 生产操作、火灾危险程度、生产管理等幫當麝飾書。把特殊的区域加以隔离,限制一定人员的 出入,有利于安全管理,并便于采取有效的消防措施。
对生产设施的布置除坪理慈涂一致外,还应考虑物料流向、生产管理、安全防火、设备维修 等因素,应尽量避免管!禪■■交叉、物料多次往返流动,应充分利用网制駝%按不同功能将设 备相对集中分区布置:
6.1.2管道站场的建(构)筑物面积都不大,在符合生产使如和安全条件下,将性质相近的设施合并 建造,既可减少站场用地,又便于生产操作和≡≡⅛⅞⅛⅛⅛ (油气)管道总平面布置设计的一个主 要原则。可以合建的设施有甲、乙、丙类油品泵房;油品泵房与其相应的配电间;仪表间与控制室; 消防泵房与消防值班室、消防器材间等。
6.1.3自控水平高且性质相近,小型站场的站控室宜与办公室合建;为减少占地,四、五级站场的辅 助生产区与办公区可合并建设。
6. 1.4为了安全生产,站场内部平面布置应结合地形、风向等条件,对各类生产设施和工艺装置进行 功能分区,防止或减少火灾的发生及相互间的影响。
6.1.5为防止事故情况下,大量泄漏的可燃气体扩散至明火地点或火源不易控制的人员集中场所引起 爆燃,故规定可能散发可燃气体的场所和设施,宜布置在人员集中场所及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全年 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6.1.6为防止甲、乙类液体储罐破裂后,可燃液体溢出防火堤,四处流淌,宜将甲、乙类液体宿罐布 置在站场较低处。
为防止泄漏的可燃液体进入排洪沟而引起火灾,规定甲、乙类可燃液体储罐不宜紧靠排洪沟布置, 但允许在储罐与排洪沟之间布置其他设施。
6.1.7站场内的锅炉房、35kV及以上的变(配)电所、加热市等是站场的动力中心,又是明火或散 发火花的地点,遇有泄漏的可燃气体会引起爆炸和火灾事故,为减少事故的可能性,宜将其布置在站 场或油气生产区的边缘。
另外,35kV及以上的变(配)电所的进线因埋地敷设时技术比较复杂也不经济,而采用架空电力 线路,为确保安全,架空高压输电线路要有一定宽度的线路走廊,为此,一般设在站场的边缘地带, 高压线不引入站场区内,这样既对安全有利,又可避免浪费站场内高压线走廊占地。
6. 1.8空气分离装置要求吸入的空气应洁净,若空气中含有可燃气体,一旦被吸入空分装置,则有可 能引起设备爆炸等事故,因此应将空分装置布置在不受可燃气体污染的地段,若确有困难,亦可将吸 风口用管道延伸到空气较清洁的地段。
6.1.11为了管理方便和降低投资,长输(油气赚道的抢(维)修中心(站)经常与站场合并建设, 且抢(维)修中心(站)的机具、设貪锣料相对较多,为方便人员和机具进出,宜设置单独的出入 口。 ∣⅛睜i ⅛u ■ ʌ""
6.1.12随着自动化水平、勘人员水平及设备质量可靠性的提高,我国长输油气管道站场基本实现 了中控或站控自动控制嫩晏全生产和管理的要求考虑,规定W益輾職的站控室不宜靠近主 要油气生产工艺设备的操作区;而对于四、五级站场,可以布置在主要油气生产工艺设备的操作区附 近,但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爆炸危险场所划分标准和防火规范的蚤求。
6.2防火间距
6.2.1本条是参照国家标准GB 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制定的。目前,国内长输管 道站场设计的防火间距基本是执行GB 50183o
6.2.2该条为新增条款。在多起火灾事故中,油气管道发生泄漏后.造成了严重的流淌火事故,如大连
7. 16事故,输油管道泄漏后导致消防泵站被烧毁,泡沫灭火系统瘫痪,因此明确了油气管道与消防设 施和其他重点建筑物的防火间距。
6.3生产设施布置
6. 3. 1本条文主要是从安全第一的角度出发,规定工艺设备宜棚式或露天布置。从建筑形式看,室内 布置虽有利于设备保护和操作环境,但一方面加大了建房、通风等的投资,另一方面容易积聚油气, 于安全不利;露天式布量是為■低、油气不容易积聚,但设备和操作人员易受环境气候影响;棚式布置 则介于室内布置与露关式布置之间,是一种较好的布置形式。
在寒冷或严寒地区,因受低温的影响,有些油品工艺设备需要保温和采暖才能满足工艺操作的要 求,这些工艺设备只能布置在建筑物内。
a) 规定可以减少工艺管线在站内的长卒;⅛身其穿越站内与其无关的建筑和设施。在考虑布置 在站场边缘时,应注意要远离站场雨呈要出入口,以免进出站的人员和车辆对工艺设备区产 生影响;
b) 规定是为了减少动力电缆的长度。随着设备的不断大型化,泵和压缩机的动力电缆为了满足 相应的技术要求,在长度上有一定的限制。此外,动力电缆的规格和数量也随着设备大型化 而越来越大,投资也越来越高,因此,靠近动力源也将有利于节约站场的投资;
C)加热炉布置在站场或生产区的边缘,除了有利于与其他工艺设备之间的安全外,还可以避免 它们排放出来的烟雾、灰尘等对站场的启瞼廳响,有利于站场的环境美观。因油气扩散 的范围容易受到风速的影响,七为了消除韻减少油气被风吹到上述设备区而造成事顾阜馬, 应将它们布置在散发袒海可糸小风频的下风侧o
d)工艺设备区申设备间定满足安装、操作、维修即可。
6.3.2 ESD阀的作用是在站场发生事故时,及时有效的将干线与站咆価榆阀安装在事故时操作 人员便于接近的位置,有利于其紧急截断作用的发挥。
6. 3. 3本豪所指变配电间或控制室是为泵房配套的配电成仪■表操作间。针对小型站场,为了减少占地, 可以将泵房与其配套的变配电间或控制室就近布置,但考虑到变配电间或控制室的设备、仪表一般为 非防爆的,规定其门、窗应位于爆炸危险区范围之外,可减少不必要的灾害和损失,又有利于安全生 产。当毗邻时,应采用无门窗、洞口的防火墙隔开。当需在防火墙上开窗时,应设固定式防爆窗。关 于爆炸危险区域范围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规范的要求。
6.3.4本条主要是从流程设置上考虑,将泄压回注泵或转油泵与其配套的油罐就近布置,以减少泵的 吸入管路损失,保证泵的吸入。但从方便操作,保证安全的角度考虑,为避免油罐泄漏不至于妨碍泵 的操作,因此规定泄压回注泵或转油泵与其配套的油罐就近布置时,应布置在罐区防火堤外侧。
6.3.5燃料油、污油、含油污水、混油、天然气凝液等的装卸设施在装卸过程中,都有大量油气泄漏 和扩散,车辆往来频繁,人员活动杂乱,为了保证装卸设施的安全,减少对站场内的污染,不影响厂 区交通和管理方便,装卸设施应放在站场的边部,靠近道路,方便运输车辆进出。明火莖向是影响 安全与污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考虑装卸设施布置时,应将装卸设施布置在有明火的场所全年最小频 率风向的上风侧。
6.3.6、6.3.7防火堤是储罐区的重要防护措施,在事故状态下能对事矗繇由有效的防控,极大限 度地将事故控制茬较小的范围,防止事故蔓延,为消防赢%孵温*区防火堤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GB 50351《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的有关經定弛土
6.3.8站场中所用的加热炉、锅炉与其附属设备、燃料油罐应属于同一单元,同类性质的防火间距的 内部应有别于外部。站场内不同单元的明火与油罐,由于储油罐容量比加热炉的燃料油罐容量大,作 用也不同,所以应有防火距离。而加热炉、锅炉与其燃料油罐之间的防火间距如按明火与储油罐对待, 就要加大距离,增加占地和投资。
6. 3. 9加热炉附属的燃料气分液罐、燃料气加热器是加热炉的一部分,所以规定燃料气分液罐、燃料 气加热器与加热炉的防火间距不限;但考虑到部分偏远小站的燃料气分液罐有可能就地排放凝液,因 此规定其排放口距加热炉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
6. 3. 10主要考虑成品油管道的顺序输送问题,为了避菟管道盲端、分支管路长所引起的混,曲量增加, 同时鉴于成品油管道站场收发球操作频繁,为了操作、管理方便,成品油管道站场应分区布置、清管 器收发筒宜布置在同一区域,布局及结构要紧凑。
6.3.11成品油管道站场流量计一般采用在线标定,标定管路尽量短且易于操作,一般设在计量区边 缘,因此规定在线标定场地应方便标定车进出,位置不应妨碍正常的检(维)修。
6.3. 12成品油管道站场混油处理设施是指对回掺不完而又语具备外运的混油进行重新蒸憎分离的设 备,与炼油厂的蒸憎、分离装置性质一样,只是规橡戴;得多。
6.3.13主要是考虑天然气凝液、稳定轻姪压力储罐泄漏时容易扩散,发生事故时对人员及其他建筑 物的危害较大,故作此规定。
6.3.14天然气凝液、稳定轻姪压力储罐是在外界物理条件作用下,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储存方式,这 样的储罐往往是在常温情况下压力增大,储罐处在内压力较大的状态下,储存物质的闪点低、爆炸下 限低。一旦出现事故,就是瞬间的爆炸,而且除了切断气源外还没有有效的扑救手段,事故危害的距 离和范围都非常大,产生的次生灾害严重,而无论何种油此韓罐,均为常温常压液态储存,事故泄漏 和裂罐起火燃烧,可以有有效的扑救措施,事故的可控制性也较大。火灾危险性质不一样,事故性质 和波及范围不一样,消防和扑救措施不相同的这两种储罐,是不能同组布置在一起的。
6.4辅助生产设施布置
6. 4.1变电所布置在场区边缘,有利于进线电缆的敷设,避免高压电缆穿越各区,减少安全危害;靠 近负荷中心,可以减少配线电缆的长度,节约投资。为避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腐蚀性气体、粉尘、水 雾等对电气设备造成腐蚀,因此提出从风向考虑与产生上述危害介质的场所布置的位置要求。
6. 4.2 IokV ⅞⅛上的变配电装置露天独立设置,有利于安全,为了灘免无意的人员伤害,有必要在 其周围设高度的围栏。
6. 4.3消防泵房是确保站场安全的重要设施,油罐一旦起火爆炸、油品外溢,将会向低洼处流淌,尤 其在山区,若消防泵房地势比储罐区低,流瘤调会直接威胁消防泵房。
6. 4. 4消防泵房分消防供水泵房和消防泡沫供水泵房两种。中小型站场一般只设消防供水泵房不设消 防泡沫泵房,大型站场这两种泵房均设,这时宜将两种消防泵房合建,方便统一管理。
消防水泵房与生活或生产的水泵房合建主要是能减少操作人员,并能保证消防水泵经常处于完好 状态,火灾时能及时投入运转。
6. 4.5如果站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量都不是很大,可以都由站内自备井供应,在符合饮用条件时,合 并建设有利于减少占地,节约投资,方便管理。
6. 4. 7热动力设施和锅炉房为全站场的主要公用设施之一,其所处位置应考虑用户的分布情况、用量 大小、至各用户连接的管线长短,以术经济上是否合理;锅炉房的有害漩对周围环 境的影响;并有利于自然通风象合分析后,选择较为合适的位置。
6. 4.8 一方面全厂性发电设航总变(配)电间的性质一致,应划分在一个区域,另一方面全厂性发 电设施属于电源备用系统,一旦出现电源中断的情况,就要启用与峨離価总变(配)电间向用 电设施供电槌駐厂性发电设施宜靠近总变(配)电间。¾⅛⅛½设施宜靠近负荷中心,可以保 证电力的供应,还可节约电缆投资。
6. 4.9甲、乙类生产厂房内设备在事故状題耕嶽富鬲可燃液体或可燃气体,而空压机产生的压 缩空气若与可燃气体大量汇集,会快速的达到爆炸极限,由此产生的事故比较严重,因此规定空压机 间不应与甲、乙类生产厂房毗邻建设。•
6.5泄压和放空设施布置
6. 5. 1输气管道站场和线路截断阀室一般需设置放空管,必要时还可能采用放空火炬,放空的天然气 危险性较大,应远离站内人员集中的场所和全厂性重要设施車岛置在其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 侧。排污池(罐)也是可能散发较多油气的设峰应同样布£
6. 5.2火炬筒周围进行可燃气体放空可能导⅛⅛围引火,危险性很大,30m的防火距离是最低的要 求,建议实际设计时尽量加大。
6. 5. 3本条是对火炬高度臼:要■毎高度与火炬筒中心至油气管道站场各部位的距离有密切关系, 热辐射计算的目的是保证成炬周围不同区域所受热辐射均在允许范围内。,有辰.火炬计算的内容可参见 美国石油学会标准APl RP 521《泄压和减压系统导则》的有关部分•
6. 5.4连续排⅛⅛⅛燃气体比间歇排放的危险性更高,所以要求的安全范围更大是合适的,本条的安 全范围和高度参考GB 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5确定。
6.6办公区布置
6. 6. 1办公区是站场的生产指挥和行政管理的中心,不同规模的站场其所需的办公管理的规模也不一 样,应结合站场规模、性质和使用功能等因素合理布置。
6. 6.2 一、二、三级站场的生产管理人员较多,办公区的规模较大,同时随着长输管道自动化水平的 提高,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不需要管理人员频繁进入生产区,为避免人员频繁进入生产区减少不安全 因素、方便管理,办公区宜远离生产区布置,独立成区。
为了解决边远地区小站的人员值班问题,除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凝液站场外的五级石油天然气站 场可以在站内设值班休息室(包括宿舍、厨房、準厅)。
6. 6.6考虑对外联系和职工用车停靠寄便,在办公区设停车场是比较合适的。出于安全和生活方便, 居住区与站场是分开的,一般相距较远,职工在站场工作期间,实行封闭、集中管理,从以人为本的 角度考虑,有必要为牛常上班期间倒班的职工设置一定的活动场所。
6.7道路、围墙及出入口布置
6. 7. 1站场为身燃易爆的危险场所,事故时要求消防车辆和抢修车辆能迅速到达,因此,站场均应设 置车行进⅛⅛路,且宜为6m宽双车道。阀室因设施较少,在进站道路工程量较大的情况下,进站道路 可设置为人行道、坡道或踏步,维抢修车辆到达附近皐可以步行进入即可。
站场进站道路所连接的道路宜为等级公路。线路阀室可与管线伴行路、乡村路等连接。
主要是为了满足站场事故时消防车辆和抢修车辆快速到达的要求;线路阀室设施较少,对消防车 辆和抢修车辆的快速通行的要求不高,因此,其进站道路所连接的道路可为管线伴行路、乡村路等。
6. 7.2站场属于危险场所,外来车辆未经允许不得轻易驶入站内,因此,在站场主出入口外应设置停 车场地,供外来车辆停放。
6. 7. 3为了确保站内和站外道路交通的顺畅衔接,避免交通出现瓶颈路段,故本条文规定进站道路的 路面宽度和等级应与站内主干道相当。
6. 7.4进站道路路面宽度设为6m主要是为了满足相向车辆的通行,站场事故时不仅需要消防车辆和 抢修车辆快速到达,而且站内人员也需要迅速疏散,因此,为了不发生进站道路交通堵褰的情况,进 站道路路面宽度宜为6m宽双车道,路肩宽度不宜小于0. 5πio对于一些无人值守的清普為'■减压站等 简单的站场,可以不考辰相向车辆通行的问题,但也应保证单向车辆的顺利通行,因此,路面宽度不 宜小于4m。
6. 7.5大笑孵Z臨占地面积较大,从安全出发,站场内戦嬲■苦置检修、车辆及人员来往,或 因事故切断知碍了入口通道,当另设有出入口及帶道时;消防车辆、生产用车及工作人员就可以通 过另一出口进出。当遇到紧急事故时,出入口设在不同方向可以减少逃生人员对消防车辆的干扰。
6. 7.6《石油天然气管道系统治安风险呷払堡島范要求》GA 1166规定了石油天然气管道系统的治 安风险等级、安全防范级别、安全防范⅛k保障措施,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按照该标准设置站场围 墙及出入口。
6. 7.7本条对油气站场内消防道路布置提出了要求:
a) 一、二、三级站场内油罐组的容量较大,是火灾危险性最大的场所,其周围设置环形道路, 便于消防车辆及人员从不同的方向迅速接近火场,并有利于现场车辆调度;
四级以下站场及山区罐组如因地形或用地面积的限制等,建设环形道路确有困难者,.-.目设计 有回车场的尽头式道路;LY
尽头式道路回车场的面积应根据消防车辆的外形尺寸,以及该种型号车辆西疎轨迹的各项 半径来确定。书冨消防车辆趋于大型化、重型化,根据消防车辆的外形尺寸及车辆回转轨迹 的最小内琉半径要求,确定供重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面萄:不宜小于15×15mo
C)消防⅛⅛i到防火堤外基脚线之间的最小间吗按3m确定是考虑道路肩、排水沟、路灯所需要 的尺寸之后,尚能有Im左右的距离。其间若需敷设管线、消火栓等,可按实际需要适当放大。 只有一侧有消防道路时,为了满足消防用水量的要求,需有较多的消火栓,此时规定任何储 罐中心至消防道路的距离不应大于80rno两组油罐防火堤之间留有宽度不小于7m的平坦隔离 空地,有利于消防车辆的通行和调度,能及时转移到有利的扑救地点;
e)消防车道的净空距离、转弯半径、纵向坡度、平交角度的要求等都与有关国家现行规范规定 相符合。
6. 7. 9当石油天然气站场采用阶梯式布置并且阶梯高差大壬2 5m时,为避免车辆从上阶的道路冲出, 砸坏安装在下阶的生产设施,造成大事故,规定上阶道路边缘应设护墩、矮墙等设施,加以防护。
6. 7.10站场内的道路主要在施工期间利用率较高,投入生产后,站场内道路(除产品运输道路外) 主要用于消防和检修,利用率很低。擎&'編矗学产、检修和消防的情况下,减少站场内.避各中节约 投资、减少占地、减少管线跨越和管线长度都是有利的,故要求在设计中应与平面布⅛-'⅛⅛,⅛计及 管线布置相结合,力争i⅛¾W用。
6.7. 11主要M安全行车以及考虑道路与管线相交叉时,垂直交叉跨蝦諛让最经济。交角越小, 对施工、骨∣>¾⅛S⅛不利。
6. 7. 12 ⅛⅛气站场采用城市型道路,不仅整洁、美观,而且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目前土地越来 越紧张的情况下采用城市型道路是非常有益的。四帶
6. 7. 15道路边缘至相邻建(构)筑物的净距最渕⅛要求,主要考虑汽车能安全行驶,上表中道路与 管架的距离,以及道路与围墙的距离所取值与现行国家标准GBJ 22《厂矿道路设计规范》相同。对于 管线较多的站场,可根据实际需要,加大表中距离。
6. 7.16规定站场内甲、乙类设备、容器及生产建(构)筑物至围墙(栏)的距离,是考虑到围墙以 外的明火无法控制,需要有一定的间距,以保证生产的安全。门卫等生活类建筑不在此类。
6. 7.17设置围墙系从安全防护考虑,而且方便管理。围墙高度及其上部防护网设置要求是参照GA 1166《石油天然气管道系统治安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规定的。
6. 7. 18生产区与行政管理区之间加以分隔主要擞吏各个区域相对独立,方便管理。
6. 7.19对大于或等于35kV场区内的变电所*由于其高低压变配电设施较多,占地面积较大,为了变 电所的安全应设高度不低于1. 5睫熾費%外部的围墙高度仍不小于2. 2mo
6. 7. 20主入口是人员与车辆进出的主要通道,生产区离主入口近不方便日常生产管理。生产区附近 围墙设逃生门主要是方便生产操作人员紧急情况下逃生用。
Jr l⅛.
7. 1. 1竖向设计是场地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总平面布置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总平
面布置与竖向设计相互制约,二者需同时考虑,反复调整,协调一致,才能做出合理的总图设计。另 外在考虑场地的地形利用和改造时,须兼顾平面和竖向的使用功能要求,统一考虑和处理设计过程中 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保证场地建设与使用的合理性、经济性。.去
竖向设计还应与周围场地标高、外部排水系统、运输线路有一个妥善衔接,确保内外道路连接顺
畅,站场内排水系统与外部排水畅通,不受内气左址涝危害。
地处复杂地形、地质区内的站场,其呻设賦審a行综合技术经济评价比较后确定。方集比选 是竖向设计重要内容,从站场的成本[⅛c?'运输、安全、管理、场地环境和施工等方面优选技术先 进、经济环保的方案。
7. 1.3竖向设计应符叩列要求:
a) 不同生产性质、不同运输条件的场区,对竖向设计的要求是:不同的,应充分考虑生产与管理 的工作為呈,考虑运输线路的负荷与特性,作出相蘭必0设计;
b) 利用自然地形进行竖向设计是设计的基本要求,对于节约土方工程量、降低工程投资、优化 设计方案、丰富站场景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建(构)筑物标高包括各建(构)筑物室内 地坪和周围场地标高的确定;
C)本条是油气站场竖向设计刚性要求,长输管道工程站场防洪设计重现期为50年,竖向设计中 场地控制点标高应为站场所在地域的设计洪水重现期对应的最大洪水位波浪线0. 5m以上;
d) 满足场地雨水顺畅排除的要求,确保场区不受内外洪水的侵袭是竖向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立 合适的场地排水系统,既可防止场外洪水进入场地,又要确保场地内雨水迅速排除;
e) 山区或丘陵地区建设站场时,会出现大量切坡坤賞方地段,因此应对该区域工程地质和水 文地质条件清楚,做好防护设计也嘛W
f) 填、挖方工程是产生滑坡、,塌方的主要因素,应根据土壤性质、受力情况计算确溥忡种 保护措施,确保边坡稳定与安全,减少土方、护坡等工程量,填挖方接近平衡,运距南捷, 是经济性要卒二.礎《鲤产与管理前提下优先考虑经济性因素;
g) 分期年嚟廟■:洛,一般分为站场内和站场外两种情况。站场内改扩建受己建部分限制, 要求内部土方综合考虑,最好总体考虑,一次整平。考虑后期建设的弃土因素,兼顾生产, ⅛⅛期工程可能产生的爆破工程等。站场外主要在前期站场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后期可能发 生的填、挖土方工程量。在竖向布置顷0縁跖程可能产生的交通要求及工艺布置要求 等创造条件。总之,分期及扩建站场工遍均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7. 1.4平坡式竖向布置是接近于自然地形的%或几个坡向的整平面,整平面之间连接平缓,无显著 的坡度和高差变化,该种布置方式一般适用于自然地形较为平缓,坡度在3%以内且用地宽度不小于 50Om的场地。此种方式十分有利于建筑布置、道路交通和管线敷设,更适应于油气站场工艺管网布置 要求。另外,对于适合平坡式竖向布置的站场,因其接近自然地坪,土方量小,可节约投资。但此种 方式对排水条件不利,场地需设置满足排水最小坡度要求。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4%、面积较大或单体 建筑占地较小、建筑布置分散、道路交通联系简单、管线不多等要求的建设项目,为满足生产和管理, 节约投资等要求,可采用阶梯式布局。阶梯式布置能够较好地适用自然地形的复杂变化,土方工程量 较小,排水条件较好,但不同台阶间管网敷设相对困难。
7.1.5几种特殊地质条件下的竖向布置要求:
a) 膨胀土
分两种情况;一是原状浸润性,场地平整需要保持必要的秒矗层,以防止蒸发失水干缩 ■. *∏ I IIi II1 p ∏ Sπ
变咆塑豈改变原来地下水的深度。另一种是干燥型,场地平整时也要保持必要的表土覆盖 层J仅防止雨水渗透而崩溃。当采用阶梯布置时,坡面时干时湿,可能引起崩塌,要求施工 完毕后加以保护,防护前护面土体的水要引出,然后人工加固封闭;
b) 自重湿陷性黄土
特点是大孔隙、湿陷,竖向布置时防止湿陷的主要办法是保持必要的地面坡度,不使场地积 水,坡度不小于0. 5%;存放液体和排放雨水的构筑物,应采用防渗结构和防水材料。出现两 种不同等级的湿陷性黄土时,禁止在不同等级的湿陷性專土上布置同一建(构)筑物,但为 联系用的道路除外;
C)岩石地基地区
减少挖方,增加投资。基槽开挖宣貞场地平土同时进行,近远期基槽宜同时开挖,主要防止 爆破对建(构)筑物结构造成危害;
d)盐渍土地区
盐渍土在干燥状态下为强度较高的结晶状态,遇水时晶体溶甦牌檢艮低,压缩性强,吸水 后,由于地表蒸发快,常有一层盐霜或盐壳,厚度在几厘米至几十厘米不等;盐渍土在吸水 前后B⅛⅛i性质差别大,缺乏稳定性,不能直接在上面做基础。针对以上特点,规定盐渍土 地区场地坡度不小于1%是为了迅速排除场地雨水,减少对基础造成危害。另外还应对基础进 行防腐处理,对于埋地金属构件更应进行严密的防腐处理。
7. 2. 1根据本条确定的场地设计标高,可确保地面雨水自流排出,不需要设置提升装置。对不需用土 填方或适当运土填方就能高于设计频率水位的场地应根据本条款确定场地设计标高。
7.2.2站场道路排水设施的内外连接点标高往往是制约站场竖向标高的主要因素,如果不采取措施, 站外雨水易进入站场内,增加站内排水负荷。
7.2.3站场内场区地面设计主要目的是:
a) 循环水和污水处理区域内,维修操作场地应撤垃的硬化。另外区域内人行道和车行道也应 硬化,其他空地尽量绿化或铺石子等,可减少夏季日照反射热,美化站场环境;
b) 为保证人行道干燥,其铺赛面高度不宜小于0. 05m,但也不宜大于0. Im,从建场调研看,大 多油气站场芋置区人行道采用混凝土预制块铺砌,施工维护及就地取材方屜莺然也可使用 其他斐捋烧材料。
7. 3. 1油气站场的理想地面坡度多在0. 2%〜2. 0%之间,[少数特殊站场采用较大地面坡度。0. 2%为场 地最小排水坡度要求,根据场地地面表面材料粗糙度不同有所变化。当自然地形坡度达到3%~4%时, 平整到2%时土方量较大,且填挖方高度的增加给%基础工程带来不便。因此应限制场地坡度。场地 坡度由3%整平到2%,宽度为50Om场地,填挖方高度可达2. 5m,结合二次竖向设计时由于余土就地平 衡等因素,场地最大填方高度在3m左右,故地形坡度在3%以下可采用单向平坡式,当自然地形坡度 超过3%,应采用其他方式。
7.3.2据7.3.1条分析可知,场地设计坡度以0. 5%~3%为宜。场地最小坡度,取决于地面排水、管 线敷设和施工质量等因素。场地最大坡度选择取决于土质能否不受冲刷影响,地面最大不冲刷坡度取 决于暴雨大小和土壤类别。
7.4阶梯式竖向设计
7. 4. 1台阶划分要求:
a) 油气站场大多按储油、加工、装卸、输出由高向低布置,划出台阶层次,有利于自流输送; 方便生产管理L噪用;
b) 按此棘嚴瞼宝(石)方、护坡等构筑物工程量顼牴癬蹒S础处理,也保证本台 阶的高程连续完整和独立性,节约投资;
C)划分台阶的依据主要满足生产工艺和日常分礴理要求,推荐台阶宽度在Ioom〜20Om之间 较为有利,中小型站场可适当减小台阶南M台阶的容许宽度可参考公式进行估算:
-二
式中:
H容 一 台阶的容许高度;;匕,十
i地 一 自然地形坡度;■.
i整 —— 场關计整平坡度(0.5%〜2%);
d)台阶高度划分首先取决于生产和运输对高程需要,其次是自然地形坡度、蹄藁件等因素, 它们互相"⅛j⅛相牵制,互相关联,要综合考虑。台阶高度在Im〜4m,不宜大于6m,主要 为避竦潮连接道路坡道过长、交通组织困难并增加挡土墙等支挡结构工程量。当台阶高 差处理为斜坡时,随高度增加,护坡占地过大,增加投资,也影响总平面布局;台阶高度也 不宜过低,一般不小于ImO过低的台阶虽能减少一些土方量,但意义不大,一般不设台阶, 可采取提高地面坡度的办法处理。-g⅛sτ
7. 4. 2在台阶边缘处采取防漫流措施,目的减少在生产、检修、调试等作业中不慎漫油造成油污面积, 也可阻挡雨水集中汇流造成危险。在台阶高度大于1.2m且经常有人员停留,台阶上缘应设置护栏,以 保护人身安全。
7. 4.3台阶之间采用挡土墙连接,可节约空间,提高场地利用率。但工程量大、投资高;自然放坡节 约投资,场地利用率低,但草皮加固护坡和场区绿化结合,如果管理到位,既美化环境,也降低投资; 石砌或其他护坡,投资稍高,夏季表面温度高,对环境不利,选择时要综合考虑。
根据实践经验,台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宜设置挡土墙:
D建(构)筑物密集,土地紧弓賺髒rι
c⅛⅛∙⅛λJ J i⅛ i I 1 J
2) 地质不良,切坡后的土坎需采取支挡措施,受水冲刷,易产生塌方或滑坡,采用边坡防护无 法解决问呼%為卷
3) 景观要录
根据实践经验,台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设置护坡:
D 土壤松散,易流失地段;
2) 边坡受水流冲刷地段;
3) 陡坡及侵蚀严重地段。
7. 4. 4人行阶梯每级高度0. 12m~0. 18m,宽度不小于0. 26m;连续蹬跨18步应设平台等,是按照人 体蹬高的舒适尺寸要求考虑的,与《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要求统一。
7. 4.5台阶坡脚至建(构)筑物之间的距离,应满足建(构)筑物、运输线路、绿化排水明沟等布置 要求及操作、检修、消防、施工等用地需要;应考虑对采光和通风要求及开挖基槽对边坡或挡土墙的 稳定要求。两者间距离太近,在开挖建(构)筑物基槽时,易破坏台阶坡底地基稳定性,破坏坡面或 挡土墙,故保持规定距离。对于长期有人员歷懶輙鬲住用房,则要按GB 50352《民用建筑设计 统一标准》及现行相关规范卫生等要求,加大台阶坡脚至建筑物间距离,对于人员较少僵留的工艺配 套用房,其间距可适当减小,但最少不irf求于2m。该距离是设置建筑物散水、排水沟及施工要求的最 小距离。
基础底面外边缘至坡顶距离与基础类型、基底宽度、坡脚及基础埋深等因素有关,设计时除按给 定的公式计字蚪!字于特殊情况下间距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GB 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进行边坡稳定性验算。
7.5边坡处理
7. 5.2自然放坡工程量小、施工方便、工期短、投资少、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但土地利用率低,放 坡要严格按土质特性及坡度允许值范围进行施工等缺点。
填、挖方坡度允许值参考GB 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是安全可靠的, 供一般情况下开挖边坡时采用,但遇有边坡高度大于表中规定或其他特殊情况时,应符合GB 50007 ≪建 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要求,并经计算确定。
7. 5. 4坡处理措施有多种,主要有植草护坡、表厠刿加墙奪方法,原则上根据当地常用处理方法, 就地取材,节约投资。
7. 5.5山区或采石方便地区优先采用重%式挡土墙,造价相对低。
7. 5.6边坡坡顶及坡脚设喜排繪觥作用采用双重措施,确保边坡减少鷲蝴醐t五
7. 5.7划分自然放坡、护坡及挡土墙的条件为经验数据,设计时可据现场要求和当地习惯处理适当调 整。
7. 5. 8主要从*药用地和确保围墙基础的安全稳定性方面襟潦
7.6 ± (石)方工程
7. 6. 1由于计算机的辅助应用,土(石)方量计算变得精确而速度很快。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计算方法 有方格网法和断面法等,其中方格网边长下臨商间距的选择受场地地形复杂程度、场地面积大小及计 算要求精度等制约,一般场地大的网格边长也适当加大。当场地面积小于10 Ooom2时,网格边长或断 面间距可设置在5m左右,当场地面积大于10 OOOm2时,其间距可设置为Iom。
7. 6. 2本条文根据GB 50201《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编写,参考现行国家标准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场地平整时,宜先将表层耕土挖岀,集中堆放,作为绿化及复垦土造田之 用,并应将其计入土(石)方工程量统计中。
7. 6.5填土每层厚度不超过30cm,分层碾压,费是丹了保证场地土压实系数在0. 9以上,在有建(构) 筑物的地方,按GB 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要求,其地基土压实系数为0.91〜0.97,视结构 类型不同而异,施工前应重新夯实地基直到满足要求;公路路基按GBJ 22《厂矿道路设计规范》规定, 0.8m以内为0.93〜0.95,機旌0.8m为0.91〜0.93,视所在地区而异。按路面要苒;高级路面,地基 压实系数为0. 98⅛⅛⅛1⅛修道路时重新碾压至满足规范要求。显然场区大面积提高压实系数,增 加投资,影响进谜,实践证明,一般区域,0.9压实系数可保证地坪的稳定性。
7. 6.6 土(石)方平衡计算中仅考虑场地平整的平衡是不够敢;因在场地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多项单项 工程(如管沟、室内地坪、设备基础等)出现大量的土(石)方余缺量,从而影响场地的总的土(石) 方量的平衡,因此在计算场地土(石)方平衡时要综合考虑各单项工程余缺土量影响。
7.7场地排雨水
7. 7. 1决定场地雨水排除方式的因素很多,难以统一规定。若所在地区有雨水下水道的,应优先采用 暗管,如所在地区无雨水下水道,很难采用暗管排水方式。根据经验,场地排水方式可参考下列条件 选择:
1)年降雨量小、土壤渗透性强,不产生径流,或虽有少量径流,场地人员稀少,允许少量短时 间积水地段,可采用自然排渗方式。站场边缘地融曩区较小,设置排水沟和管网困难,站 场外有接受场地内雨水条件,且易于地輙E水地段,可采用自然排水;
2) 场地平坦,建筑物和管网密集地区,埋管施工及排水出口无困难者,采用暗管排水方式;
3) 建筑物和管网密度小,采用重点式平土的场地、场区边缘地带、设置暗管排雨水有困难的地 段,如多泥砂而管道易堵的场地、基底为不易开挖的岩石场地、排7K⅛⅛⅛体标高太高, 雨水管内対法排入的场地,采用明沟排水方式。
7. 7. 2密幣的输送介质一旦泄露于场地后,就会囤积于暗沟中,达到一定浓度后易产生爆炸, 非常危险。但当受地形限制或有其他要求时,由集水井或提升井至站场围墙外的排水方式可采用暗管
(沟)。
7. 7. 3对明沟排水要求说明如下:
b)明沟沿道路两侧布置,有利于雨水收集、排放,明沟与道路交叉,需考虑接口方式,涉及到 涵洞、涵管、路基保护等问题,工程较复杂,增加投资,尽量避免,如果交叉,以垂直交叉 为宜。明沟排出站场外排放口的选择应取得地方相关部闩同意认可;
C)本条规定主要为保护建(构)筑物的基础等不靜水祝刷;
e) 满足水力经济断面要求的明沟断面形式有嗦形陶形和三角形等,一般采用梯形断面,主要 是施工方便,断面过水量较大;书癬辭套用于汇水面积小或位于岩石地段。另外,明 沟类型选择还应考虑投资省、就地取材、施工方便等因素;;
f) 规定明沟起点深度及矩形、梯形断面沟底最小宽度都是考虑明沟常年暴露在外,容易清扫沟 内积聚的垃圾,确保明沟的有效排水断面;
g) 规定明沟纵坡最小坡度,为了满足明沟最低排水动力要求,低于此值,沟内雨水处于静止状 态,尙美带的泥砂容易淤积,削弱明沟排7譬屜V
h) 按流量计算的明沟断面,在其水流深度以上,另增加0.15m高度作为明沟的设计高度值,其 作用是防止水流波动、溢溅、冲击等保护高度。
7. 7. 4
a) 雨水口的位置,应考虑集水方便,使场地雨水顺畅排出,并与雨水管道系统有良好连接。雨 水口布置在道路最低点收集雨水效果最佳,并应设在雨水检查井附近25m以内,尽可能接近 干管,以缩减部分雨水管的直径,减少检查井的数目;
任何情况下,雨水口应避免设在建筑物门口、分水点及其他地下管道上。置于建筑物门 口,给进出建筑物带来不便。置于管道上会影响管道正常使用寿命;置于分水点则很难收集 到水,造成浪费;
一个雨水口可负担的汇水面积,应根据重现期、降水强度、土壤性质、铺砌情况也采用 ........ up. ⅞∣V ≡ C ........ 一…— 雨水口形式等因素决定,一般米用300Onr〜500Onr设一个,但多雨地区可少⅛, ,⅛>地区可 大到Ioooom2设一道;'
b) 雨水口的间距一般按其能负担汇水面积的大小,并结合平土排水设计要求确定。本条给出的 数据均是经验数据,设计时还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
r"暗管排水方式是在目前用地紧张、站场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在城市市区普遍采用的很成 熟的一种排水方式。道路是排水网络的的個糅流程为建(构)筑物一场地一道路一场地 排水干管一站场外。道路集水往往雨水畫很大,对道路雨水口布置要求很高。本条给出的表 中数据均为经验数据,可作为参考,设计时还要根据当地年最大降雨量等指标通过水力计算 确定雨水口布置间距。
7. 7.6在位于挖方区上方适当位置设置截水沟,以截留坡顶下来的雨水,是在山坡地带建设站场的基 本做法。截水沟的断面应通过计算上部汇水面积后综合确定。截水沟距场地挖方坡顶边缘距离不小于 5m,主要保证挖方边坡及其护坡构筑物的安全稳定性考虑的;
7. 7.7截水沟水量尤其在雨季,瞬间雨水量很大,稍有不慎,易对场地形成冲击,故不应穿过场区。 当周围没有截水沟通行路径而不得不从场地穿行,.膏先应绕开建构筑物位置,其次应在截水沟上方采 取加强和保护措施,确保生产和管理不受影响。
姝部■ z⅛x
8.1.1本条要蚤站场管线综合布置时应综合考虑站场近、远期建:设的要求。实践证明,近、远期工程 的管线布M⅛≡不当,会造成土地浪费、布置混乱、生产环境不佳、安全卫生得不到保证,并给施工、 检修、生产和经营带来诸多不便,故在建设时就应考虑中远期发展扩建的需要。通常管线带内预留 10%~20%的管线用地是必要的。对于已设的工程项目,管线预留用地可根据规划适当加大。
8. 1.2管线综合设计与平面布置、竖向布置、道路布置和绿化布置等,既有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相 辅相成的一面,在总体布置时应合理设计,以达到互相完善的目的。
在站场总图设计中,应结合平面布置、竖向布置等全面规划、•.统一安排总体布置范围内的各种管 线、电气线路、道路等,使其满足生产需要、符合防火、安全要求,避免相互干扰、节约用地、节约 能耗、有利于施工检修及站场的发展,同时减Z慎鸳工程量、降低投资。管线综合的过程就是解决和 消除管线空间位置矛盾的过程,最终达至肾体优化,并为今后站场管理创造有利聾資。 8.1.4管线敷设一般分为地上敷设和地下敷设两类。在选择管线敷设方式时,应综鱗爵亙交通 运输、用地、投资等各种S⅝o⅛T
通过对西气东输管线、西.南箴品油管线、兰成渝管线的油气站场调研,站场内进出站、装置区之 间的连接油气管线大都采用了地下敷设方式,目前已安全运行普。考虑到油气输送管道站场输送的 原油、天然气源易燃、易爆、爆炸性介质,但腐蚀,性筈∕K⅛MM熟可靠的管线外防腐设计,管线 腐蚀穿孔机率较小。与地上敷设相比,采用地下敷设投资低、地面可做绿化美化、有利于厂容,故本 条文未强制要求可燃、易燃、爆炸性介质管电*峋上敷设。尽管如此,输送易燃、易爆、有毒性及 腐蚀性的介质一旦泄露危险性较大,为便于及早发现泄漏事故从而及时采取防护措施,此类管线尚应 优先考虑采用地上敷设。本条文对腐蚀性、毒性的液(气)体管道要求采用地上敷设的方式。
湿陷性黄土、盐渍土、膨胀土等特殊工程地质条件下,管线综合应执行相关规范的有关规定。
8.1.6管线集中布置成管线带可减少占地、节省投资,且有利于厂容。通常根据主要用户和支管多少 设在道路两侧,可使管线占地大致趋于平衡,也为检修提供其:便。
地面式和低支架式管架环绕建(构)筑物和工艺设备,将直接影响检维修和消防时需要车辆出入, 并影响消防车辆的消防作业,故应尽量避饗驰罪
管线跨越道路对交角的要求,主要是a为交叉角度越小,影响面越大,因此要求减少交叉M当交 叉时,为了缩小影响面,要求交叉:⅛不得小于45。,以便于施工和节约投资。
管线综合布置也需为很嚇福⅛修维护留出通道。
8.1.8为了方便施工、维修及节省土地,本条提出了共架或共沟、多层或同槽施工方式敷设。管线敷 设方式与节约烛掲直接的关系,共沟、共架都是集中布置方式,是节约用地的有效途径。故建议应 优先采用共沟的敷设方式,它比分散的直埋式用地明显节省。目前采用共架布置的形式已较多。 集中共沟布置方式一般适用于场区的主管带、地面硬化区。它不仅不占地表面积,更不破坏地面就可 进行检修及其他管线作业。但该形式投资大、施%期长,且不适用输送有爆炸危险介质的管线,因 此采用的较少。
8.1.9本条主要考虑管线埋设较浅时,容易被车辆压坏,管线检修时又必然影响交通,尤其是在事故 情况下,不但会影响交通,还会引起其他严重后果,故作此规定。
在路肩上敷设管线,也容易受到车辆的碰撞,特别是与生产有密切关系的工艺热力管线和水管线 都规定不得在路肩上敷设。但在困难情况下,可在路肩下敷设照明电缆、通信电缆、生活污水管及其 46
他自流管道,因为这些管线一般埋深在0.8m左右,距道路路面边缘0. 5m,检修时一般不会破坏路面, 同时还可充分利用路肩,节约用地。
8. 1. 10管线综合布置中,经常会产生嘛1本条列出了常见的主要矛盾及解决的原则,按这些原则 处理,有利生产、方便施工、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
8. 1.11本条是为了防止土顧:降不均匀对管线造成损坏。
8.1.12本条是为了避免天灰气管线发生事故时,阻碍站内人员的安全撤离。.
8. 2地上管线布置
8. 2. 1本条骑畚示性条文,提出了确定地上管线敷设方式时应茅虑的主要因素。敷设方式,主要有管 架式、管墩式及建筑物支撑式。
8. 2. 3为防止管道泄漏时对与其无关建筑赫、构筑物造成危害,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避免建筑
物、构筑物内部发生事故,对危险性介质的管道造成损坏,带来二次灾害,特制定本条规定。
8.2.5本条为防止甲、乙类火灾等级、腐蚀性及有毒介质的工艺管道事故时对建筑物产生影响,而作 此规定。除使用此工艺管道的建筑物、构筑物外,均不得采用建筑物支撑式的敷设方式。
8.2.6本条所指的管架是指一般性质的介质管线的管架,其它的建(构)筑物是指耐火等级为一、二 级并与管线无关的厂房。对有泄压门、窗的墙壁不
一 l⅛
8.2.7架空管线跨越道路时垂直净距为5m,是畐于消防事业的发展,消防设备不断更新以及长输管
道大型设备整体运输的需要。有大型设备.运输要求的道路,其垂直净距应为最大设备直径■加运输设备 的车辆总高,或为车辆装军型融鼎J最大高度另加安全高度。安全高度要视物件放置的稳定程度、 行驶车辆的悬挂装置等确由现行国家标准GBJ 22-87《厂矿道路设计规范》规観瘀全高度为0. 5m~
1. OmO ʃ
8.3.2
a)管沟敷设管道,在沟内容易积存污油咽韓气体,成为火灾和爆炸事故的隐患。例如某厂蜡油 管沟曾四次自燃着火。一些老厂的管沟和下水道合在一起,事故也很多。因此要求输送可燃、 易燃介质的工艺管道尽量不采用管沟敷设,需采用管沟敷设时,应按本条规定采取安全措施。 管沟在进出设备及厂房处应妥善隔断,是为了阻止火灾蔓延和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流窜。
b)为方便共沟敷设管线的安装、检修和维护,避免管线相互产生不利影响,本条作出了原则性规 定。为防止可燃气体在管沟内聚积,通常采用填充细沙、强制通风等措施。
8.3.3本条考虑易燃、可燃介质一旦泄漏到电缆沟内危海⅛fc大。为了防止管道破损发生油气泄漏, 穿越电缆沟段管线需设套管,工艺管道输送介质温⅛⅛⅛60°C时还应设置隔热层,防止电缆因受热而 加速其绝缘体老化、造成损坏。
8.3.4本条为避免管线之间相霄干扰,便于施工、检维修等。
8. 3.6本条为保护地代管紗賊少受外力影响而制定。穿越道路的管线会営到上方活载荷的影响, 为避免损坏管諾,岌演崙{奮面层之间应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道墮9贮]距离,以往从路面顶层算 0. 7m,近璽謨轟口检修车辆的大型化和重型化,道路结构层的厚度亦随之变大,故本规定从路面 结构层底起算0. 5m。 h⅛
8. 3. 7、8. 3. 8、8. 3. 10这几条规定是在参照现行标准,饨50187≪X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XSH/T 3054 《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设计规范》等标准规范綸定的。表中数据是通过多年在设计、施工、检维 修、生产管理等方面不同的实践角度,总结了我国数十年来管线综合的经验和教训,参阅了有关资料, 并收集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调查、讨论、分析和研究,考虑了满足安全、管线施工、维护、检修、 减少相互之间的有害影响等因素,达到安全生产、节约用地的目的,最终取得了共识和认同。
条文中规定的间距最小值,是在满足安全、施工、维护、检修、生产管理等方面要求,尽可能减 少相互间的有害影响的条件下制定的。
„ 瘩∙'y'∙''
9. 2站场绿化布置是总图布置的重要组成喇,新以,在绿化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和妥善处理与其相关 因素的关系:
a) 为合理利用绿化用地,获得绿化、美化的理想效果,绿化布置应与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 管线综合相适应,与周围环境和建(构)筑物相协调;
b) 工艺设备、罐组和装卸设施等是工厂的主要污染源,为利于有害气体的扩散,其周围抗污染 ∣t⅛⅛‰布置,不应妨碍通风;
C)工艺装置或可燃气体、液化姪、可燃液体的罐勲周围消防道之间,不宜种植绿篱或茂密的 灌木丛,以有利于消防作业;匝审
d) 厂区道路和铁路两侧的绿化,荏院中⅛Z注意道路、铁路的建筑限界、行车视距、信号、照明
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以确保行车安全;
e) 绿化布置不得妨碍生产操作、设备检修、消防作业和物料运输,是一项重要的设计原则,应 予充分注意;否则,可能对上述生产活动带来不便或眞J,'后果,或者绿化植物遭到破坏或被 迫清除;
f) 为有效地利用站场场地,在绿化布胃呻展*鈿<用可绿化的通道、空地和预留地;二般情况 下,不宜因绿化而增加厂区占地面积。
ʌ-/ ≡ I Il B I
垂直绿化是一种占地少,可充分利用空间美化光秃的墙面、护坡而充实、提高绿化质量的重要措 施,在站场绿化设计中应予重视。
站场绿化设计指标,是总图运输设计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采用“绿化用地系数”作为站场绿化 设计指标。 ʃ
总图设计中的每个环节均应充分考虑安全及环境保护。此章从站址选择、平面布置、竖向设计、 管线综合、绿化等方面均考虑相应的安全及环保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生产或检修过程中产生的有害 物质对周边环境及居民等的影响,严格控制废水、废气、废渣(液)的达标排放,确保工程安全及环 境改善。
10.2、10.4输油管道站场虽然属于密闭输送,但是工苗扬备区存在着跑、冒、滴、漏等现象,同时也 存在事故泄露可能,因此需要对站场进行必.琴腐防护,一方面避免事故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以 有效的控制影响范围。防护措施一般皂在壬艺设备区四周设置围堰。
10.7、10.8油品生产操作区域一般起生产、维修过程中易溢出油气,污染周围环境,所以要采取措 施将该区域雨水收集。同时相关的工艺设备区、罐区等应考虑相应的防渗漏貞辭!免污染物泄露影 响地下水。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