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油气输送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编制导则 (试行)
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主要遵循《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50251)或《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等标准设计的新建、改建、 扩建陆上油气输送管道(以下简称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
油气管道是指输送符合有关标准质量要求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及管道附属设 施,其中石油是指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是指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和煤 制气等。
不包括油气海底管道、城镇燃气管道、油气田集输管道和炼油、化工等企业 厂区内管道。
安全设施是指在油气管道输送过程中用于预防、控制、减少和消除事故所采 用的设备、设施及其他技术措施的总称。包括但不限于附件1中所列安全设施。 3概述
为了全面落实油气管道相关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对建设项目存在的危 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分析,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已有安全对策措施的可 行性和评价后补充的安全对策措施,作出合规性评价,指导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 计。
描述新建工程与上下游衔接的工程界面与评价界面,若分期建设应说明分期 建设界面;改(扩)建工程与在役工程的界面与评价界面。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文号、日期、批复单位盖章的批复文件和 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规划路由许可意见。
依据的现行国家、地方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应标明发布机构、令(文)号和施行日期。
列出评价依据的现行国家和行业安全标准目录,应标明标准代号和年号。其 他参考的安全标准包括选用的国外先进标准和适用的国内企业标准,应标明版本 号或标准代号。
列出经批准或备案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事项中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其他评价 报告目录、时间和有效期限。
安全评价程序包括前期准备,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方法选择,定性、定量评价,安全条件分析,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得出 安全评价结论,编制安全评价报告等。
简述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经营范围和建设项目隶属关系等。
简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基本情况,经营范围和资质等。
简要介绍建设项目的基本概况,包含以下方面:
a)建设项目起点、终点,线路总体走向图和站场、阀室设置数量,总投资 等。列表说明油气管道途经沿线的行政区域划分,见表1。
表1行政区划
序号 |
省/自治区/直辖市 |
地级市 |
县/区 |
长度 (km)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 |
...... |
...... |
...... |
...... |
b)列表说明输送介质的组分、物性,原油物性见表2,成品油物性见表3, 天然气组分见表4,天然气物性见表5。
序号 |
项目 |
原油名称 | |||
XX原油 |
XX原油 |
XX原油 |
...... | ||
1 |
API (相对密度) | ||||
2 |
密度(20°C)(t∕m3) | ||||
3 |
凝点(C) | ||||
4 |
水份(%) | ||||
5 |
硫含量(m%) | ||||
6 |
蜡含量(m%) | ||||
7 |
运动粘度(mm2/S) | ||||
8 |
原油类别 | ||||
9 |
闪点(闭口)C | ||||
...... |
...... | ||||
备注 |
含硫量在0.5%〜2.0%为含硫;高于2.0%为高硫;低于0.5%为低硫。 |
表3成品油物性
油品种类 |
密度 (t/m3) |
闪点 (C) |
干点 (C) |
粘度 (mm2/s) | |
汽油 |
90# | ||||
...... | |||||
柴油 |
0# | ||||
...... | |||||
...... |
...... |
表4天然气组分
mol组分/% |
C1 |
C2 |
C |
iC4 |
nC4 |
N2 |
CO2 |
H2S |
He |
XX气源 | |||||||||
XX气源 | |||||||||
...... |
气源 |
高位发热量 (町/m3) |
总硫(以硫计) (mg/m3) |
硫化氢 (mg/m3) |
二氧化碳 (%) |
水露点 (°C) |
...... |
XX气源 | ||||||
XX气源 | ||||||
...... |
C)输送工艺和设计输量、管径、设计压力、管线长度、管材、管线壁厚、 设计温度等基本参数。
4.2.1.1简要说明油气管道沿线的气象条件,见表6。
表6气象条件
序 号 |
地名 |
气温(C) |
年降水量 (mm) |
风速(m/s) |
年平 均相 对湿 度(%) |
多年 平均 日照 数(h) |
多年 平均 年蒸 发量 (mm) |
季节 性冻 土最 大冻 深 (Cm) |
年 雷 暴 日 (d )_ | |||||||
多 年 平 均 |
极 端 最 高 |
极 端 最 低 |
多 年 平 均 |
最 多 |
最 少 |
多 年 平 均 |
最 大 |
主 导 风 向 | ||||||||
1 |
行政 区划 |
XX市 /县 | ||||||||||||||
2 |
XX市 /县 | |||||||||||||||
3 |
...... | |||||||||||||||
4 |
行政 区划 |
XX市 /县 | ||||||||||||||
… |
… |
...... |
4.2.1.2简要描述油气管道沿线的水文条件。
4.2.1.3列表说明油气管道途径地区的地形地貌,见表7。
表7地形地貌
序号 |
行政区划 (省/市) |
线路长度(km) | ||||||
平原 |
沟谷 |
丘陵 |
沟壑 |
山区 |
水网 |
...... | ||
1 | ||||||||
2 | ||||||||
3 | ||||||||
...... |
...... | |||||||
总计 |
4.2.1.4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或地质勘查情况,简要描述油气管道沿线 的地质条件,列表说明主要地质灾害分布,见表8。
表8主要地质灾害
序号 |
地质灾害 类型 |
地理 位置 |
与油气管道的间距 ____________(km)___________ |
影响线路长度 (km) |
备注 |
1 |
危岩和崩塌 | ||||
2 |
滑坡 | ||||
3 |
泥石流 | ||||
4 |
不稳定斜坡 | ||||
5 |
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 ||||
6 |
湿陷性黄土 | ||||
… |
… | ||||
合计 |
4.2.1.5列出油气管道沿线的地震烈度和全新世活动断裂带,见表9和表10。
表9地震加速度峰值
序号 |
区段 |
油气管道长度 (km) |
地震峰值加速度 |
1 | |||
2 | |||
… |
表10全新世活动断裂带
编号 |
断裂名称 |
性质 |
与油气管道交角 |
行政区划 |
1 | ||||
2 | ||||
… |
简述油气管道沿线人文、经济、交通条件等。
简要说明油气管道沿线阀室的设置情况,输气管道阀室设置与地区等级划分 见表11,输油管道阀室设置见表12。
简要说明阀室所在地(包括输气管道放空管)的周边环境、交通条件和防洪 设计标准等。
序号 |
阀室/站场 名称 |
类型 |
位置 描述 |
间距 (km) |
主要地区等级(km) |
备注 |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
1 | |||||||||
2 | |||||||||
… |
表12输油管道阀室设置
序号 |
阀室/站场名称 |
类型 |
位置描述 |
间距 (km) |
备注 |
1 | |||||
2 | |||||
… |
4.3.2.1简要说明油气管道敷设方式,列出油气管道经过水田、岩石类、旱地等 地区的最小覆土厚度。
4.3.2. 2列表说明油气管道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的医院、学校、客运站、 城镇规划区、工业园区等,见表13。
表13油气管道沿线主要人口密集区域、公共设施
名称 |
位置 |
最小间距/ 穿越长度(m) |
影响线路长度 (km) | |
城镇规划 区 |
1 | |||
...... | ||||
工业园区 |
1 | |||
...... | ||||
医院 |
1 | |||
...... | ||||
学校 |
1 | |||
...... | ||||
客运站 |
1 | |||
...... | ||||
...... |
...... |
4.3.2. 3简要说明油气管道与港口、飞机场、军事区、炸药库等设施的相互影响 情况。
4.3.2. 4列表说明油气管道穿跨越河流情况,见表14。
表14河流/水域大、中型穿(跨)越工程
序号 |
名称 |
位置 |
方式 |
油气管道 设计埋深 (m) |
长度 (m) |
用管(管径×壁厚) (mm × mm) |
穿跨越 工程等级 |
1 | |||||||
2 | |||||||
… |
注:主要依据《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59) 等。
4.3.2. 5列表说明油气管道与铁路穿(跨)越情况,见表15和表16。
表15铁路穿(跨)越工程
序号 |
名称 |
位置 |
长度 (m) |
方式 |
1 | ||||
2 | ||||
… |
注:主要依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39号)、《关于严格执行高速铁路接触网支柱有关标准的 通知》(铁道部建技(2010 ) 329号)、《油气输送管道与铁路交汇工程技术及管理规定》(国能油气(2015 ) 392号)、《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59)、
《油气输送管道跨越工程施工规范》(GB50460)等。
表16油气管道与铁路并行
序号 |
名称 |
位置 |
并行长度 (m) |
并行间距 (m) |
1 | ||||
2 | ||||
… | ||||
注:主要依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 |
国务院令第639号)、《关于严格执行高速铁路接触网支柱有关标准的 |
通知》(铁道部建技(2010 ) 329号)、《油气输送管道与铁路交汇工程技术及管理规定》(国能油气(2015 ) 392号)等。
4.3.2. 6列表说明油气管道与公路穿(跨)越情况,见表17和表18。
表17公路穿(跨)越工程
序号 |
名称 |
位置 |
长度 (m) |
方式 |
1 | ||||
2 | ||||
… |
注:主要依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93号)、《关于规范公路桥梁与石油天然气管道交叉工程 管理的通知》(交公路发( 2015 ) 36号)、《油气输送管道穿越工程设计规范》(GB50423)、《油气输送管道 跨越工程施工规范》(GB50460)等。
表18油气管道与公路并行
序号 |
名称 |
位置 |
公路等级 |
并行间距 (m) |
1 | ||||
2 | ||||
… |
注:主要依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93号)、《关于规范公路桥梁与石油天然气管道交叉工程 管理的通知》(交公路发(2015 ) 36号)等。
4.3.2. 7列表说明油气管道与架空输电线路交叉和并行情况,见表19和表20。
表19油气管道与架空输电线路交叉
序号 |
名称 (等级、电压) |
区域位置 |
交叉角度 (°) |
1 |
交、直流高压电力线 | ||
2 | |||
… | |||
注:主要依据《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GB50545)、《埋地钢质管道交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GB/T50698)、《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GB/T21447)
等。
表20油气管道与架空输电线路并行
序号 |
名称 (等级、电压) |
区域位置 |
并行间距 (m) |
并行长度 (km) |
1 |
交、直流高压电力线 | |||
2 | ||||
… |
注:主要依据《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GB50545)、《埋地钢质管道交流干扰防护技术标准》(GB/T50698)、《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GB/T21447)
等。
4.3.2. 8列表说明油气管道与已有管道(含油气管道、市政管道等)交叉和油气 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0m范围内并行情况,见表21和表22。
表21油气管道与已有管道交叉
序号 |
已有管道名称 |
区域位置 |
交叉垂直间距 (m) |
1 | |||
2 | |||
… |
表22油气管道与已有管道并行
序号 |
已有管道名称 |
区域位置 |
并行长度 (m) |
并行间距 (m) |
1 | ||||
2 | ||||
… |
4.3.2. 9列表说明油气管道穿越山岭隧道情况,见表23。
表23油气管道穿越山岭隧道
序号 |
名称 |
位置 |
穿越长度(m) |
穿越情况描述 |
1 | ||||
2 | ||||
… |
4.3.2. 10列表说明油气管道穿过采矿区情况,见表24。
表24油气管道穿过采矿区
序号 |
名称 |
位置 |
穿越长度(m) |
穿越情况描述 |
1 | ||||
2 | ||||
… |
4.3.2. 11简要说明油气管道标识、伴行道路设置原则和相关情况等。
4.4.1列表说明站场设置情况,见表25。
表25站场设置
序号 |
站场名称 |
站场等级 |
位置 |
功能 |
设计标高 (m) |
间距 (km) |
备注 |
1 | |||||||
2 | |||||||
… | |||||||
合计 |
4.4.2简要说明站场(含与油气管道相连油库)区域布置及周边环境,见表26。
表26典型站场与周边设施防火间距(m)
名称 |
100人 及以 上居 住区、 村镇、 公共 福利 设施 |
100 人 以 下 的 散 居 房 屋 |
相 邻 厂 矿 企 业 |
铁路 |
公路 |
35kV 及以 上独 立变 电所 |
架空电力线 |
架空通信 线 |
爆 炸 作 业 场 地 | |||||
国 家 铁 路 线 |
工 业 企 业 铁 路 线 |
高 速 公 路 |
其 他 公 路 |
35kV 及以 上 |
35kV 以下 |
国家 I、 II级 |
其 他 通 信 线 路 | |||||||
××站 (X级 站) |
规定 值 | |||||||||||||
设计 距离 | ||||||||||||||
XX站 (X级 站) |
规定 值 | |||||||||||||
设计 距离 | ||||||||||||||
■ ■ ■ |
■ |
注:规定值按《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规定执行。
4.4.3列表说明输气站场放空(平面及竖向)周边环境情况,见表27。
表27输气站场放空管与周边设施间距(m)
名称 |
100人 及以上 居住区、 村镇、公 共福利 设施 |
100 人以 下的 散居 房屋 |
相 邻 厂 矿 企 业 |
铁 路 |
公 路 |
35kV 及以 上独 立变 电所 |
架空电力线 |
架空通信线 路 |
爆 炸 作 业 场 地 | |||
35kV 及以 上 |
35kV 以下 |
国家 I、 II级 |
其他 通信 线路 | |||||||||
XX 站放 空管 |
规定值 | |||||||||||
设计距 离 | ||||||||||||
XX 站放 空管 |
规定值 | |||||||||||
设计距 离 | ||||||||||||
… |
注:规定值指有关标准中放空管区域布置防火间距值,按《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规 定执行。其中,铁路、公路应按有关标准在距离后注明其等级;设计距离指从放空管中心到最近的相关设 施起算点的水平距离。
4.4.4站场内平面布置按照《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进行防 火距离检查。
简要说明油气管道自控系统设置情况,说明调度控制中心及站控制系统的网 络安全防护功能及安全仪表系统设置。
简要说明油气管道通信方式,说明传输数据主通信方式和备用通信方式,站 场安全防范系统设计。
简要说明建设项目供配电设置情况:
a) 站场、阀室电源配置、负荷以及应急或备用电源(含消防用电)的配置 情况。
b) 变电站(所)的继电保护及电气监控系统的配置情况。
C)爆炸危险区域划分和相关电气设备、电力电缆采取的防火、防爆措施。
d)各站场、阀室防雷、防静电保护措施。
简要说明油气管道防腐与保温情况:
a) 油气管道外防腐层及保温层材料和补口方式,站内油气管道及设备防腐、 保温,大型容器和储罐内、外壁的防腐、保温措施。
b) 阴极保护站分布、数量、供电方式和设置情况,阳极材料的选用、分布 情况。
C)油气管道沿线杂散电流干扰防护方案。
简要说明站场给排水设置情况:
a) 站场生产、生活及消防用水量。
b)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雨水排放系统,油品储罐区事故状态下排污措施。
简要说明站场通风方式,站场供热设施或外接热源情况,建构筑物的通风、 排烟、除尘、降温等情况。
说明站场、阀室建(构)筑物的防火、防爆、防腐、耐火保护等设计,见表 28。
表28建(构)筑物
序号 |
站场 名称 |
单体 名称 |
结构 形式 |
建筑 面积 (m2) |
层数 |
火灾危险 性类别 |
耐火 等级 |
抗震 设防 烈度 |
抗震 设防 分类 |
抗震 等级 |
1 | ||||||||||
2 | ||||||||||
… |
说明建设项目涉及到的危险有害物质并进行危险性分析,包括输送介质的可 燃性、爆炸极限、毒性和腐蚀性的危险类别,其他危险物质种类、数量、分布位 置及危害。
对气体排放及油气泄漏导致爆炸、火灾、中毒等危险性进行分析,包括油气 管道截断阀室工艺设施、平面及竖向布置等。
油气管道自身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包括油气管道本体及敷设缺陷、应力 开裂、内外腐蚀穿孔造成的油气泄漏等。
穿(跨)越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包括河流大中型穿(跨)越、公路铁路穿 (跨)越、山岭隧道穿越地段存在的穿孔或破裂造成油气泄漏风险分析。
油气管道与已有设施并行交叉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包括油气管道与已有 管道的并行交叉,如油气管道、市政管道等,与高压输电线路、电气化铁路等的 并行交叉等分析。
根据《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GB32167)的要求,对泄漏后可能 对公众和环境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的区域进行高后果区段识别,见表29。
表29油气管道高后果区管段识别分级
序号 |
管段 |
位置 |
分级 |
备注 |
1 | ||||
2 | ||||
3 | ||||
… |
对油气管道沿线地区气象灾害,如风、雨、雪(崩)、雷电等进行分析。
列出已有的油气管道水工保护和水土保持方案、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对油气管道沿线主要人口密集区域、公共设施进行危险性分析,包括医院、 学校、客运站、城镇规划区、工业园区、港口、码头、飞机场、军事区、炸药库 等。
社会危险和有害因素分析还包括第三方破坏,沿线采砂、采矿,人为经济活 动引发危害因素和地区等级升高等分析。
分析站场区域位置、平面布置、设备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分析输送工艺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输油管道应对水击、原油凝管等 安全影响进行分析说明,输气管道应对站场放空、冰堵等安全影响进行分析说明。
分析公用工程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对于新建、改(扩)建、合建、毗邻的油气管道建设项目,应分析各建设项 目相互间的影响及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与在役站场油气管道动火连头以 及与其他系统、相邻设施衔接等,并说明主要分析结果。
对列入评价范围内与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相连的油库,按照《危险化学品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对辨识出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分布情况进行列表,见表30,说明危险和有 害因素存在的主要作业场所。
表30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布
序号 |
名称 |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
备注 | ||
施工 |
运行 | ||||
1 |
线路 |
管段 | |||
阀室 | |||||
… | |||||
2 |
站场 |
输油、输气工艺、设施 | |||
3 |
公用工程 |
自控 | |||
通信 | |||||
供配电 | |||||
防腐与保温 | |||||
给排水 | |||||
消防 | |||||
采暖通风 | |||||
建(构)筑物 |
注:按站场管理的管段进行统计。
应针对油气管道建设项目的风险特点,按照科学、合理、无遗漏的原则划分 评价单元,评价单元的划分应能够保证安全评价的顺利实施。一般划分为线路单 元、站场单元、公用工程单元、安全管理单元。
对于不同的评价单元,根据评价的需要和单元特点选择适用的定性、定量评 价方法。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包括:
a) 安全检查表法;
b)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C)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d) 事故树分析(FTA)(油气站场);
e) 类比分析法;
f) 定量风险评价(QRA)(典型站场等重要站场)及其他适用方法。
评价单元适用的评价方法,见表31。
表31评价单元适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序号 |
评价单元名称 |
适用评价方法 |
1 |
线路 |
安全检查表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________类比分析法_______ |
2 |
站场 |
安全检查表法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事故树分析(FTA)(油气站场) 类比分析法 定量风险评价(QRA) |
3 |
特殊管段 |
安全检查表法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_______类比分析法_______ |
4 |
安全管理 |
安全检查表法 |
...... |
...... |
...... |
7.1.1对建设单位经营范围,可行性研究单位设计资质合法性作出评价。
7.1.2明确是否采用未经省部级单位组织的安全可靠性论证的国内首次使用的工 艺;明确是否采用带有研发性质,未经鉴定、未经过工程实践验证的新技术、新 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7.1.3明确建设项目采用的工艺、设备、材料是否属于淘汰、禁止的。
根据阀室设置情况(表11、表12),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阀室设置 安全措施的可行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7.2.2.1分析管材选取、采用的工艺参数(设计输量、输送温度、压力、设计壁 厚等)与输送介质、自然环境的匹配性,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输送工艺安 全措施的可行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7.2.2.2根据油气管道与周边设施间距的判定结果(表13),评价《可行性研究 报告》中路由安全措施的可行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7.2.2.3根据河流大、中型穿(跨)越工程的判定结果(表14),评价《可行性 研究报告》中河流穿(跨)越工程安全措施的可行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 结论。
7.2.2.4根据油气管道与铁路穿(跨)越工程和并行的判定结果(表15、表16), 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油气管道与铁路交叉、并行安全措施的可行性,提出 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7.2.2.5根据油气管道与公路穿(跨)越工程和并行的判定结果(表17、表18), 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油气管道与公路穿(跨)越和并行的安全措施的可行 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7.2.2.6根据油气管道与架空输电线路交叉和并行的判定结果(表19、表20), 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油气管道与架空输电线路交叉和并行安全措施的可行 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7.2.2.7根据油气管道与已有管道(含油气管道、市政管道)交叉和并行的判定 结果(表21、表22),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油气管道与已有管道交叉和并 行安全措施的可行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7.2.2.8根据油气管道穿越山岭隧道的判定结果(表23),评价《可行性研究报 告》中油气管道穿越山岭隧道安全措施的可行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7.2.2.9根据油气管道穿过采矿区的判定结果(表24),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油气管道穿越采矿区安全措施的可行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7.2.2.10分析说明《可行性研究报告》针对液化土、湿陷性黄土、盐渍土、膨 胀岩土、厚填土、淤泥、溶洞等不良地质土层采取的地基处理的合理性,提出补 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根据油气管道标识与伴行道路设置的合理性,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油 气管道标识设置安全措施的可行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7.3. 1根据典型站场与周边设施防火间距判定结果(表26),评价站场(含与油 气管道相连油库)选址的合规性,对不合规的进行说明。
7.3.2根据输气站场放空管与周边设施间距判定结果(表27),评价输气管道站 场放空设施布置的合规性,对不合规的进行说明。
7.3.3评价站场内平面布置的合规性,对不合规的进行说明。
7.3.4评价站场主要技术、工艺、装置、设备、设施的安全可靠性。重点分析说 明站场发生紧急情况时采取的措施,包括截断、泄压等,站场工艺运行参数(压 力、流量、温度、液位等)超出限定值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的可靠性,站场放空 系统的安全可靠性。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站场工艺、设备安全措施的可行 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7.3.5对首站、典型站场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和后果进行定量评价,计算伤亡半 径,确定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
分析说明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及站控制系统、安全仪表系 统、消防控制系统、火灾及气体检测报警系统、油气管道泄漏检测系统等的安全 性和可靠性,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自控系统安全措施的可行性,提出补充 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判定通信方式的可靠性,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通信设置采取安全措施 的可行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判定消防、通信、控制、仪表、建(构)筑物应急照明等重要负荷安全供电 措施的可靠性,以及电气设备防火、防爆措施的有效性,防静电可靠性。评价《可 行性研究报告》中供配电采取安全措施的可行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7.4.4防腐与保温
根据区域环境特点和油气管道运行工况,判定油气管道、站场设备防腐、阴 极保护、杂散电流干扰防护的可靠性,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采取安全措施 的可行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根据生产要求,判定供水、污水处理、排水的合理性,评价《可行性研究报 告》中给排水采取安全措施的可行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判定消防外部依托力量的合规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判定站场供热、通风设置的可靠性,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采取安全措 施的可行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判定建(构)筑物的抗震、耐火保护的可靠性(表28),评价《可行性研 究报告》中采取安全措施的可行性,提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7.5.1采用图表形式说明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机构的隶属关系和安全管理人员设置 情况,作出合理性评价结论。
7.5.2简要说明个体安全防护用品配备情况,作出合理性评价结论。
7.5.3采用图表形式说明抢维修机构的隶属关系、抢维修人员设置和设备配置情 况,作出合理性评价结论。
7.5.4说明建设项目外部依托条件,评价有毒有害气体防护、医疗救助、抢险作 业的可靠性。
7.5.5列表说明建设项目主要安全设施设置情况(见附件1)。
7.5.6根据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的结果,按站场给出应急预案需要编制的 应急事件类型。
根据以上评价结论,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安全管理措施的可行性,提 出补充措施,得出评价结论。
列出经批准或备案的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事项中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其他评价 报告或方案中的安全措施及结论。
根据评价结果,列表说明建设项目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见表32。
表32安全对策建议措施
序号 |
评价单元 |
《可行性研究报告》中 已提出的建议措施 |
《评价报告》中补充 的建议措施 |
备注 | |
1 |
线路 |
管道 |
条数/见报告X章X节 |
条数/见报告X章X节 | |
阀室 | |||||
2 |
站场 |
站场 | |||
3 |
公用工程 |
自控 | |||
通信 | |||||
供配电 | |||||
防腐与保温 | |||||
给排水 | |||||
消防 | |||||
-采暖通风- | |||||
建(构)筑物 | |||||
4 |
安全管理 |
安全管理 | |||
合计 |
条数 |
条数 |
根据上述安全评价结果和国家现行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及标 准的规定和要求,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结论:
a) 建设单位经营范围、可行性研究单位资质的合法性。
b) 建设项目选用的工艺技术安全可靠性,油气管道路由、站场选址和平面 布置的可行性,工程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可行性。
C)《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安全措施和安全评价补充的措施是否满足工程 中辨识出的危险、有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减少和消除的需要,对可能发生的事 件事故是否提出了针对性的应急预案编制要求。
d)给出明确结论。
9.1评价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对安全评价报告进行内审并出具内审意见。
9.2评价机构与建设单位对安全评价报告中某些内容达不成一致意见时,评价机 构在安全评价报告中应当如实说明建设单位的意见及其理由。
10评价报告格式
10. 1结构
10.1.1封面(见附件2)
10. 1.2封二(见附件3)
10.1.3安全评价工作人员组成(见附件4)
10. 1.4前言
10. 1.5目录
10.1.6安全评价报告正文
10.1.7安全评价报告附件与附图
10.2字号和字体
安全评价报告主要内容的章、节标题分别采用3号黑体、楷体字,建设项目 标题采用4号黑体字;内容的文字表述部分采用4号宋体字,表格表述部分可选 择采用5号或者6号宋体字;附件的图表可选用复印件,附件的标题和建设项目 标题分别采用3号和4号黑体字,内容的文字和表格表述采用的字体同“主要内 容”。
采用A4白色胶版纸(70g以上);纵向排版,左边距28mm、右边距20mm、上 边距25mm、下边距20mm;章、节标题居中,建设项目标题空两格。
除附图、复印件外,双面打印文本。
安全评价报告正式文本装订后,用评价机构的公章对安全评价报告进行封页。
附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
b)建设项目规划路由许可意见。
C)定量分析计算过程。
d)建设单位内审意见。
附图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清晰、合规的图纸:
a) 油气管道线路走向示意图。
b) 站场区域位置图。
C)站场和典型阀室总平面布置图。
d) 总体工艺流程图。
e) 站场和典型阀室工艺流程图。
f) 典型穿(跨)越平面图、输油管道纵断面图。
g) 其他安全评价过程制作的图表。
主要安全设施一览表
序号 |
名 称 |
单位 |
数量 |
一 |
生产环节安全防范设施 | ||
1 |
紧急关断系统(ESD)及水击保护系统 | ||
2 |
火灾及可燃气体检测报警系统 | ||
3 |
安全仪表系统 | ||
4 |
线路截断阀 | ||
5 |
泄压保护系统(含泄压罐) | ||
6 |
放空设施 | ||
7 |
排污设施 | ||
8 |
油气管道泄漏检测系统 | ||
9 |
通风设施 | ||
10 |
安全防范系统(含工业电视、周界报警设备等) | ||
11 |
防雷防静电设施_________________ | ||
12 |
防爆电气设备设施 | ||
13 |
防腐保温和阴极保护 | ||
14 |
油气管道标志 | ||
二 |
防洪和水工保护措施 一 | ||
1 |
防洪设施 | ||
2 |
水工保护、堤岸加固 | ||
三 |
安全防护设施 | ||
1 |
空气呼吸器 | ||
2 |
便携式检测仪表 | ||
3 |
急救用品 | ||
四 |
抢维修设施 |
注:安全设施包括但不限于附件1主要安全设施一览表中的内容。
(建设单位名称)
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
建设项目单位:
建设项目单位主要负责人:
建设项目单位联系人:
建设项目单位联系电话:
(建设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建设单位名称)
评价单位名称:
法定代表人:
技术负责人:
评价项目负责人:
评价单位联系电话:
(安全评价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评价人员(三号宋体加粗)
姓名 |
资格证书号 |
从业登记编号 |
签字 | |
项目负责人 | ||||
项目组成员 | ||||
报告编制人 | ||||
报告审核人- | ||||
负责人 过程控制 | ||||
技术负责人 | ||||
(此表应根据具体项目实际参与人数编制,评价人员签字应为原件)
(列岀各专业技术专家名单)
(以上全部小四号宋体)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