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名录

 

 

 

序号

化学品品名

CAS

1

氯酸钠

7775-9-9

2

氯酸钾

3811-4-9

3

过氧化甲乙酮

1338-23-4

4

过氧化()苯甲酰

94-36-0

5

硝化纤维素

9004-70-0

6

硝酸胍

506-93-4

7

高氯酸铵

7790-98-9

8

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

614-45-9

9

N,N'-二亚硝基五亚甲基四胺

101-25-7

10

硝基胍

556-88-7

11

2,2'-偶氮二异丁腈

78-67-1

12

2,2'-偶氮-- (2,4-二甲基戊腈)

(即偶氮二异庚腈)

4419-11-8

13

硝化甘油

55-63-0

14

乙醚

60-29-7


第二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

 

 

1  氯酸钠

风险提示

 

与易燃物、可燃物混合或急剧加热会发生爆炸。

理化特性

无色无味结晶,味咸而凉,有潮解性。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分子量 106.44熔点 248℃,沸点 300℃(分解),相对密度(=1)2.5

主要用途:用于生产二氧化氯、亚氯酸盐、高氯酸盐及其他氯酸盐,还用于印

染、冶金、造纸、皮革行业。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助燃。与易(可)燃物混合或急剧加热会发生爆炸。如被有机物等污染,对撞击敏感。

【活性反应】

强氧化剂,与还原剂、强酸、铵盐、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健康危害】

粉尘对呼吸道、眼及皮肤有刺激性。口服急性中毒,表现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肠胃炎,肝肾损伤,甚至发生窒息。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戴橡胶手套。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输送装置应有防止固体物料粘结器壁的技术保障措施,并应结合工艺特点和生产情况制定定期清扫的管理制度。严禁轴承设置在粉状危险物料中混药、输送等; 输送螺旋和混药设备应有应急消防雨淋装置,输送螺旋和混药设备应选择有利于泄爆、清扫、应急处理的封闭方式。

采用湿法粉碎工艺时,应待物料全部浸湿后方可开机;当采用金属球和金属球磨筒方式进行粉碎时,宜用水或含水溶剂作为介质。粉碎混合加工过程中应设置自动导出静电的装置,出料时应将接料车和出料器用导线可靠连接并整体接地。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

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可能接触粉尘时,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2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还原剂、强酸、铵盐、有机物、易燃物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工业氯酸钠保质期为

3 年;逾期可重新检验,检验结果符合要求时,方可继续使用。库房温度不超过 30℃, 相对湿度不超过 80%。

2)应与还原剂、强酸、铵盐、有机物、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存放时,应距加热器(包括暖气片)和热力管线 300 毫米以上。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酸类、铵盐、有机物、易(可)燃物、还原剂、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等同车混运。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 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物等杂质。

应急处置原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休息。就医。食入:漱口。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脱去污染的衣着,接着再冲洗,就医。


【灭火方法】

灭火剂:用水灭火。禁止使用砂土、干粉灭火。

大火时,远距离用大量水灭火。消防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扑灭。切勿开动已处于火场中的货船或车辆。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 800 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

也至少为 800 米。

【泄漏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接触。小量泄漏: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且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并将容器移离泄漏区。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泄漏物回收后,用水冲洗泄漏区。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 25 米。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

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100 米。

 

2  氯酸钾

风险提示

 

与易燃物、可燃物混合或急剧加热会发生爆炸。

理化特性

无色片状结晶或白色颗粒粉末,味咸而凉。溶于水,不溶于醇、甘油。分子量122.55,熔点 357℃,沸点 400℃(分解),相对密度(=1)2.34

主要用途:用于火柴、焰火、冶金、医药行业中的氧化剂及制造其他氯酸盐。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助燃。与易(可)燃物混合或急剧加热会发生爆炸。如被有机物等污染,对撞击敏感。

【活性反应】

强氧化剂,与还原剂、铵盐、硫化物、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健康危害】

粉尘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口服急性中毒,表现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胃肠炎, 肝肾损伤,甚至发生窒息。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戴橡胶手套。工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输送装置应有防止固体物料粘结器壁的技术保障措施,并应结合工艺特点和生产情况制定定期清扫的管理制度。严禁轴承设置在粉状危险物料中混药、输送等; 输送螺旋和混药设备应有应急消防雨淋装置,输送螺旋和混药设备应选择有利于泄爆、清扫、应急处理的封闭方式。

采用湿法粉碎工艺时,应待物料全部浸湿后方可开机;当采用金属球和金属球磨筒方式进行粉碎时,宜用水或含水溶剂作为介质。粉碎混合加工过程中应设置自动导出静电的装置,出料时应将接料车和出料器用导线可靠连接并整体接地。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 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可能接触粉尘时,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2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还原剂、强酸、铵盐、有机物、易燃物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超过 30℃, 相对湿度不超过 80%。

2)应与还原剂、强酸、铵盐、硫化物、有机物、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存放时,应距加热器(包括暖气片)和热力管线 300 毫米以上。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酸类、铵盐、硫化物、有机物、易(可)燃物、还原剂、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等同车混运。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


 

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 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物等杂质。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休息。就医。食入:漱口,饮一杯水,催吐。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脱去污染的衣着,接着再冲洗,就医。

【灭火方法】

灭火剂:用水灭火。禁止使用砂土、干粉灭火。

大火时,远距离用大量水灭火。消防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扑灭。切勿开动已处于火场中的货船或车辆。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 800 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

也至少为 800 米。

【泄漏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接触。小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散,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且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并将容器移离泄漏区。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泄漏物回收后,用水冲洗泄漏区。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 25 米。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

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100 米。

 

3  过氧化甲乙酮

风险提示

遇明火、高热、摩擦、振动、撞击可能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可致眼和皮肤灼伤。

理化特

无色或微黄色液体,带有刺激性气味。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分子量 176.21,相对密度(=1)1.042,闪点 82.22℃。

主要用途:用作不饱和聚酯的交联剂和引发剂,硅橡胶硫化剂。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可燃。受撞击、摩擦、遇明火或点火源可能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

【活性反应】

强氧化剂,与还原剂、促进剂、强酸、胺、有机物、可燃物等接触会发生剧烈


 

反应,有燃烧爆炸的危险。被丙酮污染后可产生对振动敏感的过氧化沉积物。

【健康危害】

蒸气有强烈刺激性,吸入引起咽痛、咳嗽、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迟发性肺水肿。口服灼伤消化道,可有肝肾损伤,可致死。可致眼和皮肤灼伤。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穿防静电工作服,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橡胶防护手套。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防毒面具。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 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装置内配备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操作人员在操作、取样、检维修时宜佩戴防毒面具。

2)避免与还原剂、促进剂、强酸、胺、有机物、易(可)燃物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不得与促进剂直接接触。如必须使用促进剂,可先加入促进剂,搅拌均匀后再慢慢地,逐渐加入本品,避免引发剂堆积或局部过热。

4)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库房温度不超过 25℃。

2)应与还原剂、促进剂、强酸、胺、有机物、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还原剂、促进剂、强酸、胺、有机物、易(可)燃物等同车混运,尤其是促进剂。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 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

物等杂质。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休息,采取半卧体位。就医。食入:漱口,饮足量温水,不要催吐。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就医。

【灭火方法】

灭火剂:小火,首选用雾状水灭火。无水时,可用泡沫、干粉灭火。

大火时,远距离用大量水灭火。消防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切勿开动已处于火场中的货船或车辆。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 800 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

也至少为 800 米。

【泄漏应急处置】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惰性、湿润的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非火花工具收集,置于盖子较松的塑料容器中以待处理。大量泄漏:用水湿润, 并筑堤收容。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清除。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 50 米。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

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250 米。

 

4  过氧化()苯甲酰

风险提示

 

干燥时极度易燃,急剧加热时可发生爆炸。


理化特性

白色或淡黄色晶体或粉末,微有苦杏仁味。微溶于水、甲醇,溶于乙醇、乙醚、丙酮、苯、二硫化碳等。分子量 242.24,熔点 105℃(分解,相对密度(=1)1.3自燃温度 80℃,燃烧热 6855.2kJ/mol蒸气压 200.1kPa

主要用途:用作塑料催化剂,油脂的精制,蜡的脱色,医药的制造等。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干燥时极度易燃,遇热、摩擦、振动、撞击或杂质污染均可能引起爆炸性分解。急剧加热时可发生爆炸。

【活性反应】

强氧化剂,与强酸、强碱、硫化物、还原剂、促进剂、胺类、金属烷基酸盐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

对呼吸道、眼睛和皮肤有刺激。对皮肤有致敏作用。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戴橡胶手套。工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采用湿法粉碎工艺时,应待物料全部浸湿后方可开机;当采用金属球和金属球磨筒方式进行粉碎时,宜用水或含水溶剂作为介质。粉碎混合加工过程中应设置自动导出静电的装置,出料时应将接料车和出料器用导线可靠连接并整体接地。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 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可能接触粉尘时,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2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强酸、强碱、硫化物、还原剂、促进剂、胺类、金属烷基酸盐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

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储存时以水作稳定剂,一般含水 30%。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库房温度保持在 2-25℃。

2应与还原剂、促进剂、强酸、胺、有机物、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强酸、强碱、硫化物、还原剂、促进剂、胺类、金属烷基酸盐等同车混运,尤其是促进剂。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倾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 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 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

物等杂质。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入:将病人移到空气新鲜处,休息。就医。

食入:漱口,饮 12 杯温水稀释化学品,就医。

眼睛接触:如果佩戴隐形眼镜的话,首先摘除隐形眼镜。立即用大量清水或者生理盐水冲洗 15 分钟,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灭火方法】

灭火剂:小火,首选用雾状水灭火。无水时,可用泡沫、干粉灭火。

大火时,远距离用大量水灭火。消防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切勿开动已处于火场中的货船或车辆。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 800 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

也至少为 800 米。

【泄漏应急处置】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


 

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惰性、湿润的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非火花工具收集, 置于盖子较松的塑料容器中以待处理。大量泄漏:用水湿润,并筑堤收容。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清除。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 25 米。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

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250 米。

 

5  硝化纤维素

风险提示

 

干燥时能自燃。遇高热、火星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理化特

白色或微黄色各种形态固体,如棉絮状、纤维状等。不溶于水,溶于酯、丙酮。典型分子量 504.3自燃温度 160-170℃,相对密度(=1)1.66

主要用途:用于生产赛璐珞、摄影底片、照像底片、漆片、炸药等。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属爆炸品的硝化纤维素大量堆积或密闭容器中燃烧能转化为爆轰;干燥硝化棉因摩擦产生静电而自燃,也可在较低温度下自行缓慢分解放热而自燃。

【活性反应】

与氧化剂、大多数有机胺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

本身基本无害。使用商业产品时需关注溶剂的危害。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戴橡胶手套。工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 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穿防静电服,戴手套;空气中粉尘浓度较高时,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2)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有机胺等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


 

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的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超过25℃,相对湿度不超过 80%。

2应与氧化剂、有机胺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存放时,应距加热器(包括暖气片和热力管线 300 毫米以上。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氧化剂、有机胺等同车混运。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

不得强行超车。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入:将病人移到空气清新处,休息。就医。食入:漱口,就医。

眼睛接触:用大量水冲洗数分钟,就医。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清水和肥皂清洗接触部分。

【灭火方法】

灭火剂:货物着火时,严禁灭火!因为可能爆炸。切勿开动已处于火场中的货船或车辆。

其他情况下,小火,用大量水灭火,无水时,可用二氧化碳、干粉、泡沫灭火。大火时,远距离用大量水扑救。消防人员应戴好防毒面具,在上风向灭火。如

果可能,并且无危险,可使用无人操作的灭火喷头或可监视喷头远距离灭火。禁止一切通行,清理方圆至少 800 米范围内的区域,任其自行燃烧。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 800 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

也至少为 800 米。

【泄漏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消防防护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小量泄漏:用大量水冲洗泄漏区。大量泄漏:用水润湿,并筑堤收容。通过慢慢加入大量水保持泄漏物湿润。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 100 米。如果是大量泄漏,下风

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500 米。

 

6  硝酸胍

风险提示

 

加热至 150℃ 时分解并爆炸。

理化特性

白色晶体粉末或颗粒。溶于水、乙醇,微溶于丙酮,不溶于苯、乙醚。分子量122.11,沸点 212-217℃,低于沸点分解,相对密度(=1)

主要用途:用于制造炸药、消毒剂、照相化学品等。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受热、接触明火、或受到摩擦、震动、撞击时可发生爆炸。加热至 150 时分解并爆炸。

【活性反应】

强氧化剂,与硝基化合物和氯酸盐组成的混合物对振动和摩擦敏感并可能爆炸。

【健康危害】

对眼睛、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戴橡胶手套。工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输送装置应有防止固体物料粘结器壁的技术保障措施,并应结合工艺特点和生产情况制定定期清扫的管理制度。严禁轴承设置在粉状危险物料中混药、输送等; 输送螺旋和混药设备应有应急消防雨淋装置,输送螺旋和混药设备应选择有利于泄爆、清扫、应急处理的封闭方式。

采用湿法粉碎工艺时,应待物料全部浸湿后方可开机;当采用金属球和金属球磨筒方式进行粉碎时,宜用水或含水溶剂作为介质。粉碎混合加工过程中应设置自动导出静电的装置,出料时应将接料车和出料器用导线可靠连接并整体接地。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 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


 

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可能接触粉尘时,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2)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硝基化合物、氯酸盐等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 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的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 80%。

2应与硝基化合物、氯酸盐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存放时,应距加热器(包括暖气片和热力管线 300 毫米以上。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硝基化合物、氯酸盐等同车混运。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 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

物等杂质。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休息。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不要催吐。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脱去污染的衣着,接着再冲洗,就医。

【灭火方法】

灭火剂:用水灭火。禁止使用砂土、干粉灭火。

大火时,远距离用大量水灭火。消防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切勿开动已处于火场中的货船或车辆。筑堤收容消防废水。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 800 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


 

也至少为 800 米。

【泄漏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接触。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小量泄漏:用大量水冲洗泄漏区。大量泄漏: 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清除。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 25 米。如果为大量泄漏,在初

始隔离距离的基础上加大下风向的疏散距离。

 

7  高氯酸铵

风险提示

 

急剧加热时可发生爆炸。

理化特性

无色或白色晶体。溶于水、甲醇,不溶于乙醇、丙酮。分子量 117.49,熔点 130

(分解),相对密度(=1)1.95

主要用途:用于制造焰火、无烟炸药、摄影药剂、人工防雹火箭用药和氧化剂等。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急剧加热时可发生爆炸。130℃开始分解,380℃爆炸。

【活性反应】

强氧化剂,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如硫、磷或金属粉末等混合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摩擦、振动、撞击可能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

【健康危害】

对眼睛、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致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戴橡胶手套。工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输送装置应有防止固体物料粘结器壁的技术保障措施,并应结合工艺特点和生产情况制定定期清扫的管理制度。严禁轴承设置在粉状危险物料中混药、输送等; 输送螺旋和混药设备应有应急消防雨淋装置,输送螺旋和混药设备应选择有利于泄

爆、清扫、应急处理的封闭方式。


 

采用湿法粉碎工艺时,应待物料全部浸湿后方可开机;当采用金属球和金属球磨筒方式进行粉碎时,宜用水或含水溶剂作为介质。粉碎混合加工过程中应设置自动导出静电的装置,出料时应将接料车和出料器用导线可靠连接并整体接地。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 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可能接触粉尘时,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2)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还原剂、有机物、易(可)燃物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工业高氯酸铵保质期5 年;逾期可重新检验,检验结果符合要求时,方可继续使用。库房温度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 80%。

2)应与还原剂、有机物、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存放时,应距加热器(包括暖气片)和热力管线 300 毫米以上。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还原剂、有机物、易(可)燃物等同车混运。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 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

物等杂质。

应急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处置原则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不要催吐。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灭火方法】

灭火剂:本品不燃。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如果高氯酸铵处于火场中,严禁灭火!因为可能爆炸。禁止一切通行,清理方圆至少 1600 米范围内的区域,任其自行燃烧。切勿开动已处于火场中的货船或车辆。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 1600 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

也至少为 1600 米。

【泄漏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避免震动、撞击和摩擦。泄漏源附近

100 米内禁止开启电雷管和无线电发送设备。用水润湿泄漏物。严禁清扫干的泄漏物。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清除。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 500 米。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

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800 米。

 

8  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

风险提示

 

急剧加热或振动会发生爆炸。

理化特性

无色至微黄色液体,略有芳香味。不溶于水,溶于多数有机溶剂。分子量 194.27熔点 8℃,沸点 112℃(分解),相对密度(=1)1.02闪点 93℃,蒸气压

0.044kPa(50)

主要用途:用作化学中间体,聚合引发剂。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遇明火、高热、摩擦、振动、撞击可能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加热至 115℃以上有爆炸危险。

【活性反应】

强氧化剂,与还原剂、促进剂、有机物、易燃物、酸类或胺类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

对眼睛、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


 

眼设备。穿防静电工作服,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橡胶防护手套。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防毒面具。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 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装置内配备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操作人员在操作、取样、检维修时宜佩戴防毒面具。

2)避免与还原剂、促进剂、有机物、酸类、胺类、易(可)燃物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不得与促进剂直接接触。如必须使用促进剂,可先加入促进剂,搅拌均匀后再慢慢地,逐渐加入本品,避免引发剂堆积或局部过热。

4)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库房温度不超过 30℃,相对湿度不超过 80%。

2)应与还原剂、促进剂、有机物、酸类、胺类、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还原剂、促进剂、有机物、酸类、胺类、易(可)燃物等同车混运,尤其是促进剂。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倾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


 

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物等杂质。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不要催吐,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灭火方法】

灭火剂:小火,首选用雾状水灭火。无水时,可用泡沫、干粉灭火。

大火时,远距离用大量水灭火。消防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切勿开动已处于火场中的货船或车辆。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 800 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

也至少为 800 米。

【泄漏应急处置】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防腐、防毒服。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如木材、纸、油等)接触。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惰性、湿润的不燃材料吸收泄漏物,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于一盖子较松的塑料容器中。大量泄漏:用水湿润,并筑堤收容。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清除。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 50 米。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

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250 米。

 

9    N,N'-二亚硝基五亚甲基四胺

风险提示

 

高度易燃,与胺、亚胺混合或急剧加热会发生爆炸。

理化特

浅黄色粉末。微溶于水、乙醇、氯仿,不溶于乙醚,溶于丙酮。分子量 186.21熔点 207℃(分解),相对密度(=1)1.4-1.45

主要用途:用于橡胶、聚氯乙烯等塑料发生微空孔,制造微孔塑料。

危害信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高度易燃,遇明火、高温能引起分解爆炸和燃烧。

【活性反应】


与胺、亚胺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碱、酸或酸雾、氯化锌接触将迅速起火燃烧。与氧化剂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健康危害】

吞咽有害。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戴橡胶手套。工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采用湿法粉碎工艺时,应待物料全部浸湿后方可开机;当采用金属球和金属球磨筒方式进行粉碎时,宜用水或含水溶剂作为介质。粉碎混合加工过程中应设置自动导出静电的装置,出料时应将接料车和出料器用导线可靠连接并整体接地。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 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可能接触粉尘时,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2)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胺、亚胺、酸碱、氯化锌等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超过 35℃。

2)应与氧化剂、胺、亚胺、酸碱、氯化锌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存放时, 应距加热器(包括暖气片)和热力管线 300 毫米以上。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氧化剂、胺、亚胺、酸碱、氯化锌物品等同车混运。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

不得强行超车。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给饮牛奶或蛋清,不要催吐。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 15 分钟。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灭火方法】

灭火剂:小火,用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

大火时,用大量水灭火。从远处或使用遥控水枪、水炮灭火。消防人员应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扑灭。如果安全阀发出声响或储罐变色,立即撤离。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 800 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

也至少为 800 米。

【泄漏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震动、撞击和摩擦。小量泄漏:用惰性、湿润的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 25 米。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

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250 米。

 

10  硝基胍

风险提示

 

遇明火、高热、摩擦、振动、撞击可能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

理化特

白色针状晶体。微溶于水、乙醇、甲醇,溶于热水、碱液,不溶于醚。分子量104.07,熔点 239℃(分解),相对密度(=1)1.71

主要用途:是硝化纤维火药、硝化甘油火药以及二甘醇二硝酸酯的掺合剂、固

体火箭推进剂的重要组分。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害信息

遇明火、高热、摩擦、振动、撞击可能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干的或含水〈20% 为爆炸品,受热 150分解爆炸;含水〉20%为易燃固体,为脱敏爆炸品,受热 275℃ 发生强烈爆炸)

【活性反应】

与氧化剂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

对眼睛、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戴橡胶手套。工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输送装置应有防止固体物料粘结器壁的技术保障措施,并应结合工艺特点和生产情况制定定期清扫的管理制度。严禁轴承设置在粉状危险物料中混药、输送等; 输送螺旋和混药设备应有应急消防雨淋装置,输送螺旋和混药设备应选择有利于泄爆、清扫、应急处理的封闭方式。

采用湿法粉碎工艺时,应待物料全部浸湿后方可开机;当采用金属球和金属球磨筒方式进行粉碎时,宜用水或含水溶剂作为介质。粉碎混合加工过程中应设置自动导出静电的装置,出料时应将接料车和出料器用导线可靠连接并整体接地。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 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可能接触粉尘时,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2)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强还原剂、强碱等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为安全起见,储存时可加不少于 15%的水作稳定剂。储存于阴凉、通风的


 

爆炸品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超过 30℃,相对湿度小于 80%。

2应与氧化剂、还原剂、强碱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存放时,应距加热器(包括暖气片)和热力管线 300 毫米以上。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氧化剂、还原剂、强碱等同车混运。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 不得强行超车。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

物等杂质。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灭火方法】

灭火剂:用水灭火。

如果硝基胍处于火场中,严禁灭火!因为可能爆炸。禁止一切通行,清理方圆至少 1600 米范围内的区域,任其自行燃烧。切勿开动已处于火场中的货船或车辆。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 1600 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

也至少为 1600 米。

【泄漏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避免震动、撞击和摩擦。泄漏源附近

100 米内禁止开启电雷管和无线电发送设备。用水润湿泄漏物。严禁清扫干的泄漏物。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清除。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 500 米。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

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800 米。


11    2,2'-偶氮二异丁腈

风险提示

遇明火、高热、摩擦、振动、撞击可能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受热时性质不稳定,逐渐分解甚至能引起爆炸。

理化特

白色晶体或粉末。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甲苯等。分子量 164.24,熔点 105

(分解),相对密度(=1)1.1

主要用途:作为橡胶、塑料等发泡剂,也用于其它有机合成。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遇明火、高热、摩擦、振动、撞击可能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受热时性质不稳定,40逐渐分解,至 103-104℃时激烈分解,释放出大量热和有毒气体,能引起爆炸。溶解在有机溶剂时,有燃烧爆炸危险。易累积静电。

【活性反应】

与醇类、酸类、氧化剂、丙酮、醛类和烃类混合,有燃烧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

大量接触可出现头痛、头胀、易疲劳、流涎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对本品作发泡剂的泡沫塑料加热或切割时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可刺激咽喉,口中有苦味,并可致呕吐和腹痛。本品分解能产生剧毒的甲基琥珀腈。长期接触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呼吸道刺激症状以及肝、肾损害。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戴橡胶手套。工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采用湿法粉碎工艺时,应待物料全部浸湿后方可开机;当采用金属球和金属球磨筒方式进行粉碎时,宜用水或含水溶剂作为介质。粉碎混合加工过程中应设置自动导出静电的装置,出料时应将接料车和出料器用导线可靠连接并整体接地。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


 

橡胶手套。

2)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醇类、酸类、氧化剂、丙酮、醛类和烃类等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超过 35℃。

2)应与醇类、氧化剂、丙酮、醛类和烃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存放时,应距加热器(包括暖气片)和热力管线 300 毫米以上。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醇类、酸类、氧化剂、丙酮、醛类和烃类等同车混运。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确需进入禁止

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不得强行超车。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如出现中毒症状给予吸氧和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将亚硝酸异戊酯的安瓿放在手帕里或单衣内打碎放在面罩内使伤员吸入 15 秒,然后移去 15 秒,重复 5-6 次。口服 4-D AP4-二甲基氨基苯酚1 180 毫克PAPP氨基苯丙酮1 90 毫克)。

食入:如伤者神志清醒,催吐,洗胃。如果出现中毒症状,处理同吸入。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 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如果出现中毒症状,处理同吸入。

【灭火方法】

灭火剂:小火,用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

大火时,用大量水扑救。从远处或使用遥控水枪、水炮灭火。消防人员应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扑灭。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 800 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也至少

800 米。

【泄漏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震动、撞击和摩擦。小量泄漏:用惰性、湿润的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 25 米。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

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250 米。

 

12    2,2'-偶氮-- (2,4-二甲基戊腈)(即偶氮二异庚腈)

风险提示

 

易燃,急剧加热或振动会发生激烈燃烧或爆炸。

 

理化特性

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甲醇、甲苯和丙酮等有机溶剂。分子量 248.42,有顺式和反式两种异构体,熔点分别为 55.5-5774-76,相对密度(=1)0.99在甲苯中温度为 6451时分解半衰期分别约为 1 小时和 10 小时,活化能

122KJ/mol

主要用途:用于本体聚合、悬浮聚合与溶液聚合。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易燃,遇明火、高热、摩擦、振动、撞击可能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

【活性反应】

与醇类、酸类、氧化剂、丙酮、醛类和烃类混合,有燃烧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

皮肤接触、吸入和吞咽有害。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戴橡胶手套。工作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采用湿法粉碎工艺时,应待物料全部浸湿后方可开机;当采用金属球和金属球磨筒方式进行粉碎时,宜用水或含水溶剂作为介质。粉碎混合加工过程中应设置自动导出静电的装置,出料时应将接料车和出料器用导线可靠连接并整体接地。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 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

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可能接触其粉尘时,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

2)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醇类、酸类、氧化剂、丙酮、醛类和烃类等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工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超过 10℃。

2)应与醇类、氧化剂、丙酮、醛类和烃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存放时, 应距加热器(包括暖气片和热力管线 300 毫米以上。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低温运输。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醇类、酸类、氧化剂、丙酮、醛类和烃类等同车混运。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

不得强行超车。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如出现中毒症状给予吸氧和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将亚硝酸异戊酯的安瓿放在手帕里或单衣内打碎放在面罩内使伤员吸入 15 秒,然后移去 15 秒,重复 5-6 次。口服 4-D AP

4-二甲基氨基苯酚)1 180 毫克PAPP(氨基苯丙酮)1 90 毫克)。食入:如伤者神志清醒,催吐,洗胃。如果出现中毒症状,处理同吸入。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 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

如果出现中毒症状,处理同吸入。

【灭火方法】

灭火剂:小火,用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


 

大火时,远距离用大量水灭火。从远处或使用遥控水枪、水炮灭火。消防人员应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扑灭。如果安全阀发出声响或储罐变色,立即撤离。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 800 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

也至少为 800 米。

【泄漏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震动、撞击和摩擦。小量泄漏:用惰性、湿润的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清除。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 25 米。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

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250 米。

 

13  硝化甘油

风险提示

 

受撞击、摩擦,或遇点火源及易爆炸;有毒。

理化特性

白色或淡黄色粘稠液体,低温易冻结。微溶于水,与乙醇、乙醚、苯等混溶。分子量 227.11熔点 13℃,沸点 218℃(爆炸),相对密度(=1)1.6,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7.8燃烧热 1540kJ/mol,饱和蒸气压 0.03Pa20℃)。

主要用途:制造军事和商业用炸药。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遇明火、高热、摩擦、振动、撞击可能引起激烈燃烧或爆炸。50-60℃开始分解,大于 145剧烈分解,在 215-218爆炸。强烈紫外线照射,使其至 100℃时产生爆炸。

【活性反应】

与路易氏酸、臭氧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

少量吸收即可引起剧烈的搏动性头痛,常有恶心、心悸,有时有呕吐和腹痛, 面部发热、潮红;较大量产生低血压、抑郁、精神错乱,偶见谵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紫绀。饮酒后,上述症状加剧,并可发生躁狂。本品易经皮肤吸收,应防止皮肤接触。慢性影响:可有头痛、疲乏等不适。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戴橡胶手套。工作

业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远离火种、热源。应与禁配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生产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的机械化作业应设置自动报警、自动停机、自动泄爆、自动雨淋等安全自控装置;自动化生产线的单机设备除有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外, 在现场还应设置应急控制操作装置。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和废品应隔离存放、及时处理;内包装材料应统一回收存放在远离热源的场所,并及时销毁。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聚乙烯防护服,戴橡胶手套。

2)避免与路易氏酸、臭氧、氧化剂等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生产过程中需用热媒加热或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物料温升的作业点,均应设置温度检测仪器并采取温控措施。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爆炸品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超过32℃,相对湿度不超过 80%。

2应与路易氏酸、臭氧、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存放时,应距加热(包括暖气片和热力管线 300 毫米以上。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运输过程中应有遮盖物,防止曝晒和雨淋、猛烈撞击、包装破损,不得倒置。严禁与路易氏酸、臭氧、氧化剂等同车混运,尤其是促进剂。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 不得强行超车。

4车辆遇有临时停车时,应避开人员密集地区和重要设施,并设专人监护;

车辆故障必须进行检修时,严禁在车辆周围近 50 米范围内进行明火作业。

应急处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置原则

食入:漱口,催吐,给服活性炭浆,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灭火方法】

灭火剂:用水灭火。

如果硝化甘油处于火场中,严禁灭火!因为可能爆炸。禁止一切通行,清理方圆至少 1600 米范围内的区域,任其自行燃烧。切勿开动已处于火场中的货船或车辆。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 1600 米;同时初始疏散距

离也至少为 1600 米。

【泄漏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避免震动、撞击和摩擦。泄漏源附近

100 米内禁止开启电雷管和无线电发送设备。用水润湿泄漏物。严禁清扫干的泄漏物。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清除。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 500 米。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

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800 米。

 

14  乙醚

特别警示

 

极易燃液体,不得使用直流水扑救(用水灭火无效);有全身麻醉作用。

 

理化特性

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味,极易挥发。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分子量 74.1,熔点-116,沸点 35,相对密度(水=10.7,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6,临界压力 3.61MPa,临界温度 192.7,闪点-45℃(闭杯),爆炸极限 1.7%-48%体积比,自燃温度 160-180,燃烧热 2748.4kJ/mol

主要用途:工业上用作溶剂、萃取剂,医药上用作麻醉剂。

 

 

 

 

危害信息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有燃烧爆炸的危险。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和爆炸。

【活性反应】

与过氯酸、氯气、氧气、臭氧等氧化剂强烈反应,有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

本品的主要作用为全身麻醉。饮用含酒精饮料可能增加危害。

急性影响:大量接触,早期出现兴奋,继而嗜睡、呕吐、面色苍白、脉缓、体温下降和呼吸不规则,而有生命危险。急性接触后的暂时后作用有头痛、易激动或抑郁、流涎、呕吐、食欲下降和多汗等。液体或高浓度蒸气对眼有刺激性。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吸入,有头痛、头晕、疲倦、嗜睡、蛋白尿、红细胞增


 

多症。长期皮肤接触,可发生皮肤干燥、皲裂。

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g/3):300;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g/3)500

 

 

 

 

 

 

 

 

 

 

 

 

 

 

 

 

 

 

安全措施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密闭操作,防止泄漏,全面通风。

生产、使用及贮存场所应设置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操作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服,戴耐油橡胶手套,当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设置必要的安全联锁及紧急排放系统、易燃物质检测报警系统以及正常及事故通风设施,通风设施应每年进行一次检查。

2)在传送过程中,容器、管道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3保持设备的压力正常,有关管线要畅通。维护保养好设备,消除跑、冒、滴、漏等现象,使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4)生产区域内,严禁明火和可能产生明火、火花的作业。生产需要或检修期间需动火时,必须办理动火审批手续。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或储罐内,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宜超过 29℃,保持容器密封。

2)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仓库内设置乙醚检测报警仪。

3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的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采用专用槽罐车运输,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


 

具装卸,禁止溜放。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防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高温季节最好早晚运输。

3)拥有齐全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 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运输时车速不宜过快,

不得强行超车。

 

 

 

 

 

 

 

 

 

 

 

 

应急处置原则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饮水,禁止催吐。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

【灭火方法】

灭火剂:闪点很低,用水灭火无效。

小火时,用干粉、二氧化碳、水幕或抗醇泡沫灭火。

大火时,用水幕、雾状水或抗醇泡沫灭火,不得使用直流水扑救。消防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容器移离火场。用大量水冷却容器,直至火扑灭。切勿开动已处于火场中的货船或车辆。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如果在火场中有储罐、槽车或罐车,周围至少隔离 800 米;同时初始疏散距离

也至少为 800 米。

【泄漏应急处置】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 用干土、砂或其他不燃性材料吸收或覆盖并收集于容器中,使用洁净的非火花工具收集。大量泄漏:在液体泄漏物前方筑堤收容。雾状水能抑制蒸气的产生,但在密闭空间中的蒸气仍能被引燃。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空间。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清除。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 50 米。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

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 300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