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 与防范指导手册
二。一六年二月
、夕4 刖 曰
为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提高有色行业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能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预 防、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特组织编写了《有色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
该手册结合了有色行业企业的安全特点,针对易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依据国 家、行业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通过吸取相关事故教训,运用对照经验法、类比法、事故分析法等方法,提出了有色行业 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及其防范措施,供有关企业在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及制订防范措施中参考,供监管部门 作为重点执法检查内容参考。
由于有色行业品种众多,工艺千差万别,加之编写时间和水平所限,本手册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大家在参考使用 的同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于及时改进完善。
目
一、 铜冶炼............................................................................
二、 氧化铝..........................................................................
三、 电解铝..........................................................................
四、 铅冶炼..........................................................................
五、 锌冶炼..........................................................................
六、 鸨生产.......................................................................................
(1)
(11)
(25)
(38)
(50)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一、熔炼 | |||||
(一)火法熔炼 | |||||
1 |
熔炼炉 |
(1)原料、辅料水分进 入高温熔体。 |
灼烫 火灾 爆炸 |
(1)加入各冶炼炉的原料、燃辅料应有专用厂房或仓库,无厂 房或仓库的应有其他防雨、防潮措施。 |
《铜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T 29520) 《铜及铜合金熔铸安全 生产规范》(GB 30080) |
(2)耐火砖蚀损或掉 落,高温熔体泄漏。 |
灼烫 火灾 |
|
《铜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T 29520) 《铜及铜合金熔铸安全 生产规范》(GB 30080) | ||
(3)水冷件漏水进入炉 体高温熔体。 |
灼烫 火灾 |
|
《铜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T 29520) 《铜及铜合金熔铸安全 生产规范》(GB 30080)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4)喷枪运行系统、氧 气、油、工艺空气管 路、阀门失控造成二 氧化硫烟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
|
《铜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T 29520) 《铜及铜合金熔铸安全 生产规范》(GB 30080) | ||
(5)炉内形成喷发性泡 沫渣时,附近有人、 有可燃物体接触,遇 水爆炸。 |
灼烫 火灾 其他爆炸 |
|
《铜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T 29520) 《铜及铜合金熔铸安全 生产规范》(GB 30080) | ||
2 |
火法精炼炉 |
(1)原料、辅料高水分 入炉。 |
其他爆炸 火灾 中毒和窒息 |
|
《铜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T 29520) 《铜及铜合金熔铸安全 生产规范》(GB 30080) |
(2)大面积停电。 |
火灾 灼烫 中毒和窒息 |
|
《铜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T 29520) 《铜及铜合金熔铸安全 生产规范》(GB 30080)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水冷件漏水,进入 炉内。 |
其他爆炸 火灾 中毒和窒息 |
|
《铜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T 29520) 《铜及铜合金熔铸安全 生产规范》(GB 30080) | ||
(4)耐火砖蚀损或掉 落,炉体发红或高温 熔体泄漏。 |
其他爆炸 火灾 中毒和窒息 |
|
《铜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T 29520) 《铜及铜合金熔铸安全 生产规范》(GB 30080) | ||
3 |
阳极浇铸系统 |
(1)高温熔体遇水爆 炸。 |
灼烫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铜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T 29520) 《铜及铜合金熔铸安全 生产规范》(GB 30080)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4 |
余热锅炉 |
(1)余热锅炉爆炸。 |
锅炉爆炸 火灾 中毒和窒息 |
|
《铜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T 29520) 《铜及铜合金熔铸安全 生产规范》(GB 30080) |
二、湿法精炼 | |||||
(一■)湿法精炼 | |||||
1 |
精炼 |
(1)电解液泄漏。 |
中毒和窒息 |
|
《铜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T 29520) 《铜及铜合金熔铸安全 生产规范》(GB 30080) |
2 |
净化 |
(1)酸雾、碑化氢超过 岗位限值。 |
中毒和窒息 |
|
《铜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T 29520) 《铜及铜合金熔铸安全 生产规范》(GB 30080) |
三、公共部分 | |||||
(一)建构筑物 | |||||
1 |
厂房、烟囱等 高大建构筑物 |
(1)厂房、烟囱等高大 建构筑物未进行防腐 处理。 |
坍塌 |
(1)接触酸、碱等腐蚀类物质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防腐处理。 |
《有色金属工业厂房结 构设计规范》(GB 51055)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槽、罐地基下沉。 |
坍塌 其他伤害 |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GB 50007) 《有色金属工业厂房结 构设计规范》(GB 51055) | ||
(二)特种设备 | |||||
1 |
特种设备 |
(1)设备及其安全装置 未按规定开展定期检 验、检测、维修、保 养及大修。 |
火灾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 设备法》(主席令第4 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 例》(国务院令第549 号) |
2 |
起重机械 |
(1)吊运熔融金属起重 机是非冶金铸造起重 机或不满足强制性安 全技术条件。 |
火灾 起重伤害 其他爆炸 |
(1)吊运熔融金属起重机应使用符合冶金铸造起重机相关安全 装置要求:①起重机起升机构的每套驱动系统应设置两套独 立的工作制动器;②应设置起重量限制器;③应设置不同形 式的上升极限位置的双重限位器,并能控制不同的断路装置; ④起升高度>20m时,还应设置下降极限位置限位器;⑤额定 起重量>20t应设置超速保护装置;⑥司机室和工作通道的门 应设连锁保护装置;⑦大车行走机构应设置限位器和缓冲器 以及止挡装置等。 |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 察规程-桥式起重机》 (TSG Q000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起重机械功能缺失 或失效。 |
触电 起重伤害 高空坠落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 6067) | ||
(3)违规起重作业。 |
火灾 灼烫 起重伤害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 GB 6067)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 5082) | ||
3 |
压力容器、管 道 |
(1)超压使用、安全装 置缺失或失效。 |
火灾 物体打击 容器爆炸 |
|
《压力容器使用管理规 则》(TSG R5002)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 察规程-工业管道》 (TSG D000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三)消防 | |||||
1 |
易发生火灾的 建(构)筑物 |
(1)未设置自动火灾报 警装置,未设消防水 系统与消防通道。 |
火灾 |
(1)主控室、电气间、电缆隧道、可燃介质的液压站等易发生 火灾的建构筑物, 应设自动火灾报警装置, 应设置消防水系 统与消防通道,并设置警示标志。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
(2)车间主控楼(室)等 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 未按要求设置2个安 全出口。 |
火灾 其他伤害 |
(1)车间主控楼(室)、主电室、配电室、电气室、电缆夹层、 地下油库、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地下加压站等要害部 位的疏散出口必须按规定设置2个安全出口;主控楼(室)、 主电室、配电室等、电气室面积小于60m2时;建筑面积不超 过250m2的电缆夹层及不超过100m2的地下电气室、油库、 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库)、地下加压站且无人值守的, 可设一个,其门必须向外开。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 GB 50016) | ||
(四)电气 | |||||
1 |
电气设备 |
(1)易燃易爆场所未设 置防爆电器或防爆电 器相应等级不够。 |
触电 火灾 其他爆炸 |
|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 置设计规范》(GB 50058) |
(2)临时线路未装总开 关控制和漏电保护装 置。 |
触电 |
|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4)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主电室、电气 室、配电室 |
(1)电气盘、箱、柜安 全防护装置缺失。 |
火灾 触电 |
|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4) |
(2)高、低压电气柜前 未铺设绝缘胶板,使 用不合格安全用具。 |
触电 |
|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 部分)》(DL 408) | ||
3 |
电缆隧道 |
(1)可燃气体、液体管 道穿越和敷设于电缆 隧(廊)道或电缆沟。 |
火灾 |
|
《有色金属工程防火设 计规范》(GB 50630) |
4 |
燃气(油)管道 和钢制储罐 |
(1)未设防静电装置和 避雷装置。 |
火灾 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 |
|
《有色金属工程防火设 计规范》(GB 50630) |
(五)危险作业 | |||||
1 |
二氧化硫等有 毒有害气体危 险区域 |
(1)进入危险区域未佩 戴个人防护用具。 |
中毒和窒息 |
(1)进入有毒有害气体容易聚集场所应监测合格后,携带便携 式毒害气体泄漏监测仪,佩戴防毒面具。含尘岗位应佩戴口 罩或面具。有毒有害气体工作场所必须备有必要的联系信号 及风向标志等。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有限空间作业 |
(1)进入有限空间未执 行“先通风、后检测, 再作业”规定。 |
中毒和窒息 |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
3 |
动火作业 |
(1)防范措施落实不到 位。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生产区域动火作业安 全规范》(HG 30010) |
(六)检维修和清理作业 | |||||
1 |
检维修作业 |
(1)检维修无安全施工 方案,停机未执行操 作牌、停电牌制度。 |
高处坠落 车辆伤害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6) |
(2)检修过程未落实检 维修作业方案。 |
火灾 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 AQ 3026)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检修结束未按程序 进行试车,安全装置 未及时恢复。 |
火灾 机械伤害 其他爆炸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6) | ||
2 |
承压设备检修 |
(1)承压设备带压作 业。 |
灼烫 触电 机械伤害 |
(1)检修承压设备前,应将压力泄放到常压状态;带料承压管 道、容器不应重力敲打和拉挂负重;拆卸管道及槽罐人孔等, 应将料、风、汽、水排空;作业时不应垂直面对法兰,防止 物料喷出。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 AQ 3026) |
3 |
炉窑改造 |
(1)炉窑改造由无资质 单位施工。 |
物体打击 机械伤害 其他爆炸 |
|
《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 资质标准》(建市 [2007]72 号) |
(七)厂内运输 | |||||
1 |
皮带运输机 |
(1)皮带运输机事故开 关、紧急拉绳等安全 装置缺失、损坏或失 效。 |
火灾 机械伤害 |
|
《带式输送机安全规 范》(GB 14784) |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一、生料磨制 | |||||
1 |
石灰炉 |
(1)清理炉或处理结 瘤。 |
灼烫 高处坠落 中毒和窒息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2)清理洗涤塔、二氧 化碳管道。 |
中毒和窒息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
二、料浆配制 | |||||
1 |
磨机 |
(1)磨机及附属设施零 部件不齐全、有松动 和缺陷。 |
物体打击 机械伤害 高处坠落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2)更换衬板作业。 |
物体打击 机械伤害 |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
2 |
布袋收尘器 |
(1)进入收尘器内检修 或清理更换布袋。 |
中毒和窒息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三、熟料烧结 | |||||
1 |
熟料窑 |
(1)窑体出现裂纹破 损、焊缝开裂、明显 弯曲变形、衬砖损坏。 |
灼烫 机械伤害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2)喷煤时窑头站人或 通过。 |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电收尘器 |
(1)超载、超温运行。 |
触电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四、脱硅 | |||||
1 |
脱硅机 |
(1)机体出现焊缝开 裂、腐蚀、凸凹变形。 |
淹溺 中毒和窒息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五、溶出 | |||||
1 |
溶出器 |
(1)溶出器超压运行、 堵塞。 |
灼烫 容器爆炸 |
溶出器堵塞不应高压冲击,应泄压后清理。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2)隔膜泵、油隔泵未 设安全保护设施。 |
灼烫 容器爆炸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酸储罐泄漏。 |
灼烫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
2 |
熔盐炉 |
(1)熔盐接触酸碱有机 物,装卸过程存在撞 击摩擦。 |
灼烫 火灾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六、沉降、分解 | |||||
1 |
沉降槽、分解 槽 |
(1)防坠落措施不全。 |
淹溺 高处坠落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七、蒸发 | |||||
1 |
蒸发器 |
(1)蒸发器酸洗后未经 置换、通风,即开始 动火作业。 |
灼烫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八、焙烧 | |||||
1 |
焙烧炉 |
(1)炉体出现焊缝开 裂、明显变形,监控 装置和衬砖损坏。 |
灼烫 火灾 中毒和窒息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九、煤粉磨制 | |||||
1 |
煤粉磨 |
(1)磨机及附属设施零 部件不齐全,有松动 和缺陷。 |
火灾 其他爆炸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2)携带易燃品进入制 粉岗位。 |
火灾 其他爆炸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
2 |
煤粉仓 |
(1)煤粉仓内未设置二 氧化碳灭火系统、充 氮系统以及在线监控 和报警系统。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十、公共部分 | |||||
(一)建构筑物 | |||||
1 |
厂房、烟囱等 高大建构筑物 |
(1)厂房、烟囱等高大 建构筑物未进行防腐 处理。 |
坍塌 |
(1)接触酸、碱等腐蚀类物质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防腐处理。 |
《有色金属工业厂房结构 设计规范》(GB 51055) |
(2)槽、罐地基下沉。 |
坍塌 其他伤害 |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GB 50007) 《有色金属工业厂房结 构设计规范》(GB 51055) | ||
2 |
煤粉制备、重 油库等易燃易 爆场所 |
(1)粉尘爆炸场所未设 置通风除尘系统、未 选用防爆电器、未落 实防雷防静电措施。 |
火灾 其他爆炸 |
|
《严防企业粉尘爆炸五 条规定》(国家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68号) |
(2)油罐区和卸油区未 设避雷与接地装置。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煤气发生炉 |
(1)安全装置缺失或失 效。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 范》(GB 50195)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二)特种设备 | |||||
1 |
特种设备 |
(1)设备及其安全装置 未按规定开展定期检 验、检测、维修、保 养及大修。 |
火灾 起重伤害 高处坠落 物体打击 容器爆炸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 设备法》(主席令第4 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 例》(国务院令第549 号)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起重机械 |
(1)起重机械功能缺失 或失效。 |
触电 起重伤害 高空坠落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 6067) |
(2)违规起重作业。 |
火灾 灼烫 起重伤害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 GB 6067)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 5082) | ||
3 |
压力容器、管 道 |
(1)超压使用、安全装 置缺失或失效。 |
火灾 物体打击 容器爆炸 |
|
《压力容器使用管理规 则》(TSGR 5002)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 察规程-工业管道》 (TSGD 000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三)消防 | |||||
1 |
易发生火灾的 建(构)筑物 |
(1)未设置自动火灾报 警装置,未设消防水 系统与消防通道。 |
火灾 |
(1)主控室、电气间、电缆隧道、可燃介质的液压站等易发生 火灾建构筑物,应设自动火灾报警装置,应设置消防水系统 与消防通道,并设置警示标志。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
(2)车间主控楼(室)等 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 未按要求设置2个安 全出口。 |
火灾 其他伤害 |
(1)车间主控楼(室)、主电室、配电室、电气室、电缆夹层、 地下油库、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地下加压站等要害部 位的疏散出口必须按规定设置2个安全出口;主控楼(室)、 主电室、配电室等、电气室面积小于60m2时;建筑面积不超 过250m2的电缆夹层及不超过100m2的地下电气室、油库、 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库)、地下加压站且无人值守的, 可设一个,其门必须向外开。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 GB 50016) | ||
2 |
危险化学品储 存设施 |
(1)库房内混合存放危 险化学品。 |
火灾 其他爆炸 |
|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 通则》(GB 15603) |
(四)电气 | |||||
1 |
电气设备 |
(1)易燃易爆场所未设 置防爆电器或防爆电 器等级不够。 |
触电 火灾 其他爆炸 |
|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 置设计规范》(GB 50058)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主电室、电气 室、配电室 |
(1)电气盘、箱、柜安 全防护装置缺失。 |
火灾 触电 |
|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4) |
(2)高压电气柜前未铺 设绝缘胶板。使用不 合格安全用具。 |
触电 |
|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 部分)》(DL 408) | ||
3 |
电缆隧道 |
(1)可燃气体、液体管 道穿越和敷设于电缆 隧(廊)道或电缆沟。 |
火灾 |
|
《有色金属工程防火设 计规范》(GB 50630) |
4 |
燃气(油)管道 和钢制储罐 |
(1)未设防静电装置。 |
火灾 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 |
|
《有色金属工程防火设 计规范》(GB 50630) |
(五)危险作业 | |||||
1 |
槽、罐、炉、 窑釜、塔类设 备及附属设施 |
(1)设备及附属设施未 定期检查,出现焊缝 开裂、腐蚀、破损、 明显变形、机械失灵。 |
物体打击 中毒和窒息 |
|
《氧化铝企业安全生产 标准化评定标准》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违规进行清理炉结 (爆破)作业。 |
火药爆炸 |
|
《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 | ||
(1)进入危险区域未佩 戴个人防护用具。 |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2 |
煤气等有毒有 害气体危险区 域 |
(2)使用煤气(天然气) 点火未执行正确点火 顺序。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有限空间作业 |
(1)进入有限空间未执 行“先通风、后检测, 再作业”规定。 |
中毒和窒息 |
|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
(2)进入有限空间检修 前,未进行毒害介质 有效隔离,未实行停 电、挂牌。 |
触电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1)进入有限空间检修前,必须确认切断煤气来源,必须用蒸 汽、氮气或合格烟气吹扫和置换煤气管道、设备及设施内的 煤气,不允许用空气直接置换煤气。煤气置换完后用空气置 换氮气和烟气,然后进行含氧量检测,含氧量合格,确认安 全措施后方可进入。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 ||
4 |
动火作业 |
(1)防范措施落实不到 位。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生产区域动火作业安 全规范》(HG 30010)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六)检维修和清理作业 | |||||
1 |
检维修作业 |
(1)检维修无安全施工 方案,停机未执行操 作牌、停电牌制度。 |
触电 高处坠落 车辆伤害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6)) |
(2)检修过程未落实检 维修作业方案。 |
火灾 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 AQ 3026)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 ||
(3)检修结束未按程序 进行试车,安全装置 未及时恢复。 |
火灾 机械伤害 其他爆炸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 AQ 3026)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承压设备检修 |
(1)承压设备带压作 业。 |
灼烫 触电 机械伤害 |
(1)检修承压设备前,应将压力泄放到常压状态;带料承压管 道、容器不应重力敲打和拉挂负重;拆卸管道及槽罐人孔等, 应将料、风、汽、水排空;作业时不应垂直面对法兰,防止 物料喷出。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6) |
3 |
槽罐清理 |
(1)槽罐清理操作不 当。 |
物体打击 高空坠落 中毒和窒息 |
|
《氧化铝安全生产规 范》(GB 30186) 《氧化铝企业安全生产 标准化评定标准》 |
4 |
炉窑改造 |
(1)炉窑改造由无资质 单位施工。 |
物体打击 机械伤害 其他爆炸 |
|
《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 资质标准》(建市 [2007]72 号) |
(七)厂内运输 | |||||
1 |
皮带运输机 |
(1)皮带运输机事故开 关、紧急拉绳等安全 装置缺失、损坏或失 效。 |
火灾 机械伤害 |
|
《带式输送机安全规 范》(GB 14784) |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一、电解 | |||||
1 |
启动槽作业 |
(1)压接不可靠。 |
机械伤害 触电 |
(1)装拆分流片、软连接作业前戴好防护眼镜、绝缘手套劳保 用品。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2)槽电压异常。 |
触电 灼烫 机械伤害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
2 |
电解槽管理 |
(1)漏炉。 |
火灾 其他爆炸 触电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3 |
测量作业 |
(1)工具潮湿。 |
灼烫 触电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4 |
换极作业 |
(1)操作人员站位不 当。 |
灼烫 触电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5 |
抬母线作业 |
(1)提升机失控。 |
起重伤害 其他爆炸 触电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6 |
熄灭阳极效应 |
(1)电解质或铝液溅 出。 |
灼烫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7 |
出铝作业 |
(1)工器具潮湿。 |
灼烫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2)出铝包未烘干。 |
灼烫 其他爆炸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真空包铝液超量吸 铝。 |
灼烫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
(4)槽电压异常。 |
触电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
(5)抬包吊架损坏。 |
起重伤害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
(6)抬包倾翻。 |
灼烫 火灾 其他爆炸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
二、熔炼铸造 | |||||
1 |
入铝作业 |
(1)吊运过程翻包。 |
灼烫 其他爆炸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2 |
混合炉操作 |
(1)炉眼堵塞。 |
灼烫 火灾 其他爆炸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天然气炉天然气与 助燃风调节器螺母松 动。 |
火灾 其他爆炸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
3 |
铸锭操作 |
(1)铝水泄漏。 |
火灾 其他爆炸 灼烫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三、净化 | |||||
1 |
电解槽上加料 检查或加料异 常槽处理作业 |
(1)天车运行漏电。 |
机械伤害 触电 |
(1)禁止同时接触电解槽支烟阀绝缘法兰的两端。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2 |
更换收尘器布 袋作业 |
(1)有害烟气。 |
中毒和窒息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3 |
氧化铝仓堵料 清理作业 |
(1)堵料塌陷。 |
其他伤害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四、阳极组装 | |||||
1 |
电解质破碎输 送 |
(1)运行设备。 |
机械伤害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浇注作业 |
(1)高温铝水。 |
灼烫 其他爆炸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3 |
工(中)频炉操 作 |
(1)高温铝水遇水。 |
爆炸 烫伤 火灾 |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五、公共部分 | |||||
(一)建构筑物 | |||||
1 |
厂房、烟囱等 高大建构筑物 |
(1)厂房、烟囱等高大 建构筑物未进行防腐 处理。 |
坍塌 |
(1)接触酸、碱等腐蚀类物质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防腐处理。 |
《有色金属工业厂房结 构设计规范》(GB 51055) |
2 |
煤粉制备、重 油库等易燃易 爆场所 |
(1)粉尘爆炸场所未设 置通风除尘系统、未 选用防爆电器、未落 实防雷防静电措施。 |
火灾 其他爆炸 |
|
《严防企业粉尘爆炸五 条规定》(国家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68号) |
(2)油罐区和卸油区未 设避雷与接地装置。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 | ||
3 |
电解厂房 |
(1)厂房内运输车辆作 业人员未避让。 |
车辆伤害 |
(1)在出铝端作业时,要注意来往的工艺车辆的动向,并主动 避让,严防发生车辆伤害。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残极放置不规范。 |
物体打击 |
(1)配合天车把残极放稳到残极架上,如果导杆有断裂或残极 过薄,则放稳到带架托盘上并固定。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
(3)违规上下天车。 |
高处坠落 |
(1)严禁从电解槽上部上、下天车驾驶室。 |
《铝电解安全生产规 范》(GB 29741) | ||
4 |
煤气发生炉 |
(1)安全装置缺失或失 效。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 范》(GB 50195)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二)特种设备 | |||||
1 |
特种设备 |
(1)设备及其安全装置 未按规定开展定期检 验、检测、维修、保 养及大修。 |
火灾 起重伤害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 设备法》(主席令第4 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 例》(国务院令第549 号)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起重机械 |
(1)吊运熔融金属起重 机是非冶金铸造起重 机或不满足强制性安 全技术条件。 |
火灾 起重伤害 其他爆炸 |
(1)吊运熔融金属起重机应使用符合冶金铸造起重机相关安全 装置要求:①起重机起升机构的每套驱动系统应设置两套独 立的工作制动器;②应设置起重量限制器;③应设置不同形 式的上升极限位置的双重限位器,并能控制不同的断路装置; ④起升高度>20m时,还应设置下降极限位置限位器;⑤额定 起重量>20t应设置超速保护装置;⑥司机室和工作通道的门 应设连锁保护装置;⑦大车行走机构应设置限位器和缓冲器 以及止挡装置等。 |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 察规程-桥式起重机》 (TSGQ 0002) |
(2)起重机械功能缺失 或失效。 |
触电 起重伤害 高空坠落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 6067) | ||
(3)违规起重作业。 |
火灾 灼烫 起重伤害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 GB 6067)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 508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压力容器、管 道 |
(1)超压使用、安全装 置缺失或失效。 |
火灾 物体打击 容器爆炸 |
|
《压力容器使用管理规 则》(TSGR 5002)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 察规程-工业管道》 (TSGD0001) |
(三)消防 | |||||
1 |
易发生火灾的 建(构)筑物 |
(1)未设置自动火灾报 警装置,未设消防水 系统与消防通道。 |
火灾 |
(1)主控室、电气间、电缆隧道、可燃介质的液压站等易发生 火灾的建构筑物, 应设自动火灾报警装置, 应设置消防水系 统与消防通道,并设置警示标志。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
(2)车间主控楼(室)等 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 未按要求设置2个安 全出口。 |
火灾 其他伤害 |
(1)车间主控楼(室)、主电室、配电室、电气室、电缆夹层、 地下油库、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地下加压站等要害部 位的疏散出口必须按规定设置2个安全出口;主控楼(室)、 主电室、配电室等、电气室面积小于60m2时;建筑面积不超 过250m2的电缆夹层及不超过100m2的地下电气室、油库、 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库)、地下加压站且无人值守的, 可设一个,其门必须向外开。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 GB 50016) | ||
(四)电气 | |||||
1 |
电气设备 |
(1)易燃易爆场所未设 置防爆电器或防爆电 器等级不够。 |
触电 火灾 其他爆炸 |
|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 置设计规范》(GB 50058)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临时线路未装总开 关控制和漏电保护装 置。 |
触电 |
|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4) | ||
2 |
主电室、电气 室、配电室 |
(1)电气盘、箱、柜安 全防护装置缺失。 |
火灾 触电 |
|
(GB 50630)(低压配电 设计规范》(GB 50054) |
(2)高、低压电气柜前 未铺设绝缘胶板,使 用不合格安全用具。 |
触电 |
|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 部分)》 (DL 408) | ||
3 |
电缆隧道 |
(1)可燃气体、液体管 道穿越和敷设于电缆 隧(廊)道或电缆沟。 |
火灾 |
|
《有色金属工程防火设 计规范》(GB 50630) |
4 |
燃气(油)管道 和钢制储罐 |
(1)未设防静电装置和 避雷装置。 |
火灾 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 |
|
《有色金属工程防火设 计规范》(GB 50630)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五)危险作业 | |||||
1 |
炉、窑类设备 及附属设施 |
(1)设备及附属设施未 定期检查,出现焊缝 开裂、腐蚀、破损、 明显变形、机械失灵。 |
物体打击 中毒和窒息 |
|
《电解铝企业安全生产 标准化评定标准》 |
(2)违规进行清理炉结 (爆破)作业。 |
火药爆炸 |
|
《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 | ||
2 |
煤气等有毒有 害气体危险区 域 |
(1)进入危险区域未佩 戴个人防护用具。 |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使用煤气(天然气) 点火未执行正确点火 顺序。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3 |
有限空间作业 |
(1)进入有限空间未执 行“先通风、后检测, 再作业”规定。 |
中毒和窒息 |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
(2)进入有限空间检修 前,未进行毒害介质 有效隔离,未实行停 电、挂牌。 |
触电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1)进入有限空间检修前,必须确认切断煤气来源,必须用蒸 汽、氮气或合格烟气吹扫和置换煤气管道、设备及设施内的 煤气,不允许用空气直接置换煤气。煤气置换完后用空气置 换氮气和烟气, 然后进行含氧量检测, 含氧量合格, 确认安 全措施后,方可进入。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 ||
4 |
动火作业 |
(1)防范措施落实不到 位。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生产区域动火作业安 全规范》(HG 30010)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六)检维修和清理作业 | |||||
1 |
检维修作业 |
(1)检维修无安全施工 方案,停机未执行操 作牌、停电牌制度。 |
高处坠落 车辆伤害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6) |
(2)检修过程未落实检 维修作业方案。 |
火灾 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 AQ 3026)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 ||
(1)检修结束未按程序 进行试车,安全装置 未及时恢复。 |
火灾 机械伤害 其他爆炸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 AQ 3026) | ||
2 |
承压设备检修 |
(1)承压设备带压作 业、进入设备内部未 使用安全电源。 |
灼烫 触电 机械伤害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 AQ 3026)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炉窑改造 |
(1)炉窑改造由无资质 单位施工。 |
物体打击 机械伤害 其他爆炸 |
(1) 炉窑改造应当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施工。 (2) 使用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应当制定重大维修方案, 重大维修方案应当经过使用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 |
《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 资质标准》(建市 [2007]72 号) |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一、制粒 | |||||
1 |
制粒机 |
(1)触摸机器运转部 位。 |
物体打击 机械伤害 |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二、熔炼 | |||||
(一)烧结机 | |||||
1 |
点火作业 |
(1)未执行正确点火顺 序。 |
火灾 灼烫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2 |
水套补水作业 |
(1)水套缺水。 |
容器爆炸 |
(1)当水套缺水时,应先停机、停火待温度降低后再补水,不 应立即补充冷水,以免发生爆炸事故。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二)熔炼炉 | |||||
1 |
开停炉 |
(1)渣、铅口有渣流、 铅流渗漏、泄露。 |
火灾 灼烫 其他爆炸 |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给料 |
(1)处理加料口内壁粘 渣。 |
物体打击 灼烫 |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3 |
出铅出渣 |
(1)水冷件漏水。 |
容器爆炸 |
(1)炉上各水冷件、冷却水不得断流,水温、流量符合冷却要 求。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2)与渣、铅流接触的 容器和工具有积水或 潮湿。 |
其他爆炸 |
缝,铅包内铅液面距离包口 20OmmO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
4 |
铸渣 |
(1)渣模潮湿有积水。 |
灼烫 其他爆炸 |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三)鼓风炉 | |||||
1 |
熔炼 |
(1)水套漏水或缺水。 |
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 火灾 灼烫 |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2)未按操作程序停炉 或处置突然停电。 |
火灾 其他爆炸 |
(1)停炉或突然停电应严格按程序操作,打开放空阀,打开风 口大盖转销,防止回火爆炸。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出铅出渣 |
(1)跑渣或冰铜流出。 |
火灾 灼烫 |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2)与渣、铅流接触的 容器、工具有积水或 潮湿。 |
其他爆炸 |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
三、电解 | |||||
1 |
熔铅 |
(1)铅锅安全防护措施 缺失或失效。 |
火灾 灼烫 其他爆炸 |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2 |
铸极板 |
(1)铸阳极板前吊泵时 离锅太近。 |
火灾 灼烫 |
(1)铸阳极板前吊泵时不应离锅太近,防止跌入锅内;放泵后 锅上应立即加盖防护锅罩。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2)向阳极模上浇水。 |
灼烫 其他爆炸 |
(1)铸阳极板时,严禁向阳极模上浇水,防止铅液爆炸伤人; 严禁在浇铸小车上站立或走动,以免踩脱陷入铅液中烧伤。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
(3)机械故障处理能源 未隔离(断电)。 |
物体打击 机械伤害 |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成品包装 |
(1)使用氮气包装作业 现场未通风良好。 |
中毒和窒息 |
(1)使用氮气进行打包作业的应保持现场通风良好,避免因氮 气泄漏造成缺氧。 |
《铅冶炼安全生产规 范》(GB 29519) |
四、公共部分 | |||||
(一)建构筑物 | |||||
1 |
厂房、烟囱等 高大建构筑物 |
(1)厂房、烟囱等高大 建构筑物未进行防腐 处理。 |
坍塌 |
(1)接触酸、碱等腐蚀类物质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防腐处理。 |
《有色金属工业厂房结 构设计规范》(GB 51055) |
(2)槽、罐地基下沉。 |
坍塌 其他伤害 |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GB 50007) 《有色金属工业厂房结 构设计规范》(GB 51055) | ||
2 |
煤粉制备、重 油库等易燃易 爆场所 |
(1)粉尘爆炸场所未设 置通风除尘系统、未 选用防爆电器、未落 实防雷防静电措施。 |
火灾 其他爆炸 |
|
《严防企业粉尘爆炸五 条规定》(国家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68号) |
(2)油罐区和卸油区未 设避雷与接地装置。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煤气发生炉 |
(1)安全装置缺失或失 效。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 范》(GB 50195)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二)特种设备 | |||||
1 |
特种设备 |
(1)设备及其安全装置 未按规定开展定期检 验、检测、维修、保 养及大修。 |
火灾 起重伤害 高处坠落 物体打击 容器爆炸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 设备法》(主席令第4 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 例》(国务院令第549 号)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起重机械 |
(1)起重机械功能缺失 或失效。 |
触电 起重伤害 高空坠落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 6067) |
(2)违规起重作业。 |
火灾 灼烫 起重伤害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 GB 6067)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 5082) | ||
3 |
压力容器、管 道 |
(1)超压使用、安全装 置缺失或失效。 |
火灾 物体打击 容器爆炸 |
|
《压力容器使用管理规 则》(TSGR 5002)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 察规程-工业管道》 (TSGD 000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三)消防 | |||||
1 |
易发生火灾的 建(构)筑物 |
(1)未设置自动火灾报 警装置,未设消防水 系统与消防通道。 |
火灾 |
(1)主控室、电气间、电缆隧道、可燃介质的液压站等易发生 火灾建构筑物,应设自动火灾报警装置,应设置消防水系统 与消防通道,并设置警示标志。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
(2)车间主控楼(室)等 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 未按要求设置2个安 全出口。 |
火灾 其他伤害 |
(1)车间主控楼(室)、主电室、配电室、电气室、电缆夹层、 地下油库、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地下加压站等要害部 位的疏散出口必须按规定设置2个安全出口;主控楼(室)、 主电室、配电室等、电气室面积小于60m2时;建筑面积不超 过250m2的电缆夹层及不超过100m2的地下电气室、油库、 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库)、地下加压站且无人值守的, 可设一个,其门必须向外开。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 GB 50016) | ||
2 |
危险化学品储 存设施 |
(1)库房内混合存放危 险化学品。 |
火灾 其他爆炸 |
|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 通则》(GB 15603) |
(四)电气 | |||||
1 |
电气设备 |
(1)易燃易爆场所未设 置防爆电器或防爆电 器等级不够。 |
触电 火灾 其他爆炸 |
|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 置设计规范》(GB 50058)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主电室、电气 室、配电室 |
(1)电气盘、箱、柜安 全防护装置缺失。 |
火灾 触电 |
|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4) |
(2)高压电气柜前未铺 设绝缘胶板。使用不 合格安全用具。 |
触电 |
|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 部分)》(DL 408) | ||
3 |
电缆隧道 |
(1)可燃气体、液体管 道穿越和敷设于电缆 隧(廊)道或电缆沟。 |
火灾 |
|
《有色金属工程防火设 计规范》(GB 50630) |
4 |
燃气(油)管道 和钢制储罐 |
(1)未设防静电装置。 |
火灾 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 |
|
《有色金属工程防火设 计规范》(GB 50630) |
(五)危险作业 | |||||
1 |
槽、罐、炉、 窑釜、塔类设 备及附属设施 |
(1)设备及附属设施未 定期检查,出现焊缝 开裂、腐蚀、破损、 明显变形、机械失灵。 |
物体打击 中毒和窒息 |
|
《有色重金属冶炼企业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 准》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违规进行清理炉结 (爆破)作业。 |
火药爆炸 |
|
《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 | ||
(1)进入危险区域未佩 戴个人防护用具。 |
中毒和窒息 |
|
《有色重金属冶炼企业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 准》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2 |
煤气等有毒有 害气体危险区 域 |
(2)使用煤气(天然气) 点火未执行正确点火 顺序。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有限空间作业 |
(1)进入有限空间未执 行“先通风、后检测, 再作业”规定。 |
中毒和窒息 |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
(2)进入有限空间检修 前,未进行毒害介质 有效隔离,未实行停 电、挂牌。 |
触电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 ||
4 |
动火作业 |
(1)防范措施落实不到 位。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生产区域动火作业安 全规范》(HG 30010)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六)检维修和清理作业 | |||||
1 |
检维修作业 |
(1)检维修无安全施工 方案,停机未执行操 作牌、停电牌制度。 |
触电 高处坠落 车辆伤害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6) 《有色重金属冶炼企业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 准》 |
(2)检修过程未落实检 维修作业方案。 |
火灾 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 AQ 3026)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9958) | ||
(3)检修结束未按程序 进行试车,安全装置 未及时恢复。 |
火灾 机械伤害 其他爆炸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 AQ 3026)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承压设备检修 |
(1)承压设备带压作 业。 |
灼烫 触电 机械伤害 |
(1)检修承压设备前,应将压力泄放到常压状态;带料承压管 道、容器不应重力敲打和拉挂负重;拆卸管道及槽罐人孔等, 应将料、风、汽、水排空;作业时不应垂直面对法兰,防止 物料喷出。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6) |
3 |
槽罐清理 |
(1)槽罐清理操作不 当。 |
物体打击 高空坠落 中毒和窒息 |
|
《有色重金属冶炼企业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 准》 |
4 |
炉窑改造 |
(1)炉窑改造由无资质 单位施工。 |
物体打击 机械伤害 其他爆炸 |
|
《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 资质标准》(建市 [2007]72 号) |
(七)厂内运输 | |||||
1 |
皮带运输机 |
(1)皮带运输机事故开 关、紧急拉绳等安全 装置缺失、损坏或失 效。 |
火灾 机械伤害 |
|
《带式输送机安全规 范》(GB 14784) |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一、火法竖罐炼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一)焙烧 | |||||
1 |
沸腾炉 |
(1)开炉或烘炉燃烧介 质使用防护不当。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二)制团 | |||||
1 |
干燥窑 |
(1)煤气(天然气)突然 熄火或点不着火。 |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三)焦结 | |||||
1 |
降温塔 |
(1)进塔之前未良好通 风。 |
中毒和窒息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四)蒸馏 | |||||
1 |
蒸馏 |
(1)使用煤气操作过程 违规。 |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蒸馏炉排渣 |
(1)送风管道使用及其 清扫。 |
中毒和窒息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2)水套水汽阀门使用 不当。 |
其他爆炸 |
(1)蒸馏炉大、中修后,打开冷却水套的水、汽阀门,防止开 炉后阀门打不开、水套爆炸或烧坏。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
3 |
出锌 |
(1)锌液与水接触。 |
灼烫 其他爆炸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4 |
废气排出 |
(1)冷凝器部件密封不 严,有堵塞。 |
其他爆炸 容器爆炸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2)洗涤机废气管道未 保持正压。 |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1)洗涤机入口废气管道应保持正压,各种孔门要密封,防止 废气中毒、爆炸。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
(五)精馏 | |||||
1 |
精馏 |
(1)使用煤气操作过程 违规。 |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2)熔融金属吊运未使 用专用吊具。 |
火灾 其他爆炸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出锌 |
(1)锌液与水接触。 |
灼烫 火灾 其他爆炸 |
镜。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二、火法密闭鼓风炉炼锌 | |||||
(一)烧结 | |||||
1 |
开停炉和点火 作业 |
(1)使用煤气操作过程 违规。 |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2 |
水套 |
(1)水套缺水。 |
容器爆炸 |
(1)当水套缺水时,应先停机、停火,待温度降低后再补水, 不应立即补充冷水,以免发生爆炸事故。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3 |
清灰作业 |
(1)未佩戴防护用品。 |
中毒和窒息 |
(1)清灰时佩戴防护用具,防止二氧化硫中毒窒息。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二)熔炼 | |||||
1 |
空气预热 |
(1)燃烧室处于非负压 状态。 |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2 |
熔炼 |
(1)炉前地面有积水、 渣口未封堵。 |
灼烫 火灾 其他爆炸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出锌出渣 |
(1)地面有积水,渣、 锌包装载过满。 |
灼烫 火灾 其他爆炸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2)水套缺水。 |
容器爆炸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
(三)烟化炉 | |||||
1 |
电热前床作业 |
(1)钢钎同时接触两根 炭极。 |
触电 |
(1)探测前床内液面高度,钢钎严禁同时接触两根炭极。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2)接触吊运中的渣 包、吊钩。 |
灼烫 其他爆炸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
2 |
粉煤制备及输 送 |
(1)煤粉仓、球磨机附 近有明火、火种。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3 |
三次风口 |
(1)三次封口送煤、检 查和清理作业违规。 |
火灾 其他爆炸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4 |
加料放渣 |
(1)渣包吊运摇动过 大。 |
灼烫 火灾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2)无水放渣、渣流向 控制不当。 |
灼烫 火灾 其他爆炸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火法)》(GB/T 29522) | ||
三、湿法炼锌 | |||||
(一)锌精矿备料 | |||||
1 |
干燥窑 |
(1)煤气(天然气)突然 熄火或点不着火。 |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湿法)》(GB/T 29523)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二)沸腾焙烧 | |||||
1 |
沸腾炉 |
(1)开炉或烘炉燃烧介 质使用防护不当。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湿法)》(GB/T 29523) |
2 |
余热锅炉 |
(1)锅炉满水或缺水。 |
容器爆炸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湿法)》(GB/T 29523) |
3 |
电收尘 |
(1)设施未可靠接地。 |
触电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湿法)》(GB/T 29523) |
(三)焙砂浸出 | |||||
1 |
浸出反应罐槽 |
(1)酸碱度控制不当, 入罐前未断电、未良 好通风。 |
灼烫 触电 中毒和窒息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湿法)》(GB/T 29523)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加酸作业 |
(1)危险化学品与水接 触。 |
灼烫 其他爆炸 |
(1)加酸作业现场严格管理水和浓硫酸,防止两类物质接触。 同时应准备碱、石灰等应急物资,配备清水喷淋装置等个人 安全应急系统。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湿法)》(GB/T 29523) |
(四)浸出液净化 | |||||
1 |
净化作业 |
(1)净化罐未密封加 盖,现场未配备碑化 氢气体检测、报警装 置,现场存在烟火。 |
灼烫 火灾 其他爆炸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湿法)》(GB/T 29523) |
(五)电积 | |||||
1 |
电解槽 |
(1)槽体断路、短路, 工作区域有烟火。 |
火灾 灼烫 其他爆炸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湿法)》(GB/T 29523) |
(六)熔铸 | |||||
1 |
熔铸炉 |
(1)入炉物料潮湿,作 业工具潮湿或有缺陷。 |
灼烫 其他爆炸 |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湿法)》(GB/T 29523)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铸锭机 |
(1)锭模、工具潮湿。 |
灼烫 其他爆炸 |
(1)开动铸锭机前应检查确认有无障碍物,浇铸前检查锭模和 所用工具干燥,冷模作业前,先对模具进行预热或加油处理。 |
《锌冶炼安全生产规范 (湿法)》(GB/T 29523) |
四、公共部分 | |||||
(一)建构筑物 | |||||
1 |
厂房、烟囱等 高大建构筑物 |
(1)厂房、烟囱等高大 建构筑物未进行防腐 处理。 |
坍塌 |
(1)接触酸、碱等腐蚀类物质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防腐处理。 |
《有色金属工业厂房结 构设计规范》(GB 51055) |
(2)槽、罐地基下沉。 |
坍塌 其他伤害 |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范》(GB 50007) 《有色金属工业厂房结 构设计规范》(GB 51055) | ||
2 |
煤粉制备、重 油库等易燃易 爆场所 |
(1)粉尘爆炸场所未设 置通风除尘系统、未 选用防爆电器、未落 实防雷防静电措施。 |
火灾 其他爆炸 |
|
《严防企业粉尘爆炸五 条规定》(国家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 68号) |
(2)油罐区和卸油区未 设避雷与接地装置。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石油库设计规范》(GB 50074)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煤气发生炉 |
(1)安全装置缺失或失 效。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发生炉煤气站设计规 范》(GB 50195)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二)特种设备 | |||||
1 |
特种设备 |
(1)设备及其安全装置 未按规定开展定期检 验、检测、维修、保 养及大修。 |
火灾 起重伤害 高处坠落 物体打击 容器爆炸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 设备法》(主席令第4 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 例》(国务院令第549 号)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起重机械 |
(1)起重机械功能缺失 或失效。 |
触电 起重伤害 高空坠落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 6067) |
(2)违规起重作业。 |
火灾 灼烫 起重伤害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 GB 6067)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 5082) | ||
3 |
压力容器、管 道 |
(1)超压使用、安全装 置缺失或失效。 |
火灾 物体打击 容器爆炸 |
|
《压力容器使用管理规 则》(TSGR 5002)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 察规程-工业管道》 (TSGD 000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三)消防 | |||||
1 |
易发生火灾的 建(构)筑物 |
(1)未设置自动火灾报 警装置,未设消防水 系统与消防通道。 |
火灾 |
(1)主控室、电气间、电缆隧道、可燃介质的液压站等易发生 火灾建构筑物,应设自动火灾报警装置,应设置消防水系统 与消防通道,并设置警示标志。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
(2)车间主控楼(室)等 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 未按要求设置2个安 全出口。 |
火灾 其他伤害 |
(1)车间主控楼(室)、主电室、配电室、电气室、电缆夹层、 地下油库、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地下加压站等要害部 位的疏散出口必须按规定设置2个安全出口;主控楼(室)、 主电室、配电室等、电气室面积小于60m2时;建筑面积不超 过250m2的电缆夹层及不超过100m2的地下电气室、油库、 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库)、地下加压站且无人值守的, 可设一个,其门必须向外开。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 GB 50016) | ||
2 |
危险化学品储 存设施 |
(1)库房内混合存放危 险化学品。 |
火灾 其他爆炸 |
|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 通则》(GB 15603) |
(四)电气 | |||||
1 |
电气设备 |
(1)易燃易爆场所未设 置防爆电器或防爆电 器等级不够。 |
触电 火灾 其他爆炸 |
|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 设计规范》(GB 50058) |
2 |
主电室、电气 室、配电室 |
(1)电气盘、箱、柜安 全防护装置缺失。 |
火灾 触电 |
|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4)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高压电气柜前未铺 设绝缘胶板。使用不 合格安全用具。 |
触电 |
|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 部分)》(DL 408) | ||
3 |
电缆隧道 |
(1)可燃气体、液体管 道穿越和敷设于电缆 隧(廊)道或电缆沟。 |
火灾 |
|
《有色金属工程防火设 计规范》(GB 50630) |
4 |
燃气(油)管道 和钢制储罐 |
(1)未设防静电装置。 |
火灾 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 |
|
《有色金属工程防火设 计规范》(GB 60630) |
(五)危险作业 | |||||
1 |
槽、罐、炉、 窑釜、塔类设 备及附属设施 |
(1)设备及附属设施未 定期检查,出现焊缝 开裂、腐蚀、破损、 明显变形、机械失灵。 |
物体打击 中毒和窒息 |
|
《有色重金属冶炼企业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 准》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违规进行清理炉结 (爆破)作业。 |
火药爆炸 |
|
《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 | ||
(1)进入危险区域未佩 戴个人防护用具。 |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有色重金属冶炼企业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 准》 | ||
2 |
煤气等有毒有 害气体危险区 域 |
(2)使用煤气(天然气) 点火未执行正确点火 顺序。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有限空间作业 |
(1)进入有限空间未执 行“先通风、后检测, 再作业”规定。 |
中毒和窒息 |
|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
(2)进入有限空间检修 前,未进行毒害介质 有效隔离,未实行停 电、挂牌。 |
触电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1)进入有限空间检修前,必须确认切断煤气来源,必须用蒸 汽、氮气或合格烟气吹扫和置换煤气管道、设备及设施内的 煤气,不允许用空气直接置换煤气。煤气置换完后用空气置 换氮气和烟气,然后进行含氧量检测,含氧量合格确认安全 措施后,方可进入。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 ||
4 |
动火作业 |
(1)防范措施落实不到 位。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生产区域动火作业安 全规范》(HG 30010) |
(六)检维修和清理作业 | |||||
1 |
检维修作业 |
(1)检维修无安全施工 方案,停机未执行操 作牌、停电牌制度。 |
触电 高处坠落 车辆伤害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6) 《有色重金属冶炼企业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 准》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检修过程未落实检 维修作业方案。 |
火灾 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6)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 ||
(3)检修结束未按程序 进行试车,安全装置 未及时恢复。 |
火灾 机械伤害 其他爆炸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 AQ 3026) | ||
2 |
承压设备检修 |
(1)承压设备带压作 业。 |
灼烫 触电 机械伤害 |
(1)检修承压设备前,应将压力泄放到常压状态;带料承压管 道、容器不应重力敲打和拉挂负重;拆卸管道及槽罐人孔等, 应将料、风、汽、水排空;作业时不应垂直面对法兰,防止 物料喷出。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 AQ 3026) |
3 |
槽罐清理 |
(1)槽罐清理操作不 当。 |
物体打击 高空坠落 中毒和窒息 |
|
《有色重金属冶炼企业 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 准》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4 |
炉窑改造 |
(1)炉窑改造由无资质 单位施工。 |
物体打击 机械伤害 其他爆炸 |
(1) 炉窑改造应当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施工。 (2) 使用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应当制定重大维修方案, 重大维修方案应当经过使用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 |
《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 资质标准》(建市 [2007]72 号) |
(七)厂内运输 | |||||
1 |
皮带运输机 |
(1)皮带运输机事故开 关、紧急拉绳等安全 装置缺失、损坏或失 效。 |
火灾 机械伤害 |
(1) 带式输送机应有防打滑、防跑偏和防纵向撕裂的措施以及 能随时停机的事故开关和事故警铃;头部应设置遇物料阻塞 能自动停车的装置;首轮上缘、尾轮及拉紧装置应有防护装 置;煤粉输送系统应设除铁器和杂物筛。 (2) 带式输送机运转期间,不应进行清扫和维修作业,也不应 从胶带下方通过或乘坐、跨越胶带。 |
《带式输送机安全规 范》(GB 14784) |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一、仲钨酸铵生产 | |||||
(一)钨精矿预处理 | |||||
1 |
电加热反应釜 |
(1)进入电加热反应釜 维修搅拌或者检查、 清理壁厚时,未进行 足够清洗及确保通风。 |
中毒和窒息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2)温控失灵、安全阀 失灵、锅壁结垢或磨 损变薄容易造成超温 超压甚至爆炸。 |
容器爆炸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2 |
压滤机 |
(1)进料前板框及压滤 布未装好,容易造成 物料溅射。 |
灼烫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二)除杂与制备 | |||||
1 |
交换柱 |
(1)盐酸槽、碱槽、硫 酸槽等动火作业前, 未用水冲洗干净,即 卸开管道通风放气。 |
灼烫 中毒和窒息 |
|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 害防护规范》(GBZ/T 205) |
2 |
槽罐 |
(1)槽罐类设备及附属 设施未定期检查,槽 体出现焊缝开裂、腐 蚀、破损、明显变形、 机械失灵未报修或报 废。 |
灼烫 中毒和窒息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液氨罐 |
(1)液氨储罐类设备及 附属设施未定期检查, 检验。 |
容器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 程》(TSGG0001) |
(2)液氨罐超温、超压 运行、阀门失灵。 |
容器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3)液氨罐区未使用防 爆类型电器。 |
容器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三)结晶与干燥 | |||||
1 |
钛结晶锅 |
(1)结晶锅冒槽、氨回 收装置运行失效等, 造成氨气污染,并可 能产生中毒、晕倒等 事故。 |
中毒和窒息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2)蒸汽管及结晶锅保 温层脱落、蒸汽管及 开关损伤爆裂。 |
灼烫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2 |
双锥烘干机 |
(1)安全阀失效、蒸汽 压力过大。 |
机械伤害 灼烫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3 |
锅炉 |
(1)锅炉未定期检验, 安全设施不符合标准。 |
锅炉爆炸 灼烫 |
|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 程》(TSG G000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4 |
收尘器 |
(1)进入收尘器内检修 或清理更换布袋,未 先停风机和反吹风机, 后卸风管,未同时对 收尘器内CO气体、氧 含量进行监测,即清 理或更换收尘布袋。 |
中毒和窒息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5 |
离心喷雾干燥 机 |
(1)蒸汽管道保温脱 落、管道堵塞。 |
灼烫 其他伤害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二、氧化钨生产 | |||||
1 |
回转炉 |
(1)震打击锤掉落,炉 体、石墨环等高温部 位,没有完全断电接 触加热电阻。 |
机械伤害 灼烫 触电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三、钨粉、碳化钨生产 | |||||
2 |
电解制氢 |
(1)氢气管道法兰连接 处泄漏,长期冲刷、 腐蚀产生泄漏。 |
火灾 其他爆炸 |
(1)氢气管道法兰连接处应牢固并密封,对管道经常检查,并 及时防腐。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2)电解过程中氧气采 取排空氧气与氢气压 力的失衡。 |
火灾 其他爆炸 |
(1)排空系统应设有水封装置。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3)氧气中含氢量过 高。 |
火灾 其他爆炸 |
(1)制氢站应设氢气、氧气纯度分析仪。当氧气回收时,应设 氧中氢含量报警装置。对氢、氧含量不间断进行分析。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4)电解槽内中断原料 水。 |
火灾 其他爆炸 |
(1)电解槽设置报警装置和联锁装置。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5)设备仪表和控制系 统中报警和紧急事故 处理装置损坏失效。 |
火灾 其他爆炸 |
(1)加强设备仪表的检查、维护,及时处理,消除隐患。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6)生产过程冷却水中 断或水压过低。 |
火灾 其他爆炸 |
(1)对冷却水系统、氢液位、碱液、氢槽温氢中氧上下限等设 置多种安全联锁。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7)受外部温度影响, 内部压力升高,安全 阀失灵。 |
火灾 其他爆炸 |
(1)安全阀定期检测校验合格。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8)排空过程中遇点火 源。 |
火灾 其他爆炸 |
(1)排空管应设有阻火器等。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9)储存、输送过程中 静电积聚。 |
火灾 其他爆炸 |
(1)氢气站管线至氢气储罐设置水填封,储罐至用户设置回火 装置。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10)雷击设备损坏。 |
火灾 其他爆炸 |
(1)厂房应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执行。并设有防雷装 置,防雷装置、排空管等应与设备接地可靠连接,并定期检 测合格。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11)违章动火,吸烟 等。 |
火灾 其他爆炸 |
(1)严格动火作业审批,设立禁火区,现场严禁吸烟,机动车 辆进入,必须戴好阻火器。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12)设备检修过程中 置换不彻底,残余氢 含量过高。 |
火灾 其他爆炸 |
(1)设备检修过程中应彻底吹扫、置换干净,并进行检测分析 合格,确认无误方可动火作业。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3 |
氢气贮罐 |
(1)氢气贮罐类设备及 附属设施未定期检查, 检验。 |
容器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 技术监察规程》(TSG R0004) |
(2)氢气贮罐超温、超 压运行、阀门失灵。 |
容器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3)氢气罐区未使用防 爆类型电器。 |
容器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4 |
还原炉、高温 钼丝炉 |
(1)抢修设备人员接触 高温设备。 |
灼烫 其他爆炸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2)管道、阀门材质不 良、安装不当,或运 行中受损、管道爆裂。 |
灼烫 其他爆炸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3)开炉门前未先点火 即打开炉门。装卸料 时,操作不当至使炉 内未能保持正压。 |
灼烫 其他爆炸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
四、硬质合金烧结 | |||||
(一)脱蜡 | |||||
1 |
烧结炉 |
(1)炉体内通入氢气进 行烧结,炉体泄漏进 入空气,或者开炉前 未用惰性气体吹扫干 净。 |
其他爆炸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二)真空阶段 | |||||
1 |
烧结炉 |
(1)进入真空烧结前系 统未通入惰性气体排 出炉体内的氢气。 |
其他爆炸 灼烫 |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三)加压阶段 | |||||
2 |
烧结炉 |
(1)加压烧结一般为高 温阶段,加压时系统 要关闭抽真空程序, 炉门前不要站人,炉 内压力过大使部分零 部件冲开。 |
其他爆炸 灼烫 |
(1) 产品在加压过程前要关闭抽真空程序,炉门前不要站人, 通入氩气要缓慢,避免快速通入惰性(氩气)气体造成炉内压 力迅速增大,一般规定15分钟加入到指定的压力。 (2) 安全阀、压力表要定期校验。 (3) 冷却水的水压和供水量要充足。 |
《碳化钨粉安全生产规 程》(GB 30039) |
五、公共部分 | |||||
(一)建构筑物 | |||||
1 |
厂房、烟囱等 高大建构筑物 |
(1)厂房、烟囱等高大 建构筑物未进行防腐 处理。 |
坍塌 |
(1)接触酸、碱等腐蚀类物质的建构筑物应进行防腐处理。 |
《有色金属工业厂房结 构设计规范》(GB 51055) |
(二)特种设备 | |||||
1 |
特种设备 |
(1)设备及其安全装置 未按规定开展定期检 验、检测、维修、保 养及大修。 |
火灾 起重伤害 |
(1) 特种设备应由符合国家相应资质要求的专业单位设计、生 产、安装、维修,经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并 取得安全使用证或标志方可使用。 (2)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对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 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校验、 检修,并作出记录。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 备,不得继续使用。 (3)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在用设备进行自行检查,日常维护保 养时发现的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处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 设备法》(主席令第4 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 例》(国务院令第549 号)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起重机械 |
(1)起重机械功能缺失 或失效。 |
触电 起重伤害 高空坠落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 6067) |
(2)违规起重作业。 |
火灾 灼烫 起重伤害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 GB 6067)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 5082) | ||
3 |
压力容器、管 道 |
(1)超压使用、安全装 置缺失或失效。 |
火灾 物体打击 容器爆炸 |
|
《压力容器使用管理规 则》(TSGR 5002)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 察规程-工业管道》 (TSGD 000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三)消防 | |||||
1 |
易发生火灾的 建(构)筑物 |
(1)未设置自动火灾报 警装置,未设消防水 系统与消防通道。 |
火灾 |
(1)主控室、电气间、电缆隧道、可燃介质的液压站等易发生 火灾的建构筑物,应设自动火灾报警装置,应设置消防水系 统与消防通道,并设置警示标志。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
(2)车间主控楼(室)等 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 未按要求设置2个安 全出口。 |
火灾 其他伤害 |
(1)车间主控楼(室)、主电室、配电室、电气室、电缆夹层、 地下油库、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地下加压站等要害部 位的疏散出口必须按规定设置2个安全出口。主控楼(室)、 主电室、配电室等、电气室面积小于60m2时。建筑面积不超 过250m2的电缆夹层及不超过100m2的地下电气室、油库、 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库)、地下加压站且无人值守的, 可设一个,其门必须向外开。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 GB 50016) | ||
(四)电气 | |||||
1 |
电气设备 |
(1)易燃易爆场所未设 置防爆电器或防爆电 器等级不够。 |
触电 火灾 其他爆炸 |
|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 置设计规范》(GB 50058) |
(2)临时线路未装总开 关控制和漏电保护装 置。 |
触电 |
|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4) | ||
2 |
主电室、电气 室、配电室 |
(1)电气盘、箱、柜安 全防护装置缺失。 |
火灾 触电 |
|
(GB 50630)(低压配电 设计规范》(GB 50054)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高、低压电气柜前 未铺设绝缘胶板,使 用不合格安全用具。 |
触电 |
|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 部分)》(DL 408) | ||
3 |
电缆隧道 |
(1)可燃气体、液体管 道穿越和敷设于电缆 隧(廊)道或电缆沟。 |
火灾 |
|
《有色金属工程防火设 计规范》(GB 50630) |
4 |
燃气(油)管道 和钢制储罐 |
(1)未设防静电装置。 |
火灾 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 |
|
《有色金属工程防火设 计规范》(GB 50630) |
(五)危险作业 | |||||
1 |
有限空间作业 |
(1)进入有限空间未执 行“先通风、后检测, 再作业”规定。 |
中毒和窒息 |
|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动火作业 |
(1)防范措施落实不到 位。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生产区域动火作业安 全规范》(HG 30010) |
(六)检维修和清理作业 | |||||
1 |
检维修作业 |
(1)检维修无安全施工 方案,停机未执行操 作牌、停电牌制度。 |
高处坠落 车辆伤害 |
(1)设备检维修和清理工作应制定安全施工方案,进行安全交 底,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安全确认制度、挂牌制、监护制、 锁具制,做好现场的安全措施和现场的安全交底。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AQ 3026) |
(2)检修过程未落实检 维修作业方案。 |
火灾 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 AQ 3026)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 ||
(3)检修结束未按程序 进行试车,安全装置 未及时恢复。 |
火灾 机械伤害 其他爆炸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 AQ 3026) | ||
2 |
承压设备检修 |
(1)承压设备带压作 业、进入设备内部未 使用安全电源。 |
灼烫 触电 机械伤害 |
|
《化学品生产单位设备 检修作业安全规范》 ( AQ 3026)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七)厂内运输 | |||||
皮带运输机 |
(1)皮带运输机事故开 关、紧急拉绳等安全 装置缺失、损坏或失 效。 |
火灾 机械伤害 |
(1) 带式输送机应有防打滑、防跑偏和防纵向撕裂的措施以及 能随时停机的事故开关和事故警铃。头部应设置遇物料阻塞 能自动停车的装置。首轮上缘、尾轮及拉紧装置应有防护装 置。煤粉输送系统应设除铁器和杂物筛。 (2) 带式输送机运转期间,不应进行清扫和维修作业,也不应 从胶带下方通过或乘坐、跨越胶带。 |
《带式输送机安全规 范》(GB 14784) |
—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