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广东省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技术指导书(试行)
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前言
为降低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风险、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根据《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9号)、《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69号)和相关标准规范要求,针对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特性、事故危害严重以及安全管理工作上的技术疑点、防护难点等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多次座谈讨论,并广泛征求基层安全监管部门、行业企业代表和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形成本指导书。指导书旨在为基层安全监管部门开展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和冶金等行业企业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的提供技术指引。
本指导书共分7章和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础管理、作业方案、作业安全、发包监管、应急管理等方面作出相关技术规定。
1 总 则……………………………………………(1)
2 术 语……………………………………………(2)
3 基础管理…………………………………………(3)
3.1 安全生产责任制……………………………(3)
3.2 管理制度……………………………………(3)
3.3 培训教育……………………………………(3)
3.4 管理台账……………………………………(4)
3.5 风险管理……………………………………(4)
4 作业方案…………………………………………(6)
4.1方案编制要求…………………………………(6)
4.2作业方案审批…………………………………(7)
5 作业安全…………………………………………(8)
5.1作业前危险告知………………………………(8)
5.2作业管控措施…………………………………(8)
6 发包监管…………………………………………(12)
7 应急管理…………………………………………(13)
7.1应急准备………………………………………(13)
7.2应急预案及演练………………………………(13)
7.3应急救援………………………………………(13)
1 总 则
1.0.1 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技术要求,推动冶金等行业企业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中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2 本指导书供安全监管部门开展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以及冶金等行业企业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技术参考。
1.0.3 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除应参考执行本指导书外,应严格执行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与定义
2.1有限空间
有限空间也叫受限空间、密闭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2.2有限空间作业
是指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的作业活动,作业活动包括施工、维修、保养、清理等。
2.3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分类
按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等七个行业进行分类,涵盖七个行业的有限空间及通用有限空间。
2.4有限空间急救现场 “三先三后”原则
对窒息或心跳呼吸骤停的伤员,先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脏复苏后再搬运;对出血伤员,先止血、后搬运;对骨折的伤员,先固定、再搬运。
2.5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参考目录(见附件)
3 基础管理
3.1安全生产责任制
有限空间作业企业须全面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作业现场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作业方案审批人员、有关部门安全负责人等安全生产职责。
3.2管理制度
涉及有限空间作业企业须建立有限空间作业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有限空间作业审批管理制度,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制度,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培训制度,应急管理制度,外包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与安全人员管理制度,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如:动火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密闭狭窄/狭长空间作业等),安全防护、检测设备设施及应急装备(设施)管理制度、安全投入管理制度等。
3.3培训教育
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安全部门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熟悉工作流程、具有风险辨识能力、知道自救和互救知识。
企业必须对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进行专项安全培训教育。培训内容应包括:危险有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和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操作规程,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作业前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状况、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及自救和互救知识等。从事风险较高的专项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应经过考试,方准上岗。
有限空间作业前,作业现场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应对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培训(或安全技术交底),内容包括:作业任务、作业方法、作业流程、作业方案(含规定使用的工具、设备、材料和劳动防护用品)及救援计划;作业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风险程度判定;基本的急救、互救知识,事故防范措施等。
3.4管理台账
冶金等行业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有限空间管理台账,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台账应包括: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记录、作业方案的审批记录、人员培训记录、检测记录、发包方监管记录、应急演练记录及事故管理档案。
3.5风险管理
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企业,必须对本企业的有限空间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所处位置,采取适宜的方法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风险分析(检查表、LEC法等),判定作业风险是否可能导致的缺氧窒息或富氧、硫化氢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危化品(及苯)中毒、爆燃、其他危害(触电、机械伤害、中暑、淹溺、掩埋、灼烫)等。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作业前应当对作业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安全措施,并纳入有限空间作业工作方案。
4 作业方案
4.1方案编制要求
作业前应根据有限空间作业工作要求、工艺流程、作业环境以及所使用的设备设施等人、机、料、法、环等多方因素,分析作业过程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根据相关的法规要求,对作业过程可能存在或导致缺氧窒息或富氧、硫化氢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其他危化品(及苯)中毒、爆燃、其他危害(触电、机械伤害、中暑、淹溺、掩埋、灼烫)等事故类别;以及有毒有害环境(毒气、富氧、缺氧、火灾、爆炸或其他)、被吞噬或伤害的危险(干/湿物料致使进入者受困、机械伤害)、内部结构危害(倾斜走道、脚/手羁绊、陷阱、预留孔洞、坍塌、物体打击、其他危害)、其他危险(电气、噪声、振动、运动物件、过冷/热、通讯不畅、其他危害)等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
根据危险有害因素类别及事故风险,确定作业人员和作业工艺(方法)及流程(顺序);规定具体的消除、控制危害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监管要求,作业过程应使用的监测设备设施以及检测要求,作业人员应佩戴的劳动防护用品和佩戴要求;规定该项作业的项目安全责任人、安全监护人、应急救援人员及特种作业操作人员;明确该项作业的应急响应措施、人员自救和互救要求。
明确检测时间、地点、气体种类、浓度等记录要求。
4.2作业方案审批
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应由具有安全技术审核能力的安全技术负责人进行审核、批准后,办理工作票/证与操作票/证,方能实施作业,具体作业由持有操作票/证的人员负责。
5 作业安全
5.1作业前危险告知
作业前应将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和作业现场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和应采取的防控措施告知作业人员。
5.2作业管控措施
作业前先对有限空间采取通风措施,对氧气、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气体、可爆粉尘)、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进行检测及二次检测,其检测结果应符合相关标准;检测的时间不得早于作业开始前30分钟。有限空间内盛装或者残留的物料对作业存在危害时,应在作业前对物料进行清洗、清空或者置换。
作业前清点作业人员和工器具;作业人员与外部有可靠的通讯联络;监护人员不得离开作业现场,并与作业人员保持联系;存在交叉作业时,采取避免互相伤害的措施。
作业前对出入口进行检查,保持出入口畅通,对安全防护设备设施、应急救援设备、工具和通讯器材等进行使用前的检查(检测)。
作业前应采取关闭阀门、加装盲板、封堵、导流等隔离措施,阻断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水、尘埃或泥沙等威胁作业安全的物质涌入有限空间的通路;应断开或盲板隔离与其相连的附属管道;封闭作业区域并摆放相关安全警示标志。
作业过程应采取通风措施,并对有限空间作业面气体浓度进行连续监测。当通风设备停机、有限空间内含氧浓度低于或有毒有害气体浓度高于限制时,须立即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撤离作业现场。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的,再次进入有限空间前,应再次进行通风、检测,符合相关标准后方可进入。
检测人员初次进入危险环境检测时,应配备隔离式呼吸防护设备;作业环境存在爆炸危险的应使用防爆型通风设备、移动式机械通风设备;禁止使用纯氧通风、固定机械通风、作业者站在上风侧作业等。
作业场所内的电气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对可能存在可燃性气体、粉尘的场所,电气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
作业场所内可能存在机械碾压、钩挂、卷入、撞击及其他机械伤害的,作业人员的头部上方、周边范围内应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如防护顶板、护栏、轴端防护罩及其他相关防护等)。
作业场所存在灼烫、高温等危害的,必须在对作业场所进行冷却后,检测作业空间内的温度达到工作标准,方能进入作业。
可能发生淹溺、坍塌、掩埋的作业场所,应穿戴救生衣,采取防坍塌的支顶措施。
作业场所为井道施工时,在高处作业处应设置防护网、短暂休息的临时平台、攀爬固定把手以及其他安全防护设施。
地下有限空间、狭长管道作业空间、密闭空间、排水管道以及危险性较高的有限空间作业场所,作业区内应设置监护人员,保证作业人员供氧量的充足及通讯设施(或人员紧急呼叫)的畅通,在内作业的人员必须遵守标准规定的作业时间。
存在毒性、窒息性气体的作业场所,采用通风措施后仍需较长时间作业的,在30分钟之内的作业可佩戴正确的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或选择适合的滤毒罐;超出30分钟的作业,须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根据作业空间存在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危险程度,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法规和标准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作业人员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应配置正确,并定期进行检测、校验。
监护者在有限空间外全过程持续监护、跟踪作业者作业过程、实时掌握监测数据、适时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发现异常时,立即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并协助作业者逃生。监护者应劝阻任何未经许可的人员进入作业区域。
作业人员发现异常情况时,需采取正确的行动应对紧急情况。
作业完成后,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将全部作业设备和工具带离有限空间,监护人员应清点作业人员及设备数量,在确认有限空间内无作业人员和设备遗留后,关闭出入口,解除作业区域封闭措施,并撤离现场。
6 发包监管
企业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给其他单位实施的,承包方应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并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发包方应对承包方进行有限空间作业相应的安全培训。
7 应急管理
7.1应急准备
冶金等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的特点,制定应急预案;正确配备合格的呼吸器、防毒面罩、通讯设备、安全绳等相关应急装备和器材。
配备的应急救援装备及器材应建立台账,需定期检测、校验,相关检测、校验记录(报告)应建档保存。
7.2应急预案及演练
有限空间作业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的特点,制定相关应急预案。
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应组织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进行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的专项培训及演练,相关人员必须掌握现场救护基本知识、遵循“三先三后”基本原则;掌握应急预案内容(现场应急处置措施);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并形成演练记录。
7.3应急救援
有限空间作业的企业一旦发生事故,现场作业人员应立即报警,并选择最佳自救方式。当作业人员中毒、昏迷,无力报警或逃生时,监护人员应采取正确行动,对受伤者及时作出适宜的处理。
应急救援可选择非进入式救援和进入式救援两种方式。
非进入式救援:救援人员可以借助相关的设备与器材(如连接进入人员的安全绳及提升装置等),救援人员不进入有限空间,便可安全快速地将发生意外的进入人员拉出有限空间。
进入式救援:由于有限空间的阻隔、受困人员处于横向作业面或有多名受困人员等原因,需要救援人员进入到有限空间内才能完成救援任务。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应首先做好自身防护,受困人员被救出有限空间后,应第一时间对受伤人员做简单的处理,以减轻伤害。禁止盲目施救,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附件1
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参考目录
序号 |
行业 |
涉及的有限空间 |
一 |
冶金 |
1.工艺炉窑:均热炉、热风炉、高炉、转炉、电炉、精炼炉、加热炉、退火炉、常化炉、罩式炉、沸腾炉、干燥机、回转窑等; 2.槽罐:燃料罐、氮气球罐、重油罐、汽油罐、碱水罐、鱼雷罐、铁水罐、钢水罐、中间罐、渣罐等; 3.煤气相关设备设施:发生炉、管道、煤气柜、排水器房、风机房、煤气排送机间、阀门室等; 4.地坑:精炼炉地坑、铸造坑、泵坑等; 5.公辅设备设施:锅炉、锅炉过热器;空分塔、水冷塔;使用六氟化硫的高压电控室;电缆坑(井)、地下液压室、地下油库、焦炉地下室;污水处理池(井)、密闭循环水池、地下排污隧道;给排水等管道;磨机、一二次混合机、环冷风箱;脱硫塔、脱硫浆液箱、脱硫流化底仓、料仓、料斗、除尘器、烟道等。 |
二 |
有色 |
1.工艺炉窑:铸造炉、保持炉、煅烧炉、铝台包、回转窑、石灰炉、熔盐炉、余热锅炉等; 2.槽罐:压缩空气储罐、真空罐、酸减罐、分解罐、沉降罐、母液罐、稀释罐、精制液体罐、煤气站电捕集罐、车载储槽、电解槽等;原燃料储罐、原料仓; 3.公辅设备设施:锅炉、除尘器、烟道;蒸汽缓冲器、 |
三 |
建材 |
1.工艺设备:预热器、分解炉、蒸压釜、篦式冷却机、回转窑、增湿塔、冷却机、烘干机、热风炉、立式磨、球磨机、选粉机、分离器; 2.煤气相关设备设施:电捕集罐、煤气发生炉及上部密闭空间、排水器室、煤气排送机间、净化设备等; 3.储库:储罐(仓)、料仓、煤粉库(地坑、仓)、筒形储存库等; 4.公辅设备设施:锅炉、管道、收粉器、喷雾干燥塔 等;除尘器、烟道等;电缆沟、电梯井道等;地坑、水塔(水箱)、蓄水池、窨井、下水道、污水处理池(井)。 |
四 |
机械 |
1.工艺设备:电炉、冲天炉、工频炉、精炼炉、退火炉、加热炉、燃气(电)干燥炉、保护气氛热处理炉等; 2.槽罐:电镀(氧化)槽、酸碱槽、油槽、电泳槽、浸漆槽,储料仓、贮罐、油罐、液氨罐等; 3.公辅设备设施:塔(釜),锅炉、压力容器、管道、烟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坑、地下润滑油室、电缆沟、电缆井等;喷漆室、探伤室、铸造坑、除尘器室等,煤气(天然气)转供设备、煤气发生炉等;污水池(井)、下水道、窨井、地下蓄水池等。 |
五 |
轻工 |
1.工艺设备:玻璃窑炉、隧道窑、马蹄炉、退火炉、 煤气发生炉、碱回收炉、烤炉、烘缸、汽提塔、脱硫塔、干燥塔、蒸煮塔、氧漂塔、漂白塔、卸料塔、喷放仓、料仓、预蒸仓、反应仓、腌制池等;高压均质机、麻石除尘器、干燥机、水力碎浆机、转鼓、蒸球、喷方仓、预浸器、分离器、流浆箱、黑液槽、汽鼓、汽包、澄清器、消化器、粉碎回收容器等; 2.槽罐:原材料罐、贮糖罐、浸出罐、分离罐、浓缩罐、维持罐、糖化罐、层流罐、调浆罐、发酵罐(池)、种子罐、流加糖罐、维持罐、消泡沫剂罐、结晶罐、奶罐、储油罐、浸出罐、蒸发罐、浓缩罐、分离罐、厌氧罐、饱和罐、酒母罐、储酒罐、酸碱罐、过滤罐、搅拌混合罐、脱色桶等,冷水储槽等; 3.公辅设备设施:污水池(沟、槽)、盐液池、水处理池、沼气池(罐)、中和池(桶)、浆池等,原材料仓、恒温库、速冻库(箱)、冷库、蒸发脱水干燥房、地下泵房等,除尘器(沉降室、布袋除尘器等)、烟道等。 |
六 |
纺织 |
1.纺纱工序:清棉设备、清梳联合机设备的混棉箱体; 2.织造工序:浆纱机、浆染联合机的烘箱部分; 3.染整工序:退煮漂联合机、烧毛机、轧染联合机、热熔染色联合机、碱减量机、液流染色机、气流染色机、经轴染色机、筒子纱染色机、绞纱喷射染色机、绞纱箱式染色机、筒子纱射频烘干机、绞纱烘干机、成衣染色机、散毛染色机、散毛烘干机、罐蒸机等设备的封闭、半封闭烘燥箱、房部位; 4.公辅设备设施:锅炉、纺织空调系统的送回风道、除尘室、滤尘室以及消防水箱(池)、除尘地沟(道)、化粪池、蓄水池、窨井、电缆沟、电梯井道等。 |
七 |
烟草 |
1.工艺设备:烘丝筒、润叶(梗)筒、加香(料)筒、滚筒干燥机、浸渍器、流化床、真空回潮机、烟丝膨胀焚烧炉、箱式储丝(叶、梗)柜; 2.公辅设备设施:香精香料配制罐、二氧化碳储罐、空压分气缸、真空罐、蒸汽分汽缸、储油罐等;消防水塔(水箱)、锅炉、省煤器锅炉排烟管道、软水箱、除氧水箱、热力除氧器钠离子交换塔、中央空调风柜(风管)除尘器;地下电缆沟、地下室、管道阀门井;烟道、冷库、电梯井道;下水管道、地下水池、污水处理水池等。 |
八 |
通用 |
各类井(电缆井、污水井、窨井等)、池(污水池、化粪池、沼气池、蓄水池、腌渍池等)、地沟、暗沟、坑道、下水道、地窖、地下室等。 |
注:1.本参考目录未能涵盖的,但经企业根据本指导书“有限空间”定义进行辨识、认定为有限空间的,可参照本指导书进行管理。2.属于长期的、固定的岗位(如冷冻库房的仓储作业、通风条件符合要求的密闭或半封闭等场所进行焊接作业的等等),可参照本指导书进行有限空间常规作业的安全管理。
附件2
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督检查表
(安全监管部门使用)
企业名称 |
|
||||||||
主管部门 |
|
法人代表 |
|
电话 |
|
||||
企业地址 |
|
安全管理负责人 |
|
电话 |
|
||||
检查场所 |
|
所属行业 |
|
||||||
检查人员 |
|
检查时间 |
|
||||||
企业规模 |
|
有限空间作业场所数量 |
|
||||||
□缺氧或窒息 □富氧 □硫化氢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危化品(如苯)中毒 □爆燃与中毒 □其他危害(□触电 □机械伤害 □中暑 □淹溺 □掩埋 □灼烫) □其他类别的风险: |
|||||||||
检查内容 |
检查序号 |
重点检查内容 |
检查结果 |
主要问题记录 |
|||||
一、基础管理 |
1 |
(1)是否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全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2)是否明确规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现场(安全)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作业方案审批人员、有关部门等安全生产职责。 |
是□ 否□
是□ 否□ |
|
|||||
管理制度 |
2 |
是否建立有限空间作业企业须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审批管理、现场安全管理、安全培训教育、应急管理、安全操作规程、外包作业监管、安全管理机构与安全人员管理制度、危险作业(如:动火作业、密闭狭窄空间作业等)、安全防护及检测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投入管理外包作业安全监管等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
是□ 否□ |
|
|||||
培训教育 |
3 |
(1)有限空间作业的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安全部门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查看人员资格证书、培训记录)。 (2)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进行专项安全培训教育。 (3)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是否包括: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操作规程,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作业前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状况、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等。 (4)专项培训教是否经过考试。(查看企业培训档案)。 (5)有限空间作业前现场培训(或安全技术交底)记录是否完整(查看现场培训记录、照片)。 |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
|
|||||
管理台账 |
|
(2)管理台账是否包括: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记录,作业方案的审批记录,人员培训记录、作业现场检测记录、劳保品检测检验记录、发包方监管记录、应急演练记录及事故管理档案。 |
是□ 否□
是□ 否□ |
|
|||||
风险管理 |
4 |
(1)是否采取适宜的方法(检查表、LEC法等)进行业的有限空间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 (2)是否进行有害因素风险分析,作业风险是否有可能导致的缺氧(富氧)或窒息、硫化氢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危化品(如苯)中毒、爆燃与中毒、其他危害(触电、机械伤害、中暑、淹溺、掩埋、灼烫等)评估。 (3)是否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的实际状况,重新辨识有限空间风险、并及时更新(查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档案/记录)。 |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
|
|||||
二、作业方案 |
方案编制 |
5 |
(1)是否建立作业方案管理档案。 (2)作业方案是否涵盖:作业场所(地点)、作业任务(要求)、作业方法(工艺流程)、危险分析、安全技术措施(危险作业管控措施)、检测设备设施、劳动防护品等要求,规定具体项目负责人、作业人员、监护人员、救援人员等;应急响应措施等要求。 |
是□ 否□
是□ 否□
|
|
||||
方案审批 |
6 |
(1)作业方案是否完成审批手续:有安全技术负责人的审核,审核人、批准人签字。 (2)是否保存有限空间作业工作票与操作票。 |
是□ 否□
是□ 否□
|
|
|||||
三、作业安全 |
作业安全 |
7 |
(2)检测过程是否要求佩戴防护措施。 (3)劳保品是否定期检测、检验,有无记录。 |
是□ 否□
是□ 否□
|
|
||||
四、发包监管 |
发包资质审核 |
8 |
(1)是否有发包运营记录,发包方相关资质是否符合。 (2)发包合同或发包运营合同是否涵盖甲乙双方的安全职责。 |
是□ 否□
是□ 否□
|
|
||||
监督管理 |
9 |
是否对发包方进行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是否有监督记录。 |
是□ 否□
|
|
|||||
五、应急管理 |
应急准备 |
10 |
(1)是否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应急预案(或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2)是否正确配备合格的呼吸器、防毒面罩、通讯设备、安全绳索等应急装备和器材等应急设备设施台账和现物。 (3)需定检的应急器材、装备是否定期检测、校验,有无检测、校验记录(报告)。 |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
|
||||
应急预案(处置方案) |
11 |
(1)是否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的特点及安全风险,规定有限空间作业专项应急救援措施(现场处置措施)。 (2)是否规定各种有限空间作业的应急救援方式:自救、无需进入救援和进入救援。 |
是□ 否□
是□ 否□
|
|
|||||
应急演练 |
12 |
(1)是否开展应急演练,是否有演练记录及图片。 (2)是否进行演练评审和应急措施跟进。 |
是□ 否□
是□ 否□
|
|
|||||
检查意见:
检查负责人(签字) 专家(签字) |
|||||||||
企业意见:
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
|||||||||
附件3
冶金等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检查表
(企业使用)
企业名称:
检查场所 |
|
||||||||
检查部门 |
|
部门负责人 |
|
电话 |
|
||||
检查人员 |
|
检查时间 |
|
||||||
有限空间作业场所位置 |
|
作业场所数量 |
|
||||||
□缺氧或窒息 □富氧 □硫化氢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危化品(及苯)中毒 □爆燃与中毒 □其他危害(□触电 □机械伤害 □中暑 □淹溺 □掩埋 □灼烫) □其他类别的风险: |
|||||||||
检查项目 |
检查内容 |
检查序号 |
重点检查内容 |
检查结果 |
主要问题记录 |
||||
一、基础管理 |
安全生产责任制 |
1 |
(1)是否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全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2)是否明确规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现场(安全)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作业方案审批人员、有关部门等安全生产职责。 |
是□ 否□
是□ 否□ |
|
||||
管理制度 |
2 |
是否建立有限空间作业企业须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审批管理、现场安全管理、安全培训教育、应急管理、安全操作规程、外包作业监管、安全管理机构与安全人员管理制度、危险作业(如:动火作业、密闭狭窄空间作业等)、安全防护及检测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投入管理外包作业安全监管等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
|
||||||
培训教育 |
3 |
(1)有限空间作业的企业主要负责人(或安全部门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查看人员资格证书、培训记录)。 (2)有限空间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等进行专项安全培训教育。 (3)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是否包括:危险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操作规程,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作业前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状况、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措施等。 (4)专项培训教是否经过考试。(查看企业培训档案/记录)。 (5)有限空间作业前现场培训(或安全技术交底)记录是否完整(查看现场培训记录、照片)。 |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
|
|||||
管理台账 |
|
(1)是否建立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台账。 (2)管理台账是否包括: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记录,作业方案的审批记录,人员培训记录、作业现场检测记录、劳保品检测检验记录、发包方监督管理记录、应急演练记录及事故管理档案。 |
是□ 否□
是□ 否□ |
|
|||||
风险管理 |
4 |
(3)是否采取适宜的方法(检查表、LEC法等)对本企业的有限空间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的数量、位置。 (4)是否进行有害因素风险分析,作业风险是否有可能导致的缺氧(富氧)或窒息、硫化氢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危化品(及苯)中毒、爆燃与中毒、其他危害(触电、机械伤害、中暑、淹溺、掩埋、灼烫等)评估。 (3)是否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的实际状况,重新辨识有限空间风险、并及时更新(查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档案/记录)。 |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
|
|||||
二、作业方案 |
方案编制 |
5 |
(1)是否建立作业方案管理档案 (2)作业方案是否涵盖:作业场所(地点)、作业任务(要求)、作业方法(工艺流程)、危险分析、安全技术措施(危险作业管控措施)、检测设备设施、劳动防护品等要求,规定具体项目负责人、作业人员、监护人员、救援人员等;应急响应措施等要求。 (3)作业方案的防控措施是否科学、正确、合理。 |
是□ 否□
是□ 否□
|
|
||||
方案审批 |
6 |
(3)作业方案是否完成审批手续:有安全技术负责人的审核,审核人、批准人签字。 (4)是否保存有限空间作业工作票与操作票。 |
是□ 否□
是□ 否□
|
|
|||||
三、作业安全 |
作业安全 |
7 |
(4)是否建立有限空间作业检测台账及检测记录。 (5)检测过程是否要求佩戴防护措施。 (6)劳保品配置是否正确、合理。 (7)劳保品是否定期检测、检验,有无记录。 |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
|
||||
四、发包监管 |
发包资质审核 |
8 |
(3)是否有发包运营记录,发包方相关资质是否符合。 (4)发包合同或发包运营合同是否涵盖甲乙双方的安全职责。 |
是□ 否□
是□ 否□
|
|
||||
监督管理 |
9 |
|
|
||||||
五、应急管理 |
应急准备 |
(2)是否正确配备合格的呼吸器、防毒面罩、通讯设备、安全绳索等应急装备和器材等应急设备设施台账和现物。 (3)需定检的应急器材、装备是否定期检测、校验,有无检测、校验记录(报告)。 |
是□ 否□
是□ 否□ |
|
|||||
应急预案(处置方案) |
11 |
(3)是否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的特点及安全风险,规定有限空间作业专项应急救援措施(现场处置措施)。 (4)是否规定各种有限空间作业的应急救援方式:自救、无需进入救援和进入救援。 (5)应急救援措施是否科学、合理。 |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
|
|||||
应急演练 |
12 |
(1)是否开展应急演练,是否有演练记录及图片。 (2)是否进行演练评审和应急措施跟进。 |
是□ 否□
是□ 否□
|
|
|||||
检查意见:
检查负责人(签字) 检查人员(签字) |
|||||||||
附件4
《有限空间安全作业证》样式
申请单位/部门 |
|
申请人 |
|
作业证编号 |
|
|||||||||
有限空间所属单位/部门 |
|
有限空间名称 |
|
|||||||||||
作业内容 |
|
有限空间内原有介质名称 |
|
|||||||||||
作业时间 |
自 年 月 日 时 分始 至 年 月 日 时 分止 |
|||||||||||||
作业单位负责人/签名 |
|
监护人/签名 |
|
|||||||||||
应急救援人员/签名 |
|
|||||||||||||
作业人/签名 |
|
|||||||||||||
涉及的其它特殊作业 |
|
|||||||||||||
采样分析 |
分析项目 |
有毒有害介质 |
可燃气 |
氧含量 |
检测时间 |
检测部位 |
分析人 |
|||||||
分析标准 |
|
|
19.5~23.5% |
|||||||||||
分析数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业危险分析 |
1.有毒有害环境:CO中毒□ H2S中毒□ 危化品(及苯C6H6)中毒□ 富氧□ 缺氧□ 易燃易爆粉尘□ 火灾、爆炸□ 其他有毒气体Cl2、SO2□ 其他□ 2.被吞噬、卷入/碾压:干/湿物料致使进入者受阻□ 机械传动装置卷入/碾压□ 其他机械伤害□ 3.内部构造危险:倾斜走道□ 脚/手的羁绊□ 陷阱□ 坍塌□ 淹溺□ 其它□ 4.其他危险:电气安全隐患□ 噪声□ 振动□ 过热/过冷□ 通讯不畅□ 高温高湿□ 其他危险□ |
|||||||||||||
作业风险分析 |
缺氧、窒息□ H2S中毒□ CO中毒□ 危化品(及苯)中毒□ 富氧□ 火灾、爆炸□ 淹溺□ 高处坠落□ 触电□ 机械伤害□ 坍塌□ 物体打击□ 灼烫□ 高温高湿□ 其他伤害□ |
|||||||||||||
作业工序 |
|
|||||||||||||
序号 |
安全措施 |
确认人 |
||||||||||||
1 |
对进入有限空间危险性进行分析。 |
|
||||||||||||
2 |
所有与有限空间有联系的阀门、管线加盲板隔离,列出盲板清单,落实抽堵盲板责任人。 |
|
||||||||||||
3 |
设备经过置换、吹扫、蒸煮。 |
|
||||||||||||
4 |
设备打开通风孔进行自然通风,温度适宜人员作业;必要时采用强制通风或佩戴空气呼吸器,不能用通氧气或富氧空气的方法补充氧。 |
|
||||||||||||
5 |
相关设备进行处理,带搅拌机的设备已切断电源,电源开关处加锁或挂“禁止合闸”标志牌,设专人监护。 |
|
||||||||||||
6 |
检查有限空间内部已具备作业条件,清罐时(无需用/宜采用)用防爆工具。 |
|
||||||||||||
7 |
检查有限空间进出口通道,无阻碍人员进出的障碍物。 |
|
||||||||||||
8 |
分析盛装过可燃有毒液体、气体的有限空间内的可燃、有毒有害气体含量。 |
|
||||||||||||
9 |
作业人员清楚有限空间内存在的其它危险因素,如内部附件、集渣坑、孔洞等 |
|
||||||||||||
10 |
作业防护措施:消防器材( )、救生绳( )、通讯工具( )、照明( )、个体防护品(防护眼镜、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鞋/靴 )、安全警示标志( )、其他的防护装备( ) |
|
||||||||||||
11 |
交叉作业的安全措施: |
|
||||||||||||
12 |
清场安全措施:作业者与作业工具必须全部带离;应封堵的作业口必须全部封堵;进出口必须全部关闭;解除作业现场封闭措施;清除火源。 |
|
||||||||||||
13 |
应急处置措施(方案):
编制人 : |
|
||||||||||||
14 |
其他安全措施:
|
|
||||||||||||
实施安全教育/安全技术交底人: |
||||||||||||||
接受培训/安全交底人员: |
||||||||||||||
申请单位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
||||||||||||||
审批单位意见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
||||||||||||||
完工验收
签字: 年 月 日 时 分 |
||||||||||||||
附件5
本指导书引用相关管理规定和标准
1.法律:
《安全生产法》
《职业病防治法》
《消防安全法》
《劳动法》
2.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9号)
《有限空间作业五条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69号)
《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
3.行业规定及标准: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一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
《特低电压限值》GB/T3805
《爆炸性环境第一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3836.1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8-2006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要求》GB12942-2006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2007
《化学品生产单位受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AQ 3028-2008
《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CJJ6-2009
《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范 第1部分:通则》DB11-852.1-2012
《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第2部分:其他检测与通风》DB11 852.2-2013
《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0—2011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