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51074-2015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

COde for Urban heating SUPPIy Pianning

2015-01-21 发布

2015 - 09 - Ol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

COde for Urban heating SUPPly PIanning

GB/T 51074 - 2015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159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 告

726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供热规划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3/T

51074 -2015,201591日起实施。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5121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5T.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 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5] 84号)的要求, 规范编制組经广泛调査研究.认其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 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 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 定;4.热负荷;5.供热方式;6.供热热源;7.热网及其附凤 设施。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實代理,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 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 议.请寄送北京市城市規划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 礼士路60号,邮政编码:IoOO45).

本规范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仝德艮

钟指

高建珂

付林

李永红

徐承华

冯一军

刘芷英

周易冰

段洁仪

李林

本规范主要审査人员:王静徴

赵以忻

A

秦大庸

宋波

章増明

李建军

孙刖

和坤玲

策乐意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热负荷

4.1城市热负荷分类

4.2城市热负荷预测

4.3規蚓热指标

5供热方式...........

5.1供热方•式分类

5.2供热万式选择

5.3供热分区划分

6供热热源

6.1 —般規定

6.2热电厂

6.3槊中锅炉房

6.4其他热源

7热网及其附配设施

7.1热网介质和参数选取

7.2热网布置

7.3热网计算

7.4中继系站及热力站

附录A供热规划的编制内容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COntentS

4.2 HeaUng lxx⅛d ForeCaSting

4∙3 HeaUng lx>ad IndeX

5∙ I  CIaSSinCatlOn Of HCating MOdv

6∙ 1  CjenCral ReqUirementS

6∙4 Other IIeating SOUrCe ..................

7. 3  HydraUliC Analysis

7. 4  IkX)Ster PUmP StaIiOn and Heating SUbSmtiOn

APPendiX COntentS Of Urban Heating Planning

EXPI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Addition EXPIdnatiOn Of PrOViSiOnS  i.o.i为贯彻执行国家城市规划、能源、环境保护、土地等相 关法规和政策,提高城市供热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制定本 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规划中的供热规划.

1.0.3城市供热規划应结合国民经济、城市发展规模、地区资 源分布和能源结构等条件.并应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节能 环保的基本原则。

1.0.4城市供热规划应近、远期相结合.并应正确处理近期建 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

1.0.5城市供热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预测城市热负荷,确 定供热能源种类、供热方式、供热分区、热源规模,合理布局热 源、热网系统及配套设施。

1.0.6城市供热规划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的规定。

城市供热系统的热用户在计算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所需的最 大供热SL

2. 0. 2 热负荷指标 heating IOad index

在计算条件下,单位建筑面积、单位产品、单位工业用地在 単位时间内消耗的需由供热设施供给的热址或单位产品的耗热 定额。

2.0.3 采暖综合热指标 integrated heating load index

不同节能状况的各类建筑単位建筑面积平均热指标。

2.0.4 供热方式 heating mode

以不同能源和不同热源规模为用户供热的类型总称.包括不 同能源的选择.集中或分散供热形式的选择。

2.0.5 集中供热热源 centralized heating SOUrCe

热源规模较大,通过供热管网为城市较大区域内的热用户供 热的热源。

2. 0.6 分散供热热源 decentralized heating SOUrCC

热源和供热管网规模较小,仅为较小区域热用户供热的 热源。

2.0. 7 热化系数 Share Of COgenCratCd heat in maximum heating IOad

热电联产中汽轮机组的最大供热能力占供热区域最大热负荷 的份额.

3基本规定

3.0.1城市供热规划应符合城市发展的贺求.并应符合所在地 城市能源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3.0.2城市供热规刷应与城市规划阶段、期限相衔接,应与城 市总体规划和洋细规场一致。

3.0.3总体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依据城市发展规模预测供热 设施的规模;详细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依据详细规划的主要技 术经济指标预测供热设施的规模。供热规划的编制内容宜符合本 规范附录A的规定。•

3.0.4城市供热规划应页视城市供热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3.0.5城市供热规划应与道路交通规划、地F空间利用规划、 河道规划、绿化系统规划以及城市供水、排水、供电、燃气、通 信等市政公用匸程规划相协调.在现状道路下安排规划供热管线 时,应考虑管线位置的可行性.

3.0.6城市供热规划应充分考虑节能要求。

4热负荷

4.1城市热负荷分类

4.1.1城市热负荷宜分为建筑采暖(制冷)热负荷、生活热水 热负荷和工业热负荷三类.

4.2城市热负荷预测

4.2.1城市热负荷预测内容宜包括规划区内的规划热负倚以及 建筑釆暧(制冷)、生活热水、丁•业等分项的规划热负荷。

4.2.2采暧热负荷预测宜采用指标法.采暧热负荷可按下式 计算:

Qh= ∑<7⅛ ∙ Λ X 10 3          (4. 2.2)

式中—果暖热负荷kW)

——建筑采暖热指标或综合热指标W∕n√);

A,——各类型建筑物的建筑面积<m:

i—建筑类型.

4.2.3生活热水热负荷预测宜釆用指标法,生活热水热负荷可 按下式计算:

Q. = ∑(∕√ ∙ A. X IoT          (4.2.3)

,■丨

式中:Q,—生活热水热负荷<kW)

qM——生活热水热指标W∕m2);

A,—供应生活热水的各类建筑物的建筑面积<nr)

i--建筑类型。

4.2.4工业热负荷宜果用相关分析法和指标法。采用指标法预 测工业热负荷时,可按下式计算:

QK = ɪ]s A, XI。-'          (4. 2.4)

式中:QL 一工业热负荷<t∕h);

‰-- T业热负荷指标[t∕ (h∙km2)]l

A,——不同类型「•业的用地面积kπr') J

/   工业类型。

4.2.5热负荷延续时间曲线应根据城市的历年气象资料及有关 热负荷数据绘制。

4.3规划热指标

4.3.1规划热指标应包括建筑采暖综合热指标、建筑采暖热指 标、生活热水热指标、工业热负荷指标、制冷用热负荷指标.

4.3.2建筑采暧综合热指标可按下式计算:

7 = ∑[<Z∕< ɪ -at) +q'ta,]β;         (4∙ 3. 2)

式中:q •建筑采暖综合热指标W∕n√);

0 -未采取节能措施建筑采暖热指标W∕n√);

& -一采取节能措施建筑采暇热指标W/mD

。,… 采取节能措施的建筑面积比例(%),

β.—为各建筑类型的建筑面积比例(%);

i—不同的建筑类型。

4.3.3建筑采暖热指标、生活热水热指标、工业热负荷指标宜 按表4. 3. 3-1〜表4. 3. 3-3选取。

4.3.3∙1建筑采暖热指标W∕∏√)

建筑物 类塹

低层 住宅

住宅

办公

医院

托幼

旅馆

商场

学校

WR

展览馆

大礼索 体育缶

未采取賀 能措临

63-75

58-64

60 80

65 80

60-70

65 80

60 80

95

15

115~ 65

采取"

40 55

3545

10-70

55 70

50 60

55 70

50 70

80 IOS

IOO150

注:】.表中敷偵送用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IJ

2.瘫指坏中已包括5%代网热损失.

4.3∙ 3-2生活热水热指标(W/nr )

__________川水设备悄况__________

热折

住宅无生活痣水.只对公共it筑供热水

2-3

_______住宅及公兆建筑均供热水_______

5-15

注,I冷水混度较高时采用较小值•冷水温谶较低时采川较大依,

2热指坏已包括约10%的管冋热损央•

4∙3∙>3工业热负荷指标[t∕ (h∙km7)]

_________T∙业类墨

单位用地面枳现刎菓汽用⅛t

______生物医的产业______

55

轻工

125

_____________ftr_____________

65

_   ■密机械及怏备制迎产业

25

______电子償息产业______

25

现代纺织及新材料产业

35

4∙3∙4制冷用热负荷指标的选取.宜符合下列规定:

1制冷用热负荷指标可按下式计算:

q = qe∕COP .             (4. 3. 4)

式中:q—制冷用热负荷指标(W∕m?);

%—空调冷负荷指标(W/m2)

CoP—-制冷机的制冷系数.取0.71.3

注:单效吸收式制冷机取下限偵.

2空调冷负荷指标宜按表4∙3∙4选取。

«4.3.4空调冷负荷指标(WZnr )

建筑物 类型

办公

医院

宾馆.饭唐

商场.展览m

影帽院

体育憤

3负荷指怵

80-110

70-110

70 120

125-180

150-2(X

I20200

I体堂糸数大•使用过ft?中换气次数多的建筑« !:»•

5供热方式

5.1供热方式分类

5.1.1城市供热能源可分为煤炭、燃气、电力、油品、地热、 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

5.1.2集中供热方式可分为燃煤热电厂供热、燃气热电厂供热、 燃煤集中锅炉房供热、燃気集中锅炉房供热、工业余热供热、低 温核供热设施供热、垃圾焚烧供热等。

5.1.3分散供热方式可分为分散燃煤锅炉房供热、分散燃气锅 炉房供热、户内燃气采暖系统供热、热泵系统供热、直燃机系统 供热、分布式能源系统供热、地热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系统供 热等.

5.2供热方式选择

5.2.1以煤炭为主耍供热能源的城市,应釆取集中供热方式•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共备电厂建设条件且有电力需求时,应选择以燃煤热电 厂系统为主的集中供热。

2不具备电厂建设条件时,宜选择以燃煤集中锅炉房为主 的集中供热。

3有条件的地区,燃煤集中锅炉房供热应逐步向燃煤热电 厂系统供热或清洁能源供热过渡.

5.2.2大气环境质Ii要求严格并旦天然气供应有保证的地区和 城市.宜釆取分散供热方式。

5.2.3对大型天然气热电厂供热系统应进行总扯控制。

5. 2.4对于新规划建设区.不宜选择独立的天然气集中锅炉房 供热。

5. 2.5在水电和风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城市,可发展以电为能 源的供热方式。

5. 2.6能源供应紧张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的地区.可发展固有 安全的低温核供热系统。

5. 2.7城市供热应充分利用资源,鼓励利用新技术、T.业余热、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新型供热方式.

5. 2.8太阳能条件较好地区,应选择太阳能热水器解决生活热 水需求.并应增加太阳能供暖系统的规模。

5.2.9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地段,宜采用电、天然气、油品、 液化石油气和太阳能等为能源的供热系统;设施建设应符合遗产 保护和景观风貌的要求。

5.3供热分区划分

5.3.1总体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依据所确定的供热方式和热 负荷分布划分供热分区。

5.3.2详细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依据热源规模、供热方式, 对供热分区进行细化•确定毎种热源的供热范闱。

6供热热源

6.1 一般规定

6.1.1总体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结合供热方式、供热分区及 热负荷分布,综合考虑能源供给、存储条件及供热系统安全性等 因素.合理确定城市集中供热热源的规模、数址、布局及其供热 范闱.并应提岀供热设施用地的控制要求。

6.1.2详细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依据总体规划落实热源位置、 用地或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分析,选择供热方式,确定供热热源的 规模、数ht、位置及其供热范围,并应提出设施用地的控制 要求.

6.2热电厂

6.2.1燃煤或燃气热电厂的建设应“以热定电”,合理选取热化 系数,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ɪT.业热负荷为主的系统,季节热负荷的峰谷差别及日 热负荷峰谷差别不大的,热化系数宜取0.8-0. 9

2以供暖热负荷为主的系统,热化系数宜取0.5-0. 7

3既有工业热负荷又有采暧热负荷的系统,热化系数宜取

0. 60.8β

6.2.2燃媒热电厂与单台机组发电容咻400MW及以上规模的 燃气热电厂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燃煤热电厂应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2単0机组发电容量400MW及以上规模的燃气热电厂应 具有接入髙压天然气管道的条件,

3热电厂厂址应便于热冋出线和电力上网;

4热电厂宜位于居住区和主要环境保护区的全年最小频率

风向的上风侧;

5热电厂厂址应满足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 条件,应避开机场、断裂带、潮水或内涝区及环境敏感区,厂址 标高应满足防洪要求;

6热电厂应冇供水水源及污水排放条件。

6. 2.3热电「用地指标宜符合表6. 2.3的规定.

*6.2.3热电厂用地指标

(MW)

机坦构成(MW) (台牧X凱組容SD

X占地 <hm:)

燃煤然电厂

50 (2X25)

5

100 (2X50)

8

2004X50

17

300 (2×5O÷2×1OO>

19

400 (4X100)

25

600 ( 2X100+ 2 X 200)

30

800 3X200)

34

1200 <4×3∞)

47

24004X600)

66

燃气热电广

≥400MW

360mj∕MW

6.3集中锅炉房

6.3.1燃煤集中锅炉房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冇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使于热网出线;

2宜位于居住区和环境敏感区的采暖季最大频率风向的下 风侧;

3应设置在地质条件良好,满足防洪要求的地区.

6.3.2燃气集中锅炉房规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便于热网岀线;

2应便于天然气管道接入;

3应簟近负荷中心3

4地质条件应好.厂址标高应满足防洪要求,并应有可靠 的防洪排涝措施。

6.3.3燃煤集中锅炉房、燃气集中锅炉房用地宜符合表6.3.3 的规定.

*6.3.3锅炉房用地指标∏√∕MW)

________i≡________

_______川地指标_______

集中燃爆锅炉明_____

145

______Ih中■气钢炉您______

IOO

6.4其他热源

6.4.1低温核供热厂厂址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应远 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与存储设施,及居住、学校、医院、疗养 院、机场等人口稠密区。

6.4.2淸洁能源分散供热设施应结合用地规划、建筑布局、规 划建设实施时序等因素确定位覺,不宜设貿在居住建筑的内部。

7热网及其附属设施

7.1热网介质和参数选取

7.1.1当热源供热范围内只有民用建筑采暖热负荷时,应采用 热水作为供热介质。

7.1.2当热源供热范围内工业热负荷为主要负荷时.应采用蒸 汽作为供热介质。

7.1.3当热源供热范围内既冇民用建筑采暧热负荷,也存在工 业热负荷时,可采用蒸汽和热水作为供热介质。

7.1.4热源为热电厂或集中锅炉房时,一级热网供水温度可取 IIOI150t,回水温度不应高于70P

7.1.5蒸汽管网的热源供汽温度和压力应按沿途用户的生产工 艺用汽要求确定。

7. 1.6多热源联网运行的城市热网的热源供回水温度应-•致.

7.2热网布置

7. 2.1热网布局应結合城市近、远期建设的需要.综合热负荷 分布、热源位置、道路条件等多种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 确定。

7. 2.2热网的布置形式包括枝状和环状两种方式.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蒸汽管网应采用枝状管网布置方式;

2供热面积大于IoOOm?的热水供热系统釆用多热源供 热时,各热源热网干线应连通,在技术经济合理时,热网干线宜 连接成环状管网.

7.2.3热网应采用地卜•敷设方式.工业园区的蒸汽管网在环境 景观、安全条件允许时诃采用地上架空敷设方式。

7.2.4 -级热网与热用户宜采用间接连接方式.

7.3热网计算

7.3.1热水管网管径应根据介质、参数和经济比摩阻通过水力 计算确定.

7.3.2经济比摩阻应综合考虑热网的运行管理、城市建设发展、 经济等因素确定。

7.3.3当管网供汽压力与用户用汽圧力相比有余额时・蒸汽管 网管径应根据控制最大允许流速计算确定;余额不足时.应根据 供汽压力和用户用汽乐力确定允许的压力降,根据允许的压力降 选择管道苴径。

7.3.4水压图宜根据热网计算結果绘制。

7.4中继泵站及热力站

7.4.i中继系站的位置、数壁、水系扬程应在管网水力计算和 绘制水压图的基础上,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7.4.2热网与用户采取间接连接方式时,宜设置热力站.

7.4.3热力站合理供热规模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供热面 积不宜大于30n√.

7.4.4居住区热力站应在供热范围中心区域独立设置,公共建 筑热力站可与建筑结合设凭。

附录A供热规划的编制内容

A. O. i总体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主要内容应包括:

1分析供热系统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

2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规模.预测城市热负 荷和年供热地;

3依据所在地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能源規划, 确定城市供热能源种类.热源发展原则、供热方式和供热分区;

4依据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热负荷分布,确定供热方式、 供热分区、供热热源规模和布局,包括热源种类、个数、容髭和 布局;

5依据供热热源规模、布局以及供热负荷分布,确定城市 热网主干线布局;

6依据城市近期发展要求、环境治理要求以及供热系统改 造要求,确定近期建设重点项目•

A.0.2详细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主要内容应包括:

1分析供热设施现状、特点以及存在问题3

2依据详细规划提出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热负荷和年供 热出

3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供热方式;

4依据详细规划的用地布局,落实供热热源规模、位置及 用地;

5依据供热负荷分布,确定热网布局、管径,热力站规模、 位置及用地;

6供热设施的投资估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同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精有选择,在条件评诃时首先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可采用 “可二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規定”或“应按……执行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

GB/T 51074-2015

条文说明

制订说明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 -2015.经住房和城乡建 设部2015121日以第726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査研究,对不同 地区进行r热负荷指标、供热方式的调査研究.总结r我国供热 行业建设发展的实践经验,强调供热规划要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相适应.供热设施与城市空间布后、用地规划相协调,供热系统 安全与城市安全相统一。

为了便于广大規划设计、建设、管理、科研、学校等単位有 关人员在使用本规范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城市供热 规划规范》编制蛆按章、节、条顺序编制本规范的条文说明,对 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 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范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 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规范的参考•・

1总则

3基本规定

4热负荷

4.1城市热负荷分类

4.2城市焦负荷预测

4.3规划热折标

5供热方式............

5.1供热方式分类.

5.2供热方式选岸

5.3供热分区划分

6供热热源

6.1 —般規定

6.2热电厂

6.3集中锅炉房

6.4其他热源

7热网及其附届设施

7.1热网介质和参数选取

7.2热网布置

7.3热网计算

7.4中继系站及热力站

1总 则

i.o.i条文明确规定了本规范编制的目的和依据。城市供热规 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祖成部分,具有政策性、综合性、供热专业 技术性强的特点。目前尚无城市供热规划国家规范・全国各地城 市规划中的供热规划内容深度不统一.缺乏对环境保护、能源供 应以及土地利用效益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这种状况不利于城市供 热规划编制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城市规划的审批与管理。

城市供热规划既是技术文件.也是公共政策.在规划编制过 程中,主要依据的法律、法幾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管理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 用地的通知》、《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

1.0.2本条明确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囹,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城 乡规划法》所规定的城市规划各规划阶段中的供热规划编制。

1.0.3本条明确了城市供热规划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城市性质 和规模决定了环境保护目标;环境保护目标决定了城市供热污染 物排放控制要求;能源结构和供应条件决定r供热系统的用能选 择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约者供热系统的经济性及承受能 力.城市供热规划需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 划、能源发展战略等综合性规划相互衔接、相互协调.才能充分 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城市供热規划不能单纯考•晦供热系统 自身的经济性.还要考虑社会综合效益.包括环境效益、土地利 用效益、节能效益等。同时,城市供热规划还要体现节能要求. 从供热方案的制定和供热系统的建设(如热计吊设施的建设). 再到新技术的应川都要体现节能效益。

总之.城市供热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故略性很强的 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广泛征 求意见,科学决策。

1.0.4城市供热规划近远期结合应遵循近期建设的诃操作性与 供热系统合理布局相結合的原则・在近期建设项目的可操作性与 总体最优方案(包括布局、供热方式和分区)的衔接上.应以总 体方案为基本依据.近期建设項目对总体方案有亜大调整的需要 重新论证或修改。

在近远期结合的问题上,规划方案要有前瞻性.能适应未来 城市建设发展情况的变化(包括技术进步对方案的影响),并具 有一定的弾性。

1.0.5本条规定了城市供热规划的主要任务和规划内容.在考 虑城市供热设施布局和安排用地时,应按照节约土地和高效使用 城市空冋资源的原则进行确定,在満足功能要求的最小用地条件 下.考虑到发展应适当留有余地.特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 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管 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还应协调各 相关方的利益.并避免与人居环境发生矛盾.

3基本规定

3.0.1城市供热规划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城市发展的要求 是城市供热规划的基本依据,城市发展总体要求是宏观目标,供 热规划及其方案是具体目标.应体现宏观目标的要求.并对宏观 目标的要求提出修正意见,达到宏观和微观统一、环境保护和经 济发展统一、资源供应和消费统一等。环境保护规划中城市环境 发展目标、污染物排放总扯控制与减排的要求.城市供热污染物 排放分摊份额等,是确定城市供热发展方向、供热用能、供热方 式、供热分区的重要依据,是刚性要求。地区能源条件是供热规 划的前提条件之•.能源规划中的能源结构与发展方向.是供热 能源发展方向和能源结构的引导.供热系统自身的发展要求也对 能源发展和结构提出了协调要求。

3.0.2城市供热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应与《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要求的城市规划阶段相衔接.总体規划是详 细规划的依据.同时已确定的详细规划项目应纳入总体规划;城 市供热规划的期限划分应与城市规划相一致,与总体规划和详细 规划的编制同步进行,互相协调。只冇这样才能使规划的内容、 深度和实施进度做到与城市整体发展同步,使城市I•.地利用、环 境保护及城市供热协调发展,有效解决供热设施与其他工程设施 之间的矛盾,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3.0.3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规模体现为人口规模、城镇建 设用地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等数据。依据这些数据诃以初步 分析出城市建设总量,通过综合分析现状不同性质建筑比例、耗 热指标以及建筑节能改造等多种因索,可以计算出采暖综合热指 标,并据此预测岀城市供热负荷及供热设施规模.在详细规划阶 段有明确的技术经济指标表,包括用地性质、用地大小、容积率 等指怵•可以通过建筑面积、建筑性质、建筑采暖热指标等来预 测供热负荷及供热设施规模。

3.0.4城市供热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主要从如下JL个方面考虑。 第一.考成供热能源的资源可靠性.宜采用多种供热能源。第 二.考虑供热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包括能源运输通道、运输能 力、存储能力等方面.保证城市供热系统具有抵御突发小件、极 端天气造成的能源供应紧张的能力。第三.热源应考虑在事故条 件下,仍能够保证一定比例的供热能力,有条件的可考虑不同热 源之间的互联互通.第四,重要的供热区域宜考虑集中供热,JR 要的用户宜考虑多热源供热或双燃料热源。第五,有条件的情况 下,宜实现热网的互联互通.以便多热源联网运行,提高诃靠 性。第六,设施布局应避开地震、防洪等不利气象、地质条件的 影响。

3.0.5城市供热、供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管网等均属 城市市政管线设施,一般沿城市道路下敷设。由于城市道路地下 空间资源有限・在城市供热规划编制过程中,应与其他市政设施 规划之间很好的协调配合.避免造成供热管线与其他管线的矛 盾,特别是在现状道路下安排供热管线时,应考虑管线位置的可 行性,以保证供热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4热负荷

4.1城市热负荷分类

城市热负荷的分类方法很多.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 分类。本节中热负荷分类主要从城市供热规划中的热负荷预测T. 作需要出发,总结了国内不同城市热负荷预测「•作的经验.研 究、分析了不同规划阶段的热负荷预测内容及共特征、用热性质 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加以分别归类。

热负荷的性质、参数及其大小是编制供热规划和设计的重要 依据。按照用热性质分类.可分为建筑采跋(制冷)、生活热水、 工业。这种分类方法与供热行业部门的统计口径相一致,有利于 调研、收集城市热负荷历史统计数据及现状资料。在需要空调冷 负荷的城市如考虑夏季用热介质制冷,还需要考虑制冷用热 负荷。

4.2城市热负荷预测

4.2.1热负荷预测是编制城市供热规划的基础和亜要内容.是 合理确定城市热源、热网规模和设施布局的基本依据。热负荷预 测要有科学性、准确性,其关键是应能收集、积累负荷预测所需 要:的基础资料和开展扎实的调研丁.作.掌握反映客观規律性的基 础资料和数据,选用符合实际的负荷预测参数。根据基础资料. 科学预测目标年的供热负荷水平,使之适应国吒经济发展和城市 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具体的预测工作应建立在经常性收集、枳累负荷预测所需资 料的基础上,应了解所在城市的人口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分析研究影响城市供热负荷増K的各种因素;了解城市现状 和规划有关资料.包括各类建筑的面积及分布,工业类别、规 模、发展状况及共分布等。对现有的工业与民用(采暖、空调、 生活热水)热负荷进行详细调査.对各热负荷的性质、用热参 数、用热T.作班制等加以分析。

4.2.24.2.4热负荷预测宜根据不同的规划阶段采用不同 的方法预测.总体规划阶段宜采用采暖综合热指标预测采暧 热负荷。由于此阶段只是提出了各种类别规划用地的分布及 规模,因此还应根据城市发展规模、现状各类用地建筑容积 率、分析将来城市.建设对各类建筑容积率的要求;同时根据 建筑节能规划及阶段要求.分析分阶段实施建筑节能标准的 新建建筑和实施节能改造的既有建筑的比例;在上述研究分 析以及现状热指标调査的基础上,确定采暧综合热指标,进 行热负荷预測.详细规划阶段宜釆用分类建筑釆暧热指标预 测建筑采暧热负荷。即根据详细规划阶段技术经济指标确定 的各类建筑面积及相应的建筑采暧热指标,并考虑现状建筑 的节能状况进行计算.

在供热系统中.生活热水热负荷在我国目前阶段和未来的很 长时期内,与采暖热负荷及工业热负荷相比.比重很小,因此. 在总体规划阶段不单独进行分类计算.洋细规划阶段宜采用分类 建筑生活热水热指标预测建筑生活热水热负荷。即根据详细規划 阶段技术经济指标确定的各类建筑面积及相应的生活热水热指标 进行计算.

总体规划阶段工业热负荷预测采用相关分析法,主要依据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国民经济规划、工业规划、工业园区規划 等,分析其历史数据与工业热负荷历史数据的相关关系,拟合相 关性曲线;并参照同类城市地区的发展经验,预测未来工艺蒸汽 需求.包括总鼠、分布、强度等.详细规划阶段应对现有的工业 热负荷进行洋细准确地调査.并逐项列岀现有热负荷、已批准项 目的热负荷及规划期发展的热负荷.但是,由于規划编制时,规 划项目不确定,上述数据难以获得,故可采用按不同行业项冃佔 算指标中典型生产规模进行计算或采用相似企业的设计耗热定额 估算热负荷的方法。对并入同-•热冋的最大生产「•艺热负荷应在 各热用户成大热负荷之和的基础上乘以同时使川系数.同时使用 系数可取0.60.9

4.2.5当热网由多个热源供热,对各热源的负荷分配进行技 术经济分析时,宜绘制热负荷延续时间曲线,以计算各热源 的全年供热懺及用于基本热源和尖峰热源承担供热负荷的配 置容仙分析,这是合理选择热电厂供热机組供热能力的亜要 工具•按照所规划城市的历年气象资料及右关数据绘制规划 集中供热区域的热负荷延续曲线.采暧热负荷持续曲线与所 在城市的气候、地理以及采暖方式等因素有关.同一城市的 采暖热负荷延续曲线基本J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基本一 致。工业热负荷持续曲线与工业类别、生产方式、工艺要求 等因素有关,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⅛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可能变化很大。在城市供热规划中根据城市用地布局、功能 分区、热负荷分布及地形地貌条件,往往要:将城市分成几个 独立:的集中供热区域,因此还有必要分区绘制规划区域的年 热负荷延续时间的线,用于指导分区调峰热源容址的配置。 对以供蒸汽为主的工业区.在规划阶段没有落实实际项目的, 可适当简化,不做强制要求绘制年热负荷延续时间曲线。

在采暖热负荷延续时间曲线图中,横坐标的左方为室外温度 I,纵坐标为采暖热负荷Qn.横坐标的右方表示小时数,如横 坐标小代表供暖期中室外温度w≤u,出现的总小时数。

在图丨中由曲线与坐标轴陶成的面积(斜线部分)代表相应 的年供热SL随着室外温度变化,采暖热负荷在数值上变化很 大,数值越大,持续时间越短.这部分持续时间短的热负荷应当 配备尖峰热源来承担,持续时间长的基本热负荷应当由热电厂供 热机组承担.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热电厂的作用,获得最大的节能 效果•

工业热负荷持续曲线图与采暧热负荷持续曲线图不同之处在 于没有横坐标的左方室外温度只有右方工业热负荷QC (纵

0

1釆暧热负荷延续时间曲线图

坐标),与持续小时数(横坐标)的关系。

4.3规划热指标

4.3.1热指标的分类很多,本节中的分类是我国目前及未来一 段时期内的供热规划中经常使用的主要分类方式。

4.3.2建筑采暖综合热指标的确定应餘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人 均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分类、估算容积率、现状供热设施供 应水平和现状建筑节能改造程度等因素,在调査的基础上,确定 采暖综合热指标。

4.3.3建筑采暧热指标是针对不同建筑类型,综合不同时期节 能状况的单位建筑面积平均热指标.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建筑 采暧热指标均有一些差异。

1.建筑采暧热指标

1行业规范使用的建筑采暖热指标

建筑采暧热指标与室外温度、建筑维护结构、保温材料的传 热系数、窗体的传热系数、建筑物体型系数、新风址大小、热损 失等都有关系.致使同类建筑的热指标有所差异.各地的热指标 更有所差异。下表给出了《城钺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34-2010中的推荐値.

I建筑采暖热指标推荐ffi (W∕n√)

建筑物 类型

住宅

居住区 蜂合

_

学校

办公

医院

托幼

商店

Ierf

影帽院

大礼堂

体命帽

未采取

能措施

58 64

60 67

80

65 80

60 70

65~ 80

115-

140

95

IIS

15 165

采电B

措施

40~ 45

15~ 55

50 70

55

70

SO 60

55-

70

100

130

80 105

!OO-150

X ɪ.表中敏值适用Tfkw东北.华北∙ WdtIftK

2.热指标中已包括约5%的佇河热损失•

部分城市建筑设计院目前做建筑単体设计采用的热指标 如下:

2北京采用的建筑釆暖热指标<W∕∏r)

建筑物类型

格指标

建筑物类中!

M

住宅

45~7O

阳书馆

4575

単原住宅

80 105

商唐

65 75

办公楼

60-80

食索.餐厅

115-140

医院、幼儿預

65 80

影网院

90 115

旅信

60-70

大礼堂•体有馆

I15~16O

注:外围护结构热r性能好,廚堵面枳比小、总建筑而枳大、体唄系数小的建筑

取下RKft-反之取上限值•

3沈阳釆用的建筑釆暖热指标W/m )

0!筑物类M

仕宅址筑

_______公共建筑_______

切:

小向

商场

办公

学校

族馆

医院

幼儿园

托儿所

体育馆

热折坏

来取"能

措施

35

33

32

65

60

60

65

70

85

Ifttt

60

60

58

90

80

90

90

115

3)观范编制调研中收集的资料

有关单位在20052006年采暖季对北京一些建筑采暖系统 进行了测试诊断T.作.根据各単位建筑内的室内温度逐时云录、 管网供冋水温度逐时记录、室外温度逐时记衆,以及各建筑的供 水償・计算得到建筑实测耗热笊.这里根据测试的采暖能耗数据 经过整理折算成北京计算室外温度下•的采暖热指标,洋见表4、 表5

≡4部分居住、办公小区釆暖热指标

it筑功能

tttt

《个>

维造

1

(年)

园护站构

折算采眼 热指标 (W/m

多层住宅

I!

2003

外墙K小于1.16外保温•塑钢由双坡_

30 36

多层住宅

12

1990

37Omm砖墙,无外保温.增钢亩、俱合 金廚.普通钢席

30 35

多层住宅

4

1990

24Omm传境,无保温.華层钢耐.

40 48

多於住宅

t

1980

37Omm砖堵•无保温.粮爾廚.部分中 层木廚

31 34

多层住宅

5

1970

37Omm砖埴,无保温•型钢廚,部分爪 层木窗

36 40

续表4

建筑功能

溥试

ft*

(个〉

建造

年代

《年)

图护结构

折算采峻 热指标 (W/m?

高层住宅

3

1980

18OmmjX浇混本土外墙.爪烷疝丁貝 咐_______

39 46

普通办公楼

3

J 950

37Omm砖堵.无保湖.規钢由「部分

Zg木倒

38-45

通办公核

1

1950

SoOmm堵・          _________

30

宾馆

3

1950

37Omm砖墙、无保沮•単信铝合金由

31 40

宾憶

4

1950

50Ontfn外墙•単层钾合金食

39 45

商场

I

2003

外塩K小于1.6外保温.衆榊由双玻

56

注:住宅类建筑采峻设汁爲负简指标折算成室外供吸汁算温瓊一91、室内湛度 】8P的耗热指惊.宾帽、办公类建筑采暧设计热负荷指体折算成室外供應it 算温度91,室内温度20TIt热折标.

5是通过MfR 500多个不同换热站单位采暖而积耗热址. 分析折算的建筑采暧热指标。

5通过换热站折算的建筑釆暖热指标

建筑类型

帰力站

数钺(个)

热指坏 (W∕m7

普通住宅

140

52.8

高料住宅     一

120

44.6

高档办公楼   一

35

15.2

_ — ,通办公⅜i

70

59.1

8i

58.4

宾馆饭店   一

65

53.7

博物馆展覧馆体育馆影剧院—

30

65.7

⅞⅝

22

66.4

__

19

38.2

注:除住宅.学校按室iaier折算外•其他按201折算.室外温度已经折算至标 准气象年.指标中包含管网损失•

6是通过对济南9个换热站进行调研.根据换热站的运行 参数分析折算出的建筑采暧热指标,数(ft中包括采暖建筑本身热 负荷和二级热冋的管网损失.供热区域内住宅主要为20世纪80 90年代建筑。

6济南几种典型建筑采暖热指标W∕∏√)

獲筑类塹

住宅

商业金融

教育科研

47.1

52.6

49.4

4)居住建筑采暧热指标的推算

由表26可以看岀.由于各地情况不同・考虑因索不同. 而且多数数据不能区分是否采取节能措施,很难从上述资料直接 分析出比较适用的建筑采暧热指标。为此,按照建筑节能的要 求.编制组对国内部分城市的建筑采暧热指标进行了推算,见 表

本节提出的部分城市居住建筑采暧热指标是参照《民用建筑 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和《严寒和寒 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中全国主要城镇采 暧期有关参数及建筑物耗热量、采暧耗煤懺指标表中的有关数 据.根据建筑物耗热谶指标与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的关系式折算 得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和《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 - 2010 主要针对居住建筑采暖能耗分别降低50%65%左右作为节能 目标。

建筑物耗热IS指标与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不含管网及失调 热损失)的关系式如下:

式中g——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W/m2

9h一一建筑物耗热扯指标W∕∏√);

L一一室内采暖设计温度(18∙C);

深暧期的室外计算温度(T); 采暖期室外日平均温度(I'); 采暖期室内平均温度(16X) %—太阳辐射及室内自由热引起的室内空气n然温升 ((), 一般为(35)1'居住建筑取3.8V .

«7推鼻的全国部分城市居住建筑釆暖热指标

地名

供發室 外计算 沮度J (V)

供阪期

日平均

UtrW

(D

供暖 期n (d)

稚炼量 指标0. (WZmj)

未采取17 能枷建 筑采峻焦 指坏" (W∕∏√)

降低S% 比筑采暧 然指标</ (W∕∏F>

采峻能轮 降低65% 後筑采热指怵V (W∕∏√>

北京

-9

—】. 6

125

20.6

61.8

10.3

2«. 7

天律

9

-1.2

119

20.5

63.4

41.3

29.1

石家LE

•8

-0.6

112

20.3

63.3

11.2

29.3

-M

—4∙ 5

144

21

61.7

10.2

2K6

唐山

-Il

-2.9

127

20.8

6】.3

39. !>

28. I

保定

-9

-L2

119

20.5

63∙∙1

4】.3

29. I

大连

-12

—】. 6

131

20. β

WL7

11.8

31.8

丹东

-15

~3.5

144

20.9

67.1

43.9

31.2

一】5

-4.1

144

21

65.2

12.5

M2

沈阳

19

-S. 7

IS2

21.2

69.0

45∙O

32.0

本渓

-20

-5.7

ISI

21.2

69.0

4S. O

32.0

赤经

-18

-6

160

21.3

61.6

42.!

30.0

长春

-23

&3

170

21.7

66.6

43.4

30.9

通化

-7.7

68

21.6

69.9

15.6

32. t

四平

-23

-7.4

163

21.5

69.0

•15.0

32.0

延吉

-20

-7.1

170

21.5

64.9

42.3

30. 1

牡丹江

-24

-9.4

178

21.8

65.0

42.4

30. 1

续表7

地名

供哽室

外计算

Zw

(X)

供岫 曰平均 温度J (X)

供暇 Vlil (d)

It St 指标S (W∕π√>

未采取节 能措施建 筑釆眼热 指株</

(WZm2)

采暇旋帖 降低50% 建筑釆政 热指标4 (W∕m?)

釆暧鹿花 降低65% 建筑采暖 热指标q (W∕∏√)

齐齐哈尔

-25

-10.2

182

21.9

64.5

42.0

29.9

哈尔滨

-26

-IO

176

21.9

66.6

43.4

30.9

ttkir.

-33

—13. 5

197

22.5

68.5

44.6

31.8

-35

-M. 3

209

22.6

69.3

45.2

32.1

呼和浩卻

-20

6. 2

166

21.3

67.5

44.0

31.3

银川

15

・・3.8

145

21

66. I

•13.3

30.8

西宁

-13

3.3

162

20.9

64. I

41.8

29.7

酒泉

-17

—1∙

155

21

67.9

44.3

31.5

JML Ill

∙∙ll

-2.8

132

20.8

61.7

40.2

28.6

q∙木齐

-23

-8.5

162

21.8

66.2

43.2

30.7

太垸

-12

-2.7

135

20.8

G4.2

41.9

29.8

論林

16

—4∙ 1

M8

21

66.0

43.0

30.6

延安

-12

-2.6

130

20.7

G4.4

42.0

29.8

西安

-5

0.9

100

20.2

63.1

4h 1

29.2

济南

-7

0.6

IOl

20.2

66.8

43.5

31.0

希岛

-7

0.9

IIO

20.2

68.6

44.7

31.8

徐州

6

1.1

94

20

6«. 2

44.4

31.6

部州

-5

I.4

98

20

65.3

42.6

30.3

付枚

9

-0.9

165

20.5

64.8

42.3

30.0

6

0.5

142

20.2

63.6

41.4

29.5

IF

-8

—0.5

158

20.4

64.1

41.8

29.7

不均匀热损失是由供热管网难以调节或没有进行有效的初调 节.导致存在各种失调现象而产生的。主要包括髙温热力管网调 节不均匀,热力站之间失调;小区室外管网调节不均.建筑物之 间的失调;室内管网无法调节.房间之间失調L出现失调现象 后.为满足末端用户的供热要求,系统加大供热∣ft∙同时末端无 有效的调节手段和激励调节的机制,部分用户为防止室内过热, 只能开窗调节,使得建筑物的实际散热髭显著増加。对北京几个 小区多个建筑单元的测试结果表明.室外管网调节不均匀是导致 不均匀热损失的主要原因,这部分损失甚至比管网的直接热损失 还要大。大多数集中供热系统现有的调节手段和调节水平很难减 少这部分损失,在目前的调节水平下,集中供热的不均匀热损失 (48) W∕m2β

管网热损失包括保温热损失和漏水热损失.根据实測和调 研.管网漏水热损失占管网热损失的比例很小。表8为实测的北 京几个小区从锅炉房或换热站至建筑物热入口之何的热损失。可 以宥出,保温热损失是管网热损失的主要部分.同时・不同的管 网热损失差别很大,这与管网敷设方式、建造年代、保温水平、 管网规模、供回水温度和维护水平等都有关.一般室外管冋热损 失为(25) W/m"

8集中供热系统管网损失测试结果(W∕∏√)

不同小区

A

B

C

D

E

F

ɑ

H

I

保温热损失

2.6

3

4.9

4.2

4.5

4.1

3

2

1.8

漏水热扱失

0.03

0.1

0.2

0.4

0.4

().5

0.3

0. I

0.2

管网热损失会计

2. 63

3.1

5. 1

4.6

4.9

4.6

3.3

2. I

2

城市一级管网与居住区二级管网相比,保温水平和管理水平 远髙于二级管网.因此热损失较小。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城市 热网热源供水温度与大多数热力站处测出的供水温度之差均小于

21,则总损失温差在3t左右.日前供热高峰期供回水温差约 为65T'∙因此.城市高温热力管冋热损失不超过输送热量的 5%,约为 2W∕m"

随着分户计址手段的完善,采暖收费制度的改革,用热激励 调节机制的健全,使采暖用户有效的调节手段增加。不均匀热损 失会大幅度降低.考虑到现有建筑存在一定的改造难度.不均匀 热损失不能完全消除,初步按2W∕∏√考虑。综上,不均匀热损 失与管网热损失约为47) W/mL

6)采暖热指标推荐值

本规范推荐的建筑采暖热指标是以《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 范》CJJ 34 -201()中的数据为基础.在建筑分类和采暧热指标数 位上进行部分调整得出的。

在建筑分类方面:推荐的指标为了适应规划的使用习惯,在 类别中将学校与办公分开。学校指中小学,高等学校可以参照办 公指标。近儿年,城市周边和郊区,兴建了一些低层别墅;中小 城市的居住建筑.则仍以多层和低层为主;小城填居住建筑则主 要是平房和低层建筑.低层建筑由于体型系数较大.外围护结构 传热损失较大,热指标相比多高层住宅高。因此,将《城镇供热 管网设计规范》CJJ 34 - 2010表中的住宅分为低层住宅和多高层 住宅.原表中的居住区综合类,在规划中多为釆暧综合热指标, 其数值的确定应综合当地不同时期建筑建设标准、建筑节能标 准、现状建筑情况、节能改造情况及居民的生活水平等因素进行 理论分析,并结合实测数据进行研究,故本次规范制定将该类别 去除。

在采暖热指标数据方面:本次仅对住宅类建筑的采暖热指标 进行调整。对于其他类别建筑,因规范编制过程中未能收集到足 够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没有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正•国家颁布的 节能标准有一步节能标准和二步节能标准,根据表7可知,采取 二步节能措施的多高层住宅建筑采暖热指标在3OW∕m2左右,采 取一步节能措施的多高层住宅建筑采暖热指标在43W∕m2左右。 考虑到全国范围内供热设施建设水平的差异.不均匀热损失、管 网损失等存在较大差异,多高层住宅建筑采暧热指标推荐值取 (3545)W∕mJ二步节能标准的多高层住宅建筑取下限.一步 节能标准的多高层住宅建筑取上限。根据表4的实測数据分析. 低层住宅采暧热指标比多高层住宅采暖热指标高5Kn W/ m?,推荐值取4055)W∕m

生活热水热指标是对有生活热水需求.且采用供热系统 供应的建筑,単位面积平均热指标•生活热水可以由热冋供 应.也可以由太阳能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等设施 供应.若采用热网供应方式,应将生活热水负荷指标纳入热 指标中。

本节计算生活热水热负荷的方法采用指标法.生活热水热指 标参照《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34 -2010给出的居住区生 活热水日平均热指标。具体在选择指标时可根据各地的人均热水 用水定額、人均建筑面积及计算冷水温度综合考虑。

工业热负荷指标是对不同工业的单位用地平均热指标。本规 范采用的热负荷指标值是通过对天津、上海已建工业园区热负荷 调研及资料整理,同时结合设计规范和相应的设计技术措施,得 出不同类型产业、単位用地面积的平均热负荷。由于不同工业类 型、不同工艺的蒸汽需求差异较大,用工业区单位占地面积热负 荷指标估算规划热负荷的方法还不太成熟.需要进•步总结和积 累经验.为了提高工业热负荷预测的科学性和可我性.还应该进 行大址的实地调査研究.对大仙的已建成区域的不同类型的「•业 区域进行总结、分析。

4.3.4制冷用热负荷指标

制冷用热负荷指标是针对不同建筑制冷的单位建筑面积平均 热指标.空调夏季冷负荷主要包括围护结构传热、太阳辐射、人 体及照明散热等形成的冷负荷和新风冷负荷•设计时需根据空调 建筑物的不同用途、人员的群集情况、照明等设备的使用情况确 定空调冷指标。M中空调冷指标对应的是单位空调面积的冷负荷 指标,空调面积-般占总建筑面枳的百分比为70%90%.然 后根据所选热制冷设备的CoP折算成热负荷指标。

5供热方式

5.1供热方式分类

5.1.1本条列出了主要的供热能源种类.从目前我国能源资源 和使用情况看,煤炭是最主要的供热能源,其次是天然气.低温 核供热虽已经有了成熟的技术并具有商业化利用的经济效益.但 其使用受到诸多敏感因素的影响,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推广利用 的条件。油品分为轻油和取油.受国家资源条件制约,一般不鼓 励发展油品供热.太阳能作为未来能源利用的研究亜点,H前在 供热领域是一种辅助形式。生物质能蕴藏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等可以生长的冇机物中,它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冇机物中除 矿物燃料以外的所有来源于动植物的能源物质均属于生物质能, 通常包括木材及森林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水生植物、油料植 物、城市和T业有机废弃物、动物粪便等。其中垃圾焚烧的热能 诃用于城市供热。

5.1.25.1.3供热方式分类很多,本节中的分类,结合了能源 种类与热源规模。过去对于集中供热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简単 定义为“规模较大的为集中供热,规模较小或分散的为分散供 热”。参考原建设部规定的集中锅炉房规模定义和北京等城市集 中供热发展的实践.本规范所指的集中供热是指热源规模为3台 及以上14MW20t∕h锅炉,或供热而积50m?以上的供热 系统。本规范所指的分散供热是指供热面积在50n√以下,且 锅炉房单台锅炉容仙在14MW20t∕h以下.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清洁能源供热方式,由于污染较小,有 利于分散建设,所以不鼓励清洁能源集中供热方式,但是不包括 特定情况下的大型热源(低温核供热、燃气热电厂等)以及大型 调峰热源等。

5.2供热方式选择

从供热用能的特点看,供热能源品种具有可替代性,即使用 不同的能源均可实现供热的目的,而从我国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 间内.能源消费仍然是城市大气环境正要污染源之一,更是人类 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供热能源占据重要份 额。所以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供热用能取决于城市的环境冃 标和能源利用技术.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出发,在我国日 前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均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把实现大气环境目标 和污染物减排目标作为供热用能的刚性要求,有利于实现可持续 发展。

一个地区及其周边可调配的能源资源以及能源品种.是总体 规划阶段选择供热用能源.确定供热方式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保 证供热用能的充足与稳定.宜选择资源丰富、供应可轮的能源品 种,同时应结合能源规划中有关的能源品种结构要求,适当选择 其他能源品种作为供热能源的补充・各种供热方式的技术经济性 (其中供热设施的占地大小也影响供热方式的技术经济性)、综合 能源利用效率是选择城市供热方式以及供热发展方向的基础依 据。从目前和未来我国以及国际上的能源价格趋势看,煤炭价格 依然相对较低,接下来依次是天然气、油品、电力。能源价格和 能源利用技术是影响供热方式经济性的Oi要因素。如采用电力驱 动的热系技术冷热兼供的系统.比采用天然气直燃机冷热兼供的 系统.经济性和节能效益均优越-•些(北京地区实例分析的结 果);采用高效脱硫除尘和脱氮技术的燃煤供热设施.可以大幅 度降低污染物排放技,同时増加了运行成本,其与天然气供热方 式的经济性需要进一步详细分析和比较。在成本最小化和能效最 大化的多方案优化选择过程中,还要考虑城市安全、城市景观、 土地综合利用效益以及公众的意见等因素,以体现社会效益最大 化.优化过程可釆用方案对比、情景分析、线性规划和多目标优 化等方法。因此,总体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符合当地环境保护 目标,以地区能源资源条件、能源结构要:求以及投资等为约束条 件,以各种供热方式的技术经济性和节能效益为基本依据•并统 鈴供热系统的安全性和社会效益,按照成本她小化、效益最大化 的原则进行优化选择.最终确定供热能源结构和不同的供热 方式.

详细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应根据总体規划.经过方案比 较.确定详细规划区内的供热方式。详细規划阶段以总体规 划阶段的供热规划为指导,落实总体规划阶段确定的供热方 式。如果详细规划区内有多种供热方式可以选择,则需要:根 据详细规划区内的具体条件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供热方式. 例如,某一公建区,在总体规划阶段的供热規划中确定为清 洁能源供热方式,可以选择宜燃机冷热兼供系统、热泵冷热 兼供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等,这些方式需要根据祥细规划 区内地下水、中水、河湖水资源以及天然气管网供应条件等 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后确定。又例如某一小区,总体规划阶段 的供热规划中确定为煤和天然气混合供热方式・则在详细规 划阶段需要依据总体规划阶段确定的原则.并结合小区的区 位特点、建筑性质、用户特点和意愿、现状供热情况以及供 热体制等,经分析后明确主要的供热方式,对于现状燃煤分 散锅炉房供热的,可采取“以大代小”或“煤改'C"的方式. 对于规模小的居住区或别墅区,可考虑街区式燃气锅炉房, 对于公建区可以考虑宜燃机冷热兼供系统、热泵冷热兼供系 统、分布式能源系统等。

5.2.1以煤炭为主要供热能源的城市・必须釆用集中供热方式, 目的是为了集中和有效地解决燃煤污染问题.

目前我国及世界上先逬的燃煤热电厂,诃切实实现高效脱 硫、除尘和脱飯,如果配备低硫低灰优质煤炭作为电厂燃料,则 电厂烟肉出口处的烟气中.尘的浓度可低于IOmg/NmL二氧化 硫的浓度可低于ISmg/Nm3,蝕氧化物的浓度可低于IOOmg/ Nm,,完全可以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要求。燃煤集中锅炉 房虽然可配置脱硫设备及布袋除尘器,但由于运行管理及设计上 的原因,在实际运行中一般圳肉出口处烟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 度往往达不到排放标准要求,甚至还有旁路烟道直接排入大气的 现象.因此.从实际的污染效果出发,应首先研究选用燃煤热电 厂的可行性・但是.如果规划热负荷全部由热电联产供应,就有 可能出现发电能力远大于本地电力需求的情况,因此・在选择热 电厂供热方式时,还需结合本地区能源资源供应、环境容依条件 以及电力需求或对外送电的可能性等因素.统辱研究后确定合适 的规模.

燃煤热电厂作为城市的重要热源.其建设周期长、投资大, 在时间与空间上不一定都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因此,建 设燃煤集中锅炉房进行补充是较好的选择。但从长远上看.为了 城市的整体环境效益.燃煤集中锅炉房宜作为补充或过渡的供热 方式。

目前乃至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能源资源仍将以煤炭为主. 煤炭仍将是我国城市供热中的主力能源。为此.必须切实控制并 降低燃煤所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如果川严格的洁净煤技术(提 侣煤炭消费的全程清洁管理).同时在某些冇条件的特大城市, 还需要考虑燃煤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控制燃煤量或减少燃 煤量而发展清洁能源供热方式.为我国今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打 下基础。

5.2.2发展清洁能源供热的前提是城市的大气环境质址要求严 格和充足的清洁能源供应。清洁能源供热应采用分散供热方式. 主要原因是为了节约管冋投资和减少输配损失,同时也能达到理 想的环境效果.中型天然气热电冷联产系统(指B级与E级燃 气联合循孙热电厂.其单台机组发电容岐为200MW及以下规 模)、分布式能源系统是清洁能源髙效的利用方式,也是国内外 清洁能源供热的发展趋势,但是其应用条件需要有常年稳定的热 负荷,且需要进行合理的热电容量配置,才能保证既有节能效益 又有经济效益。对于户内式分散供热方式(不含家用空调),由 f运行维护、设备寿命、安全隐患、污染物低空排放等原因,不 宜在居住区中使用.但可应用于别墅区等建筑相对分散的地区。

5.2.3对于大型天然气热电厂(指F级及以上燃气联合循环热 电厂.其单台机组发电容償为400MW及以上规模)虽然节能效 益显著,但由于约85%的天然气全部用于发电,只有少部分天 然气用于能取得较大环境效益的供热领域,不仅对区域电价造成 很大压力,还需要较大的热网投资,因此需要进行总址控制,以 合适的发电能力和适度的电价水平为边界条件.适度发展大型天 然气热电厂系统供热。

5.2.4大型天然气集中锅炉房供热系统,不仅需要较大的热网 投资,还降低了供热系统能效,因此,除了现状大型燃煤集中锅 炉房利用原厂址进行天然气替煤改造可选择该供热方式以外,对 于新规划建设区通常不宜发展独立的大型天然,集中锅炉房供热 系统。

5.2.5在以电为能源的供热方式中,如果发电能源是煤炭、 天然气或油品,供热系统的一次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将很低. 因此不鼓励直接电采暧方式.但如果用热泵供热方式,则可 以大幅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曲此在有条件的情况F可 以依据热泵供热系统的能效和经济性逬行决策。如果发电能 源是水能、风能、核能或太阳能等.则在技术经济条件许可 的情况下,不仅可以鼓励发展电动热泵供热方式.也诃以鼓 励直接电采暧方式。

5. 2.6从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看,城市主要的供热方式冇两种. 一是燃煤热电厂系统,另一个是天然气分散供热系统。这两种途 径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资源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而在新 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供热方式中・地热和热泵受地热资源和地温 能资源的制约发展规模有限.所以需要找出新的措施,从根本上 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并实现供热能源多元化. 保证供热能源安全。低温核供热系统是可行的措施,其不仅具有 固有安全性,而且经济性也可与天然气供热方式相比较,正常及 小故运行方式下污染物排放低于天然气供热等常规供热方式.在 扱端情况下也不会危及公共安全.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试 点,并逐步在我国城市供热领域内推广。

5.2.7能源利用新型式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燃料的新型 供热方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地热、热系系统.太阳能采暧 系统,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系统,燃料电池系统等。这些方式是 治理大气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的敢要手段,也是国家政策支持的 发展方向,各地应鼓励发展。从目前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条件 看.地热与热案系统具冇很好的商业化利用价值.分布式能源系 统、太阳能系统、燃料电池系统等商业利用效益不大,有待于在 技术进步和用户扩展方面逐步推广。各地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 经济、技术条件适当采用。

5.2.8太阳能热利用已经完全商业化,并旦具有很好的经济效 益、节能效益和环境效益,所以首选太阳能解决部分生活热水问 题是十分必要的。太阴能采暖系统受到太阳能资源以及系统投资 的制约.W在平房区、别墅区、农村地区适度发展,太阳能资源 较好地区.应视本地区资金和政府财政状况,适当加大发展 力度。

5.3供热分区划分

5.3. Ix 5.3.2总体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需要结合确定的供热 方式.现状和规划的集中热源规模,城市蛆团和功能布局,河 湖、铁路、公路等成要干线的分割,划分集中供热分区和分散供 热分区。

在集中供热分区和分散供热分区中又包括各类集中和分敞热 源的供热范围或供热分区.可在详细规划阶段.依据合理的热源 规模进一步详细确定•

6供热热源

6.1 一般规定

6.1.1在总体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编制过程中.各种集中供热 热源规模的确定.受其自身合理规模的影响,同时还要结合河 湖、铁路、公路等干线的分割,与其供热范围内的热负荷相匹 配.又要考虑城市近期建设进度(主要影响单台设备容址)、能 源供给、存储等因素。

燃煤热电厂的合理规模受当地热力需求、电力需求、铁路运 输、热网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原则上机组规模越大,参数越高. 节能效果越好・单位投资相对越小,环境保护治理措施越有保 证.但同时供热范围也越大.将导致热网投资增加。各城市可根 据本地具体情况分析论证。

燃煤集中锅炉房的合理规模受热负荷、汽车运输、热网规 模、现状及近期増加的热负荷等因素的财响。目前.我国常用的 热水锅炉单台容址有14MW29MW45MW58MW64MW. 70MW116MW这些不同容Ilt锅炉的热效率差别不 大,在环境保护治理措施L 45MW以上的锅炉相对经济、可靠。 因此.对于近期热负荷较大的集中锅炉房,宜选择较大容量的锅 炉。根据锅炉房设计规范,新建锅炉房不宜超过5台.扩建锅炉 房不宜超过7合.规划中考虑到汽车运输的运力以及运输过程对 锅炉房周边局部地区环境的影响,规模过大也会造成热网投资的 増加。因此,集中锅炉房总规模不宜超出6X64MWo

低温核供热设施是新型的供热方式,目前国内还没有应用实 例.由于低温核供热设施的建设在选址要求上非常严格,所以其 合理规模与燃煤集中锅炉房有所区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低温核 供热设施投资大而运行费低,因此宜考虑配置一定容St的调峰 热源。

分散热源中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是小型热电冷联供系统,目前 受国内上网电价的影响.发电自用有一定的经济性.但上网传电 则受到多种制约。因此.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规模受用户的热负荷 和电力负荷需求的双重制约。当热负荷较大时.按照以热定电的 原则配置机组和尖峰容量.一般会造成发电容StF用广H身电 力负荷需求,此时需要考虑按照电力负荷需求的基本负荷配龍机 组容量:・同时増大相应的供热调峰热源。

对于工业余热利用,除少部分高温热水(如钢厂•的冲液水) 诃以直接用于供热•其他大多数余热利用(例如电厂冷却水或工 业过程冷却水)主要釆用热泵技术供热,考虑到利用热泵技术单 独供热投资较大,成本较高,一般宜采用低温热案以降低投资. 用户以采用地板辐射采暖方式为宜,所以供热规模或供热范围不 宜过大.如果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低温热水用管道送到用户端. 而同时在用户端建设分敞热泵系统.来实现T.业余热利用.则受 到低温热水输送管网的制约.规模或供热范围也不宜过大.

6.1.2在详细规划阶段的供热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依据总体 规划的要求,落实在规划区内的城市级的集中热源位置和用地边 界。核实为局部地区服务的集中热源规模、位置和用地边界・并 且在必要情况下(如总体规划预留的热源能力不足时)・需要适 当调整热源规模和用地,或増加热源数償。同时,依据用地的建 设规模和建设进度确定相关分散热源规模、位置和用地边界。

6.2热电厂

6. 2.1燃煤热电厂和単台机组发电容Gt 400MW及以上规模的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J •以及低温核供热厂等大型热源一般应该 供应基本热负荷,以便更好地体现节能效益和集中供热系统的经 济性。热化系数的选取应根据各地区的投资和能源价格水平、节 能要求、各供热系统的负荷特性.综合分析后确定。基荷热源承 担供应基本热负荷的功能.尖峰热源承担供应尖峰热负荷的功 能.基荷热源和尖峰热源供应能力应大F等于热负荷。通常情况 下,以工业热负荷为主的系统,如果季节热负荷的峰谷差别以及 FI热负荷峰谷差别不大热化系数宜取0.8-0. 9以供暧热负荷 为主的系统热化系数宜取0. 50.7既有工业热负荷又有采暧 热负荷的系统热化系数宜取0. 60.8

6.3集中锅炉房

6.3.1通常情况不鼓励发展天然气集中锅炉房,但作为热电厂 供热系统中的调峰热源是必要和可行的措施之一。为减少热网整 体投资水平,与燃煤热电厂和燃气热电厂不同,调峰热源应建在 负荷端或负荷中心.此外,调峰热源与热电厂分开建设冇利于提 高热网系统的安金可靠性。

6.4其他热源

6.4.1对于低温核供热设施的厂址选择.应考虑两个方面的问 题:一方面是核设施的运行(包括事故)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另 一方而是外部环境对核设施安全运行的影响。目前,在厂址选择 工作中,主要参照国家核安全局发布的核电厂厂址选择的有关规 定和导则.同时还应符合核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辐射防护 和其他方面冇关规定。

由于核供热堆具有很好的安全特性,无论是正常运行还是事 故工况下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皆很小。-体化売式核供热堆经过 国家核安全局的审査,即使在重大事故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厂外 居民采取隐蔽和撤离措施,这一点和核电站不一样。因此,核供 热堆可建造在大城市附近为用户提供热源。但考虑到核供热堆的 建设、安全、经济和社会渚因素.核供热堆还需建造在离开人口 欄密区有一定距离的地方.目前参照核安全法规技术文件《低温 核供热堆厂址选择安全准则》HAF J0059的推荐意见,核供热 堆周闱设置25Om的非居住区和2km的规划限制区.25Om非居 住区内严禁有常住居民,由核供热工程营运单位对该区域内的土 地刷有产权和全部管辖权。在2km规划限制区内不应冇大型易 燃、易爆、有吿物品的生产和储存设施、其他大型工业设施,不 得建设大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点、大的医院、学校、疗养院、 机场和监狱等设施。因此,供热堆选址时必须调査厂址周围的人 口分布情况.包括城市、乡镇的距离.居民点的分布等等。出于 選慎考虑,第-座核供热堆需要设置2km的规划限制区.核供 热示范工程首堆建成后.核供热技术的成熟性和先进性以及技术 安全可靠性会得到验证。随着建设、运营经验的积累.以及核供 热堆安全性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后续建设的核供热堆.对半径区 域为2km区域内的限制发展要求可能会降低.届时对城市建设 用地的影响将更小。

7热网及其附属设施

7.1热网介质和参数选取

7.1.1热水管网貝冇热能利用率高,便于调节.供热半径大且 输送距离远的优点。

7.1.3既有采暖乂有「.艺蒸汽负荷,诃设置热水和蒸汽两套管 网。当蒸汽负荷笊小且分散而又没有其他必须设置集中供应的理 由时,可只设賞热水管网,蒸汽负荷由各企业自行解决.但热源 宜采用清洁能源或满足地区环境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7.1.6多热源联网运行的供热系统.为保证热冋运行参数的稳 定.各热源供热介质温度应一致。当锅炉房与热电厂联网运行 时,从供热系统运行很佳经济性考虑,应以热电J .最佳供回水温 度作为多热源联网运行的供热介质温度。

7.2热网布置

7. 2.1热冋干线沿城市道路布從.并位于热负荷比较集中的区 域.可以减少投资.便于运行和维护管理。在考虑干线是沿现状 道路还是沿规划道路布里时•在管网总体布局基本合理、现状道 路下冇路由条件且拆迁址不大时,宜首先考虑沿现状道路布置. 然后沿近期建设道路布荒.最后考虑沿远期规划道路布置.以保 证基础设施的先行建设。

7. 2.2随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供 热范围和供热规模迅速増大,因此安全供热和事故状态时能否快 速处理关系到政府的信誉、社会的稳定。采用环状管网布置形式 和多热源联网供热时各热源主干线之间设置连通线.可提高供热 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供热安全运行以及事故状态下的应急 保障措施创造了条件。

7. 2.3为满足城市景观环境的要求,热网敷设应采用地下敷设 方式。地下敷设分为有地沟敷设和宜埋敷设两种方式。宜埋敷设 因其具冇技术成熟、占地小、施工进度快、保温性能好、使用年 限长、工程造价低、节省人力的诸多优点.为城市热网敷设的首 选方式。地上架空敷设方式具有施工周期短、工程Iit小、工程造 价相对地下敷设方式低的优点,但对环境景观影响较大,且安全 性低,只有在上述条件允许时,工业园区的蒸汽管网方可采用。

7.2.4间接连接的优点是提髙城市热网的供水温度,降低热网 的循环水流量和热源补水址・从而减少了热网建设投资,便于大 型城市热网管理。

7.3热网计算

7.3.1, 7.3.2经济比摩阻是综合考虑管网及泵站投资与运行电 耗及热损失费用得出的最佳管道设计比摩阻值。经济比摩阻应根 据工程貝体条件计算确定。当具体计算有困难时.可参考采用推 荐比摩阻数据。热水管网主干线经济比摩阻推存值可采用301Wm 70Pa∕π‰

7.3.3确定蒸汽热网管径时,最大允许流速推荐采用下列数值:

1过热蒸汽管道

DN>200mm 的管道 80m∕s; DN≤200mm 的管道 50m∕So 2饱和蒸汽管道

DN>20Omm 的管道 60m∕s: DNV20Omm 的管道 35m∕sβ

7.3.4水压图对于分析热网参数和经济性十分重要。但考虑到 总体规划阶段尚有部分不确定因素,因此总规阶段宜绘制水压 图.而详细规划阶段则应绘制水压图.

7.4中继泵站及热力站

7.4.1大型城市热水供热管网设覧中继泵站.是为了不用加大 管径就可以増火供热距离.节省TF网建设投资,但相应増加了泵 站投资.因此是否设置中继集站,应根据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比 较后确定.

7.4.3热水竹网热力站最佳供热规模应按各地貝体条件经技术 经济比较确定。一般每座热力站的合理供热规模为10π√30 √.新建热力站供热范围以不超过所在地块范围为最大规模。 7.4.4居住区热力站应在供热范圏中心区域独立设置,其目的 是提高居住孙境质量.减少热力站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对周边居住 的影响。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