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完整版I海量资源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最新标准官方首发群:141160466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HighWay AligIInIent

JTG D20—2017

主编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实施日期:20財年Ol01

』関交通去蔵衫股份有限公司

j              律师声明

S   本率所有文字、数据、图像、版式设计、插图等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著作权法

j保护。未经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同意,任何单位、组织、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对: I本作品进行全部或局部的复制、转载、出版或变相出版。

I任何侵犯本书权益的行为,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I I    有奖举报电话:OIQ) 85285150

3

i                                北京市星河律师事务所

j                                                          2017 IO 31 日 %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7 /中交第一公

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编.一北京:人民交通出

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Q17∙ 12

ISBN 978-7-114-14301-4

I -①公…II -①中…Itt .①公路线形一线形设计一

设计规范一中国IV.U412∙ 3-65

中国版本图书馆ClP数据核字2017)271493

标准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标准名称: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标准编号:JTG D20-2(H7

主编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吴有铭季沛

出版发行;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IOOOll)北京巾朝阳区安定门外外馆斜街3号 网 址:IlttP: //www. ccpress. com. Cn

销售电话:0迨)59757973

总经销: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发行部

经 销:各地新华书店

印 刷:北京市密东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880 X 1230 J/16

印    张:12. 75

字  数278

版   次201712月第1

印   次;201712月 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114-I430S-4

定   价:80. 00

(有印刷、装订质虽问题的图书.由本公司负责调换)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AV

38

交通运输咅K关于发布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发布《公路路线设高漬鱒⅛4麟漩作为公路工程行业标 准,自201811日电施行,原《滤路线设计规范XJTG D20—2006) 同时废此     最筑标淮官方音发輕:141160466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的管理权和解释权归交通运 输部,日常解释和管理工作由主编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负责Q

请各有关单位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建议 函告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科技二 路63号;邮编:710075),以便修订时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2017928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2017109日印发

根据交通运输部厅公路字[2010] 312号《关于下达20i0年度公路工程标准制修 订项目计划的通知》要求,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持对《公路路线 设计规范》(JTG D20—2006)进行修订,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中交第二公路 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吉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参加。 修订工作得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本次修订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L依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Ol-2014)相关规定,对公路功能与分级、 设计车辆、服务水平、车辆折算系数等进行修订,突出功能在公路设计中的主导作用。

修订后的规范分为13章,分别是总则,公路分级与等级选用,公路通行能力,总 体设计,选线,公路横断面,公路平面,公路纵断面,线形设计,公路与公路平面交 叉,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公路与铁路、乡村道路、管线交叉,公路沿线设施等。

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函告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 究院有限公司(地址:西安市科技二路63号;邮编:710075联系人:郭腾峰,电话: 029 -88322888 J E-mail: guotf(S)CCrOad. COnIt Cn),以便下次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吉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主 编:汪双杰

主要参编人员:郭腾峰罗满良周荣贵霍明聂承凯王佐 吴明先廖朝华刘建莓冯自贤胡珊

目 次

1 总贝0

2公路分级与等级选用

3公路通行能力...............................................................*  

3.2服务水平…

3.4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

4.4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4.5 设计检验与安全评价

6公路横断面

6.5路拱坡度........*..............................*

6∙6公路建筑限界.................................................*

6.7公路用地范围……

7公路平面

7.4回旋线

7.7四级公路的超高、加宽过渡段

7.10回头曲线

8公路纵断面

8.5合成坡度

9线形设计

9.2平面线形设计,•…二....二

9.3纵面线形设计•••••高清完整版∙∣•海量资源库

9.4横断面设计

9.5线形组合设最新标准官方首发群"14LMo466

9.6线形与桥、隧的配合

9.7线形与沿线设施的配合

9.8线形与环境的协调

10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

10. 2平面交叉处公路的线形

10.5附加车道及交通岛

11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

H. 1 一般规定

11.3匝道设计

11.4基本车道数和车道数的平衡

11.5主线的分岔、合流和匝道间的分流、汇流

11.6互通式立体交叉中匝道与被交公路间的平面交叉

11-7 分离式立体交叉

12公路与铁路、乡村道路、管线交叉

12 2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

12.3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

13公路沿线设施

13.3服务区、停车区

13.4客运汽车停靠站

13. 5高速公路上的U形转弯设施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附件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条文说明

1 总则

2公路分级与等级选用

3公路通行能力

6公路横断面.............

7公路平面

8公路纵断面..................................……-......................*

9 线形设计

10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 .............*

H 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

12公路与铁路、乡村道路、管线交叉

13公路沿线设施

1总则

1.0.1为指导公路设计,合理确定公路功能、技术等级、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标, 制定本规范。

1.0.5公路设计应根据公路功能、使用任务及其在公路网中的作用,综合考虑铁路、 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以及公路同城镇、农田规划的关系,贯彻综合交通 发展要求,合理论证并确定路线走向、走廊带。

1.0.7路线线位应根据地形、地物条件,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条件、自然 灾害、筑路材料、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等进行充分调査,结合沿线区域气候特征研究选 定,并选择主要平、纵技术指标

1.0. 8路线设计必须贯彻执行加强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在确 定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交叉、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人工构造物的结构形式、布 设位置以及取弃土场、征用土地等设计中,应减少因修建公路给沿线生态环境带来的影 响,并结合绿化或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协调、改善人工构造物同沿线自然景观的配合, 提高公路环境质量。

1.0.9公路应按设计速度进行路线设计,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保持线形连续性; 应综合协调公路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三者间的关系,做到平面顺适、纵面均衡、横面 合理。

1.0.10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干线公路应在设计时进行交通安全性评价,其他 公路有条件时也可进行交通安全性评价。

1.0. Ii公路采用分期修建方案时,必须遵循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总体设 计,应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并为后期工程的修建留有余地和创造有利

条件。


L 0.13公路设计胸屜本规?i 规定。


24116046


应符合国涿檢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


2公路分级与等级选用

2.1公路功能与分级

2.1.1公路按照交通功能分为 干线公路和次要干线公路,


2.1.2公路根据交通麝性


三级公路及四级公路等嵐个薮术等级

1髙速公路为⅜Bι 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宜鑫1

2 一级公路为僖汽 一级公路的设计交i

3二级公路为着访 15 000辆小客车/日。

4三级公路为W 量宜为2 000 ~ 6 000

5四级公路为供; 公路设计交通量宜在2 辆小客车/日以下.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

通量宜为5 000 ~


和支线公路。干线公路分为主要 要集散公路。


分方向、S车道行驶、全部控制豊/1勺多车道公路。高速


00辆小客车


分方向、分车道行驶,可根据需要擋制勤入的多车道公路。


15 000辆小客乍/日以上。


行驶的双■ Kiri


、非汽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双车道公跆、..丄级公路的设计交通


O                         鬣 ff

、電E汽车交讪混合行驶的双车咿警道公路CI双车道四级 、客车/ Fi以下:『车道撅瀛设计交通燈宜在400


2.1.3公路路线与路线交叉几车辆应根据公路功能、车辆组成 等因素选用,其外廓尺寸如表2.1.3所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干线公路和主要集散公路应满足所有设计车辆的通行要求。

2次要集散公路应满足小客车、载重汽车和大型客车的通行要求。

3支线公路应满足小客车和大型客车的通行要求疗

4有特殊通行要求的公路,其设计车辆可论证确定。

2.1.3设计车辆外廓尺寸

车辆类型

总长(m)

总宽(m)

总髙(ɪn)

丽悬Cm)

轴距(m)

后悬(m)

小客车

6

1.8

2

0.8

3.8

1.4

大型客车

13.7

2. 55

4

2.6

6.5 ÷ 1.5

3. I

续表2. 1. 3

车辆类堡

总长(111)

总宽m)

总咼(m)

前悬m)

轴距m)

后悬m)

餃接客车

18

2.5

4

1.7

5. 8 +6.7

3.8

载谐汽车

12

2.5

4

1.5

6. 5

4

铉接列车

18. 1

2. 55

4

1. 5

3. 3 + Il

2.3

注:铉接列车的轴距“3.3 + 11”中的“3. 3m”为第一轴至饺接点的距离.m"为铉接点至最后轴的距离

2.1.4各级公路的设计速度应符合表2. 1.4的规定。

2.1.4设计速度

公路技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100

80

60

80 I 60

40

30

30

20

1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为20年;二级公路、三级公路设计交 通量预测年限为15年;四级公路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的起算年为该项目的计划通车年。

3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应充分考虑走廊带范围内远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和综合 运输体系的影响O

2.2.2公路技术等级选用应在论证确定公路功能的基础上,结合项目所在地区的综 合运输体系、远景发展规划及设计交通量论证确定,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主要干线公路作为公路网中结构层次最高的主通道,应选用高速公路。

2次要干线公路作为主要干线公路的补充,应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

1) 设计交通量达到15 000辆小客车/日时,宜选用一级及一级以上公路。

2) 设计交通量达到IO(X)O辆小客车/日时,且沿线纵横向干扰较大,宜选用一级 公路。

3) 设计交通量低于1。。0。辆小客车/日时,可选用二级公路;当货车混入率较高 时,宜间隔设置超车车道,减小纵向干扰。

3主要集散公路连接干线公路与支线公路,宜选用一级公路、二级公路。

1) 设计交通量达到15 000辆小客车/日时,可选用一级公路。

2) 设计交通量在5 000 ~ 15 000辆小客车/日时,可选用二级公路;设计交通量达 到IOoOO辆小客车/日,且沿线纵横向干扰较大时,宜选用一级公路。

3) 设计交通量低于5 000辆小客车/日时,宜选用二级公路。

4次要集散公路服务于县乡区域交通,宜选用二级公路、三级公路。

1) 设计交通蠻达到5 OOO辆小客车/日时,宜选用二级公路。

2) 设计交通量低于5 000辆小客车/日时,宜选用三级公路C

5支线公路宜选用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当设计交通量达到5 000辆小客车/日 时,宜选用二级公路O

6当既有公路不能满足功能需要时,应结合公路网发展规划,有计划地进行改建。

2.2.3设计速度的选用应根据公路功能与技术等级,结合地形、工程经济、预期运 行速度和沿线土地利用性质等因素综合论证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设计速度不宜低于Iookn√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时,可选用 80 km/h o

2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釆用IoO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时, 可釆用80kn√hf作为集散的一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8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 限制时,可采ffl 60kn√h.

3高速公路和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的局部特殊困难路段,且因新建工程可能诱发 工程地质病害时,经论证,该局部路段的设计速度可釆用60km∕h,但长度不宜大于 15km,或仅限于相邻两互通式立体交叉之间的路段。

4作为干线的二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80/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时, 可采用60km∕Ilo作为集散的二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60kn√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 限制时,可采] 40km∕h.,

5三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釆40kn√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 30 km/h o

6四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30km∕h 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时.∏T釆用 20knvzho

2. 2. 6公路限制速度应根据设计速度、运行速度及路侧干扰与环境等因素综合论证 确定*

2.3控制出入

2.3.1高速公路应为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只对所选定的被交公路、城市道路或高 速公路的服务设施提供出入连接;在同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铁路、管线等相交 处必须设置立体交叉;必须设置隔离设施以防止行人、车辆、牲畜等进入。

2.3.3采用控制出入措施时,设置隔离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下列位置隔离设施可釆匹乎多种形式:

1) 控制出入路段网

2) 互通式立体交站等设施的边界处;

3) _级公路设

4) 一级公路談麟\路段的,'K而交一义^自交繩公路方向延伸各150m

5) 控制出入声更裕寺殊要新勺位

2车辆、可久、座畜等不易进入的路段可不设隔离翊M

3禁入栅出入口设十I应符含.•卜列规定:    「:. :

1) 由于地#或糸造方面的原因:,禁入栅栏不必连续设也白鮮也点可作为禁入栅栏的

端部,应设计成∣r⅛⅛出的形式<i    ……

2) 由于维农、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应在禁入栅栏的适株位置设置供人员进出的出

入口。                    —                 / ■

1控制出入白密威宜在能提供紧急此拔、消哆Z駢等条件的地点就地设置紧

3公路通行能力

3.1 一般规定

3.1.1公路设计应进行通行能 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一级公

收费站等设施必须进行:i

2二级公路、一

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

3二级集散公路■: 评价。



使服务水平保持协调均


勺踐観m诵式M体交义I紡瞼首:初合流区段、交织区及 爵能聶而服方:水十点井E评价,

杼流令路段和LWF线公滅的碧面交叉,应进行通





;扱公路的平® Λ < < -τ⅛行通行能Λf ∩ ®务水平的分析与



3.1.2高速公路、陟馨路的•通行(.;;.:         分析评价Jl分歐向进行,二级公


路、三级公路应按双⅛¾m交通流进h.. '≡及二级以上公路n供您上坡路段,应单独 进行通行能力和服务水聾巾險析与评价           E


0

<⅛. 3汽车代表车型分类

3.1. 3公路汽车代表 WW应符合表3. 1⅛

汽车代表车型

小客伝

气嘅囈给住2忡:的苍跡瓯ILya的货车

中塑车

F.........................................................................................................................................................................................

⅛fz > 19网的宵农簡:H <载质呈W万的货车

大型车

7t<⅜t^h⅛20l 的货车

汽乍列乍

裁质hl->20t的货车

1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每辆折算为4辆小客车。

2被交支路车辆、路侧停车、畜力车、人力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街道化程度 等影响因素按路侧干扰因素计,路侧干扰等级应符合表3. 1.4的规定。

3.1.4路侧干扰等级

路侧干扰等级

典型状况描述

1

轻微干扰

公路条件符合标准、交通状况基本正常、各类路侧干扰因素很少

2

较轻干扰

公路设施两侧为农田、有少量自行车、行人出行或横穿公路

3

中等干扰

公路穿过村镇或路侧偶有停车,被交支路有少虽车辆出入

4

严重干扰

公路交通流中有较多的非机动车混合行驶

5

非常严重干扰

路侧设有集市、摊位,交通管理或交通秩序很差

3.2服务水平

3.2.1公路设计服务水平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地形条件等合理选用,并不 低于表3. 2.1的规定。承担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或路段,设计服务水平可降低一级。公 路长隧道及特长隧道路段、非机动车及行人密集路段、条件受限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匝 道、分合流及交织区段,设计服务水平也可降低一级。

3. 2.1各级公路设计服务水平

公路技术等级

高速公路 ____ ∙>

i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服务水平

•••             f IJ

完整嚟T

四级

3,2.2各级公路補麒¾京草米!參矗拼磯。 2. 2-1 〜表 3. 2. 2-3 的 规定。

3.2.2-1高速公路路段服务水平分级

服务水平

v/C

设计速度(Wh)

120

100

80

最大服务交通星 [pcιι∕ ( h . In)]

最大服务交通虽 [PClι/ ( h ∙ In)]

最大服务交通皐 [Pt∙u∕ (Ii ∙ In) 1

υ∕C≤0. 35

750

730

700

0. 35 C U/Cw 0∙55

1 200

I 150

! 100

O- 55 < ∙ι>∕C≤0. 75

1 650

I 600

1 500

0. 75 < "∕CWO. 90

1 980

1 850

1 800

O- 90 <"<1.00

2 200

2 100

2 000

">1.00

0-2 200

0~2 100

0-2 000

注:”/C是在基准条件下,最大服务交通量与基准通行能力之比。基准通行能力是五级服务水平条件下对应的

最大服务交通量。

3. 2.2-2 一级公路路段服务水平分级

服务水平

v/C

设计速度(km/h)

100

80

60

扱大服务交通虽 [pcιt∕ ( h ∙ In)]

最大服务交通设 [ρcu∕ (h ∙ In) J

輦大服务交通挝 [PCιι∕ ( h * In)]

r∕C≤0. 3

600

550

480

0. 3 < r∕C≤O. 5

I 000

900

800

0.5 <r∕C≤O. 7

1 400

1 250

1 100

0. 7<r∕C≤O.9

1 800

1 600

1 450

a.

0.9<r∕C≤1.0

2 000

1 800

1 600

v/C >1.0

0-2000

0 ~ 1 800

0 ~ 1 600

3. 2.2-3二级、三级公路路段服务水平分级

服务 水平

延误率

(%)

设计速度(km/h)

80

60

⅛40

速度 (km/h)

r/C

速度 (IWh)

v/C

v/C

禁止超乍区(O)

禁止屈乍区(%)

禁止超车区(%)

<30

30-70

⅛70

<30

30-70

⅛70

<30

30-70

⅛70

W 35

⅛76

0. 15

0. 13

0. 12

⅛58

0. 15

0. J3

0. 11

0. 14

0. 12

0. IO

≤50

⅛72

0.27

0. 24

0. 22

⅛56

0. 26

0. 22

0. 20

0. 25

0. 19

0. 15

•二

W 65

⅛67

0.40

0. 34

0. 31

0.38

0. 32

0. 28

0.37

0. 25

0. 20

Pn

W 80

0. 64

0.60

0. 57

*

0. 5§

0. 48

0.43

(I 54

0. 42

0. 35

Ii

≤90

⅛48

1.00

1.00

LOO

⅛40

1.00

L(X)

1.00

LOo

Loo

1.00

>90

<48

<40

—-

注:延误率为乍:头时跑小F戒等于公的乍辆数占总交通弛的臼分比

3.3设计小时交通暈

DDHV = AADT ×D ×K                 (3.3.2)

式中:DDHV——单向设计小时交通量(veh/h)

AADT——预测年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Veh/d)

D——方向不均匀系数(%),宜取50% -60%,也可根据当地交通量观测 资料确定;

K——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为选定时位的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 通量的比值。

DHV = AADT X K                      (3. 3. 3)

式中:DHV--设计小时交通量Veh/h)

AADT——预测年度的年平均日交通量(veh∕d)

K—■设计时交通量系数(%),为选定时位的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 量的比值。

3.3.4新建公路的设计小嗦通


等条件相似的公路观测数腳冃定 的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


中爾

⅛. r. ɪ


世乏观测数据地区


、交通量、地区气候、地形

3.3.4取值。改扩建公路


:有公路的杪测数掘综合禳

5.3.4 ⅛⅛⅛⅛<小袖交通量蘿



两南


西北


地区


.部、冀、 存、蒙


辽、吉、


.上"浙、

,完、闽、

赣、鲁


豫、湘、1 粤•、桂、J


此滇、黔、 胃藏、渝


陕、甘、青、 宁、新


近郊


城间


髙速公路(%) •「


级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高速公路(%。


缘公路(%)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8. 0


8.5


9.0


9. 5


P. 5


Ii 5


15.5


li. U


10. 0


10.0


10.5


11.0


:'■<)


B. 0


13. 5


13. 5


13.0


13. 5


15.0


17

'__

""H,


i4. 5


15. 0


17.0


17. 5


3.4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

3.4. 1-1和表3.4. 1-2的规定。

3.4.1-1高速公路一条车道设计服务水平下的最大服务交通量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二级服务水平的最大服务交通 [ pcu∕ ( h ∙ In) J

1 200

I 150

1 100

三级服务水平的最大服务交通扯[pcu∕ (h - in)]

1 650

1 600

1 500

3.4.1-2 -级公路一条车道设计服务水平下的鬣大服务交通量:

设计速度(km/h)

100

80

ω

三级服务水平的最大服务交通量Cpeu/ (h-ɪn)]

1 4∞

1 250

1 IOO

四级服务水平的鍛大服务交通攪[pen/ (h* In)]

1 SQO

I 600

1450

式中:C(I——设计通行能力[veh∕ (h -In)];

MSFI

fπv——交通组成修正系


设计服务水平下的最大


pcu∕ ( Ii * In) J

ɪ

(3.4. 2-2)


Pt——车型i

f/一路侧干読

3. 1.4



(3. 4. 2-2)


^ l÷∑p

占总交相牡的门介!七;

正系数,M,速公路W 1.0, 一纺公眄路侧干扰等级可按 ,路侧干拙警矿25按表3.4.2J选用;


Ei——车型"的车辆折算系数,爭羨3.4. 2-2选取;

fp——驾驶人总体特征修正系玫…通过调資确定,通常在0. 05 ~L (X)之间。 !

3.4.   均如十抗修正系数

路侧干扰等级

I

.,,                    I                    3

5

修正系数

°-?8

().t)5          I         0.90

0. 5

0.80

_____________圣土麗2-2 高送公逐、_剥女辎翌段车辆迓口系"!

汽车代表车型

设,诚

L 硕_____

≤S0

中型车

ΓZΞZΓT^

WL 5

2.0

8∞ ~ I20tf‰⅛

N. O

.........

蒙笋 2.5

XO

1 20) - 1 6(X)

3.0

4,0

>16(X)

1.5

2.0

2,5

大璽车

≤8(X)

2.0

2.5

3.0

8(X) ~ 1 2(X)

3.5

4.0

5.0

1 2(X) ~ I «X)

4.5

5. O

6,0

>1 6∞

2.5

3.0

4.0

汽车列车

≤g(M)

3.0

4.0

5.0

800 ~ 1 2(X)

4.5

5.0

7.0

1200 ~ i ωo

6.0

7.0

9.0

>1 600

3.5

4.5

6.0

______ ɪ ɪ I.....

3.5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通行能力

3.5.1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分合流区和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应分别计算确定。

3.5.3互通式立体交叉分合流区的通行能力应根据设计速度、主线外侧两车道流量、 匝道流量、变速车道长度等因素确定。

3.5.4互通式立体交叉交织区的通行能力应根据设计速度、车道数、交织区构型、 交织流量比和交织段长度等因素确定。

3.6二级公路、三级公路通行能力

3.6.1二级公路、三级公路设计服务水平下的最大服务交通量应按表3. 6. 1选用。

3.6.1二级公路、三级公路设计服务水平下的最大服务交通量

公路技术等级

设计速度 (km/h)

基准通行能力 (PcU/h)

不准超车区比例 (%)

v/C

设计服务水平下的 最大服务交通蛍 (PCU/h)

二级公路

80

2 800

<30

0. 64

1 800

60

1 400

30 ~ 70

0. 48

650

40

1 300

>70

0. 35

450

三级公路

40

I 300

<30

0. 54

700

30

1 200

>70

0. 35

400

注:表内未列出的二级、三级公路其他不准超车区比例的情况,设计服务水平下的扱大服务交通虽应按 表3. 2. 2-3选取v/C计算确定。

'                             Cti = MSFi ×flιv ×f(I ×Λ ×ff                    (3.6.2)

式中:ClI——设计通行能力(Veh/h)

MS儿——设计服务水平下的最大服务交通量(PCU/h)

7^——交通组成修正系数,按式(3. 4.2-2)计算,式中车辆折算系数&.按

3. 6. 2-1取值;

3. 6. 2-1双车道公路路段内的车辆折算系数

汽车代表车型

≡S (vel√h)

设计速度(km/h)

80

60

40

中型车

≤400

2.0

2.0

2.5

400 ~900

2.0

2.5

3.0

900 ~ I 400

2.0

2.5

3.0

ml 400

2.0

2.0

2.5

大型车

<400

2.5

2.5

3.0

400-900

2.5

3.0

4.0

900 ~ ɪ 400

3.5

5

7.0

M1 400

2.5

3.5

3.5

汽车列车

≤400

2.5

2.5

3.0

400 ~ 900

3.0

3.5

5.0

900 ~ 1 400

4.0

5.0

6.0

400

3.5

4.5

5.5

f,∣--方向分布修正系数,按表3. 6. 2-2取值;

方向分布(%)

50/50

55/45

60/40

65/35

70/30

修正系数

5048IS

0.88

A——车道宽度、路肩宽度修正系数,按表3.6. 2-3取值;

3.6.2-3 车道宽度、路肩宽度修正系数

车道宽度(m)

3.0

3. 25

3.5

3. 75

路府宽度(m)

0

0.5

1,0

1.5

2 5

3.5

>4.5

修正系数

0.52

0, 56

0. 84

1.00

1. 16

1.32

L 48

E——路侧干扰修正系数,按表3.6.2-4取值,路侧干扰等级可按表3.1.4 确定。

3.6.2-4 路侧干扰修正系数

路侧干扰等级

1

2

3

4

5__________

修正系数

0. 95

0. 85

0. 75

0.65

0.55

4总体设计

4.1 —般规定

4.1.2总体设计应统一切蹄礫』塞「轿*隧道丫濺线交叉、交通工程与沿线 设施等各专业内、外部的多系,.顶羸相关设计界面和淳氐,*之成为完整的系统工程, 符合安全、环保、可持號矣夢南总体H认..-

t t ■ B M ⅜ ⅜

4.1. 3总体设计悠*亜内容应根据介路建设小!目特点、秦件奇技术等级有所差异, 应根据项目设计阶段⅞F同而有所侧重\二——,

,卩 !:■■■                  W H

4.2公路功能与技系标;雇

.                                     H U                      ^                                                           :

B ||           ⅛⅜⅜ …                  Λ

4.2.1应根据国蒙和簸区路网结函拗划、地区特点、交赣特T#和建设目标等综合 分析公路在公路网中⅛⅛⅛和作用,证确定公路功能。

W W                            //

4.2.2应根据公路折能,¾交通量及建设糸件综合擊正顿^公路的技术等级。同 一公路项目可根据功能和安通富変化,论证分歧术用砂為跃等级。

4.2.3应根据公路功能、交箍纟I成「车型论例',如歩後计车辆。

4.2.4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根据公路功能、设计交通量,确定公路基本路段的车 道数,车道数增加时应按双数增加。

1同一设计速度的路段长度不宜过短,同一公路中不同设计速度的变化不应频繁。

2不同技术等级、不同设计速度路段相互衔接的位置或地点,应选择在大型构造 物、互通式立体交叉、平面交叉、沿线主要村镇节点的前后,或路侧环境条件明显变 化处。

4.2.6应根据路段设计速度、沿线地形、地质、环境和交通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 路线平纵面、视距、超高、加宽等主要控制指标。

1髙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质等条件,选用整体式路基断面形式 或分离式路基断面形式。必要时,应对采用整体式与分离式路基、高低路堤、半桥半隧 等路线方案进行比选论证。

2在戈壁、沙漠和草原等地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选择宽中央分隔带、低路 基、缓边坡、宽浅边沟等形式。

3二级公路、二级公路和四级公路应选择整体式路基断面形式。

5公路不同断面形式及宽度变化应设置必要的过渡段,其位置宜选择在城镇、交 叉等节点。

6公路路基横断面布置应满足交通工程和安全设施等设置的需求。

4.3.4公路与邻近铁路、管线的相互布置关系,应在调查掌握铁路及各类管线设施 的走向、位置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合理减少公路与铁路、管线等的交叉次数。必须交叉时,应论证确定交叉位 置和方式,采用较大的交叉角度,同时确保铁路、管线及其附属设施不得侵入公路建筑 限界、不得影响公路视距。

2当公路与铁路和管线设施平行相邻时,应保持必要的距离,且保证铁路、管线 及其附属设施不得进入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范围。

1承担干线功能的公路,应充分结合既有路网条件,通过合并、分流、设置辅道 等措施,减少各类交叉数量、加大交叉间距,提高公路通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2高速公路与其他等级公路交叉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方式。应视交通流转换需 求论证釆用互通式立休交叉或分离式立体交叉。

3 一级公路与其他一级及一级以下公路交叉时,应根据其所承担的主要功能确定 交叉方式。承担干线功能时,与交通最大的公路相交宜采用立体交叉方式;承担集散功 能时,应控制平而交叉间距,减少平面交叉的数量。

4二级、三级、四级公路与其他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交叉时,可采用平面交叉方式。

4.3.7路线方案应由面到带、由带到线考虑各类影响因素,通过综合论证确定,并 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查明沿线地质、水文情况,重大自然灾害、地质病害的分布、范围、状态及 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对路线方案选择有重大影响的地质灾害,应进行综合评估,并对

]6 —

绕避、穿越及处治方案进行比选论证。

2应研究特大桥、特长隧道等布置方案对路线走廊带及线位布局的影响,并进行 方案比选论证。一般桥梁和隧道,其布设宜服从路线总体走向和几何线形设计等要求。

3对于公路路基高填深挖的路段,应进行高填路基与桥梁、深挖路堑与隧道方案 的综合比选论证Q

1对于改扩建期间维持交通的项目,应基于相关路网条件,分析提出项目建设期 间交通流组织与疏导方案,最大限度减少项目施工对既有交通出行的影响,保证交通安 全.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维持通车路段,服务水平可降低一级,设计速度不宜低于 60km∕ho

2沙漠、戈壁、草原等小交通量地区的髙速公路分离式断面路段利用现有二级公 路改建为一幅时,其设计洪水频率可维持原标准不变,并应根据需要设置区域交通出行 的辅道G

3公路改扩建项目应充嵩曾莞蠶鬧甲瞥星建设资源‘

44环境保护与资源餓?标准官方首发群:141160466

4. 4.1应坚持保护优先、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丁程建 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七保持方案编制和环境保护u≡H时”制度,在总体设计中 落实环境保护相关措施和意见,结合项目实际协调好公路建设与环境的关系,减少对环 境的不利影响。

4.4.2应加强路线走廊带、路线方案的综合比选,将土地压占、矿产压覆等资源占 用和高边坡开挖、压占河道等环境影响作为方案选择的重要指标,优先选择资源占用 少、环境影响小的方案。

4. 4.3应合理设置取土场,路侧取土不宜距离路基过近,取土场避免直接开挖路侧 山坡坡体。当路基、隧道弃方或弃渣址大时,应结合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最大限度利用弃 方和弃渣;难以利用时,应合理设置弃土、弃渣场地,做好专项设计,保证其稳定,防 止水土流失◎

4.4.4应加强对路域施工范围及取弃土场地的表土收集与利用,做好对取弃土场、 施工便道等临时用地的植被保护与恢复。

4.4.5应加强服务区、停车区等公路附属设施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能力,釆用先进 工艺,保证污水达标回用或集中收集存放,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在公路运营、管理与 服务设施设计中,应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4. 4.6应加强对钢材、复合材料等的循环利用;推进粉煤灰、建筑废料等在公路路 基填筑及混凝土浇筑中的综合利用;倡导对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及结构物拆除构件等 的再生利用。

4. 5设计检验与安全评价

4.5.1公路设计应运、几何指标和线形组合设计进行 分析检验,检验运行速`

4.5.2高速公旳,[峻路和:紋」•:%..公路应在前(毎行交通安全性评价,其他 公路在有条件时也并通祥交通安4.:性怦*应眼据交通*谜评价结论,对线形设计、 几何指标取用等晰屜优化,対龙迎女仝汲施及管理峋痛•检查完善,并应符合下 列要求:            :,                      '、•••..      ...•

1对连续«1坡路段的上玻方向,应重点依据交通j⅛√⅛型组成和运行速度变 化,分析评价其[t⅛⅛各段的通行能∙gi服务水平,提出交通I且鼎管理措施方案,必要 时论证增设爬坡*浦]

2对连续飛華路段的下M Jf向,应重点依据交通讪./车型组成和主要货车车 型的综合性能条有\, 析评价车辆咗绽下坡的交通安全性IJ^gL完善和加强路段交通工 程和路侧安全设扇覊H路段交攝旧厝沏上速度控制麻谯,必要时论证增设避险 车道。

3对路侧临水、噸Wa方等路段,、设计速度和交通量等因 金釁磊麗囂事罅*安全册"必蛔应提出

5选线

5. 0.2路线走向及主要控制 1路线起、终点,必须

蝴区経笔矿企业、综合交通枢纽,以及


特定的特大桥、特长隧道'淌位如"而为路线基才盞觌的剜礼点•

2特大桥、大桥、笋k境、传的血通式立幕交當 铁路交叉等的位置,应 为路线走向控制点,碘M服从路德里彳∙ d2i∏i

3中、小桥涵,郭、贏隧道,IW M构跳的位置⅛f⅛线走向.

5. 0.3不同的设计时


,选线T扉内祎应各何侧重,后一阶段应复查并优化前一阶

段的路线方案,使,^∙⅛i位更臻完汇'

1确定路线走虑走廊瀛J各种运输体系及不同修次#网间的分工与配合, 按照其功能统筹规戈羸电期结合"'一"''亠二.

2必须由面到嘅J⅜*列线,荏顽几':地忑、地质水或、仅候气象、師境敏感区 等调查与勘察的基础」枭证‘爲须定路线方案!国,起、厲ð剛殳内有多个可行路线方 案时,应对各设计方案.蓮标夠溪也选。

3应考虑同农田与水鵜聾设:甬建零等规划的配合。

4应充分利用建设用地'膈保护哀而≡勇®希,生态环境,并同当地景观相 协调O                    —

5应尽可能避让不可移动文物、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CI

6应保持与易燃、易爆等危险源及污染源间的安全距离。

7公路改扩建工程应注重节约资源,坚持利用与改扩建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充 分利用原有工程。

1对路线所经区域、走廊带及其沿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应进行深入调査、勘 察,查清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遇有不良工程地质的地段应视其对路线的影响程 度,分别对绕、避、穿等方案进行比选论证。

2调查沿线各类敏感点及矿产资源,并研究其对路线方案的影响,合理选择线位。

3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与沿线主要交通源衔接,应利用区域路网或新建连接道路G

4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在遵循项目总体功能和走向的基础上,应尽量避免穿越 城镇。

5应协调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等构造物的位置和高程等关系。

6应综合考虑与相关公路、铁路、输电线路、油气管道等的平行或交叉关系,合 理利用走廊带资源,节约占地。

7平原区选线宜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尽量避免釆用长直线或小偏角平曲线。

8山岭区选线应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合理确定域口位置,应尽量避免高填深挖等 现象。

9沿河(溪)线选线时,应根据设计洪水位,结合地形、地质合理确定线位高 程,必要时应对桥梁与路基方案进行比选论证。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纸上定线时,必须现场核定。

2二级公路、二级公路、四级公路可采用现场定线;有条件或地形条件受限制时, 可釆用纸上定线或纸上移线并现场核定的方法。

6公路横断面

6* 1 —般规定

6.1.1公路路基标准横断面组成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髙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标准横断面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类◎整体式路基 的标准横断面应由车道、中间带(中央分隔带、左侧路缘带)、路肩(右侧硬路肩、土 路肩)等部分组成.分离式路基的标准横断面应由车道、路肩(右侧硬路肩、左侧硬 路肩、土路肩)等部分组成0

2二级公路路墓的标准横断面应由车道、路肩(硬路肩、土路肩)等部分组成

3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路基的标准横断面应由车道、路肩等部分组成。

6.1.2公路路基横断而形式应根据公路功能、技术等级、交通虽和地形等条件确定。 各级公路一般路基横断面形式示例如图6. 1. 2-1 ~图6. L 2-4所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I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根据需要采用整体式或分离式路基断面形式。

2双向十车道及以上车道数的高速公路可釆用复合式断面形式*

3二级公路、二级公路、四级公路应采用整体式路基断面形式

_________________路某

m i车道.车道f车道I中间带,车道,车道

---L--1--十--1--T------T-----

车道分界线             车道分界线


'车道外侧线



:乍道,料路■料

r I路缘带


土路府


边坡


6. 1. 24 离連公路、…级公路~般整体式断面形式

L            歸基

一路肩

⅞⅜⅞l

车道

A

车道 I

---P

¾g⅜a 路缘带" I--_

7  边坡

⅞ S \车道外侧线 -

\\车道分界线

\车道外侧线

6. I. 2-2髙速公路、一级公路一般分离式断面形式(右幅断面)

___ ɔ ɪ ___

内幅




土路肩

硬路肩


P车道分界线  车道外侧线




土路 <E 一

硬路肩一 一


车道分界线


车道 车道


道 ¢'


路缘带, 中央分隔带



路基中心线


6. 1.2-3-1高速公路分离复合我断面形式(右幅断而)

外幅



内幅


土路J 硬路肩


⅛8h车备农界滅

:带 W


路缘带, 中央分隔带



以适分界线


路基中心线


6. 1.2-3-2高药U路整体复合式断面形式(右幅斯而1

I                                                                      fe B

车道


—曜


i

6.»2-4、*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感二般步W基断面形式

'、"-一- :W 广

6.1. 3公路路基横断面中客组擄鄧芬宽度^,⅛⅛½技术等级、交通量与交通组成、 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综合确λ∣7>SW⅛T¾规定:

i公路路基宽度为车道宽度与路肩宽度之和。当设有中间带、加(减)速车道、 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错车道、超车道、侧分隔带、非机动车道(或慢车道)和人 行道等时,应包括上述部分的宽度。

2非机动车、行人密集公路和城市出入口的公路,可根据需要设置侧分隔带、非 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3 一级公路在慢行车辆较多时,可利用右侧硬路肩(宽度不足时应加宽)设置慢 车道,并应在车道与慢车道之间设置隔离设施。

4二级公路在慢行车辆较多时,可根据需要采用加宽硬路肩的方式设置慢车道, 并应增加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加强交通组织管理O

6.2 车道

6.2.1车道宽度应符合表6.2. 1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2.1车道宽度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车道宽度m)

3.75

3.75

3.75

3.50

3. 50

3. 25

3.00

1八车道及以上公路在内侧车道(内侧第12车道)仅限小客车通行时,其车 道宽度可釆用3. 5mo

2以通行中、小型客运车辆及以上的公路,经论证车 道宽度可采用3.5mo                   9

3四级公路采用单车道J矿:側商应采用3.

ɔɪ11

3. 5nι

沱由车道淑卷等的宽度,宜视实


4设置慢车道的二纟K药%雄乍道⅛M

5需要设置非机动魏蜀钦行道的〔•:那.

际情况确定。

6.2.2在缓公路的花亦车道数

公路技术等级

齡警^路農一级公路

■ ••:;            澀公技•

网级公路

车道数(条)

2

2

2(1)

1髙速公路和一警曾路段车g •们,川的己计交通觉、飞计朋行能力确定,且 应不小于四车道―当车萼噸卩时,h     才称增加£


2二级公路、≡≡‰‰双车道。

3四级公路一般路车道,交辻2杲或~

旱特繼很巨的路段可采用单


车道Cl

6.2.3爬坡车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项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二级公路在连续上坡路段设置爬坡车道时,其宽度不 应小于3.5m,且不大于4. Omo六车道及以上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可不设爬坡车道

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爬坡车道应紧靠车道的外侧设置。条件受限时,爬坡车 道路段右侧硬路肩宽度应不小于0. 75mo

3二级公路的爬坡车道应紧靠车道的外侧设置,可利用硬路肩宽度,当需保留原 来供非汽车交通行驶的硬路肩时,该部分应移至爬坡车道的外侧。

6.2.4加速车道、减速车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停车区、客运汽车停靠站、 __ ɔɜ __

管理与养护设施、观景台等与主线相衔接处,应设置加速车道和减速车道。加、减速车 道宽度应为3. 5m

2二级公路在服务区、停车区、客运汽车停靠站、管理与养护设施、加油站、观 景台等的各类岀入口处,应设置过渡段。

6.2.5四级公路路基宽度采用单车道时,应在不大于30Om的距离内选择有利地点 设置错车道,并使驾驶者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之间的车辆。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 应不小于6. 5m,有效长度应不小于20mo

6.2.6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应结合交通安全性评价论证设置避险车道。避险车道 应设置在长、陡下坡路段的右侧视距良好的适当位置,其宽度不应小于4. 50mo有条件 时,宜在避险车道右侧平行设置救援车道O

6.3 中间带

缘帯和中央分隔带组成,簪鏡凝S禹W法宿∣

1高速公路和作为T環孵還WJ    瀕腐度应根据公路项目中央分隔带

功能确定。     曰鉗*-g 亠亡 g⅛⅛H⅜!

2作为集散的碱瞬隹⅞⅛⅛⅜输疑fe施的宽度确定。

3左侧路缘带宽度不应小于表6.3. 1的规定。

6. 3.1 左侧路缘带宽度

设计速度(km/h)_______

120

100

80

60

左侧路缘带宽度(m)

—嗷值

0. 75

0. 75

0. 50

0. 50

最小值

0.50

0. 50

0. 50

0. 50

注:1.“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

2.设计速度为12Okm/hiθθkm∕hl⅛,受地形、地物限制的路段或多车道公路内侧仅限小型车辆通行的路 段,可论证采用“最小值”。

6.3.2分离式路基间的间距应满足设置必要的排水和安全防护设施等的需要,且与 地形和周围景观相配合O

1中央分隔带开口间距应视需要而定,最小间距应不小于2km

2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不宜大于40m八车道及以上车道数的高速公路开口长度 可适当增长,但不应大于50mo中央分隔带开口处应设置活动护栏。

3中央分隔带开口应设置在通视良好的路段,开口设于曲线路段时,该圆曲线的 超高值不宜大于3%

4当中央分隔带宽度小于3.0m时,其开口端部的形式可釆用半圆形;当中央分 隔带宽度大于或等于3. Oni时,宜釆用弹头形。

6.3.4分离式路基应在适当位置设横向连接道,以供养护、维修或应急抢险时使用。

6.4路肩

6.4. 1各级公路右侧路肩宽度应符合表6.4. i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4.1右侧路肩宽度

公路技术等级(功能}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干线功能)

设计速度kɪn/h)

120

100

80

100

80

右侧硬路肩宽度 (m)

一般值

3.00 (2.50)

3.00 (2. 50)

3.00 (2. 50)

3.00 (2. 50)

3.00 (2. 50)

技小值

L 50

1.50

1. 50

1.50

1. 50

土路肩宽度

(Jn)

―般值

0. 75

0. 75

0. 75

0. 75

0. 75

i⅞小值

0. 75

0. 75

0. 75

0. 75

0. 75

公路技术等纹(功備)

—级公路(集散功能} 和二級公路

U级公路、1级公路

设讦速度(Wh)

80

60

40

30

20

右侧硬路肩宽度

(m)

一般值

1.50

0. 75

ArmTTTr

/小值

0. 75

0.25

土路肩宽度

(球)

一般僂

0. 75

0. 75

0, 75

0. 50

0. 25 (双车道)

0. 50 (单乍道)

最小值

0. 50

0. 50

注;∣∙正常悄况卜',应采用“一殷值”;花设應坡车道、变連车道及超车道路段,受地形、地物等条件限制路

段及多车道公路特大桥,可论证采用“最小值L

2高速公路和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以通行小客车为主时,右侧硬路應宽度可采用括号内数值“

3.高速公路局部设计速度采}H 60kn√h的路股,右侧硬路妇宽度不应小于LSm,,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在右侧硬路肩宽度内设右侧路缘带,其宽度为0.50∏1°

2二级公路的硬路肩可供非汽车交通使用。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可釆用全 铺的方式,以充分利用Ci

3二级公路、二级公路、四级公路在路肩上设置的标志、防护设施等不得侵入公 路建筑限界,必要时应加宽路肩

6.4.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左侧路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分离式路基,应设置左侧路肩,其宽度规定如表6. 4.2 所示。左侧硬路肩内含左侧路缘带,左侧路缘带宽度为0.5OmCS

T— 25 —

6. 4.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分离式路基的左侧路肩宽度

设计速度(km/h)

120

IOO

80

60

左侧硬路肩宽度(in)

1.25

1.00

0. 75

0. 75

左侧土路肩宽度(m)

0. 75

0, 75

0. 75

0. 50

2高速公路整体式路基双向八车道及以上路段,宜设置左侧硬路肩,其宽度应不 小于2. 5m0

3高速公路分离式路基单幅同向四车道及以上的路段,左侧硬路肩宽度不宜小 于 2. 5 m O

6.4.3紧急停车带的设置应彳规定"

1高速公路和作为干线跻则硬鳗谁團、于2. 50m时,应设紧急停 车带。紧急停车带宽度应芬卜戸笋W6m,有效长度⅛7⅛φ⅜Qm,间距不宜大于500m, 并应在其前后设置不短矽邮 :

2高速公路、一妙驹勺特大杭3打機们、.根据需氈可Y殳置紧急停车带,其间 距不宜大于75如。fj !-!

3二级公路根撼需喙可设置紧急忏们IR !L间距宜按实咿聊定。

f j 編

6.5路拱坡度    H             I" i

6. 5.1高速公路、,嗷公路整体土盛基的路拱宜采用双向⅛f度,由路中央向两



'斜。位于中等强rtta区时,膺賣坡度宜为2%位于IfFJO度较大地区时,路 度可适当增大。



6.5.2高速公路、一您R鶴离式路基的故•我、宜见单虜横坡,并向路基外侧倾 ,也可采用双向路拱坡星;懇雪布遂地区,

6.5.3双向六车道及以上车道褊争刍性l⅛



瞬坡度。



齟渡段的路拱坡度过于平缓时,可


采用双向路拱坡度。路拱坡度过于平缓路段应进行路面排水分析O

6. 5.4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路拱应采用双向路拱坡度,由路中央向两 侧倾斜。路拱坡度应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确定,但不应小于1-5%O

6.5.5硬路肩、土路肩横坡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线路段的硬路肩应设置向外倾斜的横坡,其坡度值应与车道横坡值相同。路 线纵坡平缓,且设置拦水带时,其横坡值宜采用3%~4%o

2曲线路段内、外侧硬路肩横坡的横坡值及其方向:当曲线超高小于或等于5%

时,其横坡值和方向应与相邻车道相同;当曲线超高大于5%时,其横坡值应不大于 5% ,且方向相同。

3硬路肩的横坡应随邻近车道的横坡一同过渡,其过渡段的纵向渐变率应控制在 1/330 ~ 1/150 之间。

4 土路肩的横坡:位于直线路段或曲线路段内侧,且车道或硬路肩的横坡值大于 或等于3%时,土路肩的横坡应与车道或硬路肩横坡值相同;小于3%时,土路肩的横 坡应比车道或硬路肩的横坡值大1%2% °位于曲线路段外侧的土路肩横坡,应采用 3%4%的反向横坡值。

5中型以上桥梁及隧道区段的硬路肩横坡值,应与车道相同。


6.6公路建筑限界



6. 6.1公路建筑限界范蟹 S有任何.障碍•物艮•.入◎ 饱建、护栏、照明灯柱、 线桥的淀底、i∙宿,i桥墩轟M鬲部分也不得侵入公


电杆、管线、绿化、行道 路建筑限界。



6. 6.2各级公路的茶


.  ....... 隋界应符合图6. 6.2≡:,并应符定:

1设置加(减) 车算、紧急停4项"、爬坡车道、错车道、电4伞、车道隔离设 施等路段,行车道应包分的宽度」

2八车道及以上邯高淺公路(整林FninM侧硬路肩时•七梟限界应包括相  应部分的宽度。



b)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分离式)


6.6.2

__ 27 __

图中:


d)公路隧道


行车道宽度;


高豔瞄碱齢


*5


淮官方首发群:141160466


SI——左侧路缘带宽度;

&——右侧路缘带宽度;

L——侧向宽度,二级公路的侧向宽度为硬路肩宽度;三、四级公路的侧向宽度 为路肩宽度减去0. 25m设置护栏时,应根据护栏需要的宽度加宽路基;

LJr——隧道内左侧侧向宽度;

Lt-——隧道内右侧侧向宽度;

C——当设计速度大于lθθkɪn/h时为0.5m,小于或等于IOOkm/h时为0. 25m

D一一路缘石高度,小于或等于0.25m 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可不设路缘石;

MI——中间带宽度;

2——中央分隔带宽度;

J——检修道宽度;

R——人行道宽度;

d--检修道或人行道高度;

E--建筑限界顶角宽度,当£Wlm时,E = L;L > Im时,E = Im;

EI——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当L1 <lm时,EI =L1;5i + C<lm, EI =SI +

C;LI^Im 或 §+CmIm 时,E↑ = Im

E2——建筑限界右顶角宽度,^ = Ili1

E托——建筑限界左顶角宽度,当⅛≤lm时,E左二々;当 >lm0⅛∙, E&=lm; %——建筑限界右顶角宽度,当⅛≤lm⅛, E右=Lti; >lm时,Eti=Im; H一净空高度。

3隧道最小侧向宽度应符合表6. 6. 2的规定。

6. 6.2隧道最小侧向宽度

设计速度 (km/h)

_____髙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120

i00

80

60

80

60

40

30

20

左侧侧向宽度Lfl

m)

0. 75

0. 75

0. 50

0. 50

0. 75

0.50

0. 25

0. 25

0. 50

右側側向宽度Lit (m)

1.25

1.00

0. 75

0. 75

0.75

0. 50

0. 25

0. 25

0. 50

4桥梁、隧道设置检修道、人行道时,建筑限界应包括相应部分的宽度。

5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净高应为5.00m.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净 髙应为4 5OHL

6人行道、自行车道、检修道与行车道分开设置时,其净髙应为2. SOmct

7路基、桥梁、隧道相互衔接处,其建筑限界应按过渡段处理。

6. 6. 3公路建筑限界的边界应按阁6. 6. 3划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不设超高的路段,建筑限界的上缘边界线应为水平线,其两侧边界线应与水 平线垂直。

2在设置超高的路段,建筑限界的上缘边界线应与超高横坡平行,其两侧边界线 应与路面超高横坡垂直.

6. 6.3建筑限界的边界线划定

1根据公路在路网中的地位与位置、同一公路应采用相同的净空高度"、

2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路面采用沥青贯入、沥青碎石、沥青表面处治或砂石路 面时,净空高度宜预留20CmO

3中央分隔带或路肩上设置桥梁墩台、标志立柱时,其前缘除不得侵入公路建筑 限界外,且不得紧贴建筑物设置,应留有护栏缓冲变形的余宽。

4凹形竖曲线上方设有跨线构造物时,其净高应满足饺接列车有效净高的要求,

__ 29 __

如图6. 6. 4所示




6.6.4凹形竖曲线上方有效净空高度

5公路下穿宽度较宽或斜交角度较大的跨线构造物时,其路面距跨线构造物下缘

6.7公路用地范围


6. 7.1公路用地应麻蔚、开我Iji⅛√<⅛. IZr理利祐窟 切实保护耕地,促进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滁成 合理拟足公齬逮设期模、技7威设计施工方案,确定

//   //                           1                ¾   ¾

公路用地范围。


沟外边缘(无排橢勾晰为路堤或护坡道坡


脚)以外,或路堑收顶循水沟外边缘(无彼水沟为坡顶)以如不册于Im范围内的土 地;在有条件的地慕 風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木小T3mλ二级松用"小于2m范围内的 土地为公路用地范腕

2在风沙、雪蕾L洛*、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她带设嘗顾护”整治设施时,以及在 膨胀土、盐渍土等特傑柬也滞旅取处治措施El∙∙. 4根据实确定用地范围。

3桥梁、隧道、互程浏夜叉、分体衮丈'、第而交叉、安全设施、服务 设施、管理设施、绿化以麺妈程箸a他需要确定用地范围。

4有条件或环境保护要带的峰齢殊据实际情况确定用地范围O

5改扩建公路可参照新建公行。

7公路平面

7.1 一般规定


种线形要素组成。公路平面缓


7.1.1公路平面线形巾罷E、!以IiiI线、纟爰 和曲线应采用回旋线。

7.1.2平面线形必须i jJlbJi; ʌ jj!∙,⅛.   >. HjiHfI调,同同注点线形的连续与均衡性,

并同纵断面、横断面⅛√-.⅛r∕r.             !

7.2直线



7.2.1直线的长虞不生过长。受址W*5巴七特殊情况限马呻用长直线时,应 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釆敏和鹹的技术措新..




7.2.2两圆曲线间B.IB径相连":二•;'•度不宜过貓 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0kn√h HVL同向阮论哭间最∕⅛½a,⅛度(以m计)以不 須倍为宜沸司曲线rfj¾小直线H度(以m计)

LO


1设计速度大于Sw


小于设计速度(以kπ√h

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n

2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



7.3圆曲线

7. Xl各级公路平面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圆曲线。在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应与 设计速度相适应*

7.3.2圆曲线最小半径应根据设计速度,按表7.3.2确定。

7* 3* 3圆曲线最大半径值不宜超过10 OOOnIo

7.3.2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knɪ/h)

12()

100

80

60

40

30

20

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m)

I 000

700

400

200

100

65

30

圆曲线最小半径 (极限值)nι)

y =4%

810

500

300

150

65

40

20

I,倾、=6%

710

440

270

135

60

35

15

/ . ≈8%

650

400

250

125

60

30

15

y = 1。%

570

360

220

M5

-—

注:“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釆用值;“极限值”为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的值;“九“、”为采用的最大超高值;

“一”为不考虑采用对应最大超高值的情况。

7.4 回旋线

7.4.1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km/h)

320

IOO

80

60

40

30

20

不设超高圆曲线 最小半径(m)

路拱W 2%

5 500

4 000

2 500

1 500

600

350

150

路拱>2%∙

7 500

5 250

3 350

I 900

800

450

200

7. 4.2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径相连接处,应设置回旋线。但符合下列条件可不设 回旋线:

1小圆半径大于表7. 4. 1规定时°

2小圆半径大于表7.4.2规定,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 小圆按最小回旋线长度设回旋线时,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小于0.1 Om时;

2) 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80kn√h,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R2之比小于

1.5 时;

3) 设计速度小于80km∕h,大圆半径R)与小圆半径(為)之比小于2.0时。

7. 4.2复曲线中小圆临界圆曲线半径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临界圆曲线半径m)

2 100

1 500

900

500

250

130

7. 4. 3回旋线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回旋线长度应随圆曲线半径的增大而增长。

2圆曲线按规定需设置超高时,回旋线长度应不小于超高过渡段长度。

_____ 32 一•••••

3回旋线最小长度应符合表7. 4. 3的规定。

7.4.3回旋线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回旋线最小长度m)

100

85

70

50

35

25

20

江:四级公路为超髙、加宽过渡段1⅞度.

7.5圆曲线超高

7. 5.1圆曲线半径小于表7. 4. 1规定的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应在曲线上设 置超高,并符合下列规定:

1各级公路圆曲线部分的最大超高值应符合表7. 5. 1规定。

2各级公路圆曲线部分的最小超高值应与该公路直线部分的正常路拱横坡度值

X 5.1各级公路圆曲线巖大超高值

公路技术等级

髙連公路"级公路

二级公路、

:•级公路、四级公路

一般地IK (%)

810

8

积雪冰冻地X (%)

6

城钺LK域(%)

4

注:••般地汉公路.圆曲戏最火超高应采用8係;W≡∏φi小型客车为堂的高速公路和-级公路,輦大起尚可

采用10%

7.5.2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接近城镇且混合交通蛍较大的路段,车速受 到限制时,其最大超高值可按表7. 5. 2RL

7.5.2 车速受限制时最大超高值

设计速度km/h)

80

60

40

30

20

超髙值(%)

6

4

2

7.5.3各圆曲线半径所设置的超高值应根据设计速度、圆曲线半径、公路条件、自 然条件等经计算确定,必要时应按运行速度验算。

7.5.4当路拱横坡度发生变化时,必须设置超髙过渡段Ci其超髙渐变率应根据旋转 轴的位置按表7. 5. 4确定*

7.5.4 超高渐变率

设计速度IcrnzIi)

______________ 转轴位S

中线

____箜___

120

1/250

1/200

100

1/225

1/175

续表7. 5.4

设计速度(km/h)

超高旋转轴位置

中线

边线

80

1/200

1/150

60

]∕175

1/125

40

1/150

1/100

30

1/125

1/75

20

1/100

1/50

7.5.5 超高过渡方式应術



1对于无中间带的密路,Z≡超高横坡度铲     时,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

转,直至超高横坡度綃邮横坡度大壬路拱坡度时Z应釆用绕内侧车道边缘旋转、绕

中应端况釉定:



路中线旋转或绕外彳!≡朝缘旋转的方代∙ i


D

2


新建工程靈采虜绕内侧布澜缘旋转的方式;.

改建工呼用绕路中线旅转的7j1∣< :       : •

路基外鱷繼限制或路容浜观右特殊要求时,∏J'.¾J[]绕外侧车道边缘旋转的



对于有嚐间曹的公路,应浪用冬屮间带的中心线旋传.晶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

⅛⅛转的方式,忧计屮应视情况确定:

车道数大泉4案的公路苛采用分别绕H车道中騙转厨方式。

采用分离就晶面的公路,川屈•髙过渡獭


或分别绕行车道



3) 3 过渡。



7. 5.6超高过渡宜在回;长范围芮迸行 在回旋线的某一区段范围内,超齣 设在缓圆点或圆缓点处。





'鞍无中间带公路分别予以


洞旋线较长时,其超高过渡段应设 渐变率不得小于1/330,全超高断面宜


7.5.7超高过渡宜采用线性过渡方式。

7. 5. 8双向六车道及以上车道数的公路宜增设路拱线。

7.5.9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的纵坡较大处,其上、下行车道可采用不同 的超高值。


7. 5.10硬路肩超高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硬路肩超高值与相邻车道超高值相同时,其超高过渡段应与车道相同,且采用 与车道相同的超高渐变率。

2硬路肩超高值比相邻车道超高值小时,应先将硬路肩横坡过渡到与车道路拱坡 度相同,再与车道一起过渡,直至硬路肩达到其最大超高横坡度。

7.6圆曲线加宽

7.6.1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Om时,应设置 加宽。双车道公路路面加宽值应隽砰?≡圆曲线加宽值应根据公路功能、 技术等级和实际交通组成确备痹应

1作为干线的二级今就呵

2作为集散的二纟够#袴级公」

,r签蜜铝判车函亍时,应釆用第3类加宽

,冼拙宽OL


值;不考虑通行饺接殮贮可采用冬

3作为支线的#各、四级介牌队拓用*1类加宽


4有特殊车辆屬冇"!专用公路耕川居特蛛*•辆验算确

/; 表7.6.1双车道路••面加宽值(m)

加宽类别

设计车辆

~  ----- ”;-----------------

;                      J :

150 -200

10(

第!类

小客车

2

載更汽车

⅝∙6⅞l o1

3

怜接列乍

8I-O

Z

h :

注:单车道公路路∏ii∕j∏⅛fυ⅛<列规定值的「I.


岡曲您半径(m).

C® W f

鬟. 嚳.


50-70


20-25


15 ~20


0. 7          (). 9


I L2 I !.5

........•…'2.7


I.


2.2


2.

—-窗


7.6.2圆曲线顷J路啾g设置在圆崗II卯哪点氣诚队路的路面加宽后,路基 也应相应加宽”

7.6.3双车道公路在采取强制性拓威,关布•由、畚行驶的路段,其圆曲线半径较小时, 内侧车道的加宽值应大于外侧车道的加宽值,设计时应通过计算分别确定。

7. 6.4加宽过渡段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置回旋线或超高过渡段时,加宽过渡段长度应采用与冋旋线或超高过渡段长 度相同的数值◎

2不设回旋线或超高过渡段时,加宽过渡段长度应按渐变率为ɪ: 15且长度不小于 IOm的要求设置。

其长度成比例增加的方式设置。

7. 7四级公路的超高、加宽过渡段

7. 7.1四级公路可不设回旋线而用超高、加宽过渡段代替。当直线同半径小于 表7.4. 1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和规定应设置加宽的圆曲线衔接时,应设置超高、加宽过 渡段。

7.7.2四级公路的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应分别按超高和加宽的有关规定计算,取 其较长者,但最短应符合渐变率为1 15且不小于IOnl的要求。

7.7.3四级公路的超高、加宽过渡段应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上。受地 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可将超高、加宽过渡段的一部分插入曲线,但插入曲线 内的长度不得超过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的一半。不同半径的同向圆曲线径相连接构成 的复曲线,其超高、加宽过渡段应对称地设在衔接处的两侧。

7. 7.4四级公路设人工S疆繼浦甲催宽过渡段而在圆曲线起、终点 内侧边缘产生明显转折时上路面加宽后的边缘圆弧相

切的方法予以消除


最新标准官方首发群:141160466


7.8平曲线长度

7. 8.1平曲线最小长度应符合表7. 8. 1的规定。

7. 8.1平曲线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

60

40

30

20

平曲线最小

一般值

600

500

400

300

200

150

100

K(m)

最小值

200

170

140

10()

70

50

40

注:“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最小值”为条件受限时可采用的值C

7. 8.2当路线转角小于或等于7。时,应设置较长的平曲线,其长度应大于表7. 8.2 中规定的“一般值”。当地形条件及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可釆用表中的“最小值”。

7.8.2公路转角小于或等于7。时的平曲线长度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一般值

1 400∕Δ

1 200∕Δ

1 000∕Δ

700/zl

500∕Δ

350∕zi

280∕Δ

最小值

200

170

140

100

70

50

40

注:表中4中路线转角值(°),当厶<2。时,按3=2。计算

7.9视距

7.9.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视距应采用停车视距。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一般路 段,每条车道的停车视距应不小于表7.9.1的规定。

7.9.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停车视距m)

210

160

110

75

7.9.2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视距应釆用会车视距。受地形条件或其他 特殊4青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措施的路段,可采用停车视距◎会车视距与停车视距应不 小于表7. 9. 2的规定

7.9.2二级、三级、四级公路会车视距与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km/h)

80

60

40

30

20

会车视距m)

220

150

80

60

40

停车视距毎)

IIO

75

40

30

20

7.9.3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双车道公路,应间隔设置满足超车视距的路 段 , 具有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宜在3min的行驶时间内,提供一次满足超车视距要求的 超车路段。超车视距最小值应符合表7. 9.3的规定以

7. 9.3 超车视距最小值

没计速度km/h)

80

60

40

30

20

廨不视距最小值

(m)

…•般值

550

350

200

150

IOo

350

250

150

100

70

注:“"般值”为正常馆况!:的采用值;“极限值”匆条件受限时侦采用的值~

7.9.4髙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大型车比例高的二级公路、三级公路的下坡路段, 应采用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C,各级公路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应不小 于表7.9.4的规定。

7. 9.4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m)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纵坡坡窿

(%)

0

245

180

125

85

50

35

20

3

265

190

130

50

35

20

4

273

195

132

91

50

35

20

5

200

136

93

50

35

20

6

i39

95

50

35

20

7

97

50

35

20

续表7.9.4

设计速度(Wh)

120

100

so

60

40

30

20

纵坡坡度 (%)

8

35

20

9

20

7.9.5各级公路的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停车区、客运汽车停靠站等各类出口 路段应满足识别视距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同设速度对应的识别视距宜符合表7. 9. 5的规定。

7. 9.5识别视距

设计速度(km/h)

.............扁二.:

80

60

识别视距Cm)

350      /

230 (300)

170 (240)

注:括号中为行车环境示信息较多时应采距價汉

2受地形、地制路段-识别•视距可籾  倍的停车视距,但应进行

必要的限速控制'


7. 9. 6路线设玷丿蛔釆用较低儿何指标形组合复杂..中间带设置护栏或防眩设 施、路侧设有高道坡戴构造物、公路两ʒ侧吝类出入口、平面警义、隧道等各种可能存在 视距不良的路段i≡fc,进行视趴栈验。不符合对应的视距童求i寸,应釆取相应的技术 和工程措施予以


7.10回头曲线

7.10.1越岭路麵顾利用WwWlj⅛线,避第或I头曲线。三级公路、四 级公路在自然展线鬼要的距离以,⅛i-⅛^差,旎土疏、地质条件所限不能釆取 自然展线时,可采用' * :

7.10. 2两相邻回头曲线较长一个回头曲线的终点至下一个回 头曲线起点的距离,设计速度为λ 20km∕h时,应分别不小于200m150mIOOmO

7.10. 3回头曲线各部分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 10. 3的规定。设计速度为40km∕h 的公路根据地形条件可选用35km∕h30kn√h的回头曲线设计速度。

7.10. 3回头曲线技术指标

主线设计速度______

40

30

20

回头曲线设计速度(km/h)

35

30

25

20

______圆曲线最小半径(n))______

40

30

20

15

续表7. 10.3

主线设计速度

40

30

20

回旋线最小长度m)

35

30

25

20

______超高横坡度(%)______

6

6

6

6

双车道路面加宽值{m)

2. 5

2.5

2.5

3.0

_______最大纵坡(鬓}_______

3. 5

3.5

4.0

4.5

7.10.4回头曲线前后的线形应连续、均匀、通视良好,两端宜布设过渡性曲线,且 应设置限速标志、交通安全设施等。

8公路纵断面

8.1 一般规定

8.1.1纵断面上的设计高程,即路基设计高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高程: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 高程;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宜采用路基边缘高程,在设置超高、加宽路段为 设超咼、加宽前该处边缘咼程O

2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高程:宜按新建公路的规定执行,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用 中臾分隔带中线或行车道中线高程。

8.1. 2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8. 1. 2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8.1.2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

壹级公路

四级公路

设计洪水频率

1/100

1/100

1/50

1/25

按具体情况确定

I沿河及可能受水浸淹的路段,按设计高程推算的最低侧路基边缘高程,应高岀 表8. 1.2规定洪水频率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 50m的安全高度。

2沿水库上游岸边的路段,按设计高程推算的路基最低侧边缘高程应考虑水库水 位升高后地下水位壅升,以及水库淤积后壅水曲线拾高及浪高的影响;在寒冷地区还应 考虑冰塞壅水对水位增高的影响。

3大、中桥桥头引道(在洪水泛滥范围内)的按设计高程推算的路基最低侧边缘 高程,应高于该桥设计洪水位(并包括壅水和浪高)至少0.50m小桥涵附近的路基 最低侧边缘高程应高于桥(涵)前壅水水位至少0. 50m (不计浪高)。

4城市周边地区的公路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结合城市防洪标准,考虑救灾通道、 排洪和泄洪需求综合确定。

8.2纵坡

8.2.1公路的最大纵坡应不大于表8.2’1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8.2.1最大纵坡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

4

5

6

7

8

9

1设计速度为i20km∕h' IOOkn√hs 80kn√h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 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增加1%

2改扩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30kn√h ʌ 20km∕h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经 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增加1%

3四级公路位于海拔2 OOOnl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的路段,最大纵坡不应大 于8%o

& 2. 2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80kn√h位于海拔3 OOom以上高原地区的公路,最大纵 坡应按表8. 2. 2的规定予以折减.最大纵坡折减后小于4%时应采用4% ,ɔ

8.2.2高原纵坡折减值

淘拔髙度(臨

3 000 ~ 4 000

4 000 ~ 5 OOo

5 000以上

纵坡折减(% )

1

2

3

8.2.3公路纵坡不宜小于0.3% O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或长路堑路段,釆用平坡 (0% )或小于0. 3%的纵坡时,其边沟应进行纵向排水设计,

8. 2.4桥上及桥头路线的纵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小桥处的纵坡应随路线纵坡设计“

2桥梁及其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各项技术指标 应符合路线布设的规定”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T 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 引道紧接桥头部分的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配合、

3易结冰、积雪的桥梁,桥上纵坡宜适当减小。

4位于城镇混合交通繁忙处的桥梁,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

8. 2.5隧道及其洞口两端路线的纵坡应符合下列规定:

ɪ隧道内的纵坡应大于0.3%并小于3% ,但短于IOOm的隧道不受此限,,

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中、短隧道,当条件受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最 大纵坡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4% ,,

3隧道内的纵坡宜设置成单向坡;地下水发育的隧道及特长、长隧道宜采用人 字坡©

8.2.6位于城镇附近且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其纵坡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 放缓。

8.3坡长

纵坡坡度

(%)


80

900

7ii!)

!20

90()

700J

设计速度km/h)

3

4

5

6

7

8

9

10


00

)

40

1 00 p∞ 1 600

°°


一.


30


20


1 100

90()

700

500

300

200


1 20D

1 000

800

600

400

300

200


8. 3.1公路纵坡的最小坡长应符合表8. 3. 1的规定CI

8. 3.1最小坡长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小坡长m)

300

250

200

150

120

100

60

8. 3. 2各级公路的最大坡长应符合表8. 3. 2的规定

8. 3.3各级公路I燃生纟葺上坡路段,"卜艮据截重汽车上坡时白膺咿减变化,在不大 于表8. 3. 2规定的纵曲长1之间设置病坡段。其设置应符合定:

1设计速度小于鼠等案80kn√h⅛1 ∕√<Hi⅛.!■'.H<)纵坡应      % ;设计速度大于

览不大于2.5%


80kn√h时,缓和坡段白費

2缓和坡段的长度jfc

&3.4二级公路、三级公级线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

5%。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宜不大于5.5%


200 ~ 50Onl时,平均纵坡应不大


;顼翊搞差大于50OnI时,平均纵坡应不大

8. 3.5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连续长、陡下坡路段的平均坡度与连续坡长不宜超过表

8. 3.5的规定;超过时,应进行交通安全性评价,提出路段速度控制和通行管理方案, 完善交通工程和安全设施,并论证增设货车强制停车区。

8. 3.5连续长、陡下坡的平均坡度与连续坡长

平均坡度(幼)

<2. 5

2.5

3.0

3.5

4.0

4. 5

5.0

5.5

6.0

连续坡长km)

不限

20.0

14. 8

9. 3

6. 8

5.4

4.4

3.8

3.3

相对高差m)

不限

500

450

330

270

240

220

210

200

8.4 爬坡车道

不设爬坡车道技;間济檸论证,设置爬坡车


8.4.1四车道高速公路、四车道一级公路以及二级公路连续上坡路段,符合下列情 况之一时,宜在上坡方向行车道右侧设置爬坡车道:

1沿连续上坡方向载重汽车的运行速度降低到表8.4. 1的容许最低速度以下。

8.4.1上坡方向容许最低速度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容许駁低速度(Wh)

60

55

50

40

25

毙或上坡路段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

2 单一纵坡坡长超过表8. 3. 2

通量。                    *

3经设置爬坡车道与改 道的效益费用比、行车安全由處

8.4. 2爬坡车道的超京费符合表丄丄ɔ蘭规% I超高横嘰勺颦轴应为爬坡车 道内侧边缘线。       ;;■■           ……   ’



8.4.2爬坡车道而蠢高值

主线的超岛坡度(%)   : I i;i

9

F ' ' 7 I ()

5

:4 ''

3

2

爬坡车道的超离坡度(%)    1 5

' ........................:一; ɪ

3

2

8.4. 3爬坡车道的曲4加*值应采用-•:各布;首虾£加宽的规定.

8.4.4高速公路、一级盈路颇车道长度大于5b0.n时.成筮!!漩定在其右侧设置 紧急停车带,:,


8. 4.5爬坡车道起、终点与长废


定:•


1爬坡车道的起点,应设于陡坡          行速度降低至表8.4. 1中“容

许最低速度”处G

2爬坡车道的终点,应设于载重汽车爬经陡坡路段后恢复至“容许最低速度” 处,或陡坡路段后延伸的附加长度的端部。该陡坡路段后延伸的附加长度应符合 表8.4.5-1的规定'

3相邻两爬坡车道相距较近时,宜将两爬坡车道直接相连O

8.4.5-1陡坡路段后延伸的附加长度

附加段纵坡(%)

下坡

平坡

上坡

0.5

1.0

1.5

2.0

附加长度(ɪn)

IOO

150

200

250

300

350

4爬坡车道起、终点处应按设置分流、汇流渐变段,其长度应符合表8.4-5-2的 规定。

8.4.5-2爬坡车道分流、汇流渐变段长度

公路技术等级

分流渐变段长度(m)

汇流渐变段长度(m)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100

150 -200

______二级公路

5()

90

8.5合成坡度

8. 5.1公路最大合成坡度值不得大于表8. 5. 1的规定,

8.5.1公路最大合成坡度

公路技术等级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80

60

40

30

20

合成坡度值(%)

10. 0

10. 0

10.5

W. 5

9.0

9. 5

10.0

10. 0

10. 0

8.5.2当陡坡与小半径平曲线相重叠时,宜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下列情况其合成 坡度必须小于8% :

1冬季路面有结冰、积雪的地区;

2自然横坡较陡峻的傍山路段;

3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

8. 5.3各级公路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 O在超高过渡的变化处,合成坡度不 应设计为0%。当合成坡度小于0-5%吋,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保证路商排水畅通。

8.6竖曲线

8. 6.1公路纵坡变更处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可采用圆曲线或抛物线,其竖曲线最 小半径与竖曲线长度应符合表& 6.1的规定。

8. 6.1竖曲线最小半径与竖曲线长度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凸形竖曲线半径

(m)

一般值

17 000

IOOOO

4 500

2 000

700

400

200

极限值

11 000

6 500

3 000

1 400

450

250

100

I叫形竖曲线半径 (ttɪ)

一般值

6 000

4 500

3 OOo

1 500

700

400

200

极限值

4 000

3 000

2 000

1 000

450

250

100

竖曲线长度

(m)

一般值

250

210

170

120

90

60

50

极限值

100

85

70

50

35

25

20

注:表中所列“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的采用值;“极限值”为条件受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的采用值

''"44

9线形设计

9.1 一般规定

9.1.1公路线形设计应做好平面、纵断面、横断面三者间的组合,并同自然环境相 协调。

9.1.2线形设计除应符合行驶力学要求外,尚应考虑用路者的视觉、心理与生理方 面的要求,提髙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舒适性与经济性Cl

9∙ 1.3线形设计的要求与内容应随公路功能和设计速度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并应符 合下列要求:

1崗速公路和承担干线功能的一级、二级公路,应注重立体线形设计,做到线形 连续、指标均衡、视觉应好、景观协调、安全舒适。设计速度愈高,线形设计组合所考 虑的因素应愈周全。

2承担集散功能的一级、二级公路,应根据混合交通情况确定公路横断面布置设 计,并注重路线交叉等处的线形设计组合,保障通视良好,行驶通惕、安全,

3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n√h的双车道公路,在保证行驶安全的前提下,应正 确地运用线形要素的规定值,合理地组合各线形要素,或采取设置相应交通工程设施等 技术措:施,充分发挥投资效益G

4遵循以设计路段确定公路技术等级、设计速度的原则,其设计路段的长度不宜 过短,且线形技术指标应保持相对均衡。

5不同设计路段相衔接处前后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随设计速度由髙向低 (或反之)而逐渐由大向小(或反之)变化,使行驶速度自然过渡。相衔接处附近不宜 釆用该路段设计速度的最小或最大平、纵技术指标值。

9.1.4路线交叉前后的线形应选用较髙的平、纵技术指标,使之具有较好的通视 条件:,

9.1.5各级公路均应采用运行速度方法,对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技术指标的协调 性和一致性、视距以及路线视觉连续性等进行检验,依此优化线形设计、调整技术指 标、完善交通工程与安全设施C)

9.2平面线形设计

9. 2.1平面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均衡,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受条件限制采用长直线时,应结合具体情况釆用相应的技术措施。

3连续的圆曲线间应采用适当的曲线半径比。

4各级公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敷设曲线,并宜选用较大的圆曲线半径。转角过小 时,不应设置较短的圆曲线。

5两同向圆曲线间应设有足唳坎岫砂M爾曼J圆曲线间不应设置短直线。

6六车道及以上的高速罗源初好线的W级成誠卜同向或反向圆曲线间插入的 直线长度,应符合路基外变率的!疋、.

7设计速度小于或於Z岬/h的 <妇:消公路,]圆曲线无超高时可径 相衔接,无超高有加破应置长度木小)IoIU的加宽番戛感今两相邻反向圆曲线设 有超高时,地形条件晚舸路段的.ItK度木•莲小于15m •

8设计速度小40k∏√h旳収乍谊分路,应避免還续%、弯的线形。地形条 件特殊困难不得已祛咿应在川師""长度的直城冋虹

9.2.2直线的运1⅛^-合下列要旳       ;        :

1直线的运用葛書同地形、环WW雨靠合.采用毋戋婀时,其长度不宜 2农田、河渠啄白*坦地区、项仙近郊现划等以直择见体时,宜采用直线 3特长、长隧道勺桥梁等构迢物所处弗島及路线交叉点前后的 路""超车0⅛sm∕

9. 2.3圆曲线的运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置圆曲线时应与地形相适应,宜采用超高为2%~4%对应的圆曲线半径。

2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大于或接近于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地形条件 特殊困难而不得已时,方可采用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并应采取措施保证视距 的要求。

3设置圆曲线时,应同相衔接路段的平、纵线形要素相协调,使之构成连续、均 衡的曲线线形,避免小半径圆曲线与陡坡相重合的线形。

4当交点转角不得已小于7叩寸,应按规定设置足够长的曲线。

9.2.4回旋线的运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回旋线应作为线形要素之一加以运用。回旋 线一圆曲线一回旋线的长度以大致接近为宜。两个回旋线的参数值亦可以根据地形条件 设计成非对称的曲线,但&:为不应大于2.0

2回旋线参数宜依据地形条件及线形要求确定,并与圆曲线半径相协调。在确定 回旋线参数时,宜在下述范围内选定:R/3WAWR,但:

R小于IoOm时,A宜大于或等于RQ

R接近于IoOm时,A宜等于

R较大或接近于3 OOOm时,A宜等于R/3O 当R大于3 OOOm时,/1Z 两反向圆曲线径相衔』城插

连接组合为S形曲线。

1 ) S形曲线的两l∏l≡β

2) 当采用不同的

eA2 ≤200时,

3) 两圆曲线半復之

圆曲线半径)。

4两同向圆曲戴彳

连接组合为卵形曲纟

卵形曲线的窗瑯

两圆曲线半彳

两圆曲线的旧

受地形条件限;


1)

3


O

5


应小于

参数时,;:T

之比应 /l--:'-i-ɔ-

不宜过大」*. "T?..::,.三为宜(Ri

可用回旋线将两反向圆曲线


,驚条件时以小于1∙5


大層曲线半径,R2为小


目衔接或插入的直线长度不足时,可JwI≡线将两同向圆曲线



曲线◎凸形曲线只有在魇线j嚓挤受地形限


滲数宜选K. 2≤.4≤¾ (R为小附曜发遇径)。

,以宜为

D∕R.UE“. (D Z 由线间的最小间距)„ 曲率*顾处经相衔接而组合为凸形  ⅛⅛S⅛h率半径相当大时方可  荐径够恭分別符合容许最小回旋线参






釆用。                  ɪ

1凸形曲线的回旋线参城踽对接:


数和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规定。



2)对接点附近的0.3“(以m计;其中“为设计速度,按kn√h计)长度范围内, 应保扌寺以对接点的曲率半径确定的路拱横坡度

6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可将两同向圆曲线的回旋线曲率为零处径 相衔接而组合为C形曲线.C形曲线仅限于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路线严格受限制时方可 釆用*

7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大半径圆曲线与小半径圆曲线相衔接处,可釆用两个或两 个以上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同处径相连接而组合为复合曲线。复合曲线的两个回旋线参 数之比以小于1.5为宜。复合曲线在受地形条件限制,或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设计中 可釆用。

9.3纵面线形设计

9. 3.1纵面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纵面线形应平顺、圆滑、视觉连续,并与地形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利用挖方就近作为填方,以减轻对自然地面横坡 与环境的影响Cl

3相邻纵坡之代数差小时,应采用大的竖曲线半径。

4连续设置长、陡纵坡的路段,上坡方向应满足通行能力的要求,下坡方向应考 虑行车安全,并结合前后路段各技术指标设置情况,采用运行速度对连续上坡方向的通 行能力及下坡方向的行车安全性进行检验◎

5路线交叉处前后的纵坡应平缓。

6位于积雪冰冻地区的公路,应避免采用陡坡。

9. 3. 2纵坡值的运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纵断面线形设计时应充分结合沿线地形等条件,宜采用平缓的纵坡,最小纵坡 不宜小于0.3% O对于采用平坡或小于0. 3%的纵坡路段,应进行专门的排水设计。

2各级公路不宜釆用最大纵坡值和不同纵坡最大坡长值,只有在为争取高度利用 有利地形,或避幵工程艰巨地段等不得已时,方可采用。

9. 3. 3纵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平原地形的纵坡应均匀、平缓。

2丘陵地形的纵坡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

3越岭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不宜采用最大值或接近最大值的坡度,更不宜连续 采用不同纵坡最大坡长值的陡坡夹短距离缓坡的纵坡线形。

4山脊线和山腰线,除结合地形不得已时采用较大的纵坡外,在可能条件下应采 用平缓的纵坡。

9. 3.4竖曲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的公路,竖曲线设计宜采用长的竖曲线和长直线 坡段的组合。有条件时宜釆用大于或等于表9. 3.4所列视觉所需要的竖曲线半径值。

9.3.4视觉所需要的最小竖曲线半径值

设汁速度(kn√h)

_____ ______竖曲线半径(m)  ______ ____

凸形

凹形

120

20 000

12 000

10()

16 000

IOooO

80

12 000

8 000

60

9 000

6 000

2竖曲线应选用较大的半径。当条件受限制时,宜釆用大于或接近于竖曲线最小半 径的“一般值”;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而不得已时,方可采用竖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L

3同向竖曲线间,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直线坡段接近或达到最小坡长时, 宜合并设置为单曲线或复曲线。

4双车道公路在有超车需求的路段,应考虑超车视距要求,采用较大的凸形竖曲 线半径或设置必要的标志、标线等设施。

9.4横断面设计

9. 4.1公路横断面设计应最大限度地降低路堤髙度,减小对沿线生态的影响,保护 环境,使公路融入自然。条件受限制不得已而出现髙填、深挖时,应同桥梁、隧道、分 离式路基等方案进行论证比选。

9.4.2路基横断面布设应结合沿线地面横坡、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设计 自然横坡较缓时,以整体式路基横断面为宜'横坡较陡、工程地质复杂时,高速公路宜 采用分^离式路基横断面◎

9.4. 3整体式路基的中间带宽度宜保持等值。米中间带的宽度根据需要增宽或减窄 时,应采用左右分幅线形设计。条件受限制,且中间带宽度变化小于3. Om日寸,可采用 渐变过渡,过渡段的渐变率不应大于1/10OO

9. 4.4整体式路基分为分离式路基或分离式路基汇合为整体式路基时,其中间带的 宽度增宽或减窄时,应设置过渡段其过渡段以设置在圆曲线半径较大的路段为宜。

9. 4.5公路横断而设计应注重路侧安全,做好中间带、加(减)速车道、路肩以及 渠化、左(右)转弯车道、交:通岛等各组成部分的细节设计。在有条件的地区或路段, 积极采用宽中央分隔带、低路基、缓边坡、宽浅边沟等断而形式。

9. 4.6中间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中央分隔带形式: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或等于3. Om时宜用凹形;中央分隔带 宽度小于3. Om时可采用凸形;对于存在风沙和风舌影响的路段,宜采用平齐式

2中央分隔带缘石: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或等于3. 0m、或存在风沙和风雪影响的 路段,宜采用平齐式;中央分隔带宽度小于3∙0m时可采用平齐式或斜式。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中臾分隔带不得采用栏式缘石。

3中央分隔带表面处理:中央分隔带宽度大于或等于3. On)时宜植草皮;中央分 隔带宽度小于3.0m时可栽灌木或铺面封闭.

9. 4.7公路横断面范围内的排水设计应自成体系、满足功能要求。设置在紧靠车道 的边沟,其断面宜采用浅碟形或漫流等方式;当釆用矩形或梯形边沟时,应加盖板。

9.4.8冬季积雪路段、工程地质病害严重路段等可适当加宽路基,改善行车条件。

9.5线形组合设计

9. 5.1线形组合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线形组合设计中,各技术指标除应分别符合平面、纵断面规定值外,还应考虑

横断面对线形组合与行驶安全缨纵断面、横断面的最不利值相互组 π Z确定平面、各自除应相对均衡、连续外, 还应考虑与之相邻岬咖指皙值白勺以衡、

3线形组合邮[%飾持答嘉灿叫.部IEJ相对憑愈化节奏的协调外,还应注 意同公路外部沿缩确观的适页¾∕l 件等的配合Y ∙ V

4路线线礙嵌I然地诱尊%顼旳論戏,并保持‰连续性。

9. 5. 2线形≡>计应符合下列呕求:  1平、纵IW相互对应,;Ipr-!

其相互对应程J⅛瓯格;随着H,∙ .∙∙l-⅛ 当平、

3

4

底部。

5

6

7


竖曲线长。搦平N竖曲线半径均较小时, 伸径的同时増大,"对应程度可适当放宽;

竖曲线半髓帔时,可不严宿相互对应。     ,.

长直线 :鄭陡或半径小!••[长•度钥的竖曲线组S"

长的平曲缕内萇宜包含建;短的赫協宜与短的竖曲线组合。

半径小的圆神纟號.讫点,不宜接折或设在賺働[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





径小的平



长的竖曲线内

凸形竖曲线的顶部

复曲线、S形曲线中的左


同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度超高时,应釆用运行速度对其安全性予


以验算。

8应避免在长下坡路段、长直线路段或大半径圆曲线路段的末端接小半径圆曲线

的组合。

9.5.3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n√h的公路,应注重路线平、纵线形组合设计。设 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h的公路,可参照上述要求执行。

9. 5.4六车道及以上的高速公路,应重视直、曲线(含平、纵面)间的组合与搭 配,在曲线间设置足够长的回旋线或直线,使其衔接过渡顺适,路面排水良好。

—50 —

9.6线形与桥、隧的配合

9.6.1桥头引道与桥梁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籃形应符合路线布设的有关


1桥梁及其引道的位置、线形应与路线线形相协调,使之视野开阔,视线诱导良 好。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路线布设与总体设计的相关规定。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承

、路上的桥梁线形应与路线线形相


且连续、流畅。

桥梁、涵洞等人丁•廊却岫备基的衔接,

2

协调,

3 规定侦



9.6.2隧道洞口理

1隧道的位置fill洞口连接竺丄"讷縁翌形相协调,1U穗行车的安全与舒适 各项技术指标应符耦

2当设置曲线?釘 的平曲线时,其超緒值 曲线半径.

3隧道洞口外釐接 行程长度范围的平、 外平曲线可采用冋旋≡β,期应加强线形诱导i 需设置竖曲线时,宜采孱线德!勺竖曲线半径.心3

4高速公路、一级⅛Λ11∏分为上g玉行会赢的鎏希时,其洞口连接线的布 设应与路线整体线形相协调:鸞矗

5隧道洞口同路基的衔接i⅜ 路线布设估 液定;隧道内外路基宽度不一致 时,应在隧道进口外设置不小于3$设计速度行程长度的过渡段,且过渡段的最小长度


第隧道线爪对计≡τ<f F列要求:〕



布设与总体设讦规定


时,宣釆用示最超高的平曲线半径;


宜大于4%. ,:



条償限制需釆用设超髙

圖免采用需加宽的平


外侧各*设计速度 比较论证后,洞口内 洞门*辑从禪线形宜采用宜线坡段,

羸 碱


不应小于50m

9.7线形与沿线设施的配合

9. 7. 2主线收费站范围内路线宜为直线或不设超髙的曲线,不应将收费站设置在凹 形竖曲线的底部或连续下坡的中底部。

9. 7.3路线设计时应考虑标志、标线的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应与路线同步设计,充 分体现路线设计意图。路侧设计受限制的路段,应合理设置相应防护设施。

9.8线形与环境的协调

9. 8.1线形设计应充分考虑到速度对视觉的影响,设计速度高的公路,线形设计和 周围环境配合的要求应更高。

9.8.2公路线形应充分利用地形、自然风景,尽量少改变周围的地貌、地形、天然 森林、建筑物等景观,使公路与自然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

9. 8. 3公路防护工程应釆用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对自然景观的 影响,加大恢复力度,使公路工程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9. 8.4宜适当放缓路堑边坡或将边坡的变坡点修整圆滑,使其接近于自然地面,增 进路容美观。

9. 8.5公路两侧的绿化应作为诱导视线、点缀风景以及改造环境的一种措施而进行 专门设计。

10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

10.1 一般规定

io. 1.1平面交叉设置应满足下列条件:

1平面交叉应根据相交公路的功能、技术等级、区域路网的现状和规划,以及交 叉区域地形、地貌条件等合理设皇私

10.1.1乎面交叉的设置要求

彼交叉公路

_____公糸各主线

-级公路

(「线)

一级公路 (集故)

二级公路

(I戏)

二纹公路 (集陂)

土级、四级公路

一级公路(「线)

严格限制

—-

…级公路(集散)

严格限制

限制

*****

二级公路(「•戏)

严格限制

限制

限制

'•级公路(集澈}

严格阳制

限制

限制

允许

:一级、叫级公路

挡格限制

限制

限制

允许

⅛i,l-

io. 1.2平面交叉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平面交叉位置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公路网现状和规划、地形、地物和地质条件、 经济与环境因素等,宜选择在地形平坦、视野开阔处。

2平面交叉选型应综合考虑相交公路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用地 条件和工程造价等因素,选用主要公I或主要交通流畅通、冲突点少、冲突区小的形式。

3平面交叉几何设计应结合交通管理方式并考虑相关设施的布置C

4平面交叉范围内相交公路线形的技术指标应能满足视距的要求

5相交公路在平面交叉范围内的路段宜采用直线;当采用曲线时,其半径宜大于 不设超髙的圆曲线半径。纵面应力求平缓,并符合视觉所需的最小竖曲线半径值遂

6平面交叉设计应以预测的交通量为基本依据。设计所采用的交通量应为设计小 时交通量CJ

7平面交叉处行人穿越岔路口的设施应根据行人流量、公路技术等级和交通管理

__ 53 __

方式等设置人行横道、人行天桥或人行通道。

8平面交叉的几何设计应与标志、标线和信号设施一并考虑,统筹布设。视距不 良的小型平而交叉,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反光镜。

9平面交叉改建时,除应收集交通量以外,还应调查交通延误以及交通事故的数 量、程度、原因等现有交叉的使用状况。

10平面交叉设计应满足相交公路对应设计车辆的通行要求。有特殊通行需求时, 应根据实际通行车型,对平面交叉口的通行条件进行检验◎

10.1. 3平血交叉根据相交公路的功聾丄等级、交通量等可分别采用主路优先交叉、 无优先交叉或信号交叉三种不虬的愛逾會S另*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路功能、等级、夸诲套也:显羌别敢癡会顾明交,或交通量较大的T形交 叉,应釆用主路优先交够啰協式。

2两条相交公嘤多敍叉富坨的铲及均低且⅛lfi⅜∕b⅛,应采用无优先交叉 父通管理力式。            "

R晰号交叉管新心       ... ...

1) 两条交通囊均歔,且功能「;"时丽公路相交,*以項“主路优先”的规则 管理时;

2) 两相交细各围有主次之别!他交通量均较大(主要为向交通量大于或等于 75Om ,次要≡⅛tl向交通量大;城了「Mn∕h),采用r遛路优先”交通管理方  式会出现较频≡[⅛teS事故和过分泛洒趾误时;

3 主要公路鑿通璽相当大(主号M路双向交通量大厕

公路尽管交通量不囊,霞采用\.顼;巳厂'..n単管理方哲 姆公路上的车辆由于难 以遇到可供驶入的曲钮蹴而引起不可接受白飼通延误,威H缴冒险驶入长度不足的主



3 下述交叉贞









F 900 Wh) J而次要




流间隙而危及安全时;            :.

4) 两相交公路的通量*达到上述範,但宙于新目当数量的行人和非机动车 穿越交叉而引起交通延误,

5) 环形交叉的入口因交通當旳些竺!勢变1延误时;

6) 位于城镇路段的平面交叉。   3




1平面交叉范围内主要公路的设计速度,宜与路段设计速度相同。

2两相交公路的功能、等级相同或交通量相近时,平面交叉范围内的直行车道的 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应低于路段的70% o

3次要公路因交角等原因改线,或因条件受限釆用较低的线形指标时,可适当降 低设计速度。

4 转弯车道的设计速度应根据路段设计速度、交通量、交叉类型、交通管理方式 和用地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

10.1.5平面交叉交角与岔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ɪ平面交叉的交角宜为直角斜交时,其锐角应不小于70。;受地形条件或其他 特殊情况限制时,应大于45。。

2平面交叉岔数不应多于四条;岔数多于四条时应采用环形交叉。

3环形交叉的岔数不宜多于五条,有条件实行“入口让路”规则管理时,应采用 “入口让路”环形交叉。

4新建公路不应直接与已建的四岔或四岔以上的平面交叉相连接◎

1平面交叉的间明凿*睁公路功拢L.广门.及其:®行能力和交 通延误的影响确定。             .

2 一级公路、二*赚的平面交父;間島项符合表10. 1.| φ定,・,

公路技术箸级

10.1.7" ^JSlS叉提小间距


葉故公路


公路功能


间距(m)

io. L 8平面交叉设计服务水平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承担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平面交叉的设计服务水平应不低于三级;承担集散功 能的一级公路及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平而交义的设计服务水平应不低r四级

2三级及=级以上公路的平面交叉应対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行分析和检鹼..

10.2平面交叉处公路的线形

1平面交叉范围内两相交公路应正交或接近正交,平面线形宜为直线或大半径圆 曲线,不宜采用需设超高的圆曲线。

2新建公路与等级较低的既有公路交角小于70。时,应对次要公路在交叉前后一 定范围实施局部改线C)

10. 2.2纵面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交叉范围内,两相交公路的纵面宜平缓。纵面线形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CS

2主要公路在交叉范围内的纵坡应在0. 15% -3%的范围内;次要公路紧接交叉 的引道部分应以θ∙5%2%的上坡通往交叉。

3主要公路在交叉范围内的圆曲线设置超高时,次要公路的纵坡应服从主要公路 的横坡Cl

10. 2. 3立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交叉的两相交公路共有部分的立而形式及其引道横坡,应根据两相交公路 的功能、等级、平纵线形、交通管理方式等因素而定。采用“主路优先”交通管理方 式的交叉,应使主要公路的横断面贯穿交叉,而调整次要公路的纵断面以适应主要公路 的横断面;当调整纵断面有困难时,应同时调整两公路的横断面。

2分隔的右转弯车道或右转弯附加路面上,各处的高程和横坡应满足相交公路共 有部分及其相邻局部段落的岔路的立面、转弯曲线所需的超高、整个交叉范围内的路面 排水和路容的需要。

3平而交叉范围内的路面排水应流畅,并以此作为立面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 包括隐形岛在内的任何部分的路面上不得有积水。

10.3 视距

10. 3.1引道视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条岔路上都应提供与行驶速度相适应的引道视距,如图10. 3. 1所示。

2引道视距在数值上等于停车视距,但量取标准为:视点高1.2m,物高Omo各 种设计速度所对应的引道视距及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应符合表10. 3. 1的规定CI

10.3.1引道视距及相应的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km/h)

IOO

80

60

40

30

20

引道视距(m)

160

IlO

75

40

30

20

引道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

10 700

5 IOO

2 400

700

400

200

10.3.2 通视三角区的视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ɪ两相交公路间,由各自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区内不得存在任何有碍通视的物 体,如图10. 3. 2-1所示。

10. 3. 2-1通视T角区

2条件受限制不能保证由停车视距所构成的通视三角区时,应保证主要公路的安 全交叉停车视距和次要公路至主要公路边车道中心线5 ~ 7∏1所组成的通视三角区,如 图10. 3. 2-2所示&安全交叉停车视距值应符合表10. 3. 2的规定.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

10. 3. 2-2安全交叉停车视距谒視O¾Γ<

≡I0.3.2安全交叉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Wh)

IOO

80

60

40

30

20

停车视距(m)

160

IIO

75

40

30

20

安全交叉停车视距(m)

250

175

115

70

55

35

10.4转弯设计

10. 4.1平面交叉转弯曲线的线形及路幅宽度应根据设计车辆的转弯行迹确定。

10. 4. 2转弯曲线所采用的设计车辆及设计速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级公路应根据对应设计车辆的行迹进行转弯设计,必要时应对弯道的路面加 宽、转向净空等进行检验。

2左转弯曲线应采用载重汽车的行迹控制设计,转弯设计速度宜釆用5-15kn√ho 大型车比例很少或条件受限的公路,可迷典2⅛m∕h速度时载重汽车的行迹控制设计, 但左转弯内缘曲线的最小半径

3设置分隔的右转弯车溥宿,丿J.转弯设评速墩还有大寸40km∕h;当主要公路设计 速度小于或等于60km∕h 疏験務舍设计速度不蹄W堂輙% O公路技术等级低、交 通量不大时,可不设右转舍专:而行车拼.:

.《■

10. 4. 3转弯路面,参最小圆"半f± I--IJdju应符合下

1载重汽车在省种為弯速度情况F-籍而由球的最小圆IftW径应根据转弯速度

,、 H          y—.…——J           \\ \\

按表10.4.3确定。 /                              V⅛

10.4.3路面内缘的最小半径

转弯速度km/h)

20

i ~∖y~r—L

40

H501

60

70

最小半径(iɪɪ)

JħlL

20 (15)

30

45

JML

75

90

形小超高(% )

2

"2

2

3

JHL

5

6

最大超高(%)

..___________冗"极限隹矽  ____________


^^注: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隐J殮孔

2转弯路面边缘车辆转弯时断们3%H糜合下列规定:

1) 渠化平面交叉的極日丰内侧路面譬翁心圆复曲线;左转弯内 侧路面边缘以一单圆曲线来通炊顺Kf

2) 当按饺接列车设计时,福谥边緣叫悉里簽行迹的复曲线。

3) 非渠化平面交叉的转弯路面边缘可采用半径15n】的圆曲线。

10.5附加车道及交通岛

10. 5.1右转弯附加车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要公路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应在主要公路上增设减速分流车道 和加速汇流车道。

2两条一级公路相交或一级公路与交通量大的二级公路相交时,其右转弯运行应 设置经渠化分隔的右转弯车道。

3

D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平面交叉中,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设置右转弯车道: 斜交角接近于70。的锐角象限;

交通量较大,右转弯交通会引起不合理的交通延误;

右转弯车流中大型车比例较大;

右转弯行驶速度大于30kn√h;

互通式立体交叉连接线中的平面交叉右转弯交通量较大。


10. 5. 2左转弯车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四车道公路除左转交通量很小且对直行交通不造成阻碍或延误者外,均应在平 面交叉范围内设置左转弯车道.

二级公路符合下列情况之一


2

1 )

3


K设置左转


与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娅式

非机动车较多且未设麗慢枷的平面交叉;

左转弯交通会引起


而婀或交京」 左转弯车道应由辛鬻变


隋而交叉;


、减速F M佟樓段河板。左贖欢谶段长度应不小于 s∏<可不考優'候H


30mo当左转弯交通虽很



10. 5.3变速车道设註  夺合F列规定:;

ɪ变速车道的长度Z⅞≡相交公路>√÷i 区辻浊度和变速条件等* A 10.5.3-1确定。

表.史逸咨度畏度          !

公路类别

(km/h) ¥

~lZ≡"< • ...5.............................................

JJ曇遛长度nι)

%                 莉."1 h i        ..

^⅛⅛jW(knι∕Iι)

0

20

40

主愛公路

!00

95

7 23° ~

190

80

‰o '¾ι

50

~^20

80

60

zɪ:

20

i°⅜

80

40

40

20

20

次要公路

80

45

— 一―

90

80

50

60

30

20

W

65

55

25

40

15

10

25

15

30

IO

10


注:我列変速车道K座不包括渐变段的长度

2变速车道渐变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D变速车道为等宽车道时,其长度应另增加表10.5.3-2所列的渐变段长度。

10.5.3-2渐变段长度

设计速度km/h)

100

80

60

40

渐变段长度m)

60

50

40

30


O. 6m∕s的侧移率变换车道的计算值。

1需专辟右转弯车道时应设置导流岛。

2信号交叉中,左转弯为两条车道时,左转车道与同向直行车道间宜设置导流岛。

3左转车道与对向直行车道间应设置分隔岛。

4 T形交叉中,次要公路引道上的两左转弯行迹间应设置分隔岛。

5对向行车道间需提供行人穿越的避险场所,或需设置标志、信号立柱时,应设 置分隔岛C)

10. 5. 5交通岛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被交通岛分隔的车行道有不少于两条的车道,或虽为一条车道但设置绕避故 障车辆的加宽时,或岛中需设置标志、信号柱时,应采用由缘石围成的实体岛。

2岛的面积较小,或不需要,或不宜采用强行分隔时,宜采用在路面上由标线示 出的隐形岛。

3岛的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由设置宽度不小于O. 5m的路缘带的行车道围成的浅 碟式岛。

10.6平面交叉的改建

10.6.2通行能力不足或不能保证交通安全时,应采取下列改善措施:

1增加引道的车道数,如增辟转弯车道、变速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等。

2完善渠化设计。

3斜交角较大时,对部分岔路的平面线形作局部的改移。

4改善视距。

5改善引道纵面线形,并做好立面处理。

6改善转弯曲线Cl

7改变交通管理方式,完善或重新设置标志、标线和信号。

8指定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横穿位置或改善行人横穿设施,可增辟越路避险岛,建 设天桥或通道等C

10. 6.3平面交叉密度较高的路段,除采取相应措施改善部分平面交叉外,必要时应 通过调整路网中的局部节点,取消部分平面交叉,即截断次要公路或建分离式立体 交叉G

10.6.4采取多种措施仍不能满足通行能力或保证交通安全要求时,应考虑改建为互 通式立体交叉。

11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


11.1 —般规定


叉和分离式立体交叉,设置立体交叉


11.1.1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分参

应符合下列规定:       Z

1高速公路与各级公路縮~ ............ ...

翼他公•路交叉应采用立

3二级、三级公辭]嵌叉,hij/濾•狀化时或有彎幷阳:也点宜采用立体交叉。





用立体交叉..


一级公路同交通龄:



11.1.2符合下列廉卡廨寸应设置"•询忒立.依交W:

1高速公路间恢脚一级公路和交处'••••• -•         .. ■;

2高速公路、"緋..公路同通往顼•取以上城市、重要的政崩或*济中心的主要公路 相交处。

3高速公路、L…级公路同通往巾快WM港口、机场;/,:;.;,[-和游览胜地等的主 要公路相交处。

4

5

6

7

交叉。





高速公路同主重要交通源旳*、路粗ZH 攻公路间

叉的通行能力不ii


承担干线功育醐



由于地形或场地条件


吏该公路成 _____

—级公路上

皮线。


&公路和集散悬路相交。

足需要或顺频繁的交通事故。



〔因设置互通式立 g 妳综合效益大于设置平面


11.1.3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设置分离式豈体交叉:

1高速公路同其他各级公路交叉,除因交通转换而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外,均必 须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

2承担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同其他各级公路的交叉,除因交通转换需要而设互通 式立体交叉外,为减少平面交叉,且相交的公路又不能截断时,应釆用分离式立体 交叉。

3二级、三级、四级公路间的交叉,直行交通量很大或地形条件适宜,且不考虑 交通转换时,可设置分离式立体交叉。


ILL 4互通式立体交叉分为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和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设置应符 合下列规定:

1高速公路间、或高速公路与承担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间、或承担干线功能的一 级公路间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应为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

2高速公路、承担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与承担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及其他公路相 交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应为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11.1.5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大城市、重要工业园区附近的高速公路,其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平均间距宜为 5-10km其他地区

2高速公路相                        §路网结构或其他

特殊情况限制,经名                        上一互通式立体交

叉加速车道渐变段纟                        国的距离,不得小

1 OOOm,且应进彳                             K线和警示、诱导

设施;小于1 OOOnl                                :互通式立体交叉。

3高速公路相                          糞戈壁、草原地区

和人口稀疏的山区石                         U形转弯设施。

4非高速公路                         行。条件受限时,

经对交织段的通行倉

U. L 6互通式立 规定:


交邕与相邻的疎有出入口的设施或隧IT⅛['f的距离应符合下列

1互通式立体交聴訓雌区、停车区、"•二乍停靠舞IE的距离应能满足设置

出口预告标志的需要口微摆制时,间距可"“•、:崩小,剪方口终点至下一个岀口 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1 00θ'¾∕j⅝⅛^000m且经论证咬襪揷,应按复合式互通式立


体交叉的方式处理。           二•…二¥「

2隧道岀口与前方互通式雙篓设置出口预告标志的需要; 条件受限制时,隧道出口至前方互通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1 OOOrn,小 于时应在隧道入口前或隧道内设置预告标志。

3互通式立体交叉加速车道渐变段终点至前方隧道进口的距离(以m计)以不小 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1倍长度为宜。

ɪl. 1.7确定互通式立体交叉位置时,应综合考虑公路网的现状和规划情况,并设在 两相交公路线形指标良好,地形、地质神环境条件有利的位置◎与之相连的公路应符合 下列条件:

1相连接公路在路网中不应低于次要干线或集散公路的功能,不应有较大的横向 干扰。

2通行能力应满足过境和集散交通量的要求。

3与主要交通源的连接应短捷Cl

4分配到路网中附近公路的交通量应适当,不应使某些道路或路段负荷过重。

5根据路网布局等条件而选定的被连通的公路,在通行能力和其他方面不能满足 需要时,应进行改建设计。

11.1.8互通式立体交叉选型,应综合考虑相交公路的功能、技术等级、匝道设计速 度、地形、地物、用地条件、交通量、造价以及是否设置收费站等因素确定。

11.1.9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主线线形指标应符合表IL 1. 9的规定。

11.1.9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主线线形指标

设计速度(km/h)

12()

100

80

60

最小圆仙线半径 (m)

j般值

2 000

I 500

1 100

500

极限值

1 500

1 000

700

350

最小竖曲线半径

3】)

凸形

一般值

45 OOo

25 000

12 000

6 O(Jo

极限值

23 000

15 000

6 000

3 000

凹形

一般值

16 000

12 000

8 000

4 000

极限值

12 00()

8 000

4 OOO

2 000

最大纵坡(%)

一般值

2

2

3

4.5 (4)

最大值

2

3

4 (3.5)

5.5 (4.5)

注:当主要公路以较大的下坡进入互通式立体交叉,且所接的减速车道为下坡,同时,后随的匝道线形指标较

低时,主要公路的纵坡不得大于括号内的值。

1采用辅助车道将两处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相邻出入口直接连通。

2采用与主线分隔的集散车道将主线一侧所有的出口和入口连通。

3釆用分离车道,形成两处互通式立体交叉间无交织运行的方式。

11.2视距

11. 2. 2主线分流鼻之前应保证判断出口所需的识别视距。识别视距应符合表7. 9.5 的规定。条件受限制时,识别视距应大于L 25倍的主线停车视距。

11.2.3匝道全长范围内的停车视距应不小于表11.2.3的规定。

IL 2. 3匝道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km/h)

80

70

60

50

40

35

30

停车视距m)

IlO (135)

95 (120)

75 (100)

65 (70)

40 (45)

35

30

注:积驾冰冻地区,应不小于括号内的数值

11. 2. 4 汇流鼻前,匝道与主线间应具有如 图11.2.4所示的通视三角区。

IOOm

11.2.4汇流鼻前通视T角区


11.2.5匝道岀口位置应明显,易于识别,宜 将出口分流鼻设置在跨线桥前;当设置在跨线桥 后时,匝道出口至跨线桥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 .

11.3 匝道设计

11.3.1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设计速度应符合表11.3. 1的规定』

IL 3.1匝道设计速度

匝道类型

n:连我

半立连式

环形匝道

匝道设计速度

(km/h)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

8070, 60 s 50

8070605040

40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

605040

605040 l

40s 35 X 30

注:1.右转宵匝道宜采用上限或中间值

Z就连式成半也迎式左转吁匝逍F:釆用上限戒中间值.

11.3. 2匝道横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匝道横断面各组成部分的尺寸如下:

D车道宽度为3∙50m°当匝道设计速度大于60km∕h时,车道宽度可采用3.75∏l

2) 路缘带宽度为0.50m°

3) 左侧硬路肩(含路缘带)宽度为LOOm;当单向双车道匝道设供紧急停车用的 右侧硬路肩时,左侧硬路肩宽度可采用0.75m

4) 右侧硬路肩(含路缘带)宽度:设供紧急停车用硬路肩时宜釆用3. OOm,条件 受限制时可釆用1-5Om,但为对向分隔式双车道时宜釆用2. OOm;不设供紧急停车用硬 路肩时为1. OOmC

5) 土路肩的宽度为0.75m条件受限制时,不设路侧护栏者可采用0.5g

6) 中央分隔带的宽度应不小于1. OOmo

2匝道横断面应釆用图11.3.2所示的四种类型,并按下列条件选用:

1)交通量小于IoOPCu/h时,或交通量大于或等于IOOPCU/h但小于1 200pcu∕h λ 匝道长度小于或等于50Om时,应采用1型°

—65 —

75(50)J

IOoj

350

300(150)

T

50               50

a) I型一单车道

900

700


100 !75(50)

75 (50)

100

75(50)

3OO(15O?

:⅛⅛¾dM⅛⅛⅞κκ;奁∙■如二.”上

/ -■

C)Ill型.•戏乍场破供笠总仰乍亓卩应路,⑴■-

W                             W \


75(50)j


1 500(1 300)


75(50) 婀(迦

1 "山 r                        ■.

∕ΓEΞΞ护    :.& :.淺;睡荻⅛N,A⅞%< • •::. ;:.•••••. "、• "• ;.滅.."I

Li) SV ι⅛'1舄向分牌式双车道


350' 3θ             - ^ai--P-W0.1 1.50


.>t)0 /


350         3()0(200) 75(50)

∙∙. ∙邙•債 Irq p—



■- 11.3.2 ITifc断血的基本类型(尺寸单仲界仲 涡< 包括曲线上的加宽值C   /  ,

虑超车之需而釆用IW,


2) 交通量大融繇 eθpcιWh∙但小叩)pcu∕h顶 抨寸采用单车JIlJIli Ih

3) 交通量大于⅛⅜T⅝00pcu∕h但方、•于i 500

/h时,应



4)交通量大于或等劉5


跌度大于50Om时,应考


∕h>,应采用H型。


5) 对向分隔式双车道E

于非高速公路一方时,可选用对向罪   好道匝道,可采用U型。

6) 对向分隔式匝道各单向车道数及横断面组成,宜符合匝道横断面基本类型及尺 寸的规定。

7) 环形匝道釆用单车道匝道,其设计通行能力为800 ~ 1 OOOPCU∕ho

3主线分岔或合流的多车道匝道,其车道、硬路肩的宽度应与主线相同。


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n√h,且位


IL 3.3匝道的平面线形应根据匝道设计速度、交叉类型、交通量、地形、用地条 件、造价等因素确定,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匝道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11. 3. 3-1


规定


11.3.3-1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和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匝道设计速度(Wh)

80

70

60

50

40

35

30

匝道陳曲线最小半径 ⑶)

i般值

280

210

150

IOO

60

40

30

极限值

230

175

120

80

50

35

25

不设超高的I蚓曲线血小半径 (m)

路拱W 2%

2 500

2 000

I 500

1 OOO

600

500

350

■-表H.3.3√ '匝道回旋线参数及长度

匝道设计速度(krɪr 1:

80

70

60

50

■if-

35

30

叫旋线参数為(n.!

'W —前

_________________!....... 一

L

30

20

M旋线長度(nι)

⅝7°

60       ...疆.

5

30

25

4在分流鼻处,匝3吨小曲率半径3. 3-3规定.相接分流鼻 回旋线(A)的匝道圆曲线站电(;)W叩:!∙∙垓祯寂缅匾运行速度对应的最小半径 一般值,同时宜满足A/&WL5

11.3.3-3分流鼻处匝道平曲线最小曲率半径

主线i殳计速度(kn√h)

120

IOO

80

60

分流鼻处的设讣速度(km/h)

80

70

65

60

55

最小曲宰半径(Hl)

-般值

450

350

300

250

200

极限值

400

300

250

200

150

注: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可将上表中分流鼻处的设计速度降低5km∕h,取用对应的规定值。

5匝道中径相衔接的复曲线,其大小半径之比不应大于1.5,大于时应设回 旋线。

. 3.4匝道的纵面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匝道最大纵坡应符合表H-3.4-1的规定。

11. 3.4-1匝道最大纵坡

匝道设计速度km/h)

80 I 70

60       50

4() I 35          30

最大纵坡 (%)

Jllffn匝道

I:坡’

3

4

5

下坡

3

3

4

入口匝道

I:

3

3

4

下坡'

3

4

5

注:因地形困难或用地紧张时可增大1% ; *非冰冻积雪地区在特殊困如潴况下可增加2%

2匝道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及最小长度应符合表11. 3. 4-2的规定。

11.3.4-2匝道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及最小长度

匝道设计速度km/h)

80

70

60

50

40

35

30

竖曲线 最小#径 (m)

凸形

一•般值

4 500

3 500

2 000

1 600

900

700

500

极限值

3 000

2 000

I 400

800

450

350

250

凹形

一般值

3 000

2 000

1 500

1 30()

900

700

400

极限值

2 000

1 500

I 0()()

700

450

350

300

竖曲线最小长復 (ɪɪɪ)

—般值

)00

90

70

60

40

35

30

最小值

75

60

50

4()

35

30

25

3匝道纵面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匝道的纵坡应平缓,并避免不必要的反坡C

2) 匝道同主线相连接的部位,其纵面线形应连续,避免线形的突变。

3) 出口匝道宜为上坡匝道。

4) 上坡加速或下坡减速的匝道,应采用较缓的纵坡,并应避免采用最大纵坡值。

5) 匝道中设收费站时,邻接收费广场的路段,其纵坡应平缓,不得以较大的下坡 紧接收费广场。

6) 匝道端部纵坡变化处应采用较大半径的竖曲线。匝道中间难以避免反坡时, 凸形竖曲线应具有较大的半径,尤其在其后不远有反向平曲线或匝道分、汇流的情 况下。

U. 3.5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匝道上的圆曲线半径小于表11. 3. 3-1规定的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应按 本规范第7. 5节的相关规定设置超高。

2匝道上直线与超高圆曲线之间,或两超高不同的圆的线之间,应设置超高过渡 段。超高过渡段长度应根据设计速度、横断面的类型、旋转轴的位置以及渐变率等因素 确定。匝道超高渐变率应符合表11.3.5-1的规定。

68 —

11. 3. 54 匝道超高渐変率

匝道设计速度 (Wh)

断瓯类型及旋转轴位置 ____

单向单车道

单向双车道及驻分隔式对向双车道

左路缘带外边线

行车道中心线

左路缘带外边线

行车道中心线

80

1/200

1/250

1/150

1/200

70

1/175

1/235

1/135

1/185

60

1/150

1/225

1/125

!/175

50

1/125

1/200

1/100

1/150

≤40

1/100

1/150

1/100

i/150

3横坡处于水平状态附近时,其超高渐变率不应小于表11.3.5-2的规定C) 11. 3.5-2匝道最小超高渐变率

断而类型

单向氓车道

单向双车道、非分隔式 对向双车道

旋转轴位眨

行车道中心线

1/800

1/500

路缘带外边线

1/500

)/300

11. 3. 6匝道圆曲线路面加宽应符合表11.3.6的规定。

11.3.6匝道圆曲线路面加宽值

单车道匝道(I型)___________

单向双乍道或対向双车道匝道(II型)

圆曲线半径m)

加宽值(nι)

圆曲线半径(m)

加宽伯:(m)

25 <27

2. 25

25 ~ <26

3. 25

27 ~ <29

2. OO

26 ~ <27

3.00

29 <32

1.75

27 - <28

2. 75

32 ~ <35

1.50

28 ~ <30

2.50

35 ~ <38

1.25

30 - <31

2, 25

38 ~ <43

1.00

31 ~ <33

2. OO

43 ~ <50

0. 75

33 ~ <35

1.75

50 ~ <58

0. 50

35 ~ <37

1.50

58 - <70

0. 25

37 ~ <39

1.25

⅛70

O

39 ~ <42

1.00

ɪ-

42 ~ < 46

0. 75

46 ~ <50

0. 50

50 ~ <55

0. 25

M 55

O

注:1.表中加宽值是对图H.3. 2a)的路面标准宽度而言的、,当遇特殊断面时,加宽值应予调整“使加宽后的总

宽度与标准一致、

11. 3.7匝道出入口端部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出入口除高速公路匝道外,应设置在主线行车道的右侧。

2匝道出入口端部分流鼻两侧,应在行车道边缘设置偏置加宽。主线一侧(右) 硬路肩或其加宽后的偏置值宽度G宜为2.5~3.5m;匝道一侧(左)硬路肩外加宽的 偏置值宽度G宜为0∙6~1.0m,也可按表11.3.8-1取值。

11. 3. 8变速车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变速车道的横断面应包括左侧路缘带(与主线车道共用)、车道、右路肩(含 右侧路缘带)等组成部分。

2变速车道分为直接式H 时,减速车道宜采用直接盼 车道均应采用直接式◎

⅛⅛ 丄     变速车道

■.                                         B

a).t-!.-.⅛j'<1Tl-⅛∙M                 ■

分(汇)渝* '


£11.3.8-1所示。变速车道为单车道 煤行速车道为双车道时,加、减速


L 曷(汇)流鼻

变速车道

d)设辅助车道的直接式双车道

辅助车道  渐变段


汇(分)流如   -个车道的宽度,汇(分)流点f

...... J

b)平行式电车道


號的宽度


豳球


_路缘带  .路缘带

Kl M

主线车道I t变速车道I硬路肩I

e) “一个车道宽度"的断面 图11.3. 8-1变速车道

3主线为左偏并接近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时,其右方的减速车道应为平行式, 且应缩短渐变段(将缩短的长度补在平行段上)。减速车道接小半径环形匝道时宜采用 平行式。

4变速车道长度应不小于表IL 3. 8-1的规定C)

IL 3. 8-1变速车道长度及有关参数 ail. 3. 8-2坡道上变透车道长度的修正系数

膏速车道类别


主线设计 速度 (km/h)


变速车道 长度

(m)


渐变率


(ɪ/m)


120


145


1/25


出口


入口


单车道


双车道


单车道*


双车道


渐变段长度


(m)


100


主线硬路肩或 其加宽后的 宽度Cl (ɪn)


3.5


分流摊处匝道 左侧硬路肩 加宽C2

Cm)


0. 60


120

12


注:容表中单车道入口力平行式的;

车道的長度应増加IOm20m、.


5下坡路段的减速车道和上坡路E 系数予以修正。


125

90

3.0

3.0

3.5

3.0

3.0

100

80

60

225

190

■ I17. 5

0

170

60

140

230

90 (J80)

10

200

80 ¢160)

8∣

70 (160)

180

!Γ;

—(1/35)

60s

155

60 (MO)

,120

400

)0

350

81

60

(1/45)

10

1/17.5

70

i60

310

UI

3.0

0

5

0

5

5

.5

3.0

2.5

2. 5


十.,疽.T •


80


70


60


180


0. 80


0. 80


0.70


0. 70


0. 70


0.90


0. 60


为单军道的双车道匝道,其加速


H其长度应按表1L3. 8-2中的修正


主线平均坡度(%)

∕≤2

2 < ∕≤3

3 < t≤4

/ >4

下坡减透车道修正系数

1.00

1. 10

1.20

1. 30

上坡加速车道修正系数

1.00

1.20

1. 30

1.40

6符合下列情况时宜增长变速车道:

D主线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IOokm∕h,且匝道的线形指标又不高时,宜采用高一 个设计速度档次的变速车道长度。

2)主线、匝道的预测交通量接近通行能力,或载重汽车和大型客车比例较高。

7主线为曲线时变速车道的线形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行式变速车道与主线相依部分应采用与主线相同的曲率。

2) 当为同向曲线时,线形分岔点CP (渐变至一个车道宽度那一起或终点)以外 宜釆用卵形回旋线或复合回旋线,如图ll∙3.8-2a)所示;当为反向曲线时,则CP以 外宜采用S形回旋线,如图H.3.8-2c)所示;当主线的圆曲线半径大于2 OOOm时,可 采用完整的回旋线。

3) 直接式变速车道直至分、汇流鼻的全长范围内应采用与主线相同的线形。

4) 曲线外侧的直接式变速车道,当主线为设置大于3%超高的左弯曲线时,或因 其他原因而不便在接近分、汇流鼻附近采用主线相同的线形时,可在主线边车道外缘线 和匝道车道内缘线的距离为3. 5m这一点至分、汇流鼻端范围内采用S形回旋线向匝道 线形过渡,如图H-3.8-2e)所示CI

「~~~~  苹料主线 Jr S形囱旋线~

11.3.8-2变速车道的线形

2匝道平面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3)直连式互通式立彳


纵面起伏时凸修

,通量大供


具备良好的线形诱导。酬撕半径π形农Bii戏柘•紧接 匝道平面线形麝标盧与交通伯Hii5


3


1顷后的平面线形应一致,或


O

i顺具有较髙的平面线形


应避免不必蔓的載弯

各要素线J躍勺憐不宜小于.3S设讦速度行程长度 匝道及其】


遗徴回旋线时,试参数及长度宜不小于⅛'.H-3.3-2的规定CJ回旋


曲线长度应不小于頹髙.渡所需的IS.


11.4基本车道数和车道数的平衡

11.4.1高速公路应在全长范围内或重要节点之间的较长路段内保持固定基本车道 数。相邻的两路段间,一个方向行车道上的基本车道数的变化不得大于L

11.4.2高速公路上,主线与匝道的分、汇流处应保持车道数的平衡,即图1L4.2 所示的各部分的车道数,应满足式(H.4.2)的规定C)

Nt ⅛ TVF + yVκ - 1                         (11.4.2)

式中:NC——分流前或汇流后的主线车道数;

M--分流后或汇流前的主线车道数;

NE—— 匝道车道数。

⅛-                 ------—                    *,m*,*a               .........*........z*'

a)分流                      b)汇流

11.4. 2分、汇流处的乍.道数尹衡

11.4.3髙速公路保持基本车道数连续的路段,当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车道数 盹>1时,岀、入口应增设辅助车道,如图11-4.3所示技

11. 4.4辅助车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I辅助车道的长度应符合表H.4.4的规定

11.4.4辅助车道的长度

主线设计速度(kMh)

120

100

SO

辅助车道长度(m)

人门

400

350

300

出! 1

•般值

580

5)()

-Mo

M小值

300

250

200

渐变段於度(m)

人门

180

160

140

出口

90

80

70

2当互通式立体交叉入口与下一个互通式立体交叉出口均设有或其中之一设有辅 助车道,且入口终点至出口起点的距离小于IOOOm时,应将辅助车道贯通设置交通 —73 —

量大、交织运行比例较高,间距不大于2 OOOm时,且增加车道的成本不高,也宜采用 贯通的辅助车道。

3辅助车道的宽度应与主线车道相同,其与主线车道间可不设路缘带。辅助车道 右侧硬路肩的宽度宜与主线硬路肩相同,用地或其他条件受限制时可减窄,但不得小 于 L50m° 11.5主线的分岔、合流和匝道间的分流、汇流

11.5.1高速公路主线分岔与合流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条高速公路的一幅行车道缨西鱼连建到另一条高速公路上去的多车道匝道 的分岔部(图11.5.1中的/1)或者街二氣⅛1⅛1*;成两条髙速公路的分岔部(图 11.5.1中的心,应按主线身寵i"∙ • .

2自一条高速公路妒血膽首连式或半直道汇合成为另一条高速 公路的一幅行车道(图”.5/击的7<.i. ⅛∕<lI≈Λj条高峰澈同向行车道合并而成一 条高速公路的一幅行碗^ArI-5.1中的:):!立按主线糸广。

_,_______' Izz~j^^^^∙ '~v'^^^''~^^^~~~~ ~

τ~- ■n —~厂速 公丁路       H=Ti

匝道均为多检:道

^'ih∖.


咼诞公路

J廖-J


11. 5. 2主线的分岔与合流部的设计应符合车道数平衡的规定。

11. 5. 3主线的分岔和合流中渐变段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自分岔前或合流后的路幅(包括为维持车道数的平衡而增加的辅助车道)至增 加或减少一条车道(两幅行车道出现公共路缘带的断面)的渐变段内,路幅宽度应线 性变化。

2分岔和合流渐变段的渐变率应分别为1 401 80o

3渐变段的边线及其邻接的双幅路段的边线,其线形应连续。

11. 5.4匝道间的分流和汇流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匝道间分流、汇流前后车道数平衡时,可釆用直接式分流、汇流的方式,设分 流、汇流渐变段。分流、汇流渐变段的最小长度应符合表11.5.4的规定。

11. 5.4匝道间分流、汇流渐变段的最小长度

分、汇流速度 (km/h)

2匝道间的分流、汇流前后车 度不应小于150m,渐变段长度不^^5,

m 11.5.4


渐变段最小K(m)


蠟设一段辅助车道,辅助车道长


3汇流前的匝道系仅为野;采用双车道充前先并流为单车道, 其渐变段长度不应小于50m∕‰^C 5. 5示…在冲流制尊M吿标志,且在并流 渐变段内的路面上划有并漏H

11.5.5相邻岀、入口的间虹*

I髙速公路上如图U∙5.5               之间、匝道上相邻出口或入

口之间、主线上的出口至前方相邻入小于表H. 5. 5所列之值Ci

主线上的相邻/11 口或入口 匝道上的相毬出口或入口   主线上的出口至前方和側入口

Ll



11.5.5各种相邻出、入口之间的距离 __ 75 __

11. 5.5高速公路相邻出、入口最小间距

主线设计速度km/h)

120

10()

80

间距m)

LE

一般值

400

350

310

最小值

350

300

260

最小值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

240

210

S90

一般互通式立体交义

180

160

150

一般值

200

150

150

圾小值

150

!50

120

2当不能保证主线出入LJ间的应有距离或遇转弯车流的紧迫交织干扰主线车流时, 应采用与主线相分隔的集散道将出入口串联起来。

3集散道由行车道和硬路肩组成。集散道与主线间应设边分隔带。

4集散道宜为双车道;交通量较小时,非交织段可为单车道。右侧硬路肩的宽度 宜为2. 5Om;当双车道的交通量不大于或接近单车道的通行能力时,硬路肩的宽度可减 至 I- OmO

5集散道与主线的连接应按出入口对待,并符合车道数平衡的原则。单车道出入 口能满足交通量的需要时,可采用单车道岀入口的双车道匝道的布置形式。集散道上相 继入口或岀口的间距,应满足匝道出入口间距的规定A∏和后继出口的间距应满足交 织的需要。

11.6互通式立体交叉中匝道与被交公路间的平面交叉

∏.6.1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或连接线与被交公路间的平面交叉必须进行渠化设计。 平面交叉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相关规定。

11.6. 2菱形和部分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端部中两个平面交叉宜相互通 视,其间有凸形竖曲线时,应保证停车视距。两个平面交叉间的路段内,应有容纳两个 左转弯车道的距离,且不宜设置人行横道。

11.7分离式立体交叉

11. 7.1分离式立体交叉设计应综合考虑交叉公路在路网中的功能和发展规划、运行 安全、用地、环境及投资效益等因素。

11. 7. 2分离式立体交叉远期规划为互通式立体交叉时,应按分期修建原则设计并预 留布设匝道的工程条件。

1主要公路的平、纵面线形应保持直捷、顺适。两相交公路不得因增设分离式立 体交叉而使平、纵面线形过于弯曲、起伏。

2两相交公路以正交或接近正交为宜,且交叉附近平面线形宜为直线或不设超高 的大半径曲线,》

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同二级、三级、四级公路相交而采用分离式立交时:

1) 被交公路的线形、线位应充分利用。当交叉角过小或原线形技术指标过低时, 应采用改线方案。

2) 被交公路的等级、路基宽度、桥梁净宽、净高及车辆荷载等级等技术指标,应 按被交公路现状或已批准的规划公路技术等级设计。

4分离式立体交叉跨线桥的桥面雨水,应通过管道引至桥下公路的排水沟,不得 散排于桥下公路路面G跨线桥桥下公路的排水宜采用日流排水。

5跨线桥的桥型设计应注重美学要求,桥型应简洁、明快、轻巧,跨径配•置应和 谐、悦日,并同周围环境相协调C

11.7.4分离式立体交叉上跨或下穿交叉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经技术 经济论证后确定:

1两相交公路的平面线形和纵坡设计的组合,应使整个工程的造价最低,占地、 拆迁数量最少機

2不良工程地质条件下,主要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宜下穿。

3交叉附近需与现冇公路设置平面交叉或为路旁用户提供出、入口的公路宜下穿。

4交通量大的公路宜下穿

5同已街道化的公路相交时,新建公路宜上跨。

6结合地形、已建工程现状或发展规划,使之同周围环境与景观相协调◎

11.7.5主要公路或高速公路上跨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跨线桥布孔和跨径必须满足被交公路建筑限界、视距和对前方公路识别、通视 的要求。

2跨线桥下为双车道公路时,不得在对向行车道间设置中墩,

3跨线桥下为多车道公路,在中间带设置中墩时,其中墩两侧必须设防撞护栏, 并留有护栏缓冲变形的余地;跨线桥下为无中间带多车道公路,需在行车道中间设置中 墩时,其中墩前后必须增设足够K度的中间带,且中墩两侧必须设防撞护栏,并留有护 栏缓冲变形的余地『

4跨线桥不得压缩桥下公路横断面的任何组成部分,以及原有的渠道、电信管道 等设J拖,并留有余地α

5分离式立体交叉或被交叉公路采用分期修建时,跨线桥应按规划规模一次建成。

11.7.6主要公路或高速公路下穿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被交公路的线形、线位应充分利用。当交叉角小或原线形技术指标过低时,宜 采用改线方案。

2被交公路的等级、路基宽度、车辆荷载等级应按现状或已批准的规划设计。

3跨线桥的桥长和布孔必须满足主要公路或高速公路的建筑限界、视距和对前方 公路识别、通视的要求。主孔宜一孔跨越主要公路全断面,除主孔外应有适当长度的 边孔CI

4跨线桥下主要公路或高速公路中间带较宽或为四车道以上高速公路,在中间带 设置中墩时,中墩两侧必须设置防撞护栏并留有护栏缓冲变形的余地。不得在局部范围 内改变中间带宽度而使行车道扭曲「

5跨线桥下主要公路或高摩细⅛T⅛为里击'撕副卷紀离的慢车道、集散车道、附加 车道、非机动车道时,可在近糸鬲牌喪蘇瑯云当击糸矚带较窄时,应在桥墩前后一 定范围内加宽,并宜在有必霧鼬渡。

6跨线桥前方主略速公W"仃岀、代口或备而.麦皐日寸,跨线桥应增设供通 视用辅助桥孔;主要输够速公路为ill剛时,我满足载稣饋车视距要求。

7跨线桥下为路骚矿 若路堑茶滓,项桥苔置于坡侦若路堑较深或边坡 缓而长而需在边坡専夔乔台时,则口将桥《I K∙ F坡顶附近,Vf Φ置于坡脚处。

8主要公路喩唳路或一级海曲^∙^Γi

部和边梁外缘底线』!匕 I- ■!                   // I--I

12公路与铁路、乡村道路、管线交叉

12.1 一般规定

12. L 1公路与铁路交叉设计逊 公路同铁435mm标准轨距的铁路相交叉

的设计。


fi)、安全、经济等因務


12.1. 2公路与铁路


形K的选择*根振郷*和铁

j定。原瑚臼M•竽虑设置立体


年限、铁路设计年 定预留交叉方式与


艮、交通堇(年客货运


12. L 3公路与铁齧磚设计年限爲同时肖ri'公瀚规划交通蜃预  限规定的要求。对iu福勺项目,必须划修建年限禅以 条件。



lɪ 1.4公路与乡曹追济交叉设计诂田于公路同乡村.、农场Vll韦 耕作人员通行的道路*义旳设计G



供各种农业机械及


12. 1.5公路与管线薰叉賣计适用于公路同i M)kV以下 M交角、净j'r'. '■: :■■:


定应扌安国家有关标准执行疗


天然气输送管道的交叉i


m电线路,陆上原油、

的设寥n卩拿相关专业方面的具体规


12.1.6交叉工程设计应按各自


位置和最佳跨越形式及其结构方案。



手点、要求納跖优化设计,确定最有利的交叉


12.1.7交叉工程应根据公路功能与使用要求,处理好与铁路、乡村道路、输电线 路、输油管道、输气管道等规划' 工程衔接的相互关系,妥善处理因修建或改建所引起 的干扰问题。

12.2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

12. 2.1公路与铁路交叉时,新建的公路或铁路项目应首选立体交叉。

12. 2. 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与铁路交叉,必须设置立体交叉Cl

12.2.3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40km∕h及以上的铁 路与公路相交叉时,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12. 2. 4公路与铁路交叉,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设置立体交叉:

1 I级铁路与公路交叉;

2铁路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120km∕h的地段与公路交叉;

3铁路与二级公路交叉;

4由于铁路调车作业对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会造成较严重延误;

5受地形等条件限制,采用平面交叉会危及公路行车安全;

6结合地形或桥涵构造物情况,具备设置立体交叉条件。

12.2.5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的平、纵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宜选在双方线形均为直线的地段,或平、纵线形技术指标 高且通视良好的地段。

2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以正交为宜。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必须斜交 时,应结合公路、铁路的线形条件,尽量设置较大的交叉角度。

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与铁路交叉,在考虑铁路对立交桥设置要求的同时,其立 交位置应符合该路段公路平、纵线形设计总体布局,使线形连续、均衡、顺适,不得在 该局部地段降低技术指标。

4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的改建工程,应根据公路网规划确定公路技术等级、交叉 位置等。由于改善交叉角或移位而改线时,其路线的平、纵技术指标不得低于相衔接路 段的一般值,更不得釆用相应公路技术等级的最小值。

5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的公路引道范围内,不得设置公路平面交叉。

6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范围内的公路视距要求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停 车视距;二级、三级、四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

12.2.6公路上跨铁路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公路跨线桥的跨径与净高必须符合1 435mm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的规定。

2公路跨线桥的跨径与布孔应根据地形、地质、桥下净空、铁路排水体系、沿铁 路敷设的专用管线位置等综合确定。

3公路上跨电气化铁路时,其跨线桥结构形式应按不中断电力输送的施工工艺与 方法确定,不危及公路施工和铁路行车的安全。

4公路跨线桥及引道的排水系统应自成体系。跨线桥桥面雨水不得直接排至铁路 建筑限界范围内。

5四车道及其以上的公路上跨铁路时,考虑到公路,铁路弯、坡、斜及超高等因

素,应对跨线桥的四个周边的铁路建筑限界予以检核◎

6公路跨越铁路时,其公路跨线桥应设防撞护栏和防落网。

12.2.7铁路上跨公路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铁路跨线桥的跨径与净高必须符合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

2铁路跨越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时,严禁在行车道上设置中墩。铁路 跨越四车道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不得在中间带设置中墩。铁路跨越六车道及以上高 速公路、一级公路时,必须在中间带设置中墩时,中墩两侧必须设防撞护栏,并留足设 置防撞护栏和护栏缓冲变形的安全距离。

3铁路跨线桥所跨越的宽度应包括该路段公路标准横断而宽度及其所附属的变速 车道、爬坡车道、边沟等的宽度.

4铁路跨线桥的跨径与布孔应留有足够的侧向余宽,不得将墩、台设置在公路边 沟、排水沟以内,并满足公路视距和对前方公路识别的要求,,不能满足公路视距与对前 方公路识别要求时、应设置边孔,〉

5铁路跨越公路时,其铁路跨线桥应设置防落网”

6铁路跨线桥及其引道的排水系统应自成体系.跨线桥桥面雨水不得直接排至公 路建筑限界范围内。

12.3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

12. 3. 2道口应设置在汽车瞭望视距不小于表12. 3. 2规定值的地点,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2.3.2 汽车瞭望视距

路段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kπι∕h)

120

IOO

80

汽们嵌建视便(m)

400

340

270

1道口不得设置在铁路站场、道岔、桥头、隧道洞口及有调车作业的地段附近。

2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汽车在距铁路最外侧钢轨5m处停车后,汽车驾驶者的侧向 瞭望视距小于表12. 3. 2规定的道口必须设置看守,

12. 3.3道口附近的铁路路线以直纟戈为宣.公路路线宜为氏线,道口两侧公路的直线 长度,从最外侧钢轨算起,不应小于50mo

12. 3.4道口两侧公路的水平路段长度(不包括竖曲线),从铁路最外侧钢轨外侧算 起,不应小于16m,乡村道路不应小于iOm。紧接水平路段的公路纵坡,不应大于3% 当受地形条件及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不得大于5%0对于重车驶向道口一侧的公路下 坡路段,紧邻道口水平路段的纵坡不应大于3%

12. 3. 5道口应设置坚固、平整、稳定且易于翻修的铺砌层,其长度应延伸至钢轨以 外2.0m道口两侧公路在距铁路钢轨外侧20m范围内,宜铺筑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 面;道口铺砌宽度狷公路引道宽度均不应小于相交公路的路基宽度O

12.4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

12.4.1公路与乡村道路的缪發讦鋤穴綁交叉设计部分的总体设计,统筹规 划,合理布局。公路与乡的形表廻隔等应根据县级和乡(镇)土 地体规划中农y罗童布设。必桐您液理划,对农业机耕道作适当调

12.4.2公路与多村顶:路交叉设的旧負「15规定:.

1高速公旳g淅道路相交財.,必,涧讶%.问道或天桥,•

2 —级公麟冬寸道路相交X宜设酋通道或天桥O

3二级、路与乡村谊肾相交叉应设置平面交叉H四&公路与乡村道路相交 宜设置平面交叉"邮条件有利设?:馅*<■呵土大时宜设置通枷歐桥。

4二级、⅛i四级公路⅛⅛∣∙道路相交时,应对其#叉権围一定长度的路段进 行改造,使其达


5二级及二                     站*附近时,宜设置专供行

人横向通行的人

S

12. 4. 3公路.                         村道路进行改线,且改线段

平、纵技术指标不应低


1交叉的锐角小于60°

2按规划或交叉总体设计或调整交叉位置。

3交叉处的地形、地质、视距或原乡村道路平面线形不适宜设置交叉。

4改造原平面交叉其工程量增加较大。

12. 4. 4通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通道的间隔以40OnI左右为宜。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和人烟稀少地区间隔 宜适当加大。

2通道的交叉角以90。为宜。必须斜交时,其交叉的锐角应不小于60。;受地形条 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应不小于45。。

3通道处的乡村道路平面线形宜为直线。其两侧的直线长度应不小于20mo -

4通道处的乡村道路纵面线形应为直坡,坡度宜不大于3%,构造物不得设于凹 形竖曲线底部◎通道应采用自流排水方式做好排水设计。

5通道的最小净空应根据通行车辆不同按表12. 4. 4的数值采用,必要时可加大桥 下净空。

12.4.4通道净空要求

净髙

___________通行拖拉机、畜力车时

⅛2. 70m

____________通行农用汽车时____________

⅛3. 20rn

净宽

________按交通Ia和通行农业机械类型选用________

⅛4. OOm

__________通道过於或败设排水渠时__________

视惜况增宽

12. 4. 5天桥设计应符合求


ii 不小

-H ⅛ .并设置

并以正交为宜,其主要技


1主要公路为路堑J螺或岫条件有利时可i 术指标可参照四级公路世

天桥的车道荷蠢等缓应不低•

跨越髙速公醬

级公路的礼襪设的祁护栏和曠部


天桥的桥面斋水賽得直接排K•:■腮*窗

12. 4.6人行通i

人行通道俗

下穿髙速公

人行通道除

人行通道必G圖故


1

2

3

4


应符合下列斌足:              ;!

卽髙应不小「丄、净宽应不∕]L'j--<jOOm

级公路的璧亍通道应利用中间带设疊采井。

2外,应视,附!!设置坡道,其坡度不盧陡r 18;, 排水设计形响通行*


12. 4. 7人行天桥设

人行天桥的净宽 见刀


1

2

3

4


下列规定:

m ,

跨越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人行3  厂应设防落网章


人群荷载应不小于3 人行天桥除设梯道外,不



3. 5kN∕m2 O

其坡度不应陡于1 4G


12. 4. 8平面交叉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交叉以正交为宜。当必须斜交时,其交叉的锐角应不小于70。;受地形条 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应不小于60°O

2交义处公路两侧的乡村道路直线长度应各不小于20g

3交叉处公路两侧的乡村道路应分别设置不小于IOm的水平段或缓坡段,缓坡段 的纵坡应不大于2%o紧接水平段或缓坡段的纵坡不应大于3%,困难地段不应大 于6% o

4平面交叉处应使驾驶者在距交叉20m处,能看到两侧二级、三级公路相应停车 __ 83 __

视距并不小于50m范围内的汽车。视线范围内不得有障碍物。

5经常有履带耕作机械通行时,交叉范围内的公路路面、路肩应进行加固,且公 路路基边缘外侧的乡村道路应各设置不小于Wm的加固段。

12.5公路与管线交叉

12. 5. 2公路从架空输电线路下穿过时,应从导线最大弧垂点与杆塔间通过,并使输 电线路导线与公路交叉处的距路面垂直距离不小于表12. 5. 2的规定值。

12.5.2架空输电线路导线距路面的最小垂直距离

架空输电线路标称电Jk (kV)

35 ~ HO

154 ~22()

330

500

750

1 000

±800直流

单-回路

双冋路

逆相序

距路面最小荘狀距离 (ɪɪi)

7.0

8. 0

9.0

14.0

19.5

27.0

25. 0

21.5

12. 5.3架空输电线路导线与路面的垂直距离,应根据导线运行温度情况或覆冰无风 情况求得的最大弧垂,以及根据最大风速情况或覆冰情况求得的最大风偏进行计算 确定。

12. 5.4架空输电线路与公路交叉或平行时,杆(塔)内缘距离公路边沟的最小水 平距离应符合表12.5. 4的规定。

12. 5. 4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内缘距公路边沟外侧的最小水平距离

标称电压kV)

35-110

220

330

500

750

1000

±8()0直流

交叉m)

8

10

15

15

平有

开阔J也区m)

最高杆(塔)髙度

受限制地IX (in)

5

5

6

8 高速15

10

高速20

单冋路15 双回路

12

注:标称电压1 OOOkvl ÷800kV 流输电线路与公路平行时的数值为边导线至公路边沟外侧的水平距离。

12. 5. 5公路与油气输送管道相交时,以正交为宜。必须斜交时,其交叉的锐角不宜 小于30%

12. 5.6油气输送管道与各级公路相交叉且采用下穿方式时,应设置地下通道(涵) 或套管。

12. 5.7穿越公路的地下专用通道(涵)的埋置深度,除应符合石油天然气行业标 准的荷载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的有关规 定,并按所穿越公路的车辆荷载等级进行验算。穿越公路的保护套管其顶面距路面底基 层的底面应不小于I-Omo

12. 5. 8严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压等管线设施利用公路桥梁跨越河流。输送有 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的管线穿(跨)越河流时,管线距特大桥、大桥、中桥的距离, 应不小于IOOm距小桥的距离,应不小于50mo

12.5.9严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管线设施通过公路隧道。

12. 5. 10各种管线跨越公路的设施,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不得妨碍公路交通安 全、损害公路设施,也不得对公路及其设施形成潜在威胁。

13公路沿线设施

13.1 一般规定

i3.ι.ι公路沿线设施以玛"无:Ii繭轲tf、总体设计、设施功能,选择主线线 形指标较髙、通视良好白%簌\龛理布dβw二土

g         第* %

13.1.2公路沿线濒携薩设规模LZI(磚公路及设⅜J≡¾交通量等论证确定,与互 通式立体交叉、隧或缺桥等构払物Jw捂•,理的间幽"*

t g β WW

13.1. 3公路咖浦、服务区ʌ ;'TT14.   汽车停靠⅜⅛Λ⅜形转弯等设施应依据

本章相关规定做WJLt设计。

■  ■        Bl                 B

≡  B          ¥奏备                    A

13.2收费站

I I      約             I

13.2.1收费卦广场几何指标逊合下列规定:      /7 /./

1主线收贺气厂%:平曲线i⅛fijj m瓦通式立体支叉,伝主线线形指标的规定, 竖曲线指标不应小*观断面表8. 6. 1屮••皱值的规敍欧站广场中心线两侧最小 各IOom范围内,纵顺岐应大于2%

2匝道收费站广爲脸鮮径不得小于梦希≡线半径不得小于80OmO收 费站广场中心线两侧水泥癘疑土廊術范围由;顼破坡應系宜大于2% ,条件受限时不应 大于3%

3收费站广场的横坡宜为L 5%「排永需要时可为2. 0% O

13. 2. 2收费站广场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路收费站广场应避免设置在凹型竖曲线的底部。

2收费站广场几何布置如图13.2.2-1所示,收费岛前后水泥混凝土路面长度為 应符合表13. 2. 2-1的规定。

3收费站广场两端渐变段过渡应符合表13. 2. 2-2的要求。

4匝道收费站广场中心线至匝道分岔点的距离不宜小于IOOm,且不应小于75m 至被交道路平交点的距离不宜小于150m,不能满足时,应增加设置等待车道C)

3. 2. 2-1收费站广场布置与两端过渡示意图


13.2. 24 收费岛前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最小长度L0 (m)

__________收费广场位置__________

匝道上

主线L

收费方式

单向      1

.30

50

——

40

收费广场位食

广场收敛渐变率λ∕S)


2诙费广场两端行车道

. .....................................................

∙.∙.    主线上

4負.電中…S

........................................................................................,


5收费站广场的与 岛间的车道宽度宜为』 收费岛的宽度宜为2| 如图 13. 2. 2-2o


2

0


包括收费* T、啊费拓I路肩(或賢纟釋)的宽度。收费 ETC车道的.寵度旦为上5nι,超宽IiIft宽度宜为4.5nιo 硬路肩宽况应不小于O- 5m0收德:站养场横断面组成


0.75

专。So 4.50


(3.50)

2.20 I I I 2.2 I 3.20     2.20 .50

ψI"rɪn


路罔  建宽车Ii


收费所

/■.m 路繚带


13.3服务区、停车区


13. 2.



13,3.1服务区、停车区设置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服务区之间的间距宜为50km,停车区与服务区或两停车区之间的间距宜为 15 ~ 25knin

2服务区、停车区与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的净间距宣大于2km.条件受限时, 可参照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的相关要求.

13.3.2服务区范围内的主线线形指标应符合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的主线线形指标 的要求。停车区范围内的主线线形指标应符合表13. 3. 2的规定。

13.3.2停车区范围内的主线线形指标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最小圆曲线半径 (nɪ)

一般值

1 500

1 000

700

500

极限值

3200

850

600

400

最小凸形竖曲线半径 (m)

一般值

45 OOO

25 000

12 000

6 0()()

极限值

23 OOO

15 000

6 000

3 000

最小凹形竖曲线半径 (IIl)

一般值

16 000

12 OOO

8 000

4 000

极限值

12 000

8 0()()

4 000

2 000

眼大纵坡 (%)

一般值

2

3

4

4.5

最大值

3

4

5

5.5

注:纵坡应选川一般值以上的指标;在也形受限、条件特殊情况下,可釆用最大值,

13.3.3服务区、停车区总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服务区、停车区一般几何布置应包括加(减)速车道、连接匝道、贯穿车道、 停车场等,如图13.3.3所示。

其穿车道

13.3.3服务区、停车区的匝道、贯穿乍道布徂示意图

2服务区、停车区匝道的设计速度宜采用40km∕h,条件受限时不应小于30kn√ho

3匝道的最小长度应符合表13. 3. 3的规定。

13.3.3匝道的最小长度

主线设计速度(km/h _______

120

100

W 80         I

减速乍道一侧4 (ɪn)

一般值

HO

90

8()

极限值

80

70

60

加速车道一侧灼

(m)

一般值

80

70

60

极限值

60

60

60

4匝道及加、减速车道几何设计应符合互通式立体交叉的相关规定。

5贯穿车道几何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置成整体式的简易形式。简易形式的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服务区、停车区、观景台范围内的主线纵坡不应大于2.5%,主线行车道与停 车场用侧分隔带或路面标线区分。

2停车场的两侧应设置长度相同的加、减速区段,布置图参照图13.4.4客运汽车 停靠站,其长度根据侧分隔带宽度,按表13.4.4中主线设计速度对应的渐变率要求 确定◎

3停车场沿主线的纵向最小长度宜大于30mo

13.4客运汽车停靠站

13. 4.1高速公路主线侧不应设置客运汽车停集站。

13. 4. 2客运汽车停靠站范围内主线的最大纵坡应不大于2% ,地形特别困难时应不 大于3%rt主线平曲线、竖曲线指标应符合表13.4.2的规定。

13.4.2客运汽车停靠站范围内的主线线形指标

i殳计速度(Wh)

IOO

80

60

≤40

輦小圆曲线半径(m)

800

500

250

150

輦小門形竪曲线半径m)

[0 000

4 500

2 000

1 OOO

扳小凹形竖曲线半径(蹌

4 500

3 000

1 500

1 OOO

13. 4. 3 一级公路主线侧客运汽车停靠站布'置应包括渐变段、加(减)速车道、停 留车道等,其布置如图13.4.3所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停靠区与主线右侧硬路肩之间必须用侧分隔带或护栏隔开“

2变速车道及其渐变段长度,停留车道於度应不小于13.4.3的规定“

3侧分隔带宽应不小于2. Om,变速车道右侧硬路肩1.5Om,停留车道宽应不小于

5. 50m,站台宽 3.0∏l

13.4.3…级公路客运汽车停靠站示意图(尺寸单庄:m)

13. 4. 3 一级公路客运汽车停靠站变速车道、停留车道长度

主线设计速度km/h)

10()

80

60

减速车道妇

渐变段 (1/20) (III)

70

70

70

减速段E (m)

100

90

70

二次减速车道灼m)

50

50

40

停留车道A11»)

30

30

20

(二次)起始加速车道加m)

40

40

30

加速车道L

加速段(m)

130

110

80

渐变段以n】)

65

60

50

13. 4. 4二级及二级以下公½⅛M⅞I⅛¾⅞≠⅞⅜⅜f⅛布置应包括加(减)速区段、 停留车道等,如图13. 4∙ 4明歹*龙暗香卞列规定丄

1停靠区与道路行例 2]、或衍繇面标线区分。、:"'弋、,.

2站台前停靠区咿疏k度相与WJ加,威沌区既典卷度应符合表13. 4.4的 规定。                                   '* «,

3停留车道长WmO                     \\, V\

4相邻行车⅛⅛豢线的分隔带(标M*停留车道、:站寿宽度依次为O. 5m

3.5m2.25mo     " H              .                        脖 !

---卜

I i                                                                                                                 ⅛ ⅛ !-

检           嚟         _ __ __ _______

I f∣~~   _   3⅛rl⅞⅞ i         Γ T

..........   3              __                 目.芝述笑:Zfe.£:終             _".     ,;屬 ~~

悬       慶

El减速区段  竿

Li……位:25……

一厂停留车道二

-  加速区段丄

⅛        ¾s¾                          及心:

⅜ ¾ ≡

.......AyX

.≡                           fi∕

餐 率              ;        勢 彎

13. 4. <~⅛⅛~级以下公路客:二门•:;•*.!;站术意財尺歹位:m) 13. 4.义\三宏災以下公路客冨f⅛停輟长度

主线设计速度km/h)

至"•

30

20

渐变率

1/12. 5

>l∕ιo

1/7.5

1/5

加、减速区段长(m)

60      ~

二二二 y戸二 A

40

30

20

13.5高速公路上的U形转弯设施

13. 5.1互通式立体交叉间距大于30km,或人烟稀少的西部荒漠戈壁、草原等地区 大于40km时,应在适当位置设置U形转弯设施。

13. 5. 2 IJ形转弯设施宜按双向设置,其几何布置应包括加(减)速车道、转弯匝 道,如图13.5.2所示。

转弯匝道


减速车道


加速车道


13.5.2 U形转弯设施术意图

道路基宽度7. 50m o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1本规范执行严格程度的用词,采用下列写法: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 “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引用标准的用语采用下列写法:

1) 在标准总则中表述与相关标准的关系时,釆用“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 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O

2) 在标准条文及其他规定中,当引用的标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时,表述为 “应符合《XXXXXXXXX)的有关规定”。

3) 当引用本标准中的其他规定时,表述为“应符合本规范第X章的有关规定”、 “应符合本规范第X∙ X节的有关规定”、“应符合本规范第X∙ X∙ X条的有关规定”或 “应按本规范第X ∙ ×∙ X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件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17)

条文说明


总则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扩建公路的设计,其中“改扩建”按照《公路工程技 术标准》(JTGBOl—2014)(以下简称(2014))的术语解释,包括公路项目 的改建和扩建。

根据全国调研结论和交见 本' 称《规范》)修订仍坚持以瓣线几何设计、岛 通工程等相关专业规范白瀛J稣!现恭諒公泞谖員:“以'


袈各路线设计规范》(以下简 毎合公路桥梁、隧道、交 级鼬”的特点,本次修订


中细化、强化了对总•!響十切相关专帝协调等内布和要求W曾电了 “公路沿线设施” 部分内容,以实现主*庐交通工猝及沿技i殳活相互协调,臨为洛建设项目成为完整 的系统工程,符合安f. >保、可持纟獄•屐的mI标。    :.

1.0.3当前,在费国咨路网建设认翥况规模之后,公路建■!应|]重完善路网结构, 逐步构建“两个公»1 ”等方面。打盘.」 :■■:: b强调以公審瑙旨决定项目技术等 级的原则,逐步扭点面在公路技咨站准确定中的决定性作車 #各项目设计时,应 首先进一步论证确定⅜i‰功能;而寐据功能论证选用技术咪级*结合交通量和地形 等条件选用主要技术扌*蔡錘

1.0.4本次修订调体设计”的1>>: A     發、体设计”到“公路项

目的总体设计”,即在路僉体丧就的基础上,把与盆扁页屋勤J察设计相关、但其他各 专业规范未覆盖或各专业之I'赢窓喚来.

1.0.5路线走廊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应遵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近远结合、 综合利用的原则予以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慎重研究并确定公路路线走向和走廊 带。路线设计应综合考虑公路项目与各种运输体系的衔接关系,尽早做出规划,处理好 已建工程和新建工程的关系和布局。在确定公路等级时应根据公路功能,并遵循照顾发 展与适度超前的原则,处理好同其他工程的关系,以合理确定公路走廊.

1. 0.6路线方案是路线设计的核心。在进行总体设计过程中,应对采用不同设计速 度及其对自然环境等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证。当有多种方案时,应作同等深度的技术经济 比较。

1. 0. 7路线线位的选定应特别强调对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的调查,在此基础上方能 进行路线线位及主要平、纵面技术指标的选定。

结合沿线区域气候特征研究还包括“沿线区域气候”,即指公路沿线由于区域地形 所形成的雾区、风口、暴雨中心等。

1. 0.8加强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重要的国策,应减少因修建公路带来的 对环境、自然景观的影响,提高公路环境质量。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特别注重线形的 视觉诱导和线形的连续性,以及同沿线环境相协调,以增进舒适和安全感。

1. 0. 9路线线形设计的各单项技术指标多数是按相应公路等级的设计速度规定的最 小值。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所进行的组合设计要符合第9章线形设计的有关规定。线 形设计中应根据地形、地质、技术难度及其工程量大小等具体情况进行优化。优秀的设 计不只是单纯的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规定,而各项技术指标都采用低限值也未必就能节 约工程规模和造价,其关键还在于设计者能将各种因素综合地进行考虑,创造性地进行 “各种技术指标的组合设计”。设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结合工程实际情况, 在高限与低限指标之间进行科学、合理地组合搭配,并对特殊问题进行合理处置。

公路是带状的三维空间工程实体◎根据相关领域的研究及技术发展,有条件时可以 基于运行速度、三维仿真以及驾驶模拟等技术方法,在对公路、构造物及沿线地形、地 物等三维建模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公路建成后的整体环境和驾驶状态,对公路线形设计 进行检验和分析评价O

1. 0.10从《标准》2003)、《规范》2006)在公路设计中引入运行速度检验和交 通安全性评价以来,尤其是《公路建设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2004)发布实施以来, 我国在基于运行速度方法基础上的公路交通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逐步成熟。实践表明: 基于运行速度等评价技术方法,通过交通安全性评价能够有效识别、发现公路项目在设 计、建设和运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或问题,从而优化路线设计、采取必要的交通工 程和安全保障措施,这些是非常必要的。

本条文所指的交通安全性评价是指在设计阶段由设计者或者第三方按照现行《公 路项目安全性评价规范》JTG B05)等要求,从交通安全性角度对公路路线设计、相 关专业设计与协调开展的分析与评价工作。公路设计中应依据交通安全性评价结论优化 设计,并完善相关安全设施等。

1. 0.11分期修建方案是指根据近、远期交通量以及资金筹措情况,在综合论证的基 础上作出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等相应设计◎

我国修建高速公路的初期,由于认识与经济基础等原因曾走过一些弯路,如早期的 横向分幅分期修建就有过深刻教训。因此,《规范》(2006)中就曾明确规定:高速公 路根据规划、路网功能的要求或交通量等因素,宜采用纵向分段或按工程项目分期修建 的方式,并明确四车道高速公路整体式断面路基路段不得釆用横向分幅分期修建。

1. 0.12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高速公路以来,至2016年底已建成了 13万 余公里的高速公路,但早期修建的主要为四车道高速公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 量日益增长,部分四车道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明显下降。近十年来,全国陆续实施了一 批髙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应也开展了较多的相关研 究。本次规范修订吸纳了《髙速公路改扩建技术政策研究》等项目在改扩建时机掌握、 改扩建方式、指标掌握等方面的成果,在明确公路改扩建应遵循的总体原则的同时,对 建设方案论证、技术等级选用作岀明确规定。

2公路分级与等级选用

2.1公路功能与分级

2.1.1根据《标准》(20^^^中强调公路功能的要求,本条明确 了公路功能分类:公路吵呕咿绑绻公盗快散公路和支线公路三类。干线公 路细分为主要干线公弟航罗罕线公路,集嵌会您l⅛为主要集散公路和次要集散

公路功能类别可按下列步骤确定:

干线公路;当主要控制点为B层节点时,该公路应为次要干线公路;当主要控制点为C 层节点时,该公E各应为主要集散公路;当主要控制节点为D层节点时,该公路应为次 要集散公路;当主要控制点为E层节点时,该公路应为支线公路。

路网服务指数* 路功能类别越番"兀 公路的车公里比率帆 计算O


要度,确定各啤能分类.

园里阳汁算眞匕羹及车公里比率,绘制形 g标准累以曲线图,

枣域内存打E!控制N.雨近的两蠢Z


、路时,应通过路网


车公里比率:


里程比率:


路网服务指数:


公备车公里比率点公路里裡比率之比OR方法为:岡利K域内∙1'JF条公路,如 、里程比牛Λ√∙以縉网如务指数R ⅛


VKT

Avmti-    ■ 100%



!式


务指数越大,则公 3 1 ,…71)2~1 )〜式(2-3)


(2-1)


(2-2)

(2-3)


2-1节点的层次结构

节点层次

心节点

主要节点

Λ

北京

各省会、自治区首府、宜辖市、特区

B

省会或同治区首府

各地(市)政府所在地

C

地(市)政府所在地

各块(市)政府所在地

D

县(市)政囈皺E.

各乡、镇政府所在地

E

乡    羸 地―...•一

'V羹恳.        铅行政村

其中:VKTt——路网中第£条公路的车公里(PCU ∙ km),即该公路上通过的车辆数与

平均行驶距离的乘积;

VKTl一一规划区域内路网中所有公路的车公里之和(PCU ∙ km)

Kt——第,条公路的里程(km)

Kl——规划区域内路网中所有公路的总里程(km),

2-2公路功能分类指标

分类指标

功能分类

L主要干线公路

次要干线公路

主要集散公路

次要集散公路

支线公路

适应地域 与路网连续性

人口 20万以上 的大中城市

人口 10万以上 重要的市县

人口 5万以上 的县城或连接十 线公路

连接干线公路 与支线公路

直接对应于交 通发生源

路网服务指数

⅛i5

10-15

5 ~ 10

1 ~5

< i

期望速度

80 km以上

60km以上

40km以上

30knι以上

不耍求

出入控制

全部控制出入

部分控制出入 或接入管理

接入管理

视需要控制 横向干扰

不控制

2.1.2本条与《标准》(2014) 一致,对技术等级划分的依据和高速公路设计交通 量进行了修订。

本次修订从汽车运行质量、控制出入、车道数与车道内是否专供汽车行驶等几个方 面考虑。

高速公路单向最少设置两个车道,对允许进入的车辆进行限制,设置中央分隔带分 隔对向交通,采用立体交叉接入等措施全部控制出入,排除纵横向干扰,为通行效率最 高的公路C

一级公路单向至少设置两个车道,根据功能需要采取不同程度的控制出入。具备干 线功能的一级公路,为保证其快速、大容量、安全的服务能力,通常采用部分控制出入 措施,只对所选定的相交公路或其他道路提供平面出入连接,而在同其他公路、城市道 路、铁路、管线、渠道等相交处设置立体交叉,并设置隔离设施以防止行人、低速车 辆、非机动车以及牲畜等进入;而当一级公路用作集散公路时,纵横向干扰都较大,通 常釆取接入管理措施,合理控制公路和周围土地接口的位置、数量、形式,提高安全保 障和服务水平Cl

二级公路是在行车道内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当慢行车辆交通量较大,街道化 程度严重时,可采取加宽硬路肩的方式增设慢行车道,减少纵横向干扰,保证行车 安全。

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为供汽车、非汽车交通混合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四级公路在 交通量较小时釆用单车道),允许拖拉机等慢行车辆和非机动车使用行车道,其混合交 通特征明显,抑制干扰能力最弱。

本次修订与《标准》(2014) 一致,将适应交通量更名为设计交通量,并对高速公 路、一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范围进行了调整,其设计交通量受车道数、设计小时交通量 系数、方向分布系数及道路条件等多个因素影响,公路服务水平由四级调整为六级,即 将原二级服务水平细分为二级和三级,原四级服务水平变为五级与六级,以体现依据公

—100 ɪ-

路功能和地区差异选取设计服务水平的灵活设计思想。

多车道公路远景年不同服务水平下的年平均日交通量,按式(2-4)计算:

AADT ~                              (2-4)

式中:AADT——年平均日交通量(PCHAl)

G7——设计服务水平下单车道服务交通量;

K一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由当地交通量观测数据确定;

D——方向不均匀系数;

N——单方向车道数。

按照公路功能决定技术等级的原则,干线功能公路设计服务水平由三级提高至二 级,而且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方向分布系数均采用最不利数值,推算岀高速公路、一 级公路设计年平均日交通蛰下限值为15000辆/ H O

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与设计交通堂受双方向流撞比、超车视距、管理水平、路侧干 扰等多项因素的影响,故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设计小时交通量应按整个断面 交通量计算,而且设计通行能力与设计交通量的范围有一定的重叠交叉。其年平均日设 计交通量应按式(2-5)计算:

AADT = CI) X RyK                        (2-5)

式中:AADT一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PeU/'d)

CD——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

Rl)—一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方向分布修正系数;

K——设计小时交通虽系数,根据当地交通虽观测数据确定。

按公式计算,设计推荐釆用的双车道二级公路上限交通虽15 000辆/日可作为双 车道公路与多军道公路的交通童门槛值4单车道的四级公路考虑到当前公路建设的政 策、各等级公路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范围的连续性等,其设计交≡ffl⅛400pcu∕d以下。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年平均设计日交通量如表2-3所示。

2-3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還

公路等级

设计速度 (km/h)

设计通行能力 (PCl√d)

方向分布 修正系数

设计小肘

交通贤系数

年平均口设计 交通燈 (pcu∕d)

二级公路

40 — 80

550 -1600

0. 88-1.0

0.09 -0. 19

5 000 ~ 15 000

三级公路

30 ~40

400 -700

~ 1.0

0. 1 - 0. 17

2 000 -6 000

四级公路

20

<400

0. 88-1.0

0. 13-0. 18

<2 000

2.1.3公路釆用的设计车辆其外廓尺寸、载质量和动力性能是确定公路几何参数的 主要依据。根据调研显示,当前运营车辆的外廓尺寸有较多车辆长度超过16m,出现了 18m20m甚至到26m的超长车辆CJ从公路投资与车辆行驶安全考虑,本次修订根据我 ——101 —

国《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 1589—2016)的规定, 考虑满足标准运营车辆ιoo%的需求条件,增加了大型客车和钗接客车两种车型,并将 原来的鞍式列车调整为18. Im长、2. 55m宽的钗接列车。

在公路项目设计中,应根据公路功能及车辆组成情况,综合确定所选用的设计车 辆;并依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转弯行迹、综合性能等参数,进行公路路线与路线交 叉的几何设计,使得公路主线、各类交叉与出入口等均满足对应设计车辆的正常通行 条件。

从公路项目所承担的功能角度,干线公路和主要集散公路的设计车辆应选择小客

车、大型客车、饺接客车、载重汽车、铉接列车等五种;次要集散公路的设计车辆应包


括小客车、大型客车、载重汽知咬建蕴商设财赛辆应包括小客车和大型客车。对于 有特殊通行要求的公路,其跻f年!呼治慝% f¾y


12.0


b)我重汽车


2-1

__ 102 __


G)W华车


18.0



e)钗接客车

2-1设计车辆代表车型的外廓尺寸(尺寸单位m)

2. 2公路技术等级与设计速度选用

2. 2.1交通量预测中一个主要指标是预测年限。新建或改建公路,不应只根据现有 交通量,而应考虑到远期可能发展的交通量◎确定公路的使用年限是困难的,因为不同 构造物的实际使用寿命(或使用年限)是不相同的,如路基的使用年限预计可达50年 或100年;路面为1530年;桥梁为25 ~ 100年。以上预计年限是以正常养护和构造 物不废弃为前提的,桥梁的使用寿命随重型载荷的累计频率而变化;路面的使用寿命则 取决于路面结构和累计轴载。

设计交通量按多少年预测,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的影响。如果预测年限长,初期 投资大,养护投入也大,若初期不能充分发挥效益,将导致资金和设施的闲置和浪费; 如果预测年限短,通车几年后交通量很快饱和,而不得不扩建,既影响交通,又增加建 设成本。当然,一条公路在超出设计年限后,仍会长期继续服务下去,只是服务水平下 降,例如运行速度降低、驾驶自由度极大受限等。

公路远景预测设计年限既要考虑适应一定时期内的交通需求,又要兼顾公路投资和 结构物使用年限,而应有所差异。但过长会因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预测交通量误差 偏大,设施闲置。故依据国内外经验,本次修订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设计交通量预测 年限,均规定为2。年。二级公路、二级公路按15年预测;四级公路交通量较小,设计 年限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排除合理地延长或减少。

同时在选定等级之前,功能是已知条件,故预测年限应与功能挂钩。也就是说,功 能越强,预测年限应该越长,越需要长远考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布局。在《标准》 (2014)中虽然提到功能,但没有将公路的功能——明确地与预测年限对应,而是依然 与等级挂钩规定了各级公路的预测年限,为了方便实际应用,公路等级的确定应该有交 通量作为基础,而交通量预测首先应该有预测年限。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可取两个相邻 年限分别预测,再结合公路功能与地形等条件综合选定公路的等级。

2.2.2本条突出以公路功能选取公路技术等级的理念,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 展水平与地形、地貌差异等影响。各地公路交通发展不均衡,为了体现差异性,同一功 能类别的公路不宜只对应一个技术等级的公路。选用技术等级时,应首先根据公路网规 划、地区特点、公路的交通特性等因素确定公路功能,然后根据功能结合交通量论证选 用公路等级。

1《标准》(2014)3.1.2条第2款规定,主要干线公路应选用高速公路CI本 次路线规范修订结合公路技术等级划分考虑的因素,体现交通量、区域差异等对本款进 行了细化。规定一般情况下,即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在15 000辆小客车以上时或沿线 路侧干扰大时,应采用高速公路。特殊条件下,即在城镇密度低、非机动车与行人稀少 的地区,且年平均日设计交通量低于15 000辆小客车时,可选用一级公路或二级公路。 但为了保障主要干线功能,应增加控制干扰的措施,规定主要干线公路选用一级公路

时,必须实施部分控制岀入;选用二级公路时,必须实施接入管理等措施,当货车混入 率较高时,宜间隔设置超车车道,减小纵横向干扰。当条件变化时,接入管理与部分控 制出入等措施无法满足主干线公路的功能时,应改建为高速公路淳

部分控制出入:为降低对路内交通的干扰,除特定条件(主线交通量小,且被交 公路的设计小时交通量小于60辆时)下允许设置少数平面交叉外,其余釆用全部控制 出入。部分控制出人主要适用于主要干线的一级公路。

接入管理:为保障主线车辆的安全行驶,对来自路侧接入口的数量、形式和间距进 行控制与管理,使其对主线交通的影响减至最低。接入管理主要适用于次要干线与集散 的一级公路与二级公路。

2《标准》(2014)3. 1.2条第3款规定,次要干线公路应选用二级及二级以 上公路。本次修订仍依据功能,结合交通童及不同公路等级控制干扰的能力进行技术等 级的选用进行细化。特别对次要干线公路中年平均日设计交通员达到IOoOO辆小客车 时,如果沿线纵横向干扰较大,宜选用i级公路,并实施接入管理Cl对于二级公路基准 条件下,设计服务水平下的最大服务交通地为5 000辆小客车/日,如果沿线纵横向干 扰较大时,设计服务水平下的最大服务交通量将下降至10 000辆小客车/日,当交通量 达到此等水平时,很难满足次要干线公路,短时间内需要改建,因此推荐选用一级 公路α

对次要干线公路当交通量小于10 000辆小客车/日时,且沿线土地开发程度低、混 合交通影响不大时,为保障次要干线公路机动功能,可采用间隔设置超车车道的措施减 小纵向干扰◎根据相关研究成果,间隔设置超车车道的二级公路,存在安全隐患,主要 原因为分隔形式为非物理分隔及驾驶人没有严格按両线行驶,基于此,国外多个国家采 用物理隔离形式分隔对向车道,该形式可保障其运营安全水平,可提髙通行能力约15% O

ɪ 2.3设计速度是确定公路几何设计指标并使其相互协调的基本要索P -经选定, 公路的所有相关要素如平曲线半径、视距、超高、纵坡、竖曲线半径等指标均与其配合 以获得均衡设计。目前,基于设计速度的路线设计方法已为设计人员所掌握,因此本次 修订保持与《标准》20M)的规定相一致*

i高速公路的设计速度不宜低于IOOkn√h5目的是保证高速公路的安全与舒适。 国内外高速公路的运营实践表明:设计速度低于驾驶员的期望差异较大时,运行过程中 极易诱发交通事故,而且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高速公路大多选在一个区域走廊带内,待经 济发展需改造时,提升线形指标很困难,故将SOkn√h作为高速公路设计速度的最低 要求,,

3高速公路利作为干线一级公路的局部特殊困难路段,经论证可以采用60kn√h 设计速度,其涵义是包括技术、经济、安全、环保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比选论证◎论证 通过后,才能作为特殊困难的路段考虑,并且要求小于一个设计路段的长度即小于 15km同时考虑到个别越岭路段地形条件受限时,往往可能大于15km,针对这一特定 条件将其放宽到相邻两互通式立体交叉之间的路段,但应注意线形衔接和交通工程设施

—105 —

的配合。

本次修订体现了功能类别高的公路优先考虑较高的设计速度,公路类别较低的公路 宜选用较低设计速度的理念,即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应按公路在路网中的交 通功能选择设计速度,只有当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时,可降低一档即201<m∕ho

2. 2.4设计路段是指公路采用同一技术等级、相同设计速度的区段。按照公路的使 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一条公路可采用不同的技术等级。同一技术等级可分段采 用不同的设计速度,这样设计更合理并能够顺应地形、地貌与地质等环境条件变化,有 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求。然而,不同设计速度之 间的频繁变化也是诱发交通事故的勢I吝二rd⅛%k釆用不同设计速度的路段不应频繁 变化,同一设计速度的路段不:据以彳£魚簽賞理经验,一般情况下高速公路 一个设计路段的长度不宜小*Wk V^茲公W¾饌澜L个设计路段的长度不宜小 于 IOknlO                                            f ^'




按照运行速度协调券织曜的原则.5! in•沌度的糠《 —… _______ ____________

.妇N之)i⅛渐幽大向小(或反之)变




钗接处前后的运行速度变


化应小于20km∕h,并随着殺:计速度   ..      一 薑

化,使行驶速度自譬'啰就能确保土俩行驶顺恸安全。这W-A 接处前后,路线线JI缶袂术指标应结,业帕的变化随之逐、瞞渡*设计速度高的一侧 应采用较低的平、指标,反之则应采用较高的平、纵技为指贤,使平、纵线形技 术指标较为均衡,幸免||现突变。

米用不同技术标准H不同设计迎i <IiJ ɪ-z s' I■ ii,∙ii'⅛⅛I互衔接的织点1 J般应选在交通量 发生变化处,或ffl⅛⅛⅛⅛明显判⅛⅛需要改变行车速度处J 離公路、一级公路宜 设在互通式立体交叉對喩交叉处;.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廖路宜设在交叉路口、 桥梁、隧道、--------&                        ”1


T同设计路段相互衔


2.2,5采用运行速度


本成熟,而且有了上万公工

路设计时,同时应采用运行速際顒检3錄 性,提高公路运行安全和使用质畫三


设计技术指标的协调,粉性,其理论和方法已基  戲。因此,本阕修订劑规定采用设计速度进行公 SW证瞄路段运行速度的协调性和一致


2. 2.6长期以来,公路限速一直是由公路交通管理部门根据设计速度确定的,由于 与驾驶员的期望有差距而成为社会质疑的热点。本次修订提岀选取运行速度如作为限 速取值依据,同时考虑路段的安全纪录、路侧环境等情况,比较符合实际。

2.3控制出入

2.3.1控制出入就是对出、入口的数量,出、入口和主线的连接位置、方式加以控 制。其作用是排除对交通流的纵向和横向干扰,提高公路服务质量、运行速度、通行能

力和交通安全性。控制出入分为全部控制出入和部分控制出入。

控制出入只对所选定的被交公路、城市道路或服务设施提供岀入连接◎全部控制岀 入的公路有五项主要措施:第一,对允许进入的车辆加以限制,减小车速差,排除纵向 干扰;第二,设置中央分隔带将上下行交通有效地分隔开来,使其互不干扰和影响;第 三,每方向至少有两条车道以便超车,提高车速和通行能力;第四,在同其他公路、铁 路、城市道路等交叉时必须设置立体交叉,严禁采用平面交叉;第五,必须设置隔离设 施防止行人、牲畜等横向干扰。部分控制出入除允许特定条件下设置少数平面交叉外, 其余和全部控制岀入相同CI

高速公路是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C)为充分发挥其快速、安全、舒适的性能,应在长

而位于城

距离内采取控制出入的措施; 均为不控制出入的公路。

rM “集散”两种功能” ............ ..


济开发区的集散公路和双车道公路


2. 3.2 一级公路具有“无

担大交通量、设计速度较窿晩不完.令业闭的佔点,选岸 明确功能或服务目标, 施等O

一级公路作为十线 出入。在交通量小的拦 量小于60辆时方可设’ 散公路时,应实施接 式,尽蛾减少对直行车 宣采用较低的设计速度馬平也  和设置完善的交通工程i蹲:飘、尽竟减臀

控制出入和减少纵、颇「I 扰也能起到防止进入的作用¥



具褪供汽车分向行驶、承


_詳一............... . 绿路时,更需要首先

L焼碱条设计迎"、论断爲的布置U⅛岛釆取控制出入措




路的,应釆用feι^H∙JΓ∕≡L⅛⅛,并根据僵要溪定是否采取控制  乙適利用路网!

i交叉,∏⅛l⅛ft!

!,硏究如何

Iy响,充分

S交叉设计慮參



营地方公路,只有在被摩It的设计小时交通

级公路作为集


篋做好渠化设駅

调围土地繆呻位置、数虽和形 慮断面形式与布也以帯足屛田组成的需要, 纏笋清况, 華布并做好渠化设计 乙,S S

从广姪擞J减少纵、横向干 IMfi⅛⅛速、通阴剪和交j威金盛度会起到某种程度的 有利作用,但这与控制出入或是部分器丽

入”是对出、入公路的车辆、对臓




是不同的两个提


制,以起到排除干扰的作用,这是局¥


瑚号有质的区别。“控制出 线的连接方式进行全面控


横向干扰所达不到和不能相


比的

关于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设置平面交叉的条件,见参考了美国《州际公路几何设 计标准》的规定,即:只有在人烟稀少的乡村地区,当其离开市区或其他交通源有一 定距离而不受影响时,可以允许设置少数平面交叉,但还需满足以下条件:①州际公路 的设计小时交通虽(DHV)小于500辆;②与州际公路平面交叉的道路交通鱼增加潜力 很小,目前平均日交通蛍(ADT)不超50辆等◎

2.3.4在控制出入的公路上,必要时应在能够提供紧急救援、消防、医疗等条件的 地点•设置紧急出口,专供处理事故的特定车辆使用。其位置应选择在通视良好,与外部 ...._ ] 07 ___

公路连接方便的地点。紧急出口宜采用上、下线相对设置。

紧急出口与外部公路的连接道路,有条件时公路等级可以高一点,一般不宜低于三 级公路。紧急出口开口长度一般釆m 15m,并以漏斗形通过连接道路与外部公路相接。 靠近紧急出口的连接道路上应设置活动式栅栏,平时封闭以防止其他无关车辆进入 主线。

3公路通行能力

3.1 一般规定

3.1.1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分析与评价包括公路规划和设计分析、运营分析两个阶 段.公路规划和设计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公路等级,计算在特定的运行状况条件下,所 承担交通量需要的公路几何构造,如车道数、车道宽度、交叉类型等,并预测其他一 些设计要素(如预留中央分隔带、调整路肩宽度、设置爬坡车道等)对通行能力和 运行特性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在已知交通量的情况下,确定规定服务水平的标准 横断面宽度。

运营分析的目的是在现有或规划交通需求下.确定交通流的运行状况和公路设 施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平等级,并计算实际条件下的通行能力,确定在保持某一服 务水平的前提下所能通过的最大服务流量。通过分析,可评价公路运行状况,为 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提供依据,以保证公路处于良好的运 行状况.

通行能力是指公路设施在正常的公路条件、交通条件和驾驶行为等情况下,在一定 的时段(通常取比)内可能通过设施的最大车辆数.将这些条件用服务水平标准来衡 量时,就得到各级服务水平下的服务交通皴.公路通行能力反映了公路设施所能疏导交 通流的能力,作为公路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的重要参数◎通行能力根据使用性质和要 求,通常定义为以下三种形式:

(1) 基准通行能力:在基准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均匀路段的一条 车道或特定横断面上,特定时段内所能通过的鼠大小时流率,通常以pcu∕l√In (辆标 准小客车/小时/车道)或pcu/h (辆标准小客车/小时)为单位◎

(2) 设计通行能力:在预计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管制条件下,条件基本一 致的一条车道或特定横断面上,在所选用的设计服务水平下,特定时段内所能通过的最 大小时流率,通常W PCU∕h∕l∏PCll/h为单位”因此,设计通行能力与选取的服务水 平级别有关*

(3) 实际通行能力:在实际或预计的道路、交通、控制和环境条件下,已知公路 设施的某车道或特定横断面上,特定时段内所能通过的最大小时流率,通常以veh/h/ln (辆自然车/小时/车道)或veh/h (辆自然车/小时)为单位。其含义是设计或评价某一 具体路段时,根据该设施具体的公路几何构造、交通条件以及交通管理水平,对不同服 务水平下的服务交通量(如基准通行能力或设计通行能力)按实际公路条件、交通条 件等进行相应修正后的小时流率。

以上三种通行能力并不能完全表达交通运行状况与通行能力的关系,但考虑到工程 设计人员的多年习惯,并与《标准》(2014)中的设计交通垦指标相对应,因此,仍沿 用这二种通行能力的定义。

1根据公路设施的重要程度,规定了需要进行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分析与评价的 公路设施类型。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本次修订增加了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分合流区 和收费站路段的通行能力分析的规定。依据目前我国公路运营状况,存在高速公路分合 流区与收费站路段拥堵常发的情况,因此,本次修订建议对这两类设施进行专门的通行 能力与服务水平分析与评价,并保持与其他路段均衡。分析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各组成 部分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每*⅛⅛fe螂务水平等级,以了解全线服务水平的 差别情况,并从整体出发,做^十上的调消除潜在瓶颈。

23对于二级、二尊痂/"萩靠顶准七(涕也)对公路功能分类的规定, 作为干线公路的二级公跡叉口,应进行盈松熊另組服务水平的分析与评价; 而作为集散公路的二4,亍统公路IyJr iH[z < Jι质應]亍分析与评价。平面交 叉口通行能力和服林球分析与评价参煦交运输部帳*凉抵《公路通行能力分析 /则》。        ...

3.1.2由于控制术、单一汽车玄通或混合交通,以及公⅛JL⅛构造、多车道或双 车道、驾驶行为、驀行I见则等,都会彫响交通运行条件以及运⅛⅛,并由此影响通行 能力和服务水平。前此S需要对条件∙E"M蜀.分别进行力和服务水平分析。 高速公路与一级公希分%向分隔行驶、不同方向之间交通干响小,可忽略不计, 且具备各自特性,:嚨刀分析与,暇务力迁评价应分方向进彳威声级、三级公路中间无 分隔,双向交通流相逐书如、相互彩嗣.辿节司分析与月喚昇评价应按双方向整体 进行。

互通式立交交叉的匣謨、处合流区及交氛区奪设雄冽成新分差异较大,交通流运 行规则不同,驾驶行为各東乂赢⅛q?能力砰晰评价应分别进行。

由于特定纵坡路段中,麺WW有函≡B木畧多,使该路段成为基本路段 上运行质量较差甚至最差的部分:奧车翘孙系液矣,原折算系数不能适用。另外, 当特定上坡路段的设计小时交通量超过其同向车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时,还需要设置爬 坡车道。因此,需要对特定纵坡路段单独进行通行能力分析与服务水平评价。

3.1.4路侧干扰因素分为5类,即支路车辆、路侧停车、行人、非机动车、街道化 程度等。在公路设计时,可根据各项路侧干扰事件的数据,对各干扰事件的典型状况描 述,粗略地确定该路段的路侧干扰等级。具体的详细分析,可根据《公路通行能力分 析细则》相关规定进行。

3.2服务水平

3. 2.1通行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交通运行质量,因此通行能力的分析、评价 必须与服务水平的分析、评价同时进行。服务水平是用路者在不同的交通流状况下,所 能得到的速度、舒适性、经济性等方面的服务程度,亦即公路在某种交通条件下为驾驶 者和乘客所能提供的运行服务质量。服务水平通常由速度、交通密度、行驶自由度、交 通中断情况、舒适性和便利程度等来描述和衡量。

服务水平划分为六级,是为了说明公路交通负荷状况,以交通流状态为划分条件, 定性地描述交通流从自由流、稳勺变化阶段。服务水平的划分,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饱和度海布嘎VL三级公路以延误率和平均 运行速度作为主要指标;交娃魁延误来妪薇

≡∖速度高,行车密度 鸯或基本不受交通流中 漆矗戈行人提供的舒适度

;事故路段不会产生


M M                                   i                 1

水平很高,较小交通福癖戈行车障碍釦,在事故隱 级差些C

紧张,                                   M


Ill —

由于用来衡量服务水平等级的主要参数随公路设施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各类公 路设施评价服务水平的主要参数如表3M所示。

3-1各类公路设施评价服务水平的主要参数

公路设施类型

评价服务水平的主要参数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路段     _____

饱和度v/C与速度差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匝道及其交织区

饱和度υ∕C和密度

80knι∕h , 60km∕b的二级公路路段

延误率(%)和平均速度km/h)

40kn√h的三级公路路段(含40km∕h的山区二级公路路段)

延误率(%)

平面交叉(无信号控制)       _____

延误(S)

收费站

延误指数

三级公路在我国公路网中,大多是为乡(镇)村经济、文化、行政提供短途的可 达性运输服务,对平均速度的要求不高,因此,设计速度较低的二级公路服务水平仅用 延误率作为评价服务水平的主要参数。

公路规划、设计既要保证公路服务与车辆运行质量,还要兼顾公路建设的成本与效 益。考虑到设计小时交通量是年第30位小时交通量,因此设计采用的服务水平不必过 高,但也不能以四级服务水平作为设计标准,否则将会有更多时段的交通流处于不稳定 的强制运行状态,并由此导致更多的时段内发生经常性的拥堵。因此,原则上高速公路 和一级公路采用三级服务水平进行设计。基于使用功能差异,作为主要干线公路的高速 公路可提高一级服务水平进行设计,作为集散公路的一级公路可降低一级服务水平进行 设计。而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平面交叉采用四级服务水平设计,同样,当二级、三级 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也可提高一级服务水平进行设计。

四级公路为支线公路和地方公路,主要提供短途的可达性运输服务,因此,四级公 路服务水平不作规定,可视其用途、作用、目的等需求而确定。

3. 3设计小时交通量

3.3.1设计小时交通量是确定公路等级、评价公路运行状态和服务水平的重要参数。 设计小时交通量越小,公路的建设规模就越小,建设费用也就越低。但是,不恰当地降 低设计小时交通量会使公路的交通条件恶化、交通阻塞和交通事故增多,公路的综合经 济效益降低。因此将全年小时交通量从大到小按序排列,设计小时交通量的位置一般采 用第30位小时,或根据当地调查结果控制在第2040位小时之间。

3.4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

3. 4.1各地区在应用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K)时,应尽可能地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确定符合地区特点的设计小时时位及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当缺乏观测资料时,设计小

—112 `—

时交通童系数(K)也可按式(3-1)〜式(3-3)进行计算:

K = [ -4. 1056In(AADT) +49.9271] × (1 + A) ÷Δ

K = [- 2.42831n(ΛAPr) ÷ 31.7670] x (ɪ +4) +Δ

K = [ — 1.5648In(AAP7,) ÷ 23. 1640] × (1 +4) +Δ

以上式中:K—设计小时交通蠻系数(%);

AADT——年平均日交通量(Veh/d)

A——公路所在位置的修正系数;城市近郊取0,公路取4.0%

A--地区气象修正系数,-10% ≤A≤ 10% —年中气候变化显著则选大

值,平稳则选小值,其中:华北地区平均值为-9. 23%,东北地区平 均值为8. 31%,西北地区平均值为7. 18%,华东、中南和西南地区可 不修正。

3.4.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虽然不同,但可合并计算C)

(1)高速公路

根据交通运输部在北京、广东、浙江、河北、河南和辽宁等省(直辖市)52个高 速公路观测路段的调查数据,建立了高速公路速度一流量关系,如图3」所示。

,内侧车道

,外侧车道

O ---------------------------■---------------------------■--------------------------------------------------------------------------------------

O          500        1 000       1 500      2 000       2 500

¾L'S (PCUzh)

3-1諸建公路速度一流散关系图

影响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随公路等级与公路设施类型的不同而异。虽然本规范提供 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修正系数,但要说明的是:路面使用质量尤其是平整度、摩擦系数 对通行能力的影响较大;而雨、雪、雾等气象因素以及交通事故等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同 样也较大。由于路面使用质量及气象的影响程度变化很大,目前也没有数据支持,故在 主要影响因素中未计入这两种因素。因此,本规范中的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是在路面使 用质量良好及气象条件正常情况下的关系及参数值。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本次修订将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计算合并在一起, 共同都有路侧修正系数,对于高速公路封闭运营的特征,该指标取L 0

(2) —级公路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可根据需要控制岀入的多车道公路,且必须 设置中央分隔带。从车辆运行特征来看:一级公路不同方向行驶的车辆互不干扰,车辆 的超车行为是在同向超车道上完成,只有当同方向车流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超车行为 才会受到限制。所以,在不考丿卷瓶不立机羽供他搏向干扰的理想条件下,一级公路的运行 特性与高速公路相似,其wf⅛⅛≡SW、评价的方法。由于一级公路未 排除路侧干扰,车辆需疑明蜂道,面商行质量不如前者,其通行能 力和服务水平均有一诲减.因此,其通打紐丿魚高速公路作为基准,按路侧 干扰等因素进行进T蚯。•「;•.• ¾

本次修订对公簞咿影响不大的队汨韭行了删减,体的项目,需要进行系 统、详细的分析日#贵绥照交通辺砒I圳*林非《公路≡分析细则》。

E 1                         S 1

3.5互通式立3的通行能力.

L H

■ I                                  I I

3.5.13. 5.2∣在版行高速公珞阂划∙FI攻计时,不仅要对寥略路路段通行能力与服 务水平进行分析4评乌,还应对g式立体交叉的匝道、事寸区及其交织区和收费站 进行分析与评价「草齢整条高士"玲的∙M"通行能力喉顷J-能产生“瓶颈”的地 段,并提出应采哋逾C程措施:使全典眠序水平保罗■寫%

关于高速公路愈眞体交叉匝道、分%盘区及嫁嗾和收费站路段的通行能力 分析与评价,以及平起密?、设计通行能力芬析寻跡择血范仅对这两部分作了定性 的规定,而其量化的分标《5^!笠J匹參些扌絳推荐标准《公路通行能力分

3.6二级公路、三级公路通行能力

该研究是根据七省一市所观测的公路条件数据库、交通状况数据库的资料,建立速 度与各种公路环境条件变量的统计模型,然后将每一观测点的实际行驶速度按行车道宽 度、路侧干扰和地形条件等具体情况调整到理想条件下行驶速度,以此建立速度一流量 关系模型(图3-2)和延误率一流量关系模型(图3-3 )o

— 114 —

OOOOOOOOOOOOOO

I23456ts-89O123

11 IL 1


3-2二级—流量曲线


Si

:              图 3-3

三以公诒路段的设有


二级公路、

了不同设计速度60km∕h . 比例则反映了不同JH华异■因此


流燈(pcu∕h)

公路的延误率一流仙仙线

二级公路基?亍能力取值主要反映 km/h)和不同路ST^H⅛响,而不准超车区 比例则反映了不同iφφ⅛..因肝••同Wmrwh设计速蘭勺教、三级公路、由于 所处地形不同,其不毎魏区比例会冇状j∙.:的"旱,,如位询"謨 微丘区40kn√h的三 级公路,其平、纵线)1⅜⅛⅜显要高于重丘..山"4OkmZ歩祜约公路,导致不准超车 区比例显然要高得多,% ;较大,f*≡rfJt上限;而重丘、山区 40km∕h的二级公路则应取M

4总体设计

4.1 -般规定

4.1.1根据我国公路今后一段时期的建设特点和需求(完善路网结构、建设两个公 路体系等),依据本规范修订的总体指导思想,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扩增、深化和细化, 以指导各级公路项目在勘察设计中重视、加强总体设计。修订后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般规定、公路功能与技术标准、建设方案与建设规模、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设计检 验与安全评价等五部分,从不同阶段、不同专业角度,细化总体设计的要点。

本次修订根据我国公路网建设条件和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的需求,扩大总体设计的 内涵从“公路路线总体设计”到“公路项目的总体设计”,即在路线总体设计的基础 上,把与公路项目勘察设计相关、但其他各专业规范未覆盖或各专业之间需要协调、统 筹的内容均纳入进来。从一定意义上扩大了本规范覆盖的专业范围、扩大了适用和指导 的范围,使得本规范实际上成为承接《标准》2014),覆盖公路勘察设计全专业、全 过程的系统性行业技术指导文件。

本条明确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公路功能是确定公路项目的技术等级、主要技术指 标的基础条件。因此在总体设计中,首先应通过分析论证,结合公路建设项目的前期工 作,进一步论证确定项目的功能定位。

4.1.3由于公路建设项目具有不同的建设条件和特点,总体设t]-的内容会有所差异, 不能一概而论。总体设计环节和内容,应贯穿公路项目勘察设计的全过程,并随着项目 建设阶段不同,逐步深入和细化。

4.2公路功能与技术标准

4.2.14. 2. 2分别明确要求总体设计中应论证确定公路的功能、技术等级、设计车 型和车道数,并明确论证确定上述内容的主要依据和需要重点考虑的相关因素。其中论 证确定公路功能是公路项目设计之初,应首先进一步论证确定的工作内容。第4.2.2条 规定,一条公路可根据功能和交通量变化,论证分段采用不同的技术等级。

4.2.3《标准》2014)给出了五种不同的设计车型的外廓尺寸。原则上,不同功 能和等级的公路项目,设计车型选用应有所差异和侧重。不是所有设计车型均适用于各 技术等级的公路项目的。干线公路应满足五种设计车型的通行要求,同时与干线公路直 接衔接的集散公路则应适当兼顾干线公路设计车型的通行需要。支线公路应以侧重满足 小客车和载重汽车的通行要求为主。

4.23 沿线地形、地质与自然等条件是影响公路设计速度的主要因素,设计速度选 用与沿线地形、地质与自然等条件相适应已成为共识。因此,本条规定有别于之前很多 项目习惯性长距离、大路段采用一个设计速度的做法,明确要求公路主要几何指标与设 计速度密切相关,实现公路总体线形与沿线地形等条件相适应、相契合,首先应从分段 论证确定设计速度开始。不同技术等级、不同设计速度的设计路段相互衔接的地点和位 置选择应合理,避免在公路项0的基本路段进行设计速度过渡变化,条文第2款给出了 不同技术等级和不同设计速度衔接变化的推荐地点和位置另外,关于设计路段的说明 请同时参阅本规范第2. 2. 4条的条文说明。

4.2.8本条明确改扩建公路项目在技术标准和指标釆用的总体原则。同时,结合改 扩建公路的特点,允许局部条件受限路段其设计速度和几何指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降 低技术标准。例如,对于高速公路项目而言,不应因局部条件受限,技术标准从髙速公 路降低为一级或二级公路.

4.3建设规模与建设方案

4. 3. 2本条第3款根据部颁《关于西部沙漠戈壁与草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执行技术标 准的若干意见》(交公路发〔20400号)的相关内容编制,应用时可参阅该文件要求。

....................ɪ i7 ___________

4.3.4本条中关于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要求,依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3号)的相关规定。

4.3.6本条提出了各级公路交通工程和沿线设施设置原则、配置标准和建设规模的 要点,强调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作为公路連设的薄要组成部分,应按照“三同时”原 则,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菲贯彻.落娜线总俺设柞的思想和相关控制及影响因素,使 其能与路线设计成为有枇初系统桂工程。但当贏却期预测交通量较小时,可通过论证 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方案。            *

Z-              -■                        √ . ɪj f ɪ -ɪɪɪ- - -                      %簽

4. 3. 8结合部颁'《关于西部沙*屜与草源地区高速公路星设执行技术标准的若干 意见》(交公路发L2Q11400号,及一《高携公路改扩建T翌技未政策》等相关专题研 究结论,在对我国公路改扩建调研怠结的基础上,本条明确肉谟站建工程总体设计应掌 握的基本原则和改扩建交通组织、愉'道建设、路基洪水频率離确走的要点等。其中对既 有公路路基、桥梁、隧道等的利用方案L应在对原有路线⅛⅛全性评价,对原有路 基、桥梁和隧道等构'造物进行结而、承载能力和可靠度等论商与评价的基础上论证 "                       =                                                     / i f;

确定。              羊• 1 ,            J5                         I' Ii

. Λ J \                ____ _                       绍 南

'-L '              f                  、               総 勰

4.4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一一二」

-铲..                                                       ! -                      / -/ ZJ

-t.                    1 ,

A -、                                      √'/

4.4.1-4. 4.4提出公路项涓衣体设计应责彻的环蠢佟斩原则,落实环境保护“三 同时”制度,以及在路绶孟廊⅜⅜⅞V .⅛⅝⅛<f ⅝⅛⅛场设置、建设临时用地环境 恢复等方面的设计要点。’、r

二二:二——二一

4.4.54. 4.6提岀公路项目总体设计在资源节约、材料再生利用等方面的要点内 容,倡导对水资源、钢材、沥青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等的循环利用或再生利用。

4.5设计检验与安全评价

4. 5.2贯彻《标准》(2014)对交通安全性评价的规定和要求,着重强调应根据交 通安全性评价的结论,对应优化设计、完善设施,包括拟定运营期的交通组织管理和速 度控制等措施方案。结合《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项目》(一期)、《公路工程 建设关键技术指标与参数研究》(一、二期)等相关课题对我国当前各级公路交通安全 问题的调査和研究结论,重点对连续长陡纵坡路段、路侧临水临崖等高危路段提出了安 全性评价及完善相关措施的要点内容。

本条文所提及的“连续长陡纵坡路段”并非特定的坡度、坡长或坡度与坡长组合, 而是在对连续的、相对坡度较陡或坡长较长的路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之后,认为路段通 行能力存在明显降低或路段行车安全性存在影响的路段。由于对路段通行能力和行车安 全性影响的分析评价,不仅与路段的何指标有关,而且与路段的交通 量、车型组成、主导性车型的性擎驕有关,因此,对于具体项目 或路段而言,是否属于“连纟雷源停篱或通递;金性评价来综合分析确定, 包括对路线设计优化、安亀尻及路段交通组昔施建议等。本条文中 提及的“路侧临水、临丿U'路••少:;温折泠成:由亍《遍漩.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JTG D81)的相关规定聲路修全净.也:EE专宽度要满的懵况。

5选线

5.0.2路线方案是由路线控制点决定的。路线控制点可以是路线起、终点,必须连 接的城镇、重要园区、工矿企业、综合交通枢纽,以及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 铁路交叉等的位置。其中路线起、终点,必须连接的城镇、重要园区、工矿企业、综合 交通枢纽,以及特定的特大桥、特长隧道等的位置,是项目建议书中指定的路线必经之 地,也是最主要的控制点。由这些控制点所决定的大的路线方案即称为路线基本走向。

在路线基本走向控制点间,还有若干对路线方案起一定控制因素的点或位置,如: 一般性特大桥、大桥、一般性特长隧道、长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铁路交叉、管线交 叉等的位置,河流的哪一岸、城镇的某一侧、同一山岭的哪一场口、碰口的娜一侧展线 等。这些控制点都将决定路线的局部方案,因此由这些控制点所决定的路线方案即称路 线走向◎

至于中、小桥,涵洞,中、短隧道,以及一般构造物的位置,对路线方案而言,一 般不起控制作用。故在确定其位置时,应服从路线走InJ O

5. 0.4公路选线应考虑的因素很多,且变化很大。同一条件下,往往随设计人员的 经验、水平与手法不同,其设计可能各异,故只能根据实践经验的总结,拟定选线中应 遵循的一般规律,作为原则性条文供设计人员使用,并通过实践,不断取得经验、总结 提高。本条择其主要因素进行了规定:

1强化公路功能这一基本原则的理念。

2必须由面到带、由带到线、由浅入深、由轮廓到具体,在详细调查与勘察的基 础上反复比较论证。

3选线应考虑同农田与水利建设、城市规划以及矿产资源开发的配合。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将土 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 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

—120

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和军事设施用地等。

56保护文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古文化遗址、古墓 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为“不可移动 文物”,根据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保护。鉴于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等未发 掘前很难判断其准确位置,故应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认真调查,尽可能地予以避 开。同时路线选定时应注意保护水源地,并远离危险源。

7利用原有道路资源进行改扩建,节约土地、集中高效、环保的优点是明显的, 造价一般也更低,故鼓励改扩建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尽可能利用 原有道路资源,将利用与改扩建有机地结合Cl

5. 0.5选线控制因素是多方面的,经讨论提出以下具体要求:

1注重工程地质调查、勘察,査清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Ci遇有活动断裂带、滑 坡、崩塌、岩堆、泥石流、岩溶、釆空区、软土、泥沼等不良工程地质的地段应慎重对 待。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承担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一般选择绕避,当必须穿过时, 应选择合适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釆取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其他等级公路在工程 规模和造价增加有限时,宜优先釆用绕避方案。

2应注重对沿线学校、医院、养老院、城乡居民聚居区等各类敏感点的调査,尽 可能减少对其产生影响;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 源,应尽可能减少压覆。

34结合公路自身功能、定位和作用,协调同路线控制点的衔接,与港口、机 场、车站、城镇、枢纽场站等交通源相衔接时,宜利用城市环线或设置连接线,与城镇 发展规划相协调,

5随着我国公路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路修建于崇山峻岭地区,选 线要综合考虑桥梁、隧道、互通式立体交叉、服务区等构造物布设的位置和高程条件, 协调相互关系◎

6处理好与公路、铁路、输电线路、输油管道、输气管道等的关系,尽堆节约资 源选线的重要任务之一 C)

7在平原地区公路选线宜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但应尽蛍避免采用长直线或小偏 角的平曲线。

8 I亚口位置和高程通常是山岭区路线展线的控制要素之一,因此,山岭区选线应 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气候等自然条件,合理利用碰口

9沿河(溪)线选线时,应视需要对顺水桥梁方案与路基方案进行比选论证。

5.0.6公路选线方法一般分为纸上定线和现场定线c,为保证纸上定线成果的准确 性和合理性,本条强调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釆用纸上定线方法时,必须进行现场 核定。

随着工程勘测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发展,目前在各级公路勘察 设计中,已普遍采用CAD技术方法,与传统的纸上定线方法比较,路线设计与优化的 效率显著提高。但对公路选线定线而言,CAD技术从原理上可理解为是对纸上定线方 法的拓展,因此,采用CAD技术选线定线时,也必须进行现场核定。

6公路横断面

6.1 一般规定

6.1.1本条系根据《标准》2014 )中第零嘗翘條透第4∙ Q 14条规定的横断面组成 要素而制定。其中}3款规定角諭:注要组成部分。

6.1.2公路功能、技术宓、癒量和地形等条件是喬弗公旅路基横断面形式的主 要因素。               ^                    ■

1对高速公路和一瘀蓝話言,常1%式路.½4"离式路强毒规的、一般性的 断面形式,应根据项目而i殳#件、用地孕仕捍己禺豈削宜选用o ⅝⅛⅜实际项目中,往 往由于分离式路基断面击式糸设计过程Mi玄求,一股默认选择采用4体式断面的指导 思想应逐渐转变。    ';:                             '.

2根据对国内外?zΓ-4u≡公路项;;的WXJLJ茂研究,包括I喙道路交通安全 科技行动计划项目(一期)?对多车道时中:公師浦形式等的研究*嘔 本次修订对双 向十车道及以上高速公ψ⅛基断面形協出了推荐性意见◎即桐車车道及以上的髙 速公路宜采用内、外幅辭硕各基横断计•” zrf',rΨ1外复合式亨车员髙速公路的交通 组织经验,推荐内幅宜以电f⅛境交通员「;”.匕壬也.提匚 外幅爵妒亍区域交通或货运 交通为主的交通组织与管瞰以

3二级、三级、四级公峰「h罪碁主要釆用废奉:道,眞包部參各段允许借用对向车 道进行超车,因此二级、三级:噸陽勰巻基槌喚痪鼬采用整体式断面。当 局部釆用分离式断面时,应特别窪髓亢¥质湧感提示,避免误行等现象。

I贯彻《标准》(2014)修订的主导思想,本次规范修订取消了对各级公路路基 宽度的具体规定,改变了上一版《规范》中各级公路路基宽度总宽度和各部分宽度 “双控”的做法。修订后《规范》的相关条文,仅对路基横断面中各部分的宽度做岀了 规定,并明确了各部分宽度取用条件、适用情况等。

2根据规范修订全国调研和《标准》2014)的修订成果,本规范修订增加允许 具有集散功能的一级和二级公路,在非机动车、行人密集的路段,可根据需要设置侧分 隔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且路基总宽度中应包含这些部分的宽度Ci对于非机动车道

__ ] 23 __

和人行道的具体宽度等,可论证参考相关专业规范◎

34 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在慢行车辆较多时,可利用右侧硬路肩增置慢车道。但 是根据相关经验,本规范要求对于一级公路设置慢车道时,应在车道与慢车道之间设置 物理隔离设施,以减少慢车道交通对车道内车辆通行的影响。对于二级公路要求车道与 慢车道之间采用画线分隔,并要求对应路段最高限速不应超过60km∕h,以提高路段的 交通安全性。

6.2 车道

1《标准》2014)规定,八车道及以上公路在内侧车道(内侧第12车道)仅 限小客车通行时,其车道宽度可采用3. 5mo内侧车道采用3. 5m的车道宽度,与公路 运营的交通组织管理方式相关联,只有在采用分车道管理通行时,方可采用这一宽度。

2对于以通行中、小型客车辆为主的公路,经论证车道宽度可采用3.5m0通常这 一类公路主要指旅游公路、机场专线公路等。

3对于设置慢车道的公路,慢车道宽度应釆用3.5mo慢车道宽度内已包括右侧路 缘带的宽度。

4四级公路在采用单车道的路段,应釆用较宽的车道宽度3.5mo

5对于需要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公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的宽度,视 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参考城市道路设计相关标准规范。

6.2.2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各路段的车道数应根据预测的交通量、设计速度、服务 水平等确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车道数最少为四个,当需要增加时,基本路段的车 道数应按双数两侧对称增加O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三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四级 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一般情况下应釆用双车道,交通量小且工程 特别艰巨的路段可采用单车道。

6.2.3与中、小型客车比较,货车的动力性能相对,较低,其上坡路段的运行速度对 公路纵坡变化非常敏感。西部交通运输科技项目《公路运行速度设计成套技术研究》 等课题研究表明,大型货车在2%以上的纵坡上就会出现明显的速度折减,而中、小型 客车在3%及以上的纵坡上才会出现明显的速度折减。因此,在大型货车的混入率大

—124 —

时,会明显影响上坡路段公路的通行能力,应设置爬坡车道。设爬坡车道后,将易受坡 度影响的低速车分流于爬坡车道上行驶,这样有利于提高上坡路段的通行效率,又避免 慢速车辆长时间占道行驶,避免了强行超车等问题,有利于行车安全。

根据《公路工程建设关键技术指标与参数研究》(一、二期)课题的调查研究结 论,近十年来,我国高速公路货运车型组成发生显著的变化,货运的主导性车型从之 前的两轴载重汽车逐步演变为五、六轴半挂式铉接列车.该类车型在高速公路货车车 型中总占比达到40%以上,高速公路货运周转总量的80%由该类车型承担。由于高 速公路货运车型组成的变化,而该类车型整体动力性能低下,质量功率比普遍在 5. IkW/t左右,导致其整体爬坡性能大幅下降」具体表现在:相同驶入速度和纵坡条 件下,车辆保持不低于容许最低速度的爬坡长度明显减短;相同纵坡条件下,车辆全 负荷行驶时能保持的稳定行驶速度(或称为平衡速度)明显降低了。基于上述客观 的现状条件,对于四车道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连续於陡纵坡路段(上坡方向), 论证设置爬坡车道的必要性较之前明显增强了。设置爬坡车道应该是减小上述货车性 能过低造成车辆上坡通行速度降低、爬坡能力降低等问题,提升路段通行能力的有效 工程措施。

《标准》2014)中第4. 0.8条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二级公路的连续上 坡路段,当通行能力、运行安全受到影响时,应设置爬坡车道L在实际项目设计中, 应结合公I⅛项目实际交通覺、车型组成、货运主导性车型比例及其动力性能条件等因 素,综合分析连续上坡路段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形响,以论证确定是否设置爬坡车 道,以及设置的位置等CS

关于二级公路设置爬坡车道问题,调查中发现,山岭区的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双车 道宽度为7. OOm时,上坡路段载重车(特别是单挂车)减速与压车恬况较为严重。同 时也注意到广州一增城二级公路有一纵坡大于4%的路段,设置爬坡车道后,行车与安 全情况大为改善的典型案例C资料显示,国外双车道公路亦有当纵坡大于5%时设置爬 坡车道的规定。他们认为国家干线公路上,在设计上造成载重汽车,特别是单挂车显著 减速是不适当的;为了保证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设置爬坡车道是恰当的。

1六车道及六车道以上的高速公路,一般情况下可不设置爬坡车道,主要考虑其 外侧车道可以行驶因上坡减速后的载重车,而内侧车道仍可供小客车正常行驶◎

2本次修订明确,髙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设置爬坡车道的路段"爬坡车道的外侧应 设置右侧硬路肩,以提供安全行车所需要的侧向余宽”但考虑到爬坡车道路段一般地形 条件复杂和爬坡车道车辆运行速度较低等因素,规定:条件受限时,右侧硬路肩的宽度 应不小于0. 75mo此时,右侧硬路肩将不具备故障车辆临时停靠的功能。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加、减速车道与服务区、停车区、客运汽车停靠站、管理与养护 ——125 — 设施等处的加、减速车道由于各自的使用特点不同,对其要求也不尽相同。国外规定高 速公路的公共汽车停靠站的加、减速车道的宽度为3.5Om ,但不得已时,可减少到 3.00m平面交叉的加、减速车道宽度为3.00m。由于加、减速车道在不同的地点使 用,其特点和要求各不相同。本规范对此只作了通用性的规定,即宽度为3. 5OmeJ使用 中可根据具体情况,按不同的要求进行设计。

根据《标准》(2014)中第4. 0.7条规定,本次修订要求在二级公路主线两侧的各 类出入口处应设置过渡段,以提高这些路段和位置的交通安全性。

6∙ 2. 6避险车道应结合交缨痉碎评佐论一证疫會云:潸险车道可修建在直线路段上, 或失控车辆不能安全转弯曜妾嘗道乏前:成疏人P 嶼必,以保证其他车辆以及坡 道下方居民的安全。

《标准》(2014)睽鷲莅9条的私55明确了避险车连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即 供制动失效车辆尽快#金弁车道、減M !∙M.,E.故的专用奉淖「瀬而言之,避险车道设 置目的主要在于让碌平鬲尽快驶斷许藏⅛⅛小其对公vE⅜s常通行车辆、人员和 设施的危害性;当結置避险车直盘也⅛⅛归洪控车辆减JA咨宅?减小自身失控危害 或减轻事故的严重程度g       

避险车道是一补容隔性的工程加,•应客观込识设置避险糸道"勺作用。尽管设置避 险车道能够在一定薊度衆减轻、减小卩"辆失痉乏后的各类事訟的伊重程度和损失,但 从本质上并不能减⅛l⅛辆制动失莎"车辆失控而引起的事⅛⅛M⅛概率。因此,根据 相关专题研究结论丽*水技规范》脩订中对国内多个连续K涂S血路段的运营安全性 调研,对于连续长、%下*路段应品过交迥 如十 评价,在総籟段交通工程和路侧安 全设施的同时,应重,扇ii⅛H施有效的交通組境管理、路段聂质控制与管理等措施来解 决同类路段的通行安全⅛⅛⅛X而不应将设暨避盛车≡4¾7⅛⅛解决连续长陡下坡路段 安全问题的弥补性的工程¾ov^'

S NA

6.3中间带

6. 3.1公路的中间带和中央分隔带在构造上起到分隔对向交通的作用,对提高行车 安全性和发擇公路项目功能具有关键性作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整体式断面必须设置 中间带。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和两条左侧路缘带组成,中央分隔带的两侧设置左侧路缘 带。中央分隔带由防护设施和两侧对应的余宽C组成。其中,左侧路缘带和余宽C提 供了安全行车所必需的侧向安全余宽,并能引导驾驶员的视线。上述各部分的空间关系 如图6-1所示G

侧向安全余宽是公路通行车辆在保持一定速度行车时,行车道两侧需要预留的一定 的安全距离,即车道边线到路侧障碍物(如:护栏设施、路侧边坡等)的安全距离。

ɪ 26 ___

根据相关实验研究,髙速公路上车辆按照一定速度行驶时,车道左、右侧需要的侧向安 全余宽的最小值如表6-1所列。当左、右侧侧向安全余宽小于上述宽度值时,驾驶员受 到心理和车辆高速循迹能力(偏移量)等因素影响,会自然选择降低实际运行速度, 进而影响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对于相邻车道之间,由于车道宽度大于实际车辆宽度, 车道内无固定的障碍物,且车辆与相邻车道上车辆的并行时间较短,则不需要提供额外 的侧向余宽。因此,侧向安全余宽主要是对同一断面、同向车道中的左侧车道和右侧车 道而言的.在公路横断面布置中,左侧侧向安全余宽通常由左侧硬路肩(分离式路基 断面时)或左侧路缘带(整体式断面时)加余宽C来提供,而右侧侧向安全余宽则一 般由右硬路肩(含右侧路缘带宽度)来提供。

M高速公路行车件密间安全余

由于早前公路标准、规范中未对C值宽度与使用条件等做具体的规定,在本期修订 调査中发现,全国各地对中间带布置中左侧路缘带和余宽C釆用等做法不一有的项目 左侧艮各缘带采用《规范》给定的宽度数值时,根据护栏形式等条件保留了 C值宽度,而 有的项目则没有考虑预留C值宽度。本次修订明确,当左侧路缘带宽度采用值大于或等 于左伽!侧向安全余宽(见表6」)时,则无须保留C值的宽度;而当左侧F各缘带宽度采用 本规范给定的一般值和最小值(见表6.3.1)时,则应保留C值宽度G余宽C值在设计 速度大于IOOkm/h时为0. 50m,在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IOOWh时为0. 25mo

中央分隔带采用不同护栏形式时,余宽C值的取用方式可参考图6-2 ~图6-4

127 ——

建筑限界


防护设施宽度

左侧

汽车车体


■侧向余宽


车道

左侧

C

中央分隔带

C

左侧

车道 1

'路缘制

中间带

'路缘带"

6-3采用波形梁护栏时中间带示意图(末设茴路缘石时)



本条系按《标准》(2014)中第4. 0.4条对中间带设置进行了规定。取消了原《规范》 对中央分隔带宽度的具体规定值,修订理由同《标准》对应的条文说明。

1高速公路和作为干线的一级公路,中央分隔带宽度应根据其对向分隔、设置安 全护栏等功能需要确定。

中央分隔带宽度的确定除满足功能的需要外,还要尽蛍避免路基与桥梁因中央分隔 带宽度不同而引起的公路线形和车辆行驶轨迹的频繁变化。对于桥梁较少的公路项目, 可釆用路基与桥梁不同的中央分隔带宽度,在宽度变化前、后应设置必要的过渡段,以 保持车辆行驶轨迹的连续性。对于桥梁设置密度较大的公路,路基与桥梁的中央分隔带 宽度应取同一值。

2作为集散的一级公路,《标准》(2014)中规定其中央分隔带宽度应根据中间隔 离设施的宽度确定。这里的中间隔离设施的功能主要是隔离对向交通,可不要求其防撞 击等防护功能C对应图6」中“防护设施宽度”,在承担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中,即为 中间各类设施的宽度。但这时车道外侧(左侧)侧向余宽仍是需要保证的。

3 左侧路缘带宽度在正常情况下应釆用一般值。设计速度为120km/h, IoOkm/h时对应的左侧路缘带宽度一般值为0. 75m当受条件制约(如复杂的地形 条件、重要的地物等)或多车道公路内侧仅限小型车辆通行的路段,可论证釆用最小 值 0. 50mo

6. 3. 2分离式路基间的间距是指多车道公路采用上、下行分离的断面形式且上下行 均为路基断面时,两者之间的间距和位置。当公路断面从整体式路基过渡为分离式后, 行车道左侧应设置左路肩(包括硬路肩及土路肩八

分离式路基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以满足设置必要的排水和安全防护设施等的需 要,,髙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分离式路基时,两相邻路基边缘之间的距离在边远人烟稀 少、土地荒漠地区宜采用大于4. 5m的宽中间带,宽中间带一般为6~15m°该宽中间 带可随地形变化而改变宽度,不必等宽度。地面较为平坦的宽中间带范围内宜种植草 皮,两侧车道亦不必等高,应与地形、景观相配合。中间带内釆用41 ~61向中央倾 斜的斜坡以利排水。

6.3.3中央分隔带开口的设置是为了使车辆在必要时可通过开口到反方向车道行驶, 以供维修、养护、应急抢险时使用。中央分隔带开口间距应视需要而定,本规范只规定 最小间距应不小于2kmC,

中央分隔带开口处应设置活动护栏,严禁车辆在此转弯(掉头八活动护栏的防撞 性能与等级应与一般路基段相同O

6.3.4分离式路基为供维修、养护或应急抢险之需,应每隔一定距离选择适当位置 设置横向连接道◎横向连接道一般设置在隧道(隧道外)出入口、大型桥梁两端等且 地形相对平坦的位置。

6.4路肩

6. 4.1根据《标准》(2014)规定:高速公路和承担干线一级公路的右侧硬路肩的 “一般值”均为3, OQm, “最小值”为L 50m。承担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右 侧硬路肩“一般值”为1.50m0.75m, “最小值”为0.75m0.25m

正常情况下,右侧硬路肩宽度应采用本条规定的“一般值”;在设置爬坡车道、变 速车道、超车道的路段,受地形、地物限制路段,多车道的特大桥路段,可论证采用最 小值。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当采用小于2.5m的右侧硬路肩宽度之后,则无法满足右 侧硬路肩供故障车辆临时紧急停枣够癘能鑑竖顼此必须配套设置间隔性紧急停车带, 具体参见本规范第6. 4. 3

高速公路和承担干鄆路,当通硬芝辆王要为小客车时(如旅游公路、 机场专线等),其右明飆y譲度ffl⅛⅛内的¾2⅜mo

1鲜明的行车濾外侦边缘线.L≡1⅛旳侨W作用,'廠认,并能提供一部分必要 的侧向余宽,当y碑嘶行车道时.能⅛⅛j⅛ ⅛o因此:导范还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 公路,应在右侧廖路咻:度内设右側路缘带n宽度为o∕⅛∏⅛

2二级公咖*车交通量大的蹈股上潞肩可予以MiI,V^可充分地利用硬路肩 和加固的土路肩命彳∙φ机动车辆,项可保证汽车行驶的通啄*

3二级公命、Ii级公路、卩壯此公路隹路川上设置路上蜘I寸,不得侵入公路建筑 限界,必要时应$典备基,增加以柿』丿*击j汨顶,如设置护#兰、#当土墙及其他直立构件 等所需的宽度。;匕      [二

讒 ≡

6.4.2左侧路轄聲单横断面节勺组成之∙i∕αq/欢级密切相关。

i高速公路、备成为路为分离式路基的,应设貫修如房务,以保证车辆在行驶过 程中所需的侧向余宽編肩,按设规g⅛20k^∕h时采用L 25m, IoOkm/h Jk>⅛H≡O./"/ '

分离式路基的土路肩,段塚度关手或等手獎总ι∕h时,土路肩宽度采用0. 75m  设计速度小于80km∕h时,

路缘带是路肩的一部分并与行车道紧接,其作用为诱导视线、支撑路面并作为侧向 余宽的一部分,以保证充分发挥行车道功能。路缘带应尽量保持一定宽度,避免反复变 化。当为分离式路基时,应在左侧硬路肩内紧靠行车道设置左侧路缘带,其宽度 为 0. 5OnL

23对于双向四车道、六车道(同向单幅两车道和三车道)的高速公路,当通 行的车辆随机性出现故障时,车辆需要经过一次到两次的换道操作、减速到路基右侧的 硬路肩上停靠(这也是右侧硬路肩设置的功能之一)。但当同向单幅车道数达到四车道 及以上时,由于车道数增加,行驶在内侧车道上的车辆需要经过三次甚至以上的换道操 作,才能到最右侧硬路肩上停靠。多次换道不仅使得故障车道停靠的过程变得困难,而 —130 —




采用1.00m,小于或等^


且多次换道需要较长的行驶距离,也会对其他车道上正常行驶的车辆带来不利的影 响。根据国外多车道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营经验,本次修订推荐:高速公路在同向单幅 车道数达四车道及以上时,无论是整体式路基断面还是分离式路基断面,均宜设置宽度 应不小于2.5m的左侧硬路肩,为内侧车道故障车辆提供临时停靠的空间(参见图6-5 和图6-6) o

左侧硬路肩 四

Jl ™中央分隔带■ 路 丨路M1中心



车道 「车道



6.4.3紧急停呷待丿鶴为故障车辘*•供停乍的主要设施之一.IT )⅛键时刻具有重要的 作用。

I高速公路和嚏S刼的r, "i 硬路肩的露度茅于2. 50m时,为使发 生故障的车辆因避让九叫軸9能尽快南开车W设置!泌/服 二级公路,认为有 需要的路段,也可设置电卷带。

紧急停车带的间距顶賢"猝險碑苴JOQM賓急挤带的间距设置,必须考虑 故障车辆可能行驶的距离和又侦鑿"¾内经验,出现故障较多的一类 是轮胎出问题,另一类故障是发薪'∙∙∙4嗇菖行距离与行车速度的2次方成正 比,车速越高滑行距离越长,一般考虑200 ~300m的滑行距离。故障车辆用人力推动 时,小客车在水平路段上1人可以连续推动200m,尽力推动能达到500m左右疗大型 车辆至少需要3 ~4人方可推动,其可能推行的距离也没有小型车长.

紧急停车带前后应设置供车辆减速驶入和加速驶出的过渡段◎考虑到设置紧急停 车带的项目和路段的建设条件一般较为复杂,且车辆在故障停车前一般会有适当的减 速过程,综合考虑工程经济性和安全需要,本规范推荐按照60km∕h设计速度对应的 加(减)速车道流出和流入肘所需要的渐变段长度来确定紧急停车带前后的过渡段 长度。

紧急停车带的宽度各地在实际运用中不是很统一,有的地方釆用5m甚至更宽的

—131 —

值,这无疑对行车安全、停车的便利性等方面是有利的。考虑到经济性并兼顾各地的不 同做法,本次修订较上版有所放宽,由“紧急停车带宽度应为3. 50m”修改为“紧急 停车带宽度应不小于3. 50m,' O

2关于特大桥和特长隧道内的紧急停车带设置,本款规定主要针对高速公路和一 级公路而言,其他情况应满足《标准》(2014)中第8章的相关规定。

6. 5路拱坡度

6. 5.1无中间带公路的路拱一般多釆用双向坡面,由中央向两侧倾斜。有中间带公 路的路拱一般采用自中央分隔带两侧边缘向路基两侧边缘倾斜的路拱。

6. 5.2分离式路基,每一侧车道可设置双向路拱,以利及时排除路面水,当路面宽 度不宽时亦可采用向路基外侧倾斜的单向路拱G具有分隔带的路基上,通常采用向斡基 外侧倾斜的单向坡度,这种单向坡度的车道对驾驶者来说更为舒适,因为车辆在变備车 道时均倾向于同一方向行驶。在积雪和有冻融地区,分隔带两侧的车道也可各自设置路 拱,釆用双向排水。

6. 5. 3六车道及以上公路超高过渡段中出现宽而平缓的路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 一定路段内设置两个路拱,如图6-7所示。


一一T一二一 一

-O

ε)苞建




6-7双路拱线

本期规范修订调研发现,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的部分多车道髙速公路上,局部路段 和位置出现有路面积水的现象,对行车安全冇明显的影响。因此,对于路拱合成坡度过 于平缓的路段,建议通过路面排水分析,发现并消除可能的路面积水问题。路面排水分 析一般通过局部绘制路面等高线图和绘制路面排水方向图等方式,也可通过相应的 CAD软件分析实现。根据《海南省暴雨气象条件下公路交通安全防治技术与示范工程》 专题研究结论,对我国南方暴雨较为集中的地区,当路基超高过渡变化较缓时(尤其 是从-2%+2%过渡,且渐变率小于1/200),易出现路面积水的现象,,对于此类 问题,仰通过局部调整路面超商过渡位笆、超高渐变率、增设双路拱线等措施来予以 改善

6. 5.4二级、壬级、四级公路应采用双向路拱坡度.路拱坡度可根据路面类型和当 地自然条件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干旱地区可采用低值,多雨地区宜采用髙值;位于严 重强度降雨地区、路拱坡度还可适当增大或采用更有利于排水的路拱形式。

6. 5.5

ɜ本次修订对硬路肩横坡的方向及其横坡值作了修改,即:当曲线超高小于或等 于5%时,采用与邻近路面相同的横坡值,以利于施工i当曲线超髙大于5%时,硬路 肩横坡值应不大于5%、这是考虑载重车在横坡值较大的硬路肩上停靠易失稳,,在这种 情况下,路肩的超高渐变与路面相同,旋转宽度加大到路肩全宽;对公路纵坡平缓且采 用集中排水而设拦水带时,硬路肩的横坡值宜采用3%4%并要求平坡区段或直线 向曲线过渡段的硬路肩横坡值,其过渡的渐变率应控制在大于1/33OfL小于1/150之 间,即渐变段的坡度在0. 3%0. 7%之间,以满足排水的要求。

4 土路肩在直线或位于曲线较低一侧的横坡度,行车道或硬路肩横坡值大于或等 于3%时,应与行车道或硬路肩相同;行车道或硬路肩横坡值小于3%时,应比行车道 或硬路肩横坡值大1%2%c.而在曲线或位于过渡段较高一侧的土路肩横坡,应采用 3%4%的反向横坡值CJ

6.6公路建筑限界

根据《标准》(2014)中第3. 6节的“建筑限界”的规定修订。

6.7公路用地范围

根据《标准》(2014)中第1.0.5条的规定修订。

7公路平面

7.1 一般规定

7.1.1《标准》20M)中第<                于表4.0.17不设超高最小

半径的圆曲线相衔接处,应设笋弗而舟鑑饕旋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L公路平面线形中缓不主弯道时的行驶轨迹接 近于回旋线。由此,也可0盧公密辛面线形卞萼巾.直线^回旋线三种要素组 成。四级公路由于设计理園E^r不设矣叫価缉-.:

回旋线按式(7-1) 「"

.            二〔一.∙            I (項)

式中:r——回旋线上<g定点的曲线半総(m);        ,: ,■■

I——回旋线上ISl定点到原点= IIl侦比(m)i

A----回旋线参*(«)◎        ■ ........■■■■ .            ■

由于在实际公路 设、计“〔(如具体路线桩位点的學礦卜耳和里程推算) 中,回旋线须釆用级数¾J⅛进行计算mw`•宀Q)所示.级#1喙会对计算的精度 产生直接影响”在回旋纟食参塩4值确定i祖洁况i∙ . • I旋线越必咖一定精度条件需 要采用的项数就越多。因窟漏殳置有回旋线的是严IF面计谜璘是采用手工计算还 是应用CAD软件,应根据⅛f⅞<⅛ffl必要的绮.".项数^^十破’

部分书籍中关于回旋线冃畑*藏Ig琶二一诚简化为三次或高次抛物 线进行近似计算的,以便于掌握簟裂照和方法。但这样的近似计 算方法,往往是不能满足现代设计技袖钢电聃楠制图的精度要求的。例如:当 在CAD设计环境中,要求路线中桩、边桩等坐标计算、绘图的误差小于ImE甚至更高 时,原则上对回旋线和公路平面线形的敷设计算精度如式7-2)所示,并应满足现行 《公路勘测规范》(JTG CIO)对相关精度的具体要求,*

'"一 40^2 3 456Ri

(7-2)


匸 珥 L↑

ʃ =6S+ 336F+422W + "'

回旋线上任意点的横坐标;

--回旋线上任意点的纵坐标;

L——回旋线长度m);

R--回旋线上任意点的曲率半径(m) O

本规范只对有关线形要素的种类、性质和指标的“一般值”或“最小值”作出了 规定,至于这些技术指标如何运用以及它们之间应当如何组合,则一并在第9章“线 形设计”中论述。

7.1.2平面线形各要素的选择应根据公路等级、设计速度,充分考虑沿线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做到该直则直,该曲则曲,设计的平、纵面线形舒顺流惕,采用的平、纵 指标高低均衡,并与地形、景观、环境等相协调O

7.2直线

7.2.1直线是平面线形基本要素之一,具有能以最短的距离连接两控制点和线形易 于选定的特点C但由于直线线形缺乏变化,不易与地形相适应等原因,位于山岭重丘区 的公路,往往造成工程量增大、破坏自然环境等弊端;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行车速度 高的情况下,更易使驾驶者感到单调、疲乏、难以准确目测车间间距,增加夜间行车车 灯眩目的危险,还会导致出现超速行驶状态。因祈在设计直线线形和确定宜线长度时, 必须慎重选用。

有些国家在长直线的运用上有条件地加以限制。像意大利和日本这样的多山国 家,高速公路平面线形以曲线为主,如日本、德国规定直线最大长度不直超过设计速 度的20倍,即72s行程;西班牙规定不宜超过80%的设计速度的90s行程;法国认 为长直线宜采用半径5 OOOm以上的圆曲线代替;美国规定线形应尽可能直提,但应 与地形一致;俄罗斯对直线的运用未作规定,且部分类似于高速公路的快速干道则不 封闭,但都采用宽中央分隔带改善路容,设置低路堤、缓边坡以增加高速行车的安 全度。

调研中,各省对长直线的运用存在不同看法,也确有直线长度远远超过20倍设计 速度的事例,但直线本身并无优劣之说,关键在于如何结合地形恰当地运用。规范对直 线的最大长度未作明确限定,仅规定“直线的长度不宜过长”,给设计人员留下空间去 作分析、判断,以使设计更加符合实际。

当具体项目中因条件限制采用长直线时,应结合运行速度分析和安全性评价,增设 必要的提醒和警示标志,避免出现驾驶疲劳等现象。

7.2.2圆曲线间的直线长度不宜过短,是基于保证线形连续性而考虑的。规范在程 度用语上仍维持“宜”,表示允许有选择,在有条件时首先应这样做。这对指导设计速 度高,特别是车道数多的公路的线形设计是有利的。对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ιι√h的 公路,只规定“可参照执行”,从程度用语上讲相当于又降了一档C

__ 136 —_

对圆曲线间直线长度的判断评价,与公路项目所采用技术标准、设计速度、相邻路 段的几何指标取值等均密切相关。根据相关技术发展,在路线设计中设计者可在建立公 路及沿线环境的三维模型之后,通过仿真和模拟驾驶等技术方法,对公路视距等控制性 指标进行检验评价,同时也可实现对线形的连续性进行更为直观地分析评价,进而发现 线形及组合设计中的问题。另外,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指标和方法也是评价线形连续性 的直接、有效的方法。因为相邻路段之间的运行速度变化,正是驾驶员对路线几何线形 判识和处理之后的综合反映,是对线形连续性和协调性的具体表征。

7.3 圆曲线

7. 3. 2圆曲线最小半径是以汽车在曲线上能安全而又顺适地行驶为条件确定的。IW 曲线最小半径的实质是汽车行驶在曲线部分时,所产生的离心力等横向力不超过轮胎与 路面的摩阻力所允许的界限,,本规范给出的“极限值”与“一般值”的区别,在于曲 线行车舒适性的差异。在设计车速"确定的情况下,圆曲线最小半径Rmm取决于横向力 系数/和超髙Z的选值。从人的承受能力与舒适感考虑,当/<0.10时,转弯不感到有 曲线的存在,很平稳;当/ = 0. 15时,转弯感到有曲线的存在,但尚平稳;当/ = 0. 20 时,已感到有曲线的存在,并感到不平稳;当/二Q 35时,感到有曲线的存在,并感到 不稳定;当/>0. 40时,转弯非常不稳定,有倾覆的危险“根据最大横向力系数九、和 最大超高Lx值,即可计算得出极限最小半径值*《标准》2014)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 径属“极限值”,系在超高最大值为8%时经计算调整的取值。

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是使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其安全性与舒适 性,而建议的采用值:,参考国内外使用的经验,确定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采 用的横向力系数值为0. 05 -0. 06,;>经计算并取整数,即可得出一般最小半径值

公路顼口釆用的最大超高值不同,在同一设计速度条件下,圆曲线最小半径(极 限值)是不相同的。本次修订依据《标准》20M)的相关要求,在原圆曲线最小半径 一般值和极限值的基础上,增加(实际上只是恢复)了不同设计速度时与最大超高值 相对应的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

7. 3.3驾驶者在大半径圆曲线上行驶时,方向盘几乎与直线上一样无须调整。当圆 曲线半径大于9 OOOm时,视线集中的300 ~600m范围内的视觉效果同直线没有区别 因此圆Itt线半径不宜过大槌

7.4回旋线

7. 4.1《标准》20M)中规定的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其横向力系数J和超 高,值是按/=0. 035,,二-0.015,经代人公式进行计算、整理后得出的结果。

考虑到我国路拱坡度有大于或等于2%的情况,本规范增列了路拱大于2%时不设 —137 —

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在实际使用中,若路拱横坡采用2%,有条件时不设超高的圆 曲线半径宜选用高一些。

7. 4.2复曲线中的小圆临界Ittl线半径,按下述条件计算确定:

本规范规定复曲线间回旋线的省略,以设缓和曲线两圆位移差小于0- IOnι⅛条件。 理由是从一个圆曲线过渡到另一个圆伽线,驾驶者在方向盘操作上,比从直线过渡到 圆曲线困难;设计速度不小于80km/h时,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仍规定小于 1.5时可省略回旋线,较澳大利亚粪荐.的半径任志*§所提高。理由是只要满足半径 比小:1. 5,即能保证内移董灰呼纪曼大有利于复曲线半径组合

7.4.3回旋线最小等黄罗彳商足UUjl顼可绶勺旋转轴咿如过渡的长度;但对 以行车道边缘线为旋车成”,後者行车节放较•多或M宛的公路,ow超高所需过渡段长 度应更长一些,因此f算结果而第IIj卩:屮部的一个。

7.5圆曲线超高

7.5.1对小于不彎圆曲线半径抑E"高,目的眺咿向心力平衡高速 行驶车辆的离心力。*呻高与行车⅛⅛∏⅛面横向摩阻力密毋相3,横向摩阻力的存 在对于行驶车辆的稳W有季的舒适X均归*汚源。超高咿嶼高率计算应考虑把 横向摩阻力减至最低程膩爨,对应于确/iʃ!I-JilI -V-速度,影濃值的确定主要取决 于曲线半径、路面粗糙割气候条件。;".仕!认为^^别区公路通常使用的最 大超高率为10%,以不超款爲顷1⅛e*在潮湿多理魁痍冰冻地区,过大的超高 易引起车辆向内侧滑移,采戶隴,大典蕎整为*案寻疽夫切姦λ为在超高较大的路段上, 当货车的运行车速小于设计速度击留愛到业竝」勺作用,若超高达1。%时,上 述作用足以使货物发生位移并导致翻车。

根据为修订《标准》(1997)而立项的《公路横向力系数》专题研究结论,并参 考美国及澳大利亚的经验,本规范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最大超高值为8%10%, 正常情况下采用8%对于以通行中、小型客车为主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最大超高 可釆用10% o二级、三级、四级公路限定最大超高为8%是适宜的。但对于积雪冰冻地 区,考虑我国各级公路货车占比较高的特点,限定最大超高为6%比较安全。本次修订 增加对于城镇区域的公路,考虑到非机动车、行人以及排水等因素,最大超高值可采用 4%的规定,同《标准》(20i4) 一致。

7.5.2二级、三级、四级公路接近城镇且混合交通量较大的路段,车辆行驶速度会 有所降低,同时城镇路面排水也不允许设置大的超高,因此最大超高应适当降低。

7. 5.3具体公路项目设计中,应首先选定项目采用的最大超高值,然后根据设计速 度、圆曲线半径,通过计算确定圆曲线超高值#当采用运行速度进行设计检验时,应根 据运行速度和圆曲线半径计算确定其超高采用值。

7-1是一般公路项目在分别采用最大超高值10%8%6%和积雪冰冻地区条件 下,路拱横坡采用2%时,经计算获得的不同圆曲线超高值,供设计参考使用。

7. 5.4超高过渡段中的超高渐变率,


2.0%间变化CJ超高过渡段长


Lf.将相应增长。

小于

,WJ 1/3»,,

,应按排水要求

翘高渐变图


度,在选定旋转轴和超高值后即可扌


但街ζ中对有硬路肩的公路,应 ∕≡I⅜<Γ⅜.则超高过渡段长度上


7. 5.6回旋线过长, 的最小坡率0.3%计,故舰5

髙速公路、一级公 1/330,在纵坡较平缓仪 为避免这种不良现象,I 区段内设置超高等措施 减轻路面积水的方法◎ 范规定:“六车道及其以 所示.


高渐变率


釆用中央分 昔濾下,行车道



,枚可以采用匕 卜%车道公路多 '数的公旳


高渐变率大于 到满意的效果、, 日可旋线的某一 I水行程,从而 用增设i2个路拱⅛≡m排水’故本规  宀EE丄"卅线”,以改 ⅛K条件,如图7-1



旋转轴时、便 K也会因断面较宽而难鳳G  M大超高渐变f' 设路拱线以藪刀



(2)


制髙过渡段


7-1増设路拱的超廟方式


设计速度 (km/h)

120

IOO

80

60

一般倩况

积零

冰冻

般情况

枳雪

冰冻

…股情况

积雪

冰冻

一般情况

积写

冰冻

10%

8%

6%

10%

8%

6%

10%

8%

6%

10%

8%

6%

4%

VJi r Γ ½ i

(%)

2

5 500 (7 550)

2 950

5 500 (7 550)

2 86()

5 500 (7 55())

2 730

5 500 (7 55())

2 780

4 000 (5 250)

2 180

4 000 (5 250)

2 150

4 000 (5 250)

2 000

4 OOO (5 250)

2 ()9()

2 500 (3 350)

1 460

2 500 (3 350)

1 410

2 500 (3 350)

1 360

2 500 (3 350)

≡ 390

5 50() (≡ 900)

900

S 500 (1 900)

870

1 500 (! 900)

800

I 500 (1 900)

610

1 500

(I 900)

860

3

2 95()

2 080

2 860 ~

! 990

2 730 ~

! 840

2 780 ~

1 910

2 180 ~

1 520

2 150 ~

1 480

2 OOO ~

I 320

2 090 ~

I 410

1 460 ~

1 020

1 410 ~

960

1 360

890

1390 ~

940

900 ~

620

870 ~

590

800 ~

500

610 ~

270

860 ~

570

4

2 08() ~

1 590

1 990 ~

1 50()

1 840 ~

I 340

1 910 ~

1 410

1 520 ~

S 160

1 480 ~

1 IOO

1 32() ~

920

1 410 ~

1 040

I 020 ~

770

960 ~

7!0

890 ~

600

940 ~

680

620 ~

470

590 ~

430

500 ~

320

270 ~

≡50

570 ~

410

5

1 590 ~

1 28()

1 500 ~

1 190

1 340 ~

970

1 410 ~

1 070

1 160 ~

920

I ≡0() ~

860

920 ~

630

I 040 ~

770

770 ~

61()

710

550

600 ~

40()

680 ~

490

470 ~

360

430 ~

320

320 ~

20()

——

410

29()

6

1 280 ~

1 070

1 190 ~

980

970 ~

710

S 070 ~

8≡0

920 ~

760

860 ~

690

630 ~

440

770 ~

565

610 ~

500

550 ~

420

400 ~

270

490 ~

360

360 ~

290

320 ~

240

200 ~

135

290 ~

205

7

1 070 ~

910

980 ~

790

760 ~

640

690 ~

530

■—

50() ~

410

420 ~

32()

290 ~

240

24() ~

17()

—-

——

8

910 ~

790

790 ~

650

640

540

53() ~

40()

410 ~

340

320 ~

250

——

240 ~

190

170 ~

125

——

9

790 ~

680

54() ~

450

340 ~

280

——

190 ~

150

"-

——

IO

68() ~

570

——

——

——

450 ~

360

——

28() ~

220

——

——

S50 ~

115

■—

——

0 缺破嫌顾WE (.m二)20—2S7J

注:括号值为路拱大『2%时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X∙⅛ r7 I

二头:代/T

设沖速度 (km/h)

40

30

20

一般脩况

冰冻

"般情,况

冰冻

一般情况

枳写 冰冻

2%

6f∕r

4%

2%

8%

6%

4%

2%

2

600 (800}

6()0

(800)

600 (800)

600

(800)

600 (SOfl)

350 (450)

350

(450)

350 (450)

350 (450)

350 (450)

150

(200)

150 (200)

150 (2(X))

150 (200)

150 (200)

470

410

330

75

430

250

230

150

40

270

MO

110

70

20

120

3

470 ~

310

410 ~

250

330 ~

130

"mτττ"

430 ~

280

250-

170

230 ~

140

150-

60

-

270 ~

180

140 ~

90

HO ~

70

70 ~

30

*—

120 ~

80

4

310 ~

220

250 ~

ISO

130-

70

280-

190

170 ~

120

140 ~

80

60 ~

35

180 ~

120

90 ~

70

70 ~

40

30 ~

15

80-

60

超高

(%)

5

220 ~

16()

150 ~

90

-τmmr

190 ~

130

120 ~

90

80 ~

50

120 ~

90

70 ~

50

40 ~

30

60 ~

40

6

160-

120

90 ~

60

GO ~ 9()

90 ~

60

50 ~

35

90 ~

55

50 ~

40

30 ~

15

40

25

7

120 ~

SO

60 ~

40

40 ~

30

8

80 ~

55

——

40 ~

30

■*—

~

30 ~

15

注:括号值为路拱大F雁时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恙

_______ ɔ _TTTTTTr

7-T圆曲线半径与超高值


7.5.7公路超高过渡宜采用线性过渡渐变的方式,过渡段长度与超高渐变率的关系 如下式7-3)

Lr =    ∙ B/P                               (7-3)

式中:超高过渡段长度m);

A,——超高横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 );

B——超高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的宽度m);

P——超高渐变率。

7. 5. 8参阅本规范第6.5. 3条的相关规定和说明,及本规范第7.5.6条的说明


7.5.9分向行驶的多车道公蜘于纵坡较大的路段■.其上、下坡的运行速度会有明 显的差异,故「0采用不同的 7.6圆曲线加宽

安全。


7. 6.1车辆在小尊圣髀曲线转为什.而打営仑划过不同塑喺轮迹,由于车体外 廓是矩形刚体,导瑞身横向移出宀也一间肘车辆一定转篆的#轴操纵使车身也存 在一定的摆幅,在[⅜⅛∣路段进行加汗;就是为了给车辆转弯理的空间,表7-2 是本期修订中根据ι⅛h路设计车關护M∙w%计算分析枷驀的对应的路面加宽 值技为便于设计参莺也由,《规范》2 3洽”「此表基础上4⅛f¾φ之后加宽值参数。 简化中主要去⅛T^⅜⅛客车和皎土密车的加宽值,因为两f≠l与饺接列车的数值

基木一致。        ■■■

1

设十车辆

轴距 加前悬 (m)

⅜                 J i

獄半径.⅛0 /— _____

< 150

< 100

~7Q^

<30

~25

<25

~20

<20

Z 15

小客车

4. 6

0.4

α⅜

0.7

i. 3

1. 5

1.8

2. 2

載币:汽车

8. 0

0.6

0.7

0.9

L2

1.5

2.0

大型客车

9. 85

0.7

0.9

1.3

E8

2.4

3. 8

--

铉搂客车

7.5 +6. 7

0. 8

1.0

1,4

1.8

2.5

铉接列车

5. 38 + 9. ()5

0. 8

1.0

1.5

2,0

2. 7

(3) 靠近城市有固定站牌供饺接式公交客车通行的公路,釆用饺接客车的加宽值 是必要的。

(4) 经常有大型集装箱运输半挂车行驶的专用公路,应考虑饺接列车的加宽,港 口、场站联络公路经常需要通行半挂车,按大型超长车进行加宽验算也是必要的◎

7.6.3分向行驶的公路通常按内、外两侧分别加宽*同向双车道,一般釆用平均分 配的方式加宽内、外两个车道◎如果平曲线加宽值本身较小,设计中也有采取内、外侧 平均加宽的办法;当加宽值较大时,一般需要通过计算确定加宽值。

7.6.5加宽过渡段的渐变尽量奥避免突变是安全行车的需要。 加宽过渡的渐变方式可根据需襲瑚式。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对 路容有要求的其他公路.通笊顎宙吸蓦宿标程如式7-4)所示;二 级、三级、匹絨公路也鏡加宽W云刻?,(7-5)所札

If "Mi \\ 二 式中:LX——任意]銀咿(任意点)趴加死过渡段起点的距間;

L——加宽:嗥1|的长度(m Γ'"                 ::

b——圆曲≡E≡全加宽值(;:`

如 任意(任意点卩rJ加“      ■八

7.7四级公路的超膏.懸过渡段 ..........................

7. 7.1四级公路不i闻薦 但应按规定心二高、成.濾段、,只设超高不加宽 时,按木规范第7. 5节有备物行;只设冲斜超哆膏:,萨(1规范第7.6节有关条款 执行。

7.8平曲线长度               ,-…

7. 8.1公路平曲线长度除应满足设置回旋线或超髙、加宽过渡的需要外,还应保留 一段圆曲线,以保证汽车行驶状态的平稳过渡.各级公路平曲线最小H度是按冋旋线最 小长度的2借控制,实际上是一种极限状态,此时曲线为門形冋旋线,驾驶者会感到操 作突变且视觉亦不舒顺。因此最小平曲线长度理论上至少应该不小于3偌回旋线最小K 度,即保证设置最小长度的回旋线后,仍保留一段相同长度的圆曲线。

各级公路设计平曲线长度不宜过短,从线形设计要求方面考虑,曲线长度按最小值 的58倍即1 OOO - 1 50Om较适宜,《规范》列出平曲线最小长度的“一般值”基本上 取“最小值”长度的3倍。

7.8.2平面设计中采用小转角、大半径圆曲线一般均属条件限制不得已而为之。小 转角设置大半径圆曲线系曲线长度规定所致,否则路容将岀现扭折,还会引起曲率看上 去比实际大得多的错觉。鉴于小转角不利的一面,对其使用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并把 710。转角亦归于小转角之列,要求少用。

7。作为引起驾驶者错觉的临界角度也只是一种经验值,因为通过选择合适的圆 曲线半径,或设置足够长度的曲线可以改善视觉效果,这才提出小转角的最小曲线长度 的限制问题。

7.9视距

7. 9.1停车视距由两部分组成:①驾驶者在反应时间内行驶的距离;②开始制动到刹 车停止所行驶的距离,即制动距离

另外,应增加安全距离5 ~10mo通常按式7-6)


计算:

V (v∕3. 6)2 t + -----------

(7-6)


式中:片——纵向摩阻系数,依车速及路面状况而定;

L——驾驶者反应时间,取2.5s (判断时间L 5s、运行时间1.0SO

依上式计算,路面处于潮湿状态的小客车停车视距如表7-3所示。

7必潮湿状态下的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km/h)

行驶速度hn∕h)

h

计算值m)

规定仕I

120

102

0. 29

212.0

210

100

85

0. 30

153.70

160

80

68

0. 31

105.90

[10

60

54

0. 33

73.2

75

40

36

0. 38

38. 3

40

30

30

0. 44

28.9

30

20

20

0.44

17. 3

20

制动停车距离随纵坡不同而变化,表列计算值采用纵坡为零时的平坦路面求得,理 论上下坡路段是危险的,上坡则比较有保障。但因采用值尚较富裕,当属安全。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由于设有中央分隔带无对向车流影响,同向车辆只需考虑制动 停车视距。

7.9.2双向行驶的二级、三级、四级公路按相向的两辆汽车会车同时制动停车的视 距考虑,所以会车视距一般应不小于对应设计速度下的停车视距的2倍。当受地形限制, 无法保证会车视距时,允许釆用停车视距,但该路段应采取画线等措施实施分道行驶。

7.9.3双车道公路根据需要应结合地形,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由于满足超车 视距的路段较长,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很难达到要求,故采取划分允许超车路段和禁止 超车路段的方式。

承担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交通量较大时,宜提供一定数蛍的满足超车视距的路段; 位于中、小交通量的路段则可适当减少;位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山区,可设禁止超车标 志。一般情况下,至少在3min的行驶时间里,应提供一次满足超车视距的路段,超车 路段的总长度以不小于路线总长度的10%30%为宜。

双车道公路满足超车视距要求允许超车的路段或不满足超车视距要求不允许超车的 路段,均应明确通过标线和标志予以标识.

7. 9.4货车存在空载时制动性能差、轴间荷载难以保证均匀分布、一条轴侧滑会引 发其他车轴失稳、半挂车饺接制动不灵等现象。尽管货车驾驶者因眼睛位置髙,比小客 车驾驶者看得更远,但仍需要比小客车更长的停车视距.

规范规定货车停车视距的眼髙为2. OOm,物高为0. Iom,并规定对下列相关路段进 行视距检验:

7.9.5在公路各类出入曰区域.由于驾驶员需要及时判识出(入)口的位置、适时 选择换道、进行加(减)速驶入(驶出)等操作,存在交通流交织和冲突等现象.因 此,各级公路的互通式立体交叉、避险车道、爬坡车道、停车区、服务区、客运汽车停 靠站、加油站等各类出(入)口区域应满足识別视距要求。

对于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路段,确实无法满足上述识别视距指标要求时,也可 可采用1.25倍的停车视距◎但应进行必要的限速控制和管理措施,以策安全#

7.9.6公路是U维立体的空间实体工程。公路视距除受到平、纵、横等几何指标、 参数和平纵组合等影响外,还可能受到路侧填挖方边坡、护栏、路侧构筑物等的遮挡影 响。通过对我国部分山区高速公路进行视距检验评价实践发现:在平、纵等主要几何指 标满足对应标准、规范指标要求的情况下,仍可能存在视距不良(不足)的情况因 此,在规范规定对7各类再能存在视距不的路段和位置,均应进行对应的视距检验C 对于视距不良路段或区域,应釆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予以改善。

由于视距不良与路段具体视距要求有关,所以视距检验和改善的措施也不尽相同。 例如:对于因路侧边坡、护栏、防眩设施、构筑物等遮挡影响,引起路段停车视距不足 时,一般采用开挖视距台、移动护栏设置位置、移除路侧遮挡物等措施予以改善。也可 采用局部加宽路面、移両标线等方法;对于公路主线各类出入口(包括互通式立体交 叉、服务区、停车区、客运汽车停靠站、加油站等)存在识别视距不足时,一般釆用 调整路线纵坡、竖曲线半径、优化出入口位置、局部加宽路肩等方法;对于双车道公路 允许超车的路段,在不能满足超车视距要求时,则应改变允许超车的位置,并对应调整 标志、标线布置等。

公路视距检验时,应对平曲线内侧车道、竖曲线起终点等视距最不利的车道或位置 进行逐桩位的检查,并应采用对应视距的视点位置、视点高度和目标(或障碍物)的 物高。视点位置应取车道宽度的1/2处(即车道中心线);小客车视点高度取高出路面 l∙2m,货车取2.0m目标(或障碍物)的位置应取路面两侧对应的车道边缘线;停车 视距的物高取高出路面0. Im, W(路面标线的高度),超车视距的物 高取对向车辆(小客车)

7.10回头曲线 ∖∙

7.10. 1回头帀侔是X岭展线⅛⅛-.l√; PIi√⅛制点间巨戸梁,靠自然展线无法取得 需要的距离以克旋律,或因地捐••地质新∙τ∙机制,不慰嘛然展线时,三级、四级 公路可利用有利f⅛J¾>置回头曲'ɪlʌv-但回头曲线*缺*是,上、下线处于同一 坡面且容易重再Jr..其在回头Ith我前后的辅助曲线上,因聲也J卩限制往往相距较近,对 于施工、养护及I亍申均不利。     ..             

8公路纵断面

8.1 一般规定

8.1.1 二级、三级、四级公路E 制超高段路基的最低高度* E


瞄基边缘髙程,主要是考虑易于控 5高程作为路基设计高程。




S. 1.2本规范表8. L芝所霽计洪水颇点仅.针对一啪手珍雇路基边缘高程与地下水 位的关系也只作了T够丿礎在其附殳r屮•旧根据公路所圖也区情况,充分考虑水 文环境对路基的影响曇濟寺殊地质.也吧 FT条件,尚>⅛w专项水文分析,并釆 取相应的设计措施。•              ....

4对于城市周边电成的路基洪水频辛;••阳彻定时应结合ImW洪标准,并考虑城 市救灾通道功能, 顷*市排洪、泄浣':知;求综1论证确定。

:■                                                                                                                                                                                                                                                                                                                                                                                                                                                                             i

8.2纵坡

&2.1各级公路遛让蠻坡主要、八”』,.••匸的爬坡性白觐i绑各通行能力。対比美 国、日本、徳国等欧為目新丄坡技才簡净  大坡度的鳶成•法取值上与其他国家


基木一致。…「

但是近年来我国各绒洛簇靈车辆发J∕t⅛T ±⅛<4⅛⅛⅛为公路货运车型主要 代表车型。根据201 i西部奏通科亶翔且《标准缪戒4坯订配套课题《高速公路纵 ξ⅛⅛

坡设计关键指标与设计方法研•兀."饺接列车六轴L姗夢(公路限载55t)的重型载重货 车,其功率质量比仅为5.2kW∕l (55这与《标准》(2003)和《规范》 (2006)修订时调査研究的主要车型(26/4. 15t的载重汽车)的功率质蛍比 9. 3kW∕t相比,车辆的整体性能明显降低,因此各级公路应慎用最大纵坡指标。关于 “设计速度为12Okm/hIOOkm/hʌ 80k∏√h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

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增JJn 1% ”的规定应慎用”

8.2.2高原地区公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力、空气温度和密度都逐渐减 小。空气密度的减小,使汽车发动机的正常运行状态受到影响,从而使汽车的动力性能 受到影响。研究及试运转表明,解放牌汽车发动机平均功率在海拔1 OOOm处,下降 11.3% 2 OOOm 处下降 21.5% 3 00Om 处下降 33.3% 4 OOOm 处下降 46. 7% 4 50Onl __ ɪ 47 __

处下降52. 0% O另外,空气密度变小,散热能力也降低,发动机易过热。经常持久使 用低挡高转速,特别容易使发动机过热,并使汽车水箱中的水易沸腾而破坏冷却系统。 根据实验与分析,当海拔高度超过3 00Om时,应考虑对纵坡予以折减。

8. 2.4桥上纵坡的规定主要从桥梁结构受力和构造方面考虑,而引道纵坡则主要考 虑行车方面的要求,并同桥上纵坡保持相同。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桥型、结构受力特 点和构造要求,选用合适的桥上纵坡。

位于市镇附近及混合交通琵大的路段,桥上和引道的纵坡还应考虑非机动车的爬坡 能力,故不宜过大。易结冰、积雪的桥梁,桥上和引道的纵坡也不宜过大。

8.2.5隧道纵坡与汽车排方攵的废气量有关,其纵坡以接近3%为界限,纵坡再增大 排放的废气量将急剧增加。对需要以机械通风换气的隧道,其最大纵坡宜小于3%。高 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中、短隧道最大纵坡,当条件受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后最大纵 坡可适当加大,但不宜大于4%o

8.3坡长

8.3.1本规范所列坡长是指变坡点间的水平直线距离。在调研中,有设计者建议应 对坡长予以折算,即由于变坡点前后设有竖曲线,而竖曲线上任一点的纵坡已不是直线 坡而是该点处的切线坡,在采用陡坡处,该坡度值应予折减。对于这一当量坡长的折算 方法,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其一不苴观、不便于操作,增加推算限制坡长的设计工作 量;其二是按变坡点间距确定限制坡长,设置竖曲线后纵面线形有所改善,对行车舒适 性和行车安全有好处。经研究,本规范仍维持“坡长是指变坡点间的水平直线距离” 的说法。

8.3.2199!年《纵坡与汽车运行速度和油耗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2003年《公 路纵坡坡度与坡长限制》专题研究中,根据东风和解放两种车型(载质量分别为12.6t 14. 15t,功率质量比为9.3kW∕t)在不同纵坡上的试验结果,载重汽车在纵坡上行驶 时存在一个稳定车速,与之相对应的有一个稳定坡长。从运行质量看,纵坡长度不宜超 过稳定坡长,而稳定坡长的长短则取决于车辆动力性能、驶入坡道的行车速度和坡顶要 求达到的速度。车辆动力性能越好,上坡道起始速度越高,坡顶要求速度越低,则稳定 坡长就越长。根据不同等级公路上实际观测到的载重汽车运行速度和今后汽车工业的发 展,将85%位载重汽车车速作为起始速度,15%位载重汽车速度作为坡顶速度,结合 减速冲坡的坡长与车辆运行速度变化的关系,并考虑车辆实际上坡行驶时车速要比冲坡 试验时略小的调查结果和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不同纵坡最大坡长的规定值◎

8-12003年《公路纵坡坡度与坡长限制》专题研究获得的对应研究车型的上 坡加(减)速曲线和上坡速度折减曲线。

8" 两轴载重汽车满载时上坡加(减)速曲线

(12. 6t∕14. I5l,功率质最比为 9. 3kV∕i)

根据201!年《髙速公路纵坡设计关键指标与设计方法研究》专题的调查研究,我 国高速公路货运的车型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货运主导性车型主要为五、六轴半挂式铉 接列车,但其综合性能整体偏低(功率质量比仅为5. lkw∕L),爬坡能力明显低于之前 公路货运主导性车型(功率质量比为8.3 ~9∙3kW∕t),表现在:相同坡度条件下,车 辆保持不低于容许最低速度的坡长明显减短;相同纵坡条件下,车辆能保持的稳定速度 明显降低了。例如:货车主导性车型在3%的平均纵坡上,其全负荷行驶时的最大稳定 速度只能达到40km∕h左右,低于高速公路设计的容许最低速度(50km∕h),也低于高 速公路一般路段的最低限速(60km∕h) I出现了明显的“车不适应路”的问题和矛盾. 即对于已建成的山区高速公路项目而言,当前高速公路货运主导性车型的性能条件,不 适应连续纵坡路段的设计通行条件和要求.

就上坡方向而言,由于货运主导性车型性能条件整体低下,爬坡能力明显降低,上坡 时的运行速度降低,必然直接影响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连续上坡I⅛段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 平,进而引起路段拥堵等问题;同时,货车在上坡路段速度岀现明显的折减降低之后,会增 加大、小车型之间运行速度之差,易引发追尾、横向刖蹭等事故,对行车安全不利。

根据资料和调查,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多国均是以功率质量比不低于8.3kW∕t,作 为公路设计对货运车型综合性能的一般性的最低要求。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型载 重汽车的整体性能均是在逐步发展提高的,多数国家主流的大型载重汽车的功率质量比 甚至在10. OkWZt以上。因此,上述“车不适应路”的矛盾和问题,只能主要通过提升 货车综合性能(包括使用更大功率的发动机、装配更为稳定高效的辅助制动系统等) 来改善和解决。鉴于当前我国实际的综合国情条件,且货运车型性能条件提升必然需要 一定的时间周期,因此,从减小“车不适应路”的矛盾和影响出发,经交通运输部主 管部门和《规范》修订组讨论确定,建议对于新建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连续纵坡路 段,当货车混入率较高时,宜适当兼顾当前货车主导性车型的性能条件,合理进行纵坡 设计和控制。

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当货车混入率较高时(达20%以上时,自然车),在连 续上坡路段的纵坡设计中宜适当兼顾上述变化和影响.具体项目中,应结合交通量、车 型组成和货运主导性车型的实际性能条件等因素,参考对应车型上坡加(减)速图和 加(减)速坡长表,以保证主导性车型上坡速度折减不低于容许最低速度为前提,合 理确定单一纵坡的坡长和多个连续纵坡的组合纵坡方案。当釆用的单一纵坡或多个纵坡 组合坡段致使车辆实际爬坡速度降低到接近或低于容许最低速度时,应设置必要长度的 缓和坡段,使得车辆能够恢复速度到不低于容许最低速度。

8-2 ~图8-4、表8-1和表8-22011年《高速公路纵坡设计关键指标与设计方 法研究》专题研究获得的高速公路货运主导性车型(六轴饺接列车)满载49t)时的 上坡的加、减速曲线,上坡加减速坡长表和上坡速度折减曲线。

具体纵坡设计时,可参照上述图表即时获得车辆上坡过程中的速度折减变化。例

如,参照图8-2和表8-3,可查攔


后,随着坡长的增加,其步



瞰!较高初始速度进入某一坡度的纵坡


题情况照图8-3和表8-2,可查取到当



车辆以已知的较低初始邂度进嬷一坡度的纵坡


蘿随誕长的增加,其速度逐步增加


变化的情况。而参照软-4夕可方便Ytt旬伊貞"•坡长


组合时(即纵横向礬統处),拒§ 连续查询,也诃获港多督纵坡坡段」i


80


50

70

20

10



500


≡,⅛I¾)与某一坡度(纵坐标)


H寸出寸速度折祈i⅛{(单位为km/hO通过







6.0%,6.5%,7.0%
























7.5%,8.0%,8.5%,9.0%



----2.00%


----3.50%

----4.00%


----5.00%


1 000      1 500        2 000      2 500


3 000


----7.50%

----8,00%

----8.50%

----9.00%

----9.50%

----10.00%


8-2六轴铉接列车满载时上坡减速仙线图 (满载49L,功率质垦比为5. Ikw70

S-I六轴铉接列车满载时上坡减速坡长表(49t)

80


t±B

1.0%-....

1.5%.

2.0%

70

60

50

40

30

20

10

0.50%

1.0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5.50%

6.00%

----6.50%

1.50%

6.0%,6.5%,7.0%

500

1 000

1 500

2 000

2 500

3 000

5.5⅜

.叫龍 一.

,4.5%.5.0%


----7.00%


速度

坡度

LO

L5

2 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

75

46

798

349

224

165

130

108

92

80

71

64

58

53

49

45

42

40

37

35

70

1 871

727

4*54

330

259

214

182

158

140

125

Ii4

104

96

89

83

77

73

69

65

3 288

1 121

682

491

384

315

267

232

205

184

166

152

140

J 30

121

113

106

IOO

60

4 220

2 691

996

680

520

422

355

307

270

241

218

199

183

169

157

147

138

130

55

1 479

917

677

540

449

385

337

300

270

246

225

208

193

181

169

160

50

2 021

1 156

830

652

538

459

400

355

319

289

265

244

227

212

198

187

45

2 173

2 542

1 095

806

647

⅛⅛

⅛⅛

370

334

305

281

260

242

227

213

40

h*ττττ*τ"

I 451

b?"

539

471

_______

344

316

292

271

253

238

35

I 6¾

........

625

351

323

300

28()

262

30

TA

r~~~

1 407

915

726

611

53T

5

ɪ

386

354

328

305

285

25

:

* -- --

I 455

B

3'

639

U30

391

359

332

310

20

J∖

F

688

574

Ψ

1

449

402

367

339

15

ɪ

J

IW

482

425

838

461

10

F

i'

-***"

519

稳定

*

~~~d

79.8

62.3

58.2

48. 6|

43.?

37. 8

36. 8

29,4

=■ 4

27.6

22. 9

22. 9

22. 9

17.91

117.9

17.9

17.0

14.0

i ,,

J

L

ZJ

LJ

速度}

*对应的速頹为酒命噸(不仰压左側的预定

注:表中速度单位为km-:, i、也•单位为m;甲吒::

8-2六轴铉接列车满载时上坡加速坡长表49t)

速度

坡度

0. 5

1.0

1.5

2.0

2.5

3.()

3.5

4,0

4 5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

10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5

5

[5

7

8

8

8

9

9

10

10

Jl

11

12

13

14

16

18

20

24

33

66

20

20

17

18

19

20

21

23

25

27

30

34

40

48

63

!05

38

47

64

112

749

25

33

35

38

4i

46

51

58

69

86

122

350

90

134

363

`—

30

56

62

68

76

87

103

128

200

187

329

3 248

--

~ττττ"

35

93

104

118

138

167

216

326

992

--

40

144

!65

196

245

r346

1 470

492

5 208

-^ɪɪ

-—

45

213

252

311

417

687

™—

50

305

374

498

981

1 058

"τm"

`—

55

438

567

851

3 066

-—

`—

--

60

592

798

1 308

™-

■—

65

838

1 325

1 583

-—

70

1177

2 223

"τm-

75

1 583

3 557

`—

80

2 176

6 422

■—

WTTTm

`—

π

稳定 速度

>80

79. 8

62. 3

58.2

48.6

43. 2

37.8

36.8

29,4

29.4

27. 6

22,9

22. 9

22.9

17.9

17.9

17. 9

17.9

17.0

14. 0

注:表中速度单位为km/h, K度单位为每列最后一行的数据対应的速度为平衡速度(不再是左側的预定

速度)

速度折减与坡度坡长的关系曲线

8-4六轴铉接列车满载时上坡速度折减图49D

基于六轴饺接列车实际的爬坡能力和条件,专题论证提出了对高速公路连续纵坡路 段上坡时的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等指标建议,参见表8-3。最大坡长指标是在对原《规 范》规定的高速公路上坡方向容许速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基础上提出的,参见表8-4.其 中允许货车上坡速度折减蛍为20km∕h,参见表8-5

8-3不同纵坡最大坡任(铉接列车,单位:m)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纵坡坡度

(%)

2.0

不限

不限

不限

不限

2.5

I 000

不限

不限

不限

3.0

680

910

不限

不隈

3.5

520

570

930

不限

4.0

420

440

560

不限

4.5

360

410

540

5.0

300

320

370

5.5

290

6.0

τ*ττ*ττr"

240

8M上坡方向容许最低速度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容许最低速度km/h)

60

50

40

35

8-5货车上坡速度折减囊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货车运行速度(Wh)

80

70

6()

55

/STt许速度(kπvh)

60

50

40

35

货车速度折减挝km/h)

20

20

20

20

对于货车混入率较低的IW速公路和一公路,在上坡路段建议仍采用本规范 表8. 3. 2的规定值,即采用以两轴载車汽车性能条件为基础提出的最大坡长限制指标为 基础进行纵坡设计。

对于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由于通行条件和车型组成等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存在 不同,在连续纵坡路段的设计中,仍依据本规范表8. 3.2的规定值进行上、下行方向的 纵坡设计与控制G

8.3.3载重汽车在较大的上坡路段上爬坡时,速度会逐渐折减降低,坡度越大坡长 越长,速度折减越严IL本规范表8. 3.2和表秘3的最大坡长限制指标正是从载重汽车 爬坡的速度折减变化角度提岀的。而设置缓坡坡段的目的也是在于为载重汽车提供一个 能够加速的纵坡条件,使其行驶速度能够恢复到容许最低速度以上,并能够继续以不低 于容许最低速度的实际速度通行。因此,在连续纵坡路段设计时,应围绕这一目的合理 设置和釆用纵坡坡度、坡长以及缓和坡段的坡度与坡长,应避免机械地套用指标、在指 标釆用值上“打擦边球”,而忽视纵坡设计原则和指标限制目的的做法,尤其避免釆用 “陡坡最大坡长+缓坡最小坡长”等不利组合的现象。

8. 3.4根据2003年开展的《公路纵坡坡度与坡长限制》专题研究认为,对于二级、 三级、四级公路相对高差为200 ~500m时,以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对上坡和下坡方 向进行控制总体是可行的;而在相对高差大于50Om时,平均纵坡应以不大于5%进行 控制。同时,为避免局部路段采用过大的纵坡,本条同时要求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 均纵坡不宜大于5-5% O

8∙3∙5 2011年在开展的《高指标与设计方法研究》专题研究中 发现,高速公路货运车型组成⅛Λ的性能过低(发动机排量 偏小、功率小),下坡时的另盼商疏遍溪击*薄型载重汽车持续下坡能力 主要依靠的是辅助制动《簌方貓该类牛契主要装排挡制动、排气制动等 制动方式而言,其持续齡蜂 (≡∙'Zj ■' ¼∙⅛.tJK<于发⅜MW-o该车型的车货总质 量与之前《标准》不观推定的紬机汩回,.华和两轴l‰⅜p4. 15l载重汽车的车 型比较,增加了 2. 88^. f倍,但所发如血总功率只斷⅛1 ~2.3倍。同时, 经对国内外大型载重糸日#勺调査对比nEn匚他发达国家比&食到经济性等条件影 响,我国重型载重,*彳£少装备有皆叶博、缓速器等更为稳定I] lφ的辅助制动系统。 因此,与之前载质的车型比较,,‘、轴坐挂式铉接列车的^⅛i续制动能力对比下 降是较为明显的。薄:率家同类车'⅛!tr<. r⅛>J<⅛型在辅助l⅛⅛统装备方面差距是 巨大的。该类车型的夺殮连续高速"板时,若驾驶员为了控#速*、频繁地使用行车 制动器,可能因制动感过高、逐先市歩制动效能,而引磅车瞅控等安全问题i

下坡方向货车主膏性电掣持续制h⅛〃汰、••.浦助制动系!务#落后的问题,是前述 “车不适用路”的矛盾繭零:知面的表现,也的溼响到磁殮行车安全,但仍需依 赖我国汽车制造、市场7、海等的进一步扌羸貝才晚解决和消除。

该专题基于当前我国车的整体性能絳I泼过实验研究提出了高速公 路“连续陡下坡安全性检验扌涂续长、陡下坡的平均坡度与 坡长指标。该指标是根据六轴饺蟲列车满载钱舟靠相对不利的速度条件(车辆保持

60km∕h速度持续下坡)下,采用发动机制动方式时,保证车辆行车制动器制动效能无 明显损失(制动毂温度控制在2Op以下),车辆可连续下坡的最大长度◎根据试验研 究,当采用大于60km∕h的连续下坡速度或采用排气制动方式或车辆安装并使用缓速器 等辅助制动系统时,该指标数值将明显大于表8.3.5的数值,即是相对利于安全的。因 此,本规范明确: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连续长、陡下坡路段的平均坡度与坡长不宜超过 表8.3.5的规定。

专题研究结论认为,当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连续下坡的坡长或坡度接近或大于 “连续陡下坡安全性检验指标”时,驾驶员为了有效控制车辆下坡速度,不得不连续使 用行车制动器(即踩刹车)。在频繁使用行车制动器之后,制动毂温度会逐渐升高。当 温度到达200CC以上或者更高时,制动毂就会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制动效能,存在可能导 致车辆失控的风险。因此,当连续纵坡的坡长或坡度达到或超过该界定指标时,应在连 续下坡的中段的合理位置,设置供大型车辆(主要是大型货车)强制停车休息、检修 的停车区。其目的一方面是通过一定时间的停车,让行车制动器(制动毂)的温度逐 步降低.避免因温度过高引起的制动效能损失现象;另一方面是强制性让驾驶员进行休 息,缓解连续长时间下坡的紧张压力和疲劳,以改变长时间连续下坡的驾驶行为状态.

在路段连续下坡坡长或平均坡度接近该界定指标时,应进一步完善交通工程和路侧 安全设施,重点应提岀路段速度控制与通行管理的方案。因为根据车辆下坡制动特性, 车辆下坡时保持的速度越低,车辆下坡的持续能力就越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专题结论 无质圾问题、合法装载且无非法E “人”和“车”的违法、违规壬 前提条件开展研究确定的 成及货运主导性车型的性育條彳 确、合理地应用。


言出的:成结*i応条件变

if对于高速公路、-级么•?


卜,


述彳就弓佥指拆也是基于


合法规范的驾驶操作行为、车辆

I何条件下,都应禁止一切 指标,也均是基于这一 高速公路货运车型组 和養路项目具体情况正


综上所述,本规范月 (路段),当货车混入比厠 进行纵坡设计;当货车 导性车型的性能条件及 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行检 向(路段),宜按照条 实施相关速度控制与1T≡⅛ 的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甘连续长、纵聲路段的上坡方向 E时,原则.上回LUE•亲文第8. 3. 2条臓13. 3条等的规定 匕例较髙时厂同诃参考条文说明笫8. 3.隔中提供的货车主 寸应的最大垸:了m. •指标进行纵坡殽帛,井对路段通行

O对于高並,-<∖∙jrrɪ ■"液公路连续长、爵专纯坡路段的下坡方 3. 5条规定孕平-均纵坡进行控制,




一 ..... ........................... ,   交通安全性评价

等◎对于F M 5∙∙"E忒路基路段貞均嚴重点对上行方向  孑方向的行车安∙k∙ri∙..群抒检验、WtfrO


S.4爬坡车道


8.4. 1参见第6. 2. 3条爬坡车文i啊 长的规定的条文说明。



8.空亲关于公路不同纵坡最大坡


车辆在公路上行驶的自由度不仅受交通量大小的制约,还要受载重车辆因在长大纵 坡上减速慢行而产生的阻车限制,这种现象在交通量较大、大型车辆混入率较高的四车 道高速公路、四车道一级公路,以及双车道均表现突出◎小客车在上坡道上的速度变化 不大,而载重汽车却会因爬坡能力不足而减速行驶,结果在坡道上两种车辆的速度差增 大,超车需求增多、“强超硬会”的可能性增大,危及行车安全性。因此,在上坡路段 为慢速车辆设置爬坡车道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措施。爬坡车道作为连续长、陡 上坡路段通行能力降低后的补充措施,能有效提高路段的通行能力。原则上,当上坡路 段载重汽车的运行速度降低到容许速度以下或单一纵坡坡长超过限制或当路段通行能力 出现明显降低时(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时),均应考虑论证设置爬坡车道。

根据《高速公路纵坡设计关键指标与设计方法研究》专题调查研究结论,由于当 前货运主导性车型的综合性能偏低,导致其坡能力和速度明显降低,因此,对于货车 混入率较高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连续上坡路段,应结合交通量、车型组成和货车主 导性车型的性能条件,合理论证设置爬坡车道,进而减小因车辆性能条件引起的“车 不适用路”的矛盾和问题。

8. 4.2爬坡车道的超高坡度是按爬坡车道的行车速度确定的,因爬坡车道行车速度 低于主线行车速度,故爬坡车道的超高小于主线的超高。

8. 4.3

爬坡车道的布设无

Z式如图8-5所示。

一     爬坡车道长度

汇流渐变段

Lt_________________

附加长度    爬坡段     分流渐年段

r--------A

:驶入务距[           ɪ

---------

8-5典型爬坡车道

8.5合成坡度

8. 5.1将合成坡度限制在某一范围之内的目的是尽可能地避免陡坡与急弯的组合对 行车产生的不利影响。关于最大合成坡度的限值如何来确定,迄今为止,在理论计算上 尚无确切的方法,一般是用粗略的横向和纵向受力分析计算,再根据公路等级和地形类 别确定最大允许值。

8. 5.2合成纵坡的方向一般是斜向路基边缘,某些情况下,会给行车带来危险。冬 季路面有积雪、结冰的地区,车辆横移性增大;日然横坡陡峻的傍山路段,斜滑后果严 重;非汽车交通比率高的路段,斜移将对非机动车造成较大危害。在具体设计时,应多 方面考虑,对由斜移形成斜滑易造成严重后果的路段,以釆用较小合成坡度8%为宜。

8.5.3合成坡度关系到路面排水。合成纵坡过小则排水不畅,路面积水易使汽车滑 移,前方车辆溅水造成的水幕影响通视,使行车中易发生事故◎为此,应保证路面有 0.3% -0.5%的合成坡度。合成坡度较小时,必须在排水设计上予以考虑。

8.6竖曲线

8.6.1当汽车行驶在纵坡变坡点时,为了缓和因车辆动能变化而产生的冲击和保证 视距,必须插入竖曲线。竖曲线一般釆用圆曲线和二次抛物线两种。由于竖曲线的前后 坡差很小,抛物线呈非常平缓的线形,因曲率变化较小,所以实际上与圆曲线几乎相 同。在实际设计中,一般根据计算方便而采用圆曲线。

本规范表8. 6. 1所列各级公路的竖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只是在地形等特殊 原因不得已时方可采用。在实际设计中,为了安全和舒适,应釆用表中所列“一般值” 的1.5〜2. O倍或更大值。

9线形设计

9.1 一般规定

9.1.3 一条公路可分段选用不速度。对于一条公路,在地形复 杂地段也选用较高的设计速度资增加造成过大的破坏。同时,同一 设计速度的设计路段长度対短的行速度变化频繁。没有一 个较为稳定的、能保持馬运行速度,驾驶操祉张,不利于安全行驶。

9.1.5在《标准》/2當)中引入了运鈿速鹵勺概念,幣書明,行驶速度是一个 随机变量。不同的晒術驶过程中必川的泞勣沌度是不相厕勺?厂般呈正态分布。通 常用代表车型在车*礴累计曲线上务35 U臼分点的行驶度论为运行速度(或称 ¾)0以运行速度形设计进行卩验、优化,不仅考虑到节绝*部分驾驶员对行驶 速度较高的期望,i时崖行速度也考個冒 鼬蜥境、驾驶行素对行驶速度的影


响。各级公路平、4面*术指标变化ʃ:i'/ 濯行速度的变糸峥。研究表明,当运 行速度(处5与设<⅛φ V之差大J∙ 20km∕h时,各类交通≡i⅛l生的概率就显著增 加。所以,对受条牛如烦ITi采用平、:彳   齡质最大值(衅#值)的路段,或平、

纵线形组合复杂的路电,發际行驶速度节  机(或低才«洛计速度的路段等,应

釆用运行速度进行检赢“           '    "


计进行检验,并提出了具体的壟



通过一段时期的运岸

熟,而且有了大量的实践经

虚行速度的Waffi 本次修



笏十雜的理论与方法已基本成 渣计应采用运行速度对线形设

9.2平面线形设计

9.2.12款中的“技术措施”主要指为消除视觉单调、驾驶疲劳等问题,而采用 的视线诱导、限速、疲劳驾驶警示等措施或设施。

9. 2.2在长直线上,驾驶者一般都会加速行驶。如果纵坡坡度大于-3%,则更容易 出现超速运行。众所周知,长直线下坡尽头是交通事故率高的地段,主要是超速运行所 致。为确保安全,应对相应路段的圆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 为此,对长直线的运用应持谨慎态度O

9.2.3圆曲线半径的选用与设计速度、地形、相邻曲线的协调均衡、曲线长度、曲 线间的直线长度、纵面线形的配合、公路横断面等诸多因素有关。单纯从某一方面来决 定和评价其值的大小是片面的。

选用过大的圆曲线半径,常常会造成平曲线过长。曲线过长且地形平坦、景观单调 时,同样会使驾驶者感到疲劳、反应迟钝。调查表明,驾驶者并不希望在过长过缓的曲 线上行驶。所以,选用大半径的圆曲线时,也应持谨慎的态度。

地形条件受限时,方可考虑采用圆曲线“一般值”;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而不得已 时,方可釆用“极限值”。所以对小半径圆曲线的运用也应持谨慎的态度。需强调的 是,釆用小半径圆曲线时应特别注意同相邻圆曲线指标的均衡与协调,应使运行速度的 变化小于IOkm/ho                    : ■ ■

9. 2.4回旋线在线形设坯赢瑯主娈线形要根据德国等国外经验, 回旋线参数/1与圆曲线耳涉七洞可成下列:

1调查表明,由破科#长的冋歟i供、、泓觉上自然平顺,行驶更加 安全舒适,回旋线参明{碰灵活运⑷用把厂芟.二设计的l⅜)⅛ 使得线形与地形更 容易相适应。

2卵形曲线中,应捐启两个同向圆Iiii1村卩侦T线是曲率半彳.r从兀到&的回旋线, 规定 SWAWR2是时fl曲率的变化;:致过于急促CJ

3凸形曲线中接点的曲村厂∙E∙∙∙ ••代要设%超高「h ■'在接点附近的0. 3P 长度范围内,应保持加南勺路面横坡丿".F仅山山'改善立体遛修晦连续性,克服凸形 曲线连接点的线形的蒐变号

4 一般来说,f⅛f⅛p = ∞时顼宵虏总是向外盧成W的“对C形曲线而 言,其外侧车道就会.*h⅜t⅜离内改坡∙∙.∙∙s的问题瀚辭内改变路面横坡方 向,会使立体线形变得扌渤,物行车不利,为'山龙而横坡湍彳薦不变,并使公切点前 后回旋线段内有相当长度彳贓崖采用同一横I皮是必要.屿

9.3纵面线形设计

9.3.1对行驶者而言,与平面线形相比,纵面线形是否平顺,在视觉上往往是影响 线形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索◎使人感到纵面线形不太好的主要原因是插入了小半径的竖曲 线,形成了线形的折曲;或插入过多的竖曲线,形成了线形的跳跃。纵面线形的驼峰、 暗凹、跳跃、断背和折曲等会造成驾驶者视觉的中断,因此,应予以避免G

4对于连续长、陡纵坡的路段,在考虑上坡方向的通行能力的同时,应重视上坡 和下坡方向的行车安全性检验。

9.3.2纵坡坡度一般以平、缓为宜。不宜采用最大纵坡和不同纵坡最大坡长。根据 相关研究,大于3%的纵坡路段的事故率是缓坡路段的2~3倍,甚至更高,而且能耗

—159 —

急剧增加,大气污染也随之变得严重,对于载重汽车而言,车速也会明显降低。通行能 力、服务水平都明显下降。当不得已而设置陡坡时,应采用运行速度进行检验,以确保 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符合要求。

9. 3.3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岭路段,纵断面均宜避免急剧的坡度变化以保证视觉上的 平顺。

9.3.4纵面线形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竖曲线半径的大小。选用本规范条文中大 于表9. 3.4所列的竖曲线半径,有利于获得视觉良好的线形。《标准》(2014)中给出 竖曲线最小半径是满足停车视距所需的最小半径,对于双车道公路在考虑有超车需要的 路段,应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如工程规模过大时,可釆用标志、标线等设施提供行 车安全。

竖曲线长度太短,汽车行驶时会感到不适或视觉上存在问题。对于凹形竖曲线,如 果半径较小,两个同向凹形竖曲线间存在直线坡段时,在视觉上会产生断背的感觉。对 于反向竖曲线,竖曲线半径较小时,汽车从凹(凸)形竖曲线驶向凸(凹)形竖曲线, 当离心力加速度的变化值大于0. 5n√s2时,应在反向竖曲线间设置直坡段。

9.4横断面设计

9.4.1公路横断面设计既受平、纵线形设计的制约,也对其起控制性作用。应最 大限度地降低路堤高度,做好防护、排水、取土、弃土等的设计,减小对沿线生态 的影响,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使公路融入自然。路基边坡不宜过高、过陡, 对出现的高填、深挖地段,应同高架桥、隧道以及分离式路基等多方案进行比选、 论证。

9.4.2调研资料表明,山区高速公路由于釆用整体式路基断面而造成的深挖、高填 所诱发工程地质病害的教训不少。横断面的布置对于平坦地形而言,大多采用整体式路 基断面形式。但是,对横坡较陡、地形起伏较大、工程地质复杂的地段,应充分考虑地 形、地质、景观等因素的特点,选择最能适合该地形的横断面形式。高速公路可考虑采 用傍山上、下行分开且高度不同的分离式路基断面,从而减小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避免引发的工程地质病害。

9. 4.3中间带宽度变化时,车道将发生偏移,为保证行驶安全,应按左、右分幅进 行线形设计。条件受限制时,且中间带宽度变化小于3. Om时,可采用渐变过渡,过渡 段的渐变率不应大于1/1OOO

9.4.7路基边坡应根据自然、生态、地质等情况釆用相适宜的坡率,且随纵、横向 __ ] 60

地势变化而变,不应采用单一坡率。低填方路段应尽量将边坡放缓;挖方路段边坡的坡 脚、坡顶,应釆用自然的圆弧过渡;边坡外形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排水工程除应自成 体系、满足功能要求外,设置在路侧安全区范围的边沟,其断面宜选用浅碟形或漫流等 方式,否则应加盖板。路侧安全净区以外的排水工程的断面形式等可因地制宜设置,并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9.5线形组合设计

9.5.1公路线形设计的习惯做法是先进行平面线形设计,后进行纵面线形设计。因 此,在做平面线形设计的同时考虑纵面线形设计的配合,就显得十分重要CI否则,只能 以纵面来迁就平面,或者不得不“勉强凑合”。因此,在做平面线形设计时,一定要考 虑到纵面线形问题;同样在做纵面线形设计时,也一定要与平面线形协调配合。

9. 5.2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原则为“相互对应”,且平曲线稍长于竖曲线,即所 谓的“平包竖L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当平曲线半径小于2 OOOmʌ竖曲线半径小于 15 00Om时,平、竖曲线的相互对应对线形组合显得十分重要;随着平、竖曲线半径的 增大,其影响逐渐减小;当平曲线半径大于6 000m ʌ竖曲线半径为25 00Om时,对线形 的影响就显得不敏感了、,因此,线形设计的“相互对应且平包竖”的设计原则需视平、 竖曲线的半径而掌握其对应、符合的程度顼

9. 5.5在髙填方路段设置具有诱导功能的交通设施,其目的在于防止驾驶员对曲率 的误判,提高路段的运营安全性。

9M线形与桥、隧的配合

9. 6.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承担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行驶速度高,桥梁、桥头引 道与路线衔接必须舒顺才能满足行车与安全的要求α因此,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承担 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上的桥梁线形除特大桥外,其布设应符合路线总体布设的要求,使 桥梁、桥头引道与路线的线形连续、均衡;而特大桥则应尽量顺直,以方便桥梁结构 设计CI

髙速公路设置护栏的路段,由于路基与桥涵护栏设置位置的差异,会导致平面上出 现外凸或内凹的现象,不仅影响美观,也影响安全。故要求桥涵与桥头引道的行车道 [包括加(减)速车道、爬坡车道、慢车道、错车道等]、硬路肩或紧急停车带、中央 分隔带、路缘带等对应的宽度应保持一致,使设置的护栏其平面宜为同一条基准线,避 免出现凸形或凹形,即俗称的“内齐外不齐”。

9. 6.2隧道、隧道洞口连接线与路线的衔接应符合路线总体布设的要求。调查资料 —161 —

显示,隧道洞口内外是事故多发路段,为此对隧道洞口外连接线与隧道洞口内的平、纵 线形应保持一致的长度作了相应规定,规范细化了 “线形一致”的放宽条件,但限定 了使用条件;并规定了隧道内、外路基宽度不一致时,应设置过渡段的要求。

9.7线形与沿线设施的配合

9. 7.1要求主线收费站、服务区、停车区前后的路线线形连续流畅,无视觉不良的 线形组合,是因为这些路段的车流状态比较复杂,公路使用者需要得到的信息比一般路 段上多。流畅的线形、良好的视觉是安全的基础。

9. 7.2主线收费站选CI,或不得设在凹形竖曲线内 的规定,是从路面排水芬的虜痢亍味癸涎坡的中底部的规定,是基于 安全考虑的。 I       ―

9.8线形与环境咿'費         :.:

9. 8.1同样白E不同的环疏巾拾人的感觉不同。点最,由于线形与环境景 观的不良配合,"尊驶者造成棺判压力或因错觉引发交定‰外 线形与环境景观的协 调设计,首先要通安全。'

10 公路与公路平面交叉

io. i 一般规定

10.1.1公路功能和技术分 功能的一级公路和二级公 入,控制设置平面交叉 公路和二级公路,从i 乡村道路随意接入的文中’'如旷、•"/ 平面交叉设置上的新谀见,即•讣许iz∩' / ∏ 件,限制平面交叉Mi数;S、加士 T"}∙W 计等。其中“严样里•-''…

公路平面交戈 路的平面交叉数百 通出行是更为便" 多、越密,对交噂彳 应正确把握项目功毕 平衡。

此外,在《标准》g 下,是否允许高速公路快[ 高速公路完全控制出入、鑫 速、直达等交通服务功能出发,弟


应限制设置平面交叉;承担干线 欢率,应严格限制被交道路接 ,:,同时,⅛⅝ξjfl<,对于承担集散功能的一级 ffi興全tt∙⅜聲,.“      5‰⅛交道路频繁接入尤其是

格限紡隐筋闻変用语,表达修订组在 应结合么薄丁施、技术等级及建设条 以V的间距、电女膏叉交通组织与渠化设 ['相对“限倒;’史为严格、强烈。.r 数量与间距富妾影响着一条公路相关*歧 、间距越小.旧济区域内路||衔 [但对路段3.汝率的影响却是越枷, I与交通组织管理也是不利的,,mJ

*及技术缶二一I ,打T协调通行盧考满沿线交通便利之间的

ι⅛通行效率e —条公 L对两侧村镇的交 [同时,平面交叉越 住具体项目设计中,


2购 修仃过洋屮.册对份在交通昼较小的前提 笼哪面交叉进¾mo经论证一致认为,根据 盜的我点和寥迪组织方式,从其提供安全、快 在线上设置平面交叉,这也符合我

国长期以来对高速公路的理解和认识G

我国以前公路平面交叉设计不够完善,规模小,难以适应交通需求。由于绝大多数 未作渠化设计,使得驾驶者无指定行迹可循,也不知他人动向,因而不是抢道、占道行 驶,便是彷徨择道或犹豫等待,致使交叉的空间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且频频出现交 通事故。随着交通量的增长,非渠化交叉的不适应性越趋突出,已达到非作渠化设计不 可的地步。故将平面交叉的渠化作为设计原则,旨在引起设计者的重视,并在后续条文 H 163 —

中对渠化设计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4在平面交叉设计时,应保证平面交叉范围内对应的通视和视距条件要求。当受 地形、地貌或地物等影响不能满足时,平面交叉应改造或移位设置。

10由于公路设计车辆修订变化,本条规定公路平面交叉应满足对应的设计车辆的 通行要求C必要时,应根据实际通行车型(如特种车辆)转弯轨迹特征,对平交口及 转弯车道的通过性进行检验。

渠化设计可采用加铺转角、加宽路口、设置转弯车道和交通岛等方式,如图10-1 ~ 10-4所示。

km 渠化设计示慝图(加铺转角方式)

10-2渠化设计示意图加宽路口与设控转宵车道方式)






图心-3渠化设计示窟图(设芭转弯车道方式}


10. 1.7平面交叉间距强调了限制平面交叉和出入口数量的措施。对公路沿线开发程 度高的路段,应将街道或小区用户道路布置在与公路相交的支路上,或与公路平行而与 公路间只提供有限出、人口的次要公路上。对此,公路管理部门应引起歪视■并采取必 要的行政手段使之得以遵循*

10.2平面交叉处公路的线形

10. 2.1本条除规定了平面交叉范围内两相交公路的交角和线形要求外,还规定了新 建公路与等级较低的既有公路(次要公路)之间出现斜交角很小的交叉时,应通过局 部改移次要公路引道,使之符合交角的要求。

10. 2. 2平面交叉范围内驾驶操作复杂,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尽管行驶速度可以比 一般路段低一些,但希望比一般跄舅直更萸勺纵面线形,使驾驶者能尽早看到交叉范围 内的车流动向,以便于变速或停牵丁 f %、

10.3 视距         4Z z>-'"^

部¥ ∕⅛j⅛,                         捋:■漩宓KEg-∙!f-               ¾⅛⅛η j¾JS⅛.

涉 #           %

10. 3,1引道榔!是世驾驶者在行到⅛Lk⅛停车标鄭⅜H能将车辆停下来所需的 视距。因此引道瀬巨何长度与看到路画上屢阚》后能将翻飲F来的“停车视距”的 值相同。但引道^⅛⅛¾物高为。,故保证折道视距所需的土形菖曲线半径比停车视距的 应大 一 J⅛c H U                          H "

I I                                  I I

10. 3. 2由于爰熱限制而不能 W由相交两条公路各瞻g视距所组成的通视三角 区时,可降低要⅛⅛fc证安全交叉停车视距通视二角区的⅛⅛∕/但此时次要公路入口由 “减速让行”管⅛⅛⅛.u停车让行二二这二节片要求与本嚥新0∙ 2节中的交通管理方 式相呼应。                          *

¾ / 彳

10.4转弯设计   XK

''                        '......,                 L

10. 4.1车辆在平面交叉'帀的"£纟色大多挪貌下都是急转弯,尤其是在左转弯 时。车辆在急转弯状态下行驶,圣IiS爲际占用的路福宽度是不断变化的。因此, 转弯曲线和路幅设计应以通行车辆转弯时的实际行迹内、外缘所包含的区域作为设计 控制。

依据《标准》2014)中确定的五种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车体结构等参数(如轮 距参数、饺接位置及前悬长度等),规范分别对五种设计车辆的最小转弯行迹和车身外 廓需要的转向净空进行了详细计算对比。根据结论,给出了五种设计车辆以最低行驶速 度(5 ~ 15km/h)转弯时的转弯轮迹曲线,见下图10-5 ~图10-9。同时,图10-5中还 提供了各种设计车型的最小转弯半径,供具体项目设计时参考使用。


0.80m,r

3.8OnI

1,4OnI

I

LSOnI

RW=车外轮转弯半径

/?广车内轮转弯半径

RnaX=车身最外侧转弯半径

m 10-5小客车破小转弯半径(尺寸单庄:m)


车最大转向角习L√ d熨'

180。转弯用到的最大转向角=3L4deg R产车轴中心转弯半径


10-6截重汽车最小转弯半径(尺寸单位:nι)




2<60ιπ

⅞⅛2.37πι

J


7≠25m


3.85m

^55πι*


车最大转向^J=3I.7deg

!80。转弯用到的最大转向角=3I.6deg

H产车轴中心转湾半径

艮=车外轮转弯半径

&I=车内轮转弯半径

车身最外側转弯半径


157大型客车说小转弯半径(尺寸单位:m)

18

:〔5.8    m

_ L9 十     -…1..4卫      ....二

.       3.8         .

__

P         -β

] ( ___

TTrrə-- 一— ---




1 2.55InI)


R(I=车内轮转弯半径

Rm海=车身最外侧转弯半径


3-8钗接客车最小转弯半径(尺寸单位:m)


18(P


18.1



L50nι

3.3Om

9.625In

3.675m

H-----*

2.55In

R广车内轮传弯半径

ILIX=车身最外侧转莺半径


车最

¥80。转弯用:

配=车轴中心转弯半径

RW=车外轮转弯半径


图皿9饺接列车成小转⅛1M<: (K寸单位:m)


转弯曲线所采用的设计速度分如下几种情况:

(1) 左转弯有时是待机进行的,因而不必采用较高的设计速度,一般采用5 ~ 15km/ho设计中,左转弯的内缘曲线的最小半径为15ιL大型车比例很小的公路(如 旅游公路)或能够局部利用对向车道空间转弯的路段,可采用5km∕h的设计速度,对 应左转弯内缘曲线的最小半径12. 5mo

(2) 非渠化交叉或无分隔的石转弯车道的简单渠化交叉中,右转弯曲线的设计速 度可与左转弯的相同或略高一些。转弯内缘曲线的主曲线最小半径也可为15rno

(3) 渠化交叉中,在设置分隔的右转弯车道的情况下,应按20~30km∕h控制转弯 速度,并保证转弯净空的要求。

10. 4. 3本条规定了转弯(右转鸾)路而内缘的最小半径和线形。按转弯行迹而言, 路而内缘是一条相当复杂,且无法用数学模型表达的曲线。在实用中无须十分精确,因 而国外有两种简化的路血内缘曲线的模式。较多国家采用三心复Ittl线(二:圆弧复合曲 线);有的国家采用圆弧两端接特定参数回旋线的线形。国外研究表明,二:心复曲线的 拟合性较好,条文中推荐采用三心复曲线O

非渠化交叉中,交通童较小或很小,转弯时允许“侵占”别的行迹,因而对路幅 内缘的拟合不作要求或不作严格的要求。以饺接列车等长尺寸车辆控制设计的非渠化交 叉中,上述“侵占”不可忽略,应采用与行迹大致吻合的双圆弧复曲线。

10.5附加车道及交通岛

10. 5.1非渠化交叉或不设分隔的右转弯专用车道的简单渠化交叉中,当主要公路速 度较高(如80kn√h)且交通量较大时,即使右转弯交通量不大,也会由于右转弯的减 速而影响直行车辆的速度并导致交通事故。这种情况下,增设的减速分流车道可避免车 流紊乱U

渠化的右转弯附加车道由分隔的右转弯专用车道及其两端的变速车道组成G

10. 5. 2左转弯车道是在直行车道左侧开辟的供左转车辆分流减速和等候左转的专 用车道,由渐变段、减速段和等候段组成。

10. 5. 3平面交叉中的变速车道长度,如表10.5.3-1所列,适用于等宽变速车道设 计,且已经包括了渐变段长度。对于非等宽变速车道设计可用汇流(加速)0.6m∕s和 分流(减速)LOmZS的侧移率来控制,而将变速车道设计成一个渐变车道。

当直行车道的通行能力有较大富裕且行驶速度低,或条件受限制而难以设置足够长 度的加速车道时,可釆用不短于50m的渐变段。此时入口处往往需要采用“减速让行” 管理。

10. 5.4本规范参考国外较普遍的说法,将交通岛分为导流岛(分隔同向车流)和 分隔岛(分隔对向车流)两种。

条文中将交通岛按结构类型而分为实体岛、隐形岛和浅碟式岛三种,并规定了一般 情况下的使用场合。

在实体岛和隐形岛的适用场合上,国外有较明显的差别•但有这样的趋势、即四车 道公任各上用实体岛,双车道公路上多为隐形岛实体岛对车流作强制性分隔,因而分隔 效果好。双车道公路釆用实体岛当遇事故和车辆故障时,易引起交通阻塞,尤其是在我 国无硬路肩和较宽的土路肩的情况下,同时,在渠化设计的推行过程中,使用实体岛容 易被撞及,反而导致交通事故。因此双车道公路宜釆用隐形岛。

10.6平面交叉的改建

10. 6.1既有平面交叉由于本身规模太小和设施不齐全,而导致过多的交通延误和存 在事故隐患时,则需釆取相应措施改善平面交叉.,若公路的设计速度高,交通虽大,采 取一定措施尚不能满足需要时,还需要考虑将平而交叉改建为互通式立体交叉一

H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

11.1 一般规定

勺相关规定,对公路与公路立体交叉 如路同交通堇大的其他公路交



11.1. Is 11.1.2规范根据《标涯岡

及其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置条"

叉,由原“宜”采用立体

式立体交叉。其中,甫



11.1.4本条对互通益嬷叉按!L山能•,同mi分为枢制立体交叉和一般互通 彻条高速"咯Mi词实岫∙E通转换隴互邁式立体交叉,即美国 所称的“系统互通⅛f,,f Syst  IiW n Iiangl-S .):折者为高速¾∣ 一级公路与其他公

路相交,或其他公編琳勺互通式立体女乂u∙ Ji-IiI高速公路与*他«路相交的立交也可 称为服务型互通式冬"叉(即美国两祥的SerViCe InLerchanges ;'彳一级公路作为国家 或区域的主干线,⅛j⅛ji的平面交叉5""mθ(‰) I H'.则它与高速公路间 的互通式立体交叉世垃招枢纽互通式.7折、X < 17 Ii >

、…

11.1.5互通式立底交%的最小问啓仍维持4km的规定。⅛±κ网结构与地形条件 或其他特殊情况的限制g规范与《标冊,:•(割1斗.,-致,仍保了/雨互通式立体交叉之 间保持1 OoOm净交织l⅛A⅛限最小间距,.iι^-!L⅛调应涕顔交通工程设计等。条 件更为特殊时,通过集險虻弱互通式立彳核叉的所希H必或主要出入口串联起来  而成为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 ∙    条时务须{W1 OOom的净交织长度的这


种运行会对主线上的流态有明显


蠶量较大肘。至于复合式互通式 立体交叉,在集散道上依然存在交织    術个互通式立体交叉或其中之一为高

速公路间的,则交织运行会影响高速公路间转弯运行中所应有的流态。此外,复合式互 通式立体交叉中存在标志设置困难的缺点Ci因此,“复合”是在不得已情况下的一种权 宜措施。设计中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应从路网节点配置着手,解决交通转换,而不应 轻易采用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因此条文中特别强调了必须“经论证”这一条件。 当然,如果被复合的两个互通式立体交叉均为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且转弯交通量不大, 那么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也仅仅是造价上不经济。

11.1.6隧道出口距前方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距离,本次修订仍保留了原规范中隧道出 口至减速车道渐变段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IOe)Om的规定,地形等条件严格受限制时, __ ɪ 74 ............

宜满足现行《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JTG∕T D21—2014)的相关规定

II- 1.9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的主线线形指标基本上保留了《规范》2006)中的 规定,个别指标稍作调整。主线线形指标是对立交范围内的视距、视觉、对前方路况应 有预知性、变速车道的平纵线形及其与主线的衔接以及匝道关键段落的平、纵线形等一 系列形态要素的宏观控制,以保证车流顺畅平滑,变速从容,使整个立交具有良好的运 行性能。

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主线的最大纵坡,主要是控制变速车道处于出口下坡段、入

口上坡段的主线纵坡值。表H- 1-9中规定了最大纵坡一般值,最大纵坡的最大值(特 殊值)是在规定的一般值上,考虑         容许增加1% ◎按照《日本高速公

路设计要领》的规定,设计i               Z应控制在一般值2%,不容许

增加“以前《规范》(199*^^00 设计速度1      当的最大纵坡一般值、最大

值均采用2%,其要求 2%调整为3%

鉴于主线大下坡 且匝道的线形不利行

修订征求意见 为宏观控制的指标, 径,应尽虽采用大 视距的凸形竖曲线 值”,但应有保证行駛 .........     .…一  .......

响主线出入门视距I勺铲顼倒W曲线指枳 gkf ;•以外的平由戲扌駆,可低于表11. 1. 9 的规定為


管仍有意见

放松。特另对于影响主线出入口I*

值的半径

r定范围内,

W况或困难,

设计速度1

h的主线纵坡最大值由


段陽口容易炙1 .交僵沛L对主线岀


时,最大泮如


∏. 9的部分扌


卜就较陡,相接减速车道 号 过


小睿径C)在设为Ml√rz.


的弥补措脂特殊情况时,对于互


的限制值。

而难以满足。但作 凸型竖曲线最小半 F时应采用满足识别 指标可采用“极限 体交叉范围内不影


鋪助车道连接


ill io复合式互≡m⅛ 断增多,尤其是i般互通式 较多,将两处互通式立体交叉彳 体交叉流岀、汇入交通的稳定运行,不


I勺连接方式是新JWλ


年来复合式立体交叉不 构成的复合式立体交叉增加 连接方式,会影响枢纽互通式立 全章因此,规范不应推荐,建议从路


网规划上就尽量避免这样的复台式立体交叉。

本次修订针对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提出了三种基本的连接方式:

①采用辅助车道将两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上一入口至下一出口连通*

2采用与主线分隔的集散车道将主线一侧的所有出口、所有入口连通.形成在主线

上一次流出、一次汇入的方式C

3)采用交织分离车道,将在集散车道上的主要交织车流分离,形成两处互通式立体 交叉间无交织运行的方式。

复合式互通式立体交叉连接处理方式的选择原则如下:

(1)两处一般互通式立体交叉构成的复合式立体交叉可选择第①种方式Cl

无论哪种处理方式,都应对两处互通式立体交叉之间交织段的长度进行通行能力分 析验算,且交织段的长度不应小于60OmO

11.2视距

11.2.2互通式立体交叉岀口分流鼻之前的主线上应保证判断出口所需的识别视距, 其值采用《标准》(2014)中的附录只有在条件受限时方能采用L 25倍的停车视距。

判断出口时采用识别视距,是考虑驾驶者(目高1.2m)应看到分流鼻端的标线, 即物高为0。对此,在确定凸型竖曲线半径时应注意。

11.2.4为保证汇流鼻前的通视三角区,设计中应注意:主线为下坡、匝道为上坡的 情况下,通视区范围内的匝道纵坡不得与主线纵坡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当主线为桥梁 并采用实体护栏时,护栏有可能完全遮挡匝道方向的视线。最理想的通视条件是二角区 范围内匝道的路面高于主线的路面。

11. 3匝道设计

11.3.1首先必须强调,汽车在匝道上的行驶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变速,因此匝道设 计速度实际上应是匝道线形受限制路段所能保证的最大安全速度,其余路段上应以与匝 道中必然存在的变速行驶相适应的速度作为设计的控制值。接近自由流出入口附近的匝 道部分应有较高的设计速度;接近收费站或平面交叉的匝道端部,设计速度可酌情降 低。对此,设计者必须改变以往在确定匝道各部位要素时笼统地以一个固定的设计速度 作为设计控制的做法。

11.3.2匝道横断面组成、宽度和类型是匝道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具体设计和选 用时可参考如下:

选用匝道横断面类型的分界交通地分别为I 200PCu/h1 500PClf/h,作为无紧急停 车带、有紧急停车带的单向双车道匝道的划分标准,其匝道设计速度为40 ~50km∕h.

因为匝道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会随匝道设计速度的高低不同而有所变化,实际应用 中,可参照相关通行能力手册和设计细则,根据匝道设计速度对上述划分标准作相应调整“

11.3.311.3.4匝道的平、纵面线形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的关键,设计中注意:

《规范》(1994)对分流鼻处的最小曲率半径、回旋线最小参数作了规定。由于当时 规定的减速车道长度偏短,部分设计者将回旋线伸进分流鼻内的减速车道范围内,致使 分流鼻处的曲率半径偏低甚至不足。《规范》2006)针对性地增加了减速车道长度,规 定并有所增大了分流鼻处匝道平曲线的最小曲率半径。在条文说明中,对出口接低指标 曲线(如环形匝道)的情况,提出(不作推荐)可参考欧洲的相关文献,在出口至环形 匝道圆弧间,设置一组参数逐一递减的三级复合回旋线,即所谓的“制动曲线”的做法。

《规范》(2006)实施以来,对改善提高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出口的线形 指标和行车安全性起到了积极理刃長細设计者有时在某些特定岀口还采用了 “制动曲线"做法,进-些嘆和舒适性,应在以后设计中条件 允许时继续坚持。但⅞∕(⅜^^006)         [∏I旋线最小参数的规定,部分

设计人员不加区分绡不会诲窟附近的啤道上畏用紙线半径或回旋线参数,使得 互通式立体交叉的,例撕i增加.[闾I&速公卩出工程规模增大和其他代 价。近年来,随襁毋容地对ψ ≡J!IJi¼促卩耕地认•草的*断重视,多省(自治区、 直辖市)者K对设枷V⅛提出降低叉规模和而地潮“瘦身”优化要求。因 此,本次规范修fJ切了保障互通4Mi*∙乂主线流出口W磧安全,方便设计人员掌 握减速车道出W分湍鼻附近的匝消平、纵面线形设计,根4线*过渡段上任一点距分流 鼻的距离与曲希半格关系包络认虹•介流易.处的匝道设计*苹过)速度、平曲线最小 曲率半径等做用了弗定,如表lt-ʌɔ-s- i-H⅛分流鼻处§接皿旋线,而且一般互通式 立体交叉分流房"曲報小曲率半注•,可将表中的分流鼻戦•点速度降低5km∕h取用对 应的规定值,以W飙地,,设计肾页根据枢纽或一般互旅蠢交叉的不同类型,主线 或分流鼻处不同西寸顺,特殊条件时刊宜泞必要的嵌.••畫考表11-1选用分流鼻处 的匝道平曲线指綜专寥:          - ■■■.■

______H-Ut僉瘟気*匝道平曲线缽曲率壻与醪线最小参数参考表

主线设i"速度(km).^ %≥f

=必。。

80

60

枢纽互 通式立体 交叉

分流鼻处的设计速度

80

⅛*------------------

65

60

55

飆小仙率半径(m)

二至匚;

300

250

200

极限值

400

300

250

200

150

回旋线最小参数(m)

一般值

160

100

90

80

70

极限值

140

90

75

70

60

一般互 通式立体 交叉

分流弘处的设计速度(Wli)

65

60

55

50

45

最小曲率半径(IlI)

一般值

300

250

200

150

125

极限值

250

200

150

125

100

冋旋线最小参数(m)

一般值

90

80

70

60

50

极限值

75

70

60

50

40

注:枢纽互:逋式立体交叉的环形流岀匝道而按低一级主线没i十速度取值,

__ 178 __

分流鼻处匝道的竖曲线最小半径及长度,按照该处的设计(通过)速度,满足表 11.3.4-2的规定。

ɪɪ. 3. 5本次修订沿用E挡二“哋的确定与公路主灿同的做 法,即按本规范第7.5节菌%我微置匝道超高.设以下两点:

1 匝道上的超商或事S上驶.興折會应。例如,收费站附近 和匝道端部的平面交/血車其超鳶編小『•按侦威i式立体敵IA發別和匝道形式而选定 的设计速度所对应白确硝;接近分...汇流鼻处.趙高就应*4

(2) 最大超高if 6 A非积曰冰成迎顷""顶取先按最⅛φ%计算或选用不同 曲线半径的超高。Jl终将定超高值哈圍仅对其中超高大于6% fll⅛半径统一采用6% , 其他取其对应值。*样g可保证超能"3%的曲线上行车的⅛a⅜o

i I                              I I

有所增加,尤其是小半¾⅛‰<50m)JJi..■■::,'这橙婴砂虑了匝道路面标准宽度 増加了 0. 5m后,在此-基靴种嶼如宽值基本±l⅛f≡⅛⅛≡所増加.

调整后的路面加宽表与羸客芝航(JTG∕T D21) 一致。但应 注意HI型匝道的加宽值,当按型硬路肩差值为零或负数时即 该半径匝道不需加宽"如当HI型硬路肩 S⅛ 3. Om时,圆曲线半径^>31m时可不加 宽;当硕路肩宽度为2 50m时(非标准宽度),圆曲线半径R>39m时可不加宽C)

11.3.7匝道出入口端部设计是匝道设计的主要内容之其注意事项如下:

1关于右方出入及分流鼻处主线和匝道铺面的偏置加宽

匝道在主线上的出、入口一般应位于主线行车道的右侧,,当出、入口属主线分岔和 合流时,则应视情况而定。由于匝道从左方出、入主线有其缺点,因而左出或左进的直 连式匝道实际上很少采用。

至于分流鼻两侧的偏置加宽,应注意主线一侧的G是指外侧行车道边缘线以外包 括硬路肩宽度的路面加宽值,而匝道一侧的C2则是左侧硬路肩以外的路面加宽值◎

__ 179 __

路面偏置加宽的其他类型、渐变率、细部构造等规定,以及分流鼻端在路基或桥梁 等构造物上的处理方式,可参考相关设计细则。

2关于出入口形式

出入口(或变速车道)的形式分为直接式或平行式两种。直接式出入口有出入路 线顺畅,驾驶操作单一、方便的优点。平行式出入口的渐变段有一线形转折,主线上车 道数增、减变化明显,容易辨别,尤其对出口识别有利。但其行驶时经历一段反向曲 线,因而驾驶操作有些别扭。由于两者各有利弊,各国对出入口形式有各自的偏好和习 惯,对此并无统一的规定。德国和日本规定,单车道入口为平行式,其余为直接式。但 德国新近规定,出入口均为平行式O英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则规定出入口均为直接 式。澳大利亚的公路多采用出口平行式、入口直接式。我国的城市快速干道上多采用出 入口均为平行式。总之,采用平行式出口有增多的趋势。

我国公路从《规范》(1994)开始,出入口的形式参照日本的规定,即单车道出口 采用直接式、入口采用平行式,双车道出入口均釆用直接式。通过近二十年的实践应用 未发现什么问题,基本形成我国的习惯做法,故本次修订仍维持原来的原则性规定。但 需注意,受条件限制或因特别需求,采用平行式出入口也是容许的O

出口接小半径(如R<45e)环形匝道时,如采用直接式,曲率半径变化可能过 大、过急;若采用“制动曲线”做法,往往地形等条件不允许。因此宜采用平行式出 口,在分流鼻前后采用小偏角S形曲线,使匝道与主线既分离乂靠近,争得小半径曲线 之前有足够长的较高指标的“线形过渡段L另外,有些苜蓿叶混合式立体交叉中的环 形出曰匝道,也M通过设置辅助车道而采用平行式出口。

加速车道在单车道情况下推荐采用平行式,但不排除直接式,按入口角(渐变率) 控制入口长度。

11. 3. 8变速车道设计应注意如下事项:

1关于变速车道的长度

针对我国早期高速公路建设执行《规范》(1994)中的规定,变速车道长度偏短的 问题,《规范》(2006)修订时,在明确需满足与主线设计速度相应的出口和入口角度 (即渐变率)的要求,需满足分、汇流鼻处主线与匝道路面偏置加宽值要求的条件下, 同时需满足按汽车加、减速运动力学计算所需的变速车道长度。据此,适当增长了变速 车道长度,并给出了 “变速车道长度及有关参数”表。

本次修订基本维持该表的变速车道长度和相关参数,其原因是近年的使用中,业内 对变速车道长度的规定基本不再有异议。仅将原表中的分、汇流鼻端半径厂一列删除, 设计中可均按常规采用r⅛0. 6m即可。

设计中应注意,尽管变速车道比以前增长了,但仍应使邻接变速车道的匝道部分具 有较高的线形指标。匝道上没有良好的线形和足够长的过渡情况下,就不应釆用过低的 匝道设计速度,因为仅靠增大变速车道的长度来满足变速从容的要求未必奏效,而且往 往是不经济的。

现规定的不同主线设计速度的变速车道的长度,从数值上看似乎与速差不相对应。 这是考虑到实际行驶速度的需要。高速公路的一般路段上,设计速度越低时,行驶速度 越接近甚至超过设计速度Ci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主线的线形指标往往高于一般路段, 更有超速的可能。因此设计速度较低时,变速车道长度似乎“长” 了一些,这是考虑 到分、汇流点的速度往往高于设计(通过)速度。

2关于变速车道的线形

变速车道的线形中,强调了在一般情况下直接式变速车道的线形与主线线形相同的 原则规定,并以图示说明两者的几何关系。其目的在于避免以往设计中常存在的在同一 条路(主线设计速度相同)上因变速车道的线形随意而出现不应有的渐变段和变速车 道长度不同的不规范做法。

条文中规定,主线为左弯曲线,且半径较小,或在其他特殊情况下,直接式变速车 道邻接匝道部分的段落,其线形可与主线的有所差别为保证不致因此而缩短变速车道 的长度,可采取增大分、汇流鼻端的圆弧半径或增加其两侧的铺面偏置宽度,或略变动 渐变率等措施。

平行式变速车道中,邻接匝道部分的线形较灵活,但曲率及其过渡应适应速度的需 要“作为减速车道时,对分流鼻处的线形已作了规定。但应注意曲率半径、路拱横坡 (或超高)应符合规定。

需要注意和说明的是,渐变段宽度达到“一个车道宽”的断面称为分(汇)流点; 变速车道和主线两者的铺而分岔点称为分(汇)流鼻。

IL 4基本车道数和车道数的平衡

11. 4.1条文中仅对髙速公路规定了保持基木车道数的要求◎按《标准》(2014 )的 规定,承担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应严格限制平面交叉数量,严格控制出入C,因此,干 线••级公路也不应在较短的路段内轻易改变车道数

11.4.4双车道匝道出入口设置辅助车道的长度,《规范》(2006)中出口匝道的辅 助车道长度偏短。使用过程中,中东部地区已有多地有这方面的反映。根据美国《公 路与城市道路几何设计》和日本的相关设计原则,分流区段由于确认出口、心理准备、 变换车道等关系,需要较长的辅助车道疗因此,美国规定双车道出入口需设置辅助车道 肘,出口匝道的辅助车道长度,从渐变段起点至流出端部的总长度为2 500 -3 500英 尺、艮P 726 -1 066.8m入口匝道的辅助车道最小长度为2 500英尺,日本规定,辅助 车道的长度,在分流部分理想的标准值为! OOOm,最小值为60C⅛,合流部分最小值 60Onb即分流部分的辅助车道长度不小于合流部分的长度疗本次修订,在保持原有规 范使用连续性的基础上,出口匝道辅助车道的长度给出了一个范围,最小值保留原规范 的数值,一般值则是按流出部分的变速车道与辅助车道长度之和,不小于合流部分的两 者之和的原则计算而得◎使用时,交通量大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应不小于一般值,只有 在受地形、构造物(特大或特殊结构桥梁、隧道)等影响,主线和匝道交通量较小时, 方可选用最小值。

11.5主线的分岔、合流和匝道间的分流、汇流

11. 5.1条文中对主线分岔和合流的适用场合作了规定,并附图示以免设计者将此与 高速公路上双车道高速匝道出入口相混淆。

11.5.3多数                -..........-'K 即存在一个渐变过

渡段。条文对渐                         Z过渡作了规定。


时,应增设一段⅛fb勰。


11.5.4匝道间的^^ 丫!^^定,规范区分吾瞰帆:一是分、汇流前后匝道车 道数平衡时,可采顾釁f⅞H ^⅛fb⅛'规定W⅜(2006)中原表的基础 上,仅对匝道分、««40km/h --∣KW各增加了'l()m[二是匝道车道数不平衡 11.5.5对相*出昌口的最小间-距规定,《规范》(2006H参*了美国城市高速公路 的规定,并按不f的柜线设计速厅列。考虑到美国的规定#低B本次修订对主线上的 出口或入口间距1(4的最小IHIbli'idι 'iι^⅛U大,对匝4t⅛相邻出入口最小间距 (I2)也略有调躅 推消了 “支矿了‘ 一栏。设计时应尽>⅝4,t 一般值”;条件受限 时,可小于“一撕‘*甚至采用最小值”。

设计中应注意%主鬼双车道岀i  i广流口间白夢哪取大一点为宜,以避免

超车和交织两种变蒔i爾矛盾而引起车流彖句m至事畝/

11.6互通式立体交叉極道磯交公路间的平磅叉


11.6.1互通式立体交叉中混術窪写髄道或连接线与被交路连接之处的平 面交叉,常出现在菱形、部分苜蓿叶形及单喇叭形等互通式立体交叉中。需要强调的 是,相对于互通式立体交叉其他部位的设计,该部位的合理布置往往未受到大多数设计 人员的足够重视。这一点可从部分设计文件或已竣工通车的立体交叉中得到证实。因 此,该平面交叉应作严格的、详细的渠化设计。具体设计中的有关细部处理,应遵照本 规范第10章及相关设计细则中的有关规定与要求。

12公路与铁路、乡村道路、管线交叉

12.1 —般规定

12. L 2关于公路与铁惭弩本次修订去阴I-高跄规范》(TB 10621-2014)、《铁路线路设计,'u()6 :.《标H蹄巨鸟路建筑限界》(GB 146.2)、《铁路技术管撅规富(高速钦混部奸.. .<铁路技機賺I程(普通铁路部 分)》等的相关内容Ci ,¾d√∣∖国社会经济时•:切之抻.则上等级公*集路交叉时,均应 考虑设置立体交叉。二 '        一 *

< M: .-d 种农业机 作人员等通行的


65—201 I ) , "■ ? ;J0kV

B


12.1.5关于管线交麗, 据国家标” • 一 宀以下架空 50061—2010)<110-7SkvW空输电线牌2•计削 3 (GB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GB

2010)λ (1OOokV 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等规定,


(GB 50790—2013) ʌ《油气橱 本次修订对原规定值进行了核犬 12.2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

越工程设计规范富=(G


12. 2. 1根据公路、铁路近年来建设发展现状,特别是对交通安全的关注,以及建设 水平、建设条件等,公路、铁路相交时,应首先考虑采用立体交叉。

12. 2.2-12. 2.4明确规定了公路、铁路相交时设置立体交叉的条件,其目的是保障 双方的行车安全。

12. 2.5从对公路的影响角度,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范围内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

__ 183 __

平、纵面线形和视距问题。交叉范围内公路平、纵线形应符合公路主线的一般性要求, 不得局部降低技术指标,且其视距必须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其次,较小的交叉角度必 然会引起交叉范围和影响路段的工程建设难度增大和建设规模的增加。本次修订依据 《标准》(2014)的规定,在充分调研既有工程建设情况及影响的基础上,取消了对交 叉角度的具体要求,但强调:公路、铁路在交叉范围内路线以直线为宜,交角也宜尽量 正交。条件受限必须斜交时,应尽量采用较大的交叉角度。另外,在《铁路线路设计 规范》(GB 50090—2006)中只规定了交叉条件以及建筑限界等方而的要求,并未对交 叉角度做出具体要求。

本次修订强调所有跨越铁路的跨线桥都应设置防撞护栏和防落物网,以策运营 安全。

12.3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

12.3.1公路与铁路平面相交,交叉角应尽量正交,这是考虑到尽量缩短道路口的长 度,使车辆与行人减少横穿铁路道口的距离和时间。另外,交叉角过小,可能产牛轨枕 间缝卡住车辆轮胎等危及安全的情况,同时过小的交角也存在交通事故隐患。但铁路相 关设计规范规定公铁平面交叉宜设计为正交,必须斜交时其交叉角度应大于45C本次 修订规定公路与铁路平面交叉的斜交角度应大于45°,与铁路规范相关规定保持一致CI 具体项目设计中应充分注意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尽量避免采用较小的交叉角度,并设置 相应交通安全设施。

12.4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

12. 4. 2各级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时,确定交叉方式的原则为:高速公路与乡村道路 交叉必须釆用通道或天桥。一级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时,应根据一级公路的功能与使用 任务、性质确定。一级公路作为干线公路肘,应按采取控制出入的设计原则设计,原则 上应设置通道或天桥,也可利用辅道合并交叉数量,其目的是控制平面交叉的数量和间 一 184

距,尽量减少横向干扰,增强行车安全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淳一级公路作为集散公路 时,同交通繁忙的乡村道路交叉时,可采用通道或天桥;当符合设置平面交叉的条件而 釆用平面交叉时,必须设置齐备的交通安全设施.

二级、三级、四级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时,一般采用平面交叉;当地形条件有利 时,也可釆用通道或天桥。对于新建的承担干线功能的二级公路,应创造有利条件,尽 量减少平交数量。

12. 4. 4通道设计应注意以下事项:

1通道的间隔以40Om左右为宜是指全部车行过路构造物,其中包括通道和天桥°

2根据全国征求意见情况,通道的交叉角度要求进行了适当降低,将交叉锐角由 原规范的70。降低为60。,受地形条件限制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由原规范的60。降低 为45。,目的是降低设计难度,使执行起来更加灵活但具备大角度交义条件、改线工 程蛍增加不大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用大角度交叉、、

5公路与乡村道路交叉的路基横断面,尤其是净空的选用,是一件事关群众生产、 生活需要的敏感事情规范提出的净宽是个推荐值,净高是个低限值徐实际设计时,应 根据地形、路线纵面等情况尽量争取较高的净高标准,避免为追水降低造价而普遍采用 低限值的做法,并且注意使各类净空标准的交义间距在路线纵向合理分布G

机耕通道规定净宽应不小于4. OOm实际上是一个低限值。考虑到高速公路、一级 公路的路基宽度较宽,通道长度较已 特别是四车道以I』勺多车道公路和高填方路段的 通道长度更长,因此冇条件时应增加净宽以改善通道内行车安全和采光、通风条件,更 为今后道路发展提髙留冇余地,但是在路基宽度较窄的分离式路某上、人烟稀少的山区 和荒漠地区等,也可选用4. Om净宽,

关于通道的净高,规定通行农用汽车,或拖拉机、畜力车时.其净高分别不小于 3.2e2.7m也是一个低限值,近年来各地在实践忆 已有部分地区根据当地条件和使 用要求,对通道净商作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汽车通道3. 50m,机拼通道3. Om 因 此,确定净高标准时,对各类通道的净高订根据当地的交通组成特征、农业及其他机械 的特殊要求等,拟定合理可行的净高值.

随若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联合收割机使用已比较普遍全国各地 农业结构不同,所釆用的收割机的种类冇木质上的差异,.调研发现,国家门前没有联合 收割机的外廓尺寸统一标准,同一种类的联合收割机,不同厂家的产品外廓尺寸差异也 较大因此,设计中应根据各地的农业结构和常用的主要机型、通过调查论证后确定通 行联合收割机的通道净高Cl

对于进入路侧村庄的唯姻道,设计中应充分号虑消防、救灾等需求,通道净高应 满足当地主要消防车辆或其他救灾车辆的净高要求

对处于有抢险救灾需求的重要河流桥头引道上的通道,应与水利主管部门协商确定 通道的净空。

12.5公路与管线交叉

12.5.1公路与架空输电线路相交叉,电力规范标准并未提出最小交角要求。《标 准》(2014)中第9.5.2条规定交角应大于45。。考虑T程难度和安全运行,并与《标 准》(2014)相一•致,本次修订提出以垂直交叉为宜,必须斜交时,其交叉的锐角应大 于 45。。

12.5.4根据相关喉4成,增加「:宙盘W俄路与公M交§竝平行时杆(塔)内 缘距离公路边沟的水#巨虐求O

¾ ⅜                     < 9

本次修订在源引《标准》(2014)对应修订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前管道施工 工艺和技术的发展(主要是顶管法施工工艺),无论是管道施工期间,还是后期检查与 维护,均无需开挖公路路基、对公路正常通行影响小等情况,明确要求管道与高速公 路、一级公路交叉时可采用专用通道(涵)或套管等方式。

上跨公路的各种管线,均应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如对水管应进行防腐、防漏等处 理,对油气管道应采取防火、防爆措施和避免汽车撞击、行人接触的防护、隔离措施 等,并使得管线检修、养护时,不得影响公路交通的正常运行与安全。

—— 186 —

12.5.812.5.9从公路运营安全考虑,明确要求严禁高压输电路和输送有毒有害、 易燃易爆物质的管道利用公路桥梁跨越河流。明确要求严禁高压输电路和输送有毒有 害、易燃易爆物质的管道通过公路隧道。

输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的管道穿(跨)越河流时,管道距特大桥、大桥、 中桥的距离不应小于IQOm,距小桥的距离不应小于50m

不可缺少的条件。不得妨碍公路交通安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如高压输电线路,虽

然未侵入公路限界,但若跨越公路的高度不够,则会妨碍公路的交通安全;水渠、水管 虽不在公路限界之内,但经常漏水,也会损害公I路基稳定或引起边坡失稳。不得对公 路及其设施形成潜在威胁包括但不限 的加压站房等,对公路可能构成*


燃易爆、有毒等物质的管线出廟阻



线的设施,如水池、油气管线


也范围内或附近。输送易


生異威胁◎


13公路沿线设施

13.1 一般规定

13.1.1-13.1.3本规范的沿线设施是指公路的主线收费站、匝道(或连接线)收 费站等收费设施,服务区、停车区、客运汽车停靠站等服务设施及U形转弯等其他设 施。涉及内容为一般规定和几何设计要求,各设施专业方面的设计应符合相关设计规范 的规定。服务及其他设施与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分布应全线总体布局,各设施的相 邻间距应满足本规范第11. 1.6条的要求。

13.2收费站

收费站广场的横坡宜采用1.5%,降雨量大的地区或车道数较多时,考虑排水需要 最大可取2%。处于平曲线上的收费广场范围内,存在超高旋转过渡时,应注意任一横 断面的合成坡度不得小于0∙ 5% O

(1) 从视觉和排水角度考虑,收费站广场应避免设置在凹形竖曲线的底部。当设 置在凸型竖曲线上时,宜设置在顶部附近。

(2) 13. 2.2-1中的扁为收费站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最小长度。实际设计规划 时,长度烏应按每侧最长的收费岛岛头(尾)外加大于IOm的直线段安全距离确定。 4的长度同时应符合人工或ETC等不同收费方式、单式或复式(一杆多亭)收费布置 等情况对收费岛长度的相应规定与要求。

Ll)长度一般按收费站中心线前后等长度对称布置,也可根据特殊需要采用非对称 布置。Al长度内宜按直线设计布置收费岛、混凝土路面等。

(3) 收费广场收敛渐变率L/S),在征求意见中,多数省份都建议尽量放缓,认 为原来L∕S⅛3的渐变率指标过渡太急促,尤其是对主线收费站。但西南部分省则建议, 受地形限制,匝道收费站的渐变率应保留原来的最小规定Cl因此,本次修订对渐变率提

出了一个范围,且下限有所提高,但匝道收费站仍保留特殊条件下极限值为3的规定。

邻近被交道路一侧的收费广场,根据需要,可考虑计重收费和劝返车道的布置。

13.3服务区、停车区

∏. 3.2服务区范围内的主线线形指标同互通式立交范围内的主线线形指标表 H. 1.9-致,目的是保障匝道出入口的视距要求和行车安全性。

停车区范围内的主线线形指标规定表13. 3. 2与互通式立体交叉范围内的主线线形 指标表IL 1. 9中最小竖曲线半径的要求完全一致,也是强调了匝道出入口的视距不能 降低。最小圆曲线半径和最大纵坡(80~120km∕h)有所降低,是考虑到山区的地形条 件有时非常艰巨,停车区的布设场地十分难得,适当放宽主线的平纵指标要求,既是优 先保障功能要求和适应地形场地条件的需要,也是公路设计、管理等单位在实践中的意 见和建议*但是,最大纵坡的增大对行车安全是不利的,最大值应当慎用疗只有在地形 受限、条件特殊的情况下・对安全给予充分貯虑之后方能采用当条件允许时,尽呈参 照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规定,采丿TJ较高的平纵指标。

应注意表H.3.2中,最小圆曲线半径在设计速度60km∕h 栏的极限值,将互通 区的指标35Om提高到400m,这是考虑到服务区、停车区需要一定的长度宽度范围布 设停车广场和其他设施,玉线平面曲线指标太低不利于场地布置吳因此—服务区设计布 置时也应注意这一区别,平面指标应不低于停车区的要求。

(3 )服务区、停车区匝道的横断面采用互通式立交单向单车道匝道的标准宽度。 匝道的线形、变速车道、连接部等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U章互通式立体交叉中相关的 规定◎流出匝道分流鼻处的平曲线、竖曲线指标也应符合互通式立交的相关要求。

(4)贯穿车道一般与出入匝道相接且与停车场连为一体,为避免在贯穿车道上随 意停车,原则上釆用路面宽4. 5m的单向单车道C)

__ ɪ 89 __

贯穿车道纵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停车场高程、停车场横(纵)坡设置、与出入匝 道纵面衔接、场地排水及工程规模等因素。

13.3.4根据《标准》2014)中干线二级公路宜设置服务区、停车区的规定,以及 本《规范》(送审稿)审查会上专家意见,增加二级公路服务区、停车区的相关设计规 定,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 二级公路的服务区、停车区,可以采用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相同的设置匝 道和变速车道的典型形式,其匝道设计速度可选低限值,匝道右侧硬路肩宽度可 取 1.5OmO

(2) 当主线和服务设施交通量较小,场地条件受限时,二级公路的服务区、停车 区可选择简易形式,其布置应符貞歹关啓靠站的相应规定O

(3) 停车场的最小长度罗能^芟*的:俸饲繫设施布置。

13.4客运汽车停靠站         ,••••,:•-一

. - -

客运汽车停靠tfe置位置分为i攻客运汽车停靠站用住#外的匝道(或连接 线)、辅道或服务区的條运汽车停翩两大类型。本次修订#嚟了公路主线客运汽 车停靠站的相关要求?、斑外或其他"业"";汽车停靠站齢#相应规范。

考虑到客运汽车的停车、起步特点,以及停靠区乘客、行人的安全,客运汽车停靠 站范围内主线的纵坡不大于2% ,地形特别困难时小于3%

13.4.3 一级公路客运汽车停靠站,考虑到主线为供汽车分方向、分车道行驶的四车 道以上公路,汽车运行速度较高。为不影响主线的道路功能,保障主线和客运汽车停靠 站的车辆、行人安全,要求其停靠区与主线右侧硬路肩之间必须用侧分隔带或护栏物理 隔离,并且在主线行车道之外设置有足够长的加、减速车道和停留车道。

13. 4.4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客运汽车停靠站,因为公路主线基本上为双车道公路, 停靠站经常受公路两侧用地限制,有时上下乘客并不太频繁。因此,要求客运汽车停靠 站的停靠区不得占用主线行车道,停靠区与主线行车道之间用路面标线区分,并且根据 出入车道边缘线的渐变率要求,设置满足规定长度的加、减速区段和停留车道。停留车 道长度规定为5m,当上下乘客较为繁忙时,可釆用20mo

13.5高速公路上的U形转弯设施

13.5.2高速公路上相邻互通式立体交


位置设置立体的U形转弯设施,


13. 5. 3 U形转弯设施龈

或通道的净空进行布设r

五根据地形

的交叉魇式

4条件及运行速度过 即平曲线半径和更髙


于最大设置间距时,应在其间的适当


应按双向设置茅


、主线上的构造*


嵌可选择i`窃两


13. 5.4 U形转弯i

渡的协调性确定,最I、荷低于20km∙% 丁盼注时应选择 的设计速度。


道掉头路氏泊设计浊席.


H牛,充分利用主线桥梁


公路工程现行标准、规范、规程、指南一览表

(2017 H 月)

m

类别

编 秒

书名(书号)

定价(元)

!

JTG AO2—3

公路「.程行业标准⅞t修订管理导则(】0544)

!%Q0

2

JTG A04—213

公路匚程标准编写导则(10538)

20.00

3

JTJ 002—S7

公路"K程名词术语(0346)

22.00E

4

JTJ 003—86

公路仃然M则插准(t)348}                  f

16。。

S

JTG Bs-20

:姦盛匸程技术标希(活总版,H8M)

.98"—

.W*

Jm BQl — 2014

*公路~r程技术标准(平装版,H 829)            

6&00

JTG B02-9(H3

公路工程抗震观范(H 120)

4% (X)

JTG/Tmθ!—2008 i^^

公路桥梁抗禺设计细则(13318)      ~

450

g

JTG 1303—2006     ~~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13373

4(λ00

IO

JTG B04—2010

公詠环境保护次计规范(。混73)             -

00

JTG B05—?0!5

*公路顼Lj安仝饮评价规范(12806

4% 00

基础

JTGBQ5-0i~-20!3

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浙(!泌92)

30 (M)

13

JTG 唤一2G07

公路工程残布建设项卩儼算预算编制办法(。的03}

2600

ZKZ

JTGrTRt½-(H—2007

«公路T程槪算定额(06901)                 i

HQOO

15

JTG/T BOG-02 7007

耳公路工程预算定额(06902)           —

i38∙⅛0

16

JgT 6-03-2007 ~~

女公路】3呈机械台班磯用定枷'。6更耕"        一

W⅜∙ 00

交通部定备血2。的而

公路工程施T⅜⅜(078E)      f

7& 00

I&

JTG/T H07-0!-2t⅞6

公路T祁&蠢土结祐跡嘴蚀技术规范(i 3592}"

3@00

19

交通部2007年第3。'弓i

国'家灣連公路网相关标忐更换匸作实施技术指疳(】124

58. Oo

20

变遹部27年第3S砂^~

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嬖求16)'         -

6OO

2!

交適运输部201$年第和号

=沈公路联网收费必比路径洪别技术缨求I484)

坦顷

22

JTGBlO-Ql—2CH4

公路电『不停车收费职网谚営和服务现汨166)

3%00

23

交通溜⅞⅞2011

~公路匸程疏【1建设用並馬底(。舛。2)            ~

36,00

JTG 汶。一知7      ^~~^^

大公路两詡规范(0657。)                 ^~

40.00

^^ JT(/TClO2007   —~

大公路勘测细则⑷弟72) i          

二丄 ¢)

_土

~ JTG (2T(Hl

公路T程拋成攝察规范卩商507)   

65.00

27

勘澜

WwT^El~⅛I-2()6?

—公路工程地质遙感勘必晚范調39) ~

IgDO

JTG/EE2!-02—2&4

~公話工程卫型像澜压⅞MU54θj        '

0

HG∕T^⅛-2⅞)9

_公路丁程物探规做】3厂厂

28.00

ɪɪ

IlTG 両一加 5 —

'女公路二匝U⅜⅞闢逐计规范(IZR3)    ~.................... ~

成~

Ir~

件(;1)20—布       ~

公路路线设计槻范口41 }              

3?

LITGUTm-2014

一公&认体交叉设计细姓i(i∣7Gl)-     —

6(0

3) ~

JTG 1)30—2015__________

W公路話⅜⅜设计规47)一^

98.00

34

JTGmE —200$

「少渙血区公路设计与施i指南(is"   —

3/0

∏'G∕T D31-O2—2013

*公路底土地禁路威设计与施丁靠亲细酒{祯449

JTGFi)H -03 ≡⅞ I

4采空区虱&盘讣与羸T技术细麻G9⑻)—    —

4040

37

JTG/T 1)31-04—2012

多年袜全地区公路设计与施匸技萤细则10260)    f

4().00

3«;

JTG/T D3!-05-2(H7  J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13994) ~ '  -

5$00

39

JT5' D3I∙(⅛-2017

>书'性冻土地区公路设计与施T技术规范(15

4O

40

JTG/TM2—2012    —

*会路上「.合血材神应用技术规范(0990$)        i

牝.叩

41

JTG D40—201]__________

*Z涪冰混卷曷上路面度计R!E⅜½3}     i

40.00

4?

Vi

JTGl)SO—20! 7__________

員公路漪占路面以i i阳必137頌:

5(X00

'J’mD33—2(∏2

%*K⅞7r出范f 10337)

无閃

44

JTG 1)60—2015

U%*{7⅛被计粗用现疝「()&

40,00

45

"jT(>T【"01—2

—公路协皇汨U却对,'赤MM) ~     "    -

n ()0

46

.JTG I ⅜⅛ I — 2005_____________

公而,JTK?葛葺3削运1M3⅞∣     -

斗師

47

JTG 応一M4 ~

i 外京岀布&上,国成 心依 上京;成计焼忌反頂2j ~

∙0⅞)

4⅛

JTG 1)63—2007__________

公路折部也Y:与破忧计观故炀的华 ~

00

JT( D64f2(H5       —

%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12507

80OO

50

JTG D64“If 2(H5_______

公路钢混组合桥梁i殳汁与施工规范以屬82)

45.00

5!

JTGyT D65-01—2007

公路斜段桥设计细瑯1!25)              —

FFGzT D65 _ 04—2007 ~

公路滴洞设计细则(。66設)

26.00

53

JTGzT D65-05—2015

公路悬索桥设计规范12674)

55. GO

54

JTG/T D65-06—2015 ^~

公路钢管混凝土拱桥设计规范(12514)

40.00

5

JTG U70—4________

公路薩道设计规范(050)

50.00

56

J'EG∕T D70—201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Q8478}                  f

66.俱)

S

‘JTG ])70∕2-2014         [

公路餞道设讣规范第二册交通T.程与附属设施01543) j

Io 00 ]

续上表

序号

类别

编 号

竹名(书号)

定价(元)

58

设 计

JTG/T D70/2以一2014

公廂隧道照明役计细则(1i)  —   「

35.00

59

JTG/T D70∕r2e2-2014

-公路瞇道通风设计细则(II 546)      a'   一

70.00

6

交通匸程

JTGDgO—2()06

一話速公路交通I程及沿线设施设扌十通川规范(O9她)

25 .

61

]TG D8i — 2006

女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初十规范(0977)

25.0(}

62

JTG/TD8i—2006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iJ细则(12609)          —

50. OO

63

JTGD82 — 2009

公路交通标志和标⅛i⅞置规范(07947)

116.。()

64

综 厶 口

交公蔼发〔2007)358

公路工盘基本建设项日设计文件编制办法(Q 6746)

26.00

交公路发〔2()()"358号一

公路:雨整本建设项日设计文件图表京例(0677{))

600.00

66

交公路发〔201569

公路工程特派与构桥梁航j设计文件编制办法(12455)

30.00

67

检测

JTGE20—2On

飞路工程亦E及沥青混奋I•试验规程(O9468)

!06EO

68

JTGE3()—2(X)5

公路工程永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13319)一     ”

55.00

69

JTG E40^2007

、公路島狀验规函06794)           — I

79. (X)

7()

KG E41—2005

公路工程岩石试骑舰程(13351 )

30.00

71

JTGK42—2(X)5

公路匸程集料试验应程(133S3)—    —   —

50.00

72

JTG E50—2006

女公路T用!土工合成扁料试验规耗?13398)        ~

40.00

73

JTGE51—2009

公时I罪无机结合料隱定府料试抢规面08046)

6。, ()0

74

JTG E60—2008

公路路J曲浦现场测试氤战(()7296)           

38.。()

75

JTG/T E61—2014

公路稣面技术状况Jl动化检测舰程([1830)     

25.00

76

T

公 路

JTG 扩!0—20

公路路瓜施"技术规范(O6221)   一^

5(), 00

77

JTG/T [^0—2015

女公路路脫基层施工店术细则(12367)         

45 J)O

78

JTC∕Γ Ia)T)14

公路水泥混凝上路面施工屈术细则(「[曷勺   「

60.00

79

,ΓΓG∕T ŋ 1—20 H

5公路水泥混凝上路而再生利用」釦<细则(Ia60)

30.00

80

JTG F40—2004

女公路沥庁路面施匚技术规范(()5328)

50.0()

81

JTG F41—2008

公路沥金路而再生靛术规范(07105)

25.0()

82

桥 隧

JTG/T F5070H

女公路桥涵施"技术规范(。9224)   —

HO. 00

83

JTG/T l⅛i-0l-2G04

公路I程基桩动测应术规函元3)          -

20. 00

84

JTG Γ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S992)   —        -

42.00

85

JTC/T F60—2009

公路感道施I技术纽前((}7W1M   「     「

5S.00

86

交 通

JTC F71 — 2006

W⅞路交丽‘安全设施施匚技术如如1339" —  2^

30. (X)

87

ITwT F72—20i!

公路血交讪「程与附屈设施施匸技呆规范(095而「

35,00

88

质检

安全

JTGF80/1—2004

公路丁爬质星检验帝定标准爲二研 上检厂程(05327) —

46.00

89

JrrG F80/2—2004

公路工程质M检骚评定标而 第二册3L电工程(05325)

40.00

90

JTG GlO-2016

公路工裡施I监虱范(】3275) "          ∙∙∙;^-

"如

9J

JTG reθ-2015

*公路匚程施匸安仝技术应商(⑵38 )

68.00

92

养护 管理

JTGHlO—2(X)9

公路系护技术规应(0807!)              

49.00

93

JTJ 073.1—2O l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I3658)   ―

2().

JTJ(H3.2—2001

—&路沥诂鶴而养护技术规范(J36刀)          「

20.00

95

JTGHII—2004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050方)  —    ―   —

30,00

96

JTG H i2—2015

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12062)   

6。.〔的

97

JTeHl20—2007

一雰路技术血评定标准(!3399)            

25. DD

98~

9

JTG/T 田―2011

女公路藉梁技术状无钝定标准(O9324)

46.00

100~

JTG H3⅛)-2015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12234)   —     —

90.

JrrG H40—2002

公路养护工程预算编制导则(0641)

9.00

IoI

加固设计 与施工

JTG/T ]2!-2011

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衝09480)

20 .(X)

102

JTG/T J2]√H — 2D15

公路味梁荷载试歴風程(1275" …          ~

40.00

IO3

JTG/T J22—2008

公路味梁加固设计规范(Q7380)           

52,0()

104

JTG/T J23—20()8

公而梁加岡施匸技术规范(07378)       "

3.(X)

IQ5

改扩建

JTG/T Ll 1-2()14

商寵虱改扩建设讣细则(Il998)         

45.00

106

JTG/T L8(} — 20!4

高速公路见T建交価丁毎及沿线设施设计细则(H9舛)~

30.00

IffZ

造价

JTC "0—2011     f~

公路工程柬禾建设项目扌殳贪估算编制办法(泌557)

30.〔)0

8

JTG/T M2 ! —2011

公路工程估界指标(0953Ij      

Il(L(X)

109

JTG/T M72J)1—2017

公路隧道养护匸程预算定标(⑷的)「    一

60.00

1

技术

指南

交公便字〔2006]02号 "

公路ɪ程水泥混凝丄外加剂与& 料应用术指南(()92S)

5(X00

2

厅公廓字〔2006Mi8号 F

公路妾全保障Im盘施技术指南(IO34「     .

MkOo

交&便字〔2()09M5另"

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手册(O799。「     一

165.00

JTG——公路工程行业标准体系;JTG/T—公路工程行业推荐性弥准体系;JTJ——仍在执彳亍的公路工程原行业标准体系 批发业务电话OiO-59757973冬碍业务电话()3-8528S659(北京);网上店ʤiS010-59757908 咨询电话: OIo-85285922.,带“ ”的表示有勘误、详见中国交通运输标准服务平台WUE yuetoiig, cπ∕hzhv

1

6.5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加宽过渡应在加宽过渡段全长范围内,按 __ 35 __

2

二级、三级、四级公路的加宽值与其设计车型和功能分类紧密相关,在使用 本规范表7. 6. 1双车道路面加宽值时,应注意与设计车型的对应。

3

承担干线和集散功能的二级、三级公路应考虑饺接列车的通行情况,如果不 经常通行饺接半挂车,可仅考虑载重汽车的通行。承担支线功能的二•级、四级公路应考 虑通行载重汽车的情况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