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干船坞设计规范

人民交通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干船坞设计规范

第一篇工艺设计

JTJ251-87

人民交通出版社

9β7 . Jte

通知

(85)交基字2063

我部组织制订的《干船坞设计规范》业经审查批准,现作为部颁标准试行。部颁(77)交 水基字607号《修船干坞及修船码头主尺度设计暂行规定》同时停止执行。本规范由交通部水 运规划设计院负责管理。试行中请搜集意见,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将有关意见寄交通部水运 规划设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编制说明

根据交通部81)基技字号文的有关规定,由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交通部第一航务工 程勘察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九设计研究院负责主编,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 院、华东水利学院、天津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交通部第一、四航务工程局科研所、北 海舰队设计处、广东省航运规划设计院参加19814月下旬组成了规范编制组并开始了工 作。

在编制过程中,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船坞建 设的实践经验,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修改后,会同有关单位审查定稿。

请各有关单位在试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随时函告我院,以便修订时参考。

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

总则

一、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修船干船坞的设计。设计造船干船坞时亦可参照使 用。本规范中“干船坞” 一词,以下均简称“船坞”。

二、 本规范包括船坞工艺设计、水工结构、坞门、灌水及排水系统等内容。未作规定部分 可参照《港口工程技术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执行。

三、 船坞的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技术先进、安全适用和降低工程造价。

四、 新建船坞应注意环境保护,防止对环境的污染,遵守国家现行的《工业“三废”排放 试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五、 船坞等级的划分主要根据设计代表船型的吨级(载重吨)划分为三级,用以确定船坞 的安全度设计标准:

I级:大于五万吨级以上的船坞(大型船坞);

II级:五万吨级到五千吨级的船坞(中型船坞);

III级:五千吨级以下的船坞(小型船坞);

当自然条件复杂,破坏后对船厂或港口生产造成重大损失,或在国防上占有重要地位时, 经过论证可将IIIII级船坞等级提高一级;当自然条件好,当地又有成熟的建设经验,经过论 证,亦可将III级船坞等级降低一级。

坞口外翼墙可和与其相连接的码头或船坞釆用同一等级。

船坞基坑与围堰一般可比主体工程降低一级考虑。

目次

第一章 船坞位置及轴线的一般规定

第二章 船坞主要尺度及标高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主要尺度

第三节标高

第三章 工艺布置

第一节工艺布置内容

第二节 工艺布置要求

第四章工艺荷载

第一节荷载种类

第二节坞墩荷载

第三节地面使用荷载

第四节引船设备荷载及其他工艺荷载

第五章动力公用及灌水、排水系统的工艺要求

第一节动力公用设施种类及配备原则

第二节各项动力公用设施的一般要求

第三节灌水、排水系统的工艺要求

附录一 船舶主尺度参考表

附录二 试舱灌水重产生的坞墩荷载计算

附录三常用门座起重机荷载

附录五履带式起重机计算荷载

附录六汽车计算荷载

附录七大型平板拖车技术规格

附加说明本篇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第一章船坞位置及轴线的一般规定

L 0.1条 坞前水域应有良好的防浪掩护条件,并应尽量避免进出坞船舶受较大的横向风、 流的作用。对内河船厂的船坞还应避免顺流进坞。

1.0.2条坞口前应有足够的操作水域面积,其长度(沿坞轴线方向)一般不小于进坞船舶 总长的二倍,宽度一般不小于船舶总长的1.5倍(当有充分理由并制定有具体进出坞方案时, 亦可不受上述限制),并应尽量避免过往船舶对进出坞船舶的干扰。

L 0. 3条坞口前应避免发生有害冲刷或淤积。

1.0.4条坞址应有良好的地质条件。船坞周围应有适当的拆装件堆放面积。

L 0.5条船坞的布置应符合工厂及总工艺流程的要求,并应考虑远景发展的可能性。

第二章船坞主要尺度及标高

第一节一般规定

2.1.1条船坞的主要尺度及标高应根据设计釆用的船舶主尺度、工艺设计原则、进出坞工 艺要求和坞址的水文条件等确定。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若无具体船型尺度时,可参照附录一所列数据选取。

2.1.2条船舶进出坞设计水位应根据工厂生产纲领和坞址的水文条件确定。沿海及近海河 口地区宜选定持续时间不小于23小时、年保证率为5080%的潮位为进出坞设计水位,同 时考虑潮位较低季节的进出坞要求。

2.1.3条坞室横剖面的形状应有利于减少起重设备吊幅的损失。

第二节主要尺度

2. 2.1条 船坞有效长度按下式确定:

Zyv7 =ZyPP~∖~I                                (2. 2. 1 )

式中LW--船坞有效长度m)

LPP--船舶垂线间长度m)

I-一坞内船舶首尾的修船工作间距m) 一般取1520米。

注:船坞有效长度系指坞门内壁外缘至坞尾墙底表面在坞底纵轴线上的投影距离。

2.2.2 坞室宽度按下式确定:

BW=B+b                   (2.2.2)

式中BW--坞室宽度m)

B--船舶型宽In);

b——船舷两侧与坞壁间的总工作间距Il1) 一般取38米,应根据船舶大小及脚手 架形式确定,但不应小于3米。对有防摇鳍的船舶及海损事故船舶的坞修工作,间距应根据具 体情况另行考虑。

注:坞室宽度系指船坞中剖面处的坞底宽度。

2.2.3条 坞口宽度一般与坞室宽度相同。

第三节标高

2. 3.1条 船坞顶标高应考虑坞址水文、地形等因素,参照《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第一篇《海 港总体及工艺设计》、《河港总体及工艺设计》的有关规定确定。

2.3.2条 坞室底标高按下式确定:

HD=HW—TK—h—a               (2.3.2)

式中H-D--坞室底标高m)

HW--进出坞设计水位m)

7,κ——设计船舶进出坞时的最大吃水In);

h--船坞中龙骨墩高度II1)—般取1. 2~1.8米;

Cl——船首尾下缘最低点至中龙骨墩顶面的富裕深度In) —般取0.5LO米,大船 取大值,小船取小值。

2.3.3条 坞槛标高坞槛标高可高于坞底标高0.5米以上,但应低于中龙骨墩顶面至少0.5 米。

第三章工艺布置

第一节工艺布置内容

3.1.1条 船坞工艺布置内容主要包括:坞门、灌水排水设施、坞墩、起重设备、系船柱、 牵引设施、脚手架及除锈油漆设施、扶梯、栏杆、拉环及“地牛”,坞长度标志、中心线标志 及水尺标志、坞底坑、船坞动力公用供应点、照明、坞壁护舷等。其中坞门、灌水排水设施分 别见本规范第三篇第一、二章。

第二节工艺布置要求

3. 2.1条 坞墩分中墩(龙骨墩)和边墩。中墩一般布置在船坞轴线上,边墩位于中墩两侧。

3.2.2 中墩的布墩范围应不小于代表船型的垂线间长度。其间距一般为12米,必要 时也可在荷载较大的区段适当加密。

3.2.3条 边墩应根据船舶重量、船宽及船体构造等进行布置;一般万吨级以下船坞设1 2行(每侧,下同),一万至五万吨级船坞设23行,五万至十万吨级船坞设34行,十万 吨级以上船坞不少于4行。

3.2.4条 当进行舱内水密性检验时,应根据需要在灌水舱下增设临时支墩。

3.2.5条 当拆换龙骨板需拆除部分中墩时,应进行必要的补墩,补墩后的支承面积应接近 原有的支承面积,并避免连续拆板过长。

3.2.6条 起重设备的布置应以尽量减少起重设备吊幅的损失为原则,其临坞一侧轨道距坞 墙前沿线的距离一般为2. 54.。米。并应满足坞修船舶大件、重件吊装的要求。

3.2.7条 系船柱一般对称地布置于船坞两侧顶面,距坞墙前沿线815米,间距为15

25米。

为照顾小船进坞,可在距坞墙前沿线2米范围内设系缆力小于50千牛顿的系船柱,间距 为1525米。

3.2.8条 牵引设施包括引船小车、牵引绞车、绞盘、滚轮及其配套设备。

引船小车一般设于坞墙顶面的导轨上。牵引绞车设于坞尾中部的绞车房内,其操纵控制室应有 开阔的视野。

绞盘一般设在坞口、坞尾处、对大型船坞也可在中部两侧增设。

坞口附近根据需要可设相应的导向滚轮。

3.2.9条 船坞脚手架有“支立式”、“悬挂式”、“行走式”及“坞壁式”等。除锈油漆 设施包括手动和机械设施。

3. 2. 10条船坞应设扶梯。一般在靠近坞口和坞尾处设置,扶梯间距不宜超过100米,超 过时可在中部增设。

3.2.11 坞墙顶部前沿应设活动式栏杆,其高度不宜低于90厘米。

3. 2. 12条 坞底两侧边墩移动的范围内及坞口门槛处,宜设拉环及“地牛”;坞尾壁上, 相应于中龙骨墩顶面标高处应设中心线拉环。设于底板上的拉环及“地牛”不应突出坞底表 面。

3. 2. 13条 坞墙壁上应有船坞长度标志;坞底板、坞尾壁上及坞门内侧应设中心线标志。 坞口内外,坞尾及坞墙两侧应设水尺标志。

3. 2. 14条 当有修理“球鼻首”低于船舶基线或有特殊卸舵要求的船舶时,应在坞底板一 定范围设坞底坑,平时坞底坑可用混凝土块铺平。

3. 2. 15条 当高压水除锈设施自身不带高压水泵时,另行设置的高压水泵房位置宜就近布 置在坞尾或坞侧,可做成地面式或半地下式。如高压水源是自来水时,应设高压泵供水池。

高压水除锈设施的控制室应设置专用线路,控制高压泵的起动、停车。

3. 2. 16条 坞墙顶部宜设置廊道或地沟以布置动力公用管线,电缆、乙族气、氧气应釆取 安全隔离措施。

3.2.17 动力公用供应点

一、 压缩空气、氧气、乙族气供应点,一般布置在坞墙顶部,离坞墙前沿线的距离一般为

乙煥气与氧气供点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宜靠近设置。

二、 蒸汽、自来水、海(江)水供点及接电箱,一般布置在坞墙顶部,离前沿线的距离为 1.0-2. 5米,间距为2550米。坞墙底部也可增设自来水、海(江)水供点。

三、 当电焊机采用二次接电箱形式时,宜在船坞顶面两侧设电焊机房,其位置一般设于起 重机轨道之外。每座电焊机房按放置1020台电焊机考虑。电焊机房间距一般为4080米。

电焊机二次接电箱一般设在坞边,距坞顶前沿线L 0-2.5米,间距为2040米。

四、 船舶供电接电箱高度宜小于0.4米。电源间(室)应尽量靠近船坞。

五、 照明布置

3.2.18条 坞口门墩应设护舷。

第四章工艺荷载

第一节荷载种类

4.1.1条 船坞工艺荷载包括以下几种:

一、 坞墩荷载;

二、 地面使用荷载;

三、 引船设备荷载;

四、 其他工艺荷载

第二节坞墩荷载

4.2. 1条 坞墩荷载包括船舶在搁墩、修船期间(包括试水过程)船重和压载水重、试舱濯 水重等作用在坞墩上的荷载。

4.2.2 进坞船舶的重量包括:

一、 空船重、压载水重;

二、 部分淡水及油料重量,可按其总装量的10%计。

4.2.3条 船舶搁墩过程作用在端部中墩上的支点回转荷载按下列方法计算:

—■、最大支点回转荷载P

P=G-F



(4. 2. 3-1)

(4.2.3-2)

式中G——进坞船舶重kN)

F——船舶即将坐墩时的浮力kN)

Lz--重心与支点的距离m)

L{--浮心与支点的距离m)

二、 最大支点回转荷载接分布于船舶垂线间长35%长度内的中墩上考虑。

三、 设计端部中墩时应考虑船舶搁墩过程产生的水平力作用,一般可按下式计算:

H=Pacosα                 (4. 2. 3-3)

式中H——船在搁墩过程作用在端部中墩的水平力kN)

α——搁墩过程中任一瞬间支点回转荷载与墩面的夹角rad)

Pa——相应α角度时的支点回转荷载(kN),

4.2.4条 压载水量应根据要求的船舶纵倾值确定。对一般船舶,纵倾值应不大于船舶垂线 间长的1%对大、中型油轮可取0.5-1. 0米。

4.2.5条 修船期间进坞船舶重(扣除压载水)产生的坞墩荷载按如下方法计算:

Cl

7 = 7—

LPP                        (4.2.5-1)

G2=qL[C(c

(4.2.5-2)

幻=二― λ1

(4.2.5-3)

& =半 n2

(4.2.5-4)

式中q——进坞船舶重(扣除压载水)平均线荷载kN∕m);

GI--扣除压载水后的进坞船舶重kN)

Gi--某一区段或舱室的重量kN)

Zi--某一区段或舱室的长度m)

αo——纵向重量分布不均匀系数。一般平行中体部取1.0,首部取0. 85,尾部取0.95,机 舱段取1.8-2. 2

gι——进坞船重(扣除压载水)产生的每个中墩荷载kN/个);

g2——进坞船重(扣除压载水)产生的每个边墩荷载kN/个);

«1--中墩荷载系数,1般取0.8

”1——某一区段或舱室范围内的中墩数量(个);

«2--边墩荷载系数,一般取0.7

”2——某一区段或舱室范围内边墩的数量(个)

4.2.6条 修船期间若需进行水密试验时,坞墩荷载按试舱灌水时总荷载考虑。

一、大型油轮中舱灌水时:

g3=gl+g8

(4. 2. 6-1)

g4=g2÷g8

(4.2.6-2)

g5=g2 + g' 8

(4.2.6-3)

式中g3--中墩所受总荷载kN/个);

g4——中舱下边墩所受总荷载kN/个);

g5一边舱下边墩所受总荷载kN/个);

g8——中舱灌水时,中舱下每个坞墩承受的灌水荷载kN/个);

g’8——中舱灌水时,边舱下每个坞墩承受的灌水荷载kN/个)。

二、大型油轮边舱灌水时:


g’3=gl+g9


(4.2.6-4)


g'4=g2+g9


(4.2.6-5)


g'5=g2+g'9


(4.2.6-6)


式中g’3--中墩所受总荷载kN/个);


g’4——中舱下边墩所受总荷载kN/个);


g’5—一边舱下边墩所受总荷载kN/个);


g9—一边舱灌水时,中舱下每个坞墩承受的灌水荷载kN/个);


g’9—一边舱濯水时,边舱下每个坞墩承受的灌水荷载kN/个)。

三、一般船舶灌水时:

g6=gι +gιO                  (4. 2. 6-7)

g7=g2+g10                 (4. 2. 6-8)

式中g6--中墩所受总荷载kN/个);

g7--边墩所受总荷载kN/个);

gio——灌水舱下每个坞墩承受的荷载kN/个)。

4. 2. 7条 试舱灌水重产生的坞墩荷载可参照附录二计算。


第三节地面使用荷载

4. 3.1条 坞墙顶部及地面荷载包括:堆放物料和拆装件等产生的均布荷载及各种起重运输设 备的集中荷载。

4.3.2 均布荷载一般取轨前不大于10千牛顿/米2,轨后1020千牛顿/米2

4.3.3条 门座式、轮胎式、汽车式、履带式起重机,汽车、大型平板车和拖头的荷载可参 考附录三至附录七选取。


第四节 引船设备荷载及其他工艺荷载

4. 4.1条 引船小车的牵引力可按下式计算:

JtO=S(龄+3∙6SxlO-3)              4. 4.1)

式中TO—牵引力kN)

«f--阻力系数,一般取1.3~1. 5

G--进坞船舶重kN)

V∖--进坞船舶启动速度,一般为eo"'

g--重力加速度,取9.8m/s2

t-一船舶启动时间,一般取3060s

S--船舶水上部分侧向受风面积(m2);

4. 4.2条 进坞船舶侧向受风面积可按如下规定确定:

一、 按代表船型实船资料确定;

二、 当无实船资料时,可按《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第三篇《荷载》有关规定确定。

4.4.3 引船小车对轨道的作用力可按下式计算:

一、 垂直于轨道方向的水平分力:

ff=τ°a                       (4. 4. 3-1)

二、 垂直向上分力:

R=TOa                 (4.4.3-2)

式中H——水平分力kN)

R--垂直向上分力kN)

B——引船小车与船上系缆孔的横向水平距离m)

A——引船小车与船上系缆孔的纵向水平距离m)

H——引船小车与船上系缆孔的垂直距离(m)ŋ 4.4.4 系缆力的确定

一、坞口前沿及翼墙上系船柱系缆力可按表4.4.4-1选取:

4.4.4-J

船舶吨级

5000

IOOOO

15000

200∞-30000

35000 ^ 50000

55000 ~ 100000

系缆力

(kN)

150 __________

200

250

300

350

400-450

二、坞室两侧的系船柱系缆力可按表4.4.4-2选取:

4.4.4-2

船舶吨矗

≤5000

10000~ 15000

20000 -30000

35000 - 500∞

55000 KXXMO

系缆力

(kN)

ιω

150

200

250

300

4. 4.5 船坞其他工艺荷载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第五章动力公用及灌水, 排水系统的工艺要求

第一节动力公用设施种类及配备原则

5.1.1条 船坞应配置压缩空气、氧气、乙族气、蒸汽、自来水、海(江)水、电力、照明、 采暖通风等动力公用设施。

5.1.2条配备原则

一、 船厂一般应设置各类动力公用站房,氧气、乙煥气也可在船坞附近集中设置瓶、罐或 汇流排。

二、 需修理油舱的船舶应在“洗舱站”洗舱后方可进坞修理。

三、 自来水系统应保证坞修船舶炉水舱及生活用水的需要。船舶压载水、试舱灌水(要求 较高的燃、滑油舱除外)一般采用海(江)水。

第二节各项动力公用设施的一般要求

5. 2.1条 压缩空气供气压力一般为490784千帕,其用量宜根据所配置的各项风动设施 计算,并考虑同时使用的可能。

5.2.2条 氧气供应可釆用管道输送或瓶装,管道的供气压力一般为490980千帕。其用 量一般根据所配置的氧、乙快工具数量及同时利用系数计算。

5.2.3 乙煥气供应宜釆用管道输送。供气压力一般为68.6117.6千帕,用量计算原则 同第5.2.2条。

5.2.4 蒸汽供应方式应根据其用量的大小及范围确定。当采用管道供应时,压力一般为 294588千帕。所需热负荷应根据蒸汽用量及热力消耗进行计算。

5.2.5条 自来水和海(江)水一般用管道形式布置于坞顶及坞底部;供水点压力为196 490千帕。

5.2.6条 船坞供电系统应满足泵站电气设备、坞修船舶用电、修船用电设备、配套工艺设 备以及船坞照明等供电要求。

5. 2. 7条 坞区应有充足的照明设施。坞面、坞室的最低照度应不低于20勒克斯。

5.2.8条 船坞采暖通风设施应满足进坞船舶及泵房等正常工作的要求。

第三节灌水、排水系统的工艺要求

5. 3.1条 船坞灌水时应保证船舶起浮平稳,并不得冲动边墩。

5.3.2 船坞的灌水时间一般为1.02. 5小时。大型船坞取大值。

注:灌水时间系指坞内无水、无船时开始灌水至水面达到进出坞设计水位所需的时间。

5.3.3 船坞的排水时间一般为:大型船坞46小时;中型船坞2.5-4. 0小时;小型船 坞12. 5小时。

5.3.4条 当泵站布置在坞口附近时,泵站顶盖不宜高出地面过多。

5.3.5条 坞底应设置排除坞内生产废水、雨水的排水明沟。坞底面应设横向排水坡,坡度 可取0.51.0%若设纵坡,纵坡可取1%。〜3%。。

附录一船舶主尺度参考表

附表1.1

主尺度(In)

鉅舶载重量(D

Lg

B

TK

.    主尺度In)

船舶载覆量(t)

B

TK

5000

114.0

16.1

4.11

120000

275.1

43.8

7.92

16000

154.5

23.1

5.07

150000

294.2

47.1

8.37

24000

172,7

26.2

5.50

200000

310.0

50.0

8.50

35000

192.1

29.5

5.96

250000

325.0

54.0

8.50

55000

218.7

34.1

6.58

300000

330.0

56.0

8.50

95000

256.7

40.6

7.48

附录二试舱灌水重产生的坞墩荷载计算

G3=                                  (附

G=Cy(I-S)                       (附

g8 =亨                             (附

n3

g» = ~~                                 (附

714

CS = G6 2                             (附

GS≡ Cea(1 - j¾)                                (附

G-G5-一一 =


(附 2.7)

(附 2.8)

式中G3——中舱灌水时,作用于灌水舱下全部坞墩上的灌水重量kN)

G⅛--中舱灌水重量kN)

α——纵向分配系数,对刚性地基取α =0. 79,当地基系数K=294kPa时取α =0. 6

β∖--中舱灌水时,横向分配系数,J般取0. 66

G’3——中舱灌水时,分配到两侧边舱下全部坞墩上的灌水重量kN)

N3—中舱下坞墩数量(个);

N4—两侧边舱下的坞墩数量(个);

G5一边舱灌水时,分配到中舱下全部坞墩上的灌水重量kN)

Ge--边舱的灌水重量(kN)

βz--边舱灌水时,中舱横向分配系数,J般取0. 38

——边舱灌水时,作用于灌水舱下全部坞墩上的灌水重量(kN)

对于横向不分舱的一般船舶,可按下式计算:

GI=GSa                (附 2.9)

幻° =冨                  (附2. 10)

式中G7——灌水时,直接作用于灌水舱下全部坞墩上的灌水重量(kN)

G3--灌水重量(kN)

佐一一灌水舱下的坞墩数量(个)。

附录三常用门座起重机荷载

附表3.1

起重机吨位

主要卷数         f

5t

5t

5t

IOt

IOt

IOt

15t

起重能力(t)

起重幅度(m)

主钩副钩

S 7.5-24

5

25

5

30

5    10

12-30 12-17

5    10

12-30 12-22

10

8.5-30

10     15

9-32 9-20

起升高度(m),  轨上/轨下

20/10

22/20

22/15

30/10

32/7

25/15

26.44/15

整机空载威重(t)

98

97.5

112

99.8

94.7

195

185

轨距X基距(m)

6x6

10.5 × 8

10.5 X 10.5

6×6

10x8

10.5x10.5

6x6

走轮总數/走轮直径(mm)

16/550

8/550

8/550

16/550

16/550

16/550

16/700

轮距(∏≡∏)

765/765

-765

765

765

765 - 1235 -765

765-935

-765

850- IloO-850

最大轮压(kN)

116

225

ISO

151

243

230

:

A

25.6/6.4

140/70

108/27

101.6/25.4

52.4/131

240/60

B

272/68

290/145

180/45

214.5/53.6

512/128

420/105

C

464/116

450/225

720/180

604/151

972/243

920/230

支点压力(kN)/每只走轮压力(kN)

D

272/68

290/145

180/45

293.2/73.3

512/128

420/105

续上表

主要参数

起東能力(I)

起爰幅度(IIl)

、、罢重机晚位

15t

20t

25t

25t

30t

30t

SOt

主釣副钠

La 15

9-32 9-20

10 20

9-30 9~20

10 25

9-32 9-14

5 25

15-45 15-20

10 30

9-32 9-14

5

9-32

32/

200

15 30

15-45 IS

5

17.5-4

40/10

...

-27

8

J5 30 15-45 15-27 5 17.6-48.1

⅜⅛l(m)

轨上/執下

32/10

37/10

32.6/10

35/7

50/11

整机空载总重(D

IHO

166

190.5

242.7

290

384

軌距X基距(In)

10x9

10.5x10.5

6x8

IoXlO

6x8

IOKIO

12×12

走轮总数/走轮直径(皿)______

16/700

16/700

16/700

24/550

16/700

32/700

32/700

轮距(mm)

J⅜50-11f)0

-«50

i

__I

taα-ιιoo

-850

7∞-8∞-

700“ 800-700

850- 1100

-S50

御-1100-

350*1100-

850-1100-

850

850-950-&50- 1150-850 - 950-8»

皱大轮压(kN)______________

200

234

250

221.5

275

205

250

E

W点压力(kN)

主要參数

A

8

240/60

500/125

103,2/25.8

3S7,d∕96.9

-----

124.4/31 1

171,2/21.4

168/21

509.6/127.4

724,8/90.6

WO/111

C

800/200

/234

IioO/275

1640/205

2000/250

ff

压丿J (kN)

D

584/146 ≡

387 6/96-9

596/149

724.8/90.6

1040/130

起重机吨位

「- 一

40t

60ι

60

75

IOOl

150t

120 150

15-45 15-36

30

18-48

起重能力Q)

起垣幅度S)

主钩副钩

20 40 9-30 9-20

10

12,4-33

25 60 15-50 15-26 W 17.4-52.8

35 W

B-38 13-24

IO

14.5-40.5

50 75 10-30 10-^20

10 12-33

64 1∞

I1-W.5 11-23

25 12.5-37

起升高度(m)

轨上倾下

31/9

40/12

39/3

40/15

41/9

60/11

整机空载总重(I)

330,3»

7L5

520

671

750

1656

轨距X基距(m)

IOX 10

IOX 12

15x11

10x15

10*15

12x16

走鉛总数/走轮直径《mm)

32/700

4β∕650

<½∕700        48/800

48/650

4δ∕9∞

1050-12OU-]050 -1200-1050-1200-105O- 1200-

1050-1200^ I05Q

轮距(mm)

850∙ IlOG. 850-1100-S50- IL∞-850

750-900.

750-900-

9∞-75O-

900-750-

900-750

1100-1300-JJOO-1300-1100-1300-1100-1300-

-IloO

750-uoα-75(J-IKJU-750-1100-75O- Ll(X)-750- 1100-7»

最大轮压(kN)______________

181

320

235

3O4∙.5

320

640

E

.支点斥力"N)/

5

A

550.4/68,8

818.4/68.2

453.6/3

7.8

5

450/37,5

IM).4∕]jτ.7

g

«08/101

1602/133.5

IL40/S

2862/238.5

34S0/290

C

)448/181

3840/320

2820/235

3MO/32O

7680/M0

r只星轮死力(題)

D

808/101

2C04/167

1140/95

1572/131

3450/287.5

附录四轮胎式起重机、汽车式起重机工作状态下实测轮压及支腿压力

最大 起更 ɪ

FIi

(t>

支催距高On)

轮眄<gp

轴距(m

使用

吊互 0

支腿厩力SO

________.⅛N)

A

b

C

d

筋桥

中桥

臨桥

盯匸桥

中厨桥

A

B

C

D

g

r

O

B

7.0

∂5

190

30

91.5

4.55

4.85

"9

1.15

2.25

2.25

3.06

17.5

50

185

0

60

50

70

~7ΠΓ

-S-

"TRT

5.0

0

87

75

188

8.0

0

91

78

211

25

80

5.00

5.43

Lol

L 03

2.38

2.40

140

IOLO

0

93

Te

228

16.0

0

97

82

271

2&0

0

100

85

315

¾LQ

_Q_

_

_

_

_

5

15

50

36

80

23

27

4.32

5.70

αβ2

Ln

2.20

2.10

2.10

401

LS2

10

0

23

Il

175

30

81

20

30

15

0

20

20

200

20

30

26

40

26

_0_

20

20

280

15

25

26

45

XO

60

116

10

53

211

16

23.B

4.10

4.60

αsc

0.86

2.38

2.38

2.8

3.5

10

57

58

127

9

12

£

d.0

4

80

67

156

14

7

16

62

190

_0_

119

16

22

5

70

30

8.0

80

20

15

29

2.64

2.54

&66

10

85

15

12

91

9

15

100

_0_

4

55

120

15

23

4.10

4.59

Qa

αβo

2.50

2.50

2.87

8

35

106

0

35

35

40

15

40

170

0

30

45

45

起重

r

ω

(t)

支腿距高(■»

沦丽GlO

轴g)

使用

吊更

(O

支腿压力QN)

___________JKftN

a

b

e

d

爺桥

中桥

后桥

中后桥

A

B

C

D

B

P

G

H

IO

18

3.60

4.00

Q 70

ατo

2.20

2.20

2.60

8

5

10

8

15

90

115

0

0

7

10

45

35

35

115

42

50

6

14

2.18

2.18

2.21

4 6

——

15

10

45

50

6

15

4. OC

4.00

L 05

α∂5

L 96

210

400

a

5

0 0

25

30

20

30

«5

75

10

10

10

io

4.5

6.5

1.M

2.00

2.20

3

45

5 5

20

25

汽车式起重机

10

24

8.5

3.15

OkM

ατ9

1.95

1.92

1.92

&45

1.40

6 8

10

10

110

120

0 0

M 85

30

30

80

SO

20

20

36

40

8

15

44

297

1.12

α83

1.93

——

1.74

400

2.5 8

0

30

34

0

27

186

M

45

Ia

10

11

10

5

16

λ58

2.86

0.95

αs3

L 96

1.92

4.62

λθ

0

20

20

100

15

15

6

8

3.14

2.10

1.05

Λ70

1.70

L74

4.00

X5 5.0

11

0

55

20

0

10

13

65

11

5

15

10

图式




0/ &


0>


附录五履带式起重机计算荷载

附表5.1

代表型号 项目

W501

WloOI

代表型号

项 目         ---

W501

WloOl

最大起重■ (t)

10

15

履带横向中距m)

2.3

2.52

自重(0

19

37.5

履带最大压力

(W

沿一条履带均匀分布

100

160

履带寛度m)

0.5

0.6

沿一条履带按三角形分布

180

250

履带着地长度m)

2.83

3.28

按三角形分布的荷载KIn)

2.4

2.9

注:此表引自《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第三篇《荷载》附录三表7o

附录六汽车计算荷载

附表6.1

主要指标

单位

荷 载

~级

10吨汽车

15吨汽车

20吨汽车

30吨汽车

总重量

t

10

15

20

30

载重量

t

5

8

12

18

后轴压力

kN

70

IOO

130

2x120

前轴压力

kN

30

50

70

60

轴距

m

4

4

4

4+1.4

轮距

m

1.8

1.8

1.8

1.8

后(中)轮着地寛度及长度

m

0.5x0.2

0.5x0.2

0.6×0.2

0.6 X 0.2

前轮着地宽度及长度

In

0.25x0.2

0.25x0.2

0.3x0.2

O.3×O.2

车辆外形尺寸(KxX)

m

7×2.5

7x2.5

7x2.5

8 X 2.5

注:此表引自《港口工程技术规范>第三篇《荷载》第七章第29条表8β

lg. S20⅜, gE尺顽m)

Ψ 寧串I 7 IlJjj

I------!心 I

______________BJ________________J

3O⅛汽车平面尺寸(In)

附录七大型平板拖车技术规格

掩    头

___________平 板 车______

型 号

自重

(t)

外形尺寸 (Twn)

型 号

自重 (0

外形尺寸 (mm)

8

解放CA-50

3.6

2.5

8

交通SH∙141

3.5

4850x2500x2400

交通 SII-93O

2.7

10

亚斯210π

(油躍)

16

大蒙天968

20

大蒙夭968

(8.185)12.0

5820 ×2440×2760

上海 SSG-R20

8.1

I0235× 2990x 1684

20

大蒙天968

20

亚斯210A

11.5

T- 151

7.5

20

黄河150

(自行改装~~

40

太脱拉141

(12.4)18.4

7600 x 2460x3100

上海 SSG-840

12.6

9945 X 3200 X 1830

40

太脱拉In

(8.43) (18.67)

85∞×25∞×2570

13.7

40

凤牌FW7

13.95

6900×2500×2700

_______13XJ_______

13000 x 3000x1100

列车满载

£

(t)

轴    距    (mm)

O- 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8

14.33

4,000

4,100

8

16.20

2,800

2,750

10

33.365

4,150

1,400

3,550

1.4W

16

37.98

3∙835

1,320

3,650

5,4∞

1,200

20

40.1

3,835

1,320

3,885

5,500

——

20

44.00

3,835

1.320

2.830

7.330

20

39.0

4,100

1∙4W

2.830

7.350

20

4,000

6,8∞

1,300

40

70.83

2,540

1.260

_

4.230

1.300

40

62.1(72.37)

3.565

l∙220

3.400

6∙205

1,190

40

61.0

4.100

3.150

8.

1.150

轴    负    荷    (LN)

0

1

2

3

4

5

6

7

8

9

8

19

61.5

62.75

g

23

55.5

63.5

10

42.15

63.7

63.7

82.05

82.05

16

35.7

42.15

42.15

86.6

86.6

.6

20

35.7

42 15

42.15

140.5

140.5

20

35.7

42.15

42.15

106.7

213.3

20

23

46

46

137.5

137.5

20

40

37.1

72.65

72.65

175.3

175.3

175.3

40

30(38.7)

27(74)

27(74)

179

179

179

40

26

52

177

177

177

8

拖头轮距

(mm)

一平板车轮距   一

_________(mm)________

轮胎数

示 意 图

备 注

前轮

后轮

前轮

后轮

拖头

平板

1.700

1,740

1,740

6

4

8

1,700

1,740

1,730

6

4

10

1,950

1,920

10

8

__⅞⅛=¾

16

20

1,875

1,850

1,800

1,800

10

12

1,875

1,850

800 + 8∞

+ 800

10

16

ef⅛"τ

20

10

12 _

ef

20

10

12

20

1,927

1,744

850 + 700

+ 850

6

4

_

tf

40

2.100

1.900

800 + 800

+ 800

10

24

Cf^y?

40

2,080

1,800

760 + 700

+ 760

10

24

40

6

20

拖    头__________

型 号

自重

(O

外形尺寸 (Tnm)

型 号

自重 (t)

外形尺寸 (mm)

40

白氏666

9.766

7280 X 2440 X 2880

45

太脱拉141

15.00(18.4)

7600 X 2460 X 3 Kx)

50

太脱拉141

16.0

13280x3200x1400

60

太脱拉141

14.7

60

凤牌FnL6M

11.5(26.15)

15.0

11300x3250x1200

60

太脱拉Ill

8.43(18.67)

8550× 2500 × 2570

15.0

60

太脱拉141

18.24

7600×2460×3l00

SlyllI

17.0

9638x3270x1775

80

太脱拉141

上海 SSG-880

21.4

11995×3550 X 2052

80

太脱拉141

(60吨车改装)

23.0

96⅜×3270×1775

100

太脱拉141

25.0

8310 X 324O×1265

150

太脱拉141

(上运自制)

35.0

14755 X 357OX

«    列车満载

轴    距    mm)

«

(0

O- I

12

2-3

3-4

4-5

5-6

S 7 b-f

7-8

8-9

40

63.5

3,795

1,850

5.875

1,300

45

75.0(78.4)

3,450

1.250

4,850

1,150

50

81.0(84.4)

3,450

1,250

60

89.7(92.94)

3.450

1,220

4.580

5,000

1.200

60

86.5(101.15)

4,500

1J5∞

5,500

1J50

60

83.43(93.67)

3.565

1.220

4,350

5,0∞

1,200

60

97.25

3,540

1,260

4.700

1.400

80

113.88(116.52)

3.540

1,260

5.SOO

1.400

80

121.4

3,540

1,260

_

3,525

1.175

1,400

IOO

153.4

3,540

L 260

3,720

1,200

1,395

1.200

150

203.4

3,540

1,260

_

1,575

1.500

1.500

1.500

1.500

1.575

轴    负    荷    kN)

0

1

2

3

4

5

6

7

8

9

40

38.92

123

123

175

175

45    30(37.1)

6(X72.65)

60(72.65)

200

200

200

50

30(37.1)

60(72.65)

60(72.65)

165

165

165

60

30(37.1)

60(72.65)

60(72.65)

249

249

249

60

23 _

46

46

187.5

187.5

187.5

187.5

60

30(38.7)

27(74)

27(74)

250

250

250

60

37.1

72.65

72.65

256.7

256.7

256.7

80

30(37.1)

60(72.65)

60(72.65)

326.7

326.7

326.7

80

37.1

72.65

72.65

280

190

280

280

100

37.1

72.65

72.65

300

300

300

225

225

150

37.1

72.65

72.65

265

265

265

265

265

265

265

~拖头轮距

_____(mm)

平板车轮距

___________(∏≡n)___________

轮胎数

示 意 图

各 注

前轮

后轮

前轮

后轮

拖头

平板

40

L 860

1,835

700 + 9∞

+ 700

10

16

45

2.100

1,900

IO

24

50

2,100

U 900

10

32

60

2,100

1,900

IO

24

60

32

60

2.080

1.800

800+800

÷8∞

V _

24 _

c⅜⅛^

W)

2,100

1.900

810+850

÷810

10

24

rτ⅛∏^t

80

2,100

1,900

920+ I(X)O

+ 920

10

24

80

2.1∞

1.900

810+850

♦ 810

10

32

IOO

2.100

1,900 _

780 + 810

+ 780

10

40

150

2.100

1.900

880 + 960

+ 8β0

10

56

附加说明 本篇主编单位、参加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

参加单位: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九设计研究院

水利电力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孟昭源 郭仪昇 顾澄志 刘永绣

张永龄傅家猷 张文全 丁宗炎

-23 -


中午人艮;t<clH2!∙JK 干鉛坞设计統葩

Mfffc≡ Alh.*τ Jih

R^⅛Λattrt>fjΓrt> ∏tS5Φ×ΠM⅛ f #71 T«. 1∙ f t∙ΛT>β<1 IlIA ∙∙7⅛∙ ∏ »1* ∙ɪ ΛΦt (r«. OoOI-2. «O€ <n< x»x

03-064-047-8

统•书号t 6044• 10029 ½~价: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