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 与防范指导手册
二。一六年二月
、夕4 刖 曰
为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冶金行业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能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预 防、遏制各类事故的发生,特组织编写了《冶金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
该手册结合了冶金行业企业的安全特点,针对易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依据国 家、行业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通过吸取相关事故教训,运用对照经验法、类比法、事故分析法等方法,提出了冶金行业 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及其防范措施,供有关企业在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及制订防范措施中参考,供监管部门 作为重点执法检查内容参考。
由于冶金行业工艺流程较长,设备千差万别,加之编写时间和水平所限,本手册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大家在参考 使用的同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于及时改进完善。
一、 炼铁
二、 炼钢
三、 轧钢
四、 焦化
五、 烧结
六、 煤气
(1)
(21)
(38)
(56)
(74)
(84)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一、供装料系统 | |||||
1 |
钟式炉顶 |
(1)炉顶设备未电气联 锁。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2)更换受料斗衬板或 大钟拉杆保护套作业。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无钟炉顶 |
(1)料罐检修作业。 |
中毒和窒息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二、高炉本体 | |||||
(一)高炉基础 | |||||
1 |
炉基、炉底 |
(1)炉基周围有积水、 潮湿物,炉基水槽堵 塞。 |
火灾 灼烫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2)炉底未连续、自动 测温。 |
火灾 灼烫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 ( AQ 200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二)炉体 | |||||
1 |
炉体、炉壳 |
(1)风口破损、烧穿。 |
火灾 灼烫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2)炉壳发红、开裂。 |
放炮 中毒和窒息 灼烫 其他伤害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炼铁安全规程》 ( AQ 200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炉缸储铁量接近或 超过安全容铁量。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
(4)炉身煤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炼铁安全规程》 ( AQ 200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炉体冷却系统 |
(1)冷却水系统供水压 力不足。 |
灼烫 火灾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2)冷却水进入炉内。 |
灼烫 火灾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
(3)冷却壁损坏。 |
火灾 灼烫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 ( AQ 200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三、热风炉系统 | |||||
1 |
热风炉及其附 属设施 |
(1)热风炉出现炉皮烧 红、开焊或有裂纹。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2)热风炉管道及各种 阀门不严密,热风炉 与鼓风机站之间,热 风炉各部位之间,未 设必要的安全联锁。 |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炼铁安全规程》 ( AQ 2002) | ||
(3)热风炉易产生煤气 泄漏区域未设置固定 式一氧化碳报警器; 煤气放散管口高度不 符合标准要求。 |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关于进一步加强冶金 企业煤气安全技术管理 的有关规定》(安监总 管四[2010]125 号)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四、富氧系统 | |||||
1 |
氧气管道及设 备 |
(1)氧气管道连接富氧 鼓风处未设逆止阀和 快速自动切断阀,工 作人员使用的工具有 油污、未镀铜脱脂。 |
火灾 其他爆炸 |
|
《深度冷冻法生产氧气 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 程》(GB 16912) 《炼铁安全规程》(AQ 2OO2) |
(2)送氧时氧气压力未 大于冷风压力 O. IMPa,异常情况未 按停氧程序进行操作。 |
火灾 其他(氧气)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 ( AQ 2OO2) | ||
(3)富氧设备检修作业 未切断气源、堵好盲 板,动火作业未置换 合格即开始作业。 |
火灾 其他爆炸 |
|
《深度冷冻法生产氧气 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 程》(GB 16912) 《炼铁安全规程》 ( AQ 2OO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 |||||
五、荒煤气系统 | |||||
1 |
煤气系统管网 |
(1)煤气管道未保持正 压,管道有煤气泄漏。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2)上升管破损。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
(3)煤气均压、放散装 置失灵。 |
中毒和窒息 |
|
《炼铁安全规程》 ( AQ 200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除尘器 |
(1)除尘器本体及卸灰 口有煤气泄漏。 |
容器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2)卸灰阀故障不能放 灰。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炼铁安全规程》 ( AQ 2002) | ||
六、煤粉喷吹系统 | |||||
1 |
制粉和喷吹设 施 |
(1)未设泄爆装置或是 装置不符合规范要求。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容器爆炸 |
(1)煤粉仓、储煤罐、喷吹罐、仓式泵等设备的泄爆孔,应按 国家标准规定进行设计;所有煤粉容器、与容器连接的管道 端部和管道的拐弯处均应设置足够面积的泄爆孔;泄爆片安 装和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
《高炉喷吹烟煤系统防 爆安全规程》(GB 16543)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未设置惰化装置或 是装置失效。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容器爆炸 |
|
《高炉喷吹烟煤系统防 爆安全规程》(GB 16543) | ||
(3)未设置监测报警和 联锁装置或装置失效。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容器爆炸 |
|
《高炉喷吹烟煤系统防 爆安全规程》(GB 16543)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七、渣、铁处理系统 | |||||
(一)渣、铁罐准备 | |||||
1 |
渣、铁罐准备 |
(1)渣铁罐内衬损坏、 耳轴有裂纹或磨损超 限,罐底有积水或有 潮湿物。 |
灼烫 火灾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2)罐体超装、罐车超 速、罐口有凝结盖。 |
灼烫 火灾 其他伤害 |
|
《炼铁安全规程》 ( AQ 2002) | ||
(二)出铁、出渣 | |||||
1 |
炉前出铁场 |
(1)铁口、砂口潮湿。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 ( AQ 200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渣口破损。 |
灼烫 火灾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
(3)渣钩内无沉铁坑, 干渣坑附近有积水。 |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
(4)开口机、泥炮操作 不当。 |
灼烫 火灾 机械伤害 |
|
《炼铁安全规程》 ( AQ 200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5)主沟磨损超限。 |
火灾 灼烫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OO2) | ||
2 |
炉缸放残铁 |
(1)操作不当。 |
灼烫 火灾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 ( AQ 2OO2) |
八、铸铁系统 | |||||
1 |
铸铁机 |
(1)铸铁机无防雨棚、 工作平台未使用耐火 砖砌筑。 |
灼烫 物体打击 其他伤害 |
|
《炼铁安全规程》 ( AQ 2OO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铸铁时流水不均 匀,铸铁机地坑内和 铸模内有积水。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
九、公共部分 | |||||
(一)建构筑物 | |||||
1 |
建构筑物及易 燃、易爆等危 险设施 |
(1)会议室、活动室、 休息室、更衣室等人 员聚集场所设置在不 安全地点。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规定》(国家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26号) |
(2)高温熔融金属、液 渣喷溅影响范围内的 地面有积水。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炼铁安全规程》 ( AQ 2002) | ||
(二)起重机械 | |||||
1 |
起重机械 |
(1)起重机械及其安全 装置未按规定开展定 期检验、检测、维修、 保养及大修。 |
起重伤害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 设备法》(主席令第4 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 例》(国务院令第549 号)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吊运熔融金属起重 机是非冶金铸造起重 机或不满足强制性安 全技术条件。 |
火灾 灼烫 起重伤害 其他爆炸 |
|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 察规程-桥式起重机》 (TSGQ0002) | ||
(3)起重机械功能缺失 或失效。 |
触电 起重伤害 高空坠落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 6067) | ||
(4)违规起重作业。 |
火灾 灼烫 起重伤害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 GB 6067)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 508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三)消防 | |||||
1 |
易发生火灾建 (构)筑物和电 气室、主电缆 隧道、油库重 点防火部位 |
(1)未设置火警信号中 心。 |
火灾 |
(1)新建、改建和扩建企业,必须设有集中监视和显示的火警 信号中心。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
(2)车间主控楼(室)等 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 未按要求设置2个安 全出口。 |
火灾 其他伤害 |
(1)车间主控楼(室)、主电室、配电室、电气室、电缆夹层等 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必须按规定设置2个安全出口;主控楼 (室)、主电室、配电室等、电气室面积小于60m2,以及建筑 面积不超过250m2的电缆夹层且无人值守的,可设一个,其门 必须向外开。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
(四)电气 | |||||
1 |
电气设备 |
(1)易燃易爆场所未设 置防爆电器或设置的 防爆电器等级不够。 |
触电 火灾 其他爆炸 |
|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 设计规范》(GB 50058) |
2 |
主电室、电气 室、配电室 |
(1)电气盘、箱、柜安 全防护装置缺失。 |
火灾 触电 |
|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 GB 50054) |
(2)高、低压电气柜前 未铺设绝缘胶板,使 用不合格安全用具。 |
触电 |
|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 部分)》(DL 408) | ||
3 |
电缆隧道 |
(1)可燃气体、液体管 道穿越和敷设于电缆 隧(廊)道或电缆沟。 |
火灾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4 |
燃气(油)管道 和钢制储罐 |
(1)未设防静电装置和 避雷装置。 |
火灾 其他爆炸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五)危险作业 | |||||
1 |
有毒有害气体 作业 |
(1)地下管廊、地下隧 道、地下室、滞留易燃 易爆气体、窒息性气体 和其他有害气体的地 沟,没有通风措施。 |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2)进入有毒有害危险 区域未佩戴个人防护 用具。 |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3)使用煤气点火未执 行正确点火顺序。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4)煤气设备吹扫置换 未达到安全要求。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5)停(送)煤气作业未 制定方案。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
2 |
有限空间作业 |
(1)进入有限空间未执 行“先通风、后检测, 再作业”规定。 |
中毒和窒息 |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
(2)进入有限空间检修 前,未进行毒害介质 有效隔离,未实行停 电、挂牌。 |
触电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动火作业 |
(1)危险区域动火。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生产区域动火作业安 全规范》(HG3。。1。)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六)检维修作业 | |||||
1 |
检维修作业 |
(1)检维修无作业方 案,停机未执行操作 牌、停电牌制度。 |
触电 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
| |
(2)检修过程未落实检 维修作业方案。 |
火灾 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
(1)检修中应按检修方案拆除安全装置,并有安全防护措施。 安全防护装置的变更,应经安全部门同意,并应作好记录归 档。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 |||||
(3)检修结束未按程序 进行试车,安全装置 未及时恢复。 |
火灾 机械伤害 其他爆炸 |
| |||
(七)厂内运输 | |||||
1 |
运输与输送 |
(1)地面车辆轨道不 平、无警示信号和限 位开关等安全防护装 置。 |
火灾 车辆伤害 |
|
《工业企业厂内铁路、 道路运输安全规程》 (GB 4387) 《炼铁安全规程》(AQ 2002) |
(2)皮带运输机事故开 关、紧急拉绳等安全 装置缺失、损坏或失 效。 |
火灾 机械伤害 |
|
《带式输送机安全规 范》(GB 14784) |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一、生产准备 | |||||
1 |
铁水罐、钢水 罐、中间包 (罐)、渣罐准 备 |
(1)铁水罐、钢水罐、 中间包(罐)、渣罐设 备缺陷、操作不当。 |
其他爆炸 灼烫 |
|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
2 |
铁水罐、钢水 罐、 中 间 包 (罐)烘烤 |
(1)铁水罐、钢水罐、 中间罐烘烤系统漏煤 气或天然气。 |
中毒和窒息 灼烫 |
|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 |||||
3 |
坯库管理 |
(1)铸坯堆放不规范, 吊运铸坯不规范。 |
物体打击 |
|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
二、炼钢原料吊运 | |||||
1 |
铁水罐、钢水 罐、渣罐吊运 |
(1)吊运高温铁水罐、 钢水罐、渣罐因吊车、 吊具缺陷、损坏或操 作不当。 |
灼烫 其他爆炸 |
|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冶金起重机技术条件 第5部分:铸造起重 机》(JBT 7688. 5)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 GB 508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三、铁水预处理 | |||||
1 |
铁水倒罐 |
(1)铁水运输中泼铁。 |
灼烫 其他爆炸 |
|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
(2)倒罐泼铁。 |
灼烫 其他爆炸 |
|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 ||
2 |
扒渣 |
(1)扒渣时,外溢高温 渣遇水。 |
灼烫 其他爆炸 |
|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3 |
脱硫 |
(1)铁水喷溅或外溢。 |
灼烫 其他爆炸 |
|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四、炼钢 | |||||
1 |
兑铁水 |
(1)兑铁水指吊人员操 作不当或误操作。 |
灼烫 |
|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冶金起重机技术条件 第5部分:铸造起重 机》(JBT7688. 5)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 5082) |
2 |
加废钢 |
(1)废钢中有水、有潮 废物、有封闭容器入 炉。 |
其他爆炸 |
|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3 |
转炉冶炼 |
(1)漏钢,区域范围内 地面有水。 |
其他爆炸 |
|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2)氧气或副枪漏水入 炉内。 |
其他爆炸 |
|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4 |
煤气回收 |
(1)冶炼中煤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
|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
5 |
电炉冶炼 |
(1)电炉冷却水系统漏 水入炉。 |
其他爆炸 |
|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
(2)操作不当漏钢,区 域地面有水。 |
其他爆炸 |
|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
6 |
测温取样 |
(1)炉前人工测温取样 倒炉速度过快、倒炉 操作失控泼钢。 |
其他爆炸 灼烫 |
|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炼钢工艺设计规范》 (GB 50439) |
7 |
出钢 |
(1)钢水罐车不对位泼 钢,地面有水。 |
其他爆炸 |
|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炼钢工艺设计规范》 ( GB 50439)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8 |
出渣 |
(1)渣罐不到位、泼渣 渣罐内有水或有潮废 物。 |
其他爆炸 |
|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
9 |
溅渣护炉 |
(1)氮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
|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炼钢工艺设计规范》 (GB 50439) |
五、炉外精炼 | |||||
1 |
加热 |
(1)水冷设备漏水入炉 内,动炉时产生喷溅、 爆炸。 |
其他爆炸 灼烫 |
|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2)加热中漏钢、喷 溅。 |
其他爆炸 灼烫 |
|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
2 |
造渣加料 |
(1)加入的造渣料、合 金料潮湿。 |
灼烫 |
|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3 |
真空吹氧脱碳 精炼 |
(1)氧气系统冷却水漏 水入罐。 |
灼烫 其他爆炸 |
|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煤气等综合性气体 泄漏。 |
中毒和窒息 |
|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 ||
六、钢水连铸 | |||||
1 |
钢液承载设备 |
(1)设备缺陷或操作不 当。 |
灼烫 其他爆炸 |
|
《连铸工程设计规范》 (GB 50580)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2 |
成型及冷却设 备 |
(1)结晶器堵塞、渗 水。 |
其他爆炸 |
|
《连铸工程设计规范》 ( GB 50580)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2)结晶器无水。 |
其他爆炸 |
|
《连铸工程设计规范》 ( GB 50580)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连铸平台 |
(1)大罐或中包漏钢。 |
其他爆炸 灼烫 |
|
《连铸工程设计规范》 (GB 50580)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
4 |
穿、堵引锭杆 |
(1)堵引锭不规范。 |
其他爆炸 灼烫 |
|
《连铸工程设计规范》 ( GB 50580)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5 |
开浇前准备 |
(1)准备不到位就开 浇。 |
其他爆炸 灼烫 |
|
《连铸工程设计规范》 ( GB 50580)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6 |
中包开浇 |
(1)开浇时操作不当, 产生漏钢、溢钢。 |
灼烫 |
|
《连铸工程设计规范》 (GB 50580)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
7 |
浇注 |
(1)设备原因或操作与 控制不当,造成漏钢。 |
灼烫 其他爆炸 |
|
《连铸工程设计规范》 ( GB 50580)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8 |
铸坯切割 |
(1)煤气或天然气漏 气。 |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连铸工程设计规范》 ( GB 50580)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七、公共部分 | |||||
(一)建构筑物 | |||||
1 |
建构筑物及易 燃、易爆等危 险设施 |
(1)会议室、活动室、 休息室、更衣室等人 员聚集场所设置在不 安全地点。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规定》(国家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26号)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高温熔融金属、液 渣喷溅影响范围内的 地面有积水。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 ||
(二)起重机械 | |||||
1 |
起重机械 |
(1)起重机械及其安全 装置未按规定开展定 期检验、检测、维修、 保养及大修。 |
起重伤害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 设备法》(主席令第4 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 例》(国务院令第549 号) |
(2)吊运熔融金属起重 机是非冶金铸造起重 机或不满足强制性安 全技术条件。 |
火灾 起重伤害 其他爆炸 |
|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 察规程-桥式起重机》 (TSGQ0002) 《炼钢安全规程》 ( AQ 200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起重机械功能缺失 或失效。 |
触电 起重伤害 高空坠落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 6067)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 ||
(4)违规起重作业。 |
火灾 灼烫 起重伤害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 GB 6067)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 5082) | ||
(三)消防 | |||||
1 |
易发生火灾建 (构)筑物和电 气室、主电缆 隧道、油库重 点防火部位 |
(1)未设置火警信号中 心。 |
火灾 |
(1)新建、改建和扩建企业,必须设有集中监视和显示的火警 信号中心。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
(2)车间主控楼(室)等 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 未按要求设置2个安 全出口。 |
火灾 其他伤害 |
(1)车间主控楼(室)、主电室、配电室、电气室、电缆夹层、 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等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必须按规定 设置2个安全出口;主控楼(室)、主电室、配电室等、电气 室面积小于60m2时;建筑面积不超过250m2的电缆夹层及不 超过100m2的地下电气室、油库、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 (库)且无人值守的,可设一个,其门必须向外开。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四)电气 | |||||
1 |
电气设备 |
(1)易燃易爆场所未设 置防爆电器或设置的 防爆电器等级不够。 |
触电 火灾 其他爆炸 |
|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 置设计规范》(GB 50058) |
2 |
主电室、电气 室、配电室 |
(1)电气盘、箱、柜安 全防护装置缺失。 |
触电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 GB 50054) |
(2)高、低压电气柜前 未铺设绝缘胶板,使 用不合格安全用具。 |
触电 |
|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 部分)》(DL 408) | ||
3 |
电缆隧道 |
(1)可燃气体、液体管 道穿越和敷设于电缆 隧(廊)道或电缆沟。 |
火灾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4 |
燃气(油)管道 和钢制储罐 |
(1)未设防静电装置和 避雷装置。 |
火灾 其他爆炸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五)危险作业 | |||||
1 |
有毒有害气体 作业 |
(1)地下管廊、地下隧 道、地下室滞留易燃易 爆气体、窒息性气体和 其他有害气体的地沟, 应设置通风措施。 |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
(2)进入有毒有害危险 区域未佩戴个人防护 用具。 |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3)使用煤气点火未执 行正确点火顺序。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4)煤气设备吹扫置换 未达到安全要求。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5)停(送)煤气作业未 制定方案。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2 |
有限空间作业 |
(1)进入有限空间未执 行“先通风、后检测, 再作业”规定。 |
中毒和窒息 |
|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
(2)进入有限空间检修 前,未进行毒害介质 有效隔离。 |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动火作业 |
(1)危险区域动火。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生产区域动火作业安 全规范》(HG3。。1。)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六)检维修作业 | |||||
1 |
检维修作业 |
(1)检维修无作业方 案,停机未执行操作 牌、停电牌制度。 |
触电 机械伤害 |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检修过程未落实检 维修作业方案。 |
火灾 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
| |||
(3)检修结束未按程序 进行试车,安全装置 未及时恢复。 |
火灾 机械伤害 其他爆炸 |
| |||
(七)厂内运输 | |||||
1 |
运输与输送 |
(1)地面车辆轨道不 平、无警示信号和限 位开关等安全防护装 置。 |
火灾 车辆伤害 |
|
《工业企业厂内铁路、 道路运输安全规程》 (GB 4387) 《炼钢安全规程》(AQ 200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皮带运输机事故开 关、紧急拉绳等安全 装置缺失、损坏或失 效。 |
火灾 机械伤害 |
|
《带式输送机安全规 范》(GB 14784) |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一、原料准备 | |||||
1 |
库区准备 |
(1)夹钳、“ C”型钩危 险断面出现裂纹、断 裂;未设置安全销或 失效。 |
起重伤害 |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2)钢卷运输车、叉车 刹车失灵。 |
车辆伤害 |
|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 条件》(GB 7258) | ||
(3)厂区自管铁路及道 口未设置自动声光报 警器或失效。 |
车辆伤害 |
(1)库区内铁路及道口必须设置自动声光报警器。 |
《工业企业厂内铁路、 道路运输安全规程》 ( GB 4387) | ||
(4)卡车钢卷存放鞍座 未固定或松脱。 |
物体打击 |
(1)卡车上的钢卷存放鞍座固定完好。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
2 |
原料吊运 |
(1)吊运钢坯、钢卷在 操作室、危险气体管 道上方通过。 |
起重伤害 |
(1)吊运的钢坯、钢卷严禁在操作室、易燃易爆气体管道及设 施上方通过。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3 |
原料清理 |
(1)火焰枪的煤气、氧 气泄漏。 |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1)使用前必须确认火焰枪及其设施的泄漏情况,严禁使用龟 裂老化的气管。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二、酸洗 | |||||
1 |
酸洗(酸再生) |
(1)采用人工卸酸、加 酸。 |
灼烫 |
(1)酸洗车间必须采用酸泵向酸洗槽供酸,严禁人工搬运酸 罐、加酸。 |
《轧钢安全规程》(AQ 2003) |
(2)焙烧炉区域未设置 煤气在线报警器。巡检 时未携带便携式报警器。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焙烧炉煤气泄漏; 炉内检查、检修未采 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4)酸洗、酸再生钢结 构厂房、栏杆、盖板等 腐蚀严重,常年失修。 |
坍塌 高处坠落 |
(1)酸洗、酸再生钢结构厂房每2年进行一次防腐维修,每10 年进行一次钢结构检验。 | |||
三、加热 | |||||
1 |
开炉准备 |
(1)工业炉未设置燃气 危险气体超敏度气体 报警器。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2)—端闭塞或滞留易 燃易爆气体、窒息性 气体和其他有害气体 的地沟,未增设氢气、 氮气在线报警器,并 增设通风措施。 |
中毒和窒息 |
(1)一端闭塞或滞留易燃易爆气体、窒息性气体和其他有害气 体的地沟, 必须增设氢气、 氮气在线报警器, 并增设通风措 施。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3)加热炉未设置煤 气、天然气快速切断 阀和有效隔断装置。 |
其他爆炸 |
置。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4)加热炉、酸洗常化 炉未按要求设置泄爆 阀。 |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5)工业炉窑没有各种 安全回路的仪表装置 和自动警报系统,以 及使用低压燃油、燃 气的防爆装置。 |
其他爆炸 |
(1)工业炉窑必须设置各种安全回路的仪表装置和自动警报系 统,以及使用低压燃油、燃气的防爆装置。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6) 一次仪表室操作室 未与调压站隔开,并设 有一个向外开启的门。 |
中毒和窒息 |
(1)调压站和一次仪表室均属甲类有其他爆炸危险的建筑,其 操作室必须与调压站隔开,并设有两个向外开启的门。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炉子点火 |
(1)未确认主煤气阀开 启的8个条件,就实 施加热炉主烧嘴点火。 |
其他爆炸 |
主烧嘴点火前必须确认:
量 ≤1.0%o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2)未定期检查确认烧 嘴前的主煤气阀门。 |
其他爆炸 |
(1)烧嘴前的主煤气阀门必须定期检查确认开关位置是否正 确。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3)加热炉、干燥炉空 气管道末端未设置防 爆膜。 |
其他爆炸 |
(1)加热炉、干燥炉空气管道端头必须设置防爆膜。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4)酸洗常化炉点火 时,操作人员未到现 场进行确认,就送主 煤气使炉内煤气集聚。 |
其他爆炸 |
(1)点火时,必须按“技术操作标准”要求,除通过操作室计算 机画面及控制程序确认外,操作人员还必须到现场确认烧嘴 是否完全点燃后,方可进行送主煤气的操作。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5)干燥炉蓄热式烧嘴 计算机控制系统失灵; 加热工未到现场确认 点火烧嘴是否全部点 燃,就送主煤气(致使 煤气在干燥炉排烟管 道内集聚)。 |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6)酸洗常化炉点火前 氮气吹扫后,氮气吹 扫管与煤气管之间未 脱开或堵盲板(硬连 接),氮气(0.2MP)串 入煤气(0. 013MP)管 道内使煤气熄火(造成 常化炉尾部AJC和出 口密封室内煤气聚 集)。 |
其他爆炸 |
(1)点火前氮气吹扫后,加热工必须将吹扫的氮气与煤气管道 阀门关闭,并将期间的法兰脱开,或加堵盲板,消除硬连接。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3 |
炉内通氢 |
(1)炉内通氢、通氨气 前未确认10项操作条 件。 |
其他爆炸 |
加热工必须确认以下条件:
|
《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 程》(GB 4962) |
(2)连续退火炉加湿器 使用的氮气中氧含量 超高。 |
爆炸 |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4 |
炉子运行 |
(1)加热炉及连续退火 炉中易燃易爆气体泄 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2)紧急停电没有事故 氮或事故氮系统失效。 |
其他爆炸 |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
(3)连续退火炉安全保 护装置失效。 |
其他爆炸 |
(1)加强检查维修保养,确保连续退火炉以下保护设施安全可靠: ①煤气配气平台上的快速切断阀;②氮用电磁快速切断阀(非 常氮电磁阀、正常用氮电磁阀);③氢用快速切断阀;④停电 炉子保护;⑤炉子防爆装置(出口密封室顶部的辉光加热装 置、防爆盖);⑥停氮、停水安全设施。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5 |
停炉 |
(1)停炉时,未按要求 操作。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停炉时必须按以下操作: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2)氮气吹扫后,未及 时将其间法兰脱开(硬 连接)。 |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1)氮气吹扫后,必须及时将其间法兰脱开,严禁采用硬连 接。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四、轧制 | |||||
1 |
初轧 |
(1)初轧机未设置防止 过载、误操作或出现 意外情况的安全装置。 |
机械伤害 物体打击 |
(1)初轧机必须设置防止过载、误操作或出现意外情况的安全 装置,并检查、维修,确保有效。 |
《轧钢安全规程》(AQ 2003) |
(2)初轧机和前后推床 的侧面,未设置防止 氧化铁皮飞溅和钢渣 其他爆炸危害的挡板、 索链或金属网。 |
灼烫 |
(1)在初轧机和前后推床的侧面,增设防止氧化铁皮飞溅和钢 渣其他爆炸危害的挡板、索链或金属网,并检查、维修。 |
《轧钢安全规程》(AQ 2003)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型钢轧制 |
(1)高线PF线封闭不 严,经常有人横穿运 转的传送作业线。 |
机械伤害 |
|
《轧钢安全规程》(AQ 2OO3) |
(2)矫正机台上操作工 未确认台下操作工是 否安全,便提前开机。 |
机械伤害 |
|
《轧钢安全规程》(AQ 2OO3) | ||
(3)型钢专用加工作业 线上各设备之间,没有 安全联锁装置。 |
机械伤害 |
(1)型钢专用加工作业线上各设备之间,必须有安全联锁装 置。 |
《轧钢安全规程》(AQ 2OO3) | ||
(4)采用活套轧制的轧 机,未设置安全的防 护装置。 |
机械伤害 |
(1)采用活套轧制的轧机,必须设保护人员安全的防护装置。 |
《轧钢安全规程》 ( AQ 2OO3) | ||
3 |
热板带轧制 |
(1)轧机除鳞装置未设 置防止铁鳞飞溅危害 的安全护板和水帘。 |
物体打击 |
(1)轧机除鳞装置必须设置防止铁鳞飞溅危害的安全护板和水 帘。 |
《轧钢安全规程》 ( AQ 2OO3) |
(2)地下式卷取机的周 围未设置防护栏杆, 未设置防止带钢冲出 轧线的设施。 |
高处坠落 物体打击 |
|
《轧钢安全规程》 ( AQ 2OO3) | ||
(3)热连轧机与卷取机 之间的输送辊道的两 侧未设防护挡板。 |
物体打击 |
(1)热连轧机与卷取机之间的输送辊道两侧必须设置不低于 O. 3m的防护挡板。 |
《轧钢安全规程》(AQ 2OO3) | ||
(4)冲渣沟清理作业未 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
淹溺 |
|
《轧钢安全规程》 ( AQ 2OO3)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4 |
冷板带轧制 |
(1)板带冷轧机未设置 防止断带碎片边飞出 的安全网。 |
物体打击 |
(1)板带冷轧机必须设置防止断带碎片边飞出的安全网。 |
《轧钢安全规程》(AQ 2003) |
(2)辊类和剪类设备、 助卷器、导板台等检 修时未设置安全销。 |
机械伤害 物体打击 |
(1)辊类和剪类设备、皮带助卷器、导板台等检修时必须插上 安全销。 |
《轧钢安全规程》(AQ 2003) | ||
(3)处理薄带轧机断带 缠辊时未使用专业工 具。 |
其他伤害 |
(1)轧机断带缠辊处理必须使用专业工具夹住带头,严禁用手 直接拉取带头。 |
《轧钢安全规程》 ( AQ 2003) | ||
(4)冷轧机出入口及钢 卷小车地坑较深,现 场安全栏杆缺失,地 面油污较多。 |
高处坠落 其他伤害 |
|
《轧钢安全规程》 ( AQ 2003) | ||
(5)冷连轧机机架之间 未设置可移动式安全 门或安全栏杆。 |
物体打击 |
(1)冷轧机机架之间必须设置可移动式安全门或安全栏杆。 |
冶金企业(轧钢)安全 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 | ||
(6)处理生产故障不停 机;不挂“有人处理故 障,请勿操作”警示 牌。 |
机械伤害 |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
5 |
钢管轧制 |
(1)穿孔机、轧管机、 定径机、均整机和减 径机等主要设备与辅 助设备之间,未设置 可靠的电气安全联锁。 |
机械伤害 |
(1)穿孔机、轧管机、定径机、均整机和减径机等主要设备与 辅助设备之间,必须设置可靠的电气安全联锁。 |
《轧钢安全规程》 ( AQ 2003) |
(2)冷轧管机与冷拔管 机, 未设置防止钢管断 裂和管尾飞甩的措施。 |
机械伤害 物体打击 |
(1)冷轧管机与冷拔管机,必须设置防止钢管断裂和管尾飞甩 的措施。 |
《轧钢安全规程》 ( AQ 2003)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张力减径机后的辊 道未设置盖板,辊道 末端未设置防止钢管 冲出事故的收集套。 |
物体打击 |
(1)张力减径机后的辊道必须设置盖板,必须在辊道末端设置 防止钢管冲出事故的收集套。 |
《轧钢安全规程》(AQ 2OO3) | ||
(4)穿孔机液压系统和 电器部分未锁定,进 入穿孔机内测量。 |
机械伤害 |
(1)严禁穿孔机液压系统和电器必须锁定,进入穿孔机内测 量。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
五、清洗、涂镀和精整 | |||||
1 |
镀涂 |
(1)镀层与涂层的溶剂 室、配制室,以及涂层 粘合剂配制间,未采 用防爆型电气设备和 照明装置;设备未良 好接地。 |
火灾 其他爆炸 触电 |
|
《轧钢安全规程》 ( AQ 2OO3) |
(2)作业使用钢制工具 以及穿戴化纤衣物和 带钉鞋;溶剂室或配 制间周围IOm以内有 烟火。 |
火灾 |
|
《轧钢安全规程》 ( AQ 2OO3) | ||
(3)镀锌设备和接触锌 液的工具以及投入镀 锌液中的物料未(预 热)干燥。 |
其他爆炸 |
(1)镀锌设备和接触锌液的工具、以及投入镀锌液中的物料必 须(预热)干燥。 |
《轧钢安全规程》 ( AQ 2OO3) | ||
(4)锌锅周围有积水, 或厂房漏雨。 |
其他爆炸 |
(1)锌锅周围严禁渍水,发现厂房漏雨及时维修。 |
《轧钢安全规程》 ( AQ 2OO3)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5)涂镀层磷化、钝化 和涂胶干燥时,没有 防止热源与物料接触; 涂层烘烤炉未设有易 燃易爆气体检测、控 制安全联锁装置。 |
火灾 |
(1)涂镀层磷化、钝化和涂胶干燥时,必须防止热源与物料接 触。 涂层烘烤炉必须设置易燃易爆气体检测、控制安全联锁装置。 |
《轧钢安全规程》(AQ 2003) | ||
(6)彩色涂层烘烤装置 和相关设备,未设置 防爆措施。 |
其他爆炸 |
(1)彩色涂层烘烤装置和相关设备必须设置防爆措施。 |
《轧钢安全规程》(AQ 2003) | ||
2 |
精整 |
(1)剪切机及圆盘锯机 换刀片或维修时,未 切断电源,未插安全 销。 |
机械伤害 |
(1)剪切机及圆盘锯机换刀片或维修时,必须切断电源,插好 安全销。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2)步进梁地面和地坑 未实施封闭管理。 |
机械伤害 高处坠落 |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
六、公辅设施 | |||||
1 |
液氨站 |
(1)液氨罐上方未设置 水喷淋装置,下方四 周未设置防泄漏围堰。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
(1)液氨罐上方必须设置水喷淋装置,下方四周设置防泄漏围 堰并设有事故水池。 |
《冷库设计规范》(GB 50072) |
(2)未设置火灾报警器 和自动灭火装置。 |
火灾 |
(1)必须设置火灾报警器和自动灭火装置。 |
《冷库设计规范》(GB 50072) | ||
(3)未设置应急照明、 逃生指示灯和两个逃 生出口。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
(1)必须设置火灾报警器、应急照明照明、逃生指示灯和至少 两个逃生出口。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 GB 50016) | ||
(4)液氨站和操作室内 未设置氨气在线报警器。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
(1)液氨站和操作室内必须设置氨气在线报警器。 |
《冷库设计规范》(GB 5007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5)操作工独自一人巡 检,未持便携式氨气 报警器。 |
中毒和窒息 |
(I)操作工巡检时,必须两人同行,持便携式氨气报警器。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
(6)液氨站及操作室内 未配置强制通风系统。 |
中毒和窒息 |
(I)液氨站及操作室内必须配置强制通风系统,并保持有效。 |
《冷库设计规范》(GB 50072) | ||
(7)液氨、氨气、氮气 泄漏。 |
中毒和窒息 |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
(8)液氨罐、压力容 器、安全阀、压力表, 超期未检,失效。 |
容器爆炸 |
(I)液氨罐等压力容器、安全阀、压力表,必须定期检查、维 修、检验、检定、校验,并保持有效。 |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 技术监察规程》 (TSGR0004) | ||
(9)液氨罐氨气与氮气 吹扫管道阀兰间未脱 开、堵盲板(硬连接)。 |
容器爆炸 |
(I)液氨罐氨气与氮气吹扫管道阀兰间必须脱开,或堵盲板。 |
《冷库设计规范》(GB 50072) | ||
(io)操作工卸氨、处 理氨泄漏时未按要求 穿戴防护用品。 |
中毒和窒息 灼烫 |
(I)操作工卸氨、处理氨泄漏时,必须按要求穿防护服,戴防 毒口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 |
《冷库设计规范》(GB 50072) | ||
(Il)站内违章吸烟、 违章动火。 |
火灾 |
(I)站内严禁违章吸烟、违章动火,动火必须按程序办理动火 证。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
2 |
氢气站 |
(I)煤压机房和操作室 未设置一氧化碳在线 报警器。 |
中毒和窒息 |
(1)煤压机房和操作室必须增设一氧化碳在线报警器,并按期 检定,确保有效。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2)操作工独自一人巡 检, 未持便携式一氧 化碳、氢气报警器。 |
中毒和窒息 |
(1)操作工巡检时,必须两人同行,持便携式一氧化碳、氢气 报警器。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3)煤压机房未配置强 制通风系统。 |
中毒和窒息 |
(1)煤压机房配置强制通风系统,并保持完好。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4)煤气、氢气、氮气 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
(5)氢气球罐等压力容 器、安全阀、压力表, 超期未检,失效。 |
容器爆炸 |
(1)氢气球罐等压力容器、安全阀、压力表,必须定期检查、 维修、检验、检定、校验,并保持有效。 |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 技术监察规程》 (TSGR0004) | ||
(6)煤气、氢气管道法 兰间未按要求跨接。 |
火灾 |
(1)煤气、氢气管道法兰间5个以下的螺栓必须按要求跨接, 并保持有效。 |
《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 程》(GB 4962) | ||
(7)氢气站区域防雷设 施未检查、维护、检 验、失效。 |
火灾 触电 |
(1)氢气站区域防雷设施必须定期检查、维修、检验,并保持 有效。 |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 范》(GB 50057) | ||
(8)煤压机房煤气、氢 气放散管未增设氮气 灭火装置。 |
火灾 |
(1)煤压机房煤气、氢气放散管必须增设氮气灭火装置。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
(9)现场消防器材、消 火栓、消防报警设施 配置不到位或失效。 |
火灾 |
(1)现场消防器材、消火栓、消防报警设施必须按要求配置, 并保持有效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
(10)站内违章吸烟、 违章动火。 |
火灾 |
(1)站内严禁违章吸烟、违章动火,动火必须按程序办理动火 证。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
(11)操作工脱萘处理 时未佩戴防毒口罩。 |
中毒和窒息 |
(1)操作工脱萘处理时,必须佩戴防毒口罩。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
(12)维护检修人员未 按要求使用铜制工具。 |
火灾 |
(1)维护检修人员必须按要求使用铜制工具。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轧钢) | ||
(13)氢气球罐氢气与 氮气吹扫管道阀兰间 未脱开或堵盲板。 |
容器爆炸 |
(1)氢气球罐氢气与氮气吹扫管道阀兰间必须脱开或堵盲板。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氮气站 |
(1)未设置氧含量在线 报警器和警示牌。 |
中毒和窒息 |
(1)增设氮气在线报警器,并将信号导入操作室,并确保有 效。 |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
(2)操作工独自一人巡 检未持便携式氧含量 报警器。 |
中毒和窒息 |
(1)操作工巡检时,必须两人同行,持便携式氧含量报警器。 |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 ||
(3)未配置强制通风系 统。 |
中毒和窒息 |
(1)配置强制通风系统,并保持有效。 |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 ||
(4)氮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
|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 ||
4 |
制冷站 |
(1)站房内有易燃物, 消防器材失效,制冷 剂的储存量(除制冷机 冲装外)超过15OkgO |
火灾 |
(1)站房内不准有易燃物,消防器材必须有效,制冷剂的储存 量(除制冷机冲装外)不准超过15Okgo |
《制冷和供热用机械制 冷系统安全要求》(GB 9237) |
(2)氟利昂制冷机组冷 凝器、蒸发器压力容 器、安全阀、压力表 超期未检验、检定。 |
容器爆炸 |
(1)氟利昂制冷机组冷凝器、蒸发器压力容器、安全阀、压力 表超期未检验、检定,压力表刻度盘上必须划有最高工作压 力红线标识。 |
《制冷和供热用机械制 冷系统安全要求》(GB 9237) | ||
(3)漠化锂机组室内未 配置燃气泄漏报警装 置以及防毒面具。 |
中毒和窒息 |
(1)漠化锂机组室内必须配置燃气泄漏报警装置以及防毒面 具。 |
《溴化锂吸收式冷(热) 水机组安全要求》(GB 18361)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七、公共部分 | |||||
(一)建构筑物 | |||||
1 |
建构筑物及易 燃、易爆等危 险设施 |
(1)会议室、活动室、 休息室、更衣室等人 员聚集场所设置在不 安全地点。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1)冶金企业的会议室、操作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 人员聚集场所应当设置在安全地点,不得设置在煤气危险区 域和粉尘易燃易爆区域。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规定》(国家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26号) |
(二)起重机械 | |||||
1 |
起重机械 |
(1)起重机械及其安全 装置未按规定开展定 期检验、检测、维修、 保养及大修。 |
起重伤害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 设备法》(主席令第4 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 例》(国务院令第549 号) |
(2)起重机械功能缺失 或失效。 |
触电 起重伤害 高空坠落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 6067) 《轧钢安全规程》(AQ 2003)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违规起重作业。 |
起重伤害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 6067)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 5082) | ||
(三)消防 | |||||
1 |
易发生火灾建 (构)筑物和电 气室、主电缆 隧道、油库重 点防火部位 |
(1)未设置火警信号中 心。 |
火灾 |
(1)新建、改建和扩建企业,必须设有集中监视和显示的火警 信号中心。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
(2)车间主控楼(室)等 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 未按要求设置2个安 全出口。 |
火灾 其他伤害 |
(1)车间主控楼(室)、主电室、配电室、电气室、电缆夹层、 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等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必须按规定 设置2个安全出口;主控楼(室)、主电室、配电室等、电气 室面积小于60m2时;建筑面积不超过250m2的电缆夹层及不 超过100m2的地下电气室、油库、地下液压站、地下润滑站 (库)且无人值守的,可设一个,其门必须向外开。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
(四)电气 | |||||
1 |
电气设备 |
(1)易燃易爆场所未设 置防爆电器或设置的 防爆电器等级不够。 |
触电 火灾 其他爆炸 |
|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 置设计规范》(GB 50058) |
2 |
主电室、电气 室、配电室 |
(1)电气盘、箱、柜安 全防护装置缺失。 |
火灾 触电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 GB 50054)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高、低压电气柜前 未铺设绝缘胶板,使 用不合格安全用具。 |
触电 |
|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 部分)》(DL 408) | ||
3 |
电缆隧道 |
(1)可燃气体、液体管 道穿越和敷设于电缆 隧(廊)道或电缆沟。 |
火灾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4 |
燃气(油)管道 和钢制储罐 |
(1)未设防静电装置和 避雷装置。 |
火灾 其他爆炸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五)危险作业 | |||||
1 |
有毒有害气体 作业 |
(1)地下管廊、地下隧 道、地下室滞留易燃 易爆气体、窒息性气 体和其他有害气体的 地沟,没有通风措施。 |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轧钢安全规程》(AQ 2003) |
(2)进入有毒有害危险 区域未佩戴个人防护 用具。 |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使用煤气点火未执 行正确点火顺序。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4)煤气设备吹扫置换 未达到安全要求。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5)停(送)煤气作业未 制定方案。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有限空间作业 |
(1)进入有限空间未执 行“先通风、后检测, 再作业”规定。 |
中毒和窒息 |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
(2)进入有限空间检修 前,未进行毒害介质 有效隔离,未实行停 电、挂牌。 |
触电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3 |
动火作业 |
(1)危险区域动火。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生产区域动火作业安 全规范》(HG3。。1。)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六)检维修作业 | |||||
1 |
检维修作业 |
(1)检维修无作业方 案,停机未执行操作 牌、停电牌制度。 |
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
| |
(2)检修过程未落实检 维修作业方案。 |
火灾 高处坠落 机械伤害 |
| |||
(3)检修结束未按程序 进行试车,安全装置 未及时恢复。 |
火灾 机械伤害 其他爆炸 |
|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一、备煤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一)受煤坑卸煤 | |||||
1 |
摇动给料机 |
(1)受煤坑内积灰多。 |
其他爆炸 |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焦化) |
(二)煤场堆取煤 | |||||
1 |
堆取料机 |
(1)大风、大雾、大雨 等特殊天气作业。 |
触电 物体打击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2)安全滑触线破损。 |
触电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
2 |
配煤仓 |
(1)配煤仓堵塞时清理 时站位不当。 |
坍塌 |
(1)禁止将身体任何部位伸进配煤仓。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3 |
粉碎机 |
(1)粉碎机室粉尘大。 |
其他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2)除尘室氮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
(三)运煤 | |||||
1 |
皮带运输 |
(1)皮带运行时作业。 |
机械伤害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焦化)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煤塔 |
(1)煤塔内煤沉积。 |
坍塌 |
(1)严禁人员进入煤塔内作业。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二、炼焦 | |||||
(一)煤饼捣固 | |||||
1 |
捣固机 |
(1)捣固锤坠落。 |
物体打击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2)更换捣固锤。 |
物体打击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
(二)装煤、推焦、拦焦、熄焦 | |||||
1 |
装煤车 |
(1)装煤车移动。 |
车辆伤害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焦化) |
(2)煤厢平煤配合不 当。 |
物体打击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推焦车 |
(1)推焦车移动。 |
车辆伤害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焦化) |
(2)摘炉门时移门机动 作。 |
机械伤害 |
(1)摘炉门前确认移门机及取门机作业区域无人。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
(3)推焦杆动作。 |
物体打击 烫伤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
3 |
拦焦车 |
(1)摘炉门时移门机动 作。 |
物体打击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焦化) |
(2)焦侧平台作业。 |
物体打击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
4 |
熄焦车 |
(1)清扫熄焦车及区 域。 |
灼烫 物体打击 触电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焦化)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三)焦炉顶 | |||||
1 |
消烟除尘车 |
(1)点助燃煤气,站位 不当。 |
中毒和窒息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四)焦炉调温 | |||||
1 |
地下室 |
(1)煤气管道及设备泄 漏。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焦化) |
2 |
倒换加热煤气 |
(1)开关煤气阀门时煤 气泄漏。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焦化) |
(2)管网压力超标使煤 气水封泄漏。 |
中毒和窒息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五)运焦及整粒 | |||||
1 |
焦仓 |
(1)临时溜槽堵塞处理 时,安全措施不到位。 |
高处坠落 坍塌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六)热修及炉门修理 | |||||
1 |
炉门修理站 |
(1)炉门处于悬空状 态,卷扬钢丝绳突然 拉断。 |
物体打击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2)机焦侧走台修理炉 门时有车辆移动。 |
车辆伤害 |
(1)在机、焦两侧进行各类作业时,应随时注意是否有车和行 人。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
(3)炉门固定插销未插 好导致修理的炉门倾 倒造成砸伤。 |
物体打击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
2 |
热修 |
(1)维修炉头和机、焦 侧作业时,未与大车 司机联系呼应,或触 碰摩电道,或遇焦侧 焦饼倒塌。 |
车辆伤害 触电 灼烫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三、干法熄焦 | |||||
(一)焦罐运行 | |||||
1 |
焦罐提升 |
(1)焦罐吊具脱钩造成 焦罐从高处坠落,红 焦洒出。 |
物体打击 灼烫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焦化) |
2 |
装焦 |
(1)因控制信号及连锁 装置故障引起红焦装 入时洒落在干熄炉口。 |
灼烫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焦化) |
3 |
排焦 |
(1)工艺参数控制不到 位造成干熄炉气体爆 炸。 |
其他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焦化) |
(2)排焦装置故障处理 时有毒有害气体。 |
中毒和窒息 |
(1)干熄焦排焦装置区域应通风良好,排出装置的振动给料器 及旋转密封阀周围,应设置固定式一氧化碳和氧气浓度的检 测、声光报警装置。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焦化) | ||||
(二)余热回收 | |||||
1 |
锅炉 |
(1)锅炉爆管导致干熄 炉气体爆炸。 |
锅炉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2)锅炉运行时超温超 压造成爆炸。 |
锅炉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
(三)除尘 | |||||
1 |
环境除尘系统 |
(1)除尘箱体内有害气 体造成人员中毒和窒 息。 |
中毒和窒息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四、化产品回收 | |||||
(一)冷凝鼓风 | |||||
1 |
冷却塔 |
(1)风机扇叶甩断。 |
物体打击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2 |
制冷机房 |
(1)制冷机高温溶液管 道及蒸汽管道。 |
灼烫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3 |
煤气冷凝鼓风 区域 |
(1)鼓风机运行时煤气 管网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2)风机倒换导致压力 波动时上升管冲盖、 煤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初冷器煤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
(4)电捕焦油器氧含量 超标。 |
容器爆炸 |
应立即手动断电: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
(5)电捕焦检修煤气浓 度超标。 |
火灾 容器爆炸 中毒和窒息 |
23.5%)o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二)煤气脱硫 | |||||
1 |
脱硫塔 |
(1)脱硫液泄漏挥发氨 气。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_______________ |
(2)脱硫系统煤气管网 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容器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
2 |
再生塔 |
(1)脱硫液泄漏挥发氨 气。 |
中毒和窒息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三)煤气脱氨 | |||||
1 |
饱和器运行 |
(1)饱和器及煤气管网 煤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容器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2)硫酸高置槽及硫酸 管道泄漏造成人员灼 伤。 |
灼烫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四)煤气脱苯 | |||||
1 |
脱苯塔 |
(1)粗苯气体挥发。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容器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2)洗油、粗苯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容器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
2 |
管式炉 |
(1)管式炉泄漏煤气或 煤气压力波动。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3 |
洗苯塔 |
(1)洗苯塔运行时洗 油、粗苯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4 |
终冷器 |
(1)终冷器煤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容器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五)脱硫液提盐 | |||||
1 |
脱色罐加活性 碳 |
(1)脱硫液挥发出的氨 气着火。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六)危化品储存与发运 | |||||
1 |
焦油贮槽和粗 苯贮槽 |
(1)焦油和粗苯储槽泄 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容器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2 |
硫酸、液碱储 存 |
(1)硫酸、液碱泄漏。 |
灼烫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危化品输送 |
(1)危化品泄漏,或静 电聚集达到一定能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容器爆炸 |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条例》(国务院第591 令) |
五、公共部分 | |||||
(一)建构筑物 | |||||
1 |
建构筑物及易 燃、易爆等危 险设施 |
(1)会议室、活动室、 休息室、更衣室等人 员密集场所设置在不 安全地点。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1)冶金企业的会议室、操作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 人员密集场所应当设置在安全地点。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规定》(国家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26号) |
(二)起重机械 | |||||
1 |
起重机械 |
(1)起重机械及其安全 装置未按规定开展定 期检验、检测、维修、 保养及大修。 |
起重伤害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 设备法》(主席令第4 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 例》(国务院令第549 号)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起重机械功能缺失 或失效。 |
触电 起重伤害 高空坠落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 6067) | ||
(3)违规起重作业。 |
火灾 灼烫 起重伤害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 GB 6067)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 5082) | ||
(三)消防 | |||||
1 |
易发生火灾建 (构)筑物和电 气室、主电缆 隧道、油库重 点防火部位 |
(1)未设置火警信号中 心。 |
火灾 |
(1)新建、改建和扩建企业,必须设有集中监视和显示的火警 信号中心。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 GB 50016) |
(2)车间主控楼(室)等 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 未按要求设置2个安 全出口。 |
火灾 其他伤害 |
(1)车间主控楼(室)、主电室、配电室、电气室、电缆夹层等 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必须按规定设置2个安全出口;主控楼 (室)、主电室、配电室等、电气室面积小于60m2,以及建筑 面积不超过250m2的电缆夹层且无人值守的,可设一个,其门 必须向外开。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四)电气 | |||||
1 |
电气设备 |
(1)易燃易爆场所未设 置防爆电器或设置的 防爆电器等级不够。 |
触电 火灾 其他爆炸 |
|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 置设计规范》(GB 50058) |
2 |
主电室、电气 室、配电室 |
(1)电气盘、箱、柜安 全防护装置缺失。 |
触电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 GB 50054) |
(2)高、低压电气柜前 未铺设绝缘胶板,使 用不合格安全用具。 |
触电 |
高压柜前必须铺设绝缘胶板。 (2)高压试电笔、绝缘手套、绝缘套鞋、接地线、等电工工具 和防护用品必须按检验标准要求送检,并张贴标识,确保有 效。 |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 部分)》(DL 408) | ||
3 |
电缆隧道 |
(1)可燃气体、液体管 道穿越和敷设于电缆 隧(廊)道或电缆沟。 |
火灾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4 |
燃气(油)管道 和钢制储罐 |
(1)未设防静电装置和 避雷装置。 |
火灾 其他爆炸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五)危险作业 | |||||
1 |
有毒有害气体 作业 |
(1)进入有毒有害危险 区域未佩戴个人防护 用具。 |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2)使用煤气点火未执 行正确点火顺序。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3)煤气设备吹扫置换 未达到安全要求。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4)停(送)煤气作业未 制定方案。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有限空间作业 |
(1)进入有限空间未执 行“先通风、后检测, 再作业”规定。 |
中毒和窒息 |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
(2)进入有限空间检修 前,未进行毒害介质 有效隔离。 |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3 |
动火作业 |
(1)危险区域动火。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生产区域动火作业安 全规范》(HG3。。1。)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六)检维修作业 | |||||
1 |
检维修作业 |
(1)转动设备的清扫、 加油、检修和内部检 查,未停止设备运转, 也未切断电源和挂上 检修牌。 |
机械伤害 触电 |
(1)转动设备的清扫、加油、检修和内部检查,应停止设备运 转,切断电源并挂上检修牌。 |
《焦化安全规程》(GB 12710) |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一、原料燃料进出料库 | |||||
(一)原料燃料进出料库 | |||||
1 |
汽车进料 |
(1)汽车进料作业过程 中,超速、超载、不 按规定行驶;人员站 位不符合要求。 |
车辆伤害 |
|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AQ 2025) 《工业企业厂内铁路、 道路运输安全规程》 (GB 4387) |
2 |
火车受卸 |
(1)火车受卸料作业 时,超速、超载、不 按规定行驶;人员站 位不符合要求。 |
车辆伤害 |
|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 AQ 2025) 《工业企业厂内铁路、 道路运输安全规程》 ( GB 4387)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二、混匀料堆取 | |||||
(一)混匀料堆取 | |||||
1 |
混匀料堆料 |
(1)混匀料堆料过程 中,人员违规行走。 |
起重伤害 |
|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AQ 2025) |
2 |
混匀料取料 |
(1)混匀料取料过程 中,人员违规行走、 清扫。 |
起重伤害 |
|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 AQ 2025) |
三、混合料制备 | |||||
(一)混合料制备 | |||||
1 |
配料作业 |
(1)配料作业(含预配 料)过程中, 人员违规 触碰旋转部位、进入 积料仓底部进行作业、 故障处理未挂牌。 |
机械伤害 |
|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 AQ 2025)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混匀、制粒 |
(1)混匀、制粒作业过 程中作业程序不正确、 站位不当、未停机清 扫。 |
机械伤害 |
|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AQ 2025) |
3 |
混合料存储 |
(1)作业过程中,站位 不当、未停机清扫。 |
机械伤害 |
|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 AQ 2025) |
四、烧结过程 | |||||
1 |
烧结布料 |
(1)观察混合料水分 时,站位不当,未穿 戴防护用品。 |
灼烫 |
|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 AQ 2025) |
(2)混合料仓空仓进料 过程中,操作不当、 站位不当。 |
机械伤害 |
|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 AQ 2025) | ||
(3)混合料布料圆滚卡 停、压停处理过程中, 照明不足、站位不当、 违规作业。 |
机械伤害 |
|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 AQ 2025)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烧结生产 |
(1)启动生产前,煤气 点火程序不正确。 |
中毒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2)生产过程中,煤 气、空气压力过低。 |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3)烧结机检维修未按 要求进行。 |
机械伤害 |
|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AQ 2025)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五、环冷冷却 | |||||
(一)环冷冷却 | |||||
1 |
烧结矿冷却 |
(1)作业过程中,站位 不当、触碰旋转部位、 违章处理故障。 |
机械伤害 |
|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AQ 2025) |
六、粒级筛分 | |||||
(一)粒级筛分 | |||||
1 |
筛分 |
(1)未按正确作业程序 清理筛孔堵塞。 |
高处坠落 |
|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 AQ 2025) |
2 |
卸灰阀清堵 |
(2)未按正确作业程序 清理大烟道卸灰阀堵 塞。 |
高处坠落 |
|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 AQ 2025) |
七、胶带机输送 | |||||
(一■)胶带机输送 | |||||
1 |
胶带机输送 |
(1)皮带运转过程中进 行点检、卫生清扫; 穿越、跨越皮带。 |
机械伤害 |
|
《带式运输机安全规 范》(GB 14784)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皮带更换 |
(2)未按正确作业程序 更换皮带。 |
机械伤害 |
|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AQ 2025) | |
八、煤气系统 | |||||
(一)煤气系统 | |||||
1 |
煤气泄漏 |
(1)煤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 AQ 2025) |
九、公共部分 | |||||
(一)建构筑物 | |||||
1 |
建构筑物及易 燃、易爆等危 险设施 |
(1)会议室、活动室、 休息室、更衣室等人 员密集场所设置在不 安全地点。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1)冶金企业的会议室、操作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 人员密集场所应当设置在安全地点,不得设置在煤气危险区 域和粉尘易燃易爆区域。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规定》(国家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26号)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二)起重机械 | |||||
1 |
起重机械 |
(1)起重机械及其安全 装置未按规定开展定 期检验、检测、维修、 保养及大修。 |
起重伤害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 设备法》(主席令第4 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 例》(国务院令第549 号) |
(2)起重机械功能缺失 或失效。 |
起重伤害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 6067) | ||
(3)违规起重作业。 |
起重伤害 |
|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 GB 6067)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 GB 508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三)消防 | |||||
1 |
易发生火灾建 (构)筑物和电 气室、主电缆 隧道、油库重 点防火部位 |
未设置火警信号中心。 |
火灾 |
(1)新建、改建和扩建企业,必须设有集中监视和显示的火警 信号中心。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
车间主控楼(室)等要 害部位的疏散出口未 按要求设置2个安全 出口。 |
火灾 其他伤害 |
(1)车间主控楼(室)、主电室、配电室、电气室、电缆夹层等 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必须按规定设置2个安全出口;主控楼 (室)、主电室、配电室等、电气室面积小于60m2,以及建筑 面积不超过250m2的电缆夹层且无人值守的,可设一个,其门 必须向外开。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
(四)电气 | |||||
1 |
电气设备 |
(1)易燃易爆场所未设 置防爆电器或设置的 防爆电器等级不够。 |
触电 火灾 其他爆炸 |
|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 置设计规范》(GB 50058) |
(2)临时线路未装总开 关控制和漏电保护装 置。 |
触电 |
|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 GB 50054) | ||
2 |
主电室、电气 室、配电室 |
(1)未设置通风或空调 系统,电气盘、箱、 柜安全防护装置缺失。 |
火灾 触电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 GB 50054) |
(2)高、低压电气柜前 未铺设绝缘胶板,使 用不合格安全用具。 |
触电 |
|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 部分)》(DL 408)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 |
电缆隧道 |
(1)可燃气体、液体管 道穿越和敷设于电缆 隧(廊)道或电缆沟。 |
火灾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4 |
燃气(油)管道 和钢制储罐 |
(1)未设防静电装置和 避雷装置。 |
火灾 其他爆炸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五)危险作业 | |||||
1 |
有限空间作业 |
(1)进入有限空间未执 行“先通风、后检测, 再作业”规定。 |
中毒和窒息 触电 |
|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
(2)进入有限空间检修 前,未进行毒害介质 有效隔离,未实行停 电、挂牌。 |
触电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动火作业 |
(1)危险区域动火。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生产区域动火作业安 全规范》(HG3。。1。)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一、煤气安全管理 | |||||
1 |
安全管理要求 |
(1)设计与施工不符合 要求。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坍塌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2)未建立煤气应急救 援体系。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组织防护人员进行技术教育和业务学习,定期进行各种事故 的抢救演习。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二、煤气回收与净化 | |||||
1 |
高炉煤气净化 |
(1)煤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2 |
焦炉煤气净化 |
(1)脱硫液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灼烫 |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焦化) |
(2)煤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焦化)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3)脱硫剂自燃。 |
火灾 |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 准化评定标准》(焦化) | ||
3 |
转炉煤气回收 |
(1)回收误操作。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2)电除尘安全装置不 全或者失效。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三、煤气输送与加压 | |||||
1 |
煤气管道 |
(1)煤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 |
附属设施 |
(1)煤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3 |
加压与混合 |
(1)煤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4 |
煤气柜 |
(1)煤气泄漏。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四、公共部分 | |||||
(一)建构筑物 | |||||
1 |
建构筑物及易 燃、易爆等危 险设施 |
(1)会议室、活动室、 休息室、更衣室等人 员聚集场所设置在不 安全地点。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1)冶金企业的会议室、操作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 人员聚集场所应当设置在安全地点,不得设置在煤气危险区 域和粉尘易燃易爆区域。 |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规定》(国家安 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26号) |
(二)消防 | |||||
1 |
易发生火灾建 (构)筑物和电 气室、主电缆 隧道、油库重 点防火部位 |
(1)未设置火警信号中 心。 |
火灾 |
(1)新建、改建和扩建企业,必须设有集中监视和显示的火警 信号中心。 |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
(2)车间主控楼(室)等 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 未按要求设置2个安 全出口。 |
火灾 其他伤害 |
(1)车间主控楼(室)、主电室、配电室、电气室、电缆夹层等 要害部位的疏散出口必须按规定设置2个安全出口;主控楼 (室)、主电室、配电室等、电气室面积小于60m2,以及建筑 面积不超过250m2的电缆夹层且无人值守的,可设一个,其门 必须向外开。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 GB 50414)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三)电气 | |||||
1 |
电气设备 |
(1)易燃易爆场所未设 置防爆电器或设置的 防爆电器等级不够。 |
触电 火灾 其他爆炸 |
|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 置设计规范》(GB 50058) |
(2)临时线路未装总开 关控制和漏电保护装 置。 |
触电 |
|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 GB 50054) | ||
2 |
主电室、电气 室、配电室 |
(1)未设置通风或空调 系统,电气盘、箱、 柜安全防护装置缺失。 |
火灾 触电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 GB 50054) |
(2)高、低压电气柜前 未铺设绝缘胶板,使 用不合格安全用具。 |
触电 |
|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 部分)》(DL 408) | ||
3 |
电缆隧道 |
(1)可燃气体、液体管 道穿越和敷设于电缆 隧(廊)道或电缆沟。 |
火灾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4 |
燃气(油)管道 和钢制储罐 |
(1)未设防静电装置和 避雷装置。 |
火灾 其他爆炸 |
|
《钢铁企业设计防火规 范》(GB 50414)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四)危险作业 | |||||
1 |
有毒有害气体 作业 |
(1)进入有毒有害危险 区域未佩戴个人防护 用具。 |
中毒和窒息 触电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2)使用煤气点火未执 行正确点火顺序。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3)煤气设备吹扫置换 未达到安全要求。 |
火灾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4)停(送)煤气作业未 制定方案或未按照方 案执行。 |
火灾 中毒和窒息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5)带煤气作业安全措 施未落实。 |
中毒和窒息 火灾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2 |
有限空间作业 |
(1)进入有限空间未执 行“先通风、后检测, 再作业”规定。 |
中毒和窒息 触电 |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 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 规定》(国家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9 号) 《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 程》(GB 8958) |
(续表)
序号 |
场所/环节/部位 |
较大危险因素 |
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
主要防范措施 |
依据 |
(2)进入有限空间检修 前,未进行毒害介质 有效隔离,未实行停 电、挂牌。 |
中毒和窒息 其他爆炸 |
|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
3 |
动火作业 |
(1)危险区域动火。 |
火灾 其他爆炸 |
|
《生产区域动火作业安 全规范》(HG3。。1。)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 程》(GB 6222) |
—92 —