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45.060 S 41


CJ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CJ/T 417—2012

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GeneraI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IOW floor tramcar

2012-12-24 发布


2013-04-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

-—ɪ-

刖 ≡

本标准按照GB/T 1. 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轨道交通标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西南 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长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 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闻起、赵明花、杨丹燕、陆海英、王伟、王大伟、钟淑范、康伟、郝博、王金铸、 阎锋、任利惠、戴焕云、刁利军、李砾工、张国栋。

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的使用条件、技术规格、基本要求、车体及车辆连接、司机室、客 室、空调系统、转向架、制动系统、牵引及辅助电源系统、照明系统、控制及监控诊断系统、通信广播及信 息显示、标记、质量保证及运输、试验、检查与验收等。

本标准适用于在地面轨道线路运营,且可以与其他地面交通车辆混行的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简称 车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99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 700碳素结构钢

GB/T 159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 3280不锈钢冷轧钢板

GB/T 3880.1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材、带材 第1部分:一般要求

GB/T 3880. 2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材、带材 第2部分:力学性能

GB/T 3880. 3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材、带材 第3部分:尺寸偏差

GB/T 4171高耐候结构钢

GB 4208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5599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

GB 5914. 2司机室前窗、侧窗及其他窗的配置

GB/T 6060. 3表面粗糙度比较样块 第3部分:电火花、抛(喷)丸、喷砂、研磨、铿、抛光加工表面

GB 6771电力机车防火和消防措施的规程

GB/T 6807钢铁工件涂装前磷化处理技术条件

GB/T 6892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

GB/T 7928地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GB/T 8923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防锈等级

GB 14892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噪音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4894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组装后的检查与试验规则

GB 18045铁道车辆用安全玻璃

GB/T 21413.1铁路应用 机车车辆电气设备 第1部分:一般使用条件和通用规则

GB/T21413.2铁路应用 机车车辆电气设备 第2部分:电工器件 通用规则

GB/T 21563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

GB/T 23431城市轻轨交通饺接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TB/T 1.1铁道车辆标记一般规则

TB/T 1393铁路应用机车车辆电气设备开启式功率电阻器规则

TB/T 1451机车、动车组电加温玻璃技术条件

TB/T 1484.1机车车辆电缆 第1部分:额定电压3 kV及以下标准壁厚绝缘电缆

TB/T 1484. 4机车车辆电缆 第4部分:无卤低烟阻燃通信网络用电缆

TB/T 1507 :

TB/T 1580 :

TB/T 1802 `

TB/T 1804

TB/T 2260

TB/T 2393

TB/T 2437 :

TB/T 2704

TB/T 2879.1

TB/T 2879. 3

TB/T 2879. 5

条件

TB/T 2879. 6

TB/T 2932

TB/T 3001

TB/T 3021

TB/T 3034

TB/T 3138

建标10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EN 14752 铁路应用 车辆门系统(RaiIWay applicationsDOOr SyStemS for rolling StoCk)

EN 50272-3对二次蓄电池及蓄电池安装的安全要求 第3部分:牵引用蓄电池(Safety requirements for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battery installationsPart 3 : TraCtiOn batteries)


机车电气设备布线规则 新造机车车辆焊接技术条件 铁路车辆漏雨试验方法 铁道客车空调机组

铁路机车车辆用防锈底漆

铁路机车车辆用面漆

机车车辆用电力变流器特性和试验方法 铁道客车电取暖器

铁路机车车辆 铁路机车车辆 i铁路机车车辆


涂料及涂装 涂料及涂装 涂料及涂装


1部分:涂料供货

3部分:金属和非金属表面处理技术

5部分:客车和牵引动力车的防护和涂料技术


铁路机车车辆

铁路机车车辆阻尼涂料供货技术条件 铁路机车车辆用电子变流器供电的交流电动机 铁道机车车辆电子装置

机车车辆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限值 机车车辆阻燃材料技术条件


涂料及涂装


6部分:涂装质量检查和验收规程


3术语和定义及缩略语


GB/T 2343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及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3. 1术语和定义

3. 1. 1

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 low floor tramcar

在地面轨道线路上运营,且可以与其他地面交通车辆混行,地板面高度小于或等于350 mm,由车 辆模块组成的电动车辆。

3. 1.2

车辆模块 module Of tramcar

根据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配置及长度的需求而实现不同组合的基本单元。

3.2缩略语

ICIM--个牵引逆变器控制一个牵引电机的控制方式。

1C2M--个牵引逆变器控制两个牵引电机的控制方式。


4使用条件

4. 1环境条件

歩';

:   4. 1. 1正常工作海拔不超过1 200 mo

I 4. 1.2 环境温度在一25 °C40 °C之间。

4. 1.4因各城市所处地区不同而存在气候条件差异的,可另行规定使用环境条件。

4.2线路条件

4.2.2最小平面曲线半径:不小于25 mo

4. 2. 3最小竖曲线半径为:不小于1 OoO m

4.2.4最大坡度:不超过60%Oo

4. 3供电条件

& . 供电条件如下:

? a)接触网-受电弓受电,或其他受电方式。

貞,

P b)供电电压为DC750 V(波动范围500 V~900 V),线路走行轨为负极。

P 4.4车辆沿双向运营线路靠右侧轨道行驶。

I 4.5风力对车辆运行及停放状态的影响应符合GB/T 23431的规定。

b 5技术规格

I

>  5. 1车辆组成

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可由多种模块组成,形成低地板有轨电车系列。

注:

MC--端设司机室、有一动力转向架支撑,另一端为饺接支撑且有贯通道及车间减振器的车辆模块;

4   TP——有一非动力转向架支撑,车顶设受电弓,两端均为钗接且有贯通道及车间减振器的车辆模块;

-     =  连挂车钩;

∣∙    +——钗接、贯通道及车间减振器。

⅛ 5. 1.2 100%低地板(全部客室通道地板面均可无台阶通过)有轨电车车辆系列宜采用的车辆基本组成 驚•为:=Mc+F+Tp+F+Mc= O

f注:

.   F——无转向架支撑,两端均为钗接支撑且有贯通道及车间减振器的车辆悬浮模块。

E 5. 1.3加长车辆应按与之匹配的模块进行组合,其最大组合长度应符合道路交通的规定。

,■ ' 5. 2车辆主要技术参数

车辆主要技术参数应符合表I的规定。

1车辆主要技术参数

序号

名称

7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

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

1

车辆基本长度∕mm

28 000

30 OOO

2

车辆宽度∕mm

2 650(2 400)

2 650(2 400)

3

车辆高度∕mm

≤3 600

≤3 600

4

车内客室通道净高∕mm

高地板区N2 000

≥2 IOO

5

客室通道地板面高度∕mm

低地板区≤350

≤350

6

客室侧门 口宽度∕mm

双开门

1 300

1 300

单开门

800

7

客室侧门口高度∕mm

≥1 850

≥1 850

8

转向架固I 定轴距∕mm

轮对式

≤1 900

≤1 800

独立车轮式

≤1 850

9

车轮直径∕mm

660(720)

660 (或 600)

10

车钩高度∕mm

≤660

≤660

11

受电弓工作高度∕mm

3 9005 600

3 900—5 600

12

轴重/t

≤H

≤11

注:独立车轮轴距为同一转向架两端的两同心独立车轮所形成的同心轴线之间的距离。

6基本要求

6.1车辆限界应荐合国彖现行相关限界标准的规定。

6.2整备状态下的车辆自重不应大于合同规定值的3%

6.4车辆每个车轮的测量轮重与该轴或同心轴线上两轮的测量平均轮重之差不应超过士4%

6.5新造车辆同轴或同心轴线上车轮直径之差不应超过0.5 mm同一动力转向架各轮直径之差不应 超过1 mm ;同一非动力转向架各轮直径之差不应超过2 mmO

6.6车辆应能以规定的速度安全通过各曲线区段,并在规定的曲线区段进行两辆车的连接与分解 作业■

6.7车辆应设架车、吊车、复轨等位置及结构,其功能应符合车辆维护和救援的规定。

6.8载荷工况

空车载荷(AWo)—整备状态下的车辆自重与司机重量之和;

满座载荷(AWl)——固定座席满员的载重与空车载荷之和;

额定载荷(AW2)——可站面积按6∕n√(含固定座席满员)的载重与空车载荷之和;

超员载荷(AW3)——可站面积按9∕m%含固定座席满员)的载重与空车载荷之和。

6.9动态特性参数

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最高运行速度为70 km/h

b) 倒车行驶速度不应大于10 km/hO

C)牵车联挂速度不应大于3 km/hO

d) 平均加速度(在平直线上,车轮半磨耗,AW2载荷条件下) ——车辆速度从0加速到40 km/h,不应小于0. 95 m∕s2 ——车辆速度从0加速到70 km/h,不应小于0. 6 m∕s2o

e) 牵引瞬时加速度:不应大于1. 3 m∕s2o

f) 牵引纵向冲动率:不应大于1.0 m∕s3o

g) 制动性能应符合表2的规定。

2制动性能要求

序号

制动性能

常用制动

紧急制动1

紧急制动2

安全制动

1

最低减速度√(m∕sz

1.1

1.2

2.0

1

2

最大响应时间US

1.5

1.5

0. 85

2

3

制动最大冲 动限制/(m∕s3

1.5

4

8

4

1 :表2中所规定的车辆减速度,为在平直线上、良好的粘着条件、AW3载荷工况的环境下,车速从70 km/h0 km/h的平均减速度。

2紧急制动1,为制动模式指令采用安全回路方式(如:司机安全警惕、门安全回路等)。

3紧急制动2,为制动模式指令采用司控器方式。

4安全制动为上述制动模式中的最高等级模式,可独立地、不受单一故障影响地操作。

5最大响应时间:自制动指令发生变化开始至达到设定减速度的90%为止的一段时间O

6. 16车辆电气电路控制、调节、保护、供电所用的低压电子装置宜符合TB/T 3021的规定。

6. 17车辆电气设备布线、接线规则宜符合TB/T 1507的规定;电气配线应符合TB/T 1484. 1的 规定。

6. 18车辆电气通信网络用电缆应符合TB/T 1484. 4的规定。

6. 19车辆动力学试验及性能宜符合GB/T 5599的规定。

6.20车辆防火设计要求宜符合GB 6771的规定;非金属材料防火要求宜符合TB/T 3138的规定。

6.21车辆应有相应的防腐、隔音、隔热、降噪措施,其表面处理及防腐涂装应符合以下规定:

a)碳素钢车辆结构表面处理过程的表面粗糙度、清洁度等级、磷化处理、锈蚀除锈、表面处理技术

应分别符合 GB/T 6060. 3,GB/T 6807GB/T 8923 TB/T 2879. 3 的规定;

b)铝合金或需涂装的不锈钢车辆结构表面处理应采用机械预处理,铝合金车辆表面粗糙度(Ra) 不应小于5 fzm,需涂装的不锈钢车辆表面粗糙度(Ra)不应小于1.6 μm;

C)车辆防腐涂装底漆、面漆、涂料供货、涂装、阻尼涂料供货、涂装质量应分别符合TB/T 2260TB/T 2393,TB/T 2879.1TB/T 2879. 5TB/T 2932 TB/T 2879. 6 的规定;铝合金车辆结 构防腐涂装所用防锈底漆中不应含有铁质颜料。

6.23车辆应符合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安全性(RAMS)的要求。

7车体及车辆连接

注:TnAW。为AWO工况垂向载荷(不包括转向架),单位为kgg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m∕sz

C)垂向最大工作载荷应按式(1)计算:

1. 3 XgX TnAW3              ..............................( 1 )

式中:

m aw3——AW3工况垂向载荷(不包括转向架),单位为kg

在规定位置抬起整个车辆,载荷宜按式(2)计算:

1. 1 XgX (/nʌwo ÷ B)          ..............................( 2 )

一 式中:-     :      -“

WB--转向架质量,单位为kg

7.1. Id)中的载荷工况应考虑到各模块中一个抬车点相对于其他3个支承点组成的平面垂直移位 的情况。该抬车点相对于其余3个抬车点的垂直移位应考虑取10 mm,或者等于刚好引起抬车点 脱离的垂直移位,取其中的较小值。

注:d)e)在某些运营要求中,抬车时可能不包括转向架。在这种情况下,0B设为0

。车钩连接处的纵向压缩载荷(200 kN)与垂向载荷(gXmAW3)的叠加。

β车钩连接处的纵向拉伸载荷(150 kN)与垂向载荷(gXwiAW3)的叠加。

7.2车辆连接

7.2.2车辆模块之间应设有贯通道,满足车辆通过曲线段和乘客通行的要求,以及方便车辆检修等工 作的分解要求。

7.2.3车辆模块之间设置的电气连接装置应能满足车辆通过曲线段时安全、可靠地工作,以及方便车 辆检修等工作的分解要求。

7.2.4车辆两端应设有车钩及吸能装置,保证两连挂车辆顺利通过曲线段,满足救援要求,对事故撞击 具有一定等级的防护能力。

8司机室

8.2司机应能通过前窗及侧窗方便清晰地观察前方信号、轨道、轨旁设备、接触网(轨)等沿线的状况; 通过监视装置随时观察客室内的状况;站停时,通过司机室外两侧后视装置应能清晰地观察整个站台及 各车门状况;运行时,通过司机室外两侧后视装置应能清晰地观察车辆两侧及侧后方的交通状况。

8.4司机室前窗、侧窗等应符合GB 5914. 2的规定;前窗玻璃应釆用抗冲击型安全电热玻璃并符合 TB/T 1451的规定;侧窗玻璃应釆用安全电热玻璃并符合TB/T 1451的规定。

8.5司机室应设雨刷器、遮阳帘。

8.6司机室设置的司机座椅应具有能自由调整高度及前后位置、沿中心轴旋转'方便快速离开等功能。

8.7司机室与客室之间应设隔门及隔断。隔门及隔断应有良好的透视性?隔门的净开'宽度不应小T 550 mm,高度不应低于1 800 mm

8.8司机室内应有良好的密封性、保温性、防尘性;布线、雨刷器、前照灯等与车体的接口,以及司机室 区域的车体均需密封;应设有防止清洗客室的积水渗入司机室内的结构。

8.9司机室或其附近应设工具箱。

9客室

9.2客室内装及设施的防火宜符合GB 6771的规定,并符合相关装修材料有害气体排放标准的规定。 客室地板布应具有防静电、防滑、耐磨、防水的性能。

9.3客室应根据车辆运用条件,设置足够数量的双开式客室门;与司机室相临处应尽量设单开式客室 门;采用的塞拉门宜符合EN 14752的规定;门玻璃应釆用安全玻璃,并符合GB 18045的规定。

9.4客室门应有可靠的机械锁闭、故障隔离、紧急解锁、重开门等安全设计;应具有司机集中控制开关 门和左侧、右侧开关选择,开门与牵引互锁,障碍探测,司机旁路控制,故障诊断、显示和记录,开(关)门 时的声、光提示,以及开(关)门状态、故障隔离状态显示等功能。

9.5客室窗应部分采用可上部开闭的车窗。窗玻璃应釆用安全玻璃,并应符合GB 18045的规定。

9.6客室应设置应急锤。

9.8客室内应设置立柱、扶手等设施。

9.9贯通道应具有安全性、防水性、隔热性、隔音性,以及使整车车内通透的性能。

10空调系统

10.2车辆应具有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装置。

10.4空调制冷时,客室按AW2载客人数计算的人均新风量不应少于IO m3∕h,司机室人均新风量不 应少于30 m3∕h;仅采用机械通风时,客室按AW2载客人数计算的人均新风量不应少于20 m3∕h,司机 室人均新风量不应少于30 m3∕h0

10.5司机室空调送风应设有风量、风向可调的送风口。

10.7空调机组应符合TB/T 1804的规定。

10.8客室电热装置应尽量在各车体模块两侧的窗下均布,并应符合TB/T 2704的规定。

11转向架

11.2转向架分为动力转向架和非动力转向架,两者均可采用轮对式或独立车轮设计,且应尽可能减小 转向架的固定轴距和总质量。

11.3 车轮应采用具有特殊踏面形状的专用车轮,轮对或同心轴线上两独立车轮内侧距宜 为 1 360 InTno

11.4转向架构架应为焊接结构,其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可焊性、耐大气腐蚀性。构架设计寿命不应低于 30 a,寿命期内不允许进行结构性焊接修正。

11.5转向架应釆用橡胶弹性车轮,其橡胶件的设计使用寿命不应低于60×104 km5 a(以先到限的 为准)。

11.6车轴、轴桥、短轴、弹性轮轮芯和轴箱的设计使用寿命不应低于30 ao

11.8转向架应釆用两系悬挂装置,其参数设计应避免转向架与车体产生共振。

11.9转向架的设计应保证一系、二系悬挂元件故障时不影响车辆运行的安全。

a) 钢弹簧、抗侧滚扭杆的设计使用寿命不应低于30 a

b) 金属橡胶件、空气弹簧和油压减振器的设计使用寿命不应低于120XIO4 km10 a(以先到限 的为准)。

11.16转向架应符合车辆不落轮掀修踏面的规定。

12制动系统

12.2电制动中再生制动应优先于电阻制动。

12.4车辆还应设有独立的磁轨制动装置。

12.5制动系统应具有防滑功能。

12.7停车时,制动系统应具有自动施加保障停车安全的保持制动功能。

12.8长时间停车时,制动系统应具有在最大坡道、AW3载重、最大风速条件下,保障车辆长时间不溜 车的停放制动功能。实现该功能的制动装置,应釆用弹簧施加的停放制动力,并仅以机械方式传递制 动力。

12.9车辆应具有撒砂功能,可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保持所需的粘着力,满足最大紧急制动所要求的性 能。撒砂装置所用砂子的质量和种类应依据试验或可比较的经验确定。

车辆制动模式配置应符合表3的规定。

3制动模式配置

序号

制动模式

电制动

摩擦制动

车轮防滑 保护装置

载荷 测量装置

撒砂或 等效装置

磁轨制动

1

常用制动

×

2

紧急制动1

3 (续)

序号

制动模式

电制动

摩擦制动

车轮防滑

保护装置

载荷 测量装置

撒砂或 等效装置

磁轨制动

3

紧急制动2

4

安全制动

X

5

保持制动

X

X

X

×

6

停放制动

X

X

X

×

X

注,车辆应根据其使用条件确定不同的制动模式配置,做出必选(J)、可选(※丿、不选X)的选择。

13牵引及辅助电源系统

13.1.1车辆牵引系统应采用交流传动和ICIM控制方式,且应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牵引单元;当牵 引单元数大于或等于4个时,宜釆用1C2M控制方式。

13. 1.6车辆应具有的故障运行能力为:

a) 车辆处于AW3载荷工况和动力损失1/4时,在最大坡道上起动并运行到相邻车站;

b) 车辆处于AW3载荷工况和动力损失1/2状况时,在最大坡道上起动并运行到相邻车站;

C) 一辆救援车辆(AWO)牵引一辆处于AWO载荷工况的无动力车时,应在最大坡道上起动并返 回车场。

13.2辅助电源系统

13. 2. 2辅助电源逆变器输出特性,应与车辆的辅助交流负载和直流负载匹配。

13.2.3蓄电池容量应符合司机室内照明、车内应急照明、头灯、尾灯、无线通信、广播等安全设备用电 30 min以上的规定。蓄电池装置应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箱体,良好的内部和外部通风环境,其安装位 置应符合EN 50272-3的规定。

13.2.4车辆应配置与受电系统互锁的外接电源装置。当受电系统不工作时,外接电源应能为车辆辅 助电源系统供电,满足蓄电池充电和交直流负载供电要求。

13.2.5辅助电源系统应具有为车辆提供正常使用时的辅助供电、单元故障时的扩展辅助供电(空调系 统负载需减半)、受电系统失效时的应急供电和检修供电等功能。

14照明系统

14.2客室照明系统

客室内部应具有足够照度的照明,其照度应符合GB/T 23431规定的客室照度、应急照明照度及其 测量的规定。

14.3车辆外部照明系统

14.3.3车辆外部其他灯光信号显示应符合道路交通的规定。

15控制及监控诊断系统

a) 确定车辆的可操作端位置(钥匙开关)功能;

b) 运行方向选择功能;

C)运行模式选择功能;

d) 人工操作控制手柄实施牵引、惰行、常用制动、最大减速度的紧急制动操作功能;

e) 无人警惕功能;

f) 可独立操作的安全制动功能;

g) 由司机对全部辅助设备实施手动控制功能。

15.2监控诊断系统

15.2. 1系统应有时钟、车辆主要设备的运行状况及其故障的自动信息收集、记录、显示功能。

15.2.2系统应有对辅助设备的控制功能。

15.2.3系统应有故障信息识别、处理及指导功能。

15.2.5主要子系统应具有自诊断功能。

15.2.7系统应有通过显示屏进行系统时间设定、轮径设定、操作人员登录功能。

15.2.8系统应具有数据记录功能。该功能可根据需要增设数据记录,对车辆运行过程中涉及行车安 全的控制指令及车辆状态信息进行实时记录,还可通过外设方便数据下载,并由专门的分析软件进行数 据分析或事件回放。

15.3控制及监控诊断系统其他要求

15.3.2系统通信网络传输功能应有网络冗余设计■

16通信、广播及信息显示

16.1.1车辆应设置独立的无线通信系统。

16.2广播

16.2.1车辆应设置有线广播系统。

16.2.2有线广播系统应具有自动报站、本车司机对车内/外乘客广播、本车两端司机室对话、客室乘客 与司机紧急对讲、预录制紧急广播、本车司机对本车广播控制、高级别广播优先等广播功能。

16.3车内信息显示

16.3.2车内客室应在旅客方便观察到的位置,设动态信息显示等装置。

16.4车外信息显示

16.4.1车外司机室端上方应设置终点站信息显示装置。

16.4.2车外两侧应设置侧灯显示装置。

16.4.4车外司机室端应设置鸣笛装置。

16.5车内监控

车内应设置由司机室控制的客室监控系统。

17标记

17.2车外应设置车辆编号、车辆方位、业主的车辆图标、架车位、吊车位、复轨位等车外车辆标记,以及 设置车顶、车下各电气设施的安全标记。

17.3车辆标记的图形、文字等宜符合TB/T 1.1的规定。

18质量保证及运输

18.2车辆应按其质量保证计划的规定,在相应的项目管理、设计、制造、装配、调试、试验、检查、培训、 验收、售后服务等阶段中逐项实施。

18.3车辆应有不少于一年的质量保证期限的规定(易损、易耗件除外)。

18.4车辆应有质量保证期限延迟的规定。

18.5车辆的包装、运输应符合GB/T 7928的规定。

19试验

19-1车辆应有试验计划(内容应详尽、具体、可操作)。

19.2车辆应按试验计划进行相应的例行试验和型式试验,以及研究性试验。试验宜符合GB/T 14894 的规定。

19.3有下列情况之一时,首辆车应进行型式试验:

a) 新设计生产时;

b) 批量生产过程中经过重大技术改造时;

C)按已定型图纸生产的、但已中断生产时间过长时(如有必要抽样复查时);

d)按已定型图纸异地生产时。

19.4车辆型式调整性试验最大里程应符合GB/T 7928的规定;批量生产的车辆例行调整性试验里程 不应少于200 km

20检查与验收                ____

_ I           .-—-^-∙- - . — J .'                  —-              - - - ^7                —■ ^ - ——  __     _ _           _    

20. 1 检查

20. 1. 1车辆各零部件的制造、装配、调试等工序,应有完整的检查合格证明文件。

20. 1.2车辆应有完整的例行试验检查合格证明文件。

20.2验收

20. 2. 1车辆应按相关要求配备所规定的文件、图纸、资料、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和试验设备等,分阶段 进行验收。

20. 2. 2首辆车应备有厂内型式试验和例行试验检查合格证明文件,以及运营现场型式试验合格证明 文件,分阶段办理出厂验收、预验收合格证明文件。

20. 2. 3批量生产的车辆应备有例行试验检查合格证明文件,以及试运行合格最终文件,分阶段办理出 厂验收、预验收合格证明文件。车辆质保期满应备齐相关文件,办理最终验收合格证明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

行业标准

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通用技术条件

CJ/T 417—2012

*

中国标准岀版社岀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IoOOI3)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100045)

网址 www spc. net. Cn

总编室:(010)64275323 发行中心(010)51780235

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X1230 1/16 印张1.25 字数27千字 20134月第一版20134月第一次印刷


*

书号:155066 • 2-24650 定价 21.00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 (010)68510107

打印日期:201357FOo9龙牛网www.longniu.com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