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13.110

J 09


/ K-----a r MIl I

(:::::::

V √≡ I ∏

、、J ■    

ai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888.4—2020/ISO 14122-42016

代替 GB/T 17888.4—2008

机械安全接近机械的固定设施

4部分:固定式直梯

Safety Of InaChinery—Permanent means Of access to InaChinery— Part 4 FiXed IadderS

(ISO 14122-4:2016,IDT)

2020-11-19 发布


2021-06-01 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片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目 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直梯系统的选择与设计

4.2坠落保护装置类型的选择

4.3梯段高度与坠落保护装置

4.4平台与梯台

5直梯系统的特殊要求

5.2双立柱直梯

5.3单立柱直梯

5.4启程区和到达区

5.5坠落保护装置

5.6平台与梯台

5.7固定式直梯活动部件的要求

6安全要求的验证

6.2双立柱固定式直梯的试验

6.3单立柱固定式直梯的试验

6.4 护栏延伸部分试验

7固定式直梯的使用信息

7.1使用说明

7.2带防坠器的直梯系统的标记

附录A (规范性附录)防攀爬装置的设计要求

附录B (资料性附录)配备安全护笼的固定式直梯的主要尺寸

附录C (资料性附录)本部分与GB/T 17888.4-2008相比的主要技术变化

参考文献

GB/T 17888(机械安全接近机械的固定设施》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第1部分:固定设施的选择及接近的一般要求; ——第2部分:工作平台与通道; 第3部分:楼梯、阶梯和护栏; 第4部分:固定式直梯。

本部分为GB/T 17888

本部分按照GB/T 1, 本部分代替GB/

GB/T 17888.4—20J

本部分使用

式直梯K

与本部分

——GBj

——GBl

-I

--G3

(I


部分”

!∂09^Λi^

8門^^击8《机械安全进入机械的固定设 技术变化见附录C

高采用ISO 14122-4:2016«机械安全 接近机械的固急没施 舞4部分:固定


则起草。


4部分:固定式直梯》,与


]可

IJ

,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6—2012】机械安全设计通则风险评估与风险减小(ISO 121

88.1-202^'机械安全-TK ISo 2-1^lD

888.2—S安全接如机械的固定设盈分r

.22-2:2OIbJDT)                ,:殘`     Cj

«88.3-2020机械鸯会接近机械的商定设施第3部分:楼

牛-32016.1DT)               …

本部分峰国M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8)提出并归口・

山市顺德区万怡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上海瑞居金属荊⅛⅛

M奥鹏工贸有限公司、郑州贵竹工贸有限公司、盐城市

市金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永攀金属制急歹耘

嗯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哮诚厦门莱凯盛智能科 W服专夕限加司、南京轻机包装机 碧条州安高智能安全科技有 备工程(上海)有限公司、陕西


'τ :

•般

T

)1

'T 11


接近机械的固定设施■第1部分:固定设

「、


:2010, IDT)

E的遗择及接近


平龄与通道


和护栏


艮公弟宁国东方碾 格蟲设备有限公 去波纬诚科技股


本部分起.位、 磨材料股份有限*、 司、中机生产力促 份有限公司、南京林 '尚谶/ 技有限公司、南安市中航职®F 械有限公司、陕西国宏福检満Z 限公司、西安旭迈智能家电科技有 协佳亚光软件有限公司、苏州市计量测试院、泉树希标濯化协会。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蔡蔷、陈惠玲、赵东凯、高艳玲、蔡宝荣、刘志隆、秦培均、陈能玉、胡有瑜、 刘小林、李勤、陈妙仁、居荣华、李杰、陈明珍、闻丽君、杨毅、董凯菠、程红兵、陈东敏、宋小宁、付卉青、 林兴乐、黄东升、肖永生、李春平、赵茂程、王胜江、涂雪君、沈德红、黎嘉涛、刘治永、贾术绪、姚佳宜、 梁润曦、蔡彬彬、苏世伟、陈志强、熊裕平、侯红英、陈家兴、李立言、朱国军、陈卓贤、张晓飞、陈嘉利。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T限公司、苏州立宏标准

条国军模具匚IW


-GB 17888.4—1999.GB/T 17888.4—2008β


机械领域安全标准的结构如下:

A类标准(基础安全标准),给出适用于所有机械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一般特征。

B类标准(通用安全标准),涉及在机械的一种安全特征或使用范围较宽的一类安全装置:

Bl类,安全特征(如安全距离、表面温度、噪声)标准;

B2类,安全装置(如双手操纵装置、联锁装置、压敏装置、防护装置)标准。

C类标准(机械产品安全标准),对一种特定的机器或一组机器规定出详细的安全要求的标准。 根据GB/T 15706,GB/T 17888的本部分属于B类标准。

本部分尤其与下列与机械安全有关的利益相关方有关:

——机器制造商;

--健康与安全机构。

其他受到机械安全水平影响的利益相关方有:

——机器使用人员;

——机器所有者;

--服务提供人员;

——消费者(针对预定由消费者使用的机械)。

上述利益相关方均有可能参与本部分的起草。

此外,本部分预定用于起草C类标准的标准化机构。

本部分规定的要求可由C类标准补充或修改。

对于在C类标准的范围内,且已按照C类标准设计和制造的机器,优先采用C类标准中的要求。

GB/T 17888的目的是规定安全接近机器的通用要求。GB/T 17888.1给岀了需要接近机器而又 无法从地面、地板或平台直接接近机器时,如何正确选择接近设施的指南。

本部分规定的尺寸与ISO 15534-3给出的人类工效学数据一致。

1范围


机械安全接近机械的固定设施 第4部分:固定式直梯


GB/T 17888的本部分规定了作为固定: 动力的可调(如可折叠、可滑动)部 注1 “固定式”接近设施是 本部分规定的最低 类设施的主要功能是 注2如果没有 本部分与GB/T 1


部件的要求。

装机器的建筑物上的同类

GB∕T 17求适IT宇和有固定式接近设施的固定式机械和移动式机械.&适 施,如电梯、


都獄 固定式直梯,以及固定式直梯系统不带

1

安装(

也适

2规范性弓

0

ents

Of acc

于本文

ma<

ineɪɪ—General

道(Safety Of ma-

and WaIkWayS)

、阶梯和护栏(Safety Of


下列文

件。凡是不

ISO 12

PrinCiPleS forUesi

ISO 1412

要求(Safety Of ι⅛chin


移除的接近设施.

式直梯),前提是此


使用。

部分也适用于本部分范围之外的接近设施.

8.1中针对固定式直梯系统规定的要求一起使用。


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与件,仅注日期的 的引用文肅,其最新版季(包括所有的修改単)逗用于本文件

械安全设计通则整险新補离勢減小Safety Of

RiSk assessment and risk reduction)

机械安全 接近机械的固定设施 第1部分:固定设施


—Permanent means Of access to machinery—Part 1:


and general requir


access)


的接近设


择夙接近的一般 oiceΛf fixed means


接近机械的固定设施 第2部分: o machinery——Part 2: Worki


ISO 14122-2:20

Chinery—Permanent mea

ISO 14122-3:2016

machinery—Permanent means Of a              ιery-             , StePIadderS and guard-rails)

EN 353-ls2014个体坠落防护装备带  鬲嚼i式防坠器第1部分:带刚性锚轨的导轨式防

坠器(PerSOnal fall PrOteCtiVe equipmentGUided type fall arresters including an anchor Iine—Part 1S GUided type fall arresters including a rigid anchor Iine)

EN 795 个体防坠落保护装备 锚定装置(PerSOnal fall PrOteCtiOn equipment—AnChOr devices)


3术语和定义


ISO 1210OJSO 1412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固定式直梯系统 fixed Iadder SySteIn

直梯系统 Iadder SyStenl

固定式直梯 fixed Iadder

至少由梯段3.4)、坠落保护3.7),适当时还包括梯台和/或平台组成的装置。

注:在本部分中,縮略语“直梯”和“梯段”分别是指固定式直梯和固定式直梯梯段。

双立柱直梯 Iadder With two StiIeS

根据ISo 14122-1:2016中的3.1,踏棍布置在两根立柱之间并与立柱连接的直梯。

注:两根立柱承载(见图1).

1双立柱直梯

单立柱直梯 Iadder With One StiIe

根据ISO 14122-1:2016中的3.1,踏棍固定在立柱两侧的直梯。

注:只有一根立柱承载(见图2).

2单立柱直梯

3.4

梯段 Iadder flight

固定式直梯3.1)的连续部分:

对于无平台的直梯,位于启程区3.8)与到达区3.9)之间;

位于启程区3.8)或到达区3.9)与最近的平台之间;

——位于梯台或休息平台(3.12)之间。

注:见图3 a)和图3 b).

3.5

直梯系统上升高度 CIiinbing height Of Iadder SyStem 总高度 total height

H

地面启程区与直梯系统(3.1)顶部到达区3.9)之间的垂直距离。

1见图3 a).

2对于交错梯段(3.4),该距离是指第一梯段的启程区3.8)与最末顶部到达区3.9)之间的垂直距离.

3.6

梯段高度 height Of Iadder flight

h

每个交错梯段3.4)的垂直距离。

注:见图3 b).



说明:

1——启程区;

2 --到达区;

H--直梯系统上升高度;

h--梯段高度.

3梯段高度和中间平台/中间梯台的位置

3.7

坠落保护 fall PrOteCtiOn

防止人员从直梯上坠落或尽可能减小人员从直梯上坠落的风险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安全护笼 Safety Cage

永久固定在直梯上用于尽可能减小人员从直梯上坠落的风险的笼形保护装置。

注:见图14、图15、图20 a)和图B.I.

刚性导轨上的导轨式防坠器 guided type fall arrester On rigid anchorage Iine

防坠器 fall arrester

永久固定在直梯上并与个体防护装备一起使用的保护设备。

注:定义也可见EN 353-1EN 363.

3.8

启程区 departure area

入 口 entrance

人员开始攀爬直梯或直梯系统(3.1)的周边或中间平台(3.11)的底部表面。

注:见图3 a)和图3 b).

3.9

到达区 arrival area

出 口 exit

人员攣爬直梯后或开始走下直梯时所踩踏的周边或中间平台(3.11)的顶部表面。

1见图3 a)和图3 b).

2在有交错梯段的直梯系统中,到达区(3.9)也可以是下一次攀爬的启程区(3.8).

3.10

中间梯台 intermediate Ianding

有交错梯段的直梯中,两个连续梯段(3.4)之间设计用于转换梯段或休息的水平结构。

注:见图20.

3.11

中间平台 intermediate PIatfOrnI

两个连续梯段(3.4)之间设计用于多人同时转换梯段或同时休息的水平结构。

注:见图19.

3.12

休息平台 rest PIatfOrm

单个梯段(3.4)中.设计用于多人同时在直梯系统中休息的水平结构。

注:见图18.

3.13

活动式休息梯台 movable FeSt Ianding

配备了所需的保护措施且设计用于直梯系统(3.1)使用者休息但不可以转换到其他梯段的区域。

注:见图21 a)和图21 b).

3.14

出入平台 access PIatfOrnI

在启程区(3.8)或到达区(3.9)人员用来进入直梯系统(3.1)的水平结构。

3.15

活门 trap door

临时打开后.可为通过平台或其他水平结构提供入口的门。

注:见图13.

3.16

未经培训的使用者 non-trained USer

没有使用防坠器经验的人员。

3.17

训练有素的使用者 well-trained USer

了解防坠器且具备使用经验的人员。

示例:风力发电机组的安装人员.

4直梯系统的选择与设计

4.1.1设计与建造

直梯系统通常设计成交错梯段或单梯段(见4.3.24.3.3) o

直梯宜设计成双立柱。特殊情况下(如安装双立柱直梯没有足够空间,或者由于直梯系统的倾角改 变而需要防坠器),可采用单立柱直梯。

4.1.2根据可获得的空间进行选择

采用单梯段可使得所需的空间最小(单梯段的髙度限制见4.3.3)

采用带梯台的连续交错梯段需要中等的空间(见图20)

交错梯段配备了中间休息平台时,需要的空间最大(见图19)

4.1.3直梯与永久性障碍物之间的空间

直梯与任何永久性障碍物或阻挡物之间的空间(见图4)应:

a) 从踏棍前方测量:

D在直梯的前方:

——至少为650 mm,或者阻挡物为管道或电缆桥架时,至少为600 mm

2)在直梯后方:

——至少为200 mm,或者阻挡物为管道或电缆桥架时,至少为150 mmo

b) 从踏棍后方测量:

在直梯后方:

--至少为75 mm,对于顶部踏棍,应为60 mm~75 mmo

如果立柱设计用作扶手,则除了到达区所在的平面之外,立柱周围的空间应至少为75 mmo

单位为毫米

≤75

N60


说明:


1——


管道'


有永久


的空间尺寸


4.2坠落保护装 4.2.1坠落保护装置的必要

如果坠落高度大于或


000


直梯配


4.2.2坠落保护装置的类型

防止固定式直梯使用者从高处坠落主要有以下两种保护装置可选:

a) 安全护笼

护笼是一种永久性设施,其实际安全性与操作者行为无关,因此是首选。

b) 刚性导轨上的导轨式防坠器(防坠器)

只有使用者使用时才有效。如果安全带的滑动系统与导轨式防坠器不兼容,则有坠落风险。 不应既采用护笼又采用防坠器。

4.2.3风险评估的指南

选择合适的坠落保护装置类型时,应针对每种具体应用按照ISO 12100进行风险评估,尤其是在起 草C类标准时。应考虑的因素示例如下:

a)接近条件,如:

1) 范围限制;

2) 设计限制;

b)固定式直梯的总上升高度;

C)高处坠落的总风险以及预期的伤害严重程度;

d) 人的因素,如:

D疲劳&

2) 压力;

3) 经验、能力和培训;

e) 救援因素;

f) 环境因素.如:

1)  风;

2) 极端温度;

g) 使用频率:

D偶尔;

2)经常;

h) 物件搬运:

D工具;

2)备件。

4.3梯段高度与坠落保护装置

4.3.1空间限制

如果墙或机器部件等周围结构提供的空间尺寸与5.5.1.2中的护笼提供的尺寸类似,则可提供与安 全护笼等效的保护。

应按以下要求设计:

梯段最大高度人为6 000 mm的交错梯段,且配备安全护笼;

——单梯段.且配备安全护笼;

——单梯段,且配备刚性导轨上的导轨式防坠器(防坠器)。

无法使用安全护笼时,应提供防坠器等个体防护装备。

注:防坠器只能预定由训练有素的使用者使用(见第7章).

应按以下要求设计:

梯段最大高度不大于6 000 mm的交错梯段,且配备安全护笼;

交错梯段,且配备防坠器;

——单梯段,且配备防坠器。

对于未经培训的使用者,只能采用配备了护笼的交错梯段。

无法使用护笼时,应提供个体防护装备。

注:防坠器只能预定由训练有素的使用者使用(见第7章).

4.4平台与梯台 4.4.1启程区和到达区平台的安装

如果启程区和到达区的现场区域不是水平的、牢固的和平坦的,则应采用平台或其他措施来满足 要求。

4.4.2 直梯总高度H>10 000 mm时平台和梯台的布置 4.4.2.1 一般要求

如果预期有多人同时使X耕系

4.4.2.2 4.4.2.4)

4.4.2.2配备护笼

交错梯段


中间平台或中间梯台[见图3b)]的间距应小于或等于6

<4.2.3总高fH≠4 OOOmm且配备防坠器的直梯

住间距小于或等于24 0⅛ mιμ的休息平葛5)。如果空间足够 '距小于或等于12 OOθCm的休息平首(见图5);如果空间不够,可疽 齡 W' w*

:应配备间距小于或寶24

f间距小于或等于12mm的休息平台


单梯段 台之间额外 活动式休息I 交错梯 息平台之间I 活动式休息


如果空I


5.6.4


:应在休

5.6.4


4.4.2.4 总高鹿H


mm且配备防坠器的


应提供间隔2


12 00Omm的休息平台(见图18)。如果没有足够


安装满足5.6.4


的活动式休息梯台。





说明:

ɪ--启程区;

2--休息平台*



单位为亳米




5配备防坠器的直梯的平台和梯台布置

5直梯系统的特殊要求

5.1通则

直梯系统的设计应使得直梯系统及其附件能承受可合理预见的静态和动态条件。需要考虑的准则 示例如下:

--直梯系统的重量;

直梯系统中人员的最大数量;

—防坠器起作用时产生的附加作用力。

如果没有相关的其他作用/载荷,则应满足5.1.1~5.1.3o

5.1.1永久作用力(自重)

应考虑直梯每个构件的重量。

5.1.2可变作用力(额定载荷)

在直梯的设计过程中,应采用载荷F,=1.5 kNF2 = 1.5 kN(见图6)来代表使用者。

应将踏棍的人员模拟载荷FJ见图6 a)和图6 b)]垂直施加到踏棍最不利的位置,且均布在最大长 度为100 mm的长度上。

应将立柱的模拟载荷F?沿平行于直梯纵轴的方向施加,载荷之间的距离应为2 000 mm,载荷与立 柱之间的距离应为300 mm[见图6 C)L

对于双立柱直梯.载荷玲应平均分配给两个立柱[见图6 c)]β

对于5.6中规定的平台和梯台,应考虑在最不利的位置施加代表每个人体重的集中载荷1.5 kN

对于平台、中间梯台和活动式休息梯台(单件式)[见图21 a)],集中载荷是指均布在200 mm X 200 mm面积上的载荷<,

对于活动式休息梯台(两件式)[见图21 b)],集中载荷是指均布在100 mmX 100 mm面积上的 载荷。

平台应按照ISO 14122-2ISO 14122-3进行设计。

单位为毫米


Γt


[I



b)单立柱直梯的踏棍模拟载荷


6直梯的模拟载荷

C)立柱的模拟载荷(示意图)

说明:

Fl——踏棍模拟载荷;

Ft——立柱模拟载荷.

6 (续)

5.1.3附加载荷

对于因风或雪等产生的附加载荷,在稳定性计算时应考虑坠落保护装置(见5.1.3.25.1.3.3)o 由卡车等产生的冲击对直梯产生的载荷通常不用考虑。

5.1.3.2防坠器

在计算时,应考虑人员坠落时激活坠落保护装置后对锚定线和直梯产生的载荷。缺少实际数据时, 应假定最小为6 kN的垂直载荷。

5.1.3.3安全护笼

对于安全护笼的设计,至少应满足6.2.2中的试验程序。

5.1.3.4直梯锚定系统

计算时,双立柱直梯应考虑每个立柱上的最小载荷大于或等于3 kN,单立柱直梯的立柱上的最小 载荷大于或等于6 kN

计算过程中,可假定载荷将通过四个锚定点传输到周围的固定支撑体(如墙或机器的外壳K

a)双立柱直梯                         b)单立柱直梯

说明:

1——踏棍;

2---立柱:

5 固定支撑体(如墙).

7锚定点及连接件的布置

5.1.4设计

直梯的设计应使其满足与机器相同的安装要求,必要时,还应考虑恶劣环境或振动等条件。

所有可能与使用者接触的部件,其设计应避免对人员造成钩挂、伤害(如由于尖角、锐边、焊缝毛刺) 或阻挡。

打开或关闭活动部件(门)不应导致危险.如意外坠落或剪切。

紧固件、钗链、锚定点、支撑和安装点应使直梯系统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以确保正常使用条件下 使用者的安全。

5.2双立柱直梯

5.2.1强度

应通过6.1中的计算或6.2中的试验确保直梯构件满足稳定性验证要求。

5.2.2踏棍

应通过6.1中的计算或6.2中的试验确保踏棍满足稳定性验证要求。

除了启程区踏棍之间(见5.3.2和图8)的间距要求之外,后续踏棍之间的间距A应一致且在 225 mm~300 mmβ

单位为毫米

说明:

A--间距.

8踏棍的间距和长度

5.2.2.3 踏棍长度

立柱之间的净宽应为400 mm~600 mm(见图8).但是,如果因实际环境而不可能采用400 mm 净宽,也可采用300 mm~400 mm净宽。在考虑采用更小的净宽之前,应检査是否存在更合适的位置, 允许直梯有400 mm或以上的净宽。

采用防坠器时,立柱与导轨式防坠器的刚性锚轨之间的净宽应至少为150 mm,且锚轨的厚度不应

大于80 mm(见图9)β


单位为毫米

5.2.2.4踏棍外

带防坠器刚性锚

mm, 造成伤害。

封闭

对于不带坠落保护装置的固定式直梯,上升高度不高且环境污染程度较高,可采用防滑的大踏棍•


踩踏面应平坦且

满足图10 d)的倾斜踩踏

方形、长方形、多边形或倾

不能完全握住的U形踏棍等开


W踏棍,但允许采用


或等


如双排或多排压花穿孔。

由于环境条件(油、结冰等)导致滑倒风险増加时,有必要采取特殊的防滑措施。如果存在雪、冰或 粉尘等积聚,则可采用符合图IO d)的倾斜截面。

踏棍表面应有防滑的踩踏面.且不会对手造成伤害。

5.2.2.5踏棍位置

踏棍的位置应使其踩踏面垂直于立柱的轴线(见图10).


b)多边形踏棍的设计 ——仪限特殊情况



d)倾斜叡面踏棍的设计



10踏棍的位置及其外形示例

5.2.3直梯与护栏的连接

如果直梯与护栏之间的距离大于120 mm,则应在扶手和横杆之间安装与直梯相连的护栏。更多 信息,见 ISO 14122-32016 中的 7.1o

5.3单立柱直梯

5.3.1强度

直梯应满足6.3中的试验(扭转试验)。

5.3.2 踏棍

应通过5.1中的计算或6.3中的试验确保踏棍满足稳定性验证要求。

5.3.2.3踏棍截面、踩踏面和位置

应满足5.2.2.45.2.2.5的要求。

5.3.2.4踏棍长度

立柱与防滑落的保护装置之间的净宽应大于或等于150 mɪn且小于或等于250 mm,立柱的宽度 应小于或等于80 mm(见图11).

踏棍末端应配备防止从踏棍侧向滑出的保护装置。这类防滑装置的高度应大于或等于20 mm(见 图11中的详图X)

5.4启程区和到达区

如果要求采取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和/或未完全配备防坠器的人员,以及未经培训的使用者接 近机械,则应为直梯配备附录A中规定的“防攀爬”装置。这种情况下,单独的书面警告或听觉信号不 足以实现接近控制。

应在以下位置采取措施防止人员从高处坠落,如长度至少为1 500 mm的护栏:

在直梯竖轴左右两侧;

—沿直梯边缘全长方向,假如两侧的长度都小于1 500 mm(边缘全长小于3 000 mm)

——在相邻通道的两侧。

这些防止人员从高处坠落的措施独立于直梯的坠落保护装置。

当采用防坠器时,应只能在安全区域/位置才能连接或断开防坠器。

启程区、到达区以及中间平台应满足ISO 14122-2ISO 14122-3中的相关要求。

5.4.2启程区(入口)

如果启程区的行走面高于周围500 mm以上,或者启程区靠近不能负载的区域,如由玻璃或合成材 料制成的区域,则启程区应有护栏或能防止人员从高处坠落的等效措施。

启程区与最下一级踏棍之间的间距应大于或等于100 mm且小于或等于400 mm(见图8) o

5.4.3 到达区(出口)

在到达区应提供满足ISO 14122-2ISO 14122-3的平台。

如果将机器机构或建筑物的一部分作为到达区,则应满足ISO 14122-2ISO 14122-3的要求。

顶部踏棍/踏板的上表面应与到达区的行走面处于同一水平面(见图12和图14).

5.4.4出入口

直梯可有通往到达区的正面出口[见图12 a)和图12 b)]或侧面出口[见图12 C)L

出入口的宽度应大于或等于500 mm且小于或等于700 mm[见图12 a)和图12 b)Jβ



C)側面出口示例


说明:

1——自闭门.

注:为更好地说明,没有画出所需的保护装置,如安全护笼和自闭门.

5.4.4.2自闭门

为防止通过出入口从平台坠落,在开口处应安装自闭门。

自闭门应满ISO 14122-3:2016中的7.4.1o

5.4.5活门

必要时,平台可设置进入(或离开)平台下方的直梯的开口,该开口应通过活门关闭(见图13)β

活门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开口应至少等于直梯护笼所需的尺寸;

b) 活门不应向下打开,只能向上或水平打开,

C)活门应通过刻意的动作且不依靠动力打开,并且操作力不应超过机械操作力的限值(参见

EN 1005-2 S2003÷Amdl • 2008 EN 1005-3:2002÷Amdl:2008) J

d) 处于打开位置的活门应允许操作者安全通过;

e) 操作者安全通过后活门应自行关闭(如通过弹簧)。

说明:

1——可滑动(可折叠)活门;

2 释放机构;

3——把手.

5.5坠落保护装置 5.5.1安全护笼

应通过试验来验证安全护笼的强度。

5.5.1.2 尺寸和要求

当护笼由水平箍和与之相连的竖直构件组成时,箍与箍之间的距离应小于或等于1 500 mm(见图 14),且竖直构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00 mm(见图15)。护笼的箍应垂直于护笼的竖直构件。竖直 构件应固定在箍的内侧且相互之间等距。

安全护笼的设计应使得在任何情况下构件之间的空隙都小于或等于0.40 m2o

安全护笼箍内的净距离应大于或等于650 mm且小于或等于800 mm(见图15)o

上述要求既适用于非圆形安全护笼,也适用于圆形安全护笼。踏棍至安全护笼的距离应大于或等 于650 mm且小于或等于800 mm(见图15) a

单位为毫米

说明:

α——直梯系统上升高度(总高度H,或者梯段高度方.

沿着直梯踏棍水平轴测得的到达区立柱内侧净宽应大于或等于500 mm且小于或等于700 mm [见图12 a)和图12 b)].

进入侧安全护笼的下方不应存在可能阻碍进入直梯前部区域的构件。在到达区,安全护笼应延伸 至与到达区护栏的顶端平齐(见图19).

安全护笼的最下部构件(即最下一级箍)与启程区之冋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2 200 mm且小于或等 于 3 000 mm(见图 14)

单位为毫米

15护笼内的净距离

如果配备了安全护笼的固定式直梯与高架启程区的护栏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或等于1 500 mm,则 安全护笼轴线左右两侧1 500 mm区域内的护栏内间隙应封闭,如通过无孔板或网状结构(见图16和 图 17).

如果扶手与安全护笼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700 mm,则应采取以下措施:

——延伸护栏[见图16 a)b)以及图17 a)b)],

——采用网状结构封闭间隙[见图16 c)d)以及见图17 c)d)*

如果采用网状结构,则网眼应小于或等于100 mm× 100 mm.

垂直于直梯的护栏与直梯之间的距离小于1 500 mm时,则应按照要求将护栏的长度修改成超过 1 500 mm[见图 16 b)Cl)Je


单位为毫米

b)护栏延伸时的側视图


C)釆用网状结构时的主视图



说明:

1——网状结构;

2--护栏延伸;

3——护栏;

16


完善启程区护栏保护功能的措施(侧向高处坠落)——示意图

单位为毫米










β





C)釆用网状结构时的側视图

d)釆用网状结构时的主视图


说明:

3---护栏I


4——带安全护笼的直梯;

5--建筑物I

6——平台.


5.5.2防坠器

防坠器应满足EN 353-Ie

在选择系统时,宜选择由导轨制成的刚性锚轨。

5.5.2.2带导轨式防坠器的直梯的布置

防坠器及其周围构件的设计应使得使用者不得不在安全位置接上或断开防坠器,例如提供满足 EN 795的连续锚轨(见图18)或满足5.4.5的活门,使得按照ISO 14122-32016中的7.4配备了自闭门 的平台被完全防护起来。

说明:

ɪ--休息平台;

2--自闭门.

18刚性锚轨延长的示例

5.6平台与梯台

5.6.1出入口平台

出入口平台及其保护结构应满足ISO 14122-2的要求。

用于防止在启程区、到达区和中间平台高处坠落的护栏应满足ISO 14122-3中关于护栏的相关 要求。

5.6.2中间平台和休息平台

5.6.2.1中间平台

中间平台应满足ISO 14122-2的要求。

需要时,用于防止在启程区、到达区和中间平台高处坠落的护栏应满足ISO 14122-3中的关于护栏 的要求。

当中间平台安装在两个梯段之间时,中间平台的长度(两个连续梯段之间的净距离)应大于或等于 700 mm(见图 19)

单位为毫米

5.6.2.2 休息平台

QiL

1

mm


说明:

1——门;

2--中间




19中间平台


除了以下要求之外,休息平1

——长度应大于或等于700

——宽度应大于或等于500

mmo


需要时,用于防止在启程区、到达区和中间平台高处坠落的护栏应满足ISO 14122-3中关于护栏的

要求。

5.6.3中间梯台

中间梯台的设计应使得安全护笼封闭的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最大。应避免水、雪、冰或粉尘等的 积聚。中间梯台与邻近结构之间的间隙应小于50 mm0无需填缝板或踢脚板。不应减小相邻安全护 笼的净距离[见图20 b)]β

两个相邻梯段竖直方向的重叠尺寸[见图20 a)]应至少为1 500 mm.上部梯段的安全护笼应至少 从距离中间梯台2 200 mm处开始,但不应大于3 000 mmo

为确保两个梯段的相邻立柱之间手能安全抓握.立柱之间的间隙应大于或等于75 mm且小于或等 于IOO mm,或者安装扶手(见ISO 14122-3).

从中间平台至第一级箍的距离Da不应超过2 500 mm[见图20 a)]

安全护笼的重叠尺寸D。应大于或等于2 000 mmo

单位为毫米



a)两个连续梯段的安全护笼

20两个连续梯段安全护笼的设计

b)两个连续梯段的安全护笼(偽视图)


说明:

Dt——中间平台与第一级箍之间的距离;

Do——重叠尺寸,



20 (续)


5.6.4活动式休息梯台

活动式休息梯台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当设计成单件式时,其宽度应大于或等于400 mm且长度大于或等于300 mm[见图21 a)]

b) 当设计成两件式时,其宽度应大于或等于130 mm且长度大于或等于300 mm[见图21 b)]β

单位为毫米


b)活动式休息梯台(两件式)示例


21活动式休息梯台示例

5.7固定式直梯活动部件的要求

除了基本要求之外.可折叠、可滑动、高度可调节或钗接部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处于工作位置时应牢固固定在固定式接近设施上;

在使用或存储位置时,应通过重力、弹力或锁定结构等锁定在预定位置;

——应通过设计避免挤压风险;

调整高度所需的手动操作力不应超过机械操作力的推荐限值(见EN 1005-22003+ Amdls

2008 EN 1005-3s2002+Amdl 2008) β

注:固定式接近系统某个部分可调节,便于在机器上存储。

6安全要求的验证

6.1总则

6.1.1 一般要求

安全要求和/或措施应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

--测量;

目视检査;

-计算和/或载荷试验。

应记录评估方法和结果(如采用记录表)。

对于安全要求的验证,假定:

一安全护笼通常用在双立柱直梯;

——防坠器通常用在单立柱或双立柱直梯。

6.1.2通过计算验证稳定性

载荷应施加到最不利的点进行计算。

应采用具体的材料标准中的作用分项系数。

6.1.3通过试验验证稳定性

对于铝和钢,试验载荷采用1.75的材料系数。

加载时间应大于或等于1 min O

应在移除试验载荷至少1 min之后测量残余挠度。

6.2双立柱固定式直梯的试验

6.2.1直梯构件的强度和弯曲试验

6.2.1.1立柱试验

对于所需稳定性的验证,直梯立柱的弯曲试验可在图22给出的模拟系统上进行。

本试验按照图22在至少有八级踏棍的直梯上进行,无需预加载荷。

试验载荷FTL)应为700 Ne

加载的直梯长度4倍踏棍间距)上的残余挠度不应超过0.3%

说明:

FTL 试验载荷;

A——踏棍间距.

22双立柱直梯——弯曲试验

6.2.1.2踏棍试验

施加200 N的集中预加载荷(FPL)来验证强度是否足够。

移除预加载荷之后,踏棍的位置作为按照类似方法施加的2 600 N试验载荷Fτk(见图23)的参考 位置。

可认为根据图23垂直施加的载荷均布在100 mm的长度上。衬垫应是刚性的且不应有锐边。

踏棍相对于长度的残余挠度不应超过0.3%

单位为毫米

说明,

1 ---衬垫;

Fpl--预加载荷;

FTL--试验载荷.

23双立柱直梯一踏棍试验

6.2.2安全护笼试验

试验应在由三级箍和五个竖直构件构成的安全护笼段上进行,且均固定在直梯构件上。

试验应按照图24进行。

200 N的预加载荷(FPL)垂直施加到最下一级箍最不利的点上。移除预加载荷之后箍的位置作为 进行1 000 N试验载荷(Fτι.)的参考位置。

载荷作用点测得的允许永久挠度不应超过50 mmo



说明:

FPL--预加载荷

FH --水平试验载荷3

Fτι.——垂直试验载荷。

24安全护笼试验

对于竖直构件∙500 N的载荷FH)应水平施加到连续两级箍之间最不利的点。FH可均布在三个竖 直构件上。

在施加载荷的点测得的允许永久挠度不应超过10 mm

试验应在与护笼使用条件类似的条件下进行。

6.3单立柱固定式直梯的试验

6.3.1直梯构件的试验

6.3.1.1直梯构件的扭转试验

立柱的稳定性可通过按照图25在足够长度的直梯上进行的扭转试验进行验证。

试验样品的最小长度是两个连续锚定点之间的距离。

单位为毫米


说明:


4--两个


400 N


.的距离


单立柱直梯一扭转试验

如图25所示,直淞/装

间的间距相等的长度两场、

试验载荷之间的距离等于

试验载荷垂直于直梯面.且应施加到


上的两个锚定点上,将两个


棍之间的距离


的力若别施加到与五级踏棍之


夺中靠近防滑装置的踏棍末端。


在施加试验载荷过程中,直梯的挠度不应超过20 mmo

挠度应在距离踏棍末端侧向防滑保护装置50 mm的位置测量,测量的方向应与施加试验载荷的方

向一致。

6.3.1.2踏棍试验

应按照图26通过试验验证稳定性。

单位为毫米

说明:

1 ---衬垫;

FPL --预加载荷

F∙∏.---试验载荷I

L——踩踏面长度.

26单立柱直梯——踏棍试验

200 N的预加载荷FPL应垂直施加到踏棍的顶部。移除预加载荷后踏棍的位置作为试验载荷 FTL的参考位置。

预加载荷和2.6 kN的试验载荷Fn的方向垂直于处于直梯使用状态下的踏棍顶部。

可认为预加载荷和试验载荷均布在100 mm的长度上,且衬垫放置在紧靠踏棍末端侧向防滑保护 装置的位置。衬垫应是刚性的且不应有锐边。

移除试验载荷后,踏棍相对于移除预加载荷后的位置的残余挠度不应超过踏棍长度L0.3%

挠度应在距离踏棍末端侧向防滑保护装置50 mm的位置测量,测量的方向应与施加试验载荷的方 向一致。

6.4护栏延伸部分试验

对于所需稳定性的验证,载荷FEX应沿着护栏延伸部分的上部长度方向水平施加在最不利的位 置,见图27.

FEX = 300 N/m × L Xy

式中y为钢和铝的材料系数3=1.75)

移除载荷后,延伸部分的功能不应被削弱,并且通过检査不应发现裂纹或永久变形。

说明:

1  ---衬垫f

2 --延伸部分、

长度

7.1.1 一般要求

除了 ISO¾412^

—防坠

一使用防源卒

攀爬直梯档蝴手

以下


器的固定和安装方法


7.1.2带防坠器的直梯系

应随机器在使用手册中给出ISO


关要求。


当直梯系统有防坠器时,应至少给出以下信息:

一关于带防坠器的直梯应只能由训练有素的使用者使用的建议;

关于使用不相容的自锁导轨式防坠器和不相容的刚性锚轨存在坠落风险的建议;

关于如何使用由制造商提供的带导向锁定的安全带的建议;

关于如何指导授权人员安全使用带防坠器的直梯的建议;

关于在使用和存储位置时如何将活动部件锁定在预定位置的建议。

7.2带防坠器的直梯系统的标记

在直梯系统的入口和出口处应至少永久标记出以下信息:

--制造商;

--制造年份I

--调试日期5

坠落保护依据的标准;

——全身安全带依据的标准;

——导轨式防坠器的类型;

坠落保护装置的类型;

提示:“必须使用个体防护装备气

标记只需在通过直梯可到达的入口或出口处加贴。

通过压花等措施进行标记可认为是永久性的。标记的信息宜在带防坠器的直梯的使用说明中 给出。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防攀爬装置的设计要求

A.1 一般要求

防攀爬装置应固定在直梯上,且按以下要求设计:

——防攀爬装置不应增加坠落风险;

带防攀爬装置的直梯和护栏的净宽应满足4.1.25.5.1.2的要求;

为了不削弱操作者进入或离开直梯时的活动空间,带防攀爬装置的直梯和护栏的净宽应满足

4.1.2 5.5.1.2 的要求;

操作者在攀爬直梯时不应有陷入风险;

防攀爬装置处于进入位置时应允许操作者安全穿行(如果安装了门系统,这意味着门“打开”);

——防攀爬装置与直梯的组合不应削弱直梯的完整性,如稳定性;

——防攀爬装置应安全、可操作,且应通过钥匙从启程区进入直梯;

站在直梯上时,应可通过单手或单脚操作防攀爬装置;

一在安全穿行后,防攀爬装置应通过自关闭(如弹力)或自锁(锁定)防止进入(如果安装了门系 统,这意味着“关闭并锁定”)。

1防寧爬装置通常安装在启程区,但并不排除在到达区安装。

2出于安防考虑,可能还需要依据相关法规。

3防擧爬装置也可作为防护装置,见ISO 14120.

A.2配备防攀爬装置的门系统

A.2.1概述

门系统见图A. 1Q

说明,

A.1带安全护笼的固定式直梯的防舉爬装置示例

A.2.2尺寸

门的高度应至少为1 800 mmβ

对于配备安全护笼的直梯,门的上部与护笼之间的自由空间应为10 mm50 mm,且防攀爬装置 应配备可防止进入护笼的附加水平盖板(见图A.1).

在配备防坠器的直梯上.防攀爬装置的上部应位于3 000 mm以上,以防止误用。从地板测得的锁 定系统高度应为600 mm~1 800 mmo

A.2.3试验

A.2.3.1 一般要求

试验应在关闭并锁定的门上进行。移除载荷后,不应存在可观察到的导致功能削弱的永久变形。 还应进行功能试验。

A.2.3.2静态试验

应在两个不同的试验中施加以下载荷:

1 500 N的载荷Fh应按照图A.2水平施加到门的每个角上,持续1 min

4 500 N的载荷F.应按照图A.2垂直施加到门下面两个角上。

说明:

Fh——水平载荷;

F,——垂直载荷.






A.2静态试验


A.2.3.3 盖板动态试验

符合图A.3且重量为50 kg的袋子(软的)应从盖板2 OOO mm上方落到水平的盖板上。

单位为毫米

A.3试验袋

A.2.4防攀爬装置的使用信息

除了关于解锁信息的一般要求(见ISO 14122-ls2016中的第7章)之外,应在门上或在门的一侧永 久标记出可见的标志。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配备安全护笼的固定式直梯的主要尺寸

配备安全护笼的固定式直梯的主要尺寸见图B.1

注:要求、规定及细节,参见本部分的相关章节.


单位为毫米


说明:

ɪ--总高度大于或等于3 000 mm

2--启程区$

3——封闭式踏棍周长小于或等于140 mm.

B l配备安全护笼的固定式直梯的主要尺寸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与GB/T 17888.4—2008相比的主要技术变化

本部分与GB/T 17888.4—2008相比的主要技术变化见表C.lβ

C.1技术修改


GB/T 17888.4—2008

GB/T 17888.4—2020

更新

3.1,新增术语“

3.2.増加了图

3.3,増加了

3.4,増加了

3.5,修改

3.6


修改为:

本部分仅限制在“固定 式部件”


动力的可调


统“


3.7.1,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


3.7.2

3∙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0,新增术语梯一

√y

3.11,修改

39 //

3.12,修改

3.13,修改

3S                      _

3.15

3.12

3.16,新增术语“未经培训的使用者”

3.17,新増术语“训练有素的使用者”

4.新增“直梯系统的选择和设计”

4.1

4.1

4.1.1,新增“建造”

4.1第三段,通用方面移至第1部分

4.1.2,新增“根据可获得的空间进行选择”

4.1.3,新增“直梯与永久性障碍物之间的空间”

4.2,5 4.4.4

4.2.修改■坠落保护装置类型的选择”

4.3


C.1 (续)

GB/T 17888.4—2020

GB/T 17888.4—2008

4.2.1,修改“坠落保护装置的必要性”

4.3.1

4.2.2,新增“坠落保护装置的类型”

4.2.3,修改“风险评估的指南”

4.3.2

4.3,新増“梯段高度与坠落保护装置”

4.3.1,新増“空间限制”

4.3.2,新増“3 000 mmV直梯系统总高度H≤10 000 mm"

4.3.3,新増“直梯系统总高度H>10 000 mm"

4.4,新增“平台与梯台”

4.4.1,新增“启程区和到达区平台的安装”

4.4.2,新増“直梯总高度H>10 OOO mm时平台和梯台的布置”

4.7.5.1

5,修改“直梯系统的特殊要求”

4

5.1,修改,给岀了计算方法

4.1

5.1.1,新増“永久作用力(自重)”

5.1.2,新増“可变作用力(额定载荷)”

5.1.3,新增“附加载荷”

422.2中的节

5.1.4,新增“设计”

4.1中的节

5.2,新增“双立柱直梯”

4.4

5.2.1,新増“强度”

4.2

5.2.2,修改“踏棍”

4.2

5.2.2.2.修改

4.4.1.1 4.4.1.2

5.2.2.3,修改

4.4.2.2

5.224,修改.如排除了地面的踏棍

4.4.2.4,4.4.2.3

522.5,修改

4.4.1、图 6

5.2.3,新増•直梯与护栏的连接”

5.3.新増“单立柱直梯”

4.23.4 和图 5

5.4,新增“启程区和到达区”

5.4.1,新增“一般要求”

4.7

5.4.2,修改“启程区(人口)”

4.7.1

5.4.3,修改“到达区(出口)”

4.7.2

5.4.4,修改

4.7.3,4.7.3.3 除外

5.4.5,修改“活门”

4.7.3.3

5.5,新増“坠落保护装置”

4.3

5.5.1,修改并删除了图4d)

4.54.7.1.24.7.2.2、图 4a)、图 4c)8

5.5.2,修改

4.6 4.7.4.3

C.1 (续)

GB/T 17888.4—2020

GB/T 17888.4—2008

5.6,修改

4.7.5 和图 4b)

5.7.新増“固定式直梯活动部件的要求”

6,修改

5

7,修改“固定式直梯使用信息"

6

新増附录A“防拳爬装置的设计要求”

新増附录B“配备安全护笼的固定式直梯的主要尺寸”

注:本表给出了相对于GB/T 17888.4—2008的主要技术变化,并不包括所有修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