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无轨电车试验方法


GJ/T 5008—93


MethOd Of test for trolleybuses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轨电车的试验方法,用以试验和鉴定无轨电车整车的技术性能。

本标准适用于CJ/T 5004((无轨电车系列》中所规定的各级无轨电车。

2引用标准

GB 1496机动车辆噪声测量方法

GB 3907工业无线电干扰基本测量方法

GB 4599汽车前照灯配光性能

GB 4970汽车平顺性随机输入行驶试验方法

GB 5902汽车平顺性脉冲输入行驶试验方法

CJ/T 5007无轨电车技术条件

JB 3689货车和客车制动系统道路试验方法

JB 4020汽车驻车制动试验方法

3 —般试验条件

一般试验条件系指进行本标准述及的各项试验时,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各项试验中的特殊要求,则 在该项试验中加以补充规定。

3.1无轨电车各组成部件及附属装置应装备齐全,固定可靠。

3.2各种总成的调整及继电器保护装置的整定状况。应符合无轨电车设计说明书的规定。

3. 3各润滑部位及气路系统的密封性,蓄电池液面的高度及轮胎气压等均应符合说明书的规定。

3. 4高压电气系统与车架之间,高、低压电气系统之间的绝缘电阻值应符合CJ/T 5007无轨电车技术 条件》的规定。高、低压电气系统的线路应无短路、断路及错接。各开关、灯具及音响设备等电气装置应 符合规定。

3.5各种电机的电刷及集电滑块应完整有效。

3.6试验应在晴天或阴天进行(防水试验例外),风速不超过3 m∕s,气温应在0°C35P范围内。

3.7试验道路应为干燥、平整清洁的沥青或水泥路面,其纵向坡度不大于±1%,路面的横断面拱坡不 大于士2% ,路面的宽度不小于8 mo

3.8满载试验应以砂袋代替乘客,每位乘客的质量按60屈核定。砂袋应放置在乘客座席和立席的地 板上。试验人员、仪器和设备的质量应计入载荷内。

3.9试验无轨电车应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技术保养,并作详细记录。试验期间不得对无轨电车的 各总成任意调整、更换零件或保养与修理。对试验无影响的修理与保养,须经主持试验的组织同意后方 可进行,并应作详细记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08-18发布                               1994-03-01实施 3. 10试验中使用的测量用具及仪表应符合相应技术标准的规定,并应在鉴定的有效期限内。

4试验无轨电车的验收

试验无轨电车的验收是在正式试验以前,对无轨电车应做的检验工作。

4.1无轨电车的登记

登记内容为制造厂名、无轨电车的牌号和型号、出厂编号、额定载客量、乘客座位数、底盘型号和编 号、牵引电动机型号及无轨电车岀厂日期等* 4.2无轨电车的检査

检査牵引电动机、空气压缩机用电动机和底盘各总成、部件和附件、车身设备和附件以及其他附属 装置的完整性;检査车身面漆的色泽及其均匀牢固性,外部紧固件的紧固程度,各总成的润滑及其密封 状况等。

4.3装配和调整质量的检査

按照技术条件及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下列各项的检査

L 起动踏板、制动踏板的灵活程度和自由行程;

j. 制动鼓和蹄片的间隙;

k. 各种电动机、发电机电刷的压力;

4.4无轨电车的行驶检验

4.4. 1无轨电车的行驶检査应在空载状态下进行,里程不少于30 km0行驶中检査各总成的性能、声 响和温度,密切注意转向机构、制动系统、牵引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的工作情况,有异常现象时应停车检 査,找出原因,排除故障后再进行行驶检査。

4.4.23. 7条规定的路面上,以30 km/h的速度开始滑行到停止,滑行距离不应小于技术条件的规 定值。

5试验内容

试验应按表1所列项目进行。

1

试验项目

厂内试擄~

1

外部尺寸的测量

2

内部尺寸的测量

3

驾驶区尺寸的测量

4

质量的测定

5

转向轮偏转角及转向盘转动圈数的测量

6

转弯直径、转向盘外缘切向力、转弯通道圆宽度和外摆值的测定_________

1 (续)

淳号

试验项目

7

&接车禾向自由度测室

8

集电器试验

9

电气装置动作试验

10

耐电压试验

11

绝缘电阻测定

12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定

13

车厢内、外部照明装置试验

14

车厢防水密封性试验

15

无线电电磁场干扰的测定

线路试验

16

无轨电车起动及运行过程的试验

17

斩波调速电路试验

18

速度性能试验

19

制动性能试验

20

爬坡试验

21

驾驶区采暖试验

22

噪声测量

23

车厢通风试验

24

行驶平顺性试验

25

运营试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外部尺寸的测量

5.1.1测量条件

5. 1.1.1测量条件应符合第3章一般试验条件中的有关规定。

5.1.1.2测量场地应为清洁、完好的水平地面,其平面度在1 m2范围内不大于2 mmo面积应能容纳 车辆外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5. 1.2测量方法

5. 1.2. 1无轨电车停放在测量场地上,车轮和较接部件应处于直线行驶位置。

5. 1.2.2水平尺寸除直接测量外,应借助重锤将测量尺寸两端投影到地面上,并将车辆纵向对称中心 面与各轴中心线投影到地面上。按地面上需测尺寸两端的投影点,以纵向中心面与各轴中心线为基准 线进行测量。

5. 1.2.3高度尺寸除直接测量外,可利用测量架、高度尺等专用量具测量。

5. 1.2.4角度参数以测定各特征点的位置计算求得。

5.1.3测量项目见表2和图1

2外部尺寸测量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符号

序号

项目名称

符号

1

车辆总长

9

中轮轮距

2

车辆长

L2

10

后轮轮距

B3

3

车辆宽

B

11

前悬

CI

4

车辆总高(空载状态)

HI

12

后悬

C2

5

车辆高(空载状态)

H2

13

接近角

6

前轴至中桥的轴距

Z

14

离去角

TZ

7

中桥至三轴的轴距

15

乘客门开启的有效宽度

W

8

前轮轮距

BI

16

最小离地间隙(满载状态)

1测量无轨电车外部尺寸图

5.2内部尺寸的测量

5.2. 1测量条件:同5.1.1

5. 2.2测量项目见表3和图2

3内部尺寸测量项目

序号

______项目名称

符号

序号

项目名称

符号

1

一侧为双人座椅(金两个单人座椅并列)

14

乘客门高

另一侧为一个单人座椅的中间通道宽度

15

空载时车厢地板高

2

两侧均为双人座椅(或两个单人座椅并

B3

16

座椅下面地板允许抬高值

列)的中间通道宽度

17

空载时第一级踏步高

H9

3

车内高

HI

18

第二、三级踏步高

HIO

4

同方向座椅座间距

LI

19

第一级踏步深度

5

座垫前沿至前靠背的间距

Lz

20

第二级踏步深度

6

座垫前沿至前面隔板的间距

L3

21

踏步的内凹度

B6

22

地板到顶篷扶手杆高度

Hn

7

安装在护轮罩上的座椅或座椅前面有围

Li

23

顶篷扶手杆到座椅座垫边的水平距离

B7

板时座位上的乘客放置脚所需要的距离

24

地板到座椅靠背扶手高度

H12

8

面对面座椅外侧间距

L5

25

扶手杆周围空间半径

R

9

座垫至侧围内护板间距

B3

26

侧窗扶手高

10

座椅高

HS

27

侧窗扶手至车窗玻璃的间距

11

护轮罩上的座椅自脚蹬地板至座垫高度

Hi

28

车门处的扶手栏杆距地板面高

HIi

12

侧窗上沿高

29

二级踏步板至车门机构下平面的距离

Wl5

13

侧窗下沿高

30

通道地板坡度____________

I

5.3驾驶区尺寸的测量

5. 3. 1测量条件:同5.1.1条。

5.3.2测量方法

R


5. 3. 2.1测量驾驶员上视角α和下视角目时,驾驶员座椅和靠背应处于无载状态。首先在驾驶员座椅 可调的范围内,将座椅调整到上、下、前、后接近中央的位置,然后按图3所示的尺寸,测出驾驶员眼高点 B,并测出B点至地面距离MB点至保险杠的水平距离N

再按式(1)、式(2)分别计算α和戶值:

a = arctg


5 — M 12⅛T√


arctgΓ+N ..........................................(2)

5. 3. 2. 2驾驶区其他尺寸可按表4和图3所示,直接测量。

4驾驶区尺寸的测量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符号

序号

项目名称

符号

1

前挡风玻璃下缘至隔板的最小距离

12

转向管柱左侧的踏板至转向柱中心的

2

前挡风玻璃下缘至驾驶员座椅靠背的最

$2

距离

小距离

13

各操纵踏板在自由状态下其边缘至周围

3

座椅表面最小宽度

bi

障碍物的最小距离

4

座垫深

14

转向盘外缘至仪表板的最小距离

5

座椅高

Λ1

15

转向盘外缘至驾驶区内壁的距离

6

座垫平面至转向盘下缘的最小距离

Λ≈

16

前挡風玻璃下缘至地板的距离

7

座椅靠背至转向盘中心的距离

$3

17

前挡风玻璃总高

Λ5

8

座椅靠背至操纵踏板中心的距离

Si

18

上视角

a

9

操纵踏板中心至驾駛座椅处地板面的最

A3

19

下视角

β

大高度

20

转向盘与水平面的夹角

y

IO

制动踏板至转向管柱中心的距离

21

转向管柱中心线与驾驶员座椅中心线的

bi

11

起动踏板至制动踏板的距离

偏移距_______________

5.4质量的测定

5. 4.1无轨电车的空载质量和满载质量及其所对应的各轴载质量要分别测定。

5.4.2无轨电车的质量用地中衡测定。地中衡的精度应为±0.1%。称台出入口地面应与台面在同一 水平面上,称量前应校验称台。

5.4.3质量测定过程,要放松制动器,不得用三角木等物支撑车辆,且不得改变车辆的静止状态。

3驾驶区尺寸测量图

5.4.4称量单节无轨电车的空载质量与各轴轴载质量时,无轨电车先从一个方向驶出称台,依次称量 前轴轴载质量G板、空载质量GL及后桥轴载质量G富然后调头,从相反方向测定前轴轴载质量GWOl、 空载质量GR、及后桥轴载质量GL ,取二次读数的平均值。

5.4.5称量钗接无轨电车空载质量与各轴轴载质量时,先将前轴驶上称台称得前轴轴载质量G,01o再 将前轴、中桥同时驶上称台,称得前轴、中桥轴载质量之和G's+G'°2,然后将前轴中桥驶出称台,将三 轴驶上称台,称得Gf03 ,调头从相反方向测定GfX Gg +Gw°2G"°3,取二次读数的平均值。

5.4. 6称量无轨电车满载质量与各轴载质量时,无轨电车应按3. 8条放置载荷。再按5.4.45. 4.5 的办法,称量满载时单节无轨电车前轴轴载质量G'C,后桥轴载质量G'GL与满载质量GLa 以及皎接无轨电车前轴轴载质量G,alG1 ,中桥轴载质量GG\与三轴轴载质量G、GL O 5.4.7测量结果按表5计算

5

承载状况

测量项目

测量结果与计算∕kg

空载

单节无轨电车:       '

空车质量                Go

前轴轴载质量             GOl

后桥轴载质量               G(12

钗接无轨电车:

空车质量                GO

前轴轴载质量             GOl

中桥轴载质量            Gm

三轴轴载质量             G03

G(J = (G"矶)/2

GOl — CG7O1 +Ci )/2

GZ = (G%+廿簡)/2

Gf) =(G7Ol +Gz02 +G% +廿01 +CΛ)2 +C03 )/2

GOl ~ (G QI -¼G^oι )/2

GOW = (G*g +G%g )/2

G(J3 = (GL3 + C03 )/2

满载

单节无轨电车:

满载质量                Ge

前轴轴载质量             GaI

后桥轴载质量             G12

较接无轨电车:

满载质量                Ga

前轴轴载质量             GeI

中桥轴载质量             G82

三轴轴载质量             Gaa

G = (G"G)∕2

GL(G\+硏】)/2

Ga2 = (G+C)∕2

Ga — (Gzl ÷Gza2 +G ÷Gvβι JrG+Ca3)∕2

Gl = (Gγjι + G^flι )/2

GL(GL+CG∕2

GB3 = (GL3 + Gffflɜ )/2

5.5转向轮偏转角及转向盘转动圈数的测量

5.5.1转向轮偏转角试验应在特制的平台上进行,分别往左右两个方向转动转向盘,使转向轮由直行 位置向两个方向偏转到极限位置,量取轮胎中心线偏转到极限位置与原直行位置时轮胎中心线的夹角。 5.5.2在转向盘上记一标志后,由一个极限位置转到另一个极限位置时,转向盘转动的圈数应符合设 计规定。

5. 5.3转向轮偏转角和转向盘转动圈数试验可同时进行。

5.6转弯直径、转向盘外缘切向力、转弯通道圆宽度和外摆值的测定。

5. 6. 1转弯直径、转弯通道圆宽度和外摆值应在无轨电车空载时测定。

5.6.2测量场地应平坦、硬实、干燥和清洁,面积应能容许无轨电车作全圆周回转。

5. 6.3无轨电车装好行驶轨迹记录装置,在转向盘上装置测力计,当转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时,保持转向 盘不动,以10 km/h的速度行驶。描绘内外轮胎的行驶轨迹,并记取转向操作过程中施加于转向盘外 缘上的切向力。行驶一圈后,将无轨电车驶出场地。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测量轨迹直径,取其平均 值,左右转向各进行一次。

5.6.4外转向轮中心平面轨迹的直径。即为无轨电车最小转弯直径(图4D2

5.6.5用同样方法测岀无轨电车最外点及最内点的转弯直径,即为转弯通道圆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 (图4中的DlQ),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之差的一半,即为较接车的转弯通道圆宽度。

4无轨电车最小转弯直径及转弯通道圆宽度

5. 6.6当无轨电车以直行方向停于场地上,沿车身外侧向地面作一投影线,并将前轮偏转到相当于转 弯直径24 m的角度。握定转向盘后低速起动。单节无轨电车和饺接无轨电车的车尾最外点对投影线 的外摆值,应符合图5a、图5b的规定。

5.7钗接车纵横向自由度测定

5.7.1测定纵向折角时,按以下步骤进行:

5a单节无轨电车外摆值

5b钗接无轨电车外摆值

5.7.2测定横向扭转角时,在无轨电车后身板上用水平仪标岀水平直线。然后用千斤顶先后分别顶起 后轴的左右侧,当原水平直线与水平面夹角,左右分别达到时,较接机构不应出现异常现象。

5.8集电器试验

5. 8. 1测量无轨电车与架空线网的最大偏移距离时,无轨电车应处于空载状态,集电头装配新滑块。 滑块对触线的压力,应在规定的范围内,试验应在触线悬吊点处距地面高度不小于5 m的直线路段进 行。无轨电车应按CJ/T 5007中规定的左右偏移距离和行驶速度与线网平行行驶100 m以上,集电头 不应脱线。

5.8.2测定集电头自由升起的最大高度时,将集电头脱离触线并排除向下的拉力,使其处于自由静止 状态,测量集电头夹板上边缘至地面的距离。

5.9电气装置动作试验

在规定的电压范围内,检査主电路、控制电路和各辅助电路开关装置的动作和顺序是否正常。测量 变阻调速型无轨电车的主电路各个运行档位的电阻值。须符合设计要求。检査各种保护装置和继电器 的整定值。

5. 10耐电压试验

5.10. 1耐电压试验是检査性试验,下述每个回路应分别单独试验IJ可能受到损坏的电子设备,试验时 不应接入或予以短路。试验电源的电压应为正弦波,频率在45 HZ62 HZ之间,当其高压输出端短路 时,电流不应小于0.5 Ao试验电压以有效值表示,施加试验电压时间为Imin°应从小于0. 5倍试验 电压开始,以约5 s时间逐步升至规定值,然后持续1 mino施压结束后,应避免突然中断电压。试验期 间应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由于电容或电感效应而可能在某处出现异常电压。

5.10.2耐电压试验的部位及试验电压值见表6

6                        单位V

序号

耐电压试验部位

试验电压

1

额定工作电压Ue600 V的电气设备的基本绝缘(设备的导电部位与其金 属机壳或框架之间)

21JC +1 000

2

额定工作电压U600 V的电气设备的附加绝缘(设备金属机壳或框架与

车身金属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5U. + 2 000

3

兼用600 V24 V(12 V)额定电压的电气设备600 V导电部位与车身金 属之间

2. 5Ue+2 000

4

工作电压不大于72 V并为双线制的印刷电路与其金属框架之间

500

5

额定工作电压Ue600 V的电缆,当其所连接的电气设备安装完毕后,电缆

导电部位对车身金属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85(2Ue + l 000)

5.10.3在试验过程中,应没有绝缘击穿、表面闪路和电压突然下降等现象出现。试验结果记入表 AI中。

5. 11绝缘电阻测定

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5%90%时,用表7所规定的仪表测量无轨电车的总绝缘电阻值,测量各乘 客车门第一级踏步及车门扶手分别对车架的绝缘电阻值。

7                        单位v

测定部位的额定电压

兆欧表的标称电压

≤60

250

>60~660

500

>660 — 1 200

1 000

5. 1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定

5.12.1电气间隙的测定

无轨电车电气间隙是指承受600 V电压回路的裸露导电体与车身金属部件之间的最短直线距离 (一般指空气途径K当电气设备具有两种工作电压时,则低压电器的裸露金属部件,视同车身金属部 件。可用长度量具直接测量无轨电车电气间隙。

5.12.2爬电距离的测定

无轨电车的爬电距离是指承受600 V电压回路的裸露导电体与车身金属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 面的最短距离,该距离应为电气设备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表面距离之和。可用长度量具直接测量爬电 距离。

5.13车厢内、外照明装置试验

乘客车照内外照明试验,应在车辆静止状态且没有其他光线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当开启全部车厢 灯后,蓄电池端电压不低于其额定值,按下述部位测定其照度:

C.在驾驶区内与车辆纵向对称平面相距500 mm的两侧平行线上各取其中点,由该中点前后 250 mm分别确定四个测试点,在距地板高500 mm处,测取四点的照度,然后取平均值。

5. 14车厢防水密封性试验

应优先采用人工降雨进行试验,也可用自然降雨进行试验。

5. 14. 1 采用人工降雨法试验时,降雨面积应不小于车体水平投影面积。降水强度应为 (6-10) mm∕min(用雨量计测量)。水柱喷射方向:车辆前后部的喷嘴轴线与车辆纵向对称面平行,与 铅垂方向的夹角为30°45°,喷嘴朝向车体;侧面喷嘴的轴线与铅垂方向的夹角为30°45°,而与横向 铅垂面平行,喷嘴朝向车体;顶部喷嘴的轴线与无轨电车基准水平面垂直,喷嘴朝向车体。喷嘴距车体 外表面为500 mm1 300 mmO雨水应均匀覆盖车辆表面,不存在无水区。

试验前测定无轨电车总绝缘电阻值、关闭车门、车窗后,人工降雨15 min,检査各处的渗漏情况。 测量挡风玻璃刮水器的刮水面积和效能,并测定总绝缘电阻值。

5.14.2采用自然降雨试验时,应在平均降雨强度不低于6 mm/min的雨中进行(用雨量计测定)。关 闭无轨电车门、车窗后,无轨电车在雨中停车30 min。在淋雨过程中,测量挡风玻璃刮水面积和效能, 然后检査各处的渗漏情况。并测定总绝缘电阻值。

5. 14.3在任一种情况下,各部位应无可见的水滴出现,并且对电缆、电气设备以及保证无轨电车正常 工作所必须的其他设施。都不应该引起有害的后果。试验结果填入表A2中。

5. 15无线电电磁场干扰的测定

无轨电车运行操作过程所产生的电磁场对其环境的干扰,按GB 3907进行测定。

5. 16无轨电车起动及运行过程的试验

5.16.1变阻调速的无轨电车,在起动过程中,起动分段的档次应明显,在各调速级之间的过渡中,无轨 电车速度不应出现突变现象。

5.16.2斩波调速无轨电车的起动过程,加速应均匀。牵引电动机由全磁场运行向削弱磁场加速阶段 过渡时,无轨电车的速度不应出现突变现象。

5.17斩波调速电路试验

5. 17. 1当电源电压分别为400 V720 V时,检査斩波器的工作是否正常(如:在试验台上试验时,牵 引电机回路电流不应小于电机的额定电流

5. 17. 2当控制电源的电压(12 V24 V)分别为0. 7∏eL 25Ue的波动极限值时,检査斩波器的工 作是否正常(Ue为额定供电电压)。

5. 17.3在辅助电气装置(如:空气压缩机用电动机、照明灯具等)断开瞬间,检査控制系统工作是否 正常。

5. 17.4断路器断开主回路,车辆处在静止状态,分别按起动和制动操作次序,反复多次踩下起动和制 动踏板,检査各接触器及控制系统的工作是否正常。

接通主回路断路器,同时踏下起动踏板和制动踏板时,检查无轨电车是否处在制动状态。

5.17.5对设有电制动的无轨电车,在满载情况下,车速不小于30 km/h时,使牵引电动机处在最强励 磁的制动级,当车速急剧下降时断开制动回路,然后继续加速。斩波调速系统应工作正常。

5. 17.6牵引电动机处于最深削弱磁场状态,电枢电流不小于额定电流时,用断路器或其他方法瞬间断 开牵引回路,然后再正常起动,斩波器工作应正常。

5. 18速度性能试验

5. 18. 1速度性能试验除按第3章规定外,还需补充以下条件:

5. 18.2在无轨电车由静止加速到最高速度过程中,用速度测量仪测定最高车速t,

5.18. 3无轨电车由静止状态加速到40 km/h的速度,用记时仪记录无轨电车的加速时间。

在加速过程中,不应有切断主电路的情况发生。

5. 18.4最高速度和加速时间的试验,在同一路段内往返进行不少于2次,最高速度和加速时间的测定 可合并进行,试验结果各取平均值,填入表A3o

5.19制动性能试验

5.19.1试验项目

a.常用制动器冷态制动效能试验;

K 常用制动器双管路制动效能试验;

5. 19.2试验条件

5. 19.2.1试验场地为干燥、平整的混凝土路面或其他具有相同附着系数的硬路面。路面纵横向坡度 按3. 7条规定,路段要有足够的长度以保证试验安全进行。

5. 19. 2.2 气温应在4笔〜35笆范围内。

5.19.2.3无轨电车应处于满载状态,各轴的轴载质量分配应符合CJ/T 50073.1.8条规定。

5.19.2.4制动回路的气压不大于额定工作气压。

5. 19.2.5轮胎花纹的磨损量不超过新轮胎的20%,气压应符合制造厂说明书的规定。

5.19.2.6 在制动器领蹄或衬块中心处,安装温度传感器,传感器安装方式,参照JB 3689中 的4. 3. 2条。

5. 19.3试验仪器

试验仪器在试验前按要求进行标定。为了提高精度,除下列仪器外,可以增如其他仪器。

5.19.4常用制动器冷态制动效能试验

5. 19.4. 1试验前除整车行驶中的磨合外,应进行10次强制动磨合(减速度约为4 m∕s每次间隔时 间2 min以上)。检査各仪表的工作状况和制动系统技术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5.19.4.2选定试验路段150 m,(依试验车需要可适当延长),中间50 m为制动距离测量区,两端各 50 m为稳定初速度检测区。试验路段应有足够的宽度。

5. 19.4.3每次制动试验前,制动衬片的初始温度应为60P~90P°

5. 19. 4.4无轨电车分别以20 km/h30 km/h的稳定速度通过初速度检测区,到达制动距离测量区 起点,按预定的发令信号,以最大减速度制动至停车。试验往返各进行2次,取平均值。

5. 19. 4.5试验过程中记录初速度、制动减速度、制动距离、跑偏量、管路压力及制动衬片的最高温度 值。填入表A4(a)o

5. 19. 4.6制动初速度允许控制在±10%的范围内。制动距离按式(3)校正:

,V

L = L (一)2 ................................................ ( 3 )

V

式中:L  校IE的制动距离,m

L,--测定的制动距离

V——规定的初速度,km/h

V,——测定的初速度,km/hO

5. 19,4.7无轨电车以30 km/h40 km/h的速度行驶,踏下气制动踏板并且瞬即抬起,进行点制动, 观察跑偏程度,并记入表A4(a)中。

5.19.5常用制动器双管路制动效能试验

5. 19. 5. 1检査气路系统技术状况是否可靠,每个分管路的压力须符合CJ/T 50073. 4. 2. 4条的规 定,当任一分管路失效时,应不影响另一分管路正常工作。

5. 19. 5. 2断开其中一支分管路并使其保持零气压,按5.19. 4. 4条进行试验,然后与另一支管路轮换, 并作同样的试验,试验结果填入表A4(b)o

5.19.6电制动效能试验

5. 19. 6. 1电制动效能试验条件,应符合5. 19. 2. 15. 19.2. 2的规定。

5. 19.6.2 当无轨电车的速度为40 km/h时,操纵电制动装置,以最大的电制动效果将速度减至

15 km/h,记取减速度的最大值,填入表A4(c)o

5. 19. 6. 3电制动过程中,牵引电动机的电压和电流均不应超过设计规定值。

5.19.6.4在电制动效能试验过程中,其他制动装置不应同时发生作用。在同一路段内应在往返两个 方向进行试验,每个方向的测定值不少于2次。取平均值后,按表A4(c)填入计算结果。

5. 19.7驻车制动装置效能试验

驻车制动试验,参照JB 4020有关内容进行试验。

5. 20爬坡试验。

5.20.1爬坡试验应在满载情况下进行。车辆技术状况和气候条件,应符合第3章的规定。

5.20.2试验路面的坡度不小于12%,坡长不少于40 m,坡度基本一致,坡底有不少于20 Tn的水平 路段。

5. 20.3如坡度不符合规定时,可用增减装载质量的方法进行试验。装载质量按式(4)折算;

式中:aB--规定的爬坡角度;

«s——试验时实际爬坡角度J

Gs——试验时增减装载质量后的总质量,kg

Gb-无轨电车满载质量,kg0

5. 20. 4无轨电车停于坡底前的水平路段,由坡底起动爬至坡顶检査爬坡试验过程有无异常现象。如 因驱动轮打滑而爬不上坡时,可装防滑链条或采取其他防滑措施进行试验。试验应不少于2次,试验过 程中,记录牵引回路电流的最大稳定值及线网电压。将试验结果填入表A5o

5.21驾驶区采暖试验

采暖试验应在气温低于一20°C的环境中进行,风速不大于5 m∕s0

5.21.2试验仪器

温度计(一50P50oC)秒表、综合气象仪。

5.21.3试验方法

5.21.3.1无轨电车以空载状态停于试验路段,关闭驾驶区和车厢所有门窗,开启驾驶区取暖设施。测 取驾驶员座椅前缘下部距地板50 mm处的稳定温度值。

5. 21. 3.2无轨电车以不低于20 km/h的速度行驶,每5 Inin测量一次,共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作为驾 驶区内温度值。

5.21.3.3试验前后各测一次车外温度,取平均值作为车外温度试验数值。填入表A6

5.22噪声测量

无轨电车噪声的测量除下列补充规定外,均按GB 1496的规定进行。

5.22.2测定无轨电车匀速行驶车外噪声时,无轨电车以40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测量区域。空气压 缩机用电动机应处于工作状态,将车外噪声测量结果填入表A7(a)o

5. 22. 3车内噪声的测试点为三处,驾驶区,见GB 1496所列,其余两处为牵引电动机和空气压缩机用 电动机所对应的地板中心上部1.5 m处。测定时,无轨电车以40 km/h的速度行驶,空气压缩机用电 动机处于工作状态,车内噪声测量结果填入表A7(b)o同一种噪声测量试验不应少于2次。

5.23车厢通风试验

5.23.1试验仪器

5.23.2 试验方法

5. 23. 2. 1无轨电车在空载状态下,将车厢(包括驾驶区)全部通风窗口开至最大,关闭所有车门,测量 车辆通风面积。

5. 23.2.2无轨电车以15 km/h的速度行驶,判定各窗口的风向(进风或出风)并记取风向与进风面的 水平夹角L

5.23.2.3用风速计测量各进风窗口的风速,测量时风速计置于所测通风口面积内侧510 mm处。 风速计的轴线方向垂直于水平面,风速计的迎风面面对风向。每个窗口面积测量9点(如图6所示)取 其平均值。

I   9   Q    /通风窗的通风面积

4       5

7       8

6风速计在通风面积上的测量位置

5.23.2.4按式(5)计算车厢每小时空气的换新次数:

N =      ∙ Vi • £ Sinai .................................... (

ɪJ

式中:N——车厢每小时空气换新次数,次/h

B——车厢总容积,m3

Vj——各个进风窗的风速,m∕s;

£——各个进风窗的实测进风面积,m2

%——各个进风窗进风方向与进风面积的水平夹角。

上述测量,在同一路线上往返各试验2次,取平均值。将测量与计算结果填入表A8o

5. 24行驶平顺性试验

5. 24. 1无轨电车的行驶平顺性试验应按GB 4970GB 5902的规定进行试验。

5.24.2试验道路只选沥青路,即相当二级公路、次高级路面。试验车速应为304050km/h。常用车

速为40 km/hO所测的降低舒适界限TCD值应符合CJ/T 50073. 1. 16的规定。

5.25运营试验

运营试验是将无轨电车投入实际载客运营,以考査无轨电车在实际运营中的适应性及零部件的耐 久性和保养修理中的方便性。

5. 25. 1试验条件

5.25. k 1试验车应为技术状况良好的整车,同时试验的路线为12条,运营试验应连续进行一年,里 程不少于40 000 km

5.25.1.2运营试验的路线。应选择在道路情况与客流量等有代表性的路线。

5.25.2 试验方法

5.25.2.1生产厂应根据无轨电车的造型和使用地区的具体条件编写试验要求。试验可委托使用单位 进行,生产厂派员参加。

5. 25. 2. 2生产厂应指派专人或委托用户填写运营试验记录,其内容包括;

5.25.3技术保养

在运营试验期间,必须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按期进行各级保养,并作好记录。

5. 25. 4 试验报告

运营试验结束后,应编写试验报告,并由使用单位对试验的无轨电车提出评价性意见。

附录A 试验记录表

(补充件)

Al耐电压试验记录

无轨电车型号______控制型式 气温 IC海拔 m

空气相对湿度% 试验日期:年 月 日

械测设备名称

试验电压∕kV

绝缘电阻/Mfl

试验过程发生闪络、击穿或其他情况摘要记录

基本笔缘

附加绝缘

试前

试后

试验员_____

A2车厢防水密封性能试验记录表

无轨电车型号 控制型式 气温______笔空气相对湿度%

降水强度 Inm∕min人工降水面积 m?

降水时间 min试验(前/后)无轨电车总绝缘电阻值 M∩

试验日期:年 月 0 试验员

检査渗漏水部位名称

渗漏水高压电气总成的绝缘电阻值

(与电路断路测量)(基本绝缘/附加绝缘)∕M∏

渗漏水的情况、程度及影响

(摘要记录)

A3速度性能试验记录表

无轨电车型号 盘型号 控制型式 天气

气温 路面状况轴载分配:前 kg、中 kg、后 kg

空载质量_______kg车人数 Λ 载质量_______kg

测试员 驾驶员

滑行距离 m

试验日期 年 月 5

试验序号

最高车速/ (km/h)

最高车速时

线网电压/V

加速至40 km/h 所需时间/s

备 注

平均值

A4(a)冷态制动效能试验记录表

无轨电车型号____控制型式 底盘型号 气____气温 笆

风向 风速 m/s载质量 kg牵引电动机功率 kW

载轴质量分配:前 kg、中 kg、后 kg、轴距(前~中)m、(中〜后)

轮胎气压前 kPa,kPa、后 kPa、制动系统型式 滑行距离 m

回路型式 驾驶员 检査员 试验日期 年 月 日

行驶方向

实测初速度/ (km/h)

制动管路初

始压力/kPa

减速度/ (m∕s2)

制动距离An

制动初始 温度/P

跑偏量∕mm

备注

测定

校正

平均

紧急制动

点制动

A4(b)双管路制动效能试验记录表

试验系统部位 制动蹄衬片初始温度t60°C~90r

行驶

方向

实测初速度/ (km/h)

制动管路初始压力/ kPa

减速度/

Cm∕s2)

制动距离/m

制动衬片初始温度/

1C

备注

测定

校正

平均

试验员 驾驶员 试验日期

A4(c)电制动效能试验记录表

行驶方向

制动回路最高电压/V

制动回路最大电流/A

最大减速度/(m∕s≈)

备注

平均值

试验员     驾驶员 试验日期

A5爬坡试验记录表

无轨电车型号 底盘型号 控制型式    天气

气温 OC试验地点 风向 风速 m/s

路面情况 坡道长度    m坡度%空载质量    験

轴载质量分配I前     蛇、中     kg、后     蛇、满载质量 kg

试验员 驾驶员 试验日期 年 月 日

行驶方向

爬坡时的电压值及电机回路的电流值

爬坡过程平均速度/(Wh)

备 注

电流/A

电压/V

上坡

上坡

上坡

上坡

A6驾驶区采暖试壶记录表

无轨电车型号    无轨电车编号    控制型式

天气 风速 m/s气温(试验前/试验后)    1c∕ r

温度计型式 试验员 驾驶员

采暖器型式    采暖器功率    kW

试验日期 年 月 日

单位2

测试项目

驾驶区测试点温度

停车时

无轨电车行驶5 min

无轨电车行驶10 min

无轨电车行驶15 min

三次测定温度的平均值

A7(a)车外噪声测量记录表

无轨电车型号 控制型式 测量日期 年 月 日

天气 气温 r 濁量地点 风向 风速 m∕s

路面状况 匀速行驶车速 km/h

牵引电动机额定转速 r/min满载质量____kg

测量仪器 本底噪声

测量员 驾驶员

单位JdBCA)

加速行驶

测量位置

次数

噪声级

平均值

左侧

1

2

左侧

1

2

匀速行驶

左侧

1

2

左侧

ɪ

2

车辆行驶最大噪声级 dB(A)

备注:

A7(b)车内噪声测量记录表

无轨电车型号 控制型式 测量日期 年 n H

天气 风速 m/s路面状况 测量地点

满载质量____kg量仪器 车辆速度 km/h

测量员 驾驶员

测量位置

中心频率/Hz

声级∕dB

315

63

125

250

500

1 OOO

2 000

4 000

8 000

A

C

驾驶区

牵引电动机上侧

空气压缩机用电动机上侧

A8车厢通风试验记录表

无轨电车型号 控制型式 天气 气温"C风向 风速 ɪn/s

试验路线所处方向 试验日期—年—月—日测量仪器型号 试验员 驾驶员

进風窗位置编号

进风窗实际进风面积 (∕=6×λ× sinα)/ m2

进风速度/(m∕s)

实际平均风速

∕m∕s)

1

2

3

4

5

6

7

8

9

测量

实际

测量

实际

测量

实际

测量

实际

测量

实际

注:Φ “测量”值为热球风速计所测数值;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建设部机械设备与车辆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部北京建筑机械综合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电车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惠源、臧玉海。

本标准委托建设部北京建筑机械综合研究所负责解释。

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