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标准网(www.freebz.net)标准最全面

ICS 43∙080∙ 10 13. 300 T 5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8564. 1—2006

部分代替GB 18564—2001

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 第1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

ROad tanker for dangerous IiqUid goods transportation— Part 1: TeChniCaI FeqUirementS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metal tank

2006-07-19 发布


2006-11-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殆布 @7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前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总论

5设计

6制造

7试验方法

8 出厂检验

9涂装与标志标识

IO贮存

11出厂文件 ……….

12定期检验.……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及主要设计参数


19

20


附录B(资料性附录)


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与罐体材料的相容性


23


附录C(资料性附录)安全泄放装置的设计计算.......................................... 26

附录D(规范性附录)非圆形截面罐体 ...................................................... 30

GB 18564«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分为2个部分:

1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

2部分:非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

本部分为GB 18564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的第1部分。

本部分代替GB 18564-2OOK汽车运输液体危险货物常压容器(罐体)通用技术条件》的金属罐体

部分,

GB 18564. 2《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


2部分「非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发布实施


之前,非金属常压罐体仍执行原GB 18564—2001有关条款要求,

本部分与GB 18564—2001相比较,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由“汽车运输液体危险货物常压容器(罐体)通用技术条件”改为“道路运输液体危险 货物罐式车辆 第1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

—— 增加了运输剧毒类介质的安全技术要求;

—— 工作压力上限由“0. 072 MPa”修改为“小于0. 1 MPa^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

增加了设计一章,规定了罐体材料和结构等设计要求;

制造一章中,补充了罐体成型及偏差的要求S

修改了出厂检验的要求; 増加了罐体定期检验一章;

增加了附录A“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及其主要设计参数气附录C“安全泄放装置的设计计 算”和附录D“非圆形截面罐体勺

将原附录A “液体危险货物与罐体材质的相容性”改为附录B“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与罐体 材料的相容性

——取消了原附录B“危险货物常压年检结果登记表”(提示的附录)。

本部分的附录B、附录C为推荐性的,其余均为强制性的。

本部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2)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2)归口 β

本部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移动式压力容器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62/SC 4)组织起草。

7∣∣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化工装备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经济技术研究院、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南通中集罐式运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荆门宏图特种 飞行器制造有限公司、哈尔滨建成北方专用车有限公司、南京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中化国际(控股) 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霍冶希诺巴克运业有限公司O     .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刘洪庆、周伟明、寿比南、马凯、孙洪利、孙太平、罗永欣、许子平、张杰、王为国、 陈朝晖、邹志强、李军、刘超。

本部分于2001年首次发布,2006年第一次修订。

GB 18564.1—2006


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 第1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

1. 1本部分规定了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金属常压罐体(以下简称罐体)的设计、制造、试验 方法、出厂检验、涂装与标志标识以及定期检验项目的技术要求。

1.2本部分适用于装运介质为液体危险货物,工作压力小于0.1 MPa,金属材料制造以及与定型汽车 底盘或半挂车车架为永久性连接的罐体。

1.3本部分适用于附录A中的介质。对超出附录A范围以外的介质,当其物理、化学性质与附录A 的介质相近时可参照本部分执行。

1.4本部分不适用于非金属材料罐体、真空绝热结构罐体或有特殊要求的军事装备用罐体。

1. 5对不能采用本部分进行设计的罐体,允许采用以下方法设计,但需经国家主管机构认可的单位进 行评定、认可:

——包括有限元法在内的应力分析;

——验证性实验分析(如实验应力分析、验证性液压试验)S

——用可比的已投入使用的结构进行对比经验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18564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 150钢制压力容器

GB/T 3730. 1—2001 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

GB/T 3730. 2—1996 道路车辆 质量 词汇和代码(idt ISO 1176:1990)

GB 6944—2005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GB/T 8163—1999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neq ISO 5591991)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危险货物品名表 机动车排气火花熄灭器 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


GB 9969. 1—1998

GB 12268—2005

GB 13365—2005

GB 13392—2005

GB/T 14976—2002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GB 20300—2006道路运输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安全技术条件

JB 4708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

JB/T 4711压力容器涂覆与运输包装

压力容器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锻件 低温压力容器用低合金钢锻件 压力容器用不锈钢锻件


JB 4726

JB 4727

JB 4728

JB/T 4730. 2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2部分:射线检测

GB 18564. 1—2006

JB/T 4730. 3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3部分:超声检测

JB/T 4730. 4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4部分:磁粉检测

JB/T 4730. 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5部分:渗透检测

JB/T 4734铝制焊接容器

JB/T 4735钢制焊接常压容器

JB/T 4746钢制压力容器用封头

JB/T 4747压力容器用钢焊条订货技术条件

QC/T 653—2000运油车、加油车技术条件

HG 20660—2000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

HG/T 20678—2000衬里钢壳设计技术规定

3术语和定义

GB/T 3730. 1GB/T 3730. 2 JB/T 4734 JB/T 4735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压力 PreSSUre

除注明者外,压力均指表压力。

3.2

计算压力 CaICUlating PreSSUre

系指在相应设计温度下,用以确定罐体元件厚度的压力,其中包括液柱静压力和动载荷等。当元件 所承受的液柱静压力小于5%设计压力时,则可忽略液柱静压力,单位为MPa

3.3

罐体 tank body

系指由筒体、封头、人孔、接管和装卸口等构成的封闭容器。

3.4

安全附件 Safety attachments

l≡j

l≡i


系指安装于罐体上的安全泄放装置(呼吸阀、安全阀、爆破片装置、安全阀与爆破片串联组合装置和 排放系统等)、紧急切断装置、液位测量装置、压力测量装置、温度测量装置及导静电装置等能起安全保 护作用的附件的总称。

3.5

排放系统 Venting SyStein

系指用于紧急泄放因罐体内部介质的聚合、分解等反应所引起的超压而设置的保护装置。

3.6

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 road tanker for dangerous IiqUid goods

系指罐体内装运液体危险货物,且与定型汽车底盘或半挂车车架永久性连接的道路运输罐式车辆。

3.7

液体IiqUid

系指在50°C时蒸气压不大于O. 3 MPa(绝压)或在20°C0.101 3 MPa(绝压)压力下不完全是气 态,在0.101 3 MPa(绝压)压力下熔点或起始熔点不大于20°C的货物。

3.8

液体危险货物 dangerous IiqUid goods

系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等危险特性,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中,容易造 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液体货物。

2

GB 18564.1—2006


3.9

标准钢 reference SteeI

系指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Rln)370 MPa,断后伸长率(A)27%的碳素钢。

4总论 4.1总则

4.2职责

C)

£)

产品名称;

设计压力、设计温度、充装介质、焊接接头系数、腐蚀裕量和单位容积充装质量等设计参数;

罐体主体材料牌号、规格及要求;

几何尺寸、设计总容积及分仓容积;

封头和筒体设计厚度;

制造要求;

热处理要求;

无损检测要求;

防腐蚀处理要求;

耐压试验要求。

制造单位

42.2. 1制造单位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设计图样进行制造,如需要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应取得原设 计单位同意修改的书面证明文件,并对改动部位作详细记录。

4.2.2.2制造单位在制造过程中和完工后,应按本部分和设计图样的规定对罐体(车)进行各项具体检 验、检测和试验,出具检验、检测和试验报告,并对报告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GB 18564. 1—2006

制造工艺图或制造工艺卡;

材料证明文件及材料表;

焊接工艺和热处理工艺记录;

安全附件的检验记录;

标准中规定制造厂选择项目的记录;

射线检测底片、报告和其他无损检测报告;

制造过程中及完工后的检验、检测和试验报告:

设计图和竣工图(至少包括总图、罐体图和管路图等);

产品使用说明书;

I= iɪɪ'

I=


产品质量证明书。

5设计 5,1基本要求

5.1. 1.4装运三氯化磷等剧毒类(毒性程度为极度或高度危害,以下略)介质的罐体,其有效容积等还 应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5.1.2防火和防静电要求

装运易燃、易爆类介质的罐车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应配备不少于2个与载运介质相适应的灭火器或有效的灭火装置;

发动机排气装置应釆用防火型或在出气口加装排气火花熄灭器,且排气管出口应安装到车身

前部,排气火花熄灭器应符合GB 13365的规定;

非金属衬里的罐体,应有防静电放电措施;

C)

d)

5.2材料

5.2. 1 —般要求

5.2. 1. 1罐体用材料应当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力学性能、焊接性能及其他工艺性能,并能满足罐体 的制造、检验及安全使用等基本要求。

5. 2. 1.2罐体用材料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5.2. 1.3装运剧毒类介质的罐体用碳素钢或低合金钢钢板时,应在制造前进行复验,复验应至少包括 下列内容:

a)


罐体及其附加设备的防静电要求应符合GB 20300的有关规定。

应按批号抽取2张钢板进行夏比(V型缺口)低温冲击试验,试验温度按设计图样的规定选取, 且应不大于一2O°C,试件取样方向为横向。低温冲击功指标应符合GB 150的规定。奥氏体 不锈钢可免做低温冲击试验;

b)

4


当钢厂未提供经超声检测合格的钢板质量保证书时,制造厂应逐张进行超声检测,合格等级

GB 18564. 1—2006

不低于JB/T 4730. 3中规定的R级要求。

5.2.2钢制材料选用规定

5.2.2.2碳素钢或低合金钢应具有良好的塑性,常温下的屈服强度应不大于460 MPa,抗拉强度上限 值应不大于725 MPa,且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下限值之比应不大于0.85,断后伸长率应不小于20%

5. 2.2. 3当对罐体材料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设计图样或技术文件中注明。

5.2.3铝制材料选用规定

铝及铝合金材料应符合JB/T 4734的规定,其断后伸长率应不小于12%

5.2.4非金属衬里材料

非金属衬里材料的应不小于罐体金属材料的弹性。

5.2.5锻件

锻件应符合JB 4726JB 4727JB 4728的规定,装运剧毒类介质的罐体用锻件应不低于ΠI级,装 运其他类介质罐体用锻件应不低于H级。

5.2.6管材

5.2.6.2装运剧毒类介质的罐体应选用按相关标准进行涡流或超声检测的钢管。未进行检测的钢管, 制造厂应逐根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不小于L 6 MPaO

5.2.7焊接材料

5.2.7.2制造单位应建立并严格执行焊接材料的验收、复验、保管、烘干、发放和回收制度。

5. 2. 8 保温和保温层外売材料

5. 2.8. 1罐体用保温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应对设备和管路无腐蚀作用,火灾时不应大量逸 散有毒气体,并能满足工作温度的要求。

5.2.8.2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应符合设计图样的规定。

5.3连接要求

罐体与底盘的连接应牢固、可靠,除符合相应底盘改装手册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设计时应避免上装部分的布置对底盘车架造成集中载荷,并尽可能将其转化为均布载荷,以改 善受力状况;

当车架需加长时,加长部分用材料应考虑其可焊性;

应避免在车架应力集中的区域内进行钻孔或焊接;

罐体纵向中心平面与底盘纵向中心平面之间的最大偏移量应不大于6 mm

半挂车按罐体受力情况及连接方式可分为半承载式和承载式两种,其连接应满足以下要求: 半承载式半挂车,应对半挂车车架进行强度校核。

承载式半挂车,应按JB/T 4735JB/T 4734的规定,对罐体进行整体强度和刚度的校核。

5


a) b)

C)

d)

GB 18564. 1—2006 5.4设计方法

5. 4.1.1罐体的设计压力应不小于最高工作压力-

5. 4. 1.2确定计算压力时,除应考虑罐体所装运介质的工作压力外,还应考虑罐体在正常的运输和装 卸时所产生的静态、动态和热负荷等最大综合载荷。

5. 4. 1. 3罐体对接焊接接头应采用双面焊或相当于双面焊的全焊透结构,封头与筒体的连接应采用全 焊透对接结构。

5. 4. 1. 4装运剧毒类介质的罐体,其人孔、接管、凸缘等与筒体或封头焊接的焊接接头应采用双面焊或 相当于双面焊的全焊透结构。

5.4.1.5罐体的横截面一般宜采用圆形,其设计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对于非圆形截面罐体,其设计应符 合附录D的规定;罐体横截面形状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装运剧毒类介质或附录A中试验压力不低于0.4 MPa的罐体应采用圆形截面;

装运其他介质,且试验压力低于0. 4 MPa的罐体可采用圆形、椭圆形或带有一定曲率的凸多 边形截面。

载荷

罐体的设计应考虑下列载荷:

内压、外压或最大压差;

装载量达到最大装运质量时的液柱静压力;

运输时的惯性力;

支座与罐体连接部位或支承部位的作用力!

连接管道和其他部件的作用力;

罐体自重及正常工作条件下或试验条件下装运介质的重力载荷;

附件及管道、平台等的重力载荷;

I=.

I--------

≡≡.


温度梯度或热膨胀量不同引起的作用力S

冲击力,如由流体冲击引起的作用力等。

设计时,罐体在运输工况中所承受的静态力按下列原则确定:

纵向:最大充装质量乘以两倍的重力加速度;

横向:最大充装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垂直向上:最大充装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垂直向下:最大充装质量(包括重力作用的总负荷)乘以两倍的重力加速度。

5. 4.2

5.4.2.1

C)

5.4.2.2


注:上述载荷施加于罐体的形心,且不造成罐内气相空间压力的升高。

5.4.3设计压力和计算压力

5. 4. 3. 1

5. 4. 3.2

a)


Γ≡


b)

C)


罐体的设计压力取下列工况中的较大值:

设计温度时介质的饱和蒸汽压与封罐压力之和;

充装、卸料时的操作压力。

罐体的计算压力应取下列a)b)C)的最大值或a)b)d)的最大值:

设计温度时介质饱和蒸汽压与封罐压力,以及由于5.4.2.2所列载荷产生的等效压力之和,等 效压力应不小于0. 035 MPa

附录A中罐体设计代码已规定的试验压力;

当附录A中罐体设计代码第二部分为G时,表示盛装50°C时饱和蒸汽压不超过0.01 MPa的 介质,其计算压力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采用重力卸料的,应取罐体底部装运介质的两倍静态压力或两倍静态水压力的较大值; ——采用压力充装或压力卸料的,应取充装压力或卸料压力较大值的1. 3倍。

GB 18564# 1—2006

d)附录A中罐体设计代码第二部分已给定最小计算压力的数值时,其计算压力应按下列原则 确定:

——对装运50°C时饱和蒸汽压超过0. 01 MPa,但不大于0. 075 MPa的介质,计算压力应取充 装或卸料压力较大值的1. 3倍,且取其与0. 15 MPa的较大值。

——对装运50eC时饱和蒸气压大于0. 075 MPa,但小于0. 1 MPa的介质,计算压力应取充装 或卸料压力较大值的1. 3倍,且取其与0. 4 MPa的较大值。

5.4.4外压校核

0.04 MPaO                                                  •

5. 4. 4. 2当装有真空阀,但未安装呼吸阀或排放系统时,罐体外压稳定性校核压力至少应高出罐内压 力 0. 021 MPao

5. 4. 4. 3当装有呼吸阀或排放系统时,可免罐体外压稳定性校核。

5.4.5设计温度

罐体的设计温度应按以下要求确定:


罐体结构为裸式或带遮阳罩的,其设计温度为50°C J

罐体结构有保温层的,设计温度应不小于元件金属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对于0C以下的金属 温度,设计温度应不大于元件金属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Q

C)

5.4.6

5.4.6. 1当罐体承受内压载荷时,钢材的许用应力应按JB/T 4735选取,铝和铝合金材料的许用应力 应按JB/T 4734选取。

5. 4. 6. 2当罐体承受5. 4. 2.2所列载荷时,车架与罐体的连接处以及罐体的应力应不大于JB/T 4735 JB/T 4734中规定的相应材料的许用应力值。

5.4.7腐蚀裕量

5. 4. 7. 1

C)

5. 4. 7. 2


罐体设计温度的确定应考虑环境温度的影响。

许用应力

材料的腐蚀裕量应由设计单位确定或由用户提供,且满足下列要求:

有腐蚀或磨损的零件,应根据预期的罐体设计寿命和介质对材料的腐蚀速率确定;

罐体各组件的腐蚀程度不同时,可采用不同的腐蚀裕量;

碳素钢或低合金钢制罐体,其腐蚀裕量一般应不小于1 mm O

=3

≡≡] . ■1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不考虑材料的腐蚀裕量:

介质对材料无腐蚀作用;

有耐腐蚀衬里或涂层。

5. 4. 8介质

5.4.8. 1

5. 4. 8. 2

5. 4. 8. 3

5. 4. 8.4


危险货物分类应符合GB 6944的规定;

介质的品名及编号应符合GB 12268的规定:

介质的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的划分应符合HG 20660的规定。 常见介质见附录A

5. 4.9罐体允许最大充装量

5. 4. 9.1罐体允许最大充装量应按式(1)计算:

W = QV

式中:

W―罐体允许最大充装量,单位为吨(t)

Φv——单位容积充装量,单位为吨每立方米(t∕m3),按下列原则确定:

a)轻质燃油类介质按QC/T 653确定;

GB 18564∙ 1—2006

b)其他类介质应按罐体设计温度下,其罐内至少留有5%,且不大于10%的气相空间及该 温度下的介质密度来确定。

V——罐体设计容积,单位为立方米(m3)

5.4.9.2罐体允许最大充装质量应不大于罐车的额定载质量。

罐体计算厚度按式(2)计算:

B = pc d [ (2[σ]tφ)

式中:

8--罐体计算厚度,单位为毫米(mm) J

PC——计算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Di--罐体内直径,单位为毫米(mm)

[σ]t——设计温度下,罐体材料许用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φ―一焊接接头系数。

5 4. 11罐体焊接接头系数

5. 4. 11.2装运剧毒类介质的罐体,钢材的焊接接头系数取1. 0,铝和铝合金材料的焊接接头系数取

0. 95 O

5. 4. 12支座及其局部应力校核

5. 4. 12.1罐体与底盘的连接结构和固定装置应牢固可靠,罐体与底盘的支座连接的结构形式可釆用 V形支座或鞍式支座等。

5. 4. 12. 3罐体与支座连接的部位应进行局部应力校核,其许用应力按5. 4. 6. 2的规定。

5. 4. 13. 2最小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


b)

C)


对采用标准钢材料的罐体:当直径不大于1 800 mm时,其最小厚度应不小于5 mm当直径大 于1 800 mm时,其最小厚度应不小于6 mm 对采用其他钢材的罐体,其最小厚度可由式(3)求出; 对釆用铝或铝合金材料的罐体,其最小厚度可按式(4)求出。

Ol =

JgA)2 W 21.4¾ ɑl -3 >

式中:

W——所用材料的罐体最小厚度,单位为毫米(mm)

¾——a)5.4. 13. 3a).所列的标准钢的罐体最小厚度,单位为毫米(mm) J

f≡


Rm——所用材料的标准抗拉强度下限值,单位为兆帕(MPa);

Al——所用材料的断后伸长率,%。

5. 4. 13. 3在横向冲击或翻倒情况下,当装有防止罐体破坏的保护装置时,在符合5. 4.13.4规定的条

GB 18564. 1—2006


件下,最小厚度可适当减小,且按下列规定选取:

1罐体最小厚度              单位为毫米

罐体的直径

≤1 800

>1 800

奥氏体不锈钢

N2. 5

23

其他钢材

≥3

≥4

铝合金

≥4

≥5

99.60%纯铝

__________部        ,

≥8


5.4. 13. 4防止罐体破坏的保护装置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罐体内装有加强部件,加强部件由隔仓板、防波板、外部或内部加强圈等组成,加强部件的垂直 截面,连同罐体的有效加强段,其组合截面模量至少为IO’ mm,,外部加强件的棱角半径不应 低于2. 5 mm

加强部件的布置至少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相邻二个加强部件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 750 mm

——相邻二个隔仓板或防波板之间的罐体几何容积不大于7. 5 m3,隔仓板或防波板的厚度不 小于罐体壁厚;防波板的有效面积应至少为罐体橫截面积的70% 0

对固体保温层(如聚胺脂)厚度至少为50 mm的双壁罐,当保温层外壳采用低碳钢时,厚度应 不小于0. 5 mm,采用玻璃纤维加强的塑料材料时,厚度应不小于2

5.4. 13.5封头、隔仓板的形状应为碟形,其深度应不小于100 mm,也可采用波状或其他具有相同强 度的结构。

5.4. 13.6封头、隔仓板不应釆用无折边结构,其最小厚度不小于罐体最小厚度IS

5.4.14罐体设计厚度

罐体设计厚度应取下列情况的较大值:

5. 4. 15防波板设置

5. 4.15.1罐体均应设置防波板。

5. 4. 15.2除用于罐体加强件的防波板应满足5. 4. 13.4 b)中的要求外,其余防波板有效面积应大于 罐体橫截面积的40%,且上部弓形面积小于罐体横截面积的20%,相邻防波板之间的罐体几何容积应 不大于7. 5 m3 c

5. 4.15.3防波板设置应考虑操作或检修人员方便进出。

5. 4. 16人孔设置

5. 4. 16. 1罐体至少应设置一个人孔,一般可设在罐体顶部。

5. 4. 16. 2 人孔宜采用公称直径不小于450 mm的圆孔或500 mm× 350

5. 4. 16. 3对多仓罐体,人孔设置还应考虑检修人员方便地进岀各仓。

5.4. 17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

5.4.17. 1罐体耐压试验一般采用液压试验。对因结构或介质等原因,以及运行条件不允许残留试验 液体的罐体,可按设计图样要求采用气压试验。

5.4.17.2罐体耐压试验压力按如下规定:

a)罐体的液压试验压力应按附录A中表A. 1的规定选取;


a)


b)


i⅛


mm6


mm的椭圆孔。


GB 18564< 1—2006

b)当表A. 1中试验压力为G时,耐压试验压力按罐体的计算压力选取;

C)罐体气压试验压力为罐体设计压力的1. 15倍,且不应低于0. 042 MPa(I

5.4.17.3罐体应进行气密性试验,试验压力为罐体的设计压力,且不低于0. 036 MPaO

5.5 安全附件和承压元件

5. 5. 1. 1罐体安全附件至少包括安全泄放装置、紧急切断装置、导静电装置、液位计、温度计和压力表 等,并应有产品合格证书和产品质量证明书。

5. 5.1. 2液位计、温度计和压力表应按介质特性要求设置。

5.5.1.4安全附件和承压元件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

5. 5. 2. 2除设计图样有特殊要求的,一般不应单独使用爆破片。

5.5.2.3安全泄放装置的材料应与装运介质相容。

5. 5. 2. 4安全泄放装置在设计上应能防止任何异物的进入,且能承受罐体内的压力、可能出现的危险 超压及包括液体流动力在内的动态载荷。

C)

C)

回座压力应符合下列要求:


开启压力应不小于罐体设计压力的1. 05倍〜1.1倍;

当装运介质50C时饱和蒸汽压大于0. 01 MPa,且不超过0. 075 MPa时,开启压力不小于 0. 15 MPa

当装运介质50°C时饱和蒸汽压大于0. 075 MPa,但不超过0. 1 MPa时,开启压力不小于 0, 3 MPa

10

GB 18564.1—2006


5.5.2.9当装运介质50°C时饱和蒸汽压不大于0.01 MPa时,应设置排放系统。排放系统应配有能防 止由于罐体翻倒而引起液体泄漏的保护装置。

5.5.2.10装运易燃、易爆介质的罐体应设置呼吸阀和紧急泄放装置。紧急泄放装置的开启压力应不 小于罐体设计压力的1. 05倍〜L 1倍,且不小于0. 02 MPaO呼吸阀的设置和功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罐体的每一分仓应至少设置一个排放系统及一个呼吸阀,分仓容积大于12 H?时,应至少设置 2个呼吸阀;

呼吸阀的最小通气直径应不小于19 mm2

呼吸阀的岀气阀应在罐内压力高于外界压力6 kPa8 kPa时开启,进气阀应在罐内压力低于 外界压力2 kPa3 kPa时开启;

5.5.2. 11当罐体设置安全阀与爆破片串联组合装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安全阀与爆破片串联组合装置应与罐体气相相通,且设置在罐体上方(J气体在超压排放时应

直接通向大气,排放口方向朝上,以防排放的气体冲击罐体和操作入员;

组合装置的排放能力应不小于罐体的安全泄放量:

爆破片的爆破压力应高于安全阀开启压力,且不应超过安全阀开启压力的10%

爆破片应与安全阀串联组合,在非泄放状态下与介质接触的应是爆破片;

组合装置中爆破片面积应大于安全阀喉径截面积;

爆破片不应使用脆性材料制作,破裂后不得产生碎片和脱落,用于装运易燃、易爆介质的爆破 片在破裂时不应产生火花;

安全阀与爆破片之间的腔体应设置排气阀、压力表或其他合适的指示器等,用以检査爆破片 是否渗漏或破裂,并及时排放腔体内蓄积的压力,避免背压影响爆破片的爆破动作压力。

紧急切断装置


a)


b)

C)


a)


b)

C)


g)


≡.


5. 5.3

5.5.3. 1紧急切断装置J般应由紧急切断阀、远程控制系统、以及易熔塞自动切断装置组成,紧急切断 装置应动作灵活、性能可靠、便于检修。

5.5.3.2紧急切断阀的设置应尽可能靠近罐体的根部,不应兼作它用,在非装卸时紧急切断阀应处于 闭合状态O

5.5.3.3紧急切断阀应能防止任何因冲击或意外动作所致的无意识的打开。为防止在外部配件(管 道,外侧切断装置)损坏的情况下罐内液体泄漏,内部截止阀应设计成剪式结构。

5. 5.3. 4

5. 5. 3. 5

5. 5. 3.6

C)


远程控制系统的关闭操作装置应装在人员易于到达的位置。

当环境温度达到规定值时,易熔塞自动切断装置应能自动关闭紧急切断阀。

紧急切断装置的设置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易熔塞的易焰合金熔融温度应为75°C±5°C;

油压式或气压式紧急切断阀应保证在工作压力下全开,并持续放置48 h不致引起自然闭止;

紧急切断阀自始闭起,应在10 S内闭止;

紧急切断阀制成后应经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合格;

受介质直接作用的紧急切断装置部件应进行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其耐压试验压力应不低 于罐体的耐压试验压力,保压时间应不少于IO Tnir1气密性试验压力取罐体的设计压力。

5.5.4装卸软管

5.5.4. 1软管与介质接触部分应与介质相容。

5. 5. 4.2软管与快装接头的连接应牢固、可靠。


l≡


■ K Ea

11


GB 18564. 1—2006 5.5.4.3软管在承受4倍罐体设计压力时不应破裂。

5.5.5阀门的特殊要求

5.5.5.2装运剧毒类介质和强腐蚀介质的罐体,应采用公称压力不低于L 6 MPa的钢质阀门或其他 专用阀门。

装置。

5.6.3

C)

管路设计时,应考虑人员方便进出罐体。

管路的设计应避免热胀冷缩、机械振动等引起的损坏,必要时应考虑设置温度补偿结构和紧固


管路和阀门用材料应与装运的介质相容,阀体不得采用铸铁或非金属材料。

管路布置时,应尽量减少弯道,缩短总长度,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管路联接不得采用螺纹联接;

管路与汽车传动轴、回转部分、可动部分之间的间隙应不小于25 mm 所有管路和管路配件在承受4倍罐体设计压力时不应破裂。


5.7泵送系统

5. 7. 1

C)

5. 7.3

泵送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Tb)不低于60 h

平均连续工作时间(Te不低于4 h

可靠性应不小于92%O

泵送系统压力管路应能承受1.5倍泵出口的额定工作压力,保压5 min不应渗漏。

泵送系统应形成导静电通路,且不应有开路的孤立导体,车辆与装卸系统和储罐间也应形成导


静电通路。

5.7.4管路最低处应设置残液的放液口。

5.7.5仪表和操作装置应设在便于观察和操作处。

5.8装卸口设置及要求

5.8. 1

C)

5. 8.2

C)

d)

5. 8.3

应不低于罐内最高液位。

5.8.4

5.8.5

顶部。

5.8.6

5.9扶梯、罐顶操作平台及护栏

12-


当罐体设计代码第三部分为A时,罐体底部装卸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设置二道相互独立,且串联的关闭装置;

第一道为外部卸料阀;

第二道为卸料口处设置的盲法兰或类似的装置,且应有能防止意外打开的功能。

当罐体设计代码第三部分为B时,罐体底部装卸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设置三道相互独立,且串联的关闭装置;

第一道阀门应为紧急切断装置,且应符合5. 5. 3. 2的规定;

第二道为外部卸料阀;

第三道为在卸料口处设置的盲法兰或类似的装置,且应有能防止意外打开的功能。

罐体设计代码第三部分为C时,除罐体底部允许有清洁孔外,该孔用盲法兰盖密封。其余开孔 罐体设计代码第三部分为D时,罐体上所有开孔均应不低于罐内最高液位。

装卸口应根据介质特性确定。装运剧毒类介质和强腐蚀介质的罐体,其装卸口应设在罐体的 装卸口应设置阀门箱或防碰撞护栏等保护装置,且应设置有密封盖或密封式集漏器。

GB 18564.1—2006

5.9. 1扶梯应便于攀登,连接牢固,可设在罐体两侧或后部。扶梯宽度应不小于350 mm,步距应不大

350 mm,且每级梯板能承受1 960 N的载荷D

5* 9. 2罐体顶部可设操作平台,平台应具有防滑功能,且在600 mm× 300 mm的面积上能承受3 kN

的均布载荷Q当罐体顶部距地面高度大于2


时,平台周围应设置I


定或可折叠的护栏。


6制造

6.2冷热加工成形

a坡口表面不得有裂纹、分层、夹杂等缺陷;

b)


6. 2.3


施焊前,应清除坡口两侧表面20 mm范围内(以离坡口边缘的距离计)的氧化物、油污、熔渣及

其他有害杂质。

圆形截面的碟形、椭圆形封头的制造应符合JB/T 4746的规定;

6.2.4封头拼接焊缝应按图1布置,其焊缝距封头中心线应小于封头内径Di1/4,中间板的宽度应

不小于200 mm,拼板的总块数应不多于3块。

& 2. 5先拼板后成形的封头,在成形前应将妨碍成形的拼接焊缝打磨至与母材齐平; 6∙2∙6封头拼板对口错边量与成形后的形状误差应符合JB/T 4746的相应规定。

单位为毫米

2对接焊接接头对口错边量b 2对接焊接接头对口错边量

对口处钢材厚度*

对口错边量6

纵向焊接接头

环向焊接接头

≤12

<s∕4

≤^s∕4

注:嵌入式接管与圆筒或封头对接连接焊接接头,按环向焊接接头的对口错边量要求。

13

GB 18564. 1—2006

l≡


不大于6 mm时,其E值不得大于5 mm O在焊接接头轴向形成的棱角E(见图4),用长度不小于 300 mm的直尺检查,当罐体厚度大于6 mm时,其E值不得大于(¾∕10+2) mm,且不大于5 mm当罐 体厚度不大于6 mm时事其E值不大于5 mmO

4直尺检查棱角


相邻筒节纵向焊缝中心线间外圆弧长以及封头拼接焊缝中心线与相邻筒节纵向焊缝中心线间外圆弧长 应大于钢材厚度毎的3倍,且不小于IOO mme

的应按图样规定),其偏差均不得超过法兰外径的1%法兰外径小于1∞ mm时按IOO mm计算)且不 大于3 mm法兰(含凸缘)的螺栓孔应与罐体主轴线或铅垂线跨中布置(见图5),特殊要求应在图样上

注明。


6.2. 12

6. 2. 13

6. 2. 14


5法兰(含凸缘)的螺栓孔与壳体主轴线或铅垂线跨中布置

罐体内件和罐体焊接的焊缝应尽量避开筒节间对接焊缝及圆筒与封头的对接焊缝。

罐体上凡被补强圈、支承垫板等覆盖的焊缝,均应打磨至与母材齐平。

罐体组装后,应按下列要求检查罐体的圆度:

同一断面上最大与最小内径之差。,应不大于该断面内径Di1%且不大于25 mm(见图6); 当被检断面位于开孔中心一倍开孔内径范围时,则该断面最大与最小内径之差应不大于该 断面内径Di1 %与开孔内径2%之和,且不大于25 mmO

GB 18564.1—2006


6筒体同一断面上最大内径与最小内径之差e

6.3焊接

a) 对于手工焊,风速大于10 m/s       •

b) 对于气体保护焊,钢制罐体风速大于2 m/s,铝及铝合金制罐体风速大于1. 5 m∕sf

C)相对湿度:钢制罐体大于90%,铝及铝合金制罐体大于80%

d) 铝及铝合金焊件温度低于50C

e) 雨、雪环境。

6.3.3当钢制焊件温度低于0°C、铝及铝合金焊件温度低于5°C时,应在始焊处100 mm范围内预热到 15°C左右。

3对接焊接接头焊缝余高           单位为毫米

钢、铝及铝合金材料

单面坡口

双面坡口

©2

015%毎且M4

≤1. 5

015%希且<3

。〜15%& ≤3

注:表中百分数计算值小于1.5时按1.5计。

7对接焊接接头的余局们、。2

6. 3.5角焊接接头的焊脚,在图样无规定时,取焊件中较薄者之厚度。补强



的焊脚应不小于补强


厚度的70%,且不大于补强圈的名义厚度。角焊接接头与母材应呈平滑过渡。

6.3.7焊接接头表面缺陷或机械损伤经打磨后,其厚度应不小于母材的厚度。

6.3.8需返修的焊接接头,其返修工艺应符合6. 3.1条的规定。焊缝同一部位的返修次数不宜超过两 次。如超过两次,返修次数、部位和返修情况应在罐体质量证明书中说明。

15

GB 18564. 1—2006 6.3.9需焊后热处理的罐体,应在热处理前进行焊接返修。如在热处理之后进行焊接返修,则返修后 应重新进行热处理e

返修的,或返修深度大于1/2壁厚的罐体,还应重新进行耐压试验。

6.3.12在罐体上焊接临时吊耳和拉筋的垫板时,应采用力学性能和焊接性能与罐体相近的材料,并采 用相适应的焊材及焊接工艺。临时吊耳和拉筋的垫板割除后,留下的焊疤应打磨光滑,并应按图样规定 进行渗透检测或磁粉检测,表面应无裂纹等缺陷。打磨后的厚度应不小于该部位的设计厚度。

6.3.16罐体不应强力组装。

6.4热处理

6.5无损检测

a) b)

的规定进行磁粉或渗透检测外,装运其余介质罐体的的人孔、接管、凸缘等处的焊接接头,则应按设计图 样的规定进行磁粉或渗透检测。

6.5.4射线检测发现超标缺陷时,应在该缺陷两端的延伸部位增加检査长度,增加的长度不应小于该 焊接接头长度的10%。若仍有超标缺陷,则对该焊接接头做IO0%的射线检测。

6.5.5磁粉与渗透检测发现超标缺陷时,应进行修磨及必要的补焊,并对该部位采用原检测方法重新 进行检测,直至合格。

*

II级;

C)进行磁粉、渗透检测的,其合格级别应为JB/T 4730. 4JB/T 4730. 5规定的I级。

7试验方法

7. 1 一般要求

7. 1. 1

7. L2

7. 1.3

16


罐体制造完成后,应按设计图样的要求进行盛水试验、耐压试验或气密性试验。

ea


对罐体的开孔补强圈,在耐压试验前,应通入0.1 MPa的压缩空气检查焊接接头质量。

试验液体一般用水。必要时,也可采用不会导致发生危险的其他液体。对奥氏体不锈钢罐体,

GB 18564. 1—2006

用水进行试验后应将水渍消除干净,当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时,试验用水的氯离子含量不大于25 mg∕L0 7.2盛水试验

7.3耐压试验

7.3.3耐压试验时,应采用两个量程相同的并经过校验的压力表。压力表的量程以试验压力的2倍为 宜,但应不小于试验压力的1. 5倍,且不大于试验压力的4倍。

验压力后,保压时间不少于30 min,然后降至设计压力,再保压足够的时间进行检査。检査期间的压力 应保持不变,不应采用加压的方式维持压力不变,也不应带压紧固螺栓或向受压元件施加外力。

7.3.5.5气压试验的整个过程,经肥皂液或其他检漏液检查,应以无漏气、无可见的变形、无异常响声 为合格。

7.4气密性试验

进行检查,以无泄漏为合格。

7.5安全附件试验

7.6其他检查

17

GB 18564. 1—2006

8出厂检验

罐体应逐台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出厂至少应检验项目按表4的规定,

4出厂检验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1

外观质量检测

9. 1

7. 6∙ 1

2

外形尺寸检测

设计图样

7 6.1

. .

3

接地电阻检测

5. L 2

7. 6.2

4

耐压试验

5.4.17

7.3

I—~ - J---_ m. ∙j r .• j~γb—n ■--

5

气密性试验

5. 4. 17

7.4

6

软管气压试验

5* 5. 4

7.5.1

7

安全附件性能试验

5.5

7. 5. 2

8

泵送系统功能试验

5*7

ɔr-                      -

7.5.2      ^

9涂装与标志标识

罐体的涂装及外观质量除符合JB/T 4711的规定外,还应满足如下要求:

a) 所有外露碳钢或低合金钢表面均应进行除锈处理。

b) 碳钢或低合金钢罐体的涂漆颜色应为浅色或不与环形橙色反光带混淆的其他颜色。铝及铝 合金或不锈钢制罐体的涂漆要求按设计图样的规定。

C)所涂油漆应色泽鲜明、分界整齐,无皱皮、脱漆、污痕等,

9∙2


标志


罐体(车)的标志除应符合GB 13392的规定外,还应满足如下要求:

a)罐体应有一条沿通过罐体中心线的水平面与罐体外表面的交线对称均匀粘贴的环形橙色反光 带,反光带宽度不小于150 mm

b)

C)


罐车应标志识别代码(VlN)


罐体(车)标志的其余要求应符合GB 20300的规定(J 9.3标识

按如下要求:

a) 易燃、易爆类介质:红色;

b) 有毒、剧毒类介质:黄色;

C)


腐蚀、强腐蚀介质:黑色;


d)其余介质:蓝色J

9. 3.2罐车产品铭牌应安装在罐体两侧的易见部位。

10贮存

10.2罐体(车)应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维护与保养。

11出厂文件

Ik 1罐体(车)出厂时,制造单位至少应向用户提供下列技术文件和资料:

18

GB 18564. 1—2006

11.2


产品质量证明书;

产品竣工图;

产品使用说明书;

产品合格证;

罐体产品安全性能监督检验证书;

罐体安全附件质量证明书。

罐体产品质量证明书应至少包含下列内容:

,无损检测报告;

热处理报告;

耐压试验报告;

气密性试验报告。

11.3除应符合GB 9969.1的规定外,罐体(车)产品使用说明书还应至少包含下列内容: 主要技术性能参数;


罐体结构与管路图,至少应包括安全附件、阀件和仪表的型号和说明;

使用说明书,至少应有操作规程、最大允许充装质量的控制要求; 使用注意事项,至少应包括装卸料和储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维护和保养要求;

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备品和备件清单。

12定期检验 12.1从事罐体定期检验的单位及检验人员应取得主管部门规定的资格,并应对检验的结果负责。

12.2罐体的定期检验应至少包含下列内容:


罐体质量技术档案资料审査;

检査罐体外表面,有无腐蚀、磨损、凹陷、变形、泄漏及其他可能影响运输安全性的问题;

罐体与底盘或行走机构连接部位的检查;

罐体壁厚测量;

检査管路、阀门、装卸软管、垫圈等,有无腐蚀、泄漏等影响装卸及运输安全的问题;

必要时进行焊接接头的无损检测;

罐体安全附件及承压件的检查;

检査紧急切断装置,不应出现腐蚀变形及其他可能影响正常使用的缺陷;遥控关闭装置应能

正常使用;

i)


罐体表面漆色、铭牌和标志检査。

GB 18564. 1—200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及主要设计参数 表A. 1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及主要设计参数

I

GB 12268 编号

介质名称和说明

. — -----

浓度

%

危险程度分类

罐体设 计代野C

试验 压力 MPa

1090

丙酮

.

<100

100

.易燃

LGBF

G

1114

易燃、中度危害b

LGBF

G

1120

丁醇

易燃

LGBF

G

1123

乙酸丁酯

易燃

LGBF

G

1131

二疏化碳'

易燃、中度危害

LIOCH

0.4

1160

二甲胺水溶液

易燃、中度危害

L4BH

0. 4

1170

乙醇或乙醇溶液

易燃

LGBF

G

1173

乙酸乙酯

… —

易燃

LGBF

G

1198 '

甲醛溶液'

.

<40

50

腐蚀、易燃、高度危害

L4BN

i 0.4

1203

车用汽油或汽油

易燃

LGBF

G

1212

• 一

异丁醇

——

易燃

LGBF

G

1219

异丙醇

易燃

LGBF

G

1223

煤油

——-——

易燃

LGBF

G

1230

甲醇

<100

100

易燃、中度危害

L4BH

0.4

1267

石油原油50P时饱和蒸气压不大于0.011 MPa)

易燃

LGBF

G

1267

石油原油50βC时饱和蒸气压大于0.011 MPa, 不大于0.075 MPa)

易燃

LI. 5BN

0. 15

1294

甲苯

易燃

LGBF

G

1307

二甲苯

易燃

LGBF

G

1541

丙酮合氤化氢r稳定的

I

极度危害

LIOCH

0.4

GB 18564. 1—2006

A. 1 (续)

GB 12268 编号

介质名称和说明

浓度

%

危险程度分类

罐体设 计代码e

试验 压力 MPa

1754

氯磺酸(含或不含三氧化流)

20

30

90

100

强腐蚀

LIOBH

0.4

1789

氢氯酸

37

腐蚀、中度危害

L4BN

0. 4

1791

.

次氯酸盐溶液

<5

10

腐蚀

L4BV

0.4

1809

三氯化磷a

强腐蚀 高度危害

LIOCH

0.4

1824

気氧化钠溶液

<30

30 40

50 60

腐蚀

L4BN

0.4

1830

硫酸(含酸高于51%)

<65

65 75

75 IOO

腐蚀

L4BN

0.4

1831

发烟硫酸

100 — 102

>102

强腐蚀、中度危害

LIOBH

0.4

1832

硫酸废液

<70

腐蚀、中度危害

L4BN

0.4

1849

水合硫化钠(含水不低于30%)

腐蚀

L4BN

Ot 4

1906

淤渣硫酸

腐蚀、中度危害

L4BN

0.4

2014

过氧化氢水溶液

20 60

氧化剂、腐蚀

L4BV S

0.4

• 2031

硝酸(发红烟的除外)

<70

强腐蚀、中度危害

L4BH

0.4

2031

硝酸(发红烟的除外)

70 IOo

强腐蚀、中度危害

LIoBH

0.4

2055

单体苯乙烯,稳定的

易燃、中度危害

LGBF h

G

2075

无水氯醛,稳定的

L4BH

_

0.4

2581

氯化铝溶液

腐蚀

L4BN

0.4

2672

氨水15笆时水溶液中的相对密度范围为0. 88-0. 957)

10 35

腐蚀

L4BN

0*4

2789

冰醋酸

>80

强腐蚀、易燃、中度危害

L4BN

0.4

2790

________..........

乙酸溶液

10 50

50 80

强腐蚀、易燃、中度危害

L4BN

0.4 ______

GB 18564. 1—2006

GB 12268 编号


介质名称和说明


浓度

%


危险程度分类


罐体设


计代码'


试验 压力 MPa


该介质采用罐式车辆运输时,罐体需进行氮封处理3 该介质当用于确定容器的密封性、致密性技术要求时,应列为毒性为髙度危害介质3 罐体设计代码(源自ADR规范)分为4个部分.说明如下:

示例,L 4 BN

U!

第四部分「安全泄放装置的设置要求。


•第三部分:装卸口位置及要求CJ 第二部分:计算压力,baj 第一部分:罐内介质形态。

第一部分:罐内介质形态

L——供液态物质使用的罐。

第二部分:计算压力

G或数值——G5∙4.3.2说明t3当为数值时.表示最小计算压力XO.1 MPa),计算压力

5.4,3.2确定。

第三部分:装卸口位置及要求

ABC、——见5.8说明,

U!

第四部分:安全泄放装置的设置要求


V——带有排放系统,但不装配阻火器,或非防爆压力罐;

F——带有排放系统,并装有阻火器&或防爆压力罐;

N——不安装排放系统,不需紧密关闭的罐;

H——紧密关闭罐,其计算压力不小于O∙ 4 MP心开口密闭含义为如下的任一种情况:

1)


不安装安全阀、爆破片、其他安全装置或真空阀,


2)不安装安全阀、爆破片或其他安全装置,但安装真空阀;

3) 安装爆破片与安全阀的串连组合装置,但不安装真空阀;

4) 安装爆破片与安全阀的串连组合装置,同时安装真空安全阀,

GB 18564. 1—2006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与罐体材料的相容性 表B. 1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与罐体材料的相容性

GB 12268 编号

介质名称和说明

浓度

%

碳素钢和低合金钢

温度

OC

189 不锈钢 温度 OC

1812钥 不锈钢 温度 eC

铝和铝合金

温度

OC

25

50

'80

100

25

50

80

100

25

50

80

100

25

50

80

100

1090

丙酮

<100

⅞≡≠

⅞⅛^

¾≤S=

⅛s≠

⅞≡^

⅞⅛≠

⅞s≠

100

⅛tf=

⅞fes?

⅞⅛≠

⅛5≠

¾ss

¾s?

¾5≠

1114

⅞⅛≈=

¾=5≈j

⅛≡≠

⅞≡5=

⅞≡tf=

1120

丁醇

⅛≤tf

⅛≡s≈

¾≡si

⅛√f

⅞⅛⅛

¾JS

⅛⅞5f

⅞⅛^

⅛⅛^

⅛≡^

!⅛5S

⅛⅛^

1123

乙酸丁酯

=⅛>

⅞≡Sj

ssj

ss

¾=s

5⅛^

1131

二硫化碳

=⅛^

⅛S≈

⅞⅛s=

1160

二甲胺水溶液

s?

⅞⅞^

1170

乙醇或乙醇溶液

¾⅛S=

⅛⅛√

≡⅛?

¾s?

¾⅛S

3⅛J≠

1173

乙酸乙酯

+

⅞≡≠

⅛S=

3⅛^

¾s≠

¾ss

⅞⅛5?

3⅛≠

¾s<

¾=^

O

1198

甲醛溶液

<40

X

¾S≠

¾5≠

I √

50

O

⅛⅛5

5?

⅞≡sf

V

V

1203

车用汽油或汽油

≈⅛?

⅛⅛^

¾5SS

¾s?

1212

异丁醇

⅞≡^

¾≡^

¾SS

.■■

⅛≡<

¾s⅛

X

X

X

X

1219

异丙醇

¾5?

⅞J?

⅞⅛≡

1223

煤油

. ■ ■ ...■ I

¾5=

⅞⅛f

⅞¾5

⅛≤5≈

⅛≡≠

⅞≡si

¾≤S

1230

甲醇

<100

¾S≠

1

⅞=^

⅞≡tf

¾≠S

¾⅛S

¾xjS

=⅛^

100

⅞⅛s≈

⅞⅛≠f

¾3?

O ■

⅞≡S?

tfs

石油原油(50P时饱

1267

和蒸气压小于0. 01

MPa)

1294

甲苯

¾⅞s

5?

5?

¾5f

¾s?

¾<=

¾=s

¾5f

¾s?

¾5?

¾<

¾5=S

1307

二甲苯

≈⅛<r I

⅞κ≠

⅛5=

⅛⅛<

¾tf=

≡⅛s

¾≠s

⅜≠i

1541

丙酮合氧化気,稳定的

Z

Z

GB 18564.1—2006

B. 1 (续)

GB 12268 编号

介质名称和说明

浓度

%

碳素钢和低合金钢

温度

OC

189 不锈钢 温度 eC

1812铝 不锈钢 温度 OC

铝和铝合金

温度

°C

---

25

50

80

100

25

50

80

100

25

50

80

100

25

~

50

80

100

-

20

ɪ

O

1754

氣磺酸(含或不含三

30

ʒr

X

ɪ

氧化硫)

90

ɪ

ɪ

ɪ

■                   II

100

O

O

J

i・—

1789

妻氯酸

ʒr

X

ɪ

ʒr

1791

次氯酸盐溶液

<5

X

ʒr

ɪ

ɪ

ɪ

×

10

X

X

ɪ

V

ɪ

X

1809

三氯化磷

¾<j

⅛≡5^

s?

¾5?

ɪ

<30

=⅛^

⅛sj

O

i O

X

⅞≡^

V

1824

氢氧化钠溶液

30 40

I

O

=⅛^

O

O

Dr

⅛⅛5i

ɪ

4

5060

X

⅛⅛^

OJ

O

ʒ?

=⅛f

≡⅛≠

ʒr

Hj

硫酸(含酸髙 于 51%)

<65

Xi

ɪ

ɪ

ɪ

ɪ

1830

6575

O

O

ɪ

X

ʒF

X

ʒr

_

ʒr

75 — 100

O

X

ɔr

O

ɪ

___

ʒ?

X

1831

发烟硫酸

100—102

>102

ɪ

ɪ

1832

硫酸废液

<70

-×^

X

X

ʒ?

X

×

×

水合硫化钠(含水不

低于30%)

I

10

O

ɪ

×

ɪ

⅛≡^

X

_

--

1849

20

X

ʒr

×

X

30 50

O

O

O

O

——

1906

淤渣硫酸

2014

过氧化氢水溶液

20~60

X

⅛≠S∙

=⅛≠

⅞⅛<

<30

×

ʒr

⅞⅛S=

¾≡s≈ !

¾≠

⅛<=

X

2031

硝酸(发红烟的除外)

40~60

X

;⅛=s

⅞=^

⅛≈≠

ʒr

70

ɪ

O

⅞⅛f

3T

80 IOo

X

¾J≤ff

⅞s5=

X

O

X

2055

单体苯乙烯,稳定的

⅞≡<

¾s?

¾5f

⅞=≠

¾s?

⅞tf≠

¾5≤r

⅛s≠

2075

无水氯醛,稳定的

X

×

×

X

2581

氯化铝溶液

<10

×

X

_」

X

>10

_

!

O

O

O

!

X

GB 18564.1—2006



GB 18564. 1—2006


咐录C

(资料性附录) 安全泄放装置的设计计算


Cl罐体安全泄放量的计算


C. L 1无保温层罐体的安全泄放量按式(C∙ 1)计算:

E 2. 55 X IO5 A2

WS =----------


(CI)


CL 2 有完善保温层罐体的安全泄放量按式(C. 2)计算:

2. 61(650-OAA? 82


WS =


(C.2 )


式中:

WS——罐体的安全泄放量,单位为千克每小时(kg/h)


q——在泄放压力下液体的汽化潜热,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λ——常温下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单位为千焦每米小时摄氏度[kj∕( m∙ h∙cC)]5


8—保温层厚度,单位为米(m);

t——泄放压力下介质的饱和温度,单位为摄氏度(°C)

Ar——罐体的受热面积,单位为平方米(τ∏2) 5


E≡


椭圆形封头的卧式罐体Ar = 3. 14D°(L+0. 3D。);

L——罐体的总长,单位为米(m)

DO——罐体的外直径,单位为米(m) O


C.2安全泄放装置排放能力的计算


罐体的安全泄放装置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排放能力计算。

C. 2.1安全阀排放能力按式(C. 3)、式(C. 4)计算

Ws = 7. 6 X IO-ZCKPdA         ..............................( C.3 )


/                    X              i±l [-----

Ws = 55∙84Km7rg[(g)L 債门岛..................(C.4)


26


式中:


WS——安全阀的排放能力•单位为千克每小时(kg/h)


K——安全阀的额定泄放系数,与安全阀结构有关,应根据实验数据确定❹无参考数据时,可按下


述规定选取:

全启式安全阀K = O. 60-0. 70

当采用安全阀与爆破片串联组合装置时'安全阀的额定泄放系数K应乘以修正系数0. 9


A——安全阀最小排气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n?)


GB 18564.1 ■

2006


对于全启式安全阀,即时:A = O. 785Jh

4

h——阀瓣开启高度,单位为毫米(mm)

dι―安全阀的最小流道直径(阀座喉部直径),单位为毫米(mm);

C——气体特性系数,可查表C. 1或按下式求取;

2⅛ + l∕


C= 52Om


P.

P.

C.2.2


k--k气体绝热指数,k=Cp∕Cvι

标准状态下气体定压比热;

CV——标准状态下气体定容比热;

M—气体的摩尔质量,单位为千克每千摩尔(kg/kmoɪ)

T—额定排放压力下,饱和气体绝对温度,单位为开(K);

Z——额定排放压力下,饱和气体的压缩系数,无法确定时取1;

——安全阀的压力排放(绝压),∕>d = l.l∕)s+0. 1,单位为兆帕(MPa)

——安全阀出口侧压力(绝压),单位为兆帕(MPa);

——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爆破片排放面积按式(C. 5)、式(C. 6)计算

临界条件U≤(⅛T广时:


CP


a)


WS


7. 6 XkCKOb

M

ZT


..............................(


CM )


b)亚临界条件急> (Ajl )时:

WS

55. 84Kb


C.6 )


式中】

A——爆破片的排放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u?)

Kf——爆破片的额定泄放系数,与爆破片装置人口管道形状有关;

Kz = O. 68


K' = 0∙ 73


I ■

K' = 0. 80


27


GB 18564< 1—2006

WS


罐体的安全泄放量,单位为千克每小时(kg/h);

Pb——爆破片的设计爆破压力(绝压),单位为兆帕(MPa)

PO——泄放侧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C. 2.3各安全装置的总排放能力的验算

选用的多个泄放装置的安全泄放量(在标准条件下,每秒的空气排放量)之和,不应小于式(C.7)计 算出的罐体中各泄放装置的总排放能力Q

QA 6 448


ZT υ

~M


0.


(C.7 )


式中:

Q——在标准条件(0.1 MPa,0P)下,安全泄放装置的总排放能力(以每秒空气的最小排放量表 示),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3/S) J

F——系数,按下述规定选取:

保温层应满足:

C. 1气体特性系数

k

C

k

C

k

C

k

C

LOO

315

1.20

337

L 40

356

1. 60

372

1.02

318

L 22

339

1.42

358

L 62

374

L 04

320

1.24

Γ-

341

1.44

359

L 64

376

L 06

322

L 26

343

L 46

361

1. 66

377

L 08

324

L 28

345

L 48

363

L 68

379

1. 10

327

L 30

347

L50

364

L 70

380

1.12

329

L 32

349

1.52

366

2. 00

400

L 14

331

1.34

351

L 54

368

2.20

412

1. 16

333

L 36

352

L 56

369

1, 18

335

L 38

354

L 58

371

iSi


1) 该公式仅用于临界温度远在积累条件温度之上的气体。对于临界温度接近或在积累条件温度之下的气体,安 全泄放装置的排放能力应进一步考虑气体的热动力学特性。

28

GB 18564. 1—2006

C 3安全泄放装置排放能力的选用

装运易燃液体介质的罐体,其安全泄放装置的排放能力可根据罐体的受热外表面积,按表C. 2

确定。

C∙2安全泄放装置的最小排放能力

罐体受热外表面积 m

流量

罐体受热外表面积 m2

__________流量          ,

m3∕h

L/s

m3∕h

L/s

2

480

133

30

6 650

1 847

3

720

200

35

7 260

2 017

4

960

267

40

7 830

2 175

5

1 200

333

45

8 370

2 325

6

1 440

400

50

8 880

2 467

7

1 680

467

55

9 370

2 603

8

1 920

533

60

9 840

2 733

9

2 160

600

65

10 300

2 861

10

2 400

667

70

10 700

2 972

12

2 880

800

75

11 200

3 111

14

3 360

933

80

11 600

3 222

16

3 840

1 067

85

12 000

3 333

18                 :

4 320

1 200

90

12 400

3 444

20

4 800

1 333

95

12 800

3 556

25                

6 000

1 667

100

13 200

3 667

注:L本表的最小排放能力为安全阀额定排放压力时的空气流量,确定时应考虑额定排放压力下介质汽化潜 热及压缩系数的差异。

2.罐体受热外表面积是指单个独立仓筒体表面积与前后封头或隔仓板表面积之和,确定排放能力时,罐体 受热外表面积应小于本表的选定罐体受热外表面积值。

GB 18564. 1—2006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非圆形截面罐体

本附录适用于受内压和(或)液柱静压力作用的非圆形截面(两侧面的曲率半径不大于2 000 mm, 顶部和底部曲率半径不大于3 000 mm)的金属常压罐体的设计、制造、检验与验收。

D 2罐体设计

D.2.1罐体强度计算

罐体的厚度(不包括材料厚度负偏差和腐蚀裕量)不应小于式(Dl)的计算值。

(Da)


S=c Di∕(2[b]W)        ..............

式中:

&--罐体计算厚度,单位为毫米(mm)

PC——计算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J

Di——罐体当量内直径,单位为毫米(mm)非圆形罐体横截面折算成等面积的等效圆形截面的 直径;

It——设计温度下,罐体材料许用应力,单位为兆帕(MPa);

φ——焊接接头系数,按JB/T 4735JB/T 4734的规定选取。

D. 2, 2罐体最小厚度

D.2,2. 1在任何情况下,罐体厚度均不应小于D. 2.2. 2D. 2.2.5中的规定值,罐体最小厚度未包括 材料厚度负偏差和腐蚀裕量。

D. 2. 2.2当按照D. 2. 2. 3采取防止罐体破坏的保护措施时,罐体最小厚度按下列规定选取:

Dl罐体最小厚度

单位为毫米

罐体当量直径a

≤1 800

>1 800

奥氏体不锈钢

≥2,5

≥3

其他钢材

≥3

≥4

铝合金

≥4

≥5

99.60%纯铝

≥6

28

a非圆形罐体横截面折算成等面积的等效圆形截面的直径•             ____________

Ill

D. 2.2.3当罐体选用D.2.2.2中的最小厚度时,应有下列保护措施:

最大曲率半径小于2 OOO mm,横截面为非圆形的罐体,罐体内需装有加强部件,加强部件由隔 仓板、防波板、外部或内部加强圈等组成,加强部件的垂直截面,连同罐体的有效加强段,其组 合截面模量至少为IO4 mm3 ,外部加强件的棱角半径不应低于2. 5 mm 加强部件的布置至少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GB 18564. 1—2006

—相邻二个加强部件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 750 mmJ

——相邻二个隔仓板或防波板之间的罐体几何容积不大于7. 5 m,隔仓板或防波板的厚度不 小于罐体壁厚;防波板的面积应至少为罐体橫截面积的70%

D. 2.2. 4当罐体设有保温层时,应符合5. 4.13. 4的规定。

D.2.2.5对两侧面的曲率半径不大于2 000 mm,顶部和底部曲率半径不大于3 000 mm,横截面为非 圆形的罐体,当罐体封头、防波板(防波板为加强部件)、隔仓板或加强环间间距不大于1 750 mm或相 邻隔仓板或防波板之间的罐体几何容积不大于7.5 n?时,罐体最小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D.2罐体最小厚度

单位为毫米

罐体截面积/m2

≤2.1

>2.1 <2. 7

>2. 7 <3. 9

>3.9

标准钢

>3

23.5

>4

>5

奥氏体不锈钢

≥2.5

≥3

≥3.5

≥4

碳素钢或其他钢材

≥3

≥3.5

≥4

≥5

铝合金

≥4

≥4.5

≥5

≥5. 5

99. 60%纯铝

___________......     R

≥6

≥8

≥10

≥12

D.2 3罐体设计的其他要求应符合第5章的有关规定。

D∙3制造与验收

D.3.1非圆形截面罐体的圆弧区(长圆形截面罐体的半圆、椭圆形截面罐体的大小圆弧区),其横截面 上最大和最小成品内半径之差应不大于设计内半径的1%,且不大于15 mm

0.3.2罐体的直线度不大于罐体长度的2%o,且不大于20 mme

D.3.3罐体其他制造、检验与验收应符合第68章的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嫌式车辆 第1部分:金Jl■常压嫌体技术要求 GB 18564. 1—2006

*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

邮政编码:100045

网址 WWWe bzcbs. COrn

电话 s68523946 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X1230 1/16印张2.25字数64千字

20071月第一版 20071月第一次印刷

*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533533

免费标准网(www.freebz.net)无需注册即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