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辑组编
危险化学品 安£生产标准
WElXIAN HUAXUEPIN
ANQUAN SHENGCHAN BIAOZHUN
煤炭工业出版社
责任编辑:廖永平 编 辑:曹靓 封面设计:于春颖
ISBN 978-7-5020-3817-5
定价:238.00元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
(合订本)
本书编辑组编
煤炭工业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lP)数据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合订本/《危险化学品安全 生产标准:合订本》编辑组编.--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1
ISBN 978 - 7 - 5020-3817 - 5
I.①危… ∏.①危…IH.①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汇编-中国 IV.①TQ086 - 65
中国版本图书馆ClP数据核字(2011)第038070号
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35号 100029) 网址; WWW. CeiPh- com. Cn 北京珥实印刷有限公词印刷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
开本 88OmmX 123OmmI ∕u 印张 49
字数1468千字
2011年6月第1版 2011年6月第1次印刷 社内编号6627 定价238. 00元
版权所有违着必究
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等质量问题,本社负责调换
前 S
安全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安全生产工作制定了一 系列方针、政策、法规、指令,使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全生产 标准作为保障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有序运营的重要技术规范,为相关部门安全及可持续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与保障。但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总体水平依然落后于经济发 达国家,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危险化学品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危险化学品行业 安全生产标准也随之发展与成熟(J
为满足危险化学品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各级标准化工作部门以及安全 监管和监察工作的实际需要,现将自2005年至2010年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 布的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共计40项整理成合订本,方便大家了解、掌握和 使用。
由于本书整理出版过程较为仓促,其中难免有疏漏,若有不足,恳请读者批评 指正。
偽者
2011. 3
1 AQ 3001—2005汽车加油(气)站、轻质燃油和液化石油气汽车罐车用阻隔防爆
7 AQ 3007—2007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车载终端与通信中心间
8 AQ 3008—2007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通信中心与运营控制中心、
20 AQ 3020—2008钢制常压储罐第一部分:储存对水有污染的易燃和不易燃液体的
30 AQ/T 3030—2010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及
32 AQ/T 3032-2010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培训大纲及
40 AQ 3040—2010涂料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指南
ICS 13.230
C 67
备案号:15858—2005
AQ 3001—2005
TeChnOIOgy-SeParate and explosion-PrOOf Of gasoline 9 gas filling StatiOlI and Iight-fuel ,LPG tank Of transportation by truck
2005-04-13 发布
2005-10-01 实施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本标准5. 1、5.3.5.4和5.5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对采用阻隔防爆技术的汽车加油(气)站罐体和汽车运输用轻质燃油和液化石油气阻隔防爆 罐体的技术要求做出了规定。这种阻隔防爆技术在汽车加油(气)站罐体和汽车运输用轻质燃油和液化 石油气储纖中应用,可以预防罐体因明火、静电、焊接、枪击和碰撞等意外事故引发爆炸,对于提高汽车 加油(气)站罐体和运输储罐安全性,保证公共、人身及财产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并归口 O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华安天泰防爆科技有限公司、汕头市华安防爆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华篷 防爆科技有限公司、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危险化学品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晓东、王晓兵、梅建、梁俊力、杨忠孝。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阻隔防爆技术的汽车加油(气)站和汽车运输用轻质燃油、液化石油气阻隔防爆 储罐(罐体)的分类和标记、要求、检测方法、检验规则和技术文件。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加油(气)站、轻质燃油、液化石油气汽车罐车用阻隔防爆储H(以下简称储罐)的 设计、制造、安装和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50钢制压力容器
GB 15322可燃气体探测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8564汽车运输液体危险货物常压容器(罐体)通用技术条件
HG 23011—1999 厂区动火作业安全规程
HG 23012厂区设备内作业安全规程
劳动部劳部发[1994]262号 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和术语。
3. 1
阻 Ni 防爆材料 SeParate and explosion-proof material
用特种合金制成的网状或其他形状的材料,这种材料填充在易燃液体和易燃气体储罐内能阻隔火 焰传播,从而防止爆炸发生。
3.2
阻 PR 防爆装置 SeParate and explosion-proof device
由阻隔防爆材料和支撑构件等组成的装置,这种装置安装在贮存或运输易燃液体和易燃气体储罐 内,能预防罐体内因静电、明火、焊接、枪击和碰撞等意外事故引发爆炸。
3.3
阻Rl防爆储油(气)flt SeParate and explosion-proof tank
在内部安装了阻隔防爆装置的轻质燃油和液化石油气储WL
3.4
填充密度 fulling densIty
阻隔防爆材料充填罐体时,单位容积内阻隔防爆材料的质量。
3.5
留空率 CreViCe rate
阻隔防爆材料充填罐体时,未填充空间的容积与罐体容积之比。
3.6
置换率 IiqUid displacing rate
阻隔防爆材料放入充满液体的罐体时,所置换的该种液体的容积与罐体容积之比。
3.7
清洗通道 WaShing PaSSage
在罐体底部预留出的专门用于清除污垢与残渣的通道。
3.8
竖井 WeiI
在罐体人孔处安装的一个上端与人孔固定,下端与清洗通道相连的支架。
3.9
内胆 intenu∏ Ilnit
填充在竖井内的由金属网制成的内装阻隔防爆材料的圆柱或多面柱。
3. 10
结构件 COnStrttCtiOn PieCe
在罐体内部用来支撑阻隔防爆材料、竖井以及清洗通道定位的部件,一般由一个或若干个单元 组成。
3. 11
燃煤増压 increases Of PreSSUre by IMlnImg explosion
在相同测试条件下,测定出未安装和安装阻隔防爆材料进行燃爆试验后的压力值,其两者与燃爆试 验前的初始压力值的差值即是燃爆増压,利用它可对该阻隔防爆材料的防爆性能予以评定。
4分类和标记
4.1分类
4. 1.1按阻HI防爆材料分类
阻隔防爆材料按其几何结构的尺寸分为I型、II型、In型、IV型、V型五种类型。
I型表示几何结构的尺寸,边长为4 mm;
U型表示几何结构的尺寸,边长为5 mm;
ΠI型表示几何结构的尺寸,边长为5.5 mm;
IV型表示几何结构的尺寸,边长为6 mm;
V型表示几何结构的尺寸,边长为7 mmo
4.1.2阻編防爆储Nl的分类
D按状态分为新储罐和在用储SL
X表示新储罐;
Z表示在用储罐。
2)按工作压力分为常压容器和压力容器。
C表示常压容器;
Y表示压力容器。
4.2标记
-------新储罐(X)、在用储罐(Z)
--------装置的公称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3)
--------阻隔防爆材料型号
------------常压容器(C)、压力容器(Y)
示例:Y-D-IO-Z,表示此阻隔防爆储罐是属于压力容器,采用II型的阻隔防爆材料,公称容积为 10 π?,在用储罐。
采用阻隔防爆技术进行设计或改造的储罐应在显著位置设标记铭牌,见附录A。
5要求
5. 1 一般要求
5. L 1汽车罐车用常压罐体应符合GB 18564的要求。
5. 1.2压力容器和承压罐车应符合GB 150和劳动部劳部发口994]262号文件的要求。
5.1.3阻隔防爆装置应与盛装介质性质相容。
5.1.4安装阻隔防爆装置不应改变和影响储罐的原有性能。
5. 1. 5阻隔防爆装置的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在罐底部不应有碎屑O
5.1.6阻隔防爆装置安装后不影响储罐的正常使用。
5.2阻隔防爆材料的要求
5. 2.1外观质・
阻隔防爆材料应当网格大小均匀,不均匀性小于或等于25%。边缘不展开宽度小于或等于 10 mm,阻隔防爆材料网格每平方米破损不允许超过5处,且每处破损面积小于或等于60 mm X 50 mmO
阻隔防爆材料成品端面不平度小于或等于60 mmo
5.2.2材料结构尺寸
'阻隔防爆材料结构尺寸,边长公差为±0.5 mm。
5.3単体的清洗要求
5. 3.1实施阻隔防爆技术前的清洗
实施阻隔防爆技术储罐的清洗对新储罐和在用储罐采用不同的方案。
5.3. 1.1新储単清洗
5. 3. 1. 1. 1检査并确定储罐渗漏试验用试剂。
5. 3. 1.1. 2选择适当的清洗剂进行清洗作业。
5.3. 1.1.3安全分析及合格标准如下:
a) 当使用测爆仪或其他类似手段时,被测的气体或蒸气浓度应小于或等于爆炸下限的20%;
b) 使用其他分析手段时,被测的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4%时,其被测浓度小于等于 0.5⅜i当被测的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小于等于0. 2%;
C)其他要求应符合HG 23011—1999中第6章的规定。
5. 3.1. 1. 4设备内作业应符合HG 230ɪ2的规定。
5. 3.1.2在用储甲清洗
5- 3. 1.2.1为保证储罐阻隔防爆技术改造过程的施工安全,改造前应对储罐进行清洗。清洗前,应检 査并确定储罐渗漏情况,渗漏的,应补焊为不渗漏。清洗应符合本标准5. 3. 1. 1. 1和5. 3. 1.L 2的
5
规定。
5. 3.1.2.2安全分析及合格标准按本标准5. 3.1.1. 3条的规定O
5.3. 1.2.3 设备内作业应符合HG 23012的规定。
5.3.2经阻隔防煤技术改造后储«1的清洗
为保证改造后储罐中储存介质的质量,应按储罐清洗周期的要求定期进行清洗,并使储罐内壁及阻 隔防爆材料表面无污物附着。清洗时先将竖井中的内胆取出,然后利用竖井和清洗通道的空间对储罐 进行清洗。
5.4安装要求
经清洗作业,检验安全分析合格后进行阻隔防爆装置安装。储罐内部的内作业应符合HG 23012 的规定。
5.4. 1 填充密度
阻隔防爆材料的填充密度见表Io
5. 4.2留空率和置换率
阻隔防爆材料留空率和置换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阻隔防爆材料的留空率、置换率和填充密度
罐体规格/m3 |
留空率/% |
置换率/% |
填充密度∕Ckg∕m3) | |
常压容器 |
25 〜50 |
≤10 |
≤1.2 |
25 〜35 |
1〜25 |
≤8 |
≤1.1 | ||
压力容器 |
25 〜50 |
≤10 |
≤1. 2 | |
5〜25 |
≤8 |
≤1.1 |
5. 4.3阻隔防爆材料的材质和规格选用
按储罐和储存介质的要求,选用不同材质和不同规格的阻隔防爆材料,保证不污染介质,不被介质 腐蚀。阻隔防爆材料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符合国家有关部 门规定的要求。
5.4.4结构件
储罐中应使用结构件支撑阻隔防爆材料,阻隔防爆材料不应出现松动、变形和塌陷等现象。
5.5防爆性能要求
阻隔防爆技术装置燃爆增压值应小于等于0. 14 MPaO
6检测方法 6.1阻PH防爆材料检测
6. 1. 1材料外观质■
阻隔防爆材料的外观质量采用直尺和目测方法进行检验,应符合5. 2.1的要求。
6.1.2材料的结构尺寸
使用游标卡尺对阻隔防爆材料的结构尺寸进行检验,应符合5. 2. 2的要求。
6.2清洗作业安全检测
易燃易爆气体或蒸气浓度的测定。
6.2.1测爆仪或其他类似手段进行检测
测爆仪应符合GB 15322的规定。
其浓度检测范围应符合5. 3.1. 1.3中1)条的规定。
6. 2. 2使用其他分析手段进行检测
按各种检测物相关标准的规定进行检测。
其浓度检测范围应符合5. 3.1.1.3中2)条的规定。
6.3安装质■检测
6. 3. 1填充密度
测量工具:通用量具。
测量条件、测量出阻隔防爆材料单元的外型尺寸,精确到毫米,并计算出体积。再将该阻隔防爆材 料单元放在天平上称质量,精确到克,其质量与体积之比即为该阻隔防爆材料的填充密度。
其填充密度范围应符合表1的规定。
6« 3.2 留空率
测量工具、通用量具。
测量条件:计算出按规定比例在储罐中装填的各种规格的阻隔防爆材料的总体积,储罐的总体积减 去该体积的和与储罐的总容积之比为该储罐的留空率。
其留空率范围应符合表1的规定。
6.3.3置换率
测量工具:通用量具。
测量条件:对标准密度的阻隔防爆材料单元置换出的液体的体积进行测量,精确到毫升,与原液体 总容积之比为该储罐的置换率。
其置换率范围应符合表1的规定。
6.3.4结构件
阻隔防爆结构件采用目测的方法进行检验。
6.4防爆性能的检测
6. 4. 1测试原理
在形状、容积、初始压力和温度一定的密闭容器内,特定浓度的某种可燃气体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经 相同点火能量和相同点火方式点燃后,其燃爆峰值压力是一定的。在相同测试条件下,测定出安装和未 安装阻隔防爆材料的燃爆峰值压力,即可对该阻隔防爆材料的防爆性能予以评定。
6.4.2测试装置
测试装置如图1所示。
6.4.3 测试条件
6. 4. 3. 1压力传感器应符合如下要求:
a) 量 程:0—10 MPa5 '
b) 灵敏度pC∕MPao
6.4. 3.2压力表应符合如下要求:
a) 量 程:0~10 MPa?
b) 精度等级:1.6O
6.4.3.3 测试应在室温20 P±5 P条件下进行。
6.4.4试样和安装
测试试样应为按5. 2.1、5.2. 2验收合格的阻隔防爆材料。试样外形尺寸应与测试容器内壁配合适 当,试样的橫截面积应不小于测试容器内腔截面积的98%。测试时测试装置内留空率为5%。未装试 样的容积包括观察窗所占的容积,除观察窗所占容积外,其余未装试样的容积应设在点火源一端。
6.4.5 测试步Sll
a) 测试前应对测试装置气密性进行检査,并在测试前对燃爆混合气体进行试爆;
b) 将介质装入配料容器内;
C)开启循环泵,运转时间不少于7 min,以确保测试容器和燃爆容器内的混合气均匀一致;
d)记录此时压力传感器的初始压力(表压),关闭各阀门;
e) 试验点火;
f) 记录各压力传感器的峰值压力(表压)。
1——测试容器&
2 --压力传感器S
3 --观察街;
4 --压力表;
5 --点火源;
6— —燃爆容器$
7— —阀门3
8 --循环泵;
9 --配料容器車
10 --试样。
S 1阻陽防爆性能测试装置
6.4.6 测试结果的评定
防爆性能以测试容器内的燃爆增压作为评定指标,燃爆增压按式(1)计算=
△P= (Pl +P2+P3 + ••• + Pn)∕π - Pb ........................( 1 )
式中:
△P——燃爆增压,Pa;
* Pb——测试容器中燃爆混合气体燃爆前压力传感器的初始压力(表压),P釘 H——测试容器中测燃爆压力的传感器的个数;
Pl.P2-Pn——测试容器中燃爆混合气体燃爆后各压力传感器的峰值压力(表压),Pa(J
6.4.7其嫌爆増压(防■性能) 范围应符合5. 5的规定。
7检验规则
7. 1采用阻隔防爆技术靈体应当进行安装检验,经质量检验合格后投入使用。
7.2 安装检验包括全部检验项目。
7.2. 1阻隔防爆材料检测的试验方法按6.1条的规定。
7. 2.2 清洗作业安全检测的试验方法按6. 2条的规定。
7. 2.3安装质量检测的试验方法按6. 3条的规定。
7. 2.4防爆性能的检测的试验方法按6. 4条的规定。
7.3安装检验中,若出现任何一项不符合6.1〜6.4有关要求,则判定为安装不合格.安装不合格时, 应对其进行返修,重新提交检验O
8
8技术文件
8. 1检验合格证
采用阻隔防爆技术的储罐应有检验合格证,检验合格证要有安装单位名称和型号、检验日期和检验 员代号等。
8.2使用说明书
采用阻隔防爆技术储纔应有使用说明书并包括阻隔防爆材料保质期、清洗方法和日當维护要求等;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釆用阻Ne防爆技术的储峻标记
A. 1铭牌应设置于产品前部显著位置(J
A.2铭牌应包括下述内容:
D 阻隔防爆式储罐;
2) 编 号§
3) 型 号;
4) 检验单位;
5) 施工单位:
6) 日 期;
7) 使用单位;
8) * * * *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授权)监制。
阻隔防爆式储罐
编 号 型 号
检验单位 施工单位
日 期 使用单位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授权单位)监制尸」
ICS 13. 230
C 67
备案号:15859—2005
TeChnOIOgy-SeParate and explosion-ProOf Of auto gasoline, gas filling POrtable device
11
本标准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对采用阻隔防爆技术的橇装式汽车加油(气)装置做出了技术要求规定,这种装置在采用橇 装式加油(气)装置的汽车加油站和液化石油气汽车加气站使用,可有效预防因明火、静电、焊接、枪击和 碰撞等意外事故引发爆炸,对于提高加油(气)站地面储罐安全性,保证人身及财产的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华安天泰防爆科技有限公司、汕头市华安防爆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华篷 防爆科技有限公司、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危险化学品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晓东、王晓兵、梅建、梁俊力、杨忠孝。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阻隔防爆技术的橇装式汽车加油(气)装置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阻隔防爆技术的橇装式汽车加油(气)装置的设计、制造和安装。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50钢制压力容器
GB 8163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GB 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 50156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GB 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7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5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03建筑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AQ 3001-2005汽车加油(气)站、轻质燃油和液化石油气汽车罐车用阻隔防爆储罐技术要求
JB 4730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JB 4731钢制卧式容器
JB/T 4735钢质焊接常压容器
SH/T 3134采用橇装式加油装置的汽车加油站技术规范
SH 3064石油化工钢制通用阀门选用、检验及验收
SH 3501石油化工剧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SH 3521石油化工仪表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3定义和术语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和术语。
3. 1
阻隔防爆材料 SeParate and explosion-PrOOf InatenaI
用特种合金制成的网状或其他形状的材料,这种材料填充在易燃液体和易燃气体储罐内能阻隔火 焰传播,从而防止爆炸发生。
3.2
阻隔防爆装置 SeParate and explosion-proof device
由阻隔防爆材料和支撑构件等组成的装置,这种装置安装在易燃液体和易燃气体储罐内,能预防罐 体内因明火、静电、焊接、枪击和碰撞等意外事故引发爆炸。
3.3
阻隔防爆储油(气)tt SeParate and explosion-proof tank
在内部安装了阻隔防爆装置的轻质燃油和液化石油气储罐。
3.4
阻隔防爆様装式汽车加油(气)装置 SeParate and explosion-proof POrtable fαel device
一种集地面阻隔防爆储油(气)罐、加油(气)机、自动灭火器于一体的地面加油(气)系统。
3.5
自动灭火器 automatic fire extinguisher
安装于加油机上方,由熔断阀控制的干粉灭火器或泡沫灭火器。该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加油机区 域的火灾。
3.6
紧急泄压装置 emergenCy relief VaIVe
用于火灾时迅速排放油罐内气体从而释放油罐内压力的装置。该阀位于储罐的顶部,正常情况下 处于关闭状态,当罐内压力大于其设计压力的90%时能自行打开排气,并使罐内压力始终小于油罐的 设计压力。
3.7
防溢流装置 PreVent OVerfi11 VaIVe
该装置与油罐的进油管相连,当油罐内的液位升到油罐容量的90%时,能自动关闭进油管。
3.8
自动关闭保护阀 external fire VaIVe
安装在加油(气)机进液管道上,受熔断片控制的阀门。该阀正常情况下处于常开状态,发生火灾时 其熔断片感受火的热量会熔化而导致阀门自动关闭。
4分类和标记
4.1分类
4.1.1按阻隔防爆材料分类
阻隔防爆材料按其几何结构的尺寸分为I型、H型、IK型、N型、V型。
I型表示几何结构的尺寸,边长为4 mm;
II型表示几何结构的尺寸,边长为5 mm5
In型表示几何结构的尺寸,边长为5. 5 mm;
IV型表示几何结构的尺寸,边长为6 mm;
V型表示几何结构的尺寸,边长为7 mmO
4.1.2阻隔防爆储蟻的分类
a) 按工作压力分为常压容器和压力容器。
C表示常压容器;
Y表示压力容器。
b) 按储存介质的种类分为单品种、双品种和多品种。
D表示单品种;
S表示双品种;
N表示多品种。
4.2标记
--------单品种(D)、双品种(S)、多品种(N)
--------装置的公称容积,单位为立方米(in,)
'---------阻隔防爆材料型号
-------------常压容器(C)、压力容器(Y)
示例:Y-D-IO-S 表示地上加油站是属于压力容器、采用II型的阻隔防爆材料、公称容积为IO m3 的双品种加油装置。
阻隔防爆储油(气)罐应在显著位置设标记铭牌,见附录Ae
5要求
5. 1 一般要求
5. Ll采用阻隔防爆橇装式汽车加油装置的加油站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GB 50156和SH/T 3134的 有关规定。
5. 1.2采用阻隔防爆橇装式汽车加气装置的液化石油气加气站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GB 50156的有 关规定。
5.1.3阻隔防爆装置的防爆性能及制作、安装、检测和阻隔防爆储罐的清洗应满足AQ 3001-2005的 要求。
5.1.4阻隔防爆橇装式汽车加油(气)装置必须具有阻燃、防爆性能。阻隔防爆橇装式汽车加油(气)装 置应作为整体产品,由供货商整体供应,其阻燃、防爆性能应通过国家有关机构的验证。
5.2阻隔防爆《1装式汽车加油装置制造要求
5.2.1阻隔防爆橇装式汽车加油装置地面储油罐的总容积以及单罐最大容积应小于或等于50 m∖ 当储油罐单罐容积大于25 m3时,罐内应设隔仓,隔仓的容积应小于或等于25 m3β
5. 2.2设在城市建成区内的橇装式加油装置地面储油罐的总容积以及单罐最大容积应小于或等于 20 m3o当地面储油罐单罐容积大于10 m3时,罐内应设隔仓,隔仓的容积应小于或等于10 m3 o
5. 2. 3阻隔防爆橇装式汽车加油装置的储油罐的设计压力不应小于0.1 MPa,储油罐设计和建造应符 合JB/T 4735钢质焊接常压容器的规定。
5.2.4储油罐应设置带有高液位报警功能的液位计、自动灭火器、紧急泄压装置、防溢流装置、阻隔防 爆装置。储油罐岀油管道应设置高温自动断油保护阀。
5. 2. 5储油罐应能在90%装载量时承受1 h标准可燃液体火的作用,而不发生油罐泄漏、油罐失效及 泄压功能受阻等现象。
5. 2.6储油罐采用双壁罐时,两层罐壁之间的底部应设漏油监测装置。单壁储油罐设有防护层时,在 储油罐底部与防护层之间应设漏油监测装置。
5. 2. 7阻隔防爆橇装式加油装置宜设接纳卸油时溅漏油品的容器。
5. 2.8储油罐应采用上部进油方式。如果进油管接头设在下部,进油管的高点应高于储油罐的最高液 位。软管接头应采用快速自封接头。
5. 2. 9 储油罐出油管管口距罐底的高度,不应低于0.15 mo
5.2. 10自动灭火器的启动温度不应高于95 eCo
5. 2.11阻隔防爆橇装式汽车加油装置应设防雷和防静电设施,并应符合GB 50156的有关规定。
5.2.12当阻隔防爆橇装式汽车加油装置采用单壁储油罐时,储油罐上方应设防晒罩棚;当采用双壁储 油罐或单壁储油罐设有有效的防护层时,可不设防晒罩棚。
5. 2. 13阻隔防爆储油罐通气管管口应高出地面4 m及以上,并应高出罩棚的顶面1.5 m及以上。
5. 2. 14 阻隔防爆橇装式汽车加油装置的基础面应高于地坪O- 15 m〜O. 2 m。
5.2.15阻隔防爆橇装式汽车加油装置周围应设防撞设施。
5. 2. 16储油罐应进行压力试验。储油罐的压力试验应符合GB 50156第12. 2. 8条第1款的规定。
5. 3阻隔防爆装式液化石油气汽车加气装置制造要求
5. 3.1阻隔防爆橇装式液化石油气汽车加气装置储气罐总容积以及单罐最大容积应小于或等于 IO m3 O
5. 3. 2 储气罐设计和建造应符合GB 150 JB 4731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有关规定°储气 罐的设计压力不应小于1. 77 MPaO
5.3.3储气罐应设置液位计、压力表、温度计、自动灭火器、安全阀、阻隔防爆装置。
5. 3.4储气罐的出液管道端口接管位置,应按选择的充装泵要求确定。进液管道和液相回流管道宜接 入储气罐内的气相空间。
5.3.5储气罐首级关闭阀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5. 3. 5. 1储气罐的进液管、液相回流管和气相回流管上应设止回阀。
5. 3. 5.2出液管和卸车用的气相平衡管上宜设过流阀。
5.3.5. 3止回阀和过流阀宜设在储气罐内。
5.3.6储气罐的管路系统和附属设备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5. 3. 6.1管路系统的设计压力不应小于2. 5 MPao
5.3.6.2储气罐安全阀应选用全启封闭式弹簧安全阀。安全阀与储气罐之间的管道上应装设切断阀, 切断阀应保持常开状态,并加铅封。储气罐放散管管口应高出储气罐操作平台2 m及以上,且应高出 地面5 m及以上。
5. 3.6.3在储气罐外的排污管上应设两道切断阀,阀间宜设排污箱。在寒冷和严寒地区,从储气罐底 部引出的排污管的根部管道应加装伴热或保温装置。
5. 3. 6. 4对储气罐内未设置控制阀门的出液管道和排污管道,应在储气罐的第一道法兰处配备堵漏 装置•
5. 3. 6. 5储气罐应设置检修用的放散管,其公称直径不应小于40 mm,并宜与安全阀接管共用一个 开孔。
5. 3. 6. 6过流阀的关闭流量宜为最大工作流量的1. 6〜1. 8倍。
5. 3. 6. 7储气罐出液管道应设置高温自动关闭保护阀。
5. 3.7储气罐测量仪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5.3.7. 1储气罐设置的液位计应具有液位上、下限报警功能,或单独设置液位上、下限报警装置。储气 罐应采取液位上限限位控制措施。
5. 3.7.2储气罐宜设置压力上限报警装置。
5- 3. 7. 3储气罐液位、压力和温度的测量应能就地指示,且宜在值班室设远传二次仪表。
5.3.8储气罐的出液管宜设置在罐体底部,充装泵的管路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5.3.8. 1泵的进、出口宜安装长度不小于0.3 ɪn挠性管或采取其他防震措施。
5. 3. 8. 2从储气罐引至泵进口的液相管道,不得有窝存气体的地方。
5. 3. 8. 3在泵的出口管路上应安装回流阀、止回阀和压力表。
5. 3. 9 加气机技术要求应符合GB 50156的有关规定。
5. 3. 10液化石油气管道应选用10号、20号钢或具有同等性能材料的无缝钢管,其技术性能应符合 GB 8163的规定。管件应与管道材质相同。
5. 3.11管道上的阀门及其他金属配件的材质宜为碳素钢。
5.3.12液化石油气管道、管件以及液化石油气管道上的阀门和其他配件的设计压力不应小于 16
2. 5 MPaO
5. 3. 13管道与管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
5.3. 14管道与储罐、设备及阀门的连接宜采用法兰连接。
5. 3. 15管道系统上的胶管应采用耐液化石油气腐蚀的钢丝缠绕高压胶管,压力等级不应小于
6. 4 MPaO
5. 3. 16阻隔防爆橇装式液化石油气汽车加气装置应设置紧急切断系统。该系统应能在事故状态下迅 速关闭重要的液化石油气管道阀门和切断液化石油气泵的电源。紧急切断系统的设置应符合 GB 50156的有关规定。
5. 3.17阻隔防爆橇装式液化石油气汽车加气装置上方应设防晒罩棚;当采用有效的防护层时,可不设 防晒罩棚。
5. 3. 18阻隔防爆橇装式液化石油气汽车加气装置应设防雷和防静电设施,并应符合GB 50156的有 关规定。
5. 3. 19 阻隔防爆橇装式液化石油气汽车加气装置的基础面宜高于地坪0.15 m〜0. 2 mo
5. 3. 20阻隔防爆橇装式液化石油气汽车加气装置周围应设防撞设施。
6阻隔防爆橇装式汽车加油(气)装置的安装及质量检验
6.1材料和设备检验
6. 1.1材料和设备(包括工艺设备和电气仪表设备,以下同)的规格、型号、材质、质量应满足有关设计 标准和产品标准的要求。
6. 1.2材料和设备必须是有生产许可证的专业制造厂生产,应具有有效的质量证明文件,其质量不得 低于有关标准的规定。不合格的产品不得使用。
6.1.3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材料标准代号;
b) 材料牌号、.规格、型号;
C)生产批号;
d) 生产单位名称;
e) 检验印鉴标志。
6. 1.4压力容器应具有符合《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规定的“压力容器产品质量证明书”。
6. 1.5防爆电器设备质量证明书应符合《特种设备质量监督和安全监察规定》的规定。
6. 1.6其他设备质量证明文件应有符合相应标准要求的内容。
6. 1.7引进的设备尚应有商检部门出具的进口设备商检合格证。
6.1.8计量仪器应在计量鉴定合格有效期内。
6. 1.9设备的开箱检验,应由有关人员参加,按照装箱清单进行下列检査:
6.1. 9. 1核对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包装箱号、箱数并检査包装状况。
6. 1.9.2 检査随机技术资料及专用工具。
6. 1.9.3对主机、附属设备及零、部件进行外观检査,并核实零、部件的品种、规格、数量等。
6. 1.9.4 检验后应提交有签证的检验记录。
6. 1. 10可燃介质管道的组成件应有产品标识,并应按SH 3501的规定进行检验。
6. LlI储油罐和液化石油气储气罐在安装前还应进行下列检査:
6. 1.11. 1储油罐应进行压力试验,试验介质应为温度不低于5 P的洁净水,试验压力应为O. 1 MPaO 升压至0.1 MPa后,应停压10 min,然后降至0. 08 MPa,再停压30 min,不降压、无泄漏和无变形为合 格。若储油罐在制造厂已进行压力试验并有压力试验合格报告,则施工现场可不进行压力试验。压力 试验后,应及时排除罐内积水。罐内不得有油和焊渣等污物。
6. 1, 11.2对已在制造厂完成压力试验且有完备的证明文件的压力容器,安装前可不进行压力试验,否 则应按GB 150的规定进行压力试验。
6. 1. 11.3液化石油气储气罐内不得有水、油和焊渣等污物。
6.1.12管道及其组成件在施工安装前还应进行下列检査:
6. 1. 12. 1外观检査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不得有裂纹、气孔、夹渣、折皱、重皮等缺陷;
b) 不得有超过壁厚负偏差的腐蚀和凹陷。
6. 1.12.2可燃介质系统上使用的法兰、螺栓和螺母,其表面硬度、精度、粗糙度和机械性能等技术要求 应符合设计及有关标准的规定。
6. 1. 13可燃介质管道上的阀门在安装前应按SH 3064的要求逐个进行强度试验和严密性试验,并应 按下列要求进行检査、验收:
6.1.13.1试验合格的阀门应及时排尽内部积水,并吹干。密封面和阀杆等处应涂防锈油。强度试验 不合格的产品,严禁使用。严密性试验不合格的产品,必须解体检査;解体复检仍然不合格的产品,不得 采用。
6. I- 13.2 解体检查的阀门,其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a) 阀座与阀体应结合牢固;
b) 阀芯与阀座应结合良好;
C)阀杆与阀芯的联接应灵活、可靠;
d) 阀杆不得有弯曲和锈蚀,阀杆与填料压盖配合合适,螺纹不得有缺陷;
e) 压盖与阀体应接合良好,压盖螺栓应留有调节余量;
f) 垫片、填料、螺栓等应齐全,且不得有缺陷。
6. 1.13.3阀门的操作机构应进行清洗检査,操作应灵活可靠,不得有卡涩现象。
6.1.14当材料和设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得使用:
6. L 14. 1质量证明文件数据不全或对其数据有异议。
6. 1.14.2实物标识与质量证明文件标识不符。
6. 1. 14. 3要求复验的材料未进行复验或复验后不合格。
6.2设备安装及质■检验
6.2.1设备采用平垫铁或斜垫铁找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2. 1.1斜垫铁应成对使用,搭接长度不得小于全长3/4,各斜垫铁中心线相互偏斜角不应大于3oo
6.2.1.2 每组垫铁不超过4块,垫铁组高度宜为30 Inm〜50 mmo
6.2. 1.3每组垫铁均应放置平稳,设备找正后,各组垫铁均应被压紧,各块垫铁互相焊牢。
6.2.1.4垫铁露岀设备支座外缘宜为10 HIm-20 mm,垫铁组伸入长度应超过地脚螺栓。
6. 2.1.5每个地脚螺栓近旁应至少有一组垫铁。
6. 2.2静设备安装找正后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设备安装允许偏差 单位为毫米
检査项目 |
偏差值 | |
中心线位置 |
5 | |
标 高 |
土 5 | |
储罐水平度 |
轴向 |
L/1 000 |
径向 |
2D/1 000 | |
注:D为静设备外径丄为卧式储罐长度。 |
6.2.3静设备封孔前应清除内部的泥砂和杂物,经检验人员检査确认后方可封闭。
6. 2.4加油机、加气机安装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 2. 4. 1安装前应对设备基础位置和几何尺寸进行复检。
6. 2. 4. 2安装完毕,应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预通电,进行整机的试机工作。在初次通电前应再 次检査确认下列事项符合要求:
a) 电源线已连接好;
b) 管道上各接口已按设计要求连接完毕;
C)管道内污物已清除。
6.2. 4.3加气枪应进行加气充装泄漏测试,测试压力宜以最大工作压力进行。测试不得少于3次。
6.2. 4.4 试机时禁止以水代油(气)试验整机。
6.3管道安装及质■检验
6. 3. 1油、液化石油气管道安装应符合SH 3501的规定。
6.3.2可燃介质管道焊缝外观应成型良好,宽度以每道盖过坡口 2 mm为宜,焊接接头表面质量应符 合下列要求:
6.3. 2. 1不得有裂纹、未熔合、夹渣、飞溅存在。
6.3. 2.2 管道焊缝咬肉深度不应大于0.5 mm,连续咬肉长度不应大于100 mm,且焊缝两侧咬肉总长 不应大于焊缝全长的10%。
6. 3. 2.3焊缝表面不得低于管道表面,焊缝余高不应大于2 mɪTIo
6.3.3可燃介质管道焊接接头无损检测的缺陷等级评定,应执行JB 4730的规定,射线透照质量等级 不应低于AB级。可燃介质管道焊缝射线检测II级合格。
6. 3.4每名焊工焊接接头射线检测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6. 3.4. 1油品管道焊接接头,不得低于10%。
6. 3.4.2 液化石油气管道焊接接头,不得低于20%。
6. 3. 4. 3固定焊的焊接接头不得少于检测数量的40%,且不少于1个。
6. 3. 5可燃介质管道焊接接头抽样检验,若有不合格时,应按该焊工的不合格数加倍检验,若仍有不合 格则应全部检验。不合格焊缝的返修次数不得超过3次。
6. 3.6可燃介质管道系统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压力试验。管道系统的压力试验应以洁净水进行,试验 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 5倍。管道系统采用气压试验时,应有经施工单位技术总负责人批准的安全措 施,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压力的1.15倍。压力试验的环境温度不得低于5似
6.3.7压力试验过程中若有泄漏,不得带压处理。缺陷消除后应重新试压。
6. 3.8可燃介质管道系统试压完毕,应及时拆除临时盲板,并恢复原状。
6. 3. 9可燃介质管道系统试压合格后,应用清净水或空气进行冲洗或吹扫,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 3. 9. 1不应安装法兰连接的安全阀、仪表件等,对已焊在管道上的阀门和仪表应采取保护措施。
6.3. 9.2不参与冲洗或吹扫的设备应隔离。
6.3.9.3吹扫压力不得超过设备和管道系统的设计压力,空气流速不得小于20 m∕sβ
6. 3. 9. 4 水冲洗流速不得小于1.5 m∕so
6.3. 10可燃介质管道系统采用水冲洗时,应目测排出口的水色和透明度,以出、入口水色和透明度一 致为合格。釆用空气吹扫时,应在排出口设白色油漆靶检査,以5 min内靶上无铁锈及其他杂物颗粒为 合格。经冲洗或吹扫合格的管道,应及时恢复原状。
6.3.11可燃介质管道系统应以设计压力进行严密性试验,试验介质应为压缩空气或氮气。
6.4电气仪表施工及质■检验
6. 4. 1电气设备选型、安装、电力线路敷设等,应符合GB 50058的规定。
6. 4. 2 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的安装除应执行GB 50171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6.4.2. 1母带搭接面应处理后挂锡,并均匀涂抹电力复合脂。
6. 4. 2. 2二次回路接线应紧密、无松动,采用多股软铜线时,线端应采用相应规格的接线耳与接线端子 相连。
6. 4. 3电缆施工应执行GB 50168的规定。在电缆进入电气盘、柜的孔洞处应进行防火和阻燃处理, 并应采取隔离密封措施。
6.4.4照明施工应执行GB 50303的规定。
6.4.5 设备和管道的静电接地应符合GB 50156的规定。
6. 4.6电气和仪表设备的选用和安装除应执行GB 50257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6.4.6. 1接线盒、接线箱等的隔爆面上不应有砂眼、机械伤痕。
6. 4. 6. 2电缆线路穿过不同危险区域时,在交界处的电缆沟内应充砂、填阻火堵料或加设防火隔墙,保 护管两端的管口处应将电缆周围用非燃性纤维堵塞严密,再填塞密封胶泥。
6. 4. 6.3钢管与钢管、钢管与电气设备、钢管与钢管附件之间的连接,应采用螺纹连接方式,丝扣处应 涂以电力复合脂或导电性防锈脂。
6.4.6.4仪表的安装调试除应执行SH 3521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仪表安装前应进行外观检査,并经调试校验合格;
b) 仪表电缆电线敷设及接线以前,应进行导通检査与绝缘试验;
C)内浮筒液面计及浮球液面计采用导向管或其他导向装置时,导向管或导向装置应垂直安装, 并应保证导向管内液流畅通;
d) 安装浮球液位报警器用的法兰与工艺设备之间连接管的长度,应保证浮球能在全量程范围内 自由活动;
e) 仪表设备外壳、仪表盘(箱)、接线箱等,当其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但有可能接触到危险电压 的裸露金属部件时,均应作保护接地。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阻隔防爆储油(气)Mt标记
A.1铭牌应设置于产品前部显著位置。 A.2铭牌应包括下述内容: D 阻隔防爆式储罐;
2) 编 号;
3) 型 号;
4) 检验单位;
5) 施工单位;
6) 日 期;
7) 使用单位;
8) * * * *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授权)监制。
阻隔防爆式储罐
编 号 型 号
检验单位 施工单位^
日 期 使用单位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授权单位)监制疽
ICS 13.320
A 91
备案号:16526—2005
AQ 3003—2005
General SPeCifiCatiOn On monitoring SySteIlI for dangerous CheIniCalS in road transport
2005∙07∙14 发布 2005∙09-01 实施
本标准4.1.1.1、4.1.2、4.2.1、4.2.2、4.2. 3. 1~4.2.3. 15.4. 2. 4、4.2. 5、4.3、4.4、4.6和4.7为强 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对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功能及性能、系统运行环境和系统测试 方法等内容做出了规定。系统应能实时监控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具有车辆的定位信息査询、安全状态 监测、行驶路线和区域控制、信息指挥调度、告警响应处理、车辆优化管理等功能。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 安全监控系统对于提高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的安全性,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具有重大 意义。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并归口 O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天泰雷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化工标准化 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富斌、何学秋、高晖、梅建、钟云、朱凤山、王琦、刘健。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性能、系统运行环境和系统测 试方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的全国性、区域性、行业级或企业级的建设和应 用,其他汽车安全运输监控系统可参照本标准建设和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8566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T 8567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GB/T 12504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GB/T 1398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7941. 1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
GB/T 18578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
GB/T 19391 全球定位系统(GPS)术语及定义
GB/T 19392 汽车(GPS)导航系统通用规范
3术语和缩略语
3. 1术语
固件 firmware
运行在设备终端中的嵌入式软件O
地理栅栏 geo-fence
以车辆熄火位置为中心,以一定的距离为半径,设定一个限定区域。
3.2缩略语
本标准使用的缩略语符合国标GB/T 19391和GB/T 19392的规定。
不间断电源 UniIlterrUPtibIe POWer SUPPly
UPS
羞分全球定位系统 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In
DGPS
传输控制协议 transport COntrOI PrOtoCOI
TCP
地理信 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ln
GIS
电磁兼容性 electromagnetic COnIPatibility
EMC
电路交换数据业务 CirCUit-SWitehed data
CSD
短消息点对点协议 ShOrt IneSSage Peer to Peer
SMPP
短消 息服务 ShOrt message SerViCe
SMS
短消息服务中心 ShOrt IneSSage SerViCe Center
SMSC
基于 internet 的地理信息系统 Web ge<^raphic information SySteIn
WEBGIS
客户端/服务器Cnent/server
C/S
浏览器/服务器 browser∕server
B/S
码分多址技术 COde (IiViSiOn InUItiPIe access
CDMA
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lIing SySteln
GPS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global SySteln for InObiIe COmmUniCatiOnS
GSM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
兴建点 POint Of interest
POI
用户数据包协议 USer datagram PrOtOCOI
UDP
运营控制中心 OPeratiOn COntrOl CelIter
OCC
中国联通短消息网关系统接口协议 China UniCOnl ShOrt IneSSage gateWay interface PrOtOCOI
SGIP
中国移动点对点协议 China MObiɪe Peer to Peer
CMPP
4要求
4. 1 一般要求
4.1.1系统组成及结构
4. 1. 1. 1系统组成
系统组成应包括如下几个主要部分:
a) 通信处理中心:通信处理中心提供外部与内部的通信接口,是本系统进行信息分发处理的通 信处理核心部分,应采用主从模式构成。
b) 运营控制中心:应能对系统全局进行业务与数据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C)客户端车队管理系统:应能通过C/S和B/S两种方式提供实时的车辆远程监控信息服务,实 现对车辆的位置査询、跟踪监测、调度等综合管理。
d)车载终端:应由GPS、无线数据传输、天线、电源模块、微处理器、数据存储介质、外部接口、固 件等设备单元组成,应能为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和运输企业提供车辆准确的定位和状态信息。
4. 1. 1.2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4. 1.2. 1车辆定位信息査询
系统应具有对车辆等移动目标的位置、速度、状态等信息査询的功能,并应提供包括实时査询和定 时唤醒两种査询方式。
4. 1.2.2 车辆安全状态监测
系统应能实时采集车辆状态信息以及状态信息的变化事件,如速度、方向、告警信息等;还可以处理 车载终端上报的多种传感器信息数据,如针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的碰撞、丢失、泄露等严重事故时 上报的吿警信息。
4. 1.2.3 行驶路线和区域监控
a) 路线监控:系统应能根据管理需求设定车辆行驶监控路线,当车辆行驶偏离毓定路线时,系统 应记录并显示路线偏离告警信息.
b) 区域监控:系统应能根据管理需求设定1个禁止驶出区域和若干个禁止驶入区域,并将设置下 发到车载终端。当车牺驶岀禁止驶岀区域或驶入禁止驶入区域时,系统应显示区域违规告警 信息,必要时,可将告警信息发送至车载终端。
4. 1.2.4报書响应处理
a) 紧急报警:在紧急情况下,驾驶员可主动触发紧急按钮请求中心救援,系统应能显示紧急报警 信息。
b) 碰撞报警: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车载终端的碰撞传感器触发自动事故报警,系统 应能显示碰撞报警信息。
4. 1.2.5报表管理
系统应能提供报表软件,能自行生成各种车辆统计报表。
4. 1.2.6信息指挥调度
系统可通过语音或文本显示方式实现信息指挥调度功能。
4. 1.3软件设计要求
系统软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软件设计采用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
b) 软件开发应符合GB/T 8566o
C)软件文档编制应符合GB/T 8567o
d)软件质量保证应符合GB/T 12504o
4.2功能要求
4. 2.1通信处理中心功能要求
通信处理中心应由通信协议处理网关系统、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等部分组成,通过内部协议接口与 移动通信网络和Internet接入,下行应可挂接多个客户端管理软件系统。
通信处理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a) 应能管理所有登录进入、退出移动通信网络的通信业务。
b) 应能实时接收、处理、分发客户信息。
C)应能为非连接客户端管理系统提供存储和转发服务。
d) 应能为系统监控提供配置和状态信息。
e) 应能为系统维护和可靠性监控提供事件和故障日志。
f) 应能向用户提供计费和统计信息。
g) 应能提供车载终端软件的远程升级。
4. 2.2运营控制中心功能要求
运营控制中心应能对系统全局进行业务与数据实时监控。运营控制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
a) 应能为用户提供车载终端安装信息。
b) 应能为新用户提供入网注册服务。
C)应能为用户提供报警响应服务。
d) 应能为用户提供数据存储、査询和管理服务。
e) 应具有用户权限管理和身份认证功能。
f) 应能为用户提供统计报表生成服务。
g) 应能为用户提供计费、账单生成服务。
4.2.3客户端车队管理系统功能要求
4.2.3. 1地图显示功能
a) 基本显示内容:道路网、背景地物、注记、兴趣点(POI)图标和能够表示车头方向的位置图标 等,并应能在地图图层中设置显示内容。
b) 地图缩放:系统应具有地图的无级放大和缩小功能。
C)地图漫游:系统应具有平滑移动地图的漫游功能。
d) 多窗口显示:系统应具有多窗口显示和鸟瞰图的功能。
e) 图层配置:系统应具有地图图层的添加和删减,以及预先定义各图层的缩放显示比例范围等 配置的功能。
f) 中心视图:系统应具有点击当前视图窗口的任何位置,窗口以所选择的视点位置为中心,自动 刷新并显示视图的功能。
g) 车辆状态信息显示:系统应能通过车辆列表或图标来显示车辆最新上报的状态。
h)注记显示:应能避免注记文本的重叠显示;并在地图的各个缩放等级下,注记显示应与之相同 的缩放等级。
4.2. 3.2图素BI性编辑
a) 兴趣点(POI):
——矢量地图应包含标准类型的POI和POl组。
——系统应能提供用户生成新的POI类型和Pol点的功能。
——应具有编辑已有POI类型及其属性的功能。
——POl导入:系统应能从外部的兼容格式文件向已有的Pol类型导入POI点。
b) 客户点:
——系统应具有让用户新增、编辑、删除客户组的功能。
——系统应具有让用户新增、编辑、删除客户点的功能。
——客户点定义的内容应主要包括:名称、地理位置、客户组、地址、邮政编码、街道、联系人、 电话号码、手机号码等。
——应能在地图上用图标或名称显示客户点或在地图上隐藏客户点。
C)区域和线路设置:
——系统应能新增、编辑、删除车辆的驶入/驶出区域。
——系统应能新增、编辑、删除车辆的行驶路线。
4. 2. 3.3检索功能
系统应能提供客户点、道路、区域、城市或兴趣点等分类检索功能。
4. 2. 3. 4 车辆信息査询
系统应能实现车辆的位置、速度、方向、时间和其他状态等信息的査询功能。
4.2. 3.5检测点监控
系统应能对车辆行驶路径上的关键指定位置做时间上的监控,当车辆未按照规定时间内到达或离 开指定位置时,系统应具有违规告警的功能。
4.2.3.6停车地点及时间监控
系统应具有对车辆点火状况、停车地点和停驶时间的监视功能。
4.2.3.7 路线监控
系统应具有监视车辆按照规定路线行驶过程的功能,当车辆行驶偏离规定路线时,系统应显示路线 偏离告警信息。
4. 2. 3. 8 区域监控
当车辆驶出禁岀区域或驶入禁入区域时,系统应显示区域违规告警信息。
4. 2. 3. 9執迹回放
系统应具有在任意指定时间范围,以行程重放的形式显示车辆的行驶轨迹;并应能提供关于行程重 放信息的总结表格,表格内信息主要包括:车辆的时间、速度、行驶方向和状态等信息。
4. 2. 3. 10 地理梱栏
当车载终端检测到车辆在未点火状态下从此区域移出后发送告警信息,并应能显示地理栅栏告警 信息。
4∙2∙3.11 告書
系统应能提供碰撞告警、断电告警、应急告警、违规告警等多种告警响应服务。
4. 2. 3. 12 车辖管理
系统应具有车辆管理功能,允许用户新增、编辑、删除车辆及车辆编组,并可以设置用户的车辆管理 权限和口令。
28
4.2.3.13数据下载
系统应能将车载终端存储的多个位置信息数据,通过CSD等方式下载数据。
4.2.3. 14信息査询
系统应具有对所监控车辆当前运载的危险化学品信息进行査询的功能。
4.2.3. 15信息指挥调度
系统应具有基于语音或文本方式的信息指挥调度功能。
4. 2. 3. 16驾驶员身份验证
系统应具有驾驶员驾驶相应车辆的验证功能,如果不一致则发出提示信息,并将车辆锁定,禁止驾 驶。同时,系统还应具有远程解锁功能。
4. 2.4报表软件功能要求
a) 系统应能提供报表软件,该软件可自动生成各种车辆统计报表。
b) 对于通用的报表数据库和数据库的域,应可由标准报表编辑软件读取。
C)提供表格和图形两种方式显示报表。
4. 2.5 地图数据库要求
系统使用的地图数据应满足GB/T 18578.GB/T 13989和GB/T 17941. 1的规定,并符合以下 要求:
4. 2. 5. 1數据格式
应能与各类通用GlS软件支持的数据格式进行交换。
4. 2. 5. 2 覆盖范围
a) 全国公路网图和国家行政区划图。
b) 省级行政区划图需涌盖所辖地级市、县级市等详细地理信息数据。
C)市级行政区划图需涵盖所辖县市、区界等详细地理信息数据。
4. 2. 5. 3數据质■
地图数据应来源于具有国家测绘资质的专业地图数据公司或国家测绘主管部门。
4.3系统性能要求
a) 应具有高并发大容量处理能力,能达到1000个信息/s的处理指标。
b) 应能同时至少支持两个短消息服务中心(SMSC)的连接。
C)应具备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确保全天候全天时不间断运行。
d) 应具有大容量数据存储和备份能力。
e) 应具有可扩展性,以便于整个系统在未来的平滑升级。
f) 应具有开放性,应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软件、硬件、通信、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诸多方面的接口。
4.4 接口
通信处理中心应提供外部与内部的通信接口,主要包括数据网关和短信网关,差分DGPS为可选 功能。通信处理中心及接口的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
主要包括:
a) 应能接收车辆的压缩SMS或GPRS或CDMA信息并转换为客户的数据信息o
b) 应能接受车辆的电路交换数据连接(CSD)O
C)应能向连接客户传送数据协议信息。
d)应能读取系统事件用于系统调试分析。
4.4.2移动网接入网关接口
移动网接入网关接口应能完全支持SMPP.CMPPλSGIP.TCPXUDP等网络接口协议,提供与不同 短信中心接入的通信接口。
4.5系统环境要求
4.5. 1通信处理中心
通信处理中心应采用通用的计算机平台。通信处理中心主机和网络设备应采用双机热备集群方 式,主从工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硬件:
a) 网关服务器。
b) 数据库服务器。
C)磁盘阵列存储设备。
d) 网络设备。
e) 不间断电源UPS。
4. 5.2 客户端车队管理系统
客户端车队管理软件运行应基于通用的标准计算机平台。WEBGlS运行应基于通用的浏览器,并 应具备Internet接入功能。
4.6安全性
4. 6. 1系统在网络结构设计上,应将子系统划分在不同的子网,不同的子网间安装防火墙,通过设置不 同的安全策略来保证各个子网的安全。
4.6.2所有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均应具有防毒功能。
4. 6.3当用户连接中断时,系统平台应对用户信息进行可靠的收集及存储。
4.7可靠性
4.7. 1系统应能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不间断服务,应具备长期和稳定的工作能力。
30
4. 7.2在系统硬件配置中,物理上应由一主一从服务器的双机热备。
4. 7. 3系统应具有灾难恢复功能,主要包括:
a) 通讯信道的断线自动恢复。
b) 通讯抽象层的异常检测。
C)进程级灾难恢复(单机灾难恢复)。
d)操作系统级灾难恢复(服务器集群灾难恢复)。
5测试方法
5. 1测试条件检测
a) 检査通信处理中心所配置的硬件型号及指标满足要求。
b) 检査硬件配置齐全和工作正常。
C)检查系统软件安装正确和工作正常。
d)检査安装客户端系统的计算机工作正常。
5. 1. 1测试环境检测
a) 检测已安装多套客户端车队管理系统,设置相应的使用权限,客户端车队管理系统工作正常。
b) 已安装车载终端的车辆。
C)指定参加测试的车辆,在自然气候环境下,按照测试内容的要求在指定路线参加测试。
5.1.2系统软/硬件配置检测
a) 车载终端:检测装在车辆上的车载终端安装正确和工作正常。
b) 通信处理中心:检测通信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采用主、从备份和工作正常。
C)网络:检测处理中心和运营控制中心(OCC)的网络环境,以及之间的网络互联,各自的Inter-net接入α
d) 软件:检测数据库、远程诊断软件、管理工具软件、软件升级软件、车队管理系统、终端通信工 具软件、车载终端产品模拟软件齐备。
e) 检测电子地图。
5.2通信处理中心功能和性能测试
5. 2. 1功能测试
检査网关主服务器和网关从服务器的运行工况,测试数据网关和移动接入网关工作正常;检査数据 库主服务器和数据库从服务器的运行工况,测试数据库系统工作正常。
a) 数据网关和短信网关工作正常,满足管理所有登录和退出移动通信网络的通信业务功能。
b) 当客户端处于中断时,系统应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及存档,满足存储-转发服务功能。
C)通过管理工具软件,完成对车辆配置信息的修改,满足为系统监控提供配置和状态信息功能。
d) 通过远程诊断软件査询被测车辆信息,提供操作事件和故障日志,满足系统远程诊断的功能。
e) 测试可生成各种计费账单和各种统计报表,满足向用户提供计费和统计信息功能。
f) 完成对被测车辆进行基于无线通信方式的车载终端在线软件升级功能的测试,满足车载终端 软件的远程升级功能。
5. 2.2 可靠性测试
a) 断开数据库主服务器的外部网络连接,检査车载终端在此情况下应能通过冗余配置保持正常 工作,网关主服务器能否将数据库工作机在数据库主服务器故障时及时将连接切换到备份的 数据库从服务器,并确保数据不丢失。
b) 断开网关主服务器的外部网络连接,检査通信处理中心在此情况下应能通过冗余配置保持正 常工作,检査网关从服务器应能自动成为工作机,正常与数据库工作机和消息队列服务器工 作,保证运营业务不受影响。
C)在安全备份好数据库主服务器和数据库从服务器的数据后,断开数据库主服务器和网关主服 务器的外部网络连接,检査通信处理中心在此情况下应能通过冗余配置保证运营业务正常 工作。
5. 2.3性能指标测试
a) 通过车载终端产品模拟软件模拟车载终端发送短信,调节发送频度起到在线车载终端个数的 变化的作用,从而测试通信处理中心的短信处理能力。
b) 设置若干个与通信处理中心连接的客户端车队管理系统,并改变其连接数量,测试连接数量 对通信处理中心处理能力的影响。
5. 3客户端车队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5.3.1基本功能测试
5. 3. 1. 1地图显示功能
完成对电子地图的各项基本操作测试,满足各项地图基本功能的要求。
5.3. 1.2 兴趣点功能测试
完成兴趣点的增加、删除、编辑等设置功能和兴趣点的査询功能测试。
5. 3. 1.3检索功能
完成按照客户点、道路、区域、城市、兴趣点条件检索的功能测试。
5.3. L4统计报表功能测试
生成各种分析统计报表。
5. 3. 1.5 车辆管理功能测试
完成添加、修改和删除用户、车辆等功能的测试。
5. 3.2定位功能测试
5. 3. 2. 1定位查询功能薊试
完成车辆的跟踪、位置査询、系统参数设置等功能的测试。
5. 3. 2. 2 车辆实时监控
通过采用SMS、CSD、GPRS或CDMA分别对车辆进行监控,应实现车辆从IS到15 s范围内上报 频度。
5.3.2.3 位置状态査询
对单个车辆或者多个车辆进行实时査询,显示车辆当前状态。
5. 3. 2. 4越线吿薈
当车辆运输过程中驶离规定路线时,系统发出越线告警.
5. 3. 2. 5 越区告誉
当车辆运输过程中驶入禁入区域或驶出禁出区域时,系统发出越区告警(I
5. 3. 2. 6 短信息调度
通过系统的短消息调度软件,对驾驶员进行短信息调度。
5. 3. 2.7 地理樋栏
在系统勾选启动地理栅栏功能时,移动车载终端超过域值,系统发出地理栅栏告警。
5. 3.2. 8 吿警
安装车载终端配件实现附加功能。
a) 车载终端安装2个按钮,按钮1为驾驶员应急告警、按钮2为空/重载识别。
b) 碰撞传感器:撞击碰撞传感器模拟碰撞事件。
C)系统在上述情况发生时,都应按照定义的处理程序发送告警,并向指定手机发送短信告警。
ICS 13.320
A 91
备案号:16527—2005
AQ 3004—2005
TeIematiCS COiItrOI Unit for InOnitOring Safety Of on-road VehiCIe transportation Of dangerous CheIniCaI goods
2005-07-14 发布
2005-09-01 实施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33
本标准4. 2、4.3. 1.4.4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对用于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车载终端的技术要求做出了规定,该技术可以实现实 时监控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安全监控车载终端具有碰撞报警、区域监控、路线监控、定位信息采集和 地理栅栏等功能。安全监控车载终端具有无线通信自动报警功能,当告警事件发生时,除向运营控制中 心自动报警外,还可向多个指定人员的手机报警。安全监控车载终端可实现驾驶人员身份验证功能,遇 到危急情况,驾驶员可通过安全监控车载终端向运营控制中心发送紧急告警信息,运营控制中心立即启 动应急预案,从而阻止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工具被盗窃或抢劫后引发的危机。因此采用安 全监控车载终端技术对于提高道路运输的安全性,保证公共、人身及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并归口 O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天泰雷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化工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富斌、张欣欣、黄灿林、梅建、周建华、丁火平、王琦、刘健。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车载终端(以下简称车载终端)的要求、测试方法、包 装、运输、储存和安装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基于全球定位系统(以下简称GPS)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 全监控车载终端。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768防霉包装技术要求
GB 4879防锈包装
GB 5048防潮包装
GB 6833. 6—1987电子测量仪器电磁兼容性试验规范
GB/T 8566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T 8567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GB 9254-199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2504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GB 15540—1995陆地移动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GB/T 19056—2003汽车行驶记录仪
GB/T 19392—2003 汽车GPS导航系统通用规范
3术语与缩略语
3.1术语
固件 firmware
运行在车载终端微处理器中的嵌入式软件。
地理 SB 栏 geo-fence
以车辆熄火位置为中心,以一定的距离为半径,设定一个限定区域。
3.2缩略语
232异步串行通讯接口
RS232
485异步串行通讯接口
RS485
电磁兼容性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Iity
EMC
电路交换数据 CirCUit-SWitChed data
CSD
短消 息服务 ShOrt IneSSage SerViCe
SMS
精度几何扩散因子 geometry dilution Of PreCiSiOn
GDOP
码分多址 COde division XnUItiPle access
CDMA
全球定 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In
GPS
全球移动通值系统 global SyStein for mobile COInmUniCatiOllS
GSM
输入/输出 input/output
I/O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
通用串行总线 IIniVerSaI SeriaI bus
USB
IRI 概率误差 CirCUIar error PrObabiIity
CEP
运营控制中心 OPeratiOn COntrOl Center
OCC
4要求
4. 1 一般要求
4. 1. 1设备组成
车载终端包括车载终端主机及附属设备。车载终端应包括下列装置和设备单元:
a) 天线;
b) GPS接收模块S
C)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d) 电源模块;
e) 微处理器3
f) 数据存储介质;
g) 外部接口 3
h) 固件。
4.1.2外观质It
4. 1.2. 1外观:应达到表面无凹痕、划伤、裂缝、变形、锈蚀、霉斑等缺陷;涂(镀)层不应起泡、龟裂或脱 落;文字符号及标志应清楚、美观。
4. 1.2.2材质:应符合绝缘、无毒害、无放射性的要求。
4.1.3天线与输入/输出的连接
天线外形设计应尽量具有隐藏性,以防止人为屏蔽使其失效(J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即使由于天 线或天线输入、输出接头或车载终端的输入、输出端发生短暂短路或接地也不会带来永久性的损坏。连 接部分应牢固可靠,不易脱落。
4.1.4其他
4. 1.4. 1外形尺寸,设计合理、主机易于隐蔽安装。
4.1.4.2印刷电路装配:符合相关国际通用标准。
4. 1.4.3制造流程,符合相关国际通用标准。
4.2性能要求
4. 2. 1整体性能要求
a) 车载终端应工作可靠、功耗低和操作维修方便3
b) 车载终端及固件应设计为每天24 h持续稳定工作,在正常运行时无须外部干预。不受通信网 络故障的影响,在网络恢复正當时能及时将存储的正确信息重新发送至运营控制中心;
C)可靠性:车载终端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最低为8 000 h;
d) 可扩展性:应能支持RS232或RS485或USB外部数据通信接口,以及支持危险化学品运输所 需的各种传感器或仪器(装置于车辆危险部位的各种传感器或仪器应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防 爆测试)的车辆信号接口;
e) 可维护性:支持远程设置和配置;固件应支持远程升级<,
4.2.2定位部件性能要求
4. 2. 2. 1系统定位精度应优于15 m0
4. 2. 2. 2 系统速度精度应优于0. 2 m∕so
4. 2.2.3位置更新频率1次/私
4. 2. 2. 4首次定位时间:
a) 首次捕获(冷启动):从系统加电运行到实现捕获时间不应超过120 s;
b) 捕获(热启动):实现捕获时间应小于10 s。
4.2.3通部件性能要求
a) 应能支持基于GSM或CDMA等多种通信网络传输机制下的通信模式,如SMS、GPRS、CSD 和 CDMA-IX 等;
b) 通信模块应采用工业级模块;
C)发射功率:最大发射功率小于2 Wo
4.2.4电气部件性能要求
4.2.4. 1 电源
车载终端的主供电应为车辆电源。在无法获得车辆电源时可由车载终端的备用电池组供电,备用 电池组可支持正常工作时间不小于8ho
4.2.4.2 连接导线
车载终端连接线要整齐布置,并用线夹、电缆套、电缆圈固定,线束内的导线要有序编扎。电源导线 应用不同颜色或标号(等距离间隔标出)明确标示。
4. 2. 4. 3插接器
使用插接器时,插头两端的线色应一致。若有两个以上插头,插头间应不能互换。
4. 2.5接口性能要求
a) 车辆信号接口:至少应具有三路数字开关量输入信号,其中需有高电平有效和低电平有效的 检测线路,可以检测所需的车辆信号,如紧急告警、碰撞告警、门禁告警等,
b) 数据通信接口:至少应具有一个数据通信接口,以便能输出位置或其他系统信息,并接收其他 外部设备所获取的状态信息;
C)输出信号:系统至少应具有一路数字开关量输出信号,以便对车辆上的设备进行控制。
4.2.6电气性能要求
4. 2. 6. 1电源电压的适应性
在表1给出的电源电压波动范围时,车载终端的定位、无线通信、输入信号检测、输出控制信号、数 据通信等功能均应正常。
表1电气性能试验参数 单位为伏特
标称电源电压 |
电源电压波动范围 |
极性反接试验电压 |
过电压 |
12 |
9〜16 |
14±0.1 |
24 |
24 |
18 〜32 |
28±0. 2 |
36 |
36 |
27 〜48 * |
42±0.2 |
54 |
4.2.6.2耐电源极性反接性能
在表1规定的标称电源电压极性反接时,车载终端应能承受1 min的极性反接试验,除熔断器外 (允许更换烧坏的熔断器)不应有其他电气故障。试验后车载终端的定位、无线通信、输入信号检测、输 出控制信号、数据通信等功能均应正常。
4.2.6,3 耐电源过电压性能
在表1规定的过电压下,车载终端应能承受1 min的电源过电压试验;试验后车载终端的定位、无 线通信、输入信号检测、输出揑制信号、数据通信等功能均应正常•
4. 2. 6. 4断电保护性能
当车载终端断电时,断电前存储的数据应能保存。
4.2.7电磁兼容性要求
4. 2.7.1干扰限值
a) 电源端子干扰电压的限值:系统电源端子干扰电压的限值应满足GB 9254—1998 A级ITE (信息技术设备)所规定的极限要求。
b) 辐射干扰场强的极限值:系统应满足GB 9254—1998 A级ITE(信息技术设备)所规定的极限 要求。
4. 2. 7. 2敏感度
电源线尖峰信号传导敏感度应满足GB/T 15540—1995中5. 6的要求。
4. 2.8固件设计要求
固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软件开发应符合GB/T 8566;
b) 软件文档编制应符合GB/T 8567 ;
C)软件质量保证应符合GB/T 125040
4.3功能要求
4. 3.1 基本功能
4. 3. 1. 1 自检
车载终端应提供自检开关,自检时通过自检信号能明确表示车载终端的当前主要状态。主要应有: GPS及通信模块工作状态、点火状态、车辆信号接口、电源等。若有故障,可以指示出故障的类型。
4. 3∙ L 2定位信息釆集
a) 车载终端应能提供实时的时间、位置、速度和方向等定位信息,可根据需要存储到内部存储介 质中,或通过选定的无线通讯方式传送到指定的接收器上5
b) 车载终端应能对连续驾驶时间进行记录;
C)记录时间精度要求在24 h内累计时间允许误差在±4 S以内;
d) 车辆速度的测量范围为0 km/h〜220 km/h,测量分辨率等于或优于5 km/h;
e) 车载终端应能持续记录从指定统计时间开始的累计行驶里程。车辆行驶里程记录单位为 km,行驶里程的测量范围为0 km~999 999. 9 km,分辨率应等于或优于0.1 kmβ
4.3. 1.3状态值息釆集
车载终端应能实时采集状态信息以及状态信息的变化事件,可根据需要存储到内部存储介质中,并 通过选定的无线通讯方式传送到指定的接收器上。
4.3. 1.4多种条件上报
车载终端可根据时间、距离或外部事件等条件记录并回传信息。时间和距离的间隔是可以设定的。
4.3. 1.5区域监控
对运送剧毒、易燃易爆、爆炸物、放射性等危险化学品的车辆需要进行区域监控。
a) 在车载终端上应存储有不少于15个的区域,每个区域应是由10个边界点以上(含)构成的多 边形区域。当车辆进入该区域后应及时报警,提示车辆进入了违禁区域。
b) 在车载终端上应存储至少1个的区域,此区域应是由10个边界点以上(含)构成的多边形区 域。当车辆离开该区域后应及时报警,提示车辆离开了行驶范围。
4.3. 1.6路线监控
对运送剧毒、易燃易爆、爆炸物、放射性等危险化学品的车辆需要进行路线监控。
车载终端应支持对车辆行驶路径上的关键点做时间上的监控。即当车辆未按照规定时间到达或离 开指定位置时实时提示。
4.3. 1.7碰撞报警
车辆发生碰撞时应能及时上报告警信息并自动记录事故前至少20 S的车辆每一秒行驶的位置、速 度和方向信息。
4. 3. 1.8 地理楓栏
车载终端应具有地理栅栏的功能。车辆熄火后,以车辆熄火位置为中心,以不大于600 m的距离 为直径,设定一个电子栅栏,当车载终端检测到车辆在未点火状态下从此区域移出后发送告警信息。
4. 3. 1.9 断电报警
车载终端在被切断主供电电源时应自动发出告警。
4.3. 1. 10应急报書
遇到危机情况,驾驶员可通过外接紧急按钮发送应急告警信息。
4.3. 1. 11自动报誉
车载终端具有SMS自动报警功能,在告警事件发生时,除向运营控制中心自动报警外,应能根据设 置将SMS告警信息自动发送至多部指定的手机。
4. 3.1.12数据通信
通过数据通信接口传输的信息应包括如下内容:
a) 车载终端的设置信息;
b) 车载终端的实时运行状况信息5
C)经传感器采集后按照规定格式处理的相关信息;
d)运营控制中心的调度信息。
4. 3. 1. 13信息加密
车载终端应对传送的数据进行加密,每个车载终端有各自不同的加密密钥。
4. 3.1.14多种无线传输方式
车载终端应支持多种无线传输方式,当车辆所在地无线网络支持分组数据传输时,车载终端应首先 选择分组数据传输方式。当所在地不支持分组数据传输时,将自动切换到短信方式传送数据。如果车 载终端无法注册到所在地的无线网络时,应将数据保存,直至注册到无线网络时一并传送。
4.3.1.15停止发送信息
当运送危险化学品的车辆进入到加油站等易燃易爆区域时,车载终端应具有自动关闭通信模块、停 止通讯的功能。
4.3.2扩展功能
4.3.2.1驾驶员身份验证
车载终端可实现驾驶员身份验证功能,能记录驾驶员代码,并和车载终端中设置的驾驶员代码进行 比较,如果一致则可以驾驶车辆,如果不一致则发出提示信息,并将车辆锁定禁止驾驶。
4∙3.2∙2信息显示
车载终端可外接显示设备,提供短信息调度信息显示。
4. 3.2. 3 语 ⅞f
车载终端可外接不需要驾驶员手动操作的语音设备,提供语音监听功能。
4.4环境要求
4.4.1工作温度
工作温度为一25 ,C〜■ 75
4.4.2 贮存温度
贮存温度为一40 P〜+85
4.4,3振动
车载终端在表2的振动条件下,应能正常工作。
表2振动条件
振动范围 HZ |
振幅 mm |
加速度 m∕s2 |
交越频率 HZ |
每一轴线上的扫频 循环次数 |
要 求 |
5—300 |
10 |
20 |
13 |
20 |
应按工作位置在3个互相垂直 的轴线上依次振动 |
4.4.4 冲击
车载终端应能承受峰值加速度为200 m/s?、脉冲持续时间为11 ms、3次的半正弦波的冲击试验。
4.4.5湿热
设备应能承受温度为40 P、相对湿度为95%非冷擬、试验周期为48 h的恒定湿热试验。
5测试方法
5.1试验条件
5.1.1除另行规定外,所有实验应在如下条件下进行:
a) 温 度〜35P;
b) 相对湿度:25%〜75%;
C) 大气压力:86 kPa〜106 kPao
5.1.2试验期间施加于车载终端的电源电压为额定电压(100±5)⅞范围内。
5. 1.3除另行规定外,一般利用空中实际的GPS卫星信号进行测试。当利用GPS模拟发生器作为标 准测试信号源时,其产生的信号应具有和GPS卫星信号相同的特性。
5.1.4所有的测试设备应有足够的分辨率、准确度和稳定度,其性能应满足被测技术性能指标的要求(J
5.1.5所有的测试设备应经过计量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5.2 一般要求
第4章中的一般要求,在本章中没有规定具体试验方法的可以通过目测,图、文、物核对,操作演示 或按产品规范中规定的方法进行。
5.2. 1组成检査
车载终端设备的组成应符合4.1. 1的规定。
5. 2.2外观质量
用目测和手感法进行检査,亦可借助放大倍数不超过10倍的放大镜进行。
5.3性能测试
以下测试是对车载终端的系统测试。
5.3. 1系统定位精度
将车载终端按使用状态固定在一个已知的位置,选择至少有四颗可见星,每秒钟取一个定位数据, 连续1 h,按照格拉布斯准则剔除野点后,算出CEP值。
5. 3.2 系统速度精度
将车载终端和伪距差分GPS接收机同时装在载体(车)上,同时将两部接收机的速度和时间打印并 进行处理。
5.3.3位量更新率
在车载终端以不小于40 km/h的速度连续移动并保持定位的情况下,用秒表测量行驶2 mirɪ,査询 记录的位置数据为120组,且每组数据时间间隔为1 SO
5. 3.4 首次定位时间
在空旷地域直接捕获卫星,或在实验室利用卫星信号转发器进行测试。
a) 冷启动:从系统加电运行到实现定位,时间不应超过120 s;
b) 热启动,实现定位时间应小于10 Se
5.3.5电源和功耗
按产品规范的规定进行。
5.3.6可靠性
可靠性试验可参照GB/T 19392—2003中5. 6条规定进行。
5. 3.7电磁兼容性
电磁兼容性试验可参照GB 6833. 6规定进行。
5.3.8通信测试
通信测试通过5. 3. 9功能测试完成。
5.4功能测试
按照4. 3.1所列基本功能要求,结合产品规范和操作说明逐条进行测试。
5.4. 1自检功能测试
将车载设备置于空旷场地,并检査移动通信网的信号强度满足正常通信要求,保证车载设备正常工 作电压,确保车载设备天线连接正确。待车载设备获得定位后,按照下列情况进行测试。每项测试前先 将车载设备恢复到上述状态后,按下自检按钮O
a) 保持上述状态;
b) 拔掉GPS天线3
C)拔掉通信模块天线;
d) 断开车载设备电源;
e) 点火线、输入检测线状态变化。
车载设备在自检过程中应可检测到上述情况,并能给出正确提示信息。对上述5种情况进行组合 测试,车载设备在自检过程中应可检测到上述情况的发生。
5.4.2定位值息采集测试
a) 定位信息采集测试通过5.4.4完成;
b) 测试车载终端在无GPS信号的条件下运行24 h,与GPS授时设备输出的时间信号偏差应小 于4 s;
C)检査车载终端速度输出的最小变化值应小于等于5 km/h;
d)检査车载终端累计行驶里程输出的最小变化值应小于等于0. 1 kmo
5. 4.3 状态信息釆集测试
a) 设置实时采集状态信息以及状态信息的变化事件发生时立即传送,改变车载终端的状态(如 点火线状态),检测车载终端在状态改变后是否立即上报状态变化的信息;
b) 设置实时采集状态信息以及状态信息的变化事件发生时记录到内部存储器中,改变车载终端 的状态(如点火线状态),通过车载终端的数据通信方式下载数据,进行检测。
5.4.4多种条件上报测试
a) 设置车载终端采取定时上报方式,设置时间间隔为5 s,测试20 min,分析上报数据;
b) 设置车载终端采取定距离上报方式,设置距离为1 km,测试沿已知长度约为IO km的直线路 段行驶,分析上报数据;
C)设置外部事件条件(如紧急按钮触发),分析上报数据。
5.4.5 区域监控测试
a) 编辑15个互不重叠的区域,每个区域是由10个边界点构成的多边形区域,下载到车载终端 ±o査询车载终端是否存储有设置的15个区域。选取一个区域检测当车辆进入该区域后是 否提示车辆进入了违禁区域。
b) 编辑1个由IO个边界点构成的多边形区域,下载到车载终端上,检测当车辆离开该区域后是 否提示车辆离开了行驶范围。
5.4.6 路线监控测试
在车辆将要行驶的路径上设置3个关键点,并为每个测试点设置时间。测试时车辆应按照提前到 达、正点到达和推迟到达3种情况分别经过3个测试点,记录车载终端上报信息的状态。
5. 4.7碰撞报書测试
按碰撞传感器产品指标,在实验环境下模拟碰撞。车载终端应发出告警信息,并记录碰撞前不少于 20 s的数据。
5.4.8 地理栅栏测试
车载终端检测到熄火后,将车载终端移到距离熄火位置为32Om的区域,5 Tnin后车载终端应可发 送吿警信息。
5. 4.9断电报書测试
断开车载终端外部供电,车载终端应及时发出断电告警信息(I
5.4.10应急报警测试
车载终端连接外部紧急按钮传感器,手动按下按钮。车载终端应及时发出告警信息。
5. 4.11自动报IF测试
向车载终端设置2个指定手机号码并选择自动报警的事件类型,监测在相应的告警事件发生时,指 定的手机应收到告警短信信息。
5.4. 12数据通信测试
通过车载终端数据通信接口连接外部测试设备,使用测试软件读取车载终端的设置、状态等信息。
5. 4. 13 信息加密功能测试
按产品规范检査是否有相应的加密机制,且加密密钥和车载终端一一对应。
5. 4.14多种无线传输方式测试
按产品规范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在所选通信网络中,检测车载终端是否可以支持两种以上传输方 式,并在车载终端无法注册到所在地的无线网络时,应将数据保存,直至注册到无线网络时一并传送。
5.4.15停止发送信息测试
设置车载终端在到达一个选定的地点熄火后自动关闭发送信息的功能,检测车辆到达该地点后是 否有信息发送。
42
5.5环境测试
a) 气象环境适应性测试可参照GB/T 19056—2003中5.12条规定进行;
b) 机械环境测试可参照GB/T 19056—2003中5. 13的规定方法进行。
6包装、运输、储存和安装
6.1包装
6.1.1纸箱要求
a) 纸箱应满足包装强度的要求S
b) 纸箱成型后,向形方正,四角坚挺,无叠角,无漏洞,不脱胶,箱盖对口齐整,纸箱含水量不应大 于14%,制箱用瓦楞纸板的面纸采用牛皮箱板纸。
6.1.2防护包装要求
6. 1.2. 1防Kt包装
车载终端应釆用有效的防震措施,如衬垫缓冲材料、泡沫塑料成型盒等。
6. 1.2.2防水包装
在包装箱表面或内壁用防水材料进行涂覆或衬贴。常用的防水材料主要有油质、塑料薄膜等。
6. 1.2.3防潮包装
应符合GB 5048的规定。
6. 1.2.4 防锈包装
应符合GB 4879的规定。
6. 1.2.5防霉包装
应符合GB 4768的规定。
6.1.3包装箱内随带的文件
a) 产品合格证;
b) 产品说明书;
C)装箱单、随机备/附件清单。
6.2运输
包装好的车载终端应在不受雨、雪和烈日的直接影响下,适用于公路、铁路、水路、空中等单一运输 或上述任何一种组合运输。
6.3储存
包装好的车载终端应储存在环境温度为35 °C ,相对湿度不大于80% ,无酸碱腐蚀、无强烈机械振 动和无强磁场作用的库房里。
6.4终端安装
安装前后均需对车况进行检验。
6. 4.1车载终端的安装
a) 安装区域应选择在远离碰撞、过热、阳光直射、废气、水和灰尘的地方,尽量隐蔽、不容易被人 发现;
b) 设备的安装固定由自攻螺丝或由双面胶布或电缆线加以固定,保证设备不会松动。
6. 4.2天线的安装 *
天线应远离其他敏感的电子设备,天线到车载终端的线路直接连接。
6. 4.3安装布线
a) 车载终端的连接线路都应保证整齐安全地连接,用线夹固定好,走线固定在波纹管里。安装 完毕后,电线不外露。
b) 车载终端点火线的连接应保证不受车辆附件(如加热器、空调器、后车屏等)开/关的影响。
C)车载终端不应利用车上自带的保险丝做保护,所接电源线的额定电流值要远大于车载终端电 源的实际工作电流值。
d) 运输物品属于易燃物时,车载终端连接线应釆用阻燃的辅助材料,如黄蜡管、热缩管等。
e) 车载终端地线应连接到车辆底盘。
6.4.4 配件的安装
配件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要。
a) 碰撞传感器的安装:应牢固地固定在车体框架上以免引起误告警;
b) 紧急按钮的安装:既要便于使用,又要避免无意碰到和被无关人员发现。
6. 4.5安装完成后的测试
将所有设备安装就绪后,应进行远程测试和车辆初始化设置,测试包括:车载终端、天线、碰撞传感 器、紧急按钮等。
ICS: 13.100
E 09
备案号:18895—2006
GUideline for PetrOCheIniCaI COnStrUCtion Project Safety MaIIagelneIIt ImPIementatiOn by the Managelnent Party
45
在总结中外合资和国外独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 况形成了针对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管理方安全管理实施导则O
本标准仅是一个指南性文件,它描述了业主、管理方和承包商为改善项目的安全绩效所应承担的 责任。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岀。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O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企业联合会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 程研究院、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翟齐、张海峰.Aidan Hayes.辛平、沈建平、张岩、解丰、翟良云。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安全管理模式是由设立在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管理方对项目安全事务进 行全面管理。在一个项目中,业主是权利和责任的主体,它的职责是为项目提供安全政策和资源;管理 方的责任是针对整个项目设置一个权威性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以及 业主的安全政策制定统一的安全管理制度,全面领导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承包商的责任是编制自身的 安全计划,并确保按照管理方的要求得以实施。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项目安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对于其他行业建设项目的安全管理也有很好的参考 价值。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GB/T 28002-2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
SY/T 6276—2004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事故 accident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意外情况。
3.2
事件 incident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注:其结果未产生疾病、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事件称为“未遂事故气 事件包含“未遂事故七
3.3
危害 hazard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3.4
危害辨识 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5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
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3.6
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3.7
风险risk
某一特定危害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3.8
风险评价 risk evaluation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3.9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ieS
与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环境和健康绩效有关的或受其安全、环境和健康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3. 10
绩效 PerfOnnanCe
基于安全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
3. 11
持续改进 COntinUaI improvement
为改进安全管理总体绩效,根据安全管理方针,工程建设项目强化安全管理的过程。
3. 12
不符合 non-conformance
任何与工作标准、惯例、程序、法规、管理体系绩效等的偏离,其结果能够直接或间接导致伤害或疾 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组合。
3. 13
业主 OWner
合同情况下的接受方,即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方。
3. 14
承包商 COntraCtOr
合同情况下的供方,即由业主或操作者雇用来完成某些工作或提供服务的个人、部门或合作者。
3. 15
分包商 SUb-COntraCtOr
以合同或协议形式向承包商承担部分工程或劳务的单位。
注承包商和分包商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雇用了分包商的承包商相对于分包商来说,即是业主。
注2:下面标准中对承包商的要求同样适用于分包商。
3. 16
审核 audit
为获得工程建设项目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 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3. 17
管理方 the Inanagement Party
由业主设立或确定的项目管理机构称为管理方。
4安全管理的方针、资源和职责
4.1安全管理方针
安全管理方针是业主经营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业主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公开向社会、公众表 明的对待安全的态度和应担负的责任。提供必要的资金和人员,明确各方的安全职责和信息沟通渠道, 是各项安全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4.2安全管理目标
安全管理的目标是安全管理方针的集中体现,是安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安全管理的目标就是追 求“零事故”,安全管理的目标可细化为具体的指标。安全管理的目标应由业主的最高管理者发布实施,
49
并公开向社会和公众公布。
业主在建立项目安全管理目标时,应考虑、
——与业主的其他方针、目标相协调,并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体现遵守法律法规的承诺;
——体现预防事故、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健康和持续改进的承诺3
——承诺为安全管理目标的贯彻实施提供必要的资源g
安全管理的目标应通过各种形式传达到参与项目的所有人员,并使各层次人员能充分理解、贯彻和 维护。各级管理者应通过自上而下层层的公开承诺和自身的表率作用表明对安全的重视,并接受各方 的监督。
4.3安全管理理念
在参与项目的所有人员(包括业主、管理方、承包商、分包商和其他相关方)中,应倡导“以人为本”、 “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管理理念,它是实现项目安全管理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4.4安全管理标准
管理方在项目开工之前应制定一套完整的、体现业主意志和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安全管理标准,在 制定这些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其适用性和釆用国际通用标准的可能性。这些安全管理标准应及时提供给 所有承包商并为承包商所熟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对这些管理标准进行修订、补充和 完善。
开工前,管理方和承包商应就使用的安全管理标准达成书面协议。一般情况下,承包商应执行管理 方的安全管理标准,如承包商要求执行自己的安全管理标准,则其标准应满足管理方的要求。
4.5 资金
业主在编制项目投资计划时应设立专项安全资金,由管理方负责编制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并付诸 实施。承包商也应依据合同要求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管理方在必要时可审査 承包商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4.6人员
项目各级管理者应具备相应的从业资质,特别应具备在安全管理事务中的领导能力、影响力和沟通 能力,了解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管理方安全人员的配备和机构设置应考虑项目 的规模、性质和风险特点,与项目的整体组织机构设置相匹配。
承包商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安全管理人员。根据风险状况、施工阶段和人员素质,一般现场专职安全 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比例应不少于1 = IOOO
4.7职责
业主应制定安全方针和提供必要的资源,同时明确各方的安全职责。工程监理公司应按国家相关 法规的要求履行其职责。管理方和承包商应建立上至项目经理、下至班(组)长在内的各岗位人员的安 全责任制,明确做好安全事务是各级管理者的责任,安全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为风险的辨识、评价和控制 提供技术支持和实施监督管理。管理方和承包商可通过定期检査和业绩考核等方式强化安全职责的 落实。
管理方和承包商的安全责任应在合同或协议中予以明确界定。原则上,承包商应承担其施工现场 的安全监督管理责任;管理方应定期监督承包商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遵循安全管理要求的情况,并有权对 现场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和意见。
4.8信息沟通
业主、管理方和承包商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成立由各方参加的项目安全管理委员会。 可通过会议、报告、电子网络等方式进行及时有效地信息沟通和交流,并使之成为制度,以便及时协调解 决问题,采取改进行动。
50
5承包商选择
5. 1承包商选择的要求
管理方应建立一套审査和选择承包商的标准和程序,以了解承包商所具备的项目建设能力和以往 的安全业绩,从而选择出符合要求的承包商。业主有权参与承包商和分包商的选择。
5.2承包商选择的授权
承包商的选择应由业主或由经业主授权的管理方来实施,本章以下各条是按照管理方选择承包商 的方式来表述的,如果业主保留全部或部分的选择承包商的权利,那么应由业主进行选择。
5.3承包商的资格预审
管理方负责新承包商和已列入名册的承包商的资格预审,承包商负责分包商的资格预审。若管理 方对分包商的资格有明确要求,承包商应选择满足管理方要求的分包商。必要时,管理方可直接参与分 包商的选择。
5.3.1资格预审表格
管理方通过一个资格预审表格,了解承包商一些必要的信息,以初步评价承包商安全管理表现及遵 守相关安全法律法规的能力。资格预审表主要包括承包商基本信息、组织机构和人员、工作历史、安全 方针、培训、安全管理表现以及其他必要信息。
5. 3.2承包商资格审査
依据承包商即将承担的施工任务的性质、规模及风险特点等,管理方应建立一个承包商安全资格验 收标准,组织熟悉安全管理业务的专家,依据验收标准,对承包商的安全管理表现做出评价。对于承包 商安全管理标准中需要改进的部分及需要澄清的问题应反馈给承包商,以帮助其改进相关安全管理 标准。
5. 3.3承包商的考察
必要时可组织熟悉项目特点和安全管理业务的专家对承包商的总部和正在建设的工程项目进行实 地考察,考察内容可对照资格预审表格进行,也可制定专门的考察计划。
5. 3.4建立和更新合格承包商名册
符合验收标准的承包商,将进入最终的合格承包商名册。管理方应定期评价、更新合格承包商 名册。
5.4承包商的确定
5. 4.1明确安全管理要求
管理方应在确定施工类型、作业风险的前提下,明确对承包商的安全管理要求,包括应执行的标准、 规范及针对该项目的全部安全管理制度和细则,并把这些要求通知给承包商。
对于具有强制性要求的作业,管理方应考虑建立特殊的安全管理要求,以便选用那些具有专业经 验、能够识别作业风险及满足管理方特殊要求的承包商。
5.4.2承包商初步安全计划的制定
管理方应要求承包商制定一个与其所承担的施工类型、作业风险相适宜的文件化的初步安全计划。 该计划应是包括资源、职责、培训和能力要求、事故报告和处理、应急预案等内容在内的完整的计划。制 定这个计划时应充分考虑管理方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要求。
5. 4.3召开预投标会议
在合同签订前宜召开一个预投标会议和组织承包商进行现场参观,便于承包商详细了解管理方在 投标文件中提出的安全管理要求和工作场所的现场条件;另外,它还为管理方和承包商建立起相互交流 和探讨各自所关心的问题的渠道,为管理方了解工程或现场有关的专门知识以及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合 同的执行提供了机会。
5.4.4确定承包商
在完成承包商资格预审和确认其具有与管理方相符合的安全管理标准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其满足 验收标准和其他事项的情况(如费用、有效性、技术资格)后,最终选择出合格的承包商。
管理方在选择承包商后,应召开一个合同签订前会议讨论下列事项:
——再次确认和证实在预投标阶段所达成的共识和对任何变更的接受能力,并解决与此相关的具 体问题;
——讨论应由承包商完成的具体的安全管理方面的事务;
——讨论业主、管理方、承包商和分包商(包括业主选择的专业分包商)之间的关系。
在合同签订之前,管理方和承包商应共同确认由于施工时所釆用的施工工艺或方法而可能引起的 风险及其必要的安全管理要求,明确承包商对其雇员的安全和健康、对其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所应承担的 全部责任,明确承包商所进行的工作不会对其他人员产生伤害。
5. 4.5签订安全协议
管理方应与承包商签订一个书面的安全协议(通常包含在合同中),该协议应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 (包括承包商对业主选择的专业分包商的安全管理责任),其中承包商应遵从以下条款:
——遵守政府、业主和管理方的相关安全管理要求;
——雇用经过培训并对所从事的工作熟悉的合适的人员;
——提供和(或)使用的设备能安全地工作,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允许授权的业主和管理方代表进入他们的工作现场。
6开工前准备
6. 1开工前准备的要求
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应与所承担的施工风险程度相适宜,利用开工前的准备使承包商熟悉施工区域、 现场条件、人员和其他作业信息,完成了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才能开始施工。
6.2开工前现场审査
管理方应与承包商一起进行开工前现场审査,通过现场审查:
a) 确定现场条件、装置情况及任务要求;
b) 明确对承包商现场的安全培训、沟通要求3
C)明确承包商应执行的相关安全管理标准和程序。
6.3承包商施工计划审查
承包商应负责施工计划(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措施等)的制定和实施,并确保所 有计划得到审査和批椎,分包商的施工计划应先由承包商进行初步审査。管理方对施工计划有进一步 审査和要求做出解释的权力。
在制定和审査施工计划时,承包商和管理方应在考虑现场作业条件和施工工艺步骤等因素的前提 下确定预防措施,即应急计划、检査和评价计划、培训要求等。
6.4确定详细安全管理要求
在开工前的准备活动中,管理方应对承包商遵循安全管理要求的能力进行最终审査,以明确承包商 应执行的安全管理标准,确定附加要求或删除不必要的要求;明确施工过程中由于双方工作条件的变 化,可能引起的安全管理要求的变化$明确承包商可能导致的施工现场的有关风险。
& 5 对人员、工具和设备的审査
管理方和承包商应对人员、工具和设备进行开工前的最终审査,一般包括以下事项:
a) 对所从事的工作范围和遵守所有相应安全管理要求的能力进行最终检査;
b) 确定人力资源、设备设施是否足以承担相应工作;
C)确定人员的知识、信息和必要的培训是否能满足指定工作任务的要求;
d)确定个人防护用品是否满足施工要求,除非合同中另有规定,一般情况下承包商应向员工提 供符合管理方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
7风险评价
7. 1风险评价要求
风险评价应覆盖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并与各阶段的风险特点相适应。业主、管理方和承包商应通 过持续不断的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项目建设活动有关的危害和环境因素,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 评估,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性以及可能的影响范围,从而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将 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并通知到所有受影响的员工和 其他相关方,确保所有作业人员所熟知。
7.2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职业危害预评价和环境形响评价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项目开工前进行的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职业危害预评价和环境影响 评价,对项目各阶段的风险评价有很好的参考和指导价值。管理方应以安全预评价、职业危害预评价和 环境影响评价所分析的危险、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提出的对策、措施和踉踪监测的方法、制度为依 据,指导施工过程各阶段的风险评价工作,并将这些防范措施落实到项目建设过程中。
7.3项目施工总体风险评价
针对不同施工阶段的风险特点,管理方应组织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专家、安全管理专家和其他相关 人员,按照整个项目可能涉及的施工活动的不同类别或安全管理的不同主题进行总体风险评价,划分风 险等级,确定高风险的作业活动和安全管理的重点,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标准程序、调整工作计划等 手段加以控制。
7.4施工作业活动风险评价
在所有施工作业活动之前均应进行风险评价,这种风险评价过程应由承包商实施作业的有关人员完成。
对于以下可能存在高风险的作业活动,作业前应针对每一作业步骤分析其中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 控制措施:
a) 项目没有实施过的、新的或者非常规性的作业;
b) 任务非常复杂,或可能存在潜在的事故隐患,或需要许多人员一起协调的作业;
C)没有现成的安全作业规程,或者现有的规程不足以控制风险的作业3
d)发生变更的作业。
对于施工过程中低风险的、相对比较简单的施工作业活动,可应用以前风险评价的结果和施工作业 经验,编制成条目式的控制措施,在作业前进行逐一确认和落实,以简化风险评价过程,方便实际操作。
7.5施工向生产过渡之前的风险评价
项目由施工向生产过渡,由于能量和介质将要引入以及相应条件的变化,会带来新的风险,这时管 理方应组织施工方和生产方的相关人员进行风险评价,以识别改变的方面及其潜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 预防措施,并明确各方的责任。
8培训和培训验证
8. 1培训要求
开工前,管理方和承包商应就项目各类人员的能方和培训要求达成一致意见,并明确各自的责任。 承包商应为其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和训练,以确保其具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安全地进行工作;管理方负 责检査承包商员工是否已接受培训,如有必要,管理方可针对某些需要强化的内容进行再培训。
8.2培训类型
培训至少包括以下类型,
a)入场前培训:包括业主、管理方、承包商、来访者和其他相关方在内的所有人员进入现场前均
53
应接受培训,使进入现场的人员了解现场基本状况和通用的安全管理要•求。
b)领导层的培训:业主、管理方和承包商项目负责人应接受培训,使各方的领导层明确自己在安 全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并且获得系统安全管理的技巧。
C)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应接受以项目安全管理标准、程序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 安全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标准能够充分理解并在施工作业中得到严格统一的执行。
d)专项培训:从事特种作业和在安全管理事务中担当特殊角色的人员应接受专项培训,使这些 人员掌握与其职责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或通过培训解决一些特定的问题。
8.3培训验证
无论是管理方还是承包商均应保存培训记录。管理方应定期审査自身和承包商的培训记录以验证 培训是否符合要求;承包商也应定期审査培训时间安排和培训材料,以检査是否可行。
培训效果可通过书面和口头考试、现场演示或执行工作评价等方式进行验证。当验证不合格时,应 进行再培训以达到培训要求。
9施工过程控制
9. 1 作业管理
施工作业均应按照相应的作业规程进行。对高风险的作业应执行“作业许可制度”,对于此类作业 管理方应建立从作业申请、审批和实施的程序,批准、监护和参与作业的人员均应接受专门的培训。这 类作业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a) 动火作业;
b) 进入受限空间;
C)挖掘作业;
d) 射线作业;
e) 大型吊装作业j
f) 能量隔离.(电、气、热、光、压力等);
g) 脚手架搭建和拆除;
h) 高处作业;
i) 运行区域内的交叉作业。
需要执行作业许可的作业应由管理方确定,并通知到所有的承包商。所有许可证应予以登记并归 档管理。
9.2设备和工具管理
管理方应建立针对设备和工具的管理程序。通常情况下管理方主要对进入现场的设备进行控制和 检査,工具进入现场的检査由承包商进行。设备、工具的日常检查和维护由承包商负责.管理方可对承 包商使用的设备和工具进行复査和随机抽査。
按照政府的要求,一些特种设备或现场安装的起重设备(如塔式起重机、龙门式起重机等)必须取得 政府指定部门颁发的使用许可证后方可使用•
管理方应明确对设备和工具的定期检査、标识、修理和退出现场的要求。
9.3施工用电管理
管理方应对整个施工现场所使用的临时用电系统进行设计和布置,明确管理方和承包商的管理职 责,建立用电管理程序。承包商也应对管辖区域的临时用电进行设计,配备有资质的人员进行管理。
9.4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
承包商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管理方的要求为员工提供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进行特殊作业 所需要的附加的防护设备。管理方可以考虑把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展示给承包商。
承包商应对个人防护设备的用途、使用方法、维护保养方法等进行培训。
9.5文明施工管理
管理方应在开工前对具有各自功能的区域进行总体规划和布置,保持合理的布局。承包商应在所 管辖的区域内为员工设置必要的生活、休息等设施。
承包商应明确对现场文明施工的要求,保持现场的整齐、清洁和道路畅通。
管理方应建立针对车辆、行人和道路的管理制度,保持良好的交通秩序。
9.6消防管理
在项目建设期间由于现场只有有限的消防资源,管理方应考虑建立一个包括依靠社会力量在内的 消防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并组织适当的演练。
承包商应针对现场条件和火灾风险,制订预防和控制火灾的计划。
消防管理是应急管理的一部分,应服从其要求。
9.7保安管理
管理方应考虑对施工现场实施封闭化管理并明确管理责任。严格控制项目现场人员和车辆的出 入,保证对人员和车辆的可追溯性,维持正常的施工秩序,保护项目的资产和商业信息,特别是对重点区 域应加强保卫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重要设备和零配件的遗失而对项目带来的影响。
9.8警示和标识管理
应对现场存在的危险和一些应特别关注的物件、处所等予以警示和标识。管理方和承包商应明确 警示和标识标志的含义和使用、更换要求,并让相关人员所熟知。
9.9医疗和急救
管理方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布局,设立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设施,以便能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护。 承包商也应按照管理方的要求提供适当的医疗条件。对所有接受医疗处置的人员应进行记录。
9.10危险化学品管理
管理方应建立针对进入工地的危险化学品的管理程序,并在危险化学品的采购、运输、装卸、储存、 使用和处置等环节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规定。
9.11变更管理
管理方应建立变更管理程序,对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施工机械、主要操作人员、操作规程、介质和能 量等的变更加以控制和管理,对每一种变更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辨识和分析,采取技术、管理和培训等 方面的措施,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所有变更的内容应让相关人员所熟知。
9. 12环保管理
管理方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和能源。当有污染物排向水体、土壤和大气时,应按国家或地方相 关标准要求达标排放。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油、废液、固体废物和垃圾等应存放在合适的容器中,尽可能回 收再生利用;对于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废物应与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建立联系,进行妥善处置。
项目施工应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应尽量减少对原有土壤、植被、动物、水体、 大气等的影响,并釆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护.
9. 13职业健康管理
管理方和承包商应为保证员工身体健康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条件。如设立员工休息室、厕所和更衣 室;采取采暖和防暑降温措施;保证生活饮用水的日常供应;合理安排作业与休息时间;加强对噪声作业 场所的防护措施和监测监督S加强对地方流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
改善作业条件,提供合适的劳动防护用品,做好职业病预防。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和对健康有特 殊要求的作业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10施工过程监督
10. 1安全衰现报告和调查
承包商应按照管理方的要求定期如实提供安全表现报告,这份报告应包含人工时、与工作相关的伤
55 病、损失工时等基本信息。管理方从中能够了解承包商的有关情况,同时也可作为评价承包商表现的 依据。
管理方应根据需要对所关注的安全事项展开调査,调査可以是针对一类不良的安全表现、一个安全 管理程序的执行情况或事故、未遂事故等。
10.2检査
在检查和监督承包商时应对安全检査和监督各负其责。管理方的职责主要是监督,负责把发现的 不符合项反馈给承包商,并督促其整改。对承包商人员的直接监督、指导和管理应是承包商的责任。
检査的方式和频次依建设项目的规模、承包商数量及承包商所承担工作的风险程度而定。管理方 通常采用的检査方式是:
a) 非正式的现场检査:对现场进行一个随机的检査或观察,纠正作业过程中的违章现象,必要时 把发现的情况反映到相关的部门和人员,以利于尽快解决。如果可能应尽量保留文字或图像 等资料。
b) 正式的综合检査:定期对承包商的表现进行周期性检査,检査应尽量保证全面,并完整的记录 检査结果,以此作为对承包商进行评价和奖惩的依据O
承包商的内部检査也可采用上述方式进行,只是在检査的范围和对象上有所不同。对分包商的检 査应纳入承包商的管理范围。
管理方和承包商有必要进行适当频率的联合检査,联合检査便于双方对现场存在的问题形成一致 的看法,也有利于制定措施使问题得以尽快解决。
10.3整改
管理方和承包商应在对检査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其 有效性加以确认。所有检査发现的不符合项均应进行追踪,并确保其得到有效整改。承包商应建立跟 踪程序,及时反映整改的完成情况。管理方可以对整改结果进行复査。
10.4承包商羨现评价
管理方和承包商应定期召开会议,审査、讨论和评价承包商表现。可把以下内容作为评价依据,
a) 平时的表现记录;
b) 事故记录;
C)检査记录;
d) 培训水平和培训记录3
e) 满足从事工作的能力。
对承包商的表现评价应尽量以量化的数据予以公布,就不能满足管理方的期望和要求的事项进行 讨论,并加以整改。
对承包商的表现评价可以作为更新合格承包商名册的重要依据。
10.5奖惩
管理方应定期评估承包商的安全业绩,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奖惩计划,该计划应考虑承包商的工作范 围、现场作业水平以及与作业相关的潜在风险。通过奖惩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使取得良好安全业绩的承 包商得到认可和奖励,对较差的承包商给予适当的处罚以促使其改进工作。
11应急管理
11. 1应急管理的要求
通过对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紧急情况进行识别和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 急预案,并与当地政府建立应急网络,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以减少紧急情况造成的危害。
11.2应急管理对象
管理方和承包商应通过系统分析识别潜在的事件和紧急情况,把那些易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范围 较大的事件作为应急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人员伤害、火灾、危险材料释放和自然灾害等。
1L3应急组织和职责
管理方和承包商均应成立各级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应急指挥、信息联络、监督应 急措施的落实以及向上级通报紧急事件的处理情况。该机构在应急响应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每 个成员均应经过相应岗位知识的培训。
11.4应急预案和设备
管理方和承包商均应制定特定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应急预案,该预案应有足够的适应性,其主要包括 以下方面:
a) 应急指挥系统;
b) 应急期间负责人及具有特定作用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任务;
C)全体人员在应急期间所采取措施的详述,包括处于应急场所的外部人员;
d) 人员营救和疏散程序;
e) 通报网络、通讯联络、公共关系;
f) 极为重要的记录和设备的保护;
g) 应急期间必要信息的可利用性,如装置布置图、危险材料的识别和位置以及所需的应急措施、 程序、作业指导书等;
h) 各种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
i) 应急资源清单。
管理方和承包商应识别应急设备的需求,并提供充足的设备。为保持这些设备的持续可操作性,应 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对其进行检测和保养.
11.5培训和演练
除进行必要的应急预案培训外,定期进行的实际演练对测试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实际演练应按计划进行,目的在于检验应急预案最关键部分的有效性和应急策划过程的完备性。如果 适宜和可行,可鼓励外部应急服务机构参与实际演练。
11.6应急预案的评估和修订
根据每次演练的结果及施工阶段的变化,应对应急预案的适宜性、可操作性及演练结果进行评估, 找出不足和缺陷进行必要的修订。修改后的应急预案应及时通知有关人员。
12事故管理
12. 1事故管理的要求
当事故发生时,应及时报告和调査分析,并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把吸 取事故教训作为不断改善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径。
12.2事故报告和急救
所有与项目工作有关的事故,承包商均应向管理方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具一份书面的事故初 始报告。
管理方和承包商应对员工进行受伤人员救护和事故现场保护的培训,以利于实施急救和事故调查。
对于未遂事故,特别是对一些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未遂事故,鼓励按照事故管理程序进 行报告和调査分析。
12.3事故调査
管理方应建立事故调査程序,以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管理方应确定事故调査组的工 作范围、人员组成、职责及目的(政府另有要求的从其要求)。调査组应根据事故原因提出正确的整改措 施建议,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事故调査应形成最终的调査报告,管理方和承包商应记录并保存 调査报告,以作为将来的参考,并确认所有的整改行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根据业主的要求,管理方应及时向业主报告事故并提供调査结论。
12.4防范措施跟踪
管理方和承包商应依据事故调査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措施建议,制定详细的整改行动计划并予以跟 踪,确保其完成。该计划中应明确具体的措施内容、每一项措施的责任人和完成期限。
12.5事故通报
事故发生后,管理方和承包商应对事故进行及时通报,并定期通过会议进行分析、讨论,以便总结事 故教训,通过统计数据预测事故趋势,识别和纠正安全管理的不足,使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改进和 提高。
事故处理应坚持“四不放过”原则,査清事故原因,釆取防范措施,避免事故重复发生。
12.6经验交流
管理方和承包商应从项目自身和外部资源中获取相关事故的信息并进行经验交流,以确保员工及 时、充分地吸取经验教训,需要时,可通过更新程序加强对类似事故的控制。
13审核
业主可以考虑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组织进行安全管理体系审核,以便确定项目的安全管理状况 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3是否有效地满足了项目的安全方针、目标和承诺。审核结论和改进要求应 反馈给管理方和承包商,并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持续改进项目的安全绩效。
审核应依据项目不同阶段的特点、风险评价的结论和以往审核的结果,组织具有专业特长的审核人 员进行,必要时也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审核。审核应制定详细的审核方案,包括审核的准则、范围、程 序、频次和方法等。审核结果应形成审核报告,并保存相关记录。审核应全面、系统,包括现场审核和文 件审核,不宜将其混同于一般形式上的安全检査。
审核人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均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承包商也应进行类似的审核,这有助于引起承包商总部的关注,不断改进承包商在项目上的表现。
附录A (资料性咐录)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方安全管理实施导则应用范例
A. 1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石油化工建设项目A,简称项目Ao
管理方模式:项目A的管理方称为一体化项目管理组(IPMT),是由业主设立的综合性项目建设管 理机构,在项目建设中代表业主行使权利。
管理模式:在IPMT中设立HSE(健康、安全、环保)部门,负责具体的健康、安全、环保(以下简称 HSE)事务实施。详细的组织结构见图A.lo
注:目前的国际工程建设项目将健康、安全、环保(HSE)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
A.2安全管理的方针、资源和职责
A.2. 1项目A的HSE方针、目标及承诺
项目A的HSE方针、目标及承诺见表A,lo
« A. 1项目A的HSE方针、目标及承诺范文
我们的HSE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保护健康;科学管理,持续发展。
我们相信所有的伤害和职业病以及安全和环境事故都是能够被预防的,我们的目标是所有的事故为零。保 护我们员工、产品使用者和社会公众的安全和健康是我们项目管理的价值核心所在。在我们的经营活动中将重 视和关心环境。
我们的HSE目标:
•不发生事故;
•不损害人身健康了
•不破坏环境。
我们的HSE承诺:
项目的所有经理和监督员对HSE的领导和业绩负有责任,项目的每位员工,无论身处何地,都有责任把HSE 的工作做好,承诺HSE是我们雇佣员工的前提条件。良好的HSE业绩是我们企业成功的关键。
我们将通过不断减少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以及有效的利用能源来减轻我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 与人身健康的影响。我们将生产客户能够安全使用的优质产品。
我们将:
• 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HSE的法律法规;
• 坦承公布我们的HSE业绩状况;
•广泛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响应他们的要求,不断改进我们的HSE业绩和管理体系;
• 表彰嘉奖对改善HSE业绩作出贡献的人员(J
我们的业务计划中包括一系列可衡量的HSE指标,我们承诺满足它的所有要求,并为此提供必要的人力、物 力和财务资源支持。
签署:______
董事长
日期,______
项目A的HSE方针、目标由董事长签字批准后发布实施。
A. 2. 2管理方细化的HSE目标和倡导的HSE管理理念
在项目A的HSE目标实施过程中,管理方又进一步将HSE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六个零”,即“死亡 事故为零、损失工时事故为零、可记录事故为零、环境事故为零、火灾事故为零、车辆事故为零”。
项目A将良好的HSE管理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方将项目A的HSE管理 理念总结为如下条款,并在项目范围内积极倡导这些HSE管理理念:
——HSE问题是施工中每一步操作应首先考虑的因素;
——人员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源5
——所有事故、伤害和环境事故都是可预防的;
——所有的事故都可以归于管理上的失误;
—— 良好的HSE业绩是我们企业成功的关键;
——HSE是每位员工的职责,安全地进行工作是公司雇用员工的一个基本条件;
——公司管理者有责任教导员工安全地进行工作,以及培养“安全工作”的企业文化;
——安全地工作是一种工作态度,安全同时又是一种生活方式;
--安全是一种投资;
——没有任何工作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去安全地完成。
A. 2. 3 HSE管理标准
为了便于一体化管理,管理方制定了一整套针对工程项目建设特点并符合国际惯例的HSE管理 标准,这些管理标准包括一个项目HSE综合计划、64个现场HSE管理程序文件及相应的表格、管理制 度、管理规定等等。64个现场程序文件的名称如下:
--基建健康、安全、环保计划;
——安全角色和责任;
—伤害响应:
——事故报告和现场调査;
——紧急事件响应;
——未遂事故报告和调査;
——事故分类与通报;
——对酒精和受控物质的政策;
——吸烟和明火;
——现场安全检査3
——方法陈述(MS) &工作危险性分析(JHA)I
——防火管理;
——个人防护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保卫程序;
——施工设备和车辆标准;
——挖掘;
——移动式重型设备;
——起重机的安全使用:
——高空作业3
——车辆和设备指挥员:
——特殊工种管理S
——焊接、切割和打磨;
——临时用电设备管理(低压);
——文明施工;
——钻探工作;
——梯子使用规定;
——机械保护;
--密闭空间进入9
——脚手架安全作业;
——冲击法软地基处理;
——喷砂,喷漆和涂装;
--辐射安全;
——危害健康物质的控制;
——车辆管理和检査;
——铲车安全操作;
——安全标识及安全围绳;
——炸弹威胁及其识别的响应程序;
——起重作业和起重设备;
——手臂振动的防护;
--办公室安全;
——台风应急响应S
--上锁和标示;
——能力保证;
——作业许可证3
--人工搬运;
——夜间作业安全方案3
——废弃物管理;
——紧急泄漏反应方案;
——环境噪声控制3
——变更管理;
——停工和复工;
——本项目健康、安全、环保应急呼叫程序;
——承包商奖惩程序;
--挖掘许可程序;
——格栅安装和拆除许可程序;
——行车安全标准一车辆应急程序;
——现场车辆、自行车和行人交通管理;
——交通安全准则一车辆检査;
——交通安全标准一驾驶员;
——交通安全标准一车辆要求;
——低压消防栓/系统的使用;
——动火作业许可证程序;
——吊篮作业许可证/程序;
——本项目防盗政策。
这些HSE管理程序是针对具体的作业行为制定的,涵盖了项目HSE管理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 工地的安全纪律、各类施工作业的安全规程、事故报告和调査、作业许可制度、培训与能力保证、环境噪 声控制、应急响应、HSE信息交流等等。
项目A的管理方认为“能源隔离、变更管理、作业许可、进入受限空间、挖掘作业、吊装作业、高处作 业、车辆管理”等八个方面是最重要的作业活动和关键的HSE管理环节,因此管理方将以上八个方面 的管理制度确定为“HSE管理黄金规则”。参加项目建设的全体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
A. 2.4管理方对安全政策的传达途径及方法
A. 2. 4. 1 HSE 培训
进入工地的所有人员(包括业主、管理方、承包商及分承包商的人员)入场前都必须参加由管理方组 织的入场培训,对各级经理、专业人员还要进行领导层HSE管理培训和各类专业培训。
A. 2. 4. 2业绩考评
管理方强调HSE是每个人的责任,与每位员工签订HSE业绩合同,合同中规定了对他们的HSE 目标和行为的考评要求,将个人的HSE表现与年终业绩考评挂钩。
A.2.4.3 HSE管理承诺
项目伊始,业主董事长、管理方领导及承包商主要负责人均做出承诺,严格执行项目的HSE政策。 项目的HSE承诺内容见"A. 2.1项目A的HSE方针、目标及承诺”部分。
在施工高峰期,管理方举行了“安全承诺日”活动,现场停工半天召开承诺会议,会议设一个主会场, 下属五个项目包均设有分会场。管理方在主会场进行安全承诺,管理方主任、HSE主任及各部室主管 均在特制的承诺签名板上签名承诺。在各分会场进行项目包的安全承诺,各项目包的项目经理、项目 HSE经理、承包商主要负责人也同样在承诺签字板上签字承诺。之后签过字的承诺板被复制成多份, 展示在办公区及施工区的显著位置接受监督。其他的施工工人则在承诺签名本上签名,签过名后的工 人会得到管理方赠送的一份小纪念品。
A.2.4.4多样化的安全活动
管理方每月均制定有详细的安全活动计划,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安全主题活动,例如:主题安全月、 主题安全周、安全肩并肩活动、邀请员工的子女和附近学校的学生开展安全绘画比赛、与交警部门联合 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日活动、脚手架搭设比赛等等。
A. 2. 4. 5广泛的宣传
在办公区大厅设置的安全广告牌、安全状态警示灯、安全人工时统计电子钟,定期发行的安全快报, 在项目局域网、办公区域、施工工地、工人休息室随处可见的安全宣传内容,以及在施工高峰期加设的现 场安全广播,管理方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使安全观念深入人心。
A.3资源与职责
A.3. 1资金保障
项目A在制定项目投资计划时即设立专项HSE费用,主要包括基建劳动保护用品、设施、培训投 入、三同时费用、奖励费用,并在项目建设的各个年度编制详细的费用计划,以满足不同施工阶段HSE 管理的需求•承包商也按照合同要求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满足HSE管理的需要。
管理方在业主的授权范围内调整HSE费用结构,比如设立一些专项奖励资金、专项HSE保障资 金等。
A. 3.2组织机构
管理方下设的六个部门,HSE部是其中之一。HSE部由核心组和分别对应于每个项目包的HSE 小组组成,HSE主任和高级HSE施工经理对部门事务总体负责,核心组设专家组(包括吊装、设备检 验、电气、脚手架、无损检测专家)、培训部、保安部、医疗站、应急中心、综合管理组(包括程序管理、宣传、 应急响应、政府联络)等,各项目包的HSE小组由项目HSE经理、施工HSE经理和若干名HSE工程 师组成。相应的组织机构图如图A,lo
承包商、分承包商和监理公司自身设有HSE管理部门负责其内部的HSE管理并接受管理方HSE 管理人员的监督和指导,现场按照与施工人员50 ≡ 1的比例配备专职HSE管理人员。项目内的所有 62
图A. 1管理方HSE管理组织机构图
HSE管理人员都必须持有资格证书,并报管理方的HSE部门备案,人员撤出和调整也必须得到管理方 的认可。
A.3.3职责
管理方通过程序文件详细的规定了项目建设期间业主、管理方、承包商、分包商以及每位员工的 HSE职责。
如管理方项目主任的HSE职责为:
项目主任负责贯彻实施项目内的HSE政策和纲要。他要对工程项目的所有施工方面的HSE业 绩负责。项目主任应积极参与HSE规划有助于改善HSE的全面影响和效力。项目主任应确保所有 管理人员、监督人员和向他们汇报的人员对他们管辖范围内的HSE业绩负责。他将定期审核施工 HSE计划的实施情况和施工期间的HSE业绩。
对普通员工的HSE职责簪理方是这样规定的:
在施工期间,任何员工都严禁吸毒和饮酒。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并使用提供的安全设 备和器具,从而使安全成为他们工作的一个部分。他们必须主动参与工地HSE计划,以保护其自身的 安全和不伤害其他雇员,并对其同伴的不安全行为提出警告。所有员工都应该向其主管汇报其施工区 域内的不安全状况、做法或行为,如果有可能还应进行纠正。应当鼓励员工对施工工地的HSE状况提 出改善意见。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遵循这些要求。每一位员工都有责任参与项目HSE计划和培训活 动,并提出改善意见。另外,对于任何伤亡事故或不安全措施及状况,都应向其主管汇报。每一位员工 都有责任不需要在其主管人员的专门指示下主动的维持工地、工具、设备和材料的安全和整洁α A.3.4协调与交流
项目A设立IPMT.分项目包和承包商三级协调机制,所有的施工作业活动都必须围绕IPMT的 指令进行,HSE是协调机制的首要任务。除此之外,IPMT执行每月承包商HSE例会、每周HSE和质 量例会、每日HSE焦点会议等专门协调解决HSE管理方面的问题,通报HSE管理状况。
A. 4承包商选择
A.4. 1承包商资格预审
管理方进行承包商资格预审的基本步骤如图A. 2所示。承包商资格预审表见表A. 2。
图A.2承包商预审流程
表A. 2承包商资格预审表
____________一般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组织机构 | |||||
公司工作历史 | |||||
HSE表现 | |||||
L伤病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过去3年中雇员的工作时间(不包括分包商): | |||||
年份 |
现场(h/年) |
总计(h/年) | |||
提供过去3年的以下数据 | |||||
年倒 | |||||
死亡事故 | |||||
损时事故 | |||||
医疗处理事故 | |||||
环境事故 | |||||
职业病 | |||||
2.过去3年曾发生过的有重大影响的安全事件 | |||||
HSE管理 | |||||
L在你公司内部的HSE最高管理者, : | |||||
职务: |
电话: |
传真: | |||
2.你公司是否有: a.专职的HSE领导 是口 否口 b・专职的现场HSE领导 是□ 否口 u∙专职的HSE协调人员 是口 否口 | |||||
3.你公司是否: :
| |||||
HSE计划和程序 | |||||
L你公司是否看书面HSE计划? 是□ W~Π 该计划是否强调了下列关键要素: •安全方针和承诺 是口 否口 •员工参与 是□ 否□ • 管理人员、监督人员和雇员的安全职责 是 □ 否 □ •符合安全要求的资源配备 是□ 否□ •对所有员工定期进行安全表现评价 是□ 否口 •危险识别和控制 是口 否 口________________ |
衰A.2 (续)
2,该计划是否包含了如下的作业程序:
a.设备上锁和警告标示 |
是 |
□ |
否 |
口 |
b.受限空间的进入 |
是 |
□ |
否 |
□ |
c.伤病记录 |
是 |
□ |
否 |
□ |
d∙坠落保护 |
是 |
口 |
否 |
□ |
e.个人防护用品 |
是 |
□ |
否 |
□ |
L便携式电动工具 |
是 |
□ |
否 |
□ |
g.车辆安全 |
是 |
□ |
否 |
□ |
h.压缩气瓶 |
是 |
□ |
否 |
□ |
i.电力设备接地保护 |
是 |
口 |
否 |
□ |
j.特种设备 |
是 |
□ |
否 |
□ |
k.文明施工 |
是 |
□ |
否 |
□ |
1.事故报告 |
是 |
□ |
否 |
□ |
m.应急计划 |
是 |
□ |
否 |
□ |
n.废弃物处理 |
是 |
□ |
否 |
□ |
3.对下列事项你公司是否有书面计划:
a. |
听力保护 |
是 |
□ |
否 |
□ |
b. |
呼吸保护 |
是 |
□ |
否 |
□ |
c. |
危害信息交流 |
是 |
□ |
否 |
□ |
4.医疗
a. 你公司是否定期为员工进行体检
b. 你公司是否具有经过培训的急救人员
是口 否□
□ □ □ □ 否否否否
□ □ □
次次次
6.个人防护用品
a. 是否提供给员工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b. 是否有个人防护用品的检査和维护计划?
是口 否口
是□ 否□
7.设备和材料
a.是否有一个设备和材料的安全规范体系? |
是 |
□ |
否 |
□ |
b.是否对特种设备进行符合要求的检査? |
是 |
□ |
否 |
□ |
c,对于操作设备是否有相应的检査和维护记录? |
是 |
□ |
否 |
□ |
8.检査和审核CheCk & AUtlit
a.你公司是否定期进行HSE检査? |
是 |
□ |
否 |
□ |
b.你公司是否进行HSE审核? |
是 |
□ |
否 |
□ |
c.缺陷整改是否形成文件? |
是 |
□ |
否 |
□ |
安全培训
1.专业培训
a. 员工是否在相应工作技能方面受到了培训?
b. 员工是否按要求取得了资格证书?
C.列出已经取得了资格证书的工种:
是□ 否口
是□ 否口
⅛ A.2 (续)
2.上岗培而
a.对新上岗员工是否有安全上岗培训计划? |
是 |
□ |
否 |
□ |
b.计划是否说明了下列项目, | ||||
•安全作业方法 |
是 |
□ |
否 |
□ |
•安全监督 |
是 |
□ |
否 |
□ |
•班组会议 |
是 |
□ |
否 |
□ |
•应急程序 |
是 |
□ |
否 |
□ |
•急救程序 |
是 |
□ |
否 |
□ |
•事故调査 |
是 |
□ |
否 |
□ |
•火灾预防和防护 |
是 |
□ |
否 |
□ |
•危害信息交流 |
是 |
□ |
否 |
□ |
c.上岗培训计划有多长时间? 小时数
3.培训记录
是否有对员工的安全培训记录 |
是 |
□ |
否 |
□ |
培训记录是否包括下列各项: |
■ | |||
员工登记表 |
是 |
□ |
否 |
□ |
培训日期 |
是 |
□ |
否 |
□ |
培训师姓名 |
是 |
□ |
否 |
□ |
领会程度验证 |
是 |
□ |
否 |
□ |
c.怎样鉴定员工对培训的领会程度?
□书面测试 □工作监控
□ 口头测试 □ 其他(列出)
□表现测试
呈报资料
•保险证书
• HSE计划
• HSE激励计划
•危害信息交流计划
•呼吸防护计划
•事故调査程序
• HSE检査表格
• HSE审核程序
•安全上岗培训纲要
•安全培训计划(纲要)
•员工安全培训记录样本 •
管理方的专家根据《承包商资格预审表》的情况填写对该承包商的《承包商资格预审评价表》,按照 《承包商资格预审评价表》的结果确定是否将该承包商列入《合格承包商名册》中。承包商资格预审评价 表见表A. 3o
表A.3承包商资格预审评价表
安全表现 |
可接受 |
需要改进 |
不可接受 |
企业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局纪录的事故率 |
□ |
□ |
□ |
损失工作日的事故率 |
□ |
□ |
□ |
政府安全管理部门的处罚通知 |
口 |
口 |
口 |
表A. 3 (续)
HSE计划 可接受 |
需要改进 |
安全承诺 □- 安全资源配置 □ 书面的HSE计划 口 安全工作程序 □ 医疗计划 □ 防止物质滥用计划 □ 安全会议 □ 分包商管理 □ 检査和审核 □ |
□ □ □ □ □ □ □ □ □________ |
安全、健康和环境培训 可接受 |
需要改进 |
专业培训 □ 对新员工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上岗培训 □ 对监督人员的安全、健康和环境上岗培训 □ 安全、健康和环境培训计划 □ 安全、健康和环境培训纪录 □ |
□ □ □ □ □________ |
总体评价 可接受 |
需要改进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承包商是: 是口 否口
□可列入经认可的承包商清单
□ 有条件的列入经认可的承包商清单
条件
□对承包商的反馈意见:______________
评估人身 日期:
A.4.2承包商的确定
通过资格预审的承包商进入工程投标环节,以确定最终的承包商。
在投标前,管理方对参与投标的承包商提岀项目A的HSE要求。
承包商在投标前均应制定自己的HSE计划,承包商的HSE计划必须符合管理方明确提出的HSE
要求并与其在项目A所从事的工作相适应。该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工程概况;
——编制依据和引用标准;
——方针、目标和项目经理承诺;
——管理组织机构、职责;
——风险评估和治理3
——能力保证与培训;
——检査与整改多
——激励与奖惩;
——安全信息交流3
--拒绝作业;
——事故/未遂事件的报告与调査;
一一个人防护设备管理;
——防止物质滥用计划;
—各类施工作业管理(或承包商关于该类作业书面程序清单);
——作业环境管理;
——车辆与现场交通管理;
——仓库及危险品管理;
——安全标识和锁定、警告标签;
——办公室安全管理规定;
--安全保卫;
——应急响应计划;
——急救与医疗管理:
——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在承包商递交投标书后,管理方综合考虑其满足HSE验收标准和其他事项的情况(如费用、有效 性、技术资格)后,最终选择定若干家承包商。正式签订合同时,管理方与选定的这些承包商均以合同附 件的形式签订了书面的HSE协议。
A.5开工前准备
A. 5. 1开工前现场审査
开工前管理方组织承包商进行现场审査,审查内容见表A.4。
A. 5. 2 承包商施工计划审査
承包商编制完成的施工计划(或施工方案)在实施前交由工程监理公司审査,对于比较重要的施工 计划管理方参与审査,以确认承包商制定的管理措施是否满足项目建设的要求。
承包商的HSE计划由各包项目HSE经理负责审核,审核通过的HSE计划返还给承包商并由承 包商组织实施;审査未通过的HSE计划与审核整改意见一同返还给承包商,由承包商修订后送交管理 方再次审査。
表A.4开工前现场条件检査确认裏 时间: 年 月 日
将进行作业的现场条件 |
是 |
否 |
不适用 |
1.工程和作业区域的道路 | |||
2.承包商的驻地 | |||
3.业主提供的电、水、燃料和压缩空气的位置、容量和详细情况 | |||
4.材料运输设备和程序 | |||
5.现场调査计划(例如钻孔、取样、探坑、取土坑、挖掘) | |||
6.业主提供的许可证和承包商提供的许可证 | |||
7.客户和业主提供的设施和可被使用的时间表(例如现场办公区域、仓库、建筑材料和设备 的现场卸货,承包商对业主和承包商提供的材料的装卸和储所负责)_________ | |||
8.承包商参与业主的安全和急救计划 | |||
9.在合同期间,其他将进行和可能进行的工作 | |||
10.合同的工作范围和可能要求的任何不寻常或困难的操作 | |||
IL指明建筑物的地点、进入道路、取土坑和其他重要场所的特征 | |||
12. 一个类似性质的工作,如果正在现场进行,请展示要求的工作标准 | |||
13.工地内外交通和通讯的建立 |
表A・4 (续)
____________将进行作业的现场条件_______________ |
是 |
否 |
不适用 |
14.为清理目的废物处置场所位置和不止一个承包商工作的清理区域 | |||
15.对标书中工作有影响的尚未完成的工程和设施的总体情况 | |||
参加人员: | |||
注:抄送业主合同文件。 |
A. 5. 3承包商开工前的预动员施工审査
在每个承包商进入工地开工前由管理方各包项目HSE经理组织进行“预动员施工审査七
各包项目HSE经理组织针对承包商施工计划和HSE计划中的所有活动提出具体的建议,并列入《项 目预动员施工审査:行动计划》表中,并将此表发送给承包商和项目各相关部门。预动员施工审査表的样 本见表A 5。
表A.5石脑油績打桩预动员施工审查:行动计划
优先等级 |
建 议 |
职责 |
目标日期 |
实际完成日期 |
答复/计划的行动 |
采取的行动 |
B |
L如计划在夜商打桩,须进行一工 作安全评估,同时也要得到管理方 的批准。_______________ | |||||
A |
2.保证承包商的安全检査清单是 全面的,并有效地包括了设备所有 的安全事项。 | |||||
A |
3.确认管理方谁来保证承包商将 进行安全检査,并且安全检査是有 效的。确保施工经理对现场的所 有活动负责。 | |||||
注:A——打桩前开始必须完成的。 B——必须尽快完成,但可在打桩开始后完成。 ____C——应随着项目的开展进度完成。 |
各包项目HSE经理组织召开预动员施工审査会议,参加人员包括项目包施工HSE经理和承包商 项目经理、施工经理、HSE经理和HSEX程师。在会上共同确定为完成《项目预动员施工审査:行动计 划》中各项建议双方各自的职责、目标完成时间和应采取的行詠,形成最终的《项目预动员施工审査:行 动计划》。
管理方和承包商按照最终的《项目预动员施工审査:行动计划》采取行动,严格按照计划的要求完成 所有事项。在每个事项完成后将实际完成时间及采取的行动填入表中。在行动期间,每完成一项建议, 实施者均及时向全体参与者通报完成的情况。
管理方各包项目HSE经理和施工HSE经理负责对《项目预动员施工审査:行动计划》的完成情况 进行验证。对完成情况不好的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并根据项目的承包商奖惩程序进行处罚;对完 成情况好的应予以奖励。当A类事项全部整改完毕后管理方即允许承包商开工。
A, 6风险评价
A. 6. 1项目施工总体风险评价
管理方针对不同建设阶段的风险特点进行了项目施工总体风险评价,其目的是通过对特定项目建 设阶段有关的施工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确定项目当前风险最高的作业行为,确定当前HSE管理的重点, 并为项目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70
例如:在项目初期以土建施工为主,挖掘作业作为HSE管理重点;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起重作业 成为HSE管理重点;到了建设末期,动火作业则成为HSE管理重点。
项目施工总体风险评价以HSE风险评价专题会的形式进行,由管理方的HSE主任组织经验丰富 的工程技术专家、HSE专家和其他相关人员,并邀请承包商的HSE经理或HSE专家参加。项目施工 总体风险评价主要遵循以下步骤。
A. 6. 1. 1分析当前阶段项目的主要作业行为,识别这些作业行为的潜在风险。识别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
——危险施工活动(如吊装、地下作业、高处作业、无损试验等);
——HSE监督和控制$
——高强度和长时间作业;
--交叉作业;
——临时电源及其使用;
--道路交通。
A. 6. 1. 2根据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对所有风险进行评估,按照风险程度的不同将这些风险分 为高风险、中度风险、低度风险三类,评价结果应形成风险登记表。
A.6. 1.3 对风险评估的响应:
——HSE部门领导审核高度风险问题,并报告管理方领导层以引起他们的重视;
——审核当前的HSE部门任务和职责,保证当前的高风险事项得到足够的资源J
— 审核HSE管理标准和承包商HSE管理能力,必要时完善HSE管理标准或采取措施帮助承 包商提高HSE管理能力;
——审核风险登记表并且与现场HSE小组和承包商代表重新评估风险分布情况。
A.6.2 施工作业活动风险评价
管理方规定所有施工作业活动开始之前承包商均应进行风险评价。进行施工作业活动风险评价采 用两种形式:工作危险性分析(JHA)和作业安全评估。
A. 6. 2. 1工作危险性分析(JHA)
工作危险性分析(JHA)通常由实施作业和与作业有关的人员一起参与,如工程技术人员、HSE管 理人员和作业主管(班组长)。工作危险性分析(JHA)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描述将要做的工作;
——列出所需的工具、设备和材料;
——列出主要任务或按顺序列出步骤S
——识别每项任务或步骤所伴随的风险;
——对危险发生的严重性(S)和可能性(P)进行评估;
——详细说明消除或减小风险的控制方法;
——确定控制措施是否已将风险减小到了可接受的程度;
——重新确认每项工作/任务是否符合逻辑顺序。
工作危险性分析(JHA)以书面的《工作危险性分析(JHA)报告》形式报给管理方授权的人员审批。
工作危险性分析(JHA)报告样本见表A. 6,评价说明见表A.7.A. 8和A.9o
审批合格的《工作危险性分析(JHA)报告》将返还给承包商,并在报告后附上实施建议。在进行该 项作业前由施工作业负责人就JHA报告的内容向全体参加作业的人员进行交底,使参加该项作业的全 体人员都知道将要进行的作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参加交底人员均在《工作危险性分析 (JHA)报告》的背面签字以确认自己对报告中的内容完全了解。作业过程中应将《工作危险性分析 (JHA)报告》或它的复印件展示在作业现场明显处,以供作业人员和监督人员随时查看α
A. 6. 2. 2 作业安全评估(STAR)
对于一些常规的作业活动,管理方推行了一种简化的工作危险性分析方式,即作业安全评估
71
(STAR)O管理方根据以往的JHA报告与承包商人员共同制定出一套作业安全评估表,包括一个作业 安全评估表和42种作业活动的危险信息控制单。每个危险信息控制单对应一个单项作业,该项作业所 存在的危险信息和控制要求均在危险信息控制单上列出。作业安全评估表是一组作业人员每天填写的 危险信息控制单的汇总,另外它还包括了当天作业的场地、气候、冲突作业和应急计划等情况(表ʌ- ɪɑ 和表A. IDo
作业安全评估表上包含的作业活动一般均可用这种方式进行施工作业活动风险评价,但当开始任 何一项不容易识别出危险的作业活动时,或者工作复杂、作业安全评估表上描述的一般控制措施不足以 说明工作中涉及的危险时,则不能釆用这种方式进行评价。
每天作业前,由作业主管(班组长)根据作业内容填写作业安全评估表并将相关作业的危险信息控 制单附在作业安全评估表上。然后由作业主管负责向所有作业人员进行交底,根据危险控制信息单中 的要求向每个工人或作业班组说明要采取的控制措施以及需要穿戴的、与作业活动有关的个人防护 设备。
≡ A.6工作危险性分析(JHA)报告
公司 |
工作: | ||||||
编号 |
日期: | ||||||
序号 |
工作步骤 |
可能的危害或损失 |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
对危害的控制方法 |
剩余危险 | ||
S |
P |
R | |||||
JHA编制: |
施工负责人:____日期___ HSE经理____日期___ | ||||||
项目包HSE经理:_______H期______ 项目包施工经理:_______日期______ | |||||||
注;被批准的危险分析报吿,应由施工负责人或班长在作业前对所有的作业人员进行交底,并由作业人员在背面 签字认可。 |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说明:
表A∙7 严賞性
严重程度 |
_____________受伤或受损 |
级 别 |
灾难性的 |
迫在眉建的危险 |
3 |
临界性的 |
严重受伤以及财产或设备严重受损 |
2 |
边缘性的 |
可导致疾病、受伤以及设备受损,但应不严重 |
1 |
可忽略性的 |
__________不会导致严重伤病或急救__________ |
0 |
表A.8 R发生几率
几 率 |
_______________鉴 定 |
分 值 |
很可能 |
短期或即刻可能发生 |
3 |
基本可能 |
___________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 |
2 |
几率较小 |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发生 |
1 |
几率极小 |
不大可能发生 |
0 |
将S和P的值相乘得出R的值,按表A. 9进行风险评估。
表A.9 R风险系數
结 论 |
发生概率 | |||
后果严重程度 |
高 |
中 |
低 |
不会发生 |
致命的 大规模损坏 _______大量释放_________________ |
——— —一 |
IIIfI |
3 |
O —— |
重大伤害 重大损坏 大的释放 |
/■ |
2 | ||
小的伤害 小的损坏 少量释放 |
3 |
2 |
1 |
.二 O .」 |
无伤害 无损坏 无释放 |
.............. |
展鴛竺彳W,燃⅞⅞瘁% |
表A.10作业安全评估表
-i 承包商 |
主管人员 | ||||
序号 |
作业活动 |
序号 |
作业活动 |
. J | |
1 |
钢结构安装 |
26 |
叉车作业 | ||
2 |
管道安装________________ |
27 |
脚手架 | ||
3 |
焊接__________________ |
28 |
交通控制 | ||
4 |
气割___________________ |
29 |
保温 | ||
5 |
打磨 |
30 |
水压试验 | ||
6 |
捆绑/挂绳__________________ |
31 |
许可证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7 |
吊机安装/拆卸 |
32 |
人工搬运 | ||
8 |
起重机吊装 |
33 |
台锯__________________ | ||
9 |
射线探伤 |
34 |
低压电气试验 | ||
IO |
电缆敷设 |
35 |
高压电气试验 | ||
11 |
电器&仪表电缆安装 |
36 |
电气上锁/标示 | ||
12 |
电缆托盘安装 |
37 |
机械上锁/标示 | ||
13 |
挖掘/挖沟" |
38 |
电动工具 | ||
14 |
云梯等/升降平台车____________ |
39 |
手动工具 | ||
15 |
托架、吊架/吊篮 |
40 |
设备维修、保养 | ||
16 |
移动设备/装置 |
41 |
混擬土 /模板作业 | ||
17 |
空气压缩机 |
42 |
砌砖作业 | ||
18 |
油漆 |
43 | |||
19 |
喷砂 |
44 | |||
20 |
密闭空间 |
45 |
表A・7 (续)
序号 |
________作业活动________ |
√ |
序号 |
作业活动 | |
21 |
格栅安装/拆卸______________ |
46 | |||
22 |
材料装/卸__________________ |
47 | |||
23 |
高处作业________________ |
48 | |||
24 |
梯子使用________________ |
49 | |||
25 |
化学品使用/材料安全数据单 |
50 |
其他 | ||
应急行动计划 |
作业环境 | ||||
最近的集合点 |
天气情况 | ||||
项目办公区前台电话_________________ |
风向 | ||||
应急电话 |
地面条件 | ||||
现场诊所 |
附近是否有冲突/高处作业 | ||||
救护车电话 |
说明危险/控制措施 | ||||
其他应急电话 |
说明与作业有关的或附近的围栏/警告标志的目的: | ||||
承包商应急电话 | |||||
其他有关的危险控制措施 ! 地点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 |||||
许可证类型&编号 |
≡ A. 11钢结构安装
____________________适用的控制措施 |
已说明√ |
遵守格栅安装和拆除许可作业要求 | |
按循序进行作业,安装下一层楼梯或梯子前,在平台上安装好所有的扶手和锚板 如果缺少部件,要安装临时的铺板/扶手/盖板 | |
检査你的安全带并确保它合身,如果发现任何缺陷或损坏要通知你的主管 | |
在高处作业时要始终系上你的安全带 一个挂钩钩住一另一个挂钩脱开一一个挂钩再钩住一另一个挂钩再脱开 100%系挂一尽可能使用在你腰部以上的锚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如果没有适当的锚固点,停止作业,回去通知你的主管 | |
如果在露天钢结构上作业,使用网状编结带以使你更自由的走动 | |
如果在未完工的平台上作业,要安装救生绳/限制绳并将安全带始终挂在绳上 | |
确保在你作业的区域下面有适当的防护栏,随着作业进展移动防护栏,警吿在你下方的人员离开 | |
在工具有掉落到下面的危险的地方,应始终将工具缚牢在吊绳上 | |
不要将螺帽和螺栓放在作业平台,格栅或网状钢结构上,应将它们放入工具袋或桶中 | |
移动或滑动格梱就位于露天钢构件上前,要始终将绳索一端连接到格栅上,另一端连接到一个可靠的锚 固点上 | |
格栅一旦就位,就要用铁丝绑扎固定,不要使格栅处于未固定状态 | |
就位/抬起钢构件时要注意到可能的夹持点 |
表A. 11 (续)
_______________适用的控制措施 |
已说明√ |
焊接电缆线和气体软管要远离走道和楼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边作业边清洁作业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向你的主管人员报告任何事故、事件、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况 | |
吊具、倒链、钢丝绳有任何缺陷/损坏,要立即向你的主管人员报告 |
A. 6.3由施工到生产过渡之前的风险评价
管理方针对该阶段制定了系统HSE转移计划。根据风险转移方向的不同,管理方将转移计划分 为五步实时控制:第一步从施工到预调试的移交;第二步从预调试到机械完工的移交;第三步从机械完 工到联动试车的移交;第四步从联动试车到投料的移交;第五步从投料到生产性能测试的移交。系统安 全移交表见表A. 12o
当系统管理权发生改变(从施工到生产)或能量及介质(如电力、化工原料、氮气、高压蒸汽等)引入 前,应当完成HSE移交计划。
安全转移计划由项目包的项目HSE经理和生产HSE经理负责组织的系统完工小组(由管理方、 业主生产部和承包商人员组成的,负责装置扫尾和开车的工作组)来实施,完成的系统转移计划应通知 管理方和承包商的相关部门。管理方将转移计划的实施情况及时通报给受到影响的承包商,在受影响 的范围内作业的承包商主管人员或班组长则把该情况向作业人员进行交底。
表A. 12系统安全移交表
系统号:— 联系人:_ 发布者:— |
__________ 装置名称: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系统名称: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0 期:________________ |
改变的内容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系统标识 | |
1 | |
2 | |
3 | |
潜在危险 预防措施 责任人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A. 7安全培训
A. 7.1安全培训的萋求
项目A的承包商、分包商负责为其员工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所有培训数据、记录、证书都登录在 册,供管理方随时査验。
管理方为项目员工和承包商免费提供各类专业、循环不断的安全培训,主要包括员工入场前的培 训、领导层和管理人员的培训、HSE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各类专项培训o
管理方为安全培训配备了精良的设施和优秀的人员,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培训科目会邀请外部专 家来做培训师,如气体检测培训。另外理论结合实践也是经常采用的培训方法,如:专门设置了脚手架 搭设训练场地,为承包商的脚手架工人提供实际操作训练;在急救培训时提供人体模型给受培训者进行 伤口包扎、骨折固定和人工呼吸的实际操作;吊装作业安全培训课设在吊装作业现场,对吊装作业的每 一个环节进行讲解,指出应关注的作业细节和应检査的设备部位。
A. 7.2入场前培训
入场前培训是对所有进入项目A工地的人员进行的基本安全要求培训,其目的是使所有即将进入 项目A工地的人员了解现场基本的、通用的安全要求。根据在工地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工作性质的不 同,管理方将入场培训分为长期进入工地人员的培训、临时进入工地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来访人员的培训 三类。
长期在项目A工地工作的人员在现场开始工作前,要接受一个大约4 h的入场培训,接受了完整培 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才能得到工地准入证,进入现场工作。该入场培训课程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一些方面:
——项目A的安全政策和理念:
——现场施工存在的主要风险5
——个人的安全要求及行为规范;
--安全隐患报告;
——事故和未遂事故报告;
——应急响应程序;
——涉及化学品的工作;
——安全操作规程,包括纪律措施与奖励办法。
进入工地进行3 d以内的短期施工或提供服务的其他人员,要接受一个大约1 h的入场培训课程, 培训之后可取得临时入场证进入现场工作。该培训课程的内容一般包括:
——项目A的安全政策和理念;
——现场施工存在的主要风险;
——个人的安全要求及行为规范;
--应急响应程序。
临时进入工地参观访问的人员,应接受一个大约15 min的简短入场培训以取得访客证,并由管理 方的工作人员陪同方可进入现场。该入场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介绍现场存在的主要风险、个人的安全要 求及行为规范等。
A.7.3领导层的培训
管理方和承包商的领导层及管理人员要参加针对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这类培训的内容比较广 泛,一般包括安全政策和理念、安全管理知识及主要的安全管理程序等内容。
A. 7.4 HSEa=理人员的培训
管理方和承包商的专职HSE管理人员除应参加以上两项安全培训以外,还要参加进一步的专业培训。
这类培训的专业性相对较强,其内容主要包括事故调査与分析、作业观察与记录、工作危险性分析 (JHA)、环境管理、高危险性作业的控制(如吊装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挖掘作业)、气体检测、呼 76
吸和听力保护、作业许可证管理、施工用电管理、应急响应、脚手架规范及脚手架检査人员的培训等。
这类培训的时间一般较长累计可达到十几天,如事故调査与分析培训时间为3 d,吊装作业的培训 时间是5 do
A. 7.5专项培训
此类培训内容主要有:个人防护用品、电的危害和用电安全、车辆和设备指挥员/信号员、挖掘作业 安全、脚手架安全作业、梯子安全、高处作业及防坠落保护、吊装作业安全、叉车安全、钢结构安装、射线 作业安全、员工防火和灭火器的使用、自行车安全等。参加人员主要是与这些作业或事项有关的人员。
A.8施工过程控制
A.8. 1 作业管理
项目A的管理方对于高风险的作业实施作业许可制度,这些受控制的作业包括:夜间作业、动火作 业、密闭空间作业、电气作业、挖掘作业、射线作业、压力试验、吊装80 t以上的设备或使用2台吊机的 吊装作业、格栅安装和拆除、吊篮作业等等。作业许可证见表A. 13。
表A. 13 作业许可证样本
____________________项目 A____________________ | |||
动火作业许可证 一 | |||
项目: |
承包商: | ||
开始时间/日期: _________ |
结束时间/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地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要执行的作业/所使用的设备 | |||
点火源 | |||
作业涉及或附近的易燃液体/材料 | |||
需要的控制措施 | |||
看火人员 防火布 水桶 气体检测 | |||
____使用的灭火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_ |
_____二氧化碳 |
水 | |
________________. 附注/附加的控制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承包商负责人 | |||
职位 |
姓名________ |
签字 | |
现场主管 | |||
HSE工程师 | |||
看火员 | |||
声明:通过在此签名,我承认为了 证扑灭所有的火源并将所有的易燃材) HSE部门。 |
保证作业期间始终遵守上述的所有控制 l⅛∕液体转移到安全的地点,清理作业场 |
措施所承担的责任。作业完成后,我保 ,所并将作业许可证返还给项目A的 | |
___ __项目批准 ___ ___ | |||
职位 |
姓名________ |
签字 | |
施工经理 | |||
施工HSE经理 | |||
指定的HSE工程师 |
在开始进行上述规定的作业前,承包商必须将填写好的作业许可申请表和工作危险性分析(若需 要)上报管理方,由管理方审核作业许可申请的内容及附件,由负责监督该承包商作业的HSE工程师 确认现场安全条件。满足要求的申请由施工HSE经理和施工经理批准后返还给承包商组织实施,并 由管理方指派的HSE工程师监督实施。项目作业许可制度的实施流程如图A. 3所示。
图A.3作业许可实施流程
作业前由作业负责人就作业许可证的内容向所有作业人员进行交底,作业许可证的副本应张贴在 作业场所或由操作人员保存。
所有执行作业许可制度的人员必须进行相关方面的专业培训,这些人员包括各级经理、主管、现场 HSE工程师、许可证批准人和承包商相关人员O
A. 8.2设备和工具的管理
所有小型起重设备、吊装索具、发电机、电焊机、气焊工具、电动工具、手动工具、电气设备、灭火器等 在进入项目A的工地前,承包商均应进行全面自査,检査合格的根据表A. 14的要求做出颜色标识,不 符合要求的工机具不带到现场使用。在开始使用后每月检查一次,合格的更换当月的色标。检验由承 包商的合格人员进行,管理方相关HSE管理人员对检查情况进行监督。
所有起重机和叉车、装载机、大客车等特殊设备必须经管理方的起重/设备专家检验合格并发放使 用许可证后方可进入现场使用,在使用期间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换证检査。承包商在自检合格后提交管 理方检验,并同时提交以下资料:
——设备的出厂合格证复印件;
—汽车式起重机、大客车应提供车辆行驶证;
——起重机应提供市级政府部门颁发的起重机械使用许可证;
—驾驶员的驾驶证和身份证及复印件。
管理方的起重/设备专家审査上述资料均符合要求后,按表A. 15和表A. 16的规定项目对设备进 行检査,检査合格的设备发放设备使用许可证,无设备使用许可证的特种设备不得使用。
特种设备驾驶员在每天作业前都对设备进行检査,并填写设备日检査记录D
表A. 14设备检查顏色标志
设备检査颜色标志规范 | |||
登色 |
1月 |
5月 |
9月 |
2月 |
6月 |
IO月 | |
黄色 |
3月 |
7月 |
11月 |
4月 |
8月 |
12月 | |
起重传动装置———吊索/卸扣/吊钩等 电气发电设备一发电机、电焊机等 电动工具——角向磨光机、圆盘切割机、电钻、电锯等 手动工具一榔头、凿子、锯子、撬杠等 电气设备——电缆/接线盒/电表盘 梯子、横杆梯、三脚架等 全身性安全带 灭火器 |
所有这些设备都必须有各自独立的编号.进行登记。每个 月由有资质的/合格人员检査这些设备,他们会将彩色标 签贴在状况良好的设备上并登记签字。 如果发现这些设备有损坏或未进行检査,那么相关设备将 不能继续使用并送去修理或从本项目中搬走。 | ||
注:手工工具无须编号登记。 |
⅛ A. 15起重机检査单
一般情况
车号
设备系列号
截止日期
车主/承包商
政府检验部门
操作员姓名
项目/作业现场:
安装后验收人员:
设备情况 Acc.——可接受,Rej.——拒绝接受,N∕A——不适用
项 目 |
情 况 |
备 注 | |||
Acc. |
Rej. |
N/A | |||
驾驶室 |
玻璃/能见度 | ||||
负载表&警示标记 | |||||
灭火器 | |||||
鸣笛功能 | |||||
合适的通道(阶梯/走道) | |||||
仪器仪表&揑制装置 | |||||
起重臂角度指示器 | |||||
水平指示器 | |||||
发动机 |
清洁度/无碎屑/无垃圾 | ||||
传动机构/机械保护装置 | |||||
入口 /走道畅通 | |||||
运转正常 |
检査者 ___ |
表A. 16毎季度车辆检査衰 | |
___ 日期 _ |
_____ 驾驶员 ______ | |
地点 ___ |
___ 使用年限 _ |
_____ 驾驶执照号 ______ |
区域 ___ |
___ 车辆类型 _ |
_____ 有效期限 ______ |
注册/登记号 ___ |
__ 里程数 _ |
_____ 使用年限 ______ |
额定的车辆总重 ___ |
___ 许可的载重量 _ |
_____ 实际重量 ______ |
车况 |
________ 正常 |
缺陷 备 注 |
装饰
油漆涂层
内部
挡风玻璃/车窗
外观/车辆整洁
机械状况 安全带
维护日志
换油
轮胎
减震器
操纵机构
80
義A. 16 (续)
机械状况 正常 缺陷 * 注 软管/传动皮带
刹车装置
挡风玻璃刮雨器
车头灯
车后灯
停车灯
转向信号灯
工具箱弹簧锁
车厢内&外反光镜
别叭
倒车报警器
排气装置
速度计
安全设备/程序/检査表
灭火器 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急救箱(完整的)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牌、圆锥柱或警示灯 .
反光的安全背心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轮胎充气筒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电池跳接线 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闪光灯 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车辆注册证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意外事故报告表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紧急行动——汽车意外事故表 _______________
必须立即纠正任何的缺陷
A.8.3施工用电管理
管理方在项目开工前即对整个施工现场所使用的临时用电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布置,并制定了完善 的用电管理制度明确业主和承包商的管理职责。
现场的任何临时用电设备在使用前必须经过管理方的检査和批准,安装临时用电设施的承包商应 向管理方递交“临时用电安装申请表”进行申请。
所有从事电气工作的人员,包括临时供电或接线作业的人员应具备当地政府部门颁发的有效的电 工操作证书。 承包商应指派合格的人员负责临时用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每个临时配电盘/柜必须由一个有相 应资质的人员每天进行维护检査并进行记录,检査记录表应保存或张贴在每个临时配电盘/柜中。 现场的低压临时用电设施均采用三相五线制,所有临时用电设备、工具和线路必须按供电电压正确 选用,所有有关的电气元器件必须满足相关的国家规范和标准要求,临时用电电源和有关的线路必须严 格遵守电气施工和安装规范。
A. 8.4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管理
承包商按照项目的标准和要求为他们的员工免费提供所有必须和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所有进入 项目A现场的人员至少穿戴安全帽、安全眼镜和防砸防穿刺的安全鞋,否则将被门卫拒绝进入工地。 高处作业必须穿戴双钩五点式安全带,并严格执行100%系挂政策。特殊作业期间,承包商根据需要为 雇员免费提供一些附加的保护设备如耳塞、面罩、皮制手套等,为员工进行正确使用防护设备方面的 培训。
对于临时进入工地办理业务的人员,可以在个人防护设备管理室临时借到基本个人防护设备;送货 司机在没有个人防护设备的情况下可以驾驶车辆进入工地,但期间不得下车。
A. 8.5文明施工管理
管理方与相关设计单位共同对现场临时设施的布局进行了设计,对管理方和承包商的临时办公设 施、临时材料仓库、土方堆放场、垃圾堆放及厂区内的临时公共厕所做了总体规划。
承包商根据管理方的施工规划总图在所管辖的区域内为员工设置必要的生活、休息设施,并负责保 持这些设施的整洁和卫生。
承包商对施工现场内的材料储备、施工机具和设备、压缩气瓶、施工废料和垃圾等实施有效的管理, 确保施工现场整洁有序,道路畅通。
施工现场设置了供员工休息、饮水和吸烟的场所,保证员工在工作过程能得到适当的休息、充足的 饮水。员工不得在吸烟点以外的区域吸烟。
承包商在施工现场设置垃圾箱或废料、废物存放点,废料、废物必须放入指定的垃圾箱或废料、废物 存放点内。废料、废物和垃圾的场外处理要符合当地的规定。在项目现场严禁露天焚烧或填埋废料/废 物或垃圾。
A. 8.6消防管理
随着项目建设的进行,管理方对现场的各个区域定时进行消防风险评价,按照每个区域的评价结果 配置消防设备。在项目建设初期由于正式的消防资源有限,除了依靠临近的社会消防资源外,管理方主 要依靠在现场放置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或使用临时的蓄水箱、储沙池等小型消防设施作为初步的消防手 段。随着现场工艺消防系统的建立和消防站的成立,管理方则将这些内部资源和原有的现场小型消防 设备作为主要的消防手段。
管理方制定了一系列的消防管理程序,这些程序包括动火作业的管理、吸烟政策、消防栓的使用规 定、火灾应急响应等等。其中的一些具体规定如:所有的动火作业必须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如需要还 应进行气体检测;在施工现场只有在指定的吸烟点才能吸烟,吸烟点应有足够的防火措施;所有的乙扶 气瓶要加装防火罩,每天气焊工应使用肥皂水对自己将要使用的乙换气瓶、气带的接头处测漏;灭火器 应每月进行检査并做好检査维护记录,及时更换失效的灭火器•
管理方和承包商除了制定完善的消防应急计划外,还对所有人员进行消防培训并进行经常的和不 定时的消防演练。
A.8.7保安管理
管理方对施工现场实施封闭化管理,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出入,以保护项目的财产和商业信息,同 时保证未得到业主和管理方允许的人员无法进入现场。
所有入场培训合格的人员可取得施工现场准入证,并在进入现场后始终佩戴在显著位置。根据人 员进入工地的目的和停留时间,施工现场准入证分为承包商人员准入证、临时准入证和访客证。
——承包商人员准入证发给将在项目进行长期施工作业并接受了入场安全培训的承包商人员;
——临时准入证发给将在工地进行3 d以下现场作业并且接受了入场安全培训的临时作业或服务 人员3
——访客证发给到项目参观现场、参加会议或洽谈业务的人员;
——临时货运司机凭临时车辆通行证进入工地。
管理方的HSE管理人员和保安有权没收任何违反项目规定人员的准入证,并令其立即离开现场。 任何人员离开现场时必须将准入证交还给管理方。
所有车辆必须凭通行证进入工地,车辆通行证分为长期通行证和临时通行证。
长期通行证是指需要长期进入工地、经HSE工程师和保安对车辆进行检査和认可后,向承包商发 放的车辆通行证,有效期一般为半年。长期通行证按以下程序发放:
——承包商应提前向所在项目包的项目HSE经理、施工HSE经理或指定工程师提出书面申请;
——承包商携HSE部门签字同意的申请书、申办通行证的相关材料至保安部,保安部与其约定验
车时间&
——申办通行证的相关材料为下列复印件:车辆行驶证正、副证,驾驶证正、副证,车辆保险证明,司 机的现场准入证;
——经授权的保安依照车辆检査表上的内容,进行车辆检验,
——保安部验车完毕后,发给印有项目序列号并盖章的通行证3
——保安部将保管此类车辆信息及申办材料。
临时通行证是指需要临时进入工地、经工地保安对车辆状况进行简单检査后,向承包商发放的临时 通行证,当天有效。临时通行证按以下程序发放:
——工地保安检査车况;
——保安需对司机进行简单的安全教育,并向第一次来工地的司机发放工地指南S
——临时车辆司机需以有效证件换取工地临时车辆通行证,并做好登记;
——临时车辆离开工地,必须交还临时通行证。
工地内实施车辆限速管理,所有车辆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15 km∕h0主要道路禁止停车,除施工作 业车辆和运送货物的车辆外其他车辆禁止在施工作业现场停车。
A.8.8 耆示和标识管理
对于存在危险的地方,管理方要求使用适当的警告标识或围绳警告进入有危险的项目现场的人员。 如起重作业要在起重机作业范围周边设立围绳警告行人不得进入作业区域内;开挖的基坑周边要设立 防护围栏,防止行人坠入坑体内部:探伤作业、压力试验、吹扫作业等均需要进行区域警示;对于受限空 间和能量隔离作业要有更加醒目的警示,必要时需增加上锁措施。
承包商必须确保施工现场安装有与潜在危险相应的安全标志和防护栏。承包商和管理方的HSE 工程师要定期检査各个项目现场的安全标志和防护栏,发现任何缺陷后立即要求相关的作业人员进行 完善。安全警戒区域的看护人员负责提醒无关人员远离危险区域。所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始终遵守安 全标识的指示。如果任何人怀疑控制措施不足以防范潜在的危险,要立即通知在场的作业人员或HSE 工程师。
A. 8.9 医疗和急救
项目A建立了自身的急救中心和医疗诊所,在施工现场设有急救站。这些医疗机构配备了有相应 资质的医生和护士,以及处理急诊和非急诊情况的设备。医疗诊所用来为所有项目员工、来访人员和承 包商人员治疗与工作有关的伤害和疾病。
承包商自身拥有满足管理方最低要求的医疗设施。
项目A与所在地的医院建立了联系,以确保为所有职业伤害和疾病.提供迅速、专业的治疗。管理 方向医院提供了项目政策、操作流程、可能的危险以及良好医疗处理的重要性。任何需要诊治的患者, 在接受其他医师诊治后,都应再就诊于管理方指定的医师,并由该医师提出第二意见。
对严重受伤的病例,医护人员应遵照管理方制定的紧急事件运送程序。需要时可以使用当地的救 护车将患者运送到指定的、拥有处理紧急事件设备的医院急诊室。对于不需紧急送至医院的受伤人员, 用现场合适的车辆运送。除急救情况外,承包商应负责运送他们的职员至现场医疗机构。雇主应提供 所有随访出诊所需的运输设备(例如拆除缝线、理疗等)。
管理方要求对医疗进行记录,当雇员到现场诊所求治时,医疗护理员应记入日常工作急救报告。报 告记录包括受伤/生病的日期和时间,员工姓名,他的编号和工长的姓名,受伤/生病的类型,给予的治疗 和对病人的安排。
A. 8.10危险化学品管理
在项目开工前,所有承包商均对他们承担的作业活动中涉及的所有危险物质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 并提交给管理方备案。评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认可的方法进行,主要的内容为:
——作业活动中会涉及何种危险物质?
—-可能会产生何种有害影响?
——危险物质在哪里使用?如何处置?
——会产生何种有害物质?
——哪些人会被影响?影响程度如何?时间多长?
——会发生有人接触到危险物质的情况吗?
——对危险物质的接触程度如何?
--应采取何种行动?
所有危险物质在运进施工现场前必须经本包项目经理和HSE部门批准。在项目中使用危险物质 之前,遵循以下程序:
——承包商要鉴别将在他们项目现场上使用的危险物质;
——各承包商要在申报表中列明目将要进入项目施工现场的危险物质,并附上每种危险物质的材 料安全数据表,说明控制方法并提交给管理方HSE部门批准;
——搬运前,检査危险物质的容器和包装是否损坏、泄漏以及标注以进一步确定所盛物质;仅携带 作业所需要的最少量的危险物质;按生产商的指示搬运和存放危险物质3
——在进行与危险物质有关的现场作业期间,承包商要保证现场始终有一份经批准使用的危险物 质清单;
——如果作业任务发生改变或危险化学品有变动,承包商必须再次提交危险物质申报表、材料安全 数据单和有关的危险物质控制措施以供项目批准。
承包商在进行涉及有害物质的作业前,必须编制技术交底和作业危险分析详细说明有关的控制措施。
存放在施工现场的危险化学品必须按照中国的法规和国际惯例进行识别、分类和标注,并将存放数 量限制到可满足3个工作日的施工需要为宜。
存放危险物质的场所必须设有醒目的警示标志。危险物资仓库必须有防火、防盗、防泄漏、防腐蚀 的措施。危险物质容器和包装在使用期间和储存前要合适的封闭并按照生产商的指示分开存放在合适 的区域。任何存储的危险物质,如果不再被使用,应在取得批准后立刻进行处理。如果需要继续使用, 应记录下列信息:
——危险物质的名称-危险物质应以其最常用的名称命名,不需要化学专用名称;
——物理形式——危险物质被接收和存储的形式,例如:液体、固体和粉末等;
——单位尺寸;
——存储点;
--使用点;
--使用用途;
——供应商;
——材料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O
承包商应列出所有在项目现场存储/使用的危险物质库存信息清单,这份危险物质库存信息清单应 包含所有现场涉及的危险物质。
A. 8. 11变更管理
管理方列出需要履行变更管理审批手续的变更项目,包括但不局限于:
a) 项目A厂区内的所有HSE程序、条例、规则、规定和标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规制度3
C)为项目A所采纳的各种行业和国际标准;
d)其他个中相关的程序、条例、规则、规定和标准。
管理方规定一旦由于出现偏离原来程序的情况而需要作出某种变更时,必须遵照下列程序办理:
a) 在明确变更内容之前,试图提出变更的有关人员应对变更要求进行仔细研究,以最终确定到 底是否需要作出变更;
b) 明确变更牵涉的范围,受到变更影响的流程、人员,受影响的区域、时间和程度等等;
C)合理地解释变更原因;
d) HSE主管部门应该会同提出变更的部门或人员,针对变更内容可能对安全情况造成的威胁进 行认真细致的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必须同时考虑行业标准和HSE方面的通行要求;
e) 取得有关部门的审批同意;
f) 实施变更。
A.8. 12 环保管理
管理方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制定了项目A的环境政策:
a) 尽可能地保持所有场所(或土地)没有废物;
b) 每次做出采购决定时,将可供选择的方案(其中包括废料的处理和排放)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考 虑在内;
C)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循环材料制造的产品(符合购买行为的少花钱、多办事原则);
d)保证政府的废料处理政策得以实施,并依据减少废料产生和发展可再利用废料的更好处理方 案的原则来提高废料的等级。
承包商和分包商要遵从以下几点:
——油、油脂、燃料、润滑剂、油漆、溶剂、酸、碱、化学品或污染的废水不允许流入到现场的下水道系 统,也不允许直接将这些物质排放到土壤里O
--旦发生石化产品、化学品或其他物质的泄漏,必须立即向管理方报告,同时立刻进行围堵及 清洁工作,清理排放物的费用将由肇事公司承担。在发生泄漏事故的3个小时内,必须向管理 方呈报一份书面报告。
——所有的储槽、化学品、燃料及类似的物质的装卸和储存必须在路边、码头或堤防区域内进行(油 罐车给设备加燃料除外)。单独的圆桶应放置在围堰和相似的设备里面,容纳可能的泄漏。
——接触化学品、油、酸、碱或其他污染物的设备的清洁、清洗、水冲洗必须在批准的封闭区域进行。
——只能在指定的区域清洗和保养交通车辆。
——使用任何有毒或有害物质或化学品都必须得到管理方批准。
——防腐保温用油漆、岩棉、聚氨酯和易产生粉尘的材料应妥善保管,对现场地面或设施造成污染 时应及时清理。
——作业现场应经常打扫并保持清洁,垃圾集中堆放并及时清理、运送至指定地点;工程施工产生 的无毒的废物,如办公室垃圾、施工材料、混凝土碎石和金属碎片都要被妥善的处理。
A.8. 13职业健康管理
“人员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源”,管理方制定了全面细致的职业健康管理规定,并针对一些特殊作业发 布了专项的程序文件,如噪音控制、手臂震动防护、辐射安全和夜间作业等。
管理方在每月对承包商的HSE评比中都有关于职业健康的内容,如承包商为工人提供的医疗设 施情况、工人驻地和工地的饮用水/洗涤设备情况、工人的宿舍和工地休息室的情况、工人所从事作业的 材料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和健康危险性控制措施等。
管理方会采取一些紧急对策应对危害工人健康的事件,例如、为了应对炎热的天气,管理方临时决 定改变施工作业时间,延长午休时间。作息时间的改变有效地降低了工人中暑事件的发生。
A.9施工过程监督
A. 9.1作业安全观察制度
现场的所有人员都有责任填写“作业观察卡气 作业观察卡的形式见表A. 17和表A.18o
现场的任何人员均可以在指定地点领取到作业观察卡,然后在工地范围内选择任意一项作业,观察 该作业的作业内容、个人防护设备使用情况、工具设备的使用情况、该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已经实施 的隐患控制措施等。观察人员对违章行为应立即采取制止措施,并将措施执行情况记录到卡上,如果问
85
题无法在现场解决,则在卡上提出建议。
一项作业观察任务完成后,观察人员将作业观察卡放入指定的收集箱内,管理方会定期收取收集箱 内的观察卡。管理方会将每次所收取的作业观察卡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分析来确定隐患趋 势和问题区域,并将分析结果公布于众。
作业安全观察制度提高了每位员工的安全意识,体现了“安全是每一位员工的责任”这一理念。同时作业 安全观察制度还有利于管理方及时准确地掌握现场安全隐患趋势并及时调整安全政策和培训方向。
表A. 17作业观察卡正面
作业观察卡 日期:............................................ 时 间:................................................... 项目/位置:.........................................被观察的公司L................................... 被观察的作业.......... ……................................................................................... | |||
危险分析 |
处于危险环境下的数量 | ||
碰到物体上或被物体碰到 | |||
被物体钩住、挂住或被夹住 | |||
摔倒 | |||
接触高温或低温 | |||
触电 | |||
吸入、吸收或吞入危险物品 | |||
劳动防护用品的遵循配备情况 |
观察到的数量 |
未遵循/配备 | |
安全眼镜 | |||
安全帽 | |||
安全鞋/觥 | |||
防高空坠落保护用品 | |||
手套 | |||
面罩 | |||
听力保护设备 | |||
呼吸保护设备 | |||
极端温度保护设备 | |||
已要求的危险作业管理 |
观察到的数量 |
未遵循/配备 | |
灭火器/毯子/水桶 | |||
信号工/协助工/火警警戒员 | |||
路障/警告标志 | |||
JHA/许可证/程序 | |||
工具&设备情况 |
观察到的数量 |
未遵循/配备 | |
作业正确 | |||
正确使用 | |||
处于安全的条件下 |
表A. 18作业观察卡反面
检査结果(安全和不安全的行为/情况)
立刻采取的措施
建议
A. 9.2承包商HSE周报和月报
承包商按照规定定期向管理方递交HSE周报和HSE月报,HSE周报和月报的样本见表A. 19和
表 A. 20 o
表A. 19承包商HSE周报 编号:
承包商 |
日期 |
报告时期 | ||||||
合同编号: | ||||||||
工程范围: | ||||||||
设计HSE问题: | ||||||||
采购HSE问题: | ||||||||
施工HSE问题: | ||||||||
事故统计量(包括分包商) | ||||||||
死亡 |
职业病 |
电气 | ||||||
脱岗天数 |
财产损坏 |
环境 | ||||||
医疗 |
车辆 |
失盗 | ||||||
急救 |
火灾 |
未遂事故 | ||||||
其他 | ||||||||
目前人员情况 | ||||||||
承包商 |
分包商 |
总计 | ||||||
计划实施情况(包括分包商) | ||||||||
相关培训 | ||||||||
计划名称 |
实施人 |
参加数量 |
次 数 | |||||
表A. 19 (续)
检査/审査(不包括每天的班前自査) | |||||
计划名称 |
____数 量 |
执行人 |
措施数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SE相关会议 | |||||
会议名称 |
会议数 |
参加人员 | |||
应发扬的HSE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主题: 具体活动: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违章的内部惩罚 | |||||
违章情况 |
_______数 量_______ |
措 施_______ | |||
其他HSE计划完成 | |||||
需要管理方协调解决的HSE问题 | |||||
下周HSE工作计划 | |||||
填表人 |
HSE经理 | ||||
注:报告必须在每周六中午12:00之前递交给管理方HSE部门。 |
表A. 20承包商HSE月报
承包商 |
日期 |
报告时期 | |||||||||
合同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工程范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设计HSE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采购HSE问题: | |||||||||||
施工HSE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事故统 _______ | |||||||||||
死亡 |
职业病 |
电气 | |||||||||
脱岗天数 |
财产损坏 |
环境 | |||||||||
医疗 |
车辆 |
失盗 | |||||||||
急救 |
火灾 |
未遂事故 | |||||||||
其他 | |||||||||||
本月吊丁丁作/1、时样数 | |||||||||||
*r* 火-i- -J- I h* zJ ' WU5LK | |||||||||||
承包商 |
分包商 |
总计 | |||||||||
车辆行驶距离(公里) | |||||||||||
_______________计划实施情况(包括分包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HSE相关培训 | |||||||||||
计划名称 |
实施人 |
参加数量 |
次数 | ||||||||
检査/审査(不包括每天的班前自査) | |||||||||||
计划名称 |
数 量 |
执行人 |
需要行动的数量 | ||||||||
发现的数量 |
改正的数量 | ||||||||||
检査/审査 | |||||||||||
至今发现的总数量 |
改正的总数量 |
优秀的次数 | |||||||||
相关会议 | |||||||||||
会议名称 |
会议数 |
参加人员 | |||||||||
裏A. 20 (续)
应发扬的HSE行为 | ||
主题: 具体活动 | ||
对违章的内部惩罚 | ||
违章情况 |
数 量 |
措 施 |
其他HSE计划完成 | ||
需要管理方协调解决的HSE问题: | ||
下月HSE工作计划: | ||
填表人 I HSE经理 | ||
注:报告必须在每月3日前递交给管理方HSE部门。 |
A. 9. 3检査
管理方对承包商现场的HSE表现实施全方位的监督检査,这些检査包括定期与承包商联合组织 的HSE周检査和季度检査,以及日常巡检和随机的检査。
A. 9. 3. 1 毎周的HSE联合检査
每周的HSE联合检査由施工HSE经理负责组织并规定检査的时间、检査区域、检査内容。检査 组成员包括本项目包的项目施工经理(检査组领导)、项目HSE经理、施工HSE经理、HSE工程师和承 包商项目经理、HSE经理。检査范围一般包括下述内容:
--应急设备;
——个人保护设备;
——漏电保护设备或操作规程;
——可接受的工业卫生管理规定;
——正确使用工具及设备以及其工作状况;
——适当的标识/存储有害物质以及其他化学品;
——临时用电配电盘/柜、电线以及导线;
--设备检査记录;
——设备涂有适当的彩色标记(例如钢丝绳及绳索传动装置涂有每月/每季的彩色标记);
——检査组必须识别出可能导致下述事故或安全隐患的场所和环境;
——交通事故;
——爆炸事故;
--火灾;
——拥挤的作业区;
——同步进行/相互干扰的作业活动;
——可能污染陆地、水或空气的化学品溅出或喷洒现象;
——缺氧现象;
--火源J
——动力设备和线路的接触点O
检査组还必须评估下列项目的遵守情况:
——承包商施工方案;
——工作危险性分析(JHA) I
——安全作业或者其他现场许可证中的各项规定和条件,
施工HSE经理负责编制检査报告,提出建议方案和整改措施以及跟踪检査措施。报告编写完毕 后发给参加检査的单位和人员。检査过程中没有立即处理的所有的遗留项问题会提交给施工经理或指 派适当的人员跟踪解决。每周联合检査报告见表A,21o
表A.21毎周联合HSE检査报吿
项目 |
确定需改进的措施总数 | ||||||||
检査日期 |
检査时/后解决问题的总数 | ||||||||
检査区域 |
1周后解决的总数 | ||||||||
检査组成员 |
2周后解决的总数 | ||||||||
报告起草人 |
所有未在2周内关闭的项目,都将转移到遗留项清单中 | ||||||||
项目 |
位置 |
存在的问题 |
要求改进的措施 |
危险等级 |
负责部门 |
最后期限 |
状 态 | ||
危险等级: A级(重大)--种条件或行为可能会造成永久性残疾、生命或身体损伤,和/或建筑物、设备或材料的大面积 损失。 B级(严重)--种条件或行为可能造成重伤/严重的疾病,导致暂时残疾,或破坏性的财产损失,但其严重程度 低于A级。 C级(轻微)--种条件或行为可能会导致轻微、无残疾的伤害/疾病,和/或对财产不具有破坏性的损失。 分发: 项目施工经理(项目包和承包商); 检査组成员; HSE部门。 |
A. 9. 3.2 毎季度的现场HSE联合检査
每季度现场HSE联合检査为项目施工高级管理层的检査,由管理方项目主任任检査组组长,HSE 主任、建设部主任、承包商项目经理和承包商HSE经理参加。检査内容主要是:
——承包商HSE领导的影响力;
——施工人员对现场HSE规则、规定、规程的遵守情况;
——每一个施工作业区的总体状况。
检査组领导负责编制检査报告,负责记录检査组的建议方案,跟踪完成该方案的落实情况。
A. 9. 3. 3日常巡检
施工HSE经理、HSE工程师、HSE专家、脚手架检査员必须进行每日例行HSE检査和监督,每天 的检査情况应进行记录。
A. 9.4整改
管理方和承包商对检査发现的问题充分分析后制定出纠正措施,由承包商进行整改。整改一般遵
循以下原则:
——检査中发现的隐患、不符合或违反HSE管理要求的行为和状况,要求承包商立即予以整改3
——对违反“零宽容”政策(零宽容是指违规人员不会有得到原谅或警告的机会,一经发现立即对其 采取最严厉的处罚措施)的人员,没收准入证后清退出现场,并将其列入“违章人员黑名单”中, 使其再也不能进入项目A现场工作;
——在检査过程中发现有高度危险的情况存在时,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停止相关的工作直到问题被解决;
——对HSE表现不良的承包商或管理混乱的施工区域,项目HSE经理责令其停工整顿,召集承 包商的项目经理(如果必要的话可以是企业的经理)进行专题讨论,必须采取积极的整改措施 后方可恢复工作。
A. 9.5 承包商表现评价
管理方每月对承包商进行一次HSE表现评价,评价依据平时承包商的表现记录、主要的事故和事 件、检査记录、培训水平和培训记录、满足从事工作的能力以及对施工作业过程的控制等方面进行。项 目HSE经理、施工HSE经理按照“承包商损失预防性检査报告”(表A. 22)规定的事项和评分标准对承 包商进行HSE评价。
承包商逐月的表现评价得分均被绘制成表现评价趋势图,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反映出每家承包商的 HSE表现趋势,项目HSE经理会参照这一趋势调整针对某一家承包商的HSE管理计划。
A. 9.6奖惩
即时奖:现场的HSEX程师拥有一定的奖励权限,他们在日常巡检中会即时的奖励给安全表现良 好的工人一些小奖品,以促进现场工人的安全表现。
专项作业评比:如为了提高现场脚手架搭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管理方组织进行了脚手架搭设比 赛。在一个时间范围内,由管理方的脚手架专家对整个现场的大型脚手架进行评价,并评比出优秀的脚 手架,管理方会对该脚手架的全体搭设人员进行奖励。
月评比:根据承包商表现评价的结果,管理方将全部承包商的评价得分进行排位,然后按照下面的 规定进行奖励和处罚:
——每月奖励一定额度的现金给安全表现良好的承包商;
——对排在前三位的承包商给予重奖;
——对于平均成绩在60分以上的承包商,也将给予适当奖励;
——对平均成绩在60分以下的承包商将给予适当的罚款;
——对严重的违章行为将给予重罚O
安全人工时累积奖:管理方在项目连续安全人工时达到500万和1000万时举行了庆祝会,并向每 一位员工发放了小纪念品。
零宽容:对一些施工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到施工安全的违章行为,如高处作业未系挂安全带、未经 许可进入受限空间、管理人员将未经培训的员工带进工地等行为,管理方制定了“零宽容”政策。违反 “零宽容”政策的人员将被请退出工地,并记录到违章黑名单中,不准再进入工地。
停工:对于某项作业/某个承包商/某个作业区域内普遍存在事故隐患或普遍存在违章现象或因为 发生事故,管理方对该作业/承包商/区域采取停工的处罚措施。直至相关承包商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后, 管理方准许其复工。
通报承包商总部:对于在HSE管理上问题较多,又迟迟得不到改进的承包商,管理方将致函其总 部,要求其总部的高层人员来讨论改进措施以约束该承包商在项目上的行为,关注其今后的安全表现。
承包商的奖惩规定:为了提高自身的HSE业绩,各承包商也对下属的分包商采取了一些奖惩手 段,如劳动安全评比、罚款、解除合同和建立安全保证金等。
项目/区域: |
项目HSE经理: | ||||
承包商: 一 |
项目经理: | ||||
工作范围: |
承包商HSE经理: | ||||
工人人数: —— ~~ |
HSE工程师人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检査月份: |
检査编号: - 一 | ||||
分项编号 |
_____检査清单_____ |
不适用 |
最高分数 |
实际分数 |
意见/注释 |
1 |
HSE管理 | ||||
1.1 |
HSE程序/项目规章制度 |
10 | |||
1.2 |
舌理层和监督人员是否实施了 HSE程序/项目规 章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 |
20 | |||
1.3 |
参与/出席HSE会议和安全检査 |
10 | |||
1.4 |
HSE人员是否授权 |
10 | |||
1.5 |
HSE工程师是否按1/50的比率,是否起作用 |
10 | |||
1.6 |
公司内部HSE委员会 |
10 | |||
1.7 |
意外事故调査帰告 |
10 | |||
1.8 |
是否实施损失预防性检査 |
10 | |||
1.9 |
文件齐全、有序 |
10 | |||
2〜28分项内容略 | |||||
29 |
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9. 1 |
用水/损耗 一 |
10 | |||
29.2 |
是否将金属废料和普通废物分开放置______ |
10 | |||
29,3 |
废油/残余油漆/化学品的处理 ~~ |
10 | |||
29.4 |
地面污染预防措施 一一 |
10 | |||
A |
B | ||||
B除以A再乘以100等于符合性检査成绩 |
总分 |
2440 |
________符合性检査成绩________ |
评估得分标准
O从来没有贯彻实施/安全不符合
1极少实施/极少符合
2反复无常的实施/经常违背
3没有全面地实施/不完全符合
4贯彻实施/符合•很少例外/违背
5始终如一的贯彻实施/完全符合
符合性检査成绩+调整成绩=
裏A. 22 (续)
根据工人的人数调整:<100≈0点
100 到 200 = + 1 点
200 到 400=+3 点
>400= + 6 点
根据工作范围调整
金规一作业许可证 |
0到3点 |
金规一高处作业 |
0到3点 |
金规一动土作业 |
0到3点 |
金规一密闭空间 |
0到3点 |
金规一能量隔离 |
0到3点 |
金规一车辆安全 |
0到3点 |
金规一吊装作业 |
0到3点 |
金规一变更管理 |
0到3点 |
总计
任何一个金规的成绩没有达到60%,将扣除5个点
A. 10应急管理
A. 10. 1确定应急对象的类别和等级
管理方制定的应急对象分类标准见表A. 23o
義A. 23应急对象分类表
应急对 象类型 |
应急对象分类 | ||
第一级 |
第二级 |
第三级 | |
人员伤害 |
只需要急救处理的轻微伤害 |
需要医生治疗或转送到医院或 住院的严重受伤。骨折、缝针、 处方药物治疗等(可记录的伤 害) |
一人死亡或需要转送到当地医 院的多人受伤(两人或两人以 上) |
火灾 |
用灭火器或一个应急小组就能 控制的火情 |
需要现场应急服务小组和呼叫 外部资源,但不影响团体或附近 行业的火险 |
需要动用外部应 聶击资源弃 可能影响附近团体和行业,需要 通知外界、媒体或政府部门的重 大火灾 |
环境排放、 蒸汽释放或 液体泄漏 |
需要在项目/装置内用防护栏围 护,使用业主资源就能处理的对 大气轻微释放或对地面和水中 的轻微泄漏 |
一需星斯闭现场内较大范围的道 路,对大气严重释放或对地面和 水中的严重泄漏。释放可能会 持续或很难隔离,并且需要召集 应急响应值班人员和动员其他 资源_____________ |
要撤离现场并要求外部应急响 应资源的重大释放或泄漏。释 放可能影响附近的团体和行业, 需要通知第三方、媒体或政府部 门(I释放到现场外并将影响业 主的活动___________ |
民事骚乱 |
在现场内打架,没有或轻微受伤 |
在现场因打架使人员严重受伤 (和人员伤害同),纠集场内附近 人员意图伤害他人或损坏财务 |
因骚乱造成现场人员多人受伤 |
恶劣气候 |
雷暴引起的强烈闪电和大风 |
影响施工现场和作业活动的暴 雨,预计影响施工现场的台风 |
未来72 h内台风将影响施工现 场,视暴风雨的严重程度,管理 方决定是否要撤离现场____ |
根据紧急事件的影响范围确定应急对象的分类:
——轻微事件:通常由场内的现有资源即可处理,无须外界的援助;
——严重事件:需要外界的援助,必须尽早对周围区域可能受到的威胁进行真实的评估。一起严重 事故需要得到事故管理小组的响应,需考虑项目上人员的撤离以及周边区域人员的撤离;
——重大事件:会严重影响工地周界外的地区。它的初始反应和严重事件一样,不同之处在于这起 事件更广泛的影响,响应等级要比严重事故更高。
事件一旦发生,事发现场的最高职务人员必须采取最快的方式联系所在项目包的施工HSE经理 或管理方的值班HSE经理,事件的严重程度应由项目包施工HSE经理或值班HSE经理来认定,并启 动相应的应急程序。
A. 10.2应急组织和职责
A. 10.2. 1轻微事件
当所发生事件被认定为轻微事件,通常由项目包施工经理作为应急指挥员留在现场(J轻微事件要尽快得 到处理。作为应急指挥员,项目包施工经理要和有关的施工经理合作,确保承包商组织和管理方应急小组做 出适当的现场响应,确保现场资源的协调。以下是轻微事件应急指挥结构图,如图A.4所示。
图A.4 轻褫事件应急组织机构
A. 10.2.2 严重事件
当所发生事件被认定为严重事件,必须尽早对周围社区可能受到的威胁进行真实的评估。严重事 件需要得到管理方应急小组的响应并遵循报警制度尽快报警,以取得外部应急响应资源的支持。要考 虑本项目和周边人员的撤离O
对于一起严重事件,由发生事件所在项目包的施工经理作为应急指挥员,该项目包的项目经理将与 管理方的施工主任作为严重事件应急响应最高领导共同负责以保证承包商组织做出适当的现场响应。 在项目包施工经理未到达事发现场前,应急指挥员将由现场的管理方高级员工担任。如果在现场没有 管理方员工,高级保安官员将担任应急指挥员,直到有管理方人员接替。要将指挥权在事件发生的最早 阶段转交到高级员工手中。
严重事件的应急指挥结构图如图A. 5所示。
图A.5严童事件应急响应组织机构
A. 10. 2.3重大事件
一起重大事件会严重影响工地界外的地区。重大事件初始的应急响应和严重事件一样,不同之处 在于重大事件影响更广泛。一旦认定所发生事件为重大事件,必须启动统一指挥系统,外部应急响应机 构和项目的响应等级要比严重事件更高。
对于一起重大事件,管理方的施工主任应作为应急指挥员,管理方项目主任应作为应急响应最高领 导确保承包商组织采取了适当的现场响应。在施工主任未到达事发现场前,应急指挥员将由在现场的 高级管理方员工担任。如果没有管理方员工在现场,高级保安官员将担任应急指挥员,直到有管理方人 员接替。要将指挥权在事件发生的最早阶段转交到高级员工手中。
典型的重大事件指挥结构图如图A.6所示。
A. 10.3应急响应的资源配置
A. 10. 3.1 应急响应设备
应急响应设备由业主配置以满足项目的需要,例如:
——消防设备;
——救援设备;
——紧急医疗设备;
——化学释放和泄漏清除设备。
A. 10.3.2意外事故设施
a) 事故指挥所。事故指挥所是履行指挥功能的场所。对于较小的意外事故,指挥所可以设置在 应急响应车辆上;对于较大的意外事故,指挥所可以设置到应急响应中心(ERe)O
b) 媒体中心。临时办公楼内的第八会议室被指定为媒体中心,未经事故指挥员和管理方项目主 任同意及没有陪同人员的情况下,媒体代表将不准进入厂区。
C)集结地。集结地是集结资源并准备好分发资源的一个指定地点。集结地应设置在项目围墙 的外面,并且可以方便迸出围护的区域和项目Aae
A. 10.4应急响应程序
管理方制定了多种应急响应程序,其中包括应急响应计划、伤害响应、炸弹威胁及其识别的响应程 序、台风应急响应、应急泄漏响应计划和应急呼叫程序等。
应急响应计划:该程序详细的说明了管理方应急响应计划的制定原则和具体内容,规定了三种级别 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响应行动组织和最基本的应急响应行为,以及在各级别的应急响应行动中各个角色 的职责。
伤害响应:该程序详细说明了在发生伤害事故时应采取的应急响应行动,规定了伤害响应的级别和 应急响应人员在各级别响应行动中的职责以及需要的应急资源。
炸弹威胁响应:该程序说明了炸弹的识别,规定了识别炸弹和接到恐吓信息后应采取的应急响应行 动,包括人员的疏散、可疑区域的隔离、报警以及威胁解除后人员的返回。
台风应急响应:该程序规定了台风应急响应的级别,以及各级别采取的应急行动。
应急泄漏响应计划:该程序规定了一旦发生危险物质泄漏时应采取的应急响应行动。
应急呼叫程序:该程序规定了采取不同应急响应计划时应采取的报警或呼叫行为,列岀了不同应急 响应计划所涉及的人员、资源的联络方式。
A. 10.5应急演习
管理方根据各施工阶段存在的风险性质和危险程度的不同,举行了多种类别的应急演练。
A. 10.6应急计划的评估和修订
在每次应急演习之后,管理方会对演习效果进行认真评估,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据此对应急 计划进行修订.
A. 11事故管理
A. 11.1未遂事故的报告与调査
未遂事故是指在环境略微改变时就有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导致患职业病以及对财产、环境或声 誉造成损害,但没有实际发生的一个事件。
发生在项目现场的未遂事故的报告和处理应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
a) 业主和管理方员工。
——在现场观察到一起未遂事故的任何人员应立即采取适当的行动纠正不安全状况或行为,并尽 快地报告给项目HSE小组或负责人员。
——发现未遂事故的人员要填写未遂事故报告,要保证准确地和全面地记录未遂事故的详情。为 了防止相同的或类似的未遂事故再次发生,应指出要采取的建议措施。
——将未遂事故报告提交给项目包施工HSE经理,他将指派一个有足够经验的现场HSE工程师 跟踪此未遂事故,他要每月统计未遂事故并将未遂事故报告副本移交给管理方和业主。
——如果此柔遂事故是一个典型的或严重的案例,项目包施工HSE经理要通报给项目包施工经 理和管理方的HSE主任,并及时向业主递交一份未遂事故报告。如果必要,项目HSE主任 有责任会同有关承包商HSE经理进行详细的调査,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改善现场不安全状 况和行为,并将最终的调査结论递交给业主。未遂事故的调査程序与事故报告和调査程序 相同。
b) 现场HSE工程师跟踪发生在现场的未遂事故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向施工HSE经理汇报。 他有责任制止任何可能造成潜在危险或事故的不安全状况和行为,在施工HSE经理批准下 对未遂事故进行调査。
——所有承包商建立未遂事故报告制度,鼓励他们的员工报告发生在他们项目现场的任何未遂 事故。
——观察到一起未遂事故的任何一个承包商人员都应该立即采取适当的行动纠正不安全的状况和 行为,并及时向项目包HSE经理或负责的主管人员报告。
——承包商主管人员或HSE经理要立即着手进行调査并提出建议措施以改善现场安全条件。承 包商负责监督和跟踪建议措施的实施。
所有的未遂事故均应记录、归档,未遂事故报告的副本必须尽快地提交给所在包的项目HSE经理 和施工HSE经理。
在每周的现场HSE会上,项目包施工HSE经理要通报本周发生的所有典型的或严重的未遂事 故,并且检査相关承包商采取的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
每月收集到所有未遂事故报告后,管理方要对未遂事故报告和作业观察进行分析,并指明当前在现 场上存在的高危风险/隐患的详细情况,分析结果将报吿交给项目HSE主任审核。批准的分析报告分 发给所有项目包的项目HSE经理或施工HSE经理。
管理方将每月的未遂事故总结发布在HSE快报上。
所有未遂事故报告以及要采取的控制措施将被输入数据库以便于跟踪要釆取的进一步行动并存档。
A. 11.2事故的报吿与调査
A. 11.2. 1事故报告
不论伤害或事故的大小,任何人员都有责任立即向其主管报告任何伤害或意外事故。一旦发生意
外事故,承包商要:
——立即通告(口头)本项目包的项目HSE经理或施工HSE经理;
——在该班作业结束前,必须向本项目包的项目HSE经理或施工HSE经理提交书面的初始调査 报告,事故初始调査报告见表A. 24;
——根据承包商的内部程序或管理方的建议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査。
表A.24初始调査报吿
基本信息 |
1公司/部门 |
2项目 |
3报告日期 | |
4事件发生地点 • |
5事件发生日期 |
6事件发生时间 | ||
7调査人员 | ||||
8报告人(姓名/部门/公司/联系电话) |
9承包商编号: | |||
10项目部门编号 |
其他事件 潜在危险评估
伤 病
事件类型和 风险评估 | ||
急救 口死亡 □ 医疗 □职业病 口 脱岗天数□其他 □ 伤员姓名 ............................ 性别/年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 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损失天数 ….…..…................ 当前岗位工作经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害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财产损坏 □ 车辆 口 火灾 □ 电气 口 环境 □ 偷窃 口 未遂事故 □ 其他(具体描述)口 预计损失 □ 损失性质 □ |
严重程度倾向
≡ ¥is
高 中 低 发生几率
描述 |
14描述事件发生经过: |
原因分析 |
15直接原因: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条件一对事件发生有直接影响的行为和条件有哪些? ————_—— —— ・ |
16间接原因:人为因素和工作因素一上述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条件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
表A. 24 (续)
预防措施 |
17在初始调査报吿签发之时已采取并完成的改进措施有哪些? | |||
18跟踪规定措施实施情况(也可以是开展进一步调査 的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目标日期 |
20措施实施方 |
21事态 | |
事态:C—完成3 O—尚未完成
管理方审査 |
部门 |
姓名 |
日期 |
24是否要求进行进一步调査(是/否) |
22主管部门(具体指出) | ||||
23 HSE部门 |
_ |
_ |
如果发生的事故需要医疗小组来处理,则应遵守以下程序:
——保护事故现场,防止造成进一步伤害以及保存证据;
——对伤者提供或使其得到救助;
——要通知项目包项目经理和项目HSE经理或施工HSE经理;
——要展开确定事故根本原因的调査;
——要提出意见并落实以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监督整改意见的执行以保证它们被完全落实;
——承包商、分包商管理层要将所有的伤害事故通报给管理方和业主5
——若发生死亡事故和需要入院治疗的多处受伤事故时,必须立即报告业主和有关地方当局。对 于任何以及所有致残的伤害事故,都要向业主提交一份报告的副本。
A. 11.2.2调査程序
所有受伤事故和未遂事件均必须进行调査。一起事故的调查过程应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救助受伤的员工并且保护现场;
——和见证人面谈,收集和保存证据;
——收集并组织有用的数据;
——分析资料确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制定有效的建议措施I
——起草必需的事故报告。
一旦发生意外事故首先要对伤员进行处理并保护事发现场。在调査完成之前,不允i I任何人从现 场移动任何对象,所有的证人要受到保护并隔开。
发生的事故应由直接主管人员进行调査,主管人员可以请求管理层或项目包的项IJ HSE经理和 施工HSE经理协助。所有的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都要接受事故调査培训。调査后的报吿、建议和将 要采取的整改措施要通报给所有会受到潜在影响的现场人员。
以下为调査典型伤害事故的程序:
——急救:如果伤害事件不需要医疗小组处理,那么直接主管人员可在受伤员工的帮助下进行调 査。所在包的项目HSE经理和施工HSE经理可以协助处理。整改措施的书面报告将提交 给本包的项目经理和项目HSE经理或施工HSE经理。然而,如果伤害事件需要医疗小组来 处理,就要立即通知本包项目经理和项目HSE经理或施工HSE经理,项目包项目HSE经理 或施工HSE经理将领导调查,直接主管人员、受伤员工和可能来自于其他工作区的管理人员 J起参加。
——可记录事故和损失工时的事故:由项目包项目经理或一名能熟练开展根本原因分析调査的替 代人员领导调査。调査小组将由下列人员组成:管理方高级代表、所属包项目HSE经理或施 工HSE经理、直接主管人员和承包商HSE经理、HSE工程师。在调査期间必须严格避免审 问,尽量应保持不拘束的气氛,鼓励互相协作以便于从所涉及的人员那里获得客观的陈述。
——如果发生死亡事故,管理方要专门委派一个死亡调査小组,该小组由HSE主任领导,并得到 根本原因分析专业人员的支持。调査小组准备的调査报告应在事故发生日后的两周内发出。
A.11.2.3建议措施跟踪程序
一旦事故的书面报告公布以后,就要开始跟踪建议的整改措施。提交的事故报告至少要有一个建 议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每一项建议措施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
施工经理和施工HSE经理将审査所有的事故报告,并负责确保所有建议措施的落实。有些建议 措施的落实由于其性质可能会比其他措施花费较长时间。然而,只要一个整改措施没有得到落实,整改 人就必须提交一个整改措施落实情况报告。任何此类状况报告必须包括每个未完成项的目标完成日期 以及措施尚未落实的原因。
Al 1.2. 4 事故处理
意外事故通报流程如图A. 7所示。
事故发生
圏A.7意外事故通报流程图
A. 11.3事故、未遂事故的经验交流
在项目建设期间,管理方安排HSE专家将项目A、周边项目和其他一些相关项目所发生的事故、未 遂事故进行分析,得出经验教训报告。管理方、承包商及其下属分包商的人员在第一时间组织学习经验 教训报告,并要求每个参加学习的人员对发生的事故、未遂事故提出自己的意见。管理方会根据新近发 生的事故、未遂事故的经验教训报告和员工的意见变更或增加新的HSE管理程序。
A. 12审核
项目A的母公司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组织进行了若干次项目HSE审核,审核结论和改进要求 会回馈给业主,并对改进情况进行跟踪。
项目A的母公司采用PHSER审核程序对项目A建设的HSE管理进行审核。PHSER共分为七 个阶段,每个阶段母公司总部均派专家到项目A进行审査。
a) 评价阶段: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主要的HSE问题。
b) 选择阶段:确认已经确定了与项目整个生命周期、新技术和位置性质的特点相关的所有HSE 问题。
C)批准前阶段:确保工程设计方面的HSE条件符合或超过了常规要求,确定了满意的项目规范 和标准,以及确立了设计原则。
d) 施工前阶段:确认包括HSE计划在内的HSE管理系统正在被有效的执行。审査详细工程设 计的结果,确认HSE方面的内容已经被充分考虑在内,它们适用于施工。
e) 施工阶段:确认包括施工HSE计划在内的HSE管理系统已经就绪,正在被执行,并能确保施 工期间的HSE管理特性要求。
f) 开车前阶段:确认预调试已经充分完成,工厂已经准备就绪进行调试;确认与设计的偏差已经 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会影响到安全操作的性能等。
g) 操作阶段:验证设备的安全操作性能符合设计意图,确保从项目的执行和工厂的早期操作中 获得的安全经验教训已得到重视和分享。
工程项目建设期间主要进行的是施工前阶段、施工阶段和开车前阶段的审査。
几家大型承包商的公司总部也到项目A对其自身HSE情况进行了类似的审核,以促进自身在项 目上的HSE表现。
ICS 13.300
T 50
备案号:19420—2007
InStaliatiOlI Of telematics COntrOI Ilnit for monitoring Safety Of on-road vehicle transportation Of dangerous ChemiCal goods
103
本规范第4.1条、第4. 2. 2.4条、第4. 2. 3条和第4. 3条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规范是针对AQ 3004《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车载终端》在安装环节中的技术要求,内容 包括对安装的人员要求、环境要求、操作要求和检测规则等,确保车载终端安装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对于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范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全国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技术 委员会归口。
本规范负责起草单位:天泰雷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富斌、张欣欣、梅建、费立纬、王琦、陶意、李刚、刘岩。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车载终端(以下简称“车载终端”)安装的人员要求、环 境要求、操作要求、检测规则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车载终端安装操作规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AQ 3003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通用规范
AQ 3004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车载终端
QC/T 417汽车用片式插接件
QC/T 418汽车用片式插接器技术条件
劳动部1994-264号文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
3缩略语
运营控制中心 OPeratiOn COntrOl Center
OCC
4要求
4. 1 一般要求
4. 1. 1安装人员要求
4. 1.1.1人员资质.安装人员应具有国家汽车维修行业认证资质证书。安装人员应参加有关机构组 织的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车载终端安装培训,并通过认证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在证书有效期 内具有安装车载终端的资格。
4. 1.1.2人员着装。安装人员应着装整洁,服饰材料应具备抗静电性3应避免穿着带任何金属质地的 工服以及佩戴金属物品(如手表、戒指、项链等)(I
4.1.2安装环境要求
4. 1. 2. 1安装环境应符合劳动部1994—264号文《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中的要求。
4. 1.2.2待安装车辆不得停靠在机关、学校、厂矿、桥梁、仓库、危险化学品存放地和人员稠密等地方。
4. 1.2.3停车位置应通风良好,停车地点附近不得有明火。
4. 1. 2.4安装操作超过6 h,应在当地公安部门指定的安全地点或有《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中转许可证》 的专用停车场进行安装操作。
4. 1.2.5安装过程如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如大雨、沙尘暴、冰雹、大雪等)干扰而存在安全隐患时 不得进行安装操作。
4.1.3安装操作要求
4. 1.3. 1应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获得由企业安全操作管理员出具的场地作业许可证。确保被安装车
105
辆内无任何可能引起爆炸、燃烧等危险化学品货物,方可进行安装操作。
4. 1.3.2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易腐蚀物品进人安装现场。
4. 1.3.3严禁用汽油、易挥发溶剂擦洗设备、衣物、工具及地面等。
4. 1. 3.4严禁堵塞消防通道及随意挪用或损坏消防设施。
4. 1.3.5 严禁在安装现场吸烟。
4. 1.3. 6严禁损坏安装区内各类防爆设施。
4. 1.4安装保密性
4. 1.4.1应避免非工作人员在车载终端安装现场。
4. 1.4. 2安装完成后应有详细的安装记录,并经有关人员签字存档。
4. 1.4.3应妥善保管设备安装的相关资料,未经委托方书面许可不得以口述或书面方式向第三方 透露。
4.2准备工作要求
4. 2.1安装流程
4.2. 1.1安装流程图明确规定安装中的各个环节、过程及工作步骤。
4. 2. 1.2 安装流程图见附录A,安装工作应按照所规定流程进行•
4. 2.2安装准备
4. 2. 2. 1应提前至少两个工作日与客户完成安装计划的书面确认,并保留复印件。
4.2. 2. 2安装人员应了解所安装车辆的详细信息O
4. 2. 2.3准备相关的报告及文件,危化品车辆检査清单见附录B,安装报告见附录C。
4. 2. 2.4准备相关的安装工具,所有安装操作时所使用的工具必须通过防爆测试。安装工具清单见附 录D。
4.2.3安装前检査
4.2. 3. 1检査车载终端及附属配件,应具备符合AQ 3004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车载终端的 标准证书,并提供设备出厂合格证。
4. 2. 3.2在车载终端及附属配件安装前,安装人员应与车辆管理人员共同对车辆进行检査C对于任何 现存的车辆问题都应取得共识并在危化品车辆检査清单上注明,并签字确认。
4.3车栽终端设备安装要求
4. 3.1车载终端天线安装要求
4.3. 1.1天线安装位置要求
a) 车载终端天线应安装在驾驶室内,应尽量安装在水平面上,信号接收面朝上且具有良好天空 视角的位置;
b) 天线信号接收面方向应避免金属物品的直接遮挡S
C)天线应远离安全气囊控制装置、音响系统、ABS系统和其他敏感的电子设备;
d)天线应与车载终端位置尽量接近,并确保没有活动的零件或物体对天线电缆线和接插件造成 损害。
4. 3. 1.2 天线固定要求
a) 天线应采用背磁或双面胶固定S
b) 天线电缆盘绕直径应在IO Cm以上,釆用尼龙扎带固定。
4.3.2车载终鶴主机安装要求
4. 3. 2.1车载絲端主机安装位置要求
a) 车载终端主机应安装在驾驶室内,并远离碰撞、过热、阳光直射、废气、水、油和灰尘的地方;
b) 车载终端主机应远离气囊控制器、音响系统、ABS系统和其他敏感的电子设备§
C)车载终端主机要安装在隐蔽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3
d) 车载终端主机安放应牢固,并加以固定,使用过程中不应松动;
e) 车载终端主机各连接端口的朝向应便于操作和维护。
4. 3. 2. 2车载终端主机电源要求
a) 车载终端主机的电源应为车辆电源,取自车辆主线束或车辆电瓶;
b) 电气性能参数应符合AQ 3004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车载终端中4. 2. 6条规定。
4.3.2∙3 车载终端主机布线要求
a) 车载终端连接线要整齐布置,并用线夹、电缆套、电缆圈固定,线束内的导线要有序编扎;
b) 对应端口的电线颜色应与车辆线路颜色要求保持一致;
C)电线的接入应使用焊接或卡线帽方法;
d) 在避免紧拉与摩擦的前提下,布线距离应尽可能短;
e) 车身外部布线应采用阻燃的辅助材料。
4.3. 2.4车载终端主机保险要求
a) 车载终端主机电路系统应安装相适应的插片式保险,应符合QC/T 417汽车用片式插接件和
QC/T 418汽车用片式插接器技术条件;
b) 保险应安装在保险盒里,保险盒的位置尽量接近车辆的电源、地线和点火线。
4.3.3车载终端附属配件安装要求
4.3.3. 1紧急按钮安装要求
a) 安装位置应便于操作,且避免无意碰到和被无关人员轻易发现;
b) 安装位置应避开有液体溢出或有水直接喷溅的区域。
4. 3. 3.2 碰撞传感器安装要求
a) 碰撞传感器应安装在车身或车架钢板上,以避免车辆在颠簸震动情况下引发误报警;
b) 碰撞传感器应注意固定方向和角度,并要确保有足够的空间操作和重新复位传感器;
C)安装位置应避开有液体溢出或有水直接喷溅的区域。
4. 3. 3. 3其他配件安装要求
其他附属配件如需安装在罐体等承载危化品容器附近时,必须获得防爆及电磁测试证书,方可进行 安装操作。
4.4功能测试要求
4∙4∙ 1安装后车载终端和附属配件设备测试,应符合AQ 3004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车载终 端中6.4.5条规定。
4. 4. 2安装后的功能测试需要与运营控制中心OCC共同完成。
4. 4. 3功能测试,应符合AQ 3003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通用规范中的要求。
4.5安装后恢复要求
4.5.1安装结束后应确认车载终端安装位置正确且牢固,安装线路整齐,各节点连接符合要求,将车辆 中多余的线头、胶带等清理干净,并擦拭干净3并将拆装后的车辆恢复为原状。
4. 5.2在车载终端及附属配件安装后,安装人员与车辆管理人员共同重复车辆检査工作,以确认安装 工作没有对车辆原系统产生影响,并签字确认。
4.5.3填写安装报告,并签字确认。
4-5.4填写车载终端及附属配件安装位置示意囱。“车载终端及附属配件安装位置示意”见附录E。
5安装质■检验规则
5. 1检验项目
5. 1.1车载终端天线的安装质量检验方法按4. 3. 1条的规定。
5. 1.2车载终端主机的安装质量检验方法按4. 3.2条的规定。
5. 1. 3车载终端附属备件的安装质量检验方法按4. 3. 3条的规定。
5.2检验合格
5.2. 1检验应符合检验规则中5.1相关要求。
5.2.2检验不符合检验规则5.1中任何一项,均判定为安装不合格。安装不合格时,应对其进行重新 安装。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安装流程图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危化品车緬检査清单
车辆状况_______________ | |||||||
安装前 |
安装后 |
安装前 |
安装后 | ||||
1 |
边前灯 |
24 |
音响系统 | ||||
2 |
后尾灯 |
25 |
音响系统代码 | ||||
3 |
近光灯 |
26 |
收音机天线 | ||||
4 |
远光灯 |
27 |
时钟(重新设定) | ||||
5 |
刹车灯 |
28 |
仪表板照明 | ||||
6 |
前辅灯 |
29 |
碰撞警报灯 | ||||
7 |
后雾灯 |
30 |
警报灯指示 L | ||||
8 |
倒车灯 |
31 |
主要灯光指示器 | ||||
9 |
右转指示灯 |
32 |
行程计算机(重设) | ||||
10 |
左转指示灯 |
33 |
内灯 | ||||
11 |
危险报警灯 |
34 |
启动/加载灯 | ||||
12 |
前雨刷 |
35 |
安全警报 | ||||
13 |
后雨刷 |
36 |
前车加热 | ||||
14 |
前屏冲刷 |
37 |
头灯洗/擦 | ||||
15 |
后屏冲刷 |
38 |
空调 | ||||
16 |
后车加热 |
39 |
发动机 | ||||
17 |
前电动窗 |
40 |
ABS系统 | ||||
18 |
后电动窗 |
41 |
仪器和显示 | ||||
19 |
电控镜 |
42 |
安全带 | ||||
20 |
电动车顶棚 |
43 |
外部车体 | ||||
21 |
电动座椅 |
44 |
内部整洁 | ||||
22 |
中心门锁 |
45 |
顶层衬套 | ||||
23 |
喇叭 |
46 |
号牌灯 | ||||
注:状况良好划J :有问题划X | |||||||
安装前客户签字: 日期: | |||||||
安装后客户签字: 日期: |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安装报告
客户号 | |
运营中心 | |
销售负责人 | |
报告单序号 |
—. — .一 _ • |
部分1--客户信息 | |||
公司名称 |
电话: | ||
安装地点 | |||
车辆负责人姓名 |
电话: |
手机: | |
司机姓名 |
电话, |
手机: |
部分2--车牺信息 | |||
车型 |
颜色 | ||
车牌号 |
发动机号 | ||
里程表 |
底盘号 |
部分3——初次安装信息 | ||||
手机号 |
卡号 |
车载终端设备序号 |
车载终端设备安全号 |
车载终端设备号 |
初装日期 |
部分4——安装位置 | |||||
车载终端设备 |
紧急按钮 |
碰撞传感器 | |||
天线 |
状态开关 |
门检开关 |
部分5——成功安装确认 | |||
车载终端设备检测人姓名 |
软件测试人员姓名 | ||
检测时间 |
点火测试 | ||
检测位置 |
GPS测试 |
部分6——备注 | |||
附属配件1 |
电池电压 |
伏特 | |
附属配件2 |
终端电压 |
伏特• | |
附属配件3 |
保险丝 |
安培 |
部分7——车载终 ____________________ | |||
车载终端设备序号 |
卡号 | ||
____安全号____ |
手机号 |
部分8——注解/发现故障
部分9——客户同意(车载终端设备安装/维修后,车况良好,无异常)
验收单位 验收人员签名 日期
8 |
部分10——安装人员详细资料 | |
安装公司 |
___ 安装人员签名_________ |
日期____________ |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安装工具清单
名 称 一 |
________规 将________ | |
1 |
工具箱 |
40 cm× 20 CmxSO Cm |
2 |
电缆盘 |
50 m |
3 |
电钻 |
300 W.4. 2 mm |
4 |
万用表 |
量程要求覆盖汽车电路 |
5 |
逆变器 |
300 W |
6 |
电烙铁 |
30 W |
7 |
________焊鍋丝________ |
0. 5 nɪm |
8 |
尖嘴钳 |
15 Cm |
9 |
扁口钳 |
15 Cm |
IO |
方口钳 |
15 Cm |
11 |
拨线钳 |
15 Cm〜20 Cm |
12 |
接线端子冷压卡钳 |
YT-II |
13 |
套筒扳手 |
至少包括8mm套筒两把 |
14 |
活动扳手 |
8 mm 〜19 mm |
15 |
十字螺丝刀 |
6寸 |
16 |
一字螺丝刀 |
6寸 |
17 |
钟表螺丝刀 |
内含2 mm一字 |
18 |
大号尼龙扎线带 |
50 mm |
19 |
小号尼龙扎线带 |
300 mm |
20 |
黑色绝缘胶带 |
黑色防水 |
21 |
双面胶带 |
40 mmX 1 ɪnm |
22 |
壁纸刀_________ |
16 mm |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车载终端及附展配件安装位置示意图
位 置 |
Ref. |
位 置 |
Ref. |
仪表盘下端一右边 |
1 |
后座一中间 |
15 |
仪表盘下端一中间 |
2 |
后座一左边 |
16 |
仪表盘下端一左边• |
3 |
后车门内饰一左边 |
17 |
脚踏板一副司机 |
4 |
后行李架一右边 |
18 |
变速杆控制台 |
5 |
后行李架一左边 |
19 |
脚踏板一司机 |
6 |
后行李舱一前边 |
20 |
前车门内饰一右边 |
7 |
后行李舱一右边 |
21 |
前座一右边 |
8 |
后行李舱一后边 |
22 |
前座之间一过道 |
9 |
后行李舱一左边 |
23 |
前座之间一杂物箱 |
10 |
顶梁一前右 |
24 |
前座一左边 |
11 |
顶梁一前左 |
25 |
前车门内饰一左边 |
12 |
顶梁一后左 |
26 |
后车门内饰一右边 |
13 |
顶梁一后右 |
27 |
后座一右边 |
14 |
28 |
ICS 13.320
T 50
备案号:19410—2007
MOnitOring SyStem for dangerous ChemiCaIS in road transport— InterfaCe PrOtOCOI and data exchange Standard between TelematiCS COntrbI UIlit (TCU) and COlnmUniCatiOlI COntrOl PrOCeSSilIg Center(CCPC)
115
本标准4. 1、4. 2、4.3、4.4、4.5、4.6和4.8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监控系统中,车载终端与通信控制处理中心间数据接口协议及 数据传输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主要包含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监控系统中车载终端采集的各种状态信息 的数据结构,车载终端与通信控制处理中心间的数据传输格式,以及数据接口协议等技术要求;适用于 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的开发厂商针对车载终端与通信中心间数据传输的接口设计。
本标准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全国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技术 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天泰雷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化工标准化 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晖、梅建、刘永强、王晓兵、沈旻祺、石杰楠、王琦。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监控系统中,车载终端与通信控制处理中心间经移动通信网络 进行无线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的通信接口协议。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的各车载终端和通信中心的开发厂商;其他汽车 安全运输监控系统开发商,可参照本技术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 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AQ 3003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通用规范
AQ 3004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车载终端
GB/T 19391
GB/T 19392
3GPP TS 04. 11 :Point to POint ShOrt MeSSage SerViCe SUPPOrt On mobile radio interface
3术语、定义和縮略语
3. 1术语和定义
术语见 AQ 3003 和 AQ 3004 O
3. L 1
报文 datagram/data PaCkage
在通信网络中从源通信实体传输至目的通信实体的数据块。
3. 1.2
大字节序 bi^endian
一种大值的一端,即列中更典型值存在最小的存储地址前面的顺序。
3. 1.3
电源管理策略ASAP
电源管理策略与机制保证系统最高效的节能,系统分为:运行,空闲,休眠三种运行模式,保证系统 始终处于最少的能耗状态。
3. 1.4
唤醒 Wake-UP/surfacing
TCU由休眠工作模式进入可进行无线通信的工作模式。
3. 1.5
客户端连接标识 CIient CoIineCtiOn id
系统对客户端应用程序进行唯一标识的16比特编号。
3. 1.6
受控输出 COlItrOlIed OUtPUt
车發终端设备中可被远程控制的输出端口。通过通信网络,受控输出的状态能够被査询或改变。
3.1.7
字节byte
8位二进制数据
3. 1.8
位/比特位
一个位/比特位拥有一个值,0或Ie
3.2缩略语
本标准使用的缩略语符合国标GB/T 19391和GB/T 19392的规定。
3. 2. 1
传输控制协议 transport COntrOI PrOtoCOI
TCP
3. 2.2
车⅞t终蜻设备 telematics ControI Unit
TCU
3.2.3
承载容.信息单元 bearer CaPabiIity information element
BClE
3. 2.4
电路交换数据业务 CirCUit-SWitChed data
CSD
3. 2.5
短消息服务 ShOrt message SerViCe
SMS
3. 2.6
短消息中心 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er
SMSC
3. 2.7
短消息二进制编码模式 ProtoCol description Unit
PDU
3.2.8
多用途的网际邮件扩充协议 multipurpose internet Iliail extension ProtoCOl
MlME
3.2.9
低位优先 IeaSt SignifiCant bit
LSB
3. 2. W
GPS 测定的里程值 VehiCIe Odometer VaIUe Of gps
ODO
3.2. 11
位优先 most SignifiCant bit
MSB
3. 2. 12
接入点 access POint node
APN
3.2. 13
检测网络设备可访问性的方法 pack⅜e internet groper
Ping
3.2.14
空中数据传输 OVer the air
OTA
3.2. 15
码分多址技术(简称 C 网)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
3. 2. 16
全球定位系统(美国)global POSitiOning SySteiiI
GPS
3.2. 17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简称 G 网)global SySteIlI for InObile COlnmUniCatiOnS
GSM
3.2.18
通信控制处理中心 COmmUniCatiOn COIItrOI PrOCeSSing Center
CCPC
3.2. 19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
3.2.20
用户数据报协议 USer Datagraln PrOtoCOl
UDP
3.2.21
由TCU发送的消息(上行〉InObile Originated
MO
3. 2. 22
由TCU接收的消息(下行)InObile terminated
MT
3. 2. 23
中国移动点对点协议 China mobile Peer to Peer
CMPP
4要求
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监控系统中TCU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输车辆的位置和状态信息至通信控制 处理中心,即CCPCO TCU使用移动公网G网的GPRS或C网的CDMAIX或G/C网的SMS作为主 要的通信方式,G∕C网的SMS或G网的CSD应作为备份通信方式。
本标准定义了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监控系统中通信接口的通用结构和处理过程,它包括通信接口
119
消息有效载荷的结构、编码和加密。
4. 1 一般要求
通信接口协议包括两类工作方式:
a) 车载终端发送消息至通信控制处理中心,此类消息也称Mc)消息。
b) 通信控制处理中心发送消息至车载终端,此类消息也称MT消息。
4.1.1信息分类规定
在通信接口处进行交换的信息分类如下S
4. 1.1.1配置类信息
TCU在工作过程中相对稳定的信息,如固件版本,存储器容量,输入端口等。TCU的配置不能动 态的进行更改,只有当TCU无其他工作时才可进行升级或更改。但可以动态的通过通信网络对配置 信息进行査询。
4.1.L2工作馨数类信息
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车载终端不同的工作参数值。常用的工作参数有:CCPC地址,TCU上报频 率等。通信控制处理中心能够访问或更改TCU工作模式的信息。
4. 1. 1.3状态类信息
反映某一时刻TCU所处外部环境的信息,包括车辆的地理位置,速度,方向,时间,行驶路线等。 TCU应能自动地周期性上报状态信息,也可由通信控制处理中心向TCU发出请求以即时获取。状态 信息是对事实的反映,不能被CCPC更改。
4. 1.1.4事件类倩息
状态的改变称为事件,一部分特定的事件被归为告警。可通过TCU配置工作模式,规定TCU实 时上报某些事件。
4. 1.1.5输出类信息
通信控制处理中心用于访问或更改TCU输出端口状态的信息。车载终端必须具备受控端口 (I
4. 1.2接口协议要求
4. 1.2. 1功能要求
接口协议应支持下列操作:
a) 上报TCU的配置。
b) 上报TCU的工作参数。
C)改变TCU的工作参数。
d) 上报TCU的状态。
e) 上报告警和约定的需上报事件。.
f) 向TeU发送OTA指令。
4. 1.2.2质■要求
接口协议应具备以下能力:
a) 在通过移动公网传输数据前,对数据进行加密。
b) 为每个TCU提供不同的密钥,保障数据安全。
C)可扩展能力。
4. L 2. 3 系统要求
在移动通信网络环境下,对系统有以下要求。
a) 支持可变长度报文的上下行双向传输。其中,基于SMS传输模式上下行传输的报文长度上 限均为160个字节。
b) 网络中的每一点都具有唯一的不重复的地址。每个报文只有一个目的地址。
C)可获取接收报文的长度。
d)可获取接收报文的源地址。
4. 1.2. 4墓于GPRS和CDMAlX模式敷据传输要求
4. 1.2.4. 1连接管理 _
CCPC和TCU间的UDP/IP连接状态转换过程如图1所示,通信过程如图2所示。
事件------------ ⑤打开连接,
通信过程----- ⑥重≡⅛接(TO);
⑦M/连接钢.
图1 UDP/IP S接状态
连接管理应保证:
a) 在进行连接时,TCU首先打开一个GPRS链路,然后向CCPC发出Ping数据包,并等待ACK 应答。若未收到应答,将重新发送Ping数据包,相关规定见4.1. 2. 4.2o
b) 收到ACK应答后,TCU转换为已连接状态。
C)如无法建立连接,经过连接建立重试周期后,TCU将进行重试。重试周期默认为3miru如 果重试仍失败,TCU进入连接失败状态,并使用SMS模式传输数据包。连接建立重试机制见
4.1.2.4. 2o
d)进入连接失败状态后,经过连接启动周期后,TCU将再次重复建立连接的过程。连接启动周 期默认30 min0
e)如果TCU收到新的UDP/IP连接设置,它将断开连接,并使用新的设置重新启动连接。
f )如果TCU在没有连接的情况下收到APN或UDP设置,应立刻启动连接建立过程。
g)进入连接失败状态后,TCU应该发送UDP状态报告α在终端复位后需要重新发送错误报告。
4.1.2. 4.2 报文发送
连接建立后,通信进入已连接状态,在该状态下的数据包传输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UDP/IP »据报的发送
传输协议应该保证:
a) 如果一个UDP包在发送重试TO内没有收到确认,该UDP包将被重发。
b) 应当使用智能重发机制。
C)连接管理应首先向首选IP地址发送,如果不成功,TCU将在一段时间后向备用IP地址发送 如果还不成功,TCU将再次向备选IP地址发送,仍然不成功将视为连接失败。
4.2消息处理要求 ,
报文消息数据由二进制8比特数据包构成。将二进制数据包构建成最终用于移动通信传输的数据 报文的过程由以下步骤组成
a) 构建二进制消息包;
b) 消息包加密;
C) 消息包 MIME-BaSe64Z)编码;
d) 消息包SMS-PDU编码;
e) 消息包添加报文标记,生成数据报文。
报文构建处理过程规定如下鄭
D 构建消息包,其结构如下:
[类型子类型兀数据M校验和]
2)加密:消息包加密处理
C……加密后消息包内容……]
注1): GPRS或CDMAIX或CSD将不含(d)的数据处理过程。
注2):本算法详细定义见RFC1521 MIMEO
注3)经过M和2)处理后,数据由8-bit字节构成,基于SMS的传输最长允许信息包长度是117个该类型字节S经过 3)处理后,数据由6-bit字节构成,基于SMS的传输最长允许信息包长度是156个该类型字节;经过4)处理 后,数据由7-bit字节构成,基于SMS的传输最长允许信息包长度是156个该类型字节;经过5)处理后,数据 由8-bit字节构成,117个8-bit字节的数据经过1)至5)的处理后,共140个8-bit字节。
3) 编码:加密后消息包内容进行MIME-BaSe64编码处理
E……加密后消息包内容……]处理成
[XXXXX XOOJC× XXXX XOOlIEX XXXX X OOjr × ×××× X00]…
4) SMS-PDU编码5MIME-base64编码后消息包内容进行PDU编码处理
C××××× Xoo][x ×××x ×oo]C×× ××× xoo]C×x ×xx ×oo]∙∙∙处理成
[xxxxx XOOMX × × × × ×oθ]L× XXXX ×oθ2E× × × × XXOo]・・•
5) 添加报文标记,规定为3个字节“ * ”,即占用3个字节,完成添加后提交给移动通信处理单元:
E*ZIE*]E*I∣[××××××o×Σ××××××o××Σ××××o×××llL×××o××xxZ∣∙-基于SMS二进制模式传输的消息内容长度至多由117个8比特字节组成。G网的GPRS、G网的 CSD和C网的CDMAIX传输中的数据报文大小不受限制。
在对消息包进行编码之前,必须使用密钥对数据加密。
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监控系统使用MlME-base64编码机制。
4.3消息结构要求
所有消息的数据结构规定如图4所示。
类型段仃 子类型段:S 数据段;D 校验和:CS
图4消息数据结构
这里:
a) 类型段:大小为1个字节,用来识别消息类型。
b) 子类型段:大小为1个字节,用来对消息类型进一步描述,也可作为设计预留。
C)数据段:消息体中消息内容部分。若采用SMS模式,数据段长度上限117字节,采用GPRS或 CDMAIX或CSD方式时数据段长度不限。
d)校验和:长度为1个字节。它为T、S和D的模256和。
4.4报文结构要求
消息体添加标记字符后,生成报文,结构如图5所示。
一 标记段 I 消息体
图5报文结构
这里:
a) 标记段包含3个“关”字符,它用于初步判断报文消息的有效性。
b) 消息体包含了已加密和编码处理后的数据包。
4.5数据类型定义
本规范中使用的数据类型见表IO
表1数据类型
类型名称 |
长度 字节 |
描 述 |
BOOL |
1 |
布尔量,。代表假,1代表真 |
S8 |
1 |
有符号8位整型 |
Sl 6 |
2 |
有符号16位整型 |
S3 2 |
4 |
有符号32位整型 |
U8 |
1 |
无符号8位整型 |
U16 |
2 |
「无符号16位整型 |
类型名称 |
长度 字节 |
描 述 |
U32 |
4 |
无符号32位整型 |
CHAR[n] |
N |
n个字符的固定长度字符串 |
STR |
N |
以NULL字符为结束标识的ASCil字符串。如果没有达到最大定义长度,用NULL 填充至最大长度 |
VARSTR |
可变 |
可变长度的ASCII字符串,使用一个NULL字符结尾,不填充到一定长度 |
POSlTlON |
8 |
地理位置的编码。包含两个有符号32位t整型,依次为:经度,纬度(I坐标以0. OOl 分为单位,使用WGS84坐标系 |
4.6消息内容要求
消息内容要求详细描述参见附录A:消息内容要求。
4.7数据加密要求
在数据包发送之前,二进制数据包与伪随机序列按字节进行异或运算。
加密算法如下:用N模伪随机序列发生器产生伪随机字节序列。将待传输的数据与伪随机码按字 节进行异或运算。
伪随机序列发生器以TCU的密钥为种子,即对于同一个TCU,所产生的伪随机序列是一样的,而 对于不同的TCU,若密钥只有一位不同,所产生的伪随机序列相同的概率只有2-26 O
数据先经过加密而后解密。
C程序见表2。
衰2加密算法
COnSt UnSigned IOng MI =A;
COnSt UnSigned IOng IAI =B;
COnSt UnSigned IOng ICI =C;
VOid encrypt (
UnSigned IOng key,
UnSigned Char * buffer,
UnSigned Short SiZe )
{
UnSigned ShOrt idx = 0;
if( key ==0) key = 1 ;
while( idx V SiZe )
{
key = IAl * ( key % Ml ) + ICl ;
buffer[idx+ + ] '= (UnSigned Char) ( (key>>20)&0xFF)导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數据编码要求
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监控系统规定使用标准的MIME base64编码算法。该算法由RFC1521: MlME规定。
该算法将字符流顺序放入一个24位的缓冲区,缺字符的补零,然后将缓冲区截断成为4个部分,高 位在先,每个部分6位,用表1中的64个字符中的一个表示。如果输入只有一个或两个字节,那么输出 124
将用“=”补足;只有一个字节时,补充两个“=”;两个字节时,补充一个“ =J三个字节时,不需要补充。
算法中使用的64个字符是ASClI码的子集,表3为对照列表。
表3 BaSe 64字母衰
数值 |
码字 |
数值 |
码字 |
姦 |
码字 |
码字 | |
0 |
A |
16 |
Q |
32 |
g |
48 |
W |
1 |
B |
17 |
R |
33 |
h |
49 |
X |
2 |
C |
18 |
S |
34 |
I |
50 |
y |
3 |
D |
19 |
T |
35 |
j |
51 |
Z |
4 |
E |
20 |
U |
36 |
k |
52 |
0 |
5 |
F |
21 |
V |
37 |
1 |
53 |
1 |
6 |
G |
22 |
W |
38 |
m |
54 |
2 |
7 |
H |
23 |
X |
39 |
n |
55 |
3 |
8 |
I |
24 |
Y |
40 |
o |
56 |
4 |
9 |
J |
25 |
Z |
41 |
P |
57 |
5 |
10 |
K |
26 |
A |
42 |
q |
58 |
6 |
11 |
L |
27 |
B |
43 |
r |
59 |
7 |
12 |
M |
28 |
C |
44 |
S |
60 |
8 |
13 |
N |
29 |
D |
45 |
t |
61 |
9 |
14 |
O |
30 |
E |
46 |
U |
62 |
+ |
15 |
P |
31 |
F |
47 |
V |
63 |
— |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消息内容要求
A. 1消息类型(T)
报文中消息类型编码定义见表A. Io
表A. 1消息类型编码定义
消息类型CD |
____________________描 述____________________ |
O |
保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
控制指令集1 |
2 |
更改工作参数设置 F |
3 |
配置报告 |
4 |
工作参数设量报吿 |
5 |
状态历史记录 |
6 |
文本消息 |
7 |
多边形区域定义 |
8 |
区域简报 |
9 |
日志报告 |
10 |
导航位置项3 |
11 |
密钥数据包 |
12 |
车辆识别消息 |
13 |
短信报警 |
14 |
检査点路线定义 |
15 |
检査点路线反馈 |
16 |
UDP连接设置 |
17 |
APN配置 |
18 |
UDP设置状态 |
19 |
UDP链路工作参数 |
21 |
控制指令集2 |
23 |
诊断反馈,即位置项4 |
24 |
黑匣子消息 |
20,22,25〜252 |
设计预留或未分配 |
253 |
ACK应答 |
254 |
NAK应答 |
255 |
系统预留 |
A. 2 控制指令集I(T=LS=I)
控制指令集1的消息结构如图A. 1所示。
T=I |
S=I |
消息参数口L 指令项[口 |
消息参数[2丄 指令项[2] |
...... |
消息参数5丄 指令项n |
CS |
图A. 1控制指令集1消息结构
控制指令集1的消息参数为指令项。指令项结构如图A. 2所示。
指令编号 (1字节) |
参数1 (1字节) |
参数2 (1字节) |
•..... |
参数n 字节) |
图A.2指令项结构
具体参数内容和数据类型由指令类型规定。指令类型及其参数见表A. 2o
表A.2指令集1指令类型及參数
指令编号 |
指令名称 |
参数1,数据类型为U8 |
参数2 |
1 |
复位指令 |
O——正常 | |
1——突发事件 | |||
2——区域 | |||
3--系统日志 | |||
4——溢出队列 | |||
5——ODO复位 |
以IOOm为单位,数据类型为U24 | ||
6——删除路线检査点 | |||
2 |
査询指令 |
1——配置 | |
2——工作参数设置 | |||
3——状态和位置 | |||
4——区域简报 | |||
5——区域详情 | |||
6--系统日志 | |||
7——黑匣子 | |||
8——路线检査点简报 | |||
9——路线检査点详报__________ | |||
10——短信报警设置 | |||
11——终端预设文本 | |||
匚2了 UDP链接设置 |
IP地址,数据类型为U32 | ||
'13——APN配置设置 | |||
14——UDP链路状态 | |||
15——査询指定设备 |
所査询设备的IP地址,采用网络标准大字 节序序列顺序,数据类型为U32 |
表A.2 (续)
指令编号 |
指令名称 |
参数1,数据类型为U8 |
参数2 __________ |
3 |
工作模式 设置指令 |
7--休眠工作模式____________ | |
4 |
输出设量指令 |
输出端口号,默认值为O |
输出值,数据类型为U8__________ |
5 |
检査点 路线指令 |
0——禁用
|
A. 3 控制指令集2(T = 21 ,S=D
控制指令集2的消息结构如图A. 3所示。
T=21 |
S=I |
未定义字节 |
消息参数口丄 指令项[口 |
消息参数[2L 指令项[2] |
...... |
消息参IfcW: 指令项[n] |
CS |
图A.3控制指令集2消息结构
控制指令集2的消息参数为指令项。参数标识为指令类型标识,参数体为若干指令参数。指令项 结构如图A. 4所示。
指令类型标识 (1字节) |
参数1 (1字节) |
参数2 (1字节) |
...... |
参数n (1字节) |
图A.4指令项结构
具体参数内容和数据类型由指令类型决定。各指令对应的子类型号码在表A. 3中规定。
衰A.3控制指令集2定义
指令类型标识 |
指令名称 |
参数1,数据类型为U8 |
2 |
査询 |
2--诊断反馈 |
6 |
CSD控制信息 |
1——请求CSD连接 |
2——査询CSD连接状态 | ||
3——CSD信道状态 | ||
4——CSD信道指令 |
A. 3. 1请求CSD连接
此消息由CCPC发送至TCU,用以打开一个CSD信道连接。若CSD信道尚未开通,此消息通过 SMS发送3如果存在空闲的CSD信道,可更改该信道的参数用户连接ID,并使用它发送该报文α请求 CSD连接的指令项结构如图A. 5所示。请求CSD连接指令参数定义表A,4o
指令筆号6 |
指令子编号1 |
参数1 |
...... |
参数N |
CS |
图A.5请求CSD M的指令项结构
表A. 4 请求CSD连接指令质數定义
参数名称 |
~⅛≡~ 字节 |
[Hex] |
描 述 |
用户连接ID |
2 |
X × X × |
系统用于控制CSD信道的用户ID |
预定CSD通话时间 (GPS星期) |
2 |
XXXX |
GPS星期编号。若本参数为FFFF,表示立即对数 据通话进行初始化_______________ |
预定CSD通话时间 (秒,周进制) |
2 |
X X × X |
秒数,周进制,精度为10 s°若本参数为FFFF表示 立即对数据通话进行初始化__________ |
超时周期 |
1 |
0—255 S |
若本次通信不进行数据传输则将CSD信道关闭。 此参数默认值为20 S |
承载容量信息单元CBCIED |
3 |
XXXXXX |
选择承载业务类型 V速度>,V名称>.<ce>缺省值; 速度即 9 600 bps 名称即异步模式 即非透明传输______________ |
链路协议参数 |
4 |
×xx××x×x |
设置无线链路协议参数 ViWS>: ,Vmws>,VT1>,VN2> 缺省值为61, 61, 48,6 |
保留 |
1 |
× × |
保留 |
CSD通话编号 |
15 |
STRING |
当前通话的编号 |
权限号 |
2 |
× × X × |
供CCPC使用的随机编号。此参数等于FFFF时, 无效 * |
车载终端ID |
4 |
x××××××x |
CCPC提供的TCU编号 |
总计 |
36 |
字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3. 2 査询CSD连接状态
此消息由CCPC发送给TCU,用于査询当前的CSD连接状态。査询CSD连接状态指令项结构如 图A.6所示。
指令编号 6 |
指令子编号 2 |
CS |
图A.6 CSD状态请求消息数据的结构
A. 3.3 CSDffi道状态
此消息是CCPC发送给TCU的,用来通知CCPC重要信息,反馈CSD信道状态。它包含了完整的 CSD信道状态以及正在进行的数据通信,预定通信,TCU工作模式和其他相关信息。当TCU刚刚创 建CSD信道时,CSD信道状态报文也用作初始化信息。CSD信道状态指令项结构如图A. 7所示。
指令编号 6 |
指令子编号 3 |
参数1 |
… |
参数n |
CS |
图A. 7 CSD僧道状态消息数据的结构
CSD信道状态指令参数定义见表A.5 O
表A.5 CSDlgitt状态指令参数(S = 3)
参数名称 |
长度 字节 |
数值 EHex] |
描 述 |
用户连接TD |
2 |
XXXX |
管理系统使用的用户ID用于控制CFTP传输过程____________ |
当前时间 |
2 |
× X × X |
当前时间,以IOS为单位,周进制 |
当前周 |
2 |
XXXX |
当前GPS周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 |
原因状态 |
1 |
OO H |
基于请求的回复,用于回复CCPC发送的“査询CSD状态”消息 |
01 H |
初始化呼叫 | ||
02 H |
重开信道 | ||
03 H |
收到并接受预定通信 | ||
04 H |
清除预定通信 | ||
05 H |
终端模式错误,终止通信 | ||
06 H |
无法初始化/重试次数过多 | ||
O7H |
保留 | ||
08 H |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将其清除 | ||
09 H |
数据流超时,关闭信道 | ||
OAH |
CSD信道鉴权 | ||
OB H |
上传文件校验字节CS错误,文件重传 | ||
OC H |
文件传输成功 | ||
61H |
位置日志为空 | ||
62H |
事件日志为空 | ||
CSD系统状态 |
1 |
00 H |
空闲 |
01 H |
GSM通话初始化/等待 | ||
02 H |
连接激活 | ||
03 H |
等待CFTP | ||
04 H |
CFTP 忙 | ||
05 H |
等待重试 | ||
-通话建立/-重试号码 |
1 |
× X |
呼叫建立/重试编号 |
工作模式 |
1 |
~00 H- 01 H 02 H 03 H 05 H 06 H 07 H 08 H 09 H |
正常模式/点火状态 正常模式/运转状态 正常模式/休眠状态 正常模式/唤醒状态 危机模式 维修服务模式 自检模式 导航模式 实时跟踪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预定CSD 通信时间(S) |
2 |
XXXX |
以IoS为单位,周进制,取值域:0 H〜EC 40 H |
表A・5 (续)
参数名称 |
长度 字节 |
数值 EHeXJ |
描 述 |
预定CSD 通信时间(周) |
2 |
XXXX |
GPS周编号,取值域:0 H〜03 FF HO FFFF H表示没有预定通话,BF FF H表示预定通话满载,需要启用ASAP |
定时用户连接ID |
2 |
X × |
预定CSD信道的CCPC指令使用的用户ID。若本参数为255,表示没有* 定通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调制解调器 通话事件 |
1 |
OO H |
成功 |
01 H |
无载波 | ||
02 H |
无应答 | ||
03 H |
连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04 H |
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05 H |
无拨号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06 H |
出错 | ||
激活通话验证号 |
2 |
XXXX |
CCPC提供的随机号,其中FF FF H表示无激活通话 |
激活通话验证号 |
2 |
XXXX |
CCPC提供的随机号,其中FF FFH表示无激活通话 |
车载终端ID |
4 |
XXXX XXXX |
由CCPC提供的TCU的IDe缺省状态下,TCU的ID = FFFF H,一旦 CCpC将ID分配给TCU,该ID将保持不变 |
连接数 |
1 |
X X |
TCU可持有的成功连接数目,取值范围为。〜255,仅包括物理连接,不包 括尚未成功的尝试连接 |
连接时间窗 |
1 |
XX |
允许的连接持续时间,以5 s为单位,值域为0 S〜20 mɪn |
数据通信时间窗 |
1 |
X × |
在本时间窗内,TCU可以再次同CCPC建立连接,以5 S为单位,值域为 0 s〜20 min |
总计 |
26 |
字节 |
A. 3.4 CSD信道指令
CSD信道指令由CCPC发往TCUO CSD信道指令的指令项结构如图A. 8所示。
指令编号 6 |
指令子编号 4 |
参数1 |
… |
参数N |
CS |
图A.8 CSDIgig指令的消息结构
CSD信道指令子类清除CSD信道指令参数定义见表A. 6o
表A.6 CSDlSil指令子类L清除CSDffiiI指令#敷定义(T = 2bS=1)
参数名称 |
长度 字节 |
位 bit |
描 述 |
CSD清除 |
1 |
X X 1 2 3 4 5 |
采用LSB,该值为0时,表示不清除 1——真:清除当前数据传输 1——真:清除预定数据通话 1——真:清除并关闭信道 1―真:向TCU±传选定文件 1——真:从TCU下载选定文件,若比特位4和5同时为真则清除选定文件 |
¾ A.6 (续)
参数名称 |
长度 字节 |
~~ bit |
描 述 |
CSD文件传输 |
1 |
× X |
值[Hex] O——无文件传输
|
A. 4更改工作,数设置指令(T = 2,S=1)
更改工作参数设置指令的各消息参数为设置项,参数标识为设置编号,参数体为设置数据如图A. 9 所示。
T= 2 |
S=I |
消息参数口 ]: 设置项口] ___ |
设置项2 |
设置项n |
CS | ||||
设置编号1 |
设置数据1 |
设置编号2 |
设置数据2 |
设置编号n |
设置编号n |
图A.9更改设置指令消息数据格式
更改设置指令中设置项定义见表A. 5,其中,部分设置参见表A.7。
« A.7更改设置揩令中各设置项的定义
设置编号 |
设置数据 字节 |
设置项描述 |
1 |
2 |
正當模式上报频率,以5 S为单位。该值为0则代表无上报 |
2 |
2 |
危机模式上报频率,以5 s为单位(J该值为0则代表无上报 |
3 |
1 |
用户输入1所控功能的编号。由输入控制的功能的编号见表A. 8 |
4 |
1 |
用户输入2所控功能的编号。由输入控制的功能的编号见表A. 8 |
5 |
1 |
用户输入3所控功能的编号。由输入控制的功能的编号见表A. 8 |
7 |
1 |
常规区域输入所控功能的编号。由输入控制的功能的编号见表A. 8 |
8 |
1 |
位置类型:0、1或2 |
9 |
2 |
唤醒间隔,以5s为单位。该值为。时,表示无唤醒 |
IO |
1 |
唤醒状态持续时间,以5 S为单位 |
13 |
1 |
SMS激活 |
14 |
1 |
从报文中提取信息中心编号: 1——真 0——假 |
15 |
1 |
1——真 0——假 |
16 |
1 |
激活赢醒功能: 1——真 0——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设置编号 |
设置数言 字节 |
设置项描述 |
17 |
1 |
以千字节为单位的报文队列长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 |
20 |
短消息中心号,即SMSC号码 |
19 |
20 |
CCPC编号 |
20 |
1 |
导航持续时间,以5 S为单位 |
21 |
1 |
导航上报频率,以IOS为单位 |
22 |
1 |
当点火时剪裁并发送历史状态记录: 1——真 0——假 |
23 |
1 |
当熄火时剪裁并发送历史状态记录: 1——真 0--假 |
24 |
1 |
当GPS锁定时,发送位置和状态报告: 1——真 0——假 |
25 |
2 |
延迟计时器,以秒为单位 |
26 |
1 |
O-在状态历史中包括点火信息 1--在状态历史不中包括点火信息 2——在状态历史或位置日志中不包括点火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7 |
1 |
工作状态转为睡醺时勇裁并发送历史状态记录: 1——真 0——假 |
28 |
1 |
输出模式: 0——正常模式
|
29 |
4 |
预定唤醒时间1,具体定义见表A.9 |
30 |
4 |
预定唤醒时间2,具体定义见表A, 9 |
31 |
4 |
预定唤醒时间3,具体定义见表A. 9 |
32 |
4 |
预定唤醒时间4,具体定义见表A. 9 |
33 |
1 |
随机唤醒,该值为0时,表示此功能禁用 |
34 |
2 |
日志记录频率,以5 S为单位,该值为0时,表示无报告 |
35 |
1 |
位置日志大小,以字节为单位 |
36 |
1 |
事件日志大小,以字节为单位 |
37 |
2 |
紧急模式上报频率,以5 S为单位,该值为0时,表示无报吿 |
38 |
2 |
普通危机上报距离,以Iom为单位,该值为。时,表示无报告 |
39 |
1 |
速度报吿,以5 km/h为单位,该值为。时,表示无报吿 |
40 |
1 |
CSD值道超时,以15 s为单位 |
表A・7 (续)
设置编号 |
设 Sftir 字节 |
设置项描述 |
41 |
1 |
危机模式时禁用CSD: 1——真 0——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2 |
1 |
进入危机模式时切断车辆供电: 1—真 0--假 |
43 |
2 |
正常模式报告距离,以10 m为单位,该值为0时,表示无报告 |
44 |
1 |
正常模式速度报告,以5 km/h为单位,该值为。时,表示无报吿 |
45 |
1 |
启用地理栅亙 ɪ---真 0——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6 |
1 |
点火防抖动计时器 |
47 |
2 |
空闲距离:若特定时间内机动车行驶的距离小于空闲距离,TCU发送空闲/堵车报告。该距离 以Iom为单位,该值为0代表无报告 |
48 |
1 |
空闲时间:若在空闲时间内机动车移动的距离小于设定值则TCU发出空闲/堵车报吿,该时 间以15 s为单位,该值为0时,表示无报告 |
49 |
1 |
用户输入1防抖动延时定时器,以秒为单位,该值为0代表精度为0. 3 |
50 |
1 |
用户输入2防抖动延时定时器,以秒为单位,该值为0代表精度为0.5 |
51 |
1 |
用户输入3防抖动延时定时器,以秒为单位,该值为0代表精度为0.5 |
52 |
1 |
CSD导航上报频率,以秒为单位,该值为。时,表示此功能禁用 |
54 |
1 |
地理栅栏计时器:如果最新的位置记录比本值旧,则熄火时不启动地理栅栏,以秒为单位 |
55 |
1 |
事件日志中记录的超速/速度过慢记录: ɪ----真 * 0——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6 |
1 |
当模式变化时发送报文: 1——真 0——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7 |
1 |
低动力输入所控功能,由输入控制的功能的编号见表A.8 |
58 |
1 |
漫游输入所控功能,由输入控制的功能的编号见表A. 8 |
59 |
1 |
速度上报的速度门限,以1 km/h为单位,该值为。时,表示此功能禁用 |
60 |
1 |
速度上报的时间门限,以5 S为单位,该值为0时,表示此功能禁用 |
61 |
1 |
上报日志的时间间隔,以15 s为单位,该值为。时,表示此功能禁用 |
62 |
2 |
上报日志的距离间隔,以IOm为单位,该值为。时,表示无报吿 |
63 |
1 |
X秒后GSM强制关闭,以秒为单位 |
63-255 |
— |
预留扩展使用 |
由输入控制的功能编号见表A.8。
表A.8输入控制的功能编号
功能编号 |
名 称 |
_________功能描述_________ |
0 |
状态 |
将输入状态记录至状态历史,与其他状态条目共同传输,但控制TCU的任何「 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
启动触发记录 |
当本输入由关闭变为开启时,对状态记录缓存器进行一次写操作。当缓存器充 满时,其中内容将发送至CCP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启动/关闭触发记录 |
当输入状态变化,即关闭变为开启或开启变为关闭时,对状态记录缓存器进行 一次写操作。当缓存器充满时,其中内容将发送至CePC___________ |
3 |
启动触发传输 |
当本输入由关闭变为开启时,对状态记录缓存器进行一次写操作。当缓存器充 满时,其中内容将发送至CCPC(I当状态变回原状时,也将被记录________ |
4 |
启动/关闭触发传输 |
当本输入由关闭变为开启时,对状态记录缓存器进行一次写操作,将状态记录 发送至CCPC |
5 |
报警 |
当本输入由关闭变为开启时,对状态记录缓存器进行一次写操作。TCU进入 紧急模式,状态记录发送至CCPCe当输入由开启变为关闭,输入的这一变化将 写入状态记录 |
6 |
车辆防盗锁定 |
当本输入由关闭变为开启时,对状态记录缓存器进行一次写操作。TCU进入 紧急模式,状态记录发送至CCPCo当输入由开启变为关闭,输入的这一变化将 写入状态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
启动/关闭触发写日志 |
当输入状态变化,即关闭变为开启或开启变为关闭时,对事件日志缓存器进行 一次写操作。日志将在稍后传送至CCPC |
8 |
碰撞 |
紧急模式,并冻结黑匣子 |
9 |
输出允许 |
开启时,输出为高电平。关闭时,输出为低电平 |
10 |
维修服务模式 |
开启后,TCU进入维修服务模式关闭后,将从维修服务模式恢复到正常模式 |
11 |
唤醒模式 |
当输入为高电平且TCU工作于正常模式且处于熄火状态,终端会从休岷中醒 来,或在设置时间开始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预定唤醒参数定义见表A. 9o
表A.9预定唤醒
参数描述 |
数据类型 |
位 |
________ 描 |
述 |
周进制秒数 |
U16 |
XXXX |
以IO $为单位,周进制 | |
唤醒状态持续时间 |
U8 |
XX |
以5 S为单位 | |
参数 |
U8 |
1 2 3 |
「采用ZSB: 1——真:每日唤醒 1——真:唤醒时上报历史状态记录 1——真:喚醒时上报健康状态记录 其他:保留 |
A.5 配置报告(T = 3,S=1)
配置报告用于上报TCU的配置信息,它的消息格式如图A. 10所示。
T=3 |
S=I |
数据段 |
CS |
图A.10配置报告的消息数据结构
配置报告的数据段中顺序包含以下表A. 10的各参数。
« A.io配置报吿ttβa的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长度 字节 |
描 述 |
型号 |
1 |
TCU型号 |
序列号 |
4 |
TCU序列号 |
版本 |
1 、 |
TCU固件版本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修订版本 |
1 |
TCU固件修订版本号 |
端口 |
1 |
TCU端口类型 |
输入 |
1 |
TCU输入端口数量 |
输出 |
1 |
TCU输出端口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6工作參數设置报吿(T=4,S=1)
本消息由TCU发出,是对CCPC“査询TCU信息”指令的响应。设置报告消息结构如图A. 11 所示。
τ=4 S=I 设量报告数据段 CS
图A.11工作參數设置报吿的消息结构
TCU设置数据段定义见表A,ll0
* A.11设置报吿消息參教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长度 字节 |
描 述 |
SMSC中心编号 |
20 |
短消息中心号码 |
CCPC地址 |
20 |
CCPC的IP地址 |
正常模式上报频率 |
2 |
正常模式上报频率,以5 s为单位 |
紧急危机模式上报频率 |
2 |
紧急危机模式上报频率,以5 s为单位 |
用户输入1 |
1 |
用户输入1状态 |
用户输入2 |
1 |
用户输入2状态 |
用户输入3 |
1 |
用户输入3状态 |
输入4 |
1 |
输入4状态,表示TCU扩展事件 |
区域工作模式 |
1 |
当发现区域违规时模块的行为 |
唤醒频率 |
2 |
移动电话接收命令的时间间隔,5 s为单位 |
唤醒持续时间 |
1 |
唤醺持续时间,5 s为单位 |
标识位 |
2 |
标识位,参见表12 |
位置项类型 |
1 |
使用的位置项类型 |
TCU工作模式 |
1 |
|
囊A. 11 (续)
参数名称 |
参数长度^ 字节 |
描 述 |
消息队列长度 |
1 |
以1 024字节为单位的消息序列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导航信息报吿速率 |
1 |
导航信息报告上报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导航持续时间 |
1 |
导航模式持续时间 |
上报日志时间间隔 |
2 |
上报日志的时间间隔 |
TCU报告模式 |
1 |
0——正常点火报告 1——在正常模式下不报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定时唤醒时间1 |
4 |
定时唤醒时间1 |
定时唤醒时间2 |
4 |
定时唤醒时间2 |
定时唤醒时间3 |
4 |
定时唤醒时间3 |
定时唤醒时间4 |
4 |
定时唤醒时间4 |
随机唤SI |
1 |
其中取值为0时,表示该功能禁用 |
位置日志上报频率 |
2 |
位置日志上报频率,取值为0时,表示无上报 |
位置日志长度 |
1 |
位置日志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
日志长度 |
1 |
日志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
普通危机上报速率 |
2 |
普通危机上报速率,以5 s为单位,该值为0时,表示无报告 |
普通危机上报距离 |
2 |
普通危机上报距离,以10 m为单位,该值为0时,表示无报告 |
危机模式速度修正 |
1 |
速度修正,以5 km/h为单位,该值为0时,表示该功能禁用 |
CSD信道超时 |
1 |
CSD信道超时,以15 s为单位,该值为255时,表示无上报 |
正常模式报告距离 |
2 |
正常模式报告距离,以10 m为单位,该值为0时,表示无报吿 |
正常模式速度修正 |
1 |
正常模式速度报告,以5 km/h为单位,该值为。时,表示该功能禁用 |
空闲距离 |
2 |
空闲距离:若特定时间内机动车行驶的距离小于空闲距离,TCU发送空闲/堵 车报告。该距离以Iom为单位,该值为。时,表示无报告___________ |
空闲时间. |
1 |
空闲时间:若在空闲时间内机动车移动的距离小于设定值则TCU发出空闲/堵 车报吿,该时间以15 S为单位,该值为。时,表示无报告 |
点火防抖动 |
1 |
点火防抖动延时定时器,该值域为10 S-266 S |
输入1防抖动延时 |
1 |
输入1防抖动延时,以秒为单位,该值为0代表精度为0. 3 S |
输入2防抖动延时 |
1 |
输入2防抖动延时,以秒为单位,该值为0代表精度为0. 3s |
输入3防抖动延时 |
1 |
输入3防抖动延时,以秒为单位,该值为0代表精度为0. 3 S |
输出模式 |
1 |
取值域: 0--正常模式 1--制动模式 2——当TCU进入危机模式是输出为高电平,脱离危机模式是输出为低电平模式 |
CSD导航上报频率 |
1 |
CsD导航上报频率(I以秒为单位,取值域为1〜255。该值为0时,表示该功能禁用 |
地理栅栏定时器 |
1 |
地理栅栏定时器:若最新位置记录的记录时间早于本定时器值,则在熄火时不 设置地理栅栏,以秒为单位 |
上报时限 |
1 |
熄火几分钟后剪裁并发送历史数据,以分钟为单位,该值为0时,表示该功能禁用 |
属性报告数据段中的消息参数:标识位的定义见表A. 12o
衰A.12标识位消息參教的定义(16位)
BitS |
描 述 |
O |
Mo上行通信 |
1 |
MT下行通信 |
2 |
SMS传输允许 |
3 |
定时扫描移动电话内存中存储的信息 |
4 |
来信的SMSC编号 |
5 |
区域违规检测: 1——允许使用此功能 |
6 |
唤醒: 1—允许使用此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
点火时,上报状态信息 |
8 |
熄火时,上报状态和位置信息 |
9 |
当GPS锁定时,上报状态和位置信息 |
IO |
状态从工作转入休醍时,剪切并发送状态的历史记录 |
11 |
输出端口作为固定车辆传感器使用: 1——真 0—假 , |
12 |
在危机模式下,禁止使用CSD |
13 |
当车载电平供电被切断时,进入危机模式= 1——真 0——假 |
14 |
地里振栏功能开启,取值为1时,表示允许使用此功能 |
15 |
遍空闲/堵车记录存至事件日志文件: 1——真 0——假 |
A.7 状态历史记录(T=5,S=1)
状态历史记录消息用来描述车辆一个阶段中的状态记录,它包含一条或多条消息参数,它的各消息 参数为一条状态记录,具体如图A. 12所示。
T=5 |
S=I |
参数1: 状态记录1 |
参数2: 状态记录2 |
...... |
参数∏: 状态记录n |
CS |
图A. 12历史状态记录消息敷据的结构
每条状态记录的前3比特为标识值,表明该记录的类型。消息参数类型定义见表A. 13o
表A. 13状态记录标识
标识值 |
_____所代表记录类型描述________________ |
0 |
位置项0 |
1 |
位置项1 |
2 |
保留 |
3 |
位置项2 |
4 |
参考时间项 |
5 |
参考位置顼 |
6 |
事件通知项 |
7 |
参考日期项 |
每条状态记录的剩余部分是记录数据,下面对8种记录的记录数据分别定义。
A. 7. 1 位置项0
位置项0为长度最短的位置类记录,只提供TCU的位置信息。信息条目定义见表A. 14。
表A.14位置项。结构及定义
名称 |
位 BitS |
描 述 |
项目类型 |
3 |
前3比特为Oo0:位置记录类型0 |
时间 |
13 |
相距参考时间的时间值,以秒为单位 |
未使用 |
4 |
保留 |
纬度 |
22 |
纬度増量,自参考位置项的纬度起算,以0∙000 1分为单位,bitθ(LSB)用于GPS锁定指 示。。为GPS未锁定,1为GPS锁定 |
经度 |
22 |
经度增量,自参考位置项的经度起算,以0. 000 1分为单位 |
总计 |
64 |
BitS |
一个状态记录消息可容纳至多13个位置项Oe
A. 7.2位置项1
位置项1除了提供位置项0中的信息外,还包含最高速度,行驶方向及距离。位置项1定义见表
A. 15o
表A.15位置项1结构及定义
名称 |
位 BitS |
描 述 |
项目类型 |
3 |
前3比特为OoL位置记录类型1 |
时间 |
13 |
相距参考时间的时间值,以秒为单位 |
纬度 |
22 |
纬度増量,自参考位置项的纬度起算,以0.000 1分为单位,位0用于GPS锁定指示’ 取值为。时,表示GPS未锁定;取值为1时,表示GPS锁定,采用LSB |
经度 |
22 |
经度增量,自参考位置项的经度起算,以0. 000 1分为单位 |
方向 |
6 |
方向角度,以5.625°为单位,即360764 |
最高速度 |
6 |
自上一次记录的位置至当前位置间的最高时速,以5 km/h为单位 |
距离 |
8 |
自上一次记录的位置至当前位置间的行驶距离,以公里为单位 |
总计 |
80 |
BitS |
一个状态记录消息可容纳至多io个位置项Io
A. 7.3位置项2
位置项2除了提供位置项1中的信息外,将位置项1中的行驶距离替换成了 GPS测算里程数据。
位置项6定义见表A.16o
表A.16 位置项6结构及定义
名 称 |
-δ~ BitS |
描 述 |
项目类型 |
3 |
前3比特为OlL位置记录类型6 |
时间 |
13 |
相距参考时间的时间值,以秒为单位 |
纬度 |
22 |
纬度増量,自参考位置项的纬度起算,以0. OOOl分为单位,位。用于GPS锁定指示, 取值为0时,表示GPS未锁定;取值为1时,表示GPS锁定,采用LSB |
经度 |
22 |
经度増量,自参考位置项的经度起算,以0. 000 1分为单位 |
方向 |
6 |
方向角度,以5.625°为单位,即360764 |
最高速度 |
6 |
自上一次记录的位置至当前位置间的最高时速,以千米每小时为单位 |
ODO |
24 |
GPS测算里程数据,以100 m为单位 |
总计 |
96 |
BitS |
一个历史状态记录消息可容纳至多8个位置项2。
A. 7.4号考时间项
参考时间项为随后记录的位置项和随后发生的事件项建立了时间参考。参考时间项的定义见表
A. 17o
襄A.17 参考时间项结构及定义(釆用的时间均为UTC时间)
名 称 |
位 BitS |
描 |
述 |
项目类型 |
3 |
前3比特为100:时间参考 | |
小时 |
5 |
本天的几点 | |
分钟 |
8 |
本点的几分 ^ | |
总计 |
16 |
BitS |
任何包含位置或时间项的状态历史记录应首先声明参考时间。
每2小时16分钟,参考时间将复位,并使用标识记录参考时间的滚转。
A. 7.5号考日期项
参考日期表示状态历史记录.的日期信息。参考日期项结构及定义见表A. 18o
表A.18参考日期项结构及定义
名称 |
~~ BitS |
描 述 |
项目类型 |
3 |
前3比特为111:日期参考 |
星期几 |
3 |
该日为本周的周几 |
星期数 |
10 |
GPS周数 " |
总计 |
16 |
BitS |
状态历史记录信息至少在信息开头包含一个参考日期,参考日期应紧随在时间戳后,并在参考日期 滚转后重写时间戳。
A. 7.6参考位置项
参考位置为随后记录的位置建立了位置参考。参考位置项的定义见表A. 19β
襄A.19參考位置项结构及定义
名 称 |
BitS |
描 述 |
项目类型 |
3 |
前3比特为IOL位置参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未使用— |
5 |
保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纬度 — |
16 |
寥考时间的纬度值,以分为单位 一 |
经度 |
16 |
参考时间的经度值,以分为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总计 一 |
40 |
BitS |
包含位置记录的信息至少在信息开头包含一个参考位置,当剪切状态历史记录并开始新的历史纪 录后,参考位置进行滚转。
A. 7.7事件通知项
事件通知项用于通报事件的发生。事件通知项的定义见表A.20。
« A.20事件通知项靖构及定义I
名 称 |
位 BitS |
描 述 |
—项M型— |
3 |
前3比特为110:事件参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时间 |
13 |
相距参考时间的时间值,以秒为单位 |
状态 |
16 |
事件发生后TCU的状态,见表A. 21 |
总计一 |
32 |
BitS |
状态数据项的标签定义见表A. 21,位O为最低位。
表A.21状态标签定义
位 Bit |
描 述 |
0 |
点火(1一点火3二虹火 — — . |
1 |
区域违规(1——违规,0——正常) |
2 |
用户输入] 一 |
3 |
用户输入2 — — — 「 「 |
4 |
用户输入3 |
5 |
TCU扩展事件 |
6 |
GPS工作中 |
7 |
GPS未锁定 |
8 |
输出端口的当前状态 一 |
9 |
用户输入4 一 |
10 |
浦户叡5 一一一 — 一 |
11 |
电话开启 |
12 |
保留 — — |
13 |
通过CCPC控制输出端口的输出状态 一 |
14 |
危机模式 |
15 |
主电源切断 |
如果事件项的位5为真,应使用表A. 22“事件通知项替换表A. 20“事件通知项IWO
寰A.22事件通知项结构及定义H
Bit |
___________________描 述___________________ |
0〜4 |
在头2字节之后的数据字节数,取值域为。〜3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
真:TCU扩展事件项 |
6,7 |
保留扩展使用 |
8〜15 |
事件编号,见表A. 23 |
16 to 263 |
事件描述数据:长度由位。〜4定义的字节总数规定,内容由位8〜15中的编号规定 |
表A. 23 TCU事件标签结构及定义
事件编号 |
______事件描述______ |
事件数据 |
1 |
行驶速度小于5 km/h |
无 |
2 |
错过出发时间 |
该检査点ID,长度为2字节 |
3 |
错过到达时间 |
该检査点ID,长度为2字节 |
当TeU将事件加入状态历史记录时,一个包含时间发生的时间和位置的位置项写入状态历史记 录。若GPS未锁定,最后一次保存的位置信息将被写入状态历史记录。
A. 7.8状态历史记录的格式
状态历史记录的消息格式下:
日期参考项 |
时间参考项 |
位置参考项 |
位置项(0-2) [PJ |
事件通知项[P] |
位置项(0-2)[P+l] |
位置项(0-2)[P÷2] |
事件通知项[P+2] |
位置项(0-2)EP+3] |
可选日期参考项2(如出现日期滚转则使用本参数) |
可选时间参考项2(如出现日期滚转则使用本参数) |
可选时间参考项2(如出现日期滾转则使用本参数) |
可选位置参考项2(如出现日期滾转) |
位置项0-2 [P,] |
事件通知项[P'] |
位置项(0-2)EP,+l] |
位置项(0-2)ΓP,÷2] |
位置项(0-2)[P,+ 3](直到历史记录填满) |
当车辆点火,TCU将位置信息发送给CCPCO如果这时GPS是关闭的,那么TCU将发送时间最 近的一次GPS记录的位置,速度,方向和其他相关信息。
A. 8 文本消息(T = 6,S = 2)
TCU可支持生成普通文本信息并发送给CCPCo有效文本信息最长为114字符。普通文本信息 格式如图A. 13所示。
T=6 |
S=2 |
消息文本 |
CS |
图A. 13 TCU普通文本消息数据结构
信息的实际内容用ASClI码表示。
A.9 区域信息
A.9. 1多边形区域定义(T=7,S=1)
客户端监控应用系统使用区域定义信息将区域定义发送至TCU,而TCU能够向CCPC上报本终 端内存储的区域定义。每个区域定义只能用来对一个区域进行定义。区域定义信息的格式如图A. 14 所示e
T=7 |
S=I |
区域定义数据段 |
CS |
图A. 14区域定义消息的结构
数据段必须完整,顺序包含以下参数信息,定义见表A. 24。
表A. 24 区域定义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数据类型 |
长度 字节 |
描 述 |
区域ID |
U16 |
2 |
区域识别 |
节点 |
U8 |
1 |
结构中的节点数 |
区域上报参数 |
U8 |
1 |
区域上报参数 |
位置 |
POSlTloN |
8 |
节点[1]的经度和纬度.单位为秒 |
位置 |
POSITlON |
8 |
节点[2]的经度和纬度,单位为秒 |
位置 |
POSlTION |
8 |
节点[3]的经度和纬度,单位为秒 |
— |
— |
— |
— |
位置 |
POSmON |
8 |
节点[n]的经度和纬度,单位为秒 |
若节点数为。,应删除该区域的IDO
若节点数为1,则表示圆形区域,参数4为圆形区域圆点坐标,参数5为圆形区域半径。
其中区域上报参数定义见表A. 25o
表A.25区域上报属性数据项的定义
位 |
描 述 |
i 0 |
采用LSB; 0——禁止驶出区域 1——禁止驶入区域 |
1-7 |
7位值,取值域为。〜127: 0——不使用,与普通区域核査相同
|
A. 9. 2 区域简报(T = 8,S=1)
区域简报由TCU发送至CCPCO该报文的消息结构如图A. 15所示。
T= 8 |
S=I |
区域编号 |
区域简报消息数据段 |
CS |
图A,15区域简报消息数据的结构
每个区域简报只能描述一个区域的信息。数据段必须完整,顺序包含以下参数信息,定义见表
A. 26o
« A.26区域简报消息参数定义
参数名称 |
数据类型 |
长度 字节 |
描 述 |
ID |
U16 |
2 |
区域识别 |
校验码 |
U16 |
2 |
CRC校验,及循环冗余码校验 |
A. 10日志报告(T = 9)
该报文的消息结构如图A. 16所示。
T=9 |
S=I |
数据段 |
CS |
图A- 16日志报告消息结构
数据段内容定义见表A.27。
表A.27数据段内容定义
参数名称 |
数据类型 |
长度 字节 |
描 述 |
公里累加器 |
U32 |
4 |
以公里为驱动的累加器增量值,单位为公里 |
最大速度 |
Ul 6 |
2 | |
秒表计数器 |
U32 |
4 | |
点火时间 |
U32 |
4 |
点火开启时间 |
GPS锁定时间 |
U32 |
4 |
GPS锁定的时间(首次定位时间) |
SM发送数 |
U32 |
4 | |
接收通话 |
U32 |
4 |
接收通话数目 |
发送通话 |
U16 |
4 |
发送通话数目 * |
最大纬度 |
S32 |
4 | |
最大经度 |
S32 |
4 | |
最小纬度 |
S3 2 |
4 | |
最小经度 |
S32 |
4 | |
热启动 |
U16 |
2 |
软件热启动复位次数 |
冷启动 |
U16 |
2 |
硬件复位冷启动次数 |
错误密钥 |
U16 |
2 |
接收错误校验密钥次数 |
总计 |
56 |
A. 11 TCU导航模式位置消息(位置項3)(T=IO)
本位置消息用于精确定位模式,位置项3应用在TCU导航模式中。如图A. 17所示。
T=IO |
S=2 |
位置项3 |
CS |
图A. 17 TCU导航模式位置消息结构
位置项3的定义见表A∙28α
衰A.28位重项3定义
参数名称 |
数据类型 |
长度 字节 |
描 述 |
GPS时间 |
U32 |
4 |
GPS秒换算成星期 |
纬度 |
S32 |
4 |
以0. 000 1分为单位,位0用于GPS锁定指示,取值为0时,表示GPS未锁 定;取值为1时,表示GPS锁定,采用LSB |
经度 |
S32 |
4 |
以0. 000 1分为单位 |
卫星编号 |
U32 |
4 |
本部分数据表示本测量使用的卫星。通过将对应该颗卫星的比特位设为1 来实现。卫星32用零比特位表示,其余1到31号卫星使用1到31比特位 表示 |
最大速度 |
U16 |
2 |
自上一个位置条目起的最高时速,以千米每小时为单位 |
方向 |
U16 |
2 |
方向,精度0. 1°,取值域为。〜36。 |
状态 |
U16 |
2 |
参见表A. 21 |
ODO |
U24 |
24 |
GPS测算里程数,以100 m为单位 |
A. 12加密钥的报告(T=II)
本消息由固定密码进行加密。当TCU收到无法解密的SMS信息时,通知CCPCo TCU加密的报告的消息结构如图A.18所示。
T=II |
S=I |
状态败据段 |
CS |
图A. 18加密钥的报告消息數据的结构
状态数据段占1字节,不同值对应的状态见表A. 29。
衰A.29状态定义
状态 |
____________________描 述____________________ |
0 |
保留 |
1 |
无法解密收到的数据报,可能使用了错误的密钥 |
2 |
CCPC或信息中心编号变更 |
3 |
读取密钥 |
A. 13 TClJ 识别消息(T= 12)
本信息用于在CSD会话开始时识别TCU,并应总是用固定密码加密。
带有密钥的终端识别信息结构如图A. 19所示。
T= 12 |
S=I |
车载终端ID(4字节) |
CS |
图A. 19 TCU识别消息數据结构
A. 14 SMS报警的设置(T= 13)
SMS报警设置消息的格式如图A.20所示。
T=13 S=I SMS报警设置数据段 CS
S A.20 SMS报書设置消息的格式
SMS报警设置数据段的定义见表A. 30o
表A. 30 SMS报警设置数据段定义
字段 |
长度 字节 |
描 述 |
手机号码1 |
15 |
用户手机号码1,设为。时,表示禁用此号码 |
手机号码2 |
15 |
用户手机号码2,设为O时,表示禁用此号码 |
手机号码3 |
15 |
用户手机号码3,设为0时,表示禁用此号码 |
手机号码4 |
15 |
用户手机号码4,设为0时,表示禁用此号码 |
短信中心编号 |
15 |
所使用的短信中心号码,即SMSC号码 |
车载终端ID |
15 |
15个字符 |
用户输入1为高电平时TCU的工作参数 |
2 |
此2字节内各参数的定义见表A. 33 |
用户输入2为高电平时TCU的工作参数 |
2 |
此2字节内各参数的定义见表A. 33 |
用户输入3为高电平时TCU的工作参数 |
2 |
此2字节内各参数的定义见表A. 33 |
上报可调参数的篡改时的工作参数 |
2 |
此2字节内各参数的定义见表A. 33 |
上报区域违规使用的工作参数 |
2 |
此2字节内各参数的定义见表A. 33 |
上报错过的检査点使用的工作参数 |
2 |
此2字节内各参数的定义见表A. 33 |
总计 |
102 |
ByteS |
TCU参数的定义见表A,31o
表A.31 TCU 定义
字 段 |
比特位 |
描 述 |
使预定信息 |
4 MSB |
预置消息地址。〜7 |
用户使用的手机号码 |
4 LSB |
该位从底到高的顺序为: 手机号码1〜手机号码4 |
预留 |
8 |
A. 14. 1检査点路线定义Cr=I4,S=I)
本消息在TCU创建新的检査点路径或编辑已存在的路径。检査点路线定义的消息结构如图 A.21所示。
T=14 |
S=I |
消息数据段 |
CS |
图A.21检査点路线定义消息数据的结构
检査点路线定义消息一次只能对一条路线进行定义,数据段必须完整,顺序包含以下参数信息,定 义见表A. 32o •
« A. 32检査点路线定义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长度 字节 |
描 述 |
检査点编号 一 |
1 |
数据报中检査点的数量,反值域为1〜7,畐依赖于厲性设置 |
检査点1 |
15 |
由表A. 28定义,内容依赖于属性设置 |
检査点2 |
15 |
由表A. 28定义,内容依赖于属性设置 |
• |
• |
• |
检査点n |
15 |
由表A.28定义,内容依賴于属性设置 |
检査点参数的定义见表A. 33o
≡ A. 33检査点参數定义
字 段 |
比特位 |
描 述 |
检査点ID |
16 |
检査点识别号 |
检査点位置 |
POSITION(64) |
地理位置的编码。包含两个有符号32位整型,依次为:经度,纬度。坐标 以0. 000 1分为单位,使用WGS84坐标系 |
检査点半径 |
10 |
环绕中心点的半径,以10 m为单位,取值域为1〜1 0。0,该值为。时,表示 删除检査点 |
到达时间______ |
11 |
到达时间,以分钟为单位,日进制位,取值域为0〜1440 |
停留时间 |
8 |
到达和离开的时间间隔,以分钟为单位,取值域为0〜240 — |
上报参数 |
3 |
采用MSB,位0为真时,车辆第一次离开后检査点失效,位1和2为保留 一 |
停留时间上限 |
8 |
达和离开的时间间隔最大值,以分钟为单位,取值域为0〜240 — |
A. 14. 2 检査点路径反馈(T= 15,S=I)
本消息用于普通的检査点路径回复,如图A.22所示。
T=15 |
S≡l |
~消息数据~ |
CS |
图A. 22检査点路径反馈的消息结构
本消息一次只能反馈一条路线的信息,数据段必须完整包含以下参数信息,定义见表A. 34。
« A. 34检査点路径反馈的消息件數
参数名称 |
长度 字节 |
描 述 |
反馈原因 |
1 |
1--响应请求
|
路径TD |
2 |
检査点路径ID,若没有设置路径,ID为0 |
功能使能 |
2 ` |
位图,采用LSB: 位0——未定义 位1——出发晚点通报开关________________ |
检査点个数 ~~ |
1 |
数据报中检査点ID⅛¾数量,取值域为0〜21 ~~ |
检査点口]的ID |
2 |
由表A. 28定义,内容依赖于属性设置______________ |
检査点[2]的ID |
2 |
由表A.28定义,内容依賴于属性设置 一 |
...... |
...... |
...... |
检査点[n]的ID ~ |
2 |
由表A. 28定义,内容依赖于展性设置 |
A. 15车载终端UDP设置和状态报文
A. 15. 1 UDP 连接设B(T= 16)
本信息用于设置GPRS UDP链接。本消息数据段内的每个消息参数由一个参数标识和一个参数 体构成.UDP连接设置指令报文的消息结构如图A. 23所示。
T≡=16 |
S==I |
参数标识1 |
参数体1 一 |
...... |
CS |
图A. 23 UDP连接设置指令的消息结构
UDP连接设置指令的消息参数定义见表A. 35o
表A. 35 UDP连接设置指令的消息馨數
参数标识 |
参数体数据类型 |
描 述________________ |
1 |
U32 |
TCU 的 ID |
2 |
BOOL |
1——真:可以使用基于GPRS的UDP功能 |
3 |
BOOL |
1——真:基于GPRS不间断传输日志文件 |
4 |
BOoL |
1——真:基于UDP将日志文件分段传送 |
5 |
U32 |
主CCPC的IP地址 |
6 |
Ul 6 |
主CCPC的IP端口 |
7 |
U32 |
从CCPC的IP地址 |
8 |
U16 |
从CCPC的IP端口 |
9 |
U8 |
UDP串联延时,取值域为1〜256,单位为0.1 S |
A. 15.2 APN SB(T=17)
APN配置和状态回复消息可以作为Mo状态信息或MT指令信息,使用前两个数据项区分,用于 配置或査询TCU的APN参数。APN配置指令和状态回复消息的结构如图A. 24所示。
T=17 |
S= 2 |
数据段 |
CS |
ffl A. 24 APN配置指令和状态回饅消息的结构
APN配置消息的消息数据由消息参数组成,消息参数由一个参数标识和一个参数体构成,定义见 表 A. 36。
表A. 36 APN KS消息的消息參數定义
参数标识 |
姦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1 |
U8 |
APN配置总数.如果是0,代表有一个数据报要发送 |
2 |
U8 |
数据报编号,若为0 ,表示1个报文 |
3 |
U32 |
网络ID |
4 |
String [30] |
APN名称 |
5 |
U32 |
APN IP地址 |
6 |
String [16] |
APN登录名 |
7 |
String [10J |
APN登录密码 |
8 |
U8 |
To重发间隔,以秒为单位 |
9 |
U8 |
TO无应答所允许的最长发送延时.以秒为单位 |
衰A. 36 (续)
参数标识 |
参稣 数据类型 |
描 述 |
10 |
U8 |
最大重传次数,取值域为0〜5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 |
U8 |
最大窗长度,以秒为单位 |
12 |
位图口 6] |
连接目的,采用LSB: 位0——非危机数据 位1——正常模式 位2--危机报吿 位3〜15——保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
位图口 6] |
连接机制,采用LSB: 位0——点火时连接 位1——工作模式连接 位2——TCU处于移动网络肓区时存储的未发送消息队列在重新进入移动网貉覆盖 区时连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
U8 |
开销和优先级指标,取值域为0〜255,指标越小优先级越高 |
15 |
U8 |
GPRS重连时间间隔,以分钟为单位,取值域为0〜255 |
16 |
U16 |
连接保持时间间隔β TCU发出的连接保持Ping之间的时间间隔,以秒为单位。若取 值为。,连接保持Ping功能禁用。要启用连接保持功能,连接机制位3标识必须开启 |
如果APN的IP地址是0,APN配置数据应被删除。
A. 15. 3 UDP链接工作參教(T= 18)
UDP链接设置状态消息的结构如图A. 25所示。
T=18 S=I 数据段 CS
图A.25 UDP链接设置状态消息的结构
数据段由消息参数组成,消息参数由一个参数标识和一个参数体构成,定义见表A. 37o
表A∙37 UDP链接设置状态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标识值 |
参数体数据类型 |
设 置 |
1 |
U32 |
车载终端ID |
2 |
位图口 6] |
TCU GPRS设置模云,釆用LSB: 位0——真:允许使用基于UDP的GPRS 位1——真*未发送消息队列通过UDP数据包发送 位2——真:连续数据报通过UDP发送 位3〜位15——保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
U32 |
一级主CCPC的IP地址 |
4 |
U16 |
一级主CCPC的IP端口 |
5 |
U32 |
二级从CCPC的IP地址 |
6 |
U16 |
二级从CCPC的IP端口 |
7 |
U8 |
UDP封包串联延时,单位为0.1 *取值范围为1〜255 |
A. 15.4 UDP 状态回M(T= 19)
UDP状态回复消息的结构如图A. 26所示α
T=19 |
S=I |
数据段 |
CS |
图A. 26 UDP状态回捉消息结构
数据段必须完整包含以下参数信息,定义见表A. 38。
表A. 38 UDP状态回复结构及定义
参数名称 |
长度 字节 |
取值 [Hex] |
描 述 |
时间 |
2 |
× X X X |
当前的时间,精度为10 S,周进制 |
GPS星期 |
2 |
× × × × |
当前GPS星期号 |
原因 |
1 |
01 H 02 H 03 H 04 H |
基于请求 失败 日志文件已写入满70% 模式错误,连接将关闭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工作网络ID |
4 |
U32 |
工作网络ID |
GPRS应用层状态 |
1 |
01 H 02 H 03 H 04 H 05 H 06 H 07 H 08 H |
连接断开 正在与APN建立连接 正在与一级主网关建立连接 失败 已经连接:空闲 已经连接:正在发送(一级) 已经连接:正在发送(二级) 正在与二级网关建立连接 |
工作定时器 |
1 |
× X |
下一次出现超时的时刻,视GPRS系统状态而定: 失败:重连计时器 正在连接到APN:TO连接重试 正在连接到第一/第二网关:To无应答 已经连接:TO无应答 _____ |
失败原因 |
1 |
00 H 01 H 02 H 03 H 04 H 05 H 06 H 07 H 08 H 09 H |
失败编号,仅当GPRS系统状态为“失败”时使用, 无错误 无法连接到GPRS网络 登陆APN失败 无法从任何网关得到对Ping的响应 无法向任何网关发送信息 处于危机模式,GPRS禁用 TCU的ID未定义 未向工作网络提供APN信息 没有网关配置 SlM未启用GPRS |
已发送UDP包个数 |
2 |
× X × X |
已发送UDP包个数,此值为滚转值,当GPRS连接或重连时复位 |
收到应答的UDP包个数 |
2 |
XXXX |
收到应答的UDP包个数,此值为滚转值,当GPRS连接或重连时复位 |
当前UDP窗长 |
2 |
x××× |
当前UDP窗长 |
GSM连接失败编号 |
2 |
XXXX |
GSM工作区内上周失败连接编号,此值为滚转值 |
状态 |
1 |
位图[8] |
位0:1——真,即APN配置存储器已满 位——真,即上个数据包发送至第二网关___________ |
A. 16诊断反馈(位置项4)(T = 23)
TCU诊断状态反馈消息使用位置项4上报终端的健康状况。当系统处于低供电模式时,位置项4 的信息也可用于信息的上报。消息结构定义如图A. 27所示。
T=23 |
S=I |
保留 |
位置项4 |
CS |
图A. 27 TCU诊断状态反馈的消息结构
位置项4数据段必须完整包含以下参数信息,定义见表A. 39o
表A.39位置项4结构及定义
数据项名称 |
长度 位 |
描 述 |
时间 |
16 |
当前时间,精度为IO s,周进制 |
GPS周数 |
6 |
GPS周数的低6位 |
纬度 |
24 |
单位为0. 000 1分,取值域为0°〜180° |
经度 |
25 |
单位为0. 000 1分,取值域为0°〜360° |
方向 |
6 |
方向角度,以5.625°为单位,即360o∕64 |
最大速度 |
8 |
自上一个位置条目起的最高时速,以千米每小时为单位 |
高度 |
16 |
以千米为单位 |
行程 |
24 |
以千米为单位 |
行程起始时间 |
16 |
单位为秒,周进制 |
GPS周数 |
8 | |
当前状态 |
24 |
TCU在该位置的状杰,见表A. 40 |
健康状态 |
16 |
见表A. 41 |
上报原因 |
8 |
生成本报告的原因,见表A. 42 |
所使用卫星编号 |
32 |
本部分数据表示本测量使用的卫星。通过将对应该颗卫星的比特位设为1实现。 卫星32用零比特位表示,其余1到31号卫星使用1到31比特位表示,若不在。〜 32,用O表示 |
总长 |
29 |
ByteS |
当前状态数据项结构及定义见表A. 40。
表A. 40当前状态数据项结构及定义
比特位 |
数据项类型 |
________备 注________ |
O |
点火,1--真 |
用O——假,表示状态不明 |
1 |
区域越界,1——真 |
用O——假,表示状态不明 |
2 |
用户输入1为高电平,1—真 |
用O--假,表示状态不明 |
3 |
用户输入2为高电平,1—真 |
用O——假,表示状态不明 |
4 |
用户输入3为高电平,碰撞传感器启动,1——真 |
用O——假,表示状态不明 |
5 |
输入动力切断> 1—真 |
用O——假,表示状态不明 |
6 |
用户控制输出为高电平,1——真 |
用O--假,表示状态不明 |
7 |
GPS工作中,1——真 |
用O——假,表示状态不明 |
表A. 40 (续)
比特位 |
数据项类型__________ |
备 注________ | ||
8 |
GPS锁定——真 |
用0— |
—假,表示状态不明 | |
9 |
保留 _______________ | |||
IO |
普通危机模式,1—— |
-真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0— |
一假,表示状态不明 |
n |
紧急危机模式,快速上报,1——真 |
用0— |
—假,表示状态不明 | |
12 |
工作状态为正當模式,1——真 |
用0一 |
一假,表示状态不明 | |
13 |
工作模式为点火,1- |
一真 |
用0— |
—假,表示状态不明 |
14 |
工作模式为休眠,1- |
—真 |
用0— |
—假,表示状态不明 |
15 |
工作模式为唤醒,1- |
—真 |
用0— |
—假,表示状态不明 |
16 |
维修服务模式,1—— |
-真 |
• 用0— |
一假,表示状态不明 |
17 |
自检模式,1——真 |
用0— |
一假,表示状态不明 | |
18 |
导航模式,1—真 |
用。一 |
一假,表示状态不明 | |
19 |
实时跟踪,1——真 |
用Q一 |
一假,表示状态不明 |
监控状态数据项的结构及定义见表A. 41。
表A. 41健康状态敷据项结构及定义
比特位 |
__________________数据项定义__________________ |
0 |
1二< 效0——无效~ |
1 |
在最近24小时内GPS曾复位 |
2 |
在最近24小时内GSM曾复位 |
3 |
在最近24小时内微处理器曾复位 |
4 |
在最症24小时内与GSM模块的通信曾复位 |
6 |
在最近24小时内GSM信息进入未处理队列 |
7 |
在最近24小时内没收到GSM信息 |
8 |
在最近24小时内与GPS模块的通信失败 |
9 |
在最近24小时内GPS天线连接失败 |
10 |
在最近24小时内GPS未锁定 |
11 |
备用电池无法连通 |
12 |
备用电池无法充电 |
上报原因数据项的定义见表A. 42o
≡ A.42上报原因敷据项定义
值 [Hex] |
描 |
述 |
0 |
正當周期性时间间隔下上报 | |
1 |
状态菱询指令的请求 | |
2 |
正常复位/自动复位 ~ | |
3 |
输入畐口复位 一 : |
表A. 42 (续)
5 [Hex] |
描 |
述 |
4 |
行驶距离复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 |
5 |
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6 |
点火/熄火,仅用于危机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7 |
由区域越界触发的危机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8 |
由输入变化触发的危机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9 |
用户输出端口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 | |
10 |
模式变化,GSM命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1 |
危机模式,车辆切断供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17黑匣子消息(T = 24)
黑匣子消息的结构如图A. 28所示。
T=24 |
S= 3 |
保留 |
数据段 |
CS |
图A. 28黑匣子报文消息结构
黑匣子消息的数据段必须完整包含以下参数信息,定义见表A. 43o
襄A.43黑匣子消息数据段结构及定义
数据项名称 |
长度 _____©_____ |
描 述 |
碰撞时间 |
16 |
发生碰撞的时间,以秒为单位,精度IO s,周进制 |
GPS星期编号 |
6 |
GPS星期号的低6位 |
碰撞纬度 |
21 |
单位为0.1分,取值域为0。〜180° |
碰撞精度 |
22 |
单位为0. 1分,取值域为0°〜360° |
△纬度。 |
11 |
单位为1.2 m |
△经度0 |
13 |
单位为1. 2 m |
速度[0] |
6 |
碰撞时的瞬间速度,单位为5 km/h |
△纬度1 |
11 | |
△经度2 |
13 | |
速度m |
6 |
碰撞前1 S的瞬间速度,单位为5 km/h |
・.・ |
••• |
… |
△纬度26 |
11 | |
△经度26 |
,13 | |
速度[26] |
6 |
碰撞前26 S的瞬间速度,单位为5 km/h |
总长(最长) |
110 |
ByteS |
A. 18 ACK 应答(T=253)
确认应答(ACK)消息结构如图A. 29所示,缺省为OO
T=253 |
S=I |
应答结果 |
CS |
BB A.29确认应答(ACK)的消息结构
A. 19 NAK 无成答(T=254)
无应答(NAK)消息结构如图A. 30所示,缺省为Oo
T=254 |
S=I |
应答结果 |
CS |
图A.30无应答(NAK)报文的消息结构
ICS 13.320
T 50
备案号=19422—2007
MOnitOring SySteln for dangerous ChelniCaIS in road transport— interface PrOtOCOl and data exchange Standard between COmmUniCatiOn COntrOI PrOCeSSing Center(CCPC) and OPeratiolI COlItrOl Center(OCC) & CIiellt Of monitoring Center(CMC)
155
本标准4、附录A和附录B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中,通信控制处理中心与运营控制中心、客户端监 控中心间数据接口和数据交换技术规范。本标准主要包含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中通信控 制处理中心与运营控制中心间数据分类、流向和格式以及数据接口协议和数据交换协议等技术要求。
本标椎附录A和附录B是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全国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技术 委员会归口 O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天泰雷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化工标准化 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晖、梅建、刘永强、王晓兵、沈旻祺、石杰楠、王琦。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监控系统中,通信控制处理中心与运营控制中心、客户端监控中 心间经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的通信接口协议的术语、定义和缩略语及接口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中通信控制处理中心、运营控制中心和客户端监 控中心和其他汽车安全运输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和开发。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AQ 3003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通用规范
AQ 3004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车载终端
RFC1321 The MD5 MeSSage-DigeSt AIgOrithm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 1术语和定义
术语见 AQ 3003 和 AQ 3004O
3. 1. 1
报告report
由车载终端设备发出的报文,包含车载终端设备的配置信息,工作参数或状态信息。
3. 1.2
车截终端设备识别号 telematics COBtroI UiIit identifier
分配给车载终端设备的48位编码信息,用于识别系统内的车载终端设备,即TCU-IDo
3. 1.3
电源管理策略ASAP
电源管理策略与机制保证系统最高效的节能,系统分为运行、空闲、睡SK三种运行模式。交互式应 用的超时,非交互式应用设备的使用,只占用CPU设备运算应用的运行,以及系统侦测设备运行状态 的综合判断导致操作系统电源管理服务器运行状态机的改变,从而保证系统始终处于最少的能耗状态。
3. 1.4
BES COlIfigUratiOn
车载终端在工作过程中相对稳定的信息,如固件版本、存储器容量、输入端口等。TCU的配置不能 动态的进行更改,只有当TCU无其他任务时才可进行升级或更改,但可以动态的通过通信网络对配置 信息进行査询。
3. 1.5
工作参数 SettingS
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车载终端不同的工作参数值。工作模式规范了 TCU的行为,可以通过通信 网络被査询或者更改。
3. 1.6
受控输出 COntrOlIed OUtPUt
车载终端设备中可远程控制的输出端口 o通过通信网络,受控输出的状态能够被査询或改变。
3. 1.7
事件 events
车载终端设备状态的改变。
3. 1.8
网关 gateWay
在不同协议间编码和解码及传输数据的网络交换设备。
3. 1.9
位/比特位bit
一个位/比特位拥有一个值,0或Io
3. 1. 10
消息 message
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实体间传输的分组数据。
3. 1. 11
应答/回报reply
监控系统用于应答指令、通告或报告的报文。表明指令的执行结果,声明通告或报告的接收情况。 如果指令执行失败,应当在回复中说明失败的原因。
3. 1. 12
指令 COmmand
控制车载终端设备工作的报文。
3. 1. 13
字节 byte
8位二进制数据。
3. 1. 14
状态 StatIIS
反映TCU在某一时刻或一小段时间内所处环境。包括了如地理位置,输入端口状态等。车载终 端设备将状态报告发送至通信控制处理中心。
3.2缩略语
3.2. 1
车裁终端设备 telematics COntrOl unit
TCU
3.2.2
低位优先 IeaSt SignifiCant bit
LSB
3. 2.3
高位优先 most SignifiCant bit
MSB
3.2.4
检测网络设备可访问性的方法 PaCkage internet groper
Ping
3. 2.5
接入点 access POint node
APN
3. 2.6
客户端监控中心 CIinet Of InonitOring Center
CMC
3. 2.7
全球定位系统(美国)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3. 2.8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global SySteIn for mobile ColnlnUniCatiOnS
GSM
3. 2.9
世界协调 W 间 UniVerSaJ Ulne COOrdinated
UTC
3.2.10
输入输出 Hk 口 input/output
I/O
3.2. 11
挑战握手认证协议 ChaIlenge handshak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CHAP
3.2.12
电路數据交换 CirCUit SWitChed data
CSD
3.2. 13
通信控制处理中心 COnUnUniCatiOn ColItrOI PrOCeSSlng Center
CCPC
3. 2.14
由TCU提交的消息(上行)MobiIe Originated
MO
3.2. 15
由TCU接收的消息(下行)MObile Tenninated
MT
3. 2.16
远营控制中心 OPeratiOn COlItrOl Center
OCC
3. 2. 17
指令和文件传输协议 COmnIand and file transfer PrOtoCOI
CFTP
3. 2.18
GPS 测定的里程值 VehiCIe OdOineter VaiUe Of gps
ODO
4要求
4.1通用要求
4.1.1通伯网络的系统要求
对通信网络有如下要求:
a) 通信媒介具备连接性;
b) 信息流具备双向特性;
C)信息由若干8位字节组成,在必要时通信网络负责数据的分段;
d)通信网络不负责对成功的数据传输进行反馈。
4.1.2基本数据类型定义
基本数据类型见表
表1基本数据类型
类型名称 |
长度 字节 |
描 述 |
BOOL |
1 |
布尔量,其中,“零”代表“假”,“非零”代表“真” |
S8 |
1 |
有符号8位整型 |
Sl 6 |
2 |
有符号16位整型 |
S32 |
4 |
有符号32位整型 |
U8 |
1 |
无符号8位整型 |
U16 |
2 |
无符号16位整型 |
U32 |
4 |
无符号32位整型 |
DATA |
可变 |
任意长度数据串 |
STRlNG |
可变 |
用字符串编码的AsCll码,以空,即NULL标识字符串结束 |
ADDRESS |
4 |
用于识别TCU或CCPC的ID,32位整型 |
POSITlON |
8 |
地理位置编码。包含两个有符号32整型,依次为经度,纬度。坐标以毫分为单 位,使用WGS84坐标系 |
TIMESTAMP |
4 |
无符号32位整型,使用UTC |
4.1.3扩展數据类型定义
扩展数据类型由基本数据类型组合而成。图1所示为扩展数据类型的通用结构。
字段口] |
字段[2] |
...... |
字段[W |
图1扩展敷据类型的通用结构
表2中给出了可用的扩展数据类型。
表2扩展数据类型
扩展数据类型名称 |
长度 字节 |
描 述 |
数据段描述 |
可变 |
见 4. 1.3. 1 |
多边形区域 |
可变 |
见 4. 1.3.2 |
圆形区域 |
16 |
见 4. 1.3. 3 |
区域简报 |
4 |
见 4.1.3. 4 |
扩展数据类型名称 |
长度 字节 |
描 述 |
预订任务 |
27 |
见 4. 1.3.5 |
黑匣子消息 |
11 |
见 4.1.3.6 |
线路点集 |
26 |
见 4.1.3. 7 |
通告消息 |
3 |
见 4.1.3.8 |
区域模板 |
2 |
见 4. 1.3.9 |
IP |
U32 |
IP地址 |
对数 |
4 |
表示对数值,包含两个有符号8位整型。第一个是下式中的尾数m,第二个是 指数 esm∕128 * 2e |
4.1.3.1数据段描述
数据段中各个字段的数据类型定义见表3o
衰3数据段描述的字段定义
字段名称 |
数据类型 |
长度 字节 |
参数标识 |
U8 |
1 |
参数体数据类型 |
U8 |
1 |
参数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
U8 |
1 |
标识集 |
U8 |
1 |
参数名称 |
STRING |
可变 |
表3第二列的定义见表
4. 1.3.2多边形区域
本数据类型各个字段的定义见表4。
衰4多边形区域的字段定义
字段名称 |
数据类型 |
字节 |
描 述 |
区域ID |
U16 |
2 |
区域TD |
节点数量 |
U8 |
1 |
节点数 |
区域配量 |
U8 |
1 |
区域配置,见表51 |
节点[1] |
POSmON |
8 |
第一个节点的位置 |
节点[2] |
POSlTION |
8 |
第二个节点的位置 |
...... |
...... |
...... |
...... |
节点顶] |
POSlTION |
8 |
第n个节点的位置 |
4. 1.3.3 圆形区域
本数据类型用于描述圆形区域,各个字段的定义见表5o
哀5圆形区域的字段定义
字段名称 |
数据类型 |
字节 |
描 述 |
区域ID |
U16 |
2 |
区域ID , |
节点数量 |
U8 |
1 |
节点数_________________ |
区域配置 |
U8 |
1 |
区域配置 |
中心位置 |
POSlTlON |
8 |
区域中心的位置 |
区域半径 |
U32 |
4 |
圆形区域半径,以米为单位 |
4. 1.3.4 区域简报
本数据类型用于描述区域简报,各个字段的定义见表6。
表6区域简报的字段定义
字段名称 |
数据类型 |
长度 字节 |
描 述 |
ID |
U16 |
2 |
区域ID |
CRC |
U16 |
2 |
循环冗余校验码 |
4. 1.3.5预定任务 ’
本数据类型用于描述预定任务信息,各个字段的定义见表7o
表7预定任务的字段定义
字段名称 |
数据类型 |
长度 字节 |
描 述 |
任务编号 |
U8 |
1 |
唯一的任务识别号 |
起始时间* |
U32 |
4 |
任务起始时间.单位:秒,小时进制。取值为OXffffffff,代表 任务开始执行的时间 |
任务时间间隔 |
U32 |
4 |
时间间隔长度。单位:秒。如果该值是0,任务无法执行 |
星期* |
U8 |
1 |
该任务将在星期几执行,采用LSB,位0表示星期一 |
重复 |
BOOL |
1 |
若为1——真,重复该任务。如果起始时间为OXfffffffL这一 项为0——假时,表示无效 |
任务 |
STRlNG |
16 |
时间窗内要完成的一个或多个动作描述任务的字符串以 NULL结尾 |
表注:餐为UTC时间 |
4. 1.3.6黑匣子信息
本数据类型用于描述黑匣子信息,各个字段的定义见表8o
衰8黑匣子信息的字段定义
_____字段名称 |
数据类型 |
描 述 |
碰撞发生前的时间 |
U8 |
本记录中位置和速度记录的时间 |
位置 |
POSlTION |
发生碰撞的位置 |
速度 |
U16 |
该位置上的瞬间速度,单位为5千米每小时 |
4. 1.3.7线路点
本数据类型用于描述TCU行驶路线上的点和环绕该点的圆形区域,也称检査点。在某个预定的 时间,车辆应该进入该检査点,且在该检査点内的停留时间不超过预定值。本数据类型各个字段的定义 见表9。
« 9线路点的字段定义
字段名称 |
数据类型 |
描 述 |
检査点ID |
U16 |
识别检査点的唯一标识ID |
位置 |
POSITION |
检査点的经纬度 |
半径 |
Ul 6 |
检査点周围圆形区域的半径。若该值为。,该检査点相关信息将从TCU中 被删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进入时间 |
TIMESTAMP |
车辆进入检査点的预定时间,若该值为无效时间,本功能无效 |
持续时间 |
Ul 6 |
车辆在检査点区域内停留的时间,以秒为单位,若该值为0,本功能无效 |
宽限 |
U32 |
允许车辆迟到的时间上限,以秒为单位 |
配置 |
Ul 6 |
说明检査点完成状况,采用MSB 位0=1—真:车辆第一次离开后检査点失效 位1〜15:未定义 |
当检査点ID为。时,进入时间和持续时间将被忽略(I
4. 1.3.8通告消息
本数据类型用于事件发生后,TCU发送至相关单位的通告,各个字段的定义见表IOe
表10通吿消息的字段定义
字段名称 |
数据类型 |
描 述 |
事件 |
U8 |
消息事件: 0——保留
|
消息 |
U8 |
消息编号。该字段应和消息的原始定义相一致。文本消息T=I,数据子 类型S=3 |
目的地址 |
U8 |
羊姑码霆雨消息的目的地址,采用L虱 0--表示手机号码1 1——表示手机号码2
|
4. 1.3.9区域模板
本数据类型定义了该区域对车辆行为规定的相应参数。各个字段的定义见表Ilo
表∏区域横板的字段定义
_____字段名称_____ |
数据类型 |
描 述 — |
参数编号 |
U8 |
区域参数编号,取值域为0~255 |
操作 |
U8 |
由区域定义消息中的参数标识为5.的参数定义_______ |
4.2 CCpC与OCC、CMC间信息流
本节阐述CCPC与OCCXMC应用程序间的通信机制。
4.2. 1通过CCPC创建或终止通信
应用程序通过CCPC在通信网络中建立和终止通信。
4.2.2通信接口间的交互机制
通常,发送端将需要回复的报文发送至接收端。有3种形式的回复:
a) 应答与正确的响应;
b) 应答与错误的响应;
C)没有收到应答或者响应。
典型的交互的特征如下:
4. 2.2.1事务处理成功
4.2. 2. 1.1提出交互的应用程序签发一个操作请求,并为其配发一个事务IDO CCPC签发一个应答, 使用:
a) 与操作请求一致的事务ID;
b) 在认证请求有效后,回复“接受”;
C)收到SMSC信息后,回复“提交成功J
d)在TCU发送信息后,回复“发送成功七
4.2. 2.1.2 CCPC和/或TCU完成所请求的操作后发出回复,回复内容包括:
a) 与操作请求一致的事务ID;
b) 所请求的报告信息,或者“完成”消息S
C)应用程序不对“完成”消息做出响应。
4.2.2. 1.3 对于接收到的操作,应用程序回复如下:
a) 与操作请求一致的事务ID;
b) 由OCC或CMC的应用程序发起的交互事务的ID是偶数,由CCPC发起的交互事务的ID是 奇数。
4. 2. 2. 2 事务处理未完成
当处理信息时,TCU或CCPC可能会遇到异常。为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交互事务作出以下 调整:
4.2. 2.2. 1提出交互的应用程序使用一个唯一的事务ID签发一个操作请求。
4. 2. 2. 2.2 CCPC签发一个应答,使用:
a) 与操作请求一致的事务ID5
b) 在认证请求有效后,回复“接受”;
C)收到SMSC信息后,回复“提交成功”;
d)在TCU发送信息后,回复“发送成功”。
4. 2. 2. 2. 3 CCPC签发回复,内容包括:
a) 与操作请求一致的事务ID;
b) “接受”消息。
4. 2.2. 2. 4 TCU经判断若认为行动请求中有异常信息,将通过CCPC发送以下应答至应用程序:
a) 与操作请求一致的事务ID;
b) “无效"消息。
4.2.2∙3 事务处理失败
除以上情况外,信息处理事务失败的情况有:
a)事务将请求丢弃;
b)
C)
d)
e)
事务不工作; 网络将请求丢弃;
网络将响应丢弃;
超时。
出现上述情况后,应用程序会使用新的事务ID重新发送相同的信息。
4. 2. 2. 4事件处理
事件处理是一类由TCU发起的事务。事件处理的机制允许应用程序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预定 义,同时预先规定该状况发生后TCU应该执行的任务。
CCPC为事件选择事务ID,并在某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始终使用相同的事务IDO事件的处理过程为:
4.2.2.4. 1 CCPC使用由CCPC选择的事务ID签发CCPC事件,TCU事件或TeU状态信息。
4.2.2.4.2应用程序的应答包括:
a) 与请求保持一致的事务ID;
b) “完成”消息。
4. 2.3值息发送序列
收到应用程序发送的“请求CSD链接”指令后,CCPC将发起如图2所示的通话过程。若CCPC无 法提供相应的CSD链路,将发出通用NAK应答。
如果预定通话失败,CCPC应发送CSD预定通话报文至用户,该报文的原因标识为“关闭”,预定通
165
话状态为“失败预定通话失败的原因可能为通话未按时发起,TCU未能在配给的时间窗内通话,或 预定任务未完成。
预订通话开始执行的时刻,与通话相关的资源可能与预定不同,这将导致预定被取消。如果当前配 给的时间窗无法继续使用,但另一个时段可用,那么通话重新预定至该时段进行。如CCPC将预定通话 取消,应发送原因标识为“失去操作资源,通话取消'',预定通话状态为“预定已删除”的CSD预定通话报 文至预定通话发起端。
4.3报文结构要求
4.3. 1所有报文遵循以下结构(图3)。
版本 |
修订 |
信息长度 |
事务编号 |
时间 |
地址 |
消息类型 |
消息子类型 |
数据段 |
校验和 |
9 3报文的结构
4.3.2报文中使用的数据类型和各数据项的长度见表12。
表12消息报文中的各值息项的定义
编号 |
报文内容 |
数据类型 | |
1 |
版本 |
U8 |
__ 1 |
2 |
修订 |
U8 |
1 |
3 |
信息长度 |
U16 |
2 |
4 |
事务编号 |
U32 |
4 |
5 |
时间 |
TlMESTAMP |
4 |
6 |
地址 |
ADDRESS |
4 |
7 |
消息类型:T |
U8 |
1 |
8 |
消息子类型q |
U8 |
1 |
9 |
数据段 |
FlELD |
可变 |
10 |
校验和=CS |
U16 |
2 |
注1:版本,报文的接口协议版本。 注2:修订:对已经建立的接口协议软件的増补。修订编号从0开始。 注3:信息长度:信息的总长度,即从版本号到校验和,以8位字节为单位(I 注4:事务编号:反映系统对并行事务的处理能力。 注5:时间:应用程序发出指令的时间或TCU发出事件/位置报告的时间。 注6:地址:识别该信息相关的TCU或通信单位。 注7:消息类型:在4. 4中定义,包括如:状态报吿、事件报吿和配置更改指令等。 注8:消息子类型:消息类型的细化。消息子类型缺省值为 注9:数据段:消息数据主体,由若干消息参数组成。消息不同,数据段包含不同的消息参数(I每个消息参数包 括参数标识和参数体,其中,参数标识长度为1字节。 注10:校验和:负责对报文校验,是报文中所有字节的模65536和,共16比特。 |
4.4消息类型
消息类型见表13。
表13消息类型
消息类型:T |
_____消息名称_____ |
_____________消息子类型:S_____________ |
0 |
通用ACK应答 |
1——通用ACK |
1 |
文本信息 |
1——预定文本 |
2——通用文本 •_________________ | ||
3——通用数据 | ||
2 |
TCU控制指令 |
1——TCU复位指令 |
2——査询TCU信息指令 | ||
3—输出设置指令 | ||
4—工作模式设置指令 | ||
5——路线设置指令 | ||
3 |
TCU配置 |
1——TCU配置 |
4 |
TCU工作参数设置 |
1——通用TCU工作参数设置 |
2—用户报警SMS设置 | ||
3——车载终端GPRS工作参数 | ||
4——GPRS的APN配置 | ||
5 |
TCU状态 |
1——通用状态 |
2——CSD信道状态 | ||
3——UDP信道状态 | ||
6 |
TCU事件 |
1——TCU事件 |
7 |
CCPC信息査询 |
1——CCPC配置査询 |
2—CCPC工作参数査询 | ||
3——CCPC状态査询 | ||
5——消息结构査询 | ||
6——CSD预定通话列表査询 | ||
7——CSD预定通话建立时间査询 | ||
8——下一个CSD预定通话的建立时间査询 | ||
9——车载终端发送队列査询 | ||
8 |
CCPC配量报告 |
1——CCPC配置 |
9〜11 |
预留 | |
12 |
区域定义 |
1——区域定义 |
13 |
区域简报 |
1——区域简报 |
14 |
TCU日志 |
1——TCU日志 |
15 |
CCPC事件 |
1——CCPC事件 |
16 |
信息结构 |
1—信息结构 |
17 |
CFTP信息 |
1——CFTP信息 |
表13 (续)
消息类型:T |
_____消息名称_____ |
消息子类型:S | |
18 |
1— |
—请求CSD | |
CSDIailfB 令 |
2— |
-CSD指令 | |
19 |
黑匣子 |
1— |
一黑厘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 |
用户鉴权 |
1— |
—用户鉴权 |
21 |
多重区域定义 |
1____ | |
1— |
务里凶碘疋乂 | ||
22 |
CSD预定 |
1— |
—CSD预定 |
23 |
CCPC指令 |
]一 |
一删除TCU发送队列指令 |
2— |
-CSD指令 | ||
24 |
终端发送队列状态 |
1— |
—TCU发送队列状态 |
25 |
路线定义 |
1— |
—路线定义 |
26 |
路线简报 |
1— |
一路线简报 |
27 |
TCU实体 |
1— |
-TCU实体 |
28—254 |
未分配 | ||
255 |
通用NAK应答 |
1— |
一消息无效或操作失败的应答 |
4.4. 1 OCC及CMC发送至CCPC的消息
OCC及CMC发送至CCPC的消息见表14。
表14 OCC和CMC发送至CCpC的消息报文
编号 |
_____消息类型 |
_______________描 述 ___________ |
0 |
通用ACK |
萩明报文已经被通信实体接受,等待进一步处理 |
1 |
文本信息 |
CCPC将该消息转发至TCU,用于向司机显示文本信息 |
2 |
TCU指令 |
CCpC将该消息转发至TCU,用于控制TCU的行为 |
4 |
通用TCU工作参数设置,S=I |
CCPC将该消息转发至TCU,用于改变TCU的设置 |
用户报警SMS设置,S=2 |
用于改变第三方SMS设置 | |
7 |
CCPC信息査询 |
OCC及CMC发出该消息,査询CCPC的配置,工作参数或状态 |
12 |
区域定义 |
CCPC将该消息转发至TCU,⅛ TCU定义单个区域 |
17 |
CFTP消息 |
OCC及CMC使用该消息将一串二进制数据封装成TSlP规定的格式 |
18 |
CSD指令 |
OCC及CMC使用该消息发送CSD信道指令 |
20 |
用户鉴权 |
通信开始前OCC及CMC用此消息证明自身权限 |
21 |
多区域定义 |
CCPC将该消息转发至TCU,⅛ TCU定义多个区域 |
23 |
CCPC指令 |
指示CCPc作出某个操作。这些指令不转发给TCU,但可寵包含相关 TCU的地址 |
25 |
路线定义 |
CCPC将该消息转发至TCU,用于TCU的路线定义 |
255 |
通用NAK |
通信实体收到无效报文或操作失败后发出此应答消息 |
4.4.2 CCPC发送至QCC及CMC的消息
CCPC发送至OCC及CMC的消息见表15。
袤15 CCPC发送至OCC及CMC的消息
编号 |
_____消息类型 |
_______________描 述_______________ |
0 |
通用ACK |
表明消息已经被接受,等待进一步处理_________________ |
1 |
文本消息 |
CCPC通过该消息将TCU发出的文本信息发送至OCC及CMC |
3 |
TeU配置 |
CCPC通过该消息将TCU配置发送至OCC及CMC |
4 |
GPRSjrCU 设置,S= 3 |
CCPC通过该消息将TCU工作参数发送至OCC及CMC |
GPRS.APN Kfi,S=4 |
用于更新TCU的APN设置 | |
5 |
TCU状态 |
CCPC通过该消息将TCU状态发送至OCC及CMC |
6 |
TCU事件 |
CCPC通过该消息将TCU事件发送至OCC及CMC |
8 |
CCPC配置 |
CCPC通过该消息将CCPC配置发送至OCC及CMC |
9 |
CCPC工作参数 |
CCPC通过该消息将CCPC工作参数发送至OCC及CMC |
10 |
CCPC状态 |
CCPC通过该消息将CCPC状态发送至OCC及CMC |
12 |
区域定义 |
CCPC通过该消息将TCU的区域定义发送至OCC及CMC |
13 |
区域简报 |
CCPC通过该消息将TCU的区域简报发送至OCC及CMC |
14 |
TCU日志 |
CCPC通过该消息将TCU的日志发送至OCC及CMC |
15 |
CCPC事件 |
CCPC通过该消息将CCPC事件发送至OCC及CMC |
16 |
消息定义 |
CCPCia过该消息将消息定义发送至OCe及CMCo这个消息用来回复 CCPC对消息定义的査询 |
17 |
数据消息 |
CCPC使用该消息将一串二进制数据封装成接口协议格式 |
19 |
黑屋子 |
CCPC通过该消息将特定TCU的黑陸子消息发送至OCC及CMC |
24 |
TCU发送队列状态 |
CCPC通过该消息将TCU发送队列,将要通过电路数据交换发送至TCU 的消息的状态变化发送至OCC及CMCo用于回复带有“发自”标识的由 OCC及CMC发给CCPC的査询TCU发送队列状态消息 |
25 |
路线定义__________ |
CCPC通过该消息将TCU的路线定义发送至OCC及CMC |
26 |
路线简报 |
用于回复OCC及CMC发出的“査询 TCU路线检査点”消息 |
255 |
通用NAK |
CCPC收到无效报文或操作失败后发出该消息 一 |
4.5消息格式
通用的消息格式如图4所示。
消息类型,T |
消息子类型:s |
数据段 |
校验和:cs |
图4通用消息格式
在消息中,数据段由若干消息参数组成。消息类型不同,数据段包含不同的消息参数。每个消息参 数包括参数标识和参数体,其中参数标识长度为1字节。
数据段结构如图5所示。
参数标识[口 |
参数体[口 |
参数标识[2] |
参数体[2] |
...... |
参数标识[n] |
参数体[n] |
≡ 5数据段结构
4.5. 1 通用 ACK 应答(T = LS=I)
通用ACK应答表明网络实体接收到一个消息并可以对其迸一步处理。通用ACK可由OCC及 CMC发送至CCPC,也可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通用ACK消息的结构如图6所示。
T=O S=I 数据段 CS
9 6通用ACK消息报文的消息数据的结构
通用ACK消息的参数标识见表16β
Jft 16通用ACKKSg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数据赫 |
__________描 述__________ |
飞果码J |
1 |
U32 |
可选参数》见附录A |
结果文本 |
2 |
STRING [228] |
可选参数ɪ解释ACK原因的纯文本消息 |
“结果码”为3表示接受了事务的指令。如果不使用结果码,将设置为默认值0,表示指令已执行, 事务处理结束。结果码的参数定义具体见附录A。
4.5.2 通用 NAK 应答(T=255,S=1)
实体发出通用NAK消息表明接收到的报文无效或者接收到的指令执行失败。通用NAK消息报 文的消息数据的结构如图7所示。通用NAK可以由OCC及CMC发送至CCPC,也可由CCPC发送 至OCC及CMCO通用NAK内可包含错误码,表示所发生错误的类型以及其他附加信息,具体定义见 附录玖
T≡=255 |
S≡l |
数据段 |
CS |
图7通用NAK消息报文的消息數据的结构
通用NAK的消息结构见表17o
襄17通用NAK消JB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数据类型 |
— — 描 述 一 |
错误码 |
1 |
U32 |
扁述失败的原因 |
错误附注 |
2 |
U32 |
进一步描述失败的原因,可选 |
文本信息 |
3 |
STRlNG [223] |
描述NAK原因的纯文本消亙,可选 |
4.5.3 文本消息(T==I)
使用不同协议的文本消息子类型见表18。
表18文本消息子类型
子类型(S) |
_____________________描 述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
M定义的文本消息。使用消息编号指向定义好的消息集,消息集由用户定义 |
2 |
通用文本消息,内容自由定义 |
3 |
通用数据消息,而含自由定义的二进制数据,最大2048 |
文本消息可以由OCC•及CMC发送至CCPCo文本消息也可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O
4.5.4 TeU 指令(T = 2)
本消息由OCC及CMC发送至CCPCO其指令子类型见表19。
表19 TCU指令子类型
子类型(S) |
___________指令名称___________ |
1 |
TCU复位 |
2 |
査询TCU |
3 |
篇置 |
4 |
仕作模式设置 |
5 |
路线设置 |
4. 5. 4. 1 TCU 复位指令(T = 2,S=1)
TCU指令子类型IsTCU复位指令的消息结构如图8所示。
T=2 S=I I 数据段 _____CS
图8 TeU复位指令的消息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20o
表20 TCU复位指令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数据类型 |
描 述 |
类型 |
1 |
U8 |
O——正常 1——快速
6--检査点路线_________________ |
设置值 |
2 |
U32 |
参数标识1为2或5时,设置值有效 |
4.5. 4.2 査询 TCU 信息指令(T=2,S=2)
TCU指令子类型2:査询TCU信息指令。本指令用于控制TCU上报自身信息。指令的消息结构 如图9所示。
T=2 |
S= 2 |
数据段 |
CS |
图9査询TCUigJ&指令的消息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21。
表21査询TCU信息指令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数据类型 |
描 述 |
所査询的 信息 类型 |
1 |
U8 |
査询内容:
4--区域简报 5——区域详情 6---日志
|
TCU种类 |
2 |
U16 |
指明TCU设备的类型 |
如果指令执行成功,CCPC将发送相应的报告,如TCU配置、TCU设置.TCU状态等消息或者通 用ACK消息。
4. 5. 4. 3 输出设置指令(T = 2,S=3)
TCU指令子类型3:输出设置指令。本指令用于控制TCU输出的电平高低(J指令的消息结构如 图IO所示。
TS=3 数据段 CS
图10输出设置指令的消息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22。
表22输出设置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_ |
描 |
述 |
输出端口 |
1 |
U8 |
输出的端口号_________________ | |
输出值 - |
2 |
BOOL |
输出值设置 —— |
4. 5.4.4 工作模式设置指令(T=2,S=4)
TCU指令子类型4:模式设置指令。本指令用于更改TCU的工作模式。模式设置指令的消息结 构如图11所示。
T=2 |
S=4 |
数据段 - |
CS |
S 11模式设置指令的消息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23 o
襄23模式设置指令掺数數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薮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工作模式 |
1 |
U8 |
工作模式:
|
4. 5.4. 5 路线设置指令(T = 2,S = 5)
TCU指令子类型5:路线设置指令。本指令用于控制TCU路线监控功能的开或关。路线设置指 令的结构如图12所示。
T= 2 |
S=5 |
«5® |
CS |
图12路线设置指令的消息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24。 •
衰24路线设置指令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数据类型 |
描 述 |
路线功能 |
1 |
U8 |
路线设置: 0——保留
|
设置 |
2 |
BOOL |
启动/关闭本功能 —— |
4.5. 5 TCU 基本设SlSJa(T = 3,S=I)
本指令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是对“査询TCU基本设置信息”指令的回复。本消息的结 构如图13所示α
T=3 |
S=I |
致据段- |
CS |
图13 TCU RS消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25,其中参数设备类型定义见表26o
衰25 TCUSB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教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类型 |
1 |
U8 |
TCU产品类型 |
模式 |
2 |
U8 |
TCU工作模式 |
序列号 |
3 |
U32 |
序列号 |
版本号 |
4 |
U8 |
固件版本号 |
修订版本号 |
5 |
U8 |
固件修订版本号 |
端口号 |
10 |
U8 |
串行口编号 |
输入 |
11 |
U8 |
数字信号输入编号 |
输出 |
12 |
U8 |
数字信号输出编号 |
设备类型 |
13 |
U8 |
设备类型,参见表26 |
设备编号 |
14 |
STRlNGE6] |
设备编号 |
硬件配置 |
15 |
■ STRlNG[4] |
识别硬件的4字符编码。需与固件升级文件中的硬件标志 编号一致。如果不一致,丢弃该固件升级文件 |
固件兼容性 |
16 |
STRlNG[4] |
本设备的硬件兼容性码,不包含正确产品编号和兼容性码的 固件将被丢弃 |
版本和修订 |
17 |
STRlNG[15 J |
固件版本和修订版本号,或符合特定设备格式要求的代表版 本的字符申 |
IP地址 |
18 |
IP |
网络中设备的IP地址 |
网络尺寸 |
19 |
U8 |
IP地址的比特数。例如,比特数为8,子网掩码为255. 255. 255.0 |
设备类型编号见表26。
表26设备类型
类型编号 |
设 备 |
1 * |
TCU |
2 |
GPS |
3 |
GSM |
4. 5.6 TCU工作费数设β(T=4)
这类消息可能由OCC及CMC发送至CCPC,用于更改TCU的工作参数设置,也可能由CCPC发 送至OCC及CMC,用于上报TCU的工作参数设置信息。消息子类型见表27o
羨27 TCU设置消版子类型
_____消息子类型(S)_____ |
消息名称 |
1 |
通用TCU工作参数设置 |
2 |
SMS警报工作参数设置 |
3 |
GPRS TCU工作参数设置 |
4 |
GPRS APN配置工作参数设置 |
4. 5. 6. 1 通用TCU工作参敷设置(T=4,S= 1)
本消息是对“査询TCU工作参数设置”指令的回复。本指令由OCe及CMC发送至CCPC,用于 更改TCU的设置。
TCU工作参数设置消息的结构如图14所示。
T=4 |
S=I |
数据段 |
CS |
图14 TCU工作掺數设置消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下表28,其中部分由输入控制的功能参数见表29。
衰28 TCU工作号数设置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尿 数据类型 |
描 述 |
正常模式上报频率 |
1 |
U32 |
单位为0, OOl秒,0表示无报告 |
紧急危机模式上报频率 |
2 |
U32 |
单位为0. OOl秒,0表示无报告 |
导航模式上报频率 |
3 |
U32 |
单位为0. OOl秒,0表示无报告 |
导航模式上报持续时间 |
4 |
U8 |
单島⅛5秒 |
工作模式 |
5 |
U8 |
TCU模式设置仅用于上报:
|
状态标识 |
6 |
U16 |
用户定义的终端状态标识,仅用于上报 |
区域监控模式 |
7 |
U8 |
区域监控模式,见表29 |
位置项类型 |
8 |
U8 |
^⅞e服务的质量: 0——位置
|
唤醒间隔 |
9 |
U16 |
唤醒间隔,以5秒为单位,0代表无唤醒 |
唤醒持续时间 |
10 |
U8 |
唤醒持续时间,以5秒为单位 |
MO通话 |
11 |
BOOL |
上行发送消息的通话 |
MT通话 |
12 |
BOOL |
下行接收消息的通话 |
开启SMS |
13 |
BOOL |
开启SMS传输 |
表28 (续)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提取SMSC号码 |
14 |
BOOL |
从接收消息中提取消息中心号码 |
区域检査 |
15 |
BOOL |
开启区域检査 |
开启唤醒 |
16 |
BOOL |
开启唤醒功能 |
点火时触发上报 |
17 |
BooL |
点火时发送事件报告 |
熄火时触发上报 |
18 |
BOOL |
熄火时发送位置报告 |
GPS锁定触发报告 |
19 |
BOOL |
当GPS锁定,发送位置报告 |
消息队列 |
20 |
U8 |
消息队列长度,以1024字节为单位 |
SMsC编号 |
21 |
STRlNG |
短消息中心号码 |
CCPC编号 |
22 |
STRlNG |
CCPC编号 |
点火报告模式 |
23 |
U8 |
0二在状态历史中允许点火报告
|
转入睡眠触发的状态报告 |
24 |
BOOL |
当TCU从工作转入睡眠剪裁并发送状态历史 |
输出端口模式 |
25 |
U8 |
0——正常输出 ~~~
机模式是输出为低电平模式___________ |
运行延时 |
26 |
U16 |
车辆熄火后TCU继续工作的时长,以秒为单位 |
第一唤醒预定 |
27 |
预定任务 |
思二^唤醒的参数,以下字符用于任务项: ——发送状态历史 发送健康状态 ””——忽略,不用采取特定行动 在日周项,可以选择所有天或某一天,重复项应设置 为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唤醒预定 |
28 |
预定任务 |
第二次唤醒参数,任务项同上 |
. |
• | ||
第n唤醒预定 |
28 |
预定任务 |
第n次唤醒参数,“任务”项同上 |
随机唤醒 |
29 |
U16 |
以秒为单位 |
位置日志上报频率 |
30 |
U32 |
位置日志上报频率,以秒为单位,0表示无报吿 |
位置日志长度 |
31 |
U32 |
位置日志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
事件日志长度 |
32 |
U32 |
事件日志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
普通危机模式上报频率 |
33 |
U32 |
普通危机模式上报率,以0. ∞1秒为单位,0表示无报吿 |
普通危机模式上报距离 |
34 |
U32 |
r⅛M机模式上报距离,以米为单位,0表示无报告- |
危机模式速度修正因子 |
35 |
U16 |
危机模式下上报速度的修正因子,以千米每小时为单 位,0表示不可修正 |
CSD最大连接时间 |
36 |
U16 |
CSD最大连接时间,即超时时间,以秒为单位,0表示 不设置超时 |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危机模式下的CSD响应 |
37 |
BOOL |
当TCU进入危机模式,开启/关闭CSD |
危机模式下动力响应 |
38 |
B∞L |
危机模式是否切断车辆供电 |
正常模式上报距离 |
39 |
U32 |
正常模式上报距离,以米为单位,0表示无报吿 |
-正常模式上报速度~ 修正因子 |
40 |
Ul 6 |
正常模式上报速度修正因子,以千米每小时为单位,0 表示不可修正 |
实时跟踪模式上报频率 |
41 |
U32 |
实时跟踪模式上报率,以0,001秒为单位,0表示无 报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地理栅栏 |
42 |
BOOL |
开启/关闭地理栅栏功能 |
地理栅栏定时器 |
43 |
U16 |
以秒为单位 |
上报空闲距离 |
44 |
U32 |
如果在标识45标记的时间内车辆行驶距离小于上报 空闲距离,TCU发出空闲报告,以米为单位,0表示不 允许发出空闲报告________________ |
上报空闲时间 |
45 |
U16 |
如果在空闲报告时间内行驶距离小于标识48中的 值,终端发出空闲报告,以秒为单位 |
点火去抖动计时器 |
46 |
对数 |
点火去抖动定时器,以秒为单位 |
I/O输入1去抖动定时器 |
47 |
对数 |
1/。输入1去抖动定时器,以秒为单位 |
I/O输入2去抖动定时器 |
48 |
对数 |
VO输入2去抖动定时器,以秒为单位 |
I/O输入3去抖动定时器 |
49 |
对数 |
I/O输入3去抖动定时器,以秒为单位 |
空闲日志 |
50 |
BOOL |
如果为真,终端将在内部日志中记录空闲/交通堵塞 事件,但不计入状态历史 |
系统保留 |
51 〜80 | ||
控制参数输人1 |
81 |
U8 |
输入1所控制的TCU功能,见表29 |
控制参数输入2 |
82 |
U8 |
输入2所控制的TCU功能,见表29 |
控制参数输入3 |
83 |
U8 |
输入3所控制的TCU功能,见表29 |
控制参数输人4 |
84 |
U8 | |
系统保留 |
85 〜90 | ||
I/O输出1控制信号 |
91 |
U8 |
。——正常输苗
机模式是输出为低电平模式___________ |
I/O输出2控制信号 |
92 |
U8 |
输出2模式,同上 |
I/O输出3控制信号 |
93 |
U8 |
Ift出3模式,同上 |
I/O输出4控制信号 |
94 |
U8 |
输出4模式,同上 |
I/O输出5控制信号 |
95 |
U8 |
输出5模式,同上 |
I/O输出6控制信号 |
96 |
U8 |
输出6模式,同上 |
I/O输出7控制信号 |
97 |
U8 |
输出7模式,同上 |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稣 数据类型 |
描 述 |
~I/O输出8控制信号 |
98 |
U8 |
输出8模式,同上____________________ |
系统保留 |
99 〜107 | ||
强制关闭GSM |
108 |
U8 |
X秒后强制关闭GSM,以秒为单位,取值域为。〜255 |
断电输入 |
109 |
U8 |
断电输人模式,见表29 |
超速上限 |
110 |
U8 |
速度报告中速度上限,取值范围为1〜255,以千米每 小时为单位,0表示不上报 |
超速时间 |
ɪll |
U8 |
速度报告中超速时间,以秒为单位,0表示不报告 |
距离日志 |
112 |
Ul 6 |
日志记录距离,以10米为单位,0表示不记录 |
加速门限 |
113 |
U8 |
可接受加速门限取值范围为1〜255,以千米每小时为 单位,0表示不使用 |
加速过滤时间 |
114 |
U8 |
取值范围为1〜255,以秒为单位,0表示不使用 |
减速门限 |
115 |
U8 |
取值范围为1〜255,以千米每小时为单位,0表示不 使用 |
减速过滤时间 |
116 |
U8 |
取值范围为1〜255,以秒为单位,0表示不使用 |
加/减速状态下的 输入控制参数 |
117 |
U8 |
加/减速输入模式,见表29 |
速度报告日志 |
118 |
BOOL |
超速/速度过低事件,写入事件日志文件 |
模式变更触发 |
119 |
BOOL |
在模式改变时发送设置消息 |
保留 |
120〜121 | ||
普通危机模式唤醒周期 |
251 |
U8 |
在节能的普通危机状态唤醒间隔周期时间,以分钟为 单位 |
普通危机模式 GSM工作时间 |
252 |
U8 |
TCU进入节能的普通危机模式时GSM模块保持工 作的时间,以秒为单位 |
表29由输入控制的功能的编号
功能编号 |
描 述 | |
0 |
状态 |
将输入状态记录至状态历史,与其他状态条目共同传输,但控制TCU的任何功能 |
1 |
启动触发记录 |
当本输入由关闭变为开启时,对状态记录缓存器进行一次写操作。当缓存器充满 时,其中内容将发送至CCPC |
2 |
启动/关闭 触发记录 |
当输入状态变化时,即关闭变为开启或开启变为关闭,对状态记录缓存器进行一 次写操作。当缓存器充满时,其中内容将发送至CCPC |
3 |
启动触发发送 |
当本输入由关闭变为开启时,对状态记录缓存器进行一次写操作。当缓存器充满 时,其中内容将发送至CCPCo当状态变回原状时,也将被记录 |
4 |
启动/关闭触发发送 |
当本输入由关闭变为开启时,对状态记录缓存器进行一次写操作,将状态记录发 送至CCPC |
5 |
报警 |
当本输入由关闭变为开启时,对状态记录缓存器进屛一次写操作「TCU进入紧 急模式,状态记录发送至CCPCo当输入由开启变为关闭,输入的这一变化将写入 状态记录 |
名 * 一 |
描 述_________________ | |
6 |
车辆防盗锁定 |
当本输入由关闭变为开启时,对状态记录缓存器进行一次写操作「TCU商入紧1 2 3 4 急模式,状态记录发送至CCPCO当输入由开启变为关闭,输入的这一变化将写入 状态记录 |
7 |
启动/关闭触发 写日志 |
当输入状态变化时,即关闭变为开启或开启变为关闭,对事件日志缓存器进行一 次写操作。日志将在稍后传送至CCPC |
8 |
碰撞 |
紧急模式并冻结黑匣子 |
9 |
输出允许 |
开启时,输出为高电平。关闭时,输出为低电平 |
10 |
维修服务模式 |
开启后,TCU进入维曆服务模式。关闭后,将从维修服务模式恢复到正常模式 |
H |
唤醒模式 |
当输入为高电平且TCU工作于正常模式且处于熄火状态,终端会从休眠中醒来, 或在设置时间开始工作 |
12 |
断电模式 |
当发生断电时,发送告警信息至CCPC |
4.5.6.2 用户报VSMS 设置(T = 4,S = 2)
本消息由OCC及CMC发送至CCPC,用于改变SMS设置。是对“査询用户SMS报警设置”指令 的回复。
报警SMS设置消息报文消息的结构如图15所示。
T=L |
S=2 |
数据段 — |
CS |
图15用户报WSMS设置消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30。
表30用户报警SMS设置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A矗 数据类型 |
描 述 |
第一手机号码 |
1 |
STRlNG |
通一手"号,0表示该号码禁用 |
r二手机号码 |
2 |
STRING |
第二手机号,0表示该号码禁用 |
三手机号码 |
3 |
STRING |
第三手如号,0表示该号码禁用 |
飞四手机号码 |
4 |
STRING |
臨四手祈号,0表示该号码禁用 |
SMSC编号 |
5 |
STRING |
扁消息皐心号码,终端将向该中心发送文本通吿, 如果在用户发来的消息中没有包含该号码将由 CCPC提供 |
TCU名称 |
6 |
STRING |
源识别Cl由终端插入文本消息 |
报告参数[口 |
7 |
通告消息 |
思一种M告的具体参数 |
报告参数[2] |
7 |
~矗告消息~ |
第二种报告的具体参数 |
・. |
• . |
. • |
• • |
报告参数[n] |
7 |
通告消息 |
第n种报吿的具体参数_____________ |
表31车载终端GPRS设置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稣 数据类型 |
描 述 |
GPRS UDP |
1 |
BoOL |
在GPRSjK务中UDP设置,缺省值为真 |
日志清空 |
2 |
BOOL |
1/真:GPRS连通后清空日志 |
数据报 |
3 |
BOOL |
1/真:UDP传输数据报 |
UDP IP地址 |
4 |
U32 |
使用UDP发送消息时CCPC的IP地址 |
UDP IP 端口 |
5 |
U16 |
使用UDP发送消息时CCPC的端口 IP地址 |
备用IP地址 |
6 |
U32 |
使用UDP发送消息时备用的CCPC的IP地址 |
备用IP端口 |
7 |
U16 |
使用UDP发送消息时备用的CCPC的端口 IP地址 |
UDP 封包串联延时 |
8 |
Ul 6 |
终端保留UDP包的毫秒数,保证度于同一消息的后 续数据报能被装人同一个UDP包。缺省值为2秒 |
4. 5. 6.4 GPRSAPN Ka(T = 4,S = 4)
本消息由OCC及CMC发送至CCPC,将GPRSAPN配置设置消息发送网络的APN具体参数发 送至特定TCUo TCU使用收到的APN具体参数更新APN的设置。
GPRS APN配置消息的结构如图17所示,参数标识见表32。
T=4 |
S=4 |
效据段 |
CS |
图17 GPRS APN Ke消息的结构
表32 GPRS APN配置消息數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待发送APN配置消息 报文总数 |
1 |
U8 |
。代表1个数据报 |
本报文编号 |
2 |
U8 |
。代表1个数据报 |
网络ID |
3 |
U32 |
GSM网络ID |
APN名称 |
4 |
STRING(30) |
使用的APN名称 |
APN IP地址 |
5 |
U32 |
APN IP地址 |
APN用户名 |
6 |
STRING(16) |
登陆APN PPP服务的用户名 |
APN密码 |
7 |
STRlNG(IO) |
登陆APN PPP服余的密码 |
重发超时 |
8 |
U8 |
取值范围〜210,以秒为单位 |
最大发送延时 |
9 |
U8 |
取值范围」〜210,以秒为单位 |
最大包传输重试次数 |
10 |
U8 |
取值范围〜50 |
最大时间窗尺寸 |
11 |
U8 |
取值范围:1-100 |
连接目的 |
12 |
位图口 6] |
连接目的,采用LSB: 位0——非危机数据 位1——正常模式 位2—危机报告______________ |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理 |
描 述 |
连接机制 |
13 |
位图口 6] |
连接机制,采用LSB: 位0——点火时连接 位1——工作模式连接 位2——TCU处于移动网络盲区时存储的未发送 消息队列在重新进入移动网络覆盖区时连接 |
优先 |
14 |
U8 |
0∙∙∙255. APN中该值越小优先级越高 |
APN重连超时 |
15 |
U8 |
登陆失败到重新连接之间的时间 |
信道保持同期 |
16 |
U16 |
TCU为了保持信道激活发出的Ping指令的时间间 隔,以秒为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
4.5. 7 TCU 状态消息(T = 5)
本消息由CCPC发送金OCC及CMC,用于向OCC及CMC报告TCU状态。消息子类型见表33。 该消息可以是面向请求的,也可以是非面向请求的。
衰33 TCU状态消息子类型
消息子类型S |
名 称 |
1 |
通用状态 |
2 |
CSD信道状态 |
3 |
UDP信道状态 |
4.5. 7. 1 通用状态(T=5,S=1)
通用状态消息用于报告终端的位置、操作和健康状态。原因码用于表明发送本消息的原因。TCU 状态消息子类1:通用状态消息的结构如图18所示。
终端反馈的位置消息可包括多个状态消息,来描述终端在一段时间内位置和状态的变化。
T= 5 |
S=I |
数据段 |
CS , |
图18通用状态消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34。
表34通用状态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报告原因 |
1 |
U8 |
报告的原因:见表39 |
位置 |
2 |
POSlTION |
终端的地理位置 |
修正 |
3 |
BOOL |
1——真,位置被差分修正,缺省值0—假,位置不进行差分修正 |
半径误差 |
4 |
U16 |
以Q.1米为单位 |
距离 |
5 |
U32 |
ɪɪ次距离复位后的行驶就 |
方向 |
6 |
U8 |
方向,以10度为单位 |
行驶速度 |
7 |
U16 |
终端行驶速度,以0∙ OI米每秒为单位 |
最高速度 |
8 |
U16 |
自上次状态报告后的最高速度。以0.01米每秒为单位 |
卫星编号 |
9 |
U32 |
提M位置信息的卫星编号 |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稣 数据类型 |
描 述 |
点火 一 |
10 |
B∞L |
车辆处于点火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 |
GPS锁定 |
11 |
B∞L |
GPS信号锁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危机模式 |
12 |
B∞L |
终端处于危机模式___________________ |
区域越界 |
13" |
BOOL |
终端区域越界违规 |
碰撞 |
14*β |
B∞L |
碰損输入高电平 |
断点 |
15* |
BOOL |
TCU车辆供电切断 |
用户受控输出 |
16* |
BOOL |
用户受控输出高电平 |
GPS开启 |
17* |
BOOL |
GPS开启 |
工作状态 |
19** |
BOOL |
终端处于正常模式/工作状态 |
点火模式 |
20', |
BOOL |
终端处于正常模式/已点火 |
睡眠模式 |
21*w |
BOOL |
终端处于正常模式/睡眠状态 |
唤醒模式 |
22** |
BOOL |
终端处于正常模式/醒来 |
维修服务模式 |
23** |
BOOL |
终端处于维修眼务模式 |
自检模式 |
24* * |
BOOL |
终端处于自检模式 |
导航模式 |
25"β |
BOOL |
终端处于导航模式 |
固件复位 |
30t,∙ |
BoOL |
之前24小时内固件曾复位 |
GPS看门狗复位 |
31,* |
BOOL |
之前24小时内GPS看门狗曾复位 |
GSM看门狗复位 |
32* * |
BoOL |
之前24小时内GSM看门狗曾复位 |
微处理器复位 |
33t,β |
BOOL |
之前24小时内微处理器曾复位 |
GSM通信失败 |
34* * |
BOOL |
与GSM模块的通信失败 |
GSM消息栈 |
35」 |
BoOL |
GSM消息推入待处理队列 |
无GSM消息 |
36** |
BOOL |
之前24小时内没收到GSM消息 |
GPS通信失败 |
37# * |
BoOL |
与GPS模块的通信失败 |
GPS天线连接失败 |
38** |
BOOL |
GPS天线连接失败 |
-GPS锁定失败 |
39* |
BOOL |
之前24小时内GPS卫星无法锁定 |
备用电池未连接 |
40* * |
BOOL |
1---真 |
备用电池充电失败 |
41** |
BOOL |
1—真 |
子原因 |
42 |
U8 |
状态报告的子原因,见表36 |
ODO |
43" |
U32 |
GPS里程表读数,以米为单位 |
I/O编入1 |
51 |
BoOL |
I/O输入1的状态 |
I/O输入2 |
52 |
BooL |
I/O输入2的状态 |
I/O输入3 |
53 |
BooL |
I/O输入3的状态 |
I/O输入4 |
54 |
B∞L |
I/O输入4的状态 |
I/O输入5 |
55 |
BoOL |
I/O输入5的状态 |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妙 数据类型 |
描 述 |
I/O输入6 |
56 |
BOOL |
I/O输入6的状态 |
I/O输入7 |
57 |
BOOL |
I/O输入7的状态 |
I/O输入8 |
58 |
BOOL |
I/O输入8的状态 |
距离复位时长 |
61 |
TlMESTAMP |
距离复位的时间 |
用户状态标识 |
70 |
U16 |
用户定义状态标识 |
CMC标识 |
71 |
U32 | |
区域ID |
80… |
U16 | |
检査点ID |
81… |
U16 |
当原因编号是40或41时,检査点的ID |
消息源 |
82 |
U8 |
消息发送的机制或消息的源 0——通用 1--健康 2——实时跟踪 3--位置日志 |
模式编号 |
83 |
U8 |
0--模式0 1—模式1 2--模式2 |
当前GPS位置 |
84 |
BOOL |
GPS运转并锁定 |
CSD导航模式 |
85,・ |
BOOL |
终端模式为CSD导航,用于实时跟踪 |
突发状况 |
86 |
U8 |
突然刹车 突然加速_____________________ |
漫游 |
87 |
BOOL |
终端正在漫游 |
工作网络ID |
88 |
U32 |
GPRS使用的网络ID |
地理栅栏越界 |
89 |
BOOL |
「地理樹栏越界状态 |
检査点越界 |
90 |
BOOL |
检査点越界状态 |
FlaShCRC校验失败 |
91 β∙ |
BOOL |
FlaSh进行CRC校验失败 |
注: *为可选
|
原因编号定义见表35o
衰35原因编号
编 码 |
___________________描 |
述 |
I/O输入变化 | ||
5 |
I/O输入变化 | |
6 |
输入1愛⅛ ~~ | |
7 |
输入2聂E |
编 |
码 |
述 ________ | |
8 |
输入3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9 |
输入4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0 |
输入5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1 |
输入6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2 |
输入7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3 |
输入8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I/O输出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4 |
I/O输出变化 | ||
15 |
输出1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6 |
输出2变化 | ||
17 |
输出3变化 | ||
18 |
输出4变化 | ||
19 |
输出5变化 | ||
20 |
输出6变化 | ||
21 |
输出7变化 | ||
22 |
输出8变化 | ||
其他输入 | |||
0 |
正常的周期间隔上报 | ||
1 |
面向査询状态指令请求 | ||
3 |
点火/熄火变化 | ||
区域 | |||
4 |
区域越界 | ||
23 |
进入区域 | ||
24 |
'离开区域 | ||
74 |
区域超速 | ||
75 |
区域速度过低 | ||
80 |
地理栅栏越界 | ||
81 |
检査点越界 | ||
反馈标识 | |||
2 |
复位 |
V | |
25 |
等待静止 | ||
26 | |||
31 |
输入复位 | ||
32 |
行驶距离复位 | ||
33 |
未发送消息队列缓存清空 |
编 码 |
述___________________ | |
34 |
GPS失去锁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6 |
终端收到的安全密码无效的消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7 |
终端改变CCPC或SMSC号码 | |
38 |
从终端读取的安全密码 | |
39 |
终端加密码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2 |
空闲报告 | |
76 |
速度报告 | |
路线管理 | ||
40 |
错过到达时间 | |
41 |
错过离开时间 | |
43 |
路线检査点被接受 | |
44 |
路线检査点被清除 | |
45 |
路线检査点被拒绝:存储器已满 | |
46 |
到达检査点 | |
47 |
离开检査点 | |
48 |
以访问过的检査点 | |
70 |
进入检査点区域 | |
71 |
离开d査点区域 | |
72 |
检査点内开始重新定位 | |
73 |
检査点内重新定位 | |
TeU/CCPC初始化 | ||
27 |
TCU轮询 | |
28 |
基于请求的模式改变 | |
29 |
主供电改变 | |
30 |
TCU被移除 | |
其他 | ||
35 |
未定义 | |
CSD信道 | ||
49 |
终端发起通话 | |
50 |
重开赢: | |
51 |
%接受的预定通话 | |
52 |
%清除的预定通话 | |
53 |
扁误模式,通话终止 | |
54 |
1&河贏t½⅛信道 | |
55 |
Zsd信赢权 " ~ |
表35 (续)
编 码 |
___________ 描 述____________________ |
56 |
在运行中被清除的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7 |
数据流超时,信道关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8 |
接到指令关闭信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9 |
上传文件校验失败(重新开始) |
60 |
文件上传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1 |
文件下载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2 |
文件清除 |
63 |
文件传输成功(未指明是上传还是下载时使用) |
64 |
超过通话时间上限,CSD信道关闭 |
65 |
无法注册GPRS服务 |
66 |
APN配置错误 |
67 |
无法登陆APN |
68 〜69 |
保留 |
82 〜255 |
保留 |
子原因编号见表36o
表36子原因编号
编 号 |
描 述 |
0 |
未定义 |
1 |
终端进入危机模式 |
2 〜255 |
未使用 |
4.5. 7. 2 CSD 信道状态(T = 5,S = 2)
TCU状态消息子类2, CSD信道状态消息。用于报告CSD信道和相关OCC及CMC的状态。用
于回复“査询TCU的CSD信道状态”指令。
CSD信道状态消息的结构如图19所示。
T= 5 |
S= 2 |
数据段 |
CS |
图19 CSD信道状态消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37。
表37 CSD信道状态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报告原因 |
1 |
U8 |
状态报告的原因,见表39 |
涉及文件 |
2 |
U8 |
标识1中要求的文件: 0——无特定文件
|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疝 数据类型 |
描 述 |
CSD应用状态 |
3 |
V8 |
O——空闲
|
通话重试次数 |
4 |
U8 |
为建立通话重试的次数 |
工作模式 |
5 |
U8 |
0——正常模式/点火
4 导航模式
7--自检模式 8——普通危机模式_______________ |
预定CSD链路 |
6 |
TlMESTAMP |
任何预定CSD通话的时间,O表示没有预定通话,1 表示预定通话过时,将被ASAP发起 |
调制解调器 工作进程 |
7 |
U8 |
O——工作正常
|
状态消息内包含 的设置类型 |
8 |
U8 |
O——消息包括背景数据通话设置
CSD结束后应马上进行该预定通话
|
CSD预定通话 个数/目的地址 |
9 |
STRING (15) |
CSD:预定通话个数 GPRS*十六进制IP地址和端口号,格式为XXXX XX XX YY YY |
连接数目 |
IO |
U8 |
终端最大连接或重连数,不包括尝试数,当该值为 255时,表示GPRS通话,即对重连次数没有规定 |
连接时间窗 |
11 |
U8 |
TCU尝试初次与CCPC连接的最大允许时间窗,两 次尝试间相隔10秒,当该值为255时,表示GPRS 通话,即对重连次数没有规定___________ |
⅛t 37 (续)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稣 数据类型 |
描 述 |
数据通话时间窗 |
12 |
U8 |
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尝试重连,每次尝试间隔10秒, 当该值为255时,表示GPRS通话,既对重连次数 没有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 |
连接类型 |
13 |
U8 |
1--CSD通话 2——GPRS |
APN名称 |
14 |
STRING (15) |
GPRS的接入点名称 |
用户名 |
15 |
STRING (15) |
GPRS的登陆APN的用户名 |
密码 |
16 |
STRING (15) |
GPRS的登陆APN的密码 |
网关IP |
17 |
Addr U32 |
CSD网关的IP地址 |
网关IP端口 |
18 |
U16 |
CSD网关IP端口 |
备用网关IP |
19 |
Addr U32 |
备用CSD网关的IP地址 |
备用网关IP端口 |
20 |
U16 |
备用CSD网关IP端口 |
4. 5. 7.3 UDP 信道状态(T = 5,S = 3)
TCU状态消息的子类型3:UDP信道状态。用于报告UDP(GPRS)信道和相关OCe及CMC的
状态。本消息是对“査询UDP信道”指令的回复。
UDP信道状态消息的结构如图20所示。
T=5 |
S=3 |
數据段 |
CS |
图20 UDP僧道状态消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38 o
表38 UDPlSat状态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原因 |
1 |
U8 |
1--面向请求
|
工作网络ID |
2 |
U32 |
工作网络ID |
GPRS状态 |
3 |
U8 |
ɪ--未连接
6--级主网关连接中发送
|
计时器 |
4 |
U16 |
超时时间以分为单位,依赖于GPRS系统的状态 失败:“重新连接”计时器 与APN连接超时:连接重试 |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志 数据类型 |
描 述 |
上一次失败 的错误编号 |
5 |
U8 |
失败编号 0——无错误
|
丢失数据报数 |
6 |
U16 |
发送的UDP包个数。此参数为循环数,在GPRS 连接/重连接时复位 |
发送数据报数 |
7 |
U16 |
声明已收到的UDP包个数。此参数为循环数,在 GPRS连接/重连接时复位 |
当前帧长度 |
8 |
U8 |
UDP数据帧最大允许长度 |
失败编号 |
9 |
U16 |
上周GSM服务的失败次数:循环数 |
状态 |
10 |
STRING (15) |
状态声明位图: 位0——1/真,APN配置存储器已满 位1——1/真,上个数据报发送到二级网关____ |
4. 5. 8 TCU 事件(T = 6,S=1)
本消息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用于向OCC及CMC报告TCU事件。本消息可以是面向 请求的,作为对“査询TCU状态”指令的回复,也可以是非面向请求的。
TCU事件消息的结构如图21所示。
T=6 |
S=I |
数据段 |
CS |
图21 TCU事件消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39。
表39 TCUW件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上报原因 |
1 |
U8 |
发送状态报告的原因(见表39) |
上报子原因 |
2 |
U8 |
发送状态报告的子原因(见表40) |
状态标识 |
70 |
U16 |
用户定义状态标识 |
4. 5. 8. 1 预定义文本(T=1,S=1)
文本消息子类L预定义文本消息。消息结构如图22所示。
T=I |
S=I |
数据段 |
CS |
S 22预定义文本消息的结构
表40预定义文本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冨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编码 |
1 |
Ul 6 |
消息码 |
4.5. 8.2 通用文本Cr= 1 ,S=2)
文本消息子类2:通用文本消息。消息结构如图23所示。
T=I |
S=2 |
数据段 |
CS |
图23通用文本消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41。
表41通用文本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文本 |
1 |
STRING |
__________消息文本__________ |
4. 5. 8. 3 通用數据(T=1,S≈3)
文本消息子类3:通用数据消息。消息结构如图24所示。
T=I |
S= 3 |
数据段 — |
CS |
图24通用數据消息的结构
OCC及CMC使用通用数据消息发送数据分组给多点式网络中的实体。CCPC发送本消息来回复 相关指令。参数标识定义见表42。
表42通用數据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数据类型 |
描 述 |
消息长度 |
1 |
Ul 6 |
数据消息的长度 |
数据 |
2 |
DATA |
消息数据 |
地址类型 |
3 |
U8 |
接收本消息的目的OCC及CMC的功能: 0——保留
|
■地址 |
4 |
U8 |
标识3中的目的OCC及CMC的地址。在同一个终端内,属 于同一类的各项应从0起顺序排列,与物理地址无关 |
参数体数据类型 |
5 |
U8 |
本消息中数据的类型 |
4.5.9 CCPCfg 息査询(T = 7)
本消息由OCC及CMC发送至CCPC,用于获得CCPC内的数据。査询CCPC信息指令子类型见 表43。
裏43査询CCPC消息子类型
子类型 |
插 |
述 |
1 |
CCPC配置査询 | |
2 |
CCPC工作参数査询 | |
3 |
CCPC状态査询 |
≡ 43 (续)
子类型 |
驀~ |
述 |
4 |
保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5 |
TCU消息结构査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6 |
CSD预定通话列表査询 | |
7 |
CSD预定通话建立时间査询 | |
8 |
下一个CSD预定通话的建立时间査询 | |
9 |
车義终端发送队列査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子类1〜4和6〜8中不需要参数标识,它们的消息结构如图25所示:
T=7 |
S= 2 |
CS |
图25査询CCPC指令的结构(子类编号等于1,2,3,4)
4. 5. 9. 1 消息结构査询(T=7,S = 5)
査询CCPC指令的子类5:査询消息结构指令用于査询消息的字节数或子消息的类型。本消息的 结构如图26所示。
T= 7 |
S= 5 |
数据段 |
CS |
图26査询消息结构指令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44。.
衰44査询消息结构指令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消息类型(T) |
1 |
U8 |
所査询消息的类型编号 |
消息子类型(S) |
2 |
U8 |
所査询消息的子消息类型编号 |
4. 5. 9. 2 CSD预定通话列表査询(T=7,S = 6)
査询CCPC指令的子类6:査询TCU的CSD预定通话指令用于获得TCU的CSD预定通话的状 态。本指令的消息结构如图27所示。
T= 7 |
S= 6 |
数据段 「 |
CS |
图27査询TCUCSD预定通话指令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45。
表45査询TrCUCSD预定通话指令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连接ID |
1 |
U32 |
过滤预定的连接ID,若为0,表示不使用连接ID过滤器 |
预定编号 |
2 |
U8 |
被过滤的预定编号,若为0,表示不使用预定编号过滤器 |
预定任务 |
3 |
STRING (16) |
只有完成这些任务的预定通话才被执行,若为0,表示不使用 任务过滤器 |
请求CCPC指令应该使用一个或多个“请求CSD链路消息(T=18, S=I)W应答。应答消息的个数 视预定通话的个数以及过滤器的设置而定。
4. 5. 9. 3 CSD预定通话建立时间査询(T = 7,S = 7)
査询CCPC指令子类7:査询TCU CSD通话建立时间指令用于获得TCU CSD预定通话建立时 间。本指令的消息结构如图28所示,表45中査询TCUCSD预定通话指令数据段定义中的参数标识 1〜3同样适用于本消息。
T= 7 S=7 数据段 CS
图28査询TCUCSD通话建立时间指令的结构
CCPC对本指令的应答是ACK:接受,对本指令的响应是一个或多个CSD预定消息。消息个数视 预定通话的个数以及过滤器的设置而定。通常包括一周之内被査询TCU的所有预定通话。CCPC使 用AeK:完成结束应答过程。
4. 5. 9.4 下一个CSD预定通话的建立时间查询(T=7,S = 8)
査询CCPC指令子类8:査询TCU下一个CSD通话建立时间指令用于获得TCU的下一个CSD 预定通话建立时间。本指令的消息结构如图29所示,表45中的参数标识1〜3同样适用于本消息。当 使用一个或多个过滤器时,返回符合条件的下一个预定通话的通话建立时间。
T=7 |
S=S |
数据段 — |
校验和 |
图29 查询TCUT一个CSD通话建立时间指令的结构
CCPC通过一个CSD预定消息对本指令进行响应。
4. 5. 9. 5 车载终端发送队列查询(T = 7,S = 9)
査询CCPC指令的子类9:查询TCU发送队列指令用于获得TCU发送队列的状态。队列中的成 员是所有发送到CCPC的预定通话消息中“发送于某时”时间为将来某时刻的通话。本指令的消息结构 如图30所示。
T=7 |
S= 9 |
效据段 |
CS |
图30查询TCU发送队列指令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46。
表46査询TCU发送队列指令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汝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査询参数标识 |
1 |
U8 |
TCU发送队列中被査询的消息类型,如表15中定 义。可能是以下几个特定值中的一个: 0——发送所有消息类型的总结 255——发送总结报告,并紧接着发送每个消息的 具体报告。发送结束的标识是ACK:完成 |
应该使用一个或多个TCU发送队列状态消息(T=24, S=I)响应査询TCU发送队列指令。如果 参数标识1中指明的消息类型无效,则使用NAK:无效类型(NAK 23)应答。
4.5. 10 CCPC 配置报告(T = 8,S=1)
本消息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用于向OCC及CMC报告CCPC的配置。本消息是对 CCPC信息査询指令的响应。
CCPC配置报吿的消息结构如图31所示。
T=8 |
S=I |
赢段 |
CS |
图31 CCPC配置报吿的结构
表47 CCPC £■报吿數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主软件版本号 |
1 |
U8 |
主软件版本号,如1-1.2.5 |
辅助软件版本号 |
2 |
U8 |
辅助软件版本号*»1.1. 2. 5 |
主软件修订版本号 |
3 |
U8 |
主软件修订版本号,如L 1. 2.5 |
辅软件修订版本号 |
4 |
U8 |
辅软件修订版本号,如1.1. 2. 5 |
协议版本号 |
5 |
U8 |
协议版本号 |
协议修订版本号 |
6 |
U8 |
协议修订版本号 |
4. 5. 11 区域定义(T=I2,S=I)
本消息可能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用于向OCC及CMC报告TCU的已定义区域的消息;
也可由OCC及CMC发送至CCPC,用于为TeU定义区域。区域定义报文的消息结构如图32所示。
T= 12 |
S=I |
数据段 |
CS |
图32区域定义消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48o
表48区域定义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区域ID |
1 |
U16 |
区域ID |
节点 |
2 |
U8 |
区域内节点数。如果本标识是0,那么终端内该区域的节点 将被删除 |
参数 |
3 |
U8 |
区域参数,见表60 |
节点位置[口 |
4 |
POSlTlON |
区域第一节点的位置 |
节点位置[2] |
4 |
POSmON |
区域第二节点的位置 |
...... |
...... |
...... |
...... |
节点位置[n厂 |
4 |
POSmON |
区域第n节点的位置 |
操作 |
5 |
U8 |
区域被破坏后TCU采取的动作: 0——状态
13〜255——保留 |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区域最高限速 |
6 |
Ul 6 |
区域限速的上限,单位千米每小时 — |
区域最低限速 |
7 |
U16 |
区域限速的下限,单位千米每小时 — |
区域居民 |
8 |
U8 |
区域定义所处系统实体: 0——TCU 1——地理匹配 缺省设置为TCU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起始时间 |
9 |
U32 |
区域监视开始的时间,以秒免单位 一 |
持续时间 |
10 |
U32 |
监视功能持续时间,以秒为单位 一 |
星期 一 |
11 |
U8 |
监视功能在星期几执行,采用LSB 一 |
时间范围 |
12 |
BOOL |
若为1/真,区域将在标识9和10限定的时间被监视CI如果 是假,区域将在标识9和10限定的时间以外被监视 |
区域模式一 |
13 |
区域模式 |
第一模式配量 |
区域模式 |
13 |
区域模式— |
第二模式配置 |
区域定义消息中的参数标识在表49中定义。
表49区域参数标识
比特位 |
描 述 |
0 |
0——选定 1——反向选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 |
未用 |
区域定义消息包含的参数标识4的个数为参数标识2中定义的节点个数。
区域定义消息包含的参数标识13的个数,依赖于参数标识3和5中要求的工作模式个数。
4. 5. 12 区域简报(T=13,S=1)
本消息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用于向OCC及CMC报告TCU的区域定义。本消息是对 査询TCU区域简报指令的响应。本指令的消息结构如图33所示。
T=13 |
S=I |
数据段 |
校验和 |
图33区域简报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50。
衰50区域简报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计数 一 |
1 |
U8 |
被报告的区域的个数 |
区域项[H |
2 |
区域简报 |
区域报告 |
区域项[2] |
2 |
区域而 |
区域报告 |
...... |
...... |
...... |
...... |
区域项[n] |
2 |
区域简报 |
区域报告 |
区域居民 |
3 |
U8 |
区域定义所处系统实体: 0——TCU I-—地理匹配 缺省设置是TCU_________________ |
4.5. 13 TCU 日志报吿(T=14,S=1)
本消息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用于向OCC及CMC ±报TCU日志。本消息是对“査询 TCU日志”指令的响应。本指令的消息结构如图34所示。
T=14 |
S=I |
数据段 |
CS |
图34 TCU日志报告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51。
表51 TCU日志报告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里程 |
1 |
U32 |
每行驶千米距离累加器 |
最高行驶速度 |
2 |
U16 |
最高行驶速度_________________ |
可操控秒表 |
3 |
U32 |
可操控秒表__________________ |
____点火时间 |
4 |
U32 |
车辆启动点火时间 |
GPS定位时间 |
5 |
U32 |
GPS定位时间 |
SMS个数 |
6 |
U32 |
发送的SMS消息个数_______________ |
接⅛≡⅞⅜数 |
7 |
U32 |
收到通话的个数 |
发出通话次数 |
8 |
U32 |
发出通话的个数 |
存储器写次数 |
9 |
U32 |
存储器写次数 |
最远点 |
10 |
PoSlTION |
车辆行驶中达到的最远位置 |
____最近点____ |
11 |
POSlTloN |
车辆行驶中达到的最近位置 |
看门狗复位次数 |
12 |
U16 |
看门狗复位次鼠 |
电源复位次数 |
13 |
U16 |
电羸复位次数 |
密码错误次数 |
14 |
U16 |
收到的密码错误的数据分组的个数 |
4. 5. 14 CCPC 事件报告(T=I5,S=I)
本消息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用于通知OCC及CMC发生在CCPC的事件和该事件对用 户/终端间通信的影响。本报告的消息结构如图35所示。
T=15 |
S=I |
致据段 |
校验和 |
图35 CCPC事件报告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52。
«52 CCPCW件报吿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原因 |
1 |
U8 |
对所报告事件的描述(见表58) |
CCPC事件报告的事件编号见表53o
表53 CCPC事件报吿的事件编号
编 号 |
___________________描 述___________________ |
0 | |
1 |
CSD连接TCU失败 |
2—255 |
未使用 |
4. 5.15消息结构报告(T=I6,S=I)
本消息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用于向C)CC及CMC报告消息的长度,消息类型,和子类
型。本报告是对“査询丫 ________
T= 16 S=I 敷据段 CS
图36消息结构报吿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54。
表54消息结构报吿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数据类型 |
描 述 |
消息类型 |
1 |
U8 |
被査询消息的消息类型 |
消息子类型 |
2 |
U8 |
被査询消息的消息子类型 |
消息参数的个数 |
3 |
U8 |
标识4的数量 |
消息参数描述 |
4 |
数据段描述 |
包含对被査询消息的消息参数的描述 |
其中,参数标识4所属的消息参数在本报告中的数量与被査询消息的消息参数数目相同。
4. 5. 16 CFTP 消息(T= 17,S=D
本消息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用于将二进制数据串封装成TSIP结构。CFTP消息的结构 如图37所示。
T=17 S=I 数据段 CS
图37 CFTP消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55o
≡ 55 CFrP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消息长度 |
1 |
U16 |
数据串长度 |
数据 |
2 |
DATA |
数据串 |
4.5.17 CSD 信道指令(T= 18)
本指令由OCC及CMC发送至CCPC,子类型见表56。
表56 CSDftat指令子类型
消息子类型(S) |
指 令 |
1 |
请求CSD链接 |
2 |
CSD指令 |
4.5. 17. 1 请求 CSD 链接指令(T=18,S=1)
CSD信道指令子类型L请求CSD链接消息。本指令用于控制TCU开通CSD信道或者执行预定 通话任务。本指令消息结构如图38所示。
T=I8 |
S=I |
数据段 |
CS |
图38请求CSD链接消息的结构
麦57请求CSD链接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X 数据类型 |
描 述 |
起始时间 |
1 |
TIMESTAMP |
预定通话开始的时间。如果该时间未到来,CCPC负责记录该时 间,如果其时间为零,通话应立即开始 |
结束时间 |
2 |
TIMESTAMP |
通话过期的时间。该时间为零则预定通话永远有效 |
预定任务 |
3 |
预定通话 |
预定通话: “项目编号七用户为预定通话选择的唯一的编号 “持续时间CCPC允许的任务执行的时长(时间窗长度),是 CCPC对代处理队列中的任务进行估计的值。如果队列中没有任 务,将时间窗长度设为最长 “重复”项被忽略 “任务"项包含以下字符中的一个或多个,指明了要完成的任务: ttPw——下载位置日志 ——下载事件日志 ttFw——清空TCU发送队列 “D”——断开连接 除此之外的字符忽略 |
最长通话时间 |
4 |
U16 |
允许的最长通话时长 |
预定通话 准备时间 |
5 |
S32 |
预定通话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CCPC应该向TCU提 交预定通话。如果将本参数设置为1 ,则CCPC马上向TCU提交 该预定,并且该预定将成为下一个预定通话__________ |
预定安排机制 |
6 |
U8 |
CCPC的预定通话机制。如果无特别声明,缺省机制是二周一次 |
预定任务的识别号由应用程序选择。编号0是为系统预留,用于表明需要立即执行的预定任务。
编号是0时,除了“持续时间”和“任务”外的所有内容都被忽略。
上载到CCPC的新预定通话队列会将旧预定通话队列覆盖。欲删除预定通话队列,则发送“持续时 间”为0的预定通话队列将旧预定通话队列覆盖即可。
如果在规定时间没执行预定通话任务,CCPC发出通用NAK到OCC及CMC。
如果预定通话任务按时执行,CCPC发出通用ACKO
如果TCU没能在预定时间执行任务,它将发出NAK= 42给OCC及CMCO如果CCPC在预定时 间无法连接TCU,CCPC发出NAK=43给OCC R CMCO
如果超出时间窗仍未完成预定任务,CCPC发出NAK=44给OCC及CMCO
如果CCPC在一段时间没监测到终端的活动,发出NAK = 46给OCC及CMC并关闭CSD信道。 如果通话持续时间超出CSD通话允许时间,发出NAK = 47给用户端OCC及CMC。
4.5. 17.2 CSD 指令(T=18,S=2)
CSD信道指令子类型2:CSD信道指令。本指令用于控制TCU完成CSD信道任务。CSD指令的 消息结构如图39所示。
T=18 |
S= 2 |
数据段 |
CS |
图39 CSD指令的消息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58。
«58 CSD指令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数据类型 |
描 述 |
CSD指令 |
1 |
U8 |
O——清除正进行的数据传输
|
文件类型 |
2 |
U8 |
3--事件日志 4〜16——系统保留使用 17〜255——用户文件保留使用 |
4.5.18 黑匣子(T=19,S=1)
本消息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用于向OCC及CMC报告TCU的黑匣子信息。
黑匣子消息的时间戳是碰撞发生的时间。为便于识别,来自同一个TCU的若干条黑匣子消息使 用相同的时间戳,或将同一 TCU用一条消息一次性发送。黑匣子消息的结构如图40所示。
T=19 |
S=I |
数据段 |
CS |
图40黑匣子消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59o
表59黑匣子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条目数 |
1 |
U8 |
消息中的条目数n |
条目⑴ |
2 |
黑厘子数据段1 |
碰撞发生的前一刻TCU的状态 |
条目[2] |
2 |
黑厘子数据段2 |
碰撞发生的特定时刻TCU的状态 |
...... |
...... |
...... |
...... |
条目[n] |
2 |
黑匣子数据段n |
碰撞发生的特定时刻TCU的状态 |
4. 5. 19 用户鑒权(T=20,S=1)
用户鉴权是OCC及CMC发送至CCPC的报文,通信开始前OCC及CMC用此消息证明自身权 限。未通过鉴权的用户OCC及CMC发送的消息不会被接受。用户鉴权消息的结构如图41所示。
T=20 |
S=I |
敬据段 |
CS |
图41用户蔓权消息的鑽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60β
表60用户鉴权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用户ID |
1 |
U32 |
用户在CCPC注妍的ID |
身份 |
2 |
U8 |
指明本消息在鉴权过程中的作用:
|
加密协议 |
3 |
U32 |
用户所支持的协议的位图。当标识2为“1”时,可设置多位, 当标识2为“2”或“3”时,只能设置一位,采用LSB: 位0——纯文本鑒权,即PAP 位1——挑战/响应鉴权,即CHAP 位2——混列密码鉴权,即HPAP 位3〜32——未使用 |
鉴权信息长度 |
4 |
Ul 6 |
消息参数5中的字节数 |
鉴权信息 |
5 |
STRlNG 口28] |
特定鉴权协议使用的鉴权数据,协议种类见标识3: 0——纯文本密码 1——挑战或响应,即CHAP 七一混列密码,即MD5___________________ |
图42所示是一个典型的鉴权过程,鉴权协议使用CHAPo
图42 CHAP鉴权流程
CCPC对用户的鉴权成功后会发出通用ACK应答。之后CCPC便可以处理用户的消息了。如果 鉴权失败,CCPC将发出通用NAK(58)应答通知OCC及CMCe在规定时间内,用户可以重新开始鉴 权过程,如果规定时间内不能成功,用户将发出NAK(59),鉴权连接关闭。
4.5. 19. 1 PAP ½权
PAP鉴权协议中,用户仅需将纯文本密码写入鉴权数据消息参数,并将鉴权消息发送至CCPCo这 种鉴权协议的安全系数最低。
4.5. 19.2 CHAP 鉴权
使用CHAP鉴权协议,CCPC将发送一个随机生成的“挑战”给用户。用户收到“挑战”以后对该 “挑战”加密,回复给CCPCO使用单向加密算法MD5o
对挑战和密码的选择:
a) 初始化MD5状态;
b) 将最长64字节的CCPC“挑战”写入MD5消息缓存,如果“挑战”长度小于64字节,用。填充;
C )将密码和“挑战”进行异或运算5
d)进行一次MD5迭代运算,将16字节的运算结果返回给CCPC,作为鉴权数据。
在连接过程中的任意时刻,CCPC都可以向用户发送“挑战”,为了保持连接,用户必须返回正确的 响应。如果用户在鉴权中失败,连接将被关闭。在规定时间内,用户可以重新开始鉴权过程,如果规定 时间内不能成功,用户将发出NAK≈59,连接关闭。
4.5. 19.3 HPAP 鉴权
使用HPAP鉴权,用户将“混列密码”写入鉴权数据项,并进行以下操作:
a) 初始化MD5状态;
b) 将密码写入MD5缓存器;
C)进行一次MD5迭代运算;
d) 将每字节的第一位提取出来;
e) 对于小于32的字节加32,对于等T 127的字节,将其变为126o
4.5.20 多区域定 JJC(T = 21,S=D
一个多区域定义消息可用于定义多个区域。本消息可能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用于向 OCC及CMC报告TCU的已定义区域的消息;也可由OCC及CMC发送至CCPC,用于为TCU定义 区域。消息结构如图43所示。
T-21 S=I 数据段 CS
图43多区域定义消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61。
表61多区域定义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s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区域 |
1 |
U8 |
本消息中所定义区域的个数(至多13个) |
多边形区域 |
2 |
多边形区域 |
多边形区域 |
圆形区域 |
3 |
圆形区域 |
圆形区域 |
多区域定义消息包含n个tan2和/或tan3数据项,n是tanl数据项中声明的区域个数。
4.5. 21 CSD 预定通话指令(T = 22,S=1)
本指令由OCC及CMC发送至CCPC,用于向用户报告预定通话开始的时间.这种消息跟随在请 求CSD连接指令后面,是对査询CCPC信息指令的回复。
CSD预定通话消息的结构如图44所示。
T= 22__SF 数据段 CS
图44 CSD预定通话消息的结构
衰62 CSD预定通话消息數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以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报告原因 |
1 |
U8 |
发送本消息至应用程序的原因: O 面向请求
|
下一次通话的时间 |
2 |
TlMESTAMP |
下一次预定通话的时间 |
预定状态 |
3 |
U8 |
预定的状态: 0——预定空或无效
|
预定任务 |
4 |
预定任务 |
任务执行的时间窗长度 |
结果编码 |
5 |
U32 |
NAK描述的失败原因,标识3为6 |
失败预定编号 |
6 |
U8 |
失败预定的编号 |
通话发起时间 |
7 |
TlMESTAMP |
如果使用预定副本是对失败预定的重新执行,本标识表示原 始(失败)预定的时间 |
失败序列号 |
8 |
U8 |
如果预定副本是对失败预定的重新执行,本序列号表示预定 副本的个数。从1开始计数________________ |
预定提交时间 |
9 |
U32 |
预定通话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CCPC应该向 TCU提交预定通话。如果将本参数设g⅛-l,则CCPC马上 向TeU提交该预定,并且该预定将成为下一个预定通话 |
预定机制 |
IO |
U8 |
在预定通话中CCPC采取的政策: 1——所预定的时间到来时尽快执行 |
设置类型 |
11 |
U8 |
O——消息包含后台数据通话的设置
|
连接个数 |
12 |
U8 |
终端的最大连接次数,不包括尝试: CSD无,设计预留 GPRS小于255 ,即不定长 |
表62 (续)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遂据类型 |
描 述 |
CSD 呼叫次数/ 目的地址 |
13 |
STRlNG (15) |
CSD:为建立CSD通话而进行的呼叫 GPRS:十六进制IP地址和端口号,不分大小写。例如,IP地 址 9.10.11. 200,端口 1005 将写成“090AoBC803EDW |
建立连接 时间窗 |
14 |
U8 |
TCU尝试初次与CCPC⅛接的最大允许时间窗,两次尝试商 相隔10秒,0〜120,即。秒〜20分钟,若为255时,表示无限 大时间窗,121〜254为保留 CSD:无,设计预留 GPRS:小于255 ,变长 |
数据通话 时间窗 |
15 |
U8 |
TCU尝试重新与CCPC连接的最大允许时间窗满次尝试间 相隔10秒,若为。〜120时,即0秒〜20分钟,若为255时, 表示无限大时间窗,121〜254为保留 CSD:无,设计预留 GPRS:小于255,不定长 |
连接方式 |
16 |
U8 |
为日后应用而保留:
预定通话的首选通信方式是CSD,备用通信方式为基于 TCP/IP 的 GPRS 通信 |
APN电话号码 |
17 |
STRING (15) |
CSD:无 GPRS: APN电话号码 |
APN名称 |
18 |
STRING (15) |
CSD:无 GPRS :接入点名称,如” Internet, |
用户名 |
19 |
STRlNG (15) |
CSD:未定义 GPRS:登陆APN的用户名 |
密码 |
20 |
STRlNG (15) |
CSD:未定义 GPRS:登陆APN的密码 |
4. 5. 22 CCPC 指令(T = 23)
本消息由OCC及CMC发送至CCPC,控制CCPC与其内部队列或数据库相关的操作。通用消息 结构如图45所示。
T=23 |
S |
数据段 |
CS |
图45消息指令的结构
CCPC指令子类型见表63o
表63消息指令子类型
子类型 |
描 |
述 |
1 |
删除TCU发送队列 | |
2 |
CSD指令 |
4. 5. 22. 1删除TCU发送队列指令(T = 23,S= 1)
消息指令子类型L删除TCU发送队列指令。用于删除TCU发送队列内排列的消息。可以删除 特定类型的消息,或删除整个队列。本报文消息结构如图46所示。
T= 23 |
S=I |
数据段— |
CS |
图46 Bl除TCU发送队列指令的结构
表64原除TCU发送队列指令数据段定义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64o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蚣 数据类型 |
描 述 |
车载终端ID |
1 |
ADDRES |
被操作的TCU的地址 |
消息类型 |
2 |
U8 |
将被除消息的消息类型,类型定义见表15。若本标识是 255,则删除整个队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果发送队列状态改变,使用TCU发送队列状态消息(T24,S1)对本指令进行响应。如果执行完 本指令后队列状态未发生改变,发送ACK完成进行应答。如果参数标识2中标定的消息类型无效,发 送NAK=23对本指令进行应答。
4. 5. 22. 2 CSD 指令(T = 23,S = 2)
消息指令子类型2:CSD指令。用于对CSD预定通话和CSD通话进行相关操作。CSD指令的结 构如图47所示。包含本指令的报文的地址信息项指向目的TCUo
T=23 |
S=2 |
数据段 |
CS |
图47 CSD指令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65o
表65 CSD指令數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妙 数据类型 |
描 述 |
CSD指令 |
1 |
U8 |
CCPC根据以下值执行相应指令:
|
CCPC使用通用ACK:接受对CSD指令进行应答。指令执行完毕,CCPC向发起源用户发送ACK 完成。
如果参数标识1指向的TCU无预定通话,CCPC发出NAK(60)对该指令进行应答。
4. 5. 23 TCU 发送队列状态(T = 24,S=1)
本消息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用于将TCU发送队列状态的变化通知用户OCC及CMCo 发送队列包括所有“发自”标识定义的时间在将来某时刻的消息。如果队列状态发生变化(增加/删减), CCPC发送队列状态总结给原用户,声明发送至该用户的发送队列状态变化。TCU发送队列状态消息 的结构如图48所示。
T=24 . |
S=I |
数据段 一 |
校验和 |
图48 TCiJ发送队列状态消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66。
表66 TCU发送队列状态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条目类型 |
1 |
U8 |
本标识中使用的条目类型在表15中定义。如果是255,这 个标识是对所有消息类型的总结 |
条目计数 |
2 |
U16 |
队列中的条目数 |
最早发送时间 |
3 |
TIMESTAMP |
队列中最早需要发送的消息的发送时间 |
最早过期时间 |
4 |
TlMESTAMP |
队列中所有消息的过期时间中最早的那个时间。如果都 不会过期,不设置本标识 |
下次预定通话时间 |
5 |
TIMESTAMP |
下一个预定通话的时间。该时刻到来时,整个队列都要 重写 ____________ |
本消息可以是对“査询TCU发送队列”指令的响应。如果需要多于一个的本消息进行响应,这一 串消息将以ACK完成应答表明队尾。
4.5.24 路线定义(T = 25,S=1)
本消息可以由OCC及CMC发送至CCPC,用于向TCU传送路线定义。每条盛线都有一个由用 户定义的,唯一的HX每个路线上的检査点也有唯一的ID。可以用多条路线定义消息定义一条路线, 用户可以向TCU ±载路线时选择设置“发自”标识,这样就可以稍候利用CSD通话上载路线。
本消息也可由CCPC发送至OeC及CMC,用于响应“査询具体路线报告”指令。
路线定义消息的结构如图49所示。
T=25 |
S=I |
数据段 |
CS |
图49路线定义消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67。
表67路线定义消息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路线类型 |
1 |
U8 |
声明路线定义的蛆: 0——保留 1——检査点路线 |
路线ID |
2 |
U16 |
路线识别ID |
检査点编号 |
3 |
U16 |
检査点编号。当此标识是。时,该路线将被删除 |
检査点口] |
4 |
路线点 |
本消息中的第一个检査点 |
检査点[2] |
4 |
路线点 |
本消息中的第二个检査点 |
■ | |||
检査点[n] |
4 |
路线点 |
本消息中的第N个检査点,一个消息中最多可以有 7个检査点消息_________________ |
4. 5.25 路线简报(T=26,S=1) %
本消息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包括TCU内某路线的所有检査点的信息。它用来响应査 询TCU信息指令。对于不同的路线,应分别发送相应的路线简报。
路线简报的消息结构如图50所示。
I 203
T= 26 |
S=I |
数据段 |
CS |
图50路线简报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68。
表68路线简报数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原因 |
1 |
U8 |
报告原因,见表39中的编号27,35和43〜45时,有效 |
路线类型 |
2 |
U8 |
声明路线定义的类型: 0——保留 1——检査点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 |
路线ID |
3 |
U16 |
路线ID,如果为0,表明路线为空 |
参数 |
4 |
U32 |
位图参数,采用LSB: 0——保留
3〜31——未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检査点个数 |
5 |
U8 |
本消息中包含的检査点的个数 |
检査点ID[1] |
IO |
U16 |
路线中使用的第一个检査点 |
检査点ID[2] |
IO |
U16 |
路线中使用的第二个检査点 |
检査点ID[n] |
10 |
U16 |
路线中使用的第n个检査点 |
4. 5. 26 TCU 实体信息(T=27,S=1)
一旦连接建立,或者终端细节发生变化,将向连接的TCU发送TCU实体消息。
TCU实体消息的结构如图51所示。
T=27 |
S=I |
数据段 |
CS |
图51 TCU实体信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69。
≡ 69 TCU实体信息數据段定义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实体操作 |
1 |
U8 |
Zr能舫的实体操作类型。操作可能用来报告实 体的变化,也可用来査询实体消息
|
实体ID |
2 |
U32 |
实体ID |
襄69 (续)
参数名称 |
参数标识 |
参数体 数据类型 |
描 述 |
供应商ID |
11 |
U8 |
TCU供应商标识号 |
名称 |
12 |
STRING |
TCU产品名称 |
序列号 |
13 |
STRING |
TCU序列号 |
硬件编号 |
14 |
u32 |
TCU硬件编号 |
设备编号 |
15 |
STRING |
设备编号,提供TCU相关消息 |
版本 |
16 |
U16 |
TCU的固件版本号。第一位是主版本,后两位是 副版本,如%13,即版本5.13 |
注册号 |
17 |
STRlNG |
车辆注册号 |
GPRS使能 |
18 |
B∞L |
1——真:GPRS允许使用 0——假:GPRS禁用 |
短信显示 外围设备 |
19 |
BOOL |
1——真:安装 0—假:未装_________________ |
司机身份 识别设备 |
20 |
BOOL |
1——真:安装 0—假:未装_________________ |
手机号码 |
21 |
STRlNG(30) |
TCU手机号码 |
输入标识 |
22 |
STRlNG(50) |
1〜5个输入标识 |
客户代码 |
23 |
STRING(8) |
终端所有者的编号代码 |
客户名称 |
24 |
STRING(60) |
终端所有者的组织或公司名称_________ |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结果码”定义
A. 1 “结果码”定义见表A・L
« A. 1 “结果褐”定义
编 码 |
___________________描 述___________________ |
0 |
完成 表明与某一事务ID相关的全部动作都已完成。仅当该事务不返回其他结果时发送本应答 |
1 |
表明SMSC已经收到消息,并准备将其发送至车载终端 |
2 |
表明SMSC已经将消息其发送至车载终端,系统正在等待车载终端的响应 |
3 |
表明CCPC已经收到消息指令并验证了消息指令的有效性,准备执行 |
4 |
表明CCpC已经发送了消息指令 |
咐录B (规范性附录) “错误衿”定义
B. 1 “错误码”定义见表B.1。
¾B. 1 “错误码”定义
编 码 |
_____________________描 述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
校验位错误:由于校验位错误将消息丢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版本号无效:由于版本号无效将消息丢弃 |
3 |
长度无效:由于消息长度字段内表明的长度无效将消息丢弃 |
4 |
只读:由于消息是只读的,将消息丢弃 |
5 |
事务ID无效:由于事务ID无效将消息丢弃 |
11 |
事务编码无效:由于事务编码无效或为零将消息丢弃 |
12 |
事务TD重复:由于事务ID重复,将消息丢弃 |
21 |
车载终端不存在:消息中声明的车载终端不存在 |
22 |
时间戳无效:由于时间戳无效将消息丢弃 |
23 |
消息类型T无效:由于消息类型T无效将消息丢弃 |
24 |
消息子类型S无效:由于消息子类型S无效将消息丢弃 |
25 |
参数标识无效:由于参数标识无效将消息丢弃 |
26 |
参数无效:由于参数无效将消息丢弃 |
27 |
优先级不够:由于优先级不够将消息丢弃 |
30 |
参数缺失:由于参数缺失将消息丢弃 |
31 |
无法同车载终端建立通话,CCPC无法同车载终端建立通话,导致指令无法完成 |
32 |
注册失败:无法完成车载终端所请求的注册 |
33 |
资源不足:由于相应资源被占用或不足导致无法完成指令 |
34 |
连接失活:通信的某一端停止工作导致连接失效 |
35 |
CCPC繁忙:CCPC繁忙,无法处理通信请求,请稲后再试 |
36 |
用户鉴权失败,CCPC将连接关闭 |
40 |
无法支持消息处理:当前TSIP版本无法处理该消息 |
41 |
响应超时:车载终端收到消息但未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响应 |
42 |
车载终端无法建立预定通话,预定通话取消 |
43 |
CCPC无法为车载终端建立预定通话 |
44 |
CSD通话预定任务未完成,车载终端和CCPC建立了连接,但该连接在预定任务全部完成以 前失效 |
45 |
无法提供通话时间,稍候重试:CCPC通话时间资源饱和,在另一时段重新提交通话申请 |
46 |
CSD信道闲置超时链路将关闭 |
表B. 1 (续)
编 码 |
描 述 |
47 |
CSD通话超时 |
48 |
连接尚未建立,无法向指定车裁终端发出命令 |
49 |
CSD预定通话ID无效 |
50 |
CSD时间窗结束 |
51 |
CSD通话失败*车载终端在时间窗之外请求建立通话,请求被拒绝 |
52 |
CSD失败通话次数过多:车载终端CSD不成功通话次数过多,该终端剩余的预定通话都将被 取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3 |
获得MT消息队列失败:无法获得MT消息队列 |
■ 54 |
MT消息队列査询超时 |
55 |
MT消息队列査询失败 |
56 |
MT消息队列删除失败 |
57 |
MT消息队列删除正在进行,重复请求被拒绝 |
58 |
拒绝:消息数据无效 |
59 |
关闭:CCPC将某个用户连接关闭 |
60 |
本车载终端无CSD预定 |
61 |
CSD状态不良 |
ICS 29. 260. 20
K 35
备案号:22143—2007
Safety CriteriOn for electrical apparatus in hazardous areas
209
本标准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C、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O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安全生产上海矿用设备检测检验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国家安全生产上海防爆电气检测检验中心、国家安全生产南阳防爆电气检测 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斌、徐建平、王其坤、葛青、王军、郁文哉、卢巧、曹广辉、谢平凡。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爆炸性气体或可燃性粉尘环境中电气设备的选型、安装、使用、维护的安全要求及检 査程序。
本标准不适用于下列环境:
——煤矿井下;
——炸药的制造和加工场所;
——医疗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6. 1—2000
GB 3836. 3—2000
GB 3836. 4—2000 1999)
GB 3836. 5—2004
GB 3836. 13—1997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要求(eqv IEC 60079-0:1998)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5部分:正压外壳型KPW(MOD IEC 60079-2:2001)
第 3 部分:增安型αew(eqv IEC 60079-7s1990)
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αiw(eqv IEC 60079-IIS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3部分: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的检
修(eqv IEC 60079-19s1993)
GB 3836. 14—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4部分:危险场所分类(idt IEC 60079-10: 1995)
GB 3836. 15—2000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5部分,危险场所电气安装(煤矿除外) (eqv IEC 60079-14: 1996)
GB 12476.1—2000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 设备(idt IEC 61241-1-1:1999)
GB 12476. 2-2006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 第1部分: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 第2节:电气设备的选择、安装和维护(idt IEC 61241-1-2:1999)
GB/T 14823. 1—1993电气安装用导管特殊要求 金属导管(eqv IEC 60614-2-1 : 1982)
GB 16895建筑物电气装置
GB/T 18380.1-18380. 3—2001 电缆在火陷条件下的燃烧试验(idt IEC 60332)
GB 50058—19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IEC 60364建筑物电气装置
ISO 4225:1994 空气质量一般特性 词汇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电气设备 electrical apparatus
系一切利用电能的设备的整体或部分,如发电、输电、配电、蓄电、电测、调节、变流、用电设备和电讯
211 工程设备等。
3.2
爆炸性环境 explosive atmosphere
在大气条件下,气体、蒸气、薄雾或粉尘可燃物质与空气形成混合物,点燃后,燃烧将传至全部未燃 烧混合物的环境。
3.3
爆炸性气体环境 explosive gas atmosphere
在大气条件下,气体、蒸气或雾状的可燃物质与空气形成混合物,点燃后,燃烧将传至全部未燃烧混 合物的环境。
3.4
可燃性粉尘环境 COmbuStible dust atmosphere
在大气环境条件下,粉尘或纤维状的可燃性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燃烧将传至全部未燃烧混 合物的环境。
3.5
危险场所 hazardous area
爆炸性气体环境或可燃性粉尘环境大量出现或预期出现的数量足以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安装 和使用采取专门预防措施的区域。
3.6
非危 险场所 non-hazardous area
爆炸性气体环境或可燃性粉尘环境预期出现的数量不足以要求对电气设备的结构、安装和使用采 取专门预防措施的区域。
3.7
正常运行 normal OPeratiOiI
设备运行符合机械和电气设计要求,并且在制造厂规定的限制范围内运行。
3.8
NI爆外売 flameproof enclosure
电气设备的一种防爆型式,其外壳能够承受通过外壳任何接合面或结构间隙渗透到外壳内部的可 燃性混合物在内部爆炸而不损坏,并且不会引起外部由一种、多种气体或蒸气形成的爆炸性环境的 点燃。
注:隔爆外壳的防爆型式通常称为隔爆型,用字母“d”表示。
3.9
増安型"矿 increased SafetyweM
对在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会产生电弧或火花的电气设备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其安全程度,防止电气 设备产生危险温度、电弧、火花的可能性的防爆型式。
3. 10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i” intrinsically Safe electrical appamtus"'
内部的所有电路都是本质安全电路的电气设备,本质安全电路指的是在标准规定条件(包括正 常工作和规定的故障条件)下产生的任何电火花或任何热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气体环境的 电路。
3. 11
正压外壳型电气设备“p” PreSSUriZed enclosures electrical apparatusMPn
具有正压外壳的电气设备,即该外壳能保持内部气体的压力高于外部环境大气压力,且能阻止外部 爆炸性混合物的进入。
212
3. 12
油浸型电气设备"❶” oil-immersion electrical apparatUSwOW
一种将电气设备或电气设备的部件整个浸在油或其他保护液中,使设备不能够点燃液面以上或外 壳外面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电气设备。
3. 13
充砂型电气设备“q” POWder filling electrical apparatus
一种外壳内充填沙粒或其他填充材料,使之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壳内产生的电弧、传播的火焰、外 壳壁或填充材料表面的过热均不能点燃周围爆炸性混合物的电气设备。
3. 14
浇封型电气设备"m" encapsulation electrical apparatusMinM
一种将整台设备或部分浇封在浇封剂中,在正常运行和认可的过载或认可的故障下不能点燃周围 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电气设备。
3. 15
n 型电气设备"n” non-sparking electrical apparatusMnH
一种在正常运行时或标准、制造厂规定的异常条件下,不会产生引起点燃的火花或超过温度组别限 制的最高表面温度的电气设备。
3. 16
维护 maintenance
将产品保持在或恢复到符合有关技术条件要求的状态,并实现其要求功能的综合活动α
3. 17
检査 inspection
为了获取设备运行状态安全可靠的结论而采取的不拆卸或局部拆卸设备,并辅以一些测试措施而 进行的详细检査活动。
3. 17. 1
目视检查 ViSUaI inspection
用肉眼而不用检测设备或工具来识别明显缺损的检査,如螺栓丢失。
3. 17.2
一般检査(专业)ClOSe inspection
包括目视检査以及使用检测设备,如活梯(必要的地方)和工具才能识别明显缺损的检査,如螺栓松动。
注:一般检査一般不要求打开外壳或设备断电。
3. 17.3
详细检査 detailed inspection
包括一般检査以及只有打开外壳和/或(必要时)采用工具或检测设备才能识别明显缺损的检査,如 接线端子松动。
3. 17.4
初始检査 initial inspection
所有的电气设备、系统和装置在投入运行前的检査。
3. 17.5
定期检査 PeriodiC inspection
对所有的电气设备、系统和装置进行的例行检査。
3. 17.6
连续监督 COIItinUoIlS SUPerViSiOn
由在专业安装及其使用环境方面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经常保养、检査、管理、监控和维修
213 电气装置,以便保持装置的防爆性能处于良好状态。
3. 18
粉尘 dust
在大气中依靠自身重量可沉淀下来,但也可持续悬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的固体微小颗粒(包括IS。 4225中定义的粉尘和颗粒)。
3. 19
可燃性粉尘 COinbnStibIe dust
与空气混合后可能燃烧或闷燃,在常温常压下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粉尘。
3. 20
导电粉尘 COndUCtiVe dust
电阻系数等于或小于IXlO3 Ω ∙ m的粉尘、纤维或飞扬物。
3.21
粉尘层的最低点燃温度 IninimUln ignition temperature Of a dust Iayer
规定厚度的粉尘层在热表面上发生点燃的热表面的最低温度。
3.22
粉尘云的最低点燃温度 IIlinimUIII ignition temperature Of a dust CIOUd
炉内空气中所含粉尘云出现点燃时炉子内壁的最低温度。
3. 23
防粉尘点燃 dust ignition PrOteCtion
国家标准GB 12476. 1规定的适用于电气设备上有关避免粉尘层或粉尘云点燃的所有措施(如防 止粉尘进入和限制表面温度)。
该标椎包含了 A型和B型两种不同型式的电气设备。这两种型式具有相同的保护水平。
3. 24
尘密外壳 dusttight enclosure
能够阻止所有可见粉尘颗粒进入的外壳。
3.25
防尘外壳 dust-protected enclosure
不能完全阻止粉尘进入,但其进入量不会妨碍设备安全运行的外壳。粉尘不应堆积在该外壳内易 产生点燃危险的位置上。
3. 26
最高表面温度 maximum SUrfaCe temperature
气体最高表面温度指电气设备在允许的最不利条件下运行时,其表面或任一部分可能达到的并有 可能引燃周围爆炸性气体环境的最高温度。
粉尘最高表面温度指在规定的无粉尘或有覆盖粉尘条件下试验时,电气设备表面的任何部分所达 到的最高温度。
注:该温度是在试验条件下所达到的。由于粉尘的隔热性,该温度随着粉尘厚度的增加而升高。
3. 27
允许的最高表面温度 maximum PeraIiSSibIe SUrfaCe temperature
为了避免粉尘点燃,在实际运行中允许电气设备表面达到的最高温度。而允许的最高表面温度取 决于粉尘的类型、层厚和釆用的安全系数。
3. 28
符号“U” WUWSymbOl
一种加在防爆合格证编号后的表明该产品为EX元件的符号α
3. 29
符号“X” WXMSylnbOi
一种加在防爆合格证编号后的表明其安全使用特定条件的符号。
3.30
证书 CertifiCate
用于确定设备符合标准的要求、型式试验和适应的例行试验的文件。证书可以针对EX设备或EX 元件。
4爆炸性物质分级、分组和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分级和区域范围划分
4. 1爆炸性物质分级与分组
4. 1. 1爆炸性气体的分级和分组
4. 1. 1. 1爆炸性气体应按其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或最小点燃电流比(MlCR)分级,并应符合表 1的规定。
表1最大试验安全间SKMESG)和最小安全点燃电流比(MlCR)分级
级别 |
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 mm |
最小点燃电流比(MlCR) |
∏A |
>0. 9 |
>0.8 |
DB |
0. 5≤MESG≤0. 9 |
O. 45≤MICR≤0. 8 |
, ∏C |
<0.5 |
<0. 45 |
4. 1. 12爆炸性气体应按引燃温度分组,并应符合表2的规定。
襄2引燃温度分组
组 别 |
引燃温度t/ |
TI |
450VE |
T2 |
300<∕≤450 |
T3 |
200<f≤300 |
T4 |
135<i≤200 |
T5 |
100<i≤135 |
T6 |
85<≤100 |
4. 1. 1.3爆炸性气体分级、分组举例参见附录Bo
4.1.2可燃性粉尘的分类和分组
4. 1.2. 1可燃性粉尘的分类
可燃性粉尘按其导电特性,可分为导电粉尘和非导电粉尘两种类型。
4. 1.2.2 可燃性粉尘的分组
可燃性粉尘按其最低点燃温度进行分组,具体分组方法同爆炸性气体引燃温度分组。
可燃性粉尘的点燃温度分为粉尘与空气混合物最低点燃温度(粉尘云最低点燃温度,TQ和粉尘层 最低点燃温度。
粉尘层最低点燃温度通常又分为粉尘层厚度为5 mτn的最低点燃温度(Tmm)和粉尘层厚度为
215
12. 5 mm的最低点燃温度(Tiz.s mm)<>
4.2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分区和区域范圖划分
4.2. 1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
爆炸危险场所按爆炸性物质的物态,分为气体爆炸危险场所和粉尘爆炸危险场所两类。
4. 2.2爆炸危险场所的分区和区域范围划分
4.2. 2.1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分区
根据爆炸性气体环境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把危险场所分为0区、1区和2区三个区域等级。
4.2. 2. 1. 1 0 区
爆炸性气体环境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4.2. 2. 1.2 1 区
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
4. 2. 2. 1.3 2 区
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如果出现也是偶尔发生并且仅是短时间存在的 场所。
4. 2. 2. 2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区域范BS划分
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区域划分应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按照GB 3836. 14—2000和GB 50058—1992 进行。
4. 2. 2. 3可燃性粉尘环境的分区
根据可燃性粉尘/空气混合物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及粉尘层厚度,可燃性粉尘环境可分为20区、 21区和22区三个区域等级。
4. 2. 2. 3. 1 2。区 4
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燃性粉尘连续出现或经常出现,其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和/ 或可能形成无法控制和极厚的粉尘层的场所及容器内部。
4.2. 2. 3.2 21 区
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粉尘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但未划入20区的场 所。该区域包括:与充入或排放粉尘点直接相邻的场所、出现粉尘层和正常操作情况下可能产生可燃浓 度的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场所。
4. 2. 2. 3.3 22 区
在异常条件下,可燃性粉尘云偶尔出现并且只是短时间存在,或可燃性粉尘偶尔出现堆积,或可能 存在粉尘层并且产生可燃性粉尘空气混合物的场所。如果不能保证排除可燃性粉尘堆积或粉尘层时, 则应划分为21 KO
4. 2. 2. 4可燃性粉尘环境的区域范围划分
可燃性粉尘的区域划分可按照附录C的规定进行。
5爆炸危险场所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
5. 1选型原则
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原则:
a) 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原则是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b) 防爆电气设备应根据爆炸危险区域的等级和爆炸危险物质的类别、级别和组别选型。
5.2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选型
5. 2. 1根据区域类别选型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根据区域类别选型应符合表3要求。
裏3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用电气设备防爆类型选型
____适用爆炸危险区域____ |
电气设备防爆型式 |
______防爆标志______ |
0区 |
本质安全型Ga级) |
EXia |
为。区设计的特殊型 |
EXS | |
1区 |
适用于0区的防爆型式 | |
本质安全型Gb级) |
EXib | |
隔爆型 |
EXd | |
増安型 |
EXe | |
正压外壳型 |
EXPX、EXPy | |
油浸型 |
EXO | |
充砂型 |
EXq | |
浇封型 |
EXm | |
为1区设计的特殊型 |
EXS | |
2区 |
适用于。区和1区的防爆型式 | |
n型 |
EXnA、EXnC、EXnR、EXnL、EXnZ | |
正压外壳型 |
EXPZ | |
为2区设计的特殊型 |
EXS | |
注L对于标有%”的特殊型设备,应根据设备上标明适用的区域类型选用,并注意设备安装和使用的特殊条件。 注2: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允许在1区中使用的“e”型设备仅限于t ——在正常运行中不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的接线盒和接线箱,包括主体为“d”或“m”型,接线部分为 “e”型的电气产品3 ——配置有合适热保护装置(见GB 3836. 3—2000附录D)的“e”型低压异步电动机(启动频繁和环境条件 恶劣者除外); ——单插头% ”型荧光灯。 注3:用正压保护的防爆型式: PX型正压——将正压外壳内的危险分类从1区降至非危险,或从I类(煤矿井下危险区域)降至非危险的 正压保护。 Py型正压——将正压外壳内的危险分类从1区降至2区的正压保护。 PZ型正压一将正压外壳内的危险分类从2区降至非危险的正压保护. 注4:符号: A——无火花设备' C——有火花设备,触头采用除限制呼吸外壳、能量限制和n-正压之外的适当保护; R——限制呼吸外壳; L——限制能量设备& Z--具有n-正压外壳。 |
5- 2.2根据气体或蒸气的引燃温度选型
电气设备应按其最高表面温度不超过可能岀现的任何气体或蒸气的引燃温度选型。
电气设备上温度组别标志意义见表4。
如果电气设备未标示环境温度范围,设备应在一20 eC40 P温度范围内使用。如果电气设备 标志了该温度范围,设备只能在这个范围内使用。
衰4温度组别、引燃温度和允许的设备温度组别之间的关系
危险场所要求的温度组别 |
气体或蒸气的引燃温度尸C |
允许的设备温度组别 |
TI |
>450 |
TI 〜T6 |
T2 |
>300 |
T2 〜T6 |
T3 |
>200 |
T3 〜T6 |
T4 |
>135 |
T4 〜T6 |
T5 |
>100 |
T5 〜T6 |
T6 |
>85 |
T6 |
5. 2.3根据设备类别选型
防爆型式为和切”的电气设备应为II类设备。
防爆型式为“d”和“i”的电气设备应是H A、H B、HC类设备,并按表5进行选型O
防爆型式为“y的电气设备应为II类设备,如果它包括密封断路装置,非故障元件或限能设备或电 路,那么该设备应是∏A.∏B或IIC类,并且按表5进行选型O
表5气体/蒸气分类与设备类别间的关系
气体/蒸气分类 |
设备j⅛¾0 |
DA |
UA、IlB或IIC |
∏B |
IlB 或 IlC |
HC |
∏C |
5.2.4 外部影响
电气设备的选型和安装,应考虑防止外部影响(例如化学作用、机械作用、热、电气、潮湿)对防爆性 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应有防止异物垂直落入立式安装电机通风口内的措施。
5.3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选型
5. 3. 1根据粉尘环境区域和粉尘类型选型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根据粉尘环境区域和粉尘类型选型见表6o
表6防粉尘点燃电气设备的选择
电气设备类型 |
____粉尘类型____ |
2C区或21区 |
22区 |
A型 |
导电粉尘 |
DIP A20 或 DIP A21 |
DlP A2KIP6X) |
非导电粉尘 |
DIP A20 或 DlP A21 |
DlP A22 或 DIP A21 | |
B型 |
导电粉尘 |
DlP B20 或 DlP B21 |
DlP B21 |
非导电粉尘 |
DlP B20 或 DlP B21 |
DIP B22 或 DlP B21 |
5.3.2根据粉尘点燃温度选型
防粉尘点燃设备的最高表面温度(TA或TB)通常直接标温度值,或按表4标温度组别(Tl〜T6)或 两者都标。
对于A型设备,其最高表面温度应不超过相关粉尘云最低点燃温度(以笆为单位)的2/3,即TInax≤ 2/3TdS当存在粉尘层厚度至5 mm时,其最高表面温度不应超过相关粉尘层厚度为5 mm的最低点燃 温度减去75 K,即Tmejt≤T5mm-75 K,取两者较小值。
对于B型设备,其最高表面温度应不超过相关粉尘云最低点燃温度(以P为单位)的2/3,即Tmax≤ 2/3当存在粉尘层厚度至12.5 mm时,其最高表面温度不应超过相关粉尘层厚度为12.5 mm的最 低点燃温度减去25 K,即TmaX≤T12,5mm-25 K,取两者较小值。
设备选型时,对于20区使用粉尘层厚度可能超过5 mm的A型设备,或粉尘层厚度可能超过 12.5 mm的B型设备,设备允许的最高表面温度必须进J步降低,并经实验室试验验证确定。
对于使用在危险场所的辐射设备和超声波设备,以及即使使用在安全场所,但其辐射或超声波可能 进入危险场所的设备的选择应满足GB 12476. 2—2006标准规定的要求。
6爆炸危险场所电气线路和防爆电气设备的安装
6. 1爆炸性气体环境电气线路和防爆电气设备的安装
6.1.1爆炸性气体环境电气线路的安装
爆炸性气体环境电气线路的安装方式可分为电缆布线方式和导管布线方式。
注:本质安全电路的安装可不按本条的规定。
6. 1. 1. 1 一般规定
6. 1. 1. 1. 1电气线路应敷设在爆炸危险性较小的区域或距离释放源较远的位置,避开易受机械损伤、 振动、腐蚀、粉尘积聚以及有危险温度的场所。当不能避开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6. 1. 1. 1.2选用的低压电缆或绝缘导线,其额定电压必须高于线路工作电压,且不得低于500 V,绝缘 导线必须敷设于导管内α
6. 1. 1. 1. 3 10 kV及以下架空线路严禁跨越爆炸性气体环境3架空线与爆炸性气体环境水平距离,不 应小于杆塔高度的1.5倍。
6. 1. 1. 1.4电缆及其附件在安装时,根据实际情况其位置应能防止受外来机械损伤、腐蚀或化学影响 (如溶剂的影响),以及高温作用(对本安全电路见6∙ 1. 2.4. 4)。如果上述情况不能避免,安装时应采取 保护措施。例如,使用导管或对电缆进行选型(为了使其损害降低到最小,可使用铠装电缆、屏蔽线、无 缝铝护套线、矿物绝缘金属护套或半刚性护套电缆等)。
注:在一5 P安装时,PVC电缆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缆护套或绝缘材料受损害。
6、1. 1. 1.5无护套单芯电线,除非它们安装在配电盘、外壳或导管系统内,不应用作导电配线。
6. 1. 1. 1. 6设置电缆的通道、导管、管道或电缆沟,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可燃性气体、蒸气或液体从这 一区域传播到另一个区域,并且阻止电缆沟中可燃性气体、蒸气或液体的聚集。这些措施包括通道、导 管或管道的密封。对于电缆沟,可使用充足的通风或充砂。
导管和在特殊情况下的电缆(如存在压力差)应密封,防止液体或气体在导管或电缆护套内通过。
6. 1. 1. 1.7通过危险场所的电路从非危险场所穿过危险场所到另一场所时,危险场所中的管线系统应 适合于该区域.
6. 1. 1. L 8除加热带外,应避免电缆金属铠装/护套与有可燃性气体、蒸气或液体管道系统之间的偶然 接触,利用电缆上非金属外护套进行隔离通常可避免这种偶然接触。
6. 1. 1. 1.9危险和非危险场所之间墙壁上穿过电缆和导管的开孔应充分密封。例如,用砂密封或用砂 浆密封。
6. 1. 1. 1. 10在危险场所中使用的电缆不能有中间接头。当不能避免时,除适合于机械的、电的和环境 情况外,连接应该:
——在适应于场所防爆型式的外壳内进行;或
——配置的连接不能承受机械应力,应按制造厂说明,用环氧树脂、复合剂或用热缩管材进行密封。 注:除本质安全系统用电缆外,后一种方法不能在1区使用。
除连接隔爆设备导管中或本安电路中导线连接外,导线连接应通过压紧连接、牢固的螺钉连接、熔 焊或钎焊方式进行。如果被连接导线用适当的机械方法连在一起,然后软焊是允许的。
6. 1. 1. 1. 11如果使用多股绞线尤其是细的绞合导线,应保护绞线终端,防止绞线分散,可用电缆套管 或芯线端套,或用定型端子的方法。但不能单独使用焊接方法。
符合设备防爆型式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不应因导线与端子连接而减小。
6. 1. 1.1. 12为处理紧急情况,在危险场所外合适的地点或位置应有一种或多种措施对危险场所电气 设备断电。为防止附加危险,必须连续运行的电气设备不应包括在紧急断电电路中,而应安装在单独的 电路上。
6. LL 1. 13为保证作业安全,应对每一电路或电路组采取适当方法进行隔离(例如隔离开关、熔断器 和保险丝),包括所有电路导体,也包括中性线。应立即采取与隔离措施一致的标签对被控制电路和电 路组标识。
注:裸露非保护导体对爆炸性环境产生危险仍持续时,应有有效措施或程序来阻止对电气设备恢复供电。
6. 1. 1.2 电缆布线
6. 1.1.2.1 0区电缆系统
本质安全型“ia”的电缆安装要求在6.1. 2.4中规定,用于0区的其他设备的电缆应特殊批准。
6. 1. 1.2.2 1区、2区电缆系统
6. 1.1.2. 2.1固定式设备用电缆
热塑护套电缆、热固护套电缆、合成橡胶护套电缆或矿物绝缘金属护套电缆可用于固定式线路。
6. 1.1.2. 2.2手提式和可移动式设备用电缆
手提式和/或移动式设备应使用含有加厚的氯丁橡胶或其他与之等效的合成橡胶护套电缆,含有加 厚的坚韧橡胶护套的电缆,或含有同等坚固结构护套的电缆,导线横截面积最小为Lomm%如需要电 气保护导线,应与其他导线绝缘方式相同,并且应与其他导线并入电源电缆护套中。
对地电压不超过250 V,额定电流不超过6 A的手提式电气设备可以采用普通橡套电缆、普通的氯 丁橡胶护套电缆,或具有同等耐用结构的电缆。对于承受强机械力作用的手提式或移动式电气设备,如 手灯、脚踏开关、桶式喷雾泵则不允许采用这些电缆。
对手提式或移动式电气设备,如果电缆中使用金属柔韧性铠装或屏蔽,则铠装或屏蔽不应单独作为 保护导线使用。
6. 1.1.2. 2. 3 阻燃性能
固定布线电缆的阻燃性能应符合GB/T 18380. 1〜18380. 3—2001要求,除非电缆埋在地下、充砂 导管内或采取其他防止火焰传播措施。
6. 1. 1.2. 2. 4 软电缆
危险场所用软电缆应选用下列电缆:
——普通橡胶护套软电缆;
——普通氯丁护套软电缆;
——加厚橡胶护套软电缆;
——与加厚橡胶护套软电缆绝缘耐压相当的塑料护套软电缆;
——加厚氯丁护套软电缆。
6.1.1.2.3外部彩响
电缆及其附件在安装和使用的,根据实际情况应能防止受到外来机械损伤、腐蚀或化学影响。
6.1.1.2.4电缆穿过不同区域的隔离措施
电缆穿过不同区域应釆取下列隔离措施:
a) 两区域交接电缆沟内应采取分段充砂、填阻火堵料或加防火隔墙等措施。
b) 电缆通过与相邻区域共有的隔墙、楼板、地坪及易受机械损伤处,均应加以保护;留下的孔洞 应严密堵塞。
C)电缆在区域界面(隔墙、楼板、地坪)有保护管的,须在保护管两端用阻火堵料严密堵塞,填塞 深度不得小于管子内径,且不得小于40 mmO
6. 1. 1.3导管布鳗
6. 1.1.3. 1允许使用的导管:
a) 配线导管应采用低压流体输送用镀锌焊接钢管。
b) 与隔爆外壳相关的导管应按以下选型:
——重规螺纹钢管、无缝钢管或符合GB/T 14823.1规定的焊缝钢管;或
——挠性金属导管或复合材料结构,如金属导管具有塑料或合成橡胶套(有国家检验机关颁发防爆 合格证书的)。
6.1.1.3.2导管与导管、导管与导管附件及导管与电气设备间须用螺纹连接,电气管路之间不得采用 倒扣连接,导管与电气设备间的连接应满足相应的防爆型式要求,示例参见附录E。
6. 1.1. 3. 3钢管连接螺纹加工应光滑、完整、无锈蚀,在螺纹上应涂电力复合脂或导电防锈脂。不得在 螺纹上缠麻或绝缘胶带及涂其他油漆。
6.1.1.3.4导管系统中在下列情况下使用隔离密封件:
a) 钢管通过不同危险区域相邻的隔墙时,应在隔墙的任何一侧装设横向式隔离密封件。
b) 钢管通过楼板或地坪引入其他区域时,均应在楼板或地坪的上方装设纵向式隔离密封件。
C)在正常运行时,所有有点燃源外壳的450 mm范围内。
d) 含有分接头、接头、电缆头或终端的外壳,与直径为50 mm以上导管连接的地方;导管所有螺 纹连接处应严密拧紧。
e) 易积聚冷凝水的管路,应在其垂直段的下方装设排水式隔离密封件,排水口应置于下方。
6. 1.1. 3. 5隔离密封件应采用填料填塞,填料凝固后应不透水、不收缩、没有裂纹。例如,密封胶、密封 泥、环氧树脂、密封纤维等。隔离密封件作为防爆电气设备外壳的一部分则整个部件应经防爆认证并符 合相应的防爆型式。
6.1.1.3.6隔离密封件中填料厚度应至少等于导管直径,最少不小于16 mmO
6. 1. 1.3.7导管内含有多根电线或电缆时,电线或电缆总截面积不超过导管截面积的40%。
6. 1. 1. 3.8导线在隔离密封盒内不得有接头。
6. 1.1.3.9导管通过墙、楼板、地坪时,隔离密封件与墙面、楼板、地坪的距离不应超过300 mm,并应 将孔洞严密堵塞。
6. 1. 1.3. 10导管系统中下列各处应设置与电气设备防爆型式相当的防爆挠性连接管:
——电动机的进线口;
——导管与电气设备连接有困难处3
— 导管通过建筑物的伸缩缝、沉降缝处。
6. 1.1.3. 11防爆挠性连接管应无裂纹、孔洞、机械损伤、变形等缺陷,其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在不同的使用环境条件下,应采用相应材质的防爆挠性连接管。
b) 弯曲半径不应小于管外径的5倍。
6.1. 1.3. 12长距离布线的外壳应有排放装置,用于排放冷凝水;另外电线绝缘应有防水特性。
6. 1. 1.3. 13为了满足外壳防护等级要求,导管和外壳间应有密封措施(例如密封垫圈或螺纹密封剂), 导管与导线间也应有密封措施(例如密封附件)。
注:如果导管是唯一的接地措施,螺纹密封剂不应影响接地路径的有效性。
6. 1. 1.4 接地
6. 1. L 4. 1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金属构架、金属配线管及其配件、电缆保护管、电缆的金属护套等非 带电的裸露金属部分均应接地。
6. 1. 1.4.2爆炸危险场所除2区内照明灯具以外所有的电气设备应采用专用接地线;宜采用多股软绞 线,其铜芯截面积不得小于4mm2e金属管线、电缆的金属外壳等可作为辅助接地线。中性点不接地系 统,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 fl;中性点接地系统,接地电阻值不大于4 QO
6. 1. 1. 4. 3在爆炸气体危险环境2区内的照明灯具,可利用有可靠电气连接的金属管线系统作为接地 线,但不得利用输送易燃物质的管道。
6. 1. 1.4. 4接地干线应在爆炸危险区域不同方向不少于两处与接地体连接。
6. L 1.4.5进入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源,如果使用TN型电源系统,应为危险场所中的TN-S型(具有单 独的中性线N和保护线PE),即在危险场所中,中性线与保护线不应连在一起或合并成一根导线,从 TN-C型到TN-S型转换的任何部位,保护线应在非危险场所与等电位连接系统相连。
注:危险场所内中性线和PE保护线间的漏电监视应给予考虑。
6. 1. 1.4.6如果在1区使用TT型电源系统(电源接地与裸露导体部件接地分开),那么电源将使用 (剩余)漏电电流动作保护装置进行保护。
注:接地电阻率高的地方,不允许使用该系统。
6. 1. 1.4.7如果使用IT型电源系统(中性线与地隔离或经阻抗接地),应提供绝缘监视装置指示第一 次接地故障。
注:局部等电位连接,通常称为附加等电位连接。
6. 1. 1. 4.8铠装电缆引入电气设备时,其接地芯线应与设备内接地螺栓连接,其钢带或金属护套应与 设备外接地螺栓连接。
6. 1. 1.4.9在电气安装的设计和运行中,应考虑静电、雷电作用,电磁辐射等所造成的影响。
6. 1.2爆炸性气体环境防爆电气设备的安装
6. 1.2. 1 一般规定
6. 1.2. 1. 1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型、级别、组别、环境条件以及特殊标志等,应符合设计的规定。
6. 1.2. 1.2防爆电气设备的铭牌、防爆标志、警告牌应正确、清晰。
6. 1-2. 1.3.防爆电气设备的外壳和透光部分应无裂纹、损伤。
6. 1. 2. 1.4防爆电气设备的紧固螺栓应有防松措施,无松动和锈蚀。
6. 12. 1.5防爆电气设备宜安装在金属制作的支架上,支架应牢固,有振动的电气设备的固定螺栓应 有防松装置。
6. 1.2. 1.6防爆电气设备接线盒内部接线紧固后,裸露带电部分之间及金属外壳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 电距离应满足附录D的要求。
6.1.2.1.7电气设备多余的电缆引入口应用适合于相关防爆型式的堵塞元件进行堵封。除本质安全 设备外,堵塞元件应使用专用工具才能拆卸O
6. 1. 2. 1. 8电气设备的电缆和导管连接应符合有关防爆型式的要求。
6. 1.2. 1.9密封圈和压紧元件之间应有一个金属垫圈,压紧元件应满足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并应保证 使密封圈压紧电缆或导线。
6. 1.2. 1. 10电缆外护套外径与密封圈内径的配合应适宜并满足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密封圈不应有老 化现象。
6. 1.2. 1. 11灯具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灯具的种类、型号和功率,应符合设计和产品技术条件的要求;
b) 螺旋式灯泡应旋紧,接触良好,不得松动;
C)灯具外罩应齐全,螺栓应紧固。
6. 1-2. 1. 12防爆合格证书编号后缀有“U”符号的产品与其他电气设备或系统一起使用时,应先行进 行附加认证方可安装使用。
6- 1. 2. 1. 13电气设备防爆合格证书编号带有后缀“X”符号时,应注意其安全使用的特定条件。
6. 1.2.2隔爆型“d”的Ht加要求
6. 12. 2. 1安装设备时,应注意防止隔爆接合面与固体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小于表7规定的数值。试验 证明,隔离距离可以更小的情况除外。
222
表7按照气体/蒸气分组的隔爆外壳接合面与固体障碍物之间的最小距髙
气体分类 |
最小距离∕mm |
IIA |
10 |
∏B |
30 |
DC |
40 |
6. 1.2. 2. 2隔爆型电气设备隔爆面应有防腐措施。应防止水进入接合间隙。衬垫仅在文件规定允许 时方可使用。接合面不得用使用中变硬的物质处理。安装时应防止损伤隔爆面。
注:适用的接合面保护措施:可使用非凝结性润滑脂或防腐剂,通常使用硅润滑脂比较合适。但在气体检测器上应 慎用,特别应强调在选择材料时要保证其非擬固性,否则会影响接合面间的紧密性。
6. 1. 2. 2. 3隔爆接合面的紧固螺栓不得任意更换,弹簧垫圈应齐全。
6. 1.2. 2.4隔爆型电机的轴与轴孔、风扇与端罩之间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不应产生碰擦。
6. 1.2. 2.5电缆和导管引入系统须满足有关的设备标准要求,并保证隔爆外壳的整体防爆性能。电缆 引入系统应符合GB 3836. 15中10.3的要求。导管与隔爆外壳至少啮合5扣。
6. 1. 2. 2. 6 电缆和导管引入系统应符合6. 1.1.2和6.1. 1.3的相关要求了电气设备的电缆或导线引入 口需用钢管连接时,宜用一个过渡压紧元件,达到先压紧密封圈后才可连接钢管,钢管连接有困难时可 增加活接头。
如果外壳专门设计用于导管连接而改用电缆连接,可用一个带有绝缘套管和接线盒的隔爆型转接, 器,通过导管与外壳连接,导管长度不超过150 mmO电缆再连接到接线盒(例如隔爆型或增安型)中, 而且应符合接线盒相应防爆型式的要求。
6. 1. 2. 2. 7由变频和调压电源供电的电机要求:
a) 按照电机有关标准规定埋入温度传感器,对温度进行直接控制或采用其他有效限制电机外壳 表面温度的措施。保护装置动作应能使电机断电。电机和变频器不需一起进行试验;或
b) 电机作为一个工作单元应和变频器、保护装置一起按照GB 3836. 1的有关标准规定进行型式 试验。
注1:在有些情况下,电机最高表面温度发生在电机轴上。
注2:对于増安型“e”接线盒的电机,如果使用高频脉冲输岀,应注意接线盒内可能出现的过压峰值和产生的高温。
6. 1.2.3增安型的补充要求
6. 1-2. 3. 1外壳内有裸露带电件的外壳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54,仅含有绝缘带电件的应不低于IP44o 安装在干净环境下并且通常有人管理的旋转电机防护等级不低于IP20o
6. 1. 2. 3. 2引入装置与电缆相适应,使电缆与增安型设备有效连接。应能够保持防爆型式%”,并与密 封元件一起使端子盒外壳达到IP54o
6- 12. 3. 3接线盒内接线时应保证其规定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如果多根导体连接在一个接线端子 上时,应注意保证每根都夹牢。
6. 1. 2.4 本质安全型T”的附加要求
6. 1. 2. 4. 1安装在1区和2区的本质安全电路、本质安全电气设备和关联设备的本质安全部分应符合 GB 3836.4,至少为“ib”类。
6. 1.2. 4.2本质安全电路用电缆的绝缘应能承受导体对地、导体对屏蔽和屏蔽对地至少为交流500 V 的试验电压。
6. 1. 2. 4. 3对所有使用的电缆应知道电缆的电气参数(CC和LC)或(CC和Lc∕Rc)或接受其制造厂规 定的最不利情况下的数值。
注I: CC表示电缆分布电容。
注2: LC表示电缆分布电感。
注3: RC表示电缆分布电阻。
6. 1.2. 4.4带本质安全电路的安装应使其本质安全性不受外界电磁场的干扰,如由于附近上方供电线 路或单芯电缆大电流的影响。这可以通过屏蔽、绞合电缆或与电磁场保持足够的距离来实现。电缆无 论在危险区域还是在非危险区域,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本质安全电路电缆与非本质安全电路电缆隔离:或
b) 本质安全电路电缆在布置时防止受机械损伤危险;或
C)本质安全或非本质安全电路电缆为铠装、金属护套或屏蔽。
本质安全电路导线与非本质安全电路导线不应为同一电缆。
绑扎在同一束的本质安全电路导线和非本质安全电路导线间应用绝缘层或接地金属进行隔离。
6.1.2.4.5有本质安全电路导线的电缆应标示出来。如果护套或表层用颜色标志,该颜色应为淡蓝 色,该标志的电缆不应用于其他目的。如果本质安全或非本质安全电路电缆已有铠装、金属护套或屏 蔽,不需要再做标志。
6. 1.2. 4.6在0区安装本质安全电路、本质安全电气设备和关联设备应满足GB 3836. 4“ia”类的要求。 优先采用本质安全电路与非本质安全电路电流隔离的关联设备。
6. 1.2.4.7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安装应满足GB 3836.15—2000中12的要求。
6. 1.2. 5 正压外売型“p”的补充要求
除进行整体检査之外,所有的安装应由专业人员检査其是否满足设备文件的要求和本标准的要求。
6. 1. 2. 5.1保护气体进入管道的位置应设在非危险区,罐装保护气体除外。
6. 1. 2.5. 2保护气体管道出口应设在非危险区,否则应考虑按表8要求安装能阻止火花和颗粒的装置 (该装置用于防止具有点燃能力的火花和颗粒吹出九
6. 1.2. 5.3在冲洗时管道的出口可能存在一个小的危险区。
供压设备(如风机和压缩机保护气体入口)应安装在非危险区。如果驱动电机和/或其控制装置在 供气管道内,或不可避免装在危险区域内,这些供压设备应有相应的防爆措施。
裏8阻挡火花和颗粒装置
管道出口区域 |
设 备 | |
A |
B | |
2区 |
要求 |
不要求 |
1区 |
要求, |
要求, |
注:符号: A——正常运行条件下产生具有点燃能力火花的设备5 B—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产生具有点燃能力火花的设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a如果在正压出现故障时设备的温度有点燃危险,正压外壳内应安装保护装置防止可燃性气体很快进入正压外 壳内。 |
6. 1.2. 5.4没有内部释放源设备的安装,在出现保护气体故障时,应满足表9的要求。有内部释放源的 设备安装应按照制造厂说明书进行,万一岀现保护气体故障,应发警报并采取纠正措施保证系统的安全。
表9在出现保护气体故障时对无内部释放源设备釆取的措施
区域划分 |
外壳内安装有无正压时 不适应2区的设备 |
外壳内安装有无正压时 适应2区的设备 |
2区 |
W |
不采取措施 |
1区 |
______报警并断电 | |
注1:如果报警,立即采取措施恢复整个系统供气。 注2:如果自动断电引起更大的危险,应采取其他措施,例如加倍供应保护气Cl _______________ |
6.1.2. 5.5有内部释放源的设备安装应按照制造厂说明书进行,万一出现保护气体故障,应发警报并 采取纠正措施保证系统的安全O
6. 1.2. 5. 6对多个正压外壳共用安全设备的要求见GB 3836. 5—2OOOO
6. 1.2. 5.7 冲洗:
制造厂规定的正压外壳最短冲洗时间应增加制造厂规定的管道单位体积最小附加冲洗时间乘以管 道容积所得的时间。
在2区,如果外壳和其管道内部的环境远远低于爆炸下限(例如爆炸下限的25%),则可以不进行 冲洗。此外,可以利用气体探测器检査正压外壳内的气体是否是可以燃烧的。
用作冲洗、正压及连续稀释的气体应为非可燃性、无毒性气体,并且不含湿、油、粉尘、纤维、化学剂、 可燃物或其他杂质的,这些因素可能对设备整体性和运行产生危险或不利影响。通常使用空气,有时用 惰性气体。保护气体氧气含量不应比空气中含量高。
如果使用空气作为保护气体,气源应在非危险区,并且选择位置上应能降低空气被混杂危险,应考 虑附近建筑物由于风向、风速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保护气体入口处的温度通常不应超过40 P(特殊情况,可使用更高或更低温度的气体,但应在正压 外壳上做岀标志)。
防止出现可燃性气体或蒸气通过扩散侵入布线系统或保护气体通过布线系统泄漏,布线系统应密 封起来。
6. 1.2.6 对充油型七”的附加要求
6. 1.2.6. 1充油型电气设备的油箱、油标应无裂纹及渗油、漏油,油面应在油标线范围内。
6. 1.2,6.2充油型电气设备的排油孔、排气孔应通畅,不得有杂物。
6. 1. 2. 6. 3充油型电气设备的安装应垂直,其倾斜度不应大于5oo
6. 1.2. 6. 4 充油型电气设备温度组别为Tl〜T5的油面最高温升60 P,温度组别为T6的油面最高 温升40
6. 1.2. 7 对使用在2区设备的补充要求
6. 1.2. 7. 1外壳内有裸露带电件和外壳内仅为绝缘带电件的最低防护等级分别规定为IP54和IP44o
6. 1.2. 7.2如果使用场所提供足够防止异物进入,外壳内有裸露带电件和外壳内仅为绝缘带电件的防 护等级分别为IP4X和IP2Xo
6. 1-2.7.3如果硬物和水的进入不影响设备的安全性能时,可以不满足上述要求(例如应变仪、热电阻 测温仪、热电偶、限能设备)。
6. 1-2. 7. 4对限能设备和电路的各个设备最大内部电容与电缆电容之和不应超过允许的最大电容(相 邻的两个电缆芯线等效,视为一个集中电容),各个设备最大内部电感与电缆电感之和不应超过允许的 最大电感(将最大隔离的两根电缆芯线视为一个等效的集中电感)。这些值要在“n”型设备上或文件中 标示出来。
6. 1.2. 7. 5电缆和导管布线系统应按6.1.1的规定进行安装,并满足以下对电缆引入装置和接线端子 的补充要求:
a) 电缆的连接应通过与电缆相适应的电缆引入装置进行。
b) 为了保证接线腔体的防护等级,需使用在电缆引入装置和电缆间有合适密封元件的电缆引入 装置(例如使用密封垫圈或螺纹密封胶儿
注:螺纹电缆引入装置与电缆引接板或外壳的接合为6 mm厚及以上时,可以不在电缆引人装置和引接板或外壳 间増加密封措施。但电缆引入装置的中心轴线须与引接板或外壳表面相垂直。
C)限制呼吸外壳的密封应能保证外壳的限制呼吸性能。
d)不使用的电缆引入开口应堵塞,以保证外壳的防护等级。
6. 1.2. 7. 6 导体端子
一些端子,如槽形端子,可允许多根导线引入。如果多根导线同时引入一个端子时,应确保每根导 线都可靠夹紧。除非制造厂文件有规定,不同截面导体不能连接在同一根端子上,但事先使用单个压紧 情况除外。
在接线板上相邻端子间如果有短路危险,每个导体的绝缘应连贯至端子金属近旁。
注:如果使用单螺母鞍形夹子来固定一个导线,导线应绕螺钉成“U”形。但设备制造厂允许不使用形夹紧情况 除外。
6.2可燃性粉尘环境电气线路和防爆电气设备的安装
6. 2. 1可燃性粉尘环境电气线路的安装
6. 2.1.1布线类型
6.2. 1. I- 1用于20区、21区和22区场所中的布线类型:
——电缆穿入螺纹的、无缝或有缝焊管中;或
——电缆本身具有防机械损坏,并且防止可燃性粉尘侵入。
6.2. 1. 1.2 电缆类型示例:
——聚氯乙烯、氯丁橡胶热塑性或弹性绝缘的屏蔽电缆或铠装电缆或类似的整体护套电缆;
——有铠装或无铠装的无缝铝护套密封电缆,
——有绝缘或无绝缘套的金属护套矿物绝缘电缆。
注:矿物绝缘电缆可能需要降级使用以限制表面温度。
6.2. 1.1.3电缆系统和附件应尽量安装在免受机械损伤、腐蚀、化学影响及热作用的地方。如果不可 避免,则应安装在导管内或选择合适的电缆(例如,为了把机械损坏的危险减少至最小,可采用铠装、屏 蔽、无缝、铝护套、矿物绝缘金属护套或半钢性的护套电缆)。
6.2. 1. 1.4如果电缆或导管系统会受到振动,则应设计成能经受振动而不损坏的结构。
注:应采取措施防止安装在温度低于一5 P环境中的PVC电缆护套或绝缘材料损坏。
6.2. 1.2静电聚积
电缆敷设路线的布置应不会因粉尘的通过而受到摩擦和静电的聚积,并应采取措施防止电缆表面 上的静电聚积。
6. 2. 1.3粉尘聚积
电缆敷设路线的布置应使其聚积粉尘量最少,同时便于清理。当采用线槽、管道、管子或地沟装设 电缆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可燃性粉尘的通过或聚积。
6. 2.1.4电缆和导管引入装置
6. 2. 1.4. 1电缆和导管引入装置按GB 12476. 1—2000中20.2的规定,制造厂应在提供的文件中规 定用于电缆或导管的引入装置,及其在设备上的位置和允许的最多数量。
6. 2. 1.4.2电缆和导管引入装置的结构和固定应不会损坏它们所在电气设备的防爆特性。当选用引 入装置时,应适合电缆引入装置制造厂规定的全部电缆尺寸范围。
6. 2. 1.4.3,导管的引入可以通过螺纹旋入螺孔中或紧固在光孔中;螺纹和光孔可设在:
——外壳壁上3或
——连接板上,而该板是装配在外壳壁内部或其壁上;或
——合适的填料盒上,它与外壳为一整体或连接在外壳壁上。
6. 2. 1.4.4电气设备外壳上不装电缆或导管引入装置时,其通孔堵封件应与设备外壳一起符合有关防 爆型式的规定要求。堵封件只能用工具才能拆除。
6.2.1.5 附件
如果附件用于互连电缆和设备(如分线盒),则其外壳型式应适用于所在区域。
6.2. 1.6布线线路
凡与危险场所无关的电缆应尽可能不通过危险场所;如果不可避免,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6. 2. 1.7 热额定值
如果电缆上易于形成粉尘层并且会削弱空气的自由流动,尤其是出现低点燃温度的粉尘,则应考虑 减少电缆的载流量。
6.2. 1.8 阻挡层
如果电缆通过地板、墙壁、间隔或天花板,则其通孔应密封,以防可燃性粉尘通过或聚积。
6.2.1.9软连接
对于常需短距离移动的(如滑轨上电机)固定设备的端子连接,电缆的布置应允许必要的移动而无 损于电缆,或采用适于移动设备的一种电缆型式。如果固定布线自身型式不适合于必要的移动,则应提 供用于连接固定布线的合适的防粉尘点燃接线盒。如果采用金属软管,该管和其配件应设计成不得损 坏电缆的结构,应保持适当的接地或跨接接地。软管应不是唯一的接地措施。软管应不受粉尘的影响, 并且它的使用不应削弱所连设备外壳的整体性。
6.2.1.10金JK导管系统
如果使用金属导管系统,则应防尘,且应符合6. 2.1.12的要求。
6.2.1.11塑料导管系统
在机械损坏危险性较低的场所可以采用符合GB 3836. 1表4试验条件的钢性塑料导管和配件。 该系统能防尘,其连接应符合6. 2.1.12的要求或采用熔焊。
6.2.1.12 导管系统连接
壳体和可更换部件之间的连接,例如盖子、检査板等都应采用衬垫连接、螺纹连接、止口连接、法兰 连接或这些连接的组合。
如果采用衬垫或平面法兰连接,则应采用足够数量的紧固螺栓、螺钉或采用其他型式的夹紧装置, 以保证法兰贴合在整个接合面上。
导管和电气设备接线盒之间的连接应符合设备技术条件的要求,作为最低要求,应是衬垫连接、螺 纹连接、止口连接、法兰连接和/或这些连接的组合.
螺纹连接应有适当数量的螺纹以保证外壳能防止粉尘进入。如果对等电位连接系统的连续性采取 了措施,则可以采用密封胶。
6. 2.2可燃性粉尘环境防爆电气设备的安装
6. 2.2.1应符合GB 16895和IEC 60364对无可燃性粉尘环境中的安装要求,以及GB 3836. 15对接 地和电位均衡的要求。
6.2.2.2设计的装置及安装的设备,应有便于检査、维护和清理的通道。
6.2. 2.3电气设备应采取附加措施,以防止可能遇到的外部影响(如化学、机械和热应力)。这些附加 措施既不应削弱设备的正常热扩散也不应削弱外壳提供的防护等级的完整性。安装设备的方法和电缆 等引入设备的方法都不应削弱外壳的防护等级。所有不装电缆的引入装置都应使用适合的塞子堵封。 应保证外壳和进线装置的完整及密封性能。
6. 2. 2. 4设备安装应牢固,接线应正确,接触应良好,通风孔道不得堵塞,应注意保持设备的爬电距离 和电气间隙,以避免产生电弧或火花的可能性。
6. 2.2.5所有电路应具有一个有效装置,可把包括中性线的全部电路隔离起来,但不包括保护导线。 对于每台电气设备和/或每个分支电路应提供这类隔离装置,对于直接邻近的每个隔离装置应加设适当 标牌,以便能迅速识别它所控制的设备或分支电路。
7危险场所防爆电气设备的检査和维护
7.1检査要求
7. 1. 1通则
为使危险场所用电气设备的点燃危险减至最小,在装置和设备投入运行之前、工程竣工交接验收
227 时,应对它们进行初始检査;为保证电气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可在危险场所长期使用,应进行连续监督和 定期检査。检査项目见表10〜表18的相应条款。初始检査和定期检査应委托具有防爆专业资质的安 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进行,检査程序见附录AO
注:某些检査项目如果制造商已进行了同等的检査,并且安装过程不可能影响到被制造商检査过的那些零部件,就 不要求全部的初始检査例如,不要求隔爆型电机内部隔爆间隙的初始详细检査,但是,为方便现场导线连接 而拆下的接线盒盖在装配后宜进行检査。
7.1.2人员
防爆电气设备的检査和维护应由符合规定条件的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这些人员应经过包括各 种防爆型式、安装实践、相关规章和规程,以及危险场所分类的一般原理等在内的业务培训,这些人员还 应接受适当的继续教育或定期培训,并具备相关经验和经过培训的资质证书。
7.1.3连续监督和定期检査
7. 1.3. 1连续监督
连续监督应由企业的专业人员按要求进行,并做好相应的检査记录,发现的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 连续监督应包括下列主要项目:
7. L 3.1.1防爆电气设备应按制造厂规定的使用技术条件运行。对于防爆合格证书编号带有后缀 “X"的产品,应符合其有关文件规定的安全使用特定条件。
7. 1.3. 1.2防爆电气设备应保持其外壳及环境的清洁,清除有碍设备安全运行的杂物和易燃物品,应 指定化验分析人员经常检测设备周围爆炸性混合物的浓度。
7. 1.3. 1.3设备运行时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散热条件,检査外壳表面温度不得超过产品规定的最高温度 和温升的规定(J
7.1.3. 1.4 设备运行时不应受外力损伤,应无倾斜和部件摩擦现象。声音应正常,振动值不得超过 规定。
7. K 3.1. 5运行中的电动机应检査轴承部位,须保持清洁和规定的油量,检査轴承表面的温度,不得超 过规定。
7.1. 3.1. 6检查外壳各部位固定螺栓和弹簧垫圈是否齐全紧固,不得松动。
7. 1.3. 1.7检査设备的外壳应无裂纹和有损防爆性能的机械变形现象。电缆进线装置应密封可靠。 不使用的线孔应用适合于相关防爆型式的堵塞元件进行堵封。
7. 1. 3. 1.8 检査充入正压外壳型电气设备内部的气体,是否含有爆炸性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气量、气 压应符合规定,气流中不得含有火花,出气口气温不得超过规定,微压(压力)继电器应齐全完整,动作 灵敏。
7. L 3. L 9检査油浸型电气设备的油位应保持在油标线位置,油量不足时应及时补充,油温不得超过 规定,同时应检査排气装置有无阻塞情况和油箱有无渗油、漏油现象。
7. 1.3. 1. 10设备上的各种保护、闭锁、检测、报警、接地等装置不得任意拆除,应保持其完整、灵敏和可 靠性。
7. 1.3. 1. 11检査防爆照明灯具是否按规定保持其防爆结构及保护罩的完整性,检査灯具表面温度不 得超过产品规定值,检査灯具的光源功率和型号是否与灯具标志相符,灯具安装位置是否与说明规定 相符。
7. 1.3. 1. 12在爆炸危险场所除产品规定允许频繁启动的电机外,其他各类防爆电机,不允许频繁 启动Q
7- 1. 3.1. 13正压外壳型防爆电气设备通风或换气的时间及保护功能须符合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和警告 牌上的规定要求。
7. 1. 3. 1.14电气设备运行中发生下列情况时,操作人员可采取紧急措施并停机,通知专业人员进行检 査和处理:
228
a) 负载电流突然超过规定值时或确认断相运行状态;
b) 电动机或开关突然出现高温或冒烟时3
C)电动机或其他设备因部件松动发生摩擦,产生响声或冒火星;
d)机械负载出现严重故障或危及电气安全。
7. 1.3. 1. 15为使粉尘危险场所用电气设备的点燃危险减到最小,应检査原设计条件(粉尘类型、粉尘 层的最大厚度等)是否发生变化。
7.1.3. 1. 16移动式(手提式、便携式和可移动式)电气设备特别易于受损或误用,因此检査的时间间隔 可根据实际需要缩短。移动式电气设备至少每12个月进行一次一般检査,经常打开的外壳(如电池盖) 应进行详细检査。此外。这类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目视检査,以保证该设备无明显损伤。
7. 1.3.2定期检査
定期检査可按表IO〜表18所示进行相应的目视检査或一般检査。
定期的目视检査或一般检査可能会需要进一步的详细检査。
检査等级和定期检査的时间间隔的确定应考虑设备型式、制造商指南、影响损坏程度的因素、使用 的区域和以前的检査结果。在确定类似设备、装置和环境的检査等级和时间间隔时,应该利用这些经验 确定检査方案。
注:造成设备劣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易受腐蚀、暴當在化学制品或溶剂中、可能堆积粉尘或灰尘、可能进水、暴露在 过高环境温度中、机械损坏的危险、受到激烈的振动、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经验、未经批椎的修改或调整、不适当 的维护。例如,未按制造商的建议进行维护。
定期检査应委托具有防爆专业资质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进行,时间间隔一般不超过3年。企 业应当根据检査结果及时釆取整改措施,并将检査报告和整改情况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初始、定期和连续监督的所有结果应记录。
7.2维护要求
7.2.1补救措施和设备更换
所有设备应按要求注明一般条件,必要时应采取一些适当的补救措施。应注意保持设备防爆型式 的完整性,这可以要求与制造商协商。更换零部件应按照有关安全文件的要求进行。
安全文件中规定的对设备安全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的零部件,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不应进行更换。
注1:应注意避免与制造商降低静电影响的措施发生冲突。
注2;更换照明装置的灯泡时,必须按灯具标志规定的光源功率和型号,否刷可能造成温度过高。
注3:透明件的腐蚀、涂漆或遮挡,或者照明装置的安装不正确均能导致温度过高。
7.2.2软电缆的维护
软电缆、挠性连接管及其终段连接容易损坏,应规定时间间隔进行检査,发现损坏或缺损则应更换。
7.2.3停机
如果在维护时必须将电气设备等装置停机,裸露的导线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a) 正确连接到相应的外壳内;
b) 与所有供电电源断开,并使其绝缘;
C)与所有供电源断开并接地。
如果电气设备永久停止使用,与之相关的所有供电电源的导线均应被断开、拆除,或者正确连接到 相应的外壳内。
7.2.4紧固件和工具
在需要特殊螺栓、其他紧固件或专用工具的地方,应备有并使用这些物品。
7.2.5环境条件
危险场所中的电气设备可能会受到使用环境条件的不利影响,必须考虑一些主要因素,如腐蚀、环 境温度、紫外线辐射、水的进入、粉尘或砂粒的堆积、机械和化学作用。
金属腐蚀或化学物质(特别是溶剂)对塑料或弹性部件的作用可影响到设备防爆型式和防护等级。 如果外壳或部件严重腐蚀,该部件就应更换。塑料外壳可能会出现外壳整体性能的表面裂纹。设备的 金属外壳必要时应采用适当的保护涂层进行处理,作为防腐措施。这类处理的频次和方法根据环境条 件而定。
应验证所设计的电气设备能否承受可能遇到的最高和最低环境温度。
注:如果防爆电气设备的标志未能标明环境温度范围,则设备宜用于一20 P~+40 P范围内,如果指明温度范围, 设备宜用于该范围。
装置的所有部件应保持清洁,并无可能引起温度上升的粉尘和堆积类似的有害物质。
应注意确保维持电气设备的气候防护性能。损坏了的衬垫应更换。
抗凝露器件,如呼吸元件、排水元件或加热元件应进行检查以保证正确运行。
如果受到振动,应特别注意设备螺栓和电缆引入装置的紧固性。
在清理非金属外壳电气设备时应注意避免产生静电。
7.2.6维护时设备的隔离
在危险场所打开任何电气设备之前,它应与所有的电源包括中性线隔开,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设 备打开时由于疏忽而再通电O
7.2.6.1除本安电路之外的装置
a) 内部有非本质安全型带电部件并且安装在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在未与所有输入连接隔离,并 且存在中性导线对地电压,需要与输出连线包括中性导线隔离时,设备不得开盖,b)项或C)项 规定的除外。这里隔离的意思是指拔掉熔断器和熔丝,或断开隔离器、开关.直到有足够的 时间使表面温度或储存的电能降至不能引起点燃时,才能打开外壳。
b) 在计划工作所需的时间内,如果对此区域负责的部门或人员能够保证不出现可燃性环境,并 对这种情况做出了书面认可,那么在釆取常规安全措施后,可以进行必要的裸露带电部件的 主要操作。
C)如果有关的法规和规程允许,对a)项或b)项的要求只有在2区内才可放宽(I如果经安全评估 证明满足下列条件,那么在采取常规安全措施后,可以进行操作:
D在带电设备上进行计划的操作不会产生点燃火花;
2) 电路具有防止产生火花的结构;
3) 危险场所内的电气设备和关联电路不含有可能引起点燃的热表面。
如果能符合这些条件,那么在采取常规安全措施后,可以进行计划的操作。
安全评估的结果应记录在文件中,其中含有以下信息:
——在带电设备上计划操作的形式;
-—评估结果,包括评估时所作的试验结果5
——评估中要求对带电设备维护有关的任何条件。
设备的评估人员应:
——熟悉所有有关标准、实施法规的要求和现行的说明材料;
——获取进行评估时所需的各种材料;
——必要时,使用与国家检验单位类似的试验设备和试验程序。
7. 2. 6. 2 本质安全型装置
符合下列条件可对带电设备进行维护:
a)危险场所中的维护工作
任何维护工作应仅限于下列情况:
D 断开、拆卸或更换一些电气设备的元件和电缆;
2)调整电气设备或系统校准所需的控制装置;
3) 拆卸并更换插接元件或组件;
4) 使用有关文件中规定的检验仪器,在有关文件中没有规定检验仪器时,只能采用检验时不 会影响电路本安性能的仪器;
5) 有关文件特别允许的其他维护行为。
履行上述这些职能的人员应保证在完成这些工作后,本安系统或配套的本安电气设备符合有关文 件的要求。
b)非危险场所中的维护工作
非危险场所中的关联电气设备和部分本安电路的维护。当这类电气设备或电路部分仍然是与危险 场所中安装的本安系统部分保持相互连接时,应仅限于a)项中所述的内容。
在断开危险场所的电路之前,不应拆卸安全栅的接地连接,便于检测接地思阻。设有双重接地装置 可以拆卸单个接地时除外。 ’
仅仅在电气设备或电路部分与危险场所中的电路断开后,才可以对非危险场所中的关联设备或本 安电路部分进行其他维护工作。
7. 2.7 可燃性粉尘环境防爆电气设备的维护要求
对于需要打开设备进行维护的电气设备应处于无尘场所;否则,应采取适当措施以防粉尘进入 外壳。
在拆除密封件、接合面部件时,如果不进行更换则不得损坏。
重新组装时,应提供并遵守制造厂的密封建议。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应按计划表检査和维护。检査和维护周期将取决于环境条件、使用的 设备数量和制造厂的建议。
7.2.8 接地和等电位连接
应该注意保证在危险场所中接地和等电位连接处于良好状态.
7. 2.9防爆电气设备的检修和电气设备防爆性能的失效
7. 2. 9.1防爆电气设备的检修
维护时发现防爆电气设备因外力损伤、大气锈蚀、化学腐蚀、机械磨损、自然老化等原因导致防爆性 能下降或失效时,应予检修。防爆电气设备的检修应按照GB 3836. 13—1997进行。经过检修不能恢 复原有等级的防爆性能可根据实际技术性能,按以下原则处理:
a) 降低防爆等级使用;
b) 降为非防爆电气设备使用。
7.2. 9.2防爆电气设备防爆性能的失效
维护时发现防爆电气设备结构、参数发生变化,与原防爆型式及设计不符且不能修复的,即判定失 效,并迅速予以停用更换,例如:
a) 隔爆型电气设备外壳严重变形,不能修复的;
b) 隔爆面严重损伤,不能修复的;
C)隔爆间隙超岀国家标准,不能修复的;
d)防爆电气设备外壳开裂不符合原防爆型式要求的。
表10編爆型电气设备EXM”检査一览表
序号 |
检査项目 |
检査等级 | ||
D |
C |
V | ||
1 |
电气设备适合于危险场所类别,符合批准的设计要求 |
√ |
√ | |
2 |
电气设备的铭牌标识清楚,有防爆标志、防爆合格证号 |
√ |
√ |
襄10 (续)
序号 |
检査项目 |
检査等级 | ||
D |
C |
V | ||
3 |
不存在未经批准的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4 |
电气设备结构不存在可见的未经批准的修改 |
J |
√ | |
5 |
电气设备的外壳应无裂缝、损伤_________________ |
√ | ||
6 |
电气设备所有的紧固件应完整,防松设施齐全,弹簧垫圈压平 |
√ |
√ | |
7 |
电气设备隔煤间隙尺寸在允许的最大尺寸范围内 |
√ |
√ | |
8 |
隔爆面清洁、无损伤及锈蚀___________________ |
√ | ||
9 |
电气设备的运动部件应无碰撞和犀擦 |
√ | ||
10 |
透明件无损伤,透明件与金属密封垫符合要求 |
√ |
√ |
√ |
11 |
电缆引入装置和堵板的类型正确并完整和紧固 |
√ |
√ |
√ |
12 |
电动机风扇与外壳和/或外罩之间有足够的间距 |
√ | ||
13 |
电气设备外壳表面温度不应超过本设备防爆标志的温度组别 |
√ |
√ | |
14 |
接线紧固后,裸露带电部分之间与金属外壳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 距离应符合要求 |
√ | ||
15 |
呼吸和排水装置合格 |
√ | ||
注:D—详细检査;C——般检査;V一目视检査。 |
« 11増安型电气设« EXWeW检査一览表
序号 |
检査项目 |
检査等级 | ||
D |
C |
V | ||
1 |
电气设备适合于危险场所类别,符合批准的设计要求 |
√ |
√ |
J |
2 |
电气设备的铭牌标识清楚,有防爆标志、防爆合格证号 |
√ | ||
3 |
电气设备的外壳应无裂缝、损伤 |
√ | ||
4 |
电气设备所有的紧固件应完整,防松设施齐全,弹簧垫圈压平 |
√ | ||
5 |
电气设备结构不存在可见的未经批椎的修改 |
J |
√ | |
6 |
不存在未经批准的修改 |
√ | ||
7 |
外表衬垫状态良好,无老化现象 |
√ | ||
8 |
电气设备的温度保护装置(保护)及附件应齐全、良好 |
√ |
J |
√ |
9 |
电气连接紧固 |
√ | ||
10 |
电动机风扇与外壳和/或外罩之间有足够的间距 |
√ | ||
11 |
呼吸和排水装置合格 |
√ | ||
12 |
电缆引入装置和堵板的类型正确并完整和紧固 |
√ |
√ |
√ |
13 |
电气设备外壳表面温度不应超过本设备防爆标志的温度组别 |
√ | ||
14 |
接线紧固后,裸露带电部分之间与金属外壳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 距离应符合要求 |
√ | ||
注:D—详细检査;C——般检査;V一目视检査。 |
表12 ɪɪ型电气设备EXWnW检査一览赛
序号 |
检査项目 |
检査等级 | ||
D |
C |
V | ||
1 |
电气设备适合于危险场所类别,符合批准的设计要求 |
√ |
√ |
√ |
2 |
电气设备的铭牌标识清楚,有防爆标志、防爆合格证号 |
√ |
√ |
√ |
3 |
电气设备的外壳应无裂缝、损伤 |
√ |
√ |
√ |
4 |
电气设备所有的紧固件应完整,防松设施齐全,弹簧垫圈压平 |
√ |
√ |
√ |
5 |
电气设备结构不存在可见的未经批准的修改 |
√ |
√ | |
6 |
不存在未经批准的修改 |
√ | ||
7 |
透明件无损伤,透明件与金属密封垫符合要求 |
√ |
√ | |
8 |
封闭式断路装置和气密型装置无损伤 |
√ | ||
9 |
电缆引入装置和堵板的类型正确并完整和紧固 |
√ |
√ |
√ |
10 |
电动机风扇与外壳和/或外罩之间有足够的间距 |
√ |
. | |
11 |
电气设备外壳表面温度不应超过本设备防爆标志的温度组别 |
√ |
√ | |
12 |
呼吸和排水装置合格 |
√ |
V | |
13 |
限制呼吸外壳良好 |
√ | ||
14 |
电气连接紧固 |
√ | ||
15 |
外壳衬垫状态良好,无老化现象 | |||
注:D一详细检査;C一一般检査;V一目视检査。 |
« 13本安型电气设备EXtfiW检查一览表
序号 |
检査项目 |
检査等级 | ||
D |
C |
V | ||
1 |
电气设备适合于危险场所类别,符合批准的设计要求 |
√ |
√ |
√ |
2 |
电气设备的铭牌标识清楚,有防爆标志、防爆合格证号 |
√ |
√ |
√ |
3 |
电气设备结构不存在可见的未经批准的修改 |
√ |
√ | |
4 |
不存在未经批准的修改 |
√ | ||
5 |
独立供电的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池型号、规格应符合铭牌中的 规定 |
√ |
√ |
√ |
6 |
配套的关联设备的型号规格必须符合铭牌中的规定 |
√ |
√ |
√ |
7 |
安全栅应可靠接地,其接地电阻符合铭牌中的规定 |
√ |
√ | |
8 |
电气连接牢固 |
. √ | ||
9 |
印刷电路板清洁、无损坏 |
√ | ||
10 |
电气设备外壳表面温度不应超过本设备防爆标志的温度组别 |
√ | ||
注:D-详细检査;C——般检査;V一目视检査。 |
表14正压外売型电气设⅛ EXrtPW检査一览表
序号 |
检査项目 |
检査等级 | ||
D |
C |
V | ||
1 |
电气设备适合于危险场所类别,符合批准的设计要求 |
J |
一 厂一 |
"— |
2 |
电气设备的铭牌标识清楚,有防爆标志、防爆合格证号 |
L |
√ | |
3 |
电气设备结构不存在可匠的未经批准的&改 一 |
—J | ||
4 |
不存在未经批准的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 |
L | ||
5 |
外壳透明件及透明件与金属密封垫和/或鼠粘剂满足要求 |
J |
J | |
6 |
在运行中进入电气设备及其通风系统内的气体,不得含有爆炸性混 合物及其他有害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7 |
通风过程排出的气体不宜排入爆炸危险场所,当采取防止火花和炽 热颗粒从电气设备吹除的措施允许排入2区空间 |
√ | ||
8 |
电气设备的报警系统、断电系统应可靠动作 | |||
9 |
通风管道应密封良好 |
J | ||
10 |
预先换气时间合适 | |||
11 |
保护气体基本未受污染 |
J | ||
12 |
保护气体压力和/或流量合适 |
—J |
√ | |
注:D-详细检査EC—一般检査$V—目视检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表15油浸型电气设备EX-OW检査一览表
序号 |
检査项目 |
检査等级 | ||
D |
C |
V | ||
1 |
⅞Λ设备适合于危险场所类别畐合批准的设计要求 |
J |
J |
J |
2 |
电气设备的铭牌标识清楚,有防爆标志、防爆合格证号 |
J |
J | |
3 |
电气设备结构不存在可见的未经批准的修改 |
]J |
一J | |
4 |
不存在未经批准的修改 |
J | ||
5 |
电气设备油箱z⅜板无裂缝及漏油 |
—J | ||
6 |
油面在油标范围内 |
√ |
J |
J |
7 |
排油孔薜气孔畅通 | |||
8 |
安装倾斜度不大于5° |
√ |
√ | |
注:D—详细检査SC——般检査;V—目视检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衰16 浇封型、充砂型电气设备EXttmWaqw检査一览表
序号 |
检査项目 |
检査等级 | ||
D |
C |
V | ||
1 |
电气设备适合于危险场所类别,符合批准的设计要求 |
√ |
√ | |
2 |
电气设备的铭牌标识清楚,有防爆标志、防爆合格证号 |
√ |
√ | |
3 |
电气设备结构不存在可见的未经批准的修改 |
√ |
√ | |
4 |
不存在未经批准的修改 |
√ | ||
5 |
结构符合要求 |
√ | ||
注:D一详细检査<一一般检査;V-■目视检査。 |
表17防粉尘点燃电气设⅛(DIP A/B)检查一览表
序号 |
检査项目 |
检査等级 | ||
D |
C |
V | ||
1 |
电气设备适合于粉尘场所(粉尘类型),符合批准的设计要求 |
√ |
√ | |
2 |
预期的粉尘堆积厚度是否与设备允许的厚度相适应 | |||
3 |
电气设备的铭牌标识清楚,肴防爆标志、防爆合格证号 |
√ |
√ | |
4 |
不存在未经批准的修改 |
J | ||
5 |
电气设备结构不存在可见的未经批准的修改 , | |||
6 |
电气设备的外壳应无裂缝、损伤 |
J | ||
7 |
电气设备所有的紧固件应完整,防松设施齐全,弹簧垫圈压平 |
J | ||
8 |
电气设备接合面结构尺寸应满足标准规定的要求 |
√ | ||
9 |
外壳衬垫状态良好,无老化现象 |
√ | ||
IO |
透明件无损伤,透明件与金属密封垫符合要求 |
√ |
J | |
11 |
电缆引入装置和堵板的类型正确并完整和紧固 |
√ | ||
12 |
可能的粉尘层堆积厚度是否符合与设备类型相适应 | |||
13 |
电动机风扇与外壳和/或外罩之间有足够的间距 |
√ | ||
14 |
电气设备最高表面温度是否满足要求的安全余量 |
厂 |
√ | |
15 |
接线紧固后,裸露带电部分之间与金属外壳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 距离应符合要求 |
√ | ||
注:D—详细检査SC——般检査;V-目视检査。 |
表18安装施工检査一览表
序号 |
检査项目 |
检査等级 | ||
D |
C |
V | ||
1 |
电气线路应敷设在爆炸危险性较小的区域或距离释放较远的位置, 避开易受机械损伤、振动、腐蚀、粉尘积聚场所 |
√ |
√ |
√ |
2 |
利用的低压电缆或绝缘导线,其额定电压必须高于线路工作电压,且 不得低于500 V |
√ | ||
3 |
导线或电缆截面应符合规定 |
厂 | ||
4 |
电缆无明显损坏 |
J |
√ | |
5 |
架空线与爆炸性气体环境水平距离,不应小于杆塔高度的1.5倍 |
J |
√ | |
6 |
导线或电缆的连接应采用防爆接线盒或分线盒 |
J | ||
7 |
电气线路在爆炸危险场所不应有中间接头。在特殊情况下,线路须 设中间接头时,必须在相应的防爆接线盒或分线盒内连接和分路 |
√ |
√ |
√ |
8 |
电缆或导线配线,必须采用相应的密封圈,电缆外护套外径与密封圈 内径的配合应符合要求,导线与密封圈的配合误差应符合要求 |
√ |
√ |
√ |
9 |
密封圈不应有老化现象 |
√ |
√ | |
10 |
密封圈和压紧元件之间应有一个金属垫圈 |
L 厂 |
√ |
表18 (续)
序号 |
检査项目 |
检査等级 | |||
D |
C |
V | |||
11 |
压紧元件须符合要求,并应保证使密封圈压紧电缆或导线 |
√ |
√ |
J | |
12 |
电气设备多余的电缆引人口在密封圈的外侧应设钢质堵板,其厚度 不应小于2 mm,钢质堵板应经压紧元件压紧 |
√ |
√ |
J | |
13 |
电缆配线或钢管配线引入防爆电动机需挠性连接时,可采用挠性连 接管,挠性连接管仅是钢管的一部分,起机械保护作用 |
√ |
√ |
√ | |
14 |
电气设备的电缆或导线引入口,需用钢管连接,必须用一个过渡压紧 元件,必须达到先压素密封圈后,才可连接钢管,钢管连接有困难时 可增加活接头 |
√ |
√ |
√ | |
15 |
对于粉尘环境的电缆布线,应采取措施避免形成粉尘层,否则应考虑 减少电缆的载流量 |
√ |
√ |
√ | |
16 |
电缆穿过 不同区域 隔离措施 |
两区交接电缆沟内应采取充砂、填阻火堵料或加防火隔 墙等措施 |
√ |
√ |
√ |
电缆通过与相邻区域共有的隔墙、楼板、地坪及易受机 械损伤处,均应加以保护3留下的孔洞应严密堵塞 |
√ |
√ |
√ | ||
电缆在区域界面(ISiS、楼板、地坪)有保护管的,须在保 护管两端用阻火堵料严密堵塞,填塞深度不得小于管子 内径,且不得小于40 mm |
√ | ||||
17 |
钢管配线 要求 |
绝缘导线必须败设在镀锌焊接钢管内 |
√ |
√ | |
钢畚之间、钢管与设备之间须用螺纹连接门危和2区螺 纹有效啮合扣数不小于5扣,且应有锁紧螺母;爆炸性 粉尘环境21区和22区螺纹有效啮合扣数不小于5扣 |
√ | ||||
电气管路之间不得采用倒扣连接 |
√ |
√ | |||
钢管通过与其他任何场所相邻的隔墙时,应在隔墙的任 何一侧装设横向式隔离密封件 |
√ |
√ |
√ | ||
钢管通过楼板或地坪引入其他场所时,均应在楼板或地 坪的上方装设纵向式隔离密封件 |
√ |
√ |
√ | ||
钢管的管径大于50 mm及以上的,在距引人的接线箱 450 mɪn以内及每距15 m处,应装设隔离密封件 |
√ |
√ |
√ | ||
易积聚冷痍水的管路,应在其垂直段的下方装设排水式 隔离密封盒,排水口应置于下方 |
√ |
√ |
√ | ||
导线在隔离密封食内不得有接头 |
√ | ||||
钢管通过墙、楼板、地坪时,隔离密封盒与埴面、楼板、地 坪的距离不应超过300 mm,并应将孔洞严密堵塞 |
√ |
√ |
√ | ||
隔离密封盒内必须填符合标准要求的墳料 |
√ | ||||
钢管连接螺纹加工应光滑、完整、无锈蚀,在摞纹上应涂 电力复合脂或导电性防锈脂;不得在螺纹上缠麻或绝缘 胶带及涂其他油漆 |
√ |
表18 (续)
序号 |
检査项目 |
检査等级 | |||
D |
C |
V | |||
18 |
本安型电 气设备连 线 |
本质安全电路与关联电路不得共用同一根电缆或钢管; 本质安全电路严禁与其他电路共用同一根电缆或钢管 |
√ |
√ |
√ |
两个及以上的本质安全电路,除电缆线芯分别屏蔽或采 用屏蔽导线外,不应共用同一根电缆或钢管______ |
√ |
√ |
√ | ||
控制盘内本质安全电路与关联电路或其他电路的端子 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50 mmo当间距不符合时,应采 用高于端子的绝缘隔板隔离,端子排应采用绝缘的防护 罩.本质安全电路、并联电路、其他电路的盘内配线应 分开束扎、固定,分离距离不应小于50 mm |
√ | ||||
本质安全电路配线用电缆和导线套管均应用蓝色标志 |
XZ | ||||
本质安全电路除特殊规定外,不应接地,电缆屏蔽层应 在非爆炸区一点接地 |
√ |
√ |
√ | ||
本质安全电路、关联电路采用非铠装和无屏蔽层的电缱 时,应采用镀锌钢管保护_______________ |
√ |
√ |
√ | ||
19 |
爆炸性危 险场所的 接地 |
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金属构架、金属配线管及其配件、 电缆保护管、电缆的金属护套等非带电的裸露金属部 分,均应接地 |
√ |
√ |
√ |
爆炸危险场所除2区内照明灯具以外所有的电气设备, 应采用专用接地线;宜采用多股软绞线,其铜芯截面积 不得小于4 mm气金属管线、电缆的金属外壳等,应作 为辅助接地线 |
√ |
√ |
√ | ||
不能用输送易燃物质的金属管道作为接地线 |
√ |
√ | |||
爆炸性危险场所接地干线与接地体不得小于2处,接地 干线通过与其他环境共用的隔离墙时,应用钢管保护 |
√ |
√ |
'√ | ||
电气设备及灯具专用接地或接零保护线应单独与接地 干线网相连,工作零线不得作为保护接地用 |
√ |
√ |
√ | ||
铠装电缆引入电气设备时,其接地芯线应与设备内接地 螺栓连接,其钢带或金属护套应与设备接地螺栓连接 |
√ | ||||
电气线路应敷设在爆炸危险性较小啲区域或距离释放 源较远的位置,应避开易受机械损伤、振动、腐蚀、粉尘 积聚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设备、机组、贮罐、管道等的防静电接地线,应单独与接 地体或接地干线相连,除并列管道外不互相串联接地 |
√ |
.√ |
√ | ||
防静电接地线的安装,应与设备、机组、贮単等固定接地 端子或螺栓连接,螺栓不应小于MIO,并有防松装置和 涂以电力复合脂。当采用焊接连接时,不得降低和损伤 管道强度 |
√ |
√ |
√ | ||
注:D—详细检査K一 一般检査‘V一目视检査。 |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检查程序
A. 1凡是具有爆炸性危险场所的新建、改建、扩建的生产、储存装置和设施,都须使用电气防爆安全设 施。这些设施应委托具有防爆专业资质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进行相关的检査。
A.2检査工作包括技术文件审査和实地检査两项内容。
A.3技术文件审査须送下列资料:
(1) 爆炸危险区域划分图S
(2) 相应危险区域内的爆炸性危险物质的名称及其安全数据表(MSDS)S
(3) 在用防爆电气产品清单,包括安装区域和位号等信息;
(4) 各防爆电气产品防爆合格证复印件(防爆检验机关颁发);
(5) 有关防爆电气设备特殊使用条件的说明性文件;
(6) 本质安全系统描述性技术文件;
(7) 有关安装质量的相关资料(安装公司提供)。
A.4具有防爆专业资质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检査后发给检査报告。
A. 5当装置或设施局部更改时,应报原具有防爆专业资质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重新检査。
注:当装置或设施检査不合格时,企业应立即整改,整改合格后报检査机构复査。
附录B (资料性IS录) 气体或蒸气爆炸性混合物分级、分组举例
表B. 1气体或蒸气爆炸性混合物分级、分组举例
序号 |
物质名称 |
______分子式______ |
组别 |
A级 | |||
一 | |||
烷类 | |||
1 |
甲烷 |
CH4 |
TI |
2 |
乙烷 |
C2H6 | |
3 |
丙烷 |
C3H8 |
TI |
4 |
丁烷 |
C4 HIO |
T2 |
5 |
戊烷 |
C5Hi2 |
T3 |
6 |
己烷 |
C6 H14 |
T3 |
7 |
庚烷 |
C7H16 |
T3 |
8 |
辛烷 |
C& H]8 |
T3 |
9 |
壬烷 |
Cg H 20 |
T3 |
10 |
癸烷 |
CH) H22 |
T3 |
11 |
环丁烷 |
CH2(CH2)2CH2 |
— |
12 |
环戊烷 |
CH2(CH2)3CH2 |
T3 |
13 |
环己烷 |
CHz(CH2)4CH2 |
T3 |
14 |
环庚烷 |
CH2(CH2)5CH2 |
— |
15 |
甲基环丁烷 |
CH3CH(CH2)2CH2 |
一 |
16 |
甲基环戊烷 |
CH3CH(CH2)3CH2 |
T2 |
17 |
甲基环己烷 |
CH3CH(CH2)4CH2 |
T3 |
18 |
乙基环丁烷 |
C2H5CH(CH2)2CH2 |
T3 |
19 |
乙基环戊烷 |
C2H5CH(CH2)3CH2 |
T3 |
20 |
乙基环己烷 |
C2H5CH(CH2)4CH2 |
T3 |
21 |
十氢化蔡(葉烷) |
CH2 (CH2 )3CHCH(CH2)3 CH2 |
T3 |
烯类 | |||
22 |
丙烯 |
CH3CH=CH2 |
T2 |
芳香炷类 | |||
23 |
苯乙烯 |
C6H5CH=CH2 |
TI |
24 |
甲基苯乙烯 |
C6H5C(CH3)=CH2 |
TI |
25 |
C6H6 |
TI |
表B. 1 (续)
序号 |
物质名称 |
分子式 |
组别 |
A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 |||
26 |
甲苯___________________ |
C6H5CH3 |
TI |
27 |
二甲苯_________________ |
C6 H4(CH3)2 |
TI |
28 |
乙苯 |
C6H5C2H5 |
T2 |
29 |
三甲苯_________________ |
C6H3(CH3)3 |
TI |
30 |
⅜_____________________ |
CIO Hg |
TI |
31 |
异丙基苯 |
C6 H5CH(CH3)2 |
T2 |
32 |
甲基异丙基苯 |
(CH3)2CHC6 H4CH3 |
T2 |
炷混合物 | |||
33 |
甲烷(工业用) |
Tl | |
34 |
松节油 |
T3 | |
35 |
石脑油 |
T3 | |
36 |
煤焦油石脑油 |
T3 | |
37 |
石油(包括汽油) |
T3 | |
38 |
溶剂石油或洗净石油 |
T3 | |
39 |
燃料油 |
T3 | |
40 |
煤油 |
T3 | |
41 |
柴油 |
T3 | |
42 |
动力苯 |
TI | |
二 |
含氧化合物(包括離) | ||
43 |
一氧化碳 |
CO |
TI |
44 |
二丙灘 |
CC3 H7)2O |
— |
醇类和酬类 | |||
45 |
甲醇 |
CH3OH |
T2 |
46 |
乙醇 |
C2H5OH |
T2 |
47 |
丙醇 |
C3 H7OH |
T2 |
48 |
丁醇 |
C4 H9OH |
T2 |
49 |
戊醇 |
C5HnOH |
T3 |
50 |
己醇 |
C6H13OH |
T3 |
51 |
庚醇 |
C7H15OH |
— |
52 |
辛醇 |
C8H17OH |
— |
53 |
壬醇 |
C9 H19OH |
— |
54 |
环己醇 |
CHz(CH2)4CHOH |
T3 |
55 |
甲基环己醇 |
CH3CH(CH2)4CHoH |
T3 |
56 |
酚 |
Ce H5OH |
Tl |
衰B. 1 (续)
序号 |
物质名称 |
分子式 |
组别 |
A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57 |
甲酚 |
CH3C6 H4OH |
TI |
58 |
4-羟基-4-甲基戊围(双丙飼醇) |
(Ch3)2C(OH)CH2COCH3 |
TI |
醛类 | |||
59 |
乙醛 |
CH3CHO |
T4 |
60 |
聚乙醛 |
(CH3CHO)n |
一 |
酮类 | |||
61 |
丙酮 |
(CH3)2CO |
TI |
62 |
丁團(乙基甲基酮) |
C2 H5COCH3 |
Tl |
63 |
戊-2-酮(甲基丙基甲酮) |
C3 H7COCH3 |
TI |
64 |
己-2-酮(甲基丁基甲圍) |
C4 H9COCH3 |
Tl |
65 |
戊基甲基爾 |
C5H11COCH3 |
— |
66 |
戊-2、4-二酮(戊间二酮) |
Ch3COCH2COCH3 |
T2 |
67 |
环己阑 |
CH2(CH2)1CO |
T2 |
商类 | |||
68 |
甲酸甲酩 |
HC(X)CH3 |
T2 |
69 |
甲酸乙酯 |
HC(XX:2 H5 |
T2 |
70 |
醋酸甲酯 |
CH3COOCH3 |
Tl |
71 |
醋酸乙酯 |
CH3C(X)C2H3 |
T2 |
72 |
醋酸丙酯 |
CH3COOC3H7 |
T2 |
73 |
醋酸丁酷 |
CH3COOC4H9 |
T2 |
74 |
醋酸戊醋 |
CH3CCXX5H11 |
T2 |
75 |
甲基丙烯酸甲酯 |
CH2=C(HC3)CO∞H3 |
T2 |
76 |
甲基丙烯酸乙醋 |
CHz=C(HC3 )CO∞2 H5 |
一 |
77 |
醋酸乙烯醋 |
CH3 COOCH=CH? |
T2 |
78 |
乙酰基乙酸乙酯 |
CH3COCH2 COOC2 H5 |
T2 |
酸类 | |||
79 |
醋酸 |
CH3COOH |
Tl |
三 |
含卤化合物 | ||
无氧化合物 | |||
80 |
氯甲烷 |
CH3Cl |
TI |
81 |
氧乙烷 |
C2H5Cl |
TI |
82 |
漠乙烷 |
C2H5Br |
TI |
83 |
I-氣丙烷 |
C3H7Cl |
TI |
84 |
制丁烷 |
C4H9Cl |
T3 |
序号 |
物质名称 |
______分子式 |
组别 |
A级 | |||
85 |
漠丁烷 |
C4 H9Br |
T3 |
86 |
二氯乙烷 |
C2H4CI2 |
T2 |
87 |
二氯丙烷 |
C3H6Cl2 |
TI |
88 |
氣苯 |
C6 H5Cl |
TI |
89 |
节基氯 |
C6H5CH2Cl |
TI |
90 |
二氯苯 |
C6 H4CI2 |
TI |
91 |
烯丙基氯 |
CH2=CHCH2Cl |
T2 |
92 |
二氯乙烯 |
CHCl=CHCl |
TI |
93 |
氯乙烯 |
CHZ=CHCl |
T2 |
94 |
d. d. d.-三氧甲苯 |
CeH5CF3 |
TI |
95 |
二氣甲烷 |
CH2Cl2 |
TI |
含氧化合物 | |||
96 |
乙酰氣 |
CH3COCl |
T3 |
97 |
氯乙醇- |
CH2ClCH2OH |
T2 |
四 |
n琉化合物 | ||
98 |
乙硫醇 |
C2HfSH |
T3 |
99 |
丙硫醇-1 |
C3H7SH |
一 |
IOO |
嚏盼 |
CH=CHCH=CHS |
T2 |
101 |
四氢嚏吩 |
CH2=(CH2)=CH2 = S |
T3 |
五 |
含氮化合物 | ||
102 |
氨 |
NH3 |
TI |
103 |
氤甲烷 |
CH3CN |
TI |
104 |
亚硝酸乙酯 |
CH3CH2ONO |
T6 |
105 |
硝基甲烷 |
CH3NO2 |
T2 |
106 |
硝基乙烷 |
C2 HsNO2 |
T2 |
胺类 | |||
107 |
甲胺 |
CH3NH2 |
T2 |
108 |
二甲胺 |
(CH3)2NH |
T2 |
109 |
三甲胺 |
(CH3)3N |
T4 |
110 |
二乙胺 |
(C2 HdNH |
T2 |
Ill |
三乙胺 |
(C2H5)3N |
TI |
112 |
JE丙胺 |
C3HrNH2 |
T2 |
113 |
正丁胺 |
C4H9NH2 |
T2 |
114 |
环己胺 |
CH2(CH2)4CHNH2 |
T3 |
表B. 1 (续)
序号 |
物质名称 |
分子式 一 |
组别 |
A级 ______ | |||
115 |
2-氨基乙醇(乙醇胺) |
NH2CH2CH2OH |
— |
116 |
2-二乙胺基乙醇 |
(C2 H5) NCH2 CH2 OH |
— |
117 |
二氨基乙烷 |
NH2CH2CH2NH2 |
T2 |
118 |
苯胺 |
C6 H5NH2 |
TI |
119 |
NN-二甲基苯胺 |
C6H5N(CH3)2 |
T2 |
120 |
苯胺基丙烷 |
C6H5CH2CH(NH2)CH3 | |
121 |
甲苯胺 |
CH3CeH4NH2 |
TI |
122 |
気(杂)苯 |
C5 H5N |
TI |
B级 | |||
一 |
燈类 | ||
123 |
丙焕(甲基乙焕) |
CH3C=CH |
TI |
124 |
乙烯 |
C2H4 |
T2 |
125 |
环丙烷 |
CH2CH2CH2 |
TI |
126 |
丁二烯 |
CH2=CHCH=CH2 |
T2 |
二 |
含亙化合物 | ||
127 |
丙烯腊 |
CH2 = CHCN |
TI |
128 |
异丙基硝酸盐 |
(CH3)2CHONO2 |
一 |
129 |
氧化氢 |
HCN |
TI |
三 |
含氧化合物 | ||
130 |
二甲酰 |
(CH3)2O |
T3 |
131 |
乙基甲基醒 |
CH3OC2H5 |
T4 |
132 |
二乙灘 |
(C2H5)2O |
T4 |
133 |
二丁醒 |
(C4H9)2O |
T4 |
134 |
环氧乙烷 |
CH2CH2O |
T2 |
135 |
1,2环氧丙烷 |
CHJCHCH2 O |
T2 |
136 |
1,3-二恶戊烷 |
CH2CH2OCH2O |
— |
137 |
1,4-二氧杂环己烷 |
CH2CH2OCH2CH2O |
T2 |
138 |
1,3,5-三氧杂环己烷 |
CH2OCH2OCH2O |
T2 |
139 |
巍基醋酸丁酯 |
HOCHZCOoC4 H9 |
— |
140 |
甲亙化咲喃甲醇 |
CH2 CH2 CH2 OCHCH2 OH |
T3 |
141 |
丙烯酸甲酯 |
Ch2=CHCOOCH3 |
T2 |
142 |
丙烯酸乙酯 |
CHz=CHCOOC2 H5 |
T2 |
143 |
咲喃 |
CH=CHCH=CHO |
T2 |
144 |
丁烯醛 |
CH3CH=CHCHo |
T3 |
衰B. 1 (续)
序号 |
物质名称 一 |
分子式 |
组别 |
B级 | |||
145 |
丙烯醛 |
CH2=CHCHO |
T3 |
146 |
四氢岐哺 |
CH2(CH2)2CH2O |
T3 |
四 |
混合气 | ||
147 |
焦炉煤气 |
Tl | |
五 |
含鹵化合物 | ||
148 |
四氟乙烯 |
T4 | |
149 |
I-M-2,3环氧丙烷 |
OCH2CHCH2Ci |
T2 |
含磕化合物 | |||
150 |
乙磕醇 |
C2H5SH |
T3 |
IlC | |||
151 |
氢 |
rH2 |
Tl |
152 |
乙決 |
C⅛H2 |
T2 |
153 |
二磁化碳 |
CS2 |
T5 |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可燃性粉尘场所分类
C.1场所分类的原则
场所分类是以所报告的多个粉尘释放源的释放量为依据的,并根据粉尘是否可燃对场所进行分类, 粉尘的可燃性可通过实验室试验来确定。同时需要了解用于加工中的材料特性,这些特性可从加工专 业人员处获得,还必须考虑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方式(包括现场清理)。为了提供设备实际作业的释放性 质方面的信息,专业技术知识也很有必要。危险区域的定义仅涉及粉尘云的危险。进行场所分类的程 序如下:
a) 第一步:确定材料特性,材料是否具有可燃性,如颗粒尺寸、含水量、粉尘层、粉尘云、最低点燃 温度和电阻系数;
b) 第二步,确定粉尘保护壳或可能岀现的粉尘释放源,见C.2.2;
C)第三步:确定粉尘释放源发生释放的可能性,以及装置各处出现爆炸性粉尘/空气混合物的可 能性,见C. 2.3;
d)第四步:确定形成爆炸性危险粉尘层的可能性,见C.2.4o
只有在履行以上四步程序后,才可对场所进行分类。
装置应按照尽量避免对装置外部环境再次进行场所分类的原则设置。
实际的应用现场情况复杂,各种现场的解决方案均不同。因而,应由具有丰富经验且熟悉工厂环境 的专业人员联合安全、过程和电气领域的专家,依照以上程序进行场所分类。
C.2场所分类的程序
C. 2. 1 简述
粉尘场所分类的原理与气体场所类似,主要通过识别点燃源从而避免火灾和/或爆炸的危险。但 是,可燃性粉尘在释放后,不可能通过通风或稀释的方法来消除,这点与气体场所完全不同,这就意味着 粉尘场所分类与气体场所分类有本质的差异,如果可燃性粉尘被稀释,则爆炸性粉尘层不会出现或出现 的时间很短暂,这种情况下终究会导致粉尘堆积,形成厚的粉尘层,而快速的空气流动会使这种粉尘层 转换成粉尘云,从而形成爆炸性粉尘环境,受干扰的燃烧的粉尘层会引燃周围的粉尘云。
C.2.2识别粉尘释放源
通常,需确定工厂内可能形成爆炸性粉尘环境或产生可燃性粉尘层的过程设备、过程工艺或其他 行为。
对于粉尘贮存系统的内部和外部需分别考虑。在贮存系统的内部,粉尘不能释放到环境中,但作为 工艺的一部分可能形成连续的粉尘云。
粉尘贮存系统的内部也存在不同的情况,内部存贮或处理大量粉尘产品的装置(如地窖、磨坊、混合 器)与通常内部无粉尘堆积的装置是不一样的.
同样,贮存系统外部的场所分类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
——内部压力超过大气压力(正向正压交换)时,粉尘会很容易被吹出产生释放的设备3反之,内部 压力低于大气压力,则设备外部形成粉尘环境的可能性就很低。
——柔韧的导管比固定的金属导管更易于产生粉尘释放。
确定潜在的粉尘释放源应考虑其他过程参数,如传输速率、粉尘萃取率和落差高度等。此外,粉尘 颗粒尺寸和含水量极大地影响粉尘释放。
对于已确认的可能引起粉尘释放的过程,需进一步识别其场所和释放源的类型。在正常工作中的 下列情况不应被视为释放源;
——压力容器的本体,包括关闭的喷嘴和检修孔;
——无接缝的导管、管道和支管;
——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粉尘泄漏的阀门密封管和法兰接合面。
粉尘释放源举例:
——持续形成的粉尘云:引入和形成粉尘的过程设备内部,如地窖、搅拌机、磨坊等α
一主要释放源:萃取设备的内部或开口罐装处周围。
——次要释放源:有时需要短时间打开的检修孔和存在粉尘堆积的粉末处理室。
C. 2.3粉尘释放的可能性
对已识别的释放过程,应确定其发生释放的频率和发生的时间。粉尘释放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并非 各个释放源都会导致爆炸性粉尘环境的产生。但将稀释粉尘,或短时间持续的释放会形成危险的粉 尘层。
——持续形成的粉尘云:粉尘云持续存在或存在很长时间或经常短时间反复出现的场所。
——主要释放源:在正常情况下,周期性或者有时出现的场所。
——次要释放源: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释放,如果发生释放,不会经常发生或短时间存在的场所。
C. 2.4识别危险粉尘层出现的概率
在存贮、处理和加工粉尘产品的粉尘罐体内部,作为过程自身的一部分,必然存在不可控厚度的粉 尘层3反之,在罐体外部形成的粉尘层厚度通常是可控的(如通过清扫等)。控制粉尘层的厚度到一定水 平会影响设备的选型。控制的水平取决于粉尘的特性和电气设备的表面温度。总的来说,罐体外部的 粉尘厚度是可控的。
绝大多数粉尘层都会导致爆炸性粉尘环境的产生。存在粉尘层的场所必须予以分类。此外?有时 稀释的粉尘云是粉尘层产生的原因。
根据爆炸性粉尘环境和危险粉尘层形成的概率,危险场所的分类见表C-Io
表C. 1危险场所分类
粉尘源等级 |
粉尘云 |
厚度可控的粉尘层 | |
经常受干扰 |
极少受干扰 | ||
持续的 |
20 |
21 |
22 |
主要的 |
21 |
21 |
22 |
次要的 |
22 |
21 |
22 |
C 3区域分类举例
C. 3. 1 20 区
粉尘罐体内部可划分成20区的场所举例:
—漏斗、地窖等;
——回旋过滤器;
——混合器、磨粉机、干燥器、装袋设备等;
——无清扫,可能形成不可控厚度粉尘层的粉尘罐体外部。
C. 3.2 21 区
可划分成21区的场所举例:
——内部压力不低于大气压力的粉尘罐体外部和正常工作时需经常打开或移动的门盖附近;
——粉尘罐体外部、无防护措施的填充口、倒空口、送料带、取样口、卡车倾卸站的附近;
——存在粉尘层的粉尘罐体外部,且因过程操作会形成爆炸性环境的场所;
——漏斗和灌装口,因为此处往往会形成粉尘堆积,受干扰后就形成爆炸性环境。
C. 3. 3 22 区
可划分成22区的场所举例:
——袋子的过滤通风口 O在故障情况下会有粉尘喷射出来形成爆炸性粉尘/空气环境的场所。
——设备周边需偶尔打开的,或根据以往经验,因内部压力高于大气压力而易于释放的,或柔韧的 连接场所。
——泄爆的安全装置,如防爆膜、防爆门等打开时会形成粉尘释放的场所。
——粉尘产品的贮存袋,处理过程中贮存袋的损坏会导致粉尘的释放。
——划分成21区的场所若采取防止采取形成爆炸性粉尘/空气环境的措施可降级成为22区。这 类措施包括排风,可用于填充口、倒空口、送料带、取样口、卡车倾卸站的附近。
——存在可控厚度的粉尘,但通过清扫等措施避免形成爆炸性粉尘/空气环境的场所。
仅在粉尘容器内部会形成不可控厚度的粉尘层,在容器的外部可通过适当的措施避免粉尘堆积。 但在粉尘容器外部,导致不可控厚度的粉尘层(不及时的清扫)的各种释放源形成的场所均需划分为 20区。
C. 4区域范围
C. 4. 1 20 区
——爆炸性粉尘/空气环境持续或经常存在的生产和处理粉尘的设备内部;
——存在不可控厚度或过多粉尘层的粉尘罐体内部。
如果在粉尘罐体外部持续存在爆炸性粉尘环境,则该场所须划分成20区。但这一原则不适用于工 作区,工作区应采取措施(如清扫)来避免形成20区。
C. 4.2 21 区
绝大多数情况下,21区的范围根据所在场所中释放源引起的爆炸性粉尘环境或粉尘层或以上两者 形成的评价来确定。
--些可能产生爆炸性粉尘环境的,处理粉尘的设备内部S
——存在释放源的设备外部,同时也取决于许多粉尘参数,如粉尘数量、流量、颗粒大小和含水量。 这个区域是很小的一个范围。
一个典型的释放源形成的爆炸性粉尘环境不会超过释放源(开口)周围1 m,往下延伸到地面或固 体底面。
导致大范围粉尘层形成的释放源,如果在操作过程中粉尘层会受到干扰从而形成产生爆炸性粉尘 环境,则区域的范围取决于粉尘层的范围。很多情况下,粉尘层会导致爆炸性粉尘环境的产生。
若粉尘的扩散受机械结构限制(如墙面),则此结构表面可作为区域的界限。
从实践的经验来看,将所有涉及的场所均划分成21区是可能的。
在建筑物外部,受风雨等气候条件影响,21区的边界会缩小。通常考虑距释放源1 m的范围就足 够了。
C 4.3 22 区
绝大多数情况下,22区的范围根据所在场所中释放源引起爆炸性粉尘环境或粉尘层或以上两者形 成的评价来确定。
释放源周围的区域范围取决于许多粉尘参数,如粉尘数量、流量、颗粒大小和含水量:
——典型情况下,应包括释放源水平1 m和垂直向下到地面或固体底面的范围。一些释放源会引 成更大范围的粉尘层,则粉尘层存在的范围均应包括在此区域内。通常,粉尘层会导致爆炸性粉尘环境 的产生。
——若粉尘的扩散受机械结构限制(如墙面),则此结构表面可作为区域的界限。
——从实践的经验来看,将所有涉及的场所均划分成22区是可能的。
无限制(无机械结构限制,如开口容器)的21区周围均存在22区场所.
所有存在粉尘层,在操作过程中粉尘层可能会但并不经常受到干扰并形成爆炸性粉尘环境的场所。
在建筑物外部,受风雨等气候条件影响,22区的边界会缩小。通常考虑距释放源1 m的范围就足 够了。
C. 5区域标识(图C. 1)
20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1场所分类图中的区域标识
C.6场所分类举例
示例1:室内不带通风的倒袋站(图C.2)
本示例中,袋是手工傾倒在料斗中,并通过空气作用将物质传送至工厂的其他地方。料斗总是充 满的。
20区料斗内部,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爆炸性粉尘环境持续或经常存在,且存在不可控厚度的粉尘层。
21 K 开孔是主要释放源。因此,21区是开孔周围1 m,并往下到底面的范围。
22 K 21区范围以外,整个室内环境均是22 KO
Hlll□Λ
Illll口口c> llllll□□□
Es□□□□□
□ □□□只
20
÷--------------------------------------
注L以上相关尺寸只用于图中说明,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个尺寸。
注2:可能需采取其他的防护措施,如泄爆或爆炸隔离等,但不在本标准的范围内,故不予以讨论.
图C.2 3K内不带通风的倒袋站
示例2:室外不带通风的倒袋站(图C. 3)
本示例中,倾倒系统被放置在室外。
20区料斗内部,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爆炸性粉尘环境持续或经常存在,且存在不可控厚度的粉 尘层。
21区 开孔是主要释放源。因此,21区是开孔周围1 m,并往下到底面的范围。
22区 受外部环境影响,22区范围被限制在21区外Im的范围内.
22
20
□ □ □ □ □
□□□□□□
□ □
® □□
□ □
□ □ □ □□□□□□
□ □□□□
□
注L以上相关尺寸只用于图中说明,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个尺寸。
注2:可能需采取其他的防护措施,如泄爆或爆炸隔离等,但不在本标准的范围内,故不予以讨论。
图C.3室外不带通风的倒袋站
示例3:室内带通风的倒袋站(图C.4)
本示例中,袋是手工倾倒在料斗中,并通过空气作用将物质传送至工厂的其他地方。料斗总是充满 的。料斗内部带有通风系统,因此绝大多数粉尘总是在料斗内部。
20 K料斗内部,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爆炸性粉尘/空气混合物持续或经常存在,且存在不可控厚 度的粉尘层。
21 K 当排气系统失效或故障时,开孔是主要释放源。因此,21区是开孔周围Im。
22 K当排气系统设计完好,则释放的粉尘会被吸回。因此,开孔可被定义成次要释放源,在其周 围Im的范围内形成22区。
倾倒的袋子会导致粉尘溢出。因此,在开孔周围2 m的范围内应是22 Ko如果不能及时清扫,则 房间内有粉尘的区域相应的会扩大,此区域均需进行分类。
注1:以上相关尺寸只用于图中说明,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个尺寸.
注2:可能需采取其他的防护措施,如泄爆或爆炸隔离等.但不在本标准的范围内,故不予以讨论。
图C.4室内带通风的倒袋站
示例4:回旋过滤器:清洁输出在室外(图C.5)
本示例中,回旋过滤器是萃取系统的一部分。萃取的产品通过持续旋转阀最终进入密闭的箱柜中。 在过滤器的出口有一风扇持续地将萃取成分吹出。在过滤器的内部无产品遗留。
也就是说,有传输通道内部粉尘的平均浓度在爆炸下限以下。
20区因正常工作情况下,内部粉尘平均浓度经常是低于爆炸下限,且过滤器内部无产品遗留,无 粉尘层,所以不存在20区场所。
21区尽管粉尘的平均浓度在爆炸下限以下,但有时会存在浓度在爆炸极限内的情况,而且存在 突然旋转或大量萃取,以及清扫过濾袋等情况。
22区在过滤器干净的一端,粉尘会发生突然的释放(次要释放源)或持续出现低浓度的粉尘释放 (持续释放源)。同样的情况会发生在出口的导管或风扇一端,因而,出口周围1 m的地方应划分成 22区。
注:若设备外部会存在粉尘层,比如柔韧的连接处产生释放,则周围应划分成22区(而非安全场所)。
注1:以上相关尺寸只用于图中说明,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个尺寸.
注2:可能需采取其他的防护措施,如泄爆或爆炸隔离等,但不在本标准的范围内,故不予以讨论。
图C.5回篇过滤器:清洁输出在室外
示例5:回旋过滤器:清洁输出在室内(图C. 6)
本示例中,旋转过滤器是正压空气传输系统的一部分。萃取的产品通过持续⅛l转阀最终进入地窖。 在过滤器的出口有一风扇持续地将萃取成分吹入到室内。
在回旋部分的内部压力稍高于大气压力。在过滤部分的压力稍低于大气压力。粉尘传输部分的浓 度高于爆炸下限。
20区存在于回旋、过滤和导管,因为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持续存在爆炸性粉尘/空气混合物。
21区 这一过程无21区场所。
22区在过滤器干净的一端,粉尘会发生突然的释放(次要释放源)或持续出现低浓度的粉尘释放 (持续释放源)。同样的情况会发生在出口的导管或风扇一端,因而,出口周围1 m的地方应划分成 22区。
由于过滤器的出口会将一些粉尘吹到房间内,从而在房间内部形成粉尘层,因而整个房间均应划分 成22区。只有得到及时彻底的清扫,才可以将房间内部划分为安全场所。
泄爆导管和出口可能会释放或倒塌(可能过压),这些场所应划分成22区。
22
十__iŋFT.—⅛~τiτl4- Γτ~fl∙-4rτ 一
注L以上相关尺寸只用于图中说明,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个尺寸。
注2:可能需采取其他的防护措施,如泄爆或爆炸隔离等,但不在本标准的范围内,故不予以讨论。
图C.6回旋过淀器:清洁输出在室内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赛D.1电气间隙与爬电距高
电压 Ur.m.8a. C.或 d. c/ V |
最小爬电距离∕mm |
最小电气间隙/ mm | ||
材料级别 | ||||
I |
π |
IIla | ||
IO |
1.6 |
n |
L6 |
Tl |
12.5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1.6 |
20 |
1.6 |
1.6 |
1.6 |
1.6 |
25 |
1.7 |
1.7 |
1.7 |
1.7 |
32 |
1.8 |
1.8 |
1.8 |
1.8 |
40 |
1.9 |
2.4 |
3.0 |
1.9 |
50 |
2.1 |
2.6 |
3.4 |
2.1 |
63 |
2.1 |
2.6 |
3.4 |
2.1 |
80 |
2.2 |
2.8 |
3. 6 |
2,2 |
100 |
2.4 |
3.0 |
3.8 |
2.4 |
125 |
2.5 |
3.2 |
4 |
2.5 |
160 |
3.2 |
4 |
5 |
3.2 |
200 |
4.0 |
5.0 |
6. 3 |
4.0 |
250 |
5 |
6.3 |
8 |
5 |
320 |
6.3 |
8.0 |
10.0 |
6.0 |
400 |
8 |
10 |
12.5 |
6 |
500 |
10.0 |
12.5 |
16.0 |
8.0 |
630 |
12.0 |
16.0 |
20. O |
10 |
800 |
16.0 |
20.0 |
25.0 |
12 |
1 000 |
20 |
25 |
32 |
14 |
1 250 |
22 |
26 |
32 |
18 |
1 600 |
23 |
27 |
32 |
20 |
2 000 |
25 |
28 |
32 |
23 |
2 500 |
32 |
36 |
40 |
29 |
3 200 |
40 |
45 |
50 |
36 |
4 000 |
50 |
56 |
63 |
44 |
5 000 |
63 |
71 |
80 |
50 |
6 300 |
80 |
90 |
IOO |
60 |
8 000 |
IOO |
IlO |
125 |
80 |
10 000 |
125 |
140 |
160 |
IOO |
注I=表中所示电压取自GB/T 16935. IO工作电压可以超过表中规定电压等级的10%o这是基于GB/T 16935. 1的表3B中给出的供电电压的合理性。 注2:表中所示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值是以电源最大工作电压公差±10%为基础。 注3: 10 V以下时,与CTI的数值无关,并且可以接受不符合IIIa类要求的材料。 |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布线示例
1— |
—防爆电器; |
9 — |
—堵头; |
2— |
—防爆活接头3 |
IO- |
一防爆管接头; |
3— |
一弹性密封圈; |
11一 |
—防爆隔离密封盒; |
4—— |
—垫圈; |
12- |
—粉剂密封填料; |
5— |
—外压紧螺母; |
13- |
一堵料; |
6— |
一电缆; |
14— |
—钢管; |
7— |
-导线3 |
15— |
—堵片。 |
8— |
一管接头压紧螺母; |
图E. 1布线示例
1— 联通节&
2— —固化密封填料,
3— —电缆;
4— —防止电缆拔脱装置。
图E. 2
浇铸固化密封填料式引入装置
1——金属护套电缆,
2--螺母'
3— —套筒,
4— —端部固定套管3
5--导体,
6— —绝缘套管;
7— 绝缘填料,
8— -金属密封环。
图E.3金舄密封环式引入装置
1——密封接线盒主体;
2 注入口螺塞;
3— —操作口盖S
4— —密封混合填料;
5— —密封堵塞;
6— —厚钢电线管;
7— —绝缘电线。
1— —密封接线盒主体5
2— —密封混合填料;
3--止动螺钉J
4— —挡板,
5— —密封堵塞3
图E.4立式密封接头(大型)
6——盖;
7 放水螺塞;
8 厚钢电线子
9—绝缘电线。
® E.5疏水式密封接头
1— —操作口兼注入口螺塞;
2— —密封接线盒主体5
3— —密封混合填料$
4— —密封堵塞;
5— —厚钢电线管;
6--绝缘电线o
图E 6立式密封接头(小型)
I— —止动螺钉S
2--注入口螺栓J
3— —操作口盖3
4— —密封混合填料S
5--密封堵塞子
6——接线盒主体;
7--注入口螺钉;
8— —密封混合填料;
9— —操作口盖S
10--绝缘电线;
II— —厚钢电线管。
图E.7卧式密封接头
ICS 13.100
B 09
备案号:22144—2007
Safety COde for OPeratiOn at automobile gasoline filling StatiOnS
257
本标准第 4 章,第 5 章的 5. 1.5.2. 1、5. 2∙ 3、5. 2.5.5.2.6.5. 2.9、5.2. 10,5. 2. 1K5. 2. 12、5. 2. 13、
5.2. 14.5. 2. 15.5. 2. 16^5. 2. 17、5.2. 18,第 6 章,第 7 章的 7. 1.7.2,第 8 章的 8. 1.8. 2. 1.8. 2.2.
8. 2. 3.8. 2.4.8. 2. 5、& 3. 1、8. 3. 2、8. 3. 3、8. 3. 5、8. 4. 1、8. 4. 2、8. 4. 3、8. 4. 4、8. 4. 5、8. 4. 6、8. 4. 7、
8. 4. 8.8.4. 9、8. 4. 10>8. 4. 11、8. 5. 1、8. 5. 2.8. 5. 3、8. 6. 1、8. 6. 2、8. 6. 3、8. 6・ 4、8. 6. 5.8. 6. 6 和第 9 章 的9.1为强制性条文件,其余为推荐性的。
加油站内作业除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并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江苏省安全生产研究院。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施祖建、吴龙英、成文东、夏尔淳、谢建兵。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解释。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1范Ba
本标准规定了在加油站内进行的卸油、加油,油纖计量,设备使用、维护、检修等作业的安全要求及 安全标志O
本标准适用于加油站内的作业,不适用于橇装式加油装置、水上加油站的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有的修改本(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3869 用电安全导则
GB 15630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GB 16179安全标志使用导则
GB 50156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3术语和定义
3. 1
加油站 automobile gasoline filling StatiOiI
为汽车油箱充装汽油、柴油的专门场所。
3.2
加油岛 gasoline filling island
用于安装加油机的平台。
3.3
■炸危险区域 explosive hazard ZOne
本标准所称爆炸危险区域指存在由于爆炸性混合物出现可能造成爆炸危险而必须对加油站作业采 取预防措施的区域•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划分应符合GB 50156«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附录 的规定。
3.4
动火 hot WOrk
本标准所称动火指可能产生火焰、火花和形成赤热表面的施工作业。
4基本要求
4. 1作业人员应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持有特种作业资 格证。
4.2在加油站区域内作业人员上岗时应穿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工作鞋;严禁穿带铁钉的鞋。严 禁在爆炸危险区域穿脱衣服、帽子或类似物。严禁携带火种、非防爆移动通信工具进入爆炸危险 区域。
4.3严禁在加油站内吸烟、使用明火。加油站内不应使用移动通信设备。
4.4作业时应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及安全防爆照明设备。
4.5不得在GB 50156标准规定的防火距离内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经营性活动,不得进行修理和洗车 作业。
4.6加油站上空有闪电或雷击时,应停止卸油、加油作业。
4.7站区内搬运金属容器时,严禁在地上抛掷、拖拉或金属容器相互碰撞。
4.8加油站应使用金属制污油布存放桶,并定期清理。
4.9泄漏在加油站地面的油料必须立即清除。
4.10不得使用汽油做清洁工作。
5卸油作业
5.1基本要求
5. 1. 1必须具备密闭卸油的条件。
5.1.2防雷、防静电接地设施完好。
5. 1.3油罐车车况良好,防火、防静电设施完备;油罐车的排气管应安装阻火器•
5. 1.4卸油作业所需消防器材配备齐全。
5. 1.5卸油时卸油区域内应停止其他非卸油作业活动。
5.2卸油作业安全要求
5. 2. 1油罐车站内移动时,应由加油站人员引导、指挥,车速不应大于5 km/hO
5. 2.2油罐车停于密闭卸油点,熄火并拉上手刹车;车头宜向外。
5.2.3油罐车进站后,卸油人员检査油罐车的安全设施后,应先将静电接地线夹头接到专用接地端,并 确认接触良好,报警器不报警。按规定数量在卸油位置上风处摆放消防器材。
5. 2.4油罐车熄火并静置15 min后,卸油员按工艺流程连接卸油管及油气回收管接头,将接头结合紧 密,保持卸油管自然弯曲;经计量后准备接卸。
5.2.5油罐卸油、计量前,与该罐连接的给油设备应停止使用。
5.2.6卸油前,应准确计量油罐的存油量。卸油作业中,严禁用量油尺计量油罐(J
5. 2.7卸油前,核对罐车与油罐中油品的品名、牌号是否一致。
5. 2.8检査确认油罐计量孔密闭良好,并检査通气管阀门是否关闭。
5. 2.9卸油作业中,必须有专人在现场监护,并禁止车辆及非操作人员进入卸油区。
5.2.10卸油过程中,卸油人员和油罐车驾驶员不得离开作业现场。
5.2.11油罐车驾驶员缓慢开启卸油阀卸油。卸油员应监视卸油管线、相关阀门、过滤器等设备的运行 情况,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发生的问题。
5. 2. 12卸油时严格控制油的流速,在油面淹没进油管口 200 mm前,初始流速不应大于1 m∕s,卸油 时流速应不大于4.5 m∕s0
5. 2.13卸油时若发生油料溅溢,应立即停止卸油并及时处理。
5. 2. 14卸油时如发生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破坏性事故和伤亡事故等,应立即停止卸油作 业,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5. 2. 15在卸油过程中,严禁修理、擦洗油罐车,不得鸣笛3使用器具时要轻拿轻放。
5.2.16卸油完毕,油罐车驾驶员应关闭卸油阀。卸油员应先拆卸油管与油罐车连接端头,并将卸油管 抬高使管内油料流入油罐内并防止溅出。盖严罐口处的卸油帽并加锁,收回静电导线。收存卸油管、油 气回收管时不可抛摔,以防接头变形。
5.2. 17卸油完毕应静置5 min,卸油员全面检査确认状态正常后,引导油罐车启动车辆、离站,并清理 卸油现场,将消防器材放回原位D
5.2. 18卸油完毕待罐内油面静止平稳后,方可通知加油员开机加油。 260
6加油作业
6.1基本要求
6. 1.1加油员在使用加油机前,应确认加油机机件性能良好,油气分离器及过滤器功能正常,排气管应 畅通、无损,泵安全阀定压正常。
6.1.2加油岛上不应放置除消防器材外的其他物品。
6.1.3加油员不应向绝缘性容器加注汽油、柴油及煤油等。
6.2 加油作业安全要求
6. 2. 1车辆驶入加油站时,加油员应主动引导车辆进入加油位置。当加油车辆停稳、发动机熄火后,方 可开始加油作业。
6. 2.2有加油车辆进站时,加油员应避免站在车辆正面车道上。车辆移动时操作人员应避开车辆以防 被撞。
6.2.3加油作业应由加油员操作,不得由顾客自行处置。
6.2.4加油机运转时,电机和泵温度应保持正常,计量器和泵的轴封应无明显泄漏,汽油加油流量不应 大于 60 L∕mino
6.2.5加油时应避免油料溅出,若有油料溢出,应立即擦拭。油污布料应妥善收存到金属制污油布存 放桶内。
6. 2.6加完油后,应立即将加油枪复位于加油机。
6.2.7站内有人吸烟或使用非防爆移动通信工具时,应立即停止加油,并及时制止。
6. 2.8摩托车加油前驾驶人员应离开座位;摩托车加油后,应用人力将摩托车推离加油机4. 5 m后, 方可启动。
7油蟻计It
7.1油罐计量时应使用经法定检定并符合安全要求的计量器具。
7.2油罐计量时应停止使用与此油罐相连的加油机。
7.3卸油后,待静置15 min后方可计量。
7.4采用人工采样、计量和测温时,测量工具上提速度不得大于0.5 m∕s,下落速度不得大于1 τn∕so
8设备使用、维护、检修的安全要求
8. 1基本要求
8. 1.1作业应使用防爆机具,手持工具应为不产生火花的工具,清洁设备应使用全棉清洁用具。
8.1.2应定期检测地下油罐,确认无油料泄漏。
8. 1.3清除阴井内积水时,需使用防爆型电动设备或以手工清除。
8.2清洗油果
8-2.1清洗油罐时必须按清洗油罐安全要求进行。清洗油罐处须设置施工标识,并严禁无关人员 接近。
8.2.2油罐清洗前,必须对油罐的油管和电气连接采取隔离措施。
8. 2.3油罐清洗前和作业中,应适时测试油罐油气浓度,并采取相应的安全和个体防护措施。
8-2.4油罐清洗作业期间,监护人须在现场监督清洗作业过程。
8- 2.5油罐清洗后,监护人应检査所有部件,确认完好后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O
8.3加油机举修
8.3. 1加油机维修时应设警示标志并对维修区域进行隔离,隔离范围不小于以加油机中心线为中心 线,半径为4.5 m的区域范围。
8. 3. 2加油机维修之前应切断电源。
8. 3.3若所修的部位需要放油时,必须用金属容器收集。
8. 3.4维修所需工具应摆放整齐,严禁乱放乱扔。
8.3.5加油机被车辆撞击后,应立即关闭电源通知维护人员检修α
8.4动火作业
8. 4. 1在加油站区域内进行动火作业,应办理动火审批手续。
8. 4.2 现场应挂警示标志,作业场所应增设消防器材,放置于施工现场。动火人员应按动火审批的具 体要求作业。
8.4.3动火前,与动火设备相连的所有管线均应加堵盲板与系统彻底隔离、切断。
8. 4.4将动火设备内的油品等可燃物彻底清理干净,达到动火条件。严禁使用压缩空气对管线进行 清扫。
8.4.5在爆炸危险区域附近动火施工时,应隔离并注意风向。
8.4.6动火点周围(最小半径15 m)的下水井、水封井、隔油池、地漏、地沟等应清除易燃物,并予以 封闭α
8. 4.7油罐动火,应作动火分析,合格后方可动火。
8. 4.8动火期间,安全监护人员应在现场监督,落实防火措施。
8. 4. 9施工中须启、闭管线阀门设备时,施工人员应会同值班站长处理,施工人员不得擅自操作.
8. 4. 10电焊回路线应接在焊件上,不得穿过下水井或其他设备搭火。
8. 4. 11高处动火(2 m以上)必须采取防止火花飞溅措施,风力大于5级时禁止室外动火。
8.5 防看、防静电设施和接地装置检测
8.5. 1防雷装置检测应每年一次,并建立设备检测档案。
8.5.2所有防静电设施应定期检査、维修,并建立设施检测档案。
8. 5.3定期检査加油枪胶管上的金属屏蔽线和机体之间的连接情况,保持其具有良好的接地性能,并 建立检査记录。
8.6供电、发电
8. 6. 1供电、发电基本要求应按GB/T 13869规定执行。
8.6.2电气检修、临时用电必须执行工作票制度,并明确工作票签发人、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工作许可 人、操作人员责任。必须办理签发、许可手续后方可作业。
8. 6.3变、配电房间必须制定运行规程、巡回检査制度。
8.6.4变、配电设备无论带电与否,不得单人移开或越过遮栏进行工作。若必须移开遮栏时,必须有监 护人在场,并符合设备不停电检修安全距离要求。
8. 6. 5在高压设备或大容量低压总盘上倒闸操作及在带电设备附近工作时,必须由两人进行。
8. 6.6不得在电气设备、供电线路上带电作业。断电后,应在电源开关处上锁、拆下婚断器,并挂上“禁 止合闸、有人工作”等标示牌;工作未结束或未得到许可,任何人不得拿下标示牌或送电。工作完毕并经 复査无误后,由工作负责人将检修情况与值班人员做好交接后方可摘牌送电O
8.6.7发电、供电过程中应有专人巡回检査。
8.6.8当外线停电时,及时断开配电柜中外电总闸和加油站内设备及照明的电源开关。按发电操作规 程启动发电设备。
8.6.9当外线来电时,断开加油站内设备及照明的电源开关。注意观察外电指示灯及电压表变化情 况,确认电压稳定后,按操作规程恢复供电。
9安全标志
9. 1加油站作业场所应按GB 16179.GB 15630规定设置安全标志。
9.2以下情况宜设“禁止标志七
a) 加油站出入口及周边、作业防火区内,选用“禁止烟火”、“禁止使用手机"、“当心火灾”标志。
b) 作业场所动火时,选用“禁止放易燃品“当心火灾”、“禁止使用手机”标志。
C )火灾爆炸危险场所选用“禁止穿化纤服”、“禁止穿带钉鞋"标志o
d) 润滑油储存区域选用“禁止吸烟”标志。
e) 加油站出入口选用“限制速度”标志。
9.3以下情况宜设“警告标志
a) 加油站作业场所选用“注意安全”、“当心爆炸气“当心火灾”、“当心车辆”标志。
b) 润滑油储存区域选用“当心火灾”标志。
C)可能产生触电危险的配电间和电器设备,选用“当心触电''标志α
9.4以下情况宜设“指令标志七
a) 加油站出入口选用“入口 "、“出口”标志。
b) 卸油作业时在作业区放置“禁止带火种”、“注意安全”标志;在对应的加油机醒目处放置“暂停 使用”标志。
C)有限空间作业场所选用“当心中毒”、“禁止带火种”、"注意安全”标志。
9-5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固定灭火系统的手动启动器等装置附近,选用“消防手动启动器”标志。・
ICS 13.300
A 80
备案号:22145—2007
AQ 3011—2007
Safety requirements Of hydrosulfites PaCking
本标准第3章和第4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与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一规章范本》(第14修订版)和《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 则M2004版)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其有关连二亚硫酸钠(俗称保险粉)包装的技术内容与上述规章 范本及规则完全一致,在标准文本格式上按GB/T 1. 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O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广东中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烟台金河保险粉厂有限公司、湖南中成化工股 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梅建、钟存仁、王晓兵、张君玺、王国清、郭光远、孙伏云。
本标准委托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解释。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连二亚硫酸钠(以下简称保险粉)包装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保险粉贮存、运输和使用O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T 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325包装容器钢桶
GB/T 4857. 3包装运输包装件静载荷堆码试验方法
GB/T 4857. 5包装运输包装件跌落试验方法
GB/T 13251包装容器 钢桶封闭器
GB 13252包装容器钢提桶
GB 15258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包装包装容器气密试验方法
水路运输危险货物包装检验安全规范 水路运输危险货物包装检验安全规范 危险货物中型散装容器检验安全规程
GB/T 17344
GB 19270.1
通则
性能检验
通则
GB 19270.2
GB 19434.1
危险货物金属中型散装包装容器检验安全规程 性能检验
GB 19434. 5
《铁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则》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
3要求 3.1包装的选择要求
3. 1. 1外包装
3. 1.1.1保险粉在运输、贮存过程中,最外层包装应选择使用金属制造的包装物(容器)。通过铁路运 输保险粉时,应选择符合《铁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则》规定的保险粉外包装。
3. L L 2包装保险粉的外包装物(容器)应选择与保险粉直接接触的各个部位不降低强度的包装物(容器)。
3. 1. 1.3 金属中型散装容器应符合GB 19434.1和GB 19434. 5的要求。
3. L L 4 钢桶和钢提桶应符合GB/T 325和GB 13252的要求。
3. 1. 1.5钢桶封闭器应符合GB/T 13251的要求。
3. 1.1.6保险粉包装物(容器)应能通过本标准第4章规定的试验,达到H类危险货物包装的要求。
3. 1.2内包裝
包装保险粉时,应选择不与其发生化学反应的塑料或其他材料制造的内包装物。
3.2保险粉的包装要求
3. 2.1在包装保险粉时,向包装内装入保险粉的量应小于单件内、外包装容积的95%。
266
3.2.2保险粉内包装装入保险粉后,应双扎口,防止保险粉暴露在潮湿空气中和与水接触。
3. 2. 3保险粉外包装装入保险粉后,应保持密闭,防止在运输、贮存过程中内包装物与外界接触造成破损。
3. 2.4根据保险粉经营、使用者的实际需要,可以改换经营、使用者的保险粉外包装再包装保险粉。
3. 2. 4. 1保险粉经营、使用者应具备保险粉生产者包装保险粉的安全条件。
3. 2. 4. 2改换的保险粉外包装,由保险粉生产者按照本标准3.1.1的要求选择并提供。
3.2. 4.3再包装保险粉的场所,由保险粉生产者协助保险粉经营、使用者按照保险粉生产者包装保险 粉的安全条件设置改装保险粉场所。
3. 2. 4. 4 再包装保险粉时,由保险粉生产者按照本标准3. 2. 1、3.2. 2.3. 2. 3的要求组织进行,保险粉 经营、使用者协助。
3. 2.5装入保险粉的每个内、外包装外面都不应黏附任何残余危险物。
3. 2. 6保险粉内包装不能作为保险粉贮存、运输的包装物(容器)O
3.3包装标志
3. 3. 1在运输保险粉过程中,在保险粉外包装上应加贴符合GB 190强制性要求的标志。
3. 3.2在保险粉贮存、运输过程中,在保险粉外包装上应加贴符合GB/T 191和GB 15258强制性要求 的标志和标签。
3.4保险粉包装使用后的处置要求
3.4. 1保险粉使用后的内包装不得再包装保险粉,要彻底清除残余在包装内、外的保险粉后销毁。
3. 4.2保险粉使用后的外包装要彻底清除残余在包装内、外的保险粉后,才能重复使用或者销毁。
3. 4. 3保险粉使用后的外包装再包装保险粉前,应能通过本标准第4章规定的试验,达到∏类危险货 物包装的要求。
3.4.4保险粉使用后的外包装不得用水清洗。
3.4.5保险粉使用后的外包装不得直接加压、切割、焊接、钻孔,或者接触热源、火花、火焰、静电等引燃 源,避免发生火灾、爆炸。
4保险粉包装物(容器)的性能试验
4. 1性能试验一般要求
4. 1.1每一种设计型号的保险粉包装物(容器)在使用前,应通过性能试验。
4. 1..2每一种设计型号的保险粉包装物(容器)的试验项目,应符合表1试验项目的要求•
4. 1.3若试验结果的正确性不会受影响,可对同一个试样进行几项试验。
表1试验项目
包装类型 |
应进行的试验项目 |
钢桶和钢提桶 |
气密(密封性)试验 |
跌落试验 | |
堆码试验 | |
金属中型散装容器 |
气密试验 |
跌落试验 | |
堆码试验a | |
__________底部提升试验b_____ | |
顶部提升试验b | |
a适用被设计用于堆码的金属中型散装容器。 b当金属中型散装容器设计适用这种装卸方式B⅜,应至少进行其中一项试验(底部提升或顶部提升)。______ |
4.2性能试验准备
4. 2. 1在进行性能试验前,应按照性能试验要求准备好保险粉包装物(容器)的样品。
4. 2.2在进行跌落试验前,应在试验样品内装入与保险粉具有相同的物理特性(质量、颗粒大小或堆密 度等)的固体模拟物,装入的量不得低于其最大容量的95%。
4.3性能试验方法
4∙ 3. 1气密试验
应符合GB/T 17344的强制性要求。
4. 3. Ll试验样品数・
试验样品3个。
4. 3.1.2试验前试验样品的特殊准备
将有通气孔的封闭装置以相似的无通气孔的封闭装置代替,或将通气孔堵死。
4. 3.1.3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 17344的强制性要求。
4. 3.1.4 试验方法和试验压力
将包装包括其封闭装置钳制在水面下5 min,同时向其内部施加20 kPa的空气压力,钳制方法不应 影响试验结果。其他具有同等效果的方法也可以使用。
4.3. 1.5通过试验的准则
所有试样应无泄漏。
4.3.2 堆码试验
4. 3. 2. 1试验样品數■
试验样品3个。
4. 3. 2. 2试验准备
金属中型散装容器应充灌至其最大允许总重,钢桶按4. 2. 2。
4.3.2∙3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应符合GB/T 4857. 3的强制性要求。
4. 3. 2. 4试验方法和堆码载荷
在试验样品的顶部表面施加一载荷。对于金属中型散装容器,堆码载荷应相当于运输中其上面堆 码的相同中型散装容器数目最大允许总重之和的L 8倍,试验时间至少5 mino对于钢桶和钢提桶,此 载荷质量相当于运输时可能堆码在它上面的同样数量包装件的总质量。包括试验样品在内的最小堆码 高度应是3 m,试验时间为24 ho
钢桶的堆码载荷:
p=(H→)xm
式中:
P——加载的载荷,单位为千克(kg);
H——堆码高度(不小于3 m),单位为米(m);
h——单个包装件高度,单位为米(m);
M一单个包装件毛重,单位为千克(kg);
CH-ħ)∕h——计算值带小数点时,小数点后应进位取整。
4.3.2.5 通过试验的准则
内装物无撒漏,试验样品不允许有可能影响运输安全的损坏,或者可能降低其强度或造成包装件堆 码不稳定的变形。
268
4. 3.3跌落试验
4. 3. 3. 1试验样品数■和跌落方向
每种保险粉包装容器的试验样品数量和跌落方向见表2。除了平面着地的跌落之外,重心应位于 撞击点的垂直上方。
表2试验样品數■和跌落方向
容器 |
试验样品数量 |
跌落方向 |
钢桶或 钢提桶 |
6个 (每次跌落用3个) |
第一次跌落(用3个样品):容器应以凸边斜着撞击在冲击板上。如果 包装没有凸边,则撞击在周边接缝上或一棱边上 第二次跌落(用另外3个样品〉:包装应以第一次跌落未试验过的最弱 部位撞击在冲击板上。例如封闭器,或者撞在桶身的纵向焊缝上 |
金属中型 散装容器 |
3个 (每次跌落用1个) |
应使底部成为冲击点。容量等于或低于0. 45 m3的金属中型散装容器 还应对除了第一次跌落外的最薄弱部分进行跌落试验 |
4. 3.3.2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符合GB/T 4857. 5中试验设备的强制性要求。
4.3.3.3 跌落高度
跌落高度为1.2 m°
4. 3. 3. 4通过试验的准则
内装物无撒漏,保险粉包装容器不应出现可能影响运输安全的破损。
4. 3.4底部提升试验
4.3.4.1试验样品数■
试验样品3个。
4∙3.4∙2 试验准备
金属中型散装容器应充灌至其最大允许总重的1.25倍,负荷应分布均匀。
4. 3. 4. 3 试验方法
试验样品应由叉车升降两次,叉子的位置应在中央,使其之间的距离等于进入面长度的75%(进叉 点固定的除外),进叉深度应为进叉方向深度的75%。每一可能的进叉方向均应重复进行此项试验。
4∙3.4.4通过试验的准则
内装物无损失,并未出现任何会危及运输安全的永久性变形。
4. 3.5顶部提升试验
4.3.5. 1试验样品数量
试验样品3个。
4.3. 5.2 试验准备
金属中型散装容器应充灌至其最大允许总重的2倍,负荷应分布均匀。
4.3. 4.3 试验方法
试验样品按照设计的提升方法进行提升,直至脱离地面并保持高度至少5 minO
4. 3. 4. 4 通过试验的准则
内装物无损失,并未出现任何会危及运输安全的永久性变形。
ICS 13.100
E 09
备案号:25427—2009
AQ/T 3012—2008
GUideIine Of Safety management SyStein implementation for PetroChelniCaI COrPOratiOn
在总结中外合资企业和国外独资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导则。
本标准仅是一个指南性文件,它描述了企业为改善项目的安全绩效所应承担的责任。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中国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 责任公司。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翟齐、张海峰、杨筱萍、靳涛、朱耀莉、刘勃、沈建平、陈朗。
本标准首次发布。
石油化工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各个国家、企业、国际或地区性组织都在积极总结和探索企业安全管 理的模式和办法α近年来,随着国外独资和合资项目的不断增加,安全环保业绩优异的国际化公司的管 理模式和做法逐渐被国内企业了解、借鉴和采用,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很好的管理经验和一套行 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本标准的目的在于借鉴国际通行的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结合我国石油化工企业 的特点,编写石油化工安全管理体系导则,为企业提供系统化安全管理的框架。
本标准是在企业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便于企业应用,特将《石油 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导则应用范例》作为标准的资料性附录,有利于企业在实践中借鉴。
本标准是与AQ/T 3005—2006«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管理方安全管理实施导则》相衔接的标准,企业 可根据不同的管理过程予以选用。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用内容,并确保符合 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O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 1
要素 element
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2.2
事故 accident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意外情况。
2.3
危害 hazard
可能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2.4
危害辨识 haz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5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
企业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2.6
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企业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益或有害的变化。
2.7
风险risk
某一特定危害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
2.8
风险评价 risk assement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允许的过程。
2.9
绩效 PerfOnnanCe
基于安全管理方针和目标,对企业存在风险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O
2. 10
审核 audit
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 成文件的过程。
2. 11
评审 review
企业领导者对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正式审査,内容包括有关安全与健 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方针、法规以及因外部条件改变而提出的新目标。
2. 12
资源 resource
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所需的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技术和方法等。
2. 13
不符合 non-conformance
任何与工作标准、惯例、程序、法规、管理体系绩效等的偏离,其结果能够直接或间接造成伤亡、职业 病、财产损失、环境污染。
2. 14
管理者代表 InanagenIent appointee
在企业内代表最高管理者履行安全管理职能的人员O
2. 15
业主 OWner
合同情况下的接受方,即企业的投资方。
2. 16
承包商 COntraCtOr
合同情况下的供方,即由业主或蠢作者雇用来完成某些工作或提供服务的个人、部门或合作者。
2. 17
供应商 VendOrS
给企业提供货物的实体,它所提供的货物构成企业生产的货物的一部分,或者被用来生产企业 货物。
2. 18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ieS
与企业安全管理绩效有关或受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2. 19
石油化 工企业 PetroCheIniCal COrPOratiOn
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生产企业。
3安全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
3. 1 总则
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应有明确的承诺和形成文件的方针目标,企业领导者通过提供资源,通过考核和 审核,不断改善企业的安全业绩。
3.2安全承诺
企业领导者应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自上而下的承诺,并建立安全保障体系。企业承诺应以实际行 动表明对安全的重视。企业各级管理者及管理组织应进行书面承诺。
3.3方针目标
方针目标是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是追求良好的安全业绩的体现。
企业的方针目标应体现以下原则:
a) 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应满足安全管理的各项要求;
b) 与企业其他方针保持一致,并具有同等重要性;
C)能够得到各级组织的贯彻和实施;
d) 公众易于获得;
e) 符合或高于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F
f) 当法律和法规没有相关规定时,应制定内部标准;
g) 尽可能有效地减少企业的业务活动带来的风险;
h) 通过定期审核和评审,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4责任
企业应通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各级安全责任:
a) 企业各级管理者应强化和奖励正确的安全行为;
b) 各级管理部门应为安全管理的具体行动提供支持,应定期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审核,编制年 度安全管理报告,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总结取得的进展并规划将采取的措施;
C)企业领导者应建立明确的安全目标、标准、职责和安全业绩考核办法,并配置相应的资源。
4组织机构、职责和资源
4. 1总则
企业应建立安全组织机构并明确职责,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广泛开展培训,以提高全体 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
4.2组织机构和职责
企业应设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并应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对其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
a) 企业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科研、设计、生产、企业管理、质量管理、消防、保 卫、设备动力、工程建设、供应、销售、财务、人事劳资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工会等相关职
・能部门的安全职责;
b) 企业应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企业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最高管理 层成员、各级人员安全职责要求;
C)企业应为负有安全管理职责的职能部门和各级人员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d) 企业应指定一高层管理代表为全体员工的健康与安全负责,并且负责落实有关健康与安全的 各项规定;
e) 企业应协助基层员工选出自己的代表就本标准相关事项与企业领导进行沟通;
f) 企业的每位员工都负有安全责任,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落实安全职责;
g) 定期检査,确保各项职责全面落实,通过审査考核,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业绩(J
4.3人员、培训和行为
4. 3. 1能力确认
企业对岗位人员应认真选拔,明确其职责,进行系统培训,并建立对其技能和能力进行评估的程序。 企业应保证所有员工经常接受安全培训,并应记录在案,还应给新进及调职员工重新进行培训。使其具 备以下安全意识和能力:
a) 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遵章守纪;
b) 在异常紧急情况下,处置果断,有较强的生产处理和事故应变能力;
C)能正确分析和解决生产操作和工艺设备问题;
d) 有较强的安全、环境与健康意识,能自觉做好安全工作;
e) 能正确使用消防救护器材等,有较强的抢险救灾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f) 取得法规要求的资质,经过必要的安全技术培训,证件齐全、持证上岗O
4.3.2培训的要求
企业应定期收集和分析员工的培训需求,及时对培训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依据分析和评价结果及
275 时修改和完善培训计划。
企业应确定以下人员的培训和能力要求:
a) 企业各级领导干部、部门负责人;
b) 企业技术、管理人员;
C)企业各级安全管理人员;
d) 生产岗位的操作人员;
e) 从事装置检修、维修、维护作业的人员;
f) 从事装置化验、分析和辅助工作的人员;
g) 消防队、气防站等专业救灾救护人员&
h) 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
i) 其他有作业风险的岗位人员:
D 企业职工岗位调动后,必须重新安全教育,合格后,方可从事新岗位的工作;
2) 在新装置、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投产前,主管部门应编制新的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专门 教育;
3) 发生事故或重大未遂事故时,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事故现场教育,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 故发生。
4. 3.3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如下:
a) 企业应根据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编制年度培训、考核计划$
b) 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的实施单位、方式内容、培训对象、日程安排、培训教材及达到的预期效 果等项内容;
C)安全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査。
4. 3.4培训记录和档案
企业应按要求建立安全培训记录和档案,至少包括:
a) 安全培训计划3
b) 安全培训考核记录;
C)安全培训考核后取得的资格证书的记录;
d) 新职工三级安全教育档案;
e) 领导干部安全管理资格培训考核档案;
f) 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取证档案;
g) 安全管理人员专业培训档案;
h) 承包商的安全教育档案;
i) 培训、实习人员的安全教育档案等。
4.4财力和物力
4. 4. 1 资金
企业应优先安排用于安全方面的资金,确保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资金来源有安全技术措施 经费、劳动保护经费、建设(工程)项目职业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设施专项资金、设备大修和更新费等。 建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按标准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资金项目应用于以下范围:
a) 安全、职业健康设施及技术与产品的应用S
b) 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支出3
C)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支出;
d)安全教育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
e)安全生产检査与评价支出;
f )安全奖励;
g) 道路交通运输工具安全状况检测及维护系统、运输工具附属安全设备等;
h) 其他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支出0
企业计划财务部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计提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编制劳动保护成本费用计划,安排 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的投资计划,及时进行项目的结算核销O安全技术措施费用和劳动保护经费的提取 和使用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企业明确管理程序和具体实施办法。
4.4.2物力
企业安全工作所需的物力资源应包括:
a) 安全卫生、消防、环境设施;
b) 监测仪器;
C)安全卫生防护器材;
d) 抢险救灾物质;
e) 劳动防护用品用具;
f) 教育办公设施;
g) 通讯器材和交通工具;
h) 保健食品及饮料等。
企业应保证安全管理体系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保证抢险救灾、隐患治理等重点工作的顺利进行。为 安全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检测仪器、防护用品和教育办公设施等。
4.5安全会议
企业应定期召开各级安全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安全管理工作,部署下一步工作要求,传达国家和相 关方的要求。企业根据其组织形式和管理层次,确定各级安全会议的形式和要求,并建立相关记录。
4.6文件管理
4.6. 1文件控制要求
企业应控制安全管理文件,以确保:
a) 与企业的活动相适应;
b) 定期评审,必要时进行修订,发布前经授权人批准;
C)需要时现行版本随时可得;
d)失效时能及时从颁发处和使用处收回。
4.6.2文件控制的范围
文件控制的范围如下:
a) 企业概况;
b) 组织机构与职责;
C)安全方针、目标3
d) 风险评价记录;
e) 安全工作计划与年度报告;
f) 工作考核与奖惩;
g) 安全实施程序;
h) 审核和评审报告;
i) 应急顼案;
j) 变更审批实施文件;
k) 培训考核记录;
D新装置开车前审核记录;
m)装置停产检修、改造投产前检査记录;
n )所有经过批准实施的作业许可证档案材料;
o)检查监督报告孕
P)事故的调査和处理报告,
q )对承包商、供应商的评估材料;
r )各类安全健康环境报表;
S )政府法律、法规;
t )与企业有关的标准、规范。
5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5. 1 总则
企业应有组织地进行危害识别和处险评价。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和影响,并对它们进行评 价分析,确定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采取风险削减措施,把风险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根据对行业 危险和任何具体危险的了解,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在可能条件下最大 限度地降低工作环境中的危害,以避免在工作中发生事故或产生对健康的危害。
5.2风险评价
5. 2.1危害识别的范围和方法
企业应系统地确定生产活动、产品运输及售后服务中的危害和影响,其范围应包括从投产到产品销 售的全过程。至少应考虑:
a) 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和人为因素等;
b) 建设、施工、检修过程中的各种能量伤害;
C)停工、开工阶段和生产阶段可能发生的泄漏、火灾、爆炸、中毒;
d) 可能造成职业病、职业中毒的劳动环境和作业条件;
e) 在敏感地区水域进行作业活动可能导致的重大污染。
f)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包括:
D原材料、产品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缺陷;
2) 设备失效;
3)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4) 违反操作规程。
g) 废弃、拆除与处理活动:
D停用报废装置设备的拆除;
2)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理。
h)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
i) 以往生产经营活动中遗留下来残余风险。
企业开展危害识别时应考虑运行经验、风险特点和人员能力等方面,确定适用的危害识别方法。
5.2.2 风险评价准则
风险评价准则是确定危害及其影响的判别依据。
企业确定风险评价准则时,应考虑:
a) 国家有关安全卫生和环境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
b) 行业的设计规范和技术标准;
C) 企业的管理程序和技术标准;
d) 合同书、任务书、企业目标中规定的内容;
e) 国际通用的其他评价判别标准。
企业应定期评价风险判别准则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吸取来自同行业事故事件的新认识。
5. 2.3 风险评价实施
企业应根据石油化工生产的特点、危害和影响的情况以及风险评价的目的,选择适用的风险评价技 术、方法和程序,确定危害和影响的范围、程度和等级。
5. 2, 3.1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同时考虑对下列因素的危害和影响:
a) 人;
b) 环境;
C)财产。
5.2.3.2 风险评价应=
a) 包括活动、产品和服务的影响;
b) 强调人与物两方面因素导致的影响和风险;
C )考虑来自风险区有关人员的意见5
d) 由具有资格和能力的人员来实施;
e) 定期进行。
5.2. 3.3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将下列重要因素纳入评价范围:
a) 火灾和爆炸;
b) 冲击与撞击;
C)中毒、窒息与触电;
d) 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环境$
e) 人机工程因素$
f) 设备的腐蚀;
g) 有害物料的泄漏;
h) 装置、罐区、设备的平面布置;
i) 工艺控制指标。
企业应将已确定的显著危害和影响形成风险评价文件,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消除、削减和控制 措施。
5.3风险控制
5. 3.1建立风险控制目标和措施
企业应在风险评价后,根据企业的方针、目标、风险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制定安全管理活动 的指标。这些量化指标应是可验证和可实现的。企业应定期评审量化指标的连续性和适宜性。
5.3.2确定和评价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
5. 3.2.1风险控制的原则:
a) 先进性、可行性;
b) 安全性、可靠性S
C)经济合理性;
d)技术保证和服务。
5.3.2.2风险控制的技术措施:
a) 消除风险的措施3
b) 降低风险的措施;
C)控制风险的措施。
5.3.2.3风险控制的管理措施:
a)完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
b)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3
C)落实应急预案3
d)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
Q建立检査监督和奖惩机制。
5. 3. 3 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
在确定了风险控制措施后,应及时组织实施工作,其内容包括:
a)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方案;
b) 落实资金来源;
C)落实进度和时间安排;
d) 落实项目负责人;
e) 制定考核验收方式和标准;
f) 组织考核验收。
5.4隐患治理
5.4.1隐息治理的范围
企业应对风险评价、安全检查和生产运行中暴露出来的隐患,进行隐患评估,编制和实施隐患治理 整改计划。
5.4.2隐患评估
企业应确定隐患分级标准,选择适用的评估方法对隐患进行评价3隐患应建立完整、齐全的档案资 料,并按规定报送相关部门α
5.4.3 隐患治理、验收
企业应明确隐患整改责任,制定隐患整改方案的编制、资金和计划安排、实施控制和验收的管理程 序或要求。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项目由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或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隐患项 目,由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纳入正常的管理过程。
6法律法规符合性管理
6. 1 总则
法律法规和其他法定要求是企业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企业应及时识别、获取适用的法律法规和 其他法定要求,并予以评审,确保企业满足法律法规要求O
6.2法规识别和获取
企业需要识别适用于其危害和风险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a) 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
b) 地方性法律法规要求;
C)与政府机构的协议;
d) 与顾客的协议;
e) 非法规性指南;
f) 行业要求;
g) 协会与社区团体或非政府组织的要求;
h) 上级公司对公众的承诺,
i) 国际公约等。
企业应建立获取这些要求的渠道和程序,并及时予以更新。
6.3法规评审
在识别法律法规和其他法定要求的过程中,确定这些要求如何应用于企业的风险控制,并进行合规 性评审。具体做法包括:
a) 定期评审公司的管理要求和做法是否符合法规要求;
b) 建立并保存评审记录;
C)跟踪法规的持续适用性和符合性。
7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7. 1 总则
承包商和供应商及相关方对企业的安全业绩十分重要,应评估他们的安全表现,对承包商进行安全 监督和业绩考评,从而降低和控制承包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对供应商的产品和售后服务应进行验证,确 保其符合企业的安全管理规定。
7.2承包商的管理
7. 2.1资格预审
企业应制定承包商资格预审标准或要求3通过对承包商的审査建立企业认可的承包商名册,并保存 相关的承包商资料和文件。审査可以是书面,也可以书面审査和现场审核相结合。
承包商资格预审核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服务类型、经营范围和资质证书;
b) 安全生产(施工)许可证;
C)安全健康和环境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S
d) 以往的安全业绩;
e) 设施设备以及防护用品;
f) 员工的保险,体检报告等。
7.2.2选择承包商
选择承包商时,由安全及业务主管部门审査承包商是否具备承担项目的能力,包括:
a) 承包商是否具有与业主相符合的安全管理准则及标准;
b) 是否具备技术和业务能力;
C)是否按业主的要求进行安全培训,验证其员工是否具备从事岗位工作的技能;
d)是否满足上级组织及企业的安全要求等。
7.2.3开工前的准备
企业在开工前与承包商签订安全协议,并应向承包商介绍与施工或作业过程有关的概况和危害,进 行安全培训教育;同时确定就安全事务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和内容要求,如召开安全会议等;开工前, 还应完成对承包商安全作业计划和应急预案的审査。
7.2.4 作业过程监督
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对承包商的作业过程进行检査监督,并记录其安全表现。包括但不限于:
a) 直接作业环节的危害识别和风险控制;
b) 应急预案的演习,
C)安全准则的遵守情况;
d) 事故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e) 安全作业计划的执行情况等。
7. 2.5作业协调与交流
企业应与承包商建立作业协调联系制度,使承包商及时了解企业的安全要求和需要业主配合的 事项。
承包商应建立书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中应包括应急处理程序、指定集合区、逃生路线和在事故中 清点人数的办法;并对其雇员进行应急培训,并保存培训记录。
承包商应向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报告所有与承包商现场工作有关的事故和未遂事件。
7. 2. 6承包商安全表现评价
企业应定期审査和记录承包商安全表现并将意见反馈给承包商,督促和鼓励承包商制定自己的安 全改进计划,必要时,可组织对承包商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审核α
企业应将承包商在作业期间安全表现记录存档,并作为以后选择承包商的重要依据。
7.3供应商的管理
7.3. 1资格预审
企业应建立供应商资格认证和评价制度,制定资格预审、选用和续用标准,定期对供应商所供材料 (设备)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情况进行资格审査,定期调整和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
供应商按要求提供材料、设备的技术文件应包括:
a) 法定的资质证书S
b) 设备的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防爆设备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生产许可证等;
C)化学危险品安全标签、化学危险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等。
7.3.2选用和续用标准
企业应经常识别、控制与采购有关的危害和商业风险。供应商提供的设备、材料、器材等应符合国 家和企业有关安全、卫生、环境的技术标准。
7. 3.3表现评价
企业应定期组织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和材料存档,作为续用供应商的重要依据。
8设施的设计与建设
8. 1总则
新建、改建和扩建装置(设施)时,应按照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确保装置(设施)在运行寿命期间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8.2确定标准和资质要求
企业应确立安全、卫生和环保设施设置标准。
安全设施包括:预防事故设施、控制事故设施和减少与消除事故影响设施。
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 响评价经有关部门批准后,项目才能正式进入可行性研究的批复。
所有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与控制管理机制及程序应形成文件。项目设计、施工管理应由取 得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
设计、设备采购、建设安装和试车应按国际、国家、行业和企业的现行标准进行,以确保其在运行寿 命期间的良好运行状态。
8. 3阶段风险评估
设计、建设、施工单位应针对各阶段、各专业的特点,组织开展针对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和开车等 各阶段的风险评估活动,并采取有效的风险削减措施,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和职业病的发 生,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8.4预开车审査
企业应制定新建、改建或扩建装置(设施)的预开车审査程序,并形成文件。审査内容包括验证装置 (设施)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到位;员工培训是否已完毕;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否 建立等,审査完成后应形成记录文件。
8.5实际偏差
设计、建设安装和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实际偏差,必须得到确认和批准,并建立文件予以保存。
9运行控制
9. 1总则
企业应建立生产运行、设备管理、职业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程序,从生产组织、工艺完整性、 设备完整性和作业安全等方面实施系统化管理,确保方针目标的实现。
9.2 生产组织
生产组织情况如下:
a) 企业应建立和完善生产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检査、考核制度的执行情况;
b) 企业应建立负责生产组织调度的部门;
C)生产组织调度部门应认真履行其安全职责,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原(燃)料的互供、平衡和生 产衔接,及时召集有关会议,通报生产、设备、技术及安全信息,协调解决生产、设备、技术及安 全环保问题;
d) 生产组织调度部门应及时传达上级生产指令、反馈生产信息和工艺安全信息,组织好生产;应 及时组织制定重大流程改动、重要机组设备开停车、系统管线投用等生产方案和安全环保措 施,经审批后实施;
e) 抓好开工和停工过程中的安全工作,制定开停工方案,开展开停工前的培训、组织开停工检査 或确认等。
9.3工艺安全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工艺的安全性和系统性:
a) 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定期制定或修订工艺指标,设置关键装置和设施运行控制参数;
b) 建立工艺联锁保护系统的停用、摘除和投用审批制度.
C)编制开车操作和停车操作规程,明确应急处理方案和安全控制防护措施;
d) 组织制定工业实验和产品试制过程中的安全控制防护措施,监督措施的落实;
e) 结合生产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组织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消除和控制职业危害;
f) 组织对工艺纪律和操作纪律的检査考核,维护正常的安全生产秩序等。
9.4设备完整性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程序,明确设备设施的维修、维护标准,确定维护项目和周期,以确保设备设施的 完整性和安全性。对设备运行、维修过程中与准则之间的偏差,企业应当进行评审,找出偏差的原因及 纠正偏差的措施并形成文件。并做到:
a) 遵照国家和企业有关设备安全的规范、标准、规定和制度,制定并完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规 定和设备安全操作规程;
b) 建立预防性维修检验控制体系,定期进行分析,保持设备设施完好和运行正常;
C)加强对关键设备的管理,确保设备处于安全可靠状态;
d) 做好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特种设备的管理,及时进行检测和维护:
e) 建立相关档案和台账。
9.5安全作业管理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程序,对可能给作业者或生产运行带来风险的活动进行控制,对具有明显风险的 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如:用火、进入受限空间、破土、高处、临时用电、起重吊装、放射、进入防爆 区域等,明确工作程序和控制准则。并对作业过程进行检査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9.6职业健康管理
9.6. 1 职业卫生监测
企业应识别和确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物理性、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确 定企业内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范围和要求,确定监测的内容、频次,明确资质、人员、仪器的控制要求, 283 确定监测结果的保存和公布要求。
9. 6.2 职业病危害告知和健康体检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职业危害告知和员工健康检査和监护程序,明确职业健康检査和监护的工作内 容、范围、频次,明确健康体检单位的资质要求,体检结果的保存和资料管理要求α 9.6.3 职业危害控制设施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职业卫生设施控制程序,定期进行检査、维护,确保职业卫生设备设施完好、投 用。制定定期检测的程序,确保职业卫生设施处于有效期内。
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和自身管理的要求,确定职业危害控制设施的资料、档案的管理要求。
9.6.4个体防护和卫生
企业应制定并保持个体防护设施管理程序,确定配备和使用标准、使用环境和范围以及检査、使用 和维护、检测要求,确保个体防护设施完好、有效。
企业应加强作业场所和饮食卫生管理,制定卫生标准,实施监督检査;培养和鼓励员工养成良好的 卫生习惯。
9.7环境保护[注:本节内容,企业可根据部门分工选用]
9.7. 1 环境监测
企业应识别和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因素,根据法律法规和控制要求,确定环境监测的范围和 要求,包括监测的内容、频次,明确资质、人员、仪器的控制要求,监测结果的保存和公布要求。
9.7.2废物处理
企业应建立废水、废气控制程序,运用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手段制定各污染物排放源装置的目标指 标,采用更清洁的工艺和设施,逐步减少或降低负面环境影响。
企业应建立固体废弃物处置管理程序,根据法规和自身实际确定分类标准和处理程序,确保符合法 规要求。废弃物处置应建立并保存相关记录,如废弃物最终去向、无害化处理单位的资质、废弃物的数 量和分类等。
企业应考虑在非正常生产、溢流或泄漏、设备控制系统失控期间,或在检修期间排放的废液、废气, 或受污染的消防水等特殊的污染源的控制,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
9.7.3节约能源、费源
企业应建立资源、能源的使用和控制目标,采取工程技术和管理等手段,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审计,不 断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9.8保卫
企业应确定进入厂区和作业场所的安全保卫要求;实施门禁,对进入人员、车辆等进行检査,确认其 符合安全要求。
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和自身管理要求,确定其安全保卫重点部位,安排人员巡査,装备安全监控设 施,确保安全。
安全监控设施应定期检査、测试,确保其完好,并保存检査和测试记录。
10变更管理
10. 1总则
变更管理是指对人员、工作过程、工作程序、技术、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 制,确保变更带来的危害得到充分识别,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应建立变更管理程序,以确定变更的 类型、等级、实施步骤等,确保人身、财产安全,不破坏环境,不损害企业的声誉。
10.2变更的类型
变更按内容分为工艺技术变更、设备设施变更和管理变更等。工艺控制范围内的调整、设备设施维 护或更换同类型设备不属于变更管理的范围O
284
a) 工艺技术变更:如工艺技术的改进、新项目的实施、原料及介质改变、操作条件或步骤变化等,
b) 设备设施变更:如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和配件,设备材料代用变更,临时性的电气设备变 更等3
C)管理变更:如政策法规和标椎的变更,人员和机构的变更,安全管理体系的变更等。
企业应确定永久变更和临时变更的标准,临时变更应明确期限的要求,超过原定时间,需要重新 申请。
10.3变更申请和审批
变更的申请按统一的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变更申请表》填好后,应上报主管 部门,由其组织有关人员按变更原因和实际生产的需要确定是否需要变更,识别变更带来的风险,制定 风险控制措施。任何变更都需按管理权限报主管领导审批。
10.4变更实施和验收
变更批准后,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并形成文件。不经过审査和批准,任何临时性的变更都不得超过 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变更实施结束后,应由变更主管部门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形成文件,并及时将变更结果通 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新的工作程序或操作方法。
10.5变更资料管理
变更验收合格后,按文件管理要求,及时修订操作规程和工艺控制参数,制定、完善管理制度,新的 文件资料按有关程序及时发至有关部门和人员手中,关闭变更。
11客户、社区和相关方
11.1 总则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适当程序,对客户、社区和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和交流的内容和渠道予以明确。
11.2产品安全与危害吿知
企业应对涉及产品危险的信息与客户、运输承包商进行交流,并保存相关记录。
如果合同有此方面的要求,企业应该给有关方面提供合理的资料和取得资料的渠道,以供其确定企 业是否符合本标准规定;如果合同或协议中有进一步的要求,企业应通过采购合约的条文,要求供应商 和分包商提供以上相似的资料和渠道。
11.3社区交流
企业应确定与社区交流的渠道和内容,如通过发布报告、座谈会等形式发布安全业绩,交流应急处 置程序等,定期公布安全业绩,对外宣布安全方针等。
11.4利益相关方交流
企业应确定生产过程重要风险和相关信息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方式,如雇员、承包商、社会团体等, 釆用网络、新闻发布、危险源登记、应急预案备案等方式。
12应急管理
12. 1 总则
应急管理是指对生产、储运和服务进行全面、系统、细致地分析和调査研究,识别可能发生的突发事 件和紧急情况,制定可靠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12.2 应急组织及职责
企业应成立应急组织并明确职责要求。应急管理应实行分级管理,各级组织建立相应的应急指挥 系统,制定应急预案。
12.3应急预案
每一个重大危险设施或装置、要害部位和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场所都应有相应的现场应急预
285
案;应考虑各种特殊情况下配备足够的人员和设施(设备、用品)以保证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a) 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参与事故处置的部门和人员;
b) 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工艺处理措施,有害物料的潜在危险及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C )应急救援及控制措施,包括抢险和救护、人员的撤离及危险区隔离计划等;
d) 紧急服务信息,如报警和内外部联络方式、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工艺流程图、需要 报告的上级机构一览表、企业有关人员联络的方式、必要的技术和气象资料等;
e) 应急培训计划和演练要求等3
f) 应急所使用的设备、物资及互救信息等,如应急照明;应急通信系统。
应急预案制定后,应根据职责进行审査、批准,并根据法规要求报当地政府部门备案。
12.4应急预案演练、评估和修订
企业应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的检査和演习,包括在事故期间通信系统是否能正常运行,各种救护设 施(用品)是否齐备、有效,撤离步骤是否适宜,事故处置人员能否及时到位等。如有必要,应组织承包商 和外部人员参与桌面或实际演练。演练后要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找岀存在的不足并进行修改。修改 后的应急预案应按原批准程序进行审批,并及时通知到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12.5急救
企业应定期通过组织培训,使存在风险的岗位员工掌握以下几种生命危急情况下的救护方法:触电 救护、烧伤救护、溺水救护、机械伤救护、急性中毒救护、心肺复苏救护等。
企业根据工作场所的性质配备不同的急救药品和医疗器材,定期检査、维护,确保急救物品处于急 救备用状态。
13事故处理和预防
13. 1总则
企业应建立事故报告、调査和处理管理程序,所制定的管理程序应保证能及时地调査、确认事故(未 遂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根据事故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企业应倡导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加强未遂事故(事件)的管理,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13.2事故的分类和分级
企业应根据法规、上级组织和自身管理的要求,确定事故的分类,事故的等级和损失计算标准。
13.3事故报吿与应急处置
企业应根据法规和自身管理的要求,确定事故报告的程序和应急处理的要求O
a) 事故发生后,按事故等级和分类逐级上报,环境污染事故按国家有关规定上报;
b) 对发生的任何事故都应进行调査、分析,査明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在事故调査处理过程 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听取相关方的意见,确保调査结果准确无误。事故结案时,应将事故调 査处理的过程及结论报上级部门。
13.4事故调査和处理
企业应根据法规和自身管理的要求确定事故调査的程序和调査人员资质要求。
事故处理应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査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 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根据事故调査所分析的事故原因和责任,应采取如下纠正和预防措施:
a) 工程技术措施:对设备设施、工艺技术,从本质安全的角度考虑设计、维修维护等措施,减少和 消除不安全因素;
b) 教育措施:通过不同形式和途径的安全教育,提高员工预防事故的意识和技能,规范员工的安 全行为;
C)管理措施: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
企业应根据法规和自身管理的要求确定事故处理的程序、复査的形式和结果的要求。
13.5事故统计和经验分享
企业应根据法规和自身管理的要求确定统计的内容和要求,以及信息传递的范围等要求,以吸取教 训,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14检查、评估和改进
14. 1 总则
企业应定期对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査和监督,建立定期检査和监督制度;通过实施内部 审核和管理评审,以保证方针目标的实现和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14.2检查监督
14.2. 1检查的形式和频次
企业应根据法规和上级组织的要求,结合自身管理实际,确定检查的形式和频次要求。
14.2.2 检查监督的范围和内容
企业应根据以下要求,确定检查的范围和内容;
a) 法律法规要求;
b) 上级组织的要求;
C)有风险的工作场所和活动等。
14.2.3 检查监督实施
检查分为指令性检查和常规检查。企业应确定内部检查监督实施人员的资质和能力要求,确保检 査监督的有效性,并保留相关的检查记录。
14.2.4 不符合纠正
任何与工作标准、惯例、程序、法规、管理体系绩效等的偏离,其结果能够直接或间接造成伤亡、职业 病、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事件的不符合都应采取纠正措施予以整改。
对不符合情况可以通过现场检査、检测、与员工(包括承包商及相关方)的交流或事故调査来确定。 当发现不符合时,应按规定进行调査,确定导致不符合的原因及可能的结果,根据不符合严重程度,制定 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14.3 审核
14.3.1审核依据
企业审核的目的不同,依据有所不同,主要有:
a) 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
b) 安全环保技术标准3
C)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d) 企业管理体系文件;
e) 合同或协议等。
14.3.2 审核组织
组织应确保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目的是:
a) 判定安全管理体系:
D是否符合组织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预定安排和本标准的要求;
2)是否得到了恰当的实施和保持。
b) 向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企业应考虑相关运行的安全重要性和以往的审核结果,制定、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方案。
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均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必要时,可借助企业外部人员。
287
14. 3.3 审核的程序
企业内部审核主要包括:
a) 审核准备阶段:建立审核实施组,确定审核范围;收集有关法规、标准、资料S制定具体审核计 划;编制审核工作程序,编制现场检査表等。
b) 实施现场审核:召开会议;现场收集证据:分析审核发现;填写《不符合报吿》;编制审核报告。
C)审核追踪:审核组对受审核单位开具《不符合报告》后,受审核单位有关部门应针对不符合项 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指定专人负责整改,并填写记录;整改完成后,应进行检査验收。
14.4业绩评估
企业应建立和保持安全业绩评估的程序,明确业绩评估的方式、信息采集范围、审査的职责和要求, 以及评估结论的报告等内容。
14.5 评审
14.5.1 评审组织
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 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的机会和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包括方针、目标和指标的修改需 求。应保存管理评审记录。
14.5.2评审内容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
a) 内部审核和合规性评价的结果;
b) 来自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信息,包括抱怨;
C)安全环保绩效3
d) 方针、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
e)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状况;
f) 以前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g) 客观环境的变化,包括与企业危害因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发展变化;
h) 改进建议等。
14. 5.3评审实施
管理评审一般每年进行一次,中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评审可采用会议评审或现场评审的方式。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为实现持续改进的承诺而做出的与安全方针、目标、指标以及其他管理体系 要素的修改有关的决策和行动。
评审报告经最高管理者审批后签发,发放有关部门和单位。
14.6持续改进
企业应根据检査监督、审核、业绩评估和管理评审的结论和建议,制定和实施改进计划,及时完善安 全管理体系,实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导则应用范例
A. 1 企业简介
企业名称,石油化工企业A,简称企业Al
管理模式:在企业A中设立HSSE(健康、安全、保卫、环保)部门,负责具体的健康、安全、保卫、环 保(以下简称HSSE)事务实施。
A.2 HSSE方针、目标和承诺
企业A的HSSE方针(图A. 1)由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签署批准后发布实施。同时,企业A员工 和承包商也会在HSSE承诺板(图A.3)上签字,并严格遵守“五个零宽容”政策(图A.2)。
HSSE方针
我们坚信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也坚信健康、安全、保卫和环境的优良业绩,对于我们业务的成功至关 重要。每一位为我们或与我们一起工作的人员都有责任达到我们的HSSE目标。
HSSE目标
•无事故
•无人身伤害
•无环境损害
HSSE承诰
我们将:
•用我们的不懈努力来避免伤害,这是我们每一个员工应尽的责任;
• 减少废弃物、减少放空和排放,有效的利用能源,不断降低运营中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3
• 遵守国家和当地政府适用的HSSE法律、法规;
•公开地征求、倾听员工、承包茴、客户、邻居以及公共利益团体的意见,并坦诚地给予反馈3
•与相关方通力合作,即我们的合作伙伴,供应商,竞争对手以及监管部门,努力提高我们行业的HSSE 标准。
总经理S 副总经理: 日期: 日期:
S A. 1 HSSE 方针
零寛容
•非吸烟点吸烟零宽容,
• 无气体检测、无作业许可证动火零宽容;
•无作业许可证、无气体检测进受限空间零宽容;
•隔离没有挂牌、锁定、测试确认零宽容;
•登高作业无防坠落保护零宽容
图A.2零宽容政策
HSS¼⅛⅛.
1 p∙r∙cmi>γ cMo*∙ ⅛ e>∙∙t∙,护 « Secco area ∙iS be esρcnsΛ* fc< Λ,**ιn9 tf>βs ,<∙oc∙n > w⅛
2 any Unu«e ⅛h*vfor tnɪl eon⅛⅛≈n.心旳 corψ⅛ WiwHSSSpciKy and PraCeeI≈γm
IePaft HSSE >nraien< E *⅛m IeSMnS tesrneβ ɪ *⅛ Wort π⅛r⅛ss⅛ te *s∣⅛e⅛ cu, qo«« Qf no incident. n« t>βm io no ɑw,tge » B» Wflronmeni arθcJ∙βt∙*β∏<l*
,■SAV, P*rt<x√r>∙⅛c∙.
图A. 3 HSSE承诺板
A. 3组织机构、职责和资源
A. 3. 1组织机构
企业A的HSSE管理委员会是公司HSSE的最高决策机构,该委员会由企业A各部门主(副主) 任、高级职能经理、工会主席、工会代表和若干员工代表组成■总经理是公司管理委员会的主席,HSSE 业绩保证经理是HSSE管理委员会的秘书。HSSE管理委员会组织构架如图A. 4所示。
HSSE管理委员会主任(总经理)
HSSE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副总经理)
财务部主任/副主任
工会代表/员工代表
图A.4
A. 3.2职贵
企业A制定程序文件详细描述了 HSSE管理委员会、公司各部门、管理层及每位员工的HSSE职 责。如生产部装置经理是其所负责区域HSSE事务的第一负责人,是生产部HSSE管理委员会的委 员,并担任各团队HSSE分委员会的主席。他们的职责主要包括:
・支持并监督公司的HSSE政策、体系、程序和执行情况;
•在HSSE的目标指导下,制定负责区域的HSSE目标、任务和责任;
•确保在其负责区域内的危害已清晰的识别并能得到控制;
・确保其管辖下所有的员工接受了适合的HSSE指导信息和培训以胜任他们的工作;
•确保员工关注的HSSE问题与管理层交流;
•保证在其负责生产区域内所有发生的事故得到调査,并且发布和实行相应的改进计划等。
技术人员/操作工的HSSE职责主要包括:
・ 遵循公司HSSE程序和行为准则;
・向公司证明他们以一种对HSSE负责的方式接受了与其岗位能力相应的良好的培训; •
•形成日常的安全行为习惯;
・就HSSE方面的为题与管理层进行交流;
•向值班长汇报所有需要报告的内容,来确定差距和持续改进;
•协助事故调査,在被调査事故的原因方面提供事实并实施改进的措施。
同时,公司A每位员工的《个人业绩合同》(表A. 1)中都会体现其在HSSE方面的职责和关键 业绩:
表A. 1个人业绩合同
1.与自己工作相关的部门目标 (略) | ||||
2.关键业绩指标 | ||||
主要职责范围 |
关键业绩 |
目标/工作标准 |
力争 |
追踪来源 |
HSE |
参加HSSE的培训活动 |
每半年_次 |
每半年_次 |
培训记录 |
递交潜在事故报告 |
每年—次 |
每年—次 |
HSE记录 | |
因事故缺勤 |
0 |
0 |
考勤记录 | |
递交作业观察卡 |
每年—次 |
每年_次 |
HSE记录 | |
按照规范佩戴PPE |
零违反 |
零违反 |
HSE记录 | |
严格执行作业许可证程序 |
零违反 |
零违反 |
HSE记录 | |
完成安全演习 |
HSE记录 | |||
(略) |
A.3.3人员、培训和行为
确保员工具备HSSE管理体系运作所需的工作技巧及能力。满足《安全生产法》中关于安全教育
和培训的要求,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并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HSSE培训的策划:
・制定HSSE培训管理程序;
•制定所有岗位的HSSE培训矩阵(表A.2);
•编制HSSE培训计划(图A,5)o
衰A.2岗位的HSSE培训矩阵
岗位 |
化学 |
化学 |
机械 |
机械 |
仪表 |
生产 |
生产 |
值班长 |
内操 |
外操 |
课程/编码 |
工程师 |
高工 |
工程师 |
高工 |
工程师 |
工程师 |
高工 | |||
HSSE | ||||||||||
公司级入门 |
X |
X |
X |
× |
X |
X |
X |
X |
X |
X |
装置级入门 |
X |
× |
× |
X |
X |
X |
X |
X |
X |
X |
班组级入门 |
X |
X | ||||||||
入场培训 |
X |
× |
X |
X |
X |
X |
X |
× |
X |
× |
作业控制理论 |
X |
X |
X |
X |
2 |
2 |
2 | |||
RAP(风险分析程序)系统 操作 |
X |
× |
× |
X |
2 |
√ |
√ | |||
HSSE政策总体介绍 |
X |
X |
X |
X |
X |
X |
X |
X |
X |
× |
应急预案 |
X |
× |
X |
X |
X |
X |
X |
X |
X |
X |
HSSE技能和意识 |
√ |
√ |
√ |
√ |
√ |
√ |
√ |
√ |
√ |
√ |
现场急救/灭火 ,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编制人: 批准人:
标志说明S X:这个课程必须参加,是本岗位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7:这个课程可以选择参加,和本岗位相关的知识 空白:不需参加这个课程或已具有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图A∙5 HSSEiS训计划编制流程
培训的实施形式包括课堂授课、网上学习(VTA网络培训助手系统)、模拟仿真等,还设置了网上 考试、书面考试或实际操作考核的环节,用来评估培训人员的培训效果。
保存相关的培训记录,包括电子记录和纸质记录,其中电子记录主要为VTA数据(面向员工)和 HSSE管理系统数据(面向承包商),纸质记录主要为培训的签名表和考试卷。同时,每月月底进行 HSSE培训统计,每年年底进行HSSE培训总结。
根据培训矩阵和年度计划,定期进行复训,内容包括技能和知识培训O持续不断提高员工专业知识 和技术能力。
A. 3.4 生产安全会议
企业A在开任何会议前都安排WHSSE 一刻”,会议主持人在正式议题之前会向与会者讲解会场的 应急路线、近期的安全见闻或事故经验分享等内容。同时,每周四安排管理层HSSE专题会议,公司总 经理、副总经理及生产部各经理都会参加该会议,会议讨论的内容如下:
专题讨论 | |
每月第一个周四 |
环境管理、培训、行为、安全文化 |
每月第二个周四 |
工艺完整性管理 |
每月第三个周四 |
作业控制、符合性审核、行动项跟踪 |
每月第四个周四 |
应急管理、经验分享、职业卫生 |
每月第五个周四 |
承包商的管理、法律法规符合性(每季度) |
企业A还定期安排各专项的HSSE讨论会,如承包商HSSE业绩回顾、办公室安全、物流安全等, 频率可以是每月或每周。讨论会的行动项将有专人负责跟踪、验证。
A.4风险评价和管理
A.4. 1 概述
使用风险评估方法应用识别、评估、控制和跟踪循环的各阶段: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
风险评估常用的方法:危险及可操作性研究(HAZOP).定量风险评估(QRA)、工作危险性分析 (JHA).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检査表、检维修作业RAPO
企业A要求在设计中选用最佳的执行标准,并在设计、采购、施工、试车、生产运行、维护检修的整 个运行周期中保证始终贯彻该标准。风险管理分为项目阶段和生产运行阶段。
A. 4,2生产运行阶段
企业生产现场风险管理过程主要分为4个方面,每类风险都有相应的建议使用的方法。生产现场 风险分类如图A. 6所示。
图A.6生产现场风险分类
A. 4.3主要风险评估表
应用风险评估,对企业主要风险实施评估见表A.3:
编 号 |
主要危险 源风险 |
问题分析 |
根本原因 |
最坏后果• |
风险评估值 |
现有措施 |
现有措施执行后 风险评估值 |
持续改进建议 | |||||||
人 |
物 |
能 * |
环 境 | ||||||||||||
严重性 S |
可能性 P |
风险值 R |
严重性 S |
可能性 P |
风险值 R | ||||||||||
1 |
火灾、爆炸 |
√ |
√ |
√ |
√ |
|
|
A |
H ⅛ |
15 |
程设计和控制保障 |
A |
L |
8 |
|
2 |
中毒、窒息 |
√ |
√ |
√ |
|
|
A |
H |
15 |
|
A |
L |
8 |
| |
3 |
泄漏 |
√ |
√ |
√ |
3-安全报警设施 失灵 |
|
A |
H |
15 |
|
B |
L |
7 |
保养 |
AQ、T 301212008
编 号 |
主要危险 源风险 |
问题分析 |
根本原因 |
最坏后果 |
风险评估值 |
现有措施 |
现有措施执行后 风险评估值 |
持续改进建议 | |||||||
人 |
物 |
能 量 |
环 境 | ||||||||||||
严重性 S |
可能性 P |
风险值 R |
严重性 S |
可能性 P |
风险值 R | ||||||||||
4 |
噪声 |
√ |
√ |
|
|
B |
M |
11 |
|
B |
L |
7 |
| ||
5 |
动火失控 |
√ |
√ |
√ |
√ |
|
|
A |
H |
15 |
|
A |
L |
8 |
商加强培训3
|
6 |
能量隔离 失效 |
√ |
√ |
√ |
√ |
|
息、伤亡;
|
A |
H |
15 |
关程序,
|
A |
L |
8 |
持续培训 |
7 |
进入受限 空间 |
√ |
√ |
√ |
√ |
|
|
A |
H |
15 |
|
A |
L |
8 |
隔离;
|
295
表A.3 (续) 版次:AOl
编 号 |
主要危险 源风险 |
问题分析 |
根本原因 |
最坏后果 |
风险评估值 |
现有措施 |
现有措施执行后 风险评估值 |
持续改进建议 | |||||||
人 |
物 |
能 量 |
环 境 | ||||||||||||
严重性 S |
可能性 P |
风险值 R |
严重性 S |
可能性 P |
风险值 R | ||||||||||
8 |
高空坠落 |
√ |
√ |
|
人员高空坠落死亡 |
A |
M |
12 |
|
A |
L |
8 |
| ||
9 |
起重吊装 |
√ |
√ |
|
|
A |
M |
12 |
|
A |
L |
8 |
| ||
10 |
临时用电 失控 |
√ |
√ |
√ |
|
伤亡3
|
A |
H |
15 |
|
A |
L |
8 |
检査承包商用电 设备的完好性和 符合性 | |
11 |
破土挖掘 |
√ |
√ |
|
|
A |
M |
12 |
有HSSE破土挖掘管理程 序 |
A |
L |
8 |
加强作业许可现 场确认 |
AQ/T 301212008
编 号 |
主要危险 源风险 |
问题分析 |
根本原因 |
最坏后果 |
风险评估值 |
现有措施 |
现有措施执行后 风险评估值 |
持续改进建议 | |||||||
人 |
物 |
能 |
环 境 | ||||||||||||
严重性 S |
可能性 P |
风险值 R |
严重性 S |
可能性 P |
风险值 R | ||||||||||
12 |
危险 化学品 |
√ |
√ |
√ |
√ |
联锁、排放)不完好子 •7.个人PPE使用 不当, 8.有点火源 |
息、伤亡$
|
A |
H |
15 |
3-有设备检修相关程序;
和事故应急预案) &有紧急停车联锁系统J
系统丁
|
A |
L |
8 |
|
13 _ |
机动车辆 |
√ — |
√ |
√ |
|
|
A |
H |
15 |
|
A |
L |
8 |
|
297
编 号 |
主要危险 源风险 |
问题分析 |
根本原因 |
最坏后果 |
风险评估值 |
现有揩施 |
现有措施执行后 风险评估值 |
持续改进建议 | |||||||
人 |
物 |
能 量 |
环 境 | ||||||||||||
严重性 S |
可能性 P |
风险值 R |
严重性 S |
可能性 P |
风险值 R | ||||||||||
14 |
剧毒化学 品运输 |
√ |
√ |
√ |
3-车辆故障 |
|
A |
H |
15 |
|
A |
L |
8 |
| |
15 |
变更 |
√ |
√ |
√ |
√ |
评估;
|
|
A |
M |
12 |
有变更管理程序 |
A |
L |
8 |
定期检査变更程 序签发与执行 |
A. 4.4风险/残留风险的评估和优先化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说明,S为风险严重性,P为发生风险的概率,将S和P的值相乘得出R的 值,按表A.4进行风险/残留风险的评估。
表A.4风险评估矩阵(严童性、发生概率、风险系数)
严重程度 一 |
受伤或受损 |
级别 |
灾难性的___________ |
迫在眉睫南危险 |
3 |
临界性的 — |
严重受伤以及财产或设备严重受损 |
2 |
边缘性的 一 |
可导致疾病、受伤以及设备受损,但应不严重 |
1 |
可忽略性的 |
不会导致严重伤病或急救 |
0 |
概率 |
鉴定 |
分值 |
很可能 |
短期或即刻可能发生 |
3 |
基本可能 |
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 |
2 |
概率较小 |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发生 |
1 |
概率极小 |
不大可能发生 |
0 |
结论 |
发生概率 | ||||
后果严重程度 |
高 |
中 |
低 |
不会发生 | |
致命的 大规模损坏 大量释放 |
β ⅛∣i |
i ¾'⅛ ʌ' § |
璧净耳气乎:•冬-容F ^¾⅛Λ⅛⅛⅞>ς ' , ' - 7 , /S C鑿弋麥 |
3 |
0 |
重大伤害 重大损坏 大的释放 |
•一.薄: ∙∙^~ f⅛⅞響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
2 |
0 | |
小的伤害 小的损坏 少量释放 |
3 |
2 |
1 |
0 | |
无伤害 无损坏 无释放 |
0 - " ; ` ~¾~.?S- 盘£ 7族•亲‘‘写 |
0 |
0 |
0 |
A. 4.5风险控制
控制手段的选择和实施程序是用来降低潜在风险和影响,釆用以下顺序进行
D预防性措施着重在设备的设计阶段,要保持设备的系统完整性。
•进行最小风险设计,首先在设计上消除危险,或通过设计方案的选择将风险减少到可接受水平。
•应用安全装置,通过固定的、自动的、或其他安全防护设计或装置。
•提供报警装置,向有关人员发出适当的报警信号。
2) 降低危害,按照步骤建立措施,防止非正常情况的扩大和减轻对HSSE的不利影响。
3) 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计划。
A. 5法律法规管理
A. 5. 1法规识别和获取
为了及时获取、识别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各项活动的合规性,企业A制定了法规符合性管理程序。
法律法规符合性管理流程如图A. 1所宗。
图A.7法键法规符合性管理流程
依据程序要求,企业A的HSSE主任指定本部门的数人担任法律要求符合性管理人员(以下简称 “合规员”),负责环境保护、职业卫生、安全等方面相关法规符合性管理。合规员可以通过网络、专业报 刊、母公司、以及咨询单位获得相关的法规要求,及时将获取的法规要求填入《法规清单更新通知书》 (表A. 5),对公司使用的法律要求标注为“适用七
表A.5法规清单更新通知书
编制部门 (略) 编制人员 (略) 编号 (略)
序号 |
法规名称 |
发布部门及编号 |
发布日期 |
实施日期 |
是否适用 |
痍规分类 | |
1 |
弱> 施χ⅞⅞Γ |
建质(2007)223号 |
2007. 9. 10 |
2007. 9.10 |
⅞ |
急 | |
2 |
电子废物汚染环境防治 管理办法 |
国家环保总局令 第40号 |
2007. 9. 27 |
2008. 2. 1 |
是 |
缓 | |
3 |
(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5.2法规评审、符合性跟踪
对于标注为“适用”的法规要求,合规员按照《法律法规评审表》(表A. 6)的格式和要求,每月至少进 行一次法规评审和跟踪。
« A-6法棒法规符合性评审衰
序号 |
法律法规 名称 |
适用 条款 |
条款内容 |
王核蓿况/ 执行状况 |
云l⅞理 要求/记录 |
液 结果 |
合项 |
措施 |
人 |
完成 时间 |
跟踪 |
完成 情况 |
1 |
关于印发 节能戒排 全民行动 实施方案 的通知 |
全壬 |
三、节能减排企业活动丄 企业节 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2.我为节约 做贡献活动;3.技能义务监督员行 动4发动职工参与企业节能减排 管理商百名专家巡诊千家企业活 动;6.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打.中 央企业节能减排表率行动;8.选树 节能减排先进典型 |
待査 |
待査 |
待定 | ||||||
2 |
(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6承包商管理
A. 6. 1概述
承包商的HSSE业绩是企业HSSE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A设立承包商HSSE管理流程,包 括选择合格的承包商,对承包商实施HSSE教育、对承包商进行HSSE监督和业绩考评,从而预防承包 在现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A. 6.2承包商的HSSE资格预审
承包商HSSE资质由HSSE,商务及业务主管部门一起审核。HSSE部门建立合格承包商清单和 档案。
承包商HSSE资格预审核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服务类型、经营范围和资质证书;
・安全生产(施工)许可证;
・认证管理体系;
•以往的HSSE业绩,承包商现场审核;
•长、短期承包商资质预审问卷调査表;附表《承包商HSE预审核问卷》(除关键项外,总分需达 到合格标准);
・ 承包商HSSE组织机构;
・设施设备以及防护用品;
•员工的保险,体检报告等。
A. 6.3承包商HsSE培训
所有承包商员工进入企业A之前都必须经过HSSE入场培训,长期承包商还需要经过“无事故、无 伤害"的课程辅导。所有承包商员工进入企业生产装置工作之前,还必须经过装置危害培训。同企业A 员工一样,承包商进入现场后将根据现场情况接受由企业A提供的专项培训,如HSSE意识提高、作业 风险分析、作业控制和现场应急方面的培训等。企业A使用HSSE管理系统,为每个承包商员工设置 了个人培训档案,记录其接受的所有培训。承包商HSSE管理系统如图A. 8所示。
身份泣号PerSOnID 4
K⅛卡号 SECCoPaSSMO 姓名(中)C岫ne 姓名僕)EBaae
性 »l SeX
唄∙fi[Posit ion Ift,Occiφat∣on 鹰主 EmPtoyer 鶏實OngIn MfeMBlackLxst 蓬杳控起MHoId
培调僱息
PeroOntD |
SECCOPassNO CKeme |
EName |
StmpMtome |
RToieet |
Pro)KH |
Po^eon |
OCXMMeoR |
TraM)ate |
TraioTyPe | ||
KOOOOtXXXXXXXXXXXX |
104045 |
f科 |
⅛εccu |
上安一 SECl |
丙M制 公用工18 AN&0S8L |
丙 公用工程 AN&O^L |
Management »9 AjS |
Hseg?全 |
2006-04 12 |
SeCCO SrteBaSIC IndUC^on | |
XXXXXXxXz>x×xxmx |
104045 |
±S-S≡C1 |
丙*«« AMlOSEH. |
丙MHD 公用工療 ANaOSeL |
Man3βemen( WftAJJ |
HSE5E⅛ |
200WU-24 |
系 CoWffWl TRAeΦNG | |||
XXX)OtXXXKXXXXXXxXX |
104045 |
9 « |
sεtχι> |
±S—SCel |
丙烽H粕 公用工程 AN&0S6L |
丙MMO 公用工程 AN&OSa. |
Manaaement WSAΛ |
HSe3^: |
200W)8-Ol |
g人员 SiRCM | |
Xmg双XXXMgOL |
IMo45 |
,'φ¾ft≡-城潔譌艺 |
丙»»» 公用工理 ANSOSflL |
1« 細工H ANaOSBL |
ManagemenI *≡ΛΛ |
Hsese⅛ |
200Mβ-24 |
Λ<Iβ |
1234
根据承包商以及现场生产的要求,HSSE部门安排月度培训、复训计划,每年对长期承包商进行 HSSE复训。
A. 6.4 承包商HSSE业绩考核
定期考核作业过程中各承包商的HSSE表现,对有违规违章行为,或推动HSSE发展的单位,会在 承包商每周HSSE例会中反馈相关信息,并在月度HSSE考核中给予减分或加分。月度考核作为年度 考核的依据。每年年底企业A对承包商的全年HSSE业绩进行回顾,评选年度HSSE最佳单位和最佳 个人。承包商月度考评条例见表A.7。
表A.7承包商月度考评条例
被考核承包商; |
总体评价: | ||
序号 |
考核项目 |
考核内容 |
分项评价 |
1 |
作业许可 | ||
2 |
动火作业 | ||
3 |
进入有限空间 | ||
4 |
破土挖掘作业 | ||
5 |
高处作业 | ||
6 |
个人劳动保护 | ||
(略) |
A.6.5物流承包商的安全管理
公路运输安全管理战略如图A. 9所示。
道路风险如图A. IO所示。
厂外缺货点审核报告见表A. 80
旋途
图A.9公路运输安全管理战略
驾驶员控制措施
建议限速 界标
张漕路至亭枫公路A30入口 (28 km)
限速:60 km
注意沿途行人和各类车辆穿行马路 公交车随时停靠等候点,人员上下车频 繁上下坡度较大的桥梁注意控制车速 经过路口观察仔细,安全通行
祿速鼬嬷蜡如睥聽域
国道行人车辆较多,经过路口控制车速 或停车让行,严格按照信号指示通行 新苑路通行杂乱,通行时必须对路况观 察仔细,确保安全,厂内按规定操作, 注意设施和建筑物
-50
< 60
40
•<
、20
5 km
12 km
IIkrn
49 km
115 km
23 km
13 km
2 km
IE |
0 km巴士基地 | |
5km张漕公路/亭卫公路 | ||
17 km亭卫公路/亭枫公路 | ||
Il | ||
Ill |
28 km亭枫公路/A30入口 | |
Il |
77 kmA 30/沪宁公路 | |
192 km沪宁公路/锡宜高 速入口_________ |
215 km锡宜高速/312国道 出口
228 km312国道/新苑路
230 km新苑路、厂区
图A. 10道路风险图
表A.8厂外卸货点审核报告
审核名称:上海* *公司* * *大道* *卸货点审核
审核人:(略) 审核时间:(略)
审核原因:商务部液体小组提出对* *公司的新増* *卸货点金山卫镇金山大道* *号进行审核。
审核内容:
・运输路线。
・审査指定卸货点消防设施。
•审査相应的事故处理预案。
•査看卸货现场。
•审核卸货点的卸货操作流程
•(略)
审核结果:
(略)
审核意见:
(略)
说明:(略)
A.7设施的设计与建设
A. 7. 1确定标准和资质要求
企业A釆用国家完整的最新的标准作为项目设计标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企业内部18项 HSE安全设计施工管理标准和规范,并辅以企业内部的专业设计标准(表A.9)。
企业A的内部标准均严于国内石化行业或国家标准,为装置的安全运行打下了坚实的设计基础。
表A.9企业A釆用的设计标准
与安全设计相关的国家标准 28条 |
企业安全设计施工管理标准和规范 18条 |
企业内部的专业设计标准 |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等 |
•零排放原则; •危险区划分原则3 •火灾与气体检测原则; •主动与被动防火原则; •装置噪音控制设计原则; •装置设计振动原则; •量化风险评估; •大楼使用的安全原则; •技术HSE计划;
•防护设计标准, •风险承受标准;
•普通消防设备标准 |
• 土建专业标准, •结构专业标准3 •电气专业标准) •机械专业标准, •仪表控制专业标准; •材料与配管专业标准3 •工程管理标准,施工标准等 |
A.7.2 盼段风险评估
项目阶段的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项目阶段的风险评估如图A.11所示。
CAPITAL VALUE PR∙CESS
选择
定义
主要项目Main
CVP阶段 可交付能力
确定
项目
可行性
和
调整
商务
战略
选择
中意的
项目
选项
最终确定 项目
范围、成本 和进度计划 并获取 项目 资金
....................本............
成
与、度致 ..出•作产:之.•围.进::… 提操资使范和相
HSE审查
要求
评价阶段
PHSER
选择阶段
PHSER
批准前阶段
PHSER
开车前阶段
PHSER
评估资产 确保达到 规定 的 业绩并 最大程度地 回报 股东
施工阶段
PHSER
施工前阶段
PHSER
操作阶段
PHSER
图A.11项目阶段的风险评估
1. 评估阶段HSE评审
该项评审主要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那些对项目存在潜在影响的健康、安全与环境计划方面的事项。
2. 选择阶段HSE评审
该阶段的任务是进一步明确与项目全寿命特性、创新技术和选址事宜有关的各种健康、安全与环境 问题。
3. 批准前阶段HSE评审
该阶段的任务是验证健康、安全与环境方面的研究,包括专家的评估活动,均已在顺利开展,并正在 实施之中。
4. 施工前阶段HSE评审(详细工程)
该阶段的任务是确认包括HAZOP在内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研究已经完成,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正 在得到顺利执行和落实。
5. 施工阶段HSE评审
该阶段将验证项目的质量控制手段是否足以保证工厂的完整性。
6. 启动前HSE评审(调试,引进危险材料前)
在本阶段应确认试车工作圆满完成,装置就绪待调试。
7. 运行阶段HSE评审(调试后12个月)
在最后一个阶段的评审中,必须确认运行设施的HSE性能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
确保各单位都能掌握并分享项目执行和厂房初期运行过程中获得的HSE方面的经验教训O
A.7.3试运行
企业A在试运行阶段开展预开车安全审査(PSSR),审査施工和设计符合性的审査,HSE资料和研 究、安全/操作/维护和紧急事件响应规程准备、人员培训、现场清理和开车准备、环境、健康等内容。
预开车安全审査(PSSR)表见表A. IOO
表A. 10 预开车安全审查(PSSR)表
I.设计规范进行的施工和设计的审査
序号 |
项 目 |
完成 |
N/A 不相关 |
姓名 |
日期 |
备注 |
A.安装和移交 | ||||||
AI |
系统是否已经由承包商进行了移交,移交文件是否完整,是否是正式接收, 在试车前是否由企业生产部签署? |
X |
□ | |||
(略) | ||||||
B.管道系统 | ||||||
BI |
所有的容器是否关闭并牢固固定? |
× |
□ | |||
(略) | ||||||
C.动设备 | ||||||
CI |
所有的润滑油系统是否投用?是否按照厂商的规范对轴承进行了润滑? |
□ |
× | |||
(略) | ||||||
D.仪表、控制系统和DCS | ||||||
Dl |
是否对孔板的正确安装进行了核实? |
X |
□ | |||
(略) | ||||||
E.电气 | ||||||
EI |
所有防爆箱和导线管盖、帽是否正确固定就位,所有的吹扫设备是否已进 行了调整? |
□ |
× | |||
(略) | ||||||
F.安全系统 |
表A. 10 (续)
序号 |
项 目 |
完成 |
N/A 不相关 |
姓名 |
日期 |
备注 |
Fl |
初级安全设备的安装是否完成? |
□ |
X | |||
(略) | ||||||
G.贮罐 | ||||||
GI |
贮罐的防静电.防雷设施完好。 |
□ |
X | |||
(略) |
口.HSE资料和研究
A.工艺安全资料已经更新,完整可用,并已转交给指定的管理人员,包括以下内容:
序号 |
项 目 |
完成 |
N/A |
姓名 |
日期 |
备注 |
Al |
P&Id图——为竣工图、清晰易懂、准确、反映实际的安装状况,在开车时能 够使用。 |
× |
□ | |||
B.危险分析已经完成 | ||||||
Bl |
对设计的所有变更,包括现场变更,已对其危险性进行了审査,并按照项目变 更管理规程实施了审批,同时所有相关的资料已经更新。 |
□ |
× |
川.安全、操作、维护和紧急事件响应规程准备就绪
序号 |
项 目 |
完成 |
N/A |
姓名 |
日期 |
备注 |
A.操作规程 | ||||||
AI |
开车规程已经编写/更新和审査,是完整的,已经下发并随时可用。 |
× |
□ | |||
(略) | ||||||
B.紧急事件响应规程 | ||||||
BI |
紧急行动或响应计划已经更新,人员进行了培训。 |
X |
□ | |||
B2 |
在紧急撤离前,必须留在单元内实施关键操作的人员应遵守的规程是否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X |
□ | |||
C.机械整体性和维护規程 | ||||||
CI |
工艺设备的机械整体性和维护规程已经编写/更新,其中包括试验频率: |
□ |
× | |||
(略) | ||||||
D.通讯系统 | ||||||
Dl |
指挥系统电话畅通 |
□ |
X | |||
(略) | ||||||
E.交通 | ||||||
El |
铁路、公路、码头及管道输送系统已建成投用。_______ |
□ |
X | |||
(略) | ||||||
F.安全、操作和维护 | ||||||
FI |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程、台账齐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人员经安全教育后 取证上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X |
□ | |||
(略) |
表A. 10 (续)
W.人员培训已经完成并对培训进行了记录
序号 |
_________________项 目__________________ |
完成 |
N/A |
姓名 |
日期 |
各注 |
1 |
按照要求,完成了对操作工、当班检査员、运行工程师和运行负责人/经理的 培训,同时对技能鉴定进行了记录: |
X |
□ | |||
Ia |
操作规程 |
X |
□ | |||
(略) | ||||||
2 |
环境许可要求是否融入到培训中? |
□ |
X | |||
3 |
对维护和机械整体性规程进行了培训 |
□ |
X | |||
(略) |
V.现场清理和开车准备
序号 |
项 目 |
完成 |
N/A |
姓名 |
日期 |
备注 |
1 |
设施保4崔商监管已移菱给运行。 |
□ |
□ | |||
(略) |
序号 |
_________________项 目_________________ |
完成 |
N/A |
姓名 |
日期 |
备注 |
1 |
对原始许可资料的变更是否已提供给HSE进行审査(竣工变更需要通过 HSE审査)? |
X |
□ | |||
(略) |
W∙健康
序号 |
_________________项 目_________________ |
完成 |
N/A |
姓名 |
日期 |
备注 |
1 |
是否进行了人类工程学走査,问题是否得以解决? |
X |
□ | |||
(略) |
A. 7.4实际偏差
企业A依据“三査四定”程序和工具,对机械施工进行专业确认,从而消除施工阶段以及单机试车 阶段的偏差。
三査四定审核表见表A,ll0
表A. 11三査四定审核表
“三査四定”问题关闭表(施工质量)
单项工程(装置):
系统编码: 涉及专业
关闭表序号:
问题序号 |
施工图档案号 |
问题描述 |
处理意见 |
处理责任方 |
责任方关闭申请: 技术负责人:_______ 项目经理:_______ 日期:______ |
豪A. 11 (续)
问题序号 |
施工图档案号 |
问题描述 |
处理意见 |
处理责任方 | |
监理机构验证确认: 专业工程师:_______ 总监理工程师:_______ 日期=____ |
生产部授权人员确认 授权人员=_______ 日期:________ | ||||
企业IPMT项目包批准: 试车经理:_______ 项目经理:_______ 日期:________ |
注:本表所列问题关闭后,由IPMT/项目包保管,列入交工文件存档。
“三査四定”检査表(工艺组)动设备——泵类
工厂/区域号:PID图号:设备号:
检査人 检査日期
在检査之前再确认设备现场检査清单:
A:离心泵 B:往复泵 C:计量泵 D:旋涡泵
E:正位移泵 F:齿轮泵
序号 |
检査内容 |
是/否 |
1 |
铭牌信息正确,泵的位置符合设备布置图 | |
2 |
轴承室的润滑油排液和放空 | |
3 |
泵体的排气和排液 | |
(略) | ||
39 |
注:在检査期间发现的任何问题和偏差应在下列表中详细描述 | |
问题的描述和确认,
序号 |
描 述 |
检査人/核实人 |
A.8运行控制
A. 8. 1设备完SE性
系统策划
企业A建立以资产管理(SAP)为中心的维护系统:SAP管理维护计划及维修记录,工程数据管理 系统(SPF)管理设备的数据及档案,泄漏检测与维护(LDAR)系统管理泄漏检测数据,检验管理系统 (MERlDIUM)进行检验管理,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及关联如图A. 12所示。
308
执行工単■ 稽认工单
维护策略定义
工程数据和文档管理系统
仪表数据管理系统
智能流程图管理 Snwt PlD
工程数据管理系统 电子文档系统 SmanPIaIK FoUIIdatlOn
I 如果泄漏检测 l_ JMa定标准
(讨论規:
腐蚀检测
预测性维护数据源
泄漏检测对象编号
基于 Smart PID
密封件/点U性 定义基于SPF
检测计划和周期
现场执行泄漏检测
泄漏检测管理(以SnlartPIat为数据平台)
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图A. 12设备维护系统模块图
维护计划
企业A建立一系列设备维护规程,确定维护项目及周期,通过SAP系统建立预防性维修计划
(PPM),计划到期前1个月自动弹出提醒计划工程师。PPM包括以时间为间隔的转动设备的预防性维
修、压力容器以及其他特种设备的检验、安全阀的定期校验、爆破片的定期更换等。
检验
a)对转动设备采用在线及离线的状态监测手段进行监控,定期发布状态监测报告(表A. 12);
表A. 12故障设备分析报告
装置:(略)
位号:(略)
型号:(略)
设备名称:压缩机
生产商:(略)
监测方式:区I PDC便携式数采器区)在线釆集
。测点布置图:
41/ \-DlrCI >1
41/ \ Diteol
41∖ ∖ 13223( Y
I)iιc<>ι 0. 62 InII PP
41 ∖A-13223( X
I)ireol 0. 71 InIl PP
41\ \ 13224( ' J)Ireol 0. 76 Inil PP 4l∖ \ 13224( X I)ιrcol 0. 92 InII PP
13225( 5. 4 InlI 13226(
5. 7 IllIl
MCanl I IllbIIK`
t <Hlipies>OI
41K \ 13221( Rl,∖l 360() rpιn
41∖∖ 13102(
I)IrCOt 0. 301 in S Pk
41∖ ∖ i31()K
I)IreoI 0. 244 in S Pk
表A. 12 (续)
b)对静设备及管道建立以MeridiUm系统为平台的管理系统
检验报告的格式见表A. 13,检验后提岀的建议项的实施通过系统进行跟踪。腐蚀监测也通过系统 完成。按照物料介质、管道材料、温度、压力以及管道的等级划分腐蚀检测回路,设置检测点进行定期检 测。回路中也包括设备,如储寧。通过系统计算腐蚀速率,评估残余寿命。
表A. 13 (续)
内部检査
(略)
外部检査
(略)
修理措施 ,
(略)
压力试验
(略)
无损检测 (略)
附件
(略)
意见/建议
(略) | |||||
检査者 |
日期 |
审核人 |
日期 |
带压堵漏
通过SAP系统管理带压堵漏夹具,对夹具跟踪,保证在停车期间及时拆除、不被遗漏。现场机械夹 具如图A. 13所示。
Site mechnical CIalnP No.现场机械夹具
. OIefine
*— OSBL
~i----Total
— AN
-•— EBSM, PS
图A. 13现场机械夹具
数据分析与改进以及KPI管理
采用SAP统计失效形式及失效模式,多种参数来衡量设备的完整性,通过数据分析找出改进方向。
D SAP中对失效模式进行定义,以便于失效模式的统计,图A. 14为SAP中失效模式的截图。
311
舞示裡图(5代码歯ffiæ
MLLZK RILLZH: »11LZH BlLLZHI
MoOOOoo故障未发生 ( 維护保尊需求) JeoOOIoOa^/Wffi KWO200««SX XrtXWOO:BM 30000400 5oα≡wm5⅛⅛ ' 翊:娅。。皿験脂蹒 KOOO?SWie#.SflEM 珈>郷OO藉精瀕暴 跄X城製好童 藏IQOO^^!蒔够 WXX≈ll∞⅛⅛i⅜⅛ ~ WJooiaw ⅛5f¾⅛5E KXX7l300^±Λt∣t
MOO3 400 畑央
己F达
BlLLZHL r;
一 SlLLZH⅛
BlLLZw 一 BlIXSC 81LLZHL BSLLZHC
STiS STS 己下诂 已卞达 己T法 己& BTiK 己下这 aτ½ 己F达 eτ½ 己T达
图A. 14 SAP中失效模式的统计
2)采用了 MTBR(平均维修时间间隔)来衡量转动设备的可靠性。动设备平均维修间隔时间如 图A. 15所示。
-A- S rY —*— OSBL
>>0, S-πedaχ
S∙≡UOΣ,N"∙-Σ 5040302010
OCt- NOv- DeC- Jan- Feb- Mar-06 06 06 07 07 07
0 APr- May- Jull- JUl- AUg- Sep-07 07 07 07 07 07
. Average
-■—AN
-«— OLEFlN —- PO —÷- SAR
回 No ofMthly ROtaing MaChinC RePairS
1 …一’'】TOtal No. Of ROtating MaChine RePairS in 12 MOnthS . MTBR(MOnthS) ROIling 12 MOnthS ʌvg.
图A. 15动设备平均维修间隔时间
3)设备完好率作为可靠性衡量指标。设备完好率如图A. 16所示。
设备完好率 EqUiPnlent Integrity RatC
. Integrityrate for all equipment —B— target Ibr all CqUiPmCnt
—⅛— Integrityrate for CritiCaI equipment —M—target for CritiCaI equipment
图A. 16设备完好率
4)泄漏检测与修理LDAR
分析检测数据的总体分布,对泄漏情况总体趋势进行分析。泄漏检测数据如图A. 17所示。
Q <100×10^6
■ 100-500×10^6
□ 500-2 000× 10^β
□ 2 OOO-IO 000× IO-6
■ NlO OOoXlO一6
VloOXl0-6 |
IoOXIo 一 6 〜500 XlOT |
500X10一 6 ~2 000×10^6 |
2 OOOXlO-6 〜10 OOoXlOf |
10 000× 10^6 |
96.46% |
2. 03% |
1.02% |
0.49% |
0. 000% |
图A. 17泄漏检测数据
•对泄漏点的分布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检测重点及下一步的改进方向(表A. 14)。
表A. 14对泄漏点的统计表
_______泄漏点分类 |
2 OoOXIO一6 〜10 OoOXIo一6 |
>10 OOO ×10~6 |
备注 | |
阀门 |
填料_______ | |||
阀体与大盖密封 | ||||
连接端 | ||||
倒淋/放空 |
阀门 | |||
开口端 | ||||
采样点 |
阀门 | |||
开口端 | ||||
__ | ||||
其他密封 |
法兰________ | |||
安全阀 | ||||
螺纹 |
5)对检验、校验的完成情况分析,与业绩指标比较,不断改进。安全阀的过期趋势如图A. 18所示。
OVerdUe trend过期数量趋势
time时间
图A. 18安全阀过期趋势
A. 8.2作业控制
作业控制流程
作业控制管理是保证作业安全实施的关键,只有在制定作业计划、识别隐患、建立控制措施、准备工 作设施、传达作业规定要求和工作协调的过程中正确地进行控制,才能保证作业的安全。我们的目的是 控制现场作业过程中的潜在隐患并将风险减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控制好整个作业流程中的每一步是 确保作业安全的重要条件。作业控制流程如图A. 19所示。
通用的作业控制流程
验证控制手段;工地考察;授权
eɔ
工地考察;1级或2级风 险评估;职工的代表权
培训与能力;设备;已做 好规划的所有阶段
消除;
视器
O
O
汲取教训、铭记于心
继续进行作业;沟通;意识;班
前会;职工宣言
技术完整性;
文明生产;考
察工地
工地考察;
关闭许可
证;装置得
到恢复
eɔ
受控区域;
:控制:
许可证与次序
指南
危险鉴别和风险评估r
指南:
|
11 | |
指南: 工作许可证 流程
图A. 19作业控制流程
作业控制要素
12要素组成,对施工、维修、拆除、整改和其他活动的安全控制进行指导,其目的是无事故和降低员 工的作业风险。对于已进行充分风险评估的正常运行操作,不在作业控制范围内。每年有必要回顾12 要素的执行情况,并分析以便改进,以保证作业的安全。
・具备书面程序,对作业控制过程进行说明;
•明确作业控制过程中的所有相关人员的职责;
・所有作业控制程序中涉及的人员都要经过适当培训并具备相应的资质;
・作业的计划和进度安排应该确定各个作业及其相互关系;
•不进行风险评估就不实施作业;
・在实施涉及受限空间进入、在可能产生能量意外释放的系统上作业、地面开挖、动火等作业或其 他有害活动前,应该获得许可证;
・参与作业的所有人员都要清楚任务范围、危害、控制措施和缓解措施并签字确认;
・所有执行许可证的在的作业应该由责任人进行定期监督和管理;
•在作业完成或中断时工作现场应该保持在安全状态下;
・应该对作业控制做定期审査;
•应该寻找、归纳和分享对作业控制程序有影响的内、外部经验和教训;
•作业控制程序应该向每个人明确,人人有责任制止不安全的作业。
作业许可判断
除了有操作程序、日常的打扫卫生工作和应急响应外,现场所有的作业都必须有作业许可证。作业 许可判断流程如图A. 20所示。
图A.20作业许可判断流程
作业控制的考核
制订作业控制的考核标准,进行定期考核,不断提高承包商、操作人员的作业控制能力。每月按照 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并在月度管理评审会进行分析评估,以便改进提高。
作业许可证风险评估考核标准见表A. 15o
现场作业控制检査考核标准见表A. 16。
表A. 15作业许可证风险评估考核标准
总分=总基础得分+能量隔离(ElP)得分+气体检测得分
总基槌得分=“作业描述”+“图标选择”+“控制措施”+“个人防护用品”
得分计算方法
作业描述 |
基础得分 |
说 明 |
很好 |
2 |
作业内容清楚,且步骤合理,作业位置、对象明确 |
可接受 |
1 |
作业内容清楚,作业对象明确 |
差 |
0 |
作业内容无法判断,作业位置、对象描述错误或缺少 |
图标选择 | ||
很好 |
2. 5 |
所有图标选择正确、足够 |
可接受 |
2 |
关键图标已选 |
差 |
1 |
图标选择严重错误或不足 |
控制措施 | ||
很好 |
3 |
所有措施选择合适、充分 |
可接受 |
2 |
部分措施不合适 |
差 |
1 |
措施选择明显不适用或不足 |
个人防护用品(PPE) | ||
很好 |
2. 5 |
所有PPE选择合适、足够 |
表A. 15 (续)
作业描述 |
基础得分 |
说 明_________________ |
可接受 |
2 |
关键PPE选择合适并且足够 |
差 |
1 |
PPE选择不合适或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气体检测 |
0 |
气体检 ________________ |
—0. 5 |
气体检测结果输入不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 |
没有,但应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能量隔离 |
O |
关联的ElP可以接受或无需能量隔离 |
-0. 5 |
使用自己特有的隔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 |
没有,但应该有 |
表A. 16现场作业控制检查考核标准
得分计算方法 总分QO分)=作业许可证+人员资质+个人防护用品(PPE) +工具+能量隔离+气体检测十施工现场+图标落实 | ||
作业许可证(2分) |
-0.5分/每项 |
有人员签名(包括:作业负责人、监护人、生产部负责人'HSSEZC程师、气体 检测人员、作业人员) |
—0. 5分/每项 |
许可证上的签字由别人代签 | |
—0. 5 分 |
未填写许可证编号和名称或填写不完整 | |
—0. 5 分 |
工作许可证没有放在现场 | |
—0. 5 分 |
许可证未关闭和返还 | |
—0. 5 分 |
其他 | |
人员资质(1分) |
—1分 |
特殊工种无资质 |
-0. 5 分 |
作业人员无胸卡 | |
~ 0. 5 分 |
作业票签发人员无相应等级权限 | |
-0.5 分 |
监护人没资质 | |
PPE(I 分) |
-0.5分/每项 |
作业人员缺少PPE(例如:耳塞、手套、防护眼镜、口罩、面罩等) |
—0. 5分/每项 |
作业现场缺少PPE(灭火器、灭火毯等) | |
工具(1分) |
~^0. 5 分 |
电器设备存在缺陷 |
~0. 5 分 |
手动工具不合适 | |
能量隔离(1分) |
一1分 |
能量隔离未执行 |
—0. 5 分 |
EIP未签名 | |
~ 0. 5 分 |
隔离方式不合适 | |
—0. 5 分 |
现场未挂牌、上锁 | |
T分 |
未按照EIP实施隔离 | |
气体检测(1分) |
—1分 |
气体检测未执行 |
—0. 5 分 |
气体检测内容不完全 | |
施工现场(1分) |
—1分 |
存在交叉作业 |
—0. 5 分 |
没有监护员,或不在现场,监护人没有穿监护员马夹 | |
-0.5 分 |
原材料、工具没有分规格码放整齐 | |
~0. 5 分 |
检修完毕没有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
表A. 16 (续)
得分计算方法 总分(10分)=作业许可证+人员资质+个人防护用品(PPE) +工具+能量隔离+气体检测+施工现场+图标落实 | ||
图标落实(2分) |
具体见细则 | |
图标落实细则 | ||
高处作业 |
—0. 5 分 |
下方没有做警戒或警示标志 |
-0.5 分 |
没有按要求设置生命线 | |
—0. 5 分 |
没有选择合适的锚固点,没有高挂低用 | |
—2分 |
没有使用五点双钩带缓冲器安全带(五点式安全带没有绑腿视作三点式) | |
动火作业 |
—0. 5 分 |
乙烷瓶没有竖直放置,氧气瓶、乙烷气瓶与火源间距少于10 m,氧、乙烷瓶 间距少于6 m |
—0. 5 分 |
站在水中进行焊接作业 | |
—0. 5 分 |
动火作业周围15 m内没有用三防布覆盖地沟,阴井 | |
—0. 5 分 |
作业区域没有做警戒或警示标志 | |
—0. 5 分 |
气瓶没有质量合格证,钢印标记不齐全,瓶阀没有防护装置(如不使用的气 瓶配带瓶帽,瓶帽必须有泄气孔),乙煉、氧气瓶表具损坏,瓶阀出口接软管 没有用专用夹具,乙煥瓶没有配置回火装置 | |
• 受限空间 |
—0. 5 分 |
没有使用安全电压 |
—0. 5 分 |
没有把进入人员的胸卡挂在登记牌上 | |
挖掘作业 |
—0. 5 分 |
没有相关部门会签开挖申请表 |
—0. 5 分 |
开挖深度ɪ. 2 m以下的没有办理受限空间许可证 | |
—0. 5 分 |
作业区域没有做警戒或警示标志 | |
—0. 5 分 |
没有设置通道 | |
起重作业 |
—0. 5 分 |
没有起重指挥、起重工或没有持证上岗 |
—0. 5 分 |
起重机械占用消防通道未办手续 | |
—0. 5 分 |
吊装作业前没有对使用的吊装设备及工具进行检査 | |
—0. 5 分 |
吊装没有设置区域警戒或警示标志 | |
脚手架 |
—0. 5 分 |
使用红牌的脚手架 |
—0. 5 分 |
脚手架绿牌过期 | |
—0. 5 分 |
脚手架搭设不符合标准 | |
表A. 16 (续)
得分计算方法 总分(1。分)=作业许可证+人员资质+个人防护用品(PPE) +工具+能量隔离+气体检测+施工现场+图标落实 | ||
临时用电 |
-0.5 分 |
没有办理临时用电许可证 |
—0. 5 分 |
没有对电气定期进行检查 | |
—0. 5 分 |
电焊机把线接头裸露,或依靠钢结构或设备作为导体,电焊机没有接地 | |
—0. 5 分 |
临时配电箱不符合要求,接线不符合要求 | |
特殊情况 |
—10分 |
作业没有许可证 |
—2分 |
作业超出许可证范围 |
A. 8.3 职业健康管理
愿景和目标
愿景:预防任何由工作引起的伤病,提供无伤害的工作场所;努力创造并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长期目标:新发生的职业病病例为0,员工职业性健康监察率为100%,员工职业性健康教育培训率 100%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检测率Io0%;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日常监测合格率100%。
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健康监护流程如图A. 21所示。
图A.21职业健康监护流程
听力保护管理
企业A请专业机构对现场的噪音进行了详细的调査和测定,制作出噪音等值线分布图,即噪音图 谱(图A. 23)o听力保护区域的地面用蓝色线条划线。尽可能地在所有的入口处及区内合适的地方,悬 挂听力保护标记,并定期进行检査。装置区域的听力保护区域标记如图A. 22所示。
图A.22装置区域的听力保护区域标记
在实际情况不能标明听力保护区时•应采取适当的替代布置以确保雇员们知道在什么地方及在什 么时候要戴听力保护器,例如:把警告信号贴在工具上;对特别的任务用书面的指令(例如工作的许 可证)。
图A.23噪音图谱
HSSE部门负责现场噪声监测工作,并逐步开展个体噪声监测工作。凡在TWA等于或超过 83 dB(A)的环境下工作的员工都被纳入听力保护计划。被纳入听力保护计划的员工,在进入听力保护 计划区工作1个月内,应被告知潜在危险及公司防护策略。凡是被纳入听力保护计划的员工,每年安排 至少一次听力保护培训。
放射卫生防护管理
管理主要内容:放射作业人员管理(包括承包商),放射剂量监测和卫生防护。
作业环境职业卫生监测
监测对象:存在有害因素的生产装置以及辅助设施的作业环境。
监测数据公示:在公司范围内选择醒目的位置安装公告栏,对每次作业环境监测的数据进行公示, 同时通过发送邮件、公司内部网公开发布等多种形式,让员工和承包商知晓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浓度(强 度),增强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异常监测数据处理:HSSE部门设立比国家卫生标准更严格的职业卫生标准,如果监测结果超出标 准则立即与生产部门调査和讨论,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包括工艺上的改进、安装防护设施以及配备个 人防护用品等。并对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应急监测:在非正常情况下需对某一特定区域进行有害因素浓度确认而采取的职业卫生监测活动。
监测对象:需要对有害因素浓度进行确认的区域,比如特殊作业的区域范围、事故现场区域范围和 检维修区域范围等。一般由公司自己进行。作业环境职业卫生监测报吿见表A,17o
表A. 17作业环境职业卫生监测报吿
装置 |
NO |
测定地点 |
职业病危 害因素 |
国家标准/(mg ∙ m^3) |
检测值 |
合格率 | ||||
最高容许 浓度MAC |
短时间接触容 许浓度STEL |
1月 |
2月 |
… |
100 % S |
10⅜S | ||||
丙烯腊AN |
1 |
P-2001B 急 冷塔循环泵 |
策氢酸 HCN |
1 |
— |
<0. 1 |
<0.1 |
100 ⅝ |
100⅝ | |
2 |
P-2002 吸 收塔釜液泵 |
氤氢酸 HCN |
1 |
— |
<0. 1 |
<0.1 |
100% |
88. 9 ⅝ | ||
3 |
(略) |
A. 8.4环境保护
废水排放
采用污污分流、清污分流对各排放源废水分类进行管理,用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手段制定各污染物排 放源装置的目标指标,起到节水减排的目的,废水水量逐年下降。对连续流的高浓度污水排放源配置在 线检测仪表,如流量计、PH计、ToC分析仪,监视和稳定废水的处理运行。废水分类,示意图如 图A. 24所示。各排污装置废水排放与监测项目见表A,18o
图A. 24废水分类示意图
表A. 18各排污源装置废水排放与监测项目
装置名称 |
指标 |
_____单位 |
____检测频率____ |
烯姪废水 |
PH |
1次/天 | |
COD |
mg∕ L | ||
Oil |
mg∕L | ||
乙烯稀释蒸汽排污 |
PH |
3次/周 | |
COD |
mg∕ L | ||
Oil |
mg∕ L | ||
乙烯废碱液 |
________PH________ | ||
CoD |
mg∕ L | ||
Oil |
mg∕L | ||
(略) |
(略) |
(略) |
每周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各排放源的污染物浓度和水量,对关键污染物排放源进行原因分析,从工 艺上分析解决的措施。
大气排放
•对所有装置废气排放源进行识别并检测
•选用具有最少无组织排放的设施,如热炉釆用超低NOX的燃烧器;
• WWI废水焚烧炉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以减少NOS的排放量;
・ 使用燃料气作为燃料,以减少SO2的排放量;
・釆用国际上先进的VoC检测仪对设备密封泄漏点进行检测,削减无组织的排放;
・厂界设置特征污染物自动检测仪,24 h监督工厂的环境状况。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站(图A. 25) 的分析数据(PPb级)自动上传到生产实时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及时査看工厂现场的环境信 息,对生产装置的异常排放情况进行监督,减少环境污染的风险。厂界环境检测符合性报告见 表 A. 19 o
表A. 19厂界环境检測符合性报告
检测时间 |
(略) |
厂号夠虛樱遇符合賛报舀"J 风向 — NW | |||||||||
污染因子 |
标准 |
检测限 |
mg∕m3 |
厂界1号点 |
厂界2号点 |
厂界3号点 |
厂界4号点 |
厂界5号点 |
厂界6号点 |
厂界7号点 | |
甲苯 |
2.4 |
<1 |
mg∕m3 |
× |
<1 |
X |
<1 |
<1 |
<1 |
<1 | |
苯乙烯 |
5 |
<1 |
mg∕m3 |
X |
<1 |
<1 |
<1 |
<1 |
<1 |
<1 | |
苯一 |
0.4 |
<1 |
mg∕m3 |
X |
<1 |
X |
<1 |
<1 |
<1 . |
<1 | |
(略) | |||||||||||
本月符合性I符合 |
符合 |
符合 符合 符合 I 符合 |
符合 |
监测因子:苯、乙苯、苯乙烯、甲苯、二甲苯、丁二烯、丙烯腊、氮氧化物、氨、气象五参数等。
固体废弃物
废弃物识别和分类:按危险和非危险,利用和处置分别进行管理。危险废弃物进行焚烧和安全填埋 处置。装置集中产生的危险废弃物由装置提出申请,环境组确认处置趋向,现场收集承包商进行现场服 务。废弃物收集如图A. 26所示。
图A.26废弃物收集
维持土壤和地下水的整体性
在设计时已经考虑了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的措施,如:
•采用双线储槽、废物处理池和水坑等,提供一种可以监测到内层破坏的方法。
•避免将输送碳氢化合物和化学品的管道埋地敷设。
•在生产工艺的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将化学品排入工艺废水下水道,应提供一些方法收集检修 时从工艺设备中排出的物料。
•在可能发生泄漏的设备的场所,应采用混凝土和防渗漏地面。
•装置内的沟渠应釆用混凝土结构,防渗漏处理和设集水坑,避免因溢流或泄漏污染土壤。
・车辆装卸设施应能够收集所有泄漏物。
设置现场22 口地下水监测井(图A.27),每半年对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监测,分析评估地下水和土 壤的整体性情况。
图A.27地下水检测井
监测分析项目如下:地下水样品分析结果(1)一金属分析结果(表A. 20) O
¾ A. 20地下水监测项目分析结果
样品编号 |
检测限 |
地下水 基准值⑵ |
地下水质 标准值⑶ |
荷兰清除标准 |
环境本地 调査结果⑷ |
MW-8 | |||
监测轮次 | |||||||||
I |
π |
nr |
IV | ||||||
银 |
1 |
431 |
(5) |
40 |
(6) | ||||
碑 |
10 |
1.01 |
50 |
60 |
N/D | ||||
(略) | |||||||||
备注:
<4)该场地在2002年所进行的环境本底调査相应分析结果的平均值$
| |||||||||
样品编号 |
检测限 |
地下水基 准值⑷ |
地下水质量 标准(IV)(S) |
荷兰清除标准 |
环境本底调 査结果⑺ |
MW-I | |||
监测轮次 | |||||||||
I |
π |
ΠI |
IV | ||||||
氨(以N计) |
0. 01 mg/L |
(2) |
0.5(as NHC⑹ |
— | |||||
总石油炷 | |||||||||
挥发性有机物 | |||||||||
(略) | |||||||||
备注:
|
消防水和应急
在非正常生产、溢流或泄漏、设备/控制系统失控期间,或在检修期间排放的废液,或受污染的消防 水是一种特殊的污染源,是潜藏对环境明显损害的因素。
1) 各装置设置独立的污染水收集池,既收集消防时的污染水又收集初期污染雨水,通过收集池用 泵自动将污染水输送到污水处理系统;
2) 关闭通过清洁雨水系统外排的雨水闸板阀(图A. 28),避免污染外环境的风险,或在出现事故 时使其危害效果最小化。
图A, 28雨水外排口闸板阀
A. 8. 5保卫
企业A采用先进的出入控制系统对整个厂区的出入进行控制,数据统计上将行政楼区域和装置区 域区分,以利于紧急情况下可以统计人数特别是装置区域的人数;这样同时也为夜间内部保卫提供便 利,保安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査询特定区域内的人数,有针对性地进行巡逻检査.
根据保卫程序的要求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保安人员实施对人员和车辆进出现场的检 査制度。槽罐车检査单见表A.2K
表A.21槽曜车检查单
记录编号:
所属公司: |
司机姓名: | ||
车牌号: |
车主/车辆类型: |
以下项目用来评估车辆状况.<√)的表示车况良好。没有)的项目表明车况不可接受,不能进入厂区。
序号 |
______检査项目______ |
状况 |
序号 |
检査项目 |
检査状况 |
1 |
保险证明 |
18 |
无轮胎混装 | ||
2 |
车辆年检证明_________ |
19 |
轮胎充气良好 | ||
3 |
道路运输证 |
20 |
安全附件完好(安全阀、液位计、压力表等) | ||
* 4 |
压力容器使用证________ |
*21 |
备有2只以上灭火器(位于驾驶室和槽罐) | ||
* 5 |
危险品车辆驾驶证_______ |
22 |
槽筒紧固牢靠______________ | ||
* 6 |
危险品押运证(压力容器操作证) |
23 |
扭锁可用并已上锁 | ||
7 |
前后车牌____________ |
*24 |
排气管安装火星熄灭器 | ||
8 |
驾驶员执照有效_________ |
25 |
安装静电接地线_____________ | ||
9 |
车辆行驶证在5年内_______ |
26 |
防腐蚀蓄电池盖板 | ||
IO |
紧急刹车功能完好 |
27 |
无明显漏气 | ||
11 |
头灯可用&完整 |
28 |
油箱盖已盖紧,无漏油 | ||
12 |
前转向信号灯完好 |
29 |
挡风玻璃状况良好 | ||
13 |
尾灯完好/功能正常_______ |
30 |
阀门密闭情况良好 | ||
14 |
挡风玻璃雨刷完好_______ |
31 |
备有安全带 一 | ||
15 |
反光镜完整无缺 |
32 |
车尾有反光带 | ||
16 |
车门、缓冲器和车身 |
33 |
倒车警报/倒车指挥员 | ||
17 |
整体胎面花纹良好 |
34 |
设有危险品运输标志 | ||
注:*号项目为特殊项目,针对相应的车辆。 |
表A. 21 (续)
车辆可接受 |
YeS可接受: |
NO不可接受: |
车辆被拒绝入内的缺陷描述: | ||
检查者 |
企业A公司内的所有装置和设施,都属于安全保卫的重点部位。在周界围墙和主要路口设置了可 控制的摄像机加强监视,现场配备两辆机动车供保安巡逻,分别在装置区和行政区设置了两套巡更系统 以确保巡逻工作的有效执行。
出入管理系统
监控设施、门禁系统和巡更系统由专人负责,定期对系统记录进行抽査,并聘请专业公司进行维护 保养和测试。通过加强培训,除了日常的保安管理外,保安人员协助企业进行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査安全 规定的执行,同时成为企业应急响应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门禁管理系统如图A. 29所示。
图A, 29门禁管理系统
A. 9变更管理
A.9. 1变更的类型
变更按内容分三类,技术变更、管理体系或法规变更和人员或机构变更。
技术变更又可按专业分,一般可分为九个专业,如:
・化学品和产品
•工艺技术和操作流程
•设备、管道和仪表
•电气技术
• DCS/SIS系统和现场仪表技术
•安全操作参数限制
•卸压/安全系统
•长期有人使用的建筑物
•管理系统或数据库应用软件变更
变更按应用时间可分为永久变更和临时变更。临时变更增加对使用期限的要求,超过原定时间,需 要重新申请变更。
A.9.2变更流程
企业的变更管理简要描述为=
递交《变更申请表》(表A. 22)——获取设计批准和实施批准——实施——完工检査和试车授权投 用——验收——文件更新/人员培训——关闭MOCO
表A.22变更审批表
第1部分——变更申请
MOC编号 |
部门或装置名称_______ | ||||||||||
工艺 |
仪表 |
电气 |
设备 |
其他 | |||||||
变更名* |
审批表1——变更描述(包括原因、工作范围和目标等) | |||||||||
原因: 工作范围: 目标: | |||||||||
是临时变更吗? Y/N |
如果是 |
则要求在此日期前恢复: |
日期:________ | ||||||
实际恢复日期:_________ |
日期: | ||||||||
支持文件(包括所有图纸号) | |||||||||
起草人:__ |
日期:__ | ||||||||
第2部分——HAZOP评审和批准(不需要签字的地方用N/A来表示不做要求) 参加评审人员如下: | |||||||||
__________设计组批准__________ |
专家批准________ | ||||||||
专业 |
姓名与签字 |
日期 |
专业 |
姓名与签字 |
日期 | ||||
操作 一 | |||||||||
化学工程 | |||||||||
机械工程 | |||||||||
仪表/电气____ |
修改过程是否需要正式HA2OP?如果是,请附上HAZOP报告和行动项清单;HAZOP YES/NO 如果不需要,请进行HSSE审査,记录所有讨论的主题内容和结论备批椎人査看。
批准实施前需要确认以下事项:
确认rtHAZOP报告”或“安全和操作可靠性检査清单”已经完成。
有关措施已经纳入工作范围,如果没有,请列为未完成项。
已经完成修改文件检査清单,有关措施已经安排(也可在安全和操纵可靠性评价表中附上)。
已经准备好有关员工的培训计划大纲(可在安全和操纵可靠性评价表中附上九
表A. 22 (续)
专业或管理部门 |
____姓名与签字 |
日期 |
装置高级化学工程师或部门主管或被授权人 | ||
高级维护工程师批准或被授权人 | ||
高级生产工程师批准或被授权人________________ | ||
经理或部门主管或被授权人_________________ |
获批准后,请高级化学工程师或主管在下面指明执行计划(转TS设计、立项、DCS或在线等应用,或直接转ES)β
另外,请通知并抄送MOC给所有相关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部分——试车(附完工检査表)(如果不需要试车,请标明N/A在本页右上角) 根据完工检査表,在试车前确认以下事项。
所有HAZoP或者健康、安全与环保检査清单评审措施已经已经纳入工作范围l, |
_____⅛∕⅛_____ |
所以试车人员的培训要求已经完成。 |
是/否 |
所有“A”类文件项目已经更新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是/否 |
修改已经检査,制定了完工检査表,所有类检査表项目已经完成. 一 |
是/否 |
完工检査表有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是// |
专业 |
姓名与签~ |
日期 - |
专业 |
一直名与签~ |
日期 L | |
操作 |
项目 | |||||
化学工程 | ||||||
机械工程 | ||||||
电气仪表____ |
试车意见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级生产'工程师或部门经理批准 |
日期 |
第4部分——授权关闭此修改
关闭MOC前确认以下工作:
请确认已经把修改后的正式文件抄送给相关文件和数据库管理者,以便进行文件更新α
资料更新需由文件主管者确认,(不适用项请在确认栏注明)
确认项 |
YES/NO Or N/A |
L修改范围完整<■ | |
2.所有有关员工的培训要求已完成3所有使用者得到更新的资料。 | |
3.所有“A类”与“B”类文件已经更新。如下但不限于: | |
各类图纸,PFD oΓpID⅞置函等图纸 | |
爲产襄术规程或技术手册操作規程等 | |
设备资料 | |
仪表电气的资料 一 | |
相关SAP设备技术电子数据库资料已经更新 | |
相关INTc)OLS仪表主数据库已经更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相关SPF主文件数据库已经更新(SPF数据系统投用后)_____________ | |
DCS或Pl系统的画面更新 | |
已经更新RSRD数据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所有类与类完工检査表项目已经完成。 | |
5.其他如: | |
高级化学工程师或相关负责人 I ——— |
日期 I |
A. 10产品安全监管
企业A将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应用于产品的所有方面,包括从开发经制造、储运与配送、 销售到最终的回收或处理,以确保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产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功能如图A. 30所示。
图A.30产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功能
产品安全:重点是维护和管理物料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O MSDS是物料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 企业HSSE&Q部门负责维护、管理所有的MSDS,利用MSDS管理系统支持化学品的风险评估和危害 信息交流。涉及的化学品包括原材料、化学三剂、中间产品、产品等。生产装置中使用到的化学品的危 害信息通过两种形式告知员工,硬拷贝的文件放置在相应装置的仪表外站,电子文件存于公司共享文件 夹和内部网页。员工定期接受MSDS培训,以帮助他们理解MSDS传递的信息O
生产现场张贴标记或标示,将化学品的危险信息提供给所有可能进入危险区域的人,如进入此区域 所需的PPE等。
产品合规性管理:获取、识别与企业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建立产品安全数据库,内容 不仅覆盖企业自身产品的安全,更考虑产品可以为客户或消费者安全使用的属性,包括但不限于:产品 的食品接触卫生属性,医疗包装卫生属性,饮用水接触卫生属性,燃烧安全性能,电气安全性能,废弃物 环保性能等。为客户提供专业支持,确保产品的符合性。同时,与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保持联系,并施 加影响。
客户保障:记录并及时回答客户对产品安全性能提出的询问,收集客户的反馈和建议,并定期给客 户开展产品培训。
技术与业务的优化:在产品开发或产品推广期间,对产品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A. 11应急管理
A. 11. 1应急组织及职责
应急响应组织是在发生紧急事件时,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控制应急行动的机构,包括调动企业内 部和外部应急响应资源。当意外事故发生时,由应急响应组织统一指挥应急行动,如果事故的发展超出 低级组织的应急能力时,应立即向上级应急响应组织报告,由上级应急响应组织负责处理事故及对外求 援工作。(图A. 31、图A. 32和图A. 33是一、二、三级事故响应的组织结构图)
•发生轻微事故时,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组织,通常由运转经理担任事故指挥,指挥相关的应急人员 应对发生的紧急事件。
图A.31 -级应急响应组织
・事故二级响应指在单个生产装置/单元内发生较严重的事故,并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需要 启动由运转经理担任现场指挥的应急响应组织,动用企业内部应急资源的应急响应。在事故二 级响应时,生产部主任或者相关制造经理必须赶到现场协调事故处理。
图A.32二级应急响应组织
•事故三级响应指在单个或多个生产装置/单元内发生重大的事故,对厂内其他区域造成了威胁, 并可能影响与企业临近的企业、化学工业园区和周边社区,需要启动由公司应箜理或堇虞詹聖 担任指控的企业事故管理小组并动用外部资源的应急响应。
Incident Commander
事故指捋 GMorDGM
财Uty IC 事故副指挥
PDOrDPD
务 |
","` ` JHCer 鸯W , ':匸 E RePJ | ||
Oin(X^ 政府联络官二 ER&p. | |||
LaW Officer -fe-. Legai Rep. |
OPeratiOnS SeCtiOn Chief 执行部门主管 ManUfhCtOry Manager |
Planning SeCtion Chief 计划部门主管 |
LOgiStiCS SeCtiOn Chief 后勤部门主管 |
FinanCe SEOn Chief 财务部门主管 |
Site ManUfeCtUring Team 装置生产小组
三级应急响应组织
A. 11.2应急预案
总体应急响应程序:
应急响应程序的构成如图A. 34所示。
•事故的分类和分级;
•组织结构(企业采用三级应急响应结构,不同的级别启用不同的组织机构);
•应急响应,包括内部/外部影响,应急响应的终止和灾后的恢复3
•应急响应下的通讯和联络3公共关系;培训和演习。
企业通过桌面演习和现场演习的形式,演练应急预案和提高人员对预案的认知。为了加强员工工 业消防的技能,消除恐惧心理、提高实战能力,我们逐步安排操作工参加真实火场训练。以下是一则桌 面演习的案例。
时间:周二下午 地点:PE装置 演习类型:桌面演习
事故场景
PE装置发生了爆炸和火灾。目前什么物料引起的火灾并不清楚。我们知道目前受灾的区域范 围,但是并不清楚其余周边的情况怎样。
一些在附近工作的承包商工人据推测在爆炸的范围之内。一名操作工当时正在卸丙烷。 实际情况
•在最初爆炸的范围之外发现一名承包商,但是情况不明;
• PE装置上空浓烟密布;
• 一名操作工受伤。
状况
•非常炎热,38 r ;
•南风/东南风;
•受灾区域以及邻近区域有非常多的承包商工人正在工作;
•邻近装置有检修作业$
•现场噪音非常巨大。
演习人员采取的行动
提供的信息
•发现第一个承包商人员是非常重要的;
•装置区域内浓烟滚滚;
•噪声非常大;
•两名消防官兵未能战胜出现的状况;
• 一辆消防车不能提供最高的压力e
使用的工具
•现场紧急行动方案;
•装置自身的紧急响应程序;
•现场事故指挥员的职责。
演习目的
•测试现场的紧急行动方案;
•装置自身紧急响应程序(是否使用过);
•对级别和类别的理解;
•响应时和响应后的沟通;
• ICS的使用;
•对紧急职责的理解;
•测试医疗预案的变动。
图A. 34应急影响程序的构成
各装置应急响应预案:
•装置情况介绍,包括消防设施介绍,逃生和疏散3
•装置内存在的危险物质和设备;
•应急响应程序,包括火灾/爆炸,易燃液体泄露,易燃气体泄露,外界影响,环境保护;
•应急状况下的联络;
•附件,包括消防设施平面图,疏散点示意图,危险物质,设备安全分析和后果模拟(采用了 DNV 的软件,对可能的情况进行了后果量化计算)。
其他管理程序:
防台防汛,消防水管理,疏散程序,安全淋浴和洗眼器,避难管理等。
A. 11.3应急预案演练、评估和修订
企业A在年初制定当年的演习计划(表A. 23),全年不少于40次现场演习;同时可进行桌面演习 以帮助员工回顾程序。所有的现场演习都会通过纪要的方式予以总结。
表A. 23事故演练计划
时间 |
2007 年 |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
实验室 |
~1- |
2A |
3(A+D) | |||||||||
PHU |
2A |
3A | ||||||||||
TP |
3A |
3B |
2B |
3A+D | ||||||||
(略) | ||||||||||||
IMT事故管理小组 |
1 |
4 | ||||||||||
CMT危机管理小组 |
1 |
D在会议室内讨论假设的事故和采取的行动
2) 单个团队处理应急事件1
3) 多个团队和多个层次员工处理2级事故的现场应急响应行动
4) 包括事故管理组和总经理及副总经理在内的所有层次员工的多个团队参加的现场响应和处理应急事件。包括 第三方的应急反应和外部的观察
A火灾演习,B溢出和泄漏演习,C营救演习,D医疗演习
注:红色字体为建议的不通知演习。
A. 11.4急救
公司行政区域备有提供24 h医疗急救服务的诊所,诊所急救设施配备齐全并定期维护。诊所急救 电话和急救对讲机24 h保持畅通;24 h配备有相应资质的医生、护士、救护车驾驶员各一名,急救物品、 通信设施配置齐全的救护车一辆。
根据工作场所的性质配备不同的急救药品和医疗器材,急救物品放置区域覆盖全公司。每个装置 平均配备有急救物品3套,现场员工定期自査,医疗人员定期检査、维护,确保急救物品处于急救备用状 态。同时,与周边的医疗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急救演练。医疗人员、现场员工和承包 商进行急救演练,并进行回顾总结,找出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根据事故的状态,启动相应的医疗急救 流程。在多种伤害和伤员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寻求外部支持实施救治。当伤者伤势重时,转送相关 医院。
急救培训:员工和承包商急救知识培训、复训和考核。新员工入职参加基础急救培训(主要内容包 括CPR急救技术、伤口止血和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等),经过考核合格取得急救证书。非生产部员 工每2年为一个周期参加基础急救的复训和考核;现场员工每1年为一个周期参加现场急救的复训和 考核;特殊岗位的人员同时参加每年一次的特殊岗位的急救培训和考核;特殊作业的人员参加作业前的 急救培训和健康检査,筛选出不合格的作业人员。承包商参加每年一次的急救培训、复训和考核;消防 队员每年1次参加基础和特殊岗位的急救培训、复训和考核。
A. 12事故处理和预防
A. 12. 1事故预防
先其未然谓之防,企业A提倡预防为主的科学观,旨在建立一个未遂事件的发现、报告、调査及作 业观察报告体系o通过对上述报告的统计分析,提出改进方法,防止事件/事故的发生O
作业情况观察记录卡(图A. 35)
作业观察是观察安全行为和衡量是否符合公司安全要求的系统方法。作业观察找出:违反安全规 定的行为和积极的安全行为。
''‰t JOB OBSERVATION CARD 撰 XE 作业情况观察记录卡 Date H«:________TiBC岫,_____ | |||
Project./ IOCatiOn CaBPBffeseɪved 項冃/位置 ._______......被观*的公3!∕≡fl._________________ TelIk Observed 練耽蒙的作: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HaZard EXPOSUre Analysis 危Rt分析 |
-Mo-Of UnSafe Exposure-处于危■肉⅛t下的⅝t. | ||
C CBUghl [n. On IIr Betgen Obj<ιcts | |||
O Contact tog tMiperature | |||
O Ccntactine Electric Currenttk* | |||
∏ Inhalina. Absorbing Or Sval!OVing B HaXRr<k>dκ l~* 如b.55¾人.mt⅝⅛l⅛Q√a;UHllfc為___________ | |||
PPE COmPJianoe 务⅝⅛防炉南為将査1⅝¾t |
NUmber Observed JK<K⅜I 的 BMt |
NOn COnIPKanCe | |
CJ ⅛atety Clmes 女金旳___________ | |||
CJ ⅛^T iS5 *⅜⅜<.____________ | |||
口 "g∕S"宜生- | |||
CJ C!k” 沪* ..一 | |||
□ Fac« FrQlecUw 囲軍 | |||
O HeariM Frctectior听力帳护设警 | |||
□ TeTOn- P-Ot3i∙∙g 备 | |||
口 Te∙psiτ*tUre PrOteetliCT 领4hSβ(0i?'致蜀 | |||
O__________________ | |||
Hazard COntrol Raquirad _____Eml⅜⅞⅛⅞⅞i⅜______ |
Number Ob∙β<vβd-⅜⅝aa¾⅜⅜ |
-NOn COrHPlianCe-不符舍 | |
C F:rc Extinguisher /Blanket/ BUdWt lj ⅜>c⅜ZKι>⅝⅜/PlEIW | |||
C MKn∙l≡en∕StΛn⅛,cβλ∕Fy <U:Cb t^j 折揮財∕¾>⅝⅛ I,监灭员_____________ | |||
口畔政器SR∙_____ | |||
C JIUZPe顷:l/女uewiurɪ: | |||
O | |||
TOoI & Equipment Condition __________工»> <⅛∙1⅜&_________ |
Nue" Otswved |
NOn CorTlPliarce 不符合 | |
口 Right for the JOb ‘丿作业相配 | |||
O 1;« «.rr»Ctly iEW® Hl | |||
n In Safe CaIdIUg 口 ⅜1:于安仝的条件F____________ |
ObSerVaCIOnS 溉察到的情况
Imedlate ACtiOnS 即刻措施
Recoanendat ions建议改进措施
Reportwl B> f⅛au√0ept./Tul Jβ⅛Λβ⅛∕βΠ∕
图A. 35作业情况观察记录卡
未遂事故报告卡(图A.36)
未遂事故是指在环境略微改变时就有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导致患职业病以及对财产、环境或声 誉造成损害,但没有实际发生的一个事件。在现场观察到一起未遂事故的任何人员应立即采取适当的 行动纠正不安全状态或行为,及时向直接的主管报告未遂事故,并将未遂事故的详细描述填入“未遂事 故报告卡”中。
正面 反面
未遂事故报告 时间:............日期:.............................. 地点:..................... 发生单位/部门:............................... 情况简述:........................................... 当时所采取的措施:......................................... 如何改善的建议:.......................... •....................... ............... 报告人姓名/部门/馬话(Rq)OrtedbyName / DeptTei): |
(以下由部门主管或HSEA员壊写) 调査人:........................................................... 日期:......................................... 调査结果:................................................. 采取的措施:............................................................................. ..........................................................«••• ................. 注意: 该报告将记录于HSE数据库用来追踪事后采取的措施 并确保其完成 根据该报告的性质及严重程度,将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 的报告 |
≡ A.36未遂事故报吿卡
发现未遂事故的人员在填完报告的正面内容后,可将卡投到收集箱或通过电子邮件格式发给 HSSE部门。HSSE部门对未遂事故报告进行筛选、统计、分析及归档,并把筛选后的一些未遂事故反 馈给相关人员进行调査,HSSE负责进行跟踪。对可能导致较大危害后果的高危未遂事故,由HSSE部 安排调査。
通过行动项跟踪系统(简称ATS),对未遂事故进行跟踪,ATS工作流程如图A. 37所示。
所有经过筛选的未遂事故报告卡,都输入ATS行动项跟踪系统,对处理结果进行跟踪。
图A. 37 ATS工作流程
统计和分析
收集到所有作业情况观察卡和未遂事故报告后,将及时根据《原因分析综合表》对各种情况进行分 析。HSSE部门将每周、每月准备未遂事故分析报告,并列出当前存在的高危风险/隐患的详细情况。
HSSE部门负责回顾所有调査报告,来分析趋势,防止类似事件/事故再发生。
作业观察卡统计分析(分项观察统计、各项符合率等);
未遂事故统计分析(直接原因分析、事故类型、递交部门等)。
A. 12. 2事故的分级
根据严重程度,事故被分成五个级别,严重程度矩阵的内容是对事故严重程度级别判断的指导。
A. 12. 3事故的报告
所有的事件都要当即报告给直接主管,随后完成“初始报告"(表A. 24) O
衰A.24初始报告
事发单位/部门^ 一 |
事故发生时间: |
受伤情况/设备/材料损失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事故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简要描述: | |
已采取的措施: | |
可能的原因: | |
准备人: |
联系号码: |
直接主管: |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事故分类说明:1.死亡;2.受伤;3.职业健康损害.4.火灾;5.高危未遂事故;6.环境事故;7.道路安全事故;
8.财产损失,9.保卫事宜,10.其他.
A. 12. 4事故调査和原因分析
所有事件、事故和职业病必须根据《原因分析综合表》接受调査,来确定事件的性质、直接原因和根 本原因,并采取纠正行动以防止事件的再发生。随后,完成事故报告的最终报告。
事故调査流程图如图A. 38所示。
事故报告见表A,25o
严重程度矩阵见表A.26.
事件/事故报告流程图如图A. 39所示。
图A.38事故调査流程图 表A.25事故报吿
基本情况: | |
日期: |
时间: |
当事者部门/职位: |
目击者: |
地点: | |
报告人姓名: 部门: 职位: |
表A. 25 (续)
事故类别: | ||
受伤 |
非受伤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死亡 |
环境排放 — | |
為救受伤 |
机动车辆事故_______________ | |
可记录受伤一无损工时事件 |
财产损失_________________ | |
可记录受伤一脱岗天数事件 |
保卫事宜_________________ | |
__职业病 |
~i力 | |
項他 | ||
受伤员工情况: | ||
性别: |
年龄: "部门/职位:__________ | |
当前工作经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受伤部位: |
损工天数: | |
财产受损情况:__ | ||
受损设备/物料: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预计损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事故描述: | ||
描述事发经过: | ||
已采取的紧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根本原因分析 | ||
No. 关键因素__ | ||
1 | ||
关键因素1 | ||
1 |
.直接原因:(不安全的行为和状态,造成了关键因素的存在) | |
编号__________ |
评注__证据 | |
2.系统原因:(个人因素和工作因素造成了关键因素的存在) | ||
编号__________ |
评注__证据 | |
附加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建议的改进措施和完成日期 | ||
改进措施和完成标志 |
负责 完成日期 状态 签名 | |
调查小组: | ||
姓名: 部门: |
职位:____ | |
事故相关部门经理: | ||
HSSE部门主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严重程度 |
健 康 |
安 全 |
环 境 |
财产损失 |
保卫/违法行为 |
物 流 | |
1 |
在企业工作中由于暴露出现 死亡或者现场多人出现严重 或威胁生命的健康影响 |
现场多人死亡 |
引起化工区天然水体 的污染 |
高于40 000 000元 |
国内动荡局势需要人 员撤退 |
车辆 |
船只 |
现场外一人或多人死亡 | |||||||
在企业现场外工作中由于暴 露一人出现严重或威胁生命 的健康影响 |
现场外一人死亡 |
厂界环境污染引起厂 群纠纷的 |
装置大量损坏,对邻 近装置影响 |
炸弹袭击、胁持人质/ 绑架犯 |
爆炸,撞击,造成高于100万元的损失 | ||
在企业现场外工作中由于暴 露多人出现永久健康影响 |
现场外多人致残 |
对现场外影响(例如: 窗户损坏) |
严重的破坏行为 |
泄漏≥100 bbls |
泄漏≥100 bbls 无法控制的气体泄 漏>10 t或与其相 当体积 | ||
2 |
在企业现场工作中由于暴露 一人死亡或者一人出现严重 或威胁生命的健康影响 |
现场一人死亡 |
由于管理不善,生产 装置污水冲击污水处 理设施的正常运行而 引起外排口水质超标 准的 |
4 000 OoO 〜 40 000 000 元 |
严重的犯罪行为 |
现场外多人重伤 | |
在企业现场工作中多人造成 永久性健康影响 |
现场多人致残 |
50桶(200 L/桶)及 以上危险物质泄漏, 在控制区域内,未引 起外环境的污染 |
大部分主装置损坏 |
严重违背安全保卫事 件处理指导方针 |
车辆破损,损失大 于50万元 |
船体破损,损失大 于50万元 | |
在企业现场外工作由于暴露 造成单人永久性健康影响 |
现场外一人致残 |
由于管理不善,初期 雨水池的污水溢流引 起水质超标准5倍及 以上 |
现场外无影响 |
较大的勒索/贿赂/ 欺诈 |
地区环境影响,很可能接到传票/罚款, 会危害企业的声誉。 | ||
多人在企业现场外工作中由 于暴露造成中度可恢复性短 期健康影响 |
现场外多人非致 残性重伤 |
严重程度 |
健 康 |
安 全 |
环 境 |
财产损失 |
保卫/违法行为 |
物 流 | |
3 |
在企业现场工作中造成一人 永久性健康影响 |
现场一人致残 |
大于2 OOO L危险物 质泄漏,在控制区域 内未引起外环境的 污染________ |
800 OoO〜 4 000 000 元 |
犯罪行为 |
一人或多人非致残性重伤(损失工时) | |
在企业现场工作中造成多人 中度短期可恢复性健康影响 并属于损失工时事件 |
现场一人或多人 非致残性重伤 (损失工时) |
一个小装置损坏 |
违反公司政策并被 解雇 |
财产损失大于等于10万元,小于50 万元 | |||
在企业现场外工作中造成一 人中度短期可恢复性健康 影响 |
现场外一人非致 残性重伤 |
小设备的大量损坏, 如:电缆、仪器和小 管道 |
炸弹袭击较轻的 破坏 较轻的勒索/贿赂/ 欺骗________ |
地方环境影响,可能会触犯环境法律,对 企业的声誉造成长期影响 | |||
4 |
在企业现场工作中造成一人 中度短期可恢复性健康影响 并属于损失工时事件 |
现场一人或多人 轻伤(可记录) |
火炬、烟囱冒黑烟(林 格曼黑度)4级、5级 |
80 OOO〜800 OoO 元 |
违反公司政策并被正 式惩罚 |
一人或多人轻伤(可记录) | |
多人在现场过于暴露,但没 有可报告的健康影响 |
现场外可记录一 人受伤 |
大于200 L危险物质 泄漏,在控制区域内 未引起外环境的污染 |
小设备的局部损坏 |
不存在环境影响,触犯法律的可能性低, 几乎不可能危害企业的声誉 | |||
现场外同样的暴露,但没有 造成影响 |
财产损失小于10万元 | ||||||
5 |
单个人在现场过度暴露但没 有可汇报健康影响,例如:监 测结果显示超过职业暴露限 值,或者是现场控制或个人 防护用品出现问题的一次性 事件 |
急救或者轻于 急救 |
火炬、烟囱帽黑烟 (林格曼黑度) 2级、3级 |
少于80 000元 |
违反公司政策并被非 正式警告 |
急救或者轻于急救 | |
现场外无人受伤 |
少于200 L危险物质 泄漏,在控制区域内, 未引起外环境的污染 |
较轻的损坏 |
化学品泄漏Vl 桶,在控制区域内 |
化学品泄漏Vl桶 不在甲板上或进入 环境_______ |
图A.39事件/事故报吿流程图
A. 12. 5经验分享
每个月对当前事故业绩进行统计通报(表A. 27),包括HSSE关键业绩,安全工时,未遂事故报告/ 作业观察卡以及事故统计。
表A. 27事故业绩统计表
HSSE关键业绩 |
当月 |
今年 |
2007目标 |
损失工时事故________ |
0 |
1 |
2 |
可记录伤害 |
0 |
3 |
8 |
12月滚动严重车辆事故率 |
0. 12 | ||
工时 |
当月 一 |
__ | |
总工时 |
479 587 |
4 155 641 | |
自上次发生损时事故之日起的工时 |
1 702 368 | ||
_______自上次发生可记录伤害之日起的工时 |
1 702 368 | ||
未遂事故报告/作业观察卡 |
______当月 |
__ | |
未遂事故报告 |
51 |
584 | |
作业观察卡 |
171 |
2 666 | |
莓故统计 |
当月 「 | ||
死亡 一 |
0 |
__ 0 | |
损失工时 一 |
0 |
1 | |
工作受限 ________ |
0 |
0 | |
医疗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
0 |
2 | |
职业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 |
0 |
0 | |
即时医疗救助 |
3 |
8 | |
火灾或爆炸 |
0 |
3 | |
道路车辆 — |
0 |
7 | |
财产损失 — |
0 |
0 | |
保安 |
0 |
0 | |
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0 |
0 | |
总数 |
3 |
21 |
公司A在大门及现场显眼处设置了“事故红绿灯”(图A. 40)。平常亮绿灯,一旦发生事故,会亮红 灯或者黄灯,对员工和承包商起警示作用。轻微可记录事故一亮黄灯3个工作日;损失工时事故一亮红 灯5个工作日。
鹽上沃氣囈岫*轉毒睥安金2:曬 ⅞⅛f⅛ ItafX ⅛3s? S .5LftSI 讲您
图A. 40事故红绿灯
向全体员工通告和分享事故经验/教训,通过对已发生事故的学习与总结,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HSSE部门定期对相关行业发生的事故进行收录整理。经验教训报告见表A. 28o
表A.28经验教训报告
企业A事故 □ 装置/部门:韩国HHl装配场 事故类型: |
非企业A事故 √ 信息来源: |
事故日期:
潜在后果: |
韩国HHl装配场死亡事故(EGP3A海外项目) 事件经过 |
XX年X月X日XX时左右,一名装配工在LSF工作,在安装钢板前纠正没有对准的部分。当他从梯子爬上脚手架 时,从高处掉下,其左边头部撞到了那里的钢工作台角上,颅骨断裂,裂伤。他被立即送往医院,随后被证实于X X年 X月X日死亡。没有目击者确认事故的真正原因。
事件发生的原因
• 1.8 m以下的高度没有考虑到主要的防坠落保护。
•作业场所周围没有习惯性和强制性的良好的清洁 情况。
• 没有足够的预作业计划,来确认和评估潜在的危险。
•作业和安全监督不够。
• 有关高空作业的危险.即使很低的高度,如此种高度 (低于1. 8 m)没有认识到危险。
•没有遵守安全作业惯例,没有强制性的安全作业 惯例。
•没有认识到在脚手架外移动/作业无防坠落保护的 危险。
为防止事件的发生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在任何情况下,不管作业高度多高,都要评估与高空工 作有关的可能的危险。
•在任何情况下,确保作业区域和作业区域周围良好的 清洁习惯。
•在任何情况下,频繁进行检査,监督JSA符合性情况及 清洁要求。
• 在任何情况下,确保作业现场足够的作业和安全监督。
• 在任何情况下,向主管人报告没有计划的作业活动,确 保进行适当的危险评估<1
•在任何情况下,保证对作业者进行培训,以确认风险 情况。
•在任何情况下,重新评估作业条件有改变的JSAO
A. 13检查、评估和改进
企业A釆取多种形式并举的审核措施,多种形式整合的管理评审(图A.41),对公司的HSSE管理 体系建设和维护,寻找到更多的、更适宜企业发展的改进机会,并有利于降低各类风险。检査和审核的 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
安全管理体系评审系统 | ||
1 |
自査 |
根据流程、程序和安排,进行例行自查 |
根据关注的焦点,进行非常规的专项自査 | ||
2 |
内审 |
按照内审流程、程序计划计划进行例行内审 |
根据不同专业关注的焦点,进行非常规的专项内审 | ||
3 |
外审 |
按照外审约定和内部的安排,实施有计划外审 |
根据企业阶段性的重点工作、风险控制的要求,追加外审 | ||
4 |
管理评审 |
根据流程、程序和安排,组织召开管理评审会议 |
根据企业阶段性的重点工作、风险控制的要求,不同专业关注的焦点,安排专项管理评审会议 |
图A.41 管理评审
各项检査、审核后制定的行动项录入ATS系统,由指定的责任人关闭行动项,并有专人负责验证各 个行动项的关闭情况,以保证公司HSSE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IMS内审跟踪表见表A. 29。
表A.29 IMS内审跟踪表
编号 |
部门 |
判标 |
审核 日期 |
简述 |
原因 分析 |
纠正预防 措施 |
责任人 |
完成目标 |
验证人 |
状态 |
ICS 13.100
G 09
备案号:25428—2009
AQ 3013—2008
GeneraI norms for Safety StaiIdardiZatiOn Of hazardous CheIIIiCaI enterprises
2008-11-19 发布
2009-01-01 实施
本标准第4章、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
本标准明确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开展安全标准化的总体原则、过程和要求,同时用于指导危险化 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系列标准的编制与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 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海峰、曹永友、曲福年、刘艳萍、董国胜、郭秀云、张秀亭、刘伟、李运才。
本标准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的总体原则、过程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企业及有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的经 营企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894 安全标志
GB 11651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
GB 13690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5258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GB 16179安全标志使用导则
GB 1648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
GB 18218重大危险源辨识 "
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 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 50351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 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AQ/T 900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SH 3063—1999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SH 3097—2000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 1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 CheIniCaI enterprise
依法设立,生产、经营、使用和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或者其所属生产、经营、使用和储存危险化学 品的独立核算成本的单位。
344
3.2
安全标准化 Safety StandardiZatiOn
为安全生产活动获得最佳秩序,保证安全管理及生产条件达到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等 要求制定的规则。
3.3
关键装置 key facility
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易腐蚀、高温、高压、真空、深冷、临氢、炷氧化等条件下进行工艺操作的生 产装置。
3.4
重点部位key Site
生产、储存、使用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化学品场所,以及可能形成爆炸、火灾场所的罐区、装卸台 (站)、油库、仓库等;对关键装置安全生产起关键作用的公用工程系统等•
3.5
资源 FeSOUrCeS
实施安全标准化所需的人力、财力、设施、技术和方法等。
3.6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
关注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绩效或受其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3.7
供应商 SUPPlier
为企业提供原材料、设备设施及其服务的外部个人或团体。
3.8
承包商 COntraCtOr
在企业的作业现场,按照双方协定的要求、期限及条件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个人或团体。
3.9 事件 incident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3. 10
事故 accident
造成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3. 11 危险、有害因素 hazardous elements
可能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 12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3. 13
风险risk
发生特定危险事件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3. 14
风险评价 risk assessment
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过程。
, 345
3. 15
安全绩效 Safe PerformanCe
基于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控制和消除风险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3. 16
变更 Change
人员、管理、工艺、技术、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
3. 17
隐患 POtentiaI accidents
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3. 18
童大事故隐患 SeriOUS Potential accidents
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
4要求
4. 1 概述
本规范采用计划(P)、实施(D)、检査(C)、改进(A)动态循环、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
4.2原则
4. 2. 1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依据本规范的要求,开展安全标准化。
4. 2.2安全标准化的建设,应当以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为基础,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 的理念,与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
4. 2. 3安全标准化的实施,应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监督管理原则,通过有效方式实 现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
4.2.4安全标准化采取企业自主管理,安全标准化考核机构考评、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的 管理模式,持续改进企业的安全绩效,实现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4.3实施
4.3.1安全标准化的建立过程,包括初始评审、策划、培训、实施、自评、改进与提高等六个阶段。
4.3.2初始评审阶段:依据法律法规及本规范要求,对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初始评估,了解企业安全 管理现状、业务流程、组织机构等基本管理信息,发现差距。
4. 3.3策划阶段: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本规范的要求,针对初始评审的结果,确定建立安全标准化方 案,包括资源配置、进度、分工等;进行风险分析;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 求;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台账、档案、记录等;确定企业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4.3.4培训阶段:对全体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标准化相关内容培训。
4.3.5实施阶段:根据策划结果,落实安全标准化的各项要求。
4. 3.6自评阶段:应对安全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査和评价,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提出完善措施。
4.3.7改进与提高阶段:根据自评的结果,改进安全标准化管理,不断提高安全标准化实施水平和安全 绩效。
5管理要素
5. 1负责人与职责
5. 1. 1负责人
5. 1.1.1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 基础和基层工作。
5. 1.1.2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实施安全标准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346
5.1.1.3企业主要负责人应作出明确的、公开的、文件化的安全承诺,并确保安全承诺转变为必需的资 源支持。
5. 1. 1.4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召开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或领导小组会议。
5.1.2方针目标
5. 1.2. 1企业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主要负责人应依据国家法律 法规,结合企业实际,组织制定文件化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应满足:
D 形成文件,并得到所有从业人员的贯彻和实施;
2) 符合或严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3) 与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相适应;
4) 目标予以量化;
5) 公众易于获得。
5. 1.2.2 企业应签订各级组织的安全目标责任书,确定量化的年度安全工作目标,并予以考核。企业 各级组织应制定年度安全工作计划,以保证年度安全工作目标的有效完成。
5. 1.3机构设置
5. 1. 3. 1企业应设置安委会或领导小组,梭置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按 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
5. 1.3.2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规模大小,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
5. 1.3.3企业应建立、健全从安委会或领导小组到基层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5. 1.4职责
5. 1.4. 1企业应制定安委会或领导小组和管理部门的安全职责。
5. 1-4.2企业应制定主要负责人、各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
5- 1.4.3企业应建立安全责任考核机制,对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安全职责的履行情况 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
5.1.5安全生产投入及工伤保险
5. 1,5. 1企业应依据国家、当地政府的有关安全生产费用提取规定,自行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项用于 安全生产。
5.1. 5. 2企业应按照规定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合理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建立安全生产费用台账。
5. 1.5.3企业应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
5.2风险管理
5. 2. 1范圈与评价方法
5. 2. 1. 1企业应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和准则。
5.2. 1.2 企业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D 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3)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5)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 企业周围环境;
9)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5. 2. 1.3企业可根据需要,选择科学、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D工作危害分析(JHA)5
2) 安全检査表分析(SCL)5
3) 预危险性分析(PHA)5
4)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5
5)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6) 故障树分析(FTA)5
7) 事件树分析(ETA)5
8)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方法。
5. 2. 1.4企业应依据以下内容制定风险评价准则:
D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 设计规范、技术标准S
3) 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 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5.2.2 风险评价
5. 2. 2, 1企业应依据风险评价准则,选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 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 和严重程度分析。
5.2.2.2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5.2.3风险控制
5.2. 3.1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 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D应考虑:
(1) 可行性3
(2) 安全性3
(3) 可靠性。
2)应包括:
(1) 工程技术措施S
(2) 管理措施;
(3) 培训教育措施S
(4) 个体防护措施。
5. 2. 3. 2企业应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 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5. 2.4隐患治理
5. 2.4. 1企业应对风险评价出的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 定资金来源、定治理期限。企业应建立隐患治理台账。
5. 2.4. 2企业应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
D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2) 评审意见;
3) 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4) 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
5) 竣工验收报告。
5. 2.4.3企业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向企业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 政府报告。
5. 2. 4. 4企业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348
5.2.5重大危险源
5. 2. 5. 1企业应按照GB 18218辨识并确定重大危险源,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
5. 2. 5. 2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设置安全监控报警系统。
5. 2. 5. 3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
5. 2.5.4企业应对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设施定期检査、检验,并做好记录。
5. 2. 5. 5 企业应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装备,每年至少进行1次重大危 险源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5.2. 5. 6企业应将重大危险源及相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送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5.2. 5.7企业重大危险源的防护距离应满足国家标准或规定。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规定的,应采取切实 可行的防范措施,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5. 2.6 风险値息更新
5. 2. 6. 1企业应适时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隐患。
5. 2. 6.2 企业应定期评审或检査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
5. 2.6.3企业应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D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 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3) 技术改造项目;
4) 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3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
5. 3.1法律法规
5. 3. LI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 门,确定获取渠道、方式和时机,及时识别和获取,定期更新。
5. 3. 1.2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 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5.3. 1.3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
5. 3.2符合性评价
企业应每年至少1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评价, 消除违规现象和行为。
5.3.3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5. 3. 3. 1企业应制定健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D安全生产职责;
2) 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3) 安全生产会议管理;
4) 安全生产费用;
5) 安全生产奖惩管理;
6) 管理制度评审和修订;
7) 安全培训教育;
8)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
9) 管理部门、基层班组安全活动管理;
10) 风险评价;
ID 隐患治理$
12) 重大危险源管理;
13) 变更管理;
14) 事故管理;
15) 防火、防爆管理,包括禁烟管理;
16) 消防管理;
17) 仓库、罐区安全管理3
18) 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管理;
19) 生产设施管理,包括安全设施、特种设备等管理;
20) 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
21) 安全作业管理,包括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起重吊装作业、 破土作业、断路作业、设备检维修作业、高温作业、抽堵盲板作业管理等;
22)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包IS剧毒化学品安全管理及危险化学品储存、出入库、运输、装卸等S
23) 检维修管理:
24) 生产设施拆除和报废管理;
25) 承包商管理;
26) 供应商管理;
27) 职业卫生管理,包括防尘、防毒管理;
28) 劳动防护用品(具)和保健品管理;
29)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
30) 应急救援管理;
31) 安全检査管理;
32) 自评等。
5. 3. 3. 2 企业应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发放到有关的工作岗位。
5. 3.4操作规程
5. 3. 4. 1企业应根据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特点和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的危险性,编制操作规 程,并发放到相关岗位。
5. 3. 4. 2 企业应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新产品投产或投用前,组织编制新的操作规程。
5. 3.5修订
5. 3. 5. 1企业应明确评审和修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时机和频次,定期进行评审和修订, 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在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对相关的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进行评审、修订:
D 当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废止、修订或新颁布时;
2) 当企业归属.、体制、规模发生重大变化时;
3) 当生产设施新建、扩建、改建时;
4) 当工艺、技术路线和装置设备发生变更时;
5) 当上级安全监督部门提出相关整改意见时;
6) 当安全检査、风险评价过程中发现涉及规章制度层面的问题时;
7) 当分析重大事故和重复事故原因,发现制度性因素时;
8) 其他相关事项α
5. 3. 5.2企业应组织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工会代表参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 程评审和修订,注明生效日期。
5. 3. 5.3企业应及时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培训学习修订后的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5. 3.5.4企业应保证使用最新有效版本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50
5.4培训教育
5. 4. 1培训教育管理
5. 4. L 1企业应严格执行安全培训教育制度,依据国家、地方及行业规定和岗位需要,制定适宜的安全 培训教育目标和要求。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和培训目标,定期识别安全培训教育需求,制定并实施 安全培训教育计划。
5. 4. 1. 2企业应组织培训教育,保证安全培训教育所需人员、资金和设施。
5.4. 1.3企业应建立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档案。
5.4. 1.4 企业安全培训教育计划变更时,应记录变更情况。
5.4. 1.5企业安全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培训教育效果进行评价。
5.4. 1.6企业应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全员培训的目标,对在岗的从业人员进行经常性安全培训教育。
5.4.2管理人员培训教育
5. 4. 2. 1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教育,经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其 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并按规定参加每年再培训。
5, 4. 2. 2企业其他管理人员,包括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基层单位负责人、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安全培训 教育由企业相关部门组织,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5. 4.3从业人员培训教育
5.4. 3. 1企业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业人员每年应接受再培 训,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学时。
5. 4.3.2企业特种作业人员应按有关规定参加安全培训教育,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方可上岗作业,并 定期复审。
5. 4. 3. 3企业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驾驶员、船员、押运人员,必须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交通 部门考核合格(船员经海事管理机构考核合格),取得从业资格证,方可上岗作业。
5. 4. 3. 4企业应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新产品投产前,对有关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 方可上岗。
5.4.4新从业人员培训教育
5. 4.4. 1企业应按有关规定,对新从业人员进行厂级、车间(工段)级、班组级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 格后,方可上岗α
5.4.4. 2企业新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时间不得少于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学时。
5.4.5其他人员培训教育
5-4.5. 1企业从业人员转岗、脱离岗位一年以上(含一年)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级安全培训教 育,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5. 4. 5. 2企业应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进行有关安全规定及安全注意事项的培训教育。
5. 4. 5. 3企业应对承包商的作业人员进行入厂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发放入厂证,保存安全培训 教育记录。进入作业现场前,作业现场所在基层单位应对施工单位的作业人员进行进入现场前安全培 训教育,保存安全培训教育记录。
5.4.6日常安全教育
5. 4.6. 1企业管理部门、班组应按照月度安全活动计划开展安全活动和基本功训练。
5. 4. 6. 2 班组安全活动每月不少于2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1学时。班组安全活动应有负责人、有 计划、有内容、有记录。企业负责人应每月至少参加1次班组安全活动,基层单位负责人及其管理人员 应每月至少参加2次班组安全活动O
5. 4. 6. 3管理部门安全活动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2学时。
5. 4. 6.4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每月至少1次对安全活动记录进行检査, 并签字。
5. 4. 6.5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或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结合安全生产实际,制定管理部门、班组 月度安全活动计划,规定活动形式、内容和要求。
5.5生产设施及工艺安全
5. 5. 1生产设施建设
5. 5. Ll企业应确保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 使用。
5. 5. 1.2企业应按照建设项目安全许可有关规定,对建设项目的设立阶段、设计阶段、试生产阶段和竣 工验收阶段规范管理。
5. 5. 1.3企业应对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实施有效安全监督,保证施工过程处于有序管理状态。
5. 5. 1.4企业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变更应严格执行变更管理规定,履行变更程序,对变更全过程进 行风险管理。
5. 5. 1.5 企业应采用先进的、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
5.5.2安全设施
5. 5.2. 1企业应严格执行安全设施管理制度,建立安全设施台账。
5.5. 2.2企业应确保安全设施配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做到:
D 宜按照SH 3063-1999在易燃、易爆、有毒区域设置固定式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的检测报 警设施,报警信号应发送至工艺装置、储运设施等控制室或操作室;
2) 按照GB 50351在可燃液体罐区设置防火堤,在酸、碱罐区设置围堤并进行防腐处理;
3) 宜按照SH 3097-2000在输送易燃物料的设备、管道安装防静电设施;
4) 按照GB 50057在厂区安装防雷设施;
5) 按照GB 50016.GB 50140配置消防设施与器材;
6) 按照GB 50058设置电力装置;
7) 按照GB 11651配备个体防护设施;
8) 厂房、库房建筑应符合GB 50016、GB 50160;
9) 在工艺装置上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的部位设置超温、超压等检测仪表、声和/或光报警和安全联 锁装置等设施。
5. 5. 2. 3企业的各种安全设施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査和维护保养。
5. 5. 2. 4安全设施应编入设备检维修计划,定期检维修。安全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因 检维修拆除的,检维修完毕后应立即复原。
5. 5. 2. 5 企业应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规范管理,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台账,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并 保存校准和维护活动的记录。
5. 5.3特种设备
5.5.3. 1企业应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管理规定,对特种设备进行规范管理。
5∙5.3.2企业应建立特种设备台账和档案。
5.5. 3.3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企业应当向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特种设备监 督管理部门登记注册。
5. 5. 3.4企业应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日常维护保养,至少每月进行一次检査,并保存记录。
5. 5. 3.5企业应对在用特种设备及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 定期校验、检修,并保存记录。
5. 5. 3. 6企业应在特种设备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一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 求。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不得继续使用。企业应将安全检验合格标志置于或者 附着于特种设备的显著位置。
5. 5. 3. 7企业特种设备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
352
应及时予以报废,并向原登记的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办理注销。
5. 5.4 工艺安全
5∙5.4.1企业操作人员应掌握工艺安全信息,主要包括:
D化学品危险性信息:
(1) 物理特性;
(2) 化学特性,包括反应活性、腐蚀性、热和化学稳定性等;
(3) 毒性3
(4) 职业接触限值。
2) 工艺信息:
(1) 流程图;
(2) 化学反应过程;
(3) 最大储存量3
(4) 工艺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安全上下限值。
3) 设备信息:
(1) 设备材料;
(2) 设备和管道图纸S
(3) 电气类别;
(4) 调节阀系统;
<5)安全设施(如报警器、联锁等)。
5. 5. 4.2企业应保证下列设备设施运行安全可靠、完整:
D 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包括管件和阀门;
2) 泄压和排空系统;
3) 紧急停车系统;
4) 监控、报警系统;
5) 联锁系统;
6) 各类动设备,包括备用设备等。
5.5. 4.3企业应对工艺过程进行风险分析:
D 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性;
2) 工作场所潜在事故发生因素;
3) 控制失效的影响;
4) 人为因素等。
5. 5. 4.4企业生产装置开车前应组织检査,进行安全条件确认。安全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D 现场工艺和设备符合设计规范;
2) 系统气密测试、设施空运转调试合格;
3) 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已制订;
4) 编制并落实了装置开车方案;
5) 操作人员培训合格;
6) 各种危险已消除或控制。
5. 5. 4. 5 企业生产装置停车应满足下列要求:
D编制停车方案;
2)操作人员能够按停车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5.5.4.6 企业生产装置紧急情况处理应遵守下列要求:
D 发现或发生紧急情况,应按照不伤害人员为原则,妥善处理,同时向有关方面报告;
2)工艺及机电设备等发生异常情况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并通知有关岗位协调处理,必要时,按程 序紧急停车。
5. 5. 4. 7企业生产装置泄压系统或排空系统排放的危险化学品应引至安全地点并得到妥善处理。
5. 5. 4. 8企业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工艺参数运行出现的偏离情况及时分析,保证工艺参 数控制不超出安全限值,偏差及时得到纠正。
5. 5.5关键装置及童点部位
5. 5. 5. 1企业应加强对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实行企业领导干部联系点管理机制。
5. 5. 5.2联系人对所负责的关键装置、重点部位负有安全监督与指导责任,包括:
D指导安全联系点实现安全生产;
2) 监督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3) 定期检査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4) 督促隐患项目治理;
5) 监督事故处理原则的落实:
6) 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等。
5. 5. 5. 3联系人应每月至少到联系点进行一次安全活动,活动形式包括参加基层班组安全活动、安全 检査、督促治理事故隐患、安全工作指示等。
5.5.5∙4企业应建立关键装置、重点部位档案,建立企业、管理部门、基层单位及班组监控机制,明确各 级组织、各专业的职责,定期进行监督检査,并形成记录。
5.5. 5.5企业应制定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应急预案,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确保关键装置、重点部 位的操作、检修、仪表、电气等人员能够识别和及时处理各种事件及事故。
5. 5. 5. 6企业关键装置、重点部位为重大危险源时,还应按5. 2. 5条执行。
5.5.6检维修
5.5. 6. 1企业应严格执行检维修管理制度,实行日常检维修和定期检维修管理。
5. 5. 6. 2企业应制订年度综合检维修计划,落实“五定”,即定检修方案、定检修人员、定安全措施、定检 修质量、定检修进度原则。
5. 5. 6. 3企业在进行检维修作业时,应执行下列程序:
D检维修前:
(1) 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2) 编制检维修方案;
(3) 办理工艺、设备设施交付检维修手续;
(4) 对检维修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
(5) 检维修前对安全控制措施进行确认3
(6) 为检维修作业人员配备适当的劳动保护用品3
(7) 办理各种作业许可证。
2) 对检维修现场进行安全检査。
3) 检维修后办理检维修交付生产手续。
5. 5.7拆除和报废
5. 5. 7.1企业应严格执行生产设施拆除和报废管理制度。拆除作业前,拆除作业负责人应与需拆除设 施的主管部门和使用单位共同到现场进行对接,作业人员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制定拆除计划或方 案,办理拆除设施交接手续。
5. 5. 7. 2企业凡需拆除的容器、设备和管道,应先清洗干净,分析、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拆除作业。
5. 5. 7. 3企业欲报废的容器、设备和管道内仍存有危险化学品的,应清洗干净,分析、验收合格后,方可 报废处置。
354
5.6作业安全
5.6. 1 作业许可
企业应对下列危险性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各种作业许可证中应有危 险、有害因素识别和安全措施内容:
D动火作业;
2) 进入受限空间作业,
3) 破土作业;
4) 临时用电作业;
5) 高处作业;
6) 断路作业;
7) 吊装作业;
8) 设备检修作业;
9) 抽堵盲板作业;
10) 其他危险性作业。
5.6.2書示标志
5. 6. 2. 1企业应按照GB 16179规定,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符合 GB 2894规定的安全标志。
5. 6. 2. 2企业应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5. 6. 2. 3企业应按有关规定,在厂内道路设置限速、限高、禁行等标志。
5.6.2.4企业应在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安全标志,在检修现场的坑、井、洼、 沟、陡坡等场所设置围栏和警示灯。
5. 6. 2.5企业应在可能产生严重职业危害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按照GBZ 158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 识,同时设置告知牌,告知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 测结果等。
5. 6. 2. 6 企业应按有关规定在生产区域设置风向标。
5.6.3 作业环节
5.6.3. 1企业应在危险性作业活动作业前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制定控制措施。在作业现场配备 相应的安全防护用品(具)及消防设施与器材,规范现场人员作业行为。
5.6.3.2企业作业活动的负责人应严格按照规定要求科学指挥;作业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违 章作业,不违反劳动纪律。
5. 6. 3. 3企业作业人员在进行5. 6.1中规定的作业活动时,应持相应的作业许可证作业。
5. 6. 3.4企业作业活动监护人员应具备基本救护技能和作业现场的应急处理能力,持相应作业许可证 进行监护作业,作业过程中不得离开监护岗位。
5. 6. 3. 5企业应保持作业环境整洁。
5. 6. 3. 6企业同一作业区域内有两个以上承包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危及对方生产安全时,应组 织并监督承包商之间签订安全生产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 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査与协调。
5. 6. 3. 7企业应办理机动车辆进入生产装置区、罐区现场相关手续,机动车辆应佩戴标准阻火器、按指 定线路行驶。
5. 6. 3. 8企业应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储存、出入库安全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应储存在专用仓库、专 用场地或者专用储存室(以下统称专用仓库)内,并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规定的储存方法、储存数量和安全 距离,实行隔离、隔开、分离储存,禁止将危险化学品与禁忌物品混合储存: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应当符 合相关技术标准对安全、消防的要求,设置明显标志,并由专人管理3危险化学品出入库应当进行核査登 记,并定期检査。
5.6.3.9企业的剧毒化学品必须在专用仓库单独存放,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企业应将储存 剧毒化学品的数量、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当地公安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5. 6. 3.10企业应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运输、装卸安全管理制度,规范运输、装卸人员行为。
5.6.4 承包商与供应商
5. 6. 4. 1企业应严格执行承包商管理制度,对承包商资格预审、选择、开工前准备、作业过程监督、表现 评价、续用等过程进行管理,建立合格承包商名录和档案α企业应与选用的承包商签订安全协议书。
5. 6. 4. 2企业应严格执行供应商管理制度,对供应商资格预审、选用和续用等过程进行管理,并定期识 别与采购有关的风险。
5. 6. 5变更
5. 6. 5.1企业应严格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下列变更程序:
D 变更申请:按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2) 变更审批:变更申请表应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并按管理权限报主管领导审批;
3) 变更实施:变更批准后,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不经过审査和批准,任何临时性的变更都不得 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3
4) 变更验收:变更实施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应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形成报告,并及时将 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O
5.6.5.2 企业应对变更过程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
5.7产品安全与危害吿知
5.7.1危险化学品档案
企业应对所有危险化学品,包括产品、原料和中间产品进行普査,建立危险化学品档案,包括:
D 名称,包括别名、英文名等;
2) 存放、生产、使用地点;
3) 数量;
4) 危险性分类、危规号、包装类别、登记号;
5) 安全技术说明书与安全标签。
5.7.2化学品分类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产品、所有中间产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汇入危险化学品档案。
5. 7.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
5.7.3. 1生产企业的产品属危险化学品时,应按GB 16483和GB 15258编制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 安全标签,并提供给用户。
5. 7. 3. 2企业釆购危险化学品时,应索取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不得采购无安全技 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的危险化学品。
5. 7. 4化学事故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生产企业应设立24 h应急咨询服务固定电话,有专业人员值班并负责相关应急咨询。没有条件设 立应急咨询服务电话的,应委托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机构作为应急咨询服务代理。
5.7.5危险化学品登记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登记。
5. 7.6危害吿知
企业应以适当、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过程中危险化学品的危险 特性、活性危害、禁配物等,以及采取的预防及应急处理措施。
5.8职业危害
5. 8.1职业危害申报
企业如存在法定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危害因素,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向当地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接受其监督。
5. 8. 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管理
5.8∙2. 1企业应制定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从业人员健康监护 档案。
5.8∙2∙2 企业作业场所应符合GBZLGBZ 2。
5. 8. 2. 3企业应确保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与生活区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应将有害作业与无害 作业分开,高毒作业场所与其他作业场所隔离。
5.8. 2.4企业应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按规定设置报警设施、冲洗设施、防护 急救器具专柜,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定期检査,并记录。
5. 8. 2.5企业应严格执行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检测,在检 测点设置标识牌,告知检测结果,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卫生档案。
5. 8.2.6企业不得安排上岗前未经职业健康检査的从业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 职业禁忌的从业人员从事禁忌作业。
5.8.3劳动防护用品
5. 8. 3. 1企业应根据接触危害的种类、强度,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个体防护用 品和器具,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正确佩戴、使用。
5. 8. 3.2企业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方便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检査,定期校验和维 护,每次校验后应记录、铅封。
5. 8.3. 3企业应建立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及个体防护用品管理台账,加强对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的检 査监督,凡不按规定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者不得上岗作业。
5.9事故与应急
5.9. 1事故报吿
5.9. 1.1企业应明确事故报告程序。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除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外,应按规定和程序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及有关部门。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 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5. 9.1.2企业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于1 h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5. 9. 1.3企业在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时,应按有关规定及时补报。
5.9.2抢险与救护
5∙9.2. 1 .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企业负责人直接指挥,积极组织抢救, 妥善处理,以防止事故的蔓延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安全、技术、设备、动力、生产、消防、保卫 等部门应协助做好现场抢救和警戒工作,保护事故现场。
5. 9. 2. 2 企业发生有害物大量外泄事故或火灾爆炸事故应设警戒线。
5. 9. 2. 3企业抢救人员应佩戴好相应的防护器具,对伤亡人员及时进行抢救处理。
5. 9.3 事故调査和处理
5. 9. 3. 1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积极配合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的事故调査,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 事故调査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査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5- 9. 3.2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委托企业负责组织调査的,企业应按规定成立事 故调査组组织调査,按时提交事故调査报告。
5.9.3.3企业应落实事故整改和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整改和预防措施应包括:
D工程技术措施;
2) 培训教育措施;
3) 管理措施。
5.9.3.4企业应建立事故档案和事故管理台账。
5. 9.4应急指挥与救援系统
5. 9. 4. 1企业应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实行分级管理,即厂级、车间级管理。
5. 9. 4. 2 企业应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5.9. 4.3企业应明确各级应急指挥系统和救援队伍的职责。
5. 9.5应急救援器材
5.9.5. 1企业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备足够的应急救援器材,并保持完好。
5. 9. 5. 2 企业应建立应急通讯网络,保证应急通讯网络的畅通。
5. 9.5. 3企业应为有毒有害岗位配备救援器材柜,放置必要的防护救护器材,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 并记录,保证其处于完好状态O
5. 9.6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
5. 9. 6. 1企业宜按照AQ/T 9002,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潜在事件和突发事故,制定相应的事故 应急救援预案。
5. 9. 6.2企业应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定期演练,评价演练效果,评价应急救援预案 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形成记录。
5. 9. 6. 3峑业应定期评审应急救援预案,尤其在潜在事件和突发事故发生后。
5. 9. 6.4企业应将应急救援预案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并通报当地应急协作 单位,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5. 10检查与自评
5. 10. 1 安全检查
5. 10. 1. 1企业应严格执行安全检査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安全标准化有效 实施。
5.10.1.2企业安全检査应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内容和计划。各种安全检査均应编制安全检査表,安 全检査表应包括检査项目、检査内容、检査标准或依据、检査结果等内容。
5. 10. 1. 3 企业各种安全检査表应作为企业有效文件,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
5.10.2 安全检査形式与内容
5. 10.2.1企业应根据安全检査计划,开展综合性检査、专业性检査、季节性检査、日常检査和节假日检 査;各种安全检査均应按相应的安全检査表逐项检査,建立安全检査台账,并与责任制挂钩。
5. 10. 2.2 企业安全检査形式和内容应满足:
D 综合性检查应由相应级别的负责人负责组织,以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为重点,各专业共同参与 的全面安全检査。厂级综合性安全检査每季度不少于一次,车间级综合性安全检査每月不少 于1次;
2) 专业检査分别由各专业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人员进行,主要是对锅炉、压力容器、危险物 品、电气装置、机械设备、构建筑物、安全装置、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监测仪器等进行专业检査。 专业检査每半年不少于一次;
3) 季节性检査由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相关人员进行,是根据当地各季节特点对防火 防爆、防雨防汛、防雷电、防暑降温、防风及防冻保暖工作等进行预防性季节检査;
4) 日常检査分岗位操作人员巡回检査和管理人员日常检査。岗位操作人员应认真履行岗位安全生 产责任制,进行交接班检査和班中巡回检査,各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进行日常 检査;
5) 节假日检査主要是对节假日前安全、保卫、消防、生产物资准备、备用设备、应急预案等方面进 行的检査。
5. 10.3 签改
5.10. 3. 1企业应对安全检査所査出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间、责任人,并对 整改情况进行验证,保存相应记录。
5. 10.3.2企业各种检査的主管部门应对各级组织和人员检査出的问题和整改情况定期进行检査。
5. 10.4 自评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安全标准化运行进行自评,提岀进一步完善安全标准化的计划和措施。
ICS 13. 300
C 70
备案号:25429—2009
AQ 3014—2008
TeChniCaI requirements for Safety USe Of IiqUid ChlOrine
本标准技术条款强制。
为了保护液氯使用单位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防范液氯事故的发生,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提出并归口 O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九兰、岳涛、汪彤、张志航、齐书芳、淡默、王小庆。
本标准首次发布。
1范图
本标准规定了液氯使用过程中,对使用条件、操作方法、工艺设备以及作业人员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液氯的单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所含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即构成本标准的条文,与本标准同效。凡是注日期的引 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O
GB 2894 安全标志
GBZ 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1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
AQ/T 900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3 一般要求
3. 1液氯用户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 2新建、扩建、改建使用液氯的建设项目,应遵守国家相关行政许可制度,未经批准不应建设。
3.3使用液氯的设备(容器、反应罐、塔器等)设计制造,应符合压力容器的有关规定。液氯、氯气管道 的使用、检验和维修改造,应符合压力管道的有关规定O
3.4 液氯用户应制定氯气泄漏事故应急预案,预案的编制应符合AQ/T 9002中的有关规定。
3.5液氯使用单位应遵照附录A的规定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并符合GB 2894相关要求。
4液氯使用条件要求
4.1液氯使用场所应保持干燥、通风,应设置泄漏检测报警装置。液氯使用单位的库房不应存放易燃 物质和与氯气易发生化学反应的物品。
4.2 使用氯气场所的卫生和环境条件应符合GBZ 1和GBZ 2. 1中的有关规定,作业场所空气中氯气 含量最高允许浓度为1 mg∕m3 O
5液机使用的要求
5.1气瓶的使用安全
5.1.1使用液氯气瓶,应执行气瓶安全的有关规定。
5. 1.2 充装量为50 kg和100 kg的气瓶,使用时应直立放置,并有防倾倒措施;充装量为500 kg和 1 000 kg的气瓶,使用时应卧式放置,并牢靠定位。
5. 1.3液氯气瓶使用时,应有称重衡器。气瓶内氯气不能用尽,应留有余压。充装量为50 kg和 100 kg的气瓶,应保留2 kg以上的余氯;充装量为500 kg和1 000 kg的气瓶,应保留5 kg以上的 余氯。
5.1.4 液氯气瓶在使用过程中,应建立使用记录,重瓶存放期不应超过三个月O
5.1.5液氧气瓶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气瓶内压力大于瓶外压力,液态氯向气化器中输送时,应高于气 化器的压力。当气瓶出现负压时,应立即关闭控制阀或气瓶阀,防止物料倒灌了负压瓶返回充装单位时 362
应说明,不应向气瓶内充入其他气体。
5. 1.6不应使用蒸汽、明火直接加热气瓶,可采用40 P以下的温水加热。
5.1.7开启气瓶阀门时,应使用专用扳手’不应使用活扳手,管钳等工具。开启瓶阀要缓慢操作,用力 不可过猛;关闭时,亦不能用力过猛或强力关闭。使用压力、流量用控制阀或针型调节阀调节,不应使用 气瓶阀直接用于调节压力和流量。
5.1.8为防止工艺系统物料倒灌,不应绕开缓冲器、单向阀(逆止阀),走短路直接使用氯气,并定期检 査以防失效。
5. 1.9作业操作结束后,应立即关闭液氯气瓶瓶阀,
5. 1. 10更换液氯气瓶时,不应将残余氯气排在作业场所。
5. 1. 11液氯气瓶长期不用,因瓶阀腐蚀而形成*死瓶”时,用户应与供应厂家取得联系,并由供应厂家 安全处置。
5.2液組贮罐的使用安全
5.2. 1液氯贮罐基础应稳固,防止基础沉降引起管道应力破损。
5. 2.2贮罐库区范围内配备相应的抢修器材,有效防护用具及消防器材。
5.2.3 贮罐的贮存量不应超过贮罐容量的80%。
5. 2.4贮罐输入和输出管道,应分别设置两个截止阀门,定期检査,确保正常。
6设施设备的要求
6. 1通用要求
6.1.1设备、阀门和管道处的连接垫片应选用高强度耐氯垫片。
6.1.2用氯设备应使用与氯气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润滑剂。
6.1.3设备、阀门和管道连接、安装前,要经清洗、干燥处理,阀门要逐只做耐压试验,应按设计规定进 行,做到连接完好、紧密、无泄漏。使用前,应按规定进行气密试验合格,否则,不应投入使用。
6.1.4严格执行设备、设施安全操作规程,按规定进行维修、保养,保证安全运行。定期清除滞留在反 应设备、过滤设备和管道内的反应物或残留物,消除泄漏及设备设施故障隐患,保证用氯系统处于正常 状态。
6. 1.5不应使用燈类和酒精清洗氯气系统设备、阀门、管道以及加氯机等。
6.1.6设备、阀门和管道检修时,应切断氯气来源和传动设备、控制仪器或仪表的电源,然后泄压,放尽 物料。取样分析气体合格或检査确无压力后,方可进行检修操作,操作时应有专人监护。需要动火时, 应事前对系统进行必要的置换处置,取样分析合格,办理动火批准手续后,方可进行。
6.2液氯气瓶的要求
6.2.1液氯气瓶装卸设施
6.2. 1. 1充装量为100 kgʌʒθθ kg和1 000 kg的气瓶装卸时,应采取起重机械,不应使用叉车装卸。 起重机械起重量应大于气瓶重瓶时总重量的一倍以上,挂钩牢固,制动可靠。
6.2. 1.2充装量为50 kg的气瓶装卸时,车辆货箱、使用平台处要用橡胶板衬垫,用手推车搬动时,应 加以固定。
6. 2.2液氯气瓶称童衡器
称重衡器量程应大于气瓶重瓶时总重量的一倍以上,并按规定每三个月校验一次,确保准确。
6.2.3控制阀和针型调节阀
控制阀和针型阀调节幅度能够在所需液氯流量零至最大之间调节,并能够保证在气瓶失效时,能够 有效地关闭液氧的输出。
6.2.4气化器
釆用盘管式气化器,热水侧设温度控制,液氯管道设排放阀;不宜使用釜式气化器。
6.2.5缓冲器
6. 2. 5.1用于大量使用氣气系统的缓冲器应有足够的容积,容积量原则上应同反应器容量相同,安装 放置应有一定高度。
6. 2. 5.2缓冲器应设压力表、排污阀、安全阀及压力报警装置,安装应符合工艺要求,定期排污、清洗。
6. 2.6 调节冏或限压阙
6.2.6.1采用自动调节阀的工艺管道,应设手动紧急切断阀,保障安全。
6. 2. 6.2限压阀能够根据加氯机所需压力、流量零至最大之间调节、限定。
6.2.7压力袤
压力表应选用膜片压力表(如采用一般压力表,应采取硅油隔离措施),其量程应当为正常使用压力 的一倍以上,并应有标定的最大使用压力安全线及有效期检验标志、铅封。压力表的校验期不应超过六 个月。
6.2.8流■表
流量表的耐压等级、材质、耐腐蚀性等指标应符合氯气使用要求,且安装位置符合使用要求。
6.2.9单向瓣(逆止間)
单向阀(逆止阀)耐压等级、材质、耐腐蚀性等指标应符合氯气使用要求,且安装位置符合工艺要求。
6. 2. 10 温度计
温度计的使用及安装位置应符合工艺控制要求。
7液氯使用的操作人员
7.1专业资格要求
液氯用户作业人员应经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
7.2其他条件
7.2.1年齡满18周岁。
7.2.2身体健康,无妨碍从事氯气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氯气作业对心、肺、呼吸道功能要求较严 格)。
7. 2.3符合氣气工种作业特点所需要的其他条件。
8液IK使用过程中的泄漏应急处痺
8. 1液氧气瓶泄漏时,不应向瓶体喷水,抢修人员在戴好防护用品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立即转动气 瓶,使泄漏部位朝上,位于氯的气相空间。
8.2瓶阀密封填料函泄漏时,应査压紧螺帽是否松动或拧紧压紧螺帽;瓶阀出口泄漏时,应査瓶阀是否 关紧或关紧瓶阀,或用铜六角螺帽封闭瓶阀口。
8.3瓶体泄漏点为孔洞时,可使用堵漏器材(如竹签、木塞、止漏器等)处理,并注意对堵漏器材紧固,防 止脱落。处理无效时,应迅速将泄漏气瓶浸没于备有足够体积的烧碱或石灰水溶液吸收池进行无害化 处理,并控制吸收液温度不高于45 P、pH不小于7,防止吸收液失效分解。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液IK使用单位应设置的安全标志
标志性质 |
标志样式 |
标志含义 |
禁止标志 |
"ɪ |
禁止停留 |
警告标志 |
Δ |
注意安全 |
当心中毒 | ||
指令标志 |
戴防毒面具 | |
O |
戴防护手套 | |
穿防护鞋 |
(续)
ICS 13.230
G 67
备案号:25430—2009
AQ 3015—2008
TeChIiical requirements Of ChlOrine arrester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367
本标准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对泄漏氯气现场抢险器材的制造技术要求作出了规定。氣气捕消器采用干粉灭火器材筒体 及喷射装置,通过充装氯气捕消剂可组合成各种规格型号的氯气捕消器。它可用在液氯泄漏现场,顺风 喷射氯气捕消剂,迅速中和泄漏氯气。
本标准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 288)化学品安全 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SC 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北京绿亿佳环保设备中心、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梅建、夏元超、邓九兰、王晓兵、汪彤、周其波、徐建军、岳涛。
本标椎是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氯气捕消器(以下简称捕消器)的分类、型号标记、要求、检测方法、检验规则、标志、运 输、存放和产品有效期。
本标准适用于捕消器的设计、制造、组装和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2828.1—2003 ISO 2859-1 : 1995,IDT)
GB 4066. 2—2004 干粉灭火剂 第 2 部分:ABC 干粉灭火剂(GB 4066, 2—2004 ISO 7202— 1987, NEQ)
GB 4351.1—2005 便携式灭火器 第1部分:性能和结构要求(GB 4351. 1—2005 ISO 7165— 1999,NEQ)
GB 8109—2005 推车式灭火器(GB 8109—2005 ISO 11601—1999,NEQ)
GA 95—2007灭火器的维护与报废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4版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 1
組气捕消剂 chlorine removing agent
氯气捕消剂由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及表面活性剂、覆膜干燥剂、稀释剂、防潮剂和疏散剂构成的一种 经处理形成结晶态白色粉状颗粒O
3.2
机气捕消器 ChIOrine arrester
由消防干粉灭火器筒体、氯气捕消剂构成,通过氮气驱动喷射装置将消防干粉灭火器筒体内氧气捕 消剂喷出与泄露氣气发生中和反应的抢险器材。
3.3
便携式氯气捕消器 POrtabie Cblorine arrester
靠人工提至氣气泄漏现场的小型抢险装备(以下简称便携式捕消器)。
3.4
推车式气捕消器 trammer-type ChIOrine arrester
靠人力推动的推车式氯气捕消器,装有轮子的可由一人推(或拉)至氯气泄漏现场,并能在其内部压 力作用下,将所装的氯气捕消剂喷出,与泄漏氯气中和的抢险装备(以下简称推车式捕消器)。
3.5
有效喷射距离 effective discharge distance
在喷射控制阀完全开启的状态下,当氯气捕消剂被喷出50%时,喷射流的最远点至捕消器喷嘴之 间的距离。
3.6
完全喷 射时间 COlnPIete discharge time
在喷射控制阀保持完全开启的状态下,从开始喷射到捕消器喷射达到内部压力与外部压力相等的 时间。
3.7
喷射率 rate Of extinguishing medium
在完全喷射后,捕消器喷射的氯气捕消剂相对于原始充装量的质量百分比。
3.8
吸收效率 rate Of reaction
含氯气体中氯气被氣气捕消剂吸收的量与原有氯气的量的比。
4分类和型号标记
4. 1分类
按捕消器移动方式分为便携式和推车式,见表Io
表1
类 另寸 |
驱动气体 |
压力值/MPa |
便携式捕消器 |
氮气(贮压式) |
1.2 |
推车式捕消器 |
氮气(贮压式) |
1.6 |
4.2 型号标记
4.2.1氯气捕消器的规格型号。
按捕消器内盛装粉量划分出规格和型号,见表2。
表2
类 别 |
型 号 |
氧气捕消剂质量/虹 |
便携式捕消器 |
LP-4 |
4 |
推车式捕消器 |
LP-15 |
15 |
LP-2 5 |
25 | |
LP-50 |
50 |
4.2.2型号标记如图1所示。
□ □ □
I----------充装氯气捕消剂的质量,kg
~~•-------——P 捕消
--------------L 氧气
图1
示例:
1) LPM 表示:便携式捕消器,充装製气捕消剂的质量4 kg;
2) LP-50表示:推车式捕消器,充装氣气捕消剂的质量50 kgo
4.2.3捕消器筒体颜色为绿色。
370
4. 2.4 型号标记的位置
便携式捕消器和推车式捕消器的型号标记贴于«8体表面的明显处。
5要求
5, 1 捕消器筒体及喷射装置应符合GB 4351.1—2005和GB 8109—2005的规定。
5.2捕消器喷射性能的要求
喷射性能检验项目和性能见表3。
裏3
检验项目 |
便携式捕消器 |
推车式捕消器 |
有效喷射距离/m |
5 |
8 |
完全喷射时间/$ |
10 |
240 |
喷射率∕%,N |
95 |
90 |
5.3氯气捕消剂的要求
氯气捕消剂的物理性能和氯气捕消剂清除效率见表4。
表4
序号 |
项 目 |
技术指标 | ||
1 |
比表面积∕3√・g^1),> |
35.5 | ||
2 |
含水率∕%,V |
2 | ||
3 |
粉剂最大粒度/150目筛 |
无残留,全部通过 | ||
4 |
松密度/(g ∙ CmT) ,2 |
0.4 | ||
5 |
针人度∕mm,≥ |
16 | ||
6 |
氧气捕消剂的吸收 |
Cl2 浓度(ɪ)/(g-m 3) |
30<x≤100 |
≥85 |
效率/% |
CL 浓度<x)∕(g∙m-3) |
x≤30 |
≥95 |
6检测方法
6. 1外观
目测方法观察。
6.2喷射性能测定
6.2. 1有效喷射距离和完全喷射时间测定符合GB 8109—2005规定的检测方法。
6.2.2喷射率
将喷射前的捕消器称重,并记录质量WI ,将喷射后的捕消器称重,并记录质量值g ,喷射率按式
(1)计算。
喷射率=wι~w2 X 100⅜ ............................( 1 )
W3
式中:
心——喷射前捕消器质量;
W2——喷射后捕消器质量;
W3——捕消器填充粉剂的质量,kg。
6.3氯气捕消剂的物理性能和吸收效率测定
6. 3. 1含水率按GB 4066. 2—2004规定进行测定。
6. 3.2粉剂最大粒度:粉剂取200 g放入检验振动筛中,10 Inin全部通过15。目筛网为合格。
6. 3.3 松密度、针入度按GB 4066. 2—2004规定进行测定β
6. 3.4氯气捕消剂吸收效率
按国家环保总局编制的《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氯气分析方法中的碘量法(B)的方法测定,见 附录A。
7检验规则
7. 1捕消器生产企业应按本标准的规定对产品进行检验。
7.2捕消器产品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7.3出厂检验
7. 3.1捕消器应逐批检査。生产企业以每月生产量为一批,用户以定货量为一批。检査批应由同类 别、同型号且生产条件相同的产品组成。
7. 3.2按GB/T 2828.1抽样方案选择正常检査一次抽样方案β
7. 3.3出厂检验项目为6.1.6. 2和6. 3. 4规定的检验项目o
7. 3.4出厂检验检査水平为特殊检査水平字2(IL = 2),合格质量水平为4. O(AQL = 4. 0)抽样数和合 格判定数见表5的规定。
表5
批量范围 |
正常一次抽样ʃL-S-2 |
AQL=4.0 | ||
样品数 |
合格判定数 |
不合格判定数 | ||
1 200以下 |
3 |
0 |
1 | |
1 201及以上 |
13 |
1 |
2 |
7.4型式检验
7. 4. 1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投产或老产品转产的试制定型签定;
b)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设计、材料牌号、加工工艺有重大改变时:
C) 正常生产时,每年进行1次3
d) 停产3个月以上,恢复生产时;
e) 用户提出要求时3
f)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试验要求时。
7. 4.2型式检验时按GB/T 2828.1抽样方案选择正常检査一次抽样方案。
7. 4.3对第6章中各项规定的检验项目,检验水平规定为特殊检査水平字2,合格质量水平为6. 5,抽 取样本数量符合表6的规定。
批量范围 |
正當一次抽检 | ||
IL=S-2 AQL=6. 5 | |||
_____样本数 |
合格判定数 |
不合格判定数 | |
1 — 150 |
2 |
0 |
1 |
151〜35 000 |
8 |
1 |
2 |
≥35 001 |
13 |
2 |
3 |
7.5 判定规则
7. 5.1 出厂试验
对6.1、6.2和6.3.4规定的项目依次进行检验。其中一项不合格则判定该样品为不合格品。当不 合格品数大于或等于表5规定的不合格判定数时,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7. 5.2 型式试验
对第6章各项规定的检验项目依次进行检验。其中一项不合格则判定该样品为不合格品。当不合 格品数大于或等于表6规定的不合格判定数时,则判定该批产品不合格。
7.6 对不合格批的处理
对不合格批可将不合格品剔除或修复后,按第6章的规定重新提交检验,并按第7章的原抽样方案 和判定规则进行,仍不合格时,该批为不合格品O
8标志、贮存和产品有效期
8.1捕消器标志包括:型号、适用范围、使用方法、生产厂家、地址、出厂日期和有效期。
8.2贮存
8.2. 1生产厂家存放时间不超过30天。
8.2.2各种型号捕消器都应放置在通风干燥处、方便取用处,避免日晒雨淋。在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区 或季节应特别注意贮存条件,防止空气中酸性气体对捕消器的腐蚀。
8.3产品有效期
8.3.1捕消器内装粉剂自生产之日起有效期2年。
8.3.2 捕消器筒体报废按GA 95—2007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氯气捕消剂吸收效率化学试验方法
A. 1 试验方法
注:本方法来源:国家环保总局编制的《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氧气分析方法中的碘量法(B)。
A. 1. 1负压配气,负压为喷散氯气捕消剂粉体的动力。
A. 1.2氯气稀释的同时化学反应及物理吸附同步瞬时完成。
A. 1.3平衡5 min后取样。
A.1.4碘量法测定。
A.2试验步骤
A.2. 1 Itt气制备
a) 用浓盐酸与高镒酸钾反应制备氯气,其反应式如下:
2KMnO4÷16HCl=2MnCl2+2KCl+5Clz ↑ +8H2O
b) 由于制备出的氯气含有水分,所以要用浓硫酸(H2SO4)进行干燥去水。
C)测定氯气浓度。
反应余量氣气应用氢氧化钠吸收液中和。
A. 2.2用氯气捕消剂吸收氯气
在抽成真空的约5 L容积的瓶内注入一定量的氯气,靠外界大气压把氯气捕消剂粉体均匀喷撒到 瓶内,含氯气体被氯气捕消剂吸收。氯气与氯气捕消剂LCa(OH)J反应方程式如下:
6Ca(OH)2 +6Cl2=3CaCl2+3Ca(ClO)2 +6H2O
SCa(ClO)2 =Ca(ClO3 )2 +2CaCl2
A. 2. 3釆样
氯气捕消剂与氯反应的瓶内插入一捏瘪封口的聚酯薄膜袋(1 L),采样时,打开袋封口,随着瓶内气 体被采走,袋内不断进入空气,膨胀,从而保证了采样过程中,瓶内外压力始终平衡,瓶内氧气浓度始终 不变。
A.2.4碘■法分析剩余氯气的含■
a) 瓶内抽出的剩余氯气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次氯酸钠,用盐酸酸化,反应式如下:
Clz+2NaOH = NaCl+NaClO+H2O
NaClO+HCl=NaOH+Cl2
b) 游离氯再用碘化钾氧化生成碘,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计算出氯的量。
C12 + 2KI=2KC1+I2
I2 +2Na2 S2 O3 = 2NaI+Na2 S4 O6
A. 3试验流程
A. 3. 1氯气制备系统如图A. 1所示。
1— —分液漏斗(内装浓盐酸);
2— —带支管的三角烧瓶(盛高链酸钾);
3— —孟式洗气瓶(盛浓硫酸作干燥剂h
4— —集气瓶(盛卖气L
5— —孟式洗气瓶(盛氨氧化钠吸收液)。
图A,1氯气制备系统示意图
A. 3.2采样系统如图A. 2所示。
1 --容量瓶;
2 --气球;
3— —入口 1;
4— —入口 2;
5— —出口;
6--干燥管;
7——吸收瓶;
8--缓冲瓶;
9——釆样泵。
图A.2釆样系统示意图
A. 3.3分析用试剂:
a) O. IM NaOH 溶液;
b) 20% NaOH 溶液;
C) 0.01M Na2S2O3 标准溶液;
d) 2≡ 1⅛ 酸 5
e) KLO.5%淀粉溶液。
A.4操作
A.4.1如图1所示,连好装置,加入试剂制备氯气。
A.4.2对5 L的瓶抽真空,待用。
A.4.3待整个氯气集气瓶颜色变黄绿后,取2mL氣气用0. IM NaOH 20 mL进行吸收。用碘量法测 氯气含量,计算出净化前配气浓度Cl O
A.4.4用注射器从集气瓶取一定量的氯气注入已抽真空的5 L瓶内,称取一定克数的氯气捕消剂粉 体喷入瓶内,平衡5 minβ
A. 4.5 对5 L瓶内气体进行采样,如图2所示。吸收瓶内加入50 mL 0. IM NaOH溶液,以300 mL/ min流量采气1 min〜3 minO
A. 4. 6 稀释吸收瓶内溶液至100 mL,取两份10 mL或25 mL溶液,分别加入5 mL,2 ɪ 1盐酸,1 g
KI,放入暗处反应5 minβ用0. Ol mL的Na2S2O3滴定至溶液变浅黄后,加入5 mL 0. 5%淀粉溶液,滴
至蓝色消失,记录下Na2S2O3的量,计算出瓶内净化后浓度C20
A. 4.7计算公式
A. 4. 7. 1浓度计算公式见式(A. 1)和式(A.2) O
Ci = 4- X 35. SCV2/V mg∕L ..............................( A. 1 )
G = 35.5X1 OOOC(VI Z-VO)X VatiVJVA mg/L ..............................( A. 2 )
式中:
C——Na2S2O3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InoL∕L) 5
Vi,——消耗Na2S2O3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O——空白液消耗Na2S2O3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瓶体积,单位为毫升(mL) I
VZ——注入的氯气体积,单位为毫升(mL);
Va——滴定时所取样品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号
Vt——样品溶液总体积,单位为毫升(TnL);
Vnd——采余气体积,单位为毫升(mL)。
A.4.7.2 氯气捕消剂吸收效率见式(A∙3)°
CL-CIXlOO..............................( A 3)
A. 4.7.3 单位粉剂吸氯量N见式(A,4)o
N=AwgXloT mg(Cl2)∕g(氯气捕消剂) ..............................(A.4 )
式中:
W—氯气捕消剂用量,单位为克(g)。
IcS 13,100
G 09
备案号了 25431—2009
GUidelineS for Safety StandardiZatiOn Of ChIOr-alkali enterprises
377
本标准依照AQ 3013-2008制定,共同用于指导氯碱生产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O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海峰曾永友曲福年董国胜张秀亭刘艳薛尚连刘伟O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
1范圈
本标准规定了氯碱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的过程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采用隔膜法或离子交换膜法电解氯化钠或氯化钾水溶液工艺技 术,生产氯气、氢气、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等产品的企业。
采用其他工艺技术路线生产氯气的生产企业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 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AQ 3013-2008中引用的标准适用于本标准。
GB 2894安全标志
GB 4962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GB 11651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
GB 11984氯气安全规程
GB 13690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5258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GB 16179安全标志使用导则
GB 1648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
GB 18218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 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 50351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 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AQ/T 900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SH 3063—1999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SH 3097—2000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
AQ 3013-2008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
HGT 20675—1990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
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1号
气瓶安全监察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46号
3术语和定义
AQ 3013—2008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要求
4.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4章的规定,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
4.2 本标准适用范围外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应按照AQ 3013—2008规定执行。
5管理要素
5.1负责人与职责
5. 1. 1负责人
5. 1. 1.1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按照AQ 3013—2008第5.1.1条款规定,做好本职工作。其安全承诺内 容包括: '
a) 遵守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承诺;
b) 坚持预防为主,开展风险管理,定期排査隐患,抓好隐患治理的承诺3
C)提供必要资源的承诺;
d) 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承诺亍
e) 持续改进安全绩效的承诺;
f) 对从业人员、相关方的承诺。
主要负责人的安全承诺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渠道向从业人员及相关方宣传或告知。
5. L 1.2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季度应至少组织并主持1次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会议,总结 本季度安全工作,研究、决策下一季度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并制订相应实施方案。保存会议记录。
5. 1.2方针目标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1.2条款规定,组织制定文件化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签订各 级组织安全目标责任书。安全生产目标的制定应具体、合理、可测量、可实现,宜结合下列内容:
a) 零死亡3
b) 千人负伤率;
C)事故起数降低率;
d) 隐患治理完成率;
e) 有毒有害场所检测合格率等。
5.1.3机构设置
5.1.3. 1企业应建立安委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按不低于企业总人数5%。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 理人员,企业总人数300人以下至少配备2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O建立从安委会到基层班组的安全生 产管理网络。
5. 1.3.2企业应按《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第6条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
5. 1.4职责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1.4条款规定执行。
5. 1.5安全生产投入及工伤保险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1.5条款执行。
5.2风险管理
5. 2.1范围与评价方法
5. 2. 1.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1.1条款执行。参加风险评价人员应具备下列条件:
a) 具备氯碳化工专业知识和生产经验;
b) 熟悉风险评价方法;
C)包括生产、技术、设备(含电气、仪表)、安全、工程、职业卫生等部门的人员。
5. 2. L 2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1. 2、第5. 2.1. 3、第5. 2.1. 4条款规定执行。
380
5.2.2风险评价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2条款规定进行风险评价,重点对以下生产工艺过程、场所、设 备设施等进行评价:
a) 电解生产工艺,包括电解、氯氢处理、氧气压缩液化、盐酸合成等系统;
b) 生产装置开、停车过程;
C)电解槽拆、装过程;
d) 接触氣气的设备设施;
e) 三氯化氮产生、积聚、排放过程S
f) 液氯充装系统3
g) 氢气充装系统;
h) 液氯储存区;
i) 事故氯处理系统;
j )停水、停电、停蒸汽;
k)停仪表风气源;
D工艺参数偏差等。
5. 2.3风险控制
5. 2. 3.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2.3条款规定,对风险进行控制。
5.2.3.2企业应形成重大风险清单,制定重大风险相应控制措施,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检 査和评价,保存相应记录。
5. 2.4隐患治理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2.4条款规定执行。
5. 2.5 M大危险源
5. 2. 5. 1企业应确定生产场所或储存区内液氯(氯气)、氢气、氯化氢、氨(作为制冷剂)等危险物质数量 是否达到GB 18218中重大危险源规定值,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内容包括:
a) 物质名称和数量、性质;
b) 地理位置;
C)管理制度;
d) 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方案;
e) 评估报告3
f) 检测报告;
g) 监控检査记录;
h) 重大危险源报表等。
5. 2. 5.2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5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管理。
5.2.6 风险信息更新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6条款规定执行。
5.3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
5. 3. 1法使法规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3.1规定执行。
5. 3.2符合性评价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3.2规定,进行符合性评价,提交符合性评价报告。符合性评价 报告内容应包括:
a) 获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适宜性、充分性;
b) 获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在企业的执行情况,是否存在违法现象和违规
行为;
C)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行为提出的整改要求等。
5. 3.3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5. 3. 3.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3. 3.1条款规定,制订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结合实 际情况宜制订下列内容的管理制度啓
a) 防止三氯化氮产生、积聚、定期检测和控制管理;
b) 液氯钢瓶(罐车)充装管理;
C)氢气钢瓶(罐车)充装管理;
d) 液氯安全管理;
e) 防强酸、强碱灼伤管理;
f) 氯中含氢监测管理等。
5.3. 3. 2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3. 3. 2条款规定,发放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文件。
5.3.4操作规程
5.3.4.1企业应根据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特点,原材料、辅助材料和氯气、氢气、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 等产品的危险性,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员工,对所有的操作活动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制定相应 的控制和预防措施,作为编制操作规程的依据,并根据生产操作岗位的设立情况,编制所有生产操作岗 位的操作规程。可按照下列岗位编制操作规程:
a )盐水精制,包括化学品助剂配置、一次盐水精制,离子膜工艺还包括二次盐水精制岗位;
b )电解岗位;
C )氯气处理岗位;
d)氢气处理岗位;
e )氯气压缩、液化岗位3
f) 液氯充装岗位;
g) 氢气压缩充装岗位;
h) 碳浓缩或固碱岗位;
i )合成盐酸岗位;
j) 废气处理岗位或次氯酸钠岗位;
k) 液氣罐区;
1 )酸碱罐区;
m)整流岗位;
∏)公用工程岗位;
o )隔膜工艺隔膜吸附岗位;
P)离子膜工艺淡盐水脱氣岗位;
q)中央控制室岗位等。
5.3.4.2 操作规程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开车操作程序;
b) 停车操作程序;
C)正常运行操作程序;
d) 紧急停车操作程序;
e) 接触化学品的危险性S
f) 各种操作参数、指标;
g) 操作过程安全注意事项;
h) 异常情况安全处置措施;
i) 配置的安全设施,包括事故应急处置设施、个体安全防护设施;
j) 自救药品等。
5. 3. 4. 3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3. 4. 2条款规定执行。
5.3.5修订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3.5条款规定执行。
5.4 培训教育
5.4.1培训教育管理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1条款规定,做好培训教育管理工作。
5. 4.2管理人员培训教育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2条款规定执行。
5. 4.3从业人员培训教育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3条款规定执行。
5.4.4新从业人员培训教育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4条款规定执行。
5. 4.5其他人员培训教育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5条款规定执行。
5.4.6曰常安全教育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6条款规定执行Q
5.5生产设施及工艺安全
5.5.1生产设施建设
5. 5.1.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5.1条款规定执行。
5. 5. 1.2企业新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生产装置生产能力规模应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5.5. 1.3企业应选择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进行设计和施工。
5. 5. 1.4企业建设项目应选择先进的、成熟的工艺技术,安全性能可靠的设备设施,采用DCS集散控 制系统和ESD紧急停车系统。
5. 5.1.5企业应编制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并按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备案。
5.5.2 安全设施
5. 5. 2.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 2. 1、第5.5. 2. 2条款规定,建立安全设施台账,配置安全 设施:
a)氯气系统应符合GB 11984,做到:
1) 设置防止氯气泄漏的事故氯气吸收装置(以下简称吸收装置),吸收装置保证随时处理装 置开停车、正常状态和非正常状态下排放的氯气5吸收装置至少具备处理30 min生产装 置满负荷运行产出的氯气能力;
2) 氯气系统安全水封设施的排空口应引至吸收装置;
3) 离子膜生产工艺氯气系统设置异常情况下向吸收装置排放氯气设施&
4) 有可能出现氯气泄漏的生产装置区域位置,安装与吸收装置连接设施。吸入端采用非金 属塑料弹性软管,并可移动,非金属塑料弹性软管的长度、直径大小与数量应根据可能泄 漏的氯气量和泄漏点位置确定,保证生产装置区域泄漏的氣气及时被导入吸收装置;
5) 液氯储罐罐区、液氣重瓶仓库宜采用封闭式建筑物。建筑物内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装与 吸收装置连接设施。吸入端采用非金属塑料弹性软管,并可移动,非金属塑料弹性软管 的长度、直径大小和数量应根据可能泄漏的氯气量和泄漏点位置确定,保证相应的区域 内泄漏的氯气及时被导人吸收装置;
6) 氯气系统安装的安全阀放空管线应引至吸收装置;
7) 液氣钢瓶充装区域应设置液氯钢瓶泄漏紧急处理设施;
8) 液氯钢瓶充装计量器具应设置超装报警和液氯自动切断装置;
9) 汽车織车充装:应设置防超装和报警设施、充装管线自动切断装置;配备电子衡器,对完 成充装的罐车进行充装量的计量和复检;配备超装汽车罐车卸车的设施;
10) 液氯储罐、计量槽、汽化器等压力容器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将压 力、液位、温度报警信号传至控制室或操作室;
ID 液氯储罐氯气输入、输出管线上分别设置双切断阀3
12) 液氯储罐罐区围堰应满足GB 50351;
13) 至少保留一台最大容积的空液氣储罐作为事故备用罐;
14) 电解厂房、液氯储罐区、氯气干燥、氯气液化、液氯气化、液氯充装、氯气压缩机或鼓风机 房等可能泄漏氯气的单元应设置固定式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应满足SH 3063—1999;
15) 配备六角螺帽、专用扳手、活动扳手、手锤、克丝钳、竹签、木塞、铅塞、铁丝、铁箍、橡胶 垫、瓶阀处理器、密封用带等氯气堵漏器材,应满足GB 11984;
16) 至少配备两套重型防化服,放置在适宜的位置;
17) 至少配备两套轻型防化服,放置在适宜的位置;
18) 配备一定数量用于从事氧气紧急作业的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放置在适宜的位置。
b)氢气系统:
D电解厂房、合成盐酸操作室、氢气压缩机或鼓风机房等可能泄漏氢气的区域应设置固定 式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应满足SH 3063—1999∣
2) 氢气贮罐的放空阀、安全阀和管道系统均设置放空管,放空管高度及要求应符合 GB 4962;
3) 氢气生产的厂房建筑应符合GB 50016 ?
4) 有可能泄漏氢气的建筑物入口处应设置人体静电释放装置$
5) 从事氢气操作人员应配置个人防静电防护用品;
6) 氢气系统设备、管线等设施设置消除静电设施,应符合HGT 20675-1990或 SH 3097—2000;
7) 氢气系统防雷设施应符合GB 50057 ;
8) 氢气系统应设置自动放空安全水封及蒸汽或氮气稀释灭火设施。
C)安全报警联锁:
D 应设置整流装置与氯压机或纳氏泵动力电源报警联锁装置;
2) 应设置整流装置与氧压机或鼓风机动力电源报警联锁装置,
3) 应设置整流装置与氧气总管压力报警联锁装置;
4) 应设置整流装置与氢气总管压力报警联锁装置3
5) 应设置相应的与吸收装置联锁装置。
d)其他:
D 电解厂房内的行车应配置防爆电气设施和限位器;
2) 在氯气、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硫酸或盐酸的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冲洗和洗眼设施,冲 洗和洗眼设施服务半径符合要求;
3) 氯化氢合成炉的氯气、氢气进口管线设置紧急切断设施亍
4) 厂区应设置风向标;
5)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6)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硫酸和盐酸等溶液储罐应安装液位计,
7) 酸、碱储罐区独立建立,酸、减储罐区设置围堰应符合GB 50351;
8)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防火距离应符合GB 50016;
9) 防雷电设施应符合GB 50057;
10) 消防设施与器材应符合GB 50140和GB 50016?
11) 爆炸性气体环境配置的防爆电气设施应符合GB 50058;
12) 设置互为备用、自动切换的双回路电源;
13) 供电故障时的应急供电设施,如不间断电源、应急发电机等,满足应急时的供电需求;
14) 变配电室、电气开关室防止小动物进入设施;
15) 吊装液氣钢瓶的起重机械配置双制动系统。
5. 5. 2. 2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5. 2.3、第5. 5. 2. 4、第5. 5. 2.5条款规定执行。
5.5.3特种设备
5.5. 3.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5.3条款规定执行。
5. 5. 3.2企业应对检验确认报废的氯气钢瓶内的氯气进行妥善处理,按照规定由相应资质的气瓶检验 机构进行破坏性处理,保存记录。
5.5.4工艺安全
5. 5. 4. 1企业从业人员应掌握氣气、氢气、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硫酸、盐酸、氯化刨等化学品的物性数 据、活性数据、热和化学稳定性数据、腐蚀性数据、毒性信息、职业接触限值、急救和消防措施等,并做到:
a) 禁止干燥氧气接触钛材料的设备设施;
b) 禁止氯气接触油和油脂物质;
C)禁止用炷类或酒精清洗氯气管道3
d) 禁止使用橡胶垫作为氧气设备和管道处的连接垫料;
e) 禁止使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润滑剂§
f) 禁止采用铝、锌、锡、铜、铅、镁、担等材料的设备设施接触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
5. 5.4.2安全工艺参数应满足下列指标:
a) 进入电解槽盐水无机铉含量≤1 mg∕L,总铉含量≤4 mg/L;
b) 氣气总管中含氢≤0.004(体积分数)&
C)氧气液化尾气中含氢≤0. 04(体积分数);
d) 液氣产品纯度2。.996(质量分数),含水W0.000 4(质量分数),三氯化氮含量000 04(质 量分数);
e) 液氯的充装压力≤1. 1 MPa5
f) 液氯钢瓶充装系数为1. 25 kg∕L,液氯纖车充装系数为L 20 kg∕Lj
g) 液氯储槽、计量槽、汽化器中液氯充装量不得超过容积量的80%。
5.5. 4.3企业生产装置开车前要对监测报警系统、联锁设施、盲板抽堵、防护、通风、消防、照明等各类 安全设施进行全面检査,并填写生产开车条件确认单。装置开车方案、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已落实。应 做到:
a )检修、施工项目完工,验收合格;
b)盲板抽堵得到确认;
C)机泵单机试运合格;
d) 设备、管道试压试漏完毕;
e) 仪表调节器、调节阀、联锁系统调校试验合格;
f) 公用工程条件符合开车要求;
g) 安全防护、消防器材齐全、完好;
h) 分析仪器准备就绪;
i) 系统置换合格。其中氧气管道用氮气或其他情性气体置换,含氧量小于0. 03(体积分数);
j )电气供电系统准备就绪;
k) 通讯器材、照明设施准备就绪3
l) 氯气吸收装置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5. 5. 4.4企业生产装置停车前应进行条件确认,满足停车条件后方可停车,做到:
a) 停车条件得到确认;
b) 事故氯气处理单元具备接收氯气条件;
C)氢气放空,系统通氮气置换;
d) 消防器材、防护器材准备齐全;
e) 通讯器材准备就绪。
装置停车后,操作人员应对需检修的设备、管线进行清洗、置换,防止清洗、置换过程中物料互串;处 理合格后办理生产交付检修手续。冬季装置停车后,要采取有效防冻保温措施。
5. 5. 4. 5企业应对生产装置正常运行过程严格控制,做到:
a) 操作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3
b) 操作人员进入生产现场应穿戴好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
C)禁止在厂房内排放氢气3
d) 定期进行三氯化氮的分析检测和排放。保证排放的排污物中NCI3含量符合规定要求,否则 增加排污次数和排污量。三氯化氮排放时应带液氯慢慢排放,排放管不得有排放液氯积聚, 并避免排放液氯在排放管内气化,若有堵塞现象,及时联系有关人员处理,不允许用金属工具 等金属物敲击管线、阀门、设备;
e) 严禁将液氯钢瓶、储罐作为气化器使用;
f) 严禁将液氯气化器内的液氯蒸干,但连续进料、液氯完全气化的气化器不在此列;液氯气化 时,严禁使用蒸汽、明火直接加热,可采用45 P以下的温水加热;气化器内的液氯应定期 更换;
g) 应保证所有投用的安全阀的根部切断阀处在全开位置,严禁随意将安全阀根部切断阀关闭; 安全阀带压工作时,严禁进行任何修理和紧固;严禁操作人员擅自开拆铅封或调整安全阀的 整定螺钉;
h) 工艺参数运行指标应控制在安全上下限值范围内。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工艺参数偏离情况 及时分析原因,使运行偏差及时得到有效纠正;
i )应保证氢气生产系统正压操作。
5. 5. 4. 6企业液氯钢瓶和汽车罐车的充装过程应严格执行气瓶安全监察规定,并做到:
a)钢瓶充装:
D 液氯充装前,每班应对计量器具检査校零;
2) 液氯充装前,应有专人对钢瓶进行全面检査,分析钢瓶内剩余氯气的含量,确认有无缺陷 和异常情况,符合要求后方可充装I
3) 充装后的液氯重瓶应复验充装量,两次称重误差不得超过充装量的1%,严禁超装。复磅 时应换人换衡器;
4) 充装前的检査记录、充装操作记录、充装后复验和检査记录应完整保存3
5) 液氯空瓶和充装后的重瓶应分开放置,设置明显标志,禁止混放;
6) 严禁将气化器中的液氣充装到液氯钢瓶内;
7) 充装后的钢瓶入库前应有产品合格证。合格证注明瓶号、容量、重量、充装日期等 内容;
8) 液氯重瓶存放期应不超过三个月;
9) 液氣钢瓶起重机械使用前应进行检査。
b)汽车罐车充装:
1) 充装前应有专人对汽车罐车进行全面检査,确认安全附件是否齐全,査验剧毒化学品购 买凭证或剧毒化学品准购证、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通行证,驾驶员和押运员的资格证书, 防止汽车罐车充装过程中发生移动的有效措施,检査合格后方可充装。充装记录应完整 保存;
2) 充装后应防止液氯充装管道处于满液封闭状态;
3) 充装用软管应每半年进行一次水压试验并有试验结果记录和试验人员签字。
5.5.4. 7企业应严格执行氯化氢合成炉安全操作规程,氯化氢合成炉点火前应对合成炉内气体取样分 析,分析合格后方可点火;当氯化氢合成炉内火焰熄灭时,应立刻切断进炉的氯气和氧气,并同时向氧化 氢合成炉内充入氮气。
5. 5. 4. 8企业应禁止在电解厂房及其他有氯气、氢气存在的建筑物内设置操作室、办公室或休息室。
5. 5. 4. 9企业接触硫酸、盐酸的设备或管道动火作业前,应进行可燃气体分析,可燃气体浓度W0. 004 (体积分数)时,办理相应动火手续,方可动火作业。
5. 5. 4.10企业氢气系统的设备、管道拆卸,应采用防爆工具,严禁使用钢制工具敲打设备、管道。
5.5∙4∙ 11企业使用固体氯化颂时,使用后的固体氧化锲包装袋应有专人负责清点、回收,并妥善 处理。
5. 5. 4. 12企业安全联锁系统变动相关项目时,应由生产、技术、安全、设备、仪表等专业部门共同会签, 经主管负责人审批后方可实施,严禁擅自变动O联锁系统项目变动包括:
a) 联锁摘除;
b) 联锁程序的变更;
C)联锁设定值的改变。
5.5.5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5.5条款规定,对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实行管理,可将下列装置 及区域作为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
a) 电解装置;
b) 氯气、氢气处理装置;
C)氯气压缩、液化、充装装置;
d) 氢气压缩、充装装置;
e) 液氯储存罐区;
f) 液氯重瓶仓库等;
g) 氢气储存罐区;
h) 氢气重瓶仓库等。
5. 5. 6检维修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6条款规定执行。
5. 5.7拆除和报废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5.7条款规定执行。
5.6作业安全
5. 6.1 作业许可
5. 6. 1.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6.1条款规定执行。
5. 6.1.2 企业各种作业许可证存根应至少保存一年。
5. 6. 2耆示标志
5. 6.2.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6.2条款规定,设置安全标志、职业危害警示标识O
5.6.2.2企业应经常检査安全标志、职业危害警示标识,确保无破损、变形、褪色等,保存检査记录。
5. 6.3作业环节
5. 6. 3.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6.3条款规定执行。
5, & 3.2企业应向持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或使用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销售氯气、氢氧 化钠或氢氧化钾、氢气、盐酸、次氯酸钠等产品。
5.6.4 承包商与供应商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6.4条款规定执行。
5.6.5变更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6.5条款规定执行。
5.7产品安全与危害告知
5.7.1危险化学品档案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7.1条款规定,对氯气、氢气、硫酸、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次 氯酸钠、氯化颈等危险化学品建立档案。
5. 7.2化学品分类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7.2条款规定执行。
5. 7. 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7.3条款规定,编制氯气、氢气、氧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盐酸、次氯 酸钠等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并向供应商索取购买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 标签。
5.7.4化学事故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7.4条款规定执行。
5.7.5危险化学品登记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登记。
5, 7.6危害吿知
企业应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告知下列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活性危害、禁配物质,预防及应急处 理措施:
a) 氣气;
b) 氢气;
C)硫酸;
d) 盐酸或氯化氢;
e) 氧氧化钠或氧氧化钾;
f) 次氯酸钠;
g) 氯化锲等。
5.8职业危害
5. 8.1职业危害申报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8.1条款规定,及时、如实申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 害因素主要包括:
a) 氯气;
b) 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
C)硫酸&
d) 盐酸或氯化氢;
e) 隔膜工艺使用的石棉;
f) 亚硫酸钠;
g) 离子膜工艺使用的α-纤维素;
h)氯化0h
i )次氯酸钠;
j )噪声等。
5.8.2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管理
5. 8. 2.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8.2条款规定执行。
5. 8. 2. 2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各项指标应符合GBZ 1和GBZ 2,作业场所空气中下列物质 最高容许浓度不得超过下列指标:
a) 氧气 1 mg∕m3 ;
b) 氯化氢及盐酸7.5 mg∕m3;
C)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2 mg∕m3 O
5. 8.2.3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超出职业接触限值的,应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5. 8. 2. 4企业应对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从业人员,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査, 并为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 8. 2.5企业应对接触氯气、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硫酸、盐酸或氯化氢、石棉的从业人员每年进行1 次职业健康检査;其他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査应根据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类别,按有关管理规定确定 检査项目和检査周期;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存入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O
5.8.3劳动防护用品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8.3条款规定,配置和管理劳动防护用品。做到:
a) 接触氧气、氯化氧操作岗位的每个操作人员应配备型号合适的滤毒罐式防毒面具,并满足每 10个操作人员备用3套滤毒罐式防毒面具;
b) 接触酸碱操作岗位的操作人员应配备防酸碱工作服、手套、工作鞋及防护镜或防护面罩,其中 电解、修电解槽操作岗位的操作人员还应配备绝缘鞋及绝缘手套;
C)接触石棉、氯化顷和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等固体的操作人员应每人配备防尘口罩;
d)电焊工、变配电工、维修电工,应分别配备绝缘鞋、绝缘手套。
5.9事故与应急
5.9.1事故报告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9.1条款规定执行。
5.9.2抢险与救护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9.2条款规定执行。
5. 9.3 事故调査和处理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9.3条款规定执行。
5.9.4应急指挥与救援系统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9.4条款规定执行。
5. 9.5应急救援器材
5-9. 5. 1企业应为保证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配备足够数量的应急救援器材,并保持完好,包括:
a) 抢险抢修器材;
b) 个体防护用品;
C)通讯联络器材3
d)照明、交通运输工具等。
5. 9.5. 2企业应对应急救援器材维护、保管、检査,并做好记录O
5∙9.5.3企业应建立应急通讯网络并保证应急通讯网络的畅通;报警方法、联络号码和信号使用规定 要置于明显位置,保证相关人员熟悉掌握。
5. 9.6 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
5.9.6.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9. 6.1条款规定,编制综合应急救援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 具体事故类别,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重点考虑:
a) 氯气泄漏及人员中毒;
b) 液氯系统三氯化氮超标;
C)氢气泄漏着火、爆炸$
d) 氯中含氢超标爆炸;
e) 酸泄漏或人员灼伤S
f) 碱泄漏或人员灼伤;
g) 电解停进料盐水;
h) 停蒸汽;
i) 停水;
j) 停电;
k) 停仪表风等。
5. 9. 6.2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9. 6. 2、第5. 9. 6. 3条款规定,对应急救援预案定期演练、评 审,应做到:
a) 每年至少组织1次厂级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b) 每半年至少进行1次车间级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5. 9. 6. 3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9. 6. 4条款规定,对应急救援预案备案和通报。
5.10检査与自评
5.10. 1安全检査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10. 1条款规定,做好安全检査管理,编制各种类型安全检査表。
可编制下列安全检査表:
a) 综合性安全检査表:
D厂级综合性安全检査表;
2)车间级综合性安全检査表。
b) 专业性安全检査表:
D工艺管理安全检査表;
2) 设备管理安全检查表;
3) 变配电系统管理安全检査表;
4) 仪表管理安全检査表;
5) 储存罐区、仓库管理安全检査表;
6) 消防管理安全检査表3
7) 职业卫生管理安全检査表i
8) 现场检维修作业管理安全检査表;
9) 安全设施管理安全检査表等。
C)季节性安全检査表(根据各地情况自定)。
d) 日常安全检査表:
D 岗位操作人员日常安全检査表;
2)工艺、设备、安全、电气、仪表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安全检查表。
e) 节假日安全检査表。
5.10.2安全检査形式与内容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10. 2条款规定执行。
5. 10.3整改
5. 10. 3. 1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10. 3条款规定执行。
5. 10. 3. 2 企业对检査发现暂时不能整改的问题,应纳入隐患治理,执行第5. 2. 4条款。
5. 10.4 自评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10. 4条款规定执行。
ICS 13. WO
G 09
备案号:25432—2009
AQ/T 3017—2008
GUideIineS for Safety StandardiZatiOn Of ammonia enterprise
本标准依照AQ 3013—2008制定,共同用于指导合成氨生产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O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海峰、曹永友、曲福年、刘伟、徐元瑞、卢洪杰、董国胜、刘艳萍、陈发源。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合成氨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采用合成工艺生产氨、甲醇及其衍生产品的企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α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894 安全标志
GB 6222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
GB 11651 .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
GB 13690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5258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GB 16179安全标志使用导则
GB 1648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
GB 18218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 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 50351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GBZ 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 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AQ/T 900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SH 3063—1999石油化工企业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SH 3097—2000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
AQ 3013—2008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AQ 3013—2008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要求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4章的规定,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
5管理要素
5. 1负责人与职贵
5.1,1负责人
5. 1. 1. 1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1.1条规定,做好本职工作。企业主要负责人
安全承诺内容应至少包括:
a) 遵守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承诺;
b) 坚持预防为主,抓好隐患治理的承诺;
C)提供必要资源的承诺;
d) 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承诺;
e) 持续改进安全绩效的承诺;
f) 对相关方的承诺。
主要负责人的安全承诺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渠道向从业人员及相关方宣传和告知。
5. 1.1.2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每季度至少组织召开1次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会议,总结本 阶段安全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布置下一阶段安全生产工作<,安委会会议每年应 不少于四次。应做到:
a) 会议有议题;
b) 会议记录真实完整;
C)形成会议纪要。
5. 1.2方针目标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1.2条规定执行。安全生产目标的制定可结合但不局限于下列 内容:
a) 千人负伤率;
b) 零死亡;
C)隐患治理完成率;
d)职业危害场所检测合格率等。
5. 1.3机构设置
5. 1. 3.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1.3条规定执行。
5. 1.3.2企业应建立安委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按企业总人数5%。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企业总人数300人以下至少配备2名专职安全管理人员O建立从安委会到基层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网 络,明确安全责任人。
5. 1.3. 3企业应按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
a) 从业人员300人以上的企业应按不少于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5%的比例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
b)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7人以下的企业至少配备1名注册安全工程师。
5.1.4职贵
5. 1.4.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1.4条规定执行。
5. 1.4.2 企业应全面落实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査、总结和评比安 全工作。
5. 1.4.3企业相关安全职责的制定应与机构、岗位的设置变动保持一致。
5.1.5安全生产投入及工伤保险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1.5条规定执行。
5.2风险管理
5.2.1范围与评价方法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2. 1条规定执行。
5.2.2 风险评价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2.2条规定,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 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并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a)易发生有毒有害物料泄漏,如氨、甲醇、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工艺装置、场所和作业
395
活动3
b)易发生冲击、撞击和坠落的工艺装置、场所和作业活动;
C)易发生中毒、窒息、灼伤和触电的工艺装置、场所和作业活动;
d) 易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工艺装置、场所和作业活动;
e) 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
f) 停料、水、电、汽、仪表风;
g) 设备设施的腐蚀、缺陷等。
5. 2.3风险控制
5. 2. 3.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2.3条规定执行。
5. 2. 3.2企业应记录重大风险,形成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并对控制效果进行监督、评价。
5. 2.4隐患治理
5. 2. 4. 1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4条规定执行。
5.2. 4.2 企业应建立隐患治理台账,台账内容包括:
a) 隐患名称;
b) 发现日期;
C)隐患存在部位;
d) 原因分析;
e) 治理措施;
f) 资金来源;
g) 计划与实际费用;
h) 计划与实际完成日期;
i) 治理负责人;
j) 治理验收人;
k) 验收日期等内容α
5. 2.5宣大危险源
5. 2. 5.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2.5条规定,对重大危险源实施规范管理。
5.2. 5.2企业应确定氨、甲醇、氢气、煤气、天然气、石脑油等危险物质在单元内(生产场所或储存区)数 量是否达到规定的临界量。
5. 2. 5. 3 企业建立的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内容至少包括:
a) 物质名称和数量、性质S
b) 地理位置;
C)管理制度3
d) 管理人员3
e) 评估报告;
f) 检测报告等。
5. 2. 5.4企业应对从业人员和相关方进行培训和传达,以信息卡、宣传单、集中培训、公告栏等形式告 知在紧急情况下采取的应急措施,保存培训记录。
5. 2.6 风险信息更新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2.6条规定执行。
5.3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
5.3.1法律法规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3.1条规定执行。对已废止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 要求应及时收回作废,保证使用的为最新有效版本。
396
5.3.2符合性评价
企业应每年至少1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评价, 并提交符合性评价报告。符合性评价报告内容至少包括:
a) 获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适宜性、充分性;
b) 是否存在违法现象和违规行为;
C)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现象和行为,提出的整改要求、整改效果等。
5.3.3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5. 3. 3.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3. 3.1条规定,制定相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结合企业实 际运行情况,还需制定下列内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a) 用氧设备及管道脱脂管理;
b) 防硫化氢、一氧化碳、氨、氮气管理;
C)液氨、氨水充装安全管理I
d)空分装置安全运行管理等。
5. 3. 3. 2 企业应将相应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发放到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
5. 3.4操作规程
5. 3. 4. 1企业应根据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特点,原材料、辅助材料和产品的危险性及生产操作岗位的 设立情况,编制不局限于下列岗位的操作规程:
a) 造气工序;
b) 脱硫、变换工序;
C)压缩、脱碳工序3
d) 铜洗或醇烷化工序;
e) 合成、冷冻工序;
f) 尿素工序;
g) 甲醇精制工序;
h) 液氨充装、储存;
i) 酸、碱储存3
j) 公用工程;
k) 变配电;
D电气、仪表等。
5.3.4.2操作规程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a) 正常操作程序及安全注意事项3
b) 异常处理;
C)各种操作参数、指标的控制3
d) 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e) 接触化学品的危险性;
f) 个体安全防护措施S
g) 防静电安全措施等。
5. 3. 4. 3企业应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新产品投产前,组织编制新的操作规程。
5.3.5修订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3.5条规定执行。
5.4培训教育
5.4.1培训教育管理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1条规定执行。
5.4.2 管理人员培训教育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2条规定执行。
5.4.3从业人员培训教育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3条规定执行。
5. 4.4新从业人员培训教育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4条规定执行。
5.4.5其他人员培训教育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5条规定执行。
5.4.6日常安全教育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6条规定执行。
5.5生产设施及工艺安全
5. 5. 1生产设施建设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5.1条规定执行。
5. 5.2安全设施
5. 5.2. 1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 2. 1、第5.5. 2. 2条规定,配置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安全 设备设施O安全设备设施还应至少包括:
a)造气系统
D 一煤气化
① 应设置原料煤带式输送机紧急停车设施;
② 应设置下行煤气阀和吹风阀安全联锁设施;
③ 煤气下行管、灰斗和炉底空气管道应安装爆破片,爆破片必须装防护罩;
④ 吹风阀应采取双阀或增装蝶阀;
⑤ 应设置煤气炉一次风管线自动放空设施,造气岗位主要液压阀要安装阀位指示。
2) 重油气化
① 应设置重油气化在线氧含量分析报警仪,自动放空联锁设施;
② 应设置喷嘴冷却水出口超温报警及事故水箱设施;
③ 应设置氧气管止逆阀和加氮气保护设施;
④ 应设置入炉重油流量低限报警联锁停车设施;
⑤ 应设置气化炉超压报警设施;
⑥ 应设置煤气中氧含量超标报警设施;
⑦ 应设置煤气出急冷室温度超标报警设施;
⑧ 应设置油罐液位、温度指示仪、高限报警、静电接地设施;油罐区应设置防火堤等设施;
⑨ 气化系统联锁装置中,重油入炉阀、氧气入炉阀、煤气出口总阀应选用气开式调节阀; 蒸汽入炉阀、氮保护进口阀、重油回路阀、氧气放空阀、煤气放空阀应选用气闭式调 节阀。
3) 天然气转化
① 应设置二氧化碳吸收塔液位低限报警及联锁脱碳、合成停车设施;
② 应设置天然气总管安全阀及压力高低限报警设施;
③ 应设置高压蒸汽包液位低限报警及流量低限、液位低限同时存在时联锁合成氨停车 设施;
④ 应设置一段转化炉炉膛负压高限报警及联锁合成氨停车装置,现场设置联锁声光报警 设施;设置环形蒸汽灭火管线$
⑤ 应设置一段转化炉引风机油泵润滑油压低限报警及联锁合成氨停车设施;
⑥应设置二段转化炉空气流量低限联锁转化紧急停车设施。
4) 气柜
① 应设置气柜低限位与罗茨风机报警联锁;
② 应在造气、脱硫、压缩设置对气柜的远传监控设施;气柜应设有容积指示仪、高低限位 报警器;
③ 应设置气柜煤气管道进出口氧含量超标报警联锁设施:气柜应装有手动、自动放空装 置,放空管或顶部排放管应有阻火器、消除静电设施,应设独立的避雷设施:设置消防 设施和环形消防通道;
④ 应设置气柜进出口安全水封,水封要有排水设施。
b)脱硫、净化系统
D 应设置防止空气压缩机倒转的止逆装置$
2) 应设置脱硫塔压力、液位声光报警和自动排放联锁设施;
3) 应设置静电除焦器防止产生负压、氧气自动分析仪与静电除焦柜断电联锁设施;
4) 高压铜液泵出口管道应安装止逆阀:
5) 应独立设置高压吸收和低压再生放空设施;
6) 应设置铜液再生系统超压报警设施、安全阀或防爆片;
7) 应设置脱碳塔、铜塔液位高、低限报警设施。
C)醇烷化系统
D 应设置净醇洗涤塔、甲醇分离器、甲醇吸收塔液位高低限报警;
2) 应设置净醇洗涤塔放液压力、甲醇中间槽压力、放醇管压力高限报警;
3) 应设置甲醇罐区可燃气体报警仪、泡沫消防和喷淋降温设施。
CI)合成、压缩系统
D 应设置氢氮压缩机一段入口压力低限声光报警;
2) 应设置氨冷却器或闪蒸槽、液氨槽液位高低报警及联锁冰机停车设施;
3) 应设置冰机液氨贮槽区遮阳棚和应急喷淋设施;
4) 应设置液氨蒸发器、液氨储槽应压力高限报警设施;
5) 应设置压缩机润滑油系统油压低限报警、联锁装置;
6) 应设置合成系统的氨分离器高低限液位报警装置;
7) 合成系统的氨冷器、气氨总管、循环机出口、液氨贮槽等部位,必须安装安全阀并定期校 验,安全阀出口导气管出口严禁放入室内,应引至回收系统。
e)尿素系统
D 尿素总控操作室应设置二氧化碳压缩机、液氨泵、甲镂泵紧急停车设施;
2) 应设置二氧化碳压缩机、液氨泵、甲镂泵低油压报警;
3) 应设置合成塔出口压力调节阀自锁装置;
4) 应设置尿素合成塔超压声光报警器,设置与液氨泵、甲铉泵、二氧化碳压缩机联锁设施;
5) 中压系统惰洗器前应设置压力高限报警、惰洗器后应设置应急放空设施;
6) 应设置氨冷凝器气相出口温度低限报警;
7) 应设置尿素合成塔入口二氧化碳气体中氧含量自动调节设施。
D其他
D 应设置空分压缩机终端出口压力、膨胀机超速、冷却水中断等报警联锁装置3
2) 生产区域应设置风向标;
3) 易燃易爆场所设备液位计的现场照明须采用防爆型,并禁止安装在液位计正前;
4) 应设置合成氨全系统人工紧急停车设施;
5) 应设置造气、转化、合成系统人工紧急停车设施;
6) 应设置仪表风压力低限报警联锁合成氨停车设施;
7) 余热锅炉汽包应设置现场和远传液位设施、低限报警联锁装置、安全阀;
8) 凡有隔热村里的设备(加热炉除外),其外壁应设置测温设施,
9) 各种传动设备的外露运转部位应安装防护设施;运转设备附有的连锁报警装置应全部投 入使用。
10) 应在可能产生易燃易爆气体或粉尘的作业场所入口处,设置人体静电释放设施;
11) 应在可能泄漏氨、氢气、天然气、合成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疏化氢等有毒有害、易燃 易爆气体作业场所设置检测报警仪;
12) 企业应在高压设备和管线上设置相应的安全泄压设施;
13) 存在放射性危害的液位计处应设置符合要求的保护设施和措施;
14) 应采用独立的双回路电源供电,且双回路电源应有自动切换设施3
15) 厂区应按照GB 50057及GB 50160规定设置防雷和防静电设施;
16) 有煤气设施的企业,还应执行GB 6222规定。
5. 5. 2. 2 企业的安全设施检査、维护保养工作应做到:
a) 严格执行安全设施管理规定,建立安全设施台账。各种安全设施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 查和维护保养;
b) 严格执行监视和测量设备管理规定,按国家或行业有关法规和标准,对监视和测量设备定期 进行校验和维护,建立监视和测量设备台账,监测检验报告应存入档案;
C)选用功能先进、产品成熟可靠、符合国家标准规范、有生产经营许可的安全器材。采用新技 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时,应进行充分的安全论证,其功能和质量应满足安全要求,实现 本质安全。
5.5.2. 3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 2. 3、第5. 5. 2. 4、第5.5. 2.5条规定执行。
5. 5.3特种设备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5.3条规定执行。
5. 5.4工艺安全
5. 5. 4.1企业岗位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
5. 5.4.2企业有关人员应掌握天然气、半水煤气、石脑油、氨、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 化氢、氮气、氧氧化钠、硫酸、盐酸等化学品的物理性数据、活性数据、热和化学稳定性数据、腐蚀性数据、 毒性信息、职业接触限值、急救和消防措施等工艺安全信息内容。
5. 5.4. 3 企业应对装置正常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工艺参数进行严格控制,安全工艺参数至少满足S
a) 气柜出入口管线氧含量<0.005(体积分数
b) 气化炉氧油比0. 85—0. 90;
C)回收吹风气燃烧炉上段温度≥750笆I
d) 高压甲醇塔、烷化塔、提温换热器、氨合成塔塔壁温度W120
e) 尿素合成塔出口物料含镣量W0.2 ppm;
f) 入尿素塔二氧化碳气体中氧含量:0.004-0. 006(体积分数);
g) 液氨贮槽充装量禁止超过贮槽容积的85%,粗甲醇贮槽最大充装量不得超过90%。
5. 5. 4. 4企业对生产装置开车过程应严格控制,保证装置开车过程安全。装置开车前要对监测报警系 统、联锁设施、盲板抽堵、防护、通风、消防、照明等各类安全设施进行全面检査,并填写生产系统开车条 件确认单。做到:
a) 所有需拆卸的盲板均已按照要求拆卸完毕,并得到确认;
b) 所有机泵试运行合格;
C)监测报警系统试验合格;
d) 系统试压、气密、吹扫、清洗、置换合格,管道中含氧量小于0.005(体积分数);
e) 系统仪表调节器、调节阀、联锁系统调校试验合格;
f) 安全防护器具、消防器材配备就绪;
g) 分析仪器准备就绪;
h) 电气供电系统准备就绪;
i )通讯器材、照明设施准备就绪;
j )公用工程条件符合开车的安全要求(I
5. 5. 4.5 装置停车及紧急情况处理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 4. 5和第5. 5. 4. 6条规定执行。
5. 5. 4. 6 企业液氨充装、储存过程安全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汽车罐车充装:
D应使用鹤管进行液氨充装;
2) 有防止汽车罐车充装过程中车辆发生滑动的有效措施3灌装人员负责将车辆的钥匙拔 下,并保管至灌装结束,操作人员、司机、押运员不得离开现场;
3) 罐车静电接地报警装置完好;
4) 装卸现场、罐车附近严禁烟火,不得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和物品,严禁将罐车作为储 罐、气化器使用;
5) 严禁用蒸汽或其他方法加热储罐和罐车罐体&
6) 充装、储存液氨的场所,应配备必要的抢修器材、防护器具和消防器材;
7) 充装前应检査驾驶证、罐体检验证、汽车罐车使用证、押运员证、准运证是否齐全有效;充 装车辆应配置灭火器、阻火器、气液相管封帽;
8) 罐车在充装前应保证正压,须保持0-05 MPa以上的余压,防止罐车内进入空气;
9) 充装压力不超过1.6 MPa5
10) 罐车充装时,每次都要填写充装记录,内容包括:使用单位、充装日期、允许充装量、实际 充装量、复称记录,并有充装者、复验者、押运员的签名」
ID 液氨充装现场应设置喷淋装置,安装在线计量装置,充装管前第一道阀处应设置为紧急 切断阀;
b) 钢瓶充装:
D 充装前,必须对钢瓶逐只进行严格的检査,检査合格后方可充装;
2) 使用钢瓶充装时,钢瓶瓶帽、防震圈应齐全,同时应设置电子衡器与充装阀报警联锁 装置;
3) 应逐瓶称重,充装后必须认真复秤和填写充装复秤记录。严禁过量充装(充装量不得超 过0. 53 kg∕L),充装过量的钢瓶不准出厂。严禁用容积计量;
4) 称重衡器应保持准确,衡器的最大称量值应为称量的L 5〜3倍。衡器校验期不得超过 三个月;
5) 充装现场应设置遮阳设施,防止阳光直接照射钢瓶。
C)液氨储存:
D罐区电气设备符合防火防爆要求,
2) 应设置液氨储罐远传监控、超限报警装置;
3) 超过100 m3的液氨储罐应设双安全阀,安全阀排气应引至回收系统或火炬排放燃烧 系统;
4) 液氨储罐进出口管线应设置双切断阀,其中一只出口切断阀为紧急切断阀;
5) 液氨储罐区应设置防火堤、备用事故氨罐、气氨回收、应急喷淋及清净下水回收等设施。
5. 5. 4. 7企业安全联锁系统变更时,应由生产、技术、安全、设备、仪表等专业部门共同会签,经主管负 责人审批后方可实施,严禁擅自变动。联锁系统变更包括:
a) 联锁摘除;
b) 联锁程序的变更S
C)联锁设定值的改变。
5. 5. 4. 8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 4. 7、第5. 5. 4. 8条规定执行。
5. 5.5关键装置及童点部位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5条款规定,对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实行管理。关键装置及重 点部位至少包括,但不局限于:
1) 原料气压缩机、氮氢压缩机、氨压缩机、空气压缩机:
2) 氨合成塔;
3) 尿素合成塔;
4) 脱硫塔、脱碳塔、变换炉、醇化塔、烷化塔;
5) 铜洗塔;
6) 空分装置;
7) 氢回收装置;
8) 高压蒸汽锅炉;
9) 高压甲铉泵;
10) 高压液氨泵3
11) 一段分解分离器3
12) 氨冷器;
13) 液氨缓冲槽;
14) 高压配电控制室;
15) 一二段转化炉、气化炉、废热锅炉;
16) 液氨储罐、气柜、酸碱罐区等O
5.5.6检维修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5.6条款规定执行。
5. 5.7拆除利报废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5.7条规定执行。
5.6作业安全
5. 6. 1作业许可
5. 6.1.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6.1条规定执行。未办理相关作业许可证,不得进行作业 活动。
5. 6.1.2 企业的各种作业许可证应至少保存一年。
5.6. 2 示标志
5. 6. 2. 1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6.2条规定执行。
5. 6. 2. 2企业应在管道上设置介质流向标志。
5. 6. 2. 3企业应至少在氨、甲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煤尘、硫黄粉尘、高温、冷冻、 噪声、辐射等职业危害因素存在区域设置安全标志、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5∙6∙2∙4企业安全标志、职业危害警示标识每半年至少检査1次,确保无破损、无变形、无褪色等,不符 合要求时要及时修整或更换,保存检査记录。
5. 6.3 作业环节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6.3条规定执行(J
5.6.4 承包商与供应商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6.4条规定执行。
5.6.5变更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6.5条规定执行。
5.7 产品安全与危害告知
5.7. 1危险化学品档案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7.1条规定,对所有接触和产生的如氨、盐酸、硫酸、液氧、液氮、 氮气、甲醇、天然气、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石脑油、硫磺等化学品进行普査,建立 危险化学品档案。
5. 7.2化学品分类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7.2条规定,对产品、中间产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汇入危险 化学品档案。
5. 7.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7.3条规定执行,编制氨、硫磺、液氧、液氮、甲醇等产品的化学品 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向供应商索取购买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
5. 7.4化学事故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7.4条规定执行。
5.7.5危险化学品登记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7.5条规定执行。
5. 7.6危害告知
企业应以适当、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至少告知氨、氢气、甲醇、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 氢、硫磺、盐酸、硫酸、烧碱等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活性危害、禁配物、预防及应急处理措施。
5.8职业危害
5.8.1职业危害申报
5. 8. 1.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8.1条规定,进行职业危害申报。
5.8. 1.2企业的职业危害因素至少包括:氨、甲醇、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煤尘、高温、冷冻、噪 声、辐射等。
5. 8.2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管理
5. 8.2. 1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8.2条规定执行。
5. 8.2.2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各项指标应符合GBZ 1和GBZ 2规定,并应对职业危害因素 检测结果超出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限值的作业场所,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5.8.2.3企业应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从业人员,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 检査,并为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8.2.4 企业应每年组织1次接触氨、一氧化碳、甲醇、硫化氢、高温、噪声、辐射等的从业人员进行职 业健康检査,每2年组织1次接触二氧化硫、煤尘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査。其他从业人员职业健 康检查应根据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类别,按有关规定检査项目和检査周期进行检査。职业健康检査 结果应存入健康监护档案。
5.8.3劳动防护用品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8.3条规定,对劳动防护用品进行配置和管理。还应至少做到:
a) 接触酸、碱的作业人员应配备防酸碱工作服、手套、工作鞋及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b) 接触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的作业人员应配备过滤式防毒面具;岗位至 少配备两套长管式防毒面具S
C)接触氨的操作岗位应至少配备两套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长管式防毒面具、全封闭防化服等防
403
护器具;接触氨的作业人员均应配备型号适合的过滤式防毒面具;
d) 接触煤尘等固体粉尘的作业人员应配备防尘口罩3
e) 接触噪声的作业人员应配备耳塞或耳罩;
f) 高温作业场所作业人员应配备防热服、防高温手套、隔热鞋。
5.9事故与应急
5. 9. 1事故报吿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9.1条规定执行。
5. 9.2抢险与救护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9.2条规定执行。
5. 9.3 事故调査和处理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9.3条规定执行。
5. 9.4应急指挥系统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9.4条规定执行。
5. 9,5成急救援壽材
5. 9. 5.1企业应为保证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配备足够的应急救援器材,并保持完好:
a) 抢险抢修器材:
b) 个体防护用品;
C)通讯联络器材;
d)照明、交通运输工具等。
5.9.5.2企业应对应急救援器材专人维护、保管、检査,并做好记录,确保应急救援器材始终处于完好 状态。
5. 9.5. 3 企业应建立应急通讯网络并保证应急通讯网络的畅通;报警方法、联络号码和信号使用规定 要置于明显位置,保证相关人员熟悉掌握。
5. 9.6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
5. 9. 6.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9. 6.1条规定,编制综合应急救援预案,并按“一事一案”的 原则编制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应重点考虑:
a) 氨、甲醇、氢气、硫化氢、硫磺、一氧化碳、天然气、石脑油、重油等泄漏、火灾、爆炸;
b) 酸、碱等泄漏;
C)氨、甲醇、硫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气泄漏及人员中毒;
d)停料、水、电、汽、仪表风等。
5.9. 6.2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9. 6. 2、第5. 9. 6. 3条规定,对应急救援预案定期演练、评 审,做到,
a) 每年至少组织1次厂级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b) 每半年至少进行1次车间级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5. 9. 6. 3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9. 6. 4条规定执行O
5.10检査与自评
5. 10. 1安全检査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10.1条规定,做好安全检査工作,并编制包含下列检査内容的安 全检査表:
a) 综合性安全检査:
D公司级(厂级)综合性安全检査'
2)车间级综合性安全检査。
b) 专业安全检査:
1) 工艺安全检査;
2) 设备安全检査;
3) 变配电系统安全检査;
4) 仪表安全检査;
5) 罐区、仓库安全检査:
6) 消防安全检査;
7) 职业卫生安全检査;
8) 现场检维修作业安全检査;
9) 安全设施安全检査。
C)季节性安全检査:
D春季安全检査;
2) 夏季安全检査;
3) 秋季安全检査;
4) 冬季安全检査。
d) 日常安全检査:
D 岗位操作人员日常安全检査;
2)工艺、设备、安全、电气、仪表等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安全检査。
e) 节假日安全检査。
5. 10.2安全检査形式与内容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10. 2条规定,组织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査,保证检査的频次和效 果,并保存检査记录。
5. 10.3 餐改
5. 10. 3.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10. 3条规定,对査出的问题进行整改和管理。
5. 10. 3. 2企业对检査发现暂时不能整改的问题,应纳入隐患治理计划,按照5. 2. 4条进行管理。
5. 10.4 自评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10. 4条规定执行。自评内容至少包括:
a) 安全生产方针、目标的实现情况;
b) 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的遵守情况3
C)重大风险管理及其措施的落实情况;
d) 事故、事件的管理情况;
e) 安全标准化运行的符合性、适宜性、有效性等。
ICS 13. IOO
B 09
备案号:25433—2009
AQ 3018—2008
Safety rules for WOrkS at the district Of StOrage tank for dangerous CheiniCaIS
本标准第4章、第5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外,并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本标准提出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安全要求。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β 本标准由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江苏省科瑞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施祖建、王读平、谢建兵、吴龙英、夏尔淳。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解释。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安全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储罐区内的作业,不适用于与装置一同布置的中间罐区、加装防爆材料储 罐区、覆土罐区和洞罐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 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1651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
GB 16179安全标志使用导则
GB 2894 安全标志
3术语和定义
3. 1
危险化学品 dangerous ChelniCal
指具有爆炸、燃烧、助燃、毒害、腐蚀等性质,或者具有健康和环境危害,对接触的人员、设施、环境可 能造成伤害或者损害的化学品。本标准所指危险化学品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危险化学品目录为准。
3.2
危险化学品储g∣区 dangerous ChenUCaI tank farm
由一个或若干个储存危险化学品储罐组成的区域,本标准中简称罐区。
3.3
检维修作业 InaintenanCe and repair WOrk
指在罐区内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盲板抽堵作业、高处作业、断路作业、吊装作业、动土作 业、设备检修作业、临时用电作业等危险性作业0
3.4
吹扫作业 PUrging
采用蒸汽、水、空气或惰性气体及有关化学溶液等介质吹扫管线或储罐清除残留或附着其内的物 料、杂物的方法。
3.5
清线作业 PiPe line CleaIIing
更换输送品种或维修检测作业之前对管线进行清洗的作业。
3.6
清峨作业 tank Cleaning
更换储存品种或维修检测作业之前对储罐进行清洗的作业。
4基本要求
4. 1作业前应对作业全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制定作业方案、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4.2作业前应确认作业单位资质和作业人员的操作能力,确认特种作业人员资质。
4. 3应为作业提供必要的安全可靠的机械、工具和设备,并保证完好。
4.4应按GB 16179和GB 2894的规定设置安全标志。同时设置危险危害吿知牌。
4.5安全培训
4.5.1作业人员应定期进行专门的安全培训,经考试合格后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应按有关规定经专业 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并定期参加复审O
4. 5. 2储存的危险化学品品种改变时以及检维修作业前,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及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对作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4.5.3外来作业人员在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组织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培训 教育。
4.6个体防护
4.6. 1应根据接触的危险化学品特性和GB 11651的要求,选用适宜的劳动防护用品。
4.6.2作业人员应佩戴适合作业场所安全要求和作业特点的劳动防护用品•
4. 6. 3现场定点存放的防护器具应有专人负责保管,经常检査、维护和定期校验。
4.7应急预案及应急器材
4.7. 1应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应急培训,定期演练、评审并改进。
4.7.2应按规定配备足够的应急救援器材,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保证其处于完好状态
4.7.3 接触腐蚀性等有毒有害的场所应设置应急冲淋装置。
4. 7.4应经常检査应急通讯设施。
4.8安全监护
4. 8. 1作业时应根据作业方案的要求设立安全监护人,安全监护人应对作业全过程进行现场监护。
4. 8.2安全监护人应经过相关作业安全培训,有该岗位的操作资格;应熟悉安全监护要求。
4. 8.3安全监护人员应告知作业人员危险点,交待安全措施和安全注意事项。
4.8.4作业前安全监护人应现场逐项检査应急救援器材、安全防护器材和工具的配备及安全措施的 落实。
4.8.5安全监护人应佩戴安全监护标志。
4.8.6安全监护人发现所监护的作业与作业票不相符合或安全措施不落实时应立即制止作业,作业中 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要求停止相关作业,并立即报告。
4.8.7作业人员发现安全监护人不在现场,应立即停止作业。
4.9作业前的准备
4. 9. 1应确认相关工艺设备符合安全要求。
4. 9.2应确认品种、数量、储罐有效容积和工艺流程。
4. 9.3应确认安全设施、监测监控系统完好。
4. 10输送危险化学品的流速和压力应符合安全要求。
4.11不得在未采取安全保障措施的情况下采用同一条管道输送不同品种、牌号的危险化学品(J
4. 12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不得擅离岗位。
4.13遇到雷雨、六级以上大风(含六级风)等恶劣气候时应停止检维修和需人工上罐的作业。
4. 14未经批准不得在罐区进行收货、发货作业同时进行任何检维修作业。
4,15实施管线吹扫作业前应办作业票。应根据物料特性选用适用的吹扫工艺。
5检鲤修作业
5. 1检维修作业应符合4,1.4. 2、4・3、4.5、4.6、4.7、4.8、4.9、4.13、4.14.4.15的要求。
5.2作业前应办理相应的检维修作业的作业票。
5. 3检维修作业应设立现场监护人,作业时现场监护人不得离开作业现场。
5.4应对检维修作业的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警示标志和危险危害告知牌。
5.5应根据作业场所危险危害的特点,现场配置消防、气体防护等安全器具。
5.6在作业过程中,如有人员变动,作业负责人必须及时通知作业主管部门,并按规定进行安全教育, 办理有关手续后,方可进入施工现场。
5.7罐区内不宜进行不同的施工作业,如必要时应采取可靠有效的安全控制措施。
5.8作业前应根据需要采取通风、置换、吹扫、隔断和检测等安全措施,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5.9清线作业
5. 9.1作业前确认并现场复核确认管线号•和储罐号。
5. 9.2作业前确认机具符合安全要求。
5. 9.3需要进行盲板封堵作业时应办理作业票,经审批后方可进行作业,作业前作业负责人应对需要 进行盲板封堵的部位现场复核确认,盲板处应设有明显标志。
5. 9.4根据物料特性不同选择清线工艺。确认清线工艺符合安全要求。
5. 9.5采取管线吹扫作业时应按照4.15执行。
5. 10清罐作业
5.10. 1清罐作业应办理作业票,经审批后方可进行作业。
5.10.2作业前应现场复核并确认管线号和储纖号。
5-10.3清罐前清空余料,所有与储罐相连的管线、阀门应加盲板断开。对储罐进行吹扫、蒸煮、置换、 通风等工艺处理后,应经分析检测确认符合安全要求O
5. 10.4应由作业负责人进行全面检査复核无误后,方可开始入罐作业。
5. 10.5作业人员进罐作业罐外应有2人以上监护。
5. 10. 6作业人员应严格按照GB 11651规定着装并佩带保证安全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
5. 10. 7清罐作业采用的设备、机具和仪器应满足相应的防火、防爆、防静电的要求。
5. 11作业结束后,所有动用的设备设施应按要求全部复位,并清理现场。
ICS 13.100
C 78
备案号:25434—2009
AQ 3019—2008
Safety COde for transportation 9 StOrage and USage Of Plating CheIniCaIS
2008・11・19发布 2009・01・01实施
本标准第4、5、6、7、8章为强制性。
本标准对电镀化学品在运输、储存和使用方面的安全要求进行了规定。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 员会(TC 288/SC 3)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安美特(中国)化学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机械工业联合会表面工程分会、金华市 电镀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心荣、张素兰、季雪明、胡义铭、周元富、胡海霞、柏萍。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镀化学品的运输、储存、使用及散落、泄漏和废弃物品处理的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电镀化学品供应单位、托运单位、道路承运单位及最终使用者的安全作业过程。
电镀生产中使用的性质属于“危险化学品”的物品,其安全规程应按照相关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GB 16483—2000 ISO 11014-ls1994 eqv) 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爆炸物 易燃气体 易燃气溶胶 氧化性气体 压力下气体 易燃液体 易燃固体 自反应物质 自热物质 自燃液体 自燃固体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金属腐蚀物 氧化性液体 氧化性固体 有机过氧化物 急性毒性
皮肤腐蚀剌激
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剌激性 呼吸和皮肤过敏 生殖细胞突变性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 12463
GB 13392
GB 13690
GB 15603
GB 16483
GB 17916
GB 20576
GB 20577
GB 20578
GB 20579
GB 20580
GB 20581
GB 20582
GB 20583
GB 20584
GB 20585
GB 20586
GB 20587
GB 20588
GB 20589
GB 20590
GB 20591
GB 20592
GB 20593
GB 20594
GB 20595
GB 20596
GB 20597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598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599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601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602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致癌性
生殖毒性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对水环境的危害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JT/T 198营运车辆技术等级划分和评定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 13690确立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电链化学品 plating CheIniCaIS
特指在电镀生产过程中专用的具有“危险化学品”属性或含有“危险化学品”成分的商品,包括但不 限于添加剂、原辅材料等。参见附录A。
3.2
禁配物料 incompatible materials
化学性质相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化学物料。
3.3
Ne 离储存 Segregated StOrage
在同一房间或同一区域内、不同的物料之间分开一定距离,非禁配物料间用通道保持间隔的储存 方式。
3.4
Ne 开储存 SeParatiOlI StOrage
在同一建筑或同一区域内,用隔板或墙,将禁配物料分离开的储存方式。
3.5
运输包装件 PaCkaging
包装作业的完结产品,包括准备好供运输的容器及其内装物。
4通则
4. 1 一般要求
4.1.1从事电镀化学品运输、储存、使用的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应保证健全电镀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规章 制度,保证电镀化学品的安全操作和管理。
4.1.2从事电镀化学品运输、储存、使用的单位,应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防护应急器材,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快速反应并妥善处理,具备发生事故或意外时须采取应急行动的措施和设施,并保 证其有效。
4. 1.3从事电镀化学品运输、储存、使用的人员,应接受有关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应急 救援知识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O
4. 1.4用人单位应当为从事使用电镀化学品作业的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防护用品。
4.2包装
4.2.1电镀化学品包装物的材质应与所装化学品的性质相适应,电镀化学品包装的型式、规格、方法和 单件质量,应与该化学品的用途相适应并做到结构合理,强度和防护性能良好,便于装卸、运输和储存, 能够承受运输过程中遇到的冲击和荷载。
4.2.2电镀化学品包装的结构和封闭形式应考虑到不会因温度、湿度或压力的变化而发生任何泄漏。 414
4. 2,3包装的封口和衬垫材料应与所装的电镀化学品不溶解、无抵触、不反应,衬垫材料应具有充分的 吸收、缓冲、支撑固定等保护作用。
4.2.4按照GB 12463的要求,液体电镀化学品的包装应留有足够的预留容积,预留容积应不少于总 容积的5%,并且包装有足够强度能承受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内部压力。除非有具体要求,否则,液体 不应在55笆温度下充满容器。
4. 2.5包装中与电镀化学品直接接触的任何部位,不应受到电镀化学品的影响而使包装强度被明显地 减弱,也不应在包件内造成危险的效应,例如促使电镀化学品本身起化学反应,或与其他电镀化学品起 反应。
4.2.6包装表面应清洁,不应有任何粘附物(J
4. 2.7破损的包装不应继续使用,应更换包装。
4.2.8以上规定适用于新的及再次使用的包装。
4.3包装标签、标志
4.3. 1 电镀化学品的包装标签、标志应符合GB 190、GB 13690、GB 2O576~2Q599、GB 20601〜20602 的规定。
4.3.2列在电镀化学品标签上的资料、
D商品名称;
2) 化学品主要成分;
3) 供货人姓名、地址和应急电话;
4) 有害标志;
5) 与使用化学品有关的特殊危险的性质;
6) 安全预防措施3
7) 批号识别;
8) 提示向生产销售企业索取安全技术说明书;
4. 3.3标签、标志应易于为操作人员所识别和理解。
4. 3.4应对电镀化学品标签和标志进行规范标贴,使处理或使用电镀化学品的人员在接收和使用电镀 化学品时易于确认和区分。
4. 3. 4. 1标签应贴在反衬颜色的表面上。
4. 3. 4. 2 标签应粘贴在电镀化学品包装或容器的明显位置:
a) 桶、瓶形包装:位于桶、瓶侧身;
b) 箱状包装:位于包装端面或侧面明显处;
C)袋、捆包装:位于包装明显处。
4. 3. 4.3对于多层包装,内、外包装都应加贴或挂标签。但若外包装上已加贴标签,内包装是外包装的 衬里,内包装上可免贴标签;若外包装为透明物,内包装的标签可清楚地透过外包装,外包装可免加 标签。
4. 3.4.4在包装尺寸够大的情况下,与正式运输名称贴在包装的同一表面与之靠近的地方。
4. 3. 4.5贴在包装上不会被包件任何部分或者任何其他标签或标记盖住或遮住的地方。
4. 3. 4. 6当包装形状不规则或尺寸太小或包装性质的原因而无法对电镀化学品加贴标签或加以标识 的情况下,应规定其他有效的识别手段,如加系结牢的签条或随附文书,但在所有电镀化学品的包件上 均应通过适当文字或标记注明内装物品的危险性。
4. 3.4.7标签、标记应清晰、耐久,能经受风吹、日晒、雨淋,而不明显降低其效果。
4. 3.5标签若脱落或损坏,应检査确认后补贴。
4. 3. 6出于保密需要而更换产品标签时,也应在其包件上贴上规范的标签。
4. 3. 7电镀化学品需要转移或分装到其他容器时,应在转移或分装后的容器上加贴标签。
4. 3.8原盛装电镀化学品的容器在未净化处理前,不得更换原标签。
4. 3.7使用重复使用的包装运输存储货物,应将原包装上与新装货物无关的标签、标志清除干净。
4.4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应符合GB 16483的规定。
5运输安全
5. 1托运
5. 1. 1电镀化学品托运人应当委托具有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企业承运,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包 装,并向承运人说明电镀化学品的品名、数量、危险性、应急措施等情况。需要添加抑制剂或者稳定剂 的,应当按照规定添加。提交的安全技术说明书和粘贴的安全标签应与托运的电镀化学品完全一致。
5. 1.2电镀化学品未经适当地分类、包装、作标记、贴标签的,在运输票据上未加以说明和证明的,以及 在其他方面不符合本规程要求的运输条件的,任何人不得提交或接受运输这些货物。
5. 1.3交运电镀化学品的发货人应提供下列运输资料:
5. 1.3. 1运输票据
a) 运输票据可以采用各种样式,可以有一页以上,但应顺次编号。运输票据上的信息应易于辨 认、易读和耐久。
b) 如果电镀化学品运输票据是通过电子数据处理(EDP)或电子数据交换(EDD传输技术发给承 运人,签名可以由受权签署的人代签。
C)运输票据应载有下列信息:
D 发货人、收货人和日期
电镀化学品发货人和收货人的名称和地址应列在运输票据上。交给第一个承运人的日 期应列入运输票据或其电子版本;
2)正式运输的货物名称、包装数量(J
5. 1.3.2 证书
D 电镀化学品运输资料应包括一份证书或声明,表明:托运货物被认可运输,货物按照适用的规 章正确地包装、做标记和贴标签,并且状况良好,适宜运输。
2) 该证书案文为:“我声明,本托运货物的内容已在上面用正式运输名称充分准确地作了说明,并 按照适用的国家有关规章、标准进行了分类、包装、作标记和贴标签,符合运输管理规定
3) 证书应由发货人签署并注明日期。如适用的法律和条例承认传真签字的法律效力,传真签字 可被接受。
5. 1.3.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5.2承运
5.2. 1运输单位资质的要求
D运输单位需持有有效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或者《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
2)省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使用、储存电镀化学品的企业,可以使用自备专用 车辆从事为本单位服务的非经营性道路电镀化学品运输。
5.2.2运输人员的要求
D 专用车辆的驾驶人员取得相应机动车驾驶证,年龄不应超过60周岁;
2) 从事电镀化学品运输的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应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交 通主管部门考试合格,取得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从业资格证;
3) 电镀化学品运输企业或者单位应当聘用具有相应从业资格证的驾驶人员、装卸管理人员和押 运人员;
4) 电镀化学品物运输从业人员应了解所装运电镀化学品的性质、危害特性、包装物或者容器的使 用要求和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处置措施。
5.2.3 运输工具的要求
1) 车辆技术状况应符合JT/T 198规定的一级车况标准。
2) 车辆配置应符合GB 13392的标志,并按规定使用。
3) 专用车辆应当根据所运危险货物的性质配备必需的应急处理器材和安全防护设施设备。
4) 运输车辆应配备有效的通讯工具。
5.3装载、运输的要求
5, 3.1电镀化学品装车前应认真检査包装(包括封口)的完好情况,如发现破损,应立即调换包装或修 理加固。装车时,货物应堆放整齐,产品与产品之间、产品与车厢避之间尽量少留空位,以防止产品在运 输中发生移位、碰撞。必要时,应使用卡板等填充物填充。
5.3.2盛装过电镀化学品的空容器,未经安全环保处理的,仍按原装货物条件办理托运,其包装容器内 的残留物不得泄漏,容器外表不得粘有导致危害的残留物。
5. 3.3电镀化学品中如有禁配物料,不应混装/同车运输,也不应与其他禁配物料混装或同车运输。
5. 3.4当不能整车运输,需配载运输小数量电镀化学品时,应在运输合同中明确规定,不能同车运输直 接影响人体健康的物品,如食品、药材等。
5. 3.5运送食品、药材的车辆不得用于运输电镀化学品。
5- 3.6电镀化学品运输单位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电镀化学品货物脱落、扬散、丢失以及燃烧、泄 漏等。
6储存安全
6.1仓库的要求
6.1.1储存电镀化学品的仓库应得到消防等有关部门的批准,并应符合GB 15603的要求。
6.1.2库区与生活区应分开。
6.1.3储存电镀化学品的仓库,应设置有明显的安全标志。
6. 1.4库房建筑应符合GB 50016的要求。
6.1.5库房应釆用易冲洗的不燃地面。
6. 1.6仓库门应开设在上风口,仓库门的对面、侧面应设排风装置。
6. 1.7库房门应为钢板或木板外包铁皮。库房设置高侧窗。
6. 1.8照明设施,不采用碘钙灯,不采用60 W以上白炽灯。当使用日光灯等低温照明灯具和其他防 爆型照明灯具时,应当对镇流器采取散热等防火保护措施。
6. 1.9易燃化学物品库房,照明设施垂直下方水平距离0.5 m内,不应放置物品。
6.1.10库房内铺设的配电线路,需穿金属管或用非燃硬塑料管保护。
6.1.11储存易燃品的库房应有严禁火种的警示牌。
6.1.12库房配备足够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它们应放在明显、便于取用的地点。消防设施和器材,应经 常保养,及时更新,并处于完好、有效状态。
6.1.13应有通讯联系设备。
6.1.14库房若需采暖,应使用水暖。供暖系统与垛位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0.3 Ino
6. 1. 15 库房相对湿度不大于85%、温度不高于35 Γo应设有机械通风装置。
6.2仓库人员的要求
6. 2. 1库房人员应经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授权的具有培训资质单位组织的“危险化学品储存、管 理、搬运”的安全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O
6. 2. 2库房所有人员应熟练、正确使用灭火器材,应能正确处理液态化学品泄漏、流淌等事故。
6- 2.3凡库房人员在库房作业,应穿戴好相适宜的个人防护用品。
6.3储存的要求
6. 3.1电镀化学品都应存放在仓库内,不得露天存放。
6. 3.2电镀化学品按不同类别、性质、危险程度、灭火方法等隔离储存。
6.3.3禁配货料,应隔开存放。
6. 3.4储存场所应设有标牌,标牌应标有该储存场所的顺序号、储存的货物名称及其位置。
6.3.5堆垛
6. 3. 5. 1库房通道两侧的地面上应有醒目的通道标志线。库房通道应符合GB 17916的要求:主通道 宽不小于1. 8 m,支通道宽不小于0.8 mo
6. 3.5. 2垛与墙最小的距离应符合GB 17916的要求,腐蚀性为0. 3 m,易燃性为0.5 m,毒害性为0. 3 mo 6. 3.5. 3垛与柱的最小距离应符合GB 17916的要求:腐蚀性为0.1 m,易燃性为O. 3 m,毒害性为0.1 mo 6. 3. 5.4垛与垛的最小距离应符合GB 17916的要求:腐蚀性为0.1 m,易燃性为1. 0 m,毒害性为0.1 Ino 6. 3. 5. 5存放电镀化学品的堆垛应有隔潮设施。堆垛底离开地面的最小距离应符合GB 17916的要 求:0.15 m以上。
6. 3. 5. 6存放电镀化学品的堆垛高度应符合GB 17916的要求:不应超过3 mo
6. 3.5. 7 液态电镀化学品应存放地势低矮处,应有处理泄漏的物品及工具。
6.3.5.8挥发性电镀化学品应堆成行列式,储存在下风口。
6.3.6入库
6.3.6. 1入库电镀化学品应有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6. 3. 6. 2 验收
D 电镀化学品的名称、数量、规格,实物与单据相符;
2) 包装完好无损、无水湿、无污染;
3) 标签、标识完好无损,字迹、标识清晰。
6.3. 6.3未通过验收的电镀化学品不应入库储存。
6. 3. 6.4电镀化学品验收合格后,完善单据手续,登记入库。
6. 3.7-搬运
D搬运应使用状态良好的适用器械。
2) 搬运电镀化学品时,禁止背负肩扛,应轻装轻卸,不应撞击、重压、拖拉、滚动。
3) 搬运时不应损坏标签和包装。
6.3.8检査
6. 3. 8. 1每天应巡査电镀化学品库房一次,检査货垛是否牢固,包装有无破损、泄漏,标签有无破损、 脱落。
6. 3. 8. 2巡査过程中发现异常现象,做好记录,做好标记,立即报告上级,及时改正。
6.3.9 出库
应按单据开具的物料名称、规格、数量出货,做好记录,完善单据手续。
7使用安全
7. 1领用
7. 1.1领用单据应手续齐全。
7.1.2应按单据开具的物料名称、规格、数量领用,同时检査包装、标签是否完好。
7.1.3应索取相应的电镀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7.2使用
7.2.1使用前应通过査看标签、安全技术说明书了解该电镀化学品的危害特性。
7. 2. 2应穿戴好相应的防护用品,在有安全条件的场所正确使用电镀化学品O
418
7.2. 3所有临时盛装电镀化学品的包装上都应贴有化学品名称的标签。
7.2.4按工艺条件投料。投料时分散着缓慢地投放,边搅边投放。防止溢流、飞激。
7. 2. 5剩下的电镀化学品不应留在现场或其他地方,应及时退回库房。
7.2.6与电镀化学品接触的容器、工具,清洗干净,放到指定的地方保存。
7.2.7空的包装应及时清洗干净,放置在指定地点。
8散落、泄漏和废弃物品的处理
8. 1发生电镀化学品散落、泄漏时,应先通过相应的标签、化学品安全说明书了解其危害性,穿戴相应 的防护用品。
8.2散落、泄漏的电镀化学品应及时用专用工具、容器收集。
8.3被污染的区域、器械应及时用合适的方法清理干净。
8.4有害的清洗水,应做相应的处理。处理废弃的电镀化学品以及粘有电镀化学品的包装物时,应考 虑到其潜在的危害特性,不得任意抛弃、污染环境,应集中统一处理。本单位不能处理的,应委托有资质 的专业机构处理。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部分电镀化学品
A. 1本附录录入了适用于本标准的部分电镀化学品的类别及其危害性。
A.2电镀化学品包括但不限于本附录录入的物品α
A.3根据电镀化学品在电镀生产中使用时所处的相对工序位置确定其相应的类别。
A.4根据电镀化学品在电镀生产中所起的工艺作用确定其相应的功能。
A.5电镀化学品的类别及其危害性见表A,lβ
表A. 1电镀化学品的类别及其危害性
类别 |
功能 |
主要危害性 |
产品型号 |
前处理 |
除腊 |
易燃性、毒害性 |
万用除腊水SCR等 |
浸洗除油 |
毒害性 |
万用除油粉151等 | |
电解除油 |
毒害性 |
万用电解粉251等 | |
铝合金腐蚀剂 |
毒害性 |
酸性蚀铝剂G等 | |
沉锌剂 |
毒害性 |
铝上沉锌剂W-2OOO等 | |
脱锌剂 |
毒害性 |
铝合金沉锌活化剂BD等 | |
活化酸盐 |
毒害性、腐蚀性 |
酸盐AS-3O等 | |
镀铜 |
IK化镀铜 |
毒害性 |
碱铜CL-4光亮剂等 |
镀镰 |
半亮镣 |
毒害性 |
半亮镣M-9O2添加剂等 |
光亮镣 |
毒害性 |
光亮镣3C柔软剂等 | |
电铸镣 |
毒害性 |
氨基磺酸镣基础液等 | |
镀铭 |
三价装饰铭 |
毒害性 |
三价铭TC添加剂等 |
六价装饰铭 |
毒害性 |
铭CR-842转缸剂等 | |
硬铭 |
毒害性、腐蚀性 |
硬铭HCR3N催化剂等 | |
镀锌 |
锌酸盐镀锌 |
毒害性 |
软水剂 PrOtOlUX MOdifier 2X 等 |
酸性镀锌 |
易燃性、毒害性 |
酸锌HT光亮剂等 | |
镀锡 |
光亮镀锡 |
易燃性、毒害性 |
酸锡161光亮剂等 |
亚光镀锡 |
易燃性、毒害性 |
哑光HSM晶细剂等 | |
镀合金 |
铜锡锌合金 |
毒害性、腐蚀性 |
白铜锡DermaIOy光亮剂等 |
金钻合金 |
易燃性、毒害性 |
金钻合金AUrOCOr C浓缩盐等 | |
金镣合金 |
易燃性 |
金镣合金AUrOCOr N补充盐等 | |
金镰合金 |
毒害性 |
金镣合金AUrOCor N开缸盐等 | |
锌镣合金 |
毒害性、腐蚀性 |
锌镣合金RefIeCtalIOy ZNA93走位剂等 | |
锌钻合金 |
毒害性 |
锌钻合金RefleCtalIOy ZNCO光亮剂等 | |
锌铁合金 |
易燃性 |
锌铁合金PrOtedUr PIUS开缸盐等 | |
锌铁合金 |
毒害性 |
锌铁合金PrOtedUr PIUS补充剂等 |
襄A.1 (续)
类别 |
功能 |
主要危害性 |
产品型号 |
镀贵金属 |
镀金 |
易燃性、毒害性 |
酸性薄金723酸盐等 |
靈耙 |
毒害性 |
中性镀杷补充盐等 | |
化学镀 |
化学镀镣 |
毒害性 |
化学沉镣NiChem 1123 A等 |
化学镀铜 |
易燃性、毒害性 |
化学沉铜COVertron CU还原剂等 | |
化学镀锡 |
毒害性 |
化学沉鶴AlStan 30等 | |
镀后处理 |
电解保护粉 |
毒害性 |
TC EIeCtrOChrOmate 保护粉等 |
镀锌钝化液 |
毒害性 |
三价铭蓝色钝化液TridUr ZNB等 | |
其他 |
挂具胶 |
易燃性、毒害性 |
挂具胶底油227-P等 |
易燃性、毒害性 |
阻镀红漆323等 |
ICS 13.300523.020.10
G 93
备案号 S 25435—2009
AQ 3020—2008
WOrkShOP fabricated Steel tanks—
Part 1: HOriZOntaI CyIindriCal SIngie SkiiI and double Skin tanks for the UndergrOUnd StOrage Of flammable and non-flammable Water POnUting IiqUidS
(EN 12285-1 :2003 WOrkShOP fabricated Steel tanks—
Part 1: HOriZOntal CyIindriCal Single Skin and double Skin tanks for the UndergrOUnd StOrage Of flammable and non-flammable Water POlIUting Iiquids9IDT)
本标准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的。
本标准等同采用BS EN 12285-1 : 2003«钢制常压储罐 第一部分:储存对水有污染的易燃和不易 燃液体的埋地卧式圆筒形单层和双层罐》(英文版)。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 )用小数点符号“•”代替小数点符号用顿号“、”代替部分符号“,气
b )在计算机编辑的情况下,页码发生变化。
C )删除其法文和德文版本,采用了英文版本。
d)用“本标准”代替“本欧洲标准七
e )根据GB/T 1.1-2000的要求,在目次的最后增加了图和表的索引。
f) 原文表L联合国分类”列下第7类“放射性物质、液态氧化氢或氢気酸溶液,金属綬基化合物, 氢氟酸,液态漠化物等”的分类与相关标准分类冲突。现将其归入添加的“其他”一栏。
g) 原文8. 5.1条下“除了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外,外涂层至少还应满足本标准7.5. 1 和7. 5.2的要求”。本标准中不存在7. 5. 1和7. 5. 2。根据前后文内容分析,应是8. 5.1和
8. 5. 2之误,参照有关标准做了删除。
h )原文表A. ΓiX不推荐(依据涂层涂装指导书最终有可能使用,见7. 5. 1)”中7. 5. 1对照前后 文,应是8.5.1,参照前后文改为8. 5. Io
i) 原文B, 4.1条注1的脚注“液体的危险等级不能理解为3. 1. 4所述的储罐等级”中3.1.4项 在本标准中不存在,且与3. 4项储罐分级内容相同,现将脚注中的3.1. 4改为3. 4。
j) 原文B. 4.4条“液体一钢材组合对照表中的符号和释义”,除了“ +允许储存的液体、一不允许 储存的液体、。尚未评定的液体”三条继续保留以外,其余都译出了中文,并出现在表中。对 译出中文并出现在表中的符号和释义,在B. 4.4条目下做了删除。
k )原文B. 4. 4条UN-Nr.表达的内容是UN-No.,即危险货物联合国编号°现缩写为联合国 编号。
l) 原文表B. 2(续)第4列“50 °C时蒸气压mbar”已经换算成Pa,换算公式mbar=100 Pao
m) 原文表B. 2(续)第42栏第4列“1750”应为175. O之误,现改为175. 0;第969栏第4列 邛950”应为95. O之误,现改为95. OO
n) 将原文“附录B之附录1”改为附录B.5。
o) 增加了行业标准的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 288)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SC 3)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北京铸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中心,国家安全生产危 险品储罐检测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冷成冰、王晓兵、李光海、赵彦修、刘清友、陈静。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EN引言
本欧洲标准于2002年11月4日获CEN认可。
CEN成员国必须遵守CEN/CENELEC内部规程,该规程别无选择地规定了给予本欧洲标准与国 家标准同等地位的条件。从管理中心或任何CEN成员国的出版物上可获得与类似的国内标准相关的 最新清单和参考书目。
本欧洲标准有三种官方版本(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任何其他语言的版本应在CEN成员国的 负责下通过翻译成为其本国语言的版本,并通报管理中心,与官方版本具有相同地位。
CEN成员国由下述国家组成: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 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马耳他、北爱尔兰、挪威、葡萄牙、斯洛伐克共和国、西班牙、瑞典、瑞士、大不列 颠与北爱尔兰合众国。
EN前言
本标准(EN 12285-1 : 2003)由“加油站和储«1用设备及金属罐”专业委员会CEN/TC 221编写,秘 书处由DIN担任。
最迟在2003年11月之前,应以等同文本出版物的方式或以认可的方式,给予本欧洲标准与国家标 准同等的地位:在2003年11月之前,应取消任何与本标准相冲突的国家标准。
本标准是金属储罐制造行业系列标准的一部分。已编辑出版或正在编写中的标准如下:
——工厂制造的钢储罐:储存对水有污染的易燃或不易燃液体的埋地卧式圆筒形单层和双层储罐。
——工厂制造的钢储罐,储存对水有污染的易燃或不易燃液体的地上卧式圆筒形单层和双层储罐。
根据CEN/TC 221以前的规定和CEN标准工作的惯例,将对更多的标准进行评定。
附录A,B和C是资料性附录。
根据CEN/CENELEC的内部章程,下述国家的国家标准必须执行本欧洲标准:奥地利、比利时、 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马耳他、北爱尔兰、挪威、 葡萄牙、斯洛伐克共和国、西班牙、瑞典、瑞士、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合众国。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下述范围内储存对水有污染的易燃或不易燃液体的埋地卧式圆柱形钢制焊接单层和 双层罐的制造要求。
--罐体公称直径800 mm〜3 000 mm;
——罐体总长不超过公称直径的6倍:
——所储液体的最大密度为1. 9 g∕mL5
——最大工作压力(Po)sO.15 MPa(表压);
——使用真空渗漏检测系统的双层储罐,所储液体的动力学黏度应≤5×10-3 m2∕so
本标准适用于常温(一20 P〜+ 50 P)条件下的储罐,如果储罐运行温度超出该范围,应考虑附加 要求。
所储存的液体一钢材组合见附录BO
本标准不适用于表1所述的具有特殊危险性液体的储存。本标准不涉及储罐的内涂层。
表1不适用于在本标准范图内的危险品
联合国分类 |
危险品 |
1 |
爆炸品 |
4.2 |
易于自燃的物质 |
4.3 |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
5.2 |
有机过氧化物 |
6.2 |
感染性物质 |
7 |
放射性物质 |
其他 |
液态気化氢或氢氤酸溶液,金属赧基化合物,氧氣酸,液态漠化物等 |
注:该分类是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采纳的危险品分类(与第3. 4条的储罐分级属不同概念)。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 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EN 287-1焊工认可试验一混合焊一第一部分 钢材类
EN 288-1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的技术要求和有关规定一第一部分混合焊通则
EN 288-2金属材料焊接工艺和有关规定一第二部分电瓠焊焊接规程
EN 288-3金属材料焊接程序的许可和有关规定一第三部分钢材电弧焊焊接试验
EN 10025非合金结构钢热轧产品一技术转让条件
EN 10051:1991无涂层连续热轧合金和非合金钢板材、片材、及卷材一形状和尺寸公差
EN 10204:1991金属制品一检验文本的型式
渗漏检测系统一第一部分 渗漏检测系统一第二部分 渗漏检测系统一第三部分 渗漏检测系统一第四部分 渗漏检测系统一第五部分 渗漏检测系统一第六部分 渗漏检测系统一第七部分
EN 13160-1
通则
加压和真空检测系统
液体检测系统
用于渗漏储罐或间隙的液体或气体传感器系统
储罐渗漏检测系统评估
检测井中的传感器
渗漏保护衬里和靈壁间隙的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
EN 13160-2
EN 13160-3
EN 13160-4
EN 13160-5
EN 13160-6
EN 13160-7
EN ISO 898-1碳钢和合金钢紧固件的机械性能一第一部分,螺丝螺帽及双头螺栓(ISO 898-1: 1999)
EN ISO 8501-1钢材和相关产品涂漆前的表面处理一表面清洁度的目测评估一第一部分:完全 清除原有涂层或无涂层钢基材表面锈蚀等级和处理等级(BS EN ISO 8501-1 ISO 8501-1 :1998)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 1
储 tanks
工厂制造的两端装有碟形封头、由一个或多个隔离舱构成的,用于储存液体的卧式圆筒形钢制容器。
3.2
隔离船 COInPartlnent
储罐中用于储存液体的单个空间。
3.3
埋地储UndergrOUnd tanks
局部或全部埋入土壤中的储罐。
3.4
储嘩分级 tank classes
其规定见表2。
表2储峨分级
储繼分级 |
适合储存的液扁 |
A级 |
密度≤1.1 kg/L的液体 |
B级 |
密度≤1. 9 kg/L的液体 |
C级 |
密度VL 9 kg/L的液体,防爆储雜(见3.5) |
3.5
防爆储Qi explosion PreSSUre ShOCkProOf tanks
防爆储罐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在没有渗漏的情况下能抵御内部爆炸,并允许罐体永久变形。最大爆 炸压力应在io倍的大气压力下测量。
3.6
储罐型号tank types
本标准区分下列两种储罐型号:
S型,单层罐
D型:双层罐
3,7
工作压力 OPeratuIg PreSSlIre(PO)
指在正當运行状态下施加于液体上的压力(不包括液体静压的罐内压力)。
3.8
试蠶压力 test PreSSllre(Prl)
进行压力试验时,储Siie体或隔离Ift承受的压力。
3.9
(Bl 隙试睑压力 interstitial test PreSSUre(R2)
内、外繼壁间隙承受的试验压力,仅适用于双层储繼。
3. 10
公称容积 nominal VOIUme
储罐的名义容积。
3. 11
实 际容祝 actual VOIUlne
一般大于或等于公称容积。
注:在正常运行温度下,其安全工作容量一般不超过公称容积的97%。
4符号和缩略语
本标椎采用下述符号:
单位:mm
dl——储罐公称外径3
dz ~ 人孔内径3
ʤ--人孔盖直径;
Al——碟形封头直边高度;
知--人孔盖螺栓孔中心圆直径;
4——不包括封头的隔离舱长度,
Io--纔体总长;
4——不包括封头的罐体长度; *
r1——碟形封头球冠半径;
尸2——内封头与内罐体过渡区转角内半径;
七——外封头与外罐体过渡区转角内半径;
51— —内繼壁和内封头公称厚度S
52— —内、外罐罐壁间隙3
53— —外罐壁公称厚度;
&——外織封头公称厚度S
ʤ——隔离检封头公称厚度J
56— —人孔法兰和人孔盖的公称厚度3
57— —人孔壁厚;
/——T-形接头倾角;
储«1符号示例如图1所示。'
S型储
(单层储縮)
1— —人孔,详细结构如图3所示;
2— 加强圈,示例如图4所示,
3----吊耳■,
D 型 IMI
图1储里符号示例
5产品釆购规格
名称示例=符合本标准的,公称容积为50 π?,公称直径Ji =2 500 mm,储罐分级为A级,型号为D 的双层储罐,以下列方式表示:
储罐 AQXXXX-XXXX/50/2500/A?
制造商应从购买方获得如下信息:
a) 隔离舱数量和容积;
b) 制罐材料规格;
C)外涂层的种类。
6材料
6. 1 总则
储罐材质应根据用户的需求,按照储存的液体性质和工作条件来选择。
与储存液体有关的钢材选材指导见附录Bo
6.2储罐峨体、碟形封头和人孔材料
储罐可选用符合EN 10025标准的碳素钢或符合EN 10088-1标准的奥氏体不锈钢制造,但其力学 性能至少应达到S 235 JR (EN 10025)的标准规定。
使用温度低于一20 P时,罐壁厚度至少应为6 mm,且采用S 235 J2G3或相当类型的碳素钢。
6.3曜体附件材料
焊接到罐体上的附件所用材料,应与罐体材料相容。
6.4消耗材料
所有焊丝、焊条及其他消耗材料,均应与罐体材料相容。
a 5材料检验
按照EN 10025的规定,碳钢罐体和碟形封头材料的检验文件应符合EN 10204第2.2条的要求, 其他钢材的质量则应满足标准EN 10204:1991第3. IB条的要求。
7设计
7. 1结构形式
单层罐应为不可渗漏的容器;它构成双层罐的内罐。
7.2单屋Mt
单层罐应为不可渗漏的容器;它构成双层罐的内罐。
7.3双层峨
对双层罐而言,第二层罐应包焊住内罐,构成一个套装的不可渗漏的储罐。第二层罐至少应包覆内 罐公称体积的97%。
为了持续监测罐体的完整性,罐壁间隙最高点至少应设两个接口,与罐体渗漏检测系统相联接。
有关渗漏检测系统的内容,见标准EN 13160-1—7O
7.4碟形封头
碟形封头用于储罐两端和隔离舱的分离。
封头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r1≤J1, r2≥<^l∕30
7.5 ffiMA⅛
隔离舱封头的公称厚度见表3。A级和B级储罐可采用不同形式的隔离舱封头,当r1=dl时,则 没有过渡区转角半径r2和碟形封头的直边。
有过渡区转角半径和碟形封头直边的隔离舱封头等效于相同位置上的加强圈。
7.6尺寸
7. 6. 1材料厚度
内、外罐的罐体和封头的公称厚度应按整数(四舍五入)的毫米单位给定,且不小于表3规定的 数值:
表3内、外ML封头和隔离能公称厚度 单位:mm
_____储寧分级_____ |
A级 |
B级 |
C级 | |||
储雄公称直径di |
______ 備体公称厚度 | |||||
Sx内繼 |
s3外罐 |
51内罐 |
S3外罐 |
51内嫌 |
$3 外 Si | |
800 — 1 600 |
5 |
3 |
5 |
3 |
5 |
3 |
1 601 〜2 OOO |
6 |
3 |
6 |
3 |
6 |
3 |
2 001 〜2 500 |
6 |
4 |
7 |
4 |
7 |
4 |
2 501 — 3 OOO |
7 |
4 |
9 |
4 |
9 |
4 |
储蟻公称直径d1 |
封头公称厚度 | |||||
51内罐 |
s4外罐 |
Sl内罐 |
S4外繼 |
%内繼 |
&外罐 | |
800—1 600 |
5 |
3 |
5 |
3 |
5 |
3 |
1 601 — 2 OOO |
6 |
3 |
6 |
3 |
6 |
3 |
2 001—2 500 |
6 |
5 |
7 |
5 |
7 |
5 |
2 501—3 000 |
7 |
5 |
9 |
5 |
9 |
5 |
储疆公称直径d. |
______ 隔离舱封头公称厚度SS | |||||
800〜1 600 |
5 |
5 |
10 | |||
1 601 — 2 000 |
6 |
6 |
14 | |||
2 001 — 2 500 |
6 |
7 |
16 | |||
2 501 〜3 000 |
7 |
9 |
18 |
7.6.2外层単壁一圆周角
外罐包覆的圆周角至少应为300°,顶部未包覆角度不大于60气
.如果人孔直径超过储罐公称直径dλ的一半,人孔也应为双层结构。
7.6.3峻壁间隙
罐壁间隙应尽可能小,但不能妨碍渗漏检测系统的正常工作。
7.7公差
7. 7. 1内堆总长
内罐实际尺寸公差不应大于公称尺寸的±1%。
7.7.2壁厚
封头成型后最小厚度应不小于表3所示公称厚度的92%,罐体厚度应符合EN 10051s1991表2的 规定。
7.7.3碟形封头的周长
碟形封头的周长以计算周长为基椎,其公差值应在下述范围内:
储罐公称直径(.dl )≤2 000 mm时,封头周长公差为0〜+ 6 mm;
储罐公称直径(由)>2 000 mm时,封头周长公差为0--10 mmo
7.8建体钢板排列
罐体不允许有十字形接缝,储罐下半部分不允许有长度方向的焊缝(图2)。
α——最小值应为储罐壁厚的5倍,且N25 mmO
图2内峨和外Iait体钢板的排列
7.9人孔和检査盖
储罐的每个隔离舱至少应安装一个检査盖,除非客户另有要求。不允许安装检査盖时,储罐应有一 个直径不小于600 mm的人孔。人孔与隔离舱任何部分的距离都应不大于10 mo单层储罐通常装有 一个人孔。
人孔(检査盖和人孔)的类型应是插入式或嵌入式。人孔颈和法兰的焊接应采用双面焊,或是相当 于双面焊的全透焊结构。
人孔尺寸和配件见表4。
表4人孔尺寸和配件
内径 (∕2∕mm |
人孔材料 厚度 s7∕mm |
人孔盖 直径 ʤ/ɪnm |
人孔盖螺栓 孔中心圆 直径⅛p∕mm |
螺栓孔 直径/ mm |
法兰和盖板厚度 s6∕mm |
摞栓 | ||
A级 |
B、C级 |
螺纹尺寸 |
数量 | |||||
600β |
6 |
720 |
680 |
18 |
12 |
16 |
M16 |
32 |
800 |
7 |
920 |
880 |
12 |
20 |
44 | ||
1 OOOh |
7 |
1 120 |
1 080 |
— |
20 |
48 |
如果客户要求人孔但没有给岀规格时,应采用该直径尺寸。
b对于C级储罐人孔内径dz不允许大于800 mm。
对于A级储罐,如图4所示及表4所列尺寸的人孔盖,如果使用带有加强筋的盖子替代,则该带有 加强筋盖的厚度至少与内壁厚度相同,且应能承受巳】的试验压力。
外径tZ1≤l 250 mm的A级储罐和外径t∕1≤l 000 mm的B级、C级储罐,其检査盖的最大直径不 能超过300 mm,最小直径不能小于120 Inmo检査盖的厚度应与内罐最薄处壁厚一致。
7. 10螺栓
螺栓应符合EN ISO 898-1标准,螺栓的强度至少为4.6级。所选材料应与储罐所用材料相容。
7.11储曜配件、管道和管嘴
储罐所有配件、管道和管嘴应置于人孔盖上或位于内层罐顶部。C级储罐只能使用插入型人孔。 插入型人孔颈上的直径为10 mm的通风孔或类似开口应设置在人孔颈的实际最高点。
A级双层储罐不允许使用插入式人孔(渗漏检测仪的管口除外)。
除了渗漏检测装置的管口外,双层罐夹层的空间不允许与外部相通。配件和所有开孔与焊缝之间 的最小距离为50 InlnO
人孔示例如图3所示。
1---垫圈;
2— —嵌入型孔嘴'
3— —插入型孔嘴;
4— —通气孔或压力释放孔的直径应为10 mm,
5— —接触面的表面粗糙度为:√K.×160o
a——必须采用适合的垫圈:
b——对于插入型孔嘴,直径10 mm的通气孔或压力释放孔应尽可能位于人孔颈的最高点;
C——必要时应接地或采用阴极防腐蚀保护措施。
图3人孔示例
7. 12加强SI
加强圈采用下述结构:
应选用T 80×80或IOOXl2。符合EN 10055标准。
加强圈的数量取决于每个隔离館之间的距离%,且必须符合表5的规定。
表5由Hl离能长志确定的加强BR数目
隔离舷长度∕mm |
加强圈数目 |
Zc≤7 800 |
— |
7 800<Zc≤ll 700 |
1 |
11 700<Zc≤15 600 |
2 |
15 600<Zc |
3 |
1— —B级、C级储«1和具有内涂层的A级储罐的焊接方式3
2— —无内涂层的A级储at的焊接方式。
图4加强圈结构示例
图4所示的空隙必须位于加强圈的顶端或底部,使挥发蒸汽或气体、液体的流动畅通无阻。
有内涂层时,加强圈应采用连续焊接方式。
隔离舱长度∕c≥7 800 mm时,增加内层罐壁的厚度也可以取代加强圈。此时内罐壁的厚度应大于 下述值:
a) 表3所示的公称厚度
b) 51 =0. 4+牛艦 (mm取整数)
7. 13 吊耳
储罐应有吊耳。公称容积不大于20 m,的储罐,至少应有一个吊耳。公称容积等于和大于20 π? 的储罐,至少应有两个吊耳。吊耳必须位于确保储罐安全水平起吊的位置。
焊在储罐上的吊耳必须保证其足够的焊接面积和焊接质量,以确保空罐能安全起吊并不会发生永 久变形。
吊耳的吊孔直径应不小于60 mmo
为了防止储罐变形,保持涂层的整体性,应配备加强板,或吊耳具备合适的尺寸。
8成型
8. 1钢板的准备
生产商应目测钢板边缘分层状况。有分层缺陷的钢板不允许作为罐体的材料。
8.2雄体成型
板材应沿长度或宽度方向弯曲成要求的弧度。必须确保纵向焊缝的弯曲连续性。
8.3接头类型
接头类型必须符合表6规定,所有内部焊接必须为连续焊接。
8.4 焊接工艺及焊工的资格认证
焊接工艺必须符合标准EN 288-1,EN 288-2,EN 288-3的要求,焊工的资格认证必须符合标准 EN 287-IO
表6接头型式
表6 (续)
序号 接头型式
T型接头的全溶深钎焊接
T型接头的双面内圆角焊接
储蟻和储液类型(直接接触液体的罐壁) 适用于所有A级、B级、"的储It外层«1管屬的焊接 α = 0∙ 7sm⅛
细in=较薄钢板的厚度
适用于所有A级、B级、C级的储罐人孔、管嘴和检査盖的
焊接
y=45o
适用于所有A级、B级、C级的储縷 用于人孔,管嘴和检査盖的焊接 α = 0. 7smin
Srain=较薄钢板的厚度
适用于所有A级、B级、C级的储罐 适合于具有直边的隔离館封头焊接
适用于所有A级、B级、C级的储繼 不允许有内涂层
适合于具有直边的隔离館封头焊接
适用于A级、B级的储罐
适合于具有直边的隔离館碟形封头的焊接 不允许有内涂层
表6 (续)
序号 |
接头型式 一 |
储纖和储液类型(直接接触液体的寧壁)_____ |
9 |
T理连接的双内圆角焊接 \1\ |
适用于A级、B级的储纔 适合于无直边的隔离舱封头焊接 α=0. 7S5 |
8.5外涂层
8.5.1 概述
储罐应有外保护涂层。外保护涂层的涂装,应按照涂料生产商的作业指导书进行。在碳钢温度可 以降到常规工作温度以下,所储液体又不含缓蚀剂时,储罐必须有内涂层。
8. 5,2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必须符合涂料制造商关于涂料使用的有关规定,以确保外涂层附着力的持久性。
如果罐体需要外加电流阴极保护,则所有待涂装表面经喷沙后的光洁度至少应达到EN IsO 8501-1 标准规定的SA 2. 5级。
8.5.3表面涂装
表7列示了允许的外涂层最薄厚度和最低试验电压。外涂层应不含氯氟炷类化合物。
表7外涂层最薄厚度和试验电压
涂层材料 |
最薄绝缘厚度∕mm I |
外涂层最低试验电压/V | |
沥青 |
含纤维补强 |
3 |
14 000 |
不含纤维补强 |
5 |
20 000 | |
环氧漆 |
0.7 |
6 000 | |
玻璃钢 |
2 |
15 000 | |
聚氨酯 |
0.8 |
6 000 | |
聚氯乙烯 |
1. 25 |
10 000 |
注:表中所示最低试验电压与所列最薄绝缘厚度有关。如果绝缘厚度増加,试验电压也相应増加。涂层试验电
压可以高于表中所示数值。
9试验
9. 1总则
储罐制造商应在生产中进行以下试验:
9.2压力试验
单层罐和双层罐的内罐以及双层罐间隙须按表8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不允许有任何渗漏。
衰8试验压力3和R2
试验 |
储寧分级__________________ | ||
A级 |
B级 |
C级 | |
试验压力P“和 MPa |
试验压力和FW MPa |
试验压力RI和巳/ MPa | |
型式试验 |
0.075气体/液体 |
0.2气体/液体 |
Lo或LI液体 |
双层储罐间隙的密封性试验 |
0. 04气体/液体 |
0. 06气体/液体 |
0. 06气体/液体 |
储罐的密封性试验 |
0, 075液体或0.03气体 |
0∙2液体或0.03气体 |
0.2液体 |
9.3外涂层试验
储罐出厂前必须逐台进行高压电气强度试验以确保涂层的完整性,表7给出了最低试验电压。 注:由于运输、储存和装卸过程中有可能损伤外涂层,储罐安装前应在安装地点由安装者重复进行上述试验。
10装卸和安装
10. 1 装卸
应使用储罐制造商配备的吊耳进行储罐的装卸α吊耳的设计应保证在隔离館无储液的情况下进行 空罐的安全起吊。
10.2安装
按照本标准设计的储罐,其表面土层的最大覆盖厚度可达1. 5 m,能够承受常规道路施加的交通负 载,且有合理的安全系数。
储罐埋置于地下更深处或更浅处时,其承载能力应经过计算。
人孔操作井的设计必须保证防止其上面的交通道路对其施加的负载传输到储罐上。
保证储罐安全的方法就是在安装过程中不损坏储罐外涂层。
注:详细内容见附录A。
11储嘩标识和说明
11. 1储棒标识
用标签逐罐进行储罐的标识,标签必须耐腐蚀且能耐受所储液体。
标签必须固定在储罐上或接近储罐的人孔处。
标签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制造商的名称和地址
——生产日期
——储罐的序列号
——按照3进行的标识
——涂层类型
——空罐质量
——渗漏检测液的类型(如果提供的话)
此外,必须用标签逐项标明隔离舱的容积,单位为m'
11.2说明
制造商必须逐罐提供至少包括第10. 1条内容的说明和选材说明。
11.3图纸
制造商应提供标明所有重要尺寸的隔离舱和连接件图纸。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运输、储存和安装程序
A. 1运输
运输过程中必须确保不损坏储罐外涂层。
储罐的固定必须使用网状或其他不损坏外涂层的固定方法,防止运输过程中储罐产生移动。
储罐安装过程中,应使用导向绳进行吊装控制。用两个吊耳吊装时,吊索之间的起吊夹角不应超 过 120Oo
A.2储存
储罐安装前于安装地暂存时,应搁置在水平地面上,为了防止外涂层受损,储罐应避开尖锐物体且 置于合适的基材(如细沙,泡沫等)上。暂存位置的选择应避开交通要道,防止对储罐产生突发损坏。严 禁滚动储罐。
A.3安装程序
A. 3. 1安装计划
开始安装前,应该检测和记录安装地的状况,安装地点的土壤类型决定了是否有必要采用支撑及采 用支撑的类型。应对有高架线和地下设施的部位做出标记。
安装时,注意不要破坏现有建筑的地基和地下设施。
A. 3.2 地下施工
a) 挖掘应慎重进行,确保施工现场不发生坍塌;
b) 配备相应的排水设备以防出现高地下水位;
C)由于运输、储存和装卸过程有可能伤及储罐外涂层,必须对储罐的外涂层按表7的规定逐个 进行高压电气强度实验;及时修补并重新实验已损坏的外涂层;
d) 安装过程必须确保储罐的稳定,采用适当的方法(例如加筑混凝土基底)防止储罐滑动;
e) 储罐必须安装在水平基底上。
A.3.3回填材料
回填材料必须为无黏性粒状材料,在储罐周围给予有效的支撑和约束」
回填材料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土壤与储罐外涂层的相容性。表A.1列出了可能的组合 方式。
所有回填材料必须清洗、分级、无流动性、不结冰结块。不允许使用有机材料或重物做回填材料。 回填材料的最小堆积密度为1 500 kg∕m3 O
表A. 1由外涂层决定的回填材料
埋材料 涂层 |
沙子 |
砂砾 |
碎石 |
沥青 |
一 |
X |
× |
环氧漆 |
一 |
— |
× |
玻璃钢 |
— |
— |
— |
聚氨醋 |
— |
— |
— |
表A. 1 (续)
填埋材料 涂层 |
沙子 |
砂砾 |
碎石 |
聚制乙烯 |
— |
— |
一 |
一推荐使用 —可以使用 X不推荐(依据涂层涂装指导书最终有可能使用,见8. 5. D |
a) 沙子:
沙子必须经仔细分级,应有小于8%的沙粒通过75 μm的沙网且最大粒径小于3 mmO
b) 砂砾:
通过2.4 mm沙网的砂砾不大于3⅝o必须有足够的圆度,由粒径不小于3 mm不大于20 Tnm 的混合砂砾组成。
C) 碎石:
具规则形状的碎石,粒径不小于3 mm不大于16 mm,通过2. 4 mm砂网的量小于3%o
A. 3.4填埋
a) 储罐安装前,在坑底仔细铺设足量的回填材料;
b) 仔细铺设周边的回填材料;
C)夯实回填材料,必要时采用机械方式确保回填材料填满洞坑;
d) 储繼上应覆盖足量的回填材料。
A. 3.5人孔操作井
储罐上应安装液密性人孔操作井,阻止所储液体溢出后进入周围环境。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依据本标准设计的储«1的液体一材质一组合评定
B. 1通则
本附录提供了对符合本标准的储罐所储存的液体化学负载的评定,并充分考虑了具体材料的使用 和具体的工作条件。
由于液体材料组合的可能性数量,本附录不能最终和完全及始终适用于新增液体和新材料。 注:本附录适用于地上或埋地储WL就本标准而言,应尽可能考虑C组和F组埋地储罐。
B. 2评定准则
B.2. 1耐受条件
B. 2.1.1储Sl设计
储罐应按本标准制造。
除了使用标准EN 10028-2规定的P235GH和P265GH外,允许使用EN 10025,EN 10088-1标准 规定的材料。
液体一材质组合对照表提供了储罐中储存的相关液体的使用资料,与所储液体直接接触的储罐应 采用下述材质:
表B.1储峨材质
钢材规格 |
钢材代码 |
标准 |
S2 35JRGl |
1.0036 |
EN 10025 |
S235JR |
1.0037 |
EN 10025 |
S235JRG2 |
1. 0038 |
EN 10025 |
^ S235J2G3 |
1.0116 |
EN IOo25 |
S275J2G3 |
1.0144 |
EN 10025 |
P235GH |
1.0345 |
EN 10028-2 |
P265GH |
1.0425 |
EN 10028-2 |
X2CrNi 1911 |
1.4306 |
EN 10088-1 |
X6CrNiTi 1810 |
1.4541 |
EN 10088-1 |
XGCrNiMoTi 17 122 |
1.4571 |
EN 10088-1 |
X4CrNiMO 17 121 |
1.4401 |
EN 10088-1 |
X2CrNiMo 17 122 |
1. 4404 |
EN 10088-1 |
X2CrNiMO 18 143 |
1.4435 |
EN 10088-1 |
B. 2. 1.2液体的纯度
钢材材质耐受条件的评定仅对贸易纯及工业纯的液体有效。对废弃液体或含有不明组分、不明浓 度的液体添加剂的化合物或不纯净液体无效。
B. 2. 1.3 条件
为了使储罐在其使用寿命期限内安全运行,需要考虑所储液体一材质的组合条件。因此在B. 2. 2 和B∙4.3∙ 2条规定了使用条件。属于液体一钢材组合的条件见表B. 2(续)列示。满足条件时,液体一 钢材的组合是安全的。
B. 2.2评定条件
B. 2. 2. 1满足下述条件的液体一钢材组合是有效的
——由腐蚀(面腐蚀)引起的罐壁厚度的减少每年不超过O∙l mm。
——无局部腐蚀发生。
B. 2. 2. 2当液体一钢材组合符合下述中的一条时,则认为该组合无效
——由腐蚀(面腐蚀)引起的罐壁厚度的减少每年超过0. 1 mmO
——在运行温度下,所储液体能引起应力腐蚀。
——在给定条件下发生局部腐蚀如点腐蚀。
——液体能与罐壁以危险方式发生反应(如液体的催化分解)。
B.3在液体一钢材组合对照表中没有列出的液体的评定
按照B. 2∙ 2.1,B. 2. 2.2和B. 4. 2条的规定,液体一钢材组合的限制条件如果通过使用附录B. 5所 示格式、试验室试验或相关文件得到证实,则本液体一钢材组合参照表中没有列出的液体的储存也已得 到认可。
如果国家规定有要求,试验室试验或相关文件的参考资料必须依照国家规定进行确认。
注:通常情况下,资料应呈送国家权威机构。
B.4液体一钢材组合对照表的使用
B.4. 1易燃液体的危险等级划分d (表B. 2第5列)
D 危险等级A:液体的燃点不超过100 且在水溶性方面不呈现危险等级B所列示的任何 性能。
危险等级AI :闪点低于21 P的液体。
危险等级An :闪点界于21 P〜55 OC之间的液体。
危险等级AIB :闪点界于55 P〜IoO °C之间的液体。
2)危险等级氏在15 C时具有水溶性且闪点低于21 P的液体,或在15 I时具有水溶性的易燃 液体元素。
B. 4.2依据工作条件划分储等级(表B.2第7列,第9列和第11列)
B. 4.2.1常压储躍
A组:没有采取特殊的预防储罐受热措施的常压储罐。
B组:工作条件下罐壁的直接测量温度低于40笆(例如地上室内储罐或具有特殊的预防受热措施 的储罐)的常压储罐,色彩明亮的外涂层是防止储罐辐射受热的措施。
C组:工作条件下罐壁的直接测量温度低于30 P (例如覆盖层为0.8 m的地下储罐或具等效绝缘 层的储罐)的常压储罐。
B. 4. 2. 2 压力储H(内部工作压力小于0.05 MPa)
D组:没有采取特殊预防受热措施的压力储罐O
E组:工作条件下罐壁的直接测量温度低于40 P (例如地上室内储罐或具有特殊的储罐受热预防 措施的储罐)的压力储罐。色彩明亮的外涂层是预防储疆辐射受热的措施。
F组:工作条件下罐壁的直接测量温度低于30 XX例如覆盖层为0.8 m的地下储罐或具等效绝缘 层的储罐)的压力储罐。
1).液体的危险等级不能理解为3.4所述的储罐分级。
B. 4.3限制液体的条件(表B.2第8列,第10列和第12列)
B. 4. 3. 1与液体有关的条件
编号/纯度
A 不含水
AI 含水量≤1O⅝
A2 含水量V0. 05%
A3 含水量V0.08%,不含胺
A4 含水量<0.001⅝
A5 含水量<0.3%
A6 含水量V0.1%
A7 含水量<0.2%
B 不含胺和氯化物
BI 仅由沉淀的碳酸氢盐、芳香族碳酸氢盐以及由单烯燈分解的脂肪族或脂环族化合物组成的炷类的量
B2 不含胺和氯化物且分子中不含其他官能团的酵类(仅含HO官能团的炷类)。
C 不含酸(PH值6.5〜8.5之间)
CI 不含硫酸
C2 碱类(PH 值>8.5)
C3 PH 值≤7
C4 PH值3〜6
C5 甲酸含量W2%
C6 三氧化硫>25%
C7 PH值5〜9的水
D 氯化物含量<0.5⅝,pH值最小为5
E 不含混合物,必需的稳定剂除外
El 不含铁盐类
E2 不含砰环
F 不含氟化物
Fl 氟化物含量≤0.5 %,卤化物含量V350 μg∕g
G 不含胺盐
I 仅含缓蚀剂,例如胺或氨类
L 含水化合物
LI 水含量>0.05% ,合金中无铜、锡和铅
S 不含硫
B. 4. 3. 2与储存环境有关的条件
代码
H、Hl储存时的液体温度,特别是加热、注液和抽真空过程中的液体温度。
H2、H3温度不超过30 P的储罐。
H4 储存时的液体温度,特别是加热、注液和抽真空过程中的液体温度不超过40
H5 储存时的液体温度,特别是加热、注液和抽真空过程中的液体温度不超过65 OCO
H6 储存时的液体温度,特别是加热、注液和抽真空过程中的液体温度不超过100 OCO
H7 安装过程中必须考虑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储罐的发热,此时罐壁直接测量温度不允许超过25 eCo
H8 储存时的液体温度,特别是加热、注液和抽真空过程中的液体温度不超过200 V: O
Kl 内罐壁面应完全无锈蚀。
K2 不含铜的化合物。 。
K3 更换储液前应使用草酸溶液清洗储罐。
M 储罐的安装应确保储液温度不超过30笆o
N 充氮气或其他适合的气体使罐内保持恒定过压。
T 注液时避免储罐与水接触,严格密封储罐,避免罐内湿气增加。
TI 储罐应适当通风。通风孔应配备空气干燥系统避免湿气进入储罐。
U 水(碱)溶液的混合物或组分与储罐材质的相容性,是按照第3条的规定,经过验证和许可的。
UI 热态硝酸镂水溶液,允许浓度在80%〜93%之间。假定:
a) 10%水溶液的PH值在5〜7之间。
b) 水溶液中易燃液体和氯含量大于0. 2%的氣化物的含量不大于0. 2%。
储罐必须带有断路装置,该装置的设计应保证储存过程中罐内不存在过压,不发生渗漏且无外来液 体进入储罐。同时还应考虑储存的硝酸铉不影该装置的正常运行。
B.4.4 液体一钢材组合对照襄中的符号和群义
+允许储存的液体
一不允许储存的液体
0 尚未评定的液体
襄B.2液体■钢材组合对照表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C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T) |
___________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 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纔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 |
乙縮醛,21 °C>闪点2 — dC |
1088 |
102 |
16 |
A I |
≤0. 83 |
+ + + + + +' |
AC |
H- "I~ -1—I—I—F |
+ + ÷ ÷ + + | ||
2 |
乙缩醛,闪点V-18P |
1088 |
102 |
16 |
A I |
0. 83 |
+ + + + + + |
AC |
++++++ |
+ + + + + + | ||
3 |
乙醛 |
1089 |
21 |
280 |
B |
0. 79 |
---+ + + |
EN |
---+ + + |
N |
---+ + + |
N |
4 |
丁间醇醛 |
2839 |
182 |
≤1.0 |
1.11 |
+ ÷ + + + + |
AC |
+ H—F + + + |
+ + + + + + | |||
5 |
乙酸溶液,纯酸含量50%〜80% |
2790 |
≥101 |
≤12.5 |
≤0. 08 |
++++++ |
BH4 |
÷ ÷ + + + + |
B | |||
6 |
乙酸溶液,纯酸含量25%〜50% |
2790 |
≥100 |
≤12.5 |
≤1.06 |
------ |
++++++ |
BH4 |
H—I- -1- ^I~I—F |
B | ||
7 |
乙酸溶液,纯酸含量>80% |
2789 |
≥104 |
≤12.5 |
≤1.08 |
------ |
++++++ |
BH4 |
++++++ |
B | ||
8 |
乙酸溶液,工业纯,纯度≥99.7⅝ |
2789 |
118 |
8 |
1. 06 |
------ |
++++++ |
BH4 |
++++++ |
B | ||
9 |
乙酸≡F |
1715 |
140 |
4 |
A ∏ |
1.09 |
------ |
++++++ |
+ + + + + ÷ | |||
10 |
乙酰甲基甲醇,单体,85%水溶液 |
2621 |
≥140 |
≤ 5.0 |
1. 02 |
———一—一 |
Ml |
—————— |
MI |
OOOOOO | ||
11 |
丙酮 |
1090 |
56 |
84 |
B |
0.8 |
+ + + + + + |
C |
+++++十 |
÷ ÷ + + + + | ||
12 |
丙酮合氤化氢,稳定的 |
1541 |
115 |
2 |
A m |
0. 93 |
+ + + + + + |
C3 |
++++++ |
C3 |
÷ + + + + + |
C3 |
13 |
丙凰油,0 0C>闪点≥-18Γ |
1091 |
75 |
≤100. 0 |
A I |
0. 89 |
OOOOOO |
++++++ |
++++++ | |||
14 |
丙酮油,21 P>闪点2。P |
1091 |
75 |
≤100.0 |
A I |
0.89 |
OOOOOO |
+ H—F + + + |
++++++ | |||
15 |
乙臍 |
1648 |
80 |
37 |
B |
0. 79 |
++++++ |
++++++ |
++++++ | |||
16 |
苯乙酮 |
202 |
≤100t0 |
A i |
1.03 |
++++++ |
C |
++++++ |
B |
++++++ |
B |
302012008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 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 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7 |
乙酰丙酮 |
2310 |
140 |
7 |
A ∏ |
0. 98 |
—————— |
----÷ ÷ |
AN |
---÷ + + |
AN | |
18 |
丙烯醛,稳定的 |
1092 |
53 |
92 |
A I |
0.87 |
-----+ |
MN |
-----+ |
MN |
-----+ |
M |
19 |
丙烯酰胺水溶液 |
2074 |
≥100 |
≤12.5 |
≤1.12 |
------ |
0 0 + 0 0 + |
H3 |
0 0 + 0 0 + |
H3 | ||
20 |
丙烯腊,稳定的 |
1093 |
77 |
40 |
A I |
0.81 |
——+——+ |
M |
---1---+ |
M |
——+——+ |
M |
21 |
丙烯酸,稳定的 |
2218 |
141 |
3 |
A ∏ |
1.06 |
OOOoOo |
—一 + — — + |
M |
——+——+ |
M | |
22 |
粘合剂,含易燃液体,仅指本表中列示的溶剂, 0 P>闪点≥-18 eCt沸点>35 V |
1133 |
≥35 |
≤175.0 |
A I |
≤1.20 |
+ + + + ÷ + |
U |
++++++ |
U |
+ ÷ + + + ÷ |
U |
23 |
粘合剂,含易燃液体,仅指本表中列示的溶剂, 21笆>闪点20 P,沸点>50 T |
1133 |
≥50 |
≤110.0 |
A I |
≤l,20 |
++++++ |
U |
+ + + + + ÷ |
U |
+ + + + ÷ + |
U |
24 |
粘合剂,含易燃液体,仅指本表中列示的溶剂, 闪点21 P〜55 P,沸点>50 P |
1133 |
≥50 |
≤110, 0 |
A ∏ |
≤1.20 |
+ ÷ ÷ + ÷ ÷ |
U |
+ + ÷ ÷ ÷ + |
U |
++++++ |
U |
25 |
粘合剂,含易燃液体,仅指本表中列示的溶剂, 61 PN闪点255 沸点>100笆 |
1133 |
≥100 |
≤20. 0 |
A ɪɪ[ |
≤1.20 |
++++++ |
U |
++++++ |
U |
++++++ |
U |
26 |
粘合剂,含易燃液体,仅指本表中列示的溶剂, 闪点61 P〜100 沸点>100 P |
≥100 |
≤20. 0 |
A皿 |
≤1.20 |
++++++ |
U |
÷ + + + + ÷ |
U |
++++++ |
U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 ∙ 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編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27 |
粘合剂,含易燃液体,仅指本表中列示的溶剂, 闪点<一 18 P ,沸点>35 P |
1133 |
≥35 |
≤175.0 |
A I |
≤1.20 |
+ + + + + + |
U |
+ + ÷ + + + |
U |
+ ÷ ÷ + + + |
U |
28 |
粘合剂,含易燃液体,仅指本表中列示的溶剂, 0 P>闪点≥-18 r ,沸点>35 C |
1133 |
≥35 |
≤175.O |
A I |
≤1.20 |
+ + ÷ + ÷ ÷ |
U |
+ ÷ + + + + |
U |
+ + + + + ÷ |
U |
29 |
粘合剂,含易燃液体,仅指本表中列示的溶剂, 闪点OP〜21 P,沸点>50 eC |
1133 |
≥50 |
≤110.0 |
A I |
≤1.20 |
+ + + + + + |
U |
+ + + + + + |
U |
+ + + + + + |
U |
30 |
粘合剂,含易燃液体,仅指本表中列示的溶剂, 闪点V-18 βC,沸点>35 P |
1133 |
≥35 |
≤175.0 |
A I |
≤1.20 |
+ + + + + + |
U |
÷ + + + + + |
U |
+ + + + + + |
U |
31 |
乙醇饮料,55 P>闪点N21 OC |
3065 |
78 |
31 |
≤1.00 |
+ + + + + + |
BC |
+ ÷ + + + ÷ |
B |
+ + + + + + |
B | |
32 |
乙醇饮料,61 *C2闪点>55 P |
3065 |
78 |
31 |
≤1.00 |
+ + + + + + |
BC |
+ + + + + + |
B | |||
33 |
醇类,有害健康,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61 *C,200 C>沸点>35 OC |
2810 |
≥35 |
≤175.0 |
A In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34 |
醇类,有害健康,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61 E沸点≥200 P |
2810 |
≥200 |
≤ 3.0 |
A IH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35 |
醇类,毒性,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55 P>闪点》21 ,C,200 P>沸点>35 qC |
2929 |
35 |
175 |
A U |
1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fɪ) |
材料代号___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 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纔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36 |
醇类,毒性,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55 P>闪点N21 沸点≥200 eC |
2929 |
≥200 |
≤3.0 |
A H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37 |
醇类,毒性,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61 PN闪点>55 r ,200 P>沸点>35 aC |
2929 |
≥35 |
≤175.O |
A ∏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38 |
酵类,毒性,除非本表另行命名,61 闪点 >55 P,沸点≥200 r |
2929 |
≥200 |
≤3.0 |
A皿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39 |
醇类,毒性,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21 p>闪点2-18 r ,沸点≤35 r |
1986 |
≥20 |
≤300.0 |
A I |
≤1. 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40 |
醇类,毒性,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21 P>闪点≥-18 eC ,沸点>35 P |
1986 |
≥35 |
≤175.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41 |
醇类,毒性,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V — 18 沸点≤35 eC |
1986 |
≥20 |
≤300.0 |
A I |
≤1.0Q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42 |
醇类,毒性,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V —18 沸点>35 OC |
1986 |
≥35 |
≤175.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43 |
醇类,毒性,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61 βC,200 *C>沸点>35 P |
2810 |
≥35 |
≤175.0 |
A m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B.2 (续)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44 |
醇类,春性,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61 βC,沸点≥200 P |
2810 |
≥200 |
≤3.0 |
A ∏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B2 | |
45 |
醇类,有害健康,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一 18 P〜21 沸点235 P |
1987 |
≥20 |
≤300. 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B2 | |
46 |
醇类,无毒无腐蚀,除非另行命名, 闪点一18 P〜21 沸点W35 r |
1987 |
≥20 |
≤300. 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B2 | |
47 |
醇类,有害健康,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一 18 P〜21 P,沸点>35 "C |
1987 |
≥35 |
≤175.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B2 | |
48 |
醇类,无毒无腐蚀,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一 18 P〜21 P,沸点>35 C |
1987 |
≥35 |
≤175.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B2 | |
49 |
醇类,无毒无腐蚀,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21 βc>闪点≥-i8 沸点>50 r |
1987 |
≥50 |
≤110.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50 |
醇类,无毒无腐蚀, 55 P>闪点>21 沸点>50 P |
1987 |
≥50 |
≤110.0 |
A ∏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B2 | |
51 |
醇类,无毒无腐蚀,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61 eCN闪点>55 (C ,沸点>100 *C |
1987 |
≥100 |
≤20. 0 |
A Q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C |
50 0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 ____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 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
8 |
9 |
10 |
11 |
12 | |
52 |
醇类,无毒无腐蚀,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IOO P2闪点>61 拂点>100 P |
≥100 |
≤20. 00 |
A皿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53 |
醇类,有害健康,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18 沸点M35 P |
1987 |
≥20 |
≤300. 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54 |
醇类,无毒无腐蚀,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18 沸点W35 aC |
1987 |
≥20 |
≤300. 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55 |
醇类,有害健康,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V — 18P,沸点>35 1C |
1987 |
≥35 |
≤175.O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56 |
醇类,无毒无腐蚀,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V—18P,沸点>35 P |
1987 |
≥35 |
≤175.0 |
A I |
≤1. 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57 |
醇类,无毒无腐蚀,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V — 18 P,沸点>50 XJ |
1987 |
≥50 |
≤110.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58 |
醇类,无毒无腐蚀,闪点>100 C |
≥100 |
≤20.0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59 |
醇类有害健康,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21 P〜55 8C,沸点50 P〜200 IC |
1987 |
≥50 |
≤110.0 |
A U |
≤1. 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OC |
50笔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 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60 |
醇类,有害健康,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21 P〜55 沸点200 IC |
1987 |
≥200 |
≤3.0 • |
A ∏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61 |
醇类,有害健康,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55 P〜61 βC,沸点V200 eC |
1987 |
≥50 |
≤110.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十 |
B2 | |
62 |
醇类,有害健康,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61 CN闪点>55 r ,沸点N200 eC |
1987 |
≥200 |
≤3.0 |
A H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63 |
醇类,对咽喉和皮肤有高毒性, 闪点一 18 P〜21笆,沸点>35 P |
1986 |
235 |
≤175.O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64 |
醇类,对咽喉和皮肤有高毒性, 闪点V —18 涕点>35 P |
1986 |
≥35 |
≤175.O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65 |
醇类,对咽喉和皮肤有高毒性, 闪点V —18 沸点W35 P |
1986 |
≥20 |
≤300.0 |
A I |
≤ι.qo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66 |
醇类,对咽喉和皮肤有高毒性, 闪点一18 P〜21 沸点W35 r |
1986 |
≥20 |
≤300. 0 |
A I |
≤ι.oo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67 |
醇类,吸入有高毒性,闪点V21 沸点 ≤35 r |
2929 |
≥20 |
≤300. 0 |
A I |
≤ι.oo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e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_______________ | |||||
LoO36,1.0037, 1.0038,1.0116, 1. 0144,1.0345, 1. 0425 |
1.4306,1.4541 |
1. 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矯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68 |
醇类,吸入有高毒性,闪点V21 沸点> 35 P |
2929 |
≥35 |
≤175.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69 |
醇类,高毒性,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55 P>闪点221 r ,200 (€>沸点>35 C |
2929 |
≥35 |
≤175.0 |
A ∏ |
≤1.00 |
OoOOOo |
+ + + + + 十 |
B2 |
+ + + + + + |
B2 | |
70 |
醇类,高毒性,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21 P〜55 P ,沸点≥200 P |
2929 |
≥200 |
≤3.0 |
A ∏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71 |
醇类,高毒性,除非表中另行命名, 61 PN闪点>55 r ,200 P>沸点>35 P |
2929 |
≥35 |
≤175.0 |
A m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72 |
醇类,高毒性,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61 PN闪点>55 P ,沸点≥200 r |
2929 |
≥200 |
≤3. 000 |
A In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73 |
醇类,高毒性,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61 βC,200 P>沸点>35 r |
2810 |
≥35 |
≤175.0 |
A in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 + + + |
B2 | |
74 |
醇类,高毒性.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6i βc,沸点≥200 r |
2810 |
≥200 |
≤3.0 |
A In |
≤1.00 |
OOOOOO |
+ + + + + + |
B2 |
+ + H—F + + |
B2 | |
75 |
艾氏剂液体,含7%〜75%活性剂, 21 ∙c> 闪点 ≥-i8 P,沸点 W35 r |
2762 |
≥20 |
≤300. 0 |
A I |
≤1.40 |
------ |
OoOOOo |
+ + + + + + |
ACU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BC |
50 e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 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縷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纔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76 |
艾氏剂液体,含7%〜75%活性剂, -18 PV闪点V21 (C,沸点>35 P |
2762 |
≥35 |
≤175.0 |
A I |
≤1.40 |
------ |
OoOOOO |
+ + + + + + |
ACU | ||
77 |
艾氏剂液体,含7%〜75%活性剂, 闪点21 P〜55 拂点>35 P |
2995 |
≥35 |
≤175.0 |
A ∏ |
≤1.40 |
一 ——_ —— |
------ |
+ + + + + + |
ACU | ||
78 |
艾氏剂液体,含7%〜75%的活性剂, 闪点>6i 沸点>35 r |
2996 |
≥35 |
≤175.0 |
A皿 |
≤1.40 |
————一— |
— |
+ ÷ + + + + |
ACU | ||
79 |
艾氏剂液体,100⅞≥活性剂含量>75%, 21 *C>闪点>一 18 沸点W35 P |
2762 |
≥20 |
≤300. 0 |
A I |
≤1.50 |
------ |
OooOOO |
+ + + + + + |
ACU | ||
80 |
艾氏剂液体,100⅝≥活性剂含暈>75%, 21笆>闪点≥-18 ,C,沸点>35 P |
2762 |
≥35 |
≤175.0 |
A I |
≤1.50 |
———--- |
OOoOOO |
+ + + + + + |
ACU | ||
81 |
艾氏剂液体,含75%〜IO0%活性剂, 61 P>闪点>21 沸点>35 P |
2995 |
≥35 |
≤175.0 |
A ∏ |
≤1.50 |
------ |
— |
+ + + + + + |
ACU | ||
82 |
艾氏剂液体J00⅝≥活性物含量> 75%, 闪点>61 沸点>35 eC |
2996 |
≥35 |
≤175.0 |
A m |
≤1.50 |
----———— |
------- |
÷ + + + + + |
ACU | ||
83 |
乙酸烯丙酣 |
2333 |
103 |
18 |
A I |
0. 93 |
0 0 + 0 0 + |
ECH3 |
0 0 ÷ 0 0 + |
H3N |
0 0 ÷ 0 0 + |
H3N |
84 |
异硫気酸烯丙酯,稳定的 |
1545 |
151 |
3 |
A 0 |
1.02 |
++++++ |
A |
++++++ |
BC |
+ + + + + ÷ |
BC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q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85 |
烯丙基介子油,稳定的 |
1545 |
151 |
3 |
A ∏ |
1.02 |
+ + + + + + |
A |
+ + + + + + |
BC |
+ + + + + + |
BC |
86 |
氨基对二甲苯,液体 |
1711 |
≥218 |
≤3.0 |
A i |
≤0. 9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7 |
2-氨基间二甲苯,液体 |
1711 |
≥214 |
≤3.0 |
A ∏1 |
≤0. 9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 |
4-気基间二甲苯,液体 |
1711 |
≥218 |
≤3.0 |
A HI |
≤0i 9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 |
5-氨基间二甲苯,液体 |
1711 |
≥221 |
≤3.0 |
A m |
≤0. 9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0 |
3-氨基邻二甲苯,液体 |
1711 |
≥221 |
≤3.0 |
A m |
≤0. 99 |
+ + + + + + |
+ ÷ + + + ÷ |
+ H—1- H—F + | |||
91 |
氨基硝基苯昇构体混合物,液体 |
1661 |
≥284 |
≤1.0 |
≤1.44 |
+ + + H—F + |
AH6 |
+ + + + + + |
BH6 |
+ + ÷ + + + |
BH6 | |
92 |
2-(2、氨基乙氧基)乙醇 |
3055 |
232 |
≤1.0 |
1.06 |
+ + + + + +' |
+ + + + + + |
D |
+ + + ÷ + + | |||
93 |
2-(3-氨基乙氨基)丙胺 |
2735 |
200 |
≤L0 |
0. 94 |
+ + + + + + |
+ + + + + + |
B |
++++++ |
D | ||
94 |
N-(2-氨基乙氧基)乙醇胺 |
1760 |
244 |
≤1.0 |
1.04 |
+ H—F + + + |
+ H—F + + + |
++++++ | ||||
95 |
NtNZ-双(2-氨基乙基)乙二胺 |
2259 |
260 |
2 |
0. 98 |
++++++ |
+ T+ + + + |
B |
+ + + H—H + |
D | ||
96 |
N-氨基乙基噬嗪 |
2815 |
220 |
≤1.0 |
A In |
0. 99 |
OOOOOO |
+ + + + + + |
B |
+ + + + + + |
D | |
97 |
1-氨基藁液体_________________ |
2077 |
299 |
≤1.0 |
1.13 |
+ + + + + + |
++++++ |
+ + + + + + | ||||
98 |
2-氨基藁液体 |
1650 |
306 |
≤1.0 |
1.06 |
+ H—1- + + + |
+ ÷ + + + + |
+ + + + + + | ||||
99 |
2-氨基苯乙離 |
2311 |
233 |
≤1.0 |
A m |
1.05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00 |
3-氨基苯乙醵 |
2311 |
≥248 |
≤1.0 |
≤1. 03 |
OOOOOO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 4435 | ||||||||||
储疆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堰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IOl |
4-氨基苯乙醮 |
2311 |
250 |
≤1.0 |
1.07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02 |
异丙胺 |
1221 |
32 |
210 |
B |
0. 69 |
++++++ |
BG |
+ + + + + + |
+ + + + + + | ||
103 |
N,N'-双(3-気丙基)乙二胺 |
2735 |
200 |
≤l,0 |
0. 96 |
++++++ |
+ H—F H—F + |
B |
+ + 十 + + + |
D | ||
104 |
氨溶液,水溶液在15 eC时的相对密度为 0. 88-0. 957,含氨量 10%〜35% |
2672 |
≥22 |
≤300.0 |
≤0. 96 |
++++++ |
++++++ |
+ + + + + + | ||||
105 |
液态硝酸铉,热浓溶液,80%V浓度≤93% |
2426 |
≥140 |
≤12.50 |
≤1.41 |
------ |
OOOOOO |
+ + + + + + |
UI | |||
106 |
多硫化破溶液 |
2818 |
≤100 |
≤12. 50 |
≤1.10 |
++++++ |
C2 |
+ + + + + + |
C2 |
+ + + + + + |
C2 | |
107 |
硫化铉溶液,61 cC>闪点》21 P |
2683 |
≥40 |
≤151.0 |
1.03 |
+ + + + + + |
C2 |
+ + + + + + |
C2 | |||
108 |
磷化铉溶液,闪点>61 P |
2683 |
≥40 |
≤151.0 |
1.03 |
+ + ÷ ÷ + + |
C2 |
++++++ |
C2 |
+ + + + + + |
C2 | |
109 |
戊醇,21 P>闪点≥-18 C |
1201 |
100 |
11 |
A ∏ |
0. 82 |
+ + + + + + |
ABC |
++++++ |
B |
+ + + + + + |
B |
110 |
戊醇,55 P>闪点貝21 P |
1201 |
100 |
11 |
A H |
0.82 |
++++++ |
ABC |
+ + + + + + |
B |
+ + + + + + |
B |
Ill |
苯胺 |
1547 |
184 |
≤1.0 |
1.02 |
+ + + + + + |
K3 |
++++++ |
+ + + + + + | |||
112 |
间甲氧基苯胺(茴香胺,氮基苯甲灘) |
2810 |
251 |
≤1.0 |
1.1 |
---—-- |
++++++ |
+ + + + + + | ||||
113 |
茴香胺 |
2431 |
225 |
≤L0 |
A In |
1.09 |
------ |
+ + + + + + |
+ + + ÷ + + | |||
114 |
茴香醵 |
2222 |
155 |
3 |
A U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5 |
航空煤油,ASTMD 1695JetA型 |
1223 |
≥150 |
≤3 |
A QI |
≤0. 85 |
+ +十十+ + |
I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OC |
50 0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 4401, L 4404,1. 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靈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16 |
航空煤油,ASTM D 1695JetAI型 |
1223 |
≥150 |
≤3 |
A m |
≤0. 85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117 |
航空煤油,ASTM D 1695JetB型,0 P>闪点 ≥-i8 r |
1863 |
≥100 |
≤20.0 |
A I |
≤0. 80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118 |
航空煤油,ASTM D 1695JetB 型,21 P>闪 点≥or |
1863 |
≥100 |
≤20. 0 |
A I |
≤0. 80 |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119 |
航空煤油,JPd型 |
1223 |
≥150 |
≤3.0 |
A皿 |
≤0. 83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120 |
航空煤油,JPT型,0 0C>闪点≥-18 P |
1863 |
≥100 |
≤20. 00 |
A I |
≤0.80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121 |
航空煤油,JPY型,21 C>闪点20 P |
1863 |
≥100 |
≤20. 00 |
A I - |
≤0. 80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122 |
航空煤油,JP-5型,61 PN闪点>55 P |
1223 |
≥150 |
≤3.0 |
A皿 |
≤0. 85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123 |
航空煤油,jp-5型,ιoo笔2闪点>6i r |
≥150 |
≤3.0 |
A皿 |
≤0. 85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124 |
航空煤油,jp-6型,0 *c>闪点>一18 r |
1863 |
≥100 |
≤20.0 |
A I |
≤0. 80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125 |
航空煤油,jp-6型,2i p>闪点次0 r |
1863 |
≥100 |
≤20.0 |
A I |
≤0. 80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126 |
航空煤油,JP-7型,61 βC2闪点>55 r |
1223 |
≥150 |
≤3.0 |
A m |
≤0.85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127 |
航空煤油,JP-7型,100 闪点>61 r |
= 150 |
≤3.0 |
A IU |
≤0. 85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128 |
鋭杂环庚烷,(氯庚暁) |
2493 |
139 |
5 |
B |
0. 88 |
OOOOoo |
+ + + + + ÷ |
B |
÷ + + + + + |
D | |
129 |
苯甲醛 |
178 |
≤1.0 |
A In |
1. 05 |
+ ÷ + + + + |
AC |
+ + + ÷ ÷ + |
AB |
÷ + + + + + |
AB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T) |
材料代号___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 4571,1.4401, 1.4404 4435 | ||||||||||
储躍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織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30 |
苯 |
1114 |
80 |
37 |
A I ' |
0. 88 |
+ + ÷ + ÷ ÷ |
ACS |
+ + + + + + |
+ ÷ + + + ÷ | ||
131 |
2224 |
191 |
≤1.0 |
A皿 |
1.01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32 |
苯硫醇 |
2337 |
169 |
≤1.0 |
A ∏ |
1. 08 |
------ |
÷ + + ÷ + ÷ |
+ + + + + + | |||
133 |
节胺,闪点>61 P |
1719 |
185 |
≤1.0 |
A In |
0.99 |
+ + ÷ + + + |
+ + + + + + |
B |
+ + + + + + |
D | |
134 |
节基氯,稳定的 |
1738 |
179 |
≤1.0 |
A In |
1.1 |
OOOoOO |
OOOOOO |
_ _ + 一一 + |
M | ||
135 |
节基二甲胺 |
2619 |
185 |
≤1.0 |
A ∏ |
0.9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D |
136 |
二氯甲基苯 |
1886 |
205 |
≤1.0 |
A ŋ |
1.26 |
---+ + + |
CET |
OoOOOO |
OOOOOo | ||
137 |
二环(2. 2.1)庚-2,5-二烯,稳定的, 21 P>闪点≥-18 P |
2251 |
89 |
29 |
A I |
0.91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38 |
二环(2. 2.1)j⅛-2,5-二烯,稳定的,一 18 βC> 闪点 |
2251 |
89 |
29 |
A I |
0.91 |
OOOOOO |
++++++ |
+ + + ÷ + + | |||
139 |
双三甲代硅烷胺 |
1993 |
126 |
8 |
A I |
0. 78 |
OOOoOO |
---+ ÷ ÷ |
T |
---+ + + |
T | |
140 |
石油慎出物中的液态沥青,21 P>闪点 ≥-18 (C ,沸点>50 P |
1999 |
≥50 |
≤100. O |
A I |
≤1.20 |
++++++ |
+ + + + + + |
÷ + + + + ÷ | |||
141 |
石油t8出物中的液态沥青,闪点21 OC-55 XJ, 沸点>100 P |
1999 |
≥100 |
≤20.0 |
A ∏ |
≤1.20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T) |
材料代号 _________ | |||||
1. 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 4541 |
1.4571,1. 4401, 1.4404,1.4435 | ||||||||||
储纏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42 |
石油慵出物中的液态沥青,61 βC2闪点> 55 沸点>150 r |
1999 |
≥150 |
≤3.0 |
A In |
≤1.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3 |
石油慵出物中的液态沥青,100 P次闪点> 61 c,沸点 >15。r |
≥150 |
≤3.0 |
A m |
≤1.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4 |
石油储出物中的液态沥青,21 PN闪点 >-18 P ,沸点>50 P |
1999 |
≥50 |
≤100. 0 |
A I |
≤1.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5 |
石油Ig出物中的液态沥青,闪点>100 r |
≥150 |
≤3.0 |
≤1.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6 |
液压制动液,21 P>闪点20 P |
IOO |
≤100.0 |
A I |
≤1.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7 |
液压制动液,55 P>闪点221 P |
IOO |
≤100.0 |
A U |
≤1.01 |
+ ÷ ÷ + + + |
__ |
+ + + + + + |
+ + + + + + | |||
148 |
液压制动液,6i P2闪点>55 r |
IOO |
≤100.0 |
A In |
≤1.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9 |
液压制动液,100 PN闪点>61 P |
IOO |
≤100.0 |
A ∏ |
≤1.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0 |
液压制动液,0 βC>闪点 |
IOO |
≤100.0 |
A I |
≤1.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1 |
I-SI-2-甲基丙烷 |
2342 |
92 |
28 |
A I |
1.27 |
+ + + + + +' |
AC |
------ |
+ + + + + + |
AC | |
152 |
2-漠-2-甲基丙烷 |
2342 |
74 |
47 |
A I |
1.22 |
÷ + ÷ + + + |
AC |
------ |
+ + + + + + |
AC | |
153 |
l-⅛-3-M 丙烷 |
2688 |
142 |
5 |
A ∏ |
1.6 |
+ + + + + + |
AC |
------ |
+ + + + + + |
AC |
302012008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T) |
材料代号______ ______ | |||||
1.0036,1. 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IfL 4401, 1. 4404,1.4435 |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54 |
1-S-3-甲基丁烷 |
2341 |
121 |
9 |
A U |
1.26 |
+ ÷ + + + + |
AC |
— |
+ + + + + + |
A | |
155 |
漠苯 |
2514 |
156 |
3 |
A ∏ |
1.5 |
+ + + + + + | |||||
156 |
I-漠丁烷,21 P>闪点 |
1126 |
101 |
18 |
A I |
1.28 |
+ + + + + + |
AC |
— |
+ + + + + + |
A | |
157 |
I-漠丁烷,闪点N21 P |
1126 |
101 |
18 |
A ∏ |
1.28 |
+ + + + + + |
AC |
— |
+ + + + + + |
A | |
158 |
2-澳丁烷 |
2339 |
91 |
23 |
A I |
1.26 |
+ + + + + + |
AC |
------ |
+ + + + + + | ||
159 |
澳乙烷 |
1891 |
38 |
148 |
A I |
1.46 |
+ + + + + + |
AC |
------ |
OoOOoO | ||
160 |
2-漠戊烷 |
2343 |
116 |
11 |
A I |
1.22 |
+ + + + + + |
AC |
— |
++++++ |
AC | |
161 |
卜漠丙烷,21ςC>闪点≥-18r |
1993 |
71 |
51 |
A I |
1.35 |
+ + + + + + |
AC |
— |
++++++ |
AC | |
162 |
I-澳丙烷,55 P>闪点221 r |
1993 |
71 |
51 |
A ∏ |
1.35 |
+ + + + + + |
AC |
------ |
++++++ |
AC | |
163 |
2-澳丙烷 |
2344 |
60 |
74 |
A I |
1.32 |
+ + + + + + |
AC |
------ |
++++++ |
AC | |
164 |
3-漠丙烷 |
1099 |
70 |
51 |
A I |
1.43 |
— |
—————— |
— — — — -|— |
EHN | ||
165 |
丁二酮 |
2346 |
88 |
35 |
A I |
0. 99 |
— |
+ + ÷ + + ÷ |
++++++ | |||
166 |
丁硫醇异构体混合物,21 P>闪点≥-18 P |
2347 |
≥64 |
≤65.0 |
A I |
≤0.85 |
— |
+ + + + + 十 |
++++++ | |||
167 |
丁琉醇异构体混合物,一18 P>闪点 |
2347 |
≥64 |
≤65.O |
A I |
≤0. 85 |
—————— |
+ + + + + + |
++++++ | |||
168 |
I-丁硫醇 |
2347 |
98 |
20 |
A I |
0. 85 |
------ |
+ + + + + + |
+ + ÷ + + + | |||
169 |
2-丁硫醇 |
2347 |
85 |
31 |
A I |
0. 83 |
------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蛇・顼) |
材料代号 ____ | |||||
1.0036,1. 0037, L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 43064.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靈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70 |
I-T» |
1120 |
118 |
6 |
A H |
0.81 |
+ + + + -)—F |
BC |
+ + + + + + |
B |
+ + + + + + |
B |
m |
2-丁醇,21 P>闪点 |
1120 |
100 |
12 |
A I |
0.81 |
++++++ |
BC |
+ + + + + + |
B |
+ + + + + + |
B |
172 |
2-丁醇,闪点221 C |
1120 |
100 |
12 |
A ∏ |
0. 81 |
++++++ |
BC |
+ + + + + + |
B |
+ —H + + + |
B |
173 |
叔丁醇 |
1120 |
83 |
25 |
A I |
0. 79 |
++++++ |
BC |
+ + + + + + |
B |
+ + + + + + |
B |
174 |
2-丁酮 |
1193 |
80 |
38 |
A I |
0. 81 |
一 —一 + + + |
N |
+ + + + + + |
+ + + + + + | ||
175 |
2-丁烯 1-» |
2614 |
115 |
11 |
A R |
0. 86 |
—F -I—1- + + |
EC |
+ + + + + + |
+ + + ÷ + + | ||
176 |
2-丁烯醛(巴豆醪)稳定的 |
1143 |
102 |
17 |
A I |
0.85 |
---+ + + |
AN |
---+ + + |
N |
— ---1- -1—F |
N |
177 |
2-丁氧基乙醇,61 PN闪点,稳定的 |
2369 |
171 |
≤1.0 |
0.9 |
++++++ |
+ + + + + + |
++++++ | ||||
178 |
2-丁氧基乙醇,闪点>61 eC |
2369 |
171 |
≤1.0 |
0.9 |
+ + + + + + |
+ H—I—F + + |
++++++ | ||||
179 |
丁氧基乙醇 |
2708 |
166 |
3 |
A In |
Oi 96 |
H—1- + + + + |
AC |
++++++ |
Cl |
++++++ | |
180 |
乙酸正丁酯 |
1123 |
127 |
7 |
A ∏ |
0. 88 |
++++++ |
AC |
++++++ |
CI |
++++++ | |
181 |
乙酸仲丁酯 |
1123 |
112 |
11 |
A I |
0. 87 |
++++++ |
AC |
++++++ |
Cl |
++++++ | |
182 |
乙酸叔丁関 |
1123 |
98 |
18 |
A I |
0. 87 |
+ + + + + + |
AC |
++++++ |
CI |
++++++ | |
183 |
丙烯酸正丁酯,稳定的 |
2348 |
148 |
4 |
A H |
0.9 |
----J----F |
CM |
---1----P |
CIM |
—一 + — _ + |
M |
184 |
仲丁基醇 |
1120 |
100 |
12 |
A ∏ |
0.81 |
++++++ |
BC |
+ + + + + + |
B |
++++++ |
B |
185 |
二正丁胺 |
2248 |
159 |
3 |
A ∏ |
0. 77 |
+ + + + + + |
G |
+ + + + + + |
B |
++++++ |
D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It0144,1. 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86 |
双仲丁胺 |
2734 |
134 |
6 |
A ∏ |
0. 75 |
+ + + +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187 |
正丁胺 |
1125 |
78 |
32 |
B |
0. 74 |
÷ ÷ + +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
188 |
二丁氨基乙醇 |
2873 |
222 |
≤1.0 |
0.86 |
OoOOOO |
---÷ ÷ + |
A5BN |
---+ + ÷ |
A5DN | ||
189 |
N■丁基苯胺 |
2738 |
241 |
≤1.0 |
0. 93 |
++++++ |
+ + + + + + |
÷ + + ÷ ÷ + | ||||
190 |
正丁苯 |
183 |
≤1.0 |
A m |
0.86 |
+ + + + H—F |
EC |
+ ÷ ÷ + + + |
+ + + + + + | |||
191 |
仲丁苯 |
2709 |
173 |
2 |
A ∏ |
0. 86 |
+ + + + + + |
EC |
+ + + ÷ ÷ + |
+ + + + + + | ||
192 |
叔丁苯 |
2709 |
169 |
2 |
A ∏ |
0. 87 |
+ ÷ + + + ÷ |
EC |
+ + + + + + |
+ + + + + ÷ | ||
193 |
叔丁基漠 |
2342 |
74 |
47 |
A I |
1.22 |
+ + + + + + |
AC |
------ |
÷ + + + + + |
AC | |
194 |
丁酸正丁醋 |
1993 |
166 |
2 |
A U |
0. 87 |
+ + + + 十 + |
AC |
+ + ÷ + + + |
+ ÷ + ÷ ÷ + | ||
195 |
丁基18异构体混合物,21 P>闪点≥-18 υ |
1127 |
≥51 |
≤99.0 |
A I |
≤0. 89 |
+ + + + + + |
AC |
OOOOOo |
OOoOOO | ||
196 |
丁基氯异构体混合物,一18 C>闪点 |
1127 |
≥51 |
≤99.0 |
A I |
≤0. 89 |
+ + + H—F + |
AC |
OOOOOO |
OoOoOO | ||
197 |
仲丁基氯 |
1127 |
68 |
57 |
A I |
0. 88 |
+ + + + ÷ + |
AC |
OOOOOO |
OoOOOO | ||
198 |
叔丁基就 |
1127 |
51 |
99 |
A I |
0. 85 |
+ ÷ + + + + |
AC |
OoOOOO |
O O O O O ð | ||
199 |
二丁醮 |
1149 |
140 |
4 |
A ∏ |
0. 77 |
+ + + + ÷ + |
A |
++++++ |
++++++ | ||
200 |
甲酸正丁酯 |
1128 |
107 |
14 |
A I |
0. 9 |
+ + + + + ÷ |
AC |
÷ + ÷ + + + |
ACI |
++++++ | |
201 |
丁基乙二醇乙酸酩 |
184 |
≤1.0 |
A U |
0. 94 |
++++++ |
AC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笆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T) |
材料代号 | |||||
1.0036,1. 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 4435 |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202 |
异気酸正丁酯 |
2485 |
115 |
10 |
A I |
0. 89 |
OOOOoO |
---+ ÷ ÷ |
BCT |
---+ + ÷ |
BCT | |
203 |
异気酸叔丁酯 |
2484 |
84 |
30 |
A I |
0, 85 |
OOOOoO |
---+ + ÷ |
BCT |
---+ + + |
BCT | |
204 |
甲基丙烯酸正丁 BB,稳定的 |
2227 |
163 |
2 |
A ∏ |
0.9 |
OOoOOO |
——+——+ |
M |
——H---+ |
M | |
205 |
甲基丁基灘(甲丁醒) |
2350 |
70 |
55 |
A I |
0. 74 |
++++++ |
A |
+ + + + + + |
+ + + ÷ + + | ||
206 |
甲基叔丁酮 |
1224 |
106 |
11 |
A I |
0.81 |
------ |
+ + + + + + |
+ + + + + + | |||
207 |
液态丁基苯酚 |
2228 |
200 |
≤1.0 |
1.03 |
— |
+ + + + + ÷ |
E |
+ + + + + + | |||
208 |
丁基苯酚,熔化(了)的 |
2228 |
200 |
≤1.0 |
0. 92 |
------ |
+ + + + + + |
EH6 |
+ + + H—H + |
BH8 | ||
209 |
2-仲丁基苯酚 |
2228 |
226 |
≤1.0 |
0. 98 |
— |
+ + + + + + |
E |
÷ + + ÷ ÷ + | |||
210 |
2-叔丁基苯酚 |
2228 |
222 |
≤1.0 |
0. 98 |
— |
+ + + + + + |
E |
++++++ | |||
211 |
丙酸丁酯 |
1914 |
146 |
3 |
A U |
0. 88 |
++++++ |
AC |
+ + + + + + |
ACl |
++++++ | |
212 |
丁基甲苯,61 闪点 |
2667 |
190 |
≤1.0 |
A m |
0. 85 |
++++++ |
AC |
+ + + + ÷ + |
++++++ | ||
213 |
丁基甲苯,闪点>61 eC |
2667 |
190 |
≤1.0 |
A皿 |
0. 85 |
++++++ |
AC |
÷ + + + + ÷ |
++++++ | ||
214 |
4-叔丁基甲苯 |
2667 |
193 |
≤1.0 |
A ∏ |
0. 85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215 |
乙烯基丁基SL稳定的 |
2352 |
94 |
22 |
A I |
0. 78 |
-----+ |
ACMN |
-----+ |
ACMN |
-----+ |
ACMN |
216 |
丁醛 |
1129 |
76 |
44 |
A I |
0. 82 |
------ |
---+ + + |
CN |
----+ + |
N | |
217 |
丁酸 |
2820 |
164 |
8 |
0. 96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i |
沸点/ a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T) |
___________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纏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纖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218 |
TKBF |
2739 |
198 |
≤1.0 |
A m |
0. 98 |
OOOOOO |
OooOOO |
+ + + + + + | |||
219 |
2411 |
118 |
9 |
A I |
0.8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220 |
氣酸钙水溶液,浓度≤65% |
2429 |
≥100 |
≤12.5 |
≤1.73 |
++++++ |
BC |
+ + + + + + |
BC |
+ + + + + + |
BC | |
221 |
樟脑油 |
1130 |
100 |
≤100, 0 |
A ∏ |
0. 86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222 |
二硫化碳 |
1131 |
46 |
115 |
A I |
1. 27 |
-----+ |
EHN |
-----+ |
HN |
-----+ |
HN |
223 |
四氧化碳 |
1846 |
77 |
42 |
1.6 |
---1---+ |
ACH |
------ |
+ + ÷ + ÷ + |
AC | ||
224 |
丙烷 |
2688 |
142 |
5 |
A In |
1.6 |
+ + + + ÷ + |
AC |
------ |
÷ + ÷ + + + |
AC | |
225 |
l-M-2,2-二甲基丙烷 |
1107 |
84 |
40 |
A I |
0. 87 |
——+——+ |
ACH2 |
—————— |
----—— | ||
226 |
卜氣-2,3-环氧丙烷 |
2023 |
116 |
9 |
A ∏ |
1.18 |
++++++ |
AC |
— |
+ + + + + + | ||
227 |
2-«-4-甲基苯胺 |
2239 |
223 |
≤1.0 |
A m |
1.16 |
++++++ |
E |
++++++ |
E |
+ + + ÷ + ÷ |
E |
228 |
3-M-2-甲基苯胺 |
2239 |
241 |
≤1.0 |
1.19 |
÷ + + + + + |
E |
++++++ |
E |
+ + + + + + |
E | |
229 |
3-M-4-甲基苯胺,液态 |
2239 |
241 |
≤1.0 |
A m |
1.19 |
÷ + + ÷ + + |
E |
++++++ |
E |
+ + + + + 十 |
E |
230 |
4-M-2-甲基苯胺,液态 |
2239 |
240 |
≤1.0 |
1.14 |
++++++ |
E |
++++++ |
E |
÷ + + + ÷ + |
E | |
231 |
5-M-2-甲基苯胺,液态 |
2239 |
237 |
≤1.0 |
1.17 |
++++++ |
E |
÷ ÷ + + + + |
E |
+ + + + + + |
E | |
232 |
6-M-2-甲基苯胺 |
2239 |
220 |
≤1.0 |
1.19 |
+ ÷ + + + + |
E |
++++++ |
E |
+ ++ + + + |
E | |
233 |
6-M-3-甲基苯胺,液态 |
2239 |
228 |
≤1.0 |
1.19 |
+ + ÷ ÷ + ÷ |
E |
++++++ |
E |
+ ÷ ÷ + ÷ ÷ |
E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C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T)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 0345, 1.0425 |
1.4306,1. 4541 |
1. 4571J. 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234 |
2-M-3-甲基丁烷 |
1107 |
93 |
36 |
A I |
0. 86 |
——H---+ |
ACH2 |
—————— |
—————— | ||
235 |
I-M-2-甲基丁烷 |
1107 |
≥100 |
≤20.0 |
A I |
≤0. 88 |
——+——+ |
ACH2 |
—————— |
—一———— | ||
236 |
2-⅜8τ2-甲基丁烷 |
1107 |
86 |
40 |
A I |
0. 87 |
------1----1- |
ACH2 |
------ |
一 一———一 | ||
237 |
I-M-3-甲基丁焼 |
1107 |
99 |
22 |
A I |
0. 87 |
——+——+ |
ACH2 |
一 一———— |
—————— | ||
238 |
3-M-4-*基异気酸甲館 |
2206 |
226 |
≤1.0 |
1.21 |
---÷ + ÷ |
CET |
+ ÷ - + + ÷ |
CEH51 |
++-+++ |
况H5T | |
239 |
I-M-2-甲基丙烷 |
1127 |
68 |
56 |
A I |
0. 88 |
+ + + + + ÷ |
AC |
OOOOOO |
OOOOOO | ||
240 |
2-M-2-甲基丙烷 |
1127 |
51 |
100 |
A I |
0. 85 |
+ + + + + + |
AC |
OOOOOO |
OOOOOo | ||
241 |
I-M-2-硝基苯,液态 |
1578 |
246 |
≤L0 |
1.35 |
+ + + + + + |
AC |
OOOOOO |
OOOOOO | |||
242 |
I-氯-3-硝基苯,液态 |
1578 |
236 |
≤1.0 |
1.35 |
+ + + + + + |
AC |
OOOOOO |
OoOOoO | |||
243 |
2-18-6-硝基苯,液态 |
2810 |
238 |
≤1.0 |
1.27 |
÷ ÷ + + + + |
AC |
OOOOOo |
OOOOOO | |||
244 |
4-氣-2-硝基甲苯,液态 |
2810 |
240 |
≤1.0 |
1.26 |
÷ + ÷ + ÷ + |
AC |
OOOOoO |
OoOOOo | |||
245 |
4-M-3-硝基甲苯,液杰 |
2810 |
260 |
≤1.0 |
1.37 |
+ + + + + + |
AC |
OOOOOO |
OOOOOO | |||
246 |
5-M-2-硝基甲苯,液态 |
2810 |
260 |
≤1.0 |
1.32 |
÷ ÷ ÷ + ÷ + |
AC |
OOOOoO | ||||
247 |
I-«-4-硝基苯,液态 |
1578 |
242 |
≤1.0 |
1.3 |
+ + + + + + |
AC |
OOOOOO |
OOOOOO | |||
248 |
2-氯-4-硝基甲苯,液态 |
2810 |
260 |
≤1.0 |
1.27 |
÷ + + + + + |
AC |
OOOOOO |
OooOOO | |||
249 |
3-«-4-硝基甲苯,液态 |
2810 |
200 |
≤1.0 |
1.27 |
+ + + + + + |
AC |
OOOOOO |
OOOoOo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T) |
_______________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 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備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250 |
3-氯-I-丙烯 |
1100 |
44 |
121 |
A I |
0.95 |
------ |
—————一 |
———一 一 + |
EHN | ||
251 |
2-U苯岐,液态 |
2019 |
209 |
≤1.0 |
1.21 |
------ |
+ ÷ + + + + |
E |
++++++ |
E | ||
252 |
3-毎苯胺,液态 |
2019 |
231 |
≤1.0 |
1.22 |
------ |
++++++ |
E |
+ + + + + 十 |
E | ||
253 |
氣苯胺异构体,液态 |
2019 |
≥208 |
≤1.0 |
≤1.22 |
------ |
÷ + + + + + |
E |
+ + + + + + |
E | ||
254 |
Hi |
1134 |
132 |
7 |
A ∏ |
1. 11 |
+ + + + + + |
AC |
—————— |
—一 ———"* — | ||
255 |
氯代丁烷异构体混合物,21 P>闪点 ≥-18 OC |
1127 |
≥51 |
≤100.0 |
A I |
≤0.89 |
+ + + + + + |
AC |
OOOOOO |
OOOOoo | ||
256 |
氣代丁烷异构体混合物,一 18 P>闪点 |
1127 |
≥51 |
≤100.0 |
A I |
≤0.89 |
+ + + + H—H |
AC |
OOOoOO |
OOOOOO | ||
257 |
Lftr 烷 |
1127 |
79 |
40 |
A I |
0.89 |
+ + ÷ + + + |
AC |
OOOoOo |
OOooOO | ||
258 |
2-氯代丁烷 |
1127 |
68 |
57 |
A I |
0. 88 |
+ ÷ ÷ + ÷ + |
AC |
OOOOOO |
OOOOOo | ||
259 |
2氯乙醇 |
1135 |
128 |
5 |
1.21 |
++++++ |
AC |
+ + + ÷ + + |
AC |
+ ÷ + + ÷ + |
AC | |
260 |
『氯代醇 |
' 2689 |
213 |
≤1.0 |
1.32 |
H—F + + + 十 |
AC |
++++++ |
AC |
++++++ |
AC | |
261 |
氣仿(三氯甲烷),用醇或烯炷稳定的 |
1888 |
62 |
71 |
1.5 |
——+——+ |
A2CM |
------ |
—一 + — 一 + |
AEM | ||
262 |
I-氯辛烷,纯净的 |
182 |
2 |
A In |
0.87 |
+ + ÷ + + + |
AC |
+ ÷ + + + + |
AC |
++++++ |
AC | |
263 |
I-氯辛烷,工业纯,55 P>闪点221 OC |
1993 |
175 |
2 |
A ∏ |
0. 88 |
÷ ÷ ÷ + + + |
AC |
÷ + + + + ÷ |
AC |
++++++ |
AC |
264 |
I-氯辛烷,工业纯,6i p>闪点355 r |
1993 |
175 |
2 |
A In |
0. 88 |
+ + + + + + |
AC |
++++++ |
AC |
+ + + + + + |
AC |
AQ 302。|2。。8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tC |
50笔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 ∙ L~1) |
材料代号___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 4401, 1, 4404,1.4435 | ||||||||||
储躍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265 |
I-U戊烷 |
1107 |
108 |
15 |
A I |
0. 89 |
——+——+ |
ACH2 |
------ |
------ | ||
266 |
2-氣戊烷 |
1107 |
97 |
23 |
A I |
0. 87 |
——+——+ |
ACH2 |
一————— |
一————— | ||
267 |
3~氣戊烷 |
1107 |
98 |
22 |
A I |
0.87 |
——+——+ |
ACH2 |
------ |
——---- | ||
268 |
3-氣苯异気酸酯 |
2810 |
204 |
≤1.0 |
1.27 |
---+ + ÷ |
CT |
---÷ + + |
CT |
---÷ + + |
CT | |
269 |
氯丁二烯,稳定的 |
1991 |
59 |
75 |
A I |
0. 96 |
OOOOOO |
-----+ |
ACMb |
-----+ |
ACMN | |
270 |
I-氯丙烷 |
1278 |
47 |
116 |
A I |
0. 9 |
+ + + + + ÷ |
AC |
------ |
一————— | ||
271 |
2-机丙烷 |
2356 |
35 |
161 |
A I |
0. 87 |
÷ ÷ + + + + |
AC |
------ |
++++++ |
C | |
272 |
3-氣丙烷-L 2-二醇 |
2689 |
213 |
≤1.0 |
1.32 |
+ + + + + ÷ |
AC |
++++++ |
AC |
+ + ÷ + + + |
AC | |
273 |
3-氯丙烯 |
1100 |
44 |
121 |
A I |
0. 95 |
—————— |
———--- |
—fc -—F `— ,— — — |
EHN | ||
274 |
2-氣甲苯 |
2238 |
158 |
3 |
A ∏ |
1.07 |
÷ + + + + + |
AC |
—————— |
---——— | ||
275 |
3-氯甲苯 |
2238 |
162 |
3 |
+ + ÷ ÷ + + |
AC |
————一— |
—————— | ||||
276 |
4 -氯甲苯 |
2238 |
162 |
3 |
A ∏ |
1,06 |
+ ÷ + + + + |
AC |
—----- |
—-————— | ||
277 |
2-氣三氟甲苯 |
2234 |
137 |
5 |
A H |
1.45 |
++++++ |
A |
一————— |
------ | ||
278 |
3-氣三氛甲苯 |
2234 |
153 |
4 |
A ∏ |
1.37 |
÷ + + + + + |
A |
一————— |
—————— | ||
279 |
4-氮三氟甲苯 |
2234 |
139 |
5 |
A ∏ |
1. 35 |
÷ ÷ + + + + |
A |
—------ |
—————— | ||
280 |
煤焦油慵出物,0 P>闪点N —18 8C,沸点> 35 XJ |
1136 |
≥35 |
≤175.0 |
A I |
≤1.10 |
++++++ |
AB |
++++++ |
B |
+ + + + + + |
B |
465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T |
50 e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7*) |
材料代号_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 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281 |
煤焦油慵出物,21 P>闪点20 P,沸点> 50 aC |
1136 |
≥50 |
≤110.0 |
A I |
≤1.10 |
+ + + + + + |
AB |
+ + + + + + |
B |
+ + + + ÷ + |
B |
282 |
煤焦油储出物,55 P>闪点221 沸点> 50 P |
1136 |
≥50 |
≤110.0 |
A ∏ |
≤1.10 |
+ + + + + + |
AB |
+ + + + + + |
B |
+ + + + + ÷ |
B |
283 |
煤焦油tS出物,61 O闪点>55 沸点> 100 qC |
1136 |
≥100 |
≤20. 0 |
A皿 |
≤1.10 |
+ + + + + + |
AB |
+ + + + + + |
B |
+ ÷ + + ÷ + |
B |
284 |
煤焦油億出物,100 闪点>61 沸点> 100 cC |
≥100 |
≤20. 0 |
A m |
≤1.10 |
+ + + + + + |
AB |
+ + + + + + |
B |
+ + + ÷ ÷ + |
B | |
285 |
煤焦油石脑油,21 P>闪点2—18 C,沸点> 50 P |
2553 |
≥50 |
≤110.0 |
A I |
≤0. 9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286 |
煤焦油石脑油,55 P>闪点221 沸点> 60 P |
2553 |
≥600 |
41 |
A ∏ |
0. 9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287 |
煤焦油石脑油,61 P2闪点>55 P,沸点> 100 P |
2553 |
≥100 |
≤20.0 |
A ∏I |
≤0. 9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288 |
煤焦油石脑油JOO PN闪点>61 沸点> 100 P |
≥100 |
≤20.0 |
A In |
≤0. 9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C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 ∙L^*) |
材 ____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289 |
甲基苯酚异构体混合物,液态 |
2076 |
≥200' |
≤1.0 |
A m |
≤1.05 |
— |
+ + ÷ + + + |
BH5 |
+ H—F + + + |
BH6 | |
290 |
间甲酚,液态 |
2076 |
202 |
≤1.0 |
A IH |
1.03 |
— |
+ + + + + + |
BH5 |
++++++ |
BH6 | |
291 |
邻甲酚,液态 |
2076 |
191 |
≤1.0 |
A皿 |
1.05 |
—----- |
+ ÷ + ÷ + + |
BH5 |
+ + + + + + |
BH6 | |
292 |
对甲酚,液态 |
2076 |
202 |
≤1.0 |
A皿 |
1.02 |
— |
+ + + + + + |
BH5 |
++++++ |
BH6 | |
293 |
甲酚类碱性水溶液,密度WL 3 kg/L |
2922 |
= IOO |
≤12.5 |
≤1.30 |
— |
÷ + + + + + |
B |
++++++ |
B | ||
294 |
甲酚类强破水溶液,密度≤1. 5 kg/L |
2922 |
≥100 |
≤12.5 |
≤1. 50 |
— |
+ + + + + ÷ |
B |
+ + + ÷ ÷ + |
B | ||
295 |
甲苯基酸,液态甲苯酚混合物,二甲苯酚等 |
2022 |
≥191 |
≤1.0 |
A皿 |
≤1.05 |
— |
OoooOO |
H—I—1- H—F + |
BH6 | ||
296 |
异丙基苯 |
1918 |
152 |
4 |
A n |
0. 86 |
+ + + + + + |
A |
++++++ |
++++++ | ||
297 |
氨腊水溶液,浓度≤50⅝ |
1760 |
≥100 |
≤12.5 |
≤1.07 |
——+ — — + |
C4M |
---1----1- |
C4M |
——+——+ |
C4M | |
298 |
氧化物水溶液,浓度≤30% |
1935 |
≥100 |
≤12.5 |
≤L 15 |
------ |
——+——+ |
Hl |
——+——+ |
HI | ||
299 |
IK乙烷 |
2404 |
97 |
21 |
B |
0. 79 |
OOOOoO |
+ + ÷ + + + |
++++++ | |||
300 |
无机IK化物水溶液,浓度≤30% |
1935 |
≥100 |
≤12.5 |
≤1.15 |
-----— |
——+——+ |
HI |
一 —1----F |
HI | ||
301 |
环庚烷 |
2241 |
119 |
11 |
A I |
0.81 |
÷ + + ÷ + + |
A |
+ + + + + + |
++++++ | ||
302 |
环庚烯 |
2242 |
112 |
≤100.0 |
A I |
0. 83 |
++++++ |
A |
+ + + + H—F |
++++++ | ||
303 |
环己烷 |
1145 |
81 |
39 |
A I |
0. 78 |
++++++ |
+ ÷ ÷ + + + |
++++++ | |||
304 |
环己硫醇 |
3054 |
158 |
3 |
A ∏ |
0. 98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一 . 材料扁 一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 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躍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305 |
环己酮 |
1915 |
156 |
3 |
A ∏ |
0.95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306 |
环已烯,21 P>闪点≥-18 稳定的 |
2256 |
83 |
34 |
A I |
0. 82 |
----+ + |
N |
---÷ + + |
N |
一一 一H—I—F |
N |
307 |
环己烯,闪点V-18βC,稳定的 |
2256 |
83 |
34 |
A I |
0.82 |
----1—I- -H |
N |
---+ + + |
N | ||
308 |
乙酸环己酯 |
2243 |
176 |
4 |
A m |
0. 97 |
++++++ |
AC |
+ + + + + + |
CI |
+ + + ÷ + ÷ | |
309 |
环已胺,21 P>闪点2 —18 P |
2357 |
135 |
7 |
B |
0.87 |
++++++ |
+ + + + + + |
+ + + + + + | |||
310 |
环己胺,闪点>21 C |
2357 |
135 |
7 |
0. 87 |
+ + + + + + |
十 + + + + 十 |
+ + 十 十 + + | ||||
311 |
N-环己基乙胺 |
2734 |
165 |
2 |
A ∏ |
0. 88 |
++++++ |
+ + + + + + |
+ + + + + + | |||
312 |
异IK酸环己酩 |
2488 |
171 |
2 |
A U |
0. 99 |
----1--1- -P |
CT |
---+ ÷ + |
BCT |
— 一 —1_ + |
BCT |
313 |
1,3-环辛二烯,稳定的 |
2520 |
143 |
4 |
A ∏ |
0.87 |
----1—I- ~F |
N |
---+ + + |
N |
---+ + ÷ |
N |
314 |
顺,JK-1,5-环辛二烯,稳定的 |
2520 |
151 |
4 |
A D |
0. 88 |
---+ + + |
N |
---÷ + + |
N |
— __ + + + |
N |
315 |
环辛四烯,稳定的 |
2358 |
142 |
4 |
A ∏ |
0. 92 |
——————' |
MIN |
—————— |
MIN |
一————— |
MIN |
316 |
环戊烷 |
1146 |
49 |
105 |
A I |
0. 75 |
++++++ |
++++++ |
÷ + + ÷ + + | |||
317 |
环戊醇 |
2244 |
141 |
2 |
A ∏ |
0. 95 |
++++++ |
BC |
++++++ |
B |
+ + + + 十 + |
B |
318 |
环戊酮 |
2245 |
131 |
5 |
A ∏ |
0. 95 |
++++++ |
AC |
++++++ |
++++++ | ||
319 |
环戊烯 |
2246 |
44 |
123 |
A I |
0. 78 |
------1- -1- -f- |
N |
++++++ |
++++++ | ||
320 |
2-二甲赛基乙醇 |
2051 |
134 |
4 |
0. 89 ■ |
----+ + |
A5N |
一一 _ + + + |
A5BN |
---+ + ÷ |
A5DN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一 材料代号 —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 0425 |
1.4306,1.4541 |
1. 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321 |
十氢化藁(兼烷)异构体混合物,闪点W55 C |
1147 |
≥189 |
≤3.0 |
A ∏ |
≤0.89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322 |
十氢化蔡(禁烷)异构体混合物,闪点>55 r |
1147 |
189 |
3 |
A皿 |
0.89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323 |
顺式'十氢化蔡 |
1147 |
195 |
2 |
A ∏ |
0.9 |
H—F + + + + |
A |
+ + + + + + |
+ + + ÷ ÷ + | ||
324 |
反式-十氢化蔡 |
1147 |
187 |
3 |
A ∏ |
0. 87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325 |
正癸烷 |
2247 |
174 |
≤1.0 |
A ∏ |
0. 73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326 |
脱氢芳樟醇 |
197 |
≤1. 0 |
A皿 |
0.87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327 |
1,2-双(二甲荃氨基)乙烷 |
2372 |
120 |
100 |
B |
0. 77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D |
328 |
二正丙胺 |
2383 |
105 |
17 |
A I |
0. 74 |
÷ ÷ ÷ ÷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D |
329 |
双丙酮醇,纯净级 |
1148 |
168 |
≤5. 0 |
0. 9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0 |
双丙酮醇,工业级,含丙酮,21 eCV闪点V 55 C |
1148 |
167 |
5 |
0. 94 |
++++++ |
+ + + + + ÷ |
+ + + + + + | ||||
331 |
双丙酮醇,工业级,含丙酮,闪点<21 r |
1148 |
166 |
5 |
B |
0. 94 |
H—F + + + + |
+ + + + + + |
÷ + + + + + | |||
332 |
2,2-二氮基二乙胺 |
2079 |
207 |
≤L0 |
0.96 |
+ + + + + + |
AG |
+ + + + + + |
B |
+ + + + + + |
D | |
333 |
1,6-二気基己烷水溶液 |
1783 |
≥100 |
≤12.5 |
≤1.00 |
— |
+ + + + + + |
+ + + + + + | ||||
334 |
ι,2-二氨基丙烷,2i p>闪点>一18 r |
2258 |
119 |
≤100. 0 |
A I |
0. 87 |
OOoOOO |
+ + + + + + |
B |
÷ + + + + + |
D | |
335 |
L2-二氨基丙烷,55 *€>闪点2幻P |
2258 |
119 |
≤100. 0 |
A ∏ |
0. 87 |
OOOoOO |
+ + + + + + |
B |
+ + + + + + |
D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 0037, 1. 0038,1. 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 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336 |
二乙氧基甲烷,21 P>闪点≥-18 P |
2373 |
88 |
29 |
A I |
0.84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337 |
二乙氧基甲烷,一 18 P>闪点 |
2373 |
88 |
29 |
A I |
0. 84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338 |
N,N-二乙基-1,3-二氨基丙烷 |
2684 |
159 |
2 |
0. 83 |
+ ÷ + + ÷ + |
+ + + + + + |
B |
+ + + + + + |
D | ||
339 |
N,N-二乙基乙醇胺 |
2686 |
162 |
2 |
0. 89 |
---÷ ÷ + |
A5N |
---÷ ÷ + |
A5BN |
---+ + + |
A5DN | |
340 |
二乙®1(乙醮) |
1155 |
35 |
176 |
A I |
0. 72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341 |
二乙胺 |
1154 |
56 |
87 |
B |
0.71 |
+ + + +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D |
342 |
N,N-二乙基苯胺 |
2432 |
217 |
≤1.0 |
0,94 |
+ 十 + + + + |
A |
+ + + + + + |
B |
+ + + + + + |
D | |
343 |
二乙基苯异构体混合物,55 P>闪点N21 OC |
2049 |
≥180 |
≤1.0 |
A ∏ |
≤0. 87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344 |
二乙基苯异构体混合物,闪点>55 P |
2049 |
>184 |
≤1.0 |
A DI |
≤0. 87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345 |
1,2-二乙基苯 |
2049 |
184 |
≤L0 |
A ∏ |
0. 87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346 |
1,3-二乙基苯 |
2049 |
181 |
≤L0 |
A ∏ |
0. 86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347 |
1,4-二乙基苯 |
2049 |
184 |
≤1.0 |
A ∏I |
0.86 |
l÷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348 |
碳酸二乙酯 |
2366 |
126 |
7 |
A ∏ |
0. 98 |
+ + + + + + |
AC |
+ + _|--p + + |
AB |
+ + + + + 十 |
B |
349 |
1,4-哌嗪,65%水溶液,熔化后的 |
2579 |
>148 |
≤12. 5 |
≤1.10 |
+ + + + + + |
GH5K4 |
++++++ |
BH5K4 |
+ + + + + + |
DH5K4 | |
350 |
N,N-二乙基乙撑二胺 |
2685 |
144 |
4 |
0. 83 |
— |
++++++ |
B |
+ + + + + + |
D | ||
351 |
1,4二亚乙基二氧化物 |
1165 |
IOl |
17 |
B |
1.03 |
----1—I—F |
EN |
----÷ ÷ |
N |
---+ + + |
N |
序号 |
9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笆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I^1) |
材料代号_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352 |
二亚乙基三胺 |
2079 |
207 |
≤1.0 |
0. 96 |
+ ÷ + ÷ + + |
AG |
+ ÷ ÷ ÷ + ÷ |
B |
+ + + + + + |
D | |
353 |
二乙酮 |
1156 |
102 |
11 |
A I |
0. 81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354 |
3,3-二乙基戊烷 |
1993 |
146 |
5 |
A I |
0. 75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355 |
硫酸二乙酯 |
1594 |
208 |
≤1.0 |
1.18 |
---+ + + |
ACT |
---+ ÷ ÷ |
AT | |||
356 |
二乙硫醮(二乙硫) |
2375 |
92 |
25 |
A I |
0. 84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357 |
二烯丙基胺 |
2359 |
112 |
15 |
A I |
0. 79 |
——+——+ |
GH |
——+——+ |
BH |
+ ÷ ÷ + ÷ + |
B |
358 |
1,2 •二-(二甲氨基)乙烷 |
2372 |
120 |
IOO |
B |
0. 77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D |
359 |
二丁基乙醇胺 |
2873 |
222 |
≤L0 |
0. 86 |
OoOoOO |
---+ + + |
A5BN |
---+ + + |
A5DN | ||
360 |
二丁醒异构混合物,闪点221 P |
1149 |
≥120 |
≤9.0 |
A U |
≤0. 77 |
++++++ |
A |
+ ÷ + + + + |
÷ + + + + + | ||
361 |
二氯苯胺异构体混合物,液态 |
1590 |
2200 |
≤1.0 |
≤1.40 |
------ |
+ + + + + + |
E |
+ + + + + + |
E | ||
362 |
2,3-二氣苯胺,液态 |
1590 |
252 |
≤1.0 |
1. 37 |
------ |
÷ + + + + + |
E |
÷ + + + + ÷ |
E | ||
363 |
2,4-二氯苯胺,液态 |
1590 |
242 |
≤1.0 |
1.37 |
— |
+ ÷ ÷ + + + |
EH5 |
÷ + + + ÷ + |
EH5 | ||
364 |
2,5-二氯苯胺,液态 |
1590 |
251 |
≤1.0 |
1.37 |
------ |
+ + + + + + |
EH5 |
+ ÷ + ÷ + + |
EH5 | ||
365 |
2,6--«苯胺,液态 |
1590 |
200 |
≤1.0 |
1.37 |
— |
+ ÷ + + + + |
EH5 |
+ + + + + + |
EH5 | ||
366 |
3,5-r.M苯胺,液态 |
1590 |
266 |
≤1.0 |
1.37 |
— |
+ + + + + + |
EH5 |
+ + + + + + |
EH5 | ||
367 |
1,2-二氯苯 |
1591 |
179 |
≤1.0 |
A m |
1.31 |
++++++ |
AC |
一—————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躍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368 |
1,1-二氯乙烷 |
2362 |
58 |
80 |
A I |
1.18 |
—————— |
------ |
——+——+ |
EH2 | ||
369 |
1,2-二氯乙烷 |
1184 |
83 |
33 |
A I |
1.26 |
++++++ |
E |
OoOOOo |
---+ + + |
ET | |
370 |
2,2七二氣二乙醜 |
1916 |
178 |
≤1.0 |
A U |
1.22 |
-----—— |
---——— |
---+ + + |
ET | ||
371 |
顺式-1,2--«乙烯 |
1150 |
60 |
72 |
A I |
1.28 |
++++++ |
AI |
OOoOoO |
+ + + + + + |
Al | |
372 |
反式-1,2 ■二氯乙烯 |
1150 |
49 |
IlO |
A I |
1.26 |
++++++ |
AI |
OOoOOO |
+ + + + + + |
AI | |
373 |
1,2-二氯乙烯异构体混合物 |
1150 |
≥45 |
≤110. O |
A I |
≤1.27 |
++++++ |
AI |
OOoOOO |
÷ + ÷ ÷ ÷ + |
AI | |
374 |
二氧戊烷异构体混合物 |
1152 |
≥130 |
≤9.0 |
A n |
≤1.11 |
++++++ |
AC |
---—-- |
-----— | ||
375 |
1,5-二氯戊烷 |
1152 |
180 |
≤1.0 |
A U |
1.11 |
++++++ |
AC |
—————— |
-----— | ||
376 |
3,4-二氣苯基异気酸酩,液态 |
2206 |
238 |
≤1.0 |
1.39 |
---+ + + |
CET |
+ + — +.+ + |
CEH5T |
+ + — + + + |
CEH5I | |
377 |
L2二氯丙烷,工业纯 |
1279 |
97 |
21 |
A I |
1.16 |
++++++ |
AC |
--———— |
+ + + + + + |
AC | |
378 |
二氯丙烯异构体混合物,闪点221 r |
2047 |
≥75 |
≤43.0 |
A ∏ |
≤1.22 |
++++++ |
AC |
------ |
— | ||
379 |
1,2-二氯丙烯反式异构体 |
1993 |
77 |
43 |
A I |
1.18 |
++++++ |
AC |
------ |
— | ||
380 |
1,3-二瓠丙烯顺式和反式异构体混合物 |
2047 |
≥103 |
≤22.0 |
A ∏ |
≤1.22 |
++++++ |
AC |
---——— |
—————— | ||
381 |
3,3-二氯丙烯 |
1993 |
84 |
33 |
A I |
1.18 |
++++++ |
AC |
------ |
-----— | ||
382 |
Ll-二氯1丙烯 |
1993 |
76 |
43 |
A I |
1.17 |
+ ÷ ÷ + + ÷ |
AC |
------ |
—————— | ||
383 |
2,3-二 IJ-I-丙烯 |
1993 |
94 |
28 |
A I |
1.21 |
+ ÷ + + + + |
AC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l)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 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384 |
二环己胺 |
2565 |
256 |
≤1.0 |
A lɪɪ |
0.9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5 |
N,N-二环己胺 |
2264 |
159 |
3 |
A U |
0. 85 |
+ + + +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
386 |
二聚环戊二烯 |
2048 |
167 |
3 |
A ∏ |
0. 9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7 |
柴油,DK型 |
1202 |
≥100 |
≤20.0 |
A皿 |
≤0. 8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8 |
二异丁 Bt |
1993 |
121 |
9 |
A I |
0. 76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389 |
二异丁胺 |
2361 |
139 |
5 |
A ∏ |
0. 75 |
+ + + +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390 |
二异丁酮 |
1157 |
168 |
2 |
A ∏ |
0.81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391 |
二异戊醴2-和3-甲基丁基醯混合物 |
1993 |
≥173 |
≤1.0 |
A n |
≤0. 78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392 |
二异丙胺 |
1158 |
84 |
34 |
B |
0. 72 |
++++++ |
+ + + + + ÷ |
B |
+ + + + + + |
D | |
393 |
N,N-二异丙基乙醇胺 |
191 |
≤1.0 |
0.87 |
OOOooO |
---+ + ÷ |
A5BN |
---+ + + |
A5DN | |||
394 |
二异丙醮 |
1159 |
69 |
55 |
A I |
0. 73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395 |
1,2・二甲氧基乙烷 |
2252 |
85 |
28 |
B |
0. 87 |
---+ + + |
CN |
---+ + + |
N |
+ + + + + + |
N |
396 |
1,1•■二甲氧基乙烷,21 P>闪点≥-18 r |
2377 |
65 |
64 |
B |
0. 85 |
---+ + + |
CN |
+ + + + + + |
+ + + + + + | ||
397 |
1」-二甲氧基乙烷,闪点>一18 r |
2377 |
65 |
64 |
B |
0. 85 |
---+ + + |
CN |
+ + + + + + |
+ + + + + + | ||
398 |
二甲氧基甲烷 |
1234 |
42 |
135 |
B |
0. 86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399 |
硫酸二甲酩 |
1595 |
188 |
≤1.0 |
A皿 |
1. 34 |
---+ + + |
CT |
---+ + ÷ |
CT |
---+ + + |
CT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LJN-No. |
沸点/ r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__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 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H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400 |
二甲磕 |
1164 |
37 |
163 |
A I |
0.85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401 |
2,3-二甲基-1-丁烯 |
2288 |
56 |
90 |
A I |
0. 69 |
---+ + + |
N |
+ + + + + + |
+ + + + + + | ||
402 |
2,3二甲基-2-丁烯 |
2288 |
73 |
47 |
A I |
0.71 |
---+ + + |
N |
+ + + + + + |
+ + + + + + | ||
403 |
3,3二甲基丁烯 |
2288 |
41 |
148 |
A I |
0. 66 |
---+ + + |
N |
+ + + + + + |
+ + + + + ÷ | ||
404 |
2,5二甲基-1,4-二囉烷(二氧杂环己烷) |
2707 |
118 |
10.0 |
A I |
0. 93 |
OoOoOO |
---+ + + |
N |
---+ + + |
N | |
405 |
4,4二甲基-1,3-XlS烷(二氧杂环己烷) |
2707 |
117 |
10.0 |
A H |
0. 95 |
OoOOoO |
---+ + + |
N |
---+ + + |
N | |
406 |
2,3-二甲基-3-乙基戊烷 |
1993 |
142 |
4 |
A I |
0. 75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07 |
214-二甲基-3-乙基戊烷 |
1993 |
137 |
5 |
A I |
0. 74 |
++++++ |
A |
+ ÷ + + + + |
+ + + + + + | ||
408 |
2,2-二甲基+丙胺 |
1106 |
81 |
41 |
B |
0. 75 |
÷ + + + + + |
G |
+ + + + + + |
D |
÷ + ÷ + + + |
D |
409 |
N-二甲基丙胺 |
2266 |
77 |
48 |
B |
0. 75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410 |
二甲胺,25%的水溶液 |
1160 |
≥52 |
≤71.0 |
D |
0. 95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411 |
二甲胺,40%的水溶液 |
1160 |
≥52 |
≤98.0 |
B |
0.9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412 |
二甲胺,60%的水溶液 |
1160 |
≥36 |
≤159.O |
B |
0. 83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413 |
二甲胺,水溶液,21 *C>闪点2 — 18 C,沸点 >35 P |
1160 |
≥35 |
≤175.O |
B |
≤1.00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414 |
二甲胺,水溶液,闪点V—18 p,沸点V35 r, 50 P时蒸气压≤0. 3 MPa |
2924 |
≥20 |
≤300. 0 |
B |
≤0. 83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IJN-No. |
沸点/ r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ICg ∙ LT) |
材料代号 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L4404,1. 4435 |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織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415 |
二甲胺,水溶液,闪点V — 18 0C,沸点>35 P |
1160 |
≥35 |
≤175.0 |
B |
≤1. OO |
+ + + + + + |
G |
+ + + + + + |
B |
++++++ |
D |
416 |
N,N-二甲基苯胺 |
2253 |
193 |
≤1.0 |
A Bl |
0.96 |
+ + + + + + |
A |
+ + + + + + |
B |
++++++ |
D |
417 |
二甲基苯胺异构体混合物,液态 |
1711 |
≥200 |
≤3.0 |
A IB |
≤0. 99 |
+ + + + + + |
+ + + + + + |
++++++ | |||
418 |
2,3 ■二甲基苯胺,液态 |
1711 |
≥221 |
≤3.0 |
A m |
≤0.99 |
+ + + + + + |
+ + + H—F + |
++++++ | |||
419 |
2,4-~甲基苯胺,液态 |
1711 |
≥218 |
≤3.0 |
A In |
≤0. 98 |
+ + + + + + |
++++++ |
+ + + + + + | |||
420 |
2,5-二甲基苯胺,液态 |
1711 |
≥218 |
≤3.0 |
A Ig |
≤0.98 |
+ + + + + + |
+ 4—\—\—\~ + |
+ 4—\—^ + + | |||
421 |
2,6-二甲基苯胺,液态 |
1711 |
≥214 |
≤3.0 |
A In |
≤0. 98 |
+ + + + + + |
++++++ |
++++++ | |||
422 |
3,5-二甲基苯胺,液态 |
1711 |
≥221 |
≤3.0 |
A In |
≤0.97 |
+ + + + + + |
H—1- 4—I—I—F |
H—I—F + H—F | |||
423 |
N,N∙二甲基节胺 |
2619 |
185 |
≤1.0 |
A ∏ |
0.9 |
+ + + + + 十 |
BG |
++++++ |
B |
++++++ |
D |
424 |
2-甲基丁烷-2 ■醇 |
1105 |
102 |
11 |
B |
0. 81 |
+ + + + + + |
ABC |
++++++ |
B |
+ + + + + + |
B |
425 |
2,2-二甲基丁烷 |
1208 |
50 |
103 |
A I |
0. 65 |
+ + + + + + |
A |
++++++ |
+ + + + ÷ + | ||
426 |
2,3-二甲基丁烷 |
2457 |
58 |
79 |
A I |
0. 67 |
÷ ÷ + ÷ + + |
A |
++++++ |
+ + + + + + | ||
427 |
1,3-二甲基丁胺 |
2379 |
106 |
15 |
B |
0. 75 |
+ + H—F + + |
G |
++++++ |
B |
+ + + + + + |
D |
428 |
碳酸二甲酩 |
1161 |
90 |
23 |
A I |
1. 07 |
++++++ |
AC |
++++++ |
A |
+ + + + + + | |
429 |
1,1-二甲基环己烷 |
2263 |
120 |
11 |
A I |
0. 78 |
++++++ |
A |
++++++ |
+ + + + + + | ||
430 |
顺式一 1,2-二甲基环己烷 |
2263 |
129 |
11 |
rA I |
0.8 |
'+ + + + + ÷ |
A |
++++++ |
++++++ |
≡ B.2 (续)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
50 e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___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431 |
顺式-1,3-二甲基环己烷 |
2263 |
120 |
11 |
A I |
0. 78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32 |
顺式4-二甲基环己烷 |
2263 |
124 |
11 |
A I |
0. 78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33 |
反式-1,2-二甲基环己烷 |
2263 |
123 |
11 |
A I |
0. 77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34 |
反式-1,4-二甲基环己烷 |
2263 |
120 |
11.0 |
A I |
0. 76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35 |
1,2-二甲基环己烷异构体混合物 |
2263 |
≥124 |
≤11.0 |
A I |
≤0. 78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36 |
1,3-二甲基环己烷异构体混合物 |
2263 |
≥120 |
≤11.0 |
A I |
≤0. 78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37 |
二甲基-二囉烷(二氧杂环己烷), 21 P>闪点N —18 P |
2707 |
120 |
11 |
A ∏ |
0. 95 |
OOOOOO |
---+ + + |
N |
----+ + |
N | |
438 |
二甲基-二噁烷(二氧杂环己烷), 55 C>闪点221 eC |
2707 |
120 |
11 |
A ∏ |
0. 95 |
OoOOOo |
---+ + + |
N |
---+ + + |
N | |
439 |
二甲基-二噁烷(二氧杂环己烷), 61 tCN闪点>55 P |
2707 |
120 |
11 |
A QI |
0. 95 |
OOOOoO |
---÷ + ÷ |
N. |
---+ + + |
N | |
440 |
二甲基-二噁烷(二氧杂环己烷),闪点>6i r |
120 |
11 |
A m |
0. 95 |
OOOOOO |
---+ + + |
N |
---+ + + |
N | ||
441 |
N,N-二甲基乙醇胺 |
2051 |
134 |
4 |
0. 89 |
---+ + + |
A5N |
---÷ + ÷ |
A5BN |
---+ + + |
A5DN | |
442 |
N,N-二甲基甲酰胺 |
2265 |
153 |
3 |
0. 95 |
÷ + + + + + |
AlG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443 |
2,3-二甲基庚烷 |
1920 |
141 |
5 |
A ∏ |
0. 73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44 |
2,4-二甲基庚烷 |
1993 |
134 |
6 |
A ∏ |
0.71 |
÷ ÷ ÷ ÷ + + |
A |
+ + + + + 十 |
+ + + + + ÷ | ||
445 |
2,5-二甲基庚烷 |
1920 |
136 |
6 |
A ∏ |
0. 72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46 |
2,6-二甲基庚烷 |
1920 |
135 |
6 |
A ∏ |
0.71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47 |
3,3-二甲基庚烷 |
1920 |
137 |
5 |
A ∏ |
0. 73 |
+ + + + + + |
A |
+ + + + + + |
++++++ | ||
448 |
3,5-二甲基庚烷 |
1920 |
136 |
6 |
A ∏ |
0. 72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49 |
4,4-二甲基庚烷 |
1920 |
135 |
6 |
A ∏ |
0. 72 |
+ + ÷ + + + |
A |
+ + + + ÷ + |
++++++ | ||
450 |
2,2-二甲基己烷 |
1262 |
107 |
15 |
A I |
0.7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51 |
2,3-二甲基己烷 |
1262 |
116 |
11 |
A I |
0.71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52 |
2,4-二甲基己烷 |
1262 |
109 |
14 |
A I |
0.7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53 |
2,5-二甲基己烷 |
1262 |
109 |
14 |
A I |
0. 69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54 |
3,3-二甲基己烷 |
1262 |
112 |
13 |
A I |
0.71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55 |
3,4-二甲基己烷 |
1262 |
118 |
11 |
A I |
0. 72 |
+ + + + + + |
A |
+ + ÷ + + + |
++++++ | ||
456 |
NN ■二甲腓(联氨) |
2382 |
80 |
32 |
A I |
0. 83 |
OoOooO |
+ + ÷ ÷ + + |
OOOOoo | |||
457 |
N,N-二甲麟(联氨) |
1163 |
63 |
63 |
B |
0. 79 |
---÷ ÷ + |
T |
÷ ÷ + + ÷ + |
OOOOOO | ||
458 |
2,6-顺-二甲基吗咻 |
1993 |
142 |
≤100.0 |
A ∏ |
0. 94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f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 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縛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縷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459 |
二甲基硝基苯异构体混合物,液态 |
1665 |
≥200 |
≤1.0 |
A IH |
≤1.14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460 |
2,3・二甲基硝基苯,液态 |
1665 |
245 |
≤1.0 |
1.14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461 |
2,4-二甲基硝基苯,液态 |
1665 |
244 |
≤1.0 |
1.13 .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462 |
2,5・二甲基硝基苯,液态 |
1665 |
241 |
≤1.0 |
1.13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463 |
2,6-二甲基硝基苯,液态 |
1665 |
225 |
≤1.0 |
A m |
1.11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464 |
3,4-二甲基硝基苯,液态 |
1665 |
244 |
≤1.0 |
1.14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465 |
2,3-二甲基辛烷 |
1993 |
164 |
3.0 |
A I |
0. 75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66 |
2,5-二甲基辛烷 |
1993 |
≥100 |
≤20.0 |
A U |
≤0.73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67 |
2,7 ■二甲基辛烷 |
1993 |
160 |
3 |
A I |
0. 73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68 |
4,5-二甲基辛烷 |
1993 |
162 |
3 |
A ∏ |
0. 76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69 |
2,2-二甲基戊烷 |
1206 |
79 |
42 |
A I |
0. 67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70 |
2,3-二甲基戊烷 |
1206 |
90 |
29 |
A I |
0.7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71 |
2,4-二甲基戊烷 |
1206 |
81 |
37 |
A I |
0. 68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472 |
3,3-二甲基戊烷 |
1206 |
86 |
32 |
A I |
0. 69 |
+ + + + + + |
A |
+ + + + + + |
+ + + + + 十 | ||
473 |
二甲基苯酚异构体混合物,液态 |
2261 |
≥200 |
≤3.0 |
A In |
≤1.03 |
------ |
+ + + + + + |
+ ÷ + ÷ ÷ + | |||
474 |
2,4-二甲基苯酚,液态 |
2261 |
>210 |
≤3.0 |
≤1.03 |
--——--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⅛∙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編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475 |
2,6-二甲基苯酚,液态 |
2261 |
≥203 |
≤3.0 |
A皿 |
≤1.05 |
+ + + + + + |
+ + + + ÷ + | ||||
476 |
1,1-二甲基丙胺 |
1106 |
77 |
48 |
B |
0. 75 |
+ + + +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477 |
1,2-二甲基丙胺 |
2924 |
82 |
41 |
B |
0. 76 |
÷ + + ÷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478 |
N, N-二甲基丙胺 |
2266 |
77 |
48 |
B |
0. 75 |
÷ + + +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479 |
1,1-二甲基正丙基甲靛 |
1993 |
85 |
36 |
A I |
0. 77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480 |
二甲基磷代磷酰氯 |
2267 |
170 |
≤1.0 |
A ɪn |
1.31 |
------ |
OOOOOO |
-----+ |
EHIT | ||
481 |
N,N-二甲基三甲烯胺,21 P>闪点20 (C |
2733 |
134 |
4 |
A I |
0.81 |
+ _|--1_ + + + |
++++++ |
B |
+ + + + + + |
D | |
482 |
N,N-二甲基三甲烯胺,55 C>闪点221 r |
2733 |
134 |
4 |
0. 82 |
+ + + + + + |
++++++ |
B |
÷ ÷ ÷ V ÷ +' |
D | ||
483 |
4,6-二硝邻甲酚,纯净液体 |
1598 |
312 |
≤1.0 |
1.4 |
OOOOOO |
+ + + + ÷ + |
BH8 |
++++++ |
BH8 | ||
484 |
二硝基苯胺,液态 |
1596 |
300 |
≤1.0 |
1.62 |
++++++ |
AH6 |
++++++ |
BH6 |
++++++ |
BH6 | |
485 |
1,2-二硝基苯,液态 |
1597 |
318 |
≤1.0 |
1.31 |
+ + + + + + |
ACH8 |
+ + + ÷ ÷ + |
H8 |
+ + + + ÷ ÷ |
H8 | |
486 |
L3-二硝基苯,液态 |
1597 |
302 |
≤1.0 |
1.36 |
+ + + + + + |
ACH8 |
++++++ |
H8 |
++++++ |
H8 | |
487 |
1,4 ■二硝基苯,液态 |
1597 |
298 |
≤1.0 |
1.4 |
+ + + + + + |
ACH8 |
++++++ |
H8 |
++++++ |
H8 | |
488 |
二硝基苯异构体混合物,液态 |
1597 |
≥297 |
≤1.0 |
≤1.63 |
++++++ |
ACH8 |
++++++ |
H8 |
+ + + + + + |
H8 | |
489 |
2,4-二硝基苯酚,水溶液 |
1599 |
≥100 |
≤12.5 |
≤1.10 |
------ |
+ ÷ + + + + |
++++++ | ||||
490 |
二硝基甲苯异构体混合物,液态 |
2038 |
≥300 |
≤1.0 |
≤1.52 |
+ + + + + + |
C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L 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縛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491 |
二硝基甲苯异构体混合物,熔化的 |
1600 |
≥300 |
≤1.0 |
≤1.40 |
+ + + + + + |
CH8K4 |
+ + + + + + |
H8KA |
÷ + + + ÷ ÷ |
H8KA | |
492 |
二噁烷 |
1165 |
101 |
17 |
B |
1.03 |
---+ + + |
EN |
---÷ + + |
N |
---+ + + |
N |
493 |
二氧戊环 |
1166 |
74 |
46 |
B |
1.07 |
OOoOoo |
---+ ÷ + |
N |
---+ + + |
N | |
494 |
二聚戊烯异构体混合物 |
2052 |
≥175 |
≤2.0 |
A ∏ |
≤0. 86 |
------ |
+ + ÷ + + ÷ |
+ ÷ ÷ + + + | |||
495 |
二戊醜,工业级,正二戊醮和异二戊醮的混 合物 |
1993 |
≥173 |
≤1.0 |
A ∏ |
≤0. 79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496 |
液态二苯甲烷4,4七二异気酸酯,异构体混 合物 |
2489 |
≥300 |
≤1.0 |
≤1.24 |
OoOoOO |
---÷ + ÷ |
BCT |
---÷ + + |
BCT | ||
497 |
液态二苯甲烷4,4'-二异氧酸醋,工业级 |
2489 |
300 |
≤1.0 |
1.24 |
OOOoOO |
---+ + + |
BCT |
---+ + + |
BCT | ||
498 |
五硅酸十二碳乙酣 |
1993 |
160 |
≤1.0 |
A ∏ |
1.0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99 |
十二碳二苯胺 |
2565 |
256 |
≤1.0 |
A Dl |
0.91 |
++++++ |
+ + + + + + |
+ + ÷ + ÷ ÷ | |||
500 |
十二烷基苯磧酸,纯净级 |
2586 |
230 |
≤1.0 |
1.06 |
— — — — — — |
OOOOOO |
+ + + + + + |
B | |||
501 |
3-M-l,2-环氧丙烷 |
2023 |
116 |
9 |
A ∏ |
1. 18 |
+ + ÷ ÷ + + |
AC |
———--- |
÷ ÷ + + + + |
E | |
502 |
1,2-环氧丁烷,稳定的 |
3022 |
63 |
56 |
A I |
0.84 |
-----+ |
EKlMN |
-----+ |
EMN |
——-----H |
EMN |
503 |
1,2-环氧丙烷,稳定的 |
1280 |
34 |
171 |
A I |
0. 84 |
-----+ |
EKIMN |
-----+ |
EMN |
-----+ |
EMN |
504 |
乙醇(酒精) |
1170 |
78 |
31 |
B |
0. 79 |
++++++ |
BC |
+ + + + ÷ + |
B |
+ + + + + + |
B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
1.4306,1.4541 |
1.4571,1. 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
8 |
9 |
10 |
11 |
12 | |
505 |
乙醇,水溶液70⅝≥乙醇含量>24% |
1170 |
≥78 |
≤31.0 |
≤0. 95 |
+ + + + + + |
BC |
+ + + ÷ + ÷ |
B |
+ + + + ÷ ÷ |
B | |
506 |
乙醇,水溶液,乙醇含量>70% |
1170 |
≥78 |
≤31.0 |
B |
≤0. 86 |
+ + + + + + |
BC |
+ ÷ + + + + |
B |
÷ + + + ÷ + |
B |
507 |
乙醇,水溶液,乙醇含量≤24⅜ |
≥78 |
≤31.0 |
≤1.00 |
+ + + + + + |
BC |
+ + + + + 十 |
B |
+ + + ÷ + + |
B | ||
508 |
乙醇胺 |
2491 |
169 |
≤1.0 |
1.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09 |
乙醇胺溶液 |
2491 |
≥100 |
≤12.5 |
≤1.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0 |
乙硫醇 |
2363 |
35 |
172 |
A I |
0. 85 |
----F---F |
AH |
+ ÷ ÷ + ÷ + |
+ ÷ ÷ ÷ + + | ||
511 |
3-乙氧基-I-丙烯 |
2335 |
65 |
66 |
A I |
0. 77 |
OOOoOO |
0 0 - 0 0 + |
H3N |
0 0 - 0 0 + |
H3N | |
512 |
2-乙氧基乙醇 |
1171 |
135 |
35 |
0. 93 |
+ + ÷ ÷ ÷ ÷ |
÷ ÷ + ÷ + + |
++++++ | ||||
513 |
2-乙酸乙氧乙酯 |
1172 |
156 |
3 |
A ∏ |
0. 98 |
+ + ÷ ÷ + + |
A |
÷ ÷ ÷ + + ÷ |
++++++ | ||
514 |
2-乙氧基苯胺 |
2311 |
233 |
≤1.0 |
A ∏I |
1.05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515 |
3-乙氧基苯胺 |
2311 |
≥248 |
≤3.0 |
≤1.03 |
OoOOOO |
++++++ |
++++++ | ||||
516 |
4-乙氧基苯胺 |
2311 |
250 |
≤1.0 |
1.07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517 |
乙酸乙酯 |
1173 |
77 |
30 |
A I |
0.9 |
+ + + ÷ ÷ + |
AC |
+ + + + ÷ + |
Cl |
+ + + + + + | |
518 |
乙酰乙酸乙酯 |
181 |
≤1.0 |
A IH |
1.03 |
——+——+ |
CH |
÷ + ÷ + + + |
C |
++++++ |
C | |
519 |
丙烯酸乙酯,稳定的 |
1917 |
98 |
18 |
A I |
0. 92 |
——+——+ |
CM |
——+——+ |
M |
——d---+ |
M |
520 |
丙烯基乙基醒 |
2335 |
65 |
66 |
A I |
0. 77 |
OOOOOO |
0 0 - 0 0 ÷ |
H3N |
0 0 - 0 0 + |
H3N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T) |
材料代号 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 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疆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521 |
乙胺,水溶液,浓度<50⅝, O r>p3点N—18 沸点>35 r |
2924 |
≥35 |
≤175.0 |
B |
≤1.00 |
+ + + +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B |
522 |
乙胺(氨基乙烷),水溶液,浓度V50%, 21 *C>闪点NO 沸点>35 r |
2924 |
≥35 |
≤175.0 |
B |
≤1.00 |
+ + + +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B |
523 |
乙胺,水溶液,浓度V50%, 55 "C>闪点N21 沸点>35 fC |
2920 |
≥35 |
≤175.O |
≤1.00 * |
+ + + +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B | |
524 |
乙胺,水溶液,浓度≤70%, 一 18>闪点,沸点>35 r |
2270 |
≥35 |
≤175.0 |
B |
≤1.00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D |
525 |
乙胺,水溶液,浓度>70%, 50 P时的蒸气压≤0. 3 MPa |
1036 |
≥20 |
≤300. O |
B |
≤1.00 |
÷ + + +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B |
526 |
乙胺,水溶液,50%≤浓度<70⅞, 21 P>闪点≥-18 沸点〉35 OC |
2270 |
≥35 |
≤175.0 |
B |
≤1.00 |
------ |
+ + + + + + |
B |
÷ + + + ÷ ÷ |
B | |
527 |
3-乙氨基甲苯 |
2754 |
221 |
≤1.0 |
A m |
0.9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8 |
4-乙氨基甲苯 |
2754 |
217 |
≤1.0 |
A m |
0. 9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29 |
2-乙基苯胺 |
2273 |
210 |
≤1.0 |
A DI |
0. 98 |
++++++ |
÷ + + ÷ ÷ + |
+ ÷ ÷ + + + | |||
530 |
N-乙基苯胺 |
2272 |
205 |
≤1.0 |
A ∏ |
0. 96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
50 C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蛔七?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L 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531 |
乙苯,化学纯 |
1175 |
习36 |
≤6.0 |
A ∏ |
≤O.87 |
+ + + + + ÷ |
AF |
+ + + + + + |
÷ ÷ + + + + | ||
532 |
乙苯,工业纯 |
1175 |
136 |
6 |
A I |
0.87 |
+ ÷ ÷ + + ÷ |
AF |
T—F + + + + |
+ + + + + + | ||
533 |
苯甲酸乙嶠 |
213 |
≤1.0 |
A In |
1.05 |
÷ + + + + + |
E |
÷ + + + + + |
E |
+ + + ÷ ÷ + |
E | |
534 |
N-乙基-N-节基苯胺 |
2274 |
314 |
≤1.0 |
1. 03 |
+ + ÷ + ÷ ÷ |
++++++ |
+ + ++ + + | ||||
535 |
2-乙基丁醇 |
2275 |
149 |
≤1.0 |
A ∏ |
0. 83 |
+ + + + H—F |
BC |
++++++ |
B |
+ + + + + + |
B |
536 |
2-乙基1 丁烯 |
2288 |
65 |
70 |
A I |
0.7 |
---+ ÷ + |
N |
++++++ |
+ + + + ÷ + | ||
537 |
乙酸-2-乙基丁脂 |
1177 |
162 |
≤1.0 |
A H |
0. 88 |
+ + + + + + |
AC |
++++++ |
CI |
+ + + + + + | |
538 |
2乙基丁醇 |
2275 |
149 |
≤1.0 |
A ∏ |
0. 83 |
十 + + + + + |
BC |
++++++ |
B |
+ + + + ÷ + |
B |
539 |
N-乙基丁胺 |
2733 |
109 |
11 |
A I |
0. 74 |
++++++ |
BG |
++++++ |
B |
H—I—I- -1~ -1—F | |
540 |
乙基正丁醜 |
1179 |
91 |
27 |
A I |
0.76 |
+ + + + + + |
A |
++++++ |
+ + + + + + | ||
541 |
2-乙基丁醛 |
1178 |
117 |
≤100. O |
A I |
0. 82 |
++++++ |
AC |
++++++ |
++++++ | ||
542 |
丁酸乙醋 |
1180 |
122 |
7 |
A ∏ |
0. 88 |
÷ + + ÷ + ÷ |
C |
++++++ |
CI |
+ + ÷ + + ÷ | |
543 |
2乙基丁酸 |
193 |
≤1. O |
A DI |
0. 92 |
------ |
++++++ |
++++++ | ||||
544 |
乙基溶纤剂 |
1171 |
135 |
35 |
0. 93 |
++++++ |
+ + + + + 十 |
+ ÷ + ÷ + + | ||||
545 |
3-乙基~2,3-二甲基戊烷 |
1993 |
,142 |
4 |
A I |
0. 75 |
+ + + + + + |
A |
'+ + + + + + |
++++++ | ||
546 |
3-乙基~2»4-二甲基戊烷 |
1993 |
137 |
5 |
A I |
0. 74 |
+ ÷ + + + + |
A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T |
50 C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 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L4404,1. 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躍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547 |
4 •乙基-2-甲基己烷 |
1993 |
134 |
6 |
A I |
0. 72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548 |
4-乙基-3-甲基己烷 |
1920 |
140 |
5 |
A ∏ |
0. 74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549 |
3-乙基-2-甲基戊烷 |
1262 |
116 |
12 |
A I |
0. 72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550 |
3-乙基-3-甲基戊烷 |
1262 |
118 |
11 |
A I |
0. 73 |
+ + + + ÷ + |
A |
+ ÷ ÷ + + ÷ |
H—F + + + + | ||
551 |
2-甲基丙酸乙酯 |
2385 |
110 |
12 |
A I |
0.87 |
+ + + + ÷ + |
C |
+ ÷ + ÷ + + |
CI |
+ + + ÷ + + | |
552 |
5-乙基-2甲基毗喉 |
2300 |
178 |
≤1.0 |
A In |
0. 92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553 |
戊酸乙酯 |
1993 |
≥144 |
≤3.0 |
A ∏ |
≤0.8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4 |
3-乙基-2-戊烯 |
2287 |
95 |
21 |
A I |
0. 72 |
---+ ÷ ÷ |
N |
÷ + + + + + |
++++++ | ||
555 |
5-乙基2戊烯 |
2300 |
178 |
≤1.0 |
A In |
0. 92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556 |
乙基丙基離 |
2615 |
64 |
64 |
A I |
0. 74 |
+ + + + ÷ + |
A |
+ + + + + + |
+++++十 | ||
557 |
N-乙基间甲苯胺 |
2754 |
221 |
≤1.0 |
A ∏I |
0. 95 |
++++++ |
÷ ÷ + + + + |
++++++ | |||
558 |
N-乙基对甲苯胺 |
2754 |
217 |
≤1.0 |
A In |
0. 94 |
++++++ |
÷ + ÷ + + + |
++++++ | |||
559 |
碳酸乙醋 |
2366 |
126 |
7 |
A ∏ |
0. 98 |
+ ÷ + ÷ + ÷ |
AC |
÷ + ÷ + + + |
AB |
+ + + ÷ + + |
B |
560 |
丁烯酸乙酯 |
1862 |
137 |
7 |
A I |
0. 92 |
——H---+ |
CH |
+ + + + + + |
CI |
+ + + + ÷ ÷ | |
561 |
氤基乙酸乙酯 |
2666 |
206 |
≤1.0 |
1.06 |
++++++ |
C |
÷ ÷ + + -T+ |
C |
++++++ |
C | |
562 |
乙基环己基胺 |
2734 |
165 |
2 |
A ∏ |
0. 88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OC |
50 0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 |
材料 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563 |
3羟基丙睛 |
2810 |
228 |
≤100. 0 |
1,04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564 |
1,2-乙二胺 |
1604 |
116 |
8 |
0.9 |
------ |
÷ + + + + + |
B |
+ + + + + + |
D | ||
565 |
乙二醇双正丁離 |
204 |
≤100. 0 |
0. 8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6 |
乙二醇二乙醵 |
1153 |
121 |
14 |
A ∏ |
0. 84 |
---+ ÷ + |
CN |
---+ + + |
N |
---+ + ÷ |
N |
567 |
乙二醇双甲氧基醒 |
2252 |
85 |
28 |
B |
0. 87 |
---+ + + |
CN |
---÷ + + |
N |
---+ + + |
N |
568 |
乙二醇单乙醴 |
1171 |
135 |
35 |
0.9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9 |
乙酸乙二醇一乙醮酯 |
1172 |
156 |
3 |
A ∏ |
0. 98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570 |
乙二醇单丁醮,闪点≤61 C |
2369 |
171 |
≤1.0 |
0.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1 |
乙二醇单丁醜,闪点>61笔 |
2369 |
171 |
≤1.0 |
0.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2 |
乙二醇一甲醜 |
1188 |
125 |
7 |
0.9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73 |
乙酸乙二醇一甲醯酯 |
1189 |
145 |
5 |
1.01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574 |
哌嗪,纯净的,稳定的 |
1185 |
57 |
79 |
A I |
0. 83 |
———--- |
C2H7N |
——一 一 一— |
C2H7N |
— — — — — — |
C2H7N |
575 |
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混合物,其中环氧乙 烷的含量V30%_______________ |
2983 |
≥23 |
≤300. 0 |
A I |
≤0. 90 |
OOOOOO |
-----+ |
HKIN |
一 一 —.——+ |
HKIN | |
576 |
甲酸乙酯 |
1190 |
54 |
93 |
A I |
0.93 |
++++++ |
AC |
++++++ |
+ + + + ÷ + | ||
577 |
4-乙基庚烷 |
1920 |
141 |
5 |
A ∏ |
0.73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578 |
乙基己醛 |
1191 |
176 |
≤1.0 |
A ∏ |
0.85 |
+++++十 |
C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LIN-No. |
沸点/ P |
50 (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 LT)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LOo38,1.0116, 1.0144,1. 0345, 1. 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L4404,L4435 | ||||||||||
储纖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躍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579 |
3-乙基己烷 |
1262 |
119 |
10 |
A I |
0. 71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580 |
2-乙基己醇 |
183 |
≤1.0 |
A IH |
0.83 |
+ + + + + + |
BC |
+ + + + + + |
B |
+ + H——F + |
B | |
581 |
2-乙基丙烯酸己酣稳定的 |
229 |
≤1.0 |
A K |
0, 89 |
OOOOOO |
----1----F |
M |
——— |
M | ||
582 |
2-乙基已胺 |
2276 |
169 |
2 |
A U |
0, 79 |
+ + + + + + |
+ + + + + + |
B |
++++++ |
D | |
583 |
异丁酸乙韻 |
2385 |
110 |
12 |
A I |
0.87 |
++++++ |
C |
+ + + + + + |
CI |
++++++ | |
584 |
乙基异丙基醒 |
2615 |
63 |
65 |
A I |
Oi 72 |
+ + + + + + |
A |
+ + + + + + |
++++++ | ||
585 |
乳酸乙酣 |
1192 |
154 |
2 |
1.03 |
++++++ |
C |
+ + + + + + |
CI |
++++++ | ||
586 |
异丁烯酸乙醋,稳定的 |
2277 |
117 |
10 |
A I |
0.91 |
OOOOOO |
——+——+ |
M |
——+ — — 十 |
M | |
587 |
壬酸乙幽 |
220 |
≤100.0 |
A M |
0.87 |
++++++ |
÷ ÷ + + + + |
+ + + 4—F + | ||||
588 |
硬酯酸乙酩 |
201 |
≤100.0 |
1.06 |
++++++ |
+ + + + + + |
+ + + + + + | |||||
589 |
3-乙基辛烷 |
1993 |
167 |
3 |
A ∏ |
0. 75 |
+ + 十 + + + |
A |
+ + + + + + |
十十+ + + + | ||
590 |
4-乙基辛烷 |
1993 |
164 |
3 |
A U |
0. 75 |
++++++ |
A |
++++++ |
+ + + + + + | ||
591 |
3-乙基戊烷 |
1206 |
94 |
24 |
A I |
0.7 |
++++++ |
A |
+ + + + + + |
+ + + + + + | ||
592 |
N-乙基哌嚏 |
2386 |
131 |
5 |
A I |
0. 83 |
++++++ |
G |
H—F + + + + |
B |
+ + + + + + |
D |
593 |
聚硅酸乙酯 |
1993 |
160 |
≤1.0 |
A ∏ |
1,06 |
++++++ |
+ + + + + 十 |
+ + + + + + | |||
594 |
丙酸乙酯________________ |
1195 |
99 |
17 |
A I |
0. 89 |
++++++ |
C |
H—h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 4541 |
1.4571,1. 4401, 1.4404,1.4435 | ||||||||||
储纔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595 |
乙基正丙胺 |
1106 |
91 |
28 |
B |
0. 75 |
+ + + ÷ + ÷ |
G |
+ + + + + + |
B |
+ + + + ÷ ÷ | |
596 |
硬醋酸乙酩 |
201 |
≤3. 0 |
1.0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7 |
N-乙基甲苯胺异构体混合物,61 C>闪点N 21笔 |
2754 |
≥217 |
≤1.0 |
A ∏ |
≤0. 9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8 |
N-乙基甲苯胺异构体混合物,闪点>61 P |
2754 |
≥217 |
≤1.0 |
A皿 |
≤0. 9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99 |
提取香料的酒精溶液(仅本表中述及的溶剂), 0 eC2闪点>一 18 P,沸点>50 r |
1197 |
≥50 |
≤110.0 |
B |
≤1.2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600 |
提取香料的酒精溶液(仅本表中述及的溶剂), 21 βC>闪点20C,沸点>50 tC |
1197 |
≥50 |
≤110.0 |
B |
≤1.2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601 |
提取香料的酒精溶液(仅本表中述及的溶剂), 55 P>闪点N21 P ,沸点>50 r |
1197 |
≥50 |
≤110.0 |
≤1.20 |
OOOOoO |
H—F + + + + |
U |
+ + + + ÷ + |
U | ||
602 |
提取香料的酒精溶液(仅本表中述及的溶剂), 61 闪点>55 P,沸点>100 P |
1197 |
≥100 |
≤20.0 |
≤1.2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603 |
提取香料的酒精溶液(仅本表中述及的溶剂), 100笔2闪点>61 沸点>100 r |
≥100 |
≤20.0 |
≤1.20 |
OOOoOO |
++++++ |
U |
+ + ¥ + + + |
U | |||
604 |
萃取香水的酒精溶液(仅本表中述及的溶剂), 0 P闪点≥-18 沸点>50 r |
1169 |
≥50 |
≤110. 0 |
B |
≤1.2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 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605 |
萃取香水的酒精溶液(仅本表中述及的溶剂), 21 *€>闪点NO °C ,沸点>50 P |
1169 |
≥55 |
≤110. 0 |
B |
≤1.2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606 |
萃取香水的酒精溶液(仅本表中述及的溶剂), 55 P>闪点>21 °C,沸点>100 P |
1169 |
≥55 |
≤110. 0 |
≤1.2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607 |
萃取香水的酒精溶液(仅本表中述及的溶剂) 61 P>闪点≥55 r ,沸点>50 r |
1169 |
≥100 |
≤20.0 |
≤1.2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608 |
萃取香水的酒精溶液(仅本表中述及的溶剂), 55 闪点>21 沸点>50 tC |
≥100 |
≤20.0 |
≤1.2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609 |
符合FAM标准的A型石油溶剂 |
1271 |
65 |
71 |
A I |
0. 7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0 |
氟苯 |
2387 |
85 |
31 |
A I |
1.03 |
++++++ |
AC |
+ ÷ + + + ÷ |
AC |
+ + + + ÷ + |
AC |
611 |
氟磺酸 |
1777 |
163 |
2 |
1.74 |
OOoOOo |
OOOOOO |
0 0 - 0 0 + |
H3T | |||
612 |
2-氟代甲苯 |
2388 |
114 |
12 |
A I |
1.01 |
+ + + + ÷ ÷ |
AC |
+ ÷ + + + ÷ |
AC |
+ + + + ÷ + |
AC |
613 |
3项代甲苯 |
2388 |
116 |
11 |
A I |
1 |
++++++ |
AC |
++++++ |
AC |
÷ + ÷ + ÷ + |
AC |
614 |
4-氟代甲苯 |
2388 |
117 |
11 |
A I |
1 |
++++++ |
AC |
+ + + + + + |
AC |
++++++ |
AC |
615 |
甲醛溶液,其中甲醛含量为37%,甲醇含量 10%〜15% |
1198 |
≥96 |
≤54.0 |
≤1.09 |
------ |
+ + ÷ + + + |
C3C5 |
+ + + + + + |
C3 |
表B.2 (续)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T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 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績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纖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616 |
甲醛溶液,其中甲醛含fi<5⅜,闪点>100 r |
2209 |
≥99 |
≤12.5 |
≤1.10 |
-----— |
+ + + + + + |
C3C5 |
+ + + + + + |
C3 | ||
617 |
甲醴溶液,甲醛含*≥5⅝,甲醇含量≤15⅜, 61笔> 沸点221 (C |
1198 |
296 |
≤54.0 |
≤1.16 |
------ |
+ + + + + + |
C3C5 |
+ + + + + + |
C3 | ||
618 |
甲醛溶液,其中甲醛含fi≥5⅜,甲醇含量V 15%,沸点>6i r |
2209 |
296 |
≤54.0 |
≤1.16 |
------ |
÷ + ÷ ÷ + ÷ |
C3C5 |
+ + + + + + |
C3 | ||
619 |
甲酸,纯酸含量为50%〜70% |
1779 |
IOl |
18 |
= 1.17 |
————一— |
— |
---1----1- |
H2 | |||
620 |
甲酸,纯酸含量为70%〜85% |
1779 |
106 |
18 |
≤1.19 |
------ |
—————— |
——+——+ |
H2 | |||
621 |
甲酸,纯酸含量为85%〜97% |
1779 |
IOl |
18 |
≤1.22 |
------ |
— |
++++++ | ||||
622 |
甲酸,纯酸含量>97% |
1779 |
IOl |
18 |
≤1.22 |
_ _ _ _ _ 二 |
++++++ |
++++++ | ||||
623 |
甲酸,纯酸含量V50% |
1779 |
≥100 |
≤12.5 |
≤1.07 |
— |
— |
——+——+ |
H2 | |||
624 |
EL-Ol型燃料油,液体燃料___________ |
1202 |
≥100 |
≤20.0 |
A JU |
≤0. 86 |
+ + ÷ + + + |
++++++ |
++++++ | |||
625 |
S-03型燃料油,液体燃料 |
≥150 |
≤3.0 |
A ∏I |
≤1.30 |
+ + + + + + |
A |
— |
++++++ | |||
626 |
轻质燃料油,液体燃料 |
1202 |
≥100 |
≤20.0 |
A In |
≤1.10 |
+ + + + + + |
A |
+ + + + + +1 |
++++++ | ||
627 |
中质燃料油,液体燃料 |
≥100 |
≤20. 00 |
A m |
≤1.20 |
+ + + + + + |
A |
++++++ |
++++++ | |||
628 |
咲哺 |
2389 |
31 |
196 |
A I |
0. 94 |
OOOOOO |
---+ + + |
N |
---÷ + + |
N | |
629 |
標醛,闪点>55 r |
1199 |
162 |
2 |
A ∏ |
1.16 |
------ |
---+ ÷ + |
N |
---÷ + + |
N |
-I2g8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 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疆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630 |
糠醇 |
2874 |
171 |
≤1.0 |
A ∏ |
1.13 |
------ |
---+ + ÷ |
CN |
---+ + + |
CN | |
631 |
糠胺 |
2526 |
146 |
3 |
A n |
1. 05 |
---+ + ÷ |
GN |
---+ + + |
BN |
---÷ + + |
DN |
632 |
粗柴油,55 P>闪点221 沸点>100 r |
1202 |
≥100 |
≤20.0 |
A ∏ |
≤1. 30 |
OOoOOO |
OOOoOO |
+ + + + + 十 | |||
633 |
粗柴油,61 PN闪点>55 P,沸点>ιoo r |
1202 |
≥100 |
≤20.0 |
A IH |
≤1.30 |
OOOOOO |
OOOOOO |
+ + + + + + | |||
634 |
粗柴油,100 P>闪点N61 P,沸点>100 (C |
≥100 |
≤20.0 |
A ∏ |
≤1.30 |
OOOOOO |
OOooOO |
+ + + + + + | ||||
635 |
冰醋酸,纯度≥9<7⅜ |
2789 |
118 |
8 |
1.06 |
------ |
——+——+ |
BHl |
+ + + + + + |
B | ||
636 |
戊二醛水溶液,闪点>6i r |
2810 |
≥100 |
≤100.0 |
≤1.12 |
---——— |
+ ÷ + ÷ + + |
C |
+ + ÷ + ÷ + |
C | ||
637 |
杜仲胶的易燃液(仅指本表中述及的溶剂), 0 p>闪点≥-i8 r,沸点>35 r |
≥35 |
≤175.0 |
A I |
≤1.20 |
OOoOOO |
++++++ |
U |
+ + + + + ÷ |
U | ||
638 |
杜仲胶的易燃液(仅指本表中述及的溶剂), 21 P >闪点20 (C ,沸点>50 r |
≥50 |
≤110.0 |
A I |
≤1.2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639 |
杜仲胶的易燃液(仅指本表中述及的溶剂), 55 P>闪点221 沸点>50 r |
≥50 |
≤110.0 |
A ∏ |
≤1.2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640 |
杜仲胶的易燃液(仅指本表中述及的溶剂), 61 0CN闪点>55 0C,沸点>100 (C |
≥100 |
≤20.0 |
A ∏I |
≤1.20 |
OOOOoO |
++++++ |
U |
+ + + + + + |
U | ||
641 |
杜仲胶的易燃液(仅指本表中述及的溶剂), 100 P2闪点,61笔沸点>100 OC |
≥100 |
≤20.0 |
A m |
≤1.2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T)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642 |
正庚醛 |
3056 |
153 |
≤ 100.0 |
A ∏ |
0. 82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643 |
庚烷异构体混合物 |
1206 |
≥79 |
≤41.0 |
A I |
≤0. 70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644 |
正庚烷 |
1206 |
98 |
20 |
A I |
0. 68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645 |
2-庚酮 |
1110 |
150 |
≤1.0 |
A ∏ |
0. 82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646 |
4-庚酮 |
2710 |
144 |
4 |
A ∏ |
0. 82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647 |
1-庚烯 |
2278 |
94 |
23 |
A I |
0.7 |
----1——I--1- |
N |
÷ ÷ + + ÷ ÷ |
+ + + + + + | ||
648 |
3-庚烯,顺式和反式混合物 |
1993 |
≥96 |
≤21.0 |
A I |
≤0.71 |
---+ ÷ + |
N |
+ + + + + + |
÷ + ÷ + + + | ||
649 |
顺式-2庚烯 |
1993 |
98 |
20 |
A I |
0.71 |
---+ ÷ + |
N |
+ + + + + + |
+ + + + + + | ||
650 |
顺式-3庚烯 |
1993 |
96 |
21 |
A I |
0.7 |
---+ + + |
N |
+ + + + + + |
+ + + + + + | ||
651 |
反式-2庚烯 |
1993 |
98 |
20 |
A I |
0.7 |
---+ + + |
N |
+ ÷ + ÷ + + |
+ + + + + + | ||
652 |
反式-3庚烯 |
1993 |
96 |
21 |
A I |
0.7 |
---+ ÷ + |
N |
+ + + + + + |
+ + + + + + | ||
653 |
六氯丁二烯 |
2279 |
215 |
≤1.0 |
1. 68 |
++++++ |
AC |
------ |
+ + + + + + |
E | ||
654 |
六氯环戊二烯 |
2646 |
239 |
≤1.0 |
1. 72 |
++++++ |
AC |
— |
+ + + + + ÷ |
E | ||
655 |
己二烯异构体混合物,一 18 PW闪点V2i r |
2458 |
≥59 |
≤81.0 |
A I |
≤0. 72 |
---+ + + |
N |
+ + + + + + |
+ + + + + + | ||
656 |
己二烯异构体混合物,闪点v-i8 r |
2458 |
≥59 |
≤81.0 |
A I |
≤0. 72 |
---+ ÷ + |
N |
+ + + + + + |
+ + + + + + | ||
657 |
12己二烯 |
2458 |
76 |
51 |
A I |
0. 72 |
————+ ÷ + |
N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tC |
50 e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_____ 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 4541 |
1.4571,1.4401, 1. 4404,1.4435 | ||||||||||
储躍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躍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658 |
1,4-己二烯,顺式和反式异构体混合物 |
2458 |
≥64 |
≤66.0 |
A I |
≤0.70 |
---+ + ÷ |
N |
+ + + + + + |
+ + + + + + | ||
659 |
1,5-己二烯 |
2458 |
60 |
81 |
A I |
0. 69 |
----+ + |
N |
+ ÷ + + + ÷ |
+ + + + + + | ||
660 |
2,4-己二烯,顺式和反式异构体混合物 |
2458 |
≥80 |
≤43.0 |
A I |
≤0. 72 |
---+ + + |
N |
+ + + + + + |
+ + + + + + | ||
661 |
反式-1,3己二烯 |
2458 |
73 |
51 |
A I |
0.71 |
---+ + ÷ |
N |
÷ + + + + + |
+ + + + + + | ||
662 |
六氢化Itt曉 |
2401 |
106 |
14 |
B |
0. 86 |
÷ + + +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D |
663 |
己醛 |
1207 |
129 |
7 |
A ∏ |
0. 82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664 |
1,1,1,3,3,3-六甲基二硅烷 |
1993 |
126 |
8 |
A I |
0. 78 |
OOOOOo |
---+ + + |
T |
---÷ + ÷ |
T | |
665 |
1,6-二异気酸正乙酯 |
2281 |
250 |
≤1.0 |
1.05 |
OOOOOo |
---+ + + |
BCT |
---+ + + |
BCT | ||
666 |
六亚甲基亚胺 |
2493 |
139 |
5 |
B |
0. 88 |
OOOOOo |
+ + + + + + |
B |
+ + + + ÷ + |
D | |
667 |
己烷异构体混合物 |
1208 |
≥50 |
≤103.0 |
A I |
0. 67 |
++++++ |
A |
+ + + + + ÷ |
+ + + + ÷ ÷ | ||
668 |
己烷 |
1208 |
69 |
56 |
A I |
0. 66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669 |
己醇 |
2282 |
149 |
≤100.0 |
A皿 |
0.83 |
÷ ÷ + + ÷ + |
BC |
+ + + + + + |
B |
+ + + + + + |
B |
670 |
I-己烯 |
2370 |
64 |
65 |
A I |
0. 68 |
---+ + + |
N |
+ + + + + + |
+ + + + + + | ||
671 |
无水勝 |
2029 |
114 |
9 |
A I |
1.01 |
------ |
---+ + + |
KIN |
— | ||
672 |
麟水溶液,勝含量为15% |
2030 |
≤102 |
≤12,5 |
A皿 |
≤L01 |
—————— |
---+ + + |
KIN |
OOOOOO | ||
673 |
水溶液,腓含⅛≤36⅜ |
2030 |
≥100 |
≤12.5 |
A n |
≤1.02 |
----—— |
---+ + + |
KIN |
OOOOOO |
%B.2 (续)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OC |
50。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 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篷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1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674 |
勝水溶液,64%3瞬含量>36% |
2030 |
≥117 |
≤12.5 |
A R |
≤1.03 |
—————— |
---+ + + |
KIN |
OoOOOo | ||
675 |
麟水溶液,麟含量为51% |
2030 |
≥117 |
≤12.5 |
A U |
≤1.03 |
— |
---+ + ÷ |
KIN |
OOOoOO | ||
676 |
麟水溶液,腓含量为64% |
2030 |
≥118 |
≤6.0 |
A n |
≤1.03 |
一————— |
---+ + + |
KIN |
------ | ||
677 |
勝水溶液,麟含暈>64% |
2029 |
≥114 |
≤9.0 |
A I |
≤1.03 |
------ |
---+ + + |
KIN |
OOOoOO | ||
678 |
炷,除非本表另行规定,21 P>闪点2 -is 涕点>5。r |
1993 |
≥50 |
≤110.0 |
A I |
≤0. 90 |
OOOOOO |
+ + + + + 十 |
BI |
+ ÷ ÷ + + + |
BI | |
679 |
炷,除非本表另行规定,55 P>闪点≥21 X:, 沸点>100 eC |
1993 |
≥100 |
≤20.0 |
A ∏ |
≤1.10 |
OOOOOO |
+ + + + + + |
Bl |
+ + ÷ + + + |
Bl | |
680 |
炷,除非本表行規定,61 *C2闪点>55 P , 沸点>100 C |
1993 |
≥100 |
≤20.0 |
A In |
≤1.10 |
OOOOOO |
+ + + + + + |
BI |
+++++十 |
BI | |
681 |
炷,除非本表另行规定,100 P2闪点>61 *C, 沸点>100 C |
≥100 |
≤20.0 |
A m |
≤l,20 |
OOoOOO |
+ + + + + + |
BI |
++++++ |
BI | ||
682 |
炷,除非本表另行规定,一 18 βC>闪点, 沸点W35 r |
1993 |
≥20 |
≤300. 0 |
A I |
≤0. 90 |
OoOOoO |
+ + + + + + |
BI |
++++++ |
BI | |
683 |
炷,除非本表另行规定,一18 P>闪点, 沸点>35 r |
1993 |
≥35 |
≤175.0 |
A I |
≤0. 90 |
OOOOoO |
+ + + + + + |
BI |
++++++ |
BI |
表B.2 (续)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eC |
50 0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 _____ | |||||
1.0036,1. 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 0425 |
1.4306,1.4541 |
1. 4571,1.4401, L 4404,1. 4435 | ||||||||||
储縷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纔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IK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684 |
煌,除非本表另行规定,闪点V —18 沸点>50 eC |
1993 |
≥50 |
≤110.0 |
A I |
≤0. 90 |
OOOoOO |
+ + + + + + |
Bl |
+ ÷ + + ÷ + |
Bl | |
685 |
炷,无毒,无腐蚀的,除非本表另行规定, 闪点>100 eC |
≥100 |
≤20.0 |
≤1.20 |
OOOoOO |
+ + ÷ ÷ + + |
Bl |
+ + + + + + |
BI | |||
686 |
混合炷,除非本表另行规定,21 P>闪点N -18 r,沸点>50 eC |
1993 |
≥50 |
≤110.0 |
A I |
≤0. 90 |
OOOOOo |
÷ ÷ + + + ÷ |
BI |
+ + + + + + |
BI | |
687 |
混合炷,除非本表另行规定,55笔>闪点2 21 P,沸点>100 C |
1993 |
≥100 |
≤20.0 |
A ∏ |
≤1.10 |
OOOOOO |
+ + ÷ ÷ + + |
Bl |
+ + + + + + |
BI | |
688 |
混合炷,除非本表另行规定,6 PN闪点> 55 βc,沸点>100 r |
1993 |
≥100 |
≤20.0 |
A m |
≤1.10 |
OOOoOO |
+ + ÷ + ÷ |
BI |
+ + + + + + |
Bl | |
689 |
混合炷,除非本表另行规定,100 闪点> 61 沸点>100 OC |
≥100 |
≤20.0 |
A m |
≤1.20 |
OOOOOO |
+ + + + + ÷ |
BI |
+ + ÷ + ÷ ÷ |
BI | ||
690 |
混合炷,除非本表另行规定,闪点V —18 沸点W35 r |
1993 |
≥20 |
≤300.0 |
A I |
≤0. 90 |
OOOoOO |
+ + + + + + |
BI |
+ + + + ÷ + |
BI | |
691 |
混合炷,除非本表另行规定,闪点V — 18 涕点>35 P |
1993 |
>35 |
≤175.0 |
A I |
≤0. 90 |
OOOOOO |
+ + + + + + |
BI |
+ + ÷ + + + |
BI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C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⅛∙L-1) |
材料代号 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 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692 |
混合炷,除非本表另行规定,闪点V—18 P , 沸点>5o r |
1993 |
>50 |
≤110. 0 |
A I |
≤0.90 |
OOOOOO |
+ ÷ + ÷ ÷ + |
BI |
+ + + + + + |
BI | |
693 |
混合炷,无毒、无腐蚀的,除非本表另行规定, 闪点>100 P |
≥100 |
≤20.0 |
≤1.20 |
OOoooO |
+ ÷ + ÷ + ÷ |
BI |
+ + + + + + |
BH6 | |||
694 |
氢醍水溶液 |
2662 |
≥100 |
≤12.5 |
≤1.15 |
------ |
+ + + + + + |
I |
÷ + + ÷ + + | |||
695 |
N-(2 ■羟乙基)乙二胺 |
1760 |
244 |
≤1.0 |
1.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96 |
4-羟基4甲基2戊酮 |
1148 |
168 |
≤1.0 |
0. 94 |
++++++ |
+ + + + + + |
÷ ÷ + + + + | ||||
697 |
羟基苯的非减性水溶液 |
2821 |
≥100 |
≤12.5 |
A In |
≤1.08 |
— |
------ |
+ + + + + + | |||
698 |
丁间醇醛 |
2839 |
182 |
≤1.0 |
1.11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699 |
3■羟基丙腊 |
2810 |
228 |
≤100.0 |
1. 04 |
++++++ |
A |
+ + + + + + |
+ + + + + + | |||
700 |
异癸烷异构体混合物,闪点21 C〜55 P |
1993 |
≥100 |
≤20.0 |
A ∏ |
≤0. 76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701 |
异己烷 |
1208 |
60 |
73 |
A I |
0. 66 |
++++++ |
A |
+ + + + + + |
+ + ÷ ÷ ÷ + | ||
702 |
乙酸异丁酯 |
1213 |
117 |
9 |
A I |
0. 87 |
++++++ |
AC |
+ + + + + + |
CI |
+ + + + + + | |
703 |
丙烯酸异丁酩,稳定的 |
2527 |
133 |
14 |
A ∏ |
0.9 |
——+——+ |
CM |
——+——+ |
CIM |
——+——+ |
M |
704 |
异丁醇 |
1212 |
108 |
8 |
A ∏ |
0.81 |
++++++ |
BC |
+ + + + + + |
D |
÷ ÷ + + ÷ + |
B |
705 |
异丁胺 |
1214 |
66 |
55 |
B |
0. 74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OC |
50 0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 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706 |
异丁基苯 |
2709 |
173 |
2 |
A ∏ |
0. 87 |
+ + + + + + |
EC |
+ + + + + + |
+ + + + + + | ||
707 |
甲酸异丁酩 |
2393 |
98 |
19 |
A I |
0. 89 |
÷ + + ÷ + + |
AC |
+ + H—F H—h |
ACl |
÷ + + + + + | |
708 |
异丁基异戊基烷 |
1920 |
135 |
6 |
A ∏ |
0. 71 |
+ + + + H—F |
A |
++++++ |
+ + + + + + | ||
709 |
异丁酸异丁酪 |
2528 |
142 |
3 |
A ∏ |
0. 88 |
++++++ |
AC |
+ ÷ ÷ + + + |
CI |
+ ÷ + + + + | |
710 |
异氧酸异丁酩 |
2486 |
102 |
15 |
A I |
0. 89 |
OOOoOO |
——+——+ |
BCT |
—一 一 + + + |
BCT | |
711 |
异戊酸异丁酣 |
1993 |
171 |
≤1.0 |
A ∏ |
0. 87 |
+ + + + + 十 |
AC |
++++++ |
+ + + + + + | ||
712 |
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稳定的 |
2283 |
155 |
3 |
A ∏ |
0.89 |
——+——+ |
CM |
----1----H |
M |
---F---F |
M |
713 |
昇丁基丙膳 |
2394 |
137 |
7 |
A ∏ |
0.75 |
++++++ |
AC |
+ + + ÷ + ÷ |
A |
++++++ | |
714 |
昇丁醛 |
2045 |
65 |
63 |
Al |
0. 79 |
-————— |
---+ + + |
CN |
一一 —+ + + |
N | |
715 |
异丁酸 |
2529 |
155 |
2 |
An |
0. 96 |
—-————— |
---+ + + |
H |
++++++ | ||
716 |
异丁酸酔 |
2530 |
183 |
8 |
A Dl |
0. 96 |
OOOOOO |
OOOoOO |
++++++ | |||
717 |
异丁腊 |
2284 |
≥101 |
≤20.0 |
A I |
≤0. 77 |
OoOOOO |
++++++ |
++++++ | |||
718 |
3-异氤酸甲苯 |
2810 |
189 |
≤1.0 |
A æ |
1.06 |
OOOOOo |
---+ + + |
BCT |
—一 —+ + + |
BCT | |
719 |
异十二烷 |
2286 |
150 |
4 |
A ∏ |
0. 75 |
+ + + + + + |
A |
++++++ |
+ + + + + + | ||
720 |
异庚烯异构体混合物,21 P>闪点≥-18 C |
2287 |
≥70 |
≤56.0 |
A I |
≤0. 72 |
---+ + ÷ |
N |
++++++ |
+ + + + + + | ||
721 |
异庚烯异构体混合物,闪点V—18 r |
2287 |
≥70 |
≤56.0 |
A I |
≤0.71 |
---+ + ÷ |
N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7)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L 0425 |
1. 4306,1.4541 |
1.4571,1.4401, L 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722 |
异己烯异构体混合物,沸点W50 OC |
2288 |
≥41 |
≤148.0 |
A I |
≤0. 72 |
— __ + + + |
N |
+ + + + + + | |||
723 |
异己烯异构体混合物,沸点>50 r |
2288 |
≥50 |
≤110.0 |
A I |
≤0. 72 |
----1-1—F |
N |
+ ÷ ÷ + + ÷ |
+ + + + + + | ||
724 |
乙酸异己酯 |
1177 |
162 |
≤1.0 |
A ∏ |
0.88 |
+ + + + + + |
AC |
+ ÷ + + + + |
CI |
+ + + + + + | |
725 |
异辛烯 |
1216 |
102 |
≤100. 0 |
A I |
0. 72 |
---÷ + ÷ |
N |
+ + + + + + |
÷ ÷ + + + + | ||
726 |
异戊烷 |
1265 |
28 |
206 |
A I |
0. 62 |
+ + ÷ + + ÷ |
A |
+ + + + + + |
A |
+ + ÷ ÷ ÷ + |
A |
727 |
异戊烷异构体混合物 |
2371 |
≥20 |
≤271.0 |
A I |
≤0.67 |
---÷ ÷ + |
AN |
+ + + + + + |
+ + + + + + | ||
728 |
乙酸异戊酯, 2-甲基乙酸丁酯和3-甲基乙酸丁醋的混合物 |
1104 |
≥142 |
≤100.0 |
A ∏ |
≤0. 88 |
+ + ÷ ÷ + + |
AC |
+ ÷ + + + + |
Cl |
+ + + + + + | |
729 |
异戊烷醇 |
1105 |
131 |
4 |
A ∏ |
0.81 |
+ + + + ÷ + |
ABC |
+ ÷ ÷ + + + |
B |
+ + + + + + |
B |
730 |
异漠戊烷 |
2341 |
121 |
9 |
A ∏ |
1.26 |
+ + + + + + |
AC |
------ |
+ + + + + + |
A | |
731 |
丁酸异戊酯 |
2620 |
179 |
≤1.0 |
A m |
0. 87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732 |
氯代异戊烷_______________ |
1107 |
99 |
22 |
A I |
0. 87 |
---1----H |
ACH2 |
—————— |
— | ||
733 |
甲酸异戊酯 |
1109 |
124 |
8 |
A ∏ |
0. 88 |
++++++ |
AC |
++++++ |
+ + ÷ + + + | ||
734 |
亚硝酸异戊酯 |
1113 |
≥99 |
≤110.0 |
A I |
≤0. 89 |
OOoOOO |
++++++ |
A |
+ + + + + + |
A | |
735 |
异佛尔阑二胺 |
2289 |
247 |
≤1.0 |
0. 92 |
OOOOoO |
++++++ |
B |
+ + + ÷ + + |
D | ||
736 |
二异気酸异氤尔爾酩 |
2290 |
280 |
≤1.0 |
1.06 |
OOOOOo |
——一 + + + |
BCT |
---+ ÷ ÷ |
BCT |
≡ B. 2 (续)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T)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 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737 |
异戊二烯,稳定的 |
1218 |
34 |
172 |
A I |
0. 69 |
---÷ + + |
AN |
---+ ÷ + |
N |
---+ + + |
N |
738 |
异丙醇 |
1219 |
82 |
24 |
B |
0. 79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739 |
乙酸异丙烯酯 |
2403 |
97 |
22 |
A I |
0. 92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740 |
乙酸异丙酯 |
1220 |
88 |
26 |
A I |
0. 87 |
÷ + + ÷ + + |
AC |
+ ÷ + + ÷ + |
CI |
÷ + + + ÷ + | |
741 |
异丙醇 |
1219 |
82 |
24 |
B |
0. 79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742 |
异丙胺 |
1221 |
32 |
210 |
B |
0. 69 |
+ + + + + + |
BG |
+ + + + 十 + |
÷ + + ÷ ÷ +l | ||
743 |
丁酸异丙酯 |
2405 |
130 |
7 |
A I |
0.86 |
+ ÷ ÷ ÷ + ÷ |
AC |
+ + + + + + |
Cl |
+ + + ÷ + + | |
744 |
异丙基氯 |
2356 |
35 |
161 |
A I |
0. 87 |
+ + + + + + |
AC |
------ |
+ ÷ ÷ + + + |
C | |
745 |
异丙基気化物 |
2284 |
≥101 |
≤20.0 |
A I |
≤0.77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746 |
异丙基乙烯 |
2561 |
20 |
271 |
A I |
0. 64 |
---÷ + + |
AN |
+ + + + + + |
+ + + + + + | ||
747 |
甲酸异丙酯 |
1281 |
68 |
53 |
A I |
0. 87 |
++++++ |
AC |
+ + + + + + |
+ ÷ ÷ ÷ + + | ||
748 |
4-异丙基庚烷 |
1993 |
159 |
3 |
A H |
0. 75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749 |
异丁酸异丙酯 |
2406 |
119 |
13 |
A I |
0. 84 |
+ + + 十 + + |
AC |
+ + + + + + |
CI |
+ + + + + + | |
750 |
异氤酸异丙酯 |
2483 |
75 |
39 |
A I |
0. 88 |
OoOOoO |
OOOOOO |
---+ + + |
BCT | ||
751 |
4-异丙基甲苯 |
2046 |
176 |
≤1.0 |
A ∏ |
0.86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752 |
硝酸异丙醋 |
1222 |
IOl |
16 |
A I |
1.04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B.2 (续)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Il |
12 | |
753 |
丙酸异丙酬 |
2409 |
109 |
14 |
A ∏ |
0. 87 |
+ + + + + + |
AC |
+ + + + + + |
CI |
+ ÷ ÷ + + + | |
754 |
煤油 |
1223 |
≤130 |
≤20.0 |
A U |
≤0. 83 |
+ + ÷ + ÷ + |
十 + + + + + |
+ + + + + + | |||
755 |
煤油,闪点21 P〜55 r |
1223 |
≥150 |
≤20.0 |
A ∏ |
≤0. 90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756 |
煤油,61 (C次闪点>55 -C |
1223 |
≥150 |
≤20.0 |
A In |
≤0.90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757 |
石脑油,21 Q>闪点≥-18,C,沸点>35 r |
≥35 |
≤175.0 |
A I |
≤0. 70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758 |
石脑油,21 P>闪点2亠18 P,沸点>50 OC |
≥50 |
≤110.0 |
A I |
≤0. 70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759 |
石脑油,一18笔>闪点,沸点W35 P, 50 P的蒸气压≤0.3 MPa |
≥20 |
≤300. 0 |
A I |
≤0.68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760 |
石脑油.-18>闪点,沸点>35 P |
≥35 |
≤175.0 |
A I |
≤0.68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761 |
石脑油,一18 βc>闪点,沸点>5。r |
≥50 |
≤110.0 |
A I |
≤0. 68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762 |
二-轄二烯,异构体混合物 |
2052 |
≥175 |
≤2.0 |
A ∏ |
≤0.86 |
---——— |
+ + + + + + |
+ + + + + + | |||
763 |
氢氧化理水溶液,LiOH含量不超过11⅜ |
2679 |
≥100 |
≤12.5 |
≤1.06 |
------ |
+ + + + + + |
H5 |
+ + + + + + |
H5 | ||
764 |
二-对-薄荷-1,8双烯,异构体混合物 |
2052 |
≥175 |
≤2.0 |
A ∏ |
≤0.86 |
------ |
+ + + + + + |
÷ + + + + + | |||
765 |
亚异丙基丙酮 |
1229 |
130 |
7 |
A ∏ |
0. 8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66 |
甲基丙烯醛,稳定的 |
2396 |
69 |
54 |
B |
0. 85 |
OOOOOO |
-----+ |
MN |
-----+ |
MN | |
767 |
甲基丙烯酸,稳定的 |
2531 |
161 |
≤1.0 |
1.02 |
——+ — — + |
AM |
---1----F |
M |
—一 + — — + |
M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eC |
50笆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y)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 4541 |
1.4571,1.4401, L4404,1. 4435 |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768 |
甲代烯丙醇 |
2614 |
115 |
11 |
A ∏ |
0. 86 |
÷ ÷ ÷ + + ÷ |
EC |
+ + + + + + |
+ + + + + + | ||
769 |
甲醇 |
1230 |
65 |
56 |
B |
0.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0 |
甲醇水落液,55 P>闪点>21 tC |
1993 |
≥65 |
≤56 |
≤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1 |
甲醇水溶液,61 闪点>55 eC |
1993 |
≥65 |
≤56.0 |
≤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2 |
4-甲氧基-4甲基-2-戊酮 |
2293 |
147 |
≤100. 0 |
A ∏ |
1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773 |
2-甲氧基乙醇 |
1188 |
125 |
7 |
0. 9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4 |
甲氧基乙酸乙酩 |
1189 |
145 |
5 |
1.01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775 |
甲氧基间苯胺 |
2810 |
251 |
≤1.0 |
1.1 |
-----— |
+ + + + + + |
+ + + + + + | ||||
776 |
甲氧基邻苯胺 |
2431 |
225 |
≤1.0 |
A In |
1.09 |
------ |
+ + + + + + |
+ + + + + + | |||
777 |
甲氧基乙酸丁酯 |
2708 |
166 |
3 |
A In |
0. 96 |
+ + + ÷ + + |
AC |
+ + + + + + |
CI |
+ ÷ + + + + | |
778 |
乙酸甲醋 |
1231 |
57 |
77 |
B |
0. 93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779 |
丙酸,纯度299.8% |
1848 |
141 |
3 |
1 |
—————— |
—————— |
0 0 + 0 0 + |
H3 | |||
780 |
乙酸甲酯水溶液,纯酸含量50%〜80% |
≥100 |
≤12.5 |
≤1.00 |
------ |
— |
——+——+ |
H | ||||
781 |
乙酸甲醋水溶液,纯酸含量<50% |
≥100 |
≤12.5 |
≤1.00 |
—————— |
——+——+ |
H2 |
++++++ | ||||
782 |
乙酸甲酯水溶液,纯酸含量280%,闪点W 61 P |
≥100 |
≤12. 5 |
≤1.00 |
—----- |
——+——+ |
+ + + + ÷ + |
H3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q.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 L^1) |
材料代号 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 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備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783 |
乙酸甲酩水溶液,纯酸含量280%,闪点> 61 C |
≥100 |
≤12.5 |
≤1.00 |
—————«— |
——+——+ |
+ + + + + + |
H3 | ||||
784 |
乙酰乙酸甲酯 |
170 |
≤1.0 |
A ∏ |
1.08 |
—一 + — 一 + |
CH |
+ + + + + + |
C |
+ + + + + + |
C | |
785 |
甲基丙酮,甲醇、乙酸甲酯和丙酮的无水混 合物 |
≥60 |
≤100.0 |
A I |
≤0. 80 |
+ + + + + + |
C |
+ + + + + + |
CI |
÷ + ÷ ÷ + + | ||
786 |
丙烯酸甲酩,稳定的 |
1919 |
80 |
35 |
A I |
0. 96 |
---1----1- |
M |
——+——+ |
M |
----1----F |
M |
787 |
甲胺水溶液,浓度40% |
1235 |
≥48 |
≤121 |
B |
≤0. 90 |
+ + + +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D |
788 |
甲胺水溶液,闪点V—18 沸点M35 r, 50 P时的蒸气压≤0. 3 MPa |
2924 |
≥20 |
≤300. 0 |
B |
≤0. 90 |
+ + + + + + |
BG |
+ + + + + + |
B |
H—1- H—F + + |
D |
789 |
甲胺水溶液,闪点<-18 r ,沸点>35 tC |
2924 |
≥35 |
≤175.0 |
B |
≤0. 90 |
+ + H—F + + |
BG |
+ + + + + + |
B |
++++++ |
D |
790 |
甲胺水溶液,浓度≤40⅝ |
1235 |
≥48 |
≤121.0 |
B |
≤1.00 |
++++++ |
BG |
+ + + ÷ ÷ + |
B |
++++++ |
D |
791 |
甲胺水溶液,浓度≥40⅝,闪点≥-18 eC |
1235 |
≥35 |
≤175.0 |
B |
≤0. 90 |
++++++ |
BG |
+ + ÷ ÷ ÷ ÷ |
B |
++++++ |
D |
792 |
N-甲基苯胺 |
2294 |
195 |
≤1.0 |
A皿 |
0.99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793 |
液态甲苯胺异构体混合物 |
1708 |
≥200 |
≤1.0 |
A IH |
≤1.00 |
++++++ |
+ + ÷ ÷ + + |
++++++ | |||
794 |
2-甲苯胺,液态 |
1708 |
200 |
≤1.0 |
A IH |
1 |
++++++ |
+ + + + + + |
++++++ | |||
795 |
3-甲苯胺,液态 |
1708 |
203 |
≤1.0 |
A m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AQ 3020—2008
1. 4571,1.4401, 1.4404,1.4435 |
叢生 |
Z |
CQ |
PQ |
PQ |
P3 |
Q | ||||||||||||
⅛-ω ≡ Q 重o V |
1—1 |
+ + + + + |
"+^ + + + + + |
+ + + + + |
"ς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账 - |
O |
CQ |
CQ |
也 |
CQ |
CQ |
CQ |
CQ |
CQ | ||||||||||
Si Q S ξ O QQ V |
6 |
+ + + + + |
"+1 + + + + _+_ |
"ξΓ + + + + + |
^7Γ + + + + + |
+ + + + + |
ɪ + + + + + |
"ξΓ + + + + _+_ |
"ξΓ + + + + + |
~4~ + + + + + |
ɪ + + + + + |
+ + + + + |
ɪ + + + + + |
"zP + + + + + |
+ + + + ~k |
~ξΓ + + + + _+_ |
"ξΓ + + + + + | ||
嗟嚟 |
8 |
CO H V |
m H < |
CO H V |
< |
V |
T V |
T < |
T < |
T < |
Z V |
N < |
Z < |
ω CQ < |
0 | ||||
8 黛Q Sf i。 CQ V |
Z |
"+^^ + + + + + |
+ O O + O O |
+ O O + O O |
+ o + 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 O O O O O |
+ + I I I |
+ + I I I |
+ + I I I |
"+H + + + + _+_ |
+ + + + + | ||
留身 |
9 |
6 O 1—1 |
Ln QO O |
S O V |
8 C) |
S CJ |
Csl OO O |
∞ O |
∞ O |
S Cj |
S O |
00 O |
9 9 O |
≥ O |
7 9 O |
∞ O |
o | ||
______姻婦 |
m |
B V |
I < |
I < |
I < |
H < |
< |
CQ |
< |
D < |
E=I V |
I < |
I < |
I V |
I < |
Ca |
CQ | ||
P如 ______M糕 |
寸 |
o i—t V |
E |
Ln |
In |
Ln |
寸 |
CO Z |
In QO |
Ln (-H |
Z Z |
I-H |
S | ||||||
ω |
CO |
6 6 |
OO |
6 6 Λ |
00 ι-H |
6 |
8 Z I |
g |
∞ |
6 Z |
OO I |
寸 6 |
6 ∞ |
O Z |
g |
Z 6 | |||
ISlnlfI ð 4° « 5 盛* U |
Z |
OO CQ 6 Z |
I-H I-H 1-^ |
f—< f-H f-H |
1—1 f—I e≡4 F≡⅛ |
In o ■—< r∙^ |
uɔ O T-H |
1—1 |
1—( |
g o 1—f 1—t |
In o I—t |
Z 6 E Z |
6 m 寫 |
S |
S g Z |
m o |
籍 1—1 | ||
1—1 | |||||||||||||||||||
⅛r* _______⅛_________ |
9 σ⅛ |
Z O |
罠 Z |
6 σ⅛ |
O g |
g |
Z g |
CQ ∞ |
寸 S |
g ∞ |
9 ∞ |
Z g |
∞ □0 |
6 |
o 1—1 8 |
I-H ' 1—1 ∞ |
表B.2 (续)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 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Cl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812 |
2-甲丁胺 |
1106 |
95 |
28 |
B |
0. 74 |
+ + + + + + |
G |
+ ÷ + + + + |
D |
+ + + + + + |
D |
813 |
3-甲丁胺 |
1106 |
95 |
28 |
B |
0. 75 |
+ + + +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814 |
2-甲基2 丁胺 |
1106 |
77 |
48 |
B |
0. 75 |
+ + + +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815 |
3 ■甲基丁酸丁醋 |
2620 |
179 |
≤1.0 |
A皿 |
0.87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816 |
3-甲基亚硝酸丁酯 |
1113 |
≥99 |
≤110.0 |
A I |
=0. 89 |
OOoOOO |
+ + ÷ + + + |
A |
+ + + + + + |
A | |
817 |
3-甲基2 丁胺 |
2924 |
82 |
41 |
B |
0. 76 |
+ + + + + + |
G |
+ + + + + + |
B |
+ + + _|—1_ + |
D |
818 |
丁酸甲酯 |
1237 |
102 |
15 |
A I |
0.9 |
++++++ |
C |
÷ + + ÷ + + |
+ + + + + + | ||
819 |
甲基叔丁基H |
2398 |
55 |
92 |
A I |
0. 76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820 |
氯乙酸甲菌 |
2295 |
130 |
6 |
A ∏ |
1.24 |
OOooOO |
OOOOOO |
+ + + + + + |
AC | ||
821 |
甲基环己烷 |
2296 |
101 |
21 |
A I |
0. 77 |
++++++ |
A |
++++++ |
+ + + + + + | ||
822 |
2-甲基环己酮 |
2297 |
162 |
≤1.0 |
A ∏ |
0. 93 |
++++++ |
++++++ |
+ + + + + + | |||
823 |
3-甲基郅己酮 |
2297 |
169 |
≤1.0 |
A ∏ |
0.92 |
÷ + ÷ + + ÷ |
++++++ |
+ + + + + + | |||
824 |
4 ■甲基环己飼 |
2297 |
169 |
≤1.0 |
A ∏ |
0. 92 |
++++++ |
++++++ |
+ + + + + + | |||
825 |
甲基环己剖, 3-甲基环己酮和4-甲基环己飼的混和物 |
2297 |
≥169 |
≤1.0 |
A ∏ |
≤0. 93 |
++++++ |
++++++ |
+ + + + + + | |||
826 |
4-甲基环戊烷 |
2298 |
72 |
50 |
A I |
0. 75 |
++++++ |
A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N-No. |
沸点/ 9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 ∙ LT)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織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織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纏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827 |
甲基双硫甲烷 |
2381 |
110 |
13 |
A I |
1.06 |
OOOOOo |
+ + + + + + |
B |
+ + + + + + |
B | |
828 |
二制甲烷 |
1593 |
40 |
145 |
1. 34 |
+ + + + + + |
AC |
一 ―■— 一 —— |
---1----μ |
ACHl | ||
829 |
3-乙烯基戊烷 |
2288 |
65 |
70 |
A I |
0.7 |
---÷ + + |
N |
+ + + + ■+ ÷ |
+ + + + + + | ||
830 |
2-甲基-4-乙基己烷 |
1993 |
134 |
6 |
A I |
0. 72 |
+ + + + + + |
A |
d—I—I—I—F + |
+ + + + + + | ||
831 |
3-甲基4乙基己烷 |
1920 |
140 |
5 |
A H |
0. 74 |
+ + + ÷ ÷ + |
A |
++++++ |
+ + + + + + | ||
832 |
甲乙酮 |
1193 |
80 |
38 |
A I |
0.81 |
_ —--^ + + |
N |
++++++ |
+ + + + + + | ||
833 |
2-甲基-3-乙基戊烷 |
1262 |
116 |
12 |
A I |
0. 72 |
+ + + + + + |
A |
+ + + H—F + |
+ + + + + + | ||
834 |
3-甲基2乙基戊烷 |
1262 |
118 |
11 |
A 1 |
0. 73 |
+ + + + + + |
A |
++++++ |
+ + + + + + | ||
835 |
2-甲基-5-乙基Ht噬 |
2300 |
178 |
≤1.0 |
A m |
0. 92 |
OOOOOO |
++++++ |
+ + + + + + | |||
836 |
甲酸甲酯 |
1243 |
32 |
195 |
B |
0. 98 |
++++++ |
C |
+ + H—F + + |
+ + + + + + | ||
837 |
2-甲基庚烷 |
1262 |
118 |
10 |
A I |
0.7 |
++++++ |
R |
++++++ |
+ + + + + + | ||
838 |
3-甲基庚烷 |
1262 |
119 |
10 |
A I |
0. 71 |
+ + + + + + |
A |
++++++ |
+ + + + + + | ||
839 |
4-甲基庚烷 |
1262 |
118 |
10 |
A I |
0. 72 |
+ + + + + + |
A |
++++++ |
+ + + + + + | ||
840 |
2-甲基己烷 |
1206 |
90 |
28 |
A I |
0. 68 |
+ + + + + + |
A |
++++++ |
+ + + + + + | ||
841 |
3-甲基己烷 |
1206 |
91 |
26 |
A 1 |
0. 69 |
++++++ |
A |
++++++ |
+ + + + + + | ||
842 |
5-甲基-2、己酮 |
2302 |
144 |
5 |
A ∏ |
0.81 |
+ + + + H—F |
AC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T) |
材料代号 ~~~~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 0425 |
1. 4306,1. 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備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843 |
2 •甲基-I-己烯 |
2287 |
91 |
23 |
A I |
0.7 |
---+ + + |
N |
+ + + + + + |
+ + + + + + | ||
844 |
3-甲基+己烯 |
2287 |
84 |
33 |
A I |
0. 69 |
---÷ + ÷ |
N |
÷ ÷ + + + + |
+ + + + + + | ||
845 |
2-羟基-丙酸甲醋 |
1993 |
144 |
3 |
A ∏ |
1.09 |
+ + + + + + |
AC |
+ ÷ + + + + |
ACl |
+ + + + + + |
Cl |
846 |
甲基异丁基酮 |
1245 |
116 |
10 |
A I |
0.8 |
------ |
+ ÷ ÷ + ÷ ÷ |
+ + + + + + | |||
847 |
甲基异丙基酰 |
1993 |
32 |
211 |
A I |
0. 74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848 |
异氤酸甲階,液态 |
2477 |
118 |
10 |
A ∏ |
1.07 |
OOOoOO |
OOOOOo |
---+ + + | |||
849 |
异戊酸甲 |
2400 |
116 |
10 |
A I |
0. 88 |
÷ + + + + + |
AC |
++++++ |
CI |
+ ÷ ÷ + + + | |
850 |
乳酸甲繭 |
1993 |
144 |
3 |
A U |
1.09 |
++++++ |
AC |
++++++ |
ACl |
+ + + + + + | |
851 |
单体丙烯酸甲酩,稳定的 |
1247 |
101 |
18 |
A I |
0. 95 |
——+——+ |
AM |
——+——+ |
M |
——+——+ |
M |
852 |
4-甲基吗咻,闪点V21 r |
2535 |
113 |
10 |
A I |
0. 92 |
++++++ |
BG |
++++++ |
B |
+ + + + + + |
D |
853 |
正-甲基吗B⅛,闪点M21 P |
2535 |
113 |
10 |
A I |
0. 92 |
+ + + ÷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D |
854 |
4-甲基吗嘱,闪点N21 P |
2535 |
114 |
10 |
A ∏ |
0. 92 |
++++++ |
BG |
++++++ |
B |
+ + + + ÷ + |
D |
855 |
正-甲基吗咻,闪点三21 P |
2535 |
114 |
10 |
A ∏ |
0. 92 |
++++++ |
BG |
++++++ |
B |
+ + + + + + |
D |
856 |
2-甲基壬烷 |
1993 |
167 |
3 |
A ∏ |
0. 74 |
++++++ |
A |
÷ + + + + + |
+ + + + + + | ||
857 |
2-甲基辛烷 |
1920 |
143 |
8 |
A ∏ |
0.71 |
++++++ |
A |
++++++ |
+ + + + + + | ||
858 |
3-甲基辛烷 |
1920 |
144 |
8 |
A ∏ |
0. 72 |
++++++ |
A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859 |
4-甲基辛烷 |
1920 |
142 |
5 |
A ∏ |
0. 72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860 |
甲基环氧乙烷,稳定的 |
1280 |
34 |
171 |
A I |
0. 84 |
-----+ |
EKlMN |
-----+ |
EMN |
-----+ |
EMN |
861 |
2-甲基戊烷 |
1208 |
60 |
73 |
A I |
0. 66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862 |
3-甲基戊烷 |
1208 |
63 |
66 |
A I |
0. 67 |
+ + + + + + |
A |
+ + + + + + |
++++++ | ||
863 |
2-甲基戊醛 |
2367 |
118 |
10 |
A I |
0.81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864 |
戊酸甲醋 |
1993 |
≥128 |
≤3.0 |
A ∏ |
≤0. 88 |
+ + + + + + |
AC |
+ ÷ + ÷ ÷ + |
++++++ | ||
865 |
2-甲基+戊烯 |
2288 |
62 |
70 |
A I |
0. 69 |
---÷ + + |
N |
+ + + + + + |
+ + + + + + | ||
866 |
2-甲基-2-戊烯 |
2288 |
67 |
64 |
A I |
0. 69 |
---+ ÷ ÷ |
N |
+ + + + + + |
+ + + + + + | ||
867 |
3-甲基-I-戊烯 |
2288 |
54 |
90 |
A I |
0. 67 |
_ _ 一 + + + |
N |
+ + + + + + |
+ + + + + + | ||
868 |
3-甲基-2-戊烯,顺式和反式混合物 |
2288 |
≥68 |
≤64.0 |
A I |
≤0. 70 |
----1--1- -1- |
N |
+ + + + + + |
+ ÷ + + ÷ + | ||
869 |
4-甲基-I-戊烯 |
2288 |
54 |
90 |
A I |
0. 67 |
---+ ÷ + |
N |
+ ÷ + + + + |
++++++ | ||
870 |
4-甲基-2戊烯,顺式和反式异构混和物 |
2288 |
≥56 |
≤90.0 |
A I |
≤0. 68 |
---+ + + |
N |
+ + + + + + |
+ + + + + + | ||
871 |
4-甲基-3-戊烯2酮 |
1229 |
130 |
7 |
A ∏ |
0. 86 |
++++++ |
+ + + + + + |
+ + ÷ + ÷ + | |||
872 |
2-乙酸4甲基-戊Bi |
1233 |
146 |
4 |
A ∏ |
0. 86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873 |
4-甲基-1,3-对苯二胺,液态 |
1709 |
≥285 |
≤3.0 |
≤1.04 |
++++++ |
AE |
+ + + + + + |
+ + + + + + | |||
874 |
I-甲基哌嚏 |
2399 |
106 |
15 |
B |
0. 82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 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875 |
2-甲基哌噬 |
1993 |
118 |
11 |
B |
0. 84 |
+ + + +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876 |
3-甲基哌嘘 |
1993 |
126 |
8 |
B |
0.85 |
+ + + +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877 |
4-甲基哌嚏 |
1993 |
125 |
7 |
B |
0. 84 |
+ + ÷ +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878 |
2-甲基T-丙硫醇 |
2347 |
88 |
28 |
A I |
0. 84 |
------ |
+ + + + ÷ + |
+ ÷ + + + + | |||
879 |
2-甲基2丙硫醇 |
2347 |
64 |
65 |
A I |
0. 82 |
------ |
+ + + + + + |
+ + + + + + | |||
880 |
2-甲基-2-丙醇 |
1120 |
83 |
25 |
A I |
0. 79 |
÷ ÷ ÷ ÷ ÷ + |
BC |
+ + + + + + |
B |
+ + + + + + |
B |
881 |
丙酸甲酯 - |
1248 |
80 |
35 |
A I |
0. 92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882 |
甲丙離 |
2612 |
39 |
149 |
A I |
0. 74 |
+ + + + + 十 |
A |
+ + + + + + |
+ + + + H—P | ||
883 |
甲丙酮,分析纯 |
1249 |
102 |
10 |
A I |
0. 82 |
+ ÷ + + + + |
÷ + ÷ + + + |
++++++ | |||
884 |
甲丙酮,工业纯 |
1249 |
≥102 |
≤10.0 |
A I |
≤0.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5 |
2-甲基毗嚏 |
2313 |
128 |
6 |
0.9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6 |
3-甲基毗IS |
2313 |
144 |
6 |
A ∏ |
0. 9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7 |
4-甲基毗陡 |
2313 |
145 |
6 |
A ∏ |
0. 9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88 |
『甲基苯乙烯,稳定的 |
2303 |
165 |
3 |
A ∏ |
0.91 |
——+——+ |
CM |
——+——+ |
M |
---1--•—F |
M |
889 |
α■甲基戊醛 |
2367 |
118 |
10 |
A I |
0.81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890 |
I-乙酸甲基乙烯酩(乙酸异丙稀酯) |
2403 |
97 |
22 |
A I |
0. 92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⅝ B.2 (续)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a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⅛∙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躍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纏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891 |
漕剂油,A型 |
1271 |
60 |
76 |
A I |
0.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2 |
C9单烯烧混和物,21 aC>闪点≥-18 P |
2057 |
≥100 |
≤20.0 |
A I |
≤0. 8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893 |
C9单烯炷混和物,55 P>闪点221 eC |
2057 |
≥100 |
≤20.0 |
A ∏ |
≤0. 8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894 |
吗B⅛ |
2054 |
128 |
6 |
1.01 |
++++++ |
+ + + ÷ ÷ + |
+ + + + + + | ||||
895 |
1嚥胺 |
2077 |
299 |
≤1.0 |
1.13 |
++++++ |
+ + + + + + |
+ + + ÷ + ÷ | ||||
896 |
2-兼胺 |
1650 |
306 |
≤1.0 |
1.0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7 |
α-亚莽基一异気酸酯 |
2810 |
269 |
≤100.0 |
A ∏ |
1.18 |
---^--- |
---+ + ÷ |
BCT |
---+ + + |
BCT | |
898 |
天然气凝析油,闪点V— 18 沸点>30 (C |
≥35 |
≤175.0 |
A I |
≤0. 86 |
++++++ |
ACS |
+ + + + + + |
BC |
+ + + + + + |
BC | |
899 |
天然气擬析油,闪点V-18 沸点>50 OC |
≥50 |
≤110.0 |
A I |
≤0. 89 |
++++++ |
ACS |
+ + + + + + |
BC |
+ + + + + + |
BC | |
900 |
天然汽油,闪点<-i8 r,沸点≤35 r, 50 P时的蒸气压≤0. 3 MPa |
≥20 |
≤300. 0 |
A I |
≤0. 86 |
++++++ |
ACS |
+ + ÷ + ÷ ÷ |
BC |
+ ÷ ÷ + ÷ ÷ |
BC | |
901 |
天然汽油,闪点V—18 沸点M35 C |
≥35 |
≤175.0 |
A I |
≤0.86 |
++++++ |
ACS |
+ + + + + + |
BC |
+ ÷ + + ÷ + |
BC | |
902 |
天然汽油,闪点V—18 沸点>50 aC |
≥50 |
≤110.0 |
A I |
≤0.89 |
÷ + + + + + |
ACS |
+ + + + + + |
BC |
+ + + + + + |
BC | |
903 |
硫酸烟碱溶液,浓度≤40⅜ |
1658 |
≥100 |
≤12.5 |
≤1.1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904 |
硝化酸混合物,其中30⅝<硝酸含量≤40⅜, 硫酸含量≤70⅜ |
1796 |
≥90 |
≤20.0 |
≤1.8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C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 |
材料代号___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 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縷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905 |
硝化酸混合物,其中30⅜<硝酸含*≤50%, 硫酸 |
1796 |
≥100 |
≤20.0 |
≤1.80 |
------ |
——+——+ |
H2 |
+ + + + + + | |||
906 |
硝化酸混合物,15% V硝酸含量≤50⅜,⅛酸 >15%,水{5% |
1796 |
≥87 |
≤20.0 |
≤1.76 |
---——— |
——+——+ |
H2 |
+ ÷ + + + + | |||
907 |
硝化酸混合物,40%V硝酸含量≤50⅝, 硫酸⅛*≤30⅜ |
1796 |
≥100 |
≤26.0 |
≤1.6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908 |
硝化酸混合物,5%V硝酸含量V8%,疏酸 |
1796 |
≥100 |
≤20.0 |
≤1.84 |
—————— |
------ |
---1---+ |
H2 | |||
909 |
硝化酸混合物,其中50⅜<硝酸含fi≤60⅜, 硫酸含*≥25%ffi水W15% |
1796 |
≥100 |
≤20.0 |
≤1.70 |
-----—— |
——H----F |
H2 |
+ + + + + + | |||
910 |
硝化酸混合物,其中50⅜<硝酸含*≤80⅜, 磁酸含量≤15⅝和水W5% |
1796 |
≥87 |
≤20.0 |
≤1.76 |
------- |
——H---+ |
H2 |
+ + + + + + | |||
911 |
硝化酸混合物,其中50⅜<硝酸含量≤80%, 硫酸含量≤15⅜和水W5% |
1796 |
≥87 |
≤26.0 |
≤1.76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912 |
硝化酸混合物,其中50⅜<硝酸含量≤80%, 硫酸含*≤15⅝和水W5% |
1796 |
≥87 |
≤20.0 |
≤1.76 |
----—— |
--H----F |
H2 |
+ + + + + + | |||
913 |
硝化酸混合物,其中8%V硝酸含量≤30%, 磷酸 |
1796 |
≥100 |
≤20.0 |
≤1.84 |
-----— |
——+——+ |
H2 |
H—I—I—I—I—F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OIt 1.4404,1.4435 | ||||||||||
储縷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914 |
硝化酸混合物,其中8%V硝酸含量≤30⅝和 硫酸含fi≤80% |
1796 |
≥100 |
≤20.0 |
≤1.8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915 |
硝化酸混合物,其中90⅜<硝酸含⅛≤95⅜ 和磷酸含量W5% |
1796 |
≥100 |
≤20.0 |
≤1.60 |
—----- |
---1----F |
H2 |
+ + + + + + | |||
916 |
硝化酸混合物,其中95⅝<硝酸≤97⅝和硫 酸≤3⅜ |
1796 |
≥84 |
≤20.0 |
≤l,60 |
------ |
-----—— |
——+——+ |
H2 | |||
917 |
硝化酸混合物,其中硝酸含量≤10⅜, 硫酸含*≤65⅜,以及水≤25⅜ |
1796 |
≥100 |
≤20.0 |
≤1.84 |
———--- |
OOooOo |
OOoOOO | ||||
918 |
硝化酸混合物,其中硝酸含fi≤30⅜, 硫酸含fi≤50⅜以及水≤20⅜ |
1796 |
≥110 |
≤20.0 |
1.76 |
------ |
OOoOOo |
OooOOO | ||||
919 |
硝化酸混合物,其中<30%硝酸≤50⅝, 硫酸≤25⅜,以及水≤15⅝ |
1796 |
≥84 |
≤20. 0 |
≤1.70 |
------ |
OOOOOo |
OoOOoO | ||||
920 |
硝酸,纯酸含量≤65⅜ |
2031 |
≥100 |
≤12.5 |
≤1.40 |
—----- |
++++++ |
E |
OOOOOO | |||
921 |
硝基苯氨异构体,液态 |
1661 |
2284 |
≤1.0 |
≤1.44 |
+ + + ÷ ÷ + |
AH6 |
+ + ÷ + + + |
BH6 |
++++++ |
BH6 | |
922 |
硝基苯 |
1662 |
211 |
≤1.0 |
A m |
1.2 |
+ + + + + + |
A |
++++++ |
÷ + ÷ + + + | ||
923 |
硝基苯酚异构体混合物,嬌化后的 |
1663 |
≥200 |
≤1.0 |
≤1.32 |
+ + + + + + |
AH6K4 |
++++++ |
BH8K4 |
÷ + + + + + |
BH8K4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9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 ・ L B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 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12 | |
924 |
硝基丙烷异构体混合物 |
2608 |
≥120 |
≤9.0 |
A ∏ |
≤1.00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925 |
I-硝基丙烷 |
2608 |
131 |
6 |
A n |
1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926 |
2-硝基丙烷 |
2608 |
120 |
16 |
A ∏ |
0. 99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927 |
硝基甲苯异构体混合物,液态 |
1664 |
≥222 |
≤1.0 |
A U |
≤1.16 |
+ + + + + 十 |
C |
+ 十 H—F + + |
+ + + + + + | ||
928 |
2-硝基甲苯,液态 |
1664 |
222 |
≤1.0 |
A ŋ |
1.16 |
+ ÷ + + ÷ + |
C |
++++++ |
+ + ÷ + + + | ||
929 |
3-硝基甲苯,液态 |
1664 |
232 |
≤1.0 |
1.16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930 |
硝基二甲苯异构体混合物,液态 |
1665 |
≥200 |
≤1.0 |
A m |
≤1.14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931 |
硝基-4-二甲苯,液态 |
1665 |
241 |
≤1.0 |
1.13 |
+ + + + + 十 |
C |
+ H—F + H—F |
+ + + + + + | |||
932 |
2-硝基-3-二甲苯,液态 |
1665 |
225 |
≤1.0 |
A In |
1.11 |
+ ÷ + + + + |
C |
÷ + + + + + |
H—I—F + + + | ||
933 |
3-硝基二甲苯,液态 |
1665 |
245 |
≤1.0 |
1.14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934 |
4-硝基2二甲苯,液态 |
1665 |
244 |
≤1.0 |
1.14 |
+ + + + + + |
C |
÷ ÷ ÷ ÷ + + |
++++++ | |||
935 |
4-硝基-3-二甲苯,液态 |
1665 |
244 |
≤1.0 |
1.13 |
+ ÷ ÷ + + + |
C |
++++++ |
++++++ | |||
936 |
正壬烷 |
1920 |
151 |
3 |
A n |
0. 72 |
+ ÷ + ÷ ÷ + |
A |
++++++ |
++++++ | ||
937 |
壬烷,异构体混合物,3i *c>闪点>21 r |
1920 |
≥145 |
≤8 |
A U |
≤0. 74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938 |
壬烷,异构体混合物,闪点V2i r |
1993 |
≥120 |
≤9 |
A I |
≤0. 76 |
+ + + + + + |
A |
++++++ |
+ + + + + ÷ | ||
939 |
1,7-辛二烯 |
2309 |
= 116 |
≤12.5 |
A I |
≤0. 76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_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t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 ∙ L-I) |
材料代号___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CK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940 |
辛烷异构体混合物,一 12 P≤闪点V12 P |
1262 |
=99 |
≤20,0 |
A I |
≤0. 82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941 |
辛烷 |
1262 |
126 |
8 |
A |
0.7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942 |
I-辛醇 |
195 |
≤1.0 |
A皿 |
0.83 |
÷ + + + + + |
BC |
+ ÷ + + ÷ + |
B |
+ + + + + + |
B | |
943 |
3 ■辛蜀 |
2271 |
162 |
6 |
A ∏ |
0. 82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944 |
异辛烯 |
1216 |
102 |
≤100.0 |
A I |
0. 72 |
---+ + + |
N |
÷ + + + ÷ + |
+ + + + + + | ||
945 |
C12-Jft½混合物,21 PW闪点V55 9C |
2850 |
= 100 |
≤20.0 |
A ∏ |
≤1.0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946 |
C12-烯炷混合物,55 PV闪点V61 eC |
2850 |
= 100 |
≤20. 0 |
A H |
≤1.0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947 |
甲基对硫磷,溶剂中活性物质含量>12%,仅 指本表中所列溶剂,21 PW闪点V61 P,沸 点 >50 r |
3017 |
≥50 |
≤100.0 |
A U |
≤1.23 |
------ |
------1----1- |
HU |
------1----!- |
HU | |
948 |
甲基对疏磷,溶剂中活性物质含量>12%,仅 指本表中所列溶剂,61 CV闪点,沸点> 100 P |
3018 |
≥100 |
≤20.0 |
A ∏ |
≤1.23 |
—_ — _ — _ |
——+——+ |
HU |
——+——+ |
HU | |
949 |
甲基对硫磷,溶剂中活性物质含量1.2%〜 12%,仅指本表中所列溶剂,闪点V61 (C,沸 点>50 P |
3017 |
≥50 |
≤100. 0 |
A ∏ |
≤1.23 |
------ |
---F — — ÷ |
HU |
——+——+ |
HU |
AQ 3020—2008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 4541 |
1.4571,1.4401, L 4404,1. 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950 |
甲基对硫磷,溶剂中活性物含量1.2%〜 12%,仅指本表中所列溶剂,闪点>61 沸 点 >ιoo r |
3018 |
≥100 |
≤20. 00 |
A m |
≤1.23 |
------ |
——+——+ |
HU |
——+——+ |
HU | |
951 |
甲基对硫磷,液态,纯净的 |
3017 |
200 |
≤1.0 |
A ∏ |
1.23 |
------ |
——+——+ |
H |
——H---+ |
H | |
952 |
五氮乙烷 |
1669 |
161 |
3 |
1.68 |
---÷ ÷ ÷ |
ACN |
—————— |
—一———一 | |||
953 |
甲亚胺 |
2401 |
106 |
14 |
B |
0. 86 |
÷ + + ÷ ÷ + |
BG |
++++++ |
B |
++++++ |
D |
954 |
戊醛 |
2058 |
≥104 |
≤20.0 |
A I |
≤0.81 |
+ + + + + + |
C |
++++++ |
+ + + + ÷ ÷ | ||
955 |
正-戊烷 |
1265 |
36 |
160 |
A I |
0. 63 |
+ + + + + + |
A |
+ + ÷ + + + |
A |
÷ + ÷ + + + |
A |
956 |
戊二發水溶液,闪点61>P |
2810 |
≥100 |
≤100.0 |
≤1.12 |
-----— |
+ ÷ + ÷ + + |
C |
+ + ÷ ÷ ÷ + |
C | ||
957 |
2,4-戊二飼 |
2310 |
140 |
7 |
A n |
0. 98 |
------ |
---+ + ÷ |
AN |
---+ + ÷ |
AN | |
958 |
戊硫醇,活性体 |
Illl |
118 |
13 |
A I |
0. 85 |
0 0 + 0 0 + |
AH3 |
++++++ |
÷ + + + + + | ||
959 |
戊硫醇,异构体混合物 |
Illl |
≥80 |
≤33.0 |
A I |
≤0.85 |
0 0 + 0 0 + |
AH3 |
++++++ |
+ + + + + + | ||
960 |
仲-戊硫醇 |
Illl |
113 |
13 |
A I |
0. 83 |
0 0 ÷ 0 0 + |
AH3 |
+ ÷ ÷ ÷ + + |
++++++ | ||
961 |
I-戊疏醇_____________________ |
Illl |
127 |
8 |
A I |
0. 86 |
0 0 + 0 0 + |
AH3 |
+ + + ÷ + + |
+ + + ÷ + + | ||
962 |
2-戊成醇 |
Illl |
113 |
13 |
A I |
0. 83 |
0 0 ÷ 0 0 + |
AH3 |
+ + ÷ + + + |
++++++ | ||
963 |
3-戊硫醇 |
Illl |
105 |
21 |
A I |
0. 84 |
0 0 + 0 0 ÷ |
AH3 |
++++++ |
++++++ | ||
964 |
I-戊修 |
1105 |
138 |
3 |
A ∏ |
0. 82 |
+ + ÷ ÷ + + |
ABC |
+ + + ÷ + + |
B |
++++++ |
B |
513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T) |
材料代号 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 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965 |
2-戊醇 |
1105 |
119 |
5 |
A ∏ |
0.81 |
÷ ÷ + + + ÷ |
ABC |
+ + + + + + |
B |
+ + + + + + |
B |
966 |
3-戊醇 |
1105 |
116 |
7 |
A ∏ |
0. 82 |
÷ + + ÷ + + |
ABC |
+ + + + + + |
B |
+ + + + + + |
B |
967 |
2-戊酮,纯净的 |
1249 |
102 |
10 |
A I |
0. 82 |
÷ + ÷ + + + |
+ + + + + + |
++++++ | |||
968 |
2-戊阑和3-戊K,3 : 1的混合物 |
1249 |
≥102 |
≤10.0 |
A I |
≤0.81 |
+ + + + + + |
+ + + + + + |
++++++ | |||
969 |
I-戊烯 |
1108 |
30 |
95.0 |
A I |
0.65 |
---+ + + |
N |
+ + + + + + |
++++++ | ||
970 |
乙酸戊酯,工业级,一 18 ^≤21 r |
1104 |
105 |
16 |
A T |
0. 88 |
+ + + + + + |
AC |
+ + + + + + |
CI | ||
971 |
乙酸戊酯,工业级,21 PV闪点V55 eC |
1104 |
121 |
4 |
A ∏ |
0. 88 |
+ + + + + + |
AC |
+ + + + + + |
CI |
+ + + + + 甲 | |
972 |
戊尊,具旋光性 |
1105 |
128 |
5 |
A ∏ |
0. 82 |
+ + + + ÷ + |
ABC |
+ + + + + + |
B |
+ H—F + + + |
B |
973 |
戊醇,戊烷-I-醇和2-甲基-丁烷十醇的混合物 |
1105 |
≥133 |
≤5.0 |
A H |
≤0. 82 |
+ + ÷ + ÷ ÷ |
ABC |
+ + + + + + |
B |
+ + + + + + |
B |
974 |
戊醇,合成异构体混合物,0 PV闪点V21 eC |
1105 |
≥118 |
≤7.0 |
A I |
≤0. 82 |
— |
+ + + + + + |
B |
+ + + + + + |
B | |
975 |
戊醇,合成异构体混合物,21 闪点V55 P |
1105 |
≥118 |
≤5.0 |
A H |
≤0. 82 |
------ |
+ + + + + + |
B |
+ + + + + + |
B | |
976 |
戊胺,异构体混合物,一 18 闪点<21 P |
1106 |
≥77 |
≤48.0 |
B |
≤0.77 |
+ + + + + 十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977 |
L异构体混合物,21 (CW闪点V55笆 |
1106 |
≥77 |
≤48.0 |
B |
≤77 |
+ + + +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978 |
Il-戊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06 |
104 |
15 |
B |
0. 76 |
+ + + + + + |
G |
+ + + + + + |
B |
+ + + + + + | |
979 |
2-戊胺 |
1106 |
92 |
28 |
B |
0. 74 |
+ + + + + + |
G |
+.+ + + + + |
B |
+ + + + + 十 |
D |
980 |
3-戊胺 |
1106 |
91 |
28 |
B |
0.75 |
+ ÷ + ÷ + + |
G |
+ + 十 + + + |
B |
÷ + + + ÷ + |
D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CJN-No. |
沸点/ (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⅛∙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 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 4401, 1.4404,1.4435 | ||||||||||
储疆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981 |
二正戊胺 ’' |
2841 |
202 |
≤1.0 |
A ∏ |
0. 78 |
÷ + ÷ ÷ ÷ ÷ |
G |
+ + ÷ ÷ + + |
B |
÷ + ÷ + + ÷ |
D |
982 |
丁酸戊醋 |
2620 |
165 |
≤1.0 |
A ∏ |
0. 88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983 |
氣代戊烷,活性 |
1107 |
≥100 |
≤20.0 |
A I |
≤0. 88 |
——H---+ |
ACH2 |
----,-- |
— | ||
984 |
%代戊烷异构体混合物 |
1107 |
≥85 |
≤40.0 |
A I |
≤0. 88 |
——+——+ |
ACH2 |
—————— |
—————— | ||
985 |
二正戊醜 |
1993 |
188 |
≤1.0 |
A ∏ |
0.79 |
OoOOOO |
++++++ |
+ + ÷ ÷ + + | |||
986 |
甲酸戊酯 |
1109 |
130 |
8 |
A ∏ |
0. 89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987 |
硝酸戊酯异构体混合物 |
1112 |
≥145 |
≤3.0 |
≤1.00 |
++++++ |
C |
+ ÷ ÷ + ÷ + |
+ + + + + ÷ | |||
988 |
亚硝酸戊酩,纯净的 |
1113 |
≥105 |
≤20, 0 |
A I |
≤0. 88 |
OoOOOo |
÷ + + ÷ + + |
A |
++++++ |
A | |
989 |
丙酸戊酯 |
1993 |
169 |
3 |
A ∏ |
0. 88 |
÷ ÷ + + + + |
AC |
++++++ |
++++++ | ||
990 |
,香料制品,含仅在本表中指出的易燃溶剂, 0 aC冲点≥-18 r 点>35 笆 |
1266 |
≥35 |
≤175.0 |
A I |
≤1.20 |
OoOOOo |
++++++ |
U |
++++++ |
U | |
991 |
香料制品,含仅在本表中指出的易燃溶剂, 0 βC>闪点≥-18 沸点>50 eC |
1266 |
≥50 |
≤110.0 |
A I |
≤0. 20 |
OOOOOo |
++++++ |
U |
++++++ |
U | |
992 |
香料制品,含仅在本表中指出的易燃溶剂, 21 P>闪点≥0 r,沸点>50 OC |
1266 |
≥50 |
≤110.0 |
A I |
≤1.2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993 |
香料制品,含有仅在本表中指出的易燃溶剂, 55 P>闪点221 C,沸点>50 P |
1266 |
≥50 |
≤110.0 |
A ∏ |
≤1.20 |
OOOoOO |
++++++ |
U |
+ ÷ + + ÷ + |
U |
3020I20Q8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 0116, 1.0144,1.0345, 1.0425 |
1. 4306,1.4541 |
1.4571,1.4401, L4404,1. 4435 | ||||||||||
储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維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994 |
香料制品,含有仅在本表中指出的易燃溶剂, 61 P2闪点>55 沸点>100 aC |
1266 |
≤100 |
≤20.0 |
A皿 |
≤1.20 |
OOOOoO |
÷ + + + + |
U |
+ + + + + + |
U | |
995 |
香料制品,含仅在本表中指出的易燃溶剂, 100 PN闪点>61 P,沸点>100 P |
≥100 |
≤20.0 |
A nɪ |
≤1.2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996 |
汽油制品,S型,加铅的 |
1203 |
40 |
≤136.0 |
A I |
0. 78 |
++++++ |
+ + + + + + |
÷ + + ÷ + + | |||
997 |
汽油制品,S型,不加铅的 |
1203 |
40 |
≤136.0 |
A I |
0. 79 |
++++++ |
+ + + + + + |
+ + + + + + | |||
998 |
超级汽油,SP型,不加铅的 |
1203 |
40 |
≤136.0 |
A I |
0. 79 |
++++++ |
+ + + + + + |
. |
+ + + + + + | ||
999 |
普通汽油,N型,不加铅的 |
1203 |
40 |
≤136.0 |
A I |
0. 77 |
++++++ |
+ + + + + + |
+ + + + + + | |||
1000 |
石油憎出物,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21 B闪点≥-18 沸点>50 r |
1268 |
≥50 |
≤110.0 |
A I |
≤1.00 |
÷ + ÷ + ÷ + |
CS |
+ + ÷ + + + |
+ ÷ + + + + | ||
1001 |
石油IS出物,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21 P〜55 沸点>10OeC |
1268 |
≥100 |
20 |
A ∏ |
≤1.00 |
++++++ |
CS |
+ + + + + + |
+ + + + + 十 | ||
1002 |
石油IS出物,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61 C2闪点>55 涕点>100 eC |
1268 |
≥100 |
≤20.0 |
A IH |
≤1.00 |
++++++ |
CS |
÷ + ÷ ÷ + ÷ |
+ + + + + + | ||
1003 |
石油帽出物,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100 闪点>61 P,沸点>100 P |
≥100 |
≤20.0 |
A ∏I |
≤l,00 |
++++++ |
CS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OC |
50 (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IZ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 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應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躍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004 |
石油馆出物,除非另行命名, 闪点V — 18 沸点20 P〜35 P |
1268 |
≥20 |
≤300.0 |
A I |
≤0. 80 |
+ + + + ÷ + |
CS |
+ ÷ + + + + |
+ + + + + + | ||
1005 |
石油馋出物,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V-18 P,沸点>35 eC |
1268 |
≥35 |
≤175.0 |
A I |
≤0. 80 |
+ + ÷ ÷ ÷ + |
CS |
+ + + + + + |
+ + + + ÷ ÷ | ||
1006 |
石油IS出物,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一18 沸点>5o r |
1268 |
≥50 |
≤110. 0 |
A I |
≤0. 80 |
+ + + + + + |
CS |
+ + + + + + |
+ + + + + + | ||
1007 |
石油储出物,除非本表另行命名, 闪点>100 P ,无毒、无腐蚀性 |
≥100 |
≤20.0 |
≤1.00 |
+ + ÷ + + + |
CS |
+ + + + + ÷ |
÷ ÷ + + + + | ||||
1008 |
石油SL21 aC>闪点≥-18 OC ,沸点>35 OC |
≥35 |
≤175.0 |
A I |
≤0. 70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009 |
石油醋,21 P>闪点≥-18 ,C,沸点>50 OC |
≥50 |
≤110.0 |
A I |
≤0. 70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010 |
石油醜,一 18 p>闪点,沸点≤35 r, 50 P时的蒸气压≤0.3 MPa |
≥20 |
≤300. 0 |
A I |
≤0. 68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011 |
石油醮,闪点V—18 沸点】35 r |
≥35 |
≤175,O |
A I |
≤0. 68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012 |
石油酰,闪点V — 18 沸点>50 OC |
≥50 |
≤110. 0 |
A I |
≤0. 68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013 |
石油醮,A型 |
≥25 |
≤300.0 |
A I |
≤0. 6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14 |
间-氨基苯乙離 |
2311 |
≥248 |
≤3.0 |
≤1.03 |
OOOOOO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C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 ∙ L-*) |
材料代号__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J. 0116, 1.0144,1. 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 4401, 1.4404,1.4435 | ||||||||||
储績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備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015 |
邻-氨基苯乙BI |
2311 |
233 |
≤1.0 |
A皿 |
1.05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016 |
对-氨基苯乙Sl |
2311 |
250 |
≤1.0 |
1.07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017 |
苯酚,非减性水溶液 |
2821 |
≥100 |
≤12.5 |
≤1.08 |
++++++ |
H5 |
+ + + + + ÷ |
H5 |
+ + + + + + |
H5 | |
1018 |
苯酚,碱性水溶液,密度≤1.3kg∕L |
2922 |
≥100 |
≤12.5 |
≤1.30 |
+ + + + + ÷ |
H5 |
÷ + + + + + |
H5 |
+ + + + + + |
H5 | |
1019 |
苯酚,碱性水溶液,密度≤1.5 kg/L |
2922 |
NlOo |
≤12.5 |
≤1.50 |
++++++ |
H5 |
÷ + + + + + |
H5 |
+ + ÷ + + ÷ |
H5 | |
1020 |
异氧酸苯酯 |
2487 |
165 |
2 |
A ∏ |
1.1 |
OoOOOO |
---+ + + |
BCT |
---+ + ÷ |
BCT | |
1021 |
α■甲基苯乙烯,稳定的 |
2303 |
165 |
3 |
A ∏ |
0.91 |
——+——+ |
CM |
——+——+ |
M |
------1_ |
M |
1022 |
磷酸溶液,纯酸含量V25% |
1805 |
≥100 |
≤12.5 |
≤1.30 |
—————— |
— |
+ + + + ÷ ÷ |
BF | |||
1023 |
磷酸溶液,纯酸含量25%〜75% |
1805 |
≥100 |
≤12.5 |
≤1.58 |
—————— |
------ |
+ + + + ÷ + |
BF | |||
1024 |
磷酸溶液,纯酸含量75⅜ |
1805 |
≥130 |
≤5.0 |
≤1.58 |
------ |
—————— |
+ + + + + + |
BF | |||
1025 |
磷酸溶液,纯酸含量80% |
1805 |
≥140 |
≤3.0 |
≤1.63 |
—————— |
------ |
+ + + + + + |
BF | |||
1026 |
磷酸溶液,纯酸含量85% |
1805 |
≥160 |
≤3.0 |
≤1.69 |
------ |
— |
+ + + + + + |
BF | |||
1027 |
磷酸溶液,纯酸含量≥85% |
1805 |
213 |
3 |
1.88 |
—————— |
—————— |
+ + + + + + |
BF | |||
1028 |
甲基叔丁基酮 |
1224 |
106 |
11 |
A I |
0.81 |
------ |
++++++ |
+ + + + + + | |||
1029 |
α-藤烯 |
2368 |
155 |
3 |
A ∏ |
0. 86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030 |
哌嗪,65%的水溶液,熔化了的 |
2579 |
≥148 |
≤12.5 |
≤1.10 |
+ + + ÷ ÷ + |
GH5K4 |
++++++ |
BH5K4 |
+ + + + ÷ + |
DH5K4 |
AQ 3020l2g8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Γ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F |
材料代号 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躍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031 |
2401 |
106 |
14 |
B |
0. 86 |
+ + + +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D | |
1032 |
氮酸钾水溶液,氧酸钾的浓度≤30⅜ |
2427 |
≥100 |
≤12.5 |
≤1.40 |
-----— |
--'H----F |
BCH |
+ + ÷ ÷ + + |
BC | ||
1033 |
氧化钾水溶液 |
1680 |
≥100 |
≤12. 5 |
≤1.30 |
------ |
++++++ |
+ + + + + + | ||||
1034 |
氟化钾水溶液 |
1812 |
≥100 |
≤12.5 |
≤1.70 |
OooOOO |
++++++ |
+ ÷ + + ÷ ÷ | ||||
1035 |
氢氧化钾溶液, 浓度≤20⅝ |
1814 |
≥100 |
≤12.5 |
≤1.20 |
++++++ |
÷ + + ÷ + ÷ |
+ + + + + + | ||||
1036 |
氢氧化钾溶液,浓度≤50⅜ |
1814 |
≥100 |
≤12.5 |
1.5 |
OOOoOO |
H 5 |
++++++ |
+ + + + + ÷ | |||
1037 |
I-丙疏醇 |
2402 |
68 |
56 |
A I |
0. 85 |
— |
++++++ |
+ + + + + + | |||
1038 |
2-丙硫醇 |
2402 |
53 |
94 |
A I |
0. 83 |
------ |
++++++ |
+ + + + + + | |||
1039 |
I-丙醇 |
1274 |
97 |
13 |
B |
0.8 |
++++++ |
C |
++++++ |
+ + + + + + | ||
1040 |
2-丙醇 |
1219 |
82 |
24 |
B |
0. 79 |
++++++ |
C |
++++++ |
+ + + + + + | ||
1041 |
2-丙烯基・1 ■醇,23 P>闪点221 P |
1098 |
97 |
15 |
A U |
0. 85 |
++++++ |
EC |
++++++ |
+ + + + + + | ||
1042 |
2-丙烯基-I-W,M 点223 0C |
1098 |
97 |
15 |
A U |
0. 85 |
++++++ |
EC |
+ + ÷ + + + |
+ + + + + + | ||
1043 |
2-丙烯胺 |
2334 |
53 |
93 |
B |
0. 76 |
——+——+ |
GH |
——+ - - + |
BH |
——+——+ |
BH |
1044 |
亚丙烯基二*[化物 |
1993 |
76 |
43 |
A I |
1.17 |
++++++ |
AC |
------ |
---——— | ||
1045 |
r^m |
1275 |
49 |
Ill |
A I |
0.81 |
------ |
---+ + + |
CN |
---+ + + |
CN |
519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___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L4404,1. 4435 | ||||||||||
储靈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046 |
丙酸,纯酸含量≥99.8% |
1848 |
141 |
3 |
A ∏ |
1 |
------ |
—————— |
0 0 + 0 0 ÷ |
H3 | ||
1047 |
丙酸水洛液,纯酸含量V50% |
≥100 |
≤12.5 |
≤1.00 |
------ |
——+——+ |
H2 |
÷ + ÷ + + + | ||||
1048 |
,丙酸水溶液,纯酸含量50%〜80% |
≥100 |
≤12.5 |
≤1.00 |
------ |
—----- |
———∣- — — + |
H | ||||
1049 |
丙酸水溶液,纯酸含量280%,闪点V61 OC |
1848 |
≥100 |
≤12.5 |
≤1.00 |
—————— |
— |
0 0 + 0 0 + |
H3 | |||
1050 |
丙酸水溶液,纯酸含量280%,闪点>61 OC |
1848 |
≥100 |
≤12.5 |
≤1.00 |
—————— |
— |
0 0 ÷ 0 0 ÷ |
H3 | |||
1051 |
丙酸新 |
2496 |
167 |
≤1.0 |
A m |
1.02 |
OoOOOO |
OOOOOO |
++++++ |
B | ||
1052 |
丙IW |
2404 |
97 |
21 |
B |
0. 79 |
OOOOOO |
++++++ |
++++++ | |||
1053 |
乙酸正丙酩 |
1276 |
102 |
16 |
A I |
0. 89 |
+ + + + ÷ + |
AC |
++++++ |
++++++ | ||
1054 |
丙胺 |
1277 |
48 |
Ill |
B |
0. 72 |
+ + ÷ ÷ + ÷ |
BG |
•+ + + + + + |
++++++ | ||
1055 |
正丙苯 |
2364 |
159 |
3 |
A H |
0. 86 |
++++++ |
A |
++++++ |
++++++ | ||
1056 |
四聚丙烯,55 P>闪点N21 P |
2850 |
≥100 |
≤20.0 |
A ∏ |
≤1.00 |
OOOooO |
+ + + + + + |
++++++ | |||
1057 |
四聚丙烯,61 PN闪点N55 aC |
2850 |
≥100 |
≤20.0 |
A I |
= 1.00 |
OOOOOO |
++++++ |
+ + + + ÷ + | |||
1058 |
三聚丙烯,21 C>闪点≥-18 P |
2057 |
≥100 |
≤20.0 |
A I |
≤0. 80 |
OoOOOO |
++++++ |
+ + + ÷ ÷ ÷ | |||
1059 |
三聚丙烯,55 tCN闪点221 r |
2057 |
≥100 |
≤20.0 |
A ∏ |
≤0. 80 |
OOoOOO |
++++++ |
++++++ | |||
1060 |
正丙基乙烯胺(I-戊烯胺) |
1760 |
180 |
4 |
0.9 |
+++++十 |
÷ + + + + + |
++++++ | ||||
1061 |
二正丙醮,21笔>闪点≥-i8 r |
2384 |
90 |
27 |
A I |
0. 75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涕点/ r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 0038,L(HI6, 1.0144,1. 0345, L 0425 |
1.4306,1.4541 |
1. 45714401, 1.4404,1.4435 |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062 |
二正丙BL闪点V-18βC |
2384 |
90 |
27 |
A I |
0. 75 |
+ + + + + + |
A |
+ + + + + + |
++*+++ | ||
1063 |
耳廓浦 一 |
1281 |
81 |
35 |
A I |
0. 91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1064 |
毗嚏,纯净级 |
1282 |
114 |
11 |
B |
0,99 |
+ + + + + + |
A7 |
+ + + + + + |
+ + + + + + | ||
1065 |
毗庭,工业纯,甲基毗嘘为添加剂 |
1282 |
115 |
11 |
B |
0. 99 |
OOOOOO |
+ + + + + 十 |
+ + + + + + | |||
1066 |
Itt咯烷 |
1922 |
87 |
37 |
B |
0. 86 |
OOOOOo |
+ + + + + H- |
E |
OOOOOo | ||
1067 |
⅛⅛,W 点 ≤61 P |
2656 |
237 |
≤1.0 |
A皿 |
1.1 |
------ |
++++++ |
+ + ÷ + + ÷ | |||
1068 |
鹰嚇,闪点>61 XJ |
2656 |
237 |
≤1.0 |
A皿 |
1.1 |
— |
+ + H—F + + |
++++++ | |||
1069 |
树脂类,以本表中的煌类或醇类作溶剂, 0 P>闪点2—18 P,沸点>35 OC |
1866 |
≥35 |
≤175.0 |
A I |
≤1.20 |
OOoOOO |
__ |
++++++ |
U |
++++++ |
U |
1070 |
树脂类,以本表中的蜂类或醇类作溶剂, 21 c>闪点2。P,沸点>5o r |
1866 |
≥50 |
≤110.0 |
A I |
≤1.20 |
OOooOO |
++++++ |
U |
++++++ |
U | |
1071 |
树脂类,以本表中的炷类或醇类作溶剂, 55 P>闪点221 I,沸点>50 r |
1866 |
≥50 |
≤110.0 |
A ∏ |
≤1.20 |
OOOOOo |
++++++ |
U |
+ + + + + + |
U | |
1072 |
树脂类,以本表中的炷类或醇类作溶剂, 61 PN闪点>55 沸点>100 P |
1866 |
≥100 |
≤20.0 |
A m |
≤1.20 |
OOOOOO |
+ + + + + ÷ |
U |
++++++ |
U | |
1073 |
树脂类,以本表中的炷类或醇类作溶剂, 100笆N闪点>61 涕点>100 C |
≥100 |
≤20.0 |
A III |
≤1.20 |
OOOOOo |
++++++ |
U |
++++++ |
U |
302012008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T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 LT) |
材料代号___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 44Ob 1.4404,1.4435 | ||||||||||
储維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074 |
筑路沥青,液态,21 P>闪点2—18 P, 沸点>5。r |
1999 |
≥50 |
≤100.0 |
A I |
≤1.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5 |
筑路沥青,液态,55笆>闪点N21 *C, 沸点>100 eC |
1999 |
≥100 |
≤20.0 |
A ∏ |
≤1.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6 |
筑路沥青,液态,61 闪点>55 C, 沸点>150 Γ |
1999 |
≥150 |
≤3.0 |
A皿 |
≤1.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7 |
筑路沥青,液态,io。O闪点>6i r, 沸点>150 P |
≥150 |
≤3.0 |
A皿 |
≤1.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8 |
筑路沥青,液态,闪点>10。(C |
≥150 |
≤3.0 |
≤1.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79 |
筑路沥青,胶体,2i p>闪点≥-i8 r, 沸点>50 P |
1999 |
≥50 |
≤100.0 |
A I |
≤1.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80 |
筑路焦油,液态,21 *C>闪点≥-18 *€, 沸点>50 P |
1999 |
≥50 |
≤100.0 |
A I |
≤1.25 |
+ + + + + + |
ABC |
+ + ÷ ÷ ÷ + |
B |
+ + + + + ÷ |
B |
1081 |
筑路焦油,液态,55 p>闪点221 r, 沸点>ιoo r |
1999 |
≥100 |
≤20,0 |
A ∏ |
≤1.25 |
+ + + + ÷ ÷ |
ABC |
+ + ÷ ÷ + + |
B |
+ + ÷ + + + |
B |
1082 |
筑路焦油,液态,61 P>闪点≥55 r, 沸点>150 P |
1999 |
≥150 |
≤3.0 |
A皿 |
≤1.25 |
+ + + + + + |
ABC |
÷ + ÷ ÷ + + |
B |
+ + + + ÷ + |
B |
AQ 302012008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 d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 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噂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083 |
筑路焦油,液态,loo PN闪点>6i r, 沸点>150 P |
≥150 |
≤3.0 |
A IH |
≤1.25 |
+ + ÷ + + + |
ABC |
+ + + + + + |
B |
+ + + + + + |
B | |
1084 |
筑路焦油,液态,闪点>100 aC |
≥150 |
≤3.0 |
≤1.25 |
+ + + + + + |
ABC |
+ + + + + + |
B |
+ + + + + + |
B | ||
1085 |
筑路焦油,胶体,21笔>闪点>-18 P沸点 >50 P |
1999 |
≥50 |
≤100.0 |
A I |
≤1.25 |
+ + + + + + |
ABC |
+ ÷ + + + + |
B |
+ + + + + + |
B |
1086 |
页岩油,0 βC>闪点≥-18 点>35 P |
1288 |
≥35 |
≤175.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087 |
页岩油,0 P>闪点2-18 βC,沸点>50 r |
1288 |
≥50 |
≤110.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088 |
页岩油,21 P>闪点≥or,沸点>50 flC |
1288 |
≥50 |
≤110.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089 |
页岩油,55 P >闪点221 沸点>100 P |
1288 |
≥100 |
≤20. 0 |
A ∏ |
≤1.0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090 |
页岩油,61 P2闪点>55 P,拂点>100 OC |
1288 |
≥100 |
≤20. 0 |
A IH |
≤1.0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091 |
页岩油,100 P>闪点>61 P ,沸点>100 *C |
≥100 |
≤20. 0 |
A In |
≤1.0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092 |
四甲基硅烷 |
2749 |
26 |
221 |
A I |
0. 65 |
++++++ |
A |
+ + + + + + |
+ + + + + + | ||
1093 |
偏铝酸钠水溶液 |
1819 |
≥100 |
≤12.5 |
≤1. 60 |
++++++ |
+ + + + + + |
+ + + + + + | ||||
1094 |
亚坤酸钠水溶液,有害健康 |
1686 |
≥100 |
≤12.5 |
≤1.52 |
++++++ |
+ + + + + 十 |
+ + + + + + | ||||
1095 |
亚坤酸钠水溶液,毒性 |
1686 |
≥100 |
≤12.5 |
≤1.52 |
++++++ |
+ + + + + + |
+ ÷ + + ÷ + | ||||
1096 |
亚氯酸钠水溶液,活性氯含*≤5⅜ |
≥100 |
≤12.5 |
≤1.60 |
------ |
—----- |
+ + + + + + |
C2 |
523
It B. 2(续)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⅛∙r1i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L4404,L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躍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097 |
亚氯酸钠氷溶波,活性亚瓶酸含量>5% |
1908 |
≥100 |
≤12.5 |
≤l,60 |
------ |
一————— |
+ + + + + + |
C2 | |||
1098 |
気化钠水溶液,密度ML 2 kg/L |
1689 |
≥100 |
≤12.5 |
≤1.20 |
------ |
0 0 + 0 0 ÷ |
H3 |
0 0 + 0 0 + |
H3 | ||
1099 |
氧化钠水溶液 |
1690 |
≥100 |
≤12.5 |
≤1.10 |
OoOOOO |
—一 一——— |
——+——+ |
rCHl | |||
1100 |
德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钠含畳30% |
1719 |
≥100 |
≤12.5 |
≤1.40 |
++++++ |
++++++ |
+ + + + ÷ + | ||||
IlOl |
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钠含*≤5⅜ |
1824 |
≥100 |
≤12.5 |
Wl. 06 |
++++++ |
++++++ |
H—I—1- H—F + | ||||
1102 |
氫氧化钠水溶液,氨氧化钠含量≤10⅝ |
1824 |
≥105 |
≤12.5 |
≤1.11 |
+ + + + 十 十 |
++++++ |
+ + + + + + | ||||
1103 |
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钠含量≤20% |
1824 |
≥100 |
≤12,5 |
≤1.22 |
÷ + ÷ + + + |
++++++ |
+ + + + + + | ||||
1104 |
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钠含*≤33⅜ |
1824 |
≥120 |
≤12.5 |
≤1.37 |
++++++ |
++++++ |
+ + + + + + | ||||
1105 |
氢氧化钠水溶液,氧氧化钠含*≤50⅜ |
1824 |
≥140 |
≤12.5 |
≤1.53 |
++++++ |
++++++ |
+ + + + + + | ||||
1106 |
甲醇钠,甲氧基钠的甲阵溶液,浓度30% |
1289 |
≥65 |
≤56 |
B |
0. 97 |
---+ + + |
N |
++++++ |
+ + + + + + | ||
1107 |
甲醇钠的乙醇溶液,仅指本表中所列的溶剂, 21 P>闪点≥-18 P |
1289 |
≥35 |
≤175 |
B |
≤1.0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1108 |
甲醇钠的乙醇溶液,仅指本表中所列的溶剂 61 βC> 闪点 N21 0C |
1289 |
≥35 |
≤175 |
≤1.1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1109 |
甲醇钠的甲醇溶液,浓度30% |
1289 |
≥65 |
≤56 |
B |
0.97 |
---+ + 十 |
N |
+ 十 + + + + |
+ + + + + + | ||
1110 LJ |
甲醇钠的乙醇溶液,仅指本表中所列的落剂, 21 P>闪点≥-18 (C |
1289 |
≥35 |
≤175.0 |
B |
≤1.00 |
OOOOoO |
++++++ |
U |
++++++ |
U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備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Illl |
甲醇钠的乙醇滴液,仅指本表中所列的溶剂, 61 P> 闪点 N21 P |
1289 |
≥35 |
≤175.0 |
≤1.1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1112 |
磷化钠水溶液 |
1849 |
≥100 |
≤12.5 |
≤1.20 |
—.一———— |
------ |
+ + + + + + | ||||
1113 |
石脑油潜剂,轻质,C9-Ar型 |
1136 |
≥150 |
≤3.0 |
A ∏ |
≤0.87 |
++++++ |
AC |
+ ÷ + + ÷ + |
+ + + + + + | ||
1114 |
石脑油溶剂,重质,ClO-Ar型, 61 *C2闪点>55 P |
1136 |
≥170 |
≤3.0 |
A H |
≤1.00 |
++++++ |
AC |
+ + + + + + |
+ + + + + + | ||
1115 |
石脑油溶剂,重质,ClO-Ar型, 100 PN闪点>61 P |
≥170 |
≤3.0 |
A m |
≤1.00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1116 |
石IS油港剂,0 p>闪点≥-i8 r |
1256 |
80 |
37 |
A I |
0. 88 |
++++++ |
ACS |
+ + + + + + |
+ + + + + + | ||
1117 |
石脑油溶剂,21 *C>闪点No P |
1256 |
80 |
37 |
A I |
0. 88 |
++++++ |
ACS |
+ + + + + + |
+ + + + + + | ||
1118 |
石脑油溶剂,55 p>闪点N2i r |
1256 |
80 |
37 |
A ŋ |
0. 88 |
+ + + ÷ + + |
ACS |
+ + + + + + |
+ + + + + + | ||
1119 |
特种沸点酒精,I-A型 |
1271 |
60 |
76 |
A I |
0. 68 |
++++++ |
+ + + + + + |
+ + + + + + | |||
1120 |
特种沸点酒精,I-B型 |
1271 |
60 |
76 |
A I |
0. 68 |
++++++ |
+ + + + + + |
+ + + + ÷ ÷ | |||
1121 |
特种沸点酒精,2-A型 |
1271 |
80 |
51 |
A I |
0.7 |
++++++ |
+ + + + + + |
+ + + + + + | |||
1122 |
特种沸点酒精,2-B型 |
1271 |
80 |
51 |
A I |
0.7 |
++++++ |
+ + + + + + |
+ + + + + + | |||
1123 |
特种沸点酒精,3型 |
1271 |
≥100 |
≤20.0 |
A I |
≤0.72 |
++++++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eC 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______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 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觸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124 |
苯乙烯单体,稳定的 |
2055 |
145 |
4 |
A ∏ |
0.91 |
——+——+ |
BCM |
--H----1- |
M |
——+——+ |
M |
1125 |
硫酸,92%N纯酸含量>90% |
1830 |
300 |
≤1.0 |
1.83 |
- + + - + + |
------ |
0 + + 0 + + |
BTl | |||
1126 |
硫酸,纯酸含量>98% |
1830 |
280 |
≤1.0 |
1. 85 |
- + + - + + |
------ |
0 + + 0 ÷ + |
BTl | |||
1127 |
琉酸,98%>纯酸含量>92% |
1830 |
300 |
≤1.0 |
1.84 |
一 + + — + + |
— |
0 + + 0 + ÷ |
BTl | |||
1128 |
妥尔油 |
1272 |
≥100 |
≤20.0 |
A皿 |
≤0. 86 |
OOOOOO |
+ + + + + + |
++++++ | |||
1129 |
石油慎出物中液态焦油,21 P>闪点2 -is 沸点>5。r |
1999 |
≥50 |
≤100.0 |
A I |
≤1.25 |
++++++ |
ABC |
+ + + + + + |
B |
++++++ |
B |
1130 |
汽油慵出物中液态焦油,55 P>闪点≥21 ,C, 沸点>100 °C” |
1999 |
≥100 |
≤20.0 |
A ∏ |
≤1.25 |
++++++ |
ABC |
+ + ÷ + ÷ + |
D |
++++++ |
B |
1131 |
石油流出物中液态焦油,61 P2闪点>55 沸点>150 r |
1999 |
≥150 |
≤3.0 |
A In |
≤1.25 |
+ + + + + ÷ |
ABC |
+ + + + + + |
B |
+ + + + ÷ + |
B |
1132 |
石油流出物中液态焦油,100 P2闪点> 61 P,沸点>150 P |
≥150 |
≤3.0 |
A皿 |
≤1.25 |
++++++ |
ABC |
+ + + + + + |
B |
++++++ |
B | |
1133 |
石油流出物中液态焦油,21 P>闪点2 -18 P,沸点>50 ,C |
1999 |
≥50 |
≤100.0 |
A I |
≤1.25 |
++++++ |
ABC |
++++++ |
B |
++++++ |
B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O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L 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纔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134 |
石油俏出物中液态焦油, 闪点>100 P |
≥150 |
≤3.0 |
≤1.25 |
+ + + + + + |
ABC |
+ + ÷ + + + |
B |
+ + + + + ÷ |
B | ||
1135 |
赣炷,除非本表中另行命名,55 P>闪点N 21 沸点>50 P |
2319 |
≥50 |
≤110.0 |
A ∏ |
≤1.20 |
OOOOOO |
+ + + + + + |
B |
+ + + + + + |
B | |
1136 |
希炷,除非本表中另行命名,61笆2闪点> 55 沸点>100 r |
2319 |
≥100 |
≤3.0 |
A U |
,≤1. 200 |
OOOoOO |
+ + + + + + |
B |
+ + + + + + |
B | |
1137 |
話烷,除非本表中另行命名,100 P>闪点> 61 βC,沸点>100 P |
≥100 |
≤30 |
A m |
≤0.120 |
OOOOOo |
÷ + + + + ÷ |
B |
÷ + + + + + |
B | ||
1138 |
四氯乙烯 |
1897 |
120 |
10 |
1.63 |
——+——+ |
ACH |
------ |
÷ + + + + + |
AC | ||
1139 |
(正)十四(碳)烷 |
254 |
≤1.0 |
A ∏I |
0. 76 |
++++++ |
A |
+ + + + + + |
÷ ÷ ÷ ÷ + + | |||
1140 |
原硅酸四乙酯 |
1292 |
166 |
2 |
A U |
0. 9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41 |
1,2,3,6-四氢化苯甲醛 |
2498 |
≥164 |
≤3.0 |
A ∏ |
≤0. 97 |
÷ + + + + + |
AC |
+ + + + + + |
B |
+ ÷ + + + + |
B |
1142 |
四氢咲哺,21 (C>闪点≥-18 0C |
2056 |
64 |
63 |
A I |
0. 89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143 |
四氢味响,一 18 βC>闪点 |
2056 |
64 |
63 |
B |
0. 89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144 |
四氢蔡 |
206 |
≤1.0 |
Anl |
0. 97 |
++++++ |
A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T) |
材料 ______________ | |||||
1.00364.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 4571,1.4401, 1.4404,1. 4435 | ||||||||||
储Il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纔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雄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145 |
四氢瘗吩 |
2412 |
121 |
9 |
A I |
1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146 |
2,3,3-S甲基丁烷 |
1262 |
107 |
12 |
A I |
0.82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147 |
2,2,3-四甲基戊烷 |
1993 |
140 |
5 |
A I |
0. 76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148 |
2,2,3,4-四甲基戊烷 |
1993 |
133 |
6 |
A I |
0. 74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149 |
2,3,3,4-四甲基戊烷 |
1993 |
142 |
4 |
A I |
0. 75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1150 |
四甲基硅烷 |
2749 |
26 |
221 |
A I |
0. 65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151 |
原猷酸四丙酩 |
2413 |
≥200 |
≤3.0 |
A ∏ |
≤1.04 |
OOOOOO |
OOOOOO |
+ + + + + + | |||
1152 |
4-磁杂戊醛,61 P2闪点>55笆 |
2785 |
≥165 |
≤20.0 |
A m |
≤1.04 |
———--- |
++++++ |
÷ ÷ + + + + | |||
1153 |
4-琉杂戊醛,闪点>61 P |
2785 |
≥165 |
≤20.0 |
A m |
≤1.04 |
————-- |
+ + + ÷ + + |
+ H—F + + + | |||
1154 |
蕴基乙酸 |
1940 |
200 |
≤1.0 |
1.33 |
0 0 + 0 0 + |
AH3 |
0 0 + 0 0 + |
H3 |
++++++ | ||
1155 |
窿酚 |
2414 |
84 |
32 |
A I |
1.06 |
+ + + ÷ + ÷ |
C |
++++++ |
++++++ | ||
1156 |
苯硫酚 |
2337 |
169 |
≤1.0 |
A ∏ |
1.08 |
———--- |
+ ÷ + ÷ + + |
++++++ | |||
1157 |
药用酊剂,以本表中所列的酒精作溶剂, 0 C>闪点≥-18 "C,St点>50 C |
1293 |
≥50 |
≤110.0 |
B |
≤1.0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1158 |
药用酊剂,以本表中所列的酒精作溶剂, 21 P>闪点≥0*C,j⅛点>50 P |
1293 |
≥50 |
≤110.0 |
B |
≤1.00 |
OOOOOO |
++++++ |
U |
+ ÷ + ÷ + + |
U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e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 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躍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159 |
药用酊剂,以本表中所列的酒精作溶剂, 55 P>闪点221 沸点>50 P |
1293 |
≥50 |
≤110.0 |
≤1.0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1160 |
药用Br剂,以本表中所列的酒精作溶剂, 61 PN闪点>55 P ,沸点>100 P |
1293 |
≥100 |
≤20.0 |
≤1.0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1161 |
药用ST剂,以本表中所列的酒精溶剂, 100 P2闪点>61 沸点>100 C |
≥100 |
≤20. 0 |
≤1.00 |
OOOOOO |
+ + + + + + |
U |
+ + + + + ÷ |
U | |||
1162 |
甲苯 |
1294 |
Ill |
≤12.5 |
AI |
0. 87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1163 |
2,4-甲苯二皎,液态 |
1709 |
≥285 |
≤3.0 |
≤1.04 |
+ ÷ ÷ + + ÷ |
AE |
÷ + ÷ + + + |
+ + + + + + | |||
1164 |
2,4-甲苯二异氤酸醋,液态 |
2078 |
≥247 |
≤1.0 |
≤1.22 |
OOoOOO |
---+ + + |
BCT |
---+ ÷ + |
BCT | ||
1165 |
无水氣醛,稳定的 |
2075 |
98 |
≤100.0 |
1.51 |
---+ + ÷ |
ET |
OOOOOo |
------ |
EH2 | ||
1166 |
三氣乙烯 |
1710 |
85 |
29 |
1.47 |
——+ 一一 + |
ACH |
OOOOOO |
+ + ÷ + + + |
AC | ||
1167 |
三氣甲苯 |
2226 |
221 |
≤1.0 |
1.38 |
0 0 - 0 0 ÷ |
逐H3T |
------ |
0 0 - 0 0 + |
CEH3I | ||
1168 |
原甲酸乙脂 |
2524 |
146 |
3 |
A ∏ |
0,89 |
------ |
++++++ |
B |
++++++ |
B | |
1169 |
三乙胺 |
1296 |
89 |
32 |
B |
0. 73 |
++++++ |
BG |
++++++ |
B |
÷ ÷ + + + + | |
1170 |
三亚乙基四胺 |
2259 |
260 |
2 |
0. 98 |
++++++ |
÷ + + ÷ + + |
B |
÷ + + + + ÷ |
D | ||
1171 |
磷酸三乙醋 |
2810 |
215 |
≤1.0 |
1.07 |
OOOOOo |
+ + ÷ ÷ + + |
BC |
+ + + + ÷ + |
BC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0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 |
材料代号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寧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172 |
三氟甲苯 |
2338 |
102 |
17 |
A I |
1.2 |
+ ÷ ÷ + + + |
AC |
+ + ÷ + + ÷ |
A |
+ + + + + ÷ |
A |
1173 |
三甲氧基甲烷 |
1993 |
≥102 |
≤20.0 |
B |
≤O.97 |
OOOOOO |
+ + + + + + |
B |
÷ + ÷ ÷ + + |
B | |
1174 |
三甲氧基乙烯基硅烷,稳定的 |
1993 |
123 |
9 |
A ∏ |
1.13 |
OOoOoO |
-----+ |
MT |
-----+ |
MT | |
1175 |
三甲胶,45%的水溶液 |
1297 |
≥30 |
≤221.O |
B |
≤0.88 |
÷ ÷ + +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
1176 |
三甲胺水溶液,45⅜≥浓度>30% |
1297 |
≥20 |
≤300.0 |
B |
≤0. 85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
1177 |
三甲胺水溶液,浓度≤30%,沸点>35 P |
1297 |
≥35 |
≤175.O |
B |
≤1.00 |
÷ + ÷ ÷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
1178 |
三甲胺水溶液,浓度> 50⅝, 50 P时的蒸气压≤0.3 MPa |
2924 |
≥20 |
≤300. 0 |
B |
≤O.85 |
++++++ |
BG |
+ + + + + + |
B |
+ ÷ + + + + | |
1179 |
1,2,3-三甲苯 |
1993 |
176 |
≤1.0 |
A ∏ |
0. 88 |
++++++ |
A |
+ ÷ + + ÷ ÷ |
+ + + + + + | ||
1180 |
1,2,4-三甲苯 |
1993 |
169 |
2 |
A ∏ |
0. 88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181 |
1,3,5-三甲苯 |
2325 |
165 |
2 |
A ∏ |
0. 87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182 |
2,2,3-三甲基丁烷 |
1206. |
81 |
39 |
A I |
0.7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183 |
2,3,3-三甲基I-丁烯 |
2287 |
78 |
42 |
A I |
0.71 |
---+ + + |
N |
+ + + + ÷ + |
+ + + + + + | ||
1184 |
2,5,5-三甲基庚烷 |
1993 |
151 |
4 |
A ∏ |
0. 74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185 |
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割酸酯 |
2328 |
200 |
≤1.0 |
1.01 |
OOoOOO |
----1—I—F |
BCT |
---+ + + |
BCT | ||
1186 |
2,2,5-三甲基乙烷 |
1993 |
124 |
8 |
A I |
0. 71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q. |
沸点/ eC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蛔・『) |
材料代号 | |||||
1. 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 4435 | ||||||||||
储繼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絕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187 |
2,3,3-三甲基乙烷 |
1920 |
138 |
6 |
A ∏ |
0. 73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188 |
2,3,4-三甲基乙烷 |
1920 |
139 |
5 |
A U |
0. 74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189 |
3,3,4-三甲基乙烷 |
1920 |
141 |
5 |
A ∏ |
0. 74 |
+ + + + + + |
A |
+ + + + + + |
+ + + + + + | ||
1190 |
原甲酸三甲醋 |
1993 |
-≥102 |
≤20.0 |
B |
≤0. 97 |
OOOOOO |
+ + + + + + |
B |
+ + + + + + |
B | |
1191 |
2,2,3-三甲基戊烷 |
1262 |
IlO |
15 |
A I |
0. 72 |
++++++ |
A |
+ + + + + 十 |
+ + + ÷ + + | ||
1192 |
2*2,4'三甲基戊烷 |
1262 |
99 |
21 |
A I |
0. 69 |
++++++ |
A |
+ + + + + + |
+ + ÷ + ÷ + | ||
1193 |
2,3,3-三甲基戊烷 |
1262 |
115 |
13 |
A I |
0. 73 |
+ + + ÷ + + |
A |
+ + + + + + |
+ + + + + 十 | ||
1194 |
2,3,4-三甲基戊烷 |
1262 |
114 |
13 |
A I |
0. 72 |
+ + + + + + |
A |
+ + + + + 十 |
+ + + + + + | ||
1195 |
2,2,4-三甲基-I-戊烯 |
2050 |
IOl |
23 |
A I |
0. 72 |
---+ + + |
N |
+ + + + + + |
+ + + + + + | ||
1196 |
2,2,4-三甲基-2-戊烯 |
2050 |
105 |
18 |
A I |
0. 72 |
----+ + |
N |
+ + + + + + |
+ ÷ + + ÷ + | ||
1197 |
亚磷酸三甲酩 |
2329 |
112 |
≤100. 0 |
A ∏ |
1. 05 |
++++++ |
A |
+ + + + + + |
+ + + + + + | ||
1198 |
2,4,6-三甲基-l,3t5-≡∣S 烷 |
1264 |
124 |
7 |
A ∏ |
1 |
++++++ |
C |
+ + + + + + |
+ + + + + + | ||
1199 |
松节油 |
1299 |
≥149 |
≤20.0 |
A ∏ |
≤0. 86 |
++++++ |
A |
+ + + ÷ + + |
+ + + + + ÷ | ||
1200 |
松节油精,21 P>闪点≥-18βC,沸点>50 C |
1300 |
≥50 |
≤110.0 |
A I |
≤1.0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P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Gsg・ I/") |
材料代号 _________ | |||||
1.0036,1.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 4571,1. 4401, 1.4404,1.4435 |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疆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201 |
松节油精,55 P>闪点N21 沸点>100 P |
1300 |
≥100 |
≤20.0 |
A ∏ |
≤1.0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202 |
松节油精,6T PN闪点>55 P ,沸点>100 r |
1300 |
≥100 |
≤20.0 |
A m |
≤1.0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203 |
松节油»,100 PN闪点>61 P,沸点>100 P |
≥100 |
≤20.0 |
A皿 |
≤1.00 |
OOOOoO |
+ + + + ÷ + |
+ + + + + + | ||||
1204 |
十一烷 |
2330 |
'196 |
≤1.0 |
A I |
0. 74 |
++++++ |
A |
+ + + + + ÷ |
+ + + + + + | ||
1205 |
乙酸乙烯酯,稳定的 |
1301 |
72 |
45 |
A I |
0. 93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1206 |
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稳定的 |
1993 |
123 |
9 |
A ∏ |
1.13 |
OOOOOO |
-----+ |
MT |
-----+ |
MT | |
1207 |
油漆或涂料溶剂油,1型 |
1300 |
130 |
11 |
A ∏ |
0. 75 |
++++++ |
+ + + + + + |
+ + + + + + | |||
1208 |
油漆或涂料溶剂油,2型 |
1300 |
140 |
7 |
A ∏ |
0. 75 |
++++++ |
+ + + + + + |
+ + + + + + | |||
1209 |
油漆或涂料溶剂油,3型 |
1300 |
150 |
7 |
A ∏ |
0. 75 |
++++++ |
÷ ÷ + + + + |
+ + + + + + | |||
1210 |
油漆或涂料溶剂油,4型,61 PN闪点>55 P |
1300 |
180 |
7 |
A m |
0.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1 |
油漆或涂料溶剂油,4型,10OPN闪点>61 0C |
180 |
7 |
A皿 |
0.8 |
++++++ |
+ + + + + + |
+ + + + + + | ||||
1212 |
油漆或涂料溶剂油,5型 |
1300 |
130 |
11 |
A ∏ |
0. 75 |
++++++ |
+ + + + + + |
+ + + + + + | |||
1213 |
甲醇(木醇)水溶液 |
1230 |
65 |
56 |
B |
0.8 |
---+ ÷ + |
N |
+ + + + + + |
+ + + ÷ + + | ||
1214 |
甲醇(木醇)水溶液,55 P>沸点次21 9C |
1993 |
≥65 |
≤56.0 |
A ∏ |
≤1.00 |
---+ + + |
N |
÷ ÷ + + + + |
+ + + + + + |
序号 |
液体名称 |
联合国 编号 UN-No. |
沸点/ r |
50 P时 蒸气压/ Pa |
危险 等级 |
密度/ (kg∙L~1) |
材料代号_______________ | |||||
1.0036,1. 0037, 1.0038,1.0116, 1.0144,1.0345, 1.0425 |
1.4306,1.4541 |
1.4571,1.4401, 1.4404,1.4435 | ||||||||||
储靈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储罐组 ABCDEF |
限制 条件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215 |
甲醇(木醇)水溶液,61 cC2沸点>55 OC |
1993 |
≥65 |
≤56.0 |
A皿 |
≤1.00 |
---÷ ÷ + |
N |
+ + + + + + |
+ + + + + + | ||
1216 |
间二甲苯 |
1307 |
139 |
5 |
A ∏ |
0.86 |
+ + + + + 十 |
AC |
+ + + + + + |
+ + + + + + | ||
1217 |
对二甲苯 |
1307 |
138 |
5 |
A ∏ |
0. 86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1218 |
二甲苯,含少量苯和甲苯,0 r>闪点2 -18 P |
80 |
37 |
A I |
0. 88 |
÷ ÷ + + + + |
ACS |
+ + + + + + |
+ + + + + + | |||
1219 |
二甲苯,含少量苯和甲苯,21 βC>闪点2。OC |
80 |
37 |
A I |
0. 88 |
+ + + + + + |
ACS |
+ + + + + + |
+ + + + + + | |||
1220 |
二甲苯,含少量苯和甲苯,55笆> 闪点> 21 r |
80 |
37 |
A ∏ |
0. 88 |
+ + + + + + |
ACS |
+ + + + + + |
+ + + + + + | |||
1221 |
二甲苯异构体混合物,21 P>闪点Nl P |
1307 |
≥138 |
≤7.0 |
A I |
≤0. 88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1222 |
二甲苯异构体混合物,55 P>闪点221 P |
1307 |
≥138 |
≤7.0 |
A ∏ |
≤0. 88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1223 |
邻二甲苯,21笔>闪点N" r |
1307 |
144 |
7 |
A I |
0. 88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1224 |
邻二甲苯,55 P>闪点221 r |
1307 |
144 |
7 |
A U |
0. 88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
1225 |
二甲苯,C8H10溶剂型,55 C>闪点221 OC |
1136 |
≥137 |
≤20.0 |
A ∏ |
≤0. 88 |
+ + + + + + |
AC |
+ + + ÷ ÷ ÷ |
+ + ÷ + + + |
B. 5液体化合物的储存认可格式示例
液体化合物的储存认可应遵循下列条件
符合下述条件,且所选用的液体一钢材组合经过至少5年以上的实际储存,则视为通过储存认可:
——液体的化学名称或不确定液体的鉴定资料
闪点
沸点
;储存温度:
——与液体直接接触的罐体材质(双层罐的情况下为内罐材料).....................
——依据材料标准命名的名称
——罐壁厚度(双层罐情况下为内罐壁厚度)...................................m
——储罐的安装和储存条件
口地下
口外壳光洁涂层
口冷却温度——
口地上
口绝缘厚度
口建筑物内
口加热温度
液体的储存期
内涂层序号
试验机构
公司名称,试验地点,试验日期 客户对上述资料的担保签名
地点,日期
国家权威专业机构对适用性的认可签名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A一差别
A一差别:是由国家规程引起的国家标准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标准的修改已经超岀了欧 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成员的权限范围。
本标准不属于欧共体管辖。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相关成员国的A一差别在其被取消之前可有 效代替本标准的规定。
Cl芬兰
C. 1.1条款差别
国家立法/管理差别:易燃液体的储存要求及其修正案已在芬兰法律313/85中给出,其中包含了国 家标准SFS 2736的有关强制性规定。
C. 1.2
6. 12加强BB 依据芬兰法律313/85第39—45条和国家标准SFS 2736的规定,下述有关易燃
液体储罐加强圈的附加要求属强制性要求。
带有加强圈的储罐,加强圈必须是连续焊接的。且不能位于钢板接缝处,加强圈的最低点应预留流 通孔。
C. 1.2
7内涂层的补充要求 依据芬兰法律313/85第39—45条和国家标准SFS 2736的规定,下述
有关易燃液体储罐内涂层的附加要求属强制性要求。
依据SFS 2736第6. 2条的规定,储存易燃液体的储罐必须有内涂层。
C. 1.2
7. 3接头型式 依据芬兰法律313/85第39—45条和国家标准SFS 2736的规定,下述有关易
燃液体储罐接头型式的附加要求属强制性要求。
储罐板材(罐体及封头)的焊接必须采用正对接的接头方式进行双面焊接,板材中心线不重合度不 超过0.25 SO
不允许采用2a,2b,3a,3b,7b和8的接头型式。
C.2荷兰
C 2.1荷兰的法案要求
a) 于1993年1月15日生效的关于地下储罐储存液体的相关规定(决定在地下储罐储存液体)
b) 于1996年3月12日生效的对埋地储罐安装施工的相关规定
C) CPR-I危险物灾难预防规定
d> CPR-9危险物灾难预防规定
e) 根据BRL-K747∕O1 d. d. 1996—11—01的规定,在本欧洲标准第7. 3条要求的结构之外,増 加沿储罐圆周方向或径向的焊接罐体或封头的焊接,必须采用内外两面同时焊接的双面焊接 方式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公称容积不大于150 m3的卧式钢罐。
f) 在焊接双层罐的内罐或单层罐时,不适合采用在标准EN 12285表6中列出的2a的接头焊接 型式。
g) 在本欧洲标准中增加第7. 4a“关于焊接性能的附加要求”作为荷兰国内的使用标准:
焊接检验目测
焊接必须经过目测。不容许虚焊或间断焊接。仅允许在表1所列示的有限程度上的咬边焊接。
X光照相检验
沿罐体圆周方向或长度方向的焊接采用X光照相的方式进行随机抽检。评定焊接质量的详细验 收标准见表C. L抽样数量和方法见表C.2。负责进行X光照相检验的检验员必须具备一级摄影资格 和二级X光片解释资格。
衰C. 1蟬缝的验收类型
草图 |
验收类型 | |||
裂缝 |
— |
不允许 | ||
焊接火口裂缝 |
允许缺陷长度Z≤2 mm | |||
不致焊接表面断开的,焊料熔 化缺陷(注1) |
允许长度缺陷Z≤10 mm | |||
焊缝根部渗透缺陷(注1) |
允许长度缺陷Z≤10 mm | |||
包含气隙或焊渣(注D |
允许Sfe陷长度 Z≤10 mm,w≤l. 5 mm | |||
厚度方向的孔隙(如蛀孔等) |
允许的单个孔隙直径,W5 mm, 局部孔隙率≤4%(见注2) | |||
咬边 |
允许的缺陷高度Λ<0.5 mm, 如果焊接长度Z≤10⅝焊接总长时, 0. 5≤允许Sfe陷高度A≤l. 0 mm | |||
符号止=缺陷高度 Z=缺陷长度 S=缺陷寛度 | ||||
注1:短缺陷是在任何IOO mm的焊接长度上总长度不大于25 mm的一个或多个缺陷,或在不足IOO tnm的焊接 长度上总长度不超过焊接长度25%的一个或多个缺陷。长缺陷是在任何100 mm的焊接长度上总长度大 于25 mm的一个或多个缺陷,或在不足100 mm的焊接长度上总长度大于焊接长度25%的一个或多个缺 陷。不允许嬌焊中出现夹渣缺陷,焊缝根部渗透缺陷和/或焊渣缺陷为长缺陷。 注2:面积是指含有孔隙的焊接长度乘以最大焊接宽度。 |
表C.2钢制储■焊缝的抽样检睑
从10级起始
等级 |
一 最小拍照频率 |
1 |
每27个储縁拍2张照片_____________ |
2 |
___________________每24个储繼拍2张照片___________ |
3 |
每21个储Ml拍2张照片 |
4 |
每18个储繼拍2张照片 |
表C・2 (续)
从10级起始
等级 |
__________________最小拍照频率__________________ |
5 |
每15个储罐拍2张照片 |
6 |
每13个储Ig拍2张照片 |
7 |
每11个储罐拍2张照片 |
8 |
每10个储繼拍2张照片 |
9 |
每9个储Ie拍2张照片 |
10 |
每8个储維拍2张照片 |
两张照片是从随机抽取的储罐焊接的T形交叉处拍成的。其中一个从储罐长度方向的焊接引起 的T形交叉点拍得,另一个从储罐圆周方向的焊接引起的T形交叉点拍得。
以最后两个月生产储罐的数量确定生产率。每周制罐数量少于2个的制罐厂,由于生产率低,不允 许使用抽样检验,应对储罐进行X光全检。刚考取资质的检验员,在工作初期必须对储罐进行逐个 拍照。
拍照频次等级可根据废品照片的数目进行如下调整:
。个废品照片 |
低于一级 |
1或2个废品照片 |
相同等级 |
3或4个废品照片 |
高于一级 |
5个或更多废品照片 |
100%检验(见注) |
频次的调整仅在对8个储罐拍照后开始。
注:缺陷数目较高时,须对所有的储應进行拍照。此时除了 T形交叉点的两张照片外,应另加拍两张照片--
个取自储繼纵向焊缝,另一个取自储繼圆周方向焊缝。在确定焊接质量差的原因后——由拍摄8个储蟻之后 的0废品率决定的拍摄频次可设在10级。
废品照片:应对所有缺陷进行修补.修补时,应对对接面进行拍照。假若对接面有缺陷,应进行100%的拍照。 决定焊接频次等级时,不计修补处的照片个数。
*考文献
EN 10028-2压力容器用扁钢——第二部分,具有额定高温性能的合金和非合金钢
EN 10055热轧钢辐射式均质法兰T字钢——尺寸和形状的尺寸公差
EN 10088-1 不锈钢——第一部分:不锈钢编目
ICS 13.100 B 09
AQ 3021—2008
Safety COde for Iifting in CheIniCaI manufactory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539
本标准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和第9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是根据化学品生产单位对吊装作业的安全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 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化工 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春玲、王晓兵、樊晶光、张金晓、梅建、嵇建军、周玮、张君玺、张润泉。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1范圈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生产单位吊装作业分级、作业安全管理基本要求、作业前的安全检査、作业中 安全措施、操作人员应遵守的规定、作业完毕作业人员应做的工作和《吊装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生产单位的检维修吊装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811安全帽
GB 5082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 6067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T 6067—1985 NF E52-122: 1975,NEQ)
GB 16179安全标志使用导则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 1
吊装作业Iift
在检维修过程中利用各种吊装机具将设备、工件、器具、材料等吊起,使其发生位置变化的作业 过程。
3.2
吊装机具 Crane Iift
系指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装卸机、缆索起重机、汽车起重机、轮胎起重机、履带起重机、铁路起 重机、塔式起重机、门座起重机、桅杆起重机、升降机、电葫芦及简易起重设备和辅助用具。
4吊装作业的分级
吊装作业按吊装重物的质量分为三级:
a) 一级吊装作业吊装重物的质量大于IOOt;
b) 二级吊装作业吊装重物的质量大于等于40 t至小于等于100 t5
C)三级吊装作业吊装重物的质量小于40七
5作业安全管理基本要求
5.1应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对吊装机具进行日检、月检、年检。对检査中发现问题的吊装机具,应进行检 修处理,并保存检修档案。检査应符合GB 6067的规定。
5-2吊装作业人员(指挥人员、起重工)应持有有效的《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方可从事吊装作业指挥 和操作α
5-3吊装质量大于等于40 t的重物和土建工程主体结构,应编制吊装作业方案。吊装物体虽不足 40 t,但形状复杂、刚度小、长径比大、精密贵重,以及在作业条件特殊的情况下,也应编制吊装作业方
541 案、施工安全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o
5.4吊装作业方案、施工安全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经作业主管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审査,报主管安全 负责人批椎后方可实施。
5.5利用两台或多台起重机械吊运同一重物时,升降、运行应保持同步;各台起重机械所承受的载荷不 得超过各自额定起重能力的80%。
6作业前的安全检査
吊装作业前应进行以下项目的安全检査:
6.1相关部门应对从事指挥和操作的人员进行资质确认。
6.2相关部门进行有关安全事项的研究和讨论,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确认。
6.3实施吊装作业单位的有关人员应对起重吊装机械和吊具进行安全检查确认,确保处于完好状态。
6.4实施吊装作业单位使用汽车吊装机械,要确认安装有汽车防火罩。
6.5实施吊装作业单位的有关人员应对吊装区域内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査(包括吊装区域的划定、标识、 障碍)。警戒区域及吊装现场应设置安全警戒标志,并设专人监护,非作业人员禁止入内。安全警戒标 志应符合GB 16179的规定。
6,6实施吊装作业单位的有关人员应在施工现场核实天气情况。室外作业遇到大雪、暴雨、大雾及 6级以上大风时,不应安排吊装作业。
7作业中安全措施
7. 1吊装作业时应明确指挥人员,指挥人员应佩戴明显的标志;应佩戴安全帽,安全帽应符合GB 2811 的规定。
7.2应分工明确、坚守岗位,并按GB 5082规定的联络信号,统一指挥。指挥人员按信号进行指挥,其 他人员应清楚吊装方案和指挥信号。
7.3正式起吊前应进行试吊,试吊中检査全部机具、地锚受力情况,发现问题应将工件放回地面,排除 故障后重新试吊,确认一切正常,方可正式吊装。
7.4严禁利用管道、管架、电杆、机电设备等作吊装锚点。未经有关部门审査核算,不得将建筑物、构筑 物作为锚点。-
7.5吊装作业中,夜间应有足够的照明。室外作业遇到大雪、暴雨、大雾及6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 作业。
7.6吊装过程中,出现故障,应立即向指挥者报告,没有指挥令,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7.7起吊重物就位前,不许解开吊装索具。
7.8利用两台或多台起重机械吊运同一重物时,升降、运行应保持同步$各台起重机械所承受地载荷不 得超过各自额定起重能力的80 %。
8操作人员应遵守的规定
8.1按指挥人员所发出的指挥信号进行操作。对紧急停车信号,不论由何人发岀,均应立即执行。
8.2司索人员应听从指挥人员的指挥,并及时报告险情。
8. 3当起重臂吊钩或吊物下面有人、吊物上有人或浮置物时,不得进行起重操作。
8.4严禁起吊超负荷或重物质量不明和埋置物体;不得捆挂、起吊不明质量,与其他重物相连、埋在地 下或与其他物体冻结在一起的重物。
8.5在制动器、安全装置失灵,吊钩防松装置损坏,钢丝绳损伤达到报废标准等情况下严禁起吊操作。
8-6应按规定负荷进行吊装,吊具、索具经计算选择使用,严禁超负荷运行。所吊重物接近或达到额定 起重吊装能力时,应检査制动器,用低高度、短行程试吊后,再平稳吊起。
542
8.7重物捆绑、紧固、吊挂不牢,吊挂不平衡而可能滑动,或斜拉重物,棱角吊物与钢丝绳之间没有衬垫 时不得进行起吊。
8.8不准用吊钩直接缠绕重物,不得将不同种类或不同规格的索具混在一起使用。
8.9吊物捆绑应牢靠,吊点和吊物的中心应在同一垂直线上。
8. 10无法看清场地、无法看清吊物情况和指挥信号时,不得进行起吊。
8.11起重机械及其臂架、吊具、辅具、钢丝绳、缆风绳和吊物不得靠近高低压输电线路。在输电线路近 旁作业时,应按规定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不能满足时,应停电后再进行起重作业。
8. 12停工和休息时,不得将吊物、吊笼、吊具和吊索吊在空中。
8. 13在起重机械工作时,不得对起重机械进行检査和维修;在有载荷的情况下,不得调整起升变幅机 构的制动器。
8. 14下方吊物时,严禁自由下落(溜):不得利用极限位置限制器停车。
8. 15遇大雪、暴雨、大雾及6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露天作业。
8. 16 '用定型起重吊装机械(例如履带吊车、轮胎吊车、桥式吊车等)进行吊装作业时,除遵守本标准外, 还应遵守该定型起重机械的操作规范。
9作业完毕作业人员应做的工作
9. 1将起重臂和吊钩收放到规定的位置,所有控制手柄均应放到零位,使用电气控制的起重机械,应断 开电源开关。
9.2对在轨道上作业的起重机,应将起重机停放在指定位置有效锚定。
9-3吊索、吊具应收回放置到规定的地方,并对其进行检査、维护、保养。
9. 4对接替工作人员,应告知设备存在的异常情况及尚未消除的故障。
10《吊装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10. 1吊装质量大于10 t的重物应办理《吊装安全作业证》(以下简称《作业证》),《作业证》由相关管理 部门负责管理。《作业证》见附录A。
10.2项目单位负责人从安全管理部门领取《作业证》后,应认真填写各项内容,交作业单位负责人批 准。对本标准5. 4规定的吊装作业,应编制吊装方案,并将填好的《作业证》与吊装方案一并报安全管理 部门负责人批准。
10.3《作业证》批准后,项目单位负责人应将《作业证》交吊装指挥。吊装指挥及作业人员应检査《作业 证》,确认无误后方可作业。
10.4应按《作业证》上填报的内容进行作业,严禁涂改、转借《作业证》,变更作业内容,扩大作业范围或 转移作业部位。
10.5对吊装作业审批手续齐全,安全措施全部落实,作业环境符合安全要求的,作业人员方可进行 作业。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吊装安全作业证
A. 1应按作业的内容填报《吊装安全作业证》,见表A. Io
A.2严禁涂改、转借《吊装安全作业证》,严禁变更作业内容、扩大作业范围或转移作业部位。
A.3对吊装作业审批手续不全,安全措施不落实,作业环境不符合安全要求的,作业人员有权拒绝 作业。
A.4作业前,应对照《吊装安全作业证》背面“安全措施”和企业补充的安全措施,在相应方框内画 “/',见表12。
A.5《吊装安全作业证》一式三份,审批后第一联交吊装指挥,第二联交项目单位,第三联交安全管理 部门,保存一年。
表A. 1吊装安全作业证
吊装地点 |
吊装工具名称 | |||
吊装人员 |
特殊工种作业证号 | |||
安全监护人 |
吊装指择(负责人) | |||
作业时间 |
自 年 月 日 时 分至 年 月 日 时 分 | |||
吊装内容 | ||||
起吊重物质量(D | ||||
危害辨识: | ||||
安全措施(执行背面): | ||||
项目单位安全部门负责人(签字): |
项目单位负责人(签字 | |||
作业单位安全部门负责人(签字): |
作业单位负责人(签字): | |||
有关管理部门审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管理部门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襄A.2吊装安全作业证背面的安全措施
序号 |
安 全 揩 施 |
打J |
1 |
作业前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 |
2 |
吊装质量大于等于40 t的重物和土建工程主体结构$吊装物体虽不足40 t,但形状复杂、刚 度小、长径比大、精密贵重,作业条件特殊,需编制吊装作业方案,并经作业主管部门和安全管 理部门审査,报主管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施 | |
3 |
指派专人监护,并监守岗位,非作业人员禁止人内 | |
4 |
作业人员已按规定佩戴防护器具和个体防护用品 | |
5 |
应事先与分厂(车间)负责人取得联系,建立联系信号 | |
6 |
在吊装现场设置安全警戒标志,无关人员不许进入作业现场 | |
7 |
夜间作业要有足够的照明 | |
8 |
室外作业遇到大雪、暴雨、大雾及6级以上大风,停止作业 | |
9 |
检査起重吊装设备、钢丝绳、揽风绳、链条、吊钩等各种机具,保证安全可靠 | |
IO |
应分工明确、坚守岗位,并按规定的联络信号,统一指挥 | |
11 |
将建筑物、构筑物作为锚点,需经工程处审査梭算并批准 | |
12 |
吊装绳索、揽风绳、拖拉绳等避免同带电线路接触,并保持安全距离 | |
13 |
人员随同吊装重物或吊装机械升降,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并经过现场指挥人员批准 | |
14 |
利用管道、管架、电杆、机电设备等作吊装锚点,不准吊装 | |
15 |
悬吊重物下方站人、通行和工作,不准吊装 | |
16 |
超负荷或重物质量不明,不准吊装 | |
17 |
斜拉重物、重物埋在地下或重物坚固不牢,绳打结、绳不齐,.不准吊装 | |
18 |
棱角重物没有衬垫措施,不准吊装 | |
19 |
安全装置失灵,不准吊装 | |
20 |
用定型起重吊装机械(履带吊车、轮胎吊车、轿式吊车等)进行吊装作业,遵守该定型机械的 操作规程 | |
21 |
作业过程中应先用低高度、短行程试吊 | |
22 |
作业现场出现危险品泄漏,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 | |
23 |
作业完成后清理现场杂物 | |
24 |
吊装作业人员持有法定的有效证件 | |
25 |
地下通讯电(光)缆、局域网络电(光)缆、排水沟的盖板,承重吊装机械的负重量已确认,保 护措施已落实 | |
26 |
起吊物的质量(D经确认,在吊装机械的承重范围内 | |
27 |
在吊装高度的管线、电缆桥架已做好防护措施 | |
28 |
作业现场围栏、警戒线、警告牌,夜间警示灯已按要求设置 |
表A・2 (续)
序号 |
安 全 措 施 |
打√ |
29 |
作业高度和转臂范围内,无架空线路 | |
30 |
人员出入口和撤离安全措施已落实:A.指示牌‘B.指示灯 | |
31 |
在爆炸危险生产区域内作业,机动车排气管已装火星熄灭器 | |
32 |
现场夜间有充足照明: A:36 V、24 VU2 V防水型灯 B:36 V、24 V、12 V 防爆型灯 | |
33 |
作业人员已佩戴防护器具 | |
34 |
补充措施 |
ICS 13. IOO B 09
AQ 3022—2008
Safety COde for hot WOrk in CheiniCal InanUfaCtOry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547
本标准第5. 1条和第6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是根据化学品生产单位对动火作业的安全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 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利民、梅建、路念明、常虹、张军、郭凤琴、张晓钢、张建敏。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1范B9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分级、动火作业安全防火要求、动火分析及合格标准、职责 要求及《动火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生产单位禁火区的动火作业。
本标准不适用于化学品生产单位的固定动火区作业和固定用火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AQ 3028—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5—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 1
动火作业 hot WOrk
能直接或间接产生明火的工艺设置以外的非常规作业,如使用电焊、气焊(割)、喷灯、电钻、砂轮等 进行可能产生火焰、火花和炽热表面的非常规作业。
3.2
易燃揚爆场所 inflammable and explosive area
本标准是指生产和储存物品的场所符合GB 50016中火灾危险分类为甲、乙类的区域。
4动火作业分级
动火作业分为特殊动火作业、一级动火作业和二级动火作业三级。
4. 1特殊动火作业
在生产运行状态下的易燃易爆生产装置、输送管道、储罐、容器等部位上及其他特殊危险场所进行 的动火作业。带压不置换动火作业按特殊动火作业管理。
4.2 一级动火作业
在易燃易爆场所进行的除特殊动火作业以外的动火作业。厂区管廊上的动火作业按一级动火作业 管理。
4.3二级动火作业
4. 3.1除特殊动火作业和一级动火作业以外的禁火区的动火作业。
4.3.2凡生产装置或系统全部停车,装置经清洗、置换、取样分析合格并采取安全隔离措施后,可根据 其火灾、爆炸危险性大小,经厂安全(防火)部门批准,动火作业可按二级动火作业管理。
4.4遇节日、假日或其他特殊情况时,动火作业应升级管理。
5动火作业安全防火要求
5. 1动火作业安全防火基本要求
5. 1. 1动火作业应办理《动火安全作业证》(以下简称《作业证》),进入受限空间、高处等进行动火作业 时,还须执行AQ 3028—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和AQ 3025—2008«化学品生 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的规定。
5. 1.2动火作业应有专人监火,动火作业前应清除动火现场及周围的易燃物品,或采取其他有效的安 全防火措施,配备足够适用的消防器材。
5.1.3凡在盛有或盛过危险化学品的容器、设备、管道等生产、储存装置及处于GB 50016规定的甲、 乙类区域的生产设备上动火作业,应将其与生产系统彻底隔离,并进行清洗、置换,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 动火作业;因条件限制无法进行清洗、置换而确需动火作业时按5. 2规定执行。
5. 1.4凡处于GB 50016规定的甲、乙类区域的动火作业,地面如有可燃物、空洞、窖井、地沟、水封等, 应检査分析,距用火点15 m以内的,应采取清理或封盖等措施;对于用火点周围有可能泄漏易燃、可燃 物料的设备,应采取有效的空间隔离措施。
5.1.5拆除管线的动火作业,应先査明其内部介质及其走向,并制订相应的安全防火措施。
5. 1.6在生产、使用、储存氧气的设备上进行动火作业,氧含量不得超过21%o
5.1.7五级风以上(含五级风)天气,原则上禁止露天动火作业。因生产需要确需动火作业时,动火作 业应升级管理。
5. 1.8在铁路沿线(25 m以内)进行动火作业时,遇装有危险化学品的火车通过或停留时,应立即停止 作业。
5. L 9凡在有可燃物构件的凉水塔、脱气塔、水洗塔等内部进行动火作业时,应采取防火隔绝措施。
5. 1. 10动火期间距动火点30 m内不得排放各类可燃气体;距动火点15 m内不得排放各类可燃液 体;不得在动火点10 m范围内及用火点下方同时进行可燃溶剂清洗或喷漆等作业。
5.1. 11动火作业前,应检査电焊、气焊、手持电动工具等动火工器具本质安全程度,保证安全可靠。
5. 1.12使用气焊、气制动火作业时,乙焕瓶应直立放置孑氧气瓶与乙焕气瓶间距不应小于5 m,二者与 动火作业地点不应小于10 m,并不得在烈日下曝晒。
5. 1. 13动火作业完毕,动火人和监火人以及参与动火作业的人员应清理现场,监火人确认无残留火种 后方可离开。
5.2特殊动火作业的安全防火要求
特殊动火作业在符合5.1规定的同时,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5. 2. 1在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不得进行带压不置换动火作业。
5. 2.2应事先制定安全施工方案,落实安全防火措施,必要时可请专职消防队到现场监护。
5.2. 3动火作业前,生产车间(分厂)应通知工厂生产调度部门及有关单位,使之在异常情况下能及时 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5.2.4动火作业过程中,应使系统保持正压,严禁负压动火作业。
5.2.5动火作业现场的通排风应良好,以便使泄漏的气体能顺畅排走。
6动火分析及合格标准
6. 1动火作业前应进行安全分析,动火分析的取样点要有代表性。
6.2在较大的设备内动火作业,应采取上、中、下取样;在较长的物料管线上动火,应在彻底隔绝区域内 分段取样;在设备外部动火作业,应进行环境分析,且分析范围不小于动火点10 mo
6. 3 取样与动火间隔不得超过30 min,如超过此间隔或动火作业中断时间超过30 min,应重新取样分 析。特殊动火作业期间还应随时进行监测。
550
6.4使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仪或其他类似手段进行分析时,检测设备应经标准气体样品标定合格。
6.5动火分析合格判定
当被测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4%时,其被测浓度应不大于O.5⅝(体积百分数);当被测 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应不大于0. 2%(体积百分数)。
7职责要求
7. 1动火作业负责人
7. 1. 1负责办理《作业证》并对动火作业负全面责任。
7. 1.2应在动火作业前详细了解作业内容和动火部位及周围情况,参与动火安全措施的制定、落实,向 作业人员交代作业任务和防火安全注意事项。
7. 1.3作业完成后,组织检査现场,确认无遗留火种后方可离开现场。
7.2动火人
7. 2. 1应参与风险危害因素辨识和安全措施的制定。
7.2.2应逐项确认相关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7. 2. 3 应确认动火地点和时间c
7. 2.4若发现不具备安全条件时不得进行动火作业。
7. 2.5应随身携带《作业证》。
7.3监火人
7. 3. 1负责动火现场的监护与检査,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动火人停止动火作业,及时联系有关人 员采取措施。
7. 3.2应坚守岗位,不准脱岗;在动火期间,不准兼作其他工作。
7. 3.3当发现动火人违章作业时应立即制止。
7. 3.4在动火作业完成后,应会同有关人员清理现场,清除残火,确认无遗留火种后方可离开现场。
7.4动火部位负责人
7. 4.1对所属生产系统在动火过程中的安全负责。参与制定、负责落实动火安全措施,负责生产与动 火作业的衔接。
7.4.2检査、确认《作业证》审批手续,对手续不完备的《作业证》应及时制止动火作业。
7.4.3在动火作业中,生产系统如有紧急或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停止动火作业。
7.5动火分析人
动火分析人对动火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负责。应根据动火点所在车间的要求,到现场取样分析,在 《作业证》上填写取样时间和分析数据并签字。不得用合格等字样代替分析数据。
7.6动火作业的审批人
动火作业的审批人是动火作业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的最终确认人,对自己的批准签字负责。
7. 6. 1审査《作业证》的办理是否符合要求。
7.6.2到现场了解动火部位及周围情况,检査、完善防火安全措施。
8《动火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8. 1《作业证》的区分
特殊动火、一级动火、二级动火的《作业证》应以明显标记加以区分。《作业证》的格式见附录Ao
8.2《作业证》的办理和使用要求
8. 2. 1办证人须按《作业证》的项目逐项填写,不得空项;根据动火等级,按8. 3条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 办理。
8. 2.2办理好《作业证》后,动火作业负责人应到现场检査动火作业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确认安全措施
551
可靠并向动火人和监火人交代安全注意事项后,方可批准开始作业。
8. 2.3《作业证》实行一个动火点、一张动火证的动火作业管理。
8. 2.4《作业证》不得随意涂改和转让,不得异地使用或扩大使用范围。
8. 2.5《作业证》一式三联,二级动火由审批人、动火人和动火点所在车间操作岗位各持一份存査:一级 和特殊动火《作业证》由动火点所在车间负责人、动火人和主管安全(防火)部门各持一份存査;《作业证》 保存期限至少为1年。
8.3《作业证》的审批
8. 3.1特殊动火作业的《作业证》由主管厂长或总工程师审批。
8. 3. 2 一级动火作业的《作业证》由主管安全(防火)部门审批。
8. 3. 3二级动火作业的《作业证》由动火点所在车间主管负责人审批。
8.4《作业证》的有效期限
8.4. 1特殊动火作业和一级动火作业的《作业证》有效期不超过8 ho
8.4.2二级动火作业的《作业证》有效期不超过72 h,每日动火前应进行动火分析。
8. 4.3动火作业超过有效期限,应重新办理《作业证》。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动火安全作业证 衰A. 1动火安全作业证
生产车间(分厂): 编号:
动火地点 |
动火人: | ||||||
动火方式 | |||||||
动火时间 |
年 月 日 时 分始 至 年 月 日 时 分止 | ||||||
动火作业负责人 | |||||||
动火分析时间 |
年 月 日 时 |
年 月 日 时 |
年 月 日 时 | ||||
采样地点 | |||||||
分析数据 | |||||||
分析人 | |||||||
危害识别 | |||||||
安全措施 | |||||||
动火安全措施编制人 |
动火部位负责人 | ||||||
监火人 | |||||||
动火初审人 |
动火审批人 | ||||||
特殊动火会签: | |||||||
动火前,岗位当班班长验票签字: 年 月 日 时 |
AQ 3023—2008
Safety COde for excavation WOrk in ChemiCal manufactory
本标准第4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是根据化学品生产单位对动土作业的安全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 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化工 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葛晓军、梅建、张君玺、王晓兵、嵇建军、张润泉、张金晓、周玮。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生产单位的动土作业安全要求和《动土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生产单位的动土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811安全帽
GB 7059便携式木梯安全要求
GB 12142便携式金属梯安全要求
GB/T 13869 用电安全导则
GB 16179安全标志使用导则
JCJ 4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 1
动土作业 excavation WOrk
挖土、打桩、钻探、坑探、地锚入土深度在0.5 m以上;使用推土机、压路机等施工机械进行填土或 平整场地等可能对地下隐蔽设施产生影响的作业。
4动土作业安全要求
4. 1动土作业应办理《动土安全作业证》(以下简称《作业证》),没有《作业证》严禁动土作业。《作业证》 见附录Ao
4.2《作业证》经单位有关水、电、汽、工艺、设备、消防、安全、工程等部门会签,由单位动土作业主管部 门审批。
4.3作业前,项目负责人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作业人员应按规定着装并佩戴合适的个体防护 用品。施工单位应进行施工现场危害辨识,并逐条落实安全措施。
4.4作业前,应检査工具、现场支撑是否牢固、完好,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4.5动土作业施工现场应根据需要设置护栏、盖板和警告标志,夜间应悬挂红灯示警。
4.6严禁涂改、转借《作业证》,不得擅自变更动土作业内容、扩大作业范围或转移作业地点。
4.7动土临近地下隐蔽设施时,应使用适当工具挖掘,避免损坏地下隐蔽设施。
4.8动土中如暴露出电缆、管线以及不能辨认的物品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妥善加以保护,报告动土审 批单位处理,经采取措施后方可继续动土作业。
4.9挖掘坑、槽、井、沟等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盘
a) 挖掘土方应自上而下进行,不准采用挖底脚的办法挖掘,挖出的土石严禁堵塞下水道和睿井。
b) 在挖较深的坑、槽、井、沟时,严禁在土壁上挖洞攀登,当使用便携式木梯或便携式金属梯时, 应符合GB 7059和GB 12142要求。作业时应戴安全帽,安全帽应符合GB 2811的要求。坑、 槽、井、沟上端边沿不准人员站立、行走。
C)要视土壤性质、湿度和挖掘深度设置安全边坡或固壁支撑。挖出的泥土堆放处所和堆放的材 料至少应距坑、槽、井、沟边沿0. 8 m,高度不得超过1.5 mo对坑、槽、井、沟边坡或固壁支撑 架应随时检査,特别是雨雪后和解冻时期,如发现边坡有裂缝、松疏或支撑有折断、走位等异 常危险征兆,应立即停止工作,并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
d) 在坑、槽、井、沟的边缘安放机械、铺设轨道及通行车辆时,应保持适当距离,采取有效的固壁 措施,确保安全。
e) 在拆除固壁支撑时,应从下而上进行。更换支撑时,应先装新的,后拆旧的。
f) 作业现场应保持通风良好,并对可能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区域进行监测。发现有毒有害气体 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待采取了可靠的安全措施后方可作业。
g) 所有人员不准在坑、槽、井、沟内休息。
4.10作业人员多人同时挖土应相距在2 m以上,防止工具伤人。作业人员发现异常时,应立即撤离 作业现场。
4. 11在危险场所动土时,应有专业人员现场监护,当所在生产区域发生突然排放有害物质时,现场监 护人员应立即通知动土作业人员停止作业,迅速撤离现场,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4. 12 高处作业涉及临时用电时,应符合GB/T 13869和JCJ 46的有关要求。
4.13施工结束后应及时回填土,并恢复地面设施。
5《作业证》的管理
5.1《作业证》由动土作业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管理。
5.2动土申请单位在动土作业主管部门领取《作业证》,填写有关内容后交施工单位。
5.3施工单位接到《作业证》后,填写《作业证》中有关内容后将《作业证》交动土申请单位。
5. 4动土申请单位从施工单位得到《作业证》后交单位动土作业主管部门,并由其牵头组织工程有关部 门审核会签后审批。
5.5动土作业审批人员应到现场核对图纸。査验标志,检査确认安全措施后方可签发《作业证》。
5.6动土申请单位应将办理好的《作业证》留存,分别送档案室、有关部门、施工单位各一份。
5.7《作业证》一式三联,第一联交审批单位留存,第二联交申请单位,第三联由现场作业人员随身 4⅛τH⅜ 4J⅛ ⅛i? o
5.8 一个施工点、一个施工周期内办理一张《作业证》。
5.9《作业证》保存期为一年。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动土安全作业证
表A. 1动土安全作业证(正面)
编号 |
I申请单位I |
申请人 | |
作业单位 |
作业地点 | ||
电源接入点 |
电压 |
填写人 | |
作业时间 |
自 年 月 日 时 分至 年 月 曰 时 分止 | ||
动土作业范围、内容、方式(包括深度、面积,并附简图L 项目负责人: 年 月 日 时 分 | |||
危害辨识: | |||
动土安全措施(执行背面): * 作业负责人: 年 月 日 时 分 | |||
作业地段 负责人意见 |
负责人: 年 月 日 时 分 | ||
有关水、电、汽、工艺、设备、消防、安全等部门会签意见: 总图负责人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_月 日 时 分 | |||
完工验收检査 |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
襄A.2动土安全作业证(背面)
序号 |
安 全 措上 |
打J |
1 |
作业人员作业前已进行了安全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
作业地点处于易燃易爆场所,需要动火时是否办理了动火证 | |
3 |
地下电力电缆已确认保护措施已落实 | |
4 |
地下通讯电(光)缆、局域网络电(光)缆已确认保护措施已落实 | |
5 |
地下供排水、消防管线、工艺管线已确认保护措施已落实_________________ | |
6 |
已按作业方案图划线和立桩 | |
7 |
动土地点有电线、管道等地下设施,应向作业单位交待并派人监护;作业时轻挖,禁止使用 铁棒、铁犒或抓斗等机械工具 | |
8 |
作业现场围栏、警戒线、警告牌夜间警示灯已按要求设置 | |
9 |
已进行放坡处理和固壁支撑 | |
IO |
人员出入口和撤离安全措施已落实:A.梯子;B.修坡道 | |
11 |
道路施工作业已报;交通、消防、安全监督部门、应急中心 | |
12 |
~备有可燃气体检测仪、有毒介质检测仪 | |
13 |
现场夜间有充足照明:
| |
14 |
作业人员已佩戴安全帽等防护器具 | |
15 |
动土范围(包括深度、面积,并附简图)无障碍物,已在总图上做标记. |
AQ 3024—2008
Safety COde for road breaking in ChelniCal manufactory
本标准第6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是根据化学品生产单位对断路作业的安全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J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 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中国化工 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正宏、梅建、周玮、嵇建军、张润泉、张金晓、张君玺。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生产单位断路作业的术语和定义、总则、《断路安全作业证》管理和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生产单位的断路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未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A 182道路作业交通安全标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断路作业 WOrk for road breaking
在化学品生产单位内交通主干道、交通次干道、交通支道与车间引道上进行工程施工、吊装吊运等 各种影响正常交通的作业。
3.2
断路申请单位 WOrkShOP applied for road breaking
需要在化学品生产单位内交通主干道、交通次干道、交通支道与车间引道上进行各种影响正常交通 作业的生产、维修、电力、通信等车间级单位。
3.3
断路作业单位 WOrkSbOP Of WOrking On the breaking road
按照断路申请单位要求,在化学品生产单位内交通主干道、交通次干道、交通支道与车间引道上进 行各种影响正常交通作业的工程施工、吊装吊运等单位。
3.4
道路作业警示灯 Work beacon
设置在作业路段周围以告示道路使用者注意交通安全的灯光装置?
3.5
作业区 WOrk area
为保障道路作业现场的交通安全而用路栏、锥形交通路标等围起来的区域。
4总则
4. 1进行断路作业应制定周密的安全措施,并办理《断路安全作业证》(以下简称《作业证》),方可作业。
4.2《作业证》由断路申请单位负责办理。
4.3断路申请单位负责管理作业现场。
4.4《作业证》申请单位应由相关部门会签。审批部门在审批《作业证》后,应立即填写《断路作业通知 单》,并书面通知相关部门。
4.5在《作业证》规定的时间内未完成断路作业时,由断路申请单位重新办理《作业证》。
562
5《断路安全作业证》管理
5. 1《作业证》由断路申请单位指定专人至少提前一天办理。
5.2《作业证》由断路申请单位的上级有关管理部门按照本标准规定的《作业证》格式统一印制,一式 三联。
5.3断路申请单位在有关管理部门领取《作业证》后,逐项填写其应填内容后交断路作业单位。
5.4断路作业单位接到《作业证》后,填写《作业证》中断路作业单位应填写的内容,填写后将《作业证》 交断路申请单位。
5.5断路申请单位从断路作业单位收到《作业证》后,交本单位上级有关管理部门审批。
5.6办理好的《作业证》第一联交断路作业单位,第二联由断路申请单位留存,第三联留审批部门备案。
5.7《作业证》应至少保留1年。
6安全要求
6. 1 作业组织
6. 1.1断路作业单位接到《作业证》并向断路申请单位确认无误后,即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作业证》 的内容组织进行断路作业。
6.1.2断路作业申请单位应制定交通组织方案,设置相应的标志与设施,以确保作业期间的交通安全。
6. 1.3断路作业应按《作业证》的内容进行。
6. 1.4用于道路作业的工作、材料应放置在作业区内或其他不影响正常交通的场所。
6.1.5严禁涂改、转借《作业证》。
6. 1.6变更作业内容,扩大作业范围,应重新办理《作业证》。
6.2作业交通警示
6.2∙ 1断路作业单位应根据需要在作业区相关道路上设置作业标志、限速标志、距离辅助标志等交通 警示标志,以确保作业期间的交通安全。
6. 2.2断路作业单位应在作业区附近设置路栏、锥形交通路标、道路作业警示灯、导向标等交通警示 设施。
6.2.3在道路上进行定点作业,白天不超过2 h,夜间不超过1 h即可完工的,在有现场交通指挥人员 指挥交通的情况下,只要作业区设置了完善的安全设施,即白天设置了锥形交通路标或路栏,夜间设置 了锥形交通路标或路栏及道路作业警示灯,可不设标志牌。
6. 2.4夜间作业应设置道路作业警示灯,道路作业警示灯设置在作业区周围的锥形交通路标处,应能 反映作业区的轮廓。
6.2.5道路作业警示灯应为红色。
6.2.6警示灯应防爆并采用安全电压。
6. 2. 7道路作业警示灯设置高度应符合GA 182的规定,离地面1.5 m,不低于1. O mo
6. 2. 8道路作业警示灯遇雨、雪、雾天时应开启,在其他气候条件下应自傍晚前开启,并能发出至少自 150 m以外清晰可见的连续、闪烁或旋转的红光。
6.3应急救援
6. 3. 1断路申请单位应根据作业内容会同作业单位编制相应的事故应急措施,并配备有关器材。
6. 3.2动土挖开的路面宜做好临时应急措施,保证消防车的通行。
6.4恢复正常交通
断路作业结束,应迅速清理现场,尽快恢复正常交通O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断路安全作业证
襄A.1新路安全作业证
编号 第 联
申请单位 |
作业单位 |
断路时间 |
年 月 日 时至 年 月 日 时 |
断路原因 | |
断路地段示意图: 断路申请单位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断路申请单位负责人(签字): | |
断路作业单位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断路作业单位负责人(签字八 | |
审批部门意见: , 审批部门负责人(签字): | |
完工验收: 断路申请单位负责人(签字): 审批部门负责人(签字): |
附录B (赍料性附录) 断路作业通知单
表B.1断路作业通知单 编号
申请单位 |
I 作业单位 |
断路时间 |
年 月 日 时至 年 月 日 时 |
断路原因 | |
断路地段示意图: | |
审批部门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
接收单位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AQ 3025—2008
Safety COde for WOrkS at height in ChelniCaI manufacturer
本标准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是根据化学品生产单位对高处作业的安全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 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化
工信息中心。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厚云、梅建、樊晶光、张润泉、张金晓、嵇建军、周玮。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生产单位的高处作业分级、安全要求与防护和《高处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生产单位生产区域的高处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811安全帽
GB/T 3608高处作业分级
GB 4053.1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
GB 4053. 2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
GB 6095 安全带
GB 7059便携式木梯安全要求
GB 12142便携式金属梯安全要求
GB/T 13869用电安全导则
JCJ 4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 1
高处作业 WOrk at height
凡距坠落高度基准面2 m及其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称为高处作业。
3.2
坠落基准面 falling datum PIane
从作业位置到最低坠落着落点的水平面,称为坠落基准面。
3.3
坠落高度(作业高度)叔falling height(work height)
从作业位置到坠落基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坠落高度(也称作业高度)。
3.4
异温高处作业 high Or IOW temperature WOrk at height
在高温或低温情况下进行的高处作业。高温是指作业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高于本地区夏 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的气温2 P及以上时的温度。低温是指作业地点的气温低于5
3.5
带电高处作业 hot-Iine WOrk at height
作业人员在电力生产和供、用电设备的维修中采取地(零)电位或等(同)电位作业方式,接近或接触 带电体对带电设备和线路进行的高处作业。低于表1距离的,视为接近带电体。
表1各电压等级下最小接近带电体距离
电压等级∕kV |
10以下 |
20 〜35 |
44 |
60 〜IIo |
154 |
220 |
距离/m |
1.7 |
2 |
2.2 |
2.5 |
3 |
4 |
4高处作业分级 4.1高处作业的分级
高处作业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特级高处作业,符合GB/T 3608的规定。
4. 1. 1作业高度在2 m≤Λ<5 m时,称为一级高处作业。
4. 1.2 作业高度在5 m≤Λ<15 m时,称为二级高处作业。
4. 1. 3作业高度在15 m≤A<30 m时.称为三级高处作业。
4. 1.4作业高度在五23Om以上时,称为特级高处作业。
5高处作业安全要求与防护
5.1高处作业前的安全要求
5.1.1进行高处作业前,应针对作业内容,进行危险辨识,制定相应的作业程序及安全措施。将辨识出 的危害因素写入《高处安全作业证》(以下简称《作业证》),并制定出对应的安全措施。
5.1.2进行高处作业时,除执行本规范外,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高处作业及安全技术标准的规定。
5. 1.3作业单位负责人应对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负责并建立相应的责任制。
5.1.4高处作业人员及搭设高处作业安全设施的人员,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及专业考试合格,持证上 岗,并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査。对患有职业禁忌证(如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病、療痫病、精神疾病等)、年老 体弱、疲劳过度、视力不佳及其他不适于高处作业的人员,不得进行高处作业。
5. 1-5从事高处作业的单位应办理《作业证》,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作业。
5. 1.6《作业证》审批人员应赴高处作业现场检査确认安全措施后,方可批准高处作业。
5. 1.7高处作业中的安全标志、工具、仪表、电气设施和各种设备,应在作业前加以检査,确认其完好后 投入使用。
5.1.8高处作业前要制定高处作业应急预案,内容包括:作业人员紧急状况时的逃生路线和救护方法, 现场应配备的救生设施和灭火器材等。有关人员应熟知应急预案的内容。
5. 1. 9在紧急状态下(有下列情况下进的高处作业的)应执行单位的应急预案:
D 遇有6级以上强风、浓雾等恶劣气候下的露天攀登与悬空高处作业3
2)在临近有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的放空管线或烟囱的场所进行高处作业时,作业点的有毒 物浓度不明。
5. 1. W 高处作业前,作业单位现场负责人应对高处作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交代现场环境和作 业安全要求以及作业中可能遇到意外时的处理和救护方法。
5. 1. 11高处作业前,作业人员应査验《作业证》,检査验收安全措施落实后方可作业。
5. 1. 12高处作业人员应按照规定穿戴符合国家标准的劳动保护用品,安全带符合GB 6095的要求, 安全帽符合GB 2811的要求等。作业前要检査。
5. 1. 13高处作业前,作业单位应制定安全措施并填入《作业证》内。
5.1.14高处作业使用的材料、器具、设备应符合有关安全标准要求。
5.1.15高处作业用的脚手架的搭设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高处作业应根据实际要求配备符合安全要 求的吊笼、梯子、防护围栏、挡脚板等。跳板应符合安全要求,两端应捆绑牢固。作业前,应检査所用的 安全设施是否坚固、牢靠。夜间高处作业应有充足的照明。
5.1. 16供高处作业人员上下用的梯道、电梯、吊笼等要符合有关标准要求;作业人员上下时要有可靠
的安全措施。固定式钢直梯和钢斜梯应符合GB 4053.1和GB 4053. 2的要求,便携式木梯和便携式金 属梯,应符合GB 7059和GB 12142的要求。
5.1.17便携式木梯和便携式金属梯梯脚底部应坚实,不得垫高使用。踏板不得有缺档。梯子的上端 应有固定措施。立梯工作角度以75o±5o为宜。梯子如需接长使用,应有可靠的连接措施,且接头不得 超过1处。连接后梯梁的强度,不应低于单梯梯梁的强度。折梯使用时上部夹角以35。〜45°为宜,钗链 应牢固,并应有可靠的拉撑措施。
5.2高处作业中的安全要求与防护
5. 2. 1高处作业应设监护人对高处作业人员进行监护,监护人应坚守岗位。
5. 2.2作业中应正确使用防坠落用品与登高器具、设备。高处作业人员应系用与作业内容相适应的安 全带,安全带应系挂在作业处上方的牢固构件上或专为挂安全带用的钢架或钢丝绳上,不得系挂在移动 或不牢固的物件上;不得系挂在有尖锐棱角的部位。安全带不得低挂高用。系安全带后应检査扣环是 否扣牢。
5.2.3作业场所有坠落可能的物件,应一律先行撤除或加以固定。高处作业所使用的工具、材料、零件 等应装入工具袋,上下时手中不得持物。工具在使用时应系安全绳,不用时放入工具袋中。不得投掷工 具、材料及其他物品。易滑动、易滚动的工具、材料堆放在脚手架上时,应采取防止坠落措施。高处作业 中所用的物料,应堆放平稳,不妨碍通行和装卸。作业中的走道、通道板和登高用具,应随时清扫干净; 拆卸下的物件及余料和废料均应及时清理运走,不得任意乱置或向下丢弃α
5. 2.4雨天和雪天进行髙处作业时,应采取可靠的防滑、防寒和防冻措施。凡水、冰、霜、雪均应及时清 除。对进行高处作业的高耸建筑物,应事先设置避雷设施。遇有6级以上强风、浓雾等恶劣气候,不得 进行特级高处作业、露天攀登与悬空高处作业e暴风雪及台风暴雨后,应对高处作业安全设施逐一加以 检査,发现有松动、变形、损坏或脱落等现象,应立即修理完善。
5.2.5在临近有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的放空管线或烟囱的场所进行高处作业时,作业点的有毒物 浓度应在允许浓度范围内,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在应急状态下,按应急预案执行。
5.2.6带电高处作业应符合GB/T 13869的有关要求。高处作业涉及临时用电时应符合JCJ 46的有 关要求。
5.2.7高处作业应与地面保持联系,根据现场配备必要的联络工具,并指定专人负责联系。尤其是在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场所或附近有放空管线的位置高处作业时,应为作业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器材 (如空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或口罩等),应事先与车间负责人或工长(值班主任)取得联系,确定联 络方式,并将联络方式填入《作业证》的补充措施栏内。
5. 2.8不得在不坚固的结构(如彩钢板屋顶、石棉瓦、瓦棱板等轻型材料等)上作业,登不坚固的结构 (如彩钢板屋顶、石棉瓦、瓦棱板等轻型材料)作业前,应保证其承重的立柱、梁、框架的受力能满足所承 载的负荷,应铺设牢固的脚手板,并加以固定,脚手板上要有防滑措施。-
5. 2.9作业人员不得在高处作业处休息。
5. 2. 10高处作业与其他作业交叉进行时,应按指定的路线上下,不得上下垂直作业,如果需要垂直作 业时应采取可靠的隔离措施。
5.2. 11在采取地(零)电位或等(同)电位作业方式进行带电高处作业时。应使用绝缘工具或穿均 压服。
5- 2. 12发现高处作•业的安全技术设施有缺陷和隐患时,应及时解决3危及人身安全时,应停止作业。
5. 2. 13因作业必需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防护设施时,应经作业负责人同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业 后应立即恢复。
5. 2. 14防护棚搭设时,应设警戒区,并派专人监护。
5.2・15作业人员在作业中如果发现情况异常,应发出信号,并迅速撤离现场。
570
5.3高处作业完工后的安全要求
5. 3. 1高处作业完工后,作业现场清扫干净,作业用的工具、拆卸下的物件及余料和废料应清理运走。
5. 3.2脚手架、防护棚拆除时,应设警戒区,并派专人监护。拆除脚手架、防护棚时不得上部和下部同 时施工。
5. 3.3高处作业完工后,临时用电的线路应由具有特种作业操作证书的电工拆除。
5.3.4高处作业完工后,作业人员要安全撤离现场,验收人在《作业证》上签字。
6《高处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6. 1 一级高处作业和在坡度大于45°的斜坡上面的高处作业,由车间负责审批。
6.2二级、三级高处作业及下列情形的高处作业由车间审核后,报厂相关主管部门审批。
1) 在升降(吊装)口、坑、井、池、沟、洞等上面或附近进行高处作业;
2) 在易燃、易爆、易中毒、易灼伤的区域或转动设备附近进行高处作业;
3) 在无平台、无护栏的塔、釜、炉、罐等化工容器、设备及架空管道上进行高处作业;
4) 在塔、釜、炉、罐等设备内进行高处作业;
5) 在临近有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的放空管线或烟囱及设备高处作业。
6.3特级高处作业及下列情形的高处作业,由单位安全部门审核后,报主管安全负责人审批。
D 在阵风风力为6级(风速10. 8 m∕s)及以上情况下进行的强风高处作业;
2) 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进行的异温高处作业;
3) 在降雪时进行的雪天高处作业;
4) 在降雨时进行的雨天高处作业;
5) 在室外完全采用人工照明进行的夜间高处作业:
6) 在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条件下进行的带电高处作业;
7) 在无立足点或无牢靠立足点的条件下进行的悬空高处作业。
6.4作业负责人应根据高处作业的分级和类别向审批单位提出申请,办理《作业证》。《作业证》一式三 份,一份交作业人员,一份交作业负责人,一份交安全管理部门留存,保存期1年。
6.5《作业证》有效期7天,若作业时间超过7天,应重新审批。对于作业期较长的项目,在作业期内, 作业单位负责人应经常深入现场检査,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并做好记录。若作业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应 重新办理《作业证》。
附录A (透料性附录) 高处安全作业证
衰A.1高处安全作业证(正面)
编号: |
申请单位 申请人 | ||||
作业时间 |
自 年 月 日 时 分至 年 月 日 时 分 | ||||
作业地点 | |||||
作业内容 | |||||
作业高度 |
作业类别 | ||||
作业单位 |
作业人 | ||||
危害辨识: | |||||
安全措施(执行背面): 作业单位现场负责人: | |||||
监护人职责 |
检査安全揩施是否完全 落实到位,并做好监护 |
监护人 |
签字: 年 月 日时分 | ||
作业单位负责人 意见 |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 ||||
审核部门意见 |
签字: |
签字* |
签字: | ||
审批部门意见 |
签字: |
签字: |
签字: | ||
完工验收人 |
签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 月 日 时 分 |
表A.2 H处安全作业证(背面)一一高处作业安全措施
序号 |
___________高处作业安全措施_________________ |
打J |
1 |
作业人员身体条件符合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
作业人员着装符合工作要求 | |
3 |
作业人员佩戴合格的安全帽 | |
4 |
作业人员佩戴安全带,安全带要高挂低用 | |
5 |
作业人员携带有工具袋 | |
6 |
作业人员«»:A.过滤式防毒面具或口罩 B.空气呼吸器 | |
7 |
现场搭设的脚手架、防护网、围栏符合安全规定 | |
8 |
垂直分层作业中间有隔离设施 | |
9 |
~梯子、绳子符合安全规定~: | |
IO |
石棉瓦等轻型棚的承重梁、柱能承重负荷的要求 | |
11 |
作业人员在石棉瓦等不承重物作业所搭设的承重板稳定牢固 | |
12 |
采光不足、夜间作业有充足的照明、安装临时灯、防爆灯______________ | |
13 |
30 m以上高处作业配&通讯、联络工具 | |
14 |
~补充措施 | |
15 |
F他 |
AQ 3026—2008
Safety COde for CqUiPment repair in CheIniCaI InanUfaCtOry
本标准第4章、第5章和第6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是根据化学品生产单位对设备检修作业的安全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 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由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利民、宋立終、张建敏、常虹、樊晶光、张君玺、张军、郭凤琴。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检修前的安全要求、检修作业中的安全要求及检修结束后的安 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生产单位的设备大、中、小修与抢修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894 安全标志(GB 2894—1996,ISO 3864—1984,MoD)
AQ 3022—2008 AQ 3028—2008 AQ 3027—2008 AQ 3025—2008 AQ 3021—2008 AQ 3024—2008 AQ 3023—2008 |
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 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 化学品生产单位盲板抽堵作业安全规范 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 化学品生产单位吊装作业安全规范 化学品生产单位断路作业安全规范 化学品生产单位动土作业安全规范 |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 1
设备检修 eq UiPment repair
为了保持和恢复设备、设施规定的性能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检测和修理。
4检修前的安全要求 4.1外来检修施工单位应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并在其等级许可范围内开展检修施工业务。
4.2在签订设备检修合同时,应同时签订安全管理协议。
4. 3根据设备检修项目的要求,检修施工单位应制定设备检修方案,检修方案应经设备使用单位审核。 检修方案中应有安全技术措施,并明确检修项目安全负责人。检修施工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整个检修 作业过程的具体安全工作。
4.4检修前,设备使用单位应对参加检修作业的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4.4.1有关检修作业的安全规章制度。
4.4. 2 检修作业现场和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4.4.3检修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个体防护器具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4. 4.4相关事故案例和经验、教训。
4.5检修现场应根据GB 2894的规定设立相应的安全标志。
4.6 检修项目负责人应组织检修作业人员到现场进行检修方案交底。
4. 7检修前施工单位要做到检修组织落实、检修人员落实和检修安全措施落实O 576
4.8当设备检修涉及高处、动火、动土、断路、吊装、抽堵盲板、受限空间等作业时,须按AQ 3025-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AQ 3022-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3—2OO8≪化学品生产单位动土作业安全规范KAQ 3024—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断路作业安全 规范KAQ 3021—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吊装作业安全规范》、AQ 3027—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盲板抽 堵作业安全规范》和AQ 3028—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的规定执行。
4.9临时用电应办理用电手续,并按规定安装和架设。
4.10设备使用单位负责设备的隔绝、清洗、置换,合格后交出。
4.11检修项目负责人应与设备使用单位负责人共同检査,确认设备、工艺处理等满足检修安全要求。
4. 12应对检修作业使用的脚手架、起重机械、电气焊用具、手持电动工具等各种工器具进行检査,手持 式、移动式电气工器具应配有漏电保护装置。凡不符合作业安全要求的工器具不得使用。
4. 13 对检修设备上的电器电源,应采取可靠的断电措施,确认无电后在电源开关处设置安全警示标牌 或加锁。
4. 14对检修作业使用的气体防护器材、消防器材、通信设备、照明设备等应安排专人检査,并保证 完好。
4.15对检修现场的梯子、栏杆、平台、算子板、盖板等进行检査,确保安全。
4.16对有腐蚀性介质的检修场所应备有人员应急用冲洗水源和相应防护用品。
4.17对检修现场存在的可能危及安全的坑、井、沟、孔洞等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设置警告标志,夜间 应设警示红灯。
4.18应将检修现场影响检修安全的物品清理干净。
4.19应检査、清理检修现场的消防通道、行车通道,保证畅通。
4.20需夜间检修的作业场所,应设满足要求的照明装置。
4.21检修场所涉及的放射源,应事先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使其处于安全状态。
5检修作业中的安全要求
5. 1参加检修作业的人员应按规定正确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5.2检修作业人员应遵守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5.3从事特种作业的检修人员应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
5.4多工种、多层次交叉作业时,应统一协调,釆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5从事有放射性物质的检修作业时,应通知现场有关操作、检修人员避让,确认好安全防护间距,按 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设专人监护。
5- 6夜间检修作业及特殊天气的检修作业,须安排专人进行安全监护O
5.7当生产装置出现异常情况可能危及检修人员安全时,设备使用单位应立即通知检修人员停止作 业,迅速撤离作业场所。经处理,异常情况排除且确认安全后,检修人员方可恢复作业。
6检修结束后的安全要求
6. 1因检修需要而拆移的盖板、算子板、扶手、栏杆、防护罩等安全设施应恢复其安全使用功能。
6.2检修所用的工器具、脚手架、临时电源、临时照明设备等应及时撤离现场。
6.3检修完工后所留下的废料、杂物、垃圾、油污等应清理干净(J
AQ 3027—2008
Safety COde for blinding-pipeline OPeratiOn With StOP PIate in CheIniCaI manufactory
本标准的第4章和第5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是根据化学品生产单位对盲板抽堵作业的安全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 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利民、周乐文、张晓钢、常虹、张军、樊晶光、郭凤琴、张君玺。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管道的盲板要求、盲板抽堵作业安全要求、职责要求和《盲板抽 堵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管道的盲板抽堵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AQ 3025—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 1
盲板抽堵作业 blinding-pipeline OPeration With StOP PIate
在设备抢修或检修过程中,设备、管道内存有物料(气、液、固态)及一定温度、压力情况时的盲板抽 堵,或设备、管道内物料经吹扫、置换、清洗后的盲板抽堵。
4盲板要求
盲板及垫片应符合以下要求。
4.1盲板应按管道内介质的性质、压力、温度选用适合的材料。高压盲板应按设计规范设计、制造并经 超声波探伤合格。
4.2盲板的直径应依据管道法兰密封面直径制作,厚度应经强度计算。
4. 3 一般盲板应有一个或两个手柄,便于辨识、抽堵,8字盲板可不设手柄。
4.4应按管道内介质性质、压力、温度选用合适的材料做盲板垫片O
5盲板抽堵作业安全要求
5. 1盲板抽堵作业实施作业证管理,作业前应办理《盲板抽堵安全作业证》(以下简称《作业证》)。
5.2盲板抽堵作业人员应经过安全教育和专门的安全培训,并经考核合格。
5.3生产车间(分厂)应预先绘制盲板位置图,对盲板进行统一编号,并设专人负责。盲板抽堵作业单 位应按图作业。
5. 4作业人员应对现场作业环境进行有害因素辨识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5.5盲板抽堵作业应设专人监护,监护人不得离开作业现场。
5. 6在作业复杂、危险性大的场所进行盲板抽堵作业,应制定应急预案。
5.7在有毒介质的管道、设备上进行盲板抽堵作业时,系统压力应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作业人员应穿 戴适合的防护用具。
5. 8在易燃易爆场所进行盲板抽堵作业时,作业人员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工作鞋;距作业地点30 m内 不得有动火作业;工作照明应使用防爆灯具;作业时应使用防爆工具,禁止用铁器敲打管线、法兰等。
580
5.9在强腐蚀性介质的管道、设备上进行抽堵盲板作业时,作业人员应采取防止酸碱灼伤的措施。
5. 10在介质温度较高、可能对作业人员造成烫伤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应釆取防烫措施。
5. 11高处盲板抽堵作业应按AQ 3025—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的规定进行。
5.12不得在同一管道上同时进行两处及两处以上的盲板抽堵作业。
5.13抽堵盲板时,应按盲板位置图及盲板编号,由生产车间(分厂)设专人统一指挥作业,逐一确认并 做好记录。
5. 14每个盲板应设标牌进行标识,标牌编号应与盲板位置图上的盲板编号一致。
5.15作业结束,由盲板抽堵作业单位、生产车间(分厂)专人共同确认。
6职责要求
6. 1生产车间(分厂)负责人
6.1.1应了解管道、设备内介质特性及走向,制定、落实盲板抽堵安全措施,安排监护人,向作业单位负 责人或作业人员交代作业安全注意事项。
6.1.2生产系统如有紧急或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停止盲板抽堵作业。
6. 1.3作业完成后,应组织检査盲板抽堵情况。
6.2监护人
6.2.1负责盲板抽堵作业现场的监护与检査,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并及时联 系有关人员采取措施。
6.2.2应坚守岗位,不得脱岗;在盲板抽堵作业期间,不得兼做其他工作。
6. 2. 3当发现盲板抽堵作业人违章作业时应立即制止。
6.2.4作业完成后,要会同作业人员检査、清理现场,确认无误后方可离开现场。
6.3作业单位负责人
6. 3. 1 了解作业内容及现场情况,确认作业安全措施,向作业人员交代作业任务和安全注意事项。
6. 3.2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后,方可安排人员进行盲板抽堵作业。
6.4作业人
6.4・1作业前应了解作业的内容、地点、时间、要求,熟知作业中的危害因素和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6.4.2要逐项确认相关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6- 4.3若发现不具备安全条件时不得进行盲板抽堵作业。
6.4.4作业完成后,会同生产单位负责人检査盲板抽堵情况,确认无误后方可离开作业现场.
6.5审批人
6.5.1审査《作业证》的办理是否符合要求。
6.5.2督促检査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7《盲板抽堵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7. 1《作业证》由生产车间(分厂)办理,格式见附录AO
7.2盲板抽堵作业宜实行一块盲板一张《作业证》的管理方式。
7.3严禁随意涂改、转借《作业证》,变更盲板位置或增减盲板数量时,应重新办理《作业证》。
7.4《作业证》由生产车间(分厂)负责填写、盲板抽堵作业单位负责人确认、单位生产部门审批。
7- 5经审批的《作业证》一式两份,盲板抽堵作业单位、生产车间(分厂)各一份,生产车间(分厂)负责存 档,《作业证》保存期限至少为1年。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盲板抽堵安全作业证
裏A. 1盲板抽堵安全作业证(正面) 生产车间(分厂): 编号,
设备管道名称 |
介质 |
温度 |
压力 |
盲 板 |
实施时间 |
作业人 |
监护人 | |||||
材质 |
规格 |
编号 |
堵 |
抽 |
堵 |
抽 |
堵 |
抽 | ||||
盲板位置图: 编制人: 年 月 日 | ||||||||||||
安全措施: 生产车间(分厂)负责人: 年 月 日 | ||||||||||||
盲板抽堵作业单位确认意见: 作业单位负责人: 年 月 日 | ||||||||||||
审批意见: 批准人= 年 月 日 |
AQ 3028—2008
Safety Code for OPeratiOII at COnfIned SPaCeS in ChemlCaI manufactory
本标准第4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是根据化学品生产单位对受限空间作业的安全要求制定的。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 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由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化化工标准化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利民、徐钢、常虹、梅建、樊晶光、路念明、张军、郭凤琴。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要求、职责要求和《受限空间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化学品生产单位的受限空间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3869用电安全导则
GBZ 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AQ 3025—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2—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 1
受限空间 COnfined SPaCeS
化学品生产单位的各类塔、釜、槽、罐、炉膛、锅筒、管道、容器以及地下室、容井、坑(池)、下水道或其 他封闭、半封闭场所。
3.2
受限空间作业 OPeratiOn at COnfined SPaCeS
进入或探入化学品生产单位的受限空间进行的作业。
4 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要求
4.1受限空间作业实施作业证管理,作业前应办理《受限空间安全作业证》(以下简称《作业证》)。
4.2安全隔绝
4.2.1受限空间与其他系统连通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管道应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4. 2.2管道安全隔绝可采用插入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进行隔绝,不能用水封或关闭阀门等代替盲板或 拆除管道。
4. 2. 3与受限空间相连通的可能危及安全作业的孔、洞应进行严密的封堵。
4. 2. 4受限空间带有搅拌器等用电设备时,应在停机后切断电源,上锁并加挂警示牌。
4.3清洗或置换
受限空间作业前,应根据受限空间盛装(过)的物料的特性,对受限空间进行清洗或置换,并达到下 列要求。
4.3. 1氧含量一般为18%〜21%,在富氧环境下不得大于23.5⅜0
4. 3. 2有毒气体(物质)浓度应符合GBZ 2的规定。
4. 3. 3可燃气体浓度:当被测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大于等于4%时,其被测浓度不大于0.5⅝(体积 百分数)3当被测气体或蒸气的爆炸下限小于4%时,其被测浓度禾大于0.2%(体积百分数)。
4.4通风
应釆取措施,保持受限空间空气良好流通。
4.4∙ 1打开人孔、手孔、料孔、风门、烟门等与大气相通的设施进行自然通风。
4.4. 2 必要时,可采取强制通风。
4.4.3采用管道送风时,送风前应对管道内介质和风源进行分析确认。
4.4.4禁止向受限空间充氧气或富氧空气。
4.5监测
4.5. 1作业前30 min内,应对受限空间进行气体采样分析,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
4.5.2分析仪器应在校验有效期内,使用前应保证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5.3采样点应有代表性,容积较大的受限空间,应采取上、中、下各部位取样。
4. 5.4作业中应定时监测,至少每2 h监测一次,如监测分析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监测频率;作 业中断超过30 min应重新进行监测分析,对可能释放有害物质的受限空间,应连续监测。情况异常时 应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经对现场处理,并取样分析合格后方可恢复作业。
4. 5.5涂刷具有挥发性溶剂的涂料时,应做连续分析,并采取强制通风措施。
4. 5.6采样人员深入或探入受限空间采样时应采取4. 6中规定的防护措施。
4.6个体防护措施
受限空间经清洗或置换不能达到4. 3的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方可作业。
4.6.1在缺氧或有毒的受限空间作业时,应佩戴隔离式防护面具,必要时作业人员应拴带救生绳。
4. 6.2在易燃易爆的受限空间作业时,应穿防静电工作服、工作鞋,使用防爆型低压灯具及不发生火花 的工具。
4.6.3在有酸碱等腐蚀性介质的受限空间作业时,应穿戴好防酸碱工作服、工作鞋、手套等护品。
4. 6.4在产生噪声的受限空间作业时,应佩戴耳塞或耳罩等防噪声护具。
4.7照明及用电安全
4. 7. 1受限空间照明电压应小于等于36 V,在潮湿容器、狭小容器内作业电压应小于等于12 VO
4.7.2 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作业或进行电焊作业时,应配备漏电保护器。在潮湿容器 中,作业人员应站在绝缘板上,同时保证金属容器接地可靠。
4.7.3临时用电应办理用电手续,按GB/T 13869的规定架设和拆除。
4.8监护
4. 8.1受限空间作业,在受限空间外应设有专人监护。
4. 8.2进入受限空间前,监护人应会同作业人员检査安全措施,统一联系信号。
4. 8. 3在风险较大的受限空间作业,应增设监护人员,并随时保持与受限空间作业人员的联络。
4. 8.4监护人员不得脱离岗位,并应掌握受限空间作业人员的人数和身份,对人员和工器具进行清点。
4.9其他安全要求
4. 9.1在受限空间作业时应在受限空间外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4.9.2受限空间出入口应保持畅通。
4.9.3多工种、多层交叉作业应采取互相之间避免伤害的措施。
4. 9.4作业人员不得携带与作业无关的物品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中不得抛掷材料、工器具等物品O
4. 9.5受限空间外应备有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消防器材和清水等相应的应急用品。
4. 9.6严禁作业人员在有毒、窒息环境下摘下防毒面具。
4. 9. 7难度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的受限空间作业应采取轮换作业。
4. 9. 8在受限空间进行高处作业应按AQ 3025—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高处作业安全规范》的规定进 行,应搭设安全梯或安全平台O
4. 9. 9在受限空间进行动火作业应按AQ 3022—2008«化学品生产单位动火作业安全规范》的规定
586
进行。
4.9. 10作业前后应清点作业人员和作业工器具。作业人员离开受限空间作业点时,应将作业工器具 带出。
4. 9. 11作业结束后,由受限空间所在单位和作业单位共同检査受限空间内外,确认无问题后方可封闭 受限空间。
5职责要求
5.1作业负责人的职责
5.1.1对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负全面责任。
5.1.2在受限空间作业环境、作业方案和防护设施及用品达到安全要求后,可安排人员进入受限空间 作业。
5.1.3在受限空间及其附近发生异常情况时,应停止作业。
5. 1.4检査、确认应急准备情况,核实内外联络及呼叫方法。
5. 1.5对未经允许试图进入或已经进入受限空间者进行劝阻或责令退出。
5.2监护人员的职责
5. 2. 1对受限空间作业人员的安全负有监督和保护的职责。
5.2.2 了解可能面临的危害,对作业人员出现的异常行为能够及时警觉并做出判断。与作业人员保持 联系和交流,观察作业人员的状况。
5.2.3当发现异常时,立即向作业人员发岀撤离警报,并帮助作业人员从受限空间逃生,同时立即呼叫 紧急救援。
5.2.4掌握应急救援的基本知识。
5.3作业人员的职责
5. 3.1负责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入受限空间实施作业任务。作业前应了解作业的内容、地点、时间、 要求,熟知作业中的危害因素和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5. 3.2确认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5. 3.3遵守受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品。
5.3.4应与监护人员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双向信息交流。
5. 3.5服从作业监护人的指挥,如发现作业监护人员不履行职责时,应停止作业并撤出受限空间。
5. 3.6在作业中如出现异常情况或感到不适或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向作业监护人发出信号,迅速撤离 现场。
5.4审批人员的职责
5. 4. 1审査《作业证》的办理是否符合要求。
5.4.2到现场了解受限空间内外情况。
5.4. 3督促检査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6《受限空间安全作业证》的管理
6.1《作业证》由作业单位负责办理,格式见附录A。
6.2《作业证》所列项目应逐项填写,安全措施栏应填写具体的安全措施。
6.3《作业证》应由受限空间所在单位负责人审批。
6.4 一处受限空间、同一作业内容办理一张《作业证》,当受限空间工艺条件、作业环境条件改变时,应 重新办理《作业证》。
6.5《作业证》一式三联,一、二联分别由作业负责人、监护人持有,第三联由受限空间所在单位存査, 《作业证》保存期限至少为1年。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受限空间安全作业证
表A. 1受限空间安全作业证(正面)
生产车间(分厂): 编号*
受 限 空 间 所 在 单 位 负 责 项 目 栏 |
受限空间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受限空间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检修作业内容: | ||||||||
受限空间主要介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作业时间: 年 月 日 时起至 年 月 日 时止 | ||||||||
隔绝安全措施: 确认人签字: | ||||||||
负责人: 年 月 日 | ||||||||
作业单位负责项目栏 √ |
作业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作业负责人: | ||||||||
作业监护人: | ||||||||
作业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 | ||||||||
作业安全措施(包括抢救后备措施): | ||||||||
负责人: 年 月 日 | ||||||||
采样分析 |
分析项目 |
有毒有害介质 |
可燃气 |
氧含量 |
取样时间 |
取样部位 |
分析人 | |
分析标准 | ||||||||
分析数据 | ||||||||
审批意见: 批准人: 年 月 日 |
ICS 13.100
C 77
备案号:29845—2010
AQ/T 3029—2010
Safety training SyllabUS and examination SPeCifiCatiOn for PrinCiPalS in hazardous ChenIiCaIS manufacturer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 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志、李永红、王红汉、苏国胜、高泉、向维、刘峰、乐有邦、李敬、陈美龄。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的要求,培训和再培训的内容及学时 安排,以及安全生产考核的方法、内容,再培训考核的方法、要求与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培训与考核。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2463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 13690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5258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GB 15603常用危险化学品储存通则
GB/T 1648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内容和项目顺序
GB 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 PrindPaIS in hazardous CheiniCaIS manufacturer
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其他生产单位的厂长、 经理(含实际控制人)。
4安全生产培训大纲
4. 1培训要求
4. 1. 1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应接受安全生产培训,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 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生产管理能力O
4. 1.2培训应按照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培训的规定组织进行。
4. 1. 3培训工作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加强案例教学;应注重提高主要 负责人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法律知识,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和安全生产管理技能等内容的综合培训。
4.2培训内容
4. 2. 1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4. 2. 1. 1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4. 2. 1.2 安全生产立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4- 2. 1. 3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
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 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 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 等。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主要包括GB 12463、GB 13690.GB 15258xGB 15603、GB/T 16483等。
4. 2. 1.4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4. 2. 1. 5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
4. 2. 1.6案例分析,
4.2.2安全生产管理
4. 2. 2. 1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的概念、分类与特性以及防护要求等。
4. 2. 2. 2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概述,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特点与现状,以及 主要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生产安全事故分类、事故报告、调査处理要求•
4. 2. 2.3现代安全管理方法,主要包括危害辨识、安全评价、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标准化等。
4. 2. 2. 4案例分析。
4.2.3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知识
4. 2. 3. 1防火防爆安全:
a) 燃烧及其特性,主要包括燃烧的概念、条件、燃烧形式和燃烧种类、燃烧基本过程等:
b) 爆炸及其特性,主要包括爆炸的概念、分类、基本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等;
C)防火防爆措施3
d)案例分析。
4. 2. 3.2 电气安全:
a) 电气安全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电气事故的特点与类型,触电事故的种类、形式等;
b) 电气防火防爆安全知识,主要包括电气火灾爆炸的起因,电气防火防爆技术;
C)静电、雷电危害以及防静电、防雷措施;
d)案例分析。
4. 2. 3.3 工艺过程安全管理:
a) 工艺过程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反应过程安全技术、化工生产单元安全技术、化工生产关键 装置(系统)及要害部位的安全技术知识;
b) 工艺过程安全管理要求;
C)案例分析。
4. 2. 3. 4机械设备安全管理:
a) 设备安全管理概论,主要包括化工设备分类、机械安全通用技术及安全管理要求;
b) 锅炉安全管理,主要包括锅炉基本知识,锅炉安全管理要求&
C)压力容器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压力容器分类,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气瓶分类,气瓶安全管理 要求;
d) 工业管道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工业管道的分类,压力管道安全管理要求S
e) 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主要包括起重机械分类、工作类型、级别,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要求:
f) 设备维护检修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化工设备维护检修过程与特点,维护检修安全管理要求;
g) 案例分析。
4. 2.4职业危害及其预防
4. 2. 4. 1职业危害防治概述,主要包括职业危害因素分类和职业病,职业病及职业危害因素管理•
4.2.4.2工业毒物及其危害,主要包括工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工业毒物的危害,防毒基本措施。
4∙ 2. 4.3其他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生产性粉尘、噪声、辐射、高温等的危害及防护措施,灼伤分类及其预防。
4. 2. 4.4个体防护,主要包括个体防护用品,特别是呼吸防护用品的分类、选用与管理要求。
4. 2. 4. 5案例分析。
4. 2.5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与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4. 2. 5.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
a)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概念与辨识方法,遵照GB 18218的规定执行;
b)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要求3
C)案例分析。
4. 2. 5. 2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a)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概述;
b)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基本要素、编制过程与方法;
C)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防护用品的配备原则;
d)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演练方法、基本任务与目标;
e) 案例分析。
4. 2.6安全管理技能
4. 2. 6. 1实际安全管理要领。
4. 2. 6. 2实际安全管理技能
4.3再培训要求与内容
4. 3. 1再培训要求
4.3.1. 1凡已取得安全生产资格证的主要负责人,若继续从事原岗位工作的,在资格证书有效期内,每 年应进行一次再培训。
4. 3. 1.2再培训按照有关规定,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组织进行。
4.3.2再培训内容
再培训内容包括:
a) 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新的政策、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
b) 有关危险化学品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及其安全技术要求;
C)国内外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先进经验;
d)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及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4. 4学时安排
4. 4. 1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资格培训时间不少于48学时,其中第一单元、第 二单元培训时间均不少于12学时,第三单元培训时间不少于16学时,第四单元培训时间不少于4学 时。培训内容中案例分析不少于6学时。具体课时安排见表1。
表1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培训课时安排
________项 目________ |
培训内容 |
学时 | |
培训 |
第一单元 (共12学时) |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
10 |
案例分析 |
2 | ||
第二单元 (共12学时) |
安全生产管理 |
6 | |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与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
4 | ||
案例分析 |
2 | ||
第三单元 (共16学时) |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知识 |
12 | |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 |
2 | ||
案例分析 |
2 | ||
第四单元 (共4学时) |
安全管理技能 |
4 | |
复习 |
2 | ||
考试 |
2 | ||
L ⅛⅞ 一 |
48 |
表1 (续)
项 目 培训内容 |
学时 | |
再培训 |
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新的政策、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 有关危险化学品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及其安全技术要求, 国内外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先进经验;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及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
12 |
复习 |
2 | |
考试 |
2 | |
16 |
4. 4. 2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少于16学时。
5安全生产考核标准
5. 1毒核办法
5. t 1考核分为安全生产知识考试和安全管理技能考核两部分。
5. 1.2安全生产知识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应符合本标准5. 2规定的范围,其中第一单元、第二 单元分别占总分数的30%,第三单元占总分数的40%o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采用百分制,60分 及以上为合格。
5. 1.3安全管理技能考核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进行,采用实地考核、写论文、答辩等方式。考核内容应 符合本标准5. 3规定的范围,成绩评定分为合格、不合格。
5.1.4安全生产知识考试及安全管理技能考核均合格者,方为合格。考试(核)不合格允许补考一次, 补考仍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O
5. 1-5考核要点的深度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由低到高,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 的要求。
了解:能正确理解本标准所列知识的含义、内容并能够应用O
熟悉:对本标准所列知识有较深的认识,能够分析、解释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掌握:对本标准所列知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能够综合分析、解决较为复杂的相关问题。
5.2安全生产知识考试要点
5- 2. 1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考试要点包括:
a) 了解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安全生产立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b) 了解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范;
C) 了解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d)熟悉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
5 2. 2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的考试要点包括:
a) 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分类、特性及防护要求;
b) 了解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特点;
C)熟悉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主要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d) 掌握生产安全事故分类,事故报告、调査处理要求:
e) 了解现代安全管理方法。
5. 2.3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知识
5. 2. 3. 1防火防爆安全:
594
a) 了解物质燃烧条件,以及燃烧过程、燃烧形式、燃烧种类及影响燃烧的因素;
b) 了解爆炸分类、爆炸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C)熟悉防火防爆措施及管理要求。
5. 2. 3. 2 电气安全:
a) 了解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电气防火防爆安全技术以及安全管理要求;
b) 了解静电的危害,静电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措施;
C) 了解雷电分类、危害和防雷措施。
5. 2. 3. 3 工艺过程安全:
a) 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安全技术;
b) 了解化工生产单元的安全技术;
C) 了解化工生产关键装置(系统)、要害部位的安全技术知识;
d) 熟悉化工生产工艺安全管理;
e) 熟悉化工生产紧急情况安全处理措施。
5. 2. 3. 4 机械设备安全管理:
a) 了解化工设备分类与通用机械安全要求及安全管理要求3
b) 了解锅炉基本知识,锅炉安全管理要求;
C) 了解压力容器分类,压力容器安全管理要求;
d) 了解气瓶分类,气瓶的安全管理要求;
e) 了解工业管道的分类,压力管道安全管理要求;
f) 了解起重机械分类,起重机安全管理要求;
g) 了解化工设备维护检修的过程与特点,熟悉化工设备维护检修的一般安全管理要求。
5.2.4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的考试要点包括:
a) 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分类和职业病防治知识,职业病及职业危害因素管理要求;
b) 了解工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危害,防毒措施;
C) 了解生产性粉尘、噪声、辐射、高温、灼伤及其对人体的危害,防护措施;
d) 了解个体防护用品的分类、选用原则及管理要求。
5.2.5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与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5. 2. 5.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
a) 了解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概念与辨识方法;
b) 了解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要求。
5. 2. 5. 2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a) 熟悉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目的、原则与程序;
b) 掌握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要素、编制程序与方法;
C) 了解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防护用品的配备原则及管理要求3
d) 了解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演练的方法、基本任务与目标。
5.3安全管理技能考核要点
安全管理技能考核要点包括:
a) 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程序和要点;
b) 组织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程序和方法$
C)主持制定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的程序和要求;
d) 安全费用提取、管理办法,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实施程序及要点;
e) 组织安全检査和隐患排除与整改的基本程序及要点;
f) 组织制定危险化学品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点,
g) 组织、指挥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的程序及要点,
h) 生产安全事故报吿要求,事故调査处理的程序和要点。
5.4再培训考核要求与内容
5.4.1再培训考核要求
5.4. 1. 1对已取得生产单位安全生产资格证书的主要负责人,在证书有效期内,每年再培训完毕都应 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按本标准5. 4. 2的要求进行,并将考核结果在安全生产资格证书上做好记录。
5. 4. 1. 2 再培训考核可只进行笔试,考试办法可参照5. 1. 20
5. 4.2再培训考核要点
再培训考核要点包括以下内容:
a) 掌握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政策;
b) 了解有关化工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及其安全技术要求;
C) 了解国内外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d) 了解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及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
596
ICS 13.100
C 77
备案号:29846—2010
Safety training SyllabUS and examination SPeCifiCatiOn for Safety manager in hazardous CheiniCaIS manufacturer
597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O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 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志、李永红、王红汉、苏国胜、高泉、向维、刘峰、乐有邦、李敬、陈美龄。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培训的要求,培训和再培训的内容 及学时安排,以及安全生产考核的方法、内容,再培训考核的方法、要求与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与考核。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2463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 13690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5258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GB 15603常用危险化学品储存通则
GB 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T 1648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内容和项目顺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Safety Inanager in hazardous ChemiCaIS InanUfaCtarer
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中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及其管理人员,以及未设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生产单位的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安全生产培训大纲
4. 1培训要求
4.L 1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接受安全生产培训,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相适应 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生产管理能力O
4. 1.2培训应按照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培训的规定组织进行。
4.1.3培训工作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釆用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加强案例教学;应注重提高安全 生产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法律知识,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和安全生产管理技能等内容的 综合培训。
4.2培训内容
4. 2. 1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4.2. 1. 1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4. 2. 1. 2安全生产立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4∙2∙ 1.3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主要法律、法规、规章、标准、 规范。
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 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建 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等。危险化学品主要安全标推主要包括GB 12463、GB 13690.GB 15258、GB 15603、GB 18218.GB/T 16483 等。
4.2. L 4 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4. 2. 1.5 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
4.2. 1.6案例分析。
4.2.2 安全生产管理
4. 2. 2. 1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的概念、分类与特性,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储 存、运输及包装基本要求,废弃危险化学品处置要求。
4. 2. 2. 2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槪述,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特点与现状,危险化学品生 产单位主要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管理、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査、 建设项目“三同时”等制度等。
4. 2. 2. 3事故管理与工伤保险,主要包括生产安全事故分类、事故报告、事故调査处理程序和方法、事 故等级划分原则和损失计算、事故责任认定和工伤认定、工伤保险的申报与伤残等级鉴定、工伤待遇等。 4-2. 2.4现代安全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危害辨识、安全评价、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标准化等。
4.2. 2.5案例分析。
4.2.3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技术
4.2.3. 1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a) 燃烧及其特性,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过程、燃烧形式、燃烧种类、燃烧机理与燃烧速度,闪 点、燃点、自燃点等;
b) 爆炸及其特性,主要包括爆炸分类、爆炸极限及其影响因素、爆轰、分解爆炸性气体爆炸、爆炸 性混合物爆炸、粉尘爆炸及其影响因素、雾滴爆炸等;
C)防火防爆技术,主要包括激发能源的控制、火灾爆炸危险物质控制、工艺参数的安全控制、自 动控制与安全保险装置、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散的措施等3
d)案例分析。
4. 2. 3.2 电气安全技术:
a) 电气安全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及影响因素、触电方式、触电预防措施及触电 急救知识;
b) 电气防火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变、配电所,动力、照明及电气系统的防火防爆,电气火灾爆炸及 危险区域的划分,火灾爆炸危险环境电气设备的选用等;
C)静电防护,主要包括静电产生的原因,静电的危害及消除措施;
d) 雷电防护,主要包括雷电的分类和危害,建(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e) 案例分析。
4. 2. 3. 3工艺过程安全技术:
a) 工艺过程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反应过程安全技术、化工生产单元安全技术、化工生产关键 装置(系统)及要害部位安全技术;
b) 岗位操作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开车、停车岗位操作安全要点,岗位安全操作和生产过程紧急情 况处置措施;
C)案例分析。
4.2. 3.4 化工机械设备安全技术:
a)化工机械设备管理概述,主要包括化工机械设备分类、通用机械安全技术;
b)锅炉安全技术,主要包括锅炉基本知识,锅炉运行的安全管理,锅炉的安全监督与检验;
C)压力容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压力容器分类,压力容器安全运行及影响因素,压力容器的定期 检验,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3
d) 气瓶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气瓶分类,气瓶的安全附件,气瓶的颜色和标记,气瓶的安全管理;
e) 工业管道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工业管道的分类,压力管道的管理和维护,压力管道的检査和 检测;
f)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主要包括起重机械分类,工作类型、级别与起重搬运安全;
g) 密封安全技术,主要包括密封分类,泄漏的危害及检测,.密封安全管理S
h) 化工腐蚀与防护技术,主要包括腐蚀机理及分类,腐蚀影响因素,防护机理及手段子
i )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主要包括在线监测方法、监测设备与安全管理3
j) 机械设备维护检修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维护检修的过程与特点,检修组织、检修作业的一般要 求,安全验收要求;
k) 案例分析。
4.2.4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
4. 2. 4. 1职业危害防治概述,主要包括职业危害因素分类和职业病。
4. 2. 4. 2工业毒物及其危害,主要包括工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常见 工业毒物最高容许浓度与阂限值,职业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职业中毒与现场急救。
4. 2. 4. 3生产性粉尘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生产性粉尘分类,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危害,生产性粉 尘的卫生标准。
4- 2. 4.4防尘防毒对策措施,主要包括车间空气中尘、毒物质的测定方法,主要防尘防毒技术措施。
4. 2. 4. 5噪声危害及控制,主要包括噪声的类型,噪声的危害,噪声的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噪声的预 防与控制。
4. 2. 4. 6辐射危害及防护,主要包括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辐射防护措施。
4. 2. 4. 7高温危害及防护,主要包括高温作业的危害,高温防护措施。
4. 2. 4. 8灼伤及防范措施,主要包括灼伤分类及其预防与现场急救知识。
4. 2. 4. 9个体防护,主要包括个体防护用品的分类、选用与维护原则。
4. 2. 4. 10 案例分析。
4. 2.5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与危睑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4. 2. 5.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
a)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概念与辨识方法,遵照GB 18218的规定执行;
b)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普査;
C)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监控与管理技术:
d)案例分析。
4.2. 5.2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a)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原则与程序;
b)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基本要素、编制程序与方法;
C)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防护用品的配备原则及维护;
d)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演练方法、基本任务与目标;
e) 案例分析。
4. 2.6安全管理技能
4. 2. 6. 1实际安全管理要领。
4. 2.6.2实际安全管理技能。
4.3再培训要求与内容
4. 3. 1再培训要求
4. 3. 1. 1凡已取得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资格证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若继续从事原岗位工作 的,在资格证书有效期内,每年应进行一次再培训O再培训的内容按本标准4.3. 2的要求进行。
4. 3. 1.2再培训按照有关规定,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组织进行。
4. 3.2再培训内容
再培训包括以下内容:
a) 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新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政策;
b) 有关化工生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及其安全技术要求;
C)国内外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先进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d)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典型事故案例。
4.4学时安排
4. 4. 1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资格培训时间不少于56学时,其中第一单 元不少于8学时,第二单元不少于16学时,第三单元不少于24学时,第四单元不少于4学时。培训内 容中案例分析不少于6学时。具体课时安排见表L
表1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课时安排
项 目 |
培训内容 |
学时 | |
培训 |
第一单元 (共8学时) |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
6 |
案例分析 |
2 | ||
第二单元 (共16学时) |
安全生产管理 |
8 | |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与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
6 | ||
案例分析 |
2 | ||
第三单元 (共24学时) |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技术 |
18 | |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 |
4 | ||
案例分析 |
2 | ||
第四单元 (共4学时) |
安全管理技能 |
4 | |
复习 |
2 | ||
考试 |
2 | ||
合计 |
56 | ||
再培训 |
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新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政策 有关化工生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及其安全技术要求 国内外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先进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
12 | |
复习 |
2 | ||
考试 |
2 | ||
合计 |
16 |
4- 4.2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少于16学时。
5考核标准
5. 1考核办法
5. 1. 1考核分为安全生产知识考试和安全管理技能考核两部分。
5. 1, 2安全生产知识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应符合本标准5. 2规定的范围,其中第一单元占总分 数的20%,第二单元占总分数的30%,第三单元占总分数的5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采用百 分制,60分及以上为合格。
5. 1.3安全管理技能考核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进行,采用实地考核、写论文、答辩等方式。考核内容应 符合本标准5. 3规定的范围,成绩评定分为合格、不合格。
5.1.4安全生产知识考试及安全管理技能考核均合格者,方为合格。考试(核)不合格允许补考一次, 补考仍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
5. 1.5考核要点的深度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由低到高,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 的要求。
了解:能正确理解本标准所列知识的含义、内容并能够应用;
熟悉:对本标准所列知识有较深的认识,能够分析、解释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3
掌握:对本标准所列知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能够综合分析、解决较为复杂的相关问题。
5.2安全生产知识考试要点
5.2. 1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a) 了解法律法规基本知识,以及安全生产立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b) 熟悉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 规范;
C) 了解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d) 了解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
5/2.2安全生产管理:
a) 熟悉危险化学品分类与特性;
b) 掌握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运输及包装的安全要求;
C)熟悉危险化学品的卫生防护距离、安全防护距离;
d) 熟悉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置方法;
e) 了解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特点;
f) 掌握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主要安全管理制度;
g) 掌握工伤事故管理与工伤保险知识;
h) 熟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
5.2.3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技术:
a)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D 掌握物质燃烧条件,熟悉燃烧过程、燃烧形式、燃烧种类3
2) 熟悉爆炸分类、爆炸极限及其影响因素;
3) 熟悉防火防爆主要技术措施。
b) 电气安全技术:
D 熟悉电气安全基础知识,掌握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及影响因素、触电的主要预防措施和触 电急救知识;
2) 熟悉电气防火安全技术;
3) 了解静电危害,熟悉静电产生的原因及其消除措施;
4) 了解雷电分类、危害和建(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C )工艺过程安全技术:
1) 了解化学反应过程安全技术;
2) 了解化工生产单元的安全技术;
3) 熟悉化工生产关键装置(系统)、要害部位的安全技术;
4) 掌握开车、停车岗位操作安全要点;
5) 掌握岗位操作安全要点;
6) 熟悉化工生产紧急情况安全处理措施。
d)化工机械设备安全:
1) 了解化工设备分类与通用机械安全技术;
2) 了解锅炉基本知识,熟悉锅炉安全管理、监督与检验要求;
3) 了解压力容器分类知识,熟悉压力容器安全管理要求;
4) 熟悉气瓶分类,掌握气瓶安全附件、颜色和标记,以及气瓶的安全管理要求;
5) 了解起重机械分类,熟悉起重机械安全管理要求;
6) 了解工业管道的分类,熟悉压力管道的安全管理要求,以及压力管道的维护、检査和检 测要求;
7) 了解密封分类、密封安全管理,泄漏的危害及检测;
8) 了解腐蚀机理及分类,腐蚀影响因素,防护机理及手段;
9) 了解在线监测方法、监测设备与安全管理;
10) 了解化工设备维护检修的过程与特点,熟悉化工检修的安全要求。
5.2.4职业危害及其预防:
a) 掌握职业危害因素分类和职业病防治知识;
b) 了解工业毒物的分类及毒性,熟悉工业毒物侵入人体途径及危害;
C) 了解生产性粉尘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d) 熟悉防尘防毒主要对策措施;
e) 了解噪声危害,熟悉噪声控制措施;
f) 熟悉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防护知识;
g) 了解高温作业危害,熟悉高温作业防护措施;
h) 了解灼伤分类,熟悉灼伤预防与现场急救知识;
i) 熟悉个体防护用品的分类、选用与维护原则。
5- 2.5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与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a)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
D熟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及辨识方法;
2) 了解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普査技术;
3) 了解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方法、监控与管理技术。
b)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D 掌握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原则与程序;
2) 熟悉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要素、编制程序与方法;
3) 熟悉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防护用品的配备原则及维护;
4) 熟悉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演练的方法、基本任务与目标。
5.3安全管理技能考核要点
安全管理技能考核要点包括:
a) 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的程序和要点;
b) 制定、落实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方法和要点; 604
C)进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检査和隐患排査与整改的程序、方法和内容:
d) 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方法和内容;
e)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的要求,事故调査处理的程序和要点,事故调査报告编写基本要求。
5.4再培训考核要求与内容
5. 4.1再培训考核要求
5.4. 1. 1对已取得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资格证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证书有效期内,每年 再培训完毕都应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按本标准5. 4. 2的要求进行,并将考核结果在安全生产资格证书上 做好记录;
5. 4. 1. 2 再培训考核可只进行笔试,考试办法可参照5. 1. 2o
5. 4.2再培训考核要点
再培训考核要点包括以下内容:
a) 掌握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政策;
b) 了解有关化工生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及其安全技术要求;
C) 了解国内外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经验;
d) 了解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典型事故案例。
ICS 13.IOO
C 77
备案号:29847—2010
AQ/T 3031—2010
Safety training SylIabUS and examination SPeCifiCation for PrinCIPaIS in hazardous ChelniCaIS OPerating agency
2010-09-06 发布
2011-05-01 实施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O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 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志、李永红、王红汉、苏国胜、高泉、向维、乐有邦、刘峰、袁源。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SI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的要求,培训和再培训的内容及学时 安排,以及安全生产考核的方法、内容,再培训考核的方法、要求与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培训与考核。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2268 |
危险货物品名表 |
GB 12463 GB 13690 GB 15258 GB 15603 GB 17914 GB 17915 GB 17916 GB 18218 GB 18265 GB 20576 |
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常用危险化学品储存通则 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 腐蚀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 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爆炸物 |
GB 20577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易燃气体 |
GB 20578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易燃气溶胶 |
GB 20579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安全规范 氧化性气体 |
GB 20580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压力下气体 |
GB 20581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安全规范 易燃液体 |
GB 20582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安全规范 易燃固体 |
GB 20583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自反应物质 |
GB 20584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安全规范 自热物质 |
GB 20585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安全规范 自燃液体 |
GB 20586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安全规范 自燃固体 |
GB 20587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
GB 20588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金属腐蚀物 |
GB 20589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氧化性液体 |
GB 20590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氧化性固体 |
GB 20591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有机过氧化物 |
GB 20592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急性毒性 |
GB 20593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皮肤腐蚀/刺激 |
GB 20594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安全规范 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剌激性 |
GB 20595 |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呼吸或皮肤过敏 |
GB 20596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597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598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安全规范 GB 20599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601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602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T 1648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内容和项目顺序
生殖细胞突变性
致癌性
生殖毒性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对水环境的危害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 PrinCiPaIS in hazardous CheIniCalS OPerating agency
从事危险化学品经营的单位的董事长、总经理(含实际控制人),加油站及加气站的站长,以及其他 单位中负责危险化学品经营的负责人。
4安全生产培训大纲
4. 1培训要求
4. 1.1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接受安全生产培训,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 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O
4. 1.2培训应按照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培训的规定组织进行。
4. 1.3培训工作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加强案例教学;应注重提高主要 负责人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法律知识,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和安全生产管理技能等内容的综合 培训。
4.2培训内容
4. 2. 1危险化学品经营有关安全生产法津法规
4.2. 1. 1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4. 2. 1.2 安全生产立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4∙ 2. 1. 3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简介。
4.2. 1.4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4.2. 1.5危险化学品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 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登记管 理办法》等。
4. 2. 1. 6危险化学品经营的法律责任,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
4.2. 1.7国外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概况:
a) 美国、日本、欧盟等对化学品管理概况;
b) 国际组织对化学品的管理要求,如《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MU70号公约》)等α
4. 2. 1.8案例分析。
4.2.2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
4. 2. 2. 1加强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4. 2. 2.2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 理规章制度,生产安全事故分类,事故报告、调査处理基本要求等。
4. 2. 2. 3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标准化的有关规定。
4. 2. 2. 4案例分析。
4. 2. 3危险化学品基本知识
4. 2. 3. 1概念和分类:
a) 危险化学品的概念与分类,有关化学品分类标准,GB 20576〜GB 20599、GB 20601、GB 20602 的分类;
b) 危险货物的概念与分类,有关危险货物的分类标准,GB 12268、GB 13690的分类。
4. 2. 3. 2各类危险化学品的定义、特性与分项。
4. 2. 3. 3 危险化学品标志,GB 13690的相关规定。
4. 2. 3. 4案例分析。
4. 2.4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运输和包装的安全管理
4.2. 4. 1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标签:
a)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GB∕T 16483的相关规定S
b) 化学品安全标签,GB 15258的相关规定;
C)经营过程中对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的使用与管理。
4. 2. 4. 2 危险化学品经营的安全管理:
a) 经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包括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制度和GB 18265中关于经营条件、经营危 险化学品的相关规定;
b) 剧毒化学品的经营,包括购买剧毒化学品应遵守的规定、销售剧毒化学品应遵守的规定;
C)经营许可证的管理办法;
d)危险化学品登记办法。
4.2. 4.3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管理:
a) 储存企业的审批,包括危险化学品储存规划的原则和要求,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审批条件,申请 和审批程序;
b) 储存的安全要求,包括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基本要求,GB 15603.GB 17914〜GB 17916规定的 要求;
C)储存装置的安全评价。
4. 2. 4. 4危险化学品运输、包装的安全管理:
a) 运输安全管理概述;
b) 运输安全要求,包括资质认定,托运人的规定,剧毒化学品的运输要求,危险化学品的运输要求;
C)包装,包括包装分类与基本要求,GB 12463对包装的规定。
4. 2. 4. 5案例分析。
4.2.5 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生产知识
4. 2. 5. 1防火防爆:
a) 基本槪念;
b) 燃烧,包括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及形成;
C)爆炸,包括爆炸的分类、爆炸极限及影响因素;
d)火灾爆炸的预防,包括防范火灾爆炸事故的基本措施及管理要求。
4. 2. 5.2压力容器:
a) 基础知识;
b) 压力容器,包括压力容器的分类、使用与安全管理。
4. 2. 5. 3 电气安全:
a) 电气安全技术措施,包括电气防火防爆,保护接地接零等;
b) 静电、雷电的危害,静电的消除,防雷措施。
4. 2. 5. 4案例分析。
610
4. 2.6职业危害及其预防
4.2. 6. 1工作场所毒物及危害,包括工作场所毒物与职业中毒,工作场所毒物分类,最高容许浓度等。
4. 2.6.2综合防毒措施,包括通风排毒、个体防护等。
4.2. 6.3案例分析。
4.2.7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与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4. 2. 7.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
a)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概念与辨识方法,遵照GB 18218的规定执行;
b)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管理要求。
4. 2. 7.2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a) 危险化學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包括应急救援的定义、基本任务、基本形式、组织与实 施等;
b)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包括应急救援的目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等;
C)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演练。
4. 2.7.3案例分析。
4.2 8安全管理技能培训
4.2. 8. 1各种安全管理要领。
4. 2. 8.2各种安全管理技能。
4.3再培训要求
4.3. 1再培训要求
43. L 1凡已取得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书的人员,若继续从事原岗位的工作,在资格证书有效期内, 每年应进行一次再培训。再培训的内容按本标准4.3. 2的要求进行。
4. 3. 1.2再培训按照有关规定,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组织进行。
4. 3.2再培训内容
再培训包括以下内容:
a) 有关安全生产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与政策;
b) 有关危险化学品新产品及储存、包装、运输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及其安全技术要求;
C)有关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生产管理先进经验;
d)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及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4.4学时安排
4. 4. 1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资格培训不少于48学时,其中第一单元培训时间不 少于12学时,第二单元培训时间不少于14学时,第三单元培训时间不少于14学时,第四单元培训时间 不少于4学时。具体课时安排见表1。
表1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培训课时安排
项 目 |
培训内容 |
学时 | |
培训 |
第一单元 (共12学时) |
危险化学品经营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
IO |
案例分析 |
2 | ||
第二单元 (共14学时) |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管理 |
4 | |
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运输和包装的安全管理 |
4 | ||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与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
4 | ||
案例分析 |
2 |
表1 (续)
项 目 |
培训内容 |
学时 | |
培训 |
第三单元 (共14学时) |
危险化学品基本知识 |
2 |
危险化学品经营的安全生产知识 |
8 | ||
职业危害及预防 |
2 | ||
案例分析 |
2 | ||
第四单位 (共4学时) |
安全管理技能 |
4 | |
复习 |
2 | ||
2 | |||
48 | |||
再培训 |
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与政策3 有关危险化学品新产品及储存、包装、运输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安全技 术要求5 有关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生产管理先进经验;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勢及危险化学品经营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
12 | |
复习 |
2 | ||
考核 |
2 | ||
合计 |
16 |
4. 4.2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再培训的学时不少于16学时。
5安全生产考核标准
5. 1考核办法
5. 1. 1考核分为安全生产知识考试和安全管理技能考核两部分。
5.1.2安全生产知识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应符合本标准5. 2规定的范围,其中第一单元占分数 比重30%,第二单元占总分数的30%,第三单元占总分数的4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采用百 分制,60分及以上为合格。
5. 1.3安全管理技能考核可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进行,采用实地考核、写论文、答辩等方式。考核内容 应符合本标准5. 3规定的范围,成绩评定分为合格与不合格。
5. 1.4安全生产知识考试及安全管理技能考核均合格者,方为合格。考试(核)不合格者允许补考一 次,补考仍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
5. 1.5考核要点的深度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由低到高,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 的要求。
了解:能正确理解本标准所列知识的含义、内容并能够应用;
熟悉:对本标准所列知识有较深的认识,能够分析、解释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掌握:对本标准所列知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能够综合分析、解决较为复杂的相关问题。
5.2安全生产知识考试要点
5. 2. 1危险化学品经营相关法律法规:
■ a) 了解法律法规基本知识,以及安全生产立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612
b) 了解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主要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C)熟悉危险化学品经营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d)掌握危险化学品经营的法律责任,以及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
5. 2.2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
a) 了解危险化学品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
b) 了解安全管理体系;
C)熟悉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d) 熟悉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程序及要求}
e) 了解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标准化的要求与要点。
5. 2.3危险化学品基本知识:
a) 了解危险化学品分类原则、各类定义和各类界定标准3
b) 了解各类危险化学品的分项;
C)熟悉各类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
5. 2.4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运输和包装的安全管理:
a)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标签:
D 熟悉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主要内容;
2) 熟悉化学品安全标签的主要内容;
3) 掌握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对安全技术说明书的使用和管理。
b) 危险化学品经营的安全管理:
D 了解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2) 了解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经营场所的建筑物,批发、零售业务店面的规定;
3) 熟悉危险化学品经营的规定;
4) 熟悉危险化学品零售业务范围的规定;
5) 熟悉销售、购买剧毒品的规定;
6) 熟悉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C)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管理:
D 了解危险化学品储存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2)掌握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基本要求。
d)危险化学品运输、包装的安全管理:
D 了解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托运人和邮寄人的规定3
2) 了解办理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及铁路发运剧毒品的规定;
3) 熟悉公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规定;
4) 了解危险化学品运输的注意事项;
5) 了解危险化学品包装的规定。
5. 2.5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生产知识:
a) 防火防爆:
D 了解基本概念,燃烧的条件;
2)熟悉防火防爆措施,防火管理要求。
b) 压力容器:
D 了解基础知识;
2)熟悉压力容器的安全防护知识及管理要求。
C)电气安全:
D掌握电气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2)熟悉防静电、防雷措施。
5. 2.6 职业危害及预防:
a) 了解工作场所毒物与职业中毒;
b) 熟悉工作场所毒物分类;
C)掌握工作场所防毒技术。
5. 2.7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与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a)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
1) 了解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概念与辨识方法,
2) 掌握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管理要求。
b)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1) 了解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原则;
2) 了解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
3) 掌握发生化学品火灾的事故处置。
5.3安全管理技能考核要点
安全管理技能考核要点包括:
a) 贯彻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的要点;
b) 组织危险化学品经营的程序和方法;
C)主持制定、实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程序和要点;
d) 组织安全检査和隐患排除与整改的基本程序及要点;
e) 组织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点:
f) 使用《危险货物品名表》、《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査阅指定品种的归类、归项和危险 特性,并能表述出经营的安全管理要点;
g) 会阅读和使用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并能表述出经营的安全管理要点。
5.4再培训考核要求与内容
5. 4. 1再培训考核要求
5. 4. 1. 1对已取得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资格证的主要负责人,在证书有效期内,每年再培训完毕都应进 行考核,考核内容按本标准5. 4. 2的要求进行,并将考核结果在安全生产资格证书上做好记录;
5. 4. 1. 2 再培训考核可只进行笔试,考试办法可参照5.1. 2o
5. 4.2再培训考核要点
再培训考核要点包括以下内容:
a) 了解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新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程和规范;
b) 掌握新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能及其安全技术要求,以及危险化学品储存、包装、运输新技术、新 设备、新材料及其安全技术要求:
C) 了解危险化学品经营的安全生产管理先进经验;
d) 熟悉危险化学品储存、经营单位典型事故发生的原因3
e) 了解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及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
ICS 13.100
C 77
备案号:29848—2010
Safety training SynabUS and examination SPeCifiCatiOn for Safety manager in hazardous CheiniCaIS OPerating agency
615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O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 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志、李永红、王红汉、苏国胜、高泉、向维、乐有邦、刘峰、袁源。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厄喧 g亍JWH昌 王21X√-"≡J≡人贝 王*厂
一 本弥雀筑走 T ½lh⅛4L孚話经盲卓泣女王王厂目理人贝女至王广■瑙圳 旳安采,增训和冉暗训 的内容
^^⅛t⅞L⅜⅜ IU ^B 也 0Λ⅛-τ⅛∙⅜i⅛∣⅛-k∙j÷ ι⅜t¾⅛r M 询 m 土 ∙ι⅜ j⅛⅛l七 y 十亠 —亠宀 … .-_____;, -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L 木綜难活田¥居哈41*净且以样¥令七厶庄土*口1 I巨AA* 人丄盘T顷 —*i . . _ .... ..-.
U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K^ll"⅛r^ 4⅛¾f rF τk 寸处偷成 EB 且 MK rtΓ∕l>⅛Λ U 曰一為 口 切 AA FEA 瓜 E" L⅜n S Or?亠、ME —亠亠
∣kfc中田维甘
n r ▼ /P ⅛ r-M ' *⅛j∙
CT2
1 OOCC
RR
-I TΛ
9Ci^7fΓ
1 τ _ . 1 _ O Ti _U 2- A.T____1_»_ 厂'______1---- 1』th T7,
∕P⅛∙∙⅛ZV来 堡壬比费⅛i⅛Bc = J≠PMMml *≠* ʌ-fem ⅛ 曰 Wud
VXUl
CR
9∩^7R —. Yq
坐学号会去,整*安窪亓枳臨=室金彊范一M,拨仁凌=
GB 20581
GB 20582
GB 20583
GB 20584
GB 20585
GB 20586
GB 20587
GB 20588
GB 20589
GB 20590
GB 20591
GB 20592
GB 20593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
安全规范 安全规范 安全规范 安全规范 安全规范 安全规范 安全规范 安全规范 安全规范 安全规范 安全规范 安全规范 安全规范
易燃液体
易燃固体
自反应物质
自热物质
自燃液体
自燃固体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金属腐蚀物
氧化性液体
氧化性固体
有机过氧化物
急性毒性
皮肤腐蚀/刺激
GB 20594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595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596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597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598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599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601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602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T 1648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
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性
呼吸或皮肤过敏
生殖细胞突变性
致癌性
生殖毒性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对水环境的危害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曾理人员 Safety manager in hazardous ChelnicalS OPerating agency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中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及其管理人员,以及未设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的专职、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4培训大纲
4.1培训要求
4- I- 1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接受安全培训,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 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生产管理能力O
4- 1-2培训应按照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培训的规定组织进行。
4. 1. 3培训工作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加强案例蓼学}应注重提高安全 生产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安全意识、法律知识,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知识和安全生产管理技能等内容的 综合培训。-
4.2培训内容
4.2.1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锋法规
4. 2. 1. 1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4. 2. 1.2 安全生产立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4. 2. 1. 3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简介。
4. 2. 1.4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4. 2. 1.5危险化学品经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 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化 学品登记管理办法》等。
4.2 L 6危险化学品经营的法律责任。
4. 2. 1.7 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
4∙2. L8国外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概况:
a) 美国、日本、欧盟等对化学品的管理概况;
b) 国际组织对化学品的管理要求,如《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X«170号公约》)等。
4. 2. 1.9案例分析。
4.2.2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
4. 2. 2. 1加强危险化学品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
4. 2. 2. 2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 618
规章制度,以及生产安全事故的分类、事故报告、调査处理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4. 2. 2. 3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标准化的有关规定。
4. 2. 2. 4案例分析。
4. 2.3危险化学品基本知识
4. 2. 3. 1概念和分类:
a) 危险化学品的概念与分类,包括GB 20576〜GB 20599、GB 20601、GB 20602的分类;
b) 危险货物的概念与分类,包括GB 12268、GB 13690的分类。
4. 2. 3. 2各类危险化学品的定义、特性与分项,储存和运输要求。
4.2. 3. 3 GB 13690中规定的危险化学品标志。
4. 2. 3. 4案例分析。
4. 2.4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运输和包装的安全管理
4. 2. 4. 1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标签,
a)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GB∕T 16483的相关规定:
b) 化学品安全标签,GB 15258的相关规定;
C)经营中对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的使用与管理。
4.2. 4.2危险化学品经营的安全管理:
a) 经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包括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制度和GB 18265中关于经营条件、经营危 险化学品的相关规定,
b) 剧毒化学品的经营,包括购买剧毒化学品应遵守的规定,销售剧毒化学品应遵守的规定;
C)经营许可证的管理办法。
4. 2. 4. 3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管理:
a) 储存企业的审批,包括危险化学品储存规划的原则和要求,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审批条件,申请 和审批程序;
b) 储存的安全要求,包括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基本要求,危险货物配装表,储存易燃易爆品的要 求,储存毒害品的要求,储存腐蚀性物品的要求,废弃物处置,危险化学品储存发生火灾的主 要原因分析,GB 15603、GB 17914、GB 17915、GB 17916 的相关规定;
C) 储存装置的安全评价。
4. 2. 4. 4危险化学品运输、包装的安全管理:
a) 运输安全管理概述:
b) 运输安全要求,包括资质认定、托运人的规定、剧毒化学品的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运输;
C)包装,包括包装分类与包装性能试验,包装的基本要求,GB 12463对包装的规定。
4. 2. 4. 5 案例分析。
4. 2.5危险化学品经营的安全生产技术
4. 2. 5. 1防火防爆:
a) 基本概念:
b) 燃烧,包括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及形成,
C)爆炸,包括爆炸的分类,爆炸极限及影响因素,可燃气体爆炸,粉尘爆炸,蒸气爆炸等;
d)火灾爆炸的预防,包括防止可燃可爆系统的形成,消除点火源,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散的 措施。
4. 2. 5. 2压力容器:
a) 基础知识S
b) 压力容器,包括压力容器的分类、使用与安全管理。
4. 2. 5. 3 电气安全:
a) 电气安全技术,包括电气防火防爆,保护接地、接零等,
b) 静电、雷电的危害及消除,包括静电的产生,防静电、防雷措施。
4. 2. 6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及预防
4. 2. 6. 1工作场所毒物及危害:
a) 工作场所毒物与职业中毒:
b) 工作场所毒物分类S
C)最高容许浓度。
4. 2. 6. 2综合防毒措施:
a) 通风排毒;
b) 个体防护;
C)有毒气体的测定。
4. 2.7危险化学品M大危险源与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4. 2. 7.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
a)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概念与辨识方法,遵照GB 18218的规定执行;
b)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评价、监控与管理。
4. 2. 7.2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a)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包括定义、基本任务、基本形式、组织与实施等;
b)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包括目的、基本要求、编制的过程、主要内容、预案编写提 纲等。
4. 2. 7. 3常用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
a) 发生危险化学品火灾的事故处置;
b) 发生人身中毒事故的急救处理,包括人身中毒的途径、人身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及现场急救 处理、危险化学品烧伤的现场处理等。
4. 2. 7. 4案例分析。
4. 2. 8安全管理技能培训
4. 2. 8. 1各种安全管理要领。
4. 2. 8.2各种安全管理技能。
4.3再培训要求与内容
4. 3. 1再培训要求
4. 3. 1. 1凡已取得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的人员,若继续从事原岗位的工作,在资格证书有效期 内,每年应进行一次再培训。再培训的内容按本标准4.3. 2的要求进行。
4. 3. 1.2再培训按照有关规定,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组织进行。
4. 3.2再培训内容
再培训包括以下内容:
a) 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b) 有关危险化学品新产品及储存、包装、运输新方法安全技术要求;
C)有关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生产管理先进经验,
d)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及危险化学品典型案例分析。
4.4学时安排
4.4. 1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资格培训不少于48学时,其中第一单元培训 时间为8学时,第二单元培训时间为12学时,第三单元培训时间为20学时,第四单元培训时间为4学 时。具体培训内容课时安排见表
表1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课时安排
项 ≡ |
______培训内容______ |
学时 | |
培训 |
第一单元 (共8学时) |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
6 |
案例分析 |
2 | ||
第二单元 (共12学时) |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
2 | |
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运編和包装的安全管理 |
4 | ||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与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
4 | ||
案例分析 |
2 | ||
第三单元 (共20学时) |
危险化学品基本知识 |
4 | |
危险化学品经营的安全技术 |
10 | ||
职业危害及预防 |
4 | ||
案例分析 |
2 | ||
第四单位 (共4学时) |
安全管理技能 * |
4 | |
复习 |
2 | ||
2 | |||
合W 一 |
48 | ||
再培训 |
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有关危险化学品新产品及储存、包装、运输安全技术要求3 有关危险化学品经营安全生产管理先进经验;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及危险化学品经营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
12 | |
2 | |||
2 | |||
合计 — |
16 |
4.4.2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少于16学时(I
5安全生产考核标准
5. 1考核办法
5. 1. 1考核分为基础知识考试和安全管理技能考核两部分。
5.1.2安全生产知识考试为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应符合本标准5.2规定的范围,其中第一单元占总分 数的20%,第二单元占总分数的30%,第三单元占总分数的50⅜β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采用百 分制,60分及以上为合格。
5. 1.3安全管理技能考核可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进行,采用实地考核、写论文、答辩等方式。考核内容 应符合本标准5. 3规定的范围,成绩评定分为合格、不合格。
5.L4安全生产知识考试及安全管理技能考核均合格者,方为合格。考试(核)不合格允许补考一次, 补考仍不合格者需要重新培训。
5. 1.5考试(核)要点的深度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由低到高,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 层次的要求。
了解:能正确理解本标准所列知识的含义、内容并能够应用。
熟悉:对本标准所列知识有较深的认识,能够分析、解释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掌握:对本标准所列知识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能够综合分析、解决较为复杂的相关问题。
5. 2安全生产知识考试要点
5. 2. 1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有:
a) 了解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安全生产立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b) 熟悉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了解有关安全生产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标椎和规范;
C) 了解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体制3
d) 熟悉危险化学品经营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e) 了解危险化学品经营的法律责任;
f) 了解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权利和义务。
5. 2.2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簪理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内容包括:
a) 了解危险化学品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
b) 了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C)熟悉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熟悉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d) 掌握生产安全事故的分类,事故报告、调査处理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e) 熟悉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标准化的要点。
5. 2.3 危险化学品基本知识
危险化学品基本知识包括:
a) 了解危险化学品分类原则、各类定义和各类界定标准;
b) 熟悉危险化学品各类的分项;
C)熟悉危险化学品各类的危险特性;
d)掌握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5. 2.4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运输和包装的安全曾理
5. 2. 4. 1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化学品安全标签:
a) 掌握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主要内容;
b) 掌握化学品安全标签的主要内容;
C)熟悉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对安全技术说明书的使用和管理。
5. 2. 4. 2危险化学品经营的安全管理:
a) 了解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b) 了解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的经营场所的建筑物,批发、零售业务店面的规定;
C)熟悉危险化学品经营的规定$
d) 熟悉危险化学品零售业务范围的规定:
e) 掌握销售、购买剧毒品的规定&
f) 熟悉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
5. 2. 4. 3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管理:
a) 了解危险化学品储存企业必须具备的条件;
b) 掌握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基本要求,熟悉危险货物配装表3
C)掌握储存易燃易爆品的要求;
d) 掌握储存毒害品的要求;
e) 掌握储存腐蚀性物品的要求;
f) 掌握危险化学品储存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
5. 2. 4.4危险化学品运输、包装的安全管理:
a) 了解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托运人和邮寄人的规定;
b) 熟悉办理铁路危险货物运输及铁路发运剧毒品的规定;
C)熟悉公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规定;
d) 掌握危险化学品运输的注意事项;
e) 熟悉危险化学品包装的规定。
5.2.5危险化学品经营的安全生产技术
5. 2. 5. 1防火防爆:
a) 了解基本概念3
b) 了解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及形成;
C)熟悉爆炸的分类、爆炸极限及影响因素、可燃气体爆炸、蒸气爆炸、粉尘爆炸;
d)掌握火灾爆炸的基本预防措施。
5. 2. 5. 2压力容器:
a) 了解基础知识:
b) 熟悉压力容器的分类、压力容器的使用与安全管理。
5. 2. 5. 3 电气安全:
a) 掌握电气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b) 熟悉保护接地、接零;
C) 了解静电的产生;
d) 掌握防静电措施;
e) 掌握防雷措施。
5. 2.6 职业危害及预防
职业危害及预防的基本知识包括:
a) 了解工作场所毒物与职业中毒;
b) 熟悉工作场所毒物分类;
C)熟悉最高容许浓度3
d) 掌握通风排毒措施;
e) 熟悉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
f) 熟悉有毒气体的监测。
5. 2.7危险化学品童大危险源与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
5. 2. 7. 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
a) 了解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概念与辨识方法;
b) 掌握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评价方法和管理要求。
5. 2. 7. 2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
a) 了解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原则S
b) 熟悉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程序与编写方法;
C)掌握发生危险化学品火灾的事故处置;
d)熟悉化学品事故的报告和上报程序。
5.3安全管理技能考核要点
安全管理技能考核要点包括:
a) 贯彻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安全生产法规的要点3
b) 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程序和基本要求和要点;
C)制定、实施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要点;
d) 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方法和内容3
e) 进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检査和隐患排査与整改的程序、方法和内容;
f)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的要求,事故调査处理的程序和要点;
g) 会阅读和使用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并能表述出经营过程安全管理的要点;
h) 对一个给定的危险化学品仓库(或经营场所),能分析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者对其进行危险分 析,并在编写的书面报告中提出应釆取的安全对策。
5.4再培训考核要求与内容
5.4.1再培训考核要求
5.4. 1.1对已取得安全生产资格证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证书有效期内,每年再培训完毕都应进行 考核,考核内容按本标准5. 4. 2的要求进行,并将考核结果在安全生产资格证书上做好记录。
5. 4. 1.2 再培训考核可只进行笔试,考试办法可参照5. 1.2o
5.4.2 再培训考核要点
再培训考核包括以下内容:
a) 了解安全生产方面的新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程和规范$
b) 掌握新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能及其安全技术要求,以及危险化学品储存、包装、运输新技术及安 全技术要求;
C) 了解危险化学品经营的安全生产管理先进经验;
d) 熟悉危险化学品储存、经营单位常见典型事故发生的原因;
e) 了解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及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ICS 13.IOO
B 09
备案号:29849—2010
Safety design In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CheIniCaI COnStrUCtiOiI projects
625
本标准编制依据GB/T 1. 1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纽、任理坚、陈烽英、樊晶光、杨振奎、刘利民、胡晨、欧阳宪,舒小芹、常虹、邹 喜权、王世芳、夏兰生、唐敏、丁晓京。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有关法规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吸收国外安全设计的先进理念,总结国内 大型化工建设项目的工程实践,结合我国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的现状进行编写的,旨在规范和指导化 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管理工作,提高本质安全设计质量,从设计源头防止和减少化工企业安全事故O
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应通过全面系统的过程危险源分析、科学缜密的安全设计和审査、合理有效 的安全对策措施,将化工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风险在法律和合同规定的范围内减小到当今社会可接受 的水平,以达到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的目标O
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应遵循本质安全设计原则,采用削减、缓解、替代、简化等手段,通过局部改 用没有危险或危险性较小的物料或过程,从设计源头上消除或削减危险源。
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应遵循合理降低风险原则,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采用适宜、可靠 的安全对策措施,将化工建设项目预期寿命周期内的风险尽可能降到合理、可行的最低程度。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工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安全设计管理的一般模式和基本要素的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和设施,以及伴有危险化学品使用或产生 的化学品生产装置和设施的建设项目。
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以下简称项目安全设计)的范围包括业主委托的设计前期、基础工程设计 和详细工程设计三个阶段。
本标准不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的勘探、开釆及其辅助的储存,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及其辅助的储存, 城镇燃气辅助的储存等建设项目O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α
2. 1
危险化学品 hazardous ChelniCal
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等危险特性,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等过程中 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毁损、污染环境的均属危险化学品。
2.2
本质安全设计 inherently Safer design
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削减、缓解、替代、简化等手段,使工艺过程及其装备具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 防止事故发生的功能。
2.3
危险源辨识 hazard identification
根据原材料、中间体、产品的理化性质,所评价的设备、设施、工艺流程、装置布置等情况,识别危险 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4
可容许风险 tolerable risk
根据当今社会的水准,在给定的范围内能够接受的风险。
2.5
过程安全 ProCeSS Safety
防止对安全、环境或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危险物质或能量的意外释放。
2.6
安全仪衰系统 Safety instrQmented SyStenl(SIS)
用来实现一个或几个仪表安全功能的仪表系统。安全仪表系统可以由传感器、逻辑解算器和最终 元件的任何组合组成。
2.7
安全完整性Safety integrity
安全仪表系统在规定时段内、在所有规定条件下满足执行要求的仪表安全功能的平均概率。
2.8
安全完整性等级 Safety integrity level (SIL)
用来规定分配给安全仪表系统的仪表安全功能的安全完整性要求的离散等级(4个等级中的一 个)。SIL4是安全完整性的最高级,SILl为最低级。
3项目安全设计程序
3. 1项目安全设计程序可以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与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或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 管理体系的相关程序进行整合,也可以建立独立的管理程序。
3.2项目安全设计程序一般应包含下列要素:
a) 项目安全设计基础资料的收集、评审和确认3
b) 项目安全设计应遵守的法规和其他要求S
C)项目安全设计的方针和目标3
d) 项目安全设计的策划;
e) 过程危险源分析3
f) 项目安全对策措施设计;
g) 项目安全设计审査;
h) 项目安全设计确认;
i) 项目安全设计变更。
3. 3本标准重点对“项目安全设计策划”、“过程危险源分析”、“化工安全对策措施设计气“项目安全设 计审査气和“项目安全设计变更”提供方法和程序的管理指南。
4项目安全设计策划
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性质、规模、合同要求和设计阶段,事先对项目安全设计进行全面策划,并将策 划结果纳入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开工报告或编制独立的项目安全设计计划O项目安全设计策划的主要 内容包括:
a) 明确项目安全设计的方针、目标和要求;
b) 确定项目安全设计管理模式、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C)明确项目安全设计的范围、依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有关规定的要求3
d) 开展过程危险源分析和项目安全设计审査的时间、方法、内容和要求;
e) 制定项目安全设计计划。
5过程危险源分析
5. 1过程危险源分析的基本要求
5. 1. 1过程危险源分析是辨识过程危险源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后果进行分析的一种有组织的、系统 的安全设计审査。审査结果将为设计人员纠正或完善项目安全设计、提高建设项目安全设计水平提供 决策的依据。
5. 12过程危险源分析应根据具体项目的规模、性质以及合同规定的要求在项目安全设计计划中 规定。
5. 1.3过程危险源分析开始前应进行准备和策划a设计单位应根据化工建设项目的设计范围、风险大 小、设计阶段、安全信息收集的完备性以及合同规定的要求,确定分析对象、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宜的方 法,组建审査小组,制定审査进度计划。
5. 1.4过程危险源分析应由一个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必要时还应聘请有操作经验的人员)组成 的小组来执行,至少小组主持人应全面掌握所采用的审査方法。设计单位应有计划地对审査组长和审 査人员进行培训。
5. 1.5 过程危险源分析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I引年词~∣
ΓWK1过程参数与或十意向的廨ITWl Tt「~
I 对策] I 事⅞mι⅛h⅜⅞∣
图i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示意图
f) 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aiIUre MOde and EffeCtS AnaIySiS, FMEA):故障类型是指设备或子系 统功能故障的形式,例如:开、关、接通、切断、泄漏、腐蚀、变形、破损、烧坏、脱落等。故障类型 和影响分析(EMEA)就是针对上述各种类型的功能故障的研究方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设备功能故障的分析,也可以与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配合使用。分析的途径一般 包括:
D辨识潜在的故障类型;
2) 分析故障的后果(故障对全系统、子系统、人员的影响);
3) 确定危险级别(例如:高、中、低);
4) 确定故障的概率;
5) 辨识故障的检测方法3
6) 提出改进设计的建议。
g) 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IySiS,FTA):故障树分析是一种采用逻辑符号进行演绎的系统安 全分析方法。它从特定事故(顶上事件)开始,像延伸的树枝一样,层层列出可能导致事故的 序列事件(故障)及其发生的概率,然后通过概率计算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即故障树的底部 事件。该方法主要用于重大灾难性的事故分析,像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等;也特别适用于评 价两种可供选择的安全设施对减轻事件出现可能性的效果;该方法既可以用作定性分析也可 用作定量分析。
h) 其他合适的方法:除了上述推荐的方法以外,设计单位还可以考虑采用其他合适的方法。
5.4过程危险源分析方法选择的因素
不同的过程危险源分析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对分析方法的选择,一般应考虑以下 因素,
a )化工建设项目的规模和复杂程度;
b)已进行的项目初步危险性分析的结果;
C)已进行的项目立项安全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
d) 新技术采用的深度;
e) 设计所处的阶段;
f) 法律法规的要求; -
g) 合同或业主要求;
h) 合同相关方的要求;
i) 其他。
5.5前期工作过程危险源分析
5. 5. 1前期工作过程危险源分析的目的
前期工作过程危险源分析的目的在于:
a) 辨识需要特别关注的和潜在的危险化学物质和过程危险源。对工艺路线和工艺方案的本质 安全设计进行审査;
b) 根据业主的要求对化工建设项目安全条件进行论证,评估项目厂址选择的可行性;
C)确认缺失的重要信息,提示下一级过程危险源分析的注意点。
5. 5.2前期工作过程危险源分析的M点
5. 5. 2. 1对来自于过程中使用的危险化学物质进行分析
根据经过评审确认的危险化学物质安全数据表及有关数据资料,对工艺过程所有物料(既包括原 料、中间体、副产品、最终产品,也包括催化剂、溶剂、杂质、排放物等)的危险性进行分析:
a) 定性或定量确定物料的危险特性和危险程度;
b) 危险物料的过程存量和总量;
C)物料与物料之间的相容性;
d) 物料与设备材料之间的相容性&
e) 危险源的检测方法;
f) 危险物料的使用、加工、储存、转移过程的技术要求以及存在的危险性;
g) 对需要进行定量分析的危险源提出定量分析的要求。
5. 5. 2. 2 对来自于加工和处理过程潜在的危险源进行分析
根据工艺流程图、单元设备布置图,危险化学品基础安全数据以及物料危险源分析的结果等对加工 和处理过程的危险源进行分析:
a) 联系物料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辨识设备发生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等危险和危害的可能性及 严重程度(定性和定量分析);
b) 辨识不同设备之间发生事故的相互影响;
C)辨识各独立装置之间发生事故的相互影响;
d) 辨识一种类型的危险源与另.一种类型危险源之间的相互影响;
e) 辨识装置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5. 5. 2. 3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根据总平面布置方案图、周边设施区域图、建设项目内在危险源分析的结果以及搜集、调査和整理 建设项目的外部情况,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提出项目决策的建议。
5. 5.3前期工作过程危险源分析的話果
前期工作过程危险源分析的结果决定于分析所确定的对象、目标和内容。可能获取的结果包括下 列全部或部分:
a) 物料危险有害性质的基础数据;
b) 装置各部分危险有害物料总量清单;
C)对潜在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
d) 需要特别关注的危险源一览表;
e) 对影响其他装置和周边地区的重大危险源定量评价的建议;
f) 对项目决策的全面评估和建议;
g) 对本质安全对策措施和其他安全对策措施的建议;
h) 对厂址选择、总平面布置的建议;
i) 灾难应急计划的指导原则;
j) 缺失数据一览表。
5.6基础工程设计过程危险源分析
5. 6. 1基础工程设计过程危险源分析的目的
基础工程设计过程危险源分析的目的在于:
a) 通过对基础工程设计输出的系统审査,以确保所有潜在的不可接受的危险源得到充分地辨识 和评价并釆取了可靠的预防控制措施;
b) 识别和评价基础工程设计已经采取的安全设施设计的充分性、可靠性和合规性&
C)审査前期工作过程危险源分析的执行结果,对未关闭的问题纳入本级审査;
d)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的编制提供依据。
5. 6.2专业过程危险源分析
设计各相关专业应在前期工作过程危险源分析和《建设项目设立安全评价报告》的基础上,对照釆 用的法规、标准、规范和规定对本专业的基础工程设计进行过程危险源分析。专业过程危险源分析与各 专业安全设计审査同时进行。
a) 分析的形式包括:
1) 设计者自査3
2) 专家审査;
3) 专业组选用5. 3提供的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审査。
b) 分析的内容包括:
D 前期工作过程危险源分析对本专业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是否已经回答并采取了措施,新措 施安全性是否已经评价;
2) 基础工程设计系统危险源分析对本专业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是否已经回答并采取了措施, 新措施安全性是否已经评价;
3) 《建设项目设立安全评价报吿》对本专业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是否已经回答并釆取了措施, 新措施安全性是否已经评价;
4) 本专业特殊分析的要求。
5. 6. 3 系统过程危险源分析
5. 6. 3. 1系统过程危险源分析是指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等分析方法,对选定的某个设计装置(单 元)进行多专业的、系统的、详细的审査,对工厂各部分之间的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采取进一步措施的 建议。
5. 6. 3. 2系统过程危险源分析一般应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的小组在组长的主持下实施。
5. 6. 3. 3系统过程危险源分析应经过周密的策划,明确分析的目的、对象和范围3做好充分的信息和资 料的准备: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分析小组成员的构成;制定可行的执行计划。
5. 6. 3. 4系统过程危险源分析的程序决定于采用的分析方法。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方法是系统过程危险源分析使用较多的方法。该方法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a) 将系统分成若干部分(例如:反应器、存储设备);
b) 选择一个研究的节点(例如:管线、容器、泵、操作说明);
C )解释此一节点的设计意图;
d)选择某一过程参数;
e )选择某一引导词应用于该过程参数以辨识出有意义的偏离&
f) 分析偏离的原因;
g) 分析与偏离相关的后果;
h) 辨识已经采取的防护措施亍
i) 确定后果严重性等级;
j) 确定后果可能性等级;
k) 确定风险的等级;
l) 评估风险的可接受性;
m) 提出改进建议;
n) 对其他过程参数重复上述步骤G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程序示意图见图2。
5. 6. 3. 5系统过程危险源分析应形成详细的审査记录和书面的审查报吿并跟踪后续措施的落实情况。
5. 6. 3. 6系统过程危险源分析应注意以下问题:
图2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程序示意图
a) 审査组应在方法的引导下确保审査对象的全覆盖,使所有潜在的不可接受的危险源尽可能得 到辨识;
b) 在分析时应注意危险源对全系统的影响,对其他单元的影响;
C)有些装置从过程本身来看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从布置来看却相互毗邻。在分析时应高 度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d) 在对每一部分进行分析时应考虑装置的操作方式,例如:正常操作、减量操作、正常开车、正常 停车、紧急停车、试车、特殊操作方式J
e) 应注意对设计中已采用的安全设施,特别是相互关联的一次响应、二次响应甚至多次响应的 设施的识别和评价。
5.7详细工程设计过程危险源分析
5.7. 1详细工程设计过程危险谏分析的目的
详细工程设计过程危险源分析是在基础工程设计过程危险源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分析,防止遗 漏(包括厂商供货的接口)和设计变更带来的新风险。
5. 7.2详细工程设计过程危险源分析的童点
详细工程设计过程危险源分析的重点在于:
a) 基础工程设计过程危险源分析对详细工程设计的建议;
b) 基础工程设计过程危险源分析的遗留问题;
C)因设计方案调整、成套设备厂家文件的确定等各种原因而导致的设计变更:
d)业主或相关监督管理机构要求对项目的某部分或全部实施的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分析。
6 项目安全对策措施
6. 1项目安全对策措施设计原则
6. 1. 1事故预防优先原则
6. L 1. 1采取本质安全设计的方法消除或削减危险
a) 削减:最大限度地减少危险物资的用量、储存量;
b) 替代:如果做不到削减,则选用危险性相对较小的物质及风险系数小的流程,尽可能减少安全 措施的使用;
ɑ)缓解:通过温和反应条件将危险的状态减到最弱;
d)简化:设计的设备应消除不必要的复杂性,使操作不容易出错,并且容许发生的错误。
6. 1. 1. 2采取预防事故的设施,防止因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导致事故的发生:
a)探测、报警设施;
b)设备安全防护设施;
C)防爆设施;
d) 作业场所防护设施;
e) 安全警示标志(I
6. 1.2可靠性优先原则
6. 1.2. 1采用被动性安全技术措施,不需要启动任何主动动作的元件或功能来消除或降低风险,例如:
a) 防油防溢堤;
b) 防火防爆墙;
C)较高压力等级的设备和管道。
6. 1.2.2采取主动性安全技术措施,能够自动启动预防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后果的功能,例如:
a) 安全仪表系统(SlS)J
b) 泄压装置。
6. 1.2.3采取程序性管理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例如:
a) 标准操作程序;
b) 紧急响应程序;
C)特殊培训程序;
d)安全管理制度。
6. 1.3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6. 1.3. 1根据化壬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对风险评价的结论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对策措施。
6. 1. 3. 2安全对蘭措施应在经济、技术、时间上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6. 1. 3. 3当安全技术措施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在优先考虑化工安全技术措 施要求的同时,避免采取不必要的过高标准所造成的工程建设投资和操作运行费用增加。
6.2项目安全对策措施应严格执行相关法规、标准、规范、规定的要求
6. 2. 1项目安全对策措施设计涉及大量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法规、标准、规范、规定,设计各专业应严格 识别和执行相关法规、标准、规范、规定的要求。
6. 2.2设计单位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和获得适用法规、标准、规范、规定的要求;应及时更新有关 法规、标准、规范、规定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所有设计人员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6.3 编制《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
设计单位应按照要求,在基础工程设计阶段编制《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提供相关监督管理 机构进行审査。
7项目安全设计审査
7. 1项目安全设计审査的目的
项目安全设计审査的目的在于:
a) 通过项目安全设计文件的审査,对不同阶段已完成的设计输出(包括设计方案、各版次阶段性 文件、中间文件和最终成品等)的安全性提供证实;
b) 通过对过程危险源分析,对过程中潜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找出设计的不足,为改进设 计和提高本质安全设计水平提供依据;
C)确保项目安全设计产品符合法规、标准、规范、规定和合同规定的要求。
7.2项目安全设计审査的形式
7. 2. 1设计者自查
设计者是安全设计第一责任者,应对责任范围内的设计输出进行自査,确保设计输出符合下列 要求:
a) 符合相关法规、标准、规范、规定的要求;
b) 符合设计输入要求;
C)符合安全评审结论。
7. 2.2 专业审査
内容包括:
a) 对本专业的设计输出安排校审;
b) 对本专业重大的安全设计方案组织评审;
C)对照附录C中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进行系统审査。
7. 2. 3多专业参加的会议评审
内容包括:
a) 项目安全设计的方针、目标和安全设计计划;
b) 重要的安全设计方案3
C)重要的与安全相关的设计文件,例如工艺管道和仪表流程图(PID),公用工程管道和仪表图 (UlD图)、平面布置图、危险区域划分图、报警和联锁图等;
d) 重要的安全设计输出(例如,《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
e) 系统的过程危险源分析(例如,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审査等)。
7. 2.4 參加必要的外部安全设计审查
7. 2. 4. 1 业主审査
设计单位应按合同规定参加由业主组织的安全设计输出确认审査并及时澄清审査过程中提出的问 题。对采纳修改的意见应在风险再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由业主确认。
7. 2. 4. 2相关监督管理机构审査
设计单位应参加由相关监督管理机构组织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的审査并及时澄清审査 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对采纳修改的意见应在风险再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交由业主确认后,报相关 监督管理机构审査批复。
7.2. 4.3 预开车安全审査(PSSR)
设计单位可按合同规定参与并协助由总承包单位(或生产单位)在装置开车前进行的预开车安全审 査。审査的内容主要包括:
a) 结构和装置完全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b) 安全、操作、维护和紧急响应规程适当并且充分;
c) 在开车之前过程危险源分析已经完成,分析中提出的所有建议已经决策并于实施;
d) 所有变更已按照项目安全设计变更的要求实施。
7.3前期工作安全审査
7. 3. 1工艺设计文件审查
前期工程设计阶段是决定项目本质安全设计最重要的阶段。设计单位应对本阶段工艺包设计、概 念设计所输岀的设计文件进行安全设计审査,审査的重点是:
a) 是否按照本质安全设计的原则,采取消除、预防、减弱、隔离等方法,将工艺过程危险降到 最低;
b) 是否设置了必要的安全联锁系统,以保证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时可及时终止危险反应的加剧和 蔓延;
C)根据工艺专利技术在其他工厂的应用情况和经验教训,所采用的工艺过程安全防护措施是否 充分有效。
7. 3.2项目厂址和总平面布置方案审査
项目厂址和工厂总平面布置审査的重点是:
a) 建设项目内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建设项目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对建设项目周边单位生产、 经营活动或者居民生活的影响;
b) 建设项目周边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居民生活对建设项目投人生产或者使用后的影响;
C )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的影响O
7.4基础工程设计安全审査
7. 4. 1重要设计文件的安全审査
7. 4. 1. 1在基础工程设计阶段应对安全设计影响重大的设计文件进行安全审査,主要文件包括:
a) 总平面布置图;
b) 装置设备布置图;
C)危险区域划分图;
d) 工艺管道和仪表流程图(PID);
e) 公用工程管道和仪表流程图(UlD);
f) 火炬和安全泄放系统设计;
g) 消防系统设计,
h) 抵抗偶然作用能力的结构设计;
i) 其他。
7. 4. 1.2《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审査。《安全设施设计专篇》是基础工程设计阶段应提交业主和相关监 督管理机构审査的重要设计文件,是设计单位对本项目安全设计的完整陈述和概括,是决定项目详细设 计的重要依据。在提交业主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合同规定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审査。审査的主要 内容包括:
a) 安全设施设计是否符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标准、规范、规定以及建设项目设立安全评价报 告的要求3
b) 安全设施设计是否充分、可靠,符合安全对策措施的设计原则,确保从建设项目的源头将伤害 和损坏的风险减小到合理的最低水平;
C)对未采纳《建设项目设立安全评价报告》中的安全对策和建议是否进行了充分论证和说明§
d)《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的编制深度是否符合《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导 则》的要求。
7. 4.2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审査
7. 4. 2. 1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审査一般安排在基础工程设计阶段进行,具体项目是否采取危险与可疆 作性研究审査应根据合同要求在项目安全设计计划中规定。
7. 4. 2. 2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审査的目的是采用系统的、结构化的审査方法,对已经采取的安全对策 措施以及建设项目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评价并记录审査过程中提出的所有问题。这些问题将提 交设计者进一步甄别和决策,并对设计进行补充和修改。
7. 4. 2. 3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审査报告中包含有针对已辨识的安全和操作性问题提出的建议措施,设 计单位应对已完成的措施进行复査并及时更新该报告。
7. 4.3其他安全申査
设计单位可以考虑下列任一因素,采用其他定性或定量的安全和可靠性分析方法,对基础工程设计 进行审査:
a) 业主或相关监督管理机构的要求;
b) 法规、条例、标准、规范的要求;
C)前期工作过程危险源分析产生的要求;
d) 《建设项目设立安全评价》产生的要求;
e)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产生的要求;
f)对提议的变更进行成本效益评价的要求等。
7. 4.4 对照《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检査表》审査
对具有成熟设计经验的装置可以参照附录C结合本公司的工程实践进行审査:
a) 附录C根据国内外的工程经验对“工艺过程安全设计”、“作业场所、区域安全设计”、“防火安 全设计”、“公用工程系统安全设计”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审査提纲,几乎可供各专业全方位的审 査参考。
b) 附录C是资料性附录,它不可能包括全部需要和必要的内容,也不是强制性要求,各设计单位 应根据本单位的经验和项目的实际情况决定取舍。
7. 4. 5安全仪表系统(SlS)审査
安全仪表系统审査的主要内容包括:
a) 重点识别受控装置(设备)对安全仪表系统目标安全完整性等级(SlL)的要求,评价安全仪表 系统能否实现要求的安全功能以及自身能达到安全功能要求所需的安全完整性。
b) 审査整个装置的安全仪表系统与过程检测和控制系统是否进行了综合考虑和整体设计。
C)审査仪表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时(包括仪表动力源故障、仪表功能失效、仪表运行环境变化等) 的危险状态,系统自动防止故障的能力以及设计釆取的措施。
d)安全仪表系统审査同样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审査,一般应在审査前进行策划并列入项目安全设 计计划。
7.5详细工程设计安全审査
7. 5. 1修改或新增部分的安全审査
由于基础工程设计阶段《安全设施设计专篇》已通过业主确认和相关监督管理机构的审査并获得了 批准,如果详细设计对总平面布置、安全设计方案等发生重大变更时均应按原程序重新进行安全审査, 必要时还需向原批准机构报批。
7.5.2 操作手册审査
详细工程设计的适当时候,应召开有多专业参加的评审会对合同规定由设计单位负责编写的操作 原则进行评审。设计单位还有可能参加由开车经理或业主单位组织编写的操作手册的审査,以确保操 作手册符合操作原则的要求,并对操作指令和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了充分具体的说明。
7. 5.3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审査
7. 5. 3. 1如果在基础设计阶段已进行过危险与可操作性审查,在详细设计阶段可重点审査发生变更的 部分或者是因设计方案调整、成套设备厂家文件的确定等各种原因而导致的设计变更。
7. 5. 3. 2对特定的项目,当详细设计全部完成以后,业主或相关监督管理机构可能要求对项目的某部 分或全部实施危险与可操作性审査。
8 项目安全设计变更控制
8. 1项目安全设计变更的主要内容
8- 1. 1基础工程设计文件对《建设项目设立安全评价报告》及审批意见的变更。
8. L 2详细工程设计对基础工程设计文件安全审批意见的变更。
8. 1.3采购订货和施工安装对详细工程设计文件中安全设计的变更。
8.2 项目安全设计变更管理程序
设计变更控制是确保化工建设项目安全性的重要措施。设计单位应建立项目安全设计变更管理程 序,严格按程序进行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程序可以与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变更管理程序合并实施,但应包含下列项目安全设 计变更的具体要求:
a)任何相关方的变更要求都应按程序提交书面变更申请;
b)设计变更实施前应得到批准,任何未经批准的变更方案不得实施;
C)对设计变更应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变更评审应包括过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再评价,以及更 改对已交付设计文件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
d) 明确变更内容、责任人员和控制要求;
e) 受潜在变更影响的各单位、各专业、各相关人员(包括设计、施工、操作、维修和合同方人员等) 能及时收到设计变更的通知和接受相关培训;
f) 与变更相关的各专业都应参与变更单的编制,及时提交和跟踪变更单S
g) 及时提交和填写文件更新申请单,以保证最终的文件均为变更后的有效文件;
h) 应建立“变更紧急放行控制程序”,防止因紧急放行带来的风险。
8.3 项目安全设计变更的实施
项目安全设计变更的实施的主要内容有:
a) 设计单位应保证全体项目设计人员都了解安全设计变更管理程序;
b) 设计单位应与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在内的各相关方建立安全设计变更沟通渠道,保证项 目安全设计变更管理程序为各相关方所理解和接受5
C )设计单位应确保来自任何相关方的设计变更要求都严格按变更管理程序执行J
d) 项目安全设计文件因验证和内部审査后更改,应按设计单位设计变更管理程序文件规定进行 更改,确认后签署;
e)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其他协作、分包单位来往反馈意见的更改,应按程序提交变更申请单位 的最终确认;
f) 采购、施工阶段安全设计更改,按设计单位设计变更程序文件规定执行;
g) 项目安全设计文件图纸经相关监督管理机构批复后,如有重大安全设计方案变更时,应重新 报原管理机构进行审査、批复和确认。
附录A (资料性Mt录) 风险评价方法示例
A. 1风险评价
A. 1. 1
风险评价 risk assessment
风险评价是指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a) 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其大小或严重程度;
b) 将风险与安全要求进行比较,判定其是否可接受。
风险分析评估主要针对危险情况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安全要求,是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的依 据,需要根据法规、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等要求确定。
A.2定■分析与定性分析
A. 2. 1定■分析方法
A. 2. 1. 1准确使用量化分析模型可以在评价定量的风险事故时给出确切的结果。
A. 2. I-2 对一些特定风险应采用完全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
A. 2. 1.3通常,全定量分析需要准确的评价模型和大量的基础数据,而这些数据的获取和确认难度较 大,因此一般只用于特定场合。
A. 2.2定性或半定量分析方法是较适用的方法
定性或半定量分析方法是应用非常广泛和适用的分析方法。
风险矩阵法就是一种为多数过程风险分析所采用的半定量分析方法,它是一种评价风险水平和确 定风险是否可承受的简单方法。
A.3风险矩阵法
A. 3. 1风险矩阵法包括三个矩阵
A. 3. 1. 1后果矩阵:评价危害性事件的严重性等级(见表A,l)o
衰A. 1后果矩阵:危害性事件的严重度等级
严重度等级 |
____等级说明____ |
— — 事故后果说明 ■ |
____灾难的_____ |
项员死E或系统报废 「 一 「 T | |
D |
_ 严重的 |
人员严壷受伤、严重职业病或系统严重损坏 |
——In |
一 轻度的 |
项员轻窿受伤、爲函职业病或彖统轻窿损坏 ~ |
——IV 一 |
一轻微的 |
顼员伤窿程度和系统损坏程度都轻于皿级 一 |
A. 3. 1. 2频率矩阵:评价危害性事件的可能性等级(见表A. 2)。
豪A.2频率矩阵:危害性事件的可能性等级
可能性等级 |
一⅜明— |
单个项目具体发生情况 |
总体发生情况 — |
A |
频繁 |
频蒸⅛生 一 |
连基发生[ — |
B |
很可能一 |
在寿命期内冬出现若干次 ——— |
频繁发生 — |
C |
有时 |
在壽备期内有时可能发生 |
发生若干次 一 |
表A∙2 (续)
可能性等亙 |
说明 一 |
单个项目具体发生情况 |
____总体发生情况____ |
D |
极少 |
在寿命期内不易发生,但有可能发生 |
不易发生,但有理由 可预期发生 |
E |
不可能 |
极不易发生:以至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 |
不易发生,但有可能发生 — |
A. 3. 1.3风险矩阵:确定风险及风险可接受程度,见表A.3。
表A. 3风险矩阵:确定风险可接受程度
重性等级 可能性等 |
I (灾难的) |
n (严重的) |
DI (轻度的) |
IV (轻微的) |
A(频繁) |
1 |
2 |
7 |
13 |
B(很可能) |
2 |
5 |
9 |
16 |
C(有时) |
4 |
6 |
11 |
18 |
D(极少) |
8 |
IO |
14 |
19 |
E(不可能) |
12 |
15 |
17 |
20 |
A-3. 2 风险评价指數
表A.3风险矩阵中的元素称为加权指数,也称为风险评价指数。风险评价指数是综合危险事件的
可能性和严重性确定的。
a) 最高风险指数定为1。对应的危害性事件频素发生,并有灾难性后果。
b) 最低风险指数定为20。对应的危害性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其后果是轻微的。
C)中间风险指数按风险等级赋值。数字等级需要根据具体对象划定,以便于区别各种风险的档 次,划分的过细或过粗都不便于风险评价。
d)风险指数矩阵。风险指数根据上述赋值原则赋值以后即可生成下列形式的风险指数矩阵(见
图 A. I)O
~ 1 |
2 |
7 |
13 ' |
2 |
5 |
9 |
16 |
4 |
6 |
11 |
18 |
8 |
10 |
14 |
19 |
.12 |
15 |
17 |
20 , |
图A. 1 |
风险指数矩阵 |
A. 3,3 风险接受准则
A. 3. 3. 1指数1〜5:为不可接受的风险,是组织不能承受的。
A- 3. 3. 2指数6〜9:为不希望有的风险,应由组织决策是否可以承受。
A. 3. 3. 3指数10-17:为有条件接受的风险,需经组织评审后方可接受。
A. 3. 3.4指数18〜20:为不需评审即可接受的风险。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检査表示例
表B. 1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检査表(示例)
序号 |
检査项目 |
依据 |
实际 情况 |
检査 结果 |
备注 |
一 |
周边环境及总平面布置 | ||||
1 |
新建工程不应设置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地震烈度八度以上 地区 | ||||
2 |
对于老厂扩建,改建工程在500 m范围内的其他工厂可维持现状, 居民必须迁出,但装置系统光气折纯总量应小于300 kg | ||||
二 |
工艺及设备、管道、设施安全要求 | ||||
1 |
一氧化碳应干燥,含水量不大于50 mg∕m3 | ||||
2 |
氯气含水量不大于50 mg∕m3 | ||||
3 |
液氯汽化器、预热器及热交换器等设备必须装有排污装置和污物 处理设施,并定期检査 | ||||
4 |
氯气使用场所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换气 | ||||
5 |
制化设备和管道处的连接垫料应选用石棉板、石棉橡胶板、氣塑 料、浸石墨的石棉绳等,严禁使用橡胶垫 | ||||
6 |
500 kg和1 000 kg的钢瓶使用时应卧放,并牢固定位 | ||||
7 |
严禁使用蒸汽,明火直接加热氧气钢瓶,可用45 P以下的温水 加热 | ||||
8 |
应采用能退火处理的紫铜管连接钢瓶,紫铜管应能耐压试验合格 | ||||
9 |
钢瓶出口端应设置针型阀调节氯气流量,不允许使用瓶阀直接 调节 | ||||
10 |
应有专用钢瓶开启扳手,不得挪作他用 | ||||
11 |
夜间装卸时场地应有足够照明 | ||||
三 |
尾气系统及应急系统的安全要求 | ||||
四 |
安全管理 | ||||
1 |
当计划停车时,必须在停车前将设备内的物料全部处理完毕,设 备、管道检修时,必须放净物料,进行气体置换取样分析合格,方可 操作,操作人员有专人监护,严禁在无人监护时进行操作 |
表B. 1 (续)
序号 |
检査项目. |
依据 |
实际 情况 |
检査 结果 |
备注 |
2 |
生产厂区内应设事故照明 | ||||
3 |
消防用水能否得到保证? | ||||
4 |
必须安装一个或多个风向标,风向标的位置及高度应便于本厂职 工及附近(500 m)范围内居民观察,同时备有照明,以备一旦发生 光气泄漏时,利于人们了解当时的主风向,迅速躲避,免于受害 | ||||
5 |
必须有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工艺条件变更时及时加以修改? | ||||
6 |
是否了解所处理物质的潜在危害? | ||||
7 |
是否有健全的安全网络? | ||||
8 |
是否有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及组成是否能满足安全管理要求? | ||||
9 |
有无对操作工人的安全培训计划?是否按计划实施? | ||||
IO |
对重要机械、设备、仪表及重点部位是否采用安全检査表检査? | ||||
11 |
工厂应设置职业卫生及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并配备有经验丰富 的医务人员及必要的急救药品 | ||||
12 |
工厂应设置有毒气体防护站,或紧急救援站,并配备监测人员与仪 器设备 | ||||
13 |
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从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职 业健康检査,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
化工建设项目安全设计检查提纲
T艺过稈安金设计检杳福纲α∣.w c. 1.
.. ._ |
L ʌ ⅛ I ■—t |
(二) 亠L |
_ _. . _ -; [ -r j⅛>⅛⅜中宀AAn∙τ捋*qq土 — ; ^ M ?■* 1 T ⅛f <⅛⅜∙⅜Bf⅛A<⅛⅛AX⅜⅛* LP⅛CΓ⅞ H姦床 七疹禾M IBb B ■ ■ ^ɪi- -K= =J-z⅛M⅝gJ ■ ■ ,⅝⅛τ⅛ anwa -≡. |
. _________________ |
L |
⅛"^i~7 -J v÷i |
— | ||||
1 |
哪些工艺物料是不稳定或可自燃的? |
淳序的 度黄珥 度一昙不佳右住古一十昌阻道沛质 苗∣⅛闿顶二或老呼声的 ~ɪ
1 U I ¢+777" ⅛Φ *¼JC4 JΞΞI XT7 H⅛ ffi∏r 1U⅞ ->v ^31T <-. I ~1
vZ- .=TJX3 Xt=I J⅛ _ j5⅛r 1»J. J=K^_ . - 一”、.,,_f f .、一》f . Lt I Et ⅛⅛⅜ 亠」、,.,,、,=¾_,■ ∙ MA 〜、《 ”、
-1 6 I有哪些可燃粉尘危险存在? j Γ
I m |
1-----(----.… -…•__ 号= r~f ,A> LL ɪj` r人 --宀 I-Tr-T »=t ι T. /^ɪ* ʌ *Jl→ t*A -ɪ- -W »> />*- W > ʌ -ɪ* ʌɪ ɪɪa ∙ —* ʌ |
I LY f r ・、∙ > ⅛ > . | |
物料 | |||
9 |
为避免替代材料遭受过度腐蚀或与反应物料生成危险的化合物,应对设备维修 釆取哪些必要的控制措施? | ||
10 |
原料成分的改变会对工艺过程产生什么影响? | ||
11 |
辰取哪些充分的控制措施确保原料的识别和质量? | ||
12 |
如果一种或多种原料供应出了问题会带来什么危险? | ||
13 |
有什么措施能保证原料的充分供应? | ||
14 |
如果用于吹扫、气封的情性气体出了问题会带来什么危险?如何确保气体供应? | ||
15 |
考虑到储存物料的稳定性,应采取哪些必要的预防措施? | ||
16 |
那种灭火剂与工艺物料相容? — | ||
17 |
可以提供哪种紧急灭火设备及程序? | ||
反应 |
1 |
有潜在危险的反应如何隔离? | |
2 |
&些工艺变量可能或完全可能接近危险极限条件? | ||
3 |
出现了不希望的物流或工艺状况,或者遭到污染,会发生哪种不希望的危险 反应? | ||
4 |
设备内可能产生哪种可燃混合物? | ||
5 |
如果工艺操作一旦接近或达到燃烧和爆炸极限应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 ||
6 |
所有反应物和中间产物安全的工艺裕量有多大? | ||
7 |
对正常反应或可能的异常反应有哪些与反应速度相关的数据可供利用? | ||
8 |
对正常放热反应或可能的异常放热反应有多少热量应移除? | ||
9 |
化学反应过程的化学性质都已经完全了解了吗? |
检査项目 |
序号 |
检査内容 |
检査结果 |
反应 |
IO |
周围晶么样的污染物会导致工艺过程的污染并产生危险? | |
11 |
如果装置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有哪些预防措施可以对反应物迅速进行处理? | ||
12 |
如果化学反应面临失控,有哪些預防措施可以处理和暂停出现的失控? | ||
13 |
所有希望和不希望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完全了解了吗? | ||
14 |
如果机械设备(泵、携拌器等)出故障,可能会导致什么危险反应? | ||
15 |
如果设备被逐渐堵塞或突然堵塞,会导致什么危险工艺状况? | ||
16 |
极端的天气条件会对什么原料或工艺物料造成有害影响? | ||
17 |
前一次过程安全审査以来,已进行了哪些工艺更改? | ||
操作 |
1 |
最后的一次书面操作程序审査及修订是什么时间进行的? | |
2 |
初次上岗操作的新操作人员怎样进行培训?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对新装置的操作 程序,特别是开车、停车、异常、和紧急状态,如何进行更新培训? | ||
3 |
最后一次工艺安全审査以来装置进行了哪些修改? | ||
4 |
开工前有什么特殊的清扫要求?怎样核査这些要求? | ||
5 |
哪些紧急状态下的阀门和开关不易接近和操作?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 ||
6 |
液体装入储槽或从储槽中提取时,需要采取哪些安全预防措施?产生静电的可 能性已注意到了吗? | ||
7 |
常规维修程序会引入什么工艺危险? | ||
8 |
在正常和非正常操作期间,排污物料的危险已做过评估了吗? | ||
9 |
惰性气体供应可靠吗?能方便供应已中断的特殊装置吗? | ||
10 |
在努力解除操作“瓶颈”,降低成本,増加产能或改进质量过程中,由于设计或施 工更改,缩小了哪些安全余量? | ||
11 |
操作手册中有哪些涉及开工、停工、异常及紧急事故的规定? | ||
12 |
不论是采用间歇过程还是采用连续过程都指定要进行什么经济评价? | ||
设备 |
1 |
如果工艺采纳最后一次过程安全审査的建议对工艺进行了更改,设备结构及尺 寸是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适合工艺更改的要求? | |
2 |
设置了安全阀、爆破片装置、紧急切®f装置、安全联锁装置、压力表、液位计、测温 仪表等安全附件吗? | ||
3 |
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有特殊使用要求的压力容器是否经过政府有关 部门批准? | ||
4 |
采用国际标准或境外标准设计制造的压力容器是否进行了设计文件与我国基本 安全要求的符合性审査? | ||
5 |
3l⅜存症化气体的储應是否注明了装量系数? 一 | ||
6 |
对有应力腐蚀倾向的材料是否注明了腐蚀介质的限定含量? | ||
7 |
是否注明了压力容器设计寿命? | ||
8 |
对不能进行耐压试验的受压容器,是否注明了计算厚度和制造及使用的特殊 要求? |
检査项目 |
序号 |
检査内容 |
检査结果 |
设备 |
9 |
奥氏体不锈钢压力容器或受压元件用于有晶间腐蚀倾向介质场合时,是否提出 了抗晶间腐蚀检验或热处理的要求。 | |
10 |
当压力容器所盛装的介质其毒性为极度危害和高度危害或不允许有微量泄漏 时,是否提出了压力容器泄漏试验的方法和要求? | ||
11 |
如果外部发生火灾,会使设备内部处于何种危险状态? | ||
12 |
如果发生火灾、爆炸情况,是否有抑制火灾蔓延和减少损失的必要设施? | ||
13 |
什么地方需要阻火器及阻爆器? | ||
14 |
在狭窄区域打开明火设备如何防止火灾? | ||
15 |
在整个储存区域,有什么安全控制(措施)? | ||
16 |
使用玻璃等易碎材料制造的设备是否采用了强度大的改性材料?如果未用这种 材料,可能会出现哪些危险?应该采取何种防护措施? | ||
17 |
是否在特别必要的情况下才装设视镜玻璃?在受压或有毒的反应容器中是否装 设了耐压的特殊玻璃? | ||
18 |
压急情况下用的阀或开关是否易于接近和操作? | ||
19 |
减些管线可能发生堵塞?会带来什么危险? | ||
20 |
島保证设备维修安全,设备彻底排液时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 ||
21 |
压力容器是否设置了满足进行内部检査的需要检査孔?其开设位置、数量和尺 寸等是否合理? | ||
22 |
对不开设检査孔的压力容器,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技术措施? | ||
23 |
对有保温层的压力容器,如果规定保温层不允许拆卸,是否提出了压力容器定期 检验的方法? | ||
24 |
装有触媒的压力容器和装有充填物的大型压力容器,是否注明了使用过程中定 期检验的技术要求? | ||
25 |
由于结构原因不能进行内部检验的容器,是否注明了计算厚度、使用中定期检验 和耐压试验的要求? | ||
26 |
是否实现了有组织的通风换气,如何进行评价? | ||
27 |
是否考虑了防静电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 | ||
28 |
对有爆炸敏感性的生产设备是否进行了隔离?是否安设了屏蔽物和防护墙? | ||
配管和阀门 |
1 |
藏管 M统进行了应力分析吗? | |
2 |
备管支架的设置是否合理、可靠? | ||
3 |
配管系统是否提供了防冻保护(特别是冷水管线、仪表接头以及如备用泵管线一 类的不流通接头)? | ||
4 |
驻车前是否完成了所有管道的清洗?~ | ||
5 |
在应力管道中是否已避免使用铸铁冏门? | ||
6 |
是否避免使用“暗杆式”阀门? |
检査项目 |
序号 |
检査内容 |
检査结果 |
配管和阀门 |
7 |
在事故吹扫连接处,是否设置了防止交叉污染的双切断阙、止回阀和排泄源? | |
8 |
控制器和控制阀是否方便操作和维修? | ||
9 |
控制阀的旁路阀是否方便操作?安装位置是否影响操作安全? | ||
IO |
在断电或断仪表风的情况下,所有控制舰的安全动作是否都检査过? | ||
11 |
是否提供了在不停车的情况下检査和维修报警和联锁仪表一次元件的方法? | ||
12 |
蒸汽管道设置疏水器或采取了其他疏水措施了吗? | ||
泄压和 破真空 |
1 |
对安全阀或防爆板泄放管道上的阻火器作了哪些规定? | |
2 |
对安全阀和防爆板的拆除、检査及更换作了什么规定?有什么计划安排的程序? | ||
3 |
哪些容器需要安装紧急泄压装置(呼吸阀、安全阀、防爆板、液封)?决定其尺寸 大小的依据是什么? | ||
4 |
在采用防爆板防止爆炸损坏的压力容器,怎样根据容器的容量和设计条件来确 定防爆板的尺寸? | ||
5 |
如何根据防爆板的泄放压力来确定防爆板进、出口管线的管径?同时如何防止 出口管线的振动? | ||
6 |
放空口、安全阀、防爆板及火炬的泄压口是否布置在足以避免危及设备及人员的 地方? | ||
7 |
对于内压设备或由于误操作而可能产生内压的设备,在哪种情况下可以不安装 泄压装置?为什么? | ||
8 |
为使安全阀泄放管尽可能短、方向变动尽可能小,是否需要单独设置泄放管道 支架? |
- | |
9 |
有可能积擬液的安全阀泄放管道是否需要配备排療(液)接头? | ||
IO |
安全阀是否安装在: a) 正位移泵的排出端? b) 正位移压缩机和切断阀之间? C )背压式透平排汽法兰和切断阀之间? | ||
11 |
在需要防爆板与安全阀串联以防止安全阀的腐蚀或毒性物料泄漏的压力容器, 防爆板应靠近容器安装,防爆板与安全阀之间的管段应设释压管并有压力表监 视。审査防爆板是否装到了安全阀的泄压侧? | ||
12 |
与安全阀和破真空装量连接的管段是否采取了保温措施,以防止固体在管壁的 堆积,妨碍安全装置的动作? | ||
机械 |
1 |
管道支架以及防止由于管道热膨胀作用在机械设备上的应力超过可接受限度的 挠性度是否满足要求? | |
2 |
划分临界速度与操作速度的分割点是怎么确定的? | ||
3 |
止回阀能否准确迅速地动作,以防止流体的倒流以及泵、压缩机、驱动机等的 逆转? |
检査项目 |
序号 |
检査内容 |
检査结果 |
机械 |
4 |
是否充分考虑了在震动运行状态下变速传动装置的运行因數? | |
5 |
铝轴承润滑油系统是否有全流式过滤器? | ||
6 |
蒸汽透平进口及排汽管线上是否有排痍阻汽装置? | ||
7 |
蒸汽透平驱动的机械能否承受透平冲转暖机的启动速度? | ||
8 |
对于排出压方大于0.517 MPaa压的空气压缩机是否采用了无润滑结构或不 燃性合成润滑剂以防爆炸? | ||
9 |
对关键机械操作期间及紧急停车期间的紧急润滑,采取了什么措施? | ||
10 |
关键机械是否推备了备用机械或关键备用零部件? | ||
11 |
在突然断电时有无措施保证机械设备的操作或安全停车? | ||
12 |
冷却塔风机的报警器或联锁是否提供了振动开关? | ||
仪表控制 |
1 |
仪表的动力源如果同时发生故障时将会出现何种危险状态? | |
2 |
在所有仪表都发生故障时,系统自动防止故障的能力如何? | ||
3 |
在对系统中的羸A仪表进行余修时Jra何保证系统的安全操作 | ||
4 |
对过程安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重要仪表,如果达到安全运行状态的时间过慢, 是否采取了措施? | ||
5 |
每一种重要的仪表控制装置是否采用了完全不同方式操作的独立的仪表或控制 装置作为后备? | ||
6 |
特别危险的工艺过程,是否釆用了两种控制方式并以最终安全停车作为后备? | ||
7 |
整个装置的过程安全功能仪表与过程控制功能仪表是否进行了综合考虑和整体 设计? | ||
8 |
气候引起的温度、湿度变化对仪表会产生何种影响? | ||
9 |
液位计、仪表、记录装置等的读数是否易于辨识?采取了何种改善措施? | ||
IO |
对玻璃视镜、玻璃管液面计以及其他装置发生损坏而使内容物逸出的情况,有无 防护措施? | ||
11 |
怎样检验仪表系统是否正确安装?正确接地?符合环保要求? | ||
12 |
是否编制了仪表功能的测试和校验程序?测试和校验的结果如何? | ||
13 |
是否制定了定期检査的计划,对仪表的功能和潜在的故障进行检査? | ||
误操作 |
1 |
进料供应不足会造成什么危险?同时有两股或多股进料发生供应不足会造成什 么危险? | |
2 |
每一种公用工程供应不足会导致什么危险?同时有两股或多股公用工程供应不 足会导致什么危险? | ||
3 |
在各种可能导致事故的事件中(包括各种看似合理的功能故障,组合在一起,就 可能构成最严重的事件)哪些是可想象的最严重的事件? | ||
r4 |
潜在的溢出或截出是什么?溢出或溅出会产生什么危险? |
检査项目 |
序号 |
检査内容 |
检査结果 |
布置和总平 面布置 |
1 |
设备间距和布置是否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是否方便操作期间进行预期维修而 不危及工艺过程? | |
2 " |
万一发生可预见的泄漏事故,对周边居民造成的危害及影响程度?_______ | ||
3 |
废水、废渣等废物倾倒进邻近的下水道存在什么危险? | ||
4 |
喷雾、烟雾、雾沫、噪声等会产生什么公共危害?如何控制或减少?_______ |
C. 2 作业场所、区域安全设计检査提纲
作业场所、区域安全设计检査提纲见表C. 2o
衰C 2作业场所、区域安全设计检査提纲表
检査项目 |
序号 |
检査内容 |
检査结果 |
项目地址 位置 |
1 |
消除火灾,爆炸,噪音,大气和水流污染对邻区或来自邻区的影响已作了哪些考 虑?还存在什么问题? | |
2 |
厂区内外的交通道路能满足大型设备运输和吊装以及紧急抢险、救援车辆通行 的需要吗? | ||
3 |
铁路、公路发生拥堵会造成厂区内抢险、救灾通道的阻塞吗? | ||
4 |
厂区内的道路设计是否避免了急转弯?是否有清晰的交通标志? | ||
5 |
厂区内供设备吊装用的“吊装区域”是否满足要求(尤其是对于大型设备)? | ||
建筑和结构 |
1 |
楼梯,平台,坡道及固定梯子的设计遵循何种标准? | |
2 |
有足够可供利用的安全出口和逃生通道吗?有可供选择的房顶逃生措施吗?逃 生通道对逃生的人能提供哪些保护?操作通道以及操作通道与逃生通道的衔接 是否畅通? | ||
3 |
是否提供充足的畐明和应急照明? | ||
4 |
门歯的设置和开闭是否妨碍走道和出口? | ||
5 |
根据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对重点装置结构应进行抵抗偶然 作用能力的结构设计吗? | ||
操作区域 |
1 |
各种蒸气、水、空气和电气设备的接口或插口是否保证走廊和操作区域不会有软 管和电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 |
对危险有害的烟雾,蒸气,灰尘及剩余热量是否配置了通风设施? | ||
3 |
在生产过程中有没有设置处理原料和生成产品的临时仓库? | ||
4 |
有潜在火灾和爆炸危险的区域,控制室是否采用独立的结构?如果不是,控制室 的窗户尺寸是否最小并安装了层压安全玻璃? | ||
5 |
是否提供多条逃&至安全场所的逃生路线? | ||
6 |
若需要,提供何种矗放空场所? | ||
7 |
平台提供设备安£检修的安全距离吗? | ||
8 |
管口和人孔尺寸羸大小和方位适合安全吹扫、矗操作及容器中人员紧急撤 离吗? |
检査项目 |
序号 |
检査内容 |
检査结果 |
操作区域 |
9 |
提供何种防护措施防止接触热表面? | |
10 |
走道及工作区域的顶部高度合适吗? | ||
11 |
电动设备的监视和防护是否适当? | ||
12 |
手动操作的阀门、开关和其他的控制器能方便操作工从安全的位置进行操作吗? | ||
13 |
放空位置是否适当?包括液体在内的排放会不会对人员,公众或财产造成危害? 系统内所有排放口是否都在可能出现的最高液位的上方? | ||
14 |
是否可以使用手动葫芦?如果采用电动葫芦,是否配有安全吊钩、限位开关? | ||
15 |
电梯上是否配备电梯井门联锁和车门触点?双开门上有安全圈线吗? | ||
16 |
是否尽量采用机械方式而不用手工方式处理化工原辅材料? | ||
17 |
是否提供了紧急祢浴房和软管型洗眼器? | ||
18 |
可燃液体储罐是否提供了安全贮存和安全配送场所? | ||
19 |
危险工况区是否有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 | ||
20 |
过度噪声操作的场所采取何种措施将噪声水平降到安全范围? | ||
21 |
生产区或实验室有安全出口吗? | ||
22 |
为停车配备正电压切断设施了吗? | ||
装卸场地 |
1 |
场地的道路敷设是否能保证人员、车辆及紧急设施的安全通行? | |
2 |
铁路拖车绞盘控制站是否能完全避免钢丝绳断裂的袭击?怎样防护操作者被钢 丝、绳索、绞盘钩住、卡住、夹住? | ||
3 |
在装运平台装卸可燃液体的储罐运输车辆是连接在一起还是接地? | ||
4 |
装运平台是否为进入工作区域的储运车辆提供安全措施? | ||
5 |
在铁路货车和卡车顶部工作的人员是否有防高空坠落的安全措施? | ||
6 |
需要到储纔顶部进行测量或放空维修的人员有安全通道进入储罐的顶部吗? | ||
7 |
行走通道和工作区域是否有足够的采光和空间高度? | ||
8 |
装卸场地的照明满足需要吗? |
C. 3防火安全设计检査提纲
防火安全设计检査提纲见表C. 3o
≡C3防火安全设计检査提纲表
检査项目 |
序号 |
检査内容 |
检査结果 |
防火安全 设计 |
1 |
如果建筑物有封闭式外墙并且室内物品和建筑结构都是可燃的,采用哪种自动 喷水灭火系统(湿式或干式系统)? | |
2 |
如果建筑物有敞开式外墙并且室内物品和建筑结构都是可燃的,需要提供多少 喷淋式消防用水(感温探测系统或导向头感温探测系统)? | ||
3 |
已用于本地区金本项目的是哪爲消防栓?还准备新增哪种消防栓? |
检査项目 |
序号 |
检査内容 |
检査结果 |
防火安全 设计 |
4 |
采用哪种固定式或可移动式的通控消防炮(在消防栓或分离器上)是否可以覆盖 全部空旷场地上的生产设施或储存设施(不在敞开式外墙或封闭式外增的建筑 物内)? | |
5 |
消防供水总管可以延伸或形成环路为新增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和水炮 系统提供消防给水吗?是否避免死端?已提供哪种分区控制阀? | ||
6 |
在建筑物内是否配备了室内消防水箱? | ||
7 |
需要配备哪种类型、哪种规格的灭火器?需要多少?位置在哪里? | ||
8 |
已提供了哪种可燃液体储罐的保护措施?是泡沫灭火器吗?是否带有外部排放 阀的防火堤? | ||
9 |
何处配置有“淹没”式气体灭火系统? | ||
IO |
暴露在可燃液体或气体火灾潜在危险环境中的承载钢结构,为了远离火灾的威 胁,离地平面的高度足够吗? | ||
11 |
怎样配备足够多的排泄口将外泄可燃液体和灭火用过的消防水排出建筑物、储 罐和工艺设备? | ||
12 |
已为粉尘危险提供了哪些保护措施? | ||
13 |
消防水泵的供水能力是多大?需要的消防水最大供水量是多少?满足最大消防 水供水量的供给时间有多长? | ||
14 |
可燃液体储罐之间的间隔距离是多少? | ||
15 |
估计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是多少? | ||
16 |
生产设备一旦遭到可燃液体闪爆破坏,容器内大约有多少残留可燃液体需要 拦截? | ||
17 |
对工艺设备免受外部火灾威胁给予充分注意了吗? | ||
18 |
液体库存罐的安装位置是否靠近地平面或地平面以下?抑或相反,采用了高 位槽? | ||
19 |
为了排出从工艺设备溢出的液体,操作间地面作了哪些处理?采取了哪些排液 措施? | ||
20 |
主要的存储罐和容器怎样布置,以使一旦发生破裂和燃烧,对工艺设备的危害降 到最低? | ||
21 |
对于可能导致重大财产损失的建筑物、高危操作和对连续生产有重要影响的单 元,其建筑结构是否采用了防火材料、防火墙、隔火墙、挡土墙? |
C. 4公用工程系统安全设计检査提纲
公用工程系统安全设计检査提纲见表C.4。
表C∙4公用工程系统安全设计检査提纲衰
检査项目 |
序号 |
_________检査内容 |
检査结果 |
公用工程系 统安全设计 |
1 |
全厂供电系统分析,包括:供电电源的可靠性,变配电容量和系统的可靠性,应急 事故电源的必要性,不间断电源的设置等。 | |
2 |
全厂供水系统分析,包括:供水水源的可靠性,输配水系统和储水池的设置,消防 水源和消防水系统的可靠性,循环冷却水系统供水可车性等。 | ||
3 |
全厂仪表风和压缩空气系统分析,包括*空分装置能力和储气罐容量,输配气系 统的设置,不间断供气设施的设置等。 | ||
4 |
全厂火炬和泄压排放系统分析,包括:全厂停电、停水、停气等事故时各装置和全 厂的火炬排放量、最大火炬排放负荷量分析,火炬设计能力的确定,泄压排放管 道系统设计等。 | ||
5 |
全厂外管系统分析,包括:系统管路阀门仪表和装置单元阀门仪表设置原则等。 |
注,检査清单中的条目不仅应考虑稳定状态的操作,还应考虑开车、停车以及任何可以想得到的异常情况(I
ICS 13.100
E 09
备案号:29850—2010
GUidelineS for PrOCeSS Safety management Of CheiniCaI COrPOratiOnS
653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O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中国石化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上海赛科石油化工 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翟齐、张海峰、靳涛、杨筱萍、朱耀莉、季清。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石油化工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各个国家、企业、国际或地区性组织都在积极总结和探索企业安全管 理的模式和办法。近年来,随着国外独资和合资项目的不断增加,安全环保业绩优异的国际化公司的管 理模式和做法逐渐被国内企业了解、借鉴和采用,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很好的管理经验和一套行 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借鉴国外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过程安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基础 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了本石油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为企业提供本质安全管理的思路 和框架。
本标准是在企业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便于企业应用,特将《石油 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应用范例》作为标准的资料性附录,有利于企业在实践中借鉴。
本标准是与AQ/T 3012-2008«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导则》相衔接的标准,企业可利用 本标准强化管理体系中的工艺安全管理,提高整体安全绩效。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的要素及要求,并给出了工艺安全管理的应用范例。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工艺过程安全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GB/T 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AQ/T 3012—2008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导则
3术语和定义
GB/T 24001—2004.GB/T 28001—2001 xAQ∕T 3012—2008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本标准。
3. 1
要素 element
工艺安全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3.2
工艺 PrOCeSS
任何涉及危险化学品的活动过程,包括: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处置或搬运,或者与这些活 动有关的活动。
注:当任何相互连接的容器组和区域隔离的容器可能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时,应当作为一个单独的工艺来考虑。
3.3
工艺安全事故 ProCeSS accident
危险化学品(能量)的意外泄漏(释放),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事件。
3.4
石油化工企业 PetroChelniCaI COrPOratiOlI
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生产企业。
4管理要素
4.1工艺安全信息
4. 1. 1化学品危害信息
化学品危害信息至少应包括:
a) 毒性;
b) 允许暴露限值;
C)物理参数,如沸点、蒸气压、密度、溶解度、闪点、爆炸极限;
d) 反应特性,如分解反应、聚合反应;
e) 腐蚀性数据,腐蚀性以及材质的不相容性3
f) 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如受热是否分解、暴露于空气中或被撞击时是否稳定;与其他物质混 合时的不良后果,混合后是否发生反应3
g) 对于泄漏化学品的处置方法。
4.1.2工艺技术僧息
工艺技术信息至少应包括:
a) 工艺流程简图;
b) 工艺化学原理资料;
C)设计的物料最大存储量;
d) 安全操作范围(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或组分等);
e) 偏离正常工况后果的评估,包括对员工的安全和健康的影响。
注:上述工艺技术信息通常包含在技术手册、操作规程、操作法、培训材料或其他类似文件中。
4. 1.3工艺设备信息
工艺设备信息至少应包括:
a) 材质;
b) 工艺控制流程图(PID);
C)电气设备危险等级区域划分图;
d) 泄压系统设计和设计基础;
e) 通风系统的设计图;
f) 设计标准或规范;
g) 物料平衡表、能量平衡表3
h) 计量控制系统3
i) 安全系统(如:联锁、监测或抑制系统);
4. 1.4工艺安全信息管理
工艺安全信息通常包含在技术手册、操作规程、培训材料或其他工艺文件中。工艺安全信息文件应 纳入企业文件控制系统予以管理,保持最新版本。
企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所需的工艺安全信息:
a) 从制造商或供应商处获得物料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b) 从项目工艺技术包的提供商或工程项目总承包商处可以获得基础的工艺技术信息;
C)从设计单位获得详细的工艺系统信息,包括各专业的详细图纸、文件和计算书等;
d) 从设备供应商处获取主要设备的资料,包括设备手册或图纸,维修和操作指南、故障处理等相 关的信息;
e) 机械完工报告、单机和系统调试报告、监理报告、特种设备检验报告、消防验收报告等文件和 资料;
O为了防止生产过程中误将不相容的化学品混合,宜将企业范围内涉及的化学品编制成化学品 互相反应的矩阵表;通过査阅矩阵表确认化学品之间的相容性。
4.2工艺危害分析
4.2.1建立管理程序。企业应建立管理程序,明确工艺危害分析过程、方法、人员以及结论和改进 建议。
4.2∙2明确小组成员及负责人。工艺危害分析最好是由一个小组来完成并应明确一名负责人,小组成 员由具备工程和生产经验、掌握工艺系统相关知识以及工艺危害分析方法的人员组成。
4. 2.3工艺危害分析频次与更新。企业应在工艺装置建设期间进行一次工艺危害分析,识别、评估和 控制工艺系统相关的危害,所选择的方法要与工艺系统的复杂性相适应。企业应每3年对以前完成的 工艺危害分析重新进行确认和更新,涉及剧毒化学品的工艺可结合法规对现役装置评价要求频次进行。
657 4. 2.4文件记录。企业应确保这些建议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并且形成相关文件和记录。如建议采纳情 况、改进实施计划、工作方案、时间表、验收、告知相关人员等。
4. 2.5分析评估方法。企业可选择采取下列方法的一种或几种,来分析和评价工艺危害:
a) 故障假设分析(What-if) I
b) 安全检査表(CheCkliSt);
C)故障假设/安全检査表分析<What-if/CheCkIiSt);
d) 预先危险源分析(PHA)5
e)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f )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
g) 事故树分析(FTA)5
h) 其他合适的方法。
4. 2.6无论选用哪种方法,工艺危害分析都应涵盖以下内容:
a) 工艺系统的危害;
b) 对以往发生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的审査&
C)控制危害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以及失效时的后果;
d) 现场设施;
e) 人为因素;
f) 失控后可能对人员安全和健康造成影响的范围。
4. 2.7在装置投产后,需要与设计阶段的危害分析比较。由于经常需要对工艺系统进行更新,对于复 杂的变更或者变更可能增加危害的情形,需要对发生变更的部分进行危害分析。
在役装置的危害分析还需要审査过去几年的变更、本企业或同行业发生的事故和严重未遂事故。
4.3操作规程
4. 3. 1操作规程编制
企业应编制并实施书面的操作规程,规程应与工艺安全信息保持一致。企业应鼓励员工参与操作 规程的编制,并组织进行相关培训。操作规程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 初始开车、正常操作、临时操作、应急操作、正常停车、紧急停车等各个操作阶段的操作步骤;
b) 正常工况控制范围、偏离正常工况的后果,纠正或防止偏离正常工况的步骤;
C)安全、健康和环境相关的事项,如危险化学品的特性与危害、防止暴露的必要措施、发生身体 接触或暴露后的处理措施、安全系统及其功能(联锁、监测和抑制系统)等。
4. 3.2操作规程审査
企业应根据需要经常对操作规程进行审核,确保反映当前的操作状况,包括化学品、工艺技术设备 和设施的变更。企业应每年确认操作规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4. 3.3操作规程的使用和控制
企业应确保操作人员可以获得书面的操作规程。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如何正确使用操作规程, 并且使他们意识到操作规程是强制性的。
企业应明确操作规程编写、审査、批准、分发、修改以及废止的程序和职责,确保使用最新版本的操 作规程。
4.4培训
4.4. 1建立并实施培训管理程序
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工艺安全培训管理程序。根据岗位特点和应具备的技能,明确制订各个岗位的 具体培训要求,编制落实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定期对培训计划进行审査和演练,确保员工了解工艺系统 的危害,以及这些危害与员工所从事工作的关系,帮助员工采取正确的工作方式避免工艺安全事故。
658
4. 4.2 程序内容和培训频次
培训管理程序应包含培训反馈评估方法和再培训规定。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人员、教师的 表现以及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作为改进和优化培训方案的依据;再培训至少每3年举办一次,根据需 要可适当增加频次。当工艺技术、工艺设备发生变更时,需要按照变更管理程序的要求,就变更的内容 和要求告知或培训操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
4. 4. 3培训记录保存
企业应保存好员工的培训记录。包括员工的姓名、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等都要以记录形式保存。
为了保证相关员工接触到必需的工艺安全信息和程序,又保护企业利益不受损失,企业可依具体情 况与接触商业秘密的员工签订保密协议。
4. 5承包商管理
4. 5. 1承包商的界定
承包商为企业提供设备设施维护、维修、安装等多种类型的作业,企业的工艺安全管理应包括对承 包商的特殊规定,确保每名工人谨慎操作而不危及工艺过程和人员的安全。
4.5.2企业责任
企业在选择承包商时,要获取并评估承包商目前和以往的安全表现和目前安全管理方面的信息。 企业须告知承包商与他们作业工艺有关的潜在的火灾、爆炸或有毒有害方面的信息,进行相关的培训, 全过程控制风险;定期评估承包商表现;保存承包商在工作过程中的伤亡、职业病记录。相关管理要求 参照“AQ/T 3012—2008«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导则》8∙ 2承包商管理”执行。
4.5.3承包商责任
承包商应确保工人接受与工作有关的工艺安全培训;确保工人知道与他们作业有关的潜在的火灾、 爆炸或有毒有害方面的信息和应急预案,确保工人了解设备安全手册,包括标准操作规程在内的安全作 业规程。
承包商应保存上述培训记录,记录应该包括个人资料、培训时间、考核情况等。
4.6试生产前安全审査
4. 6. 1组建小组并明确职责
试生产前安全审査工作应由一个有组织的小组及责任人来完成,并应明确试生产前安全审査的职 责以确保新建项目或重大工艺变更项目安全投用和预防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小组的成员和规模根据具 体情况而定。
4.6.2 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明确试生产前安全检査的范围、日程安排;
b) 编制或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査清单;
C)组建试生产前安全检査小组,明确职责。检査小组应该具备如下知识和技能:
D熟悉相关的工艺过程;
2) 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
3) 熟悉相关设备,能够分辨设备的设计与安装是否符合设计意图;
4) 熟悉工厂的生产和维修活动;
5) 熟悉企业/项目的风险控制目标。
4.6.3 现场检查
检查小组根据检査清单对现场安装好的设备、管道、仪表及其他辅助设施进行目视检査,确认是否 已经按设计要求完成了相关设备、仪表的安装和功能测试。
检査小组应确认工艺危害分析报告中的改进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已经按要求予以落实;员工 培训、操作程序、维修程序、应急反应程序是否完成。
4.6.4编制试生产前安全检査报告
现场检査完成后,检査小组应编制试生产前安全检査报告,记录检査清单中所有要求完成的检查项 的状态。
在装置投产后,项目经理或负责人还需要完成“试生产后需要完成检査项七在检査清单中所有的 检査项都完成后,对试生产前安全检査报告进行最后更新,得到最终版本,并予以保留。
4.7机械完整性
4. 7. 1新设备的安装
企业应建立适当的程序确保设备的现场安装符合设备设计规格要求和制造商提出的安装指南,如 防止材质误用、安装过程中的检验和测试。检验和测试应形成报告,并予以留存。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等国家有强制的设计、制造、安装、登记要求的,必须满足法规要求, 并保留相关证明文件和记录。
4.7.2 预防性维修
企业应建立并实施预防性维修程序,对关键的工艺设备进行有计划的测试和检验。及早识别工艺 设备存在的缺陷,并及时进行修复或替换,以防止小缺陷和故障演变成灾难性的物料泄漏,酿成严重的 工艺安全事故。预防性维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检验压力容器和储罐、校验安全阀,对换热器管程测厚或进行压力试验;
b) 清理阻火器、更换爆破片、更换泵的密封件;
C)测试消防水系统、对可燃/有毒气体报警系统/紧急切断阀/报警和联锁进行功能测试,
d)监测压缩机的振动状况、对电气设备进行测温分析等。
4.7.3设备报废和拆除
企业应建立设备报废和拆除程序,明确报废的标准和拆除的安全要求O
4.7.4机械完整性相关的培训
企业应安排参与设备管理、使用、维修、维护的相关人员接受培训,达到以下目的,
a) 了解开展维修作业所设计的工艺的基本情况,包括存在的危害和维修过程中正确的应对 措施;
b) 掌握作业程序,包括作业许可证、维修、维护程序和要求$
C)熟悉与维修活动相关的其他安全作业程序,如动火程序、变更程序等;
d)检验和测试人员取得法规要求的资质。
4. 8 作业许可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程序,对可能给工艺活动带来风险的作业进行控制。对具有明显风险的作业实 施作业许可管理,如:用火、破土、开启工艺设备或管道、起重吊装、进入防爆区域等,明确工作程序和控 制准则,并对作业过程进行监督。
企业应保留作业许可票证,以了解作业许可程序执行的情况,以便持续改进。
4.9变更管理
4. 9. 1企业应建立变更管理程序,强化对化学品、工艺技术、设备、程序以及操作过程等永久性或暂时 性的变更进行有计划的控制,确定变更的类型、等级、实施步骤等,确保人身、财产安全,不破坏环境,不 损害企业的声誉。
4. 9.2 变更管理应考虑以下方面内容=
a) 变更的技术基础;
b) 变更对员工安全和健康的影响;
C)是否修改操作规程;
d) 为变更选择正确的时间;
e) 为计划变更授权。
4. 9. 3相应的工艺安全信息应进行更新。
4. 9.4有可能受变更影响的企业和承包商的员工必须在开工前被告知变更或者得到相关培训。
4. 9.5工艺变更相关的管理要求可参照wAQ∕T 3012-2008«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导则》11变 更管理”执行。
4. 10应急管理
4. 10. 1建立并执行应急响应系统
企业应建立应急响应系统,执行应急演练计划,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意识, 并且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应急演练计划应包括小规模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理的程序O 4. 10. 2成急反应的技术准备
企业需要建立一套整体应急预案,预案通常以书面文件的形式规定工厂该如何应对异常或紧急情 况。对于规模较大、工艺较复杂的工厂,除整体应急预案外,还需要针对各种具体的假想事故情形制订 具体的应对措施。
4. 10.3编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企业应急反应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急预案编制可参照“AQ/T 3012—2008 《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导则》13.3应急预案”。
4. 10.4 应急响应
企业应建立应急反应小组,通常是由企业人员组成,也可包括外部人员;每个小组成员的职责应明 确,确保成员对于责任和授权不存在疑问。
紧急情况发生时,相关的负责人可以根据应急反应手册,确定安全区域,并指挥人员撤离到安全的 地方。
应急小组成员需要根据以往培训获得的技能,或借助应急反应手册的指导,启动工艺系统的紧急操 作,如紧急停车、操作应急阀门、切断电源、开启消防设备、控制无关人员进入控制区域等。企业应授权 这些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有权根据需要将工艺系统停车,并且在他们认为必要时撤离现场。企业还应 保证应急人员能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各自岗位。
4. 10.5应急培训和演练
4. 10.5. 1企业应给予一般员工和承包商员工基本的应急反应培训。培训内容应该有助于他们了解:
a) 工厂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b) 如何报告所发生的紧急情况:
C)工厂的平面位置、紧急撤离路线和紧急出口;
d) 安全警报及其应急响应的要求;
e) 紧急集合点的位置及清点人数的要求。
4. 10. 5. 2企业应定期培训应急反应小组的成员,使其获得和保持应对紧急情况和控制事故的知识及 能力,并参与实际的演习。
4. 10. 5.3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有必要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与工厂附近的社区进行交流, 或给予他们必要的培训。通常使社区了解下列信息,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知道如何撤离和保护自己:
a) 工厂的基本情况;
b) 工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害;
C)工厂目前采取的主要安全措施5
d) 紧急情况或事故发生时,会给周边带来什么影响;
e) 紧急情况或事故发生时,周边社区应该如何正确应对。
4. 11工艺事故/事件管理
4. 11. 1工艺事故/事件调査和处理程序
企业应制订工艺事故/事件调査和处理程序,通过事故/事件调査识别性质和原因,制定纠正和预防
661 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该程序应能够、
a) 准确划分事故的类别3
b) 明确调査小组的要求和职责3
C)提出与事故调査有关的培训要求;
d) 鼓励员工报告各类事故/事件,包括未遂事故;
e) 通过事故调査找出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和根源,并提出对应的改进措施,以防止发生类似事 故或减轻事故发生时的后果;
f) 及时落实事故调査报告中的改进措施;
g) 提出事故调査的文件要求。
4. 11.2成立调査组
调査组要包括至少一名工艺方面的专家,如果事故涉及承包商的工作还要包括承包商员工,还有其 他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和有调査和分析事故经验的人员。
4. 11.3事故调査时机和方法
事故调査的启动应尽可能迅速,一般不晚于事故发生后48小时。
可以选择的事故根源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如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事故树(FTA)等。
4. 11.4证据收集
在事故调査过程中收集的证据包括:
a) 物理证据:残余的物料、受损的设备、仪表、管线等;
b) 位置证据,事故发生时人、设备等所处的位置,工艺系统的位置状态;
C)电子证据:控制系统中保存的工艺数据、电子版的操作规程、电子文档记录、操作员操作记 录等;
CI)书面证据:交接班记录、开具的作业许可证、书面的操作规程、培训记录、检验报告、相关标准; e)相关人员:目击者、受害人、现场作业人员及相关人员面谈、情况说明等。
4. 11.5编制事故报告、落实改进措施
4. 11.5. 1事故调査报吿
事故调査完成后,需要编制事故调査报告,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 事故发生的日期;
b) 调査初始数据:
C)事故过程、损失的描述;
d) 造成事故的原因:
e) 调査过程中提出的改进措施。
4. 11.5.2跟踪落实改进措施
企业应规定如何跟踪、落实事故调査小组提出的改进措施。在实际执行改进措施的过程中,可能会 发现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某些最初提出的改进措施难以实际落实,或者有更好的方案可以采用,都需 要有书面的说明和记录。
4. 11.5.3调査报告保存期限
重大事故报告永久保存,一般事故至少保存5年。除政府要求的报吿外,企业应对事故报告保存的 期限予以明确。
4. 11.6 未遂事故/事件管理和经验共享
企业应制定未遂事故或事件管理程序,鼓励员工报告未遂事故/事件,组织对未遂事故/事件进行调 査、分析,找出事故根源,预防事故发生。
完成事故、未遂事故调査后,企业要组织开展内部经验交流,同时应注重外部事故信息和教训的引 入,提高风险意识和控制水平。
662
4. 12符合性审核
4. 12. 1企业应建立并实施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核程序,至少每3年进行一次工艺安全的符合性审査,以 确保工艺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4. 12.2符合性审核的范围。策划工艺安全符合性审核的范围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a) 企业的政策和适用的法规要求3
b) 工厂的性质(加工、储存、其他);
C) 工厂的地理位置;
d) 覆盖的装置、设施、场所;
e) 需要审核的工艺安全管理要素;
f) 上次审核后相关因素的变更(如:法规、标准、工艺设备相邻建筑、设备或人员等);
g) 人力资源。
4. 12.3审核组织和审核频次。审核组中至少包括一名工艺方面的专家。如果只是对个别工艺安全系 统管理要素进行审核,也可以由一名审核人员完成。审核组成员应接受过相关培训、掌握审核方法,并 具有相关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企业的符合性审核程序中应明确如何确定审核的频率。在确定符合性审核频率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包括:
a) 法规要求、标准规定、企业的政策$
b) 工厂风险的大小;
C)工厂的历史情况;
d) 工厂安全状况;
e) 类似工厂或工艺出现的安全事故。
4. 12.4审核的实施、跟踪和改进。审核过程要形成文件,发现的工艺管理系统及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 差距,应予以记录,并提出和落实改进赞施。
现场审核完成后,审核组需要编制工艺审核报告,提出需要改进的方面。
最近两次的审核报告应存档。
-≠r "S⅛ ∏r TL x⅛- P⅛-⅛⅛ +t5 6-z∏∕ 4~Γ >⅛.___π⅛t-rt>>r A⅛ jʌ -i- m Γ‰ -ɪ- taa^ttr ɪz. -5⅛6 —r- ,-ɪ- ʌɪ- ⅛⅛ L 亠J »6、-”_
liʌ ZK∙i⅛∕lt B3rΛ^∙i⅞R -IllL 1/ 3⅛ I-It ^C. ; I。丿 J3M JJ⅛ 1^⅞ 1⅛t '⅜Γ : U≥l ∙×b6 十 x^" ∏P I^J , yΦ6 6 /ɛ 冃E J^r JC⅛i 曲
Hl4⅛lHB^6ft4>B!⅛⅞½⅛.rftt /B TiT 匕廿如 LDD ⅛ Ikr Mll - ∕Q∖⅛dHfe 切64 -A r÷tJP∏6 m Z‰ ∏⅛6 ∏⅛±⅛⅛⅛α
⅛∙^k ∙r, X-6 -a½6 IT -UU. ∕√-≡- IV6 jɪɪɪ-,J= - '∙i -J IILJ 6 ,∣ I-I -B: 7J'4 9、▼ , Mi×- i X∣^6 ' ∣ - LJ ^LJIm-Jɪɪl 目丁 WV-►曰 ψ∏、■!寸
回、屈曲或成团。
CPP时盆底耿的病变占有一定的比例,但这种病变引起的疼痛在临床上齢科原因引
*∙÷⅛H√ b¼⅞ ⅛r / A X⅞SΓ√g ∖,Λ⅛¾ i⅛f⅛f~¾^'⅛⅛√-6-∕Elr⅛Z-fc6 儿 >M⅛ 口 JCir-fc∙ ∙⅛O r⅛ m N ⅞rτ IlC -⅛^ rT> 八-Mr g
对于伴<S≡iI≡≡的患者需与消化科医师共同诊治。
ΛJ K,∣τ¾ 冃 眩 Aa庆^内 tRJΛt⅛>S 7Fff÷J jF3 'Kι4sif 庆贝卩 ≠⅛JRJ。了□ a
(E肉t通探合征
a) 人员安全:考虑由于危险事件的影响,造成人员的急性伤害;
b) 人员健康:考虑由于职业接触危害物,可能损害人员健康;
C)环保:考虑对周围环境的短期、长期破坏;
d) 财产损失:考虑由于事故造成的设备损坏或停车造成的损失;
e) 声誉:考虑事故造成公司名誉的反面影响;
f) 与任务相关的任何其他危险。
A. 4. 3评估风险
风险评估:立足于对员工、资产、环境、声誉所产生危害的概率和后果的严重性进行计算。风险的计 算公式为:
R=PC
式中:
R--风险;
P--发生的概率;
C——结果的严重性。
后果分析:量化危险事件潜在损失,可根据经验来判断,也可用稍复杂方法建立实际模型进行实验。
A. 4.4控制和降低危害手段的选择
控制和降低危害手段的选择应遵照如下方面:
a) 进行最小风险设计,在设计上消除危险;
b) 应用安全装置,通过固定的、自动的或其他安全防护设计或装置,使风险减少到可接受水平;
C )提供报警装置,采用报警装置检测危险状况,向有关人员发出适当的报警信号;
d) 制定专用的程序和进行培训;
e) 剩余风险,对目前没有控制措施,记录每个剩余风险以及解决办法不完善的原因.
A.4.5控制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及跟踪
A. 4. 5. 1控制和预防措施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所有的危害、影响和威胁已确定;
b) 危险事件的发生可能性和后果已被评估;
、C)阻止危害发生的控制手段到位;
d)降低事故危害的准备工作到位。
A. 4. 5. 2对整个控制的过程进行跟踪以减小风险,然后对执行的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回顾,见图A. Io
图A 1风险分析回顾
A. 4. 6选择恰当的分析
A. 4. 6. 1选择分析的方法
根据改进措施的优先等级,评估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一般由定性到定量,由简单到复杂,见图a∙2≡
定量风险评估(QRA)
重大事故风险(MAR) 故障树分析(FTA)
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 保护层分析(LOPA)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
故障假设分析方法和安全检査表分析
危害分析
图A.2风险分析顺序
A. 4. 6. 2危害分析
用来进行初始危险分析,进行现场危险源辨识,见表A.1。
表A. 1危险谏辨识与风险评估袅
部门/车间/装置 |
组长: |
参加人: | |||||||||||
一 编号 |
基本业务 或工艺流程 |
____问题分析 |
根本原因 |
合理的最坏 后果 |
风险评估值 |
预防/控制措 施/执行人 | |||||||
人 |
物 |
能 * |
环 境 |
正 常 |
异常 |
严重性S |
可能性F |
风险值R | |||||
1 |
化学品、油品 存放 |
√ |
√ |
易燃、易爆品 存放 |
火灾、爆炸 | ||||||||
2 |
化学品、油品 管理、转运 |
√ |
√ |
化学品有毒/ 易挥发 |
人员中毒 | ||||||||
3 |
货物搬运 |
√ |
√ |
搬运车上货物 过高 |
砸伤 | ||||||||
4 |
货物搬运 |
√ |
√ |
电器短路 |
火灾、爆炸 | ||||||||
5 |
设备和仪表检 修、维护 |
√ |
√ |
未达到检修质 量标准 |
火灾、爆炸、物 体打击 | ||||||||
6 |
机加工 |
√ |
√ |
误动作、个人 防护用品使用 不当 |
人体伤害 |
A. 4. 6. 3故障假设和安全检査表分析法
将故障假设分析方法(WhaHf)和安全检査表分析方法(CheCkIiSt)结合起来应用。见表A. 2o
表A. 2操作的整体性和可靠性
频度(原因) |
严重性(后果) |
可能性(安全装置) |
综合保障措 施的预期 效果分数 |
建议 |
累加 风险 |
可管 理性 | |||
1.关键设备 故障,例如 气体探测 器/安全阀/ 紧急停车阀 门等 |
3 |
1-装置破坏
气 |
10 |
1.在携畅前报警 |
3 |
3 |
确认适当的安全措 施,如报警,双套表 决设备,备用设备, 定期检査和检定, 缓冲能力,防火,设 备的爆炸等级,设 计标准适当组合提 供以减少大的危害 的风险到容许的 水平 |
16 |
2 |
2.冗余设备 |
2 | ||||||||
3.备用设备 |
3 | ||||||||
4.定期检査和检定 |
2 | ||||||||
5.缓冲储存使得其他 的装置部分继续运行 |
3 |
A. 4. 6. 4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HAZOP法)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是一种进行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的重要风险评价工具,每5年回顾一次。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内容如下:
a) 确认所有导致问题的偏差的原因;
b) 在没考虑现存的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确认偏差的结果:
C)确认它们是否是安全、环境或操作问题;
d) 评估导致重大后果的安全措施,确定它们对后果的严重性是否充足,并提出建议;
e) 对判断为导致经常性及重大的后果,提出消除或减轻措施的建议。
见表A. 3,在小组完成所有引导词审査之后,逐项审査每一个节点。按照工艺流程,直到工艺控制 流程图(PlD)全部审査完毕。
表A.3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记录
节点: |
节点边界: | ||||
图纸编号: |
节点意图描述: | ||||
偏离 |
原因 |
后果 |
防护措施 |
建议项 | |
1.无流量 | |||||
2.流量增大 | |||||
注:引导词清单为:无流量、倒流、流量增大、流量减小、压力增大、压力减小、液位升高、液位降低、温度升高、温度 降低、仪表、减压、汚染、化学品特性、火源、维护故障、异常运行、取样、维护、腐蚀/侵蚀、设备选址、以往事故、 人为因素、安全、环境。 |
A. 4. 6.5 保护层分析法(LOPA法)
保护层分析依据事件树逻辑原理层层保护,由一重或多重保护层阻止最终严重后果发生,见 图 A.3。
A. 4. 6. 6 失效与效果分析法(FMEA法)
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法是一种可靠性模式及影响分析方法,它能识别影响系统性能、产生重大后果 的故障。失效与效果分析法可应用于电气维护和新建电气系统。见表A3。
图A. 3保护层分析示例
表A. 4电动机控制系统失效与效果分析法分析记录
系统:电动机控制系统 |
日 |
期 | |||||||||
子系统一 一 |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 |
制 |
表 | ||||||||
项目组长________ | |||||||||||
组 |
员 | ||||||||||
序号 |
分析 项目 |
功能 |
故障 模式 |
推断原因 |
对系统 影响 |
故障检 测方法 |
故障等级 (严重度S) |
发生 频率 |
R |
备注 |
建议 措施 |
不能 关闭 |
主接点接触不 好(由于磨损、 发热变形造成) |
不能启动 |
电阻
|
4 |
2. 1 |
8.4 | |||||
机械故障 |
2. 5 |
IO |
定期 检测、 有问 题及 时更 | ||||||||
过载保 |
合不 到位 |
机械故障 |
电机缺相 烧毁或者 跳闸停机 |
|
4 |
2. 5 |
IO | ||||
1 |
主开 关QO |
护、短路 保护、 开、关 |
触点不好 |
2. 1 |
8.4 |
换、 有程 序控 制、 预防 | |||||
不能 打开 |
保护不动作 |
电缆/电 机发热 烧毁 |
1.测量接触 |
1. 6 |
6.4 | ||||||
机械故障 |
电阻 |
4 |
2. 5 |
10 |
性试 验 | ||||||
触点粘连 |
2.外观检査 |
1.8 |
7. 2 | ||||||||
绝缘 击穿 |
潮湿/发热 |
1.8 |
7.2 | ||||||||
•..... |
...... |
...... |
A. 4. 6. 7 童大事故风险预测法(MAR)
对重大事故后果预测,一旦风险识别出来将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控制风险在报告线以下,见图A.4。
重大事故风险预测内容:
a) 提供整个公司重大事故风险评估;
b) 对修订措施优先选用的区域和进一步评估;
C)提供连续降低的过程;
d) 确保公司对风险基于优先原则,制定风险矩阵来测量持续降低风险和重大事故风险回顾;
e) 至少5年回顾一次α
后果降低
图A. 4 M大风险事故预测
A. 4. 6. 8 整个生命周期危害分析
工艺危害分析适用于工厂整个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使用相应工具,保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运用戴
A. 5安全操作程序(SOP)
A. 5. 1安全操作程序(SoP)的作用
安全操作程序应明确有毒有害物料,确定安全风险、工艺危害、环境危害和员工的职业健康危害。
A. 5.2安全操作程序(SOP)的管理
A. 5. 2. 1安全操作程序审核主要内容见表A.5。
A. 5. 2. 2安全操作程序文件统一格式,包括生产准备、停开车操作、正常操作、故障处理等内容;在变 更完成后,有专人修订安全操作程序,专人修订工艺控制流程图;变更后的操作说明和变更管理(MOC) 复印件放置在操作岗位。
A. 5. 2. 3通过仿真系统对员工进行安全操作程序培训,培训方式是内操带外操,资深操作人员传授操 作经验与操作技巧。
⅛ A.5安全操作程序内部审核计划
审核目的 |
评价安全操作程序符合性及有效性 |
审核范围 |
生产部相关工厂 |
审核准则 |
工厂一体化管理体系相关要求 |
审核日期 |
I小组审核报告日期]一 |
审核组名单 | |
组员 " | |
分组安排 | |
审核工厂 |
审核内容 |
ɪri |
1.安全操作程序的更新情况 |
工厂2 |
2.安全操作程序的放置情况 |
工厂3 |
3.安全操作程序的使用与遵守情况 |
工厂4 |
4.安全操作程序的内容完整性 |
工厂5 |
5.安全操作程序的培训情况 |
A.6培训
A. 6. 1工艺安全培训对象、方式和内容
A. 6. 1. 1工艺安全管理培训的主要对象:生产部员工及维护人员。
A. 6. 1.2培训的实施形式为:
a) 课堂授课、作业控制理论培训课程等;
b) 仿真工艺安全模型培训;
C)网络培训助手(VTA)考试,用来评估培训人员的对工艺安全管理培训所达到的效果。
A. 6. 1.3工艺安全培训内容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a) 工艺概述;
b) 操作程序;
C)工艺特有的危害和健康危害;
d)应急操作。
A. 6.2新员工健康、安全、保卫、环保入门培训
A- 6. 2. 1培训的后3天针对生产部员工,内容主要关于工艺及职业安全,以课堂授课的形式进行(J见 表 A. 6α
670
3⅝ A.6新员工培训计划
第一天 |
第二天 |
第三天 |
第四天 |
第五天 |
健康、安全、保卫、 环保总体介绍 |
防火/灭火器/呼吸器使用 |
高空防摔 |
工作许可证 |
工作许可证系统操作 |
事故报告 |
防火/灭火器/呼吸器使用 |
梯子/脚手架安全 |
能源隔离 |
工作许可证系统操作 |
保安/应急 |
现场急救• |
危险化学品安全 |
动火作业 |
工作许可证系统操作 |
职业卫生与健康 |
安全技术说明书 (MSDS) |
氮气使用安全 | ||
环境常识 |
现场急救 |
个人防护用品 |
受限空间进入 |
工作许可证系统操作 |
电气安全 |
气体检测 |
A. 6. 2. 2 仿真模型(OTS)的课程培训计划见表A. 7。
表A.7某装置仿真培训计划
课程 |
活 动 |
方法一模块状态 |
状态 |
0. 5 h |
|
1-装载工艺模块和建立初始条件至稳定状态
4∙使用艾默森图纸和原理图举行小组讨论 5.浏览设备,找到每件硬件 6-示范如何将模块装载到系统上
| |
1 h |
5-与有机会接触控制台的所有受训人员进行键盘 复习和练习 6.示范按键的功能一全部练习 |
L恢复模块
| |
2 h |
I-继续控制台操作 2.所有参加者轮流操作,练习每个活动,在日志中 记录意见 |
L在稳定状态下使用模块实际演示 2.培训师签发日志 | |
2 h |
|
在稳定条件下运行模块初始条件 |
A- 6. 2. 3仿真模型(OTS)工艺安全培训课程目录及界面,见表A. 8。
裏A∙8培训内容
涉及装置/设备 | |||
反应器 |
固定床反应器单元 |
流化床反应器单元 |
间歇反应釜单元仿真 |
动力设备 |
压缩机单元 |
离心泵单元 |
Co2压缩机单元 |
复杂控制 |
液位控制系统单元 | ||
传热设备 |
锅炉单元 |
换热器单元 |
管式加热炉单元 |
塔设备 |
精馋塔单元 |
吸收解吸单元 | |
新单元 |
催化剂萃取单元 |
真空系统 |
罐区仿真 |
A. 7承包商管理
A. 7. 1承包商管理流程
承包商管理流程见图A∙ 6。
图A. 6承包商管理流程
A. 7.2承包商资质预审
承包商入场必须经过承包商的健康、安全、环境资格(HSE).资质评审,承包商健康、安全、环境 (HSE)的问卷见表A. 9,健康、安全、环境(HSE)部门建立承包商清单和档案。
672
表A.9承包商健康、安全、环境的问卷表
序号 |
考核项目 |
内容 「 |
标准 |
标准分 |
实际分 |
I- |
健康管理 |
1.对雇员是否能提供医疗及 意外伤害责任保险 |
能(提供复件) |
10〜6 | |
不全(提供复件) |
5〜1 | ||||
不能 |
0 | ||||
2.对雇员是否能提供个人保 护设备(ITE)等 |
能,具体介绍 |
10〜6 | |||
不全,具体介绍 |
5〜1 |
A.7.3承包商培训
承包商入场之前必须通过公司举办的入场HSE培训教育,培训内容见表A.10,主要包括:
a) 装置内的主要工艺装置;
b) 装置内的主要化学和物理危害;
C)装置内主要化学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S
d)应急反应和急救。
表A. 10承包商培训内容
公用工程低温罐区培训 |
公用工程罐区情况介绍 |
公用工程培训讲义 |
聚丙烯装置介绍 |
聚苯乙烯装置基础技术培训 |
聚乙烯装置简介 |
丙烯腊装置培训 |
聚苯乙烯装置培训资料 |
丁二烯生产装置介绍 |
芳炷抽提装置 |
汽油加氢装置工艺介绍 |
乙烯分离装置培训讲义 |
烯炷转换生产工艺介绍 |
生产总体介绍 |
紧急反应 |
职业危害因素 |
入门等级培训 |
试卷模版 |
A. 7.4监护员培训管理
作业过程的监督执行监护员制度。承包商监护人员必须通过企业考核(笔试、面试),所有监护员持 证上岗,并发放监护员手册。
A.8试生产前安全审查
A. 8. 1所有施工和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
A.8.2以下内容符合安全审査要求:
a) 装置的安装和移交;管道系统了动设备;电气仪表、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DCS)5
b) 更新工艺安全资料,并转交给指定的管理人员;
C)完成装置的危险分析;
d) 安全、操作、维护和紧急事件响应规程准备就绪3
e) 人员培训已经完成,并对培训进行了记录;
f) 安全设施。
A. 8.3环境保护设施应符合工艺安全要求。
A. 8.4职业卫生健康设施应符合工艺安全要求。
A.9机械完整性
A. 9. 1预防性錐护
A. 9. 1. 1 状态检测
企业对设备状态检测采用在线监测和离线检测,利用状态检测核心数据库功能,对离线数据进行数 据分析、管理。
A. 9. 1.2维修计划的制定
维修计划的制定见表A,llβ
例如:按照设备润滑油日常管理定期分析,建立润滑油指标变化趋势图,了解设备的润滑状况和磨 损情况。它是判断设备事故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预测性维修计划的一个重要参考和组成部分。
表A,11蒸汽透平维修计划
序号 |
维护内容 |
间隔时间 |
人员 |
需要时间 (h) |
备注 |
1005 |
润滑油分析 |
分" |
2 | ||
1015 |
清洗各视窗、一次表 |
操作 |
1 | ||
1020 |
检査清理润滑油冷却器 |
维修 |
16 | ||
1025 |
出入口管线及支撑 |
管道 |
2 | ||
1030 |
更换润滑油 |
操作 |
16 |
根据分析结果 | |
1035 |
清洗轴承箱 |
维修 |
4 | ||
1040 |
清理透平油箱 |
操作 |
8 | ||
1045 |
冲洗轴承冷却水夹套 |
维修 |
2 | ||
1050 |
清理润滑油过滤器 |
维修 |
4 | ||
1055 |
高位油槽检査清理 |
操作 |
4 | ||
1060 |
润滑油缓冲罐皮囊检査定压 |
维修 |
4 | ||
1065 |
轴承检査、更换 |
维修 |
4 | ||
1070 |
清理检査汽封泄漏蒸汽冷凝器及喷射器 |
维修 |
16 | ||
...... |
A. 9. 1.3预防性维修工作流程
运行管理系统一预防性维修(SAP-PM)将根据维护计划自动生成维修维护订单;对于预测性维修 计划,根据状态检测的结果,判断设备的故障,在系统中创建针对性的维护通知单。见图A.7。
图A 7雜修工作流程
A. 9. 2数据定义与统计分析
运行管理系统(SAP)中包括对失效模式进行定义与统计分析。
A. 9.3泄漏点监测
A. 9. 3. 1工艺安全重点关注危险化学品泄漏,对各装置所有机械设备、法兰、阀门、各类管配件(包括 仪表的孔板、控制阀门等)以及其他设备的接合部位进行定期的监测O
A. 9. 3. 2每月形成一份泄漏监测情况报告,监控装置密封泄漏情况,主管部门应对报告签署处理 意见。
A. 10作业许可
A. 10. 1作业许可证程序
企业应编制安全工作规程或准则,控制动火、进入受限空间、能量隔离、开启工艺设备或管道等作业 活动中的危害。可采用AQ/T 3012-2008«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导则》范例A. 8. 2作业控 制流程图。
A. 10. 2作业许可审核要素
作业许可审核要素见表A. 12。
表A. 12作业许可审核
书面程序 |
任务和计划 |
许可证告知和签核 |
定期审核流程 |
人员职责 |
风险评估 |
监督和管理 |
事故分享 |
培训和资质 |
作业许可证 |
作业点保持安全状态 |
停止不安全作业 |
每年应进行回顾审核,以发现与要素之间的差距,不断提高作业控制管理水平。
A. 10.3作业风险评估
A. 10. 3. 1作业风险评估和措施
作业控制过程中风险评估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确保各项作业安全实施的前提。
可以通过强制措施和选择性措施进行评估:强制措施是实施这项作业必须需要落实的措施,选择性 措施是针对这项作业需要考虑影响的危害因素以便采取合适的措施,如果还要添加措施可以添加在附 加信息/措施中。见图A.8。
动火
考虑因素____C |
危書 | ||
区域中是否再报警~ —- 是否使用电极 是否可能在错误的设备上执行作业 是否在受眼空间执行作业 是否在带电设备上执行作业 是否在新的管道上执行作业 是否在氧气營路5n以内执行作业 是否在高处执行作业 是否是电动设备 |
骂泓關嫌满 碳而祝物 |
♦薄:在作业现场安放连续"体监测仪 壊满水 开始作业之前用蒸汽进行冲洗 . 用密料阿设立薜障 用貫 W 行吹扫,并排放到安全区内 用水保持冷却 用啣手架杆设立警戒区域 用蒸汽进行吹扫,井排到有呼吸侶的緩中 用It成带设立豊戒区域 用触钢蜩管设立警戒区 确保从焊接地点处至少2. 5个臺役的距高内管• | |
金Q Λ |
强制选择的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中SC止破気化舍物的排放
精古工作现场以内的拝水井盖实
确保提供足鱗的顽空气,使空间机含量〉19.5
潸除工⅛上的所有易燃物料
∙*JW∙rtiτΛlβWr4⅛ I-RWtB .l∙4*.H. SZHE9tt4∙H-*>S∙*-*to∙*3E
图A.8风险评价措施
A. 10. 3. 2 工作危害分析(JHA)
对于非常规任务,包括新任务或变更任务,实施工作危害分析,见表A. 13o
a) 步骤L将任务分解成有序步骤;
b) 步骤2:识别危害;
« A. 13工作危害分析记录
日期: 作业活动: |
评估人= |
评估编号: 审査日期: | ||||||
序号 |
任务 |
危害 |
严重性S X可能性L =风险R |
现有安全措施 |
补充控制措施 | |||
1 |
危害 |
危害 影响 |
S |
L |
R | |||
2 |
C)-步骤3:分析风险,在识别危害以后,有必要评估风险的等级,对危害进行排序能够为进一步行
动确定优先顺序,见表A.14风险矩阵;
表A. 14风险矩阵
可能性 |
严重性 | ||
高(H) |
中(M) |
低(L) | |
高(H) |
H |
H |
M |
中(M) |
H |
M |
M |
低(L) |
M |
M |
L |
d)步骤4:控制措施
原则:将风险降低到合理可接受的程度,超过可容忍上限的风险被视为不可接受。
应按下列顺序考虑增加的控制措施:
消除一替换一控制一减轻
控制措施包括:
D提供保护设备S
2) 安全作业系统(如作业许可证系统);
3) 进行培训,提高知识和意识&
4) 提供信息(如MSDS、应急程序)s
5) 说明和标识5
6) 监督;
7)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PPE)O
A. 10. 4动火和受限空间作业
动火作业如风险评估和相关措施不到位可能会引发事故,但只要方法和措施得当,受限空间和动火 作业就可以成为安全的作业。
示例:XX装置的原油蒸櫥塔已停用,正在迸行大修,见图A. 9。
•相关管网已根据正常程序予以冲洗、清空、蒸汽吹扫、水洗,然而,塔顶管线中的残留炷类尚未完全清除,亦未 加以隔离,也未经气体检测。残留炷类被塔顶管线上正在进行的动火作业点燃。两名操作工和一名脚手架工 正在塔内作业时,从塔顶管线而来的烟雾开始进入受限空间。塔顶的脚手架工迅速退出该塔,但在下面工作的
两名维修工未能幸运逃生。
•进行受限空间作业时,管理人员在对管网上批准动火作业时,没有考虑到管线内的残余物和对受限空间作业人 员的危害。
进入塔内受限空间作业
图A.9动火作业事故
A. 10.5相关培训
为了让员工和作业人员了解动火作业和受限空间作业的风险,需进行相关的培训,理解动火和受限 空间的定义、存在的风险、相关人员职责、控制措施和作业控制流程的管理。并每两年进行一次复训和 考核。
A. 10. 6工艺隔离
工艺隔离一般采用的方法有三种:绝对隔离(加盲板或拆除短管)、双切断阀隔离、单阀隔离。工艺 隔离原则采用实际可行的最高标准的隔离,对于受限空间作业实施绝对工艺隔离。
A. 11变更管理
A. 11. 1变更管理适用范围,见表A. 15。
表A. 15变更管理范围
变更类型 |
内 容 |
工艺化学品和产品变更 |
任何生产过程中新使用的化学品或添加剂 |
处理流程中停止使用一种添加剂 | |
改变压缩机或者泵机润滑油等级 | |
改变化学品规格 | |
增加或者取消某些化学品、库存改变、或者増加或者取消容器 | |
每一种产品的过程控制操作参数的变化 | |
改变添加/注入点的位置 | |
用不同类型的化学品替代 | |
改变要求的蒸汽浓度 | |
稀释工艺添加剂 | |
每一种产品的规格和性能指标的变化 |
衰A. 15 (续)
变更类型 |
________内 容___________________ |
工艺/设备技术变更 |
新的或者改进的催化剂或者添加剂(工艺化学品变更) |
更新处理流程控制硬件(控制/仪表变更) | |
对现有设施实施新的创新工作方式(安全工作限度变更) | |
以不同的方式运行处理流程而产生新的产品(操作程序变更〉 | |
更新有毒物质或者碳氧化合物的监测系统(安全系统变更〉 | |
在线分析方法变更(控制/仪表变更) | |
设备用途的变更 | |
设备/管路变更 |
新增永久的或临时的设备或者管路 |
拆除工作设备 | |
用不同的设备更换或者修改设备(改变换热器的设计与大小、泵叶轮的大小、设备的等) | |
改变安全操作或者设计限制,但不得在安全操作限制的范围以外运行) | |
对流程和设备的变更可能要改变卸压排放的要求(增加流程产出、増加工作温度或压 力、増加设备尺寸、改变管路或者设备的隔热性能等) | |
对结构件的修改,降低设计负载能力或者防火能力 | |
在处理区域对建筑物通风系统的变更 | |
改变密封圈、密封与垫层材料等 | |
在设备周围安装旁通连接或特殊工作用的临时连接 | |
临时修复工作用的管籀,必须踉踪所有管箍的位置,以便在可行的时候进行拆除 | |
数字控制系统(DCS)/安全 仪表系统(SlS)与仪表变更 |
控制系统的软件/硬件以及网络结构变更 |
联锁逻辑结构修改和控制策略/逻辑/算法修改,以及输入输出元素和信号变化 | |
修改联锁设定值、报警设定值、仪表量程 | |
停用或者旁路控制回路、关键报警点、联锁回路 | |
对任何安全仪表系统(SIS)仪表信号进行强制;超过可容忍上限的风险被视为不可接受 | |
对火灾和气体报警设备进行抑制和隔离操作 | |
新增或者取消任何现场仪表设备 | |
修改仪表类型和规格 | |
在线分析仪系统采样系统的变更 | |
改变传感器的安装位置 | |
修改仪表安装、供电方式 | |
阀门故障状态安全位置变更(例如风开/关) | |
修改仪表回路组成或结构 |
表A. 15 (续)
变更类型 |
___________ 内 容___________________ |
操作流程(非常规操作) 变更 |
任何处理流程中控制、监控或者安全防护程序,包括开车程序、停车程序、正常操作程 序、临时程序以及紧急情况操作程序等 |
安全操作参数限制(不得 超过操作范围)变更、适用 于对原材料、产品物流或 操作条件(流量、温度、压 力以及成分)等的既定安 全限制进行变更 |
改变生产率或者装置投料能力 |
改变原材料或者原料混合比 | |
改变产品或者开发新产品 | |
任何对工作条件的改变,包括压力、温度以及流率等 | |
改变现有安全操作上限或下限 | |
设置新的安全操作极限 | |
卸压/安全系统变更 |
为现有卸压阀提供卸压途径的联锁阀门,改变卸压阀的类型、大小、容量、设定压力、或 者人口/岀口管路,任何对卸压系统设计或者卸压系统控制的改变 |
影响安全/停车系统作用的变更 | |
影响安全系统能力或者设计依据的变更 | |
新増或拆除安全系统或者停车系统 | |
旁通或者停用卸压系统、安全系统、或者停车系统 | |
更换/改变系统元件 | |
卸压阀出口从闭合系统改为直接排到大气或者从直接排到大气改为排到闭合系统 | |
对碳氢化合物、有毒材料或者火灾监测或者抑制系统的变更等 | |
建筑物占用变更 |
增加或者减少对建筑物的占用范围 |
修改占用建筑物的结构 | |
在现有生产流程的一定范围内建设新占用建筑物 | |
在现有占有建筑物的一定范围内建设新生产流程 | |
管理或法规变更 |
对所公布的气态、液态或者固态排放物标准的改变 |
工厂布局改变 | |
消防设施或消防通道的改变 | |
政府或者公司规章的改变 |
A. 11.2 变更管理(MOC)审核,见表A. 16o
表A.16 健康、安全、环境(HSE)审查清单和内容
变更管理(MOC)编号 |
工厂或组名称 | ||
变更名称 | |||
参加检査人员 | |||
序号 检査主题 情况描述 |
已有安全措施 |
行动项 备注 | |
表A. 16 (续)
要考虑的健康、安全、环境项 |
在设计和评估期间完成 |
设计后试生产前完成 |
试车后尽快完成 |
要求的或完成的危险与可操作性研 究/危害识别 | |||
风险评估 | |||
火灾和应急响应计划 | |||
卸压排放 | |||
占用的建筑位畳 | |||
消防通道和设备 | |||
■康豪响 | |||
危险物 | |||
健康或环境监控 | |||
个人防护设备要求 | |||
安全喷淋和洗眼器 | |||
呼吸器 | |||
医疗设施,如毒物解毒剂 | |||
安全彩响 | |||
撤离方法 | |||
易燃材料 | |||
排放气体 | |||
防火或电缆保护 | |||
装置防火堤 | |||
排放系统 | |||
喷水保护 | |||
消防栓 | |||
火灾和气体探测 | |||
灭火器 |
要考虑的健康、安全、环境项 |
在设计和评估期间完成 |
设计后试生产前完成 |
试车后尽快完成 |
环境彩响 | |||
大气排放物 | |||
毒性 | |||
气味 | |||
噪声 | |||
厂区排水 | |||
雨水 | |||
可见影响 | |||
固体处理 | |||
液态垃圾处理 | |||
排放物处理 | |||
混合排放物 | |||
跑冒预防与控制 | |||
中国安全、消防、环境、健康法规 |
A. 12 应急管理
A. 12. 1应急预案
企业根据工艺危害分析报告建立总体应急预案和一系列程序以应对发生紧急事件。包括:
a) 疏散程序;
b) 有毒气体避难程序;
C)医疗方案;
d) 装置详细应急预案;
e) 物流应急预案;
f) 建筑物详细处理方案;
g) 台风应对方案;
h) 应急响应附件;
i) 安保措施;
j )调査方案;
k)其他。
A. 12.2应急响应力■的分级
通常分为一、二、三级响应力量和危机管理小组:
a) 一、二级响应力量为战术响应团队,战术响应团队由下列人员组成:运转经理、事故装置值班 长、企业消防队、保安、医疗、化学抢险小组和废弃物处理小组组成。运转经理担任事故现场 的指挥;
b)三级应急响应则要求启动事故管理小组,小组由指挥组、作战组、计划组、后勤组和财务采购 组构成;
C)危机管理小组应在当事故有可能对企业周边社区或是企业造成影响需启动。
A. 12. 3工艺危害事故的分类和应急程序
A. 12. 3. 1工艺危害事故分类:
a) 人员伤害,包括职业病;
b) 火灾/爆炸;
C)环境影响,如向大气,地面或水源的泄漏:
D化学品气体泄漏;
2) 液态化学品泄漏;
3) 剧毒物泄漏子
4) 环境污染。
A. 12. 3. 2应急程序中应涵盖该装置的简单工艺概述、主要工艺设备和危险源、工艺单元布置、报警
器、安全设施和消防系统分布情况、逃生和疏散路线等内容,并附上相关信息。见表A. 17o
襄A. 17相关IgJgL7*单
附件编号 |
附件名称 |
发布时间 |
改版时间 |
1 |
上海化学工业园区规划总平面图 | ||
2 |
企业平面图 | ||
3 |
事故指挥状态表 | ||
4 |
赛科应急联络流程 | ||
5 |
通讯联络表 | ||
6 |
无线电通讯计划及联络表 | ||
7 |
企业消防车设备清单 | ||
8 |
化学工业园区消防车设备清单 | ||
9 |
媒体应对指南 | ||
10 |
培训指南 | ||
11 |
演习方针 | ||
12 |
个体防护参考 | ||
13 |
企业与外界的相互影响 | ||
14 |
高空受限空间应急响应预案 |
A. 12. 3.3制定每个装置/单元的应急响应程序时,应经过危险源辨识,确定潜在的事故进行后果模 拟,作为采取应急行动的根据,见表A. 18。
果一木
结_S
模ɪtwi-ɪɪww^ 果柔≡s羹**素 _**_ 后后 B后宿叵 故瓶設證皿養段 事¥__ 置畳其mm畳_ 裝奏奏奏奏 某羹萋耋一
•*"**-*奏
≡≡萎≡≡≡1κ≡s≡≡≡Fi≡a≡早
拟S裁盘扳寂隸率寂鑑敏
一*
委秉 膏唇后容后备备备眞岩后后后清后 暮而嵌最養舞成養馨霞戦養養歡簸篓成
M
s
霎蚩霎Im奏襲κ奏i羞霎奏菱妻奏i奏 羞秦羹羹萋畫萋奏桌
80σ≡≡≡000tt00000e0n*≡≡
降IP meereEεef 降一一邕'降?W6EIu.6EI½,εl 帝-≡≡≡iκim≡≡≡=≡≡雷蒙≡≡≡≡≡≡雷 阪对窘 s盼盼風五囈 ðɪiiilɪs
iisll
a00000000。。388000083039900000000098393990
AA■A∙a∙A∙a∙a∙A■A■A■A■A■A■A■-■--ɪA■A■A■A■A■A■A■A■A■《S:A■A■A■A■A■A■A■A■■-■A∙AA■A■A■A■A■A■A■A■A■A■A■A■A-4'-A■A■A■ 表袭我≡箋袭袭袭養袭我菱袭袭袭養≡s≡≡袭≡3養義豪袭袭袭養≡≡≡我我
表A. 19应急培训记录
培训科目 | |||||
程度 |
操作工 |
消防员 |
医生 |
保安 |
现场指挥 |
课堂培训和测试 |
√ |
√ | |||
演习 |
√ |
√ |
√ |
√ |
√ |
案例分享 |
√ |
√ |
√ | ||
现场训练 |
√ | ||||
能力模型 | |||||
程度 |
操作工 |
消防员 |
医生 |
保安 |
现场指挥 |
专家 | |||||
熟能生巧 |
√ |
√ |
√ | ||
基本应用 |
√ |
√ | |||
知晓 |
A. 13事故调査
A. 13. 1工艺安全事故(PSD定义:员工在工艺现场受伤,如果在现场而工艺并未起到直接作用,则无 需作为工艺安全事故(PSD进行报告。工艺事故指如果事故达到了以下全部4项标准,则应作为工艺安 全事故进行汇报,见图A.10:
图A. 10工艺安全事故定义流程
C) |
化学或化学工艺的参与(化学或化学工艺必须直接存在于产生的损害中); 高于最低报告限值: 1) 员工或承包商出现损失工时、住院或死亡; 2) 火灾或爆炸导致公司直接成本损失大于或等于XXXX美元; 3) 可燃、易燃或有毒化学物品从容器或管道内大量释放,释放量超过规定的化学释放限值。 事故发生地点:生产、使用、存放、公用工程或试验工厂内设施; |
d) A. 13. 2 |
严重释放:即在1小时内或小于1小时内物料的释放达到或超过报告限值。 工艺安全指标: |
a) |
卄*苫重矩原 工艺安全事故总数X200 OOO 工艺安全总事故率:员工⅛承包商工时总贮一 |
b) C) |
工艺安全事故总数(PSIC):所有满足本文中描述的工艺安全事故(PSD定义的事故总数3 提前指标:显示安全管理体系中各重要方面的健康状态,测量和监督收集到的提前指标,可以 及早指出关键安全系统的有效性的破坏情况,督促采取补救措施; |
d) A. 13.3 |
提前指标的安全系统为=机械完整性的维护、行动项的跟进、变更管理、工艺安全培训和资质。 工艺安全事故及严重性分类:工艺安全事故及严重性分类见表A. 20β |
表A. 20工艺事故分类
严重度 |
安全性/人类健康 |
火灾或爆炸 |
潜在化学影响 |
社区/环境影响 |
不适用 |
没有达到或超过4 级限值 |
没有达到或超过 4级限值 |
没有达到或超过4级限值 |
没有达到或超过4级限值 |
4 |
超出急救外的伤害, 包括对员工或承 包商 |
导致XXXX元 直接成本损失 |
二次密闭体内或装置内化 学物的释放 |
短期补救,不产生严重环境影响。 没有长期成本损失或公司监管 |
3 |
对员工或承包商的 损失工时伤害 |
导致XXXX元 直接成本损失 |
密闭体外部化学物释放, 但仍在工厂内或者可燃物 释放,没有蒸汽云爆炸的 可能 |
场外影响较小,带有预防性的临时 安置或者需要的环境补救成本在 ×× × ×美元以下。无需其他法 规监管或者当地媒体报道 |
2 |
员工或承包商现场 死亡事故;各种损失 工时伤害或一种或 多种严重场外伤害 |
导致X × X万元 至××X X万元 的直接成本损失 |
化学品释放可能会导致场 外伤害;或可燃物释放,导 致蒸汽云进入建筑物或潜 在爆炸区限制区内,一且 点火可能出现人员伤亡 |
临时安置或社区疏散或者需要的 环境补救成本介于XXX万〜X Xx万元。政府对工艺的调査和 监管或者当地媒体报道或国家媒 体简要报道 |
1 |
场外死亡事故或各 种现场死亡事故 |
导致直接成本损 失在X × × ×万 元以上 |
化学物释放,可能导致严 重的现场或场外伤亡 |
国家媒体数日连续报道或者需要 的环境补救成本超过XXX万美 元,国家政府对工艺的调查和监 管或者其他重要社区影响 |
A. 13.4事故调査及分析:事故调査,所有事故可以根据原因综合分析表(CLC)进行根源分析,来确定
事件的性质、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并采取纠正行动以防止事件的再发生。见图A. Ile
前因性事件一行为一结果分析
开始的准备工作
-组建一个调査小组
-经过适当培训和指导
-设定工作权限范围
-开始调査,保留证据
-关于最近的支持文件,查看 支持网站
收集证据
-考査事故现场(事发位置)
-使用合适的走访技巧,走访 当事人:漏斗式集中大量证 据,提“5WH”(何时/何地/ 何人/何处/何因)问题(针 对涉及人员)
-审査相关记录:纸版文件和 电子版文件
-检査所涉及的设备(部件)
-4个Ps:即表示证据的人、 文件、位置和零部件
使用CLC
-在使用CLC前,将证据组 织成时间线
-鉴别、记录下关键因素:最 好是简短、具体针对所采取 的措施
-然后按需要进行ABC分 析,以便在使用CLC前更 好地掌握工作情况
-在完成AEC分析后,连同 术语表一起使用CLe,以确 定每个关键因素的原因
Ol-行为鉴别 | ||
当调査小组不了解一个人为 何那样做时,前因一行为一结 |
进行ABC分析: | |
果分析模式(ABC)很有用,有 |
-鉴别出此关键因素中的行为:行为就是可观察到的行动,即做 | |
助于更好地了解那些行为情 |
没做什么,或说没说什么 | |
况,基于这种理解,我们能综 |
-记录下行为陈述,包括是谁所为;当时他们在执行什么任务;他 | |
合利用CLC进行有质量的原 |
们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事情的后果是怎样的 | |
因分析 为了使之有效,ABC分析必须 收集证据后,原因分析前进行 |
-详见《ABC分析指南》 | |
02.选用正确的工具 | ||
有两种行为分析工具;选用哪 |
-如果是故意所为,继续进行ABC分析 | |
种工具的依据在于行为是有 |
-如果是无意所为,则咨询精于这方面根本原因分析专家 | |
意的还是无意的。大多数行 为都是有意的,即使行为的结 果是无意识的或是有害的 03.考虑前因性事件 |
-无意的行为是很少见的 | |
前因事件就是引发或助长某 一特定行为的事物。一些前 因某些行为成为可能或可行 的必要条件,但单独前因本身 并不会导致该行为发生 |
-工作中的一些常见的前因 性事件例子有: -标记 -告知 |
-在行为前鉴别此例子存在的 前因性事件 -将每个前因性事件划分为存 在和有效、存在和无效,或无 |
警告标签 |
关或不在场 | |
-他人的预料 |
-利用这种对于情况的了解来 | |
-培训方案 |
选定与此行为有关的关键因 | |
-您的主管人员的预料 -政策 -工具与设备 -规则 -他人树立的榜样作用 -规程 -足够的时间 -作业环境 |
素的起因 | |
04.考虑的方面 | ||
结果对于行为来说,是比前因 |
工作中常见的行为结果举例: |
对于每一项预期的结果: |
性事件更具有力的驱动因素, |
-省时或省力 |
-将每一项结果分为: |
除了应该了解结果外,我们必 |
-受伤 |
1.积极的或消极的 |
须根据发生该行为的人的观 |
-省钱 |
2.即刻的或将来的,以及 |
点来考虑这些方面。此人这 |
-被上司抓住 |
3.必然发生,或不一定会 |
样做想得到什么结果?记住 |
-获得主管人员批准 |
发生 |
两项关键点: |
-得到同伴的纠正 | |
大多数行为,在实施行为的人 |
-早点回家 |
-在您完成ABC分析后,您对 |
看来是合理的,而结果会是积 |
-个人不舒服 |
于涉嫌事故人员所为事故的 |
极的和消极的 |
-避免尴尬 |
其他见解会有助于您识别出 每个关键因素的相应起因 |
-继续CLC过程,以确认每一 | ||
项关键因素的起因 |
原因 |
〉〉 整改措施 〉 | |||
可能的直接原因 行为类 1未遵守现有操作规程 1.1违章(个人) 1.2违章(集体) 1.3违章(主管人员) 1.4无程序可用 1.5不理解规程 1.6其他 2 工具、装置/设备或车 續的使用 2. 1错误使用装置/设备 2.2错误使用工具
2.5工具、设备或材料放 置错误 2.6装置/设备或车辆的 运行转速不当 2.7其他 3防护设备或方法使用
3.5损坏了防护装置、警 告系统或安全装置 3.6失效防护装置、警告 系统或安全装置 3.7其他 4缺乏关注或疏忽 4.1被其他分散注意力 4.2疏忽周围环境 4.3作业场所不适当的 行为 4.4未设置警告 4.5无意识的人为差错 4.6 不加思考日常行为 4.7其他 条件类 5保护设施 5. 1防护装置失效 5.2防护装置有缺陷 5.3不正确个人防护设备 5.4个人防护设备缺陷 5.5警告系统不起作用 5.6警告系统有缺陷 5.7安全装置无效 5.8安全装置有缺陷 5- 9其他 |
6工具、装置/设备和车辆 6.1装置/设备故障 6.2装置/设备的准备工作 6-3工具故障 6.4工具的准备匸作 6.5车辆故障 6.6车辆准备工作 6.7其他 7未预料的暴露
7.2噪声 7.3带电的电器系统 7.4非电器的能量来源 7.5极端温度 7.6危险性化学品 7.7机械维修性 7.8暴雨或不可抗力 7.9其他 8作业场所的布置
8.2照明问题 8.3 通风问题 8.4未加保护的登高作业 8.5作业场所显示 8.6其他 可能的系统原因 个人因素 9体能
9.2听力缺陷 9.3其他感官缺陷 9.4其他永久性身体残疾 9.5对物质过敏 9.6身高或体力限制
10 身体状况
10.2疲劳 10.3能力下降 10.4 吸毒、酗酒或药物损 伤 10.5其他 11精神状态
11.2 协调能力差或反应 时间长
11.4恐惧或恐慌 11.5机械性动手能力差 11.6学习能力差 11.7判断失误 11-8其他 12精神紧张
12.2苦恼 12.3方向/需求混乱 12.4方向/需求冲突 12.5极端的决策需求 12.6过于集中精力或感知 需求 12.7其他精神负担过重 12.8其他原因 |
13行为 13.1前提性事件不存在 13.2前提性事件无效 13.3强化了不正确的行为 13.4未解决不正确行为 13.5未奖励正当地行为 13.6行为分析流程无效 13.7其他 14技能水平/能力 14. 1对所需的技能或能力 的没有进行评估 14.2技能的实践无效 14.3无技能指导 14.4技能不常发挥 14.5其他 工作因素 15培训/知识传递 15.1没提供培训 15.2培训无效 15.3知识传递无效 15.4无法回答培训材料 15.5其他 16 管理层/主管/员工领 导力 16. 1为行为未被强化 16.2参与安全力度不够 16.3人员配置时对于安全 的考虑不够 16.4安全的资源配置无效 16.5人员的支持无效 16.6 安全流程的监控/审 査无效 16.7没有汲取的教训 16.8领导力与责任 16.9 员工参与不够 16. 10风险分析容忍度不 妥
17承包商选用和监督
程 17.2承包商资格预审流程 欠妥 17.3雇用了未经批准的承 包商 17.4承包商选用无效 17.5 无作业监管流程 17.6作业监管无效 17.7其他 18 工程技术/设计
18.2设计标准、规范或准 则不正确 18.3人机工程或人的因素 设计不正确 18.4施工监管无效 18.5作业准备的评估欠妥 18.6首次操作的监控欠妥 18.7风险的技术分析不起 作用 18.8其他 |
19 作业控制(CoW)
评估 19.2风险评估未起作用 19.3未获得所需的许可 证 19.4规定的控制措施 未允许采纳 19.5作业范围变更 19.6工地为保持安全秩 序 19.7其他 20采购/材料处理控制
20.2收货错误 20.3装卸或运输欠妥 20.4物资储存欠妥 20.5物资标签欠妥
21工具和装置/设备
置/设备错误
21.6无预防性维护方案 21.7 未做装置、工具或 设备测试 21.8其他 22标准/规定/规程 (SPP)
22.6其他因素 23沟通 23.1同伴间沟通不够 23.2主管人员同员工间 的竖向沟通不够 23.3不同组织机构间的 沟通不够 23.4 作业组间的沟通不 够 23.5班组间的沟通不够 23.6未收到沟通讯息
23.8未理解信息含义 23. 9其他 |
结束工作 评估现有的防范措施 -掌握每一项防范措 施是否在事故发生 前落实到位,或者 认为落实到位 -作为您的分析项目 的一部分,列出每 一项防范措施,并 说明为何行之无效 -提出整改措施 -在提出新建议前确 定或加强现有的防 范措施 提出您的意见 -整改措施应该做到 具体、针对您已经 找出的原因 -整改措施必须涉及 和提到所列出的每 一项起因 检验您的思路 -调査组必须讨论并 商定;其整改措施 是否可行,它们应 该足以防止此类事 故复发。如果不是 这样,您必须强化 这些整改措施 -事故的原因和整改 措施之间必须保持 对称。比如,一项 工程设计的原因必 须有一项工程设计 的整改方案,一项 行为的结果必须有 一项对应的行为整 改方案。属于行为 方面的问题必须考 虑到促其发生的组 织机构和文化方面 的问题 操作管理体系 CLC是一种工具,确 保我们有一个调査事 故、分析其根本原因的 一贯的方法。事故调 査是OMS的一个要 素,BP为的是分享操 作方法,以推进整个集 团的持续改进 |
分析表(CLC)示例
A. 13.5事故跟踪和经验共享
企业可开发行动项跟踪系统(即ACtiOnS TraCtiOn System,简称ATS),对各种行动项的执行情况 进行有效跟踪,每个员工可对事故报告,未遂事故进行分享,见表A-21o
表A. 21 行动项跟線系统(ATS)
新 建 |
査 询 |
_______报 表_______ |
现场检査行动项 |
我的行动项 |
报表控制台 |
体系审核行动项 |
所有行动项 | |
风险管理行动项 |
现场检査行动项 | |
法律法规行动项 |
体系审核行动项 | |
管理会议行动项 |
风险管理行动项 | |
通用行动项 |
法律法规行动项 | |
未遂事件/安全隐患 |
通用行动项 | |
事故报告 |
管理会议行动项 | |
事件事故行动项 | ||
未遂事件/安全隐患 | ||
事故报告 |
A. 14符合性审核
A. 14. 1 意义
意义在于风险是否被有效控制,以往提出的整改措施是否已经落实。
A. 14. 2工艺符合性审核频率
审核的频率基于风险的程度、以往审核的结果、企业的规定、政府法规的规定。
企业工艺安全管理符合性审核的构成部分与最低频次,可依以上原则作出具体要求。
A. 14.3审核的工具
A. 14. 3. 1意义:使用合适的审核工具,可以弥补审核人员能力上的差异、标准统一、防止疏漏、更客观 的反映客观事实,为下一步的改进奠定基础。
A. 14. 3. 2 作业控制(CoW)审核,见表A. 22 o
≡ A. 22作业控制审核记录
被审核方: |
承包商:XX公司 企业:A装置 B装置 |
迎审人员: |
承包商: 安全经理: A装置值班长: B装置工程师: |
审核员: |
审核日期: |
作业控制审核要素 |
_______事实记录_______ | ||||
L 4.1装置/公司员工如何知道自己使用的是DCMS的最新版本? | |||||
2.1.1. 1装置/公司是否对一些主要活动、所实施的作业类型等开展了 正式的风险评估,例如作业危险分析(JHAs),作业安全分析(JSAs)?举 办了多少次风险评估以及为哪些主要活动或作业类型进行了风险评估? 这些评估都是在最近什么时候做的? 2-1-1. 2装置内什么人负责组织这些正式的风险评估并对此承担责任? 谁参与了这些评估活动?他们在这些特定领域内有何背景以及受过何种 培训?生产人员是否参加了评估活动? |
表A. 22 (续)
被审核方: |
承包商:XX公司 企业:A装置 B装置 |
迎审人员* |
承包商: 安全经理: A装置值班长: B装置工程师: |
审核员: |
审核日期: |
作业控制审核要素 |
事实记录 | ||||
2. 1. 2. 2在特定重大活动/作业类别的相关风险基础上,是否对已经确 定的管理级别层次体系授予了一个清晰、合适的作业批准权限? 2.1. 2.3必须由何种级别的权限批准装置内何种具体的主要活动/作业 类别?上述工作安排针对风险而言是否有其不合理性?批椎人是否具有 相关背景和培训基础? |
A. 14. 3. 3 作业许可证审核工具,见表A. 23。
表A. 23作业许可证审核工具
项目 |
分值 |
审核标准 |
得分 |
作业许可证 (2分) |
-0.5分/每项 |
没有人员签名(包括:作业负责人、监护人、生产部负责人、健 康、安全、保卫、环保工程师、气体检测人员、作业人员) | |
-0.5分/每项 |
许可证上的签字由别人代签 | ||
-0. 5 分 |
未填写许可证编号和名称或填写不完整 | ||
—0. 5 分 |
工作许可证没有放在现场 | ||
-0. 5 分 |
没有作业申请表 | ||
-0. 5 分 |
许可证未关闭和返还 | ||
- 2分 |
作业超出许可证范围 | ||
- 10分 |
作业没有许可证 | ||
人员资质 (1分) |
T分 |
特殊工种无资质 | |
-0.5 分 |
作业人员无胸卡 | ||
-0.5 分 |
作业票签发人员无相应等级权限 | ||
-0.5 分 |
监护人没资质 | ||
个人安全防护 设备(1分) |
-0.5分/每项 |
作业人员缺少个人安全防护设备(例如:耳塞、手套、防护眼 镜、口罩、面罩等) | |
-0∙5分/每项 |
作业现场缺少个人安全防护设备(灭火器、灭火毯等) |
A. 14.3.4项目审核:项目管理有其一套完整的系统,审核按照项目管理要求,按照进度在不同阶段执 行相应的审核见图4.12O
A 14. 3.5法律法规符合性审核可采用表A. 24进行审核。
⅛ A. 24符合性审核记录
序号 |
法律名称 |
编号 |
发布日期 |
实施日期 |
适用条款 |
执行情况 |
责任人 |
差距 |
1 |
危险废物出口 核准管理办法 |
国家环境保护 总局令第47号 |
2008-01-25 |
2008-03-01 |
产生、收集、贮存、 处置、利用危险废 物的单位…… |
目前无危险 废物出口 |
XXX |
无差距 |
消防规范 时脇析 火灾保护评审 | |
规范偏差评申 | |
工艺備选研究 后果模型 |
设计质*w |
平面布童图评审 |
假设分析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
平衝生产模型 开车前安全评审 |
情境⅛M 设施选址回访 工艺安全概念评审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 A. 12项目审核
A. 14. 4审核的方式与人员
审核分内审和外审,外部审核人员可以是有资质的外部评价机构,也可以是来自股东方的审核专 家;内部审核人员主要是健康、安全、保卫、环保人员与来自生产部各专业的专家。
A 14.5审核报告与分析
可形成专项审核和现场符合性报告分析。
A. 14.6审核完成后跟踪
行动项的跟踪与验证使用了行动项跟踪系统(ATS),系统将自动发出邮件,提醒行动人按时完成 任务。
A. 14. 7纠正措施的跟踪与验证
纠正措施的跟踪与验证见表A. 25o
表A. 25审核追踪记录
检査类型: |
检査场所: |
检査时间: | |||||||||
参加检査人员: | |||||||||||
序号 |
检査 项目 |
检査 内容 |
检査 标准 |
检査 结果 |
原因 分析 |
整改 措施 |
负责人 |
计划完 成时间 |
实际完 成时间 |
验证人 |
备注 |
1 | |||||||||||
2 |
ICS 13.320
C 66
备案号:29851—2010
GeneraI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angerous ChemiCalS InSUOr hazard installations monitoring and COntrOIiing
本标准第 4 章的 4. k4. 2 a). 4. 2 c)^4. 6. 2.6>4. 7. 1、4・ 7. 2. 3、4∙ 7. 2. 4、4. 7. 2. 7、4, 7∙ 3 a)、
4. 7. 4. 1、4. 7. 5、4. 7. 7. 3,4. 7. 13.4. 8. 2.4. 9. 5.4. 9. 11 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α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华瑞科力恒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本安仪表系统有 限公司、河南汉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O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宗之、关磊、刘骥、魏利军、马瑞岭、沈磊、董宇、任红军。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预警系统的监控项目、组成和功能设计等技术要求O 本标准适用于化工(含石油化工)行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新建储罐区、库区及生产场所安全监 控预警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管理,扩建或改建系统可参照执行。其他行业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887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T 8566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T 8567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
GB/T 12504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GB 1762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AQ 3036-201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设置规范
HG/T 20507化工自控设计规定(一)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定
HG/T 21581自控安装图册 总说明、图形符号规定及材料库
SH 3005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范
SH/T 3104石油化工仪表安装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预蓍系统 In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 Safety monitoring ContrOning and early-warning SyStein
由数据采集装置、逻辑控制器、执行机构以及工业数据通讯网络等仪表和器材组成,可采集安全相 关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故障诊断和事故预警确定现场安全状况,同时配备联锁装备在危险出现时 采取相应措施的重大危险源计算机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
3.2
现场监控器 field monitoring and COIItrOning UlIit
现场接收和传输来自监测器或远程I/O的信号或者传输接口的多路复用信号,且可能对其进行分 析计算、超限判断等逻辑处理并控制执行机构工作的装置。
3.3
传输接口 transmission interface
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转换和交换,保证必要的隔离和信息安全,并可能具有多路复用信号的调 制与解调、数据本地存储和系统自检等功能的装置或软件。
3.4
监控计算机 InOnitOring COmPUter
接收监测信号,实现图形化的实时与历史信息显示、信息处理、报警与预警、统计与分析、存储、输出
693
控制、报表与打印等功能,提供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预警系统的人机操作界面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4技术要求
4. 1总则
ρ∙β½(ZWHa,,J工M ≡ 小KrnJRriʌ I XU .
∖ -√→ /V -hr_ 丄-⅛* ⅛-L⅛H >e=r -≠f.丄」-T- -H- r÷≠ 人 E AjU OeU ʌ. πAb A⅛ XXU 4t¼ A=I +At AA -⅛ -M* fkk ι⅛ IIU ⅛* 4√≠ TAA 2^|£
=r⅛ VH ~Λ XT ⅛⅛≤4m⅛>a⅛Γf^1 SSt ⅛∏4βF≠H√⅛βΔ∙TX**∏a 士 Λk⅛C 宀 d⅛*≠* ʌʌ-ttɪɪtnɪ? Λ⅛ JH-XL
U√
⅛≡ j 5 l∙∕tt* 4∙rt ∕⅛ 4≠⅛ Mtii 1 Λ⅛ t⅛ £»1 -rm -U^ -IX Λ‰ -≠τ* Xn ʌ 丄ΓL ι-frt A 妇 E Ism 閒 r‰L "4
-UsrJki>T^ffcVUiVjs In ∖XxΓl⅛y r ιι=i √Cλ yu-i⅛ιX∕∣^ wy "t⅛ VU≈⅛⅛ 口 > (XE 氏JtA i/ŋ 丿卜>κι r JnL j工 IrP K ° j*√ 卩IJ IUL
-uɪr —宀 ʌ -Ie -V- AA *δem ɪXrM*d ⅞tf>∙ ∕⅛* Tm -ɪ- F=I 丄-⅛t a⅛ τ⅝> L 丄4 u¾ 宀人 ∙mr‰ Q J 冃丄 人 W
丄4 — ʌ Jj-f ʌʌ <LL HJΛE∣J PSWftfr∙ 4 +, I* Pm —r— t≈=t *1 . -⅛- AA —b —T‰ tr-≡fc L-U —r* E=I r÷^ ʌ tlλ^ -lʌ ,n_。L」AM £» fL ʌ S
r、 萍7gx∏r坪皿字⅛ftH⅜∙*⅜⅜tfr坦Nn食白 凶厶BMim ≤⅛由⅜fr⅞⅛法N⅛w∏j⅛∙d⅛¾⅞s⅜t⅛ τ⅞n⅛4⅜ιmm*> 斗
丄,m XEt Λ1L -LML C3. ■ 1 • 1 • ♦
ɪv n XEt UL -tX*: C3.
—1--U-U. 4-J- «FS ≡ 〃、<√U∕-LX* rj U -U- I -L- U <≡O .、∙5∕∣J I-I —I— IlIL 口 々、<7U A£X I -J *w I P JK B
ɪ Z PTI R^x I 、l∙-U ΛΛ^X3E P I=I 久、<∕U I J HJ Γ3 -ZX-7rt ΓTl、14 /VU'I W rKJ' ∣ lɪ^ H-J ZyUΛt, o
A C ⅛Λ -⅞⅛
A O ≡∏. ,i⅛ι ^⅛⅛⅜ ^ ' ^ " ' ' ` J " ` ' ^ * ' ∙ 一 k
-, ⅛>V>∈Π⅛TWΛ 阳虹心、f ZTI n-c⅛C⅛rt∣3fi><υ 炊世心 &仝 防甘泗沉,相 ʌww^
小"刍好#HKrrn *4 建主港整
e)系统报警等级的设置应同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相协调,不同级别的事故分别启动相对应的应 急预案;
f)对于容易发生燃烧、爆炸和毒物泄漏等事故的高度危险场所、远距离传输、移动监测、无人值 守或其他不宜于采用有线数据传输的应用环境,应选用无线传输技术与装备。
4.3应用环境
系统中的机房、监控中心,应提供下列工作条件:
a) 环境温度:15 (C〜32 P ;
b) 相对湿度:40%〜70%;
C)温度变化率:小于IOP∕h,且不得结露;
d) 大气压力:80 kPa〜106 kPa;
e) GB/T 2887规定的尘埃、照明、噪声、电磁场干扰和接地条件。
4.4供电电源
除非有关标准另行规定,系统供电电源应符合以下要求:
a)交流供电电源:
D 电压:380 V/220 V,误差应不大于士5%;
2) 频率:50 Hz,其误差应不大于±0. 5 Hz;
3) 谐波失真系数:应不大于土 5%。
b)直流供电电源:
电压:误差应不大于±5%。
4.5监控项目
4. 5. 1监控项目的分类
对于储罐区(储罐)、库区(库)、生产场所三类重大危险源,因监控对象不同,所需要的安全监控预警 参数有所不同。主要可分为:
a) 储罐以及生产装置内的温度、压力、液位、流量、阀位等可能直接引发安全事故的关键工艺
参数; '
b) 当易燃易爆及有毒物质为气态、液态或气液两相时,应监测现场的可燃/有毒气体浓度;
C)气温、湿度、风速、风向等环境参数;
d) 音视频信号和人员出入情况;
e) 明火和烟气;
f) 避雷针、防静电装置的接地电阻以及供电状况。
4. 5.2 储fig区(储ME)
罐区监测预警项目主要根据储罐的结构和材料、储存介质特性以及罐区环境条件等的不同进行选 择。一般包括罐内介质的液位、温度、压力,罐区内可燃/有毒气体浓度、明火、环境参数以及音视频信号 和其他危险因素等。
4. 5.3库区(库)
库区(库)监测预警项目主要根据储存介质特性、包装物和容器的结构形式和环境条件等的不同进 行选择。一般包括库区室内的温度、湿度、烟气以及室内外的可燃/有毒气体浓度、明火、音视频信号以 及人员出入情况和其他危险因素等。
4.5.4 生产场所
生产场所监测预警项目主要根据物料特性、工艺条件、生产设备及其布置条件等的不同进行选择。 一般包括温度、压力、液位、阀位、流量以及可燃/有毒气体浓度、明火和音视频信号和其他危险因素等。 4.6系统设计要求
4. 6. 1系统组成
系统一般由监测器、隔离变送器、摄像机、二次仪表、现场监控器、执行机构(包括报警器等)、视频处 理设备、监控计算机、传输接口、电源、线缆、防雷装置、防静电装置、其他必要设备等和软件组成。
其中,监控中心硬件一般包括传输接口、监控计算机、显示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大容量储存设 备、UPS电源、打印机、空调等其他配套设备等。现场设备包括传感器、隔离变送设备、摄像机、二次仪 表、现场监控器、执行机构等。
4.6.2硬件
4. 6.2. 1所用设备应采用主流技术和通用产品,保证系统满足先进性、安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维 护性、开放性和实时性的要求,并具有实用性和灵活性。
4.6.2.2可能导致重大事故或标定、检修和维护困难的场所,宜采用高安全完整性等级(SlL)的安全 监控设备,并根据功能安全相关标准建立安全相关系统。
4. 6. 2. 3传感器及仪表选型可参考HG/T 20507和SH 3005的规定,主要考虑测量精度、稳定性与可 靠性、防爆和防腐、安装、维护及检修、环境要求和经济性等因素。传感器的指示值漂移在15天〜90天 之内不得超过其规定的误差值。
4. 6. 2. 4 传感器和仪表的安装可参考HG/T 21581和SH/T 3104的规定。应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和 安装方式,符合安全和可靠性要求O
4. 6. 2. 5由外部本安电源供电的设备应能在9 V〜24 V范围内正常工作。
4. 6. 2. 6有关罐区等重大危险源现场监控设备选择、安装和布置的具体规定参照AQ 3036-2010
695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设置规范及相关标准。
4. 6. 3软件
4. 6. 3. 1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编程语言等系统软件和开发工具应选择通用、开放、可靠、成熟、界面友 好、易维护和易操作的主流产品。监控程序、控制算法、逻辑控制和通信等应用软件应经过功能测试,稳 定可靠并带有详细的汉字使用帮助和操作指南。
4. 6. 3. 2系统软件开发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a) 软件设计应采用多任务操作系统3
b) 软件开发应符合GB/T 8566 ;
C)软件文档编制应符合GB/T 8567;
d)软件质量保证应符合GB/T 12504o
4.7功能设计
4. 7. 1数据釆集
4. 7. 1. 1系统应具有温度、压力、液位和可燃/有毒气体浓度等模拟量,以及液位高低报警等开关量的 采集功能。
4. 7. 1.2数据采集时间的间隔应可调。
4. 7. 1.3系统应具有巡检功能。
4.7.2显示
4. 7. 2. 1系统应具有模拟动画显示功能,在界面中依据系统实际情况显示各测点的参数及各设备的运 行状态。
4.7.2.2系统应具有监控设备和监控对象平面布置图显示功能。图形包括生产储运装置总平面图、各 分系统的系统图和任一分系统内某一部分或设备的局部图以及用户要求的任何其他图形。
4. 7. 2. 3系统应具有监控参数列表显示功能,同一参数各量值应统一采用标准计算单位,包括模拟量、 模拟量累计值和开关量等。
4. 7. 2.4系统应具有监控参数图形显示功能:
a) 系统应具有模拟量实时曲线和历史曲线显示功能。曲线为点绘图,根据需要可以按照多线图的 方式在同一坐标上使用不同颜色同时显示多个变量,或同一变量的最大、最小、平均值等曲线;
b) 系统应具有开关量状态图及柱状图显示功能。
4. 7. 2. 5系统应能在同一时间坐标上同时显示模拟量和开关量及其变化情况等。
4. 7. 2. 6系统宜具有视频图像显示功能,视频监控画面可以动态配置,可选择全屏、4分屏及16分屏 等多种方式,支持图像窗口拖放,可远程进行云台及镜头控制。
4. 7. 2.7系统应具有报警信息显示功能,除了报警汇总列表显示外,在界面上应有一个专门的报警区 或弹出式界面,用来指示最新的、最高优先级的或其他设定条件的未经确认的系统报警。
4. 7. 2.8系统应支持各类统计和査询结果的列表和图形化显示功能,具体显示项目根据实际设定。
4. 7- 3存储
系统应具有监控数据的存储功能:
a) 将数据加工处理后以数据文件形式存储在现场或监控中心的外存储器内并保留一定的时间, 包括监控参数、报警及处置、视频图像、故障及排除以及相关系统信息等,所有数据应附带时 间信息;
b) 系统宜具有事故追忆功能:
C)存储器应支持合法的读取操作,并应采取可靠的软硬件安全设计,防止非法篡改。
4.7.4统计査询与数据分析
4. 7. 4. 1系统应提供对实时和历史数据的多条件复合査询和分类统计功能,应支持模糊査询,査询信 息包括:
696
a) 模拟量实时监测值及其最大、最小、平均和累计值;
b) 开关量状态及变化时刻;
C)视频录像;
d) 报警及警报解除信息;
e) 系统操作日志;
f) 系统故障及恢复情况;
g) 其他。
4. 7. 4. 2系统宜具有数据分析的功能,包括生产储运装置运行情况、系统运行、报警种类和分布、故障 和事故原因以及处置情况等。
4.7.5报書
系统应具有根据设定的报警条件进行报警及提示的功能:
a) 当出现模拟量超限、非正常流程切换操作引起的开关量状态改变以及其他异常情况时实时报 送至相关的报警控制设备,由系统实现多种方式的联动报警,包括页面图文报警、报警点声光 报警以及必要时可选邮件和短信报警等。在事故现场设置有监控摄像机时,页面图文报警时 应同时显示现场监控视频图像与参数报警信息,并进行现场录像;
b) 系统应设有事故远程报警按钮,此按钮应设在适宜部位并带有防护罩和明显标志。
4. 7.6故障诊断与事故预警
系统应具有故障诊断与事故预警功能。对所采集的现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在线智能分析重大危 险源的安全状况包括运行状态和安全等级等,提供原因分析和处置的建议,指导有关人员正确迅速地排 除设备故障及重大事故隐患,同时及时识别错误报警信号,确保系统可靠稳定运行。
4.7.7控制
4. 7. 7. 1系统的控制对象指的是其所属的安全监控设备或装置以及带有安全功能的执行机构等。
4. 7. 7. 2系统应具有对系统所属设备或装置进行控制的功能。操作人员或具备相应权限的人员可在 系统中的控制点上启停或调节受系统控制的任一设备,包括手动、现场、远程和异地管理。系统也应可 以根据设定的条件进行全局自动调度管理。
4. 7. 7. 3不属于系统但与系统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或设备,以及不为系统独有的子系统或设备的控制权 应明确,不得互相干扰或影响各自系统的运行。
4. 7. 7.4气体泄漏报警、紧急停车、安全联锁和故障安全控制等应作为独立的子系统纳入安全监控预 警系统的整体设计,并保证其可靠地发挥各自的安全功能。
4. 7. 7.5所有自动控制的设备或装置宜同时设计手动控制机构,并可通过切换确保系统控制权的唯一 性和有效性。
4.7.8输出
系统应具有报表和打印的功能:
a) 报表输出各种监控参数及设备运行状态在各个时刻的情况,包括模拟量、模拟量统计值历史 数据、开关量、报警及处置情况、监控设备及故障和系统日志报表等;
b) 应支持班报表、日报表、月报表以及任意时间段内任一参数或诸多参数的数值;
C)报表应可按操作员请求生成,也应可以周期性定时触发或事件触发;
d) 允许用户编辑报表内容和格式;
e) 报表应可直接送于系统中的打印机,也应可以写入硬盘等存储器,并可按要求传送到其他计 算机系统3
O 打印应支持报表、曲线图、柱状图、状态图、模拟图(带当前显示参数)和平面布置图等图表格式。
4. 7.9人机对话
系统应具有人机对话功能,除键盘、鼠标和按钮等输入装置和显示器等输岀装置外,提供图形化和
697
可视化界面,方便系统管理、设置、功能调用和命令及文本输入等。
4. 7. 10信息发布
系统应具有信息发布的功能。通过传输接口,将允许外部访问的信息进行发布,实现监控预警系统 与企业管理系统及重大危险源各级政府监管网络的连接;遵循国内外主流工业网络标准的通讯协议、数 据编码或接口规范,完成数据上报或部分界面和功能的授权共享,实现政府和企业对现场工况及视频的 实时监管与监控,服务于重大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并应采用防火墙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及系统安全。
4. 7. 11系统管理与设置
系统应具有管理与设置的功能。包括:
a) 系统参数设置应支持个别或成批修改;
b) 报警设置,应支持多种报警条件的设置:每个模拟量点应有两种以上报警级别,每一种有各自 的优先级;任一开关量点的状态均可报警,每一状态应有一个单独的优先级;应支持不同报警 级别的分级处置,包括报警地点和报警方式的设定以及数据上报等扌
C)应支持根据时间段设定不同参数值,在不同层次上优化系统设置。
4.7. 12设备管理
系统应具有设备管理功能,建立系统所属监控设备的电子化档案,并可査询、添加、修改和统计相关 信息,包括设备名称、唯一编号、型号、主要技术指标、产地、生产厂家、安装地址、开始运行时间、累计运 行时间、开关次数(永久性记录)维护、维修、更换记录等。
4. 7. 13 日志
系统应具有日志管理的功能。系统日志将运行系统的状态信息和通信信息统一管理起来,用户可 以通过日志来了解系统的运行情况。
4. 7. 14安全管理
系统应提供可设置的安全级,控制级和区域设定,限制用户对系统功能模块、设备和系统资源的访 问,通过权限管理确保系统安全。包括:
a) 系统应实现对每个操作员和每台现场监控器的设置;
b) 系统应有不少于5个的安全访问级别用来限制操作员对监控计算机功能模块的访问;
C)系统应有多个控制级,用来限制操作员对各台设备的控制;
d) 系统应有设备区域设定,用来将操作员对系统资源的访问限制在指派给他们的区域;
e) 如系统内存在安全相关系统,应遵循功能安全相关的国际和国内标准保证其安全。
4. 7. 15可靠性保障
4.7. 15. 1自诊斷
系统宜具有自诊断功能:
a) 当组成系统的设备和装置以及传输电缆线等出现故障时,系统可以自动识别、报警并记录故 障设备和时间等相关信息3
b) 系统在通电开始工作时,应首先进行自检,自检正常后应指示工作正常,如有故障则应指示故 障信息。
4. 7. 15.2 双机备份
系统监控计算机宜设置双机互为备份,当工作设备发生故障时,通过手动或自动双机切换功能,备 份设备投入工作。
4. 7. 15. 3备用电源
系统宜配备备用电源及自动切换装置。当电网停电后,可保持对重要设备和监控参数继续进行实 时监控。推荐采用带隔离的在线式UPS供电。
4. 7. 15.4数据备份
系统应具有数据备份功能。
4. 7. 15.5防富和防静电
系统防雷功能根据当地雷暴日的情况确定,必要时具有防静电功能。
4.7. 15.6 软件自监视和容错
系统应具有软件自监视功能和软件容错功能。
4.7. 16其他
4. 7. 16. 1系统应具有网络通信功能,支持不同网络和设备间的数据访问和交换。
4. 7. 16. 2系统应通过算法及控制方法模块支持专业应用o
4. 7. 16. 3系统应具有多任务功能,能周期地循环运行而不中断。
4.7. 16.4系统应有时间校准功能,系统的时钟误差应不大于5秒/24小时。存在多个子系统及远程 设备时,宜使用全球时钟同步设备统一时钟。
4. 7. 16. 5系统应具有数据及软硬件系统恢复的功能。
4.8软件设计与开发
4. 8. 1主菜单
软件主菜单应始终在界面显示或驻留,包括:
a) 系统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参数设置和其他;
b) 实时监控:各子系统监控如各生产单元、子系统以及罐区或库房等;
C)列表显示:模拟量、开关量、报警信息、设备故障、操作记录和系统日志等;一
d) 图形显示:实时曲线图、历史曲线、状态图、柱状图、模拟图或系统平面布置图等;
e) 编辑:当前列表、曲线、模拟图或其他;
f )査询统计:报警信息、模拟量、开关量、设备故障、操作记录和系统日志等I
g) 报警管理:报警条件设置等;
h) 数据分析:系统运行状态分析、报警分析和故障分析等;
i) 控制:控制逻辑、操作及其他等;
j) 报表:设置、模拟量、开关量、报警信息、设备故障、操作记录和系统日志等:
k) 打印:打印设置和打印输出等;
D 帮助:系统设置、编辑、控制、列表和图形显示、査询和统计以及报表和打印等。
4.8.2用户与权限管理
软件应具有用户与权限管理功能;
a) 系统用户信息包括姓名、登录名、密码、单位和角色等,应提供管理界面授权用户可以对相关 记录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
b) 软件应实现多级权限管理。建立各用户对系统模块、设备和数据库记录的操作权限表,提供 操作界面允许对各权限表进行修改维护;
C)软件应提供密码设置功能。操作员应通过密码校验方可进行相关操作,并记录操作人、时间 和相关操作记录等。
4. 8.3 列衰显示
4. 8. 3. 1模拟量的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监控对象或区域;④监测值;⑤最大值3⑥最小值:
⑦平均值及相关信息;⑧报警级别及限值;⑨超限报警及报警时间等3⑩传感器工作状态。
4. 8. 3.2模拟量累计值的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3③监控对象或区域;④监测累计量值;⑤累计 时间段;⑥报警级别及限值;⑦超限报警及报警时间等。
4. 8. 3.3开关量的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监控对象;④当前状态起始时刻;⑤状态:⑥开停 次数;⑦报警及报警解除的时间和状态等;⑧传感器工作状态。
4. 8. 3. 4报警信息的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监控对象或区域;④监测值或状态’⑤报警时 间;⑥报警条件,包括限值或状态等。
4. 8. 3.5报警历史记录的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监控对象或区域;④监测值或状态;⑤报警 时间;⑥报警条件,包括限值或状态等;⑦报警原因及类型3⑧处置措施;⑨接警人和时间;⑩报警解除人 和时间等。
4. 8. 3.6故障信息的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故障对象或区域;④故障描述3⑤故障时间等。
4. 8. 3. 7故障信息历史记录的显示内容包括:①地点;②名称;③故障对象或区域;④故障描述;⑤故障 时间;⑥故障原因及类型3⑦排除措施;⑧接警人和时间$⑨故障排除人和时间等。
4. 8. 3. 8系统日志的显示内容包括:①类型'②时间;③来源S④内容等。
4. 8. 3. 9操作记录的显示内容包括:①时间:②操作人,③操作对象$④方式等。
4. 8. 4图形显示
4. 8. 4. 1模拟量曲线显示:
a) 坐标的竖轴为监测值或统计值,横轴为时间;
b) 各级报警限值用平行于横轴的红色虚线表示;
C)实时监测值、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等用平行于横轴的不同颜色的实线表示;
d) 图形上方标明传感器的位置和所测物理量等信息,并在图中适当位置给出图例说明;
e) 支持鼠标信息提示。
4. 8. 4. 2开关量状态图显示:
a) 用直线表示开关量状态随时间的变化;
b) 图形上方标明传感器的位置和所测物理量等信息;
C)支持鼠标信息提示。
4. 8. 4. 3 开关量柱状图显示:
a) 坐标竖轴为开机效率状态,横轴为时间;
b) 图形上方标明传感器的位置和所测物理量等信息;
C)支持鼠标信息提示。
4. 8. 4.4系统模拟图显示:在表明系统现场布局等情况的背景图上,显示监控对象、监控设备、线缆及 其他设施等,标明相对位置、参数与运行状态等。将实时监测到的开关量状态用图样在相应位置模拟显 示;将实时监测到的模拟量数值在相应位置显示S用红色图标标注报警点;点击设备、传感器或报警点 等,可以提示相关信息或弹出选择菜单;支持通过鼠标完成漫游、分页和缩放等图形操作。
4. 8. 5査询统计
査询统计内容包括: ・
a) 报警査询:根据报警时间、地点、参数和级别等情况进行复合检索;
b) 监控信息査询:根据时间、地点和名称等进行复合检索;
C)设备故障:根据地点、时间、类型和故障对象或区域等进行复合检索;
d) 操作记录:根据时间、操作人、对象和方式等进行复合检索;
e) 系统日志,根据时间、类型和来源等进行复合检索。
4.8.6报表
按一定时间段输出的各类报表,除列表显示的内容外,还应包括表头、打印日期和时间、操作人员或 单位等信息,模拟量、开关量、报警信息和设备故障的报表应包括给定时间内的累计次数和时间等统计信息。
4. 8.7快捷方式
通过设置的快捷键或常驻工具图标,在任何显示界面均可直接调用所选功能模块,包括参数的列表 和图形显示、视频监控显示、系统与子系统模拟图显示、关键设备状态査看、报警信息显示及査询、系统 和参数设置、帮助和打印等。
4. 8.8中文显示与打印
软件应支持汉字显示、汉字编辑、汉字提示和汉字打印功能。
4.9 '技术指标与性能要求
4. 9. I-模拟■输入传输处理误差
模拟量输入传输处理误差应不大于ι.0⅜o
4. 9.2模拟■输出传输处理误差
模拟量输出传输处理误差应不大于1.0⅜o
4. 9.3最大巡检周期
最大巡检周期宜不大于30秒,并应满足监控要求。
4.9.4控制执行时间
控制执行时间应不大于最大巡检周期,异地控制执行时间应不大于2倍的最大巡检周期,并应满足 监控要求。
4.9.5存储时间
无报警稳定运行期间,重要监测点的实时监控数据应保存7天以上,否则应保存30天以上。音视 频信息应保存7天以上。报警信息应保存1年以上。
4. 9.6 画面响应时间
调出整幅画面85%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2秒,其余画面应不大于5秒。
4.9.7误码率
误码率应不大于W8 o
4.9.8系统余■
系统所能连接的监测器和执行器的数量,应留有至少20%的余量°
4. 9.9 双机切换时间
从工作设备发生故障到备用设备投入正常工作的时间间隔应不大于5分钟。 *
4. 9. 10备用电源工作时间
在供电失败后,备用交直流电源应能保证系统连续监控时间不小于30分钟,并应满足监控要求。
4.9. 11工作稳定性
系统应进行工作稳定性试验,通电试验时间不小于7天。测试期间,系统性能应符合本标准以及各 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4. 9. 12抗干扰性
、对于监控设备的抗干扰性要求如下:
a) 设备应能通过GB/T 17626. 2规定的3级(接触放电)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其性能应符合各 自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b) 系统应能通过GB/T 17626. 3规定的2级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其性能应符合各自企 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C)系统应能通过GB/T 17626.4规定的3级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其性能应符合各自 企业产品标准的规定;
d)系统应能通过GB/T 17626. 5规定的3级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其性能应符合各自企业产 品标准的规定。
4. 9. 13 可靠性
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应不小于5 OOO小时,并应满足监控要求。
4. 9. 14防爆性能
防爆型设备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ICS 13.320
C 66
备案号:29852—2010
AQ 3036—2010
Setting SPeCifiCatiOnS for Safety monitoring and COntrOning equipments in dangerous ChemiCaIS In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 TankS SeCtIOiI
2010-09-06 发布
2011-05-01 实施
本标准第 4 章的 4. 2. 1.4. 2. 5.4. 2.6,第 5 章的 5. 2,第 6 章的 6. 1. 1 c).6. 2.4.6. 2. 12.6. 2. 13.
6.3. K6. 3. 7,第 7 章的 7. 1.7. 2. 1、7・ 3.2,第 8 章的 8.3、8.4,第 10 章的 10. 1,第 12 章的 12.2J2. 3.4 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是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罐区监控装备设置规范。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华瑞科力恒(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科学技术 研究院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宗之、关磊、魏利军、刘骥、聂剑红、马瑞岭、孔祥霞。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图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的设置要求和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化工(含石油化工)行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设备的设置,其他 行业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6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GB 12158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GB 12358作业环境气体监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
GB 16808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7681易燃易爆罐区安全监控系统验收技术要求
GB 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 50074石油库设计规范
GB 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 5025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493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AQ 3035-201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
HG/T 20507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定
HG/T 21581自控安装图册
SH 3005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范
SH/T 3019石油化工仪表管道线路设计规范
SH 3097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
SH/T 3104石油化工仪表安装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 1
安全监控装备 Safety monitoring and COntrOIling equipments
罐区危险因素(参数)监测报警和控制的相关装备。
3.2
泄漏释放源leak SOUrCe
可能释放出可燃或有毒气体(含蒸气)部位。
封闭或半封闭场所 fully CIOSe Or half CIOSe Site
有顶棚、围墙和门窗的房间称封闭场所,有顶棚和半截以上围墙(或花墙)而无门窗,自然通风不良
的场所,称半封闭场所。
3.4
露天和半露天场所 fully OPeII and half OPen Site
无顶棚和围墙的场所,称露天场所。只有顶棚而无围墙自然通风良好的场所称半露天场所。
3.5
监控预警参数 monitoring and forewarning Parameter
能够预测、预报,表征事物是否处于安全状态或影响事物安全状态的物理量或化学量参数称为监控 预警参数。
3.6
可燃气体 COmbuStibIe gas
在20 P和标准大气压101. 3 kPa时与空气混合有一定易燃范围的气体。
3.7
有毒气体toxic gas
包括:
a) 已知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气体,
b) 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不大于5000 mL∕m3,因而判定对人类具有危害的气体。
3.8
最高容许浓度 InaXimUIn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9 MAC
在工作场所的空气中,一个工作日内的任何时间,均不容许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
4曜区安全监测仪器的设置要求
4. 1监控预警參数
罐区监控预警参数的选择主要以预防和控制重大工业事故为出发点,根据对罐区危险及有害因 素的分析,结合储罐的结构和材料、储存介质特性以及罐区环境条件等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监控预警 参数。
罐区的监控预警参数一般有罐内介质的液位、温度、压力等工艺参数,罐区内可燃/有毒气体的浓 度、明火以及气象参数和音视频信号等。主要的预警和报警指标包括与液位相关的高低液位超限,温 度、压力、流速和流量超限,空气中可燃和有毒气体浓度、明火源和风速等超限及异常情况。
4.2监控仪器选择、安装和布置的一般原则
4. 2. 1对于监测方法和仪表的选择,主要考虑监测对象、监测范围和测量精度、稳定性与可靠性、防爆 和防腐、安装、维护及检修、环境要求和经济性等因素。监控设备的性能应满足应用要求。
4. 2.2储罐区监测传感器可分为罐内监测传感器和罐外监测传感器两类。罐内监测传感器用于储罐 内的液位、压力和温度等工艺参数的监控,防止冒顶或者异常的温度压力变化。罐外监测传感器用于明 火、可燃和有毒气体泄漏及相关的环境危险因素等的监控。
4. 2. 3罐区监测传感器及仪表选型中的一般问题可参考遵循HG/T 20507和SH 3005的规定。
4. 2.4 罐区传感器和仪表的安装,可执行HG/T 21581和SH/T 3104的规定,应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 和安装方式,符合安全和可靠性要求。
4.2.5对于老罐改造,应优先选择不清罐就可以安装的传感器。应符合安全要求,电线无破皮、露线及 发生短路的现象。二次仪表应安装在安全区。传感器盖安装后应严格检査,旋紧装好防拆装置。现场 严禁带电开盖检修非本质安全型防爆设备。采用非铠装电缆时,传感器与排线管之间用防爆软性管连 接。安装过程中避开焊接和可能产生火花的操作,防止电火花、机械火花及高温等因素引起的燃烧和爆 炸。需要罐内安装且可能产生火花或高温的,应进行空气置换后再进入作业。
4-2.6对于罐区明火和可燃、有毒气体的监测报警仪,应根据监测范围、监测点和环境因素等确定其安
705 装位置,安装应符合有关规定。
4.2.7 罐区应实时监测风速、风向、环境温度等参数。
4. 2. 8罐区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建设中的一般问题可参考AQ 3036—2010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 监控通用技术规范。
4.3报警和预警装置的预(报)警值的确定
4. 3.1温度报警至少分为两级,第一级报警阈值为正常工作温度的上限。第二级为第一级报警阈值的
1. 25倍〜2倍,且应低于介质闪点或燃点等危险值。
4. 3, 2液位报警高低位至少各设置一级,报警阈值分别为高位限和低位限。
4. 3. 3压力报警高限至少设置两级,第一级报警阈值为正常工作压力的上限,第二级为容器设计压力 的80%,并应低于安全阀设定值。
4. 3. 4风速报警高限设置一级,报警阈值为风速13. 8 m∕s(相当于6级风)。
4.3.5可燃气体报警至少应分为两级,第一级报警阈值不高于25%爆炸下限(LEL),第二级报警阈值 不高于50%爆炸下限(LEL) O
4. 3.6有毒气体报警至少应分为两级,第一级报警阈值为最高允许浓度的75%,当最高允许浓度较 低,现有监测报警仪器灵敏度达不到要求的情况,第一级报警阈值可适当提高,其前提是既能有效监测 报警,又能避免职业中毒;第二级报警值为最高允许浓度的2倍〜3倍。
5联锁控制装备的设置要求
5. 1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储罐的温度、液位、压力以及环境温度等参数的联锁自动控制装备,包括物料 的自动切断或转移以及喷淋降温装备等。
5.2紧急切换装置应同时考虑对上下游装置安全生产的影响,并实现与上下游装置的报警通讯、延迟 执行功能。必要时,应同时设置紧急泄压或物料回收设施。
5.3原则上,自动控制装备应同时设置就地手动控制装置或手动遥控装置备用。就地手动控制装置应 能在事故状态下安全操作。
5.4不能或不需要实现自动控制的参数,可根据储罐的实际情况设置必要的监测报警仪器,同时设置 相关的手动控制装置。
5.5安全控制装备应符合相关产品的技术质量要求和使用场所的防爆等级要求。
6储単内安全监控装备的设置
6. 1温度监控装备的设置
6. L 1 一般采用双金属温度计和热电阻温度计,优先采用钮热电阻温度计。测量误差应优于±0.5 其中:
a) 测温变送一体化温度计及变送器应带4 mA(DC)〜20 mA(DC)输出,宜带数字式显示表头?
b) 在有振动或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可选择压力式温度计;
C)有防爆要求的罐区,应根据所存储的物料进行危险区域的划分,并选择相应防爆类型的 仪表。
6. 1.2温度传感器一般安装在储罐壁或者悬挂在储罐顶部,要根据现场情况和传感器特点选用适合的 安装方式。安装方式可选无固定装置、可动外螺纹、可动内螺纹、固定螺纹、固定法兰、卡套螺纹和卡套 法兰等。
6. 1. 3温度传感器在储罐的安装高度一般为1 m〜L 3 m(球罐、卧罐除外),插入深度0.5 m〜1 m,压 力储罐可设置一个温度监测器,监测点深入罐内1 m以上。监测平均温度一般选用6点〜10点。
6. 1.4根据储罐的环境条件选择温度计接线盒。普通式和防溅式(防水式)用于条件较好的场所; 防爆式用于易燃、易爆场所。根据被测介质条件(腐蚀性和最高使用温度)选择温度计的测温保护管
706
材质。
6.2压力监控装备的设置
6. 2. 1压力监测仪表选型时应主要考虑仪表的类型、型号、量程、精度等级和材质,兼顾气体特性对测 量的影响。
6. 2.2仪表的量程根据所测压力的大小确定。当被测压力较稳定时,正常操作压力应为量程的1/3〜 2/3;当被测压力为脉动压力时,正常操作压力应为量程的1/3〜1/2。
6. 2.3仪表的精度等级根据生产过程允许的最大测量误差,以经济、实惠的原则确定。一般工业用压 力表可选1.5级或2. 5级。
6. 2. 4根据生产要求、介质情况、现场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选择耐腐蚀压力表、耐高温压力表、隔膜压 力表、防震压力表等。
6. 2.5气动就地式压力指示调节器适宜做就地压力指示调节;对需远距离测量或测量精度要求较高 的现场,应选择压力传感器或压力变送器。压力变送器、压力开关应根据安装场所防爆要求合理 选择。
6. 2. 6储罐区压力储罐应选择符合测量范围要求的电阻式压力传感器、电感式压力传感器、电容式压 力传感器、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振筒式压力传感器和霍尔压力传感器,且直接将压力转换成电信号,提高 测量精度。
6. 2. 7采用螺纹型安装方式时,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储罐内壁或顶部:选用浸入型从储罐顶部悬浮安装。
6. 2.8压力仪表的安装应注意取压口的开口位置和仪表安装位置的正确以及连接导管的合理铺设等 问题。
6. 2.9 进行取压口位置选择时,应该:
a) 避免处于管路弯曲、分叉及流束形成涡流的区域;
b) 当管路中有突出物体(如测温元件)时,取压口应取在其前面;
C)当在调节阀门附近取压时,若取压口在其前,则与阀门距离应不小于2倍管径;若取压口在其 后,则与阀门距离应不小于3倍管径;
d)对于宽广容器,取压口应处于流体流动平稳和无涡流的区域。
6. 2. 10进行测压连接导管的铺设时,连接导管的水平段应有一定的斜度,以利于排除冷凝液体或气 体。当被测介质为气体时,导管应向取压口方向低倾;当被测介质为液体时,导管则应向测压仪表方向 倾斜3当被测参数为较小的差压值时,倾斜角度可加大。此外,如导管在上下拐弯处,则应根据导管中的 介质情况,在最低点安置排泄冷凝液体装置或在最高处安置排气装置。
6. 2. 11测压仪表的安装及使用时应注意:
a) 仪表应垂直于水平面安装5
b) 仪表测定点与仪表安装处在同一水平位置,要考虑附加高度误差的修正;
C)仪表安装处与测定点之间的距离应尽量短;
d)保证密封性,应进行泄漏测试,不应有泄漏现象出现,尤其是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介质.
6. 2. 12对于储存介质属于GB 50160规范中甲类物料的压力储罐,应设置压力自动报警系统和相应 的压力控制设施。
6. 2. 13压力储罐的罐顶应安装安全阀和相关的泄压系统,执行GB 50160和GB 17681的规定。
6.3液位监控装备的设置
6. 3.1储罐应设置液位监测器,应具备高低位液位报警功能。
6. 3. 2新建储罐区宜优先采用雷达等非接触式液位计及磁致伸缩、光纤液位计。
6. 3.3监测和报警精度:不大于士5%。有计量功能的,应执行相关规范中的高精度规定。
6. 3.4监测方式。各种介质适用的液位仪表见表1。
表1各种介质适用的液位仪表类型
介 质 |
优先采用 |
可 选 |
轻油(汽油、煤油、柴油) |
力平衡式、伺服式、雷达式、静压式、 HiMSXa致伸缩、光纤 |
直接式 |
重油(干点(终tS点)在365 P以上的 油品)' |
力平衡式、雷达式、光纤 |
直接式、伺服式、静压式>HIMS |
原油b |
力平衡式、伺服式、雷达式.HIMS, 光纤 |
静压式 |
沥苛 |
雷达式 | |
LPG(液化气) |
伺服式、雷达式d、磁致伸缩、光纤 |
直接式、伺服式、HIMS |
液体化学品(易燃、易爆、有毒气腐蚀 性介质) |
雷达式、静压式、磴致伸缩、光纤 |
HlMS |
abc对于重油、原油、沥青等點度较高的介质,接触式仪表容易挂壁,例如磁致伸缩,时间长了浮子将被粘住不动 读数为假读数。 d对于易挥发介质例如液化气,应采用特殊功能雷达液位计。 e对于有毒介质,如果易挥发,易使用密封原理液位计,光纤需要考虑严格密封。最好选用非接触式。 |
6.3.5仪表的防爆等级、防腐性能:
应根据GB 3836及GB 50058进行爆炸危险区域划分并选择相应等级的仪表和电器。
设置在有腐蚀性介质区域的仪器,应从表体本身结构、安装和防护等方面解决防腐问题(I
6. 3.6仪表安装、维护及检修:液位传感器可选法兰、螺纹和安装板安装方式。安装时确保传感器外壳 良好接地。
6. 3. 7 大型(5000 m3以上)可燃液体储罐、400 m3以上的危险化学品压力储罐应另设高高液位监测报 警及联锁控制系统。
6. 3.8压力储罐的高高液位监测控制系统,应由软件报警和硬件报警组成。报警控制宜采用或门逻辑 结构。
7単区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监测报警仪和泄漏控制装备的设置
7.1權区环境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监测报IF仪的设置原则
7. 1. 1具有可燃气体释放源,且释放时空气中可燃气体的浓度有可能达到25% LEL的场所,应设置 相关的可燃气体监测报警仪。
7.1.2具有有毒气体释放源,且释放时空气中有毒气体浓度可达到最高容许值并有人员活动的场所, 应设置有毒气体监测报警仪.
7. 1.3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释放源同时存在的场所,应同时设置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监测报警仪。
7. 1.4可燃的有毒气体释放源存在的场所,可只设置有毒气体监测报警仪。
7. 1.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混合释放的场所,一旦释放,当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可能达到25% LEL, 而有毒气体不能达到最高容许浓度时,应设置可燃气体监测报警仪;如果一旦释放,当空气中有毒气体 可能达到最高容许值,而可燃气体浓度不能达到25% LEL时,应设置毒气体监测报警仪。
7- 16 一般情况安装固定式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监测报警仪。但是,若没有相关固定式监测报警仪或 无安装固定式检报警测仪的条件,或属于非长期固定的生产场所的,可使用便携式仪器监测,或者采样 708
监测α
7. 1.7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监测报警的数据采集系统,宜采用专用的数据采集单元或设备,不宜 将可燃气体和(或)有毒气体监测器接入其他信号采集单元或设备内,避免混用。
7.2监测报誓点的确定
7. 2. 1可燃气体监测报蓍点的确定
7.2. 1. 1可燃气体或易燃液体储罐场所,在防火堤内每隔20 m〜30 m设置一台可燃气体报警仪,且 监测报警器与储罐的排水口、连接处、阀门等易释放物料处的距离不宜大于15 mo
7.2. 1.2可燃气体或易燃液体鹤管装卸栈台,应按以下规定设置可燃气体监测报警仪:
a) 小鹤管铁路装卸栈台,在地面上每隔一个车位设置一台监测报警器,且装卸车口与监测报警 器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5 ɪn;
b) 大鹤管铁路装卸栈台可设一台可燃气体监测报警器;
C)汽车装卸站,可燃气体监测报警器与装卸车鹤位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0 TnO
7. 2. 1.3液化炷的灌装站,应按以下规定设置可燃气体监测报警器:
a) 封闭或半封闭的灌装间,每隔15 m设置一台监测报警器,且灌装口与监测报警器的距离不宜 大于7. 5 m;
b) 封闭或半封闭储瓶库,每隔IOm设置一台可燃气体监测报警器,且储瓶与监测报警器之间的 距离不大于5 m;
C)半露天储瓶库周围每隔20 m设置一台可燃气体监测报警器,当周长小于20 m时可只在主风 向的下风位置设一台3
d)缓冲罐排水口或阀组与监测报警器之间的距离宜为5 m〜7.5 mo
7. 2. 1. 4封闭或半封闭氢气灌瓶间,应在灌装口上方的室内高点等易于滞留气体处设置监测报警器。
7. 2. 1. 5压缩机或输送泵所在场所,按以下规定设置可燃气监测报警器:
a) 可燃气体释放源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场所,每隔15 m设置一台监测报警器,且任何一个释放 源与监测报警器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7.5 mj
b) 可燃气体释放源处于露天或半露天场所,监测报警器应设置在该场所主风向的下风侧,且每 个释放源与监测报警器的距离不宜大于10 mo若不便装于主风向的下风侧时,释放源与监测 报警器距离不宜大于7-5 mo
7. 2. 1.6罐区的地沟、电缆沟或其他可能积聚可燃气体处,宜设置可燃气体监测报警器3在未设置可燃 气体监测报警器的场所进行相关作业时,可配置便携式可燃气体监测仪进行现场监测O
7. 2. 2有毒气体监测报誉点的确定
7. 2. 2. 1有毒气体释放源处于封闭或半封闭场所时,每个释放源与有毒气体监测报警器的距离不大于
1 mo
7. 2. 2. 2有毒气体释放源处于露天或半露天的场所时,有毒气体监测报警器宜设置在该场所主风向的 下风侧,每个释放源距离监测报警器不宜大于2 m,如设置在上风侧,每个释放源距离监测报警器不宜 大于1 mo
7.3可橢气体和有毒气体监测报警器的安装要求
7.3. 1可燃气体监测探头安装可采用房顶吊装、墙壁安装或抱管安装等方式,应确保安装牢固可靠,同 时应考虑便于维护、标定。
7. 3. 2可燃气及有毒气体浓度报警器的安装高度,应按探测介质的密度以及周围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当被监测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时,可燃气体监测探头的安装位置应高于泄漏源0.5 Tn以上;被 监测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时,安装位置应在泄漏源下方,但距离地面不得小于0.3 mo
7. 3. 3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监测探头布线应采用三芯屏蔽电缆,单根线的截面积应大于1 mπ?,接线 时屏蔽层应良好接地。
7. 3.4可燃及有毒气体监测探头安装时,应保证传感器垂直朝下固定。
7. 3.5可燃气体监测探头应在断电情况下接线,确定接线正确后通电;应在确定现场无可燃气体泄漏 情况下,开盖调试探头。
7. 3.6可燃气体及有毒气体探测器应避开强机械或电磁干扰,避开强风尘及其他自然污染源,且周围 应留有不小于O-3 m的净空间。
7.4监测报書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7. 4. 1根据被监测气体种类和环境条件等因素选择传感器类型,考虑其选择性、抗干扰和抵抗环境能 力,特别要避开对传感器有害的物质,可参考GB 50493的相关规定。
7. 4.2在满足精度、稳定性和响应时间等技术要求的情况下,可选择经济、安装使用方便的传感器。
7. 4. 3可燃气体的监测报警,一般选用催化燃烧式可燃气体监测报警仪,也可选用红外式、半导体式或 光纤式等仪器,微量泄漏时可优先选用半导体式。
7. 4. 4当可燃气体监测的环境空气中含有少量能使催化燃烧元件中毒的硫、磷、神、卤素、硅的化合物 时,应选择抗中毒的催化燃烧式元件,当引起元件中毒的物质含量较大时,应选择其他类型监测仪。
7. 4. 5现场可燃气体以烷炷类为主时,可优先采用红外式可燃气体监测报警仪。
7. 4. 6常见无机毒性气体监测报警,可优先采用定电位电解式有毒气体监测报警仪。
7. 4.7电离电位低于紫外光能的有机毒性气体等监测报警,当气体组成明确时,可优先选用光电离有 毒气体监测报警仪(PlD)O
7. 4. 8有毒气体的监测报警,也可选择相应的红外式和光纤式等其他类型的监测报警仪。
7.5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监测报書仪的技术性能要求
7. 5. 1可燃和有毒气体监测仪的技术性能,应符合GB 12358和GB 16808要求。
7. 5. 2可燃气体的报警控制器和监测报警系统,应符合GB 16808的规定。
7.6泄漏控制装备的设置
7. 6. 1配备检漏、防漏和堵漏装备和工具器材,泄漏报警时,可及时控制泄漏。
7.6.2针对罐区物料的种类和性质,配备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泄漏时用于应急防护。
7. 6. 3罐区应设置物料的应急排放设备和场所,以备应急使用o
7. 6.4封闭场所宜设置排风机,并与监测报警仪联网,自动控制空气中有害气体含量。排风机规格和 安装地点视现场情况而定α
8罐区气象监测、防雷和防静电装备的设置
8. 1应设置风力、风向和环境温度等参数的监测仪器,并与罐区安全监控系统联网。
8.2 压力储罐的环境温度监测仪器宜与喷淋水系统联锁〈或者手动),抑制储罐压力的升高。
8.3防雷装备按GB 50074设置。定期监测避雷针(网、带)的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 ∩o
8.4易产生静电的危险化学品装卸系统,应设置接地装置,执行SH 3097的规定。
9 Ht区火灾监控装置的设置
9. 1监测报薈系统的设置
9. 1. 1曜区火灾监测报誉系统的设置
罐区火灾监测报警系统的设置应符合GB 50116的规定。
9. 1.2手动报警按钮和声光报蓍控制装置的设置
易于发生火灾且难以快速报警的场所,应按要求设置火灾报警按钮,控制室、操作室应设置声光报 警控制装置。
9. 1. 3自动报⅞r控制系统的设置
易于发生火灾的场所,可设置火焰、温度或感光火灾监测器,与火灾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实现火灾自 动监控报警。
在有24小时连续职守的控制室、操作室可不设火焰、温度或感光火灾自动监测器。
9.2繪区消防灭火装备的设置
9. 2. 1曜区消防灭火装备的设置要求
罐区消防灭火装备的设置应符合GB 50160和GB 50074的要求。
9. 2.2自动灭火控制系统
在易于发生火灾并需快速灭火的高风险场所,应根据物料性质选择设置气体、干粉或水的自动灭火 控制系统。
9. 2.3 远程灭火控制系统
对于在储罐着火后,由于高温和有毒等不易靠近灭火的罐区、罐组,应设置远程灭火控制系统,灭火 介质应依危险物料性质而定。
9. 2.4 远程水喷淋控制系统
在储罐着火后会引起相邻的储罐受高温辐射影响而产生次生灾害的罐区,应设置远程水喷淋控制 系统,并要求水源充足,能及时快捷喷淋降温。
10音视频监控装备的设置
10. 1 一般原则
10.1.1罐区应设置音视频监控报警系统,监视突发的危险因素或初期的火灾报警等情况。
10. 1.2摄像头的设置个数和位置,应根据罐区现场的实际情况而定,既要覆盖全面,也要重点考虑危 险性较大的区域。
10. 1.3摄像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应可实现与危险参数监控报警的联动。
10. 1.4摄像监控设备的选型和安装要符合相关技术标准,有防爆要求的应使用防爆摄像机或采取防 爆措施。
10. 1.5摄像头的安装高度应确保可以有效监控到储罐顶部。
10.2技术要求
10. 2. 1音视频编解码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图像分辨率支持QClFxlF和Dl格式,也支持NT-SC制。
10. 2.2 视频服务器支持多路视频输入,每路可扩展。
10. 2. 3视频服务器网络协议采用TCP/IP,支持固定IP及动态IP用户联网,支持扩展网络应用,宜带
1路外接上网LAN 口,直接上网。
10.3其他
10- 3. 1视频监控系统应与罐区安全监控系统联网,为其提供信息,也可单独配置报警装备。
10. 3. 2根据现场需要,可安装红外摄像报警装备,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
11繪区安全监控传输电缴的敷设要求
11. 1 «1区安全监控传输电缆的敷设规定
安全监控传输电缆的敷设可遵照GB 50257及SH/T 3019的有关规定执行。
11.2传输电缆的保护措施
11- 2. 1电缆明敷设时,应选用钢管加以保护,所用保护管应与相关仪表设备等妥善连接,电缆的连接 处需安装防爆接线盒。
11∙2.2如选用钢带铠装电缆埋地敷设时,可不加防护措施,但应遵照电缆埋地敷设的有关规定进行 操作。
11.3本质安全电路和数字回路传输电缆要求
11.3. 1传输电缆线通常选用对绞信号传输电线/电缆,应避免非本质安全电路混触,防止由非本质安 全电路引发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
11.3.2数字回路传输电路应有屏蔽层,接头处的屏蔽层连接良好,整体屏蔽层要有良好的接地。
11.3.3本质安全型监测报警仪在供电或信号连接之间应安装符合要求的安全栅。
11.4接地保护措施
11.4. 1罐区应设置防止雷电、静电的接地保护系统,接地保护系统应符合GB 12158等标准的要求。
11.4.2安全接地的接地体应设置在非爆炸危险场所,接地干线与接地体的连接点应有两处以上,安全 接地电阻应小于4 Q。
11-4.3进入爆炸危险场所的电缆金属外皮或其屏蔽层,应在控制室一端接地,且只允许一端接地。
11-4.4本质安全电路除安全栅外,原则上不得接地,有特殊要求的按说明书规定执行。
12単区安全监控装备的管理
12.1安全监控装备的可制性保障
12. 1. 1按照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正确设置和施工,避免设置和施工的不规范而造成故障。
12. 1.2在设置时,应考虑安全监控系统的故障诊断和报警功能。
12. 1.3对于重要的监控仪器设备,应有“冗余”设置,以便在监控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切换。
12. 1.4在设置安全监控装备时,要充分考虑仪器设备的安装使用环境和条件,为正确选型提供依据。
12.1.5对于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自动监测报警仪器,要求正确设置监测报警点的数量和位置。对 现场裸露的监控仪器设备采取防水、防尘和抗干扰措施。
12. 2安全监控装备的检査和维护
12. 2. 1安全监控装备,应定期进行检査、维护和校验,保持其正常运行。
12. 2. 2强制计量检定的仪器和装置,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进行计量检定,保持其监控的准确性。
12. 2. 3安全监控项目中,对需要定期更换的仪器或设备应根据相关规定处理。
12.3安全监控装备的日常管理
12. 3. 1安全监控项目应建立档案,内容包括:监控对象和监控点所在位置,监控方案及其主要装备的 名称,监控装备运行和维修记录。,
12.3.2在安全监控点宜设立醒目的标志。安全监控设备的表面宜涂醒目漆色,包括接线盒与电缆,易 于与其他设备区分,利于管理维护。
12. 3. 3安全监控装备应分类管理,并根据类级别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12. 3. 4建立安全监控装备的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仪器的维护人员及其责任。
IcS 13.100 G 09 备案号:29853—2010
GUidelineS for WOrk Safety StandardiZatiOn Of SUIPhUriC acid enterprises
713
本标准第4章、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
本标准编制依据GB/T Lle
本标准依照AQ 3013—2008.AQ/T 9006—2010制订,共同用于指导疏酸生产企业开展安全生产 标准化。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山东省化工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化山东肥业有限公司、 山东红日阿康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海峰、曹永友、曲福年、李德波、邹本莲、崔爱红、郑树林、王震、程玉河、王金 星、刘艳萍。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SI
本标准规定了硫酸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采用以硫铁矿(砂)、疏黄、冶炼烟气、石膏、有色金属矿为原料, 生产硫酸、二氧化硫等产品的企业,该生产工艺包括原料气的制取、净化、转化、干吸、余热利用等工艺 单元。
采用其他原料生产硫酸、二氧化硫的企业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 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351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AQ 3013-2008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
AQ 3022厂区动火作业安全规程
AQ 3026厂区设备检修作业安全规程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号
气瓶安全监察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46号
3术语和定义
AQ 3013—2008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般要求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4章的规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5核心要求
5. 1方针目标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1.2条款的规定,组织制定文件化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签订 各级组织安全目标责任书。企业应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安全生产 目标的制定应具体、合理、可测量、可实现,宜结合下列内容:
a) 零死亡;
b) 千人负伤率;
C)事故起数降低率;
d) 隐患治理完成率;
e) 有毒有害场所检测合格率;
f)其他。
5.2组织机构和职责
5. 2. 1 组织机构
5. 2. 1. 1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有工 会组织的企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应有工会代表。
5. 2. 1.2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规模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
5. 2. 1. 3企业应建立从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到基层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明确安全责任人。
5.2. 1.4 企业应按《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第六条规定执行。
5. 2.1.5企业应按照GB 17266的规定,配备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质量化验员等。
5.2.2职责
5. 2. 2. 1企业应制定安委会或领导小组和管理部门的安全职责。
5. 2. 2. 2 企业应制定主要负责人、各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
5. 2. 2. 3企业应建立安全责任考核机制,对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安全职责的履行情况 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
5. 2. 3 负责人
5. 2. 3. 1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1.1条款的规定,做好本职工作。其安全承诺 内容包括:
a) 遵守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
b) 开展风险管理,坚持预防为主,定期排査隐患,抓好隐患治理;
C)提供必要资源;
d) 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e) 持续改进安全绩效;
f) 对从业人员、相关方的承诺;
g) 其他。
主要负责人的安全承诺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渠道向从业人员及相关方宣传或告知。
5. 2. 3. 2 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季度应至少组织并主持一次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会议,总结 本季度安全工作,研究、决策下一季度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并制订相应实施方案。保存会议记录。
5. 3安全生产投入与工伤保险
5. 3. 1安全生产投入
5. 3. 1. 1企业应依据国家、当地政府的有关安全生产费用提取规定,自行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项用于 安全生产。
5.3. 1.2企业应按照规定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合理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建立安全生产费用台账。
5. 3.2工伤保险
企业应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
5.4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5. 4. 1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5.4. 1. 1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 门,确定获取渠道、方式和时机,及时识别和获取,定期更新。
5.4. 1.2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 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O
5- 4. 1. 3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
5. 4. 1.4企业应将法律法规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5. 4.2规章制度
716
5. 4. 2.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3. 3-1条款的规定,制订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5. 4. 2.2企业应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发放到有关的工作岗位。
5. 4.3操作规程
5. 4. 3. 1企业应根据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特点,原材料、辅助材料及硫酸、二氧化疏等产品的危险性, 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员工,对所有的操作活动进行风险分析,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作 为编制操作规程的依据,并根据生产操作岗位的设立情况,可按照但不限于下列岗位编制操作规程:
a) 原料,包括硫黄、硫铁矿、石膏等装卸和贮存;
b) 烘干、配料、烧成;
C)原料气的制取,包括熔硫、焚硫或焙烧、烧成;
d) 净化;
e) 转化;
f) 干吸;
g) 余热锅炉岗位;
h) 硫酸、二氧化硫的储存和装卸;
i) 特种作业;
j) 公用工程操作;
k) 其他。
5. 4. 3. 2操作规程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开车操作程序;
b) 停车操作程序;
C)正常运行操作程序;
d) 紧急停车操作程序;
e) 接触化学品的危险性,
f) 各种操作参数、指标;
g) 操作过程安全注意事项;
h) 异常现象安全处置措施:
i) 配置的安全设施,包括事故应急处置设施、个体安全防护设施:
j) 岗位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5- 4. 3. 3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新产品投产或投用前,企业应组织编制新的操作规程。
5∙4.4评估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3.2条款规定,进行符合性评价,提交符合性评价报告。符合性 评价报告内容应包括:
a) 获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适宜性、充分性;
b) 获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在企业的执行情况,是否存在违法现象和违规 行为;
C)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现象和行为提出的整改要求等。
5.4.5修订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3.5条款规定执行。
5. 4.6文件和档案管理
5. 4. 6. 1企业应严格执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 的效力。
5-4. 6.2企业应建立主要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査的安全记录档案,并加强对安全记录的有效 管理。
5.5教育培训
5. 5. 1教育培训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条款规定执行。
5. 5.2安全文化建设
5. 5. 2. 1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5. 5. 2. 2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 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单位特点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 我约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5.6生产设备设施
5. 6. 1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5. 6. 1. 1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1条款的规定执行。
5. 6. 1. 2企业新建硫酸装置生产能力规模应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5. 6. 1. 3企业新、改、扩建硫酸生产装置,应当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8号的规定。
5. 6.2设备设施运行管理
5. 6. 2. 1企业应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其安全运行。
5. 6. 2. 2企业应严格执行检维修管理制度,实行日常检维修和定期检维修管理。
5. 6. 2. 3企业应制订年度综合检维修计划,落实“五定”,即定检修方案、定检修人员、定安全措施、定检 修质量、定检修进度原则。
5. 6. 2.4 企业在进行检维修作业时,应执行下列程序:
a) 检维修前:
D 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2) 编制检维修方案;
3) 办理工艺、设备设施交付检维修手续;
4) 对检维修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
5) 检维修前对安全控制措施进行确认;
6) 为检维修作业人员配备适当的劳动保护用品;
7) 办理各种作业许可证。
b) 对检维修现场进行安全检査。
C)检维修后办理检维修交付生产手续。
5. 6.3 新设备设施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
5. 6. 3. 1 .企业应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管理制度,应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生产设备 设施。
5. 6. 3. 2企业应严格执行生产设施拆除和报废管理制度。拆除作业前,拆除作业负责人应与需拆除设 施的主管部门和使用单位共同到现场进行对接,作业人员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制定拆除计划或方 案,办理拆除设施交接手续。
5. 6. 3. 3企业凡需拆除的容器、设备和管道,应先清洗干净,分析、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拆除作业。
5. 6. 3.4企业欲报废的容器、设备和管道内仍存有危险化学品的,应清洗干净,分析、验收合格后,方可 报废处置。
5. 6.4安全设施
5. 6. 4.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 2.1条款、第5. 5. 2. 2条款的规定,建立安全设施管理台 账,配置下列安全设施:
a)硫黄库、液硫储槽区及柴油储罐区等区域配置静电导除设施及消防栓、蒸汽灭火设施等消防 设施。
b)余热锅炉汽包液位、温度和压力及除氧器液位自动调节系统。
C)涉及二氧化硫的区域设置机械通风及事故排风装置。
d) 二氧化硫储罐区、重瓶仓库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装与吸收装置相连接的设施,保证相应区 域内泄漏的二氧化硫及时被导入吸收装置。
e) 安全联锁:
D 排渣埋刮板输送机与上料带式输送机连锁报警装置;
2) 余热锅炉汽包液位自动报警联锁装置3
3) 二氧化硫超装报警联锁装置;
4) 二氧化硫风机、空气风机、干吸循环酸泵联锁系统。
f) 其他:
D 在二氧化硫、硫酸的生产、储存区域,在泵及取样点等位置应设置冲洗和洗眼设施,冲洗 和洗眼设施及其服务半径应符合要求;
2) 厂区应设置在任何区域可视的风向标;
3)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4) 二氧化硫、硫酸等储罐应安装液位计,同时将液位信号传至控制室;
5) 储罐区应设置符合GB 50351的围堰;
6) 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和防火距离应符合GB 50016;
7) 防雷电设施应符合GB 50057;
8) 消防设施与器材应符合GB 50140和GB 50016;
9) 变配电室、电气开关室应设防止小动物进入的设施;
10) 吊装二氧化硫钢瓶的起重机械应配置双制动系统;
ID 硫酸储槽呼吸口应设呼吸阀;
12) 二氧化硫充装场所应设置泄漏监测报警装置;
13) 余热锅炉的供水系统应设置备用泵,现场液位计应设置夜间照明装置;
14) 可能危及行人安全的带压硫酸管道及法兰处应设防泄漏保护装置;
15) 使用煤气、天然气升温的装置应设置电子打火自动切断装置;
Ie)通风较差的硫黄储存区域应设置完善的通风装置,并安装粉尘自动检测报警装置3
17)按照GB 50058在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配置防爆电气设施。
5. 6. 4. 2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2. 3条款、第5. 5. 2. 4条款、第5. 5. 2.5条款规定执行。
5. 6.5特种设备
5. 6. 5.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3条款的规定执行。
5. 6. 5. 2企业应对检验确认报废的二氧化硫钢瓶内的二氧化硫进行妥善处理,按照规定由相应资质的 气瓶检验机构进行破坏性处理,保存记录。
5. 6.5. 3余热锅炉、压力容器及其安全附件、压力管道、钢瓶等特种设备应按照规定由相应资质的检验 机构定期检验•
5. 6.6关键装置及垣点部位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5条款的规定,对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实行管理,包括但不局 限于下列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
a) 焚硫炉、彿腾炉、转化器;
b) 余热锅炉、省煤器等余热回收系统3
C)电除雾器和电除尘器;
d) 二氧化硫风机、空气风机;
e) 干吸循环系统,包括酸循环泵、酸冷却器、硫酸管道;
第二篇妇科炎症性疾病
/w Jf--I IlJ I
治疗方案:
1) 头抱三代(头抱曲松钠250mg单次肌注;头弛克腭400mg单次口服);
2) 大观霉素4g单次肌注。
(2) 沙眼衣原体感染
治疗方案:
1) 四环素类(多西环素Ioomg每日2次,连服7日);
2) 红霉素类(阿奇霉素Ig单次顿服,或红霉素500mg每日4次,连服7日);
3) 喳诺酮类(氧氟沙星300mg每日2次,连服7日;左氧氟沙星50Omg每日1次,连服 7日)。
注意:淋病奈瑟菌感染常伴衣原体感染,若为淋菌性宫颈炎,治疗时除选用抗淋病奈瑟 菌药物外,同时应用抗衣原体感染药物。
(3) 合并细菌性阴道病者,同时治疗细菌性阴道病。
(4) 随访。
(5) 对检测出淋病奈瑟菌及衣原体的性伴同时治疗。
二、慢性宫颈炎
(一) 概述
慢性宫颈炎多由急性宫颈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病原体隐藏于宫颈黏膜形成慢性炎 症,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及 厌氧菌;其次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
(二) 临床特征
1. 症状
(1)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乳白色黏液状,有时呈淡黄色脓性,息肉形成,血性白带 或性交后出血;
(2) 尿频、尿急:炎症涉及膀胱下结缔组织;
(3) 腰甑部疼痛、下腹坠痛:炎症扩散到盆腔。
2. 体格检査
妇科检查:宫颈不同程度糜烂、肥大、充血、水肿,有时可见息肉、裂伤及宫颈腺囊肿。
(三)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査
病原体检测:明确病原体较困难;
况及时分析原因,使运行偏差及时得到有效纠正。
5. 7. 2. 6企业二氧化硫钢瓶和汽车罐车的充装过程应严格执行《气瓶安全监察规定》,并做到:
a) 钢瓶充装:
1) 二氧化硫充装前,每班应对计量器具检査校零;
2) 二氧化硫充装前,应有专人对钢瓶进行全面检査,分析钢瓶内剩余二氧化硫的含量,确认 有无缺陷和异常情况,符合要求后方可充装5
3) 充装后的二氧化硫重瓶应复验充装量,严禁超装,复磅时应换人换衡器3
4) 充装前的检査记录、充装操作记录、充装后复验和检査记录应完整保存;
5) 二氧化硫空瓶和充装后的重瓶应分开放置,设置明显标志,禁止混放;
6) 充装后的钢瓶入库前应有产品合格证,合格证注明瓶号、容量、重量、充装日期等内容;
7) 二氧化硫钢瓶起重机械使用前应进行检査;
8) 应设置二氧化硫超装自动回流装置。
b) 汽车罐车充装:
D 液态二氧化硫罐车充装前应有专业人员对汽车罐车进行全面检査,确认安全附件是否齐 全,防止汽车罐车充装过程中发生移动的措施是否有效,检査合格后方可充装。充装记 录应完整保存3
2) 槽车充装应设置紧急切断装置;
3) 槽车出厂前应对其充装量进行复核。
5. 7. 2. 7企业不得在可能有二氧化硫泄漏的建筑物内设置操作室、办公室、休息室或会议室等。
5. 7. 2. 8企业安全联锁系统变更相关项目时,应由生产、技术、安全、设备、仪表等专业部门共同会签, 经主管负责人审批后方可实施,严禁擅自变更。联锁系统项目变更包括:
a) 联锁摘除;
b) 联锁程序的变更;
C)联锁设定值的改变。
5. 7.3作业行为管理
5. 7. 3.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6.3条款的规定执行。
5. 7. 3. 2企业对接触硫酸的设备或管道动火作业前,应进行可燃气体分析,按AQ 3022的规定办理相 应动火手续,方可动火作业O
5- 7. 3.3液体二氧化硫、硫酸等危险化学品的销售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5. 7.4 警示标志
5. 7. 4.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6.2条款的规定,设置安全标志、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5. 7. 4. 2企业应经常检査安全标志、职业危害警示标识,确保无破损、变形、褪色等,保存检査记录。
5. 7.5相关方管理
5. 7. 5. 1企业应严格执行承包商管理制度,对承包商资格预审、选择、开工前准备、作业过程监督、表现 评价、续用等过程进行管理,与选用的承包商签订安全协议书。
5. 7. 5. 2企业应严格执行供应商管理制度,对供应商资格预审、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选用和续用等 过程进行管理。
5. 7. 5. 3企业应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 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5. 7. 5.4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
5.7.6变更
5. 7. 6. 1企业应严格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下列变更程序:
a)变更申请:按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b)变更审批:变更申请表应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并按管理权限报主管领导审批;
C)变更实施:变更批准后,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不经过审査和批准,任何临时性的变更都不得 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d)变更验收:变更实施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应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形成报告,并及时 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O
5. 7. 6. 2企业应对变更过程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
5.7.7风险管理
5.7. 7. 1范圈与评价方法
a)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 1. 1条款规定执行。参加风险评价人员包括生产、技术、 设备(含电气、仪表)、安全、环保、工程、职业卫生等部门的人员,并具备下列条件:
D具备硫酸生产专业知识和经验;
2) 具备进行风险分析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3) 熟悉所使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b) 风险评价的范围、方法及评价准则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1. 2条款、第5. 2. 1. 3条款、 第5.2.1.4条款规定执行。
5. 7. 7. 2 风险评价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2条款的规定进行风险评价,重点对以下生产工艺过程、场所、 设备设施等进行评价:
a) 原料气的制取、净化、转化、干吸等过程;
b) 生产装置开、停车过程3
C)电除尘器、电除雾器、转化器、硫酸储罐等检维修过程;
d) 液硫储罐、熔硫炉、焚硫炉或沸腾炉、回转窑、余热锅炉、精硫泵等设备设施;
e) 二氧化硫的压缩、充装系统;
f) 硫黄、液体二氧化硫、硫酸储存区及其装卸过程;
g) 尾气回收过程及装置;
h) 停水、停电、停蒸汽;
i) 工艺参数偏差3
j) 公用工程系统;
k) 其他。
5. 7. 7. 3风险控制
a)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3条款的规定,对风险进行控制。
b) 企业应形成重大风险清单,制定并落实重大风险控制措施,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 检査和评价,保存相应记录。
5. 7. 7. 4 风险信息更新
风险信息更新要求如下:
a) 企业应适时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隐患$
b) 企业应定期评审或检査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
C)企业应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D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 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3) 技术改造项目;
4) 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 8隐患排査和治理
5. 8. 1隐患排查
5. 8. 1. 1企业应组织事故隐患排査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取有 效的治理措施。
5. 8. 1.2隐患排査前应制定排査方案,明确排査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査方法。排査方案应 依据:
a)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
b) 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C)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
d)其他。
5.8.2 排査范BB与方法
5. 8. 2. 1企业隐患排査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5. 8. 2. 2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釆用综合检査、专业检査、季节性检査、节假日检査、日常 检査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査。各种安全检査均应按相应的安全检査表逐项检査,建立安全检査台账,并与 责任制挂钩。
5. 8. 2. 3企业安全检査形式和内容应满足:
a) 综合性检査应由相应级别的负责人负责组织,以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为重点,各专业共同参 与的全面安全检査。厂级综合性安全检査每季度不少于L次,车间级综合性安全检査每月不 少于一次;
b) 专业检査分别由各专业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人员进行,主要是对锅炉、压力容器、危险物 品、电气装置、机械设备、构建筑物、安全装置、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监测仪器等进行专业检 査。专业检査每半年不少于一次;
C)季节性检査由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相关人员进行,是根据当地各季节特点对防火 防爆、防雨防汛、防雷电、防暑降温、防风及防冻保暖工作等进行预防性季节检査;
d)日常检査分岗位操作人员巡回检査和管理人员日常检査。岗位操作人员应认真履行岗位安 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交接班检査和班中巡回检査,各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进行 日常检査;
e.)节假日检査主要是对节假日前安全、保卫、消防、生产物资椎备、备用设备、应急预案等方面进 行的检査。
5. 8. 2.4 企业应编制各种安全检査表,检査表应包括检査项目、检査依据、检査方法、检査结果等栏目O 企业可编制下列检査表(不局限):
a) 综合性安全检査表:
D公司级(厂级)综合性安全检査表;
2)车间级综合安全检査表。
b) 专业性安全检査表:
D 工艺、设备安全检査表3
2) 防雷防静电设施检査表;
3) 储存仓库安全检査表;
4) 消防安全检査表;
5) 安全设施检査表;
6) 防火、防爆检査表。
C)季节性安全检査表:
应根据所在地区地理、气候特点,编制不同季节安全检査表。
d) 日常安全检査表:
1) 岗位操作人员安全检査表;
2) 各岗位工艺、设备、安全、电气、仪表等的安全检査表。
e) 节假日安全检査表。
5. 8.3 隐惠治理
5. 8. 3. 1企业应对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 治理期限。企业应建立隐患治理台账。
5. 8. 3. 2 企业应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
a) 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b) 评审意见;
C)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d) 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
e) 竣工验收报告。
5. 8. 3. 3企业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向企业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 政府报告。
5. 8. 3. 4企业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5. 8.4预测预警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査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 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
5.9 St大危险源监控
5. 9. 1辨识
5. 9. 1. 1企业应依据有关规定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5. 9. 1. 2企业应按照GB 18218标准对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等危险化学品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5. 9.2登记建档与备案
5. 9. 2. 1企业应当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重大危险源管理档 案内容主要包括:
a) 物质名称和数量、类别、性质;
b) 所在位置;
C)管理制度;
d) 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方案、演练记录;
e) 评估报告;
f) 检测报告;
g) 监控检査记录、整改记录;
h) 重大危险源申报表;
i) 其他。
5. 9. 2. 2 企业应将重大危险源及相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送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5. 9.3监控与管理
5. 9. 3. 1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设置安全监控报警系统。
5. 9. 3. 2企业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定期进行安全评估。
5. 9. 3. 3企业应对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设施定期检査、检验,并做好记录。
5. 9. 3. 4企业应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装备,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重大危 险源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724
5. 9. 3. 5企业重大危险源的防护距离应满足国家标准或规定。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规定的,应采取切实 可行的防范措施,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5. 10职业健康
5. 10. 1职业健康管理
5. 10. 1. 1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8.2条款规定执行。
5. 10. 1.2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各项指标应符合GBZ 2.1和GBZ 2.2,作业场所空气中下列 物质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不得超过下列指标:
a) 二氧化硫 5 mg∕m3;
b) 硫酸及三氧化硫1 mg∕m3 J
C )碑及其无机化合物0. 01 mg∕m3 J
d)石膏粉尘8 mg∕m3 (总尘)、4 mg∕m3 (呼尘)。
作业场所空气中下列物质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不得超过下列指标:
a) 二氧化硫 10 mg∕m3 S
b) 硫酸及三氧化硫2 mg∕m3;
C)碑及其无机化合物0.02 mg∕m3 O
5. 10. 1. 3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超出职业接触限值的,应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5. 10. 1.4企业应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从业人员,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 检査,并为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5. 10. 1. 5企业应对接触噪声、高温的从业人员每年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査;对接触二氧化硫的从业人 员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査;接触其他职业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査应根据所接触 的职业危害因素类别,按有关管理规定确定检査项目和检査周期: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査结果存入从业 人员健康监护档案。
5. 10. 2职业危害告知和書示
5. 10. 2. 1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 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5. 10. 2. 2企业应以适当、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过程中下列危险化 学品的危险特性、活性危害、禁配物质、预防及应急处理措施:
a) 硫黄;
b) 二氧化硫;
C)三氧化硫;
d) 硫酸;
e) 转化用触媒;
f) 柴油;
g) 氢氧化钠;
h) 氨水。
企业应在可能产生严重职业危害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按照GBZ 158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同 时设置告知牌,告知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 果等。
5. 10. 3职业危害申报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8.1条款规定,及时、如实申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 害因素主要包括:
a) 二氧化疏;
b) 三氧化硫;
C)硫酸;
d) 三氧化二碑&
e) 氢氧化钠;
f) 氨,
g) 转化用触媒;
h) 石膏粉尘、硫铁矿粉尘、沸腾炉烧渣粉尘3
i) 高温;
j )噪声;
k)其他。
5. 10.4劳动防护用品
5. 10.4.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8.3条款规定,配置和管理劳动防护用品。下列岗位但不 限于应做到:
a) 接触二氧化硫、发烟硫酸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操作岗位的每个操作人员应配备型号合适的滤毒 罐式防毒面具,接触硫铁矿、硫黄、石膏等固体粉尘的操作人员应每人配备防尘口罩;
b) 接触酸碱操作岗位的每个操作人员应配备防酸碱工作服、橡胶手套、工作鞋及防护镜或防护 面罩;
C)电焊工、变配电工、维修电工应分别配备绝缘鞋、绝缘手套。
5. 10. 4. 2需定期校验的防护用品或器具应定期送至有校验资质的单位进行定期校验、维护,并做好校 验记录。
5. 10.5危险化学品安全
5. 10. 5. 1危险化学品档案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7.1条款规定,对硫黄、氨水、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氢氧化钠、硫 酸、柴油、转化用触媒等危险化学品建立档案。
5. 10. 5.2化学品分类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产品、所有中间产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汇入危险化学品档案。
5. 10. 5.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7.3条款规定执行,编制硫酸、二氧化硫等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和安全标签。
5. 10.5.4化学事故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生产企业应设立24小时应急咨询服务固定电话,有专业人员值班并负责相关应急咨询。没有条件 设立应急咨询服务电话的,应委托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机构作为应急咨询服务代理。
5. 10. 5.5 危险化学品登记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登记。
5. 11应急救援
5. 11. 1应急机构和队伍
5. 11. 1. 1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5. 11. 1. 2企业应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实行分级管理,即厂级、车间级管理。
5. 11. 1.3 企业应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5. 11. 1.4企业应明确各级应急指挥系统和救援队伍的职责。
5. 11.2应急预案
5. 11.2.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9. 6.1条款规定,按照AQ/T 9002的要求,编制综合应急 救援预案,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潜在事件和突发事故,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应重点考虑:
726
a) 余热锅炉超压爆炸、缺水于烧爆炸;
b) 硫黄库及熔硫、液硫储存装置和柴油储存装置火灾;
C)硫黄粉尘爆炸;
d) 二氧化硫泄漏或人员中毒;
e) 硫酸泄漏或人员灼伤;
f) 沸腾炉、回转窑点火;
g) 电除雾器、电除尘器开停车触电及检修引起的中毒3
h) 停蒸汽、停水、停电等异常情况;
ɪ)其他。
5. 11.2.2企业应将应急救援预案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并通报当地应急协 作单位,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5.11.2.3企业应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定期评审、修订。
5. 11.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5.11.3.1企业应按国家相关规定配备应急设施、装备,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并保持完好,严禁挪用。
5. 11.3.2企业应配备常用的医疗急救器材和急救药品。
5. 11.3.3在有毒有害作业场所配备救援器材柜,放置必要的防护救护器材,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并 记录,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
5. 11.4应急演练
5. 11.4. 1企业应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定期演练,评价演练效果,评价应急救援预 案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形成记录。
5. 11.4.2 企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车间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5. 11.5事故救援
5. 11.5. 1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企业负责人直接指挥,积极组织抢救, 妥善处理,以防止事故的蔓延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安全、技术、设备、动力、生产、消防、保卫 等部门应协助做好现场抢救和警戒工作,保护事故现场。
5. 11.5.2企业发生有害物大量外泄事故或火灾爆炸事故应设警戒线。
5. 11.5.3企业抢救人员应佩戴好相应的防护器具,对伤亡人员及时进行抢救处理。
5. 12 事故报告、调査和处理
5. 12. 1事故报告
5.12.1.1企业应明确事故报告程序。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除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外,应按规定和程序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及有关部门。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 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5. 12. 1. 2 企业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5. 12. 1. 3企业在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时,应按有关规定及时补报。
5. 12.2事故调査和处理
5. 12. 2. 1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积极配合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的事故调査,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 事故调査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査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5. 12. 2.2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委托企业负责组织调査的,企主:应按规定成立事 故调査组组织调査,按时提交事故调査报告。
5. 12.2.3企业应落实事故整改和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整改和预防措施应包括:
a) 工程技术措施;
b) 培训教育措施;
C)管理措施。
5. 12. 2.4 企业应建立事故档案和事故管理台账。
5. 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5. 13. 1 安全检査
5. 13. 1. 1企业应严格执行安全检査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査,保证安全生产标准化有效 实施。
5. 13. 1. 2企业应对安全检査所査出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间、责任人,并对 整改情况进行验证,保存相应记录。
5. 13.2绩效评定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自评,验证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符合 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检査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评定工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将结果向所有 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5. 13.3持续改进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自评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 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提出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计划和措施,不断提高安 全绩效。
ICS 13.100 G 09 备案号:29854—2010
AQ 3038—2010
GUidelineS for WOrk Safety StalIdareIiZatiOn Of CaIClUln Carbide enterprises
2010-09-06 发布
2011-05-01 实施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729
本标准第4章、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
本标准编制依据GB/T l.lo
本标准依据AQ 3013—2008.AQ/T 9006—2010制订,共同用于指导电石生产企业开展安全生产 标准化。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O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O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如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 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四川省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危险化学品分会、浙江巨化电石有限公司、青海东 胜化工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海峰、曹永友、曲福年、汪红、孙万军、吴樟生、吴清学、万鸣、董国胜、任佃忠、 尚连。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石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密闭炉、内燃式电石炉生产电石的企业。生产工艺主要以石灰、炭素材料为原 料,采用电阻电弧炉生产工业电石的企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0665 碳化钙(电石)
GB 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 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 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AQ 3013-2008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
AQ/T 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AQ/T 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
AQ/T 9006—20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3术语和定义
AQ 3013—2008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一般要求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4章的规定,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
5核心要求
5. 1方针目标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1.2条款规定,组织制定文件化的安全生产方针、总体和年度安 全生产目标,签订各级组织安全目标责任书。安全生产目标应具床、合理、可测量、可实现,宜结合下列 内容:
a) 零死亡;
b) 千人负伤率;
C)千人重伤率;
d) 隐患治理完成率;
e) 其他。
5.2组织机构和职责
5. 2. 1机构设置 •
5. 2. 1. 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应建立安委会或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安委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731 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建立从安委会到基层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有工会组织的企业应 有工会代表参加安委会。
5. 2. 1. 2企业应按照《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第六条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
5.2.2 ⅞R≡
5. 2. 2. 1企业应制定安委会和管理部门的安全职责。
5. 2. 2. 2 企业应制定主要负责人、各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
5. 2. 2. 3企业应建立安全责任考核机制,对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安全职责的履行情况 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
5.2.3负责人
5. 2. 3. 1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应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主要负责人应通
过适当的方式和渠道向从业人员和相关方宣传与告知安全承诺。安全承诺内容包括:
a) 遵守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了
b) 坚持预防为主,开展风险管理,抓好隐患治理3
C)提供必要的资源;
d) 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e) 持续改进安全绩效;
f) 对相关方的安全承诺。
5. 2. 3. 2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季度应至少组织并主持一次安委会会议,总结本阶段安全工作,研究、制定
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布置下一阶段安全生产工作,制订相应实施方案,并做到:
a) 会议有议题;
b) 会议记录真实完整;
C)形成会议纪要。
5.3安全生产投入与工伤保险
5. 3. 1安全投入
5. 3. 1. 1企业应依据国家、当地政府的有关安全生产费用提取规定,自行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项用于 安全生产。
5. 3. 2. 2企业应按照规定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合理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建立安全生产费用台账。
5. 3.2工伤保险
企业应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
5.4法律法规与安全曾理制度
5. 4. 1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5.4. 1. 1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管理制度,明确责任 部门,确定获取渠道、方式和时机,及时识别和获取,定期更新。
5. 4. 1.2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5. 4. L 3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
5.4. 1.4企业应将法律法规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5. 4.2规章制度
5. 4. 2.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3. 3.1条款规定,制定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结合生
产企业特点,还需制定以下内容的管理制度:
a) 石灰窑的安全生产管理;
b) 应急供电设施管理;
C)机电设备管理;
d) 气瓶管理;
e) 可燃气体检测管理;
f) 防高温、防灼伤管理:
g) 包装用电石桶管理;
h) 放射源安全管理;
i) 制定的检维修制度中应涉及:
D炉气处理系统的检维修;
2) 电极组合式把持器检维修;
3) 高压电气设备的检维修;
4) 电石炉变压器绝缘油及调压开关绝缘油的管理3
5) 电石炉内检修作业。
j) 爆破作业安全管理。
5. 4. 2.2企业应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发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
5. 4.3操作规程
5. 4. 3. 1企业应根据电石炉生产工艺、设备、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的危险性及生产操作岗位的特点, 编制包括但不局限于下列岗位的操作规程:
a) 原料制备:
D石灰生产;
2) 原料破碎;
3) 原料筛分;
4) 炭素材料干燥;
5) 配料。
b) 电石炉:
D炉前;
2) 炉面;
3) 配电;
4) 电极壳制作;
5) 控制室;
6) 液压设备;
7) 变压器;
8) 循环水;
9) 仪表空气站;
10)开炉;
ID停炉;
12)紧急停炉。
C)冷却破碎:
D 行车工、起重工;
2) 电石包装、装卸;
3) 厂内机动车辆;
4) 电石储存、出入库。
5. 4. 3. 2操作规程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工艺操作指标、控制参数;
b) 正常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C)岗位安全设施、操作中安全注意事项;
d) 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e) 异常情况的操作处理;
f) 紧急情况的应急措施、预防措施;
g) 其他。
5. 4. 3. 3企业应在新炉型、新技术、新装置、新产品投产前,组织编制新的操作规程。
5.4.4评估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及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评 价,提交符合性评价报告。符合性评价报告内容应包括:
a) 获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是否符合企业实际运行情况;
b) 获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在企业的执行情况,是否存在违法现象和违规 行为;
C)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行为提出的整改要求;
d)其他。
5.4.5修订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3.5条款规定执行。
5. 5.6文件和档案管理
5. 4. 6. 1企业应严格执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 的效力。
5. 4. 6. 2 企业应建立主要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査的安全记录档案,并加强对安全记录的有效 管理。
5.5教育培训
5. 5. 1教育培训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条款规定执行。
5. 5.2安全文化建设
5. 5. 2. 1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宜按照AQ/T 9004—2008的要求开展安全文 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5. 5. 2. 2 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 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单位特点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 我约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5.6生产设备设施
5. 6. 1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5. 6. 1. 1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1条款规定执行tl
5. 6. 1.2 企业建设项目应符合有关规定,取得立项批复‘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建设项目 设立进行安全评价;委托取得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选择有相应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 施工。
5. 6. 1. 3企业建设项目完工后,试生产前应编写试生产方案,并将试生产方案分别报送建设项目安全 许可实施部门和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的实施部门备案。
5. 6. 1.4企业应在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建设项目及其安全设施进 行安全验收评价,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获得安全许可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使用O
5. 6.2 设备设施运行管理
5. 6. 2. 1企业应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实行日常检维修和定期检维修管理,保证其安全 运行。
734
5. 6. 2.2企业应严格执行检维修管理制度,制订年度综合检维修计划,落实“五定”,即定检修方案、定 检修人员、定安全措施、定检修质量、定检修进度原则o在进行检维修作业时,应执行下列程序:
a) 检维修前:
D 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2) 编制检维修方案;
3) 办理工艺、设备设施交付检维修手续;
4) 对检维修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
5) 检维修前对安全控制措施进行确认;
6) 为检维修作业人员配备适当的劳动保护用品;
7) 办理各种作业许可证。
b) 对检维修现场进行安全检査;
C)检维修后办理检维修交付生产手续。
5. 6.3新设备设施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
5. 6. 3. 1企业应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管理程序,应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要 求的生产设备设施。
5. 6. 3. 2企业应严格执行生产设施拆除和报废管理制度。拆除作业前,拆除作业负责人应与需拆除设 施的主管部门和使用单位共同到现场进行对接,作业人员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制定拆除计划或方 案,办理拆除设施交接手续。
5. 6. 3. 3企业凡需拆除的容器、设备和管道,应先清洗干净,分析、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拆除作业。
5. 6. 3.4企业欲报废的容器、设备和管道内仍存有危险化学品的,应清洗干净,分析、验收合格后,方可 报废处置。
5. 6.4安全设施
5. 6. 4.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 2. 1、第5. 5. 2.2条款规定,配置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要 求的安全设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建立安全设施管理台账。
5. 6. 4. 2 企业应按照电石生产的特点,配置下列安全设施:
a) 水冷式变压器水油压差检测报警装置。
b) 变压器、电石炉水冷密封套或锥形环等主要设备冷却水温度检测报警装置•
C)炉气温度检测装置。
d) 变压器油温上限报警装置。
e) 变压器室、液压室、电极升降压平台监视系统。
f) 循环水的备用供水系统。
g) 氮气保护气体装置。
h) 变压器的事故油池。
i) 出炉岗位设隔热挡板。
j) 低压配电室、控制室应配置应葱照明灯。
k) 按照GB 50140的规定在各个岗位配置足量、适用的灭火器。
D密闭炉还应设置:
D炉盖防爆孔;
2) 炉压检测装置;
3) 环形料仓、二楼炉面设一氧化碳或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
4) 料仓低位报警装置;
5) 在焊接电极壳岗位、油泵岗位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5. 6. 4. 3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 2.3条款、第5. 5. 2. 4条款、第5. 5. 2.5条款规定执行。
735
5. 6.5特神设备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3条款规定对特种设备进行规范管理。
5. 6.6关键装置及JE点部位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5条款规定,对关健装置、重点部位实施管理。电石生产的关 键装置、重点部位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
a) 电石炉主体设备;
b) 炉盖及水冷密封套;
C)组合式液压升降装置;
d) 电炉变压器及短网;
e) 动力变压器;
f )高、低压配电室:
g) 液压装置;
h) 炉前操作区域;
i )电石冷却破碎场所;
j ) 电石仓储:
k) 炉气处理装置,包括一氧化碳气柜;
l) 控制室;
m) 密闭炉放射源。
5.7作业安全
5. 7. 1生产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
5. 7. 1. 1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5. 7. 1. 2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6.1条规定,对危险性作业实施作业许可证管理,未办理作 业许可证,不得进行相关作业活动。
5. 7. 1. 3各种作业许可证存根应至少保存一年。
5. 7.2工艺安全
5. 7. 2. 1企业操作人员应掌握生产工艺安全信息,主要包括:石灰、电石、乙焕、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 气、氧气等化学品的物理性数据、燃爆特性、腐蚀性数据、毒性信息、职业接触限值、急救和消防措施等信 息「应熟悉电石生产工艺的流程,各自岗位设备的结构特点、控制参数、劳动保护措施和安全设施。
5. 7. 2. 2企业应保证原料制备工序的石灰媛烧、原料破碎、输送机械设备、电石炉生产控制系统、可燃 气体监测系统、除尘系统、消防系统安全可靠有效运行;应熟练掌握电石炉生产系统紧急停车时釆取的 应急处理措施。
5. 7. 2. 3企业从业人员应充分认识电石生产工艺过程中潜在的危险性:
a )原料场所的粉尘危害、机械噪声、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
b)电石炉电极的软断、硬断事故、熔融电石转运过程中电石锅的倾覆、一氧化碳气体中毒、高温 作业环境造成的职业病、熔融电石造成的烫伤、熔融电石遇水发生爆炸、炉内冷却水泄漏、液 压系统液压油泄漏、自动控制系统失灵等;
C)电石冷却破碎的作业场所粉尘的危害、机械噪声、电石遇水产生易燃气体引起火灾爆炸、灼热 电石造成的烫伤、炽热的电石粉尘引起的化学灼伤、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
d) 电石储存场所遇湿产生易燃气体引起火灾爆炸;
e) 静电放电引起的火灾爆炸;
f) 操作人员违章操作、防护不当等;
g) 设备设施缺陷;
h) 安全管理缺失、安全措施不当等。
5. 7. 2.4下列场所为主要禁火区:
a) 电气各配电室、变压器油冷却室及滤油室;
b) 液压站及油路系统;
C)油库;
d) 炉气净化系统&
e) 电石破碎及包装场所;
f) 电石库$
g) 一氧化碳气柜及水封管线30 m以内;
h) 炭素原料储存库(点)。
5. 7. 2.5企业应按照电石炉的开炉规程,进行检査和确认,确保满足以下开炉安全条件:
a) 开炉方案已确定、并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S
b) 新开炉时,变压器、高压电气设备应符合工程验收标准;
C)电石炉电器设施及线路的绝缘电阻应合格,每相电极对地绝缘电阻值应大于0.5 M∩;
d) 临时用电设施已拆除;
e) 生产用冷却水、液压管路畅通,水压、油压正常,无滴漏现象;
f) 密闭炉送电前要检査电炉的炉盖、下料管、环形料仓等的气密性情况,以防漏气造成中毒;
g) 用手动操作开关检验电极升降是否灵活好用。检査电极控制装置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亍
h) 联锁装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等校验合格,灵敏有效;
i) 在进行中、小修后电石炉开炉时,要根据停电的时间和电极的状况,确定送电电压的级别,送 电前将电极提高到适当位置,保证送电的负荷不超过满负荷的40%;
j )所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应符合国家的规定;
k) 防护器具、劳保用品配备齐全;
l) 操作人员经过安全教育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5. 7. 2. 6企业应按照电石炉停炉的操作规程,进行检査和确认,满足以下安全条件:
a) 正常停炉时,将电压级数切换到最低一级,将电极提升到适当位置,将负荷降低至满负荷的 40%以下,方可停电;
b) 密闭电炉停炉后,用0.4 MPa-0. 6 MPa的氮气进行炉内气体置换至规定指标,如氮气不足, 可从烟道放空,分析炉气合格后,才能打开炉盖操作孔;
C)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允许采取满负荷紧急停电,
D在密闭炉、内燃式电石炉配电岗位发现电流变化异常,呈现电极事故征兆时;
2) 电极软断、脱落下滑或危及人身和设备的电极故障;
3) 导电系统有严重放电现象和发生短路;
4) 炉面设备大量漏水;
5) 炉壁及炉底严重烧穿F
6) 变压器室及油冷却室发生严重故障;
7) 密闭炉炉压不稳或严重喷火;
8) 密闭炉气含氢量急剧上升超过0. 06(体积分数)时;
9) 液压系统发生大量漏油、压力下降故障,危及安全生产时;
10)电石炉冷却水突然中断;
ID遇到火灾、触电等事故严重影响人身安全时。
d) 电石炉的关键部位应设置紧急停电开关;
e) 停电后,为避免烧坏设备,应确保冷却水不中断;
f) 大修清炉如需采用爆破作业时,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民用爆破物品安全管理规定实施釆购和
爆破作业,火委托有资质的背叛作业单位实施。
5.7.2.7企业对电石包装应严格做到:
a) 采用符合GB 10665标准规定的电石包装桶。电石包装应满足电石钢桶性能检验的有关要求 方可再次使用;
b) 电石包装桶在使用前要检査是否完好,桶内应干燥、无电石粉末及其他杂物S
C)电石被吊出电石锅前,必须有足够的冷却时间,一般情况下不少于1.5小时(随环境气温控 制);
d) 电石的中转或临时储存地点应保持干燥,通风良好,不被水淹淋;
e) 电石桶在搬运过程中,应采取防潮措施,如发现桶盖不严密或鼓包等现象,应打开桶盖放气 后,再将桶盖盖严;
f) 严禁在雨天搬运电石;
g) 禁止积存电石粉末;
h) 电石库及电石中转间应采用防爆电气设备。
5.7.3 作业行为管理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6.3条款规定执行。
5. 7.4耆示标志
5. 7.4. 1企业应AQ 3013—2008第5. 6.2条款规定执行。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场所的醒目 位置设置安全标志。在生产场所的危险区域设置安全标志、职业危害警示标识。在原料制备岗位、炉前 岗位、炉面岗位、电石冷却破碎岗位、包装岗位等可能发生职业危害、职业损伤的作业场所应设置粉尘、 一氧化碳中毒(密闭炉)、高温、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告知牌。
5. 7. 4. 2企业应每月至少检査一次安全标志、职业危害警示标识,确保无破损、变形、褪色等,不符合要 求时要及时修整或更换,并保存检査记录。
5.7.5相关方管理
5. 7. 5. 1企业应严格执行承包商管理制度,对承包商资格预审、选择、开工前准备、作业过程监督、表现 评价、续用等过程进行管理,建立合格承包商名录和档案。企业应与选用的承包商签订安全协议书。
5. 7. 5. 2企业应严格执行供应商管理制度,对供应商资格预审、选用和续用等过程进行管理。
5. 7. 5. 3企业应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 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5.7.5.4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
5.7.6变更
5. 7. 6. 1企业应严格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下列变更程序:
a) 变更申请:按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3
b) 变更审批:变更申请表应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并按管理权限报主管领导审批;
C)变更实施:变更批准后,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不经过审査和批准,任何临时性的变更都不得 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d)变更验收:变更实施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应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形成报告,并及时 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O
5. 7. 6. 2 企业应对变更过程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
5. 7.7风险管理
5. 7. 7. 1范围与评价方法
a)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1. 1条款规定,成立风险评价小组。风险评价小组成员应 该具备下列条件:
D 具有电石生产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
2) 熟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
3) 至少有一名成员熟悉风险评价方法;
4) 有生产、技术、电气、设备、安全、职业卫生管理等部门的人员。
b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 1. 2条款、第5. 2. 1.3条款、第5. 2.1. 4条款规定执行(J
5. 7. 7.2风险评价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2条款规定进行风险评价,重点对以下生产工艺过程、场所、设 备设施等进行评价:
a )电石库;
b)电石炉电极软断、硬断等;
C )高温;
d) 粉尘;
e) 熔融电石遇水发生爆炸;
f )炉内冷却系统漏水;
g)电石冷却破碎间;
h )触电;
i ) 一氧化碳中毒;
j) 机械伤害;
k) 劳动保护;
l) 起重设备的缺陷3
m) 炉气处理所收集的粉尘的处理;
n) 淹溺
o) 停水、停电、停仪表气源;
P )对环境的影响;
q)安全管理缺陷;
r )其他。
5. 7. 7.3风险控制
5. 7. 7. 3.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3条款规定,对风险进行控制。
5. 7. 7. 3.2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形成重大风险清单,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效 果进行监督、检査和评价,保存相应记录。
5. 7. 7. 4 风险信息更新
5. 7. 7. 4. 1企业应适时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隐患。
5. 7. 7. 4. 2企业应定期评审或检査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
5. 7. 7. 4. 3 企业应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a)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b) 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C)技术改造项目;
d) 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e)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8隐患排除和治理
5. 8. 1隐患排査
5. 8. 1. 1企业应定期组织事故隐患排査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 取有效的治理措施(J
5. 8. 1.2 隐患排査前应制定排査方案,明确排査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査方法。排査方案应
739
依据: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3
——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
——其他。
5. 8.2排査范围与方法
5. 8. 2. 1企业隐患排査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5. 8. 2. 2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査、专业检査、季节性检査、节假日检査、日常 检査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査。各种安全检査均应按相应的安全检査表逐项检査,建立安全检査台账,并与 责任制挂钩。
5. 8. 2. 3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査、专业检査、季节性检査、节假日检査、日常 检査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査。并至少编制下列形式的安全检查表:
a) 综合性安全检査表:
D 公司级(厂级)综合性安全检査表;
2)车间级(装置级)综合性安全检査表。
b) 专业安全检査表(不局限):
D工艺安全检査表;
2) 机械设备安全检査表;
3) 变配电系统安全检査表;
4) 自控仪表安全检査表3
5) 储存系统安全检査表;
6) 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安全检査表;
7) 消防设施检査表;
8) 职业卫生安全检査表;
9) 现场检维修作业安全检査表;
10) 安全设施安全检査表。
C)季节性安全检査表: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编制不停季节的安全检査表。
d) 日常安全检査表:
D 岗位操作人员巡回检査表;
2) 工艺、设备、安全、电气、仪表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安全检査表;
3) 交接班检査表。
e) 节假日安全检査表。
5. 8.3隐患治理
5- 8. 3. 1企业应对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 治理期限。企业应建立隐患治理台账。
5. 8. 3.2 企业应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
a) 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b) 评审意见;
C)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d.)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
e)竣工验收报告。
5. 8. 3. 3企业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向企业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 政府报告。
740
5. 8. 3. 4企业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釆取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5. 8.4预测预蓍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査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 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
5.9宣大危险源监控
5. 9. 1辨识
5. 9. 1. 1企业应依据有关规定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5. 9. 1. 2 企业应按照GB 18218标准对危险化学品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5. 9.2 登记建档与备案
5. 9. 2. 1企业存在重大危险源的,要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内容主要包括:
a) 物质名称和数量、性质及所在位置;
b) 管理制度:
C)管理人员;
d) 监测设施或措施;
e) 安全检査与隐患整改记录;
f) 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记录;
g) 评估报告;
h) 检测报告;
i )监控检査记录;
j )重大危险源报表;
k)其他。
5. 9. 2. 2 企业应将重大危险源及相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送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5.9.3监控与管理
5. 9. 3. 1企业应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设置安全监控报警 系统。
5. 9. 3. 2 企业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定期进行安全评估。
5- 9. 3. 3企业应对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设施定期检査、检验,并做好记录。
5. 9. 3. 4企业应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装备,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重大危 险源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5. 9. 3.5企业重大危险源的防护距离应满足国家标准或规定。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规定的,应采取切实 可行的防范措施,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5. 10职业健康
5. 10. 1职业健康管理
5. 10. 1. 1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8.2条款规定,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进行管理。
5. 10. 1.2企业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要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目标、方 法、资金、时间表等,并对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定期检査,确保职业危害的防治与控制效果。
5. 10. 1. 3企业应根据其具体条件对电石炉高温作业场所的控制室、操作室等采取必要的隔热降温 措施。
5. 10. 1.4企业应定期检测生产岗位电石、石灰、焦炭等粉尘的浓度,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最高允许浓 度 IO mg∕m3 o
5- 10. 1.5企业对接触粉尘、高温、噪声的从业人员以及其他从业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的检査项目和检 査周期进行健康检査。从业人员健康査体的结果应存人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
5. 10.2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5. IO- 2. 1企业应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 措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5. 10. 2. 2 企业应采用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和相关方告知有关电石生产中涉及的石灰、电石、一氧化 碳、二氧化碳、氧气、乙焕、氢气、氮气等危险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燃爆特性、毒性、防护措施,以及灭火 方法。
5. 10. 2. 3企业应在原料制备岗位、炉前岗位、炉面岗位、电石冷却破碎岗位、包装岗位等可能发生职业 危害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按照GBZ 158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同时设置粉尘、一氧化碳中毒(密闭 炉)、高温、噪声等告知牌,告知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 素检测结果等。
5. 10.3职业危害申报
企业如存在法定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危害因素,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向当地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
a) 一氧化碳3
b) 粉尘;
C)高温;
d) 噪声;
e) 放射性物质(密闭炉)。
5. 10.4劳动防护用品
5. 10. 4.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8.3条款规定执行。根据接触危害的种类、强度,为从业 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还应做到:
a) 原料制备岗位接触固体粉尘的操作人员应配备防尘口罩、防尘帽、帆布棉手套、护目镜、工 作服;
b) 电石炉岗位的操作人员应配备防红外护目镜、帆布棉手套、隔热工作服、工作鞋。电石炉岗位 应配备两套阻燃耐高温工作服、两副阻燃耐高温手套、两具耐高温全面罩;
C)产品破碎包装岗位操作人员应配备防尘口罩、防尘帽、防砸工作鞋、耳塞或耳罩、帆布棉手套、 工作服;
d) 电气、焊割、检维修岗位应配备安全帽、护目镜、帆布手套、绝缘防护鞋、防寒服;
e) 其他岗位按照劳动保护用品发放规定发放;
f) 在易发生烫伤和电石粉尘灼伤的岗位应设置急救箱,备好烫伤膏、消炎膏等药品;
g) 在密闭式电石炉的炉面岗位、电极筒制作等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岗位配备一定数量的自吸式 过滤防毒面具、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医务室应配备医用 氧气瓶或氧气袋、担架;
h) 其他。
5. 10.4.2公用的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方便的地方,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并 保存记录。
5. 10.5危险化学品安全
5. 10. 5. 1危险化学品档案
企业应对对石灰、电石、氧气、氮气等危险化学品建立危险化学品档案。内容包括:
a) 名称,包括别名、英文名等;
b) 存放、生产、使用地点;
C)数量;
d)危险性分类、危规号、包装类别、登记号;
e)安全技术说明书与安全标签。
5. 10. 5.2化学品分类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产品、所有中间产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汇入危险化学品档案。
5. 10. 5.3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
5. 10. 5. 3. 1企业应按照GB 16483和GB 15258编制电石等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并将安 全技术说明书及时提供给用户O
5. IO- 5. 3. 2企业外购石灰、工业氧气、工业氮气等原料或辅助原料时,应向供应商索取安全技术说明 书和安全标签,不得采购无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的危险化学品。
5. 10. 5. 4化学事故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生产企业应设立24小时应急咨询服务固定电话,有专业人员值班并负责相关应急咨询。没有条件 设立应急咨询服务电话的,应委托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机构作为应急咨询服务代理。
5. 10. 5.5 危险化学品登记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登记。
5. 11应急救援
5. 11. 1 应急机构和队伍
5. 11. 1. 1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5. IL 1. 2企业应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实行分级管理,即厂级、车间级管理。
5. 11. 1.3 企业应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5. 11. 1.4企业应明确各级应急指挥系统和救援队伍的职责。
5. 11.2应急预案
5. 11-2. 1企业应执行AQ 3013—2008第5. 9. 6.1条款规定,按照AQ/T 9002的要求,编制综合应急 救援预案,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潜在事件和突发事故,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应重点考虑:
a) 电极的软断、硬断;
b) 炉内设备漏水;
C)液压系统漏油3
d) 出炉口漏水发生爆炸;
e) 电石锅倾覆;
f) 停电;
g) 停水;
h) 中暑;
i) 中毒。
5. 11.2.2企业应将应急救援预案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并通报当地应急协 作单位,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5. 11.2.3企业应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定期评审、修订。
5. 11.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5- 11-3. 1企业应按国家相关规定配备应急设施、装备,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并保持完好,严禁挪用。
5- 11.3.2企业应配备常用的医疗急救器材和急救药品。
5. 11.3.3在有毒有害作业场所配备救援器材柜,放置必要的防护救护器材,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并 记录,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
5. 11.4应急演练
5. 11.4. 1企业应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定期演练,评价演练效果,评价应急救援预 案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形成记录。
5. 11.4.2企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车间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5. 11.5事故救援
5. 11.5. 1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企业负责人直接指挥,积极组织抢救, 妥善处理,以防止事故的蔓延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安全、技术、设备、动力、生产、消防、保卫 等部门应协助做好现场抢救和警戒工作,保护事故现场。
5.11.5.2企业发生有害物大量外泄事故或火灾爆炸事故应设警戒线。
5. 11.5.3企业抢救人员应佩戴好相应的防护器具,对伤亡人员及时进行抢救处理。
5. 12事故报吿、调查与处理
5. 12. 1事故报告
5. 12. 1. 1企业应明确事故报告程序。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除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外,应按规定和程序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及有关部门。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 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5. 12. 1.2 企业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5. 12. 1. 3企业在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时,应按有关规定及时补报。
5. 12. 2事故调査和处理
5. 12. 2. 1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积极配合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的事故调査,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 事故调査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査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5. 12. 2.2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委托企业负责组织调査的,企业应按规定成立事 故调査组组织调査,按时提交事故调査报告。
5. 12. 2. 3企业应落实事故整改和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整改和预防措施应包括:
a) 工程技术措施3
b) 培训教育措施:
C)管理措施。
5. 12. 2.4 企业应建立事故档案和事故管理台账。
5. 13绩效评定和愁绪改进
5. 13. 1安全检査
5. 13. 1. 1企业应严格执行安全检査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安全生产标准化有效 实施。
5. 13. 1-2企业应对安全检査所査出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间、责任人,并对 整改情况进行验证,保存相应记录O
5. 13.2绩效评定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自评,验证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符合 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检査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评定工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将结果向所有 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5. 13.3持续改进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自评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 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提出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计划和措施,不断提高安 全绩效。
ICS 13.100
G 09
备案号:29855—2010
GUidelineS for WOrk Safety StandardiZatiOn Of dissolved acetylene enterprise
745
本标准第4章、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
本标准编制依据GB/T I-Io
本标准依照AQ 3013—2008.AQ/T 9006—2010制订,共同用于指导溶解乙焕生产企业开展安全 生产标准化工作。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 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四川省电石溶解乙焕行业协会、福建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电石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海峰、曹永友、曲福年、汪红、陈启彬、刘汉坤、任佃忠、尚连。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溶解乙焕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碳化钙或天然气裂解生产粗乙焕气,经过净化、干燥、加压工序,生产溶解乙焕的 企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51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
GB 13076溶解乙换气瓶的定期检验与评定
GB 13591溶解乙焕气瓶充装规定
GB 17266溶解乙決气瓶充装站安全技术条件
GB 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31乙焕站设计规范
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 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493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AQ 3013—2008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
AQ/T 900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AQ/T 9006—20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HG/T 20675—1990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
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11号
气瓶安全监察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 第46号
溶解乙烷气瓶安全监察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
3术语和定义
AQ 3013—2008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一般要求
4.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4章的规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4. 2企业在本标准适用范围外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应执行AQ 3013—2008规定。
5核心要求 5. 1方针目标
5. 1. 1企业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主要负责人应依据国家法律法 规,结合企业实际,组织制定文件化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应满足:
a) 形成文件,并得到所有从业人员的贯彻和实施;
b) 符合或严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3
C)与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相适应;
d) 目标予以量化;
e) 公众易于获得。
5. 1.2企业应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宜结合下列内容:
a) 零死亡;
b) 负伤率3
C)事故起数降低率;
d) 隐患治理完成率;
e) 其他t,
5. 1.3企业应签订各级组织的安全目标责任书,确定年度安全工作目标,并予以考核。各级组织应制 定年度安全工作计划,以保证年度安全目标的有效完成O
5.2组织机构和职责
5. 2. 1 组织机构
5.2. 1. 1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有工 会组织的企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应有工会代表。
5. 2. 1.2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规模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
5. 2. 1. 3企业应建立从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到基层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明确安全责任人。
5. 2, 1.4企业应按《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第六条规定执行。
5. 2. 1. 5 企业应按照GB 17266的规定,配备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质量化验员等。
5.2.2职责
5. 2. 2. 1企业应制定安委会或领导小组和管理部门的安全职责。
5. 2. 2. 2 企业应制定主要负责人、各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
5. 2. 2. 3 企业应建立安全责任考核机制,对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安全职责的履行情况 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
5. 2. 3员贵人
5. 2. 3. 1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按照AQ 3013—2008第5.1.1条款规定,做好本职工作。主要负责人应 通过适当的方式、渠道向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或告知安全承诺。安全承诺内容应包括:
a) 遵守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
b) 坚持预防为主,开展风险管理,抓好隐患治理;
C)提供必要的资源;
d) 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实现安全生产目标S
e) 持续改进安全绩效;
f) 对从业人员和相关方的承诺。
5. 2. 3. 2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季度应至少组织并主持一次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会议,审査总结本季度安全 生产工作情况,研究、决策下一季度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制订相应实施方案。应做到:
a) 会议有议题;
b) 会议记录真实完整;
C)形成会议纪要。
5. 3安全生产投入与工伤保险
5. 3.1安全生产投入
5- 3. 1. 1企业应依据国家、当地政府的有关安全生产费用提取规定,自行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项用于
748
安全生产。
5. 3. 1.2企业应按照规定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合理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建立安全生产费用台 账。
5. 3. 2 工伤保险
企业应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
5.4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5. 4. 1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5. 4. 1. 1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 门,确定获取渠道、方式和时机,及时识别和获取,定期更新。
5. 4. 1. 2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 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5. 4. 1. 3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
5. 4. 1.4企业应将法律法规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
5. 4.2规章制度
5. 4. 2.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3. 3.1条款规定,制定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结合生 产企业特点,还需制定以下内容的管理制度:
a) 溶解乙焕气瓶管理;
b) 乙焕充装管理;
C)渣池安全管理;
d) 防雷、防静电设施管理;
e) 其他。
5. 4. 2. 2企业应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发放到有关的工作岗位。
5. 4.3操作规程
5. 4. 3. 1企业应根据溶解乙焕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特点和乙焕、电石、丙酮、酸、碱等化学品的危险性 及生产操作岗位的特点,编制下列岗位(不局限)的操作规程:
a) 电石破碎岗位;
b) 乙换发生岗位;
C)乙焕净化岗位;
d) 压缩、干燥岗位;
e) 乙焕充装岗位;
f) 溶解乙焕气瓶检验;
g) 设备检、维修;
h) 机电仪检、维修;
i) 其他。
5. 4. 3. 2操作规程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开、停车操作程序;
b) 正常运行操作程序;
C)紧急停车操作程序;
d) 接触化学品的危险性;
e) 各种工艺操作参数、指标;
f) 正常操作过程安全注意事项;
g) 异常情况应急措施、防范措施;
h) 配置的安全设施,包括事故应急设施、个体防护设施;
i)其他。
5.4. 3. 3企业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投产或投用前,应编制新的操作规程。
5.4.4评估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评价, 提交符合性评价报告,消除违规现象和行为。符合性评价报告内容应包括:
a) 获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是否全部适用于企业实际运行情况3
b)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在企业的执行情况,企业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C)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行为的整改情况;
d)其他。
5.4.5修订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3.5条款规定执行。
5. 4.6文件和档案管理
5. 4. 6. 1企业应严格执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 的效力。
5. 4. 6. 2 企业应建立主要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査的安全记录档案,并加强对安全记录的有效 管理。
5.5教育培训
5. 5. 1教育培训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条款规定执行。
5. 5.2 安全文化建设
5. 5. 2. 1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组织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5. 5. 2. 2 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 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单位特点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 我约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5.6生产设备设施
5. 6. 1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5. 6. 1. 1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1条款规定执行。
5. 6. 1.2 企业建设项目应符合有关规定,取得立项批复;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建设项目 设立进行安全评价;委托取得相应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选择有相应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 施工。
5. 6. 1.3企业建设项目完工后,试生产前应编写试生产方案,并将试生产方案分别报送建设项目安全 许可实施部门和有关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的实施部门备案。
5. 6. 1.4企业应在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建设项目及其安全设施进 行安全验收评价,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获得安全许可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使用O
5. 6.2 设备设施运行管理
5. 6. 2. 1企业应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其安全运行。
5. 6. 2. 2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6条款规定,执行检维修管理制度,做好溶解乙焕生产装 置及辅助设施的检维修工作。检维修前、检维修后应分别办理生产交付检维修和检维修交付生产的相 关手续。单台设备或系统检修应做好降温、降压、清洗、置换工作,单台设备检修必须可靠地与系统切 断。乙焕设备检修前后,应用惰性气体置换。投入使用前,应用乙焕气体置换,直至乙换气体纯度大于 0- 98(体积分数),方可并入系统。
5. 6.3新设备设施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
5. 6. 3. 1企业应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管理程序,应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要 求的生产设备设施。
5. 6. 3.2企业应严格执行生产设施拆除和报废管理制度。拆除作业前,拆除作业负责人应与需拆除设 施的主管部门和使用单位共同到现场进行对接,作业人员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制定拆除计划或方 案,办理拆除设施交接手续。
5. 6. 3. 3企业凡需拆除的容器、设备和管道,应先清洗干净,分析、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拆除作业。
5. 6. 3.4企业欲报废的容器、设备和管道内仍存有危险化学品的,应清洗干净,分析、验收合格后,方可 报废处置。
5. 6.4安全设施
5. 6. 4.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 2. 1条、第5. 5. 2.2条规定,配置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要 求的安全设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5. 6. 4. 2 企业应按GB 50031和GB 17266的规定,至少配备下列安全设施:
a )乙换发生器:
D温度、压力检测设施;
2) 乙焕发生器与高位水槽液位控制装置;
3) 乙烷发生器与气柜间应设置安全水封;
4) 多台乙焕发生器的汇气总管与每台发生器之间、接至厂区的乙焕管道上应设置安全水封 或阻火器3
5) 乙焕发生器岗位应设置氮气置换装置和防真空措施;
6) 乙焕发生器、气柜、管道等应设置防冻措施。
b )乙获压缩机前设置低压安全水封或安全器。
C )乙焕气柜与乙焕压缩机设置低限报警联锁装置。
d )乙焕压缩机应设置限压报警联锁装置,即当吸气压力低于最低允许压力,或排气压力高于最 高允许压力时,乙焕压缩机应自动停车,并发出报警信号。
e )乙换压缩机应设置安全阀。
f )净化岗位设置符合要求的冲洗和洗眼设施。
g) 乙扶充装排设置充装用冷却喷淋水和紧急喷淋装置。
h) 在下列部位应设置阻火器:
D 乙焕高压干燥器出口管路;
2) 乙焕各充灌排的主截止阀前;
3) 乙焕充灌排的各分配截止阀后;
4) 乙换放空管;
5) 高压乙焕回气管路。
ɪ)生产区内应按照GB 50016、GB 50140要求,设置消防通道、消火栓、消防泵和灭火器材。
j)乙焕的放散或排放应引至室外,引出管口应高出屋脊lm。
k )应按照GB 50057.HG/T 20675-1990要求,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并在乙焕生产车间入口 处设置消除人体静电设施。
l) 应按照GB 50058和GB 50031的规定,在乙烷装置内采用防爆级别和组别为dHCT2的防爆 电气装置。
m) 应按照GB 50493的要求,在乙换发生器、乙扶压缩机、乙换充装、乙焕汇流排、实瓶库、电石 库、净化装置等区域设置固定式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当不具备设置固定式的条件时,应 配置便携式检测报警仪。
n )生产厂房建筑结构应满足GB 50031规定的泄压面积、耐火等级、遮阳、通风、防雨雪要求。
o)应配备各类机动车辆使用的阻火器。
5. 6. 4. 3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 2. 3条、第5. 5. 2. 4条、第5. 5. 2. 5条规定执行。
5. 6.5特种设备
5. 6. 5.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3条规定执行。
5. 6. 5. 2企业欲报废的溶解乙焕气瓶,应按照GB 13076,由溶解乙焕气瓶检验单位负责破坏性处理, 保存相关记录。
5. 6.6关键装置及M点部位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5条规定,对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实行管理,下列装置或场所
宜作为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
a) 乙烷发生器及气柜§
b) 乙焕净化装置3
C)乙焕压缩机和干燥装置;
d) 乙烷充装间;
e) 实瓶储存场所;
f) 溶解乙扶气瓶、电石、丙酮等危险化学品仓库;
g) 其他。
5.7作业安全
5. 7. 1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5. 7. 1. 1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5- 7. 1.2 企业应根据生产场所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划定禁火区,按照AQ 3013—2008第5.6.1条规定, 对危险性作业实施作业许可证管理,未办理作业许可证,不得进行相关作业活动。
5.7. 1.3各种作业许可证存根应至少保存1年。
5. 7. 2 工艺安全
5. 7. 2. 1企业从业人员应熟悉和掌握有关工艺安全信息,主要包括:
a) 乙焕、电石、丙酮、酸、碱或液氣等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数据、燃爆特性、闪点、腐蚀性、毒性职业 接触限值等危险性信息;
b) 熟悉溶解乙扶生产的工艺流程、设备的结构特点、控制参数和安全设施。
5. 7. 2. 2企业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安全工艺参数应满足下列指标:
a) 乙焕生产系统的乙换含量应不小于0. 98(体积分数);
b) 用于作为保护性气体的氮气,其含氧量应小于03(体积分数);用惰性气体置换设备和管道, 其排放气体含氧量应小于0. 03(体积分数);
C)发生器的水温应不大于80C ;发生器发气室内的气体温度应不大于90P 5
d) 用次氯酸或次氯酸钠作净化剂时,净化装置的有效氯(以Cl计)含量应小于0. 001(质量分 数);
e) 乙烷充装压力不大于2.5 MPaJ
f) 充装容积流速应小于0. 015 m3∕h • L(采用强制冷却快速充装的除外)β
5. 7. 2. 3企业在生产装置开车前应组织对所有设备上的手孔、人孔、仪表、阀门以及各类安全设施进行 全面检査,并填写装置开车条件确认单,做到:
a) 试车、检修后的工艺和设备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及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b) 检修或长时间停产后系统应按照规定作气密性试验,设备空运转调试合格;
C)乙烷系统全部用保护气体置换,氧含量符合要求;
d) 供水压力符合消防、工艺要求;
e) 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已制定S
f) 操作人员培训合格;
g) 待充装的溶解乙换气瓶经逐只检验符合有关充装规定;
h) 各种危险得到消除或控制。
5. 7. 2.4企业生产装置停车前要进行条件确认,满足停车条件后方可停车,做到:
a) 正常停车应按停车规程中规定的步骤进行;
b) 设备、容器卸压时,应防止乙扶气体排放产生燃烧和爆炸,应防止酸、碱或其他易燃、易爆、易 中毒等危险化学品的排放和散发而产生事故;
C)生产设备检修时,操作人员应对设备、管线进行降压、清洗、置换吹扫处理合格,办理交付检维 修手续;
d)冬季停车后,要采取防冻保温措施。
5. 7. 2. 5企业生产装置发生异常情况时,应迅速按照操作规程采取措施,并通知有关岗位协调处理,必 要时,按步骤紧急停车。
5. 7. 2. 6企业应对生产装置正常运行严格控制,保证安全生产,做到:
a) 岗位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工艺技术参数&
b) 操作人员进入现场应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禁止穿戴化纤衣物和钉鞋进入操作岗位3
C)乙焕压缩机除紧急情况外,禁止带负荷启动或停机;
d) 生产期间不得在带压状态下拆卸和紧固设备的螺栓及其他紧固件,严禁在生产区内用黑色金 属工具敲打设备、管道;
e) 机动车辆进入乙焕生产区域,应加装阻火器;严禁电瓶车进入生产区;
f) 各种工艺参数运行指标应控制在安全上下限值范围内,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工艺参数偏离情 况及时分析原因,及时有效纠正运行偏差。
5. 7. 2. 7 企业溶解乙決气瓶的充装应按照GB 13591中对充装前、充装中、充装后的具体要求进行。 充装后的气瓶应粘贴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安全标签。
5- 7.2.8企业不得接收和充装档案不在本单位保存的溶解乙烷气瓶。对临时用户的溶解乙换气瓶应 做出标记,并单独充装和存放。
5∙ 7. 2. 9接触乙焕的设备设濾应严格按照规定选用材料。凡与乙烷接触的计量仪器、测温筒、自动控 制设备等,严禁选用含铜量70%以上的铜合金,以及银、汞、锌、镉及其合金材料制造的产品。阀门和附 件应采用钢、可锻铸铁或球墨铸铁材料,或采用含铜量不超过70%的铜合金材料。
5. 7.3 作业行为管理
5. 7. 3.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6.3条规定执行。
5. 7. 3. 2企业应在危险性作业活动作业前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制定控制措施。在作业现场配备、 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具)及消防器材,规范现场人员作业行为。
5- 7. 3. 3企业应对进入生产区域的机动车辆实行管理,所有入厂机动车辆应加装阻火器,按规定线路 行驶。
5. 7. 3.4企业应对溶解乙换、电石、丙酮、酸、碱等危险化学品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储存、出入库安全管 理制度,应设专用仓库。
5. 7. 3.5溶解乙焕气瓶的贮存应遵守《溶解乙焕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第63条规定。
5.7.3.6企业应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运输、装卸安全管理制度,规范运输、装卸人员的作业行为。
5. 7. 4書示标志
5. 7. 4.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6.2条规定,设置安全标志、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5.7. 4. 2企业应在生产区域设置明显的禁火标志,在电石库设置明显的禁止用水灭火的标志,在厂内 道路设置限速、限高、禁行等标志。
5. 7. 4. 3企业应经常检査安全标志、警示标识,如发现有破损、变形、褪色时,应及时修整或更换,并保 存检査记录。
5. 7.5相关方管理
5. 7. 5. 1企业应严格执行承包商管理制度,对承包商资格预审、选择、开工前准备、作业过程监督、表现 评价、续用等过程进行管理,与选用的承包商签订安全协议书。
5. 7. 5. 2企业应严格执行供应商管理制度,对供应商资格预审、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选用和续用等 过程进行管理。
5. 7. 5. 3企业应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 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5. 7. 5. 4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
5.7.6变更
5. 7. 6. 1企业应严格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下列变更程序:
a) 变更申请:按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b) 变更审批:变更申请表应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并按管理权限报主管领导审批;
C)变更实施:变更批准后,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不经过审査和批准,任何临时性的变更都不得 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3
d)变更验收:变更实施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应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形成报告,并及时 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O
5. 7. 6. 2 企业应对变更过程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
5.7.7风险管理
5. 7. 7. 1范围与评价方法
a)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 1. 1条规定,成立风险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的成员应该具 备下列条件:
D 具备溶解乙焕生产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3
2) 熟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
3) 熟悉风险评价方法;
4) 包括生产、技术、安全、设备等相关部门的人员。
b)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 L 2条、第5.2. 1.3条、第5. 2. 1.4条规定确定评价范围、 评价方法、评价准则。
5. 7. 7.2 风险评价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2条规定进行风险评价,应重点对以下溶解乙焕生产工艺过 程、场所、设备设施及作业活动等进行评价:
a ) 电石破碎;
b)乙焕发生器;
C )乙换贮气柜;
d)净化设备;
e )高压干燥器;
f) 乙诀压缩机;
g) 充装间;
h) 实瓶间;
i) 电石中转间3
j) 电石渣池;
k) 防雷、防静电设施;
l) 电石等危险化学品库房;
m) 开、停车过程;
n )重大危险源3
O) 动火等作业活动3
P) 其他。
5.7. 7.3 风险控制
5. 7. 7. 3.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 3条规定,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风险实施控制。
5. 7. 7. 3. 2企业应形成重大风险清单,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 检査和评审,保存相应记录。
5. 7. 7. 4 风险信息更新
5. 7. 7. 4. 1企业应适时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隐患。
5. 7. 7. 4. 2 企业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
5. 7. 7. 4.3 企业应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a)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b) 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C)技术改造项目;
d) 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e)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8隐惠排查和治理
5. 8. 1隐惠排査
5. 8. 1. 1企业应定期组织事故隐患排査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 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5. 8. 1.2隐患排査前应制定排査方案,明确排査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査方法。排査方案应 依据:
a)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
b) 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C)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 d)其他。
5. 8.2排査范围与方法
5. 8. 2. 1企业隐患排査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5. 8. 2. 2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査、专业检査、季节性检査、节假日检査、日常 检査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査。各种安全检査均应按相应的安全检査表逐项检査,建立安全检査台账,并与 责任制挂钩。
5. 8. 2. 3企业安全检査形式和内容应满足:
a) 综合性检査应由相应级别的负责人负责组织,以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为重点,各专业共同参 与的全面安全检査。厂级综合性安全检査每季度不少于一次,车间级综合性安全检査每月不 少于一次;
b) 专业检査分别由各专业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人员进行,主要是对锅炉、压力容器、危险物 品、电气装置、机械设备、构建筑物、安全装置、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监测仪器等进行专业检 査。专业检査每半年不少于一次;
C)季节性检査由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相关人员进行,是根据当地各季节特点对防火 防爆、防雨防汛、防雷电、防暑降温、防风及防冻保暖工作等进行预防性季节检査。
d)日常检査分岗位操作人员巡回检査和管理人员日常检査。岗位操作人员应认真履行岗位安 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交接班检査和班中巡回检査,各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进行 日常检査;
e)节假日检査主要是对节假日前安全、保卫、消防、生产物资准备、备用设备、应急预案等方面进 行的检査。
5. 8. 2.4企业应编制各种安全检査表,检査表应包括检査项目、检査依据、检査方法、检査结果等栏目o 企业可编制下列检査表(不局限):
a) 综合性安全检査表:
1) 公司级(厂级)综合性安全检査表;
2) 车间级综合安全检査表。
b) 专业性安全检査表:
D 工艺、设备安全检査表;
2) 防雷防静电设施检査表;
3) 储存仓库安全检査表;
4) 消防安全检査表;
5) 安全设施检査表;
6) 防火、防爆检査表。
C)季节性安全检査表:应根据所在地区地理、气候特点,编制不同季节安全检査表。
d) 日常安全检査表:
D 岗位操作人员安全检査表;
2)各岗位工艺、设备、安全、电气、仪表等的安全检査表。
e) 节假日安全检査表。
5. 8. 3 隐患治理
5. 8. 3. 1企业应对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 治理期限。企业应建立隐患治理台账。
5. 8. 3. 2 企业应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
a) 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b) 评审意见&
C)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3
d) 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3
e) 竣工验收报告。
5. 8. 3. 3企业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向企业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 政府报告。
5. 8. 3.4 企业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5.8.4 预测预書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査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 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
5.9 M大危险源监控
5. 9. 1辨识
5. 9. 1. 1企业应依据有关规定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5. 9. 1.2企业应按照GB 18218标准对乙烷、电石、丙酮等危险化学品进行重大险源辨识。
5. 9.2登记建档与备案
5. 9. 2. 1企业应当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重大危险源管理档 案内容主要包括:
a) 物质名祢和数量、类别、性质M
b) 所在位置;
C)管理制度;
d) 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方案、演练记录;
e) 评估报告;
f) 检测报告;
g) 监控检査记录、整改记录3
h) 重大危险源申报表;
i) 其他。
5. 9. 2. 2企业应将重大危险源及相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送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5. 9. 3 监控与管理
5. 9. 3. 1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设置安全监控报警系统.
5. 9. 3. 2企业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定期进行安全评估。
5. 9. 3. 3企业应对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设施定期检査、检验,并做好记录。
5. 9. 3. 4企业应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装备,每年至少进行1次重大危 险源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5. 9. 3.5企业重大危险源的防护距离应满足国家标准或规定。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规定的,应采取切实 可行的防范措施,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5. 10职业健康
5. 10. 1 职业健康管理
5. 10. 1. 1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8,2条规定执行。
5.10.1.2企业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要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目标、方 法、资金、时间表等,并对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定期检査,确保职业危害的防治与控制效果。
5. 10.2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5- 10. 2. 1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 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5. 10.2.2企业应以适当、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过程中危险化学品 的危险特性、活性危害、禁配物等,以及采取的预防及应急处理措施。
5. 10. 2. 3企业应在可能产生严重职业危害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按照GBZ 158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 识,同时设置告知牌,告知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 测结果等。
5. 10.3职业危害申报
企业如存在法定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危害因素,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向当地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接受其监督。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不同的工艺流程净化剂不同):
a) 硫酸S
b) 噪声;
C)粉尘;
d) 液氯;
e) 氢氧化钠3
f) 其他。
5. 10.4劳动防护用品
5. 10. 4.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8.3条规定执行,加强对员工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督、 教育和管理,按照GB 11651的规定,结合企业特点为从业人员配备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
a)制气岗位应配备防尘口罩、棉质工作服、帆布手套、防砸工作鞋;
b)净化岗位应配备耐酸碱工作服、耐酸碱工作鞋、橡胶手套、防护眼镜或面罩;
C)压缩、干燥、充装岗位应该配备棉质工作服、防砸工作鞋、帆布手套,有条件的企业也可配备防 静电工作服和防静电鞋;
d)其他工种的人员按照相关规定配备劳动保护用品。
5. 10. 4. 2企业有使用液氯的场所应为每个操作人员配备滤毒罐式防毒面具,至少配备1套正压式空 气呼吸器。
5. 10.4. 3需定期校验的防护用品或器具应定期送至有校验资质的单位进行定期校验、维护,并做好校 验记录。
5. 10.5危险化学品安全
5. 10. 5. 1危险化学品档案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7.1条规定,建立乙块、电石、丙阑、氢氧化钠、次氯酸钠、硫酸等 危险化学品档案。
5. 10. 5.2 化学品分类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产品、所有中间产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汇入危险化学品档案。
5. 10. 5.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
a) 企业应按照GB 16483和GB 15258编制溶解乙换等产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安全标 签要拴挂或粘贴在溶解乙烷气瓶外,并将安全技术说明书及时提供给用户。
b) 企业外购电石、丙酮、氢氧化钠、次氯酸钠或硫酸等原料或辅助原料时,应向供应商索取安全
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不得采购无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的危险化学品。 '
5. 10. 5. 4化学事故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生产企业应设立24小时应急咨询服务固定电话,有专业人员值班并负责相关应急咨询。没有条件 设立应急咨询服务电话的,应委托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机构作为应急咨询服务代理。
5. 10. 5.5危险化学品登记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登记。
5. 11应急救援
5. 11. 1应急机构和队伍
5. 11. 1. 1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5. 11. 1.2 企业应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实行分级管理,即厂级、车间级管理。
5. 11. 1.3 企业应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5. 11. 1.4企业应明确各级应急指挥系统和救援队伍的职责。
5. 11.2应急预案
5. 11.2.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9. 6. 1条规定,按照AQ/T 9002的要求,编制综合应急救 援预案,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潜在事件和突发事故,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5. 11.2.2企业应将应急救援预案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并通报当地应急协 作单位,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5. 11.2.3企业应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定期评审、修订。
5. 11.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5. 11.3. 1企业应按国家相关规定配备应急设施、装备,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并保持完好,严禁挪用。
5. 11.3.2企业应配备常用的医疗急救器材和急救药品。
5. 11.3.3在有毒有害作业场所配备救援器材柜,放置必要的防护救护器材,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并 记录,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
5. 11.4应急演练
5. 11.4. 1企业应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定期演练,评价演练效果,评价应急救援预 758
案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形成记录。
5. 11.4.2企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车间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5.11.5事故救援
5. 11.5. 1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企业负责人直接指挥,积极组织抢救, 妥善处理,以防止事故的蔓延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安全、技术、设备、动力、生产、消防、保卫 等部门应协助做好现场抢救和警戒工作,保护事故现场。
5. 11.5.2企业发生有害物大量外泄事故或火灾爆炸事故应设警戒线。
5. 11.5.3企业抢救人员应佩戴好相应的防护器具,对伤亡人员及时进行抢救处理。
5.12事故报吿、调査和处理
5. 12. 1事故报告
5.12.1.1企业应明确事故报告程序。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除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外,应按规定和程序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及有关部门。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 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5. 12. 1. 2企业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5. 12. 1.3企业在事故报告后岀现新情况时,应按有关规定及时补报。
5. 12.2 事故调査和处理
5. 12. 2. 1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积极配合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的事故调査,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 事故调査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査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5. 12. 2.2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委托企业负责组织调査的,企业应按规定成立事 故调査组组织调査,按时提交事故调査报告。
5. 12. 2.3企业应落实事故整改和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整改和预防措施应包括:
a) 工程技术措施;
b) 培训教育措施3
C)管理措施。
5. 12. 2.4 企业应建立事故档案和事故管理台账。
5. 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5. 13. 1安全检查
5. 13. 1. 1企业应严格执行安全检查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査,保证安全生产标准化有效 实施。
5. 13. 1.2 企业应对安全检査所査出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间、责任人,并对 整改情况进行验证,保存相应记录。
5. 13.2绩效评定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自评,验证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符合 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检査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评定工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将结果向所有 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5.13.3持续改进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自评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 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提出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计划和措施,不断提高安 全绩效。
AQ 3040—2010
GUidelineS for WOrk Safety Standar(IiZatiOn Of COating enterprises
2010-09-06 发布
2011-05-01 实施
760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本标准第4章、第5章为强制性条款。
本标准编制依据GB/T 1. Ie
本标准依据AQ 3013—2008.AQ/T 9006—2010制订,共同用于指导涂料生产企业开展安全生产 标准化工作。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TC 288/SC 3)归口 O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 全工程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广东省涂料行业协会、国家涂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广东华润涂 料有限公司、广州珠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华制漆(深圳)有限公司、广东嘉宝莉化工有限公司、东莞大 宝化工制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海峰、曹永友、曲福年、何炳福、林雪南、张卓杰、方永年、周耀、董国胜、田敏。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范B9
本标准规定了属于危险化学品行业的涂料生产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过程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原料、中间产品或产品属于危险化学品的涂料生产企业,其生 产过程包括配料、分散、研磨、调漆、检验、包装、储运等,以及相关的树脂合成或油脂热炼等操作工艺和 作业过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053.1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
GB 4053. 2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
GB 4053. 3固定式工业防护栏安全技术条件
GB 4053. 4 固定式工业钢平台
GB 11651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
GB 15603常用化学危险品储存通则
GB 17914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
GB 17916毒害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
GB 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 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351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
GBZ 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 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 158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T 8196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
AQ 3013-2008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
AQ/T 9006—201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3术语和定义
AQ 3013-2008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涂料 COating
涂于物体表面能形成具有保护、装饰或特殊功能,如绝缘、防腐、标志等,并能形成固态涂膜的液体 或固体材料之总称。
注L本标准特指属危险化学品的涂料。
注2:在具体的涂料品种名称中可用“漆”或“涂料”表示,如防火漆或防火涂料。 762
3.2
溶剂型涂料 SOlVent base COatingS
主要稀释成分,即非成膜物质为有机溶剂的涂料。
3.3
稀释剂 thinner
单组分或多组分的挥发性液体,加入涂料中以降低其黏度。
4 一般要求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4章要求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
5核心要求
5. 1方针目标
5. 1. 1企业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主要负责人应依据国家法律法 规,结合企业实际,组织制定文件化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应满足:
a) 形成文件,并得到所有从业人员的贯彻和实施;
b) 符合或严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C )与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相适应;
d) 目标予以量化;
e) 公众易于获得。
5. 1.2企业应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可结合但不局限于下列内容:
a) 零死亡;
b) 千人重伤率;
C)千人负伤率;
d) 事故起数降低率;
e) 隐患治理完成率;
f) 有毒有害场所检测合格率;
g) 其他。
5. 1.3企业应签订各级组织的安全目标责任书,确定年度安全工作目标,并予以考核。各级组织应制 定年度安全工作计划,以保证年度安全目标的有效完成。
5.2组织机构和职责
5.2. 1组织机构
5. 2. 1. 1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或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部 门,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a) 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应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名;
b) 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上不足300人的,应配备不少于2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C)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上不足1 000人的,应配备不少于3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5
d)从业人员超过1 000人的,应按不低于企业总人数5%。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O
5. 2. L2 企业应按《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第六条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
5.2. 1. 3企业应建立、健全从安委会或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到基层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
5.2.2职责
5. 2. 2. 1企业应制定安委会或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和管理部门的安全职责。
5. 2. 2. 2企业应制定主要负责人、各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
5. 2. 2. 3企业应建立安全责任考核机制,对各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安全职责的履行情况
763
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现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予以奖惩。
5. 2. 3负贵人
5. 2. 3. 1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按照AQ 3013—2008第5.1.1条规定,做好本职工作。
5. 2. 3. 2企业主要负责人应作出明确的、公开的、文件化的安全承诺,内容包括:
a) 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及其他要求;
b) 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实现安全生产目标3
C)坚持预防为主,开展风险管理,抓好隐患治理3
d) 提供必要资源,保障安全生产3
e) 持续改进安全绩效;
f) 对从业人员、相关方的承诺。
5. 2. 3. 3主要负责人的安全承诺内容应通过合适的方式、渠道向所有从业人员和相关方宣传或告知。
5. 2. 3.4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季度应至少组织并主持一次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会议,审 査总结本季度安全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决策下一季度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制订相应实施方案,并保存 会议记录。
5.3安全生产投入与工伤保险
5. 3. 1安全生产投入
5. 3. 1.1企业应依据国家、当地政府的有关安全生产费用提取规定,自行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项用于 安全生产。
5. 3. 1.2企业应按照规定的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合理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建立安全生产费用台账。
5. 3.2工伤保险
企业应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
5.4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5. 4. 1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5.4. 1. 1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的制度,明确责任部 门,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和时机,及时识别和获取,定期更新。
5. 4. 1.2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提高 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5. 4. 1.3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
5. 4. 1.4企业应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将相关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彻 到各项工作中。
5. 4.2规章制度
5. 4. 2.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3. 3.1条要求,制订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结合实际 情况制订下列内容的管理制度:
a) 门卫管理;
b) 厂区道路交通、车辆管理;
C)废弃物管理S
d)其他。
5. 4. 2. 2企业应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发放到有关的工作岗位。
5.4.3操作规程
5- 4. 3. 1企业应根据涂料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特点和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辅助材料的危险性设立生 产操作岗位,编制岗位操作规程。应编制但不局限于下列岗位的操作规程:
a) 漂油、脱酸、脱色岗位3
b) 树脂,如醇酸、聚酯、丙烯酸、聚氨醋、环氧酯、氨基等合成岗位;
C)基料,如油脂基料、天然树脂基料、酚醛树脂基料、沥青基料等热炼岗位;
d) 固体树脂,如硝化棉、改性松香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乙烯树脂、氯化橡胶等溶解岗位3
e) 树脂、基料压滤,如使用板框式压滤机、油水分离机、高速离心机、袋式过滤机、纸芯过滤机、过 滤塔筛等设备的岗位;
f) 研磨,包括使用搅拌机、高速分散机、砂磨机、三辗机、球磨机等分散设备的岗位;
g) 色漆、清漆配料岗位;
h) 调漆、调色岗位;
i) 辅助材料配制岗位;
j) 包装岗位;
k) 仓储岗位。
5. 4. 3. 2企业还应编制但不局限于下列通用设备的操作规程:
a) 输送系统,包括气动式隔膜泵、齿轮泵、真空泵、转子泵、离心泵、空气压缩机等3
b) 起重设备,包括电梯、电动葫芦、吊车、升降机、液压升降平台等;
C)加热系统,包括有机热载体炉、锅炉、电热棒加热、电感应加热等。
5. 4. 3. 3 操作规程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正常开、停车操作程序;
b) 各种操作参数、指标的控制;
C)安全注意事项和异常处理方法;
d) 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e) 紧急停车操作程序;
f) 接触化学品的危险性;
g) 个体安全防护措施。
5. 4. 3.4企业应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新产品投产或投用前,组织编制新的操作规程。
5.4.4评估
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评价, 消除违规现象和行为,并编制符合性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内容应包括:
a) 获取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适宜性和充分性;
b) 企业是否存在违法现象和行为;
C)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现象和行为的整改情况;
d)其他。•
5.4.5修订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3.5条要求执行。
5. 4.6文件和档案管理
5. 4. 6. 1企业应严格执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 的效力。
5. 4. 6. 2企业应建立主要安全生产过程、事件、活动、检査的安全记录档案,并加强对安全记录的有效管理。
5.5教育培训
5. 5. 1教育培训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4条规定执行。
5.5.2 安全文化建设
5. 5. 2. 1企业应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工作。
5. 5. 2. 2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逐步形成 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共同遵守、带有本单位特点的安全价值观,实现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
765
我约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高。
5.6生产设备设施
5. 6. 1生产设备设施建设
5. 6. 1.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1条规定执行。
5. 6. 1. 2企业应选择具有相应化工设计资质和施工、监理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
5. 6. 1.3企业根据生产工艺的需要,可采用多层厂房结构。
5. 6. 1.4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
5. 6. L 5冬天使用采暖设施的企业应按照GB 50016规定执行。
5. 6. 1.6企业应编制建设项目试生产(使用)方案,并按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5. 6.2 设备设施运行管理
5. 6. 2 1企业应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其安全运行。
5. 6. 2. 2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5.6条规定执行。
5. 6.3新设备设施验收及旧设备拆除、报废
5. 6. 3. 1企业应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和报废管理制度,应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生产 设备设施。
5. 6. 3. 2企业应严格执行生产设施拆除和报废管理制度。拆除作业前,拆除作业负责人应与需拆除设 施的主管部门和使用单位共同到现场进行对接,作业人员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制定拆除计划或方 案,办理拆除设施交接手续。
5. 6. 3. 3企业凡需拆除的容器、设备和管道,应先清洗干净,分析、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拆除作业。
5. 6. 3.4企业欲报废的容器、设备和管道内仍存有危险化学品的,应清洗干净,分析、验收合格后,方可 报废处置。
5. 6.4安全设施
5. 6. 4.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 2.1条、第5. 5. 2. 2条规定,配置安全设施,建立安全设 施管理台账。
5. 6. 4. 2企业应确保安全设施配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做到:
a)检测报警设施:
D 散发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场所应设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散发硫化氢、氧化氢、氯气、一 氧化碳、丙烯睛、环氧乙烷、氯乙烯等有毒区域应设置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
(1) 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的有效覆盖水平平面半径,室内宜为7.5 HU室外宜为15 m0 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的探头宜在可燃气体、可燃蒸气释放源处安装i
(2) 检测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的检测报警仪,其安装高度应距地坪 0. 3 m〜0. 6m;
(3) 检测比空气轻的可燃气体或有毒气体检测报警仪,其安装高度宜高出释放源 0. 5 m〜2 InO
2)下列设备设施:
(1) 输送泵宜配置压力表j
(2) 密闭式砂磨机应配置压力、温度安全联锁装置;
(3) 溶剂储罐应配置压力表、呼吸阀、液位计。玻璃管液位计应加护套保护措施,易燃 易爆液体不宜使用玻璃管液位计,储罐液位计指示宜为电子液位显示并设置液位 高低限报警,报警信号送至控制室;
(4) 蒸汽锅炉应配置压力表、温度计及水位计3
(5) 树脂反应釜的超温报警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如压力表、温度计、水 位计等应完整、齐全、有效§
(6) 属特种设备的树脂反应釜(工作压力不小于0.1 MPa表压;负压或真空下工作;工 作温度不小于标准沸点等),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 仪器应定期校验、检修、记录;
(7) 有机热载体炉应配置液位计、温度计、安全阀、膨胀器、自动调节保护装置;
(8) 单体聚合釜应设置防爆膜及溢沫槽。
b)设备安全防护设施:
1) 防护栏、安全梯、平台的设置应符合GB 4053. 1、GB 4053. 2、GB 4053. 3、GB 4053.4的 规定;
2) 各种外露的机械转动设备和皮带传动部位,应设置便于观察的安全防护装置,防护罩应 符合GB/T 8196要求;
3) 分散机、搅拌机的转盘或转叶使用时,应置于移动分散缸内的中央位置,分散缸应设置固 定装置。
C)防爆设施:
D 易燃易爆场所应按GB 50058规定配置防爆型电气设备;
2) 甲乙类厂房、仓库内的起重设备和电梯应为液压升降平台或防爆型电梯和防爆型电动启 动设备;
3) 甲乙类厂房、仓库应采用防爆工具;
4) 散发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甲类厂房以及有粉尘、纤维爆炸危险的乙类厂房, 应按照GB 50016第3. 6.6条规定采用不产生火花的地面:
5) 在有火灾爆炸危险性的场所应釆用防爆型电子台秤,即防爆型称重显示控制器;
6) 砂磨机、分散机、包装机、树脂反应釜、树脂过滤装置等应安装静电接地装置;
7) 电线、电缆应采用穿钢管敷设或防火电缆槽盒铺设。
d) 作业场所防护设施:
ɪ)企业应按照GB 50057规定设置防雷设施S
2)重点防火防爆作业区的入口处,应设置人体静电消除装置α
e) 控制事故设施:
D泄压和止逆设施:
(1) 树脂、固化剂反应釜应设置用于泄压的阀门、防爆膜(片)、溢位槽、放空管等设施;
(2) 有爆炸危险的甲、乙类厂房和仓库应按照GB 50016第3. 6条规定设置泄压设施;
(3) 工艺上需要排空的设备,如树脂反应釜、容器、物料储罐(槽)等均应安装排空管,并定 期检査其有效性。易燃、易爆液体的储罐(槽)的排空管应设有阻火器,并加装伞盖。
2)紧急处理设施:
(1) 配备紧急备用电源;
(2) 树脂反应釜应配置通入氮气封闭液面设施;
(3) 密闭砂磨机应设定限温、限压的紧急停车、仪表联锁设施。
f) 减少与消除事故影响设施:
D防止火灾蔓延设施:
(1) 当必须在间墙、楼梯间开门时,应按照GB 50016的规定采用防火门3防火墙上不应 开设门、窗、洞口,当必须开设时,应设置固定的或自动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
(2) 在甲乙类车间、仓库防火分区的间墙、楼梯间按照GB 50016第7. 4条和7. 5条规定 设置防火门;
(3) 甲乙丙类液体的储罐或储罐组,其四周应按照GB 50016.GB 50351的规定设置防 火堤;
(4) 甲、乙、丙类液体仓库应设置防止液体流散的设施,如堤坡;
(5) 甲、乙类厂房内部或顶层(即天台)不应设置溶剂储罐及储罐区。如工艺需要设置 高位储槽时,其储量不应超过一昼夜的用量,但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6) 进入生产厂区、罐区及爆炸性气体环境或危险化学品作业区范围的机动车辆应在 排气管出口处,佩带防火罩3
(7)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防火堤出口处的含油污水排水管应设置安全水封设施,雨 水排水管应设置阀门等封闭、隔离装置。
. 2)灭火设施:
(1) 应按照GB 50140 >GB 50016规定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室内外消 防栓、给水管道、灭火器材、消防水泵房及消防水池等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
(2) 在易燃液体储罐区、甲类可燃液体桶装堆场、溶解硝化棉的厂房应设置喷淋装置;
(3) 建筑面积超过60 m2或储存量超过2 t的硝化棉仓库应设置喷淋灭火系统;
(4) 树脂反应釜、热炼锅应采用热载体加热,不应采用明火直接釜底加热工艺;有机热 载体炉安全阀、压力表、液面计及自动控制和自动保护装置应符合《有机热载体炉 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要求。
3) 紧急个体处置设施:企业应根据规定配置洗眼器、喷淋器、逃生器、逃生索、应急照明等设施。
4) 应急救援设施: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应急救援设施:包括堵漏、工程抢险装备和现场 受伤人员的急救箱、担架等医疗抢救装备。
5) 逃生避难设施:企业应按照GB 50016第3.7条、第3. 8条规定设置逃生和避难的安全通 道(梯)和安全出口。
5. 6. 4. 3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 2. 3条、第5.5.2. 4条、第5. 5. 2.5条规定执行。
5. 6.5特种设备
5. 6. 5.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3条规定执行。企业涉及的特种设备主要包括:
a) 压力容器,含储存沸点低于45 P甲类液体的容器、压力管道S .
b) 锅炉、有机热载体炉;
C)起重机械,包括电梯、吊车、垂直升降机、电动葫芦等;
d)企业内机动车辆。
5. 6.6关键装置及童点部位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5条规定,对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实行管理,关键装置及重点 部位包括但不局限于下列内容:
a) 关键装置:
D树脂合成装置3
2) 固化剂合成装置;
3) 有机热载体炉;
4) 蒸汽锅炉3
5) 研磨机,主要为三辗机、砂磨机;
6) 高速分散机或搅拌机:
7) 稀释剂配制釜。
b) 重点部位:
D溶剂储罐区;
2) 硝化棉仓库;
3) TDl仓库;
4) 甲、乙类物品仓库;
5) 硝化棉溶解、稀释剂包装工序;
6) 树脂溶解锅;
7) 发电机房和变电站;
8) 其他。
5.7作业安全
5. 7. 1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
5. 7. 1. 1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
5. 7. 1.2 企业应根据生产场所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划定禁火区,按照AQ 3013—2008第5. 6.1条规定, 对危险性作业实施作业许可证管理,未办理作业许可证,不得进行相关作业活动。
5. 7. 1. 3各种作业许可证存根应至少保存一年。
5. 7. 1.4企业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应到当地交通管理部门申办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证。
5.7. 1.5企业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时,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 安全措施的落实。
5. 7.2工艺安全
5. 7. 2. 1企业操作人员应掌握工艺安全信息,主要包括:
a) 化学品危险性信息:
D物理特性;
2) 反应活性;
3) 腐蚀性;
4) 热和化学稳定性;
5) 毒性;
6) 职业接触限值'
7) 自救和救援措施。
b) 工艺信息:
D工艺流程图;
2) 化学反应机理S
3) 最大储存量;
4) 工艺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安全上下限值。
C)设备信息:
D设备和管道图纸;
2) 设备材质;
3) 设备安装与调试;
4) 电气设备类别;
5) 调节阀系统设计3
6) 安全系统,如报警器、联锁等。
5. 7. 2. 2 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5.4. 2条、第5.5.4∙ 3条、第5. 5. 4.4条规定执行。
5. 7. 2. 3企业生产装置停车应满足下列要求:
a) 编制停车方案。正常停车必须按停车方案中规定的步骤进行。用于紧急处理的自动停车联 锁装置,不应用于正常停车;
b) 系统降压、降温必须按要求的幅度、速率先高压后低压的顺序进行。凡需保压、保温的设备容 器等,停车后要按时记录压力、温度的变化;
C)大型传动设备的停车,必须先停主机、后停辅机,
d)设备、容器卸压时,应按规定排放和散发易燃、易爆、易中毒等危险化学品,防止造成事故,
e)冬季停车后,要采取防冻保温措施。
5. 7. 2. 4紧急情况处理应遵守下列要求:
a) 发生紧急情况,应妥善处理,同时向有关方面报告;
b) 工艺及机电设备等发生异常情况时,应迅速采取措施,并通知有关岗位协调处理;
C)发生停电、停水、停气(汽)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系统超温、超压、跑料及机电设备的损坏; d)发生爆炸、着火、大量泄漏等事故时,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5. 7.2.5企业生产装置泄压系统或排空系统排放的危险化学品应引至安全地点并得到妥善处理。
5. 7. 2. 6企业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工艺参数控制不超出安全限值。对工艺参数运行出现的 偏离情况及时分析,保证工艺参数偏差得到纠正。
5. 7. 2. 7有机热载体炉新加的导热油不得马上加热运转,宜慢慢升温,将导热油中的水分逐渐蒸发出 去后才能正式运转传热。
5. 7. 2. 8砂磨机、三辗机、分散机、搅拌机,除短时间调试、洗机外不得空转。
5. 7. 2, 9分散机运转时,禁止用油刀和铁棒接触搅拌轴•分散机由低速转向高速时不宜一步到位,操 作人员不得离开。
5. 7.3 作业行为管理
5. 7. 3. 1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6.3条执行。
5. 7. 3.2凡是在转动部位旁边操作时,操作人员应戴工作帽,不得穿戴各类手套。
5. 7. 3.3企业应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储存规定,做到,
a) 涂料用硝化棉应按照GB 15603附录B规定,专库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内,严禁 与氧化剂、碱类等性质不同的物品混存;
b) 铝粉应按照GB 17914第3. 3. 2.4条规定单独储存;
C)甲醇、乙醇、丙酮等应按照GB 17914第3. 3. 2. 3条规定专库储存;
d) 有机过氧化物与还原剂应按照GB 17914第3. 3. 2.7条规定分别储存;
e) 过氧化苯甲酰(含稳定剂)、过氧化甲乙酮的储存环境应符合GB 17914第3. 5.1条规定。
5. 7. 3.4剧毒化学品,如TDI,应按照GB 17916第3. 2.4条的规定专库储存或存放在间隔的单间内, 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企业应将储存剧毒化学品的数量、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当地公 安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5,7.4 警示标志
5. 7. 4.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6.2条规定,在有可能产生各类危险的醒目位置设置安全 标志;在产生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告知牌;至少在生产区的入口,甲、 乙类厂房、仓库、储罐区等危险物品存在区域设置安全标志、职业危害警示标识。
5. 7. 4.2 企业应每半年至少检査一次安全标志、职业危害警示标识,确保无破损、变形、严重褪色等,保 存检査记录。
5. 7.5相关方管理
5. 7. 5. 1企业应严格执行承包商管理制度,对承包商资格预审、选择、开工前准备、作业过程监督、表现 评价、续用等过程进行管理,与选用的承包商签订安全协议书。
5. 7. 5.2企业应严格执行供应商管理制度,对供应商资格预审、提供的产品、技术服务、选用和续用等 过程进行管理。
5. 7. 5. 3企业应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根据服务作业行为定期识别服务行为风险,并采取行 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5. 7. 5. 4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
5.7.6变更
5. 7. 6. 1企业应严格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下列变更程序:
770
a) 变更申请:按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b) 变更审批:变更申请表应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并按管理权限报主管领导审批;
C)变更实施:变更批准后,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不经过审査和批准,任何临时性的变更都不得 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d)变更验收:变更实施结束后,变更主管部门应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形成报告,并及时 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o
5. 7. 6.2 企业应对变更过程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
5. 7. 7 风险管理
5. 7. 7. 1范围和评价方法:
a)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1. 1条规定,成立风险评价小组,评价小组成员应包括生
产、技术、设备、电气、仪表、安全、工程等部门的人员,且应具备下列条件:
D 熟识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及其他要求5
2) 具备涂料专业知识和经验S
3) 熟悉风险评价方法;
4) 其他。
b)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1. 2条、第5. 2.1. 3条、第5. 2. 1.4条规定确定评价范围、 评价方法和准则。
5. 7. 7.2 风险评价: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2条要求进行风险评价,应重点但不局限于对 以下生产工艺过程、场所、设备设施等进行评价:
a) 树脂、基料、固化剂的生产工艺过程,包括合成或热炼、稀释、压滤、检验、上槽(入库);
b) 成漆生产工艺过程,包括配料混合、分散研磨、调漆(色)、检验、过滤、包装、入库;
C)硝化棉、固体树脂溶解工艺过程;
d) 稀释剂、辅助材料的配制工艺过程;
e) 树脂储罐区、溶剂储罐区的物料储存、物料进出(或装卸)过程;
f) 硝化棉、TDl及其他甲、乙类危险化学品的储运过程;
g) 有机热载体炉、蒸汽锅炉、电热棒加热、电感应加热等系统;
h) 停水、停电、停蒸汽;
1)停仪表风气源j
j) 工艺参数偏差;
k) 其他。
5. 7. 7. 3风险控制:
a)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2.3条规定,对风险进行控制;
b) 企业应形成重大风险清单,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并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督、检査和评 价,保存记录。
5. 7. 7. 4风险信息更新:
a) 企业应适时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隐患。
b) 企业应定期评审或检査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
C) '企业应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D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 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3) 技术改造项目;
4) 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8隐患排査和治理
5. 8. 1隐患排査
5. 8.1. 1企业应定期组织事故隐患排査工作,对隐患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隐患等级,登记建档,及时采 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5. 8. 1.2隐患排査前应制定排査方案,明确排査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査方法。排査方案应 依据:
a)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
b) 设计规范、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C)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
d)其他。
5. 8.2 排査范围与方法
5. 8. 2. 1企业隐患排査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
5. 8. 2. 2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査、专业检査、季节性检査、节假日检査、日常 检査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査。各种安全检査均应按相应的安全检査表逐项检査,建立安全检査台账,并与 责任制挂钩。
5. 8. 2. 3企业安全检査形式和内容应满足:
a) 综合性检査应由相应级别的负责人负责组织,以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为重点,各专业共同参 与的全面安全检査。厂级综合性安全检査每季度不少于1次,车间级综合性安全检査每月不 少于1次;
b) 专业检査分别由各专业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人员进行,主要是对锅炉、压力容器、危险物 品、电气装置、机械设备、构建筑物、安全装置、防火防爆、防尘防毒、监测仪器等进行专业检 査。专业检査每半年不少于1次;
C)季节性检査由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组织本系统相关人员进行,是根据当地各季节特点对防火 防爆、防雨防汛、防雷电、防暑降温、防风及防冻保暖工作等进行预防性季节检査。
d) 日常检査分岗位操作人员巡回检査和管理人员日常检査。岗位操作人员应认真履行岗位安 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交接班检査和班中巡回检査,各级管理人员应在各自的业务范围内进行 日常检査;
e) 节假日检査主要是对节假日前安全、保卫、消防、生产物资准备、备用设备、应急预案等方面进 行的检査。
5. 8. 2. 4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10. 1条规定,做好安全检査管理。编制下列但不局限于下 列检査形式的安全检査表:
a) 综合性安全检査表=
D厂级综合性安全检査表;
2)车间级综合性安全检査表。
b) 专业性安全检査表:
D工艺管理安全检査表;
2) 设备管理安全检査表;
3) 变配电系统管理安全检査表;
4) 仪表管理安全检査表;
5) 储存罐区、仓库管理安全检査表;
6) 消防管理安全检査表;
7) 职业卫生管理安全检査表;
8) 现场检维修作业管理安全检査表;
9)安全设施管理安全检査表等。
C)季节性安全检査表(根据各地情况自定)。
d)日常安全检査表:
1) 岗位操作人员日常安全检査表;
2) 工艺、设备、安全、电气、仪表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日常安全检査表。
f )节假日安全检査表。
5. 8. 3 隐患治理
5. 8. 3. 1企业应对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 治理期限。企业应建立隐患治理台账。
5. 8. 3. 2企业应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
a) 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
b) 评审意见;
C )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d) 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
e) 竣工验收报告。
5. 8. 3.3企业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釆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向企业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 政府报告。
5. 8. 3. 4企业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
5. 8.4预测预警
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査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 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
5.9重大危险源监控
5. 9. 1辨识
5. 9. I- 1企业应依据有关规定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5. 9. 1.2企业应按照GB 18218标准对硝化纤维素、甲醇、乙醇、丙酮、松节油、乙酸正丁酯、过氧化甲 乙酮、过氧化(二)异丁酰、苯、甲基苯、TDl等危险化学品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5. 9.2 登记建档与备案
5. 9. 2. 1企业应当对确认的重大危险源及时登记建档,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重大危险源管理档 案内容主要包括:
a) 物质名称、类别、性质和数量;
b) 所在位置;
C)检测报告;
d) 管理制度;
e) 管理人员;
f) 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方案、演练记录;
g) 监控检査记录;
h) 评估报告;
i) 其他。
5. 9. 2. 2 企业应将重大危险源及相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送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 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5. 9.3监控与管理
5. 9. 3. 1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设置安全监控报警系统。
5. 9. 3. 2 企业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定期进行安全评估。
5. 9. 3. 3企业应对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设施定期检査、检验,并做好记录。
5. 9. 3. 4企业应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装备,每年至少进行1次重大危 险源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5. 9. 3.5企业重大危险源的防护距离应满足国家标准或规定,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规定的,应采取切实 可行的防范措施,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
5. 10职业健康
5. 10. 1职业健康管理
5. 10. 1. 1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8.2条规定执行。
5. 10. 1.2企业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要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目标、方 法、资金、时间表等,并对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定期检査,确保职业危害的防治与控制效果。
5. 10. 1.3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各项指标应符合GBZ 2.1和GBZ 2. 2规定,作业场所空气中 下列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下列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指标:
a )苯(皮)6 mg∕m3 ;
b )甲苯(皮)50 mg∕m3 ;
C )二甲苯 50mg∕m3 ;
d ) 丙阑 300 mg∕m3 ;
e ) 环己酮(皮)50mg∕m3 ;
f) 甲醇(皮)25mg∕π?;
g) 丁醇 IOO mg∕m3 J
h )甲苯-2,4-二异気酸酯(TDI)0.1 mg∕m3 ;
i )过氧化苯甲酰5 mg∕m3;
j)煤焦油沥青挥发物O. 2mg∕m3 ;
k )石油沥青烟(按苯溶物计)5 mg∕m3 J
l) 丙烯酸(皮)6 mg∕m3 ;
m) 甲基丙烯酸70 mg∕m3 5
n) 丙烯酸甲酯(皮)20 mg∕m3 ;
o) 丙烯酸正丁酯25 mg/m3;
P)铭酸盐 0. 05 mg∕m3β
5. 10. 1.4 企业应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超出职业接触限值的,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5. 10. 1.5企业应根据从业人员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类别、有关管理规定确定检査项目和检査周期, 进行职业健康检査;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査结果存入从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β
5. 10. 2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
5. 10.2. 1企业与从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和防护措 施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5. 10. 2. 2企业应以适当、有效的方式对从业人员及相关方进行宣传,使其了解生产过程中危险化学品 的危险特性、活性危害、禁配物等,以及采取的预防及应急处理措施。
5. 10. 2. 3企业应在可能产生严重职业危害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按照GBZ 158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 识,同时设置告知牌,告知产生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 测结果等。
5. 10.3职业危害申报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8.1条规定执行。企业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
a) B苯类;
b) 异氤酸酯类;
C)醇类、酮类、醇酰类、石油溶剂类;
d) 涂料用硝化纤维素;
e) 重金属,如铅、镉、铭、汞、铭盐等;
f) 沥青、焦油;
g) 噪声3
h) 其他。
5. 10.4劳动防护用品
5. 10. 4. 1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8.3条规定执行。
5. 10. 4.2企业应根据GB 11651及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为从业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和装备,包括 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护目镜、手套、安全带、披肩、鞋罩、围裙、袖套、防尘口罩等,必要时配备防毒口 罩、防毒面具等。
5. 10.5危险化学品安全
5. 10. 5. 1危险化学品档案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7.1条规定执行。
5. 10. 5.2化学品分类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产品、所有中间产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汇入危险化学品档案。
5. 10. 5.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
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7.3条规定执行。
5. 10. 5.4化学事故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生产企业应设立24小时应急咨询服务固定电话,有专业人员值班并负责相关应急咨询。没有条件 设立应急咨询服务电话的,应委托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机构作为应急咨询服务代理。
5. 10. 5.5危险化学品蹇记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登记。
5. 11应急救援
5. 11. 1应急机构和队伍
5. 11. 1. 1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5- 11. 1.2企业应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实行分级管理,即厂级、车间级管理。
5. 11. 1.3 企业应建立应急救援队伍。
5.11.1.4企业应明确各级应急指挥系统和救援队伍的职责。
5. 11.2应急预案 •
5. 11.2. 1企业应按照AQ 3013—2008第5. 9. 6.1条规定,编制综合应急救援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 具体事故类别,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重点考虑因素有:着火、爆炸、泄漏、中毒、 烧伤、灼伤、降温、冷却、排料、停进料、停汽、停电等。 f
5. 11.2.2企业应将应急救援预案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并通报当矗应急协 作单位,建立应急联动机制O
5. 11.2.3企业应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定期评审、修订。
5. 11.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5- 11.3. 1企业应按国家相关规定配备应急设施、装备,储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并保持完好,严禁挪用。
5. 11.3.2企业应配备常用的医疗急救器材和急救药品。
5. 11.3.3在有毒有害作业场所配备救援器材柜,放置必要的防护救护器材,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并 记录,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
5. 11.4应急演练
5- 11.4. 1企业应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定期演练,评价演练效果,评价应急救援预
775 案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形成记录。
5. 11.4.2企业每年至少组织1次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车间每半年至少进行1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5. 11.5事故救援
5. 11.5. 1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企业负责人直接指挥,积极组织抢救, 妥善处理,以防止事故的蔓延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安全、技术、设备、动力、生产、消防、保卫 等部门应协助做好现场抢救和警戒工作,保护事故现场。
5. 11.5.2企业发生有害物大量外泄事故或火灾爆炸事故应设警戒线。
5. 11.5.3企业抢救人员应佩戴好相应的防护器具,对伤亡人员及时进行抢救处理。
5. 12事故报吿、调査和处理
5. 12. 1事故报吿
5. 12. 1. 1企业应明确事故报吿程序,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除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外,应按规定和程序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及有关部门。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 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5. 12. 1.2 企业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5. 12. 1. 3企业在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时,应按有关规定及时补报。
5. 12.2事故调査和处理
5. 12. 2. 1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应积极配合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的事故调査,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 事故调査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査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5. 12. 2.2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委托企业负责组织调査的,企业应按规定成立事 故调査组组织调査,按时提交事故调査报告。
5. 12. 2. 3企业应落实事故整改和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整改和预防措施应包括:
a) 工程技术措施S
b) 培训教育措施;
C)管理措施。
5. 12. 2.4 企业应建立事故档案和事故管理台账。
5.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
5. 13. 1安全检査
5. 13. 1. 1企业应严格执行安全检査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査,保证安全生产标准化有效 实施。
5. 13. 1.2企业应对安全检査所査出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间、责任人,并对 整改情况进行验证,保存相应记录。
5. 13. 2 Sr效评定
企业应每年至少1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自评,验证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符合 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检査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评定工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将结果向所有 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5. 13.3持续改进
,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自评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 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提出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计划和措施,不断提高安 全绩效。
776
5. 6.3 CCPC上报的车载终端GPRS设置(T = 4,S=3)
本消息由CCPC发送至OCC及CMC,是TCU对GPRS工作参数设置的上报。
该消息报文消息数据的结构如图16所示。
T=4 S=3__数据段 CS
图16 GPRS TCU设置消息的结构
参数标识定义见表31。
∕∙~'χγc 1=] ʌ √o .i-ɪ-? FTt LJ Λ∕V ʌ Λτ6 r~t -≠-丄―t -⅛- -r、i rɪr >r. 一、 Tm mr .<ι 一 τtn ɑɪ? .rɪr.ZfAr Λ6i∙ ʌ Lfj, Je-^ _w. -r、i ∙λ⅛z. ʌ `ɪɪ ∕t≡k I ^Try K3 uυ¾q⅛ R m- ♦ √s-h ‰i∕ TT^^.ɪ ∙6,u-<ti±uxΞ⊂ ∙¼^ai7j yψ -6r⅛j∙6 J=I ∣∑E^^ηjτ6iA ∏
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衍Tr万伝包伯约物、理行、心理由2 “用农tfc3f提]灭、目乔〃次、十 早约洎〃或.十个寺,
对仟第的贞恣将任描狀.介绍与仟名相¥的宏皿在次的风险 養tr Rl馅管理趕岸.日日磕T甘偌生:尊
VM- /-∏ ΛE ι⅞Λt Ht «C=F ∖H- -SZl +⅛ YJX ʌ IHI I=C /ʃ ΛT -W3 -V- AA C⅛- ΠΠT T⅛ -Zr- AA KH ΠΛ. 6■亠 E flʌ AeePlnHaQ Un X⅛. -I--H-√⅛-Λ±r √k
, -m- vX-->, -r—. ,- r .'→ . r3rt-⅛≈∙ —j, .>v∙ —r∙ ,-s≤-∙=-t ∙→. •«-.― .-li < ∙ — , ,» -.»— .6v- .⅝,j-i ⅛≡6, β⅛-6. v-^-ɪ
", <S7F,√i⅞c¾⅛5⅛⅛√7ŋŋ .'^,⅛⅛--r-⅛rl=I 八 '44r1-c∙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疼痛,可以用药物和手术治疗,具体详见子宫内膜异位症章节。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导致的CPP目前尚无有效地治疗方法,主要以物理治疗、中药治 疗为主,对于再次急性发作者需用抗生素治疗,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盆腔痛,可选择手 术治疗,手术以彻底去除病灶为原则。
盆腔淤血综合征的治疗包括:改变体位,应注意休息,仰卧位改侧卧位,胸膝卧位改善 后位子宫对盆腔静脉的压迫,理疗,活血化瘀类中药治疗,调节自主神经药物、镇静剂或肌 肉营养药治疗(如谷维素、维生素E、舒乐安定等),对于重症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选择手术治 疗(包括圆韧带悬吊术及瓠韧带缩短术、阔韧带筋膜修补术、全子宫切除术)。
盆底肌痉挛也可引起盆腔痛及性交痛,理疗科取得较好的疗效。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临床上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目前还限于经验性对症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